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气象灾害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0 18:00: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气象灾害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气象灾害论文

篇(1)

关键词:气象;灾害;苹果生产;甘肃天水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国之一,年均灾害损失约510×108~640×108元。其中由气象灾害引起的损失占85%左右,仅干旱、洪涝、风暴潮、冰雹、低温冷害这几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97%左右,直接经济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76%以上[1]。天水地处黄土高原与西秦岭山地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海拔在750~3120m之间,年均气温7.0~11.1℃,年降水量430~600mm之间,平均日照总时数2000~2400h,无霜期156~188d,极适宜优质苹果生产,是甘肃省主要苹果产业发展基地,所产苹果以个大、色艳、硬度强、糖分高、品质佳、耐储存而深受广大客商和消费者青睐,“花牛苹果”已获得全国知名品牌类注册证明商标,是支撑天水市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天水市现有苹果面积约6.5×104hm2,总产量约54×104t。但由于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海拔高差大,气候差异显著,属全国气象灾害高发区域,干旱、洪涝、冰雹、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苹果产量、品质和优质率提高很慢,极大地限制了苹果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气象灾害评估技术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高度关注,但大多局限于单种气象灾害[2-5]的定性化研究。特别是针对多年生果树,在实况灾害资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果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报道很少。为此,本文利用统计学方法,确定影响该地苹果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并将各农业气象灾害因子划分等级,进行天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果树作物量化评估影响研究,为有效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减轻或减免农业损失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苹果产量资料取自天水市统计年鉴1978—2007年;相关气象资料取自天水市关山区清水、渭北旱区秦安和河谷区麦积二县一区气象站1978—2007年气象观测资料。

1·2研究方法

1·2·1代表点的选取根据天水气候区划,选取渭北旱区、关山区和河谷川区苹果种植面积较大的秦安县、清水县和麦积区作为代表点。

1·2·2苹果产量资料的处理苹果气候产量资料分解的方法和准确性,会直接影响苹果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评估研究。

在参照仅有的农业气象灾害观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将天水市苹果总产量资料按3、5年滑动平均法、线性法、正交多项式法、指数法等多种函数分解方法[6]提取其趋势产量。统计分析表明:天水市苹果总产趋势产量的提取以指数法效果最佳(图1),趋势产量提取方程为y=8682·2e0·126t(y:趋势产量;t:时间序列,t=1,2,3,…;n=30;r=0·93)。用y′i=(Yi-yi)/yi×100%计算逐年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6-7](y′:苹果气候产量增减率;Yi:苹果实际产量;yi:逐年苹果趋势产量;i:年份)。

1·2·3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的提取农业气象灾害对天水苹果生产的影响研究[8]中,通过分区统计分析,得出影响天水渭北旱区、关山区和河谷川区三区苹果正常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均为上年秋季9月大气干燥度,冬季12月至2月负积温的光照条件订正值和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的大气相对湿度订正值,春季低温晚霜冻出现频率和危害程度正在逐步减轻。

为了更进一步提取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将3个气候区主要灾害因子与天水市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进行逐步回归[9],建立如下影响苹果气候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提取方程:式中,y′i为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K′9秦安为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大气干燥度∑T≤0℃×Q12-2麦积为河谷区麦积冬季12—2月负积温的光照条件订正值;TM4月下旬/U麦积为河谷区麦积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的大气相对湿度订正值;Tn4月下清水为关山区清水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低气温。12—2月暖冬高温虽然不属于气象学上定义的气象灾害因子,但随日益加剧的暖干气候[10],暖冬高温对苹果生长影响极大,仅次于前秋9月干旱灾害。

1·2·4气象灾情等级划分标准将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干旱(用大气干燥度表示)、河谷区麦积暖冬(用冬季12—月负积温的光照条件订正值表示)和花期高温危害(用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的大气相对湿度订正值表示)、关山区清水春季低温危害(用4月下旬最低平均气温表示)4种标准化处理后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标准值作为成灾变异值。再将1978—2007年30年成灾变异值中大于或等于0·1以上的成灾变异值(春季低温为小于或等于-0·1以下的成灾变异值),按变异值的离散程度[11]分成相等的4个组,从小到大将灾情等级依次划分为轻灾、中灾、大灾和重灾4个等级,并采用分级赋值和内插法依次赋以1~3、4~6、7~9、10~12。9月干燥度(秦安)、暖冬(麦积)和花期高温(麦积)成灾变异值小于0·1为无灾;春季低温(清水)成灾变异值Z大于0·1为无灾,无灾年份灾害等级分值ci按0分赋值(表1)。

1·2·5灾情指数的计算及综合评价方法式(1)得出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大气干旱、河谷区麦积12—2月暖冬和4月下旬花期高温干旱、关山区清水春季4月下旬苹果花期低温危害。

为此,本文将以上4种灾害作为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用式(1)计算得出的相应站点灾害因子的贡献率(方程中相应灾害因子系数/4种灾害因子系数绝对值之和×100%)作为相应站各类灾害因子的影响权重(wij:其中渭北秦安9月干旱w1=37%;河谷区麦积暖冬w2=27%,花期高温危害w3=22%;关山区清水春季低温危害w4=14%),并与其对应站点相应灾害类型的等级分值相乘,4种灾害类型进行累加[式(2)]就得到农业气象灾情的灾情指数(Pk),并以此作为农业气象灾害危害评估指标,与苹果气候产量增减率实况分级进行对比分析(苹果气候产量增减率实况亦分为无、轻、中、大、重5级,分级方法同灾害成灾变异值分级)。

Pk=∑4j=1Cij×wij(2)式中,Pk为灾情指数;Cij为4种灾害等级分值(i:1978—2007年各年份,i=1,2,3,…,30;为4种农业气象灾害,j=1,2,3,4;下同);wij为相应灾害因子的影响权重。灾情指数(Pk)越大,表明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大,灾情越重;反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灾情越轻。

2综合评价

2·1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布表2是影响天水苹果生产的前秋9月干旱、冬季12—2月高温、花期4月下旬高温干旱气候和春季4月下旬低温发生频率统计。1978—2007年30年中,前秋9月旱灾最多,发生频率70%,主要以中—大灾为主,占旱灾年份的52%;轻灾年份次之,占38%;重灾年份最少,占10%。暖冬和花期高温灾害次之,发生频率分别为63%和67%,均以轻灾为主,分别占灾害年份的47%和45%;中—大灾次之,分别占47%和40%;重灾年份最少,分别占5%和15%。春季低温危害最少,发生频率53%,仍以轻灾居多,占灾害年份的50%;中—大灾次之,占44%;重灾年份最少,占6%。

2·2综合评价将式(2)计算的逐年农业气象灾害综合灾情指数(Pk)分成1、2、3、4、5相等的5个组从小到大将灾情等级依次划分为无灾、轻灾、中灾、大灾和重灾5个等级与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实况分级(表3)进行对比分析。

天水市1978—2007年30年逐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苹果生产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与实况(表4)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无灾11年,与实况相符10年,评估准确率91%。灾害年份中,评估轻灾9年,与实况相符8年,评估准确率89%。评估中灾5年,大灾5年,重灾1年,均与实况相符,评估准确率均为100%。灾害年份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较高,特别是重灾的1991年、大灾的1984年、1987年、1989年、1992年和1997年,苹果均出现较大幅度减产,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

3结论与讨论

(1)分析得出影响天水苹果正常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前秋9月大气干旱、冬季12—2月暖冬高温、苹果花期4月下旬高温干旱和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各灾害发生频率在53%~70%之间,以前秋9月干旱最多,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最少;前秋9月大气干旱以中—大灾为主;其他灾害均以轻、中灾最多,大灾居次;各种灾害因子重灾年份最少,仅占6%~15%。

(2)综合评估表明:影响天水市苹果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估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89%)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均达100%,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

(3)由于苹果灾害实况调查观测资料极少,给苹果灾害的评估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

为此,本文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利用苹果产量资料,在参照仅有的农业气象灾害观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将指数法分解后的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按其离散程度确定为无灾、轻灾、中灾、大灾和重灾5种灾害程度实况类型。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的提取,也是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理论提取。研究结论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较高,在缺乏农业气象灾害实况观测调查资料的情况下,可作为气象灾害评估的有效方法,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因苹果灾害实况灾情资料极少,现实生产中仍有待更进一步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世奎,霍治国,王道龙,等.中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2]刘濂,王卫,刘东都,等.河北省3种农作物气象受灾程度分级与灾害损失率分区的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7,5(4):

[3]徐良炎,高歌.近50年台风变化特征及灾害年景评估[J].气象,2005,31(3):41-45.

[4]山义昌.冬小麦风雹灾害的等级划分与灾情评估[J].气象,1998,24(2):49-51.

