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表现技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与产品设计、包装中色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设计产品造型、图案纹样、材料加工一样,是产品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不同的产品设计本身就包括了不同色彩的设计。而设计色彩与绘画写生色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绘画写生色彩是以光照作用下产生的色彩变化为主、对表现物体瞬间引起变化的色彩进行敏锐的捕捉,真实地再现自然物象,绘画者的科学认识与观察是表现写生色彩的正确方式。设计色彩则以绘画写生色彩为基础,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运用色彩归纳、概括、提炼等手段,表现物体之空间,它更注重和强调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的对比协调关系,培养设计者表现色彩的能力。绘画色彩是感性的、客观的、空间的、真实的,而设计色彩则是理性的、主观的、平面的。这就要求进行色彩学习时,要有侧重地做写生练习。设计色彩将视觉中观察到的色彩经过有目的地筛选、梳理、提炼、变化体现出来。设计色彩是绘画写生色彩与设计用色之间结合的桥梁,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及表现能力为主旨,经过绘画写生色彩训练,在具备正确观察和认识色彩的前提下,进入设计色彩表现方法的学习是从事艺术设计色彩的必经之路。
一、设计色彩的特征
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基础课程,它对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如广告、插图、标志、设计、建筑外观、服装设计有着重要作用。它在美化生活、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色彩的协调与正确运用是产品成功走向市场的保证。正是由于色彩的特殊性,在绘画写生色彩中可以有个人喜好来运用和表现色彩,而在设计色彩中则不允许有明显的个人偏好。当人的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时,设计色彩也在随着时代而不断创新,并要符合时代性与环境、地域等不同的审美要求。同时强调以实用为前提,注重大众接受为目的,其要求色彩效果明确、清晰、单纯。设计色彩在绘画写生色彩的基础上通过高度概括、提炼、归纳等手段,夸张变化地表现出来。它不受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的影响,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满足于自然中客观变化的色彩,而要灵活地调配出比现实生活更理想的色彩,表现出更高境界的色彩。这就要求设计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控制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个人审美艺术修养。
二、设计色彩的配色
艺术设计作品的造型以写实和变形为主。写实是指比较真实地反映生活中的物象特征;变形是在不背离物象的基础特征以及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设计者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感受对物象进行概括、简化,改变其表现物象的外在形式,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它是对自然物象“形”的美化过程。“变形”是依据不同对象特征所进行的变形,是自然物象的升华。“写实”与“变形”二者是相互联系的。视觉的需要促使着形的变化,有韵味、意味、趣味的“变形”也满足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而设计色彩主要以表现平面、单纯、秩序的形式为了。在艺术设计中出现的形象,无论是二维形象还是三维形象,在构图上都处于平面状态;而物象色彩多采用单纯的颜色,使形象具有审美感染力和表现力,形成画面效果所具有的秩序感、韵律感、节奏感。这些形式设计者一般采用重复、渐变、放射、对比、统一等法则来体现,最终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设计色彩配色原理,艺术设备者设计色彩时在颜色选择上可以丰富多彩,也可以只选几个颜色,甚至用一种颜色来表现。设计色彩作品之所以打动人,不在于色彩是否强烈,而是色彩的丰富变化上。即使用一种颜色通过黑、白、灰变化其明度或纯度,作出等级色组成的画面,使画面效果产生秩序感、节奏感。设计色彩的配色,要求色彩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冷暖对比协调统一,通过形与色的结合来实现色彩传递和表达感情的目的。不同表现主题具有不同的韵律,不同的色调可以给人不同的美感。设计色彩的调和方法主要包括同类色调配、类似色调配、邻近色调配、对比色调配、互补色调配等。
三、设计色彩的表现方法
1.变换环境、物象引起的色彩变化学习:任何物体的色彩面貌呈现都是与周围色彩比较的结果,它是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综合体现。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直接而生动地认识局部与整体色彩的关系,从中发现并掌握一些变化规律与表现形式,为日后理性地运用色彩语言表达设计思想奠定有力的基础。要求对一组静物进行写实色彩写生,然后变换静物组合。如:a.变换光源色(由日光变为白炽灯等);b.变换少量物体;c.变换和拆除静物组合的部分衬布等,使该组静物产生局部变化。最后将前后几张作品对照,从中感悟局部色彩变化所带来的整体色彩变化。在此基础上,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对色彩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把握,以及自由运用色彩语言的能力,可以继续进行色彩组合默写训练、变调训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设计色彩知识。2.色彩归纳表现:通过掌握对自然色彩的分析、概括与提炼,从中了解如何将画面由三维向二维方向转化的方法,了解由写实表现形式向设计表现形式转化的过程。也便于更加理性地用色,为日后走向设计工作奠定基础。在写实的基础上,对同一景物、风景、花卉进行色彩归纳,并进行概括和提炼的实践。由于客观物象的色彩千变万化,因此在做这一练习时,先画一幅写实性色彩作业,然后再完成两幅不同处理方法的归纳色彩写生作业。色彩归纳训练,是沟通写实与装饰色彩画法的有效措施。归纳色彩写生同样重视色彩感受中的第一印象,只是更进一步地表现对象色彩的本质特征。其表现形式的不同之处是,归纳色彩写生是在排除了光色影响下的色彩作去伪存真的处理,有意识地追求平面化的画面效果。
归纳色彩写生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有光色关系的基础上,将几种邻近距离范围内的近似色都转化成它们的平均值色,以平均值来代替它们,尽量以平涂式处理,但并不是将对象单纯地用固有色来代替。二是在保持写生物象色调特征下,加强对色彩的主观处理,作必要而适度的夸张,如加强色线的曲直对比、色彩分布的疏密对比等。丰富的景物组合适宜作为写生对象,处理画面的方法除以平涂色块,还可以勾线填色,或对局部进行繁化处理等。同时还应注意色块之间的着色边线必须肯定、明确,颜色在色块内一般不能渐变、渗化等变化。
3.色彩的装饰性表现:要求这一环节是继“色彩的归纳训练”之后的又一个培养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和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命题,它分别以风景、花卉、人物为对象进行装饰色彩的技法练习。以主观性为主,以美化画面为核心,运用归纳、变色、象征等表现手法,讲究色彩自身的韵律效果。装饰性色彩表现是印象派和现代画派画家常用的手法,如高更、劳特里克等。练习应循序渐进,由归纳写生开始过渡,在色彩归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强调其装饰性,将形体与色块较大程度地整化。第二步可以尝试“限制用色”的方法,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只用数种色彩根据不同搭配形式,产生各种不同的色彩样式。第三步“借用色彩”,吸收古今中外优秀装饰作品的手法,尤其是装饰绘画和图案设计的主要手法。与色彩同样重要的还有体现色彩效应的描绘手法如色点缀,勾线描边、渐变、间隔色块等可以增强画面色彩的丰富性与装饰性,使画面色彩呈现出循序感,从而色彩效果达到调和。
4.色彩抽象化表现。要求摆脱视觉对形象直接识别的依赖性,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是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环节。使形象与色彩取之自然,逐渐脱离自然,最终又作用于自然。使色彩与形式具有暗示、象征、传递意念的功能。通过一些命题设计(如:激越、和谐、生命等进行锻炼)来完成。学生由于自己的经历、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等因素导致命题对其有着不同的心理响应,在进行抽象练习时,根据个人的理解不以任何具体形象为装饰的对象,而运用单纯的点、线、面作为表现的形象,来组成作品的面貌。
5.色彩肌理效果表现。要求选择归纳、装饰、抽象中的一幅作品,在不改变其形的前提下,进行肌理效果的处理。如将水粉纸更换为木板,颜料中加入沙子、木屑、碎玻璃粒、石膏粉等方法以取得很好的质感效果,用油画在画面上运用拓印、渲染、磨擦等技法,使画面达到新的境地。
