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学校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既要重视正激励,又要重视负激励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做到奖罚分明,这样才能使激励机制在小学教师队伍中发挥良好的效果。正激励主要表现为对表现出色的教师进行表扬、奖励、赞赏、职位晋升等形式,而负激励主要表现为对表现较为逊色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批评、处分、开除等形式。正激励和负激励都可以对小学教师的行为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管理中,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例如,在小学教师队伍中,小学老师的工资和各种相关的福利相对来说是较为固定的,因此如果只重视正激励,会让小学老师感觉得到学校的表扬、奖励、赞赏、职位晋升等手段是学校奖励的一种常态,并逐渐习以为常,从而使得正激励效果就会降低,失去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正激励的时候,要注意运用的时效和数量,对小学老师进行不定期的、合理的奖励。同时,小学学校管理者也不能忽视负激励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及时、合理的批评,能让小学老师消除侥幸心理,从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自觉克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激励小学老师尽快地回到正常的教学当中。在学校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当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加以辅助。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老师队伍保持激情和活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
三、既注重个体激励,又注重团队激励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个体激励主要是针对小学教师个体表现为对象进行的激励,而团队激励主要是针对小学教师群体的整体表现为对象进行的激励。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在激励机制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个体激励因为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所以能充分调动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团队激励更多关注的是团队的整体表现,所以能够培养小学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小学学校的实际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应该既注重个体激励,同时又注重团队激励,将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激励较为全面。例如,对一些工作成绩不太明显的小学教师来说,虽然暂时不能得到个体激励,但是获得的团队激励也是对他们工作的积极肯定,同样也能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愉悦。而对那些工作不努力的少数小学教师,集体荣誉会无形当中给他们形成一种压力,进而提高这些老师的自觉性和工作积极性。
四、既要注重外部激励,又要重视内部自我激励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常见的任务激励、人际关系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方式属于外部激励这一范畴。而内部的自我激励是指小学教师主动地与自身消极因素进行斗争,以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保持工作具有高效动力状态的活动,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有效方式。同时学校管理者也应该看到,外部激励对于不同的小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作用相对有限。例如,学校管理者设置一个任务让小学教师去完成,以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和速度来作为评价该教师工作的依据,这样做虽然能够促使小学教师努力的去完成工作,但是因为这种努力并非出自于教师的自愿,而是带有一定的强迫性。这种方法也会促使小学教师产生逆反情绪,然而这与激励的本意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将外部激励和内部自我激励充分巧妙地结合起来,然而,不少小学学校的管理者却往往容易忽略了内部性自我激励和外部性任务激励的平衡,使得小学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都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制定一整套符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对学校各项工作任务、完成目标、工作措施、注意的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并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建立起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一种人人能做事、事事有人管、事事能做好的良好氛围。
2.严格考核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科学化的考核方式是检验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农村学校要严格考核管理,一是要认真研究制定考核细则。二是在严格落实考核上下功夫。三是执行考核公示制度,提高考核透明度。四是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真正使考核科学化、制度化,提高办学质量。
3.校长需以身作则与教师共担教学任务
当一个好校长,必须先当好一个好老师。校长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其言行和举止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风与学风,其信心和干劲是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前进的原动力。校长身体力行,教师才会与你同心同德,共同战斗,出色地完成任务。此外,只有校长将学校教育的发展作为学校综合实力提升的前提工作来做,在教学上应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实践,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才能最终规范完善学校的教育体系。
4.要有切实可行的办学思路,找准学校发展的目标