篇(2)

 

0引言

在国内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一般有干旱风险评估、涝洪风险评估、冻害风险评估等。李世奎等【1】探讨了农业自然灾害分析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模型。邓国等[2]提出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线法估计粮食产量序列的风险概率,对中国粮食产量不同风险类型进行了分区研究。薛昌颖等[3]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区冬小麦实际产量资料,选取历年减产率的变异系数、历年平均减产率和减产率风险概率作为评价指标,估算了干旱气候条件下历年冬小麦产量灾损的风险水平。黄崇福等[4]针对湖南省各县市的灾情资料时间序列短、数量少的情况,引入模糊数学方法,对干旱进行了风险估算。朱自玺等[5]、王素艳[6]研究了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

国外学者在风险分析研究方面多侧重于经济领域,对具体的某一种农业灾害风险分析的研究还不多见论文服务。【7,8,9,10】

目前,在风险评估方面陕西,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标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检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价模型甚少。总体而言,风险评估的内容大多集中在较大的方面,如对中国的粮食产量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对总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估算等。这些风险评估的对象都是针对整体农作物,单一的对某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或某一种农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或某一种果树的气象灾害进行系统化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成果较少【11】。刘璐【12】、李美荣【13】等人分别应用基于模糊数学和信息扩散理论、风险灾损模式分析了苹果开花期冻害在陕西省苹果产区发生的时间、空间风险分布。在风险评估方法中,主要用风险评估指标进行分析,但由于气象要素(或其相对值,如降水负距平)受前期天气气候影响明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09年,全省苹果面积和产量为847.4万亩和805.2万吨,占全国苹果总产的1/3和世界总产量的1/8。8月下旬-10月中旬的连阴雨对苹果着色及采收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在定义陕西苹果产区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新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气象灾害指数方法来进行连阴雨风险分析,计算了陕西果区各地苹果着色期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据此将苹果产区连阴雨发生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结果表明,有13个县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为轻度陕西,有27个县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为中度,有8个县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为重。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气象资料来自陕西省气象局档案馆。所用资料为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陕北地区48个苹果生产县(区)建站-2006年的8月下旬-10月中旬逐日降水量。资料起始时间:合阳自1962年,耀县自1963年,靖边自1965年,佳县自1969年,安塞、甘泉、米脂、吴堡、延川5县自1970年,子洲自1971年,陈仓自1973年,其余县区自1961年开始。

1.2 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定义为:

(1)

公式(1)中为8月中旬~10月中旬雨日(R≥0.1)连续3天以上的日数,该日数越多,连阴雨危害越重;

公式(1)中为8月中旬~10月中旬无降水日数,该日数越多,连阴雨危害越轻。

2结果与分析

2.1 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

用进行分析仅用到连续3天以上的降雨日数和无降水日数,未使用降雨的具体数量,可减少各地由于观测仪器不同带来的差异。且该指数物理意义明晰,是运用多年气象资料进行计算的,具有稳定性。本文以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数值做为连阴雨风险分析数值来进行风险分析。计算结果见表1论文服务。

2.2分级结果:

以≤0.3为轻度, 0.3<≤0.5为中度,>0.5为重度对各地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进行分级。有13个县为轻度陕西,有27个县为中度,有8个县为重度,此分级结果即为风险分布(表1,图1)

表1 陕西苹果产区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及风险分布

 

地点

分级

地点

分级

地点

分级

子长

0.29

志丹

0.41

澄城

0.33

靖边

0.22

延长

0.36

合阳

0.31

定边

0.20

延安

0.34

韩城

0.31

神木

0.21

富县

0.44

蒲城

0.34

米脂

0.25

宜川

0.37

富平

0.36

绥德

0.24

洛川

0.40

扶风

0.47

吴堡

0.20

黄龙

0.47

乾县

0.42

府谷

0.19

宜君

0.49

礼泉

0.40

子洲

0.24

铜川

0.45

澄城

0.33

佳县

0.20

耀县

0.40

合阳

0.31

横山

0.19

旬邑

0.48

韩城

0.31

榆林

0.19

长武

0.47

千阳

0.59

延川

0.28

彬县

0.44

凤翔

0.57

子长

0.29

志丹

0.41

岐山

0.54

靖边

0.22

延长

0.36

宝鸡县

0.54

定边

0.20

延安

0.34

宝鸡市

0.52

吴旗

0.49

永寿

0.47

甘泉

0.60

清涧

0.34

淳化

0.43

陇县

0.55

安塞

0.40

白水

0.36

篇(3)

《气象灾害防御》(季刊)是创刊于1983年,由吉林省气象局主管、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199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为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篇(4)

摘要:利用广西1981—2012 年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风雹等4 种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并结合粮食作物单产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和灰色关联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广西近32 年来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广西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2 年4 种农业气象灾害的受灾率变化均不明显,但具有阶段性特征。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干旱受灾率呈递增趋势,1988—1992 年干旱受灾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90 年代中后期干旱受灾率较小且变化平缓;21 世纪以后广西又处于较旱阶段;洪涝、风雹、低温冷害在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受灾率均相对较小,尤其是低温冷害少有发生;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及以后,洪涝受灾率呈明显周期性波动减小,风雹受灾率呈明显周期性波动增大,低温冷害也呈周期性的暴发。4 种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程度为:对粮食作物、双季早稻、双季晚稻、玉米等,干旱>洪涝>风雹>低温灾害;对单季稻而言,洪涝>干旱>风雹>低温灾害,说明干旱和洪涝是影响广西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产;灰色关联分析;广西

中图分类号:S16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77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西红壤肥力与生态功能协同演变机制与调控”(批准号:U1033004)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王燕,女,1972年出生,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农林业生态及农林业气象学教学科研。通信地址: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Tel:0791-83813243,E-mail:wangyan312@163.com。

通讯作者:黄国勤,男,1962年出生,江西余江人,首席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主要从事耕作制度、农业生态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通信地址: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经济开发区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Tel:0791-83828143,E-mail:hgqjxnc@sina.com。

收稿日期:2014-08-05,修回日期:2014-10-10。

0 引言

广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点,属热带、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农业省区之一,最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其次是玉米[1]。由于其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广西成为中国气象灾害多发的地区之一,表现为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成灾比例高的特点[2-5]。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低温冷害、热带风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多种气象灾害常常并发或交替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6-9]。对广西近些年来气象灾害影响,特别是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定量研究较少,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广西1981—2012 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害)的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广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10-14],以找出各种气象灾害对广西农作物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农业综合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资料来源

农业灾害灾情指标一般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农作物灾损量等,每种指标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灾害强度及其对农业生产系统的危害程度[15]。本文采用1981—2012 年广西各种气象灾害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资料来源于中国种植业信息网—灾情数据库;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资料来源于中国种植业信息网—农作物数据库。

1.2 分析方法

采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法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由于每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均有变化,为了合理反映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影响,本文用受灾率(即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总播种面积的百分率)对受灾情况进行分析。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大小。农业气象灾害系统是农业系统与气象灾害系统两个灰色系统的复合体,因此可以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区分析各气象灾害的综合影响大小。以农作物产量作为参考序列,各种气象灾害的受灾面积为比较序列,求其关联度和关联序,从而判断引起该系统发展的主要和次要因素。关联度分析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步骤。

(1)设参考数据列为X0={x0(k), k=1,2,…,n},比较数据列为Xi={xi(k), k=1,2,…,n}(i=1,2,…,n)。

(2)原始数据变换:目前灰色关联分析中的原始数据变换主要有均值化变换、初值化变换和标准差变换。本文对参考数据列和比较数据列进行均值化处理,使之无量纲化、归一化。

(3)求绝对差:Δi(k) =x0(k)- xi(k) (i=1,2, …,m;k=1,2,…,n)

(4)求关联系数ξi(k):计算各比较数据列与参考数据列在各时刻的关联系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ρ为分辨系数,其意义是削弱最大绝对差数值太大引起的失真,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ρ∈(0,1),一般可取0.1~0.5。本文取ρ=0.5。

(5)求关联度ri:取ξi(k)的算术平均值。

(6)关联序按ri的大小排序,就形成关联序。它直接反映了比较系列对参考系列的贡献大小或主次关系。ri的值越大,说明其关联的程度越大,ri的值越小,则其关联程度越小。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由图1 和图3 干旱受灾率的线性变化趋势及其5年滑动平均距平的变化可见,近32 年广西旱灾变化趋势不显著,但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1981—1988 年旱灾率呈渐增趋势,变幅达22%;1988—1992 年受灾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其中1988 年最大,达25.7%;1993—1998 年干旱受灾率小,波动平缓,变化位于5.2%~7.4%之间;1999 年以后干旱受灾率较大,波动剧烈,其中1999、2004 和2010 年干旱受灾率分别为16.28%、17.8%和18.3%;而2001、2002 和2012 年受灾率分别为0.84%、1.6%和1.3%。从5 年滑动平均距平来看,20 世纪80 年代旱灾的受灾比表现为正距平,而涝灾为负距平,说明这个时期广西处于较旱时段。

