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文化产业化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3 11:04: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文化产业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化产业化

篇(1)

1、政府方面:(1)投入不足:虽然文化产业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但要想成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安徽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文化强省战略的制定者和推动者,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致使较多项目无法落实。(2)政策引导性不强:政府虽是文化战略的制定者,但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民营资本涉足文化产业的较少,因为无法整合资源,更不足以提升文化产业开发水平。(3)法制体系不完善:目前徽文化开发处于浅层面上,文化产品缺少核心技术,容易被模仿,有因为法制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导致文化产品开发不长久。

2、企业方面:(1)缺乏创新意识:由于开发徽文化的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导致文化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仅有旅游业开发较为顺利,但是这里说的旅游业仅指观光旅游,没有重视附带文化产品的开发,因没有新创意不断融入,徽文化的产业化之路显得更加漫长。(2)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企业不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经常出现产品被模仿的现象,产品开发所产生的利益被分散,影响了继续开发文化产品的积极性。(3)融资渠道少:因国内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目前的资本仍集中在基础产业和制造业领域,涉及文化产品开发领域的资本较少,影响了文化产业融资的效率,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分析总结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借鉴其他省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现提出以下改善徽文化发展环境的对策,以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

篇(2)

1.文化产业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

当今中国,广大人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到议事日程。管子说:“衣食足则知礼仪,仓廪实则知荣辱”。江南一带“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的民谚,也反映了人们物质需求满足以后,便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上千万人参与休闲旅游的情况,就说明了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享受着过去只有少数富人才能拥有的闲暇,生活的内容向更高级的精神消费提升。根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在总消费支出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消费支出比重,1985年为8.2%,1999年已提高到12.3%,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大众文化消费也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

中国文化要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出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在塑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一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化产业化加快了文化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发达国家的文化,都是伴随着产业化的过程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的。可以说,文化产业化是文化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产业化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向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渗透,促进了精神产品生产过程的现代化,使文化作为精神生产活动能够生产出满足现代人需要的精神产品。目前,在文化领域已经或正在形成的科技产业、大众传播业、艺术产业、休闲娱乐产业、体育产业等都体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事业相比较,文化产业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引领人们的文化消费时尚。比如互联网是现代人享受、消费文化产品的最具时代气息的新手段。它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如帮助人们进行网上阅读、信息传递、心灵交流、接受教育,通过网络游戏进行娱乐等。它把科技产业、大众传播业、艺术产业、娱乐休闲产业等方面的文化成果集中起来。可以说,互联网是由这些文化产业共同建立起来的。没有文化产业提供支持,互联网这样一个现代文明的标志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

其次,文化产业化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上许多标志性的文化现象都渗入了产业化的因素。奥运会是世界体育文化的最高殿堂,北京能够成功地申办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大手笔,是政府行为和商业运作的结果。没有产业化提供商业支持,单靠政府行为是根本做不到的。在表演艺术方面,一些商业性质的文化机构,把我国的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现代的优秀艺术成果介绍到世界各国。

再次,文化产业化能积极地引导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充分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文化发展的方向性蕴涵在它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当中。民族性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科学性使文化摆脱愚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大众性塑造了大众文化,使文化发展更加具有方向性。大众文化产品的社会需求量大,消费人群广泛,传播的速度快,消费需求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经常改变。正是由于大众文化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单靠政府去引导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很难做到的。只有通过产业化,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商业运作,才能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文化的大众性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来。

2.文化产业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有效动力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的经济发展战略,特别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第三产业,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在我国现有的产业布局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充分,而在第三产业中,文化产业又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除了第一、第二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之间要进行调整之外,还应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来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其运行质量。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我国也已经显现出来。美国的影视业已经成为全美国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以与其航天工业、航空工业、现代电子工业并驾齐驱;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日本娱乐业的收入与汽车工业的产值大体相当。在推行积极财政,以消费拉动需求,进而带动社会经济总量增加的政策环境下,我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刺激了国内消费需求。据统计,我国2000年实际文化消费总量为800多亿元,到2005年达到6000亿元。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5200亿元,这意味着从2000年到2005年这5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量当中有5200亿元是由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同时,化消费总量的增加也引起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它会使我国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进而使我们离完全意义的小康社会更进一步。

3.文化产业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助推器

文化作为精神产品,它首先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及其相关的政治舆论、政治信息作为文化产品在社会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政治法律思想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的依据,它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水平,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进程。文化产业能够提高政治法律思想以及政治舆论、政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内在质量,保证政治制度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进而提高政治的文明程度。比如现代大众传播业、出版业已经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它们除了承担着社会公共舆论信息的传播任务之外,还承担着社会政治舆论的传播任务。传播的内容就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由于大众传播的介入,政治法律思想以及政治舆论、政治信息的公开程度增强,使它们的真实性、健康性更能得到保证。随着大众传播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发展进步,传播范围的扩大,社会舆论、政治舆论的公开、公正程度的加大,不健康的舆论信息将被有力地阻挡在传播路径之外。这将会提高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公民的民主与法律意识,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走向民主与文明。

4.文化产业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它是一个国家各方面实力的总和。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当中,不仅包括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也包括含有科学技术在内的文化实力。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不论在人类的发展历史当中,还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力的竞争始终都表现为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和文化实力的竞争。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施加巨大压力,而且还在文化上利用其发达的文化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甚至一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推行强权的同时,也不断地推行他们的文化霸权。

与霸权文化的渗透力相比,发展中国家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能力较弱。其原因在于文化产业化水平不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差,制约了文化国力的提高。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文化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大量文化产品在发达国家被作为工业产品生产出来或被直接作为精神商品投入消费领域,中国文化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越来越大。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还将面临如何应对文化霸权的问题。我们要提高综合国力,除了其他方面的竞争力要继续保持不断增强的势头之外,还必须加快发展包括科技在内的文化产业,提高科技文化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文化产业化的内涵