学校管理工作量大面广,要求具体,学校管理者只有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才能有力推进学校管理建设。因此,校长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办学思路,找准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找准学校发展方向的突破口。校长一定要善于设计学校办学的计划,学校的发展远景,从管理关键环节入手,把握计划,抓住时机,对学校发展问题做认真分析研究,做到学校发展心中有数,在办学过程中碰到重大问题校长要亲自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校长应列出每年、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工作重点,把主要精力用在抓计划抓落实中。
二、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使广大教师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教师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好师德行风建设,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使广大教师严于律已,勤奋工作,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2.训练教师的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建立教师培训制。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教育方法,以此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完善全员听课制度。校长、中层干部深入课堂,采取听、说、评、研等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三是积极主动申请教学研讨课。以此开阔教师视野,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四是要采取请专家进来讲学,走出去参观、学习、培训的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三、校长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1.校长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做教师的榜样
首先要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教育,拥有一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才能当好一名掌舵手,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引导教师对党的教育方针从理论高度到具体实践的清醒认识,确保教育方针的贯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校长要有过硬的业务管理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作为一名校长,在学习上除了参加上级主管部门正常的业务培训外,要坚持写好业务学习笔记。平时在校内多听课,管理中要尊重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校长要有全面的沟通协调的能力,做好各方力量的协调工作
作为一名校长,要学会沟通的技巧,除了协调好学校与社会、家长的关系之外,还要处理好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使学校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所谓人本原理,是--种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新管理哲学观。其核心思想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人的内在价值,通过管理服务使人得到充分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校管理应用人本原理,基本主张有三:一是弘扬人的价值。按照人本原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任何一切人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社会之所以要有管理,就是要使管理对象(个人或群体),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校管理的真实意义与真正目的就在于通过执行管理的基本职能,使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弘扬,使学校的有限资源产生倍增效应。
二是激发人的潜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在按时计酬制下,人要是得不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价值的20----30%,由此,他推出一条管理学法则:绩效:=(能力.激励)。也就是说,绩效是能力与激励的函数变化。所以,学校实施人本管理,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激发与释放学校中每--个人的潜能。
三是发展人的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麦子。学校中每一个教职工与学生,他们都有其各自独特的个性。学校管理的至高使命就在于不断发现人的个性特征,遵循人的个性心理规律,促进他们在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遵循人本原理实施学校管理,就要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和理解人;要相信和依靠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去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育目标。
遵循人本原理实施学校管理,就要坚持“管理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的原则,反对和克服那种分数第一,见分不见人,抓钱、理财、不管人,或者迷信“胡箩卜加大棒”来管人以及重技术不重人与靠权力不靠人等种种错误认识与做法。违反人水原理不可能做到科学管理,也不可能受到管理的放大倍增效应。学校管理的“能本”原理能本原理是一种以人的能力为本位的新管理哲学观。前工业时代是权本时代,其管理哲学是以权为本,以权为政;到了工业时代,成了钱本时代,管理哲学是见钱不见人,金钱为本位;进入知识经济后工业时代,随着人的智能价值的释放,社会经济获得加速度的发展,其管理哲学自然要把“能力本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与核心。能本原理新管理哲学的基本点,在于通过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实现人的能力价值最大化。人唯有充分激发自己的潜在创价力,才有可能自由地生存,才可能从根本上同动物的生存方式区别开来。
二、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刚性管理模式依然存在
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说的是学校在建立管理机制的时候要将各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征、特点考虑进去,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管理机制。但是,据调查分析,多数学校并没有将这一思想落到实处。同时,刚性管理模式依然存在。所谓的刚性管理模式,是指“管理者依靠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明的规章制度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来进行以生产为导向的管理”。所谓的“以物为本”说的也是刚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欲望,而忽视了人的精神层面,这种模式并不是试用于所有的学校,而需要有所取舍。但是,多数学校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这一问题,而是死搬硬套地用在各种学校的管理机制中。