洪涝是广西第二大农业气象灾害,其历年的受灾率(7.5%)低于干旱(11.8%)。由图2 可见,近32 年来,洪涝受灾率总体上以0.6 个百分点每10 年的速率增大。1981—1993 年洪涝受灾率小,且年际变化幅度不大,多数年份受灾率在5%以下,1993 年以后洪涝灾害受灾率5.2 个百分点每10 年的速率显著减小,其中1994年受灾率最大,达27.6%。从5 年滑动平均距平来看,20 世纪90 年代洪涝受灾率表现为正距平,干旱受灾率为负距平,说明这个时期广西为相对湿润期。

风雹灾害包括大风和冰雹两种灾害。其发生的主要特点是范围小、时间短、来势凶猛、强度大,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是使植株受机械损伤[16]。由图5 可见,1981—2012 年,广西风雹灾害以0.9 个百分点每10 年的速率增大。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农作物受风雹灾害轻(约2%),略有增加但变化幅度小。1994年以后受灾率波动大,特别是1997—2008 年风雹受灾率呈周期性增大,其中2008 年最大,达12.97%。5 年滑动平均距平(图4)显示,风雹受灾率在20 世纪90 年代初、2002 年以后表现为正距平,说明此阶段风雹对农作物影响相对较强。

低温冷害是生育期因温度低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并引起减产的自然灾害[17]。由图6 可见,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广西低温冷害的受灾率介于0~1%,受灾程度变化平缓,农作物受低温影响小;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低温冷害的受灾率呈周期性波动,变幅较大(达12.5%),农作物受低温影响较大。

2.2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是广西主要的农作物。根据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的思路和要求,本文采用1981—2012 年广西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双季早稻单产、双季晚稻单产、单季稻单产和玉米单产数据为参考序列,选取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风雹和低温冷害的受灾面积为比较序列,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以上4 种气象灾害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联度和关联序列,结果见表1。

由表1 可知,干旱、洪涝对广西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最大,低温冷害的影响最小,风雹影响次小。低温冷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春季的烂秧天气和秋季的寒露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早稻烂秧天气影响严重,后因品种改良及耕作技术的提高,早稻受春季低温、晚稻受秋季寒露风危害大大减小。风雹灾主要是台风、雷雨大风及冰雹产生,广西风灾主要发生在夏季,冰雹主要发生在春季,风雹灾的发生一般范围小、时间短,所以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不大。广西干旱有春旱(2—4 月)、夏旱(6—8 月)、秋旱和冬旱之分,以春、秋旱发生频率最高(年年发生)、范围最广,夏旱次之,冬旱最轻。广西一年四季均有暴雨出现,但以夏季风盛行期间(4—9)月较为集中,特别是6—7 月份易形成洪涝灾害[1]。

广西早稻的生长期为3 月中下旬至7 月上中旬,春旱直接影响早稻播种及前期生长,而生长的后期,常受洪涝灾害的影响,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因此,对双季早稻而言,干旱为主要的气象灾害,洪涝次之。

广西晚稻的主要生长季大约在7—9 月,不但夏旱经常发生,而且常常出现夏秋连旱,使水稻的抽穗开花以及灌浆不能正常进行,结实率降低,空壳率高,严重影响产量。

广西种有春玉米和秋玉米,多种植在丘陵山地,该地区恰是干旱高频严重区,干旱会影响玉米的正常拔节、抽雄、吐丝期,造成减产。

对单季稻而言,洪涝灾害的影响最重,干旱次之。广西单季稻生长期大约在5—9 月,正是广西暴雨集中期,特别是生长前期和中期,洪涝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单季稻的生育进程,中后期常受夏、秋干旱影响,使水稻的抽穗开花以及灌浆不能正常进行,结实率降低,从而影响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1)1981—2012 年广西干旱、洪涝、风雹和低温冷害等4 种农业气象灾害的受灾率变化均不明显,但具有阶段性特征。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干旱受灾率呈递增趋势,特别是1988—1992 年受灾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较小且变化平缓,21 世纪以后干旱受灾率较大且波动剧烈;洪涝、风雹、低温冷害在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受灾率均相对较小,变幅不大,特别是低温冷害少有发生,20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以后,洪涝受灾率呈明显周期性波动减小,风雹受灾率呈明显周期性波动增大,低温冷害也呈周期性的暴发。

(2)对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与农作物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干旱和洪涝是过去32 年间广西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低温冷害对农业的影响程度最小。4种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程度为:对粮食作物、双季早稻、双季晚稻、玉米等,干旱>洪涝>风雹>低温灾害;对单季稻而言,洪涝>干旱>风雹>低温灾害。因此防御干旱、洪涝是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提高广西农作物产量的关键。

广西农业气象灾害频发,正确认识灾害的发生规律和特征是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的前提。现阶段广西处于较旱阶段,抗旱仍是广西现阶段和未来一定时期主要的农业防灾减灾主题。风雹灾不断增大、低温冷害随机发生,虽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少,但近年来其发生范围和强度在不断增大,因此对二者的预防仍不容忽视。因此,农业生产要根据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本地的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同时要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及防御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 赵其国,黄国勤.广西农业[M].阳光出版社,2012:11-12.

[2] 杨年珠,涂方旭,黄雪松,等.中国气象灾害大词典·广西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359-369.

[3] 何燕,高永珍.广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广西农业科学,1998(5):254-257.

[4] 周绍毅,徐圣璇,黄飞,等.广西农业气候资源的长期变化特征.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7):168-173.

[5] 何如,黄梅丽,李艳兰.近50 年来广西近岸及海岛的气候特征与气候变化规律[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31(2):12-15.

[6] Li Y L, He Ru, Qin W J.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DroughtDisaster in Guangx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0,1(6):62-65.

[7] 黄雪松,邹立尧,魏春秀,等.广西农业干旱灾害演变态势与应对策略[J].气象软科学,2009(2):40-45.

[8] 胡小晖,延军平,欧维新.1950 年以来广西洪涝灾害及趋势预测.灾害学,1999,14(4):28-30.

[9] 姚胜芳,黄治逢,农孟松,等.广西冰雹的活动特点.热带地理,2008,28(2):119-123.

[10]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0-51.

[11] 张星.主要气象灾害对福建粮食生产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1):105-107.

[12] 许月卿,李秀彬.河北省粮食生产灰色关联动态分析[J].地理研究,2002,21(3):339-346.

[13] 马雅丽,栾青,王志伟,等.山西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增):150-154.

[14] 马建勇,许吟隆,潘婕.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趋势变化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2,33(2):283-288

篇(5)

一)防灾减灾水平明显增强

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全市建成195个乡镇气象工作站、2736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197个乡镇电子显示屏,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基本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市气象局与农业、林业、水务、电力、交通、国土资源、卫生、环保等8个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9县区均建立了车载式流动火箭增雨作业点,宕昌县和武都区共修建标准化高炮防雹作业点11个,适时、科学、高效开展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市县气象灾害防御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正在加紧建设。

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

全市气象部门切实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了集“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监测预报预警和公共气象信息”为一体的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和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电子显示屏、村村通大喇叭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气象服务信息平台。开通了气象预警信息专用代码,全市气象服务手机短信用户达45.1万户,占本地手机用户总数的51.9%电视台开通了有主持人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完成了气象》频道在本市的落地和播出。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达90%专业气象服务领域覆盖农业、林业、水务、交通、电力、环境、能源、旅游等行业。开展了针对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畜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气象服务。

三)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明显提高

建立完善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以强化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为农服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为平台的短中期预报预测业务系统、精细化气象要素城镇天气预报业务平台、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县级综合业务平台等业务系统、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监测预警预报业务平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业务平台等;充实完善了农业气象、城市气象、交通气象、能源气象、医疗气象、城市环境气象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十一五”期间,精细化要素预报最长时效达到7天,小时预报准确率的温度预报质量提高了31.0%晴雨预报质量提高了11.5%降水预报质量提高了16.8%

四)气象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服务流程逐步完善,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市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陇政办发〔〕57号)和《市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陇政办发〔〕33号)成为全市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了全市气象应急响应队伍。应急处置培训、应急服务演练等工作逐年加强。气象应急响应和决策服务内容更加注重敏感性、时效性、针对性,实现了从单纯提供预报向提供预报加决策建议的转变,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年7月17日大暴雨、年8月12日特大暴雨以及历次公共事件应急、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日臻完善

全市共建乡镇自动区域气象观测站85个,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了9县区七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9个气象台站建成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接收系统9套、实景监控系统9套、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9套,建成L波段雷达一部,大气电场仪一部。市县台站全部建成气象视频会商系统。所有发报台站配备了无线通信备份线路,升级改造气象广域网设备,市局到省局由2M升级到4M县到市由64K升级到2M全市高速气象数据通信系统初步形成,传输可靠性大大增加。

六)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市气象局进一步完善了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十一五”期间。加强了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截止年底,全市气象部门有硕士学历2人,本科28人;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5人,工程师61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比“十五”末提高了63%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18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10篇,另有4篇论文入选相关论文集。

七)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台站面貌极大改善

全市气象台站的工作条件和业务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累计投资5027.8万元,十一五”期间。实施市县局部分业务办公用房维修配套设施改造建设项目17个。依托灾后恢复重建开展了综合观测、预报预测、公共服务、信息网络与技术支持保障5大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市县气象台站水、电、路、暖、消防、办公条件、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512汶川地震受灾较重的台站通过灾后重建,办公条件、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和单位形象全面提升。