通过对绘画写生色彩、设计色彩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练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绘画写生色彩的科学观察认识到主观理性地归纳设计色彩。从而培养学生理解与把握色彩、生动表现设计色彩的能力水平,使其掌握不同设计色彩方法在今后从事的不同艺术设计领域中发挥作用,为将来从事的艺术专业正确地使用色彩、设计色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健亲.色彩.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与现金流量表
财务报告的目标可概括为“决策有用性”。以财务报告目标为基础将现金流量表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进行比较,将涉及到以下三个问题:(1)何种报表与报表使用者的投资、信贷决策更具有相关性;(2)何种报表提供的信息更有助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3)何种报表能更好地揭示财务状况的变动和企业获得现金的能力。对这些问题分析如下:
(一)财务报表的决策相关性研究
1、传统财务报表决策相关性正在减弱
(1)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编报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存在诸多缺陷,易使投资者造成误解和决策失误。具体表现在:第一,资产负债表的缺陷。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资本结构和财务状况的报表。人们一般通过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析获知企业的偿债能力。随着对指标研究的深入,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缺点暴露无遗。尽管流动资产体现的是能在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的资产,但它在内容上包含了许多流动性不强的项目,如呆滞的存货,有可能收不回的应收帐款,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预付帐款等。这些资产难以转变为现金,不再具有偿付现金的能力,而反映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却将其计算在内,这显然是有失合理性的。速动比率虽然大大压缩了资产的范围,但是速动资产中仍包括了应收帐款,其指标的客观性和有用性仍然是值得怀疑的。第二,损益表的缺陷。很多上市公司是“纸上富贵”,只看到帐面利润,却不见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只根据净收益进行企业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的判断往往会引发决策失误。现金流量表不受净收益变化和企业会计政策变化影响,通过现金流量的分析,我们可以揭开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冰山一角”。(2)许多研究表明,国内外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企业管理当局操纵盈余的情况,从而使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都出现了严重的信息失真现象。目前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有会计政策选择、控制应计项目和控制收入和支出发生的事件和金额。从信号理论、博弈理论的角度,公司管理当局适当地运用盈余管理有助于公司价值的实现,使证券市场更为有效。然而从国内外诸多实例分析,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滥用盈余管理的现象。国务院总理朱钅容基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成立题词竟然是“不做假帐”,可见我国企业利润操纵和会计信息失真已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依据这样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投资者根本就没有安全感。
2、现金流量表具有更强的决策相关性
相对而言,现金流量表由于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纵的可能性小,因此现金流量表提供的信息就更为客观。美国的FASB曾指出:“现金流量表很少涉及确认问题。因为一切现金收支在其发生时均已予以确认。报告现金流量不涉及估计或分配。同时,除在现金流量表中有关项目分类以外,也很少涉及判断。”应当说,客观性这一特点正是现金流量表的优势所在。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声言:“假如某项信息是最相关的,但不是最可靠的,以及产生相反的情况。那么,有用的信息项目是这些可靠信息中的最相关信息。”
正因为如此,由重视利润指标到关注现金流量指标是信贷决策理论发展的新动向,现金流量逐步取代利润指标也成为各国商业银行审查贷款对象、评价贷款风险的重要依据。现金流量指标是以真实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为基础,借助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商业银行能把握企业当期和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融资能力进行准确判断,据此作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为促进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改革,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尽可能及时、准确地判别企业是否能到期偿还贷款,及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其倡导的信贷资产清理分类的主要工具和主要方法就是现金流量分析法,即通过对企业前期现金流量的计算和一系列相关因素的推理分析,预测出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量,据此识别企业有无还款能力及其来源,对现有贷款按风险程度进行合理的分类。
此外,在运用现金流量预计未预期盈余方面也取得了进展,Beaver和Langsman(1982)通过对1978和1979年样本数据的横截面回归,发现现金流量可以在盈余基础上提高对股价动的解释力度。Gombala和Ketz(1983)考察了流动性应计制调整对现金流量和盈余指标的影响,发现如果把现金流量定义为盈余加折旧,则现金流量与盈余基础的报酬率具有相关性。Wilson(1987)考察了应计项目与现金流量是否具有盈余之外的信息含量,结果发现在控制了盈余变量之后,应计项目和现金流量都具有增量信息。相对而言,现金流量具有更多的增量信息。JudyRayburn研究了经营现金流量、应计项目与证券报酬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结果有力地支持了经营现金流量、综合应计项目与非正常证券报酬之间存在相关性的假设,这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证券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何种报表有助于揭示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
问题的焦点在于:净收益与现金流量哪一种指标更能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尽管传统的会计理论认为,以净收益和营运资本为核心的非现金指标能够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并通过许多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现金流量并未能够为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提供增量的信息,会计学者始终都没有放弃对现金流量信息有用性的探索.美国学者RoberM.Baowen、DavidBergstager和LaneA.Daley(1987)年提供的实证结果表明,现金流量数据相对于权责发生制盈利具有增量的信息容量。实证结果则表明,在短期现金流量预测方面,现金流量是一种比盈余更好的预测手段;从长期来看,两者的预测能力近乎相等。此外,不少学者对现金流量在财务危机预警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他们根据配对的破产公司和非破产公司的数据,发现在破产前M年内两类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均值和现金支付的所得税均值有显著的差异。在比较了N模型、NKOG模型之后,他们认为,现金流量模型预测企业发生财务困境准确率较高,效果较好。他们指出,三个资金流元素与区别财务失败非财务失败是显著相关的。
这些实证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历史现金流量数据在形成对未来现金流量预期中的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净收益指标没有作用。我们的观点是将净收益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结合起来使用,在预测短期现金流量时,现金流量的变量系数应大一些,即&X6;当预测长期现金流量时,净收益的权重可以更大。
