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育理念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0 18:00: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理念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育理念论文

篇(1)

长期以来,音乐鉴赏作为普及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深受广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睐,多年来在学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着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针对普通学生特点,更有效地渗透音乐鉴赏教育理念,使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据大学生的音乐欣赏层次和阶段性的主要特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而言,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普通的学生,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会学生运用“通感”的方法进行音乐欣赏

“通感”是指性质和形式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所给人的相同的感受。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曾有过这样的一段话:“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影子,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月光”与“影”同“梵婀玲”上奏着“名曲”看似毫无相似之处,可细细体味它们之间那种美妙、宁静、轻灵、飘渺、谐和的感觉是相同的。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教会学生运用这种“通感”。结合音乐主题,再结合自身的一种感受,进行音乐鉴赏将更有益于音乐欣赏课的授课效果。这就是音乐鉴赏当中的“通感”。即视觉与听觉之间的一种通感,如果将这种“通感”运用到音乐鉴赏的讲解过程当中,会使学生很容易从作品当中体会一种来自于身边的切身的感受,对于音乐欣赏课的讲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强、知觉丰富,如果在音乐鉴赏课当中适当地将“通感”的方法运用到其中,将会提高音乐赏析课的授课效果。

另外,我们还应当告诉学生音乐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的说话的语言,音乐语言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音的特征来表达的,当音乐所带给人的感受和人类内心对某件事物的切身的感受产生共鸣时,我们认为我们所说的“通感”产生了,有了这样的通感,我们就很容易与作曲家跨越时空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音乐鉴赏课也自然会达到一定好的效果。

三、在音乐欣赏讲授过程中应当运用的三个“过渡”

对于普通的学生,由于音乐基础相对薄弱,但理解能力强所以在对他们讲解音乐鉴赏课时,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由浅到深、逐步过渡,根据这一原则,笔者总结归纳出了三个过渡。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不仅是因为声乐作品易于欣赏,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有歌词的音乐的欣赏,了解音乐的表现、发展、和欣赏的规律,更准确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2、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

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比如说每每播放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尤其是在讲解作品结构时。学生较之就更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仲夏月之梦》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篇(2)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构建

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中,课程目标领域是:①教育的信念与责任;②教育的知识与能力;③教育实践与体验。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基本内容为:①专业理念与师德;②专业知识;③专业能力。这两个标准,构成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一致性要求:一是理念(信念)与师德(责任)部分;二是专业知识与能力部分;三是实践与体验部分。在此重点论述知识与能力部分的构建:如前所述,教师职业“需要教师通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获得和保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那么什么是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就小学教师而言,作为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有关小学教师的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组成内容的确定,只能是遵循《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本着“学会工作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依据小学教育的真实工作过程———包括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外活动、教研活动及教师成长等方面的工作(成长)过程(行动领域),在课程内容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小学教育知识篇”和“小学教师技能篇”的两大组合(知识与技能)模块(学习领域),正是进行教师教育的课程与配套教材建设的创新尝试。

1“.小学教育知识篇”(专业知识)包括:教育与教育学,小学教育,小学生、小学教师的相关专门知识(按照两个标准的相关条文有序构建,并以主题案例及知识话题引导知识学习)。

2“.小学教师技能篇”(专门技能)包括:教师成长、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外活动、教育研究的相关职业技能(按照两个标准的相关条文有序构建,并以真实工作案例及行动体验引导技能实操)。作为配套教材建设,首先应当革新“教材观”,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不再“为教而编”,而是“为学而编”,变教材为学材,即有助于变教而学,为学而行。因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在总体上既要体现小学教育、小学教师的特色,在具体部分又要体现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与教学过程的“学习领域”对应关系。最重要的是,更期望通过执教者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知识灌输”为“行动体验”,创建职业化的“自主、行动、合作”的教学文化。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技能实训

小学教育永远是实践第一的活动。在职业教育理念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能力一般都比知识量更为重要。因此,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有关小学教师工作的系列技能部分就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与小学教育相关的知识通过引导自主性或探究性学习理解和掌握。我们既不能单方面谈论课程的内容构建,也不能离开课程的内容构建单方面谈论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构建必然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必须同时考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它是基于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但同样也是适用小学教师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因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就是指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学习形式组织教学,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合作与交流”完全就是小学教师实际工作要求的预演。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更是任何职业教育所必需的。

2.微格教学法原作为教师教学技能专用的教学法,实际就是与具体组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角色扮演法”或“模拟教学法”在内涵上一致的教学法。现可更大范围用于教师系列职业技能的实训。

篇(3)