八)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坚持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为重点,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在加强业务、服务工作的同时。加强科学管理,气象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不断优化,市政府及办公室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陇政发〔〕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陇政办发〔〕3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陇政办发〔〕124号)等一系列文件,有效促进了气象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依法开展气象行政执法,规范了防雷行政许可服务,防雷装置检测行为得到有效规范,气象观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社会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十二五”气象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十二五”经济社会各领域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和迫切,国家相继出台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经济社会、关中—天水经济区等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二)气象防灾减灾的客观需要

地处秦巴山区。特殊的地理区域使气象灾害具有多发、重发等特点,位于东南部。全省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冰雹、高温、高温干旱和低温冰冻等极端天气事件呈明显增多和强度增强的趋势,特别是5.12大地震后,山体松动,暴雨衍生的山洪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极易发生,强度愈来愈大,灾害造成损失越来越重,增强和提高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消息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气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继续推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发展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特色农产品;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发展壮大有色冶金、农林产品加工、水电能源、医药化工、建筑材料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打造五大精品景区,提升四大名牌景区,建设“2225精品旅游线路;交通建设、城镇建设、粮食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适应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更高要求

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市光照、热量、降水等气候资源丰富多样,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太阳能、风能、空中云水资源、山区气候资源等具有很大的合理开发利用价值。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气候变化问题研究,揭示地区气候变化事实,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提出气候变化防御对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清洁能源,要求我必须加强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监测、详查和开发利用评估,努力把潜在气候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亟待增强

特别是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防御能力、减灾能力与国家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还存在差距;服务信息传播覆盖面有待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二)预报预测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单一。多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水平还不高。临近预报、精细化预报以及集合预报等新技术在天气预报业务中未得到广泛应用。卫星、雷达、区域站等多种观测资料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不足。预报准确率、预报精细化程度不能满足需求。

三)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基础薄弱

对重大气候事件的演变特征、规律和成因机理的研究不深。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定量评估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区域气候变化监测能力不足,气象信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农村发展、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缺乏气候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估技术和系统模型。

四)气象综合观测和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能力有待提高

不能准确监测中小尺度降水分布;新一代天气雷达覆盖率仅为70%亟待提高;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统装备明显不足;专业气象观测网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气象观测站点分布密度不够。

五)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支撑能力不强

篇(6)

中图分类号 F320.3;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40-02

气象为“三农”服务一直是莫力达瓦旗气象工作的重点。近几年,莫力达瓦旗气象局针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在努力提高为“三农”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时效,虽然人员缺乏、工作基础薄弱、服务手段单一,但在莫力达瓦旗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1 气象为“三农”服务现状

1.1 队伍状况

莫力达瓦旗气象局现有职工16人,气象专业毕业且长期从事预报业务的只有1人,其他从事预报业务的人员,除新毕业1人外,其余都是长期从事地面测报,知识结构单一,老化严重,对当地作物生长规律缺乏认识,不能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气象服务的需要。

1.2 工作基础

2004年开展的生态监测业务,站点单一,代表性不强,取土设备陈旧,仍以人工采用土钻取土为主,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自2005年以来共建设了16个区域自动站,做到了全旗每个乡镇(办事处)均有区域自动站;全旗共有8部人工增雨火箭架,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北部乡镇(办事处),东北部乡镇(办事处)主要靠驻旗农场和部队增雨。全旗8个火箭作业点均有作业人员,但无专业作业技术人员,部分作业点达不到“两库一室”的建设。全旗仅有2010年建设的3块电子显示屏,无信息机,80%的村屯无广播大喇叭。

1.3 已有的流程和规范

电视天气预报规范化服务流程;气象信息规范化服务流程;气象决策服务流程;气象灾害服务流程;常规天气预报服务流程。

1.4 主要服务手段

1.4.1 加强组织建设。成立气象为“三农”服务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气象部门的指导产品并结合本地实际特点做好各项预报服务产品的订正工作,按照上级的服务技术指导开展针对性的为农气象服务。及时预报重大灾害性、突发性、转折性天气;建立了灾害直报系统,及时收集、上报灾情;在农事关键期制作农事专题气象预报。制定《气象服务周年服务大纲》,定期气象旬报、月报,在春播秋收关键期、低温阴雨、干旱和农业病虫害高发期,及时相应的指导预报,指导农业生产;及时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完成了全旗农业气象服务区划工作,对大型农业开发和名特优品种的引进和种植提供了气候和生态认证服务。

1.4.2 建设区域自动站网。自2005年来,共建设区域自动站16个,分布于每个乡镇(办事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旗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实现气象监测自动化。

1.4.3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在全旗建设8个人工增雨火箭作业点,合理布局,基本构成了人影作业网络,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每年抓住有利的天气时机,适时开展全旗人工增雨作业,每次作业效果明显,对旱情的解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抢占了农作物播种的有利时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4.4 多渠道气象信息。建立了飞信手机短信平台信息库、预警信息平台信息库。每天在电台、电视台、飞信手机短信平台、预警信息平台和互联网电子邮件上全旗各乡镇(办事处)24 h天气预报和旅游景点预报,遇有重大灾害性天气多次滚动播出,使全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气象信息,做好防范准备。

1.4.5 利用气象信息开展专项服务。利用已建气象区域自动站监测网,在汛期密切关注全旗各区域降水情况,及时制作气象雨情信息,开展适时汛期气象服务,确保安全度汛,减少了突发性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防火期,每天根据各气象要素实况观测资料以及未来天气形势分析,对火险做出等级预测,每天在电视上播出,及时做好森林防火防范工作。

1.4.6 大力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利用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月、“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宣传活动月、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对防洪防汛、防雹增雨、防雷减灾和防雷击急救方法等知识进行专题科普讲座,让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深入到千家万户,有力地促进了人民群众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

2 气象为“三农”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服务的精细化水平较低

农村气候地域差异明显,常伴有暴雨、冰雹等突发性灾害天气,现有气象区域自动站点观测项目少,气象服务的总体水平、服务内容等不能满足为“三农”服务的需求,特别是短期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的定时、定点、定量方面差距较大,预报的针对性、精细化水平低,服务产品单一,没有规范的服务工作流程[1-3]。

2.2 农业气象信息渠道单一,不能满足需要

过去由于需求简单,预报准确率不高,气象信息的主要通过广播电视、固定电话定时。近几年,手机短信、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莫力达瓦旗气象局曾试图解决信息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及时下传“三农”需要的信息,指导农民利用科学信息开展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然而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最后一公里”仍是为“三农”服务的瓶颈,由于基础条件差,有线电视网络不能覆盖到乡下,有很多村屯地处偏远,手机无信号,互联网还没有普及,虽然建立了气象助理员和气象信息员,但由于地方政府资金不足,气象助理员和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起不到气象信息很好的辐射传递作用,气象信息的传递中间环节还较多,农民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取丰富的气象产品。

2.3 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

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快,现阶段农民亟需得到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农业发展的农业气象信息,这就要求有更好的平台来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为农服务产品。而当前的气象服务产品准确性、适用性、针对性与农业生产发展需求有差距,长期预报、年景展望不够准确,不便于调整种植结构和安排农业生产,时间偏晚,农事建议指导性不强,服务人员的相关知识面跟不上农业发展的要求。

2.4 气象灾害预警响应体系建设不能满足农村防灾减灾需要

目前,莫力达瓦旗气象信息主要传播媒介有广播、电视、网络等。农村基础条件差,70%的农户掌握气象信息仅来源于电话传真的短期公众服务产品;气象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农民无法及时有效的接收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4]。

2.5 为“三农”服务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基层气象局距农村生产实际最近,处在为“三农”服务的最前沿,是气象部门为“三农”服务的主力军。近年来,基层气象局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对农业实时动态掌握不及时,重理论、轻实际,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不能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气象服务的需要。

3 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分析

莫力达瓦旗是呼伦贝尔市的主要农区,是农业大旗,农业结构布局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二元经济结构,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占有一定比例,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种植业生产中,普遍种植一年一熟制作物,受水资源分布空间不均等因素的约束,基本属于雨养型农业,大豆、玉米、马铃薯、水稻是莫力达瓦旗种植业主导产品,中草药、菇娘、黄烟作为特色种植产品,发展较快。目前,全旗耕地面积达50.67万hm2,粮食生产在全区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地位。近年来,莫力达瓦旗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灾害性天气呈加重趋势,气象灾害仍是制约莫力达瓦旗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灾害性天气如雷电、大风、干旱、冰雹、低温、寒潮等每年均有发生,农业生产力低,因此,做好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对全面推进莫力达瓦旗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措施

4.1 大力提升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

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水平和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提高中短期、短时、临近及灾害天气预报预警水平。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突破传统、单一的天气预报信息服务模式。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和影响评估;不断提高对农业病虫害、地质灾害等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5-6]。

4.2 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和完善气象服务流程和规范,制定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多种形式的气象信息传播平台[7]。建立乡镇(办事处)气象信息服务站,乡乡有分管领导、有气象助理员、有应急响应预案、有预警信息接收设备,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和预警信息接收设备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优质的气象信息服务。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优先完善天气敏感区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使所有乡镇(办事处)和部分行政村都能建有自动气象站[8-9]。二是按乡镇(办事处)种植面积不同,配备作业系统和作业技术人员,抓住有利的天气时机实施人工增雨抗旱防雹作业。三是建设气象灾害预警响应体系,在乡镇(办事处)、行政村、自然村建设气象灾害信息自动接收系统,落实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快速响应机制。

4.4 加强部门协作,完善气象信息渠道

加强气象与农牧业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等部门的合作。利用其为农服务相关项目建设中的硬件设备提供信息服务,开展联合会商、服务信息。增加和调整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播出频次,增加滚动字幕。建立气象为“三农”服务热线电话[10]。遇有重大气象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通过移动、新联通客服部集中。

4.5 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利用区域自动站获取的资料,合理开发气候资源。进一步开展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和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揭示不同类型农业气候资源特征、规律和合理开发的途径,开展气候资源精细区划、气象灾害区划和种植(养殖)区划,指导农民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科学防御气象灾害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陈俊春,陈颖.切入点、着力点、结合点——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三点”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8(1):142-144.