(三)何种报表能更好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变动和获致现金流量能力
在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变动和获致现金流量能力方面,现金流量表更具有天然的优势。资产负债表揭示了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及其期初期末的变动,却无法说明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收益表说明当期的经营成果,但是不能阐明经营收益与财务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并不能与资产负债表进行有效的衔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金流量表是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桥梁,它能反映净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的差异,同时也能反映企业当期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与经营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变动的影响。
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能较好地评价企业获致现金的能力:1!3通过分析本期筹资额与利息费用,能判断企业筹资成本以及企业的资信等级。因为资信程度越好的公司往往其资本成本便会越低,企业的融资能力也就越强;123通过分析现金流量的构成也可分析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稳定性。如果经营性现金流量占的比重越高,企业获取现金的稳定性就越强。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与现金流量表
环境的变化是促进会计发展的永恒动力。技术环境和金融环境变化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与呈报方式将产生很大影响。
(一)技术环境的变化从发展的眼光看,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使会计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越来越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发展对财务报告体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报告编制手段的创新。《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颁布伊始,如何编制现金流量表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在很多企业中,现金流量表一年只需编制一次。大量的调整分录、以及对报表和账户的分析和工作底稿的数据处理使得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成为费时、费力且差错率高的工作。在实现现金流量表编制的电子化后,平时会计人员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可直接根据经济业务的类型和引起现金流量的变化将数据输入到有关项目,每个月根据应计项目调整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这样,到年底报表就可以自动生成。(2)报告披露方式的创新。由于数据在各个经营部门之间用网络方式实时传递,财务部门有可能推出每日财务报表,报表主要提供关于企业现金流入与流出的信息,同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重要信息。每日财务报表不仅可供企业管理当局作决策参考,也可满足广大机构投资者对企业财务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每日财务报告可在网上公布,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传递给主要股东和债权人。
(二)金融环境的变化!$#资本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使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这使得投资者整体的财务分析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根据会计准则的“利益团体”理论,他们有可能通过游说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在准则中体观自身的利益。由于现金流量在决策中的重要性,他们将会要求企业提供更为详细和具体的关于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2)银行等信贷机构预警机制的建立也会要求企业提供以现金流量表为核心的财务报告。对企业现金流量表分析,获取有关企业偿债能力变动的信息将会成为银行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
综上所述,随着现金流量表编制技术难题的解决,市场对现金流量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现金流量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最终将成为未来财务报告体系的核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经济效益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创新经济学的创始人熊彼特(J.A.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具体来说,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另外,熊彼特还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创新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发明往往是创新的一个环节,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发明,发明只有应用到经济之中并带来利润才算是创新。伊诺思(J.L.Enos)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工用人和开辟市场等。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曼(P.Stoneman)认为: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输入生产系统,并通过研究与开发,努力形成商业交易的完整过程。澳大利亚学者唐纳德·瓦茨(Donald.Watts)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对发明和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
二、实现信息化发展目标主要靠技术创新
十六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应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信息化之路。强调科技兴国,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为实现经济目标做出的重大举措。信息化的道路是把握当今经济需求,总结经济建设经验,走出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之路。科技含量是新型的专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体现。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不能从单纯的产值来判断,如一个企业产值有l0多个亿,但不能以此断定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创新能力,是科技含量。这是企业竞争力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无论是传统产品,还是高新技术产品,关键要有技术含量。现在,有些企业遇到困难,就说行业选择得不对。这存在片面的认识。一个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要看它是不是符合当今科技发展的潮流。要谋求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这几年,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规模利润达到5300亿,连续4年保持较高的增长。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技术方面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尤其当企业要面对国际竞争,就必须把技术创新放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这要靠科技进步和成熟技术的推广。人力资源开发,则需要培养一批适合技术创新的科技人员。就我国人力资源状况而言,一方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全国有600多万的下岗职工,每年还要增加800多万的新就业人员。另一方面,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企业的高级技工,在全国范围内只有60多万,供给远小于需求,其他技工的缺口总计达上千万。所以,人力资源要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就要和现状结合在一起。工业园区作为信息化的一个载体,更应该在科技上下工夫,走出一个高起点高效益的道路。