(一)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宽广博大的知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的整体情况(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知识领域的历史发展趋势、思维方式以及基本观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将此作为基础,对专业方向进行理性的选择。除此之外,通识教育还对文理兼容以及文理渗透等加以强调,并格外重视专业的纵向延伸以及横向拓宽,尤其是跨学科课程的引入为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有效的能力结构通识教育改变了以往为考而学的观念,减轻了应试教育对课堂教学中通识教育内容输入的影响,为实际英语教学减负,这样,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就可以积极稳妥地引导学生接受一些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新知识。语言作为有效的载体,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有用、有价值的知识。学生可以在淡化考试压力的情况下,不再急功近利,能够致力于加深对自己本专业之外的诸学科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既可以获取更多的、全面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使思维方式得到拓展,并使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管理沟通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以此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三)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使心灵得到陶冶,理性思维得到完善。人的素质,特别是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形成,必须将广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阅历作为坚实的后盾。通识教育将素质教育运用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贯穿于社会实践以及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并对知识内化过程以及潜移默化熏陶的过程更加重视,通过优化整体教学来使大学生的身体心理、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知识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二、大学英语课程对通识教育实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开设独立通识课程和在整个教学以及教育过程中将通识教育渗透到其中的理念来实现的。大学英语是比较容易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英语课程教学的相关文件明确地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高等教育必有的重要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把英语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应用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当作主要内容,把外语教学理论当作指导内容,把多种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集为一体的重要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英语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尤其是听和说的能力,让他们可以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以及工作中使用英语进行书面和口头的信息交流。与此同时,还需要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并使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以此来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除此之外,大学英语课程既是学习基础语言知识的课程,也是学生拓展知识并对实际素质教育进行了解的课程。所以,在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国际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努力运用语言载体,使学生对西方文化以及科学技术进行足够的了解。综上可知,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科性质与通识教学的目标完全契合。所以,大学英语课程对通识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通识教育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应用

对高校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既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的转变,也是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把以教师为核心、仅传授语言知识以及技能教学的模式逐渐地向以学生为核心、不仅教授普通技能以及语言知识,还要对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化进行培养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里程碑式改革,也是对将培养“全人”作为使命的通识教育理念进行综合性探索的过程。

(一)基础个性化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对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并构建以人机、人网以及人际为前提的2+2+X(即两节大班读写课+两节小班听说课+X节网络在线学习课程)的教学模式。而网络在线学习是本次改革过程中的主要特征。这种个性化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对一些起点低的学生给予照顾,还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按照自身的水平、特征以及时间,来合理地选择学习内容,并借助于计算机,使自身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从而避免了以往传统课堂中出现的弊端。大班课也可以看做语言传输课,通过多媒体来对教材读、译、写的知识以及技能的特征进行讲授;小班课可以称为实践课和辅导课,它主要是对语言的输出进行强调。教师主要通过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特殊性和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来营造出真实的语言氛围,以此来使学生的听说技能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地补充、检测、评估和巩固大班学习和网络学习。这种将计算机手段和课堂教学进行结合、通过虚设英语交际环境来进行人机互动的教学手段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不断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以此构建出将学生作为主体,将教师作为指导的一种新型体系,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得到提升。

(二)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既要在教学手段上加以体现,又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教师的角色也由讲授者逐渐转变成了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学围绕着教材的热点话题以及主要内容,对任务进行精心的设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其将综合知识结合在一起,并利用网络资源对相关信息进行查阅,通过个人报告、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对话练习以及访谈活动等形式来为学生提供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很好地运用学到的知识。任务型教学法把以教师为核心的手段成功地转变成了以学生为核心的手段,并把以往的注入式教学转变成探索式教学,把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师生间多形式的交流互动,从而使通识教育的个性发展得到体现,并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开发,从而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融合大学英语改革和通识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表现为以往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无限延伸。如果要使英语通识教育得以顺利实现,就一定要把英语教学课堂扩大,让大学英语教学不再是固定教室、固定时间的模式。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补充意义,课外活动对实践环节有着重要的实际作用,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以及多样化。例如,首先,可以通过课外时间来开展英语角、演讲比赛、口语大赛以及英语讲座等活动,并邀请一些外籍教师参与其中,全方位地营造语言交流环境,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其次,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英语社团,如口语、电影、歌曲、竞赛、网络、英文报刊、写作、戏剧、广播、多媒体以及新闻翻译等社团,这样就使英语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无限扩大,并使应用和交流的机会也得到了增加,从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个人兴趣都发挥重要的作用。最后,还可以构建以网络教学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库,如多媒体听说机房以及电子资料室等,通过广播、录像、电影、电视录音以及电脑等来进行英语学习。多媒体英语听说课件具有丰富的题材、超强的时代感和广泛的知识面,学生可以在相关的范围内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使趣味性以及多样性得到增加,与此同时,还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并使综合文化素养得到提升。通识教育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为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的实施创造了条件。由此,学生和教师都不会再处在被动地位,学生可以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也可以主动地引领学生。例如,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教材中的一个主题内容,结合所学的综合知识,通过写报告、查资料、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学以致用。