三、优化小学校园管理机制,创建人文校园
1“.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
所谓的“以人为本”,是指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教师和学生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本应以他们为教学的主体。小学校园的管理机制中往往过分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绩效和学习绩效,忽略了其精神层面的感知。因此“以人为本”要落到实处。例如,小学校园可以利用儿童节为学生打造一场晚会,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放松,同时为他们的童年留下一抹色彩。对于教师来说,学校可以利用教师节或者感恩节让教师感受到教书育人所带来的成就。这些方法的同一个出发点都是为了缓解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从侧面影响其思想发展,同时也对学校的人文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众多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大缺失,有些学校为了“专心”培养学生学习,忽略了教职工的岗位业绩考核,有的甚至没有明确的规定考核事项和奖惩制度。有制订这些制度考核的也只是做做样子,没有落实。这样对教职工的忽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经过长期的疏于管理使得这些非教学人员工作服务意识淡薄,导致有些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教学计划管理的强制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管理者制订的教学计划是执教人员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学管理模式较为死板,更多的是强调上、下级关系。管理者与实施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严重不平等,缺乏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只是计划的制定者,是各项教学工作的支配者和决策者,这样就导致这些管理者们缺乏对管理对象的了解,不能准确的把握和分析管理对象的特点,相反的,而处于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去执行这些看起来并不合理的教学任务。
3、有效教学理念的缺失
当然,随着科学以及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计划性的教学管理模式渐渐被新型的教学理念所取代。在众多新型的教学理念当中,有效教学却是鲜为人知,在很多大学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当中也很难见到有效教学。由于有效教学理念的不深入,直接导致教学管理目标的偏移,许多的教学管理者过分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性,过于强调教师单方面的责任而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另外,目标偏移的另一弊端就是教师更多的是注重“教”的内容,忽略了学生“学”的内容。
二、高校实施有效教学的必然性
高校有效教学管理的实施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措施,为了适应教育形式的发展需要,各大高校应该加大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力度,在进行合理教学管理的同时,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有效教学起兴于20世纪,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教学理论,有效教学倡导的是一种平等的教学理念,在注重教师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学生们的学习,这种教学理念主要以发展学生技能为主,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知识吸收程度。这种教学理念正是现代高等学府所缺少的,大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发现技能的能力,而有效教学正是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与国外大学相比,中国大学对有效教学的学习模式的认知远远不够。为了有效实施“有效教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专门为此而制订了指导手册,这本指导手册包括了一项好的教学模式应该达到的标准;学校内的所有员工包括院长、主任甚至是园丁都应该遵守的教师守则以及对员工工作质量进行的评价标准。除此之外,这本手册也针对学生学习制订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比如说,对各院各系的学生都设置了相应的教学服务信息,学生们能充分了解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结构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这种实践方法告诉大家,要将有效教学完全融入日常教学管理当中需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注重各方面的细节,使之具有引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进行有效教学管理的措施研究
1、师生共同参与,建立合作机制
在中国众高校的教学管理当中,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失衡,有效教学管理模式要求师生参与管理,要在适应性思维的引导下尊重被管理者的主体性,并且要求教师、学生、管理者形成一个目的共同、平等互助的三方权衡合作机制。这样,学生们能主动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教师以及管理者多了更多的理解性和合作性。
2、建立严谨、科学的考核与评估系统
由上可知,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渐渐忽略了教师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认知水平。为了贯彻有效教学管理模式,要建立一系列的科学评估系统和考核标准。对日常教学工作的检查与监督,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必备手段。只有做好教师的检查工作,教师们才能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管理者们根据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类型的人员要求,科学地制订评价指标,客观的检查工作情况。肯定好的工作成绩,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从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1)多维测定,使目标更具客观性、可操作性。学校各项目标是建立在对上一学年质量、团队素质、综合效益的比较,部门之间质量、效益的比较,与同业之间的比较,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数据和情况认真测定、的基础上确定的。