[2] 党修伍,张学贤,张永芹.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7):2119-2120,2122.

[3] 和平,田锴,王英.小议公共气象预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生产[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9):61.

[4] 山嶷,张永财.海东气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思考[J].青海气象,2007(2):51-53.

[5] 朱明,赵世黎,梁代荣.气象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4):175-177,180.

[6] 杨祥珠,娄伟平,董家明.绍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气象服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772-2773,2782.

[7] 张鹏,杨秀华,杨秋利,等.新农村建设中气象服务的探讨[J].农技服务,2011(3):366-367,370.

篇(7)

一、引言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对水旱灾害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合理的措施,也成为许多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

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是工程类和非工程类措施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目前将灾害保险引入到水旱灾害防御领域,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引入到防御水旱灾害领域,建立防灾救灾新体制,将可能是分散灾害风险、搞好减灾救灾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为了研究将保险引入到水旱灾害风险管理领域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受水旱灾害影响比较严重的湖南省为例,于2005年10月,对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信息工程学校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以及湖南岳阳市开发区梅溪乡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他们对气候变化和水旱灾害的影响的认识,以及对参加水旱灾害保险意愿的调查,分析了我国实行水旱灾害保险的可能性。

本次调查共收到301份调查问卷,其中湖南农业大学来自湖南农村的学生问卷106份、湖南信息工程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来自湖南农村的学生问卷96份、湖南岳阳市开发区梅溪乡农民问卷99份。该调查问卷覆盖了不同学历层次,即大学、中专及农民,其中梅溪乡的基本情况是该村大约有2000多人,水田约500多亩,旱田约400多亩,全年除降水对农民生产有些影响外,灾害性天气不多。该调查问卷的覆盖范围基本上能反应湖南农村农民对水旱灾害风险的意识和防灾能力的强弱。

二、气象灾害风险意识调查

近30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之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中国是发展中大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较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发生频次不断增加,强度不断加大,给中国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从这次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全球气候正在经历变化的认识不同学历层次(从大学到农民),人们的认识基本一致:湖南信息工程学校、湖南农业大学以及湖南岳阳开发区梅溪乡农民的调查结果为承认全球气候正在变化的百分比分别为77%、92%和65%,即目前全球变暖不仅在科学上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对于百姓来说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个对地球环境起重大影响的变化。

中国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是充分暴露在自然灾害风险之下的特殊行业,而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中国气候趋于不稳定,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由于农业又是受气象灾害危害最大的产业,所以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也日趋加重。对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程度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湖南信息工程学校的调查结果中认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和一般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53%和45%),但还是认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人相对较多。而对于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岳阳开发区梅溪乡农民的调查结果为认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比例(分别为80%和65%)较高,即对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观点,人们的认识也基本一致。

三、 湖南省水旱灾害预警情况调查

水旱灾害预警服务系统是否健全,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获取渠道是灾害应急管理的一个核心环节,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建立健全预警信息机制,使预警信息能及时、有效传递,为公众提供防灾减灾信息服务,对政府和公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表1所示,虽然对湖南信息工程学校和湖南农业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水旱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有获取渠道,但农民来对于该信息的获取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对于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广大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系统还不是很健全,灾害预警的信息机制还不是很完善,需要进一步建设。

四、 水旱灾害损失情况调查

从湖南信息工程学校的调查结果表明,认为近年来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和发生强度没有什么变化的比例分别为44%和50%,而认为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增加、发生强度增强的比例分别为36%和33%,但认为近年来水旱灾害造成损失逐年增加的比例却为40%,大部分人觉得近年来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虽然没什么大的变化,但其造成的损失却在逐年增加;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岳阳开发区农民却呈现相反的调查结果,前者认为近年来该地区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发生强度和造成的损失都有显著逐年增加(增强)的趋势,而后者则在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发生强度和造成的损失逐年减少的比例较高。但后者在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发生强度和造成损失逐年增加和逐年减少的比例上却相差不大,分别为30%和42%,35%和37%,33%和37%。也可能是农民对该项调查的内容不是很清楚,分歧相对较大。

对于水旱灾害造成损失中农业种植损失所占的比重的调查,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其比重不是很高,湖南信息工程学校和湖南岳阳开发区梅溪乡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水旱灾害造成损失中农业种植损失所占的比重在30%以下的比例较高,而湖南农业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其比重在40%左右的比例较高,结果表明,大部分人认为水旱灾害除了使得当地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之外,还对其他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大的影响。

五、 防灾减灾措施调查

对于灾害发生前是否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三方对于在灾害发生前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的比例分别为63%、58%和59%,说明该地区大部分人已经能够积极面对气象灾害,并能够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给其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所以能够在灾害发生前积极的采取各种防灾减灾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大部分人们在灾害发生前能够积极采取防灾减灾措施,但只能减轻其影响,大部分灾害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却不能完全避免,所以我们对灾害发生后如何救助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表明该地区大部分家户都是通过自力更生进行灾害救助的,而依靠政府救助和亲朋好友救助的手段来进行灾后救助的比例却很低,说明目前中国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依靠政府救助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地大物博,灾害频繁,完全依靠国家救灾是非常有限的,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长期以来,灾后恢复工作一直是地方各级政府难以解决的事情。他们虽然对防灾减灾都非常重视,但其经济承受能力都十分有限,因此他们也都非常想探索出一条抗灾救灾的新路。

对于灾害发生后大部分家户依靠自力更生进行救助,其救助成效必然是有限的,对此,我们对灾害发生后当年恢复的比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只能少部分恢复的比例较高,达到50%,一半能恢复的站到50%,全部恢复的只站10%。说明完全依靠人们自力更生进行灾后救助,是相当有限的,必须采取其他手段和措施进行救助,才能减轻气象灾害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防灾减灾中起到重要作用。

六、 水旱灾害保险意愿调查

中国是农业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农民抵御各种灾害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差。目前中国农村,农民没有适当的风险保障,又不得不直接承担天气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通过上面的调查得到大部分农民都是通过自力更生的有限方式来承担灾害风险的,而且大部分农民也只能恢复灾害损失的很小一部分,所以目前农业气象灾害给广大农民造成的风险不得不自己来承担,这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将保险引入气象灾害防御领域,将可能是分散灾害风险、搞好减灾救灾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由国家和政府出资的体系只会使得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因此,迫切需要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引入到防御气象灾害领域,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方法包括研究引入保险机制,建立防灾救灾新体制。

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湖南信息工程学校和湖南农业大学的调查结果有67%和65%的被调查者已经有了利用保险进行灾害补偿的意识,而湖南岳阳开发区梅溪乡的被调查者有这样意识的比例占52%,比前两者的比例低,这说明农民对将保险引入到气象灾害防御领域的意识还没有大学生和大专生强,但调查结果已经充分说明了目前人们包括农民已经认识到了利用参加保险进行补偿灾害损失的重要性。

对是否愿意利用保险方式进行灾害损失的补偿的调查,三方调查问卷中分别有81%、75%和68%的被调查者愿意采用保险方式进行灾害补偿,说明绝大部分被调查者不仅充分认识到了保险将会分担气象灾害给其带来风险,而且也愿意付诸于实践,希望能尝试这种方式进行灾害损失的补偿,这就为将保险机制引入到灾害防御领域,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保险公司的基本职能是组织经济补偿、分散灾害损失负担,使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企业和居民迅速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对灾害受难者来说,根据保险协议接受保险公司的赔偿与等待政府部门的救济相比,心灵上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保险公司简捷快速的赔偿能更快地抚平投保者因灾害而造成的心灵创伤,使他们灾后不至于束手无策,更能用自己的力量来进行灾后的修复与重建。大部分人担心投保者参加保险后,很多投保者把灾害风险全部交给了保险公司,头脑里没有风险意识,对防灾减灾措施不感兴趣,会影响防灾减灾的总体效果。但从我们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方被调查者中分别有85%、87%和79%的人在投入保险后,遇到水旱灾害时,事先仍采取防灾措施进行灾害的预防,说明投保者的心理状态比较好,并从心理上并没有把灾害风险全部交给保险公司,自己也积极采取防灾减灾措施进行灾害的预防,以期减少灾害的损失。