三、“十五”期间技术创新的目标和任务
“十五”期间,国家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要求。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研究技术创新就要从企业入手。“十五”期间,创新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形成三大体系就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企业创新服务的社会化体系和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互动的三个环节紧密联系的体系。二是建立三大机制,包括围绕产业的经济发展调整的开发机制、观念开发机制和前瞻性开发机制。三是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技术开发机构的建设,主要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尤其是在大型企业,从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入手,注重技术人员的培养,尤其应将技术人员的分配制度和一般技术管理员的分配区分开来,成立一套新的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的分配机制体现他们的共性化,现在国家正准备试点,鼓励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技术创新的合理股份体现,大力推动企业专利技术保护制度的实施。通过企业专利试点,促进企业专利意识、专利战略、专利发明,并利用和保护专利。
四、技术创新的重点和主要政策。
1、加大企业创新体制的建设。社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力争在“十五”期间,在全国建立100个技术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形成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专业性的服务中心。
2、逐步形成技术创新规律,开发服务创新的体系,提高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加大技术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相关科研院校、中介机构、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服务,及时通过公开招标技术信息,进一步完善规范技术市场。
3、建立以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为主的市场调控技术调整体系。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要为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加强技术部门的推广应用、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国际合作等。政府要做的主要是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技术开发环境,而不是限定企业的研究方向,因为相比而言企业更了解自己的发展需求,知道开发什么样的技术,应该怎样开发。与此同时国内外的一些大型企业应参与这一环境的构建,在与技术开发直接相关的立法、执法对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等方面,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加速产业化发展进程,通过加大技术开发投入,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销售模式。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代替传统产业,特别是加大电子信息新产品的开发,重点开发数字化医疗、大众专用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和提高生活水平相关的大众消费品质量,提高国外市场占有率,真正成为具有创新力的企业竞争实体。以信息技术为指导,提高传统产业的自动化,控制职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以重大技术装备和科研设备为重点,提高行业专业制造水平;以节水、节能、综合利用和环保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效益和发展,提高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发展能源技术、环保技术,大大减少工业环境的污染。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推动工业发展更重要的位置。
4、企业建设应具备一个具体的信息化建设方案,重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政府机关,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一个信息化发展的平台,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二是实行体制创新战略,浙江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完善,没有太多的计划经济影响。但是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企业普遍带有家族化、封闭化的倾向,因为企业大多由家庭分工开始,家族化、封闭化是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企业创新应按现代企业制度法人结构去改造。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工业园区的发展,必须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从节水、节油、降低消耗、降低污染等方面统筹考虑。
五、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我国技术创新的各个主体还没有充分感受到市场的压力,受计划经济残留影响,企业还没有充分觉察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外在压力,因而导致技术创新缺乏市场激励。以下是对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企业应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在技术创新中居于主导地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主要依赖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以生产低技术含量的数量型产品来求得生存与发展,还没有对技术的创新投入足够的重视,市场难以发挥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功能。
2、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至今主要由政府投资,其员工由国家发放工资,项目由国家计划立项审批,成果由国家审定。在此情况下,创新主体的生存与发展依赖的是政府而不是市场,其人员的投入依赖的是财政而不是市场。由于没有进入市场,因而市场的规律、规则与机制无法对技术创新产生激励作用,技术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也就难以发挥。
3、有效投融资机制梗阻。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仍是阻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大障碍,加上我国风险投资体系不发达、证券市场的发展尚未完善等原因,当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4、现行企业人才机制不完善,阻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创新效果如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和企业家。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并不缺乏技术创新人才,而是缺乏激励技术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无法刺激创新人才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我国企业应形成完备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傅家骥、仝允桓、高建: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商标的显著性是指商标自身具有独特的识别特征,能够区别商品或服务出处,它是商标的固有属性,也是法律保护的重要目的。在国际贸易中,保护商标的显著区别性是商标法律制度构建的基本价值。