所谓“文化”,人们通常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它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等部门的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产业”,就是以创造和销售某种文化观念、文化符号和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文化产业化”,用一句通俗简单的话说,就是文化走向市场,把文化当产业一样经营。说白一点,就是用文化来赚钱,然后再用赚来的钱发展文化。

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说:“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文化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逸闻趣事。”这就是说,一个以满足心理需要、文化需要为主体的新世纪正在崛起,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就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即使是物质上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结实、耐穿,而是更多关注美丽、时髦和品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这叫“经济文化化”。在经济文化化的同时,要求文化经济化,即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这就是“文化产业化”。

如今,“文化产业化”已成世界潮流。当今世界,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日本为例,1995年娱乐业一项生产经营收入就高达35万亿日元,超过当年日本汽车工业的总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就更发达,1996年仅版权产业的产值就达4250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7%。美国的视听产品,是仅次于航空航天的第二大出口产品。《泰坦尼克号》一部影片的年收入高达几十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好几个大企业的年收入总和。美国的《读者文摘》,已发展成为年收入20亿美元的国际性大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有了长足进展。据统计,1999年全国文化市场产业单位已达27万多家,从业人员113.4万,固定资产价值315.7亿元。但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当中,文化产业还处于低迷状态。以1998年的统计为例,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0.7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3%,从业人员仅占就业人数的0.4%。而英国的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2倍,从业人员占全国总人数的5%。在我国现有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只占3%,仅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1997年我国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大约为650亿元。到2005年我国文化产业的消费能力达6000亿元,增长空间极大。数百亿元的实际消费量与数千亿元的潜在消费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说明在21世纪,“文化产业是财富之源”一点不假。

[摘要]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产业化”已成世界潮流。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又是文化产业弱国,实现文化产业化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必然性

参考文献:

篇(3)

作为我国直辖市之一的长江上游中心城市的重庆市,其发展目标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而文化将是城市综合实力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此外,重庆市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城市之一,而西部大开发把发展科技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重要任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重庆市发展都市经济的要求。沙坪坝区作为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按照重庆市委市府把沙坪坝区建设成重庆市科教文化中心的要求,把沙坪坝区建设成教育发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富有现代化都市风貌的中国西部的科教文化中心城区,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因此研究沙坪坝区文化产业对重庆乃至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沙坪坝区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沙坪坝区文化产业的现状入手,着重分析了沙坪坝区发展文化产业化的有利条件和目前存在的困难及障碍,并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化的途径,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化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背景

篇(4)

一、引言

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城市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文化产业能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使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时,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更多满足。因此,“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但并不是文化产业大省,因此,如何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陕西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各界的重视和不断投入,陕西教育、影视等文化产业化发展已有一定成就。然而,相对于诸多城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却较为滞后,本文主要从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出发,对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实行民间文化产业化,在保持民间文化功能特征前提下,可实现文化商品价值增值最大化,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化,对陕西及全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民间文化产业化,有利于陕西民间传统文化输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民间传统文化大多源远流长,不仅历史底蕴丰厚,且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但受地域交通等因素限制,民间文化常囿于当地“养在深阁人未识”,无法为满足更多群众文化需要服务。民间文化产业化,用现代方式对民间文化经营和管理,向群众有偿供给文化商品,可大力促进陕西民间文化输出,使之更贴近广大群众生活,更好地满足城乡群众文化需求。

2.民间文化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农村文化消费发展缓慢,与发展迅猛的城市文化产业相比,农村文化娱乐显得尤为单薄滞后,各种黑色、灰色、黄色消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抬头现象,种种民间传统文化却被弃之如履。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既有利于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也可籍此引导农民文化消费合理健康进行,达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目的。

3.民间文化产业化,有助于陕西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现代物质文明是以生物多样化的减少为代价的,而现代的精神文明则是以文化多样化为代价的”。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现代文明冲击,许多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文化已趋“边缘化”,其中有些已濒临灭绝。单纯依靠政府文化事业投入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既增加政府负担,也难以面面俱到。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化,则可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民间文化进行记录、整理、提炼和宣传,达到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的目的,使其“后继有人”。同时,民间文化产业化,也可促进陕西民间文化同各种现代文明横向交流,使之在体现民间文化传统特色同时,剔弊纳新,体现时代精神,为其发展输入新鲜血液。

4.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可吸收相当一部分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从而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如陕西省以“安塞腰鼓”而著称的安塞县,目前从事腰鼓等民间文化艺术的骨干艺术人才达6000多人,近年来,平均每年有2000名以上的安塞腰鼓高手和其他民间艺术大师外出表演,传授技艺,可创收近百万元。

5.民间文化产业化,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民间文化产业化,不仅可提高从业人员收入,而且,通过产业链的形成和运行,可带动当地旅游业、娱乐业、演出业、民间工艺品制造业等文化产业群的发展,且有利于塑造地区整体形象,促进招商引资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形成文化产业、文化建设、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农民素质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产业化发展放大文化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的乘数效应。

三、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

1.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已有所起步

处于中华文化发源腹地的陕西,拥有如地方戏曲、陕北民歌、农民画、剪纸、社火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目前,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就有169个民间文化项目,但这仍然不能涵盖陕西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近年来,陕西在民间文化保护和发展领域开展了许多工作,如在全省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对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同时,陕西也在积极寻求各种途径寻求民间文化产业化。

近年来,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得到一定重视和发展并取得许多成绩,如岐山县北郭乡发展的民间饮食文化游,通过民间饮食文化和旅游业结合,带动酿醋业等连带行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如画乡户县,通过举办农民画艺术节等活动,在发展农民画产业的同时,吸引项目、资金和人才发展当地经济。这些都是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2.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策略建议

相对于教育业、旅游业等,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还未得到充分开发。陕西拥有如此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应抓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好时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争取新的发展机会。,笔者认为在其发展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政府在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首先,民间文化产业化,需要政府对某些关乎本地经济、文化发展全局的项目以“投入者”的姿态,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解决其资金问题;其次,政府要担当民间文化产业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和鼓励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如对从事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进行一定的优惠和税收减免等;再次,政府还可作为民间文化产业化的“对外宣传者”,向外界宣传当地民间文化优势,吸引更多外地资本进入本地民间文化产业化建设中。