(2)学校内各级各类人员都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学校总目标和上一级的目标确定本岗目标。
(3)从总目标到分目标全面而具体,目标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在校生巩固率指标,学生家长满意率指标,中考指标,高考指标,德育指标,各年级素质教育指标,学生安全指标,教职工队伍建设指标,后勤服务工作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等。
(4)目标时时处于受控状态。一是对目标的制定进行评审,确保总目标的可操作性并能有效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二是对目标的实施进行监控,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三是对目标的达成进行验收。学校所有人员都要参与管理并以目标来指导行为。学校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岗位、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过程,都处于目标计划的指导之下。
二、质量管理体系
目标计划体系建立之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组织精细、严谨、扎实的管理活动,引导教职工将目标落到实处,落到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将目标束之高阁或秋后算帐。为此,学校需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StandardizationOrganization)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于的质量管理。
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以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确保目标的达成。
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应用ISO9000尚无先例的情况下,我们借鉴其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结合教育行业和学校管理的特点,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建立起了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重大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建立起“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机制。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校对内部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及其和谐成为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的保证。在这样的视点下,学校关注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成为必须,学校对消费者是一种服务关系成为必然。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成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得到了确立。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这一管理体制的确立规范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在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中,对如何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基本要求,建立了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机制,把学生、家长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管理业绩和各级各类人员业绩的关键指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强调。
(2)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在全面关注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并使其确保得到落实的同时,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要求教职工努力达到体系中基本标准的同时,以制度鼓励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
(3)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实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做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全员的教育与培训,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强烈的消费者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抓好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4)规范了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对各种文件的制定、审批、修改、印制、发放、保管、回收、销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了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严肃性。
(5)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校长直至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职责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岗位人员都清楚有哪些职责和基本工作要求。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的流程,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新入校的干部和教师通过、培训,能在短期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
(6)充分发挥了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如通过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护导措施、安全教育措施、防火防爆防中毒措施、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等,确保了学生的安全。又如通过家校的沟通管理,既保障了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学校发展状况,又保障了家长的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学校,得到及时解决,密切了家校关系。