商标对于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促进功能,其功能的发挥是基于商标具有的显著识别性。国际贸易中构建商标法律制度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商标的显著性能够得到超越地域限制的国际保护。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显著区别性是商标受到法律保护的前提,也是获得保护的基本依据,同时还是商标权人权利利益的根本维系基础,是国际贸易中商标所涉的各方利益予以立法平衡的焦点。
国际贸易中商标显著性制度保护的地域
传统上,国家通过国内立法构建商标取得及权利保护制度,以维护显著性利益。商标显著性保护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种地域性的保护在一国之内市场对于维系商标显著性尚可有效,但在国际市场,商标显著性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原因在于:一国企业依本国法律标准(申请或使用)所取得的商标权利,只能在本国地域范围内行使,超越国界将不再受到保护,除非在他国依照该国法律标准另行取得对原商标显著性的垄断使用权。此外,各国商标法律制度不尽相同,受到法律保护的显著性区别要素构成要求及保护程度也存在差异。如有的国家所保护的具有区别性质的商标仅为图形文字或其自组合商标,而有的国家则允许也保护立体商标,甚至具有区别性的气标、声音也可获得保护。
国际贸易中商标显著性保护制度的协调
(一)加强协调国际商标显著性保护的立法
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商标显著性保护的地域障碍问题一直受到关注。国际社会很早就开始了立法协调活动。如19世纪早期制定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以及以后的《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制止商品产地虚假或欺骗性标记马德里协定》、《建立商标图形要素国际分类维也纳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等一系列重要的国际立法对商标显著性保护制度的协调不断加强。
(二)确立平等的商标显著性域外保护标准
商标显著性保护具有地域特征,商标保护仍主要依赖于各国的商标保护制度。商标显著性的协调首要方面是提供公平的保护标准,这体现于国民待遇标准与最惠国待遇标准的引入适用。
国民待遇是巴黎公约最先采用的公平保护标准。此待遇标准要求是在尊重商标地域独立保护的前提下,为本国与国外的不同商业竞争者提供了相同的保护标准。该原则在之后的一系列的商标保护国际条约中延续适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还将国际贸易基本规则—最惠国待遇引入商标国际保护制度。最惠国待遇标准的确立,使得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的竞争者对于商标显著性具有平等的保护基础。国民待遇及最惠国待遇标准的引入,确保了商标显著性利益的保护平等,对于恢复被扭曲的国际贸易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三)制定显著性保护的具体认定适用规则
商标显著性是商标法权利制度构建的基础,在商标法律制度中也有专门针对显著性问题的规定。在TRIPS协定中规定了商标需具有显著识别性,应具有视觉可感知性。这一定义确认了商标应具有显著性的基本要求,但就如何认定显著区别性并明确规定,有待于立法与司法事件的进一步明确。同时,对于显著性的强度认定标准问题。TRIPS协定中也规定了因使用可获得商标显著性,这是对商标显著性的“第二含义”理论的承认。
国际贸易中商标显著性保护的扩张与抑制
(一)国际贸易中商标显著性的保护的扩张
1.驰名商标显著性保护的扩张表现。驰名商标显著性保护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显著性保护适用领域的扩张。在国际贸易中,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占有主导地位的往往是一些大型跨国企业,这些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品质优良,具有良好的商誉,所使用的商标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一些竞争者会将这些驰名商标在其他不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领域上注册使用,并利用使消费者对商标所指示的来源误解,从而获取经济利益,并有可能对原驰名商标产生淡化效果,损害企业的商誉利益。本质上,这是一种搭便车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原有驰名商标的商誉会产生淡化效果。传统的混淆理论与保护制度对制止搭便车的淡化行为难以发挥作用。针对这一问题,又基于反淡化的理论,在驰名商标显著性的保护上,从保护领域扩展至了非相同及类似领域。
驰名商标显著性保护扩张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保护地域的扩张。传统的商标显著性保护是基于地域性保护,商标的显著性也具有地域性,而驰名商标保护在一定条件下获得超越地域的特殊保护。如根据TRIPS规定,成员方在对驰名商标提供特别保护方面,应当考虑到由于宣传和信息的跨国界流动,而导致有关商标在被请求给予特别保护成员地域内驰名的结果,驰名商标一经认定,在他国未取得商标权之前的显著区别性价值能够得到确认保护。
2.驰名商标显著性保护扩张的本质理解。在国际贸易中,对于驰名商标显著性保护的扩张,其根本原因在于驰名商标所凝聚的巨大的利益价值。驰名商标不同于普通商标,不仅起着识别商品或服务的作用,而且更凝结着企业的商业信誉,体现着企业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驰名商标也代表着消费者的消费利益,对国家而言,驰名商标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国的经济实力,是一国民族工业的集中表现。保护驰名商标显著性是保护驰名商标权利人,保护广大消费者,维护国际贸易公平竞争秩序,提升国家竞争实力的需要。对于驰名商标显著性保护的扩张正是体现了对上述几者利益保护的重视。
(二)国际贸易中商标显著性保护的抑制
在国际贸易中,也存在着对商标显著区别性保护进行限制的问题。这种限制表现为多种形式,但最为突出的就是以权利用竭为理论解释基础的商标平行进口问题。商标平行进口的后果是在同一市场同时存在两种来源不同的相同商标的商品。这些商品上的商标相同,导致消费者难以区分产品来源,这实际上是削弱了商标显著区别,显著性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1.对于商标平行进口的争议。对于商标平行进口问题,存在着一些争议,最主要的是地域排他性保护与权利用竭理论之争。反对者的理由主要是基于商标权具有地域垄断特性,即同一市场上在相同及相近的商品上商标使用具有专有排他性,商标需要具有显著区别性。商标平行进口则破坏了商标权的专有排他性,损害了商标的显著区别功能。而商标商品平行进口的支持者理论依据主要是权利穷竭原则,认为附有某商标的商品一经商标权人或其授权人的同意第一次投入市场后,商标权人即丧失了对其控制,其权利即告穷竭。另外也有人主张,从商标区别性的功能看,国际贸易中对商标显著性的保护主要目的禁止他人假冒,发挥商标的基本功能,但对于使用相同商标的真品已无能为力,而相同商标合法地用于相同或类似商品之上的真品平行进口就属这种情形。
2.商标平行进口问题本质理解。商标平行进口问题争论的实质是商标显著性的利益之争。这种利益表现为商标竞争者之间、商标权利人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竞争,也涉及到了国家贸易管理的利益。商标平行进口首先影响到了同一市场的相同商品、服务提供者的竞争利益,实际是商标权的垄断与反垄断斗争。其次,商标平行进口也涉及商标权利人与消费者利益之争。反对者认为同一商标授权各国不同使用人使用后,开发出的商品总是应考虑当地的国情、风俗、口味等因素而不同,因而在平行进口商品与国内商品质量、售后服务和担保不一样的情况下,平行进口将会混淆消费者,扰乱市场交易秩序,进而损害国内商标权人的良好商誉。而支持者认为平行进口实际上是为了平衡知识产权人专有权所产生的负效应而设置的,其主旨是对商标权利人加以必要的限制,以免产生过度垄断,阻碍产品的自由流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平行进口制度可以成为国家贸易进行控制的一个手段,因而商标平行进口的争论也反映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与非关税壁垒之间的冲突。
1 温控仪表及计量方法
温度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工艺参数之一,温控仪表广泛应用于造纸、塑料制品、冶金、化工、食品加工、线缆等工业生产中,在设备加热系统中,温控仪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对设备加热系统进行温度控制,正确执行工艺参数。
一般,温控仪表采用的原理是温度补偿原理,按测温方式的不同,温控仪表可以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按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动圈式温控仪表和数显温控仪表。接触式仪表可靠、测量精度高,但是其相对较简单,不能测量高温,并且会出现测温延迟现象;非接触式温控仪表主要通过热辐射原理测量温度,其特点是测温范围广、反应速度快,但是相对测量误差较大。