(2)加强产权意识和品牌、信誉观念。一要树立产权保护意识,保护已有的无形资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无形资产”的争夺成为商战中常见手段,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也必须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避免再出现如2004年“蓝田厨师”域名被抢注的现象。二要坚持品牌观念,塑造良好文化产业形象。不但要树立品质第一、信誉第一的观念,不可自己砸自己的牌子,同时也要避免市场上的恶性竞争。三要注意避免民间文化资源的流失。在我国早期对外交流过程中,由于缺乏资源保护意识,曾造成了“景泰蓝”、“宣纸”等传统制造工艺的流失。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也应对这方面问题加以注意,在产业化过程中要关注各种珍贵艺术、文化资源的保护,不能因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造成文化资源的流失。

(3)保护民间文化原有底蕴和内涵。产业化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赢利为目的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在民间文化产业化过程中要大胆借鉴和吸收现代文明的精髓和经验进行发展和创新,但也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使民间文化失去原有的文化底蕴及精髓。应以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为前提,不能以产业化的名义使民间文化就此变味,成为哗众取宠的大众。如出现像小品《如此包装》中所描述的用RAP包装传统评剧的现象,则将是民间文化的悲哀。

(4)重视民间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人”的因素。文化产业是知识和人才集中的产业,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化根本在于人才,尤其是兼通民间文化和现代经营管理的人才。因此,在民间文化产业发展中应特别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避免使之成为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瓶颈。同时,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化也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是炎: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社会化.与现实,2001年第5期

篇(5)

关键词:

档案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化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共档案馆的文化服务功能越来越突出,学界对公共档案馆文化功能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其它因素的影响,部分公共档案馆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并且存在馆藏结构单一、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强等现象,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制约着公共档案馆文化功能的拓展。因此,对公共档案馆文化功能的拓展途径以及对其功能发挥效果的评价的研究成为档案馆工作的重点,也是档案学专业领域不容忽视的重点之一。

二、档案文化产业化的含义

1.档案文化的含义。姜龙飞对档案文化的定义:人们创造并面对和围绕档案所展开的全部生活方式。档案是人们创造的,创造了以后还有要收藏它、管理它、使用它,人在这一从创造到使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规则、观念、习性等物质及精神成果,就是档案文化。

2.档案文化产业的含义。档案文化产业:档案文化产业是以档案观念大众化为经营指导理念,规范档案整理方法,提高发展档案保管技术,提高社会群体以及个体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使得人们档案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保管的产业。档案文化产业化是指以满足社会对档案的需求,向社会推广和传播档案文化内容并提供档案文化产品以及相关服务的产业,以满足档案事业生存发展的劳动和相关生产要素的过程。(档案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新论)

三、档案文化产业化的作用

1.丰富档案文化产品,促进档案资源开发。档案文化产业可以极大地丰富档案文化产品,促进档案资源开发。而且档案文化产品基本属于信息服务范畴,卖方提供信息服务,买方给出一定的报酬。基本交易形式如此,可是在具体的档案文化产品形式上又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比如:珍品档案博览会,历史人物纪念品博览会,历史实事纪念馆(如会址),在展出档案文化产品的同时,获得相对的收益。又比如:市场信息服务。有人想统计2000年至2016年北京市羊肉价格的变动,又或者,有人想统计2016年1月份北京市各区羊肉价格。这样,档案服务业可以找出相关资料进行统计,给出最终计算数据明细,然后获得相对的收益。再比如说:档案整理软件。有的商业公司想要根据自己公司情况购买与自己公司职能相匹配的档案整理软件,档案从业人员联合软件公司,开发出此类软件,并收取相应费用,这,也是档案文化产品的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日益深入,档案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已势不可挡,档案从业者的智慧正在丰富着档案文化产品的种类。因为有着商人天然追逐利益的本性,档案资源也将随着档案产业化的不断发展而被不断地发掘。

2.促进档案文化产品走向市场,使得更多的人关注档案。市场经济要求利益最大化,随着档案文化产品不断地投入市场,商人们将如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一般蜂拥而至,利润,使得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档案文化,关注档案文化产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当档案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链的时候,一个以档案文化产品为利益核心的巨大利益共同体将随之出现,并慢慢与周边其他产业联系,交叉,混合。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档案文化产业,因为,他们或者他们周围的人会以此为生。

四、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一个产业发展的制约以及促进因素有很多,外因,是促进事物发展的条件。关系到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一般有:政府支持力度,市场经济环境,社会信息化水平,还有一个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以及文化底蕴的薄厚。关系到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上几点度比较重要,我国政府对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算太大,对档案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认识也不够充分,而档案文化产业本身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周期也比较长,所以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没有被政府所重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程度在许多超大城市已经可以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媲美,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却多少有些良莠不齐,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不低,覆盖全国的互联网使得我国的信息化水平比之前提高了很多,可是信息化发展的水平转接到档案文化事业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周期。我国的档案库存量很大,有着世界瞩目的超大档案库存量,文化底蕴深厚,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蕴藏着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精华,可是对于珍贵的历史档案的保护、鉴定、开发、利用却一直做不到位,属于粗放型发展,这种发展方式本身就是对档案资源极大的浪费。

2.档案工作发展水平。事物的内因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档案工作本身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档案产业的发展。档案行业规章制度规范与否,行业内竞争良性与否,档案工作者们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属性,业务熟练水平,面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能否经得起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都影响着整个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档案行业的行业规章制度不够细化,大框架是有的,可是行业规范不够细致,导致各个行业内的档案规范并不统一,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目前来看,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竞争还是比较良性的,对本行业的发展并无阻碍作用。档案工作者们的水平就有些良莠不齐了,非本行业的人员的大量进入,使得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得不到任何保障,更加专业的行业从业人员因为行业的混乱,难以被挖掘出来。