(7)强化了监督机制。通过内部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建立体系后申请认证,外部检查机构必须对学校进行系统全面的评审,通过认证后每个学期来学校进行评审,若评审不合格,将被取消认证资格。这种外部驱动机制解决了“自己的刀不能削自己的把”的问题。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
三、全员业绩考核体系
学校两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建立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质量的过程管理,从过程上保障了质量,但没能有效地解决管理中第一要素“人”的管理、评价与激励,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我们吸取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创建了全员业绩考评体系(TIP考核体系)。从对象上分,其包括团队考核、个人考核。从考核模块上分,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能素质与表现考核。
该体系与传统的考核制度相比,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
(1)用系统的使人与事复合。传统的考核管人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人事部门,管事的权力则分散于各学部领导身上,致使考核资讯相互脱节,学部和人事部门均难以获得全面、完整的资讯,导致考核结果往往片面、主观。
(2)用联系的方法使团队、个人、业绩成为整体。形成个人à团队à学校,紧紧围绕质量、效益的价值、利益导向,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意识。
(3)用评价链贯通目标à过程à结果,保障目标的实现。
(4)用工作行为的过程,职能素质、能力表现,业绩的统一,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增值、创值,使学校目标的可持续性提升更具保障。
随着学校扩招,学生素质普遍下降,加之民办学校招收的是三本和高职高专类学生,自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偏低,管理难度增大。独生子女学生比例上升,自我意识强,团队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差,抗压力能力、抵抗挫折能力低;网络普及对学生影响增加,手机控、游戏族越来越多,这些学生不愿意和人交流,思维方式怪异,不合群;学生家庭贫富差别明显,诚信意识下滑;学生管理队伍整体人员不足,创新意识不足,传统管理模式影响管理工作的进展。
2、传统管理模式的问题及影响
传统民办学校管理是以学校为中心的,学生仅是被动接受管理和教育,没有自主意识,必须按照学校管理模式学习和生活。这种管理模式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压制了学生的创新观念。另外学生管理人员也只能按照学校预先设定的管理制度、管理程序进行管理,不能发挥个人能动,创新理念,形成有效的新型管理思路。
二、运用情感因素,创新学生管理的举措
运用情感管理,有利于建立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学生和辅导员之间是一个个信任环组成的信任链条。建立情感管理,能够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强,不愿意接受约束和管理,容易冲动激发矛盾,心理狭隘,不会体谅别人。如果融入情感管理,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了辅导员这样的管理者,也就接受了辅导员对自己的管理和教育。教育成效就会增大,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以下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运用情感管理,创新学生管理的举措:
1、改变传统管理理念,进行情感教育学习
传统教育管理者对学生专业学习、生活和心理不闻不问或问之甚少,学校制定相应管理制度,管理者教条宣教。感教育要求管理者有一定的心理知识,能够体察学生心理动态,为情感教育奠定基础。管理者可以通过自学形式学习相关请安教育的书籍,也可以通过学校集中培训学习情感教育知识,更可以通过提升学历掌握更高层次的情感教育专业知识。
2、要正确地运用情感激励学生
当客观事物符合学生需要时,学生就能很高兴地接受,产生愉快、欢乐的情感,反之就会抵抗,产生犹豫、沮丧的消极情感。所以,当学生取得成绩或者获得小小的成就,辅导员要多给予鼓励、肯定和赞美。学生则会认为辅导员理解自己、肯定自己。当学生受挫、犯错或者举步不前时,多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犹豫的原因,解开心结,鼓励学生战胜自己。慢慢地,学生认为辅导员与自己同喜同乐,相互信任关系慢慢就建立起来。
3、充分运用网络工具增进师生间的情感
传统师生沟通大多面对面进行,缺乏及时性。网络普及后,学生之间都流行微博、微信和QQ,很多学生在自己的微信上传输自己的心理感受,希望自己的朋友关注和理解。如果辅导员是学生微信的关注对象,并且能在自己受挫时鼓励,取得成绩时表扬,学生会很欣慰。另外,辅导员也可以通过这种平台,经常、转载正能量的信息,影响关注自己的学生,达到教化的目的。
4、坚持民主管理,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
首先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虽然是接受教育者,但他们也是独立意义上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管理者首先要想到尊重他们,不挖苦学生,不冷落学生,更不贬损学生;其次,管理者要充分的信任自己的学生,信任是师生之间建立密切关系的纽带,管理者只有信任了学生,学生才能信任老师,相互信任是管理的前提,基于这种信任关系,辅导员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理念;在涉及学生管理问题上,要民主、公平、公开,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理解。比如在国家奖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评选上,程序合规,公正透明,当选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评选的同学也能感受到自己投票的意义。
2改善高职学校对学生“严”与“爱”管理效果的有效措施