温控仪表与热电偶(或热电阻)组成的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计量方式主要有六种:现场计量温控仪表、现场整体计量温度测量控制系统、实验室计量温控仪表、实验室计量温控仪表探头、现场计量温控仪表和实验室计量温度探头、实验室计量温控仪表和实验室计量温度探头。与实际情况最相符的是第二种――现场整体计量温度测量控制系统,但是由于这种计量方式需要的成本高、需要满足的条件多,而第一种现场计量温控仪表不需要拆卸探头、操作简单、计量所需时间短,所以现场计量温控仪表得到了广泛应用。
2 温控仪表现场计量时的误差来源
温控仪表在现场测量时,主要采用标称电量法。温控仪表现场计量时的误差即温控仪表显示的数值与待校点温度值之间的差额。出现这种误差的原因有:温度校验仪的因素、信号线的因素、补偿温度不同、仪表选型不当、温度设定值不合理、温度传感器(即热电偶)因素、外界干扰等。
温度校验仪的因素。温度校验仪的计量标准虽然要高于普通标准,但是还是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这种误差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信号线的因素。信号线因素是指由于信号线自身的电阻能够产生分压,从而造成计量误差的现象。这种误差的测量可以通过两个公式一张分度表计算。首先是I=U标/(R信+R温),其中I表示闭合电路的电流,U标表示温度校验仪输出的标称电压,R信表示信号线的电阻,R温表示温控仪表的输入电阻。第二个公式是U温=R温×I,其中,U温为经过信号线的分压。根据这两个公式计算出U温后,对照分度表,得出误差值。
补偿温度不同。补偿温度不同是指由于温控仪表中温度补偿器(或温度补偿电路)与温度校验器中温度补偿器的补偿温度不同所产生的误差。在现场计量过程中,热电偶的测量端一般都放置在待测环境中,其接触的温度为待测环境的温度。而参考端却多采用室内温度。
仪表选型不当。在选择仪表时,如果仪表的型号不符合要求或者仪表精度不满足要求,都会造成现场测量时的误差。
温度设定值不合理。温度设定值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工艺参数的执行,造成误差。
温度传感器(即热电偶)因素。热电偶具有测量精度较高、测量范围较广、构造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热电偶仍会产生一些误差,这些误差主要来源于其补偿导线安装不当,接反补偿导线的正负极;热电偶拆卸和安装过程中触碰偶丝或补偿导线,或者由于潮湿等原因,使得导线局部短路;热电偶的分度号选择不正确;热电偶没有及时清洁,有落灰等现象;热电偶感应电压与信号线屏蔽地,使得信号受干扰。
外界干扰。有时由于温控仪表自身抗干扰能力降低或者是外界电场电磁场等的干扰,造成温控仪表现场计量时的误差。
3 温控仪表现场计量时误差的解决方法
在上述温控仪表现场计量误差来源中,因温度校验仪产生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而其他的误差来源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解决,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合理选择信号线、补偿温度替换、仪表的合理选择、温度设定值的准确设定温度传感器(即热电偶)经常测量固定温度点时减少误差的方法、定期检定温控仪表等。
合理选择信号线。根据公式I=U标/(R信+R温)、U温=R温×I以及分度表,我们可以得知,如果要把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只需要信号线的电阻值满足一定条件即可。
补偿温度替换。我们可以用温控仪表温度补偿元件补偿的电压值代替由分度表查得温度校验仪所处环境温度对应的电压值来减少误差。
仪表的合理选择。在选择温控仪表过程中,应选择精度等级、测量范围等满足测量要求的仪表,在选择仪表过程中,主要考虑:温控仪表的精度等级、稳定程度、灵敏度、分辨率;温控仪表的操作方法、自动化程度;温控仪表的抗干扰能力;温度仪表的温控范围等。温控仪表的上述规格应与测量对象的情况相符合。
温度设定值的准确设定。应认真按照工艺参数,设定好温度设定值。
温度传感器(即热电偶)经常测量固定温度点时减少误差的方法。如果温度传感器(即热电偶)经常测量固定温度点,那么可以在热电偶测量端处于这一固定温度点时,将热电偶的接线盒拆开,使用标准毫伏表测量热电偶的温差热电势,再使用标准温度计测量热电偶接线盒周围环境的温度,用分度表查出该温度下的温差热电势,把热电偶与该温度下的温差热电势相加,用分度表查出相应温度,然后查看温控仪表的显示温度,两者之差可以通过对温控仪表定位器的调节(或者对温控仪表修正参数的修改)来消除。
定期检定温控仪表。应该定期对现场使用的温控仪表进行校验或者定期到计量部门检定温控仪表。这主要是消除由于温控仪表本身不合格造成的误差。
其他方法。加强操作规范的培训,按照流程正确操作,消除因为操作不规范引起的误差。尽量消除一些外界的干扰,如采用屏蔽线接地等。
4 结语
温控仪表现场计量的误差来源有很多种,如:温度校验仪的因素、信号线的因素、补偿温度不同、仪表选型不当、温度设定值不合理、温度传感器(即热电偶)因素、外界干扰等。而温控仪表现场计量误差的存在会影响工艺参数的执行,从事影响工业生产的产品质量等,所以在现场计量时,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方法,尽量减少温控误差,使温控仪表现场计量最大化地为生产或实验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涛.温控仪表的偏差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2010,5:87.
关键词:理财目标;治理结构
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发展的过程。
一般说来,公司理财的目标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1)营销最大化。
(2)扩大市场占有率。
(3)利润最大化。
(4)每股收益最大化。
(5)股东财富最大化。
前两者的实质即收入最大化。在现代企业“经理革命”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就基本锁定在“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上了。
1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的选择
从上图可以得到,不同的国家对公司的所有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这也造成不同的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的差异。总的来说为以下两种情况:
1.1美国的树形持股模式
树形持股的集团公司内,各子公司之间通过资本纽带建立联系,理论上联系的方式可以是绝对控股,也可以是参股,但实证分析发现绝对控股方式的公司基本不存在,因而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企业经理,而不是股东,股东的真实权利体现在分红收益方面。显然,对于经理人而言,如果不能经营好企业,不但股东会选择用脚投票,企业因此不能获得新的股权投资进而影响到债权投资,而且该经理人的职业经营生涯也可能从此结束。可见,在树形持股模式下,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实际上是企业的经营者,而理财的目标却必须锁定在股东利益上,“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是必然的选择。至于内部人控制下的各种可能弊端,则由企业经营者选择决策机制、社会监督制度、法律法规等去避免。
1.2日本的环形持股模式
环形持股的集团公司内,企业之间以相互持股为特征,此时企业的股东实际上由于权利的互相制衡,即使对“子”公司具有绝对控股的股权,也很难对“子”公司的经营指手画脚,因而,环形持股模式下的经营者控制更加明显,但企业经营者却需要股东、债权人、员工等的支持,不以股东为第一利益者,而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理财对象,就成为环形持股的理财目标选择,这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树形持股”和“环形持股”两种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选择直接与市场的健全和完善相联系,有效的“经理市场”和有效的“资本市场”,才有公司以“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可能性。
2我国公司理财目标选择的现实状况
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目标一致性不同的是,我国公司理财目标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选择上存在许多不同。且理财目标表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常见如下选择:
(1)选择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
(2)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
(3)选择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作为目标;
(4)选择社会效益作为目标;
(5)选择企业员工收益最大化作为目标;
(6)选择企业各关系人(股东、经理、员工、债权人、客户等)利益平衡作为目标等。
3问题分析
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六个方面
(1)股权过分集中。上市公司多以国有企业为主,而国有企业的股权又十分集中。流通股在上市公司总股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