五、目前我国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政府积极引导,行业内部逐步探索。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大国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一个国家的文化越来越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走上战略性的道路。有了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依据,档案事业的高层领导也慢慢重视起来,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始提上日程。

2.产业化发展规模较小,但是形式多样。虽然档案文化产业从无到有,随着市场的发挥在那而发展,速度并不缓慢,可是还是面临着:发展规模小,企业抵抗力差,相关的专业人才少,不受重视等种种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突出的问题就是:发展规模小。众多档案文化企业的发展,可是,由于专业市场狭窄,档案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学历、资金等条件的限制,一般的档案文化企业规模并不大,所提供的服务也比较单一,无法将各种文化服务串联起来,组成产业链,致使企业的发展被进一步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档案企业规模小,服务单一,档案服务内容反而得到扩大,出现多种档案服务并存的现象。档案的借阅查询服务、储藏保存服务、复制缩微服务、消毒修裱服务、评估鉴定服务、档案软件开发与维护服务、档案信息服务、档案书籍出版、珍贵史料的展出等等,这些有偿服务以及相关产业构成了松散可是庞大的档案文化产业链,总体粗放的管理方式,规模中小型,细致的分工,庞大的群体,多样的形式构成了如今档案文化产业的基本形态。

3.管理体制不完善,欠缺“产业化”精神。档案文化产业因为其发展方式总体粗放式,档案文化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所以,档案文化企业难免良莠不齐。一些小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的体制,混乱的管理体制让他们并不具有抗拒市场冲击的能力。此外,整个产业的管理体制也是相当不完善的,因为档案产业是近几年才兴起和发展的,所以相应的市场规则与规范并不完整,所以档案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在初期会比较混乱,各种相关企业泥沙俱下,各行其是。企业无法把整个行业有机地链接起来,这样,有产业。无产业链,档案文化产业如同一盘散沙,无法凝聚,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哪怕发展迅速也是无根之木,空中楼阁。

作者:张丹 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档案馆

参考文献:

[1]张芳霖,王辉.档案馆文化空间的构筑[J].档案学通讯,2009(1):10-14.

篇(6)

太极是邯郸最具有资源的项目之一,是邯郸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纵观我市太极资源开发状况,却还存在着太极市场发育不成熟,运营不够畅通,竞赛表演缺乏商业化调控,群众练习太极仍处于自发、松散、随意状态等问题。

一、邯郸太极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邯郸太极拳历经150多年,目前发展了90多个协会组织,在国内外已经辐射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练习者惠及亿万人,尤其是2006年9月举行的全国纪念简化太极拳推广五十周年即第11届国际太极流大会共筹集资金610万元,以拳会友、太极搭台、经济唱戏,给邯郸太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些太极拳、武术学校相继产生,目前邯郸已建立100多所太极学校,但规模和档次较低,多为个人筹资兴办,学校的稳定性较差,就邯郸现在的太极拳学校、馆的现状来看,规模、数量和辐射能力都不能满足太极文化和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虽然太极产业产生了与太极相关的服装、器械企业,以及商品、商标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他们以家族式经营管理为主,力量分散,各行其是,尚有许多不足,显然这种家族式的经营模式无法满足太极产业化的需要;太极产业缺乏资本和复合型人才的参与;太极拳和旅游联合使旅游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太极拳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经营基本处于起始阶段。

二、太极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难点分析

太极拳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其世界性意义和文化影响力,这比外国一些体育健身运动大得多。但作为一项产业却远远逊色于其他运动,中国太极拳“世界第一健身品牌”的地位也正受到冲击。目前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的难点主要有:

1.经济运行体制: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太极拳活动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尚不健全,管理混乱,极少有人去筹划,如何联合起来,形成优势,把太极拳做成一项大产业。需要打破传统观念,引进复合性管理人才,优化组合,加强系统、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统一运作,增强竞争力,满足国际社会对太极文化和相关产品的需要。

2.学习模式:由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故导致太极拳的研究长期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旧模式上,久而久之使太极文化游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外,难以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道路。

3.推广普及方式:作为一项身体艺术,太极拳的鲜明特色就是“入门引路须口授”,离不开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太极拳代代绵延不息的真切的轨迹!同时,各地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利用各种社团组织进行推广普及,然而在各地太极拳学校其规模、数量、辐射能力却远远不能满足太极文化的快速发展的需要。

4.宣传力度:太极拳在青年中宣传力度不够,使他们没有正确的认识,更谈不上喜欢了。加上来自外部的冲击,如“韩国的跆拳道在中国遍地开花”,据统计各种跆拳道学习班、训练队在邯郸已超过上千人;“印度的瑜珈功风靡美国”,在邯郸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女性所青睐并逐渐加入。“步行、慢跑是最好的健身运动”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太极拳产业化的发展。

5.太极拳理论分析:政府和民间对太极拳理论的研究不够,缺乏资金、人力的投入,从太极拳诞生到现在的几百年间,关于太极拳文化理论的研究,文献资料则很少,对于太极拳在养生健体、防病治病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尚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没有正确把握住太极拳的体育文化属性,还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拳、认识太极拳、热爱太极拳,从而影响了太极拳的广为流传直接制约着太极拳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6.太极拳景点:太极人文景观建设不足,在杨式、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地―邯郸永年,除去杨禄禅故居、武禹襄故居、傅公纪念祠、赵斌太极园四大景点,还有与赵州桥媲美的弘济桥、吕仙祠、赵王陵墓、燕赵第一境观音阁,这些景点是散落的、低档的,还有许多太极历史名人故居、墓地等拯待规划开发,如何使这些景点连缀起来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太极景点呈现与世人,满足各地太极拳爱好者前来观瞻和考察的需要,政府应加大投入,提高宣传力度,为邯郸永年赢得更多的游客和朋友。

三、建议

篇(7)