从上文对高职学校的学生进行“严”与“爱”管理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职学校在对学生“严”与“爱”的管理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颇,使得管理陷入了瓶颈。为改善这种现状,下文将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第一,针对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和迷茫期而导致的课堂纪律被破坏的问题,高职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改进:首先,分析课堂秩序遭到破坏的原因。从总体上看,高职学校的课堂秩序还处于良好的状态,影响课堂秩序的因素主要是由于极个别的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造成的。大部分不遵守课堂秩序的学生企图用迟到、旷课或早退的形式证明自己的存在;其次,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进行不同的教育。举个例子,对上课爱讲话的学生可以通过点其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教育,但这样做需要把握一个度,即应努力做到“严爱有度”,点其回答问题的方式不能与其他学生有区别,教师更不能对学生恶言相向,“受重视,被关注,有希望”是学生基本脱离家庭后努力学习的动力;最后,贯彻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比较有代表性、课堂纪律较差的班级,进行通报批评,从整体上提高班级的荣誉感。第二,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创新高职学校的管理制度,第二个方面为对高职学校的学生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创新高职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由于学校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其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可能与学生的利益发生冲突,这就使得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屑一顾,为防微杜渐,学校可以使用管理激励的手段对高职学校的学生进行管理。对沉浸于游戏世界的学生,学校采取的一直是严厉的管理形式,这种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由此而造成的悲剧也时有发生。举个例子,某高校学生因打游戏失踪一周,学校将其找到后请来了家长,在家长将其带回的途中学生突然跳桥溺水身亡。“生命诚可贵”,学校在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采取合理的方式,家长应配合学校进行管理,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不能恶言相向,说一些与教育无关的粗言碎语。
作为教学管理者,常需“回头看”,即在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探寻教学的核心价值。不难发现,最初,教学是以知识本位,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上世纪90年代,教学价值向能力本位转移,努力让学生具备各种能力,解决各种问题;当下,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将视角转向“人”。“人”不是产品,它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教学不是灌输和制造,更应促进精神和品质的发育、成熟与提升。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处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未来的人才。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可能知识会渐渐遗忘,技能会因为不训练而变得生疏,但在校园生活、课堂教学生活中被留下的方法、思想、情感、习惯和信念却将会成为其人生中决定走向和发展的核心力量。简而言之,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这里的“人”我想不仅仅是指学生,也指教师。因为学生的学习成长离不开教师在教学中的奠基、润泽和激发。反之,教师成长发展好了,学生自然也能成长发展强,教学质量才会随之提高。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教学管理的目标就是努力促进师生成长,科学提升质量,享受师生共长之幸福!教学管理的核心便是竭力推进教师专业力的提升与发展。
2.理清现代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当我们理清了教学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明晰了核心价值取向,还需冷静、理性地审视当下教学与管理的现状,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惑。
(1)教学高质量是不是简单地等同于高分数
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关注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需为促进人的终身发展而奠基!但我们纠结和矛盾,因为知识,能力是可以被量化的,但品质的培养和润泽如何量化评价?现代学校,到底该如何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正由于教师长期处于“用分数来衡量教学质量”的阶段,教师脑中已存在的定势、某些习惯、理念和行为与核心价值观还存在一些偏差,“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落不了地,常会出现公开课、展示课上很素质,回到课堂补应试;课堂上教师讲授多,学生亲历少,学习控制多,学生自主少;平时教学赶进度,“快速填鸭”“跟团游”,挤出时间做练习,短期就能出效果等教学现象和生态。
(2)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是否真的能推动教师专业力发展
现代学校,要科学提质,需要成就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教学管理中,该如何评价老师?怎样的教师才能真正推动儿童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认为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应该是有责任心和爱心、具备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优质的学习力、研究力和改革的内驱力、毅力等优秀品质。而这些教师的核心素养在教学管理中很难量化和评价。而随着绩效量化考核的出台,让教学管理的规定似乎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教师教案的编写,如果一定要显性量化的话,无非先规定电子或手写?看教案书写是否详细,环节是否完整,教学插记后记和教学反思是否详细?殊不知教案上显性的字多,是不是就能评价该教师的备课认真?我们时常发现:当我们在教学中管的过多过细,过于量化,那么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少了,思考改变的少了,改革创新少了;简单机械多了,僵化教条的多了,应付、投机取巧的多了。
二、现代学校教学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我们认为教学管理和教学面对的同样都是“人”,教学管理的根本使命就是要促进教师走向睿智,走向成熟,走向主动,走向创造,走向成功。教学管理不宜细碎,应抓大放小,抓住核心环节,来润泽与点化教师思想,引领和经历教学的研究,创生和谐共长的学研团队,体验师生相长的幸福。
1.润泽核心价值观,让思想理念落地