(2)内部人控制严重。公司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内部人操纵公司运作,进行大量关联交易。
(3)中小股东、债权人权益得不到合理保护。公司大股东拥有公司的绝对或相对控制权,中小股东的投票权难以与大股东相抗衡,致使中小股东失去监督大股东的有效方式及动力。中小股东的权益难以得到司法程序上的有力支持。在企业破产程序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真正保护。
(4)董事会的功能难以发挥。公司董事会结构不尽合理,执行董事所占比例过高。
(5)法律环境不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信息披露、会计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存在许多与现实的公司运行环境不相宜的规定,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孱弱的法律体系已在事实上阻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持续改善。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6)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一方面,政府直接干预企业运营的情况还十分普遍,在一些地方,企业决策往往受到政府的干预。有些需要破产的企业也不能履行破产程序。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往往会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压力。
4实际案例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公司治理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大量存在。据不完全统计,曾有680余家上市公司存在被控股股东通过多种形式占用资金的情况,资金总额达970亿元,有超过20%的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
1993年,猴王焊接股份公司从猴王集团中“剥离”出去,改组为猴王股份公司上市,猴王集团公司成为猴王股份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此次资产重组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剥离”,猴王集团和猴王股份从未在人员、资产和财务上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分开剥离。这也就为后来的猴王集团破产以及猴王股份演变为“空壳”埋下了祸根。
三位理论家和三位作曲家的六场专题讲座从不同的侧面展示我国当代作曲家与音乐理论家在和声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深入思考。樊祖荫教授的讲座《五声性调式和声中的调扩张技法研究》结合中国当代作品的创作实践,系统阐述了“调性扩张”这一现代调性与调关系的新概念,并对中国现当代音乐作品中运用五声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技法及其特征进行了论述;刘康华教授的讲座《中国当代作曲家和声语言构成的思维与技术特征》则对新音乐作品中在对“和音”和“音组”等现代和声语汇个性化运用中形成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以较有代表性的新音乐作品为例进行了分析与阐释;甘璧华教授的讲座《音粒子、音线、音块及其“对位效应”》探讨了这些既有别于传统和声、又与之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现代和声语汇在中国现代作曲家作品中的应用,并试图从全新的分析方法透析现代和声。
金湘教授、贾国平教授和叶国辉教授分别从自身创作出发,阐述了其独有的和声风格与创作思维。金湘教授对于内心音响的重视和“五度复合音程体系”的理论给与会者极大的思考,其富于艺术激情与人文关怀的理想主义创作观念也引起了极大的共鸣与感动;贾国平教授则通过对自己的作品《梅》和《翔舞于无极之野》的讲解,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习惯思维与序列主义等西方现代技法相结合带给创作的可能性与广泛空间。叶国辉教授的讲座《感知和声》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跨越了繁复的技术屏障,将作品中深邃的音响存在形式与人的感性直觉相对,体现了对音乐本体、作曲技术与主观认知的深入思索。
通过专家委员会公开投票选出的6篇获奖论文则代表了我国当今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在和声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与学术倾向。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童颖的论文《融古今于一炉――中国版〈大地之歌〉的音高结构研究》以对叶小纲作品《大地之歌》音高素材及其特征的精彩分析获得了一等奖;华南师大音乐学院教师魏扬博士的论文《金湘创作中的“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探究》和福建师范大学李向京教授的论文《简练形态下的复杂理念――从瞿小松作品和声形态看其创作思维与美学观》分别对这两位当代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创作中最具个人特质的和声技法及其美学背景进行了深入阐发与透视,共同获得了二等奖;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刘晓江博士的论文《江文也早期钢琴作品的调域分析》、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师孙志鸿博士的论文《贾国平木管五重奏〈孤松吟风〉中的线化和声研究》、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娟的论文《核心音集在音乐构成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罗忠的作品〈暗香〉为例》分别从独特的视角,对江文也、罗忠、贾国平等三位不同时期的作曲家代表性作品的音高思维及和声语汇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共同获得了三等奖。
此外,在参会论文的交流与座谈中,还涌现出了不少具有理论思维、又与创作实践密切关联的优秀成果。如沈阳音乐学院王进的论文《论音高组织核心的控制与离散――徐占海歌剧创作中的音高组织观念及表现形态研究》、西安音乐学院冯勇的论文《论音级集合[4―23]“和声张力”的特殊性》、首都师范大学肖武雄的论文《第二交响乐〈台风〉中的和弦设计》、汪恋昕的论文《大提琴协奏曲〈黎明〉的音高组织手法》、武汉音乐学院黄瑾的论文《民族风情与现代作曲家技法结合的成功探索――朱践耳〈黔岭素描〉及〈纳西一奇〉之和声研究》、左云端的论文《线性思维下的动力与色彩――鲍元恺〈炎黄风情〉和声的深层结构》等,都从不同层面、运用不同分析视角与理论工具关注了我国新音乐创作中的和声技法与风格的关系及其与中国民间音乐、美学传统及当代文化背景的关联。
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琵琶是我国的民族乐器,它有着复杂的演奏技巧,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我国流传有2000年之久,经过历代众多演奏家的不断实践,逐步形成1整套独特的演奏技法。琵琶的弹跳和轮指是琵琶技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法。我们应以合理、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两种技法。比较、分析、总结这两种技法的教学方法是实现以上目的的1个很好途径。
关键词:琵琶 弹挑 轮指
Content summary : The pipa is the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 of our country, it has a complicated play skill, has abundant expressions, spreading in our country has 2000, through the constant practice of numerous accomplished performer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 form a whole set of unique play skills and techniques progressively . The spring and wheel of the pipa mean it is the most basic , most important skill and technique in a pipa skill and technique. We should with reasonable, scientific method make student grasp and use these two kinds of skills and techniques well.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mparing , analysing , summarizing these two kinds of skills and techniques is a very good way to realize the above purpose .