人们意识到了利用参加保险的方式可以分担灾害损失的风险,并且大部分人愿意采用保险的方式来补偿灾害损失,那么到底人们愿意拿出多少钱作为保费进行灾害保险呢,对此,我们利用假设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湖南信息工程学校、湖南农业大学以及湖南岳阳开发区梅溪乡农民愿意投入保险的被调查者中,在假设每亩地纯收入在100元、200元、300元、400元的前提下,愿意拿出纯收入的5%以下作为保费的比例均为最高,在对各结果整理合并后,得出在湖南信息工程学校和湖南农业大学的被调查者中,绝大部分被调查者愿意拿出纯收入的5%以下作为保费进行保险,而被调查的农民却不同,他们有保险意识但不愿意拿出钱作为保费的比例也比湖南信息工程学校和湖南农业大学的被调查者的相应比例要高,说明农民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保险在分担灾害损失风险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也真正愿意参加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但有些农民由于保险知识的缺乏而对保险不够充分的信任,导致有些人犹豫不决。

七、小结

1.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全球变暖不仅在科学上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对于百姓来说也逐渐认识到了其重大影响的变化。同时由于全球变暖导致了气象灾害越发频繁,对农业生产以及其他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目前,湖南广大农村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还不健全,该地区大部分人已经能够积极面对气象灾害,并能够积极的采取各种防灾减灾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3.该地区大部分农户都是通过自力更生和政府救助进行灾害救助的,措施单一,必须采取其他手段和措施进行补充。

4.农民对将保险引入到气象灾害防御领域的意识具备,而且也愿意付诸于实践,希望能尝试这种方式进行灾害损失的补偿,这就为将保险机制引入到灾害防御领域,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武光,史培军.洪水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与中国洪水风险管理模式初步探讨,自然灾害学报,1999.

[2]万庆等.洪水灾害系统分析与评估.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魏一呜,杨存键,金菊良.洪水灾害分析和评估的综合集成方法.科学进展,1999,10(3).

[4]顾基发.评价方法综述,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北京:中国科学技出版社,1990.

[5]张闻盛,董秀颖,刘金清.国内外洪水风险分析概述.2000,6.

[6]文理.论风险管理的控制技术在企业名牌产品的应用[J].华东经济管理,2000,(1).

[7]黄诗峰.洪水灾害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99.

[8]蒋维,金磊.中国城市综合减灾对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9]李民.浅析风险管理.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3,2.

[10]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研究进展.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11]吴国富等.一个考虑风险的证券价值评价公式的推导.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8(11).

[12]杜鹏,李世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初探.地理学报,1998,53(3).

[13]刘翼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风险评价”实例.云南环境科学,2003,6.

[14]王雷.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天地,2004,2.

篇(8)

3.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刘玲,吴东丽,LiuLing,WuDongli

4.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石爱丽,ShiAili

5.灾害天气精细数值预报系统及短期气候集合预测研究陈贤,ChenXian

6.雷电防护标准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孟青,MengQing

7.光合遥感-水分胁迫作物估产技术在华北地区的推广应用张佳,ZhangJiahua

8.北方草原蝗虫气象监测预测服务系统推广应用白月明,BaiYueming

9.中尺度灾害天气分析与预报系统(RAFS)首次在全国天气会商中亮相王德英,WangDeying

10.沙尘暴数值预报技术取得新进展刘洪利,LiuHongli

11.2008年我国南方暴雨野外科学试验(SCHeREX)王德英,WangDeying

12.雷电对电子设备的破坏效应及其防护试验研究孟青,MengQing

13."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及东缘新一代气象综合观测系统与预警平台建设丁国安,DingGuoan

14.我国机载下投式探空飞机首次试飞和试投放探空仪取得成功王德英,WangDeying

15.2008年度极地大气科学考察陆龙骅,卞林根,张东启,逯昌贵,LuLonghua,BianLingen,ZhangDongqi,LuChanggui

16.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在线观测项目工作进展周凌晞,ZhouLingxi

17.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一期建设石爱丽,ShiAili

18.大气成分(沙尘暴)观测站网运行评估与仪器标校张晓春,ZhangXiaochun

19.GRAPES全球系统的研发进展陈贤,ChenXian

20.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奥运气象服务胡绍萍,HuShaoping

21.奥运期间CMAQ-ASM模式源同化技术大气环境保障服务丁国安,DingGuoan

22.2008年奥运会减排期间北京地区降水酸度监测及成因探讨侯青,HouQing

23.雷电临近预警预报技术的业务应用孟青,MengQing

24.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在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表现突出石爱丽,ShiAili

25.中国农业气象服务典型案例总结马玉平,MaYuping

26.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我国温室气体监测分析系统建设实施方案(一期)"立项周凌晞,ZhouLingxi

27.十五攻关项目"人工增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石爱丽,ShiAili

28.2008年我国南方暴雨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王德英,WangDeying

29."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成功举办石爱丽,ShiAili

1.我国南方致洪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王德英,WangDeying

2.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王亚强,WangYaqiang

3.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郭建平,霍治国,张佳华,刘建栋,GuoJianping,HuoZhiguo,ZhangJiahua,LiuJiandong

4.人工增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房文,石爱丽,FangWen,ShiAili

5.灾害天气精细数值预报系统及短期气候集合预测研究陈贤,ChenXian

6.GRAPES全球预报系统的建立及试验工作进展陈贤,ChenXian

7.北极苔原和海冰地区边界层物理过程观测研究陆龙骅,LuLonghua

8.奥运会雷电监测和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张义军,ZhangYijun

9.我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影响夏季降水左志燕,ZuoZhiyan

10.中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马玉平,王石立,MaYuping,WangShili

11.RAFS系统在华南中尺度观测与应用试验基地成功进行准业务运行高梅,王德英,GaoMei,WangDeying

12.国家大气成分本底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建设周凌晞,ZhouLingxi

13.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工程设计中国气《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设计编写实施办公室,CAMSDesign,EditingandImplementationOfficeof"ImplementationPlanofChinaClimateObservingSystem"

14.中国综合地球观测系统10年规划设计与国际中国气《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设计编写实施办公室,CAMSDesign,EditingandImplementationOfficeof"ImplementationPlanofChinaClimateObservingSystem"

15.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建设期验收胡绍萍,HuShaoping

16."我国新一代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贤,ChenXian

17.2007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决策气象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孙效功,SunXiaogong

18.2007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实现新突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度发表SCI(E)、EI、CSCD期刊论文/2007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获得科技奖

19.大气成分业务进展张晓春,ZhangXiaochun

20.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设项目进展石爱丽,ShiAili

21.大气成分监测评估系统即将推出系列本底值季报产品周凌晞,ZhouChunhong

22.沙尘数值预报与预报服务推广周春红,ZhouChunhong

23.酸雨监测评估、CAPPS-3和紫外线预报应用推广圆满完成赵艳霞,ZhaoYanxia

24.GRAPE_Meso系统改进并成功通过业务化升级专家论证陈贤,ChenXian

25.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数据的三维拼图和产品生成软件系统刘黎平,LiuLiping

26.生态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分析技术和应用研究姜朝阳,JiangZhaoyang

27.降水、烟雾滴沙尘等现象自动识别系统研制吕伟涛,杨俊,LuWeitao,YangJun

28.三维闪电探测系统研制董万胜,DongWansheng

29.宽带干涉仪闪电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董万胜,DongWansheng

30.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成立石爱丽,ShiAili

31."北京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大气水循环与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成立石爱丽,ShiAili

32.国际极地年南极大气科学考察陆龙骅,卞林根,逯昌贵,杨洁,LuLonghua,BianLingen,LuChanggui,Yangjie

33.大气成分中心为"好运北京"环境交通测试提供详细大气成分评估产品周春红,ZhouChunhong

1.气科院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袁佳双,YuanJiashuang

2.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展王东海,WangDonghai

3.中国气象数值预报技术创新研究陈贤,ChenXian

4.农林重大病虫害和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王石立,霍治国,郭建平,刘玲,WangShili,HuoZhiguo,GuoJianping,LiuLing

5.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丁国安,于淑秋,DingGuoan,YuShuqiu

6.中国气象应用网格杨学胜,刘永柱,陈德辉,YangXuesheng,LiuYongzhu,ChenDehui

7.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及示范石爱丽,姚展予,ShiAili,YaoZhanyu

8.GPS应用与大气三维结构监测技术研究刘晶淼,LiuJingmiao

9.CAMS云分辨模式系列的研制和应用胡志晋,HuZhijin

10.农业气象灾害(干旱和冷害)综合应变防御技术成果转化刘庚山,LiuGengshan

11.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王德英,WangDeying

12.全球主要农作物产量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和综合估产研究刘玲,LiuLing