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改革不是外在形式的变革,更重要是内在的变化。价值只有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渗透到教师的心灵中去,才能自主地进行改变,自发地渗透到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因此教学管理的首要核心任务是引领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思想,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用新理念提升教学的品质,用新理念重塑教师的行为,用新理念改变学习方式。达成的路径是科研带教研,教科研融合。本年度教导处课程开发处联合,设计开展了“我的人生我的课”“,时代的变革,教学该往哪儿走?“”阅读,看不见的竞争力”,“课程引领,提育人质量”,“教学质量思行知”,“学科组长谈教学质量”等教师主题参与式培训和论坛,凝聚价值理念,明晰有质量的教学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砌,更应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真心尊重学生,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启发智慧,迸发创造力。每学期学校引领全体教师共读一本书,这学期我们读的是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每周规定阅读内容,提前告知问题或主题,每周随机抽取3位教师,围绕主题,结合实际进行即兴发言。参与式论坛,帮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视角,站在教育的高位上来看教学,站在课程的角度来做教学,站在儿童学习的角度来实践研究教学,为教学的走向和质量把好舵,引好航。
2.建设“学研共同体”,让教学研究生根
学科组、备课组是教师教学实践研究最基础的前沿组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教学交流的重要平台。学科组、备课组建设的质量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和厚度,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科组、备课组本质上应属于学术共同体,而这一共同体承担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学校管理事务的上传下达,学科组、备课组的价值就在于集体群智慧,研究就是备课组活动的核心。学校应最大限度地调动组内教师的聪明才智,通过“学研共同体”的建设和日常扎实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来实现。
(1)让课堂教学研究常态化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心智,勤其联系,领悟之源广开,纯属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学的质量归根结底在于课堂教学的质量,学校引领教师从“注重分数,关注学会”转向“注重能力,关注会学”这一战略性转移,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质课堂。每学期,各学科组(备课组)除开展各层级的教学研究展示外,都会开展一次全员参与,专家介入,骨干引领的“接龙式课堂学习研究”,组内人人参与上课、评课、研课。各组首先围绕教学目标和核心价值,商议确定研究的主题或专题,如本学期语文学科研究的是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作文主题教学;数学实践研究的主题是解决问题领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英语则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下语篇带动词汇的教学研究;音乐围绕歌唱教学;体育围绕跑步教学;美术围绕造型表现;科学围绕实验课;信息技术围绕APD学习方式的变革。确定主题和专题研究后,各组商定选好相应的课题,并制定研究安排表,开展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教师积极参与,互相研讨,初步形成了一些教学的范式,寻找到一些教学的规律,梳理出专题教学中的一般原则和实施的策略。通过接龙式课堂教学研究,让研究扎根于教学,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能力水平。为鼓励老师们开放教室,相互观摩,围绕主题相互研讨,相互启发,逐步润化更新教师所持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用观念指导行动,用行动提升质量。学校新建立了“自主邀请听课”制,老师们可提前一周向教导处申报,写明上课内容、教学设计的亮点和研究点,每周五教导处会将下周教师自主展示研究课安排表公示在校园平台,分管的领导,同组的老师可前往观摩课堂,研究教学。结束后,听课老师以跟帖的方式对课堂进行点评。据统计,上学期共有18位老师自主发出听课邀请,这学期,每周均有2-3位老师自主在“百年东林”群内提前一周公示教学内容,开放课堂。通过家常课例的实践,研究和分享提升家常课教学的质量!
(2)让教学质量反思成为习惯
学科组、备课组绝应成为教案分工的合作社,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模型,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总存在许许多多的差异,面对差异,要想办法对症下药,如果机械划一,统一,这就不是在做教育,而是在做工业。学校本学期还学科组、备课组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每周保证至少一节课的集体研讨时间,让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扎根,生长。教学前,各备课组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分析,理清教材的重点、难点,探讨突破难点的方式与方法。每一个单元教学后,每位教师围绕一个专题,主题或基于一个研究点写1-2篇的高质量的教学反思。谈自己的教学设计中的得失或教学范例上的一点尝试和思考,并在备课组活动中人人进行交流。反思的质量纳入到教学月考核中。在每次单元练习结束后,备课组内开展单元测试质量分析,既分析学生的得失,又请身边备课组老师剖析教材的重难点、探讨教学策略、分享成功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班级之间的差距普遍缩小了。
(3)让教学评价更趋合理和科学
基于教学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学校引领教师改变用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的方式,尝试找寻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老师们研读课标,请教专家,集体研讨,初步理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序列,涉及到习惯态度,思想方法、积累与应用等方面,并将培养目标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评价中,本学期改良了学生成长手册中的学业水平评价表。在评价中,除以纸笔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外,不同的学科还设计了有学科特色的多样化评价方法。语文组的朗读考查就以备课组老师现场考查各班级学生齐读、个别读的形式进行;个别年级以学生自己录音,上交朗读录音的形式进行考查。英语组关于学生“写”的能力的考核,老师以制作英语小报和写英语日记的形式进行。数学组除以笔试的形式外,还有以课堂观察评价的形式,以课堂操作的形式,以课后访谈的形式等进行。科学组,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三年级学生以口试为主,四五年级学生以实验操作为主,六年级学生以笔试的形式。美术组有的以欣赏图片口试的形式,有的以调色的形式,有的以设计制作的形式等。通过教学评价的研究,更新教师的视角和站位,在教学中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小学安全管理“圈养”现象的思考与对策