麦子对微文化的解读:各民族、各个国家、每个人的沟通,要尊重每一个人微的状态,不对任何人构成不利的影响。要尊重每一块土地、每一种民间的每一种文化、每一种生活方式。要尊重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藏传佛教,所有的宗教,所有的思想,只要它不对你构成不良的影响。要在所有的文化中找到一个共同点——“微”。所有的文化就是“微”,也是“微”本身。我们只需要去传递、去感受、去欣赏天和地的存在,这就是永恒。你在永恒之中,你的状态也是永恒的。你的37度是永恒的,当你脱离了37度,你就是有痕迹的了。刚才也说了,微哲学中有一点是“万物无痕”,万物本来没有痕迹,你的身体里面没有病灶,有病灶就会有痕迹,人体是一个自然的无痕的整体。大自然也是无痕的,但现在人类制造了多少痕迹?我们简直就像魔鬼。我们做这些只是为了幸福快乐,但我们的幸福观、快乐观是什么呢?就是掠夺自然吗?我们完全背离了永恒的基础。我们生活在这么伟大的自然中,鸟语花香,绿树环绕,这已经让我们能量充足,我们仅仅只需要去相互传递,欣赏,这就使我们非常快乐了。但我们还要牺牲掉我们下一代的幸福来达到我们“幸福”的最大值,我们的内心已经彻底被物质堵塞了。全人类的文化必须是通透的文化,能够把所有的人类文化串起来的,只有“微”能够做到。我来到这里是有使命的,我不能忍受人善被人欺,好人受苦,被欺的人和欺人的人都不快乐,全部的人类都不快乐地堵住了心灵的出口无法沟通。我想告诉所有的人,不仅仅是中国人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微就是一滴雨露,一条江河里面的一点水,很渺小。科学家透过一点水,看到了庞大的微生物群体。艺术家的镜头里,透过一滴水珠闪烁太阳的光辉如此璀璨。在微小的世界里面,我们的笑容可以轻易普及到每一个角落里面,我们的声音可以畅快地到达一个目的地,理由很小,目标很精致,现实好触摸,心理比较简单地满足。做一个很小的事业,多少人心有不甘,我是如此有梦想的人,怎么可以做这么丁点的事业?万丈高楼平地起,也需要一砖一瓦、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登高望远。

小我的致命因素是贪大,目标很大,胸怀不宽,看事物唯我独尊,做事情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就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道德经》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把小事物做到了极致就是经典的风景,也许是可以风行的文化。长春许多文化产业项目发展过程中,都是从小做起的。长春文化产业界的明星李宝凤,剪纸只是她童年的一项业余爱好。但初中毕业时,她却因为画得一手好画而被职业高中录取。高中毕业后,李宝凤在一所小学担任美术老师。“在上第二节美术课时,我发现孩子们连几毛钱的蜡笔都买不起,那种心酸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萌发了教孩子们剪纸的念头。”李宝凤回忆说,就是这节课,让她走上了剪纸创作的道路。

1997年,李宝凤创作的长3米、高1.8米立体展示多位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大型剪纸作品《大观园》在北京展出,引起轰动。古老的剪纸艺术再一次获得了世人的关注,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这位天性倔强的农家姑娘有着更大胆的想法:她要让这项民间艺术通过批量生产的方式达到产业化,让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都领略到它的美。

2000年年初,李宝凤的凤凰剪纸艺术开发中心开业。2005年,李宝凤成立了长春市宝凤剪纸艺术有限公司,以生产剪纸商务礼品及旅游纪念品为主,并创造了“宝凤剪纸品牌”,现已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批量生产剪纸艺术品的厂家,并在上海、北京、大连设立了分公司。

我们身边有许多微文化,都是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小到你忽视了它的存在,大到影响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有文化的根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小处入手,小处开发,从自己的爱好出发,才能找到真知,才能发现你的所作。当前是群众文化兴起的时代,人人都是文化的主角,人人都是文化事业中的一份子,人们对文化的爱好和参与度超出我们的想象。过去我们只看到了大文化,看表演节目只能看到央视春晚,看舞台节目只能到大剧场,看书只能去图书馆,现在,一切都变了,一个刘老根大舞台遍布东北,传统的二人转等地方戏曲节目在街头巷尾都有很大的市场,传统艺人没有经过很专业的培训就登上了大雅之堂。小电影、电子书、网络游戏、艺术品欣赏等超出想象的艺术事物,在手机上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和参与。

我们走进了小微的时代,走进了人人都是生活个性主角的时代,只要你想要参与,想要表演就有机会,各地电视台疯狂火爆的才艺表演,每天都有新星点亮明净的夜空。参与就是消费的开始,一个细微的点缀就是市场,在某一个细微的产业链条中,你是否发现了自己的市场?

篇(8)

因为地域分散,旅游开发程度不同,使得秦皇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参差不齐。而天马山庙会、山海关孟姜女庙会等民俗活动囿于时间、地点不能进入常规化运行轨道。目前秦皇岛共有九大园区文化产业:山海关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园、昌黎葡萄酒文化产业园、柳河山谷干红文化产业园、抚宁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文化园、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秦皇岛•国际婚庆文化产业旅游城、青龙南山满族文化园和海港区开滦路历史文化街区。[1]虽然影响力与日俱增,但仍然属于内容相对单一的初级整合。1958年苏联经济学家第一次引用“集约”一词,解释其义为: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由此可创立民俗主题文化公园,将秦皇岛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园中,经营集团化、规模化,在园中采取日常和民俗节日集中进行展示、展演和销售等活动,使之成为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地。在民俗主题文化公园中,不仅可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如抚宁剪纸、绣花鞋、皮影雕等手工艺品,还可以现场展演如昌黎三歌、昌黎皮影戏、青龙猴打棒、抚宁抬皇杠、任家班鼓吹乐等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戏剧、民俗等精湛技艺,使游客得以在现场了解手工艺品制作全过程和欣赏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还可以在民俗主题文化公园中集中推出地方名吃,如昌黎赵家馆饺子、青龙水豆腐、北戴河“杨肠子”、山海关浑锅、抚宁饽椤叶饼以及卢龙粉条等。以上种种项目均可邀游客共同参与,比如游客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亲自制作传统工艺品和地方名吃,或现场学习感兴趣的民间技艺表演。这样让游客既能品尝美味,买到心仪的文化纪念品,又能全方位了解并感受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激发人们对其的兴趣和认可度,从而形成市场有效需求,再进一步通过加大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扩大需求量,提升产业链等级,实现最大经济收益。