13.北极苔原和海冰地区边界层物理过程的观测研究陆龙骅,LuLonghua

14.登陆台风及其暴雨的研究进展李英,LiYing

15.雷电防护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张义军,ZhangYijun

16."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设计进展于淑秋,施晓晖,王继志,YuShuqiu,ShiXiaohui,WangJizhi

17.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的主要进展周凌晞,ZhouLingxi

18.GRAPES业务化进程:GRAPES在国家气象中心2005年汛期预报工作中表现出色陈贤,ChenXian

19.固城生态气象综合观测试验站建设刘晶淼,LiuJingmiao

20.新一代天气雷达及其遥感新技术应用研究刘黎平,LiuLiping

21.可移式激光多普勒雷达刘黎平,LiuLiping

22.FNP-1新型净全福射表华创升达,HuaTronSoundingHigh-TechDevelopmentCenter

23.FSP-1分光谱辐射表华创升达,HuaTronSoundingHigh-TechDevelopmentCenter

2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后与研究生教育王赫,WangHe

25.2005年我院与三省一市气象局签署合作协议黄幸媛,HuangXingyuan

26.中日气象灾害合作研究中心(JICA计划)项目研究进展于淑秋,王继志,YuShuqiu,WangJizhi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黄幸媛,HuangXingyuan

2.新一代气象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研究开发取得丰硕成果薛纪善,陈德辉,陈贤,XueJishan,ChenDehui,ChenXian

3.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倪允琪,NiYunqi

4.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及调控原理"973"城市环境项目办公室,ProjectOffice

5.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技术创新研究徐国强,陈贤,XuGuoqiang,ChenXian

6.农林重大病虫害和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王石立,霍治国,郭建平,刘庚山,WangShili,HouZhiguo,GouJianping,LiuGengshan

7.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及示范姚展予,YaoZhanyu

8.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究刘品,LiuPin

9.中国气象应用网格陈德辉,杨学胜,张卫民,ChenDehui,YangXuesheng,ZhangWeimin

10.我国登陆台风灾害的监测及预报技术研究项目办公室,ProjectOffice

11.我国西北地区生态气候环境监测预测方法研究项目办公室,Projectoffice

12.华北农业干旱和东北作物冷害监测预报研究郭建平,GouJianping

篇(9)

[中图分类号] Q938.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90-1

0前言

公共气象服务指的是气象部门利用一系列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将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提供给政府、社会、公众以及生产部门的过程。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很多个组成部分,比如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等等。我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是在2008年成立的,它的成立代表着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已经加入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在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公共气象服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等。目前,政府职能在改变,社会对气象部门公共服务有了更大的需求,开始逐渐凸显出来了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题。

1数据与方法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文以气象服务为主题,对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了搜索,在2013年以前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得到的论文有4500篇,将那些会议发言稿、简讯以及作者不明的文章给剔除掉,一共剔除了300篇文章。

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了文献计量学范畴中的知识图谱方法,比如词频分析、因子分析、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图形可视化方法,可以将学科内部知识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给直观化的显示出来。其中,在文章或者讲话中,一个词语出现的次数就被称之为词频。通过对主题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对某一个领域或学科的研究热点有效获取,从而对可能的研究热点转移趋势进行捕捉。词频分析法指的是找出那些关键词,这些词语可以将文献核心内容给揭示或表达出来,通过对研究领域文献中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低的分析,可以对该领域研究热点以及发展动向进行有效的确定。

2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关键词分析:在气象服务中,继“效益”、“气象条件”以及“对策”和“数据库”之后重要的研究关键词就是公共气象服务。对所选的论文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出的关键词数量为2900个,如果关键词在词意方面有合并关系,就进行合并,处理后,大于5的关键词一共有84个词,代表了本研究领域在方面至少在5篇以上。将检索关键词如气象服务、气象、服务等取消之后,位居前列的就是公共气象服务。比如气象服务的词频为250,气象信息的词频为100,气象的词频为98,服务的词频为67,公共气象服务的词频为37排在它后面的有专业气象服务、服务系统、系统设计、灾害、农村以及天气预报等等。

通过共词分析可以将相同研究主题文献间的联系给揭示出来,对本领域的学科结构以及相关领域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反映出来。通过同时感知到两次的相对频率可以有效衡量两个词间的联系。利用共词词频次矩阵可以有效量化多个关键词两两共现情况,对这些关键词的共现词频进行了统计,得出一个共词频次矩阵,我们可以看出来按照词频大小与公共气象服务相关的关键词分别是公共气象、应用、系统、应用气象等等。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分类识别:运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来因子分析共词频矩阵,就可以得到公共因子抽取情况,通过相关的图表我们可以得知,抽取出来的13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87.23%,也就是说将关键词分为13个类别,可以对气象服务研究领域87.23%的信息进行解释。提取的关键词是旋转平均正交,因子负载不小于等于0.5的因子。命名这些因子,就可以将中国气象服务领域研究热点分布给得出来。其中在公共气象服务类别在因子负载方面都没有小于0.7,说明在气象服务研究中,一个热点就是公共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层次性:采用系统聚类法来分类上文所提到的共词词频次矩阵,在分类的时候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并且依据的是组间距离的相似性,这样可以将研究领域主题聚集的情况给反映出来。主要可以得出这些结论,一是在气象服务主题中,总体上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分别是气象信息服务研究和气象灾害防御,前者的关键词是气象信息,后者的关键词是防灾减灾。二是关键词聚集程度可以将研究领域内被关注的层次性给直观的反映出来,那些比较明显的领域层次分别是气象信息服务、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应对、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应用气象服务等等。三是应用气象服务领域研究层次包含了公共气象服务研究领域,在气象服务背景下,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要关注的内容分别是灾害、系统、服务农村等。公共气象服务研究领域下有着分散和扁平的主题,说明公共气象服务研究有着较为广泛的涉及面,并且应用和实践比较的偏重。

其中,气象服务总体评价的两个重要维度是服务专业性和气象时效性,服务专业性指的是关注气象服务中气象服务内容和气象服务技术手段的程度,而气象时效性指的是对气象服务业务内容时效性关注的程度。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已经成为气象服务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希望可以促进公共气象服务更好的发展。

篇(10)

 

1 气象信息服务在重大天气灾害中的减灾思路

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天气预报服务和短时天气预警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然而面对重大灾害性的天气的发生,即使我们及时作出了预警,对人和牲畜来说,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对农作物、树木、城市建筑等等,则是无法规避灾害。,农业保险。。中国是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每年因天气灾害而造成的损失多达上千亿,如何有效地规避这些损失则成了国家的难题,气象信息服务能完全减少因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农业损失吗?显然不能完全减少,尽管防御及时到位的话也能减少部分损失。

2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

尽管自80年代恢复农业保险以来,农业保险在我国发展的还比较迅速,但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农业保险一直停滞不前,并呈现出不断委缩的态势,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保费收入不断下降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境内的农业保费收入一直很低,不但没有上升还呈现下降的趋势。1993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超过8个亿,从1994年就开始处于下滑状态,到2000年仅有3.87个亿,农业保险深度不到1%,到2002年我国农业保费收入仅占保险业收入的0.16%,2004年我国农业保费收入仅为3.77亿元,与历史最高1992年的8.71亿相比下降了约55%,2005年农业保险收入为4.16亿左右,仅为保险业收入的0.08%,农业保险深度几乎为零了。这完全不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基础地位的保护作用已不存在。

2.2 国家实行农业政策险的政策

国家试行的农业政策险,目前的情况是,国家补贴8元/亩,农民自己出2元。如果受到大灾,颗粒无收,农民可以得到300元/亩的赔偿。对农民来说,亩产收入不足300元的情况是受了多大的灾呢?每亩300元的收入对农民来说,吸引力并不大,仅仅是保命钱而已,并不能起到减灾的效果。而对国家来说,仅就濮阳市就有360万亩土地,小麦和玉米8元/亩,每年保费则会有5700万元,而河南省则保费超过15亿元,保险公司处于纯盈利模式。

下面举例简单说明:

2009年5月,河北省邢台、邯郸两地受到大风、强降雨天气侵袭,小麦发生不同程度倒伏灾害。两地共承保政策性小麦种植保险352.45万亩。据不完全统计,受灾小麦共计16.44万亩,估损2200余万元,保险公司已预支赔款877.66万元。目前,查勘理赔工作仍在进行中。大家可以看到352万亩的土地大概收入应该在3000万以上,而保险公司仅仅支付赔偿877.66万元,估计损失和赔偿额度之间其实有很大的差异。,农业保险。。

而我们来看看保险公司一大堆难言的“苦”,如农业保险的承保与理赔和其他商业保险相比难度较大,比如核保,由于种植业保险承保标的范围较大(如农田、果树林),核保时承保标的难以精确测量,有时还存在农户的道德风险;再如定损,由于各种农作物生长特点不同,损失原因、损失程度的确定需要由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持等。