(一)改变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对于当前小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校方在管理中,对相关规章制度的过分依赖、对科学技术的非理性崇拜等表明,小学生的安全管理实践中,狂热追求绝对安全,在管理中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人性化,曲解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当安全被人们所崇尚,当冒险性活动在本质上被遭到质疑时“,圈养”就已经成为了安全管理价值观的必然产物[2]。因此,要想改变安全管理中的“圈养”现象,首先就需要从改变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开始。安全管理者,要端正管理理念,不要完全依赖管理规则,应该适当地让学生对自己角色进行定位,要遵循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理念,不能把一味的禁锢与束缚当成管理的主要手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控制好安全事故的同时,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构建出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安全管理圈。
(二)强化“人防”,加强安全管理
学校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强化“人防”管理。推行“一岗双责”的加强细节管理,工作制度,要明确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学校要严格实行进人登记和值班制度,并可以在课间设立两级安全岗:一是在楼道拐角处设置教师安全岗,制止学生不安全行为;二是培养小小文明劝导员,在操场上巡视并及时劝导不文明的行为。另外,教务处要对教学秩序、课间和课外活动秩序、教学设施安全情况等进行严格检查,要保证有检查、有记录、有签字,真正落实督促整改情况。
(三)提高安全意识与能力,培养良好习惯
在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是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引入安全事故的案例,例如,2013年,重庆彭水县的一所小学就发生了一场学生踩踏事故,导致数十人受伤;2013年,重庆合川区某小学学生为了救落水好友,不幸身亡;2014年重庆某校,两名小学生由于发生口角而引起的打架致伤事件等等。通过这些安全事故案例,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要多开展一些安全实践活动从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安全习惯。比如,火灾是一种常见的安全性事故,在火灾中学生的受伤率较高。因此,教师就可以播放火灾预防措施的相关资料视频,也可以开展一些学生火灾的逃生训练,并对相关逃生知识进行安全教育讲解,降低火灾发生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另外,要坚持排队放学,规范楼道管理,过马路走斑马线,加强学生午餐管理,确保学校饮食安全,养成师生的安全习惯。
(四)建立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组织开展德育活动,总要以一定的材料为载体,材料本身为学生所关注,有较强的吸引力,无疑是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今天的学生接触面广,信息量大,视野开阔。他们关心社会、关心国际国内败治、经济大事等。例如:申办奥运、复关谈判、波黑内战、拉宾遇害、李登辉访美、京九贯通筹。我们及时抓住同学们所关注的这些话题,组织开展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京九线接轨的庆典将在九江举行的消息一传开,立即成了九江人民热切期盼的一个兴奋点。我们及时举办了“爱我大京九宣传广播周”活动,组织全体同学收看了京九接轨庆典的电视实况转播,以班为单位,举办了以“京九贯通的意义大”为题的主题班会。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强化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九江的情感,增强了振兴中华、振兴九江的信心。
发生在同学们中间的典型人和事,也是我们进行教育的活教材。对师生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及时宣传,树立榜样,使同学生们受到了如何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活生生的教育。对已发生而又不应该发生的事,我们不回避、不遮盖,公之于众,开展讨论,使同学们从中受到警示,吸取教训,提高遵纪守法,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探索新途径,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自主教育
围绕如何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自主教育,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我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学生自主教育为中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的德育方法。
利用班团队活动这一阵地,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教育。整个活动由学生自已设计、组织、主持、完善,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开发了潜能,启迪了心智,收到了学有所得、发展个性的实效。我校初二实验班,学生素质相对较好,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很高,以至于一半以上的家长规定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必须是班级的前三名,给孩子订了种种清规戒律,导致孩子对家庭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老师引导学生设计了“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主题班队会。会上同学们既道出了父母对自己的百般怜爱和所寄托的深切期望,也表达了对父母给自己规定的各项不切实际的指标无迭达到以及面对种种清规戒律实难从命的苦衷。班主任老师及时引导同学们冷静、理智地用书面形式与父母交换意见,变相互发泄为善意规劝,恨快化解了矛盾。之后,又设计并举办了“爸爸妈妈心目中的我”的主题班会,会上学生们相互评论,相互督促,认真寻找自己的不足,纷纷表示要尽快改正缺点。
我们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节”,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感,增长才干,全校师生人人参与,整个活动融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文化节也开展对抗辩论赛,让同学们在激烈思想对抗、相互诘难中,不断深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了明辨是非、提高抵制各种消极思想因素影响的能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的目的。
学生的自主教育是同学间道德观念行为的相互参照评价,是同龄共勉,是同伴友好交往中传递的意见。这就使学生群众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一种教育力量,自然地促使学生评判自我、深省目我,从而使自我认识得到升毕。增强了教育的实效,形成了学校德育的一种良性循环。
三、抓住主渠道,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