“朝阳产业”中的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创意产业的互动

秦皇岛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内容众多,诸如碣石山传说与故事、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玄鸟生商的历史传说、李广射虎的历史传说、孟姜女故事传说、萧显写匾的故事等都是动漫产业的良好素材资源。可结合各民间故事传说的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其精神内涵,运用高端创意和高科技手法,或者其间还可加上本土表现形式(诸如当地皮影等),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在创意产业中重新焕发其生命力。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宝莲灯》等取材于中国的历史、神话故事,对我国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而获得了巨大成功,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目前,秦皇岛的动漫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相比深圳、东莞、杭州等动漫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还缺乏成规模的大企业投入到市场化浪潮中的动漫产业。那么,扶持专业化的动漫创意产业,全面整合资源,把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新媒体时代的动漫或网络游戏形式等,可以更好地活态保护传承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宽公众了解的渠道,扩大其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将秦皇岛优势民间传说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门户背后的产业广告——新兴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体化传播

篇(9)

档案是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记录,是人类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将档案信息展示给公众,促进其档案价值的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对档案文化的需求逐步增加,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在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大程度地实现其文化价值,已经成为档案部门的重点研究问题。

一、文化产业化对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影响

(一) 激发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观能动性。长期以来,我国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都由政府部门主导,一旦发生政策的变化或人事的变动,就很容易被搁置,从而难以形成有特色的档案品牌,影响力小。而文化产业化要求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视角进行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档案部门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单位,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在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导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与竞争机制,激发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观能动性,摆脱对政府部门的依赖。

(二)丰富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形式。以文化产业化的视角进行档案开发形式的探讨,打造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档案服务,满足消费者选择的多样化需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目的,进行相关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档案产品。

(三) 提升档案文化资源的价值。文化产业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生产有价值、可交换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档案部门在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赋予档案文化产品一定的价值,以一种符合公众心理的形式向社会展示,实现对档案文化产品的保护。

二、文化产业化背景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对策

(一)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档案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很多,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在日益增长,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利用越来越频繁,但是档案文化的消费却没有太大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档案部门就必须在策划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时,对人们对档案文化资源的期望与需求进行市场调查,通过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确定开发的可行性,再对档案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有序地收集和整理,进行系统性的开发,集中式的管理,强化档案文化资源的特色,形成一种品牌效应。并且,还应加强地方档案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馆际之间的优势互补,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提供更多的途径,建设一个多层次的共享平台。同时,要通过新途径、新手法不断丰富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形式,使其开发利用更加灵活,并能主动向广大社会群众提供档案文化相关服务。

(二)多样化视角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档案文化资源是人们回望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依据,因此,档案部门在决定进行某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时,应先确定开发的视角,以更好地决定各方面的开发力度,实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优化配置。

如果选择的视角是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其开发任务就是通过对国外与自己有关的档案文化资源和反映国外历史文化的档案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开拓公众的文化视野,强化档案文化资源的作用;如果选择的视觉是还原历史,那开发任务就是通过对反映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人们生活状态的文化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展现,使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的团结。这点尤其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的开发。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与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增加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计量器具,杆秤的出现与应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见证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与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而其传统的制造工艺“度尺求厘”,更是我国古人智慧的反映与当时文明进步的象征,被写入《宋史・律历志》之中,并一直沿袭下来。

手工杆秤制造工艺是国家传统工艺,由国家和地方计量行政管理技术机构掌控。为此,天津市计量监督检测科学研究院自2009年开始,收集研究我市“传统衡器制作技艺”的相关文物、资料制作成实物档案,并寻觅具有特殊制造技能的技术人员,最后制作完成了“传统衡器制作技艺传承资料”和“传统衡器制作技艺展示资料”,作为档案留存,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

此项申遗工作是全国质监技术机构首次参与申遗工作,2015年6月“传统衡器制作技艺”获批录入天津市南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笔者全程参与此项申遗工作,并有幸成为技艺的传承人。这就是档案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效,注重挖掘档案的文化价值,推动地区文化建设并起到保护传统技艺的目的。

(三) 以档案文化资源为媒介,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各地文化、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人们越来越希望了解更多的文化,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也成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档案馆或是档案相关单位可以与其他档案部门或是社会各界人士联合举办一些以档案资源为媒介的文化交流活动,使人们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增加其对档案资源管理、编辑及发行工作的了解,对档案资源管理人员的理解与尊重,从而加强其对档案资源文化魅力的感知与体会,激发人们对档案资源的兴趣,推动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

(四) 以媒体为载体进行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媒体具有不容忽视的宣传优势,档案部门应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进行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1.与出版机构的合作。通过与出版机构的合作,将档案文化资源转化为报刊、杂志、实体书籍、电子书等形式进行开发,使档案文化资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2.与新闻机构的合作。档案文化资源中有很多都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通过与电视台、新闻社、报社、通讯社等新闻机构的合作,借助档案文化资源进行新闻的制作,可以使新闻内容更真实、更丰满、更加贴近生活,有助于人们对社会客观信息的了解,有助于媒体单位的发展。

3.与互联网的合作。互联网对信息的传递具有高效、快捷地特点,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档案部门可以通过与互联网的合作,借助百度、新浪、腾讯等运营平台将档案文化资源展示给大家,并对展示版块进行设计、推广,增加档案资源的受众群体,以此实现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结束语

综上可知,文化产业化可以激发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形式,提升档案文化资源的价值。因此,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我们应该以文化产业化理念为指导,通过引入市场运作模式、从多样化的角度出发、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对媒体资源的合作等策略,不断推动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档案文化资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东华,张梦婷.文化产业化背景下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J].档案,2012(01):19-21.