2.3气象技术和资料为保险理赔提供科学依据

从核保方面来说气象部门有着绝对的权威资料可以作为灾害的证据。核保时标的难以精确测量:气象部门有着多年对小麦、玉米作物生长进行专业服务的经验,对标的测量的准确程度是其他行业所难以超越的。农户的道德风险,在证据优先的情况下,在没有农田大面积遭灾的情况下,单个农户是很难获得举证支持的,并且保险赔付标准很低,基本上不认为存在农户的道德风险。再说定损,各种农作物生长特点不同,损失原因、损失程度的确定气象部门也有着相当强的监测鉴定能力。

3 气象行业融入保险业

历年来的灾害评估使气象部门对农作物的灾情损失情况有着精确的统计基础,因此可以对灾害的赔率指标做到心中有数。气象行业完全应该从农业政策保险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认为气象部门可以有两种模式来进入保险业。

3.1 国家对农业政策险进行招投标

农业政策险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招标决定,在确定中标公司后,由气象部门出具灾情认定,然后按照国家规定赔付标准进行赔付,而承保金额的10%作为气象部门的运作经费来确保工作得以进行。国家政策补贴为全部耕地投入基本保险(小麦、玉米),农民即使颗粒无收,也可以获得300元/亩的收入,这样就能够使种植土地的农民投入成本后不至于颗粒无收,而保险公司也不会因为过低的投保率而导致保费不足和支出风险大的危险。如果农民愿意,可以追加投保金额,使农民在受灾情况下也可以确保有较高的收入,这样就有效的增加了农民耕种的信心,同时保费也可以大幅增加。在逐步积累经验的情况下,还可以对其他农业项目比如果园、蔬菜等进行调查投保。

3.2 气象部门作为股东参与保险公司的经营

气象部门本身在农民心目中就是值得信赖的行业,近年来越来越准的天气预报,使公众对气象服务的依赖度增加,并且气象部门对农业的了解度高,相对从业成本低,不需要重新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投保兴趣高。气象部门参与农业政策险的话可以有效缓解气象行业经费不足的情况。因气象部门的卫星遥感能及时了解遭灾情况,不易存在虚假和骗保现象。

3.3 国家直接介入保险公司经营

气象部门可以积极提供灾情信息、受灾后的灾情赔付信息,以及农作物生长状况,光、热、水等农事农业气象条件分析,以及农事未来天气预报和对策建议,从而使国家能够及时调用资源优势来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4 气象与保险业结合对气象事业的发展的有哪些好处

4.1一方面,气象灾情评估容易,一旦出现灾情,灾民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会迅速向气象部门进行报告,加快了灾情收集时效。另一方面,对气象灾情现场调查和评估制度的建立具有潜在的动力,使得灾情报告更具有可信性,评估制度更合理,从而增强了气象部门对灾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处理的能力。

4.2如果没有气象部门的参与,保险公司并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灾情和指导灾民如何自救及减少损失,往往是过一段时间后才能作出反应,这与减灾的目的相违背。而气象部门参与后,通过加雨洪涝、台风、山洪、地质灾害、干旱、高温热浪、雷电、冰雹、雪灾、低温冷害、雾、霾、酸雨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可以使政府及灾民迅速做出反应,并根据未来的天气变化情况,提出应急响应对策建议从而可以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来减少灾害的损害,从而达到减灾的目的。,农业保险。。

4.3通过建立以GIS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可以迅速的对灾区受灾的耕地进行确认,通过对受灾耕地农民以银行卡转账的方式将钱直接划入农民账号中,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使灾民迅速获得了生产自救能力,减少了繁冗的中间环节,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更可靠及时的保障。

篇(11)

1 对节目内容进行丰富

电视天气预报虽然有着较强的时效性,但是时效性并不是考虑的唯一因素,还需要考虑天气预报节目的服务性、科学性以及宣传性等特点。电视天气预报不仅可以让观众对气象信息进行了解,还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窗口来营造气象部门独有的气象文化。

一是服务性,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应该充分体现让气象走向社会的宗旨,节目中对气象进行播报的过程中,可以紧密联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当前的社会热点以及人们关注的焦点充分融入进来,紧密联系所在地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让节目内容真正的服务于人民,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来。比如在驻马店市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中,除了基本的天气播报之外,也可以温馨提示大家在今天的温度中适合穿什么衣服,出门要记得带伞等等。

二是科学性,气象作为一门科学,需要保证观众通过本电视节目对气象科学的一些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要充分重视那些关系到当地气候特点的气象知识,让观众信任科学、尊重科学。比如驻马店在今年夏季一直出现高温天气,那么节目中就可以解释高温产生的原因;再如今年我国各个地方都出现了大雾,那么就可以解释一下出现大雾的原因

等等。

三是时效性,时效性是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目前信息传播媒体发展迅速,要将其充分利用起来,如果没有了时效性,那么天气预报节目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时效性不仅仅是预报未来天气,还需要重点介绍那些可能出现的各种极端天气

现象。

四是宣传性,近些年来,开发出了越来越多的气象新产品,那么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作为公众服务的主要窗口,就需要对自身形象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在节目中介绍如果想获取更多的气象信息有哪些途径;其它气象指数预报提供的信息有哪些;如何对天气进行人工影响等等。

2 选取灵活多样的节目形式

在内容的安排方面:如果单单从播报的时间长度上来讲,电视天气预报栏目其实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微型栏目,但是却可以在这个小栏目里做出大文章。过去传统的播报模式都是将单位作为天(未来24小时),每天有着固定的内容和模式。那么就可以对此进行创新和改善,比如将时间单位作为周,在一周七天的节目中,分门别类的安排不同类型的内容,比如第一个板块是未来24小时的天气状况,第二个板块是未来发展趋势的天气预报,第三个板块是气象对各行各业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周末周边各个旅游景点的天气情况,并且将合理化的旅游建议提供给受众等等。这样每天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就有着不同的播出重点,节目不会显得无趣和冗杂,观众看到的内容每天都是新鲜的。在安排方面,如果内容有着较强的时效性,那么就在每天播出的板块内安排,如果内容是服务性和宣传性的,就可以循环播放。

在节目和广告的协调方面:广告收入是维持和发展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的主要经济来源,那么就需要在不影响到节目质量的基础上,即要提高社会效益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在节目中,可以采取声形并茂和视听结合的方式在节目中植入动态或静止等图像广告,并且在节目各个窗口之中插播广告;这样就能与《天气预报》栏目收视率高的优势有机结合,客户的不同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经济效益自然能够得到

提高。

3 采用生动有趣的表现手法

在节目名称的选择方面:上文已经提到可以对节目内容进行丰富,这样过去那种单一话题的模式就可以被打破,但是还需要选择一条主线,以此来保证丰富的节目内容可以井然有序。而节目名称就是很好的一个连贯线,要想增强节目的整体感,就需要选择统一特色的名称,然后结合不同的内容,选取差异化的名称。比如石家庄电视台就将聊天吧定义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名称,这样除了适应社会潮流之外,还将邀请的意思给充分体现了出来。

节目中的构图设计:在节目播出的全过程中,需要有一条不变的主色调,要使用主色或者是主色的同类色来设计图像,当然,对比色突出特别内容,也可以偶尔使用。如果某些地方只有单调的内容,就可以充分运用各种制作技术,来对图像层次进行增加,实虚搭配,动静结合,丰富图像,这样内容上的缺憾就可以被有效的弥补。另外,在构图设计过程中,还需要有机的结合预报内容和相关的广告。

4 提高地市天气预报栏目的广告效益

4.1 提高地市天气预报栏目的关注度 天气预报的广告效益和天气预报栏目的关注度分不开关系。广告客户通常会选择关注度高的电视栏目进行广告播报,因此地市级天气预报栏目只有努力提升自身实力,提高自身收视率,才有可能留住客户源。提升电视天气预报栏目关注度的措施在上文已经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4.2 找寻适合栏目特点的客户 天气预报栏目的广告不仅出现时间段且广告是无声的,这是利用天气预报栏目做广告的局限。通常这种播报广告的方式更适合提高企业知名度或形象。因此栏目组应当给结合这一特点,找寻和筛选符合这类要求的广告客户,从而拥有特定的广告客户源。

5 结语

众所周知,气象是科学的,但是如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过于严肃,就不容易吸引受众。针对这种情况,气象服务节目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手段,进行艺术加工,达到雅俗共享的目的。天气预报节目在我国电视荧屏上已经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长期以来,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就没有怎么发生过变化,在新时期,要想更好的吸引受众,就需要对提高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品位的思路进行创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扈海波,张艳莉. 暴雨灾害人员损失风险快速预评估模型开发及应用初探[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6第二届城市气象论坛――灾害・环境・影响・应对[C]. 2013

[2] 刘立成. 浅论新形势下气象影视与公共气象服务的若干关系[A]. 2006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湖北省第一届防雷论坛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 2006

[3] 栾健,肖稳安,王鹏,张国毅,马晓晨,王星,王迪.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雷电天气关注度研究[A].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1第十一届防雷减灾论坛[C].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