Key words: Pipa Play choose The wheel refering
中图分类号:J6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94-01
双排键电子琴音乐是当代社会精神文化形态之一,是在工业化、商业化占据主导地位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双排键电子琴弦乐表演不仅继续丰富了现代弦乐音乐的艺术风格、演奏技巧、表演音色等内容,还体现出了现代演奏技法的新趋势。
一、双排键电子琴弦乐音色的特点
双排键电子琴的弦乐音色一般分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几种。它的编制有独奏、合奏两种。
(一)主导音色。小提琴作为双排键电子琴的主导音色,它的特点是柔美细腻,富于变化,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是理性的独奏音色之一。专属小提琴的独奏音色有七种,其中Violin 1的音色适合所有曲风,但缺点是在各种曲风中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力;Violin2的音色比较明亮,适合拨奏,在歌唱性的曲目当中还可以运用弓法;Violin3的音色沉着冷静,对于那些慢节奏的旋律比较适合。这三种音色最为常见。
(二)弦乐合奏。弦乐合奏是典型的合成弦乐,在双排键电子琴当中运用的范围最广,也是最受欢迎的音色之一。它有表情丰富的音群及起音柔和的合成弦乐,通常适合在交响乐曲当中应用,而且它的音色和其他音色放在一起具有调和性。
(三)低音提琴。低音提琴简称“倍大提琴”,它的音色特点是低沉柔缓,具有厚重的音质,它属于最低音声部,因此经常被使用在伴奏当中。它伴奏的特点是适用性强,融合性好,一般在咏叹调的音乐作品当中充当伴奏角色,一般不进行独奏的表演,只在脚键盘当中进行伴奏配合。这种低音弦乐我们通常会在乐曲的低音拉奏及拨弦伴奏例如C弦上的咏叹调当中听到,声音十分迷人,像静静的流水划过夜空。
二、双排键电子琴的两种演奏技法
(一)声效演奏技法。在双排键电子中演奏弦乐时,对声音效果的控制极其重要。双排键电子琴演奏者的手指动作是演奏当中最重要的内容。具体动作要领是双脚离地,手指随着重心自然而然地跟着音乐摆动。手指重心的转移是演奏难度的一部分,对于控制肢体的平衡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独奏时,除了随着低音贝斯的力度加大外,还会有一连串的脚键盘的solo,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肢体控制的难度。在演奏古典音乐时手指的力量运用就会更微妙。比如,演奏者手指用力越小,说明声效越轻,如果速度加快,可以产生快速的一连串的音符跳跃感;手指的力度越大,说明声效越明晰,这个时候的乐曲自由速度通常会很明显。这种手指的差别分别表现不同的声效特点,它的声效效果及手指的用力程度是具有同一性的。
(二)旋律演奏技法。运弓的各种动作与方法称作弓法。在管弦乐队里,弓弦乐器的弓法对音乐的表现极为重要,不论在力度变化、音色变化、发音表现力以及其他方面,弓弦乐器的表现力与弓法紧密相连。弓法一般分为三种:分工,连弓和断弓。本文对连弓和断弓进行论述。
首先看连弓。它是典型的一弓多音的演奏方式,弓子在琴弦上作圆周运动,产生一种流畅的旋律感。这种演奏技法的效果是让旋律变得完整如一,在听觉效果上面有一种水流的通畅感,并且适合弱奏。手指接触琴键的时候,不要用指尖去碰触,要用指腹曲接触琴键,另外,尽量去模仿弦乐的连弓技法,让旋律气息做到一气呵成。弹完第一个音之后手指不要抬起,要让第二个音的声音和第一个音进行重叠。
其次看断弓。最常见的断弓就是跳音断奏技法。它的动作要领是让弓子中间部分在琴弦上快速游走,彷佛短小的水滴一样不断跳跃前进,给人的感觉是轻盈、愉快、活泼的气息。演奏者必须通过琴键给手指施加的反弹力来完成跳跃弹奏,这样既节省力量,又能产生跳顿的感觉。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对双排键电子琴的研究越来越多。双排键电子琴所包含的演奏技法和音乐表演特征在现代音乐文化当中具有许多运用价值,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通过整理、分析、挖掘其中的弦乐演奏技法,能够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参考。接纳双排键电子琴这种现代乐器为其所用的意义不仅仅是丰富了现代弦乐的表现力,还在于对弦乐演奏创作技法的开拓。双排键电子琴有着自己独特的编排方法,对于其他的独奏或者伴奏的技法创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植润.双排键电子琴触键法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4).
关键词:中国竹笛艺术;新元素;传统元素
ABSTRACT
Chinese bamboo flute art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hinese nationality music ar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the new element which bamboo flute art enjoys have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o the bamboo flute art for inherit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worth discussing and researching. This article induces the Chinese bamboo flute art in such the new manifestation like bamboo flut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the music creation, the performance technique, the performance form and the teaching which appear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so on, and tries to analyzes the bamboo flute art tradition elements and the recen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nevitability, the present situation. Certain solutions and the suggestions have been ut forward.
Key words: Chinese bamboo flute art; new element; traditional element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
1、中国竹笛艺术新元素出现的必然性 1
1. 传统竹笛艺术元素局限性导致的必然 1
2. 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导致的必然 2
3. 创新意识下发展的必然 2
2、中国竹笛艺术新元素的表现形式 3
1. 新的竹笛形制结构 3
2. 新的乐曲创作 4
3. 新的演奏技法 4
4. 新的演出形式及教学 6
3、中国竹笛艺术新元素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6
1. 中国竹笛艺术新元素的现状 7
在文科高校林林总总的专科课程中,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实效性很强的学科。覃可霖教授长期从事写作教学工作,不辞劳苦,敢于担当,从本学科特点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探索写作思维技巧,著书立说,取得显著成果。新近发表的《写作思维技巧探秘》系列论文(载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4期,2013年第1、2期),就是这方面的新成果之一。它对当今时代“改文风”的需求会产生导向性的影响,也有助于启迪青年学子提高从平常看到不平常的能力,从复杂看到简单的观察力、分析力和亲和力。
覃教授系列论文(下简称覃文)强调了写作技巧的重要意义。写作要掌握一定的技法: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完善表现、锤炼语言、润饰修改,一般经过师传即可领会,但技巧则“可悟而不可传”。仅懂得规则并不等于掌握了“巧”的策略。覃文举例说,工匠从师傅那里很快就学会了木工的规矩,但并不等于学到了“巧”。心灵手巧,思维敏捷,才有可能登至“巧”的高度。这就是写作创新性思维的发挥运用。覃文引用艺术家石涛“手法无法,乃为至法”的体会来证明技巧的高妙和魅力,细析了作家巴金《随想录》所言的“有法之时求其化”的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并从苏轼、鲁迅、茅盾的写作经验中告诫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人生观,关注现实,潜心学习,以求达到“熟能生巧”的高度。
覃文认为,好文章立意要“深”,选材要“巧”,并要有层次地表达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巧构情节、画龙点睛等多侧面的有机配合,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魅力,感染大众的精品来。无疑,覃文的论述从容不迫,深入浅出,启发性大,说服力强。覃文还就文章(作品)的剪裁、线索、呼应、悬念的构建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写作技法,详尽阐明了具体写作路径,辩证体现了当今写作操作性极强的写作思维原理。由于这些原理融入了著者几十年教学实践的宝贵经验,为当今高校写作学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马悦评说莫言是“善于讲故事”的作家。依我理解,“善”就是“巧”,经过作家大脑消化之后用智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作品,就有新颖的独创性。探究写作技巧是大学写作学的基本课题,是时代创新之所需。覃文结合自己长期进行写作教学实践的经验,提纲挈领,深化了写作思维规则,归纳提升为写作思维技巧。系列论文理论结合实践,把许多操作案例巧妙地穿插于理论探讨之中,所举的案例可操作性很强,用覃文中的话来说,读者在写作时,可以“依样画葫芦”,借鸡生蛋。时代在前进,高校的写作使命更加艰苦,愿今后能读到更多更好更新的写作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