[2]董常春.文化改革背景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15):282.

篇(10)

群众文化作为中国未来最有潜力的产业,是党和政府这些年以来要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群众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日益居于突出的地位。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中,群众文化资源、群众文化消费、群众文化市场日趋国际化,群众文化竞争力显得日益重要。尽管我们有着丰厚的群众文化资源,但是,在群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面临很多挑战。我国群众文化产业呈现出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我国的文化产业也要日益开放,这也给群众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和挑战。开发、整合、包装群众文化资源,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群众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体制改革滞后,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配套政策不完善,改革难度大,导致地方群众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群众文化产业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困扰我国群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

2.政府职能混乱不清。一些地方政府,对群众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经营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不仅导致了市场微观主体的交易成本过高,而且依靠以行政资金为主要手段和行政推进为主要方式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配置资源的传统体制,导致了管办不分、资助覆盖面窄、监管缺失等一系列弊端。

3.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整。由于受传统体制束缚,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普遍对群众文化市场的重视和调研不够,开拓群众文化市场意识不强,群众文化营销能力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与文化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导致群众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4.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还有就是群众文化产业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民间资本进入群众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文化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文化投资主体单一,各级政府财政紧张,加之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筹资渠道单一,使得群众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群众文化产业的创新思路

1.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群众文化产业发展

(1)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促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群众文化为主向管群众文化为主转变。改进群众文化管理模式,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手段。鼓励群众文化产业进行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得群众文化产业朝着私有、股份制方向发展,完善群众产业管理制度,或投资或集资或引资,发展多种渠道,鼓励有竞争力的群众文化产业走出去、引进来,参加各种活动,扩大影响力。

(2)加快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群众文化产业体制,对群众文化产业的运行方式、机制进行创新。不断修改完善群众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加快群众文化市场发展步伐,坚持以群众文化产业发展为主、以政府引导为辅的模式。通过政企改制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文化产业,确立群众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地位;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努力打造一批较强创新能力强大和市场竞争能力优秀的群众文化产业。

2.拓宽渠道,开拓市场。群众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是阻碍我国群众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诸如发展群众文化产业,它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公益事业,但是这些群众文化产业却都不同程度存在有“等、靠、要”的陋习,存在有小打小闹、停止不动、消极怠工等现象。因此,应广开渠道,多方筹集经费,努力做到群众文化产业大家办。在经营方面,过去多数产业都有“守株待兔”、“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观念,这种观念显然已经过时。现在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提高群众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向消费者或其他企业推销自己,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在保持原有内涵和底蕴的同时增添新鲜感,做好市场调研,及时调整产品方向,以满足不同人的喜好与需求。

3.创造个性鲜明的产品,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在进行群众文化产品的前期设计时,必须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选择定位、设计,要将自身的群众文化产业特色、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展现出来。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群众文化,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充分理解它们真谛的基础上,做好群众文化产品的定位,创造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群众文化产品。

群众文化产业想要拥有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能有所收获,就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让大家去熟悉它、认可它。发展既具有我国特色又具有竞争力的群众文化产品,需要站在文化产业的顶峰,与知名的群众文化产业多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主动地将新想法、新观念引进来。通过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进而发展壮大群众文化产业,增强群众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自然还要打破行业、部门等所属界限,整合群众文化资源,培育有竞争力的群众文化品牌产业和产业集团。同时,创新是群众文化资源开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推动群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创意化、特色化制胜,才能扩大群众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要重视人才培养和管理。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产业,并使之保持一定的后劲,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群众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同时,特别注重培养造就和引进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为群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占领群众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群众文化也是一种高智力、高科技的产业,因此,群众文化产业的竞争,也就集中在创新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上。通过加强群众文化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群众文化人才;完善用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强培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等手段,充分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管理,尽快培养具备群众文化产业的相关知识,掌握现代科技、懂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专业人才。

5.明确社会责任,提高服务质量。作为群众文化产业,其文化产品不单是供人们使用那么简单,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事实上,低俗的群众文化造成的精神污染是巨大的,比环境污染的危害还要大。因此,群众文化产业在注重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的同时,也要肩负起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优秀文化的责任。

总之,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整个世界的群众文化正在向着相互融合的方向上发展。因此,我国群众文化产业发展是存在有必然趋势的。我们要非常重视估量群众文化产业的重大作用,要把握好机遇,并且将各种资源有效的充分利用起来,共同发展我国群众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篇(11)

“彝家新寨”建设的现状

“彝家新寨”建设是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实施的惠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凉山彝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滞后,是典型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央和四川省为支持凉山彝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改善彝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实施“彝家新寨”建设,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这是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彝区广大干部群众,扎实推进综合扶贫开发,优先实施彝家新寨建设。政策倾斜、资金集中、项目建设整合、社会各界力量聚集。聚合资源,整村推进,着力打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特色鲜明、生活文明”的彝家新寨。3年来,凉山已建成彝寨新村572个,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几百个整体风貌统一、自然生态相伴、农家特色浓郁的彝家新寨拔地而起,村民搬进功能分区、人畜分居、厨厕分离,太阳能、沼气池、彩电、沙发、电饭煲等生活用具现代化的新居。道路宽敞硬化,水、电、卫生站、“1+6”村民活动中心、公厕、垃圾处理池等公共设施齐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彝家新寨建设与同步推进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改善了民生也促进了村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和文明习惯的形成,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化、民居彝族特色化、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基层管理民主化、村美民富的文明和谐的彝寨新村。

培育支柱产业,确保彝家新寨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是新村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也是彝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彝区贫困类型多元、连片贫困的历史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导致当地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特殊性,综合扶贫开发任重而道远。

新居和现代设施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彝家新寨建设是统筹项目,其资金是按照“国家扶持一点,财政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资助一点,贷款支持一点”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而来,“四个一点”不一定是今后的固定资金来源。因此,开拓新生产方式,培育可靠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群众富裕文明程度,真正实现建新寨、壮产业、促发展、奔小康。为此,彝区已在新寨建设的同时,把优势资源开发与产业培育、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转化。狠抓劳务输出、特色农林畜产品种养植等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建成诸如苦荞麦、洋芋、烤烟、蚕桑、蔬菜、水果、特优禽畜等生产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不少品种已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但从整体上看,彝区资源开发利用尚不充分也不平衡,例如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发展种养殖业较好,乡村旅游和文化资源受到重视,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笔者认为应加强彝族文化资源开发,将新寨建设与彝族文化产业化结合,赋予彝乡特色经济产业的文化特质,建成新的支柱产业,促进彝家增收,彝寨可持续发展。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凉山彝区传承保留最好,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导向性资源。彝族历史悠久,其知识、道德、礼仪、饮食服饰、文学艺术、典籍宗教、天文历法等构成积淀深厚、个性张扬、饱含智慧的彝族文化体系,在彝区乡村传承保留最为完整,是中华文明大花园中的奇葩,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能赋予彝区农牧林产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医药业、传统手工业产品的文化特质,提升产品的文化魅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宝贵的导向性资源。应立足市场,选择途径,推动彝区乡村彝族文化产业化,培育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将彝族饮食文化内涵引入食品加工业,推动彝寨绿色食品产业化。彝族酸菜、坨坨肉、千层荞麦饼、火烧洋芋、荞麦茶、杆杆酒等传统美食,是彝族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的结晶。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分析,发掘“美食”之“美”的科学文化内涵,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识,继承、创新彝族传统加工技艺,优化包装设计,打造突出彝族文化元素、融合彝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名、特、优”品牌食品,以其文化品位和魅力开拓市场,形成支柱产业。

二是彝族文学艺术体育文化产业化。凉山彝族民间文学艺术体育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组织彝族歌舞娱乐表演竞技,丰富游客活动,壮大旅游产业。培养支持彝家学子深入彝寨体验采风,创作彝族文化类的影视、音像、书卷制品,创作戏剧、小品、说克哲等彝族文学作品,提供彝区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形成彝乡文化产业。

三是彝族医药文化产品产业化。医药学关乎村民生存繁衍。彝族长期积累的动、植、矿物药物学知识以及治疗瘴气、虐疾、虫蛇虎豹咬伤、刀枪创伤的秘方、验方、单方,构成彝医药文化。如用蚂蝗吸出蛇毒咬伤处血液;活小鸡配血满草、草鸟、牛膝治骨折;用毛堇菜治刀伤,苦荞面退高烧以及冶肿瘤、克山病、血吸虫等病伤,彝医验方独见功效。彝区所产花椒、木姜、茯苓、桔梗、附子、大黄、葛根、沙参、草乌、黄芹、板兰根等药物,市场需求极大,既可采集,更可规模化种植加工,形成新的产业。

四是彝区红色文化产业化。路经诸多彝寨。铁厂村“会理会议”遗址、“彝海结盟”遗址、普格树是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上记载的节点;倮倮连战士故居尚存,喜德的登相营、九盘营、石梯子,越西的中所、新民、海棠等彝寨都是驻过、红色文化影响深远的彝寨,鱼鲊古渡、仙人湖、水观音、彝海、登相营古堡、海棠古镇风光相映其间;布告、标语、洞史迹珍贵。整合各类资源,可以打造红色彝寨旅游产业,赋予彝区农林畜特产红色文化元素,提升其纪念意义和市场竞争力,也可以制作曾招待的结盟杆杆酒、矿泉水、团结荞麦饼、拥军坨坨肉肉等系列红色文化食品,还可以发掘彝族传统工艺,制作赋予红色文化精髓的漆器、雕塑、绣品、银器等系列手工艺品。

五是彝区传统手工技艺产业规模化。彝族有传承久远,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如象征美丽和富贵,具有辟邪、抗菌、祈福之功的彝族银饰;采用酸枝木等纯天然原料,用传承数千年的髹漆手工艺,经近四十道工序制成,彝族特色造型的彝族漆器;彝族妇女用锁绣、挑花、贴绣、勾绣等技艺,在服饰、挎包上绣出形象生动、充滿彝族特色,又能区别出义诺、所地、圣乍地域特色的图案的绣品等,都是“民族性、手工艺、高品位”工艺品。组织农民学习交流各类手工技艺,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势必改变现今彝族手工艺品生产主要在城镇的产业格局,进而成为彝寨的增收产业。

六是彝家新寨乡村旅游产业化。神秘独特多姿的彝族文化是激发人们产生彝寨乡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选择彝族文化色浓厚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拓展旅游消费市场,形成彝寨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推出彝家新寨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还可开辟青少年思想文化教育基地等。二是通过体验经济,多样化地展现彝族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彝寨生态生产、民俗乡风、特色景观与休闲、养生、修学、科考旅游链接,开展“彝家乐”、阳光之旅、索玛花之旅,打造彝族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拓节日文化旅游资源。例如,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点燃火把驱除邪秽,烧虫保丰收,是彝族火崇拜和生产经验传承。还可组织游客参与村寨打火把、歌舞、选美、斗牛、摔跤等活动。四是开发独特的毕摩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神秘文化展演项目。毕摩是“祭师”,彝族宗教仪式组织主持者、文化知识传承者、狱讼中神明裁判的法官,身份奇特,地位崇高,能用“捞油锅”、“端铧口”方法判案,用脚踩、舌舔烧红的铧口、铁练驱邪治病,神秘莫测;毕摩神秘文化表演能增强彝寨旅游吸引功能。毕摩传承的经书祭祀经、驱鬼经、送魂经、创世经,史书《勒俄特依》、教育书《玛木特依》及毕摩图画等,都是珍贵的文化艺术珍品和原始宗教的典型“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