篇(4)

二、高校对于全职就业指导教育理念的对策与建议分析

(一)给予大学生就业问题上足够的关注度

在每年毕业生超500万的当下,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就业率也成了评价一个高校知名度的重要指标,一个好的高校,他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应该让全社会都给予认同的,而并不是给予大学生一个好看的象牙塔。在大学已经成为了跳板的当下社会,高校的就业指导自然也该成为重中之重。

(二)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给予足够的支持

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率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自然,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人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一旦一个大学里面出来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时,这个高校的教学质量等都会受到这个社会的质疑。而许多学生在选择高校的时候,选择的都会是自己认为的“热门”:热门城市,热门专业,热门高校。这些所谓的“热门”就业率是重要的衡量标准。所以,作为高校无论合适,都该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足够的支持。建立现代化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成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强大的就业指导队伍,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系统……所有的这些都需要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真正做到经费、场地、人员的“三到位”,才能保证就业指导工作更快更好的开展。

(三)指导就业队伍应该是有经验的、专业的指导团队

在面临大学生找工作的问题上,高校应该给予一只专业的、职业的,有经验的指导团队来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这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重心。自然,整个队伍中相关人员能否达到指导大学生的目的也将会是这个团队所要关心考虑的问题。个人认为,应该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来聘请这个团队的工作人员,内部人员以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所需所求为目的来进行相关分析和解决。而外部人员已将企业为重点,了解企业的所需所求,为企业的相关要求做到分析归纳。最后,将这两者进行结合、对比,了解学生的期望与企业的供需有着怎样的差距,再进行相关的指导。这个团队无论在何时都该富有创新意识和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他们在具有相关的就业指导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相关的各种人才的基本能力。这样在指导工作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要进行各个高校的联络工作

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多所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各个高校的情况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尽相同的地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取长补短,因为各种高校的专业侧重点不尽相同,在相关高校的企业关注度自然也不大一样。但是,每一所高校的毕业生都为各个专业,有弱有强,在面临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要关注其他高校是如何进行就业指导的,如何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竞争力的。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摸索和不断的进步,我们便可以看到本校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升。将会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但是整个过程中所需高校的凝聚力必不可少。

篇(5)

二、突出“德育重自治”,构建“生本德育”模式

坚持“德育奠基”,重点探索以“自主管理”为重点的生本德育。培养手脑双全、自立立人的儿童,让学生拥有“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一是开展“五好”教育活动。各学校多形式开展以“唱好歌、做好操、走好路、写好字、扫好地”为主要内容的“五好”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精气神”。各学校开发的激情跑操、古诗文韵律操、“无人监考”考试等,使校园焕发生机、课堂充满活力。二是推进“自主管理”行动。“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各学校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在学校教学、管理、德育等各方面推行学生“自主管理”,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行知先生提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区政府与中国青基会、中国社工教育学会共同成立“广元市利州区希望社工服务中心”,向全区学校派驻常驻社工,服务师生和家长。实施“新1001夜农村寄宿学生睡前故事干预项目”,舒缓农村低龄住校生夜间因“分离焦虑”和“情感缺失”而致的不安情绪。

三、突出“智育重自学”,打造高质“自主课堂”

坚持“课堂突破”,探索优质高效的“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鸡啄米的故事更启发我们坚持把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作为实施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实施改课“三行动”。实施“搬桌子”行动,全区有条件学校全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推门听课”行动,各学校实行“课前不通知、推门就听课”,促进教师“真课改”;实施“校长进课堂”行动,校长每周必须听评课3节以上(全年100节以上)。二是落实课堂“三步曲”。各学校、各学科、各学段遵循“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这“三步曲”开展课堂教学,探索建立适宜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强调前后“三环节”。突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强调资源共享;突出前置性学习,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课堂展示交流,落实“小先生制”,强调“兵教兵”“兵学兵”。使其“有求学之乐……而无不必要之恐怖与烦恼。”部分学校改革已经初见成果,如嘉陵一中“前置学习、小组过关、班级交流、评价激励”,三堆初中“学议练思”,七一宝轮小学“三段五环节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模式和流程。

四、突出“行知合一”,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

坚持“研训引线”,把教师培训提升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始终。“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为了造就“具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一是实施教师“换脑”行动。先后邀请姚文忠、储朝晖、汤翠英、刘裕权等中陶会专家来区开展生活教育讲座,组织教师赴南京、安徽、贵阳、成都等地参加中陶会、省陶会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参训教师5000多人次。二是组建核心团队引领。区教育局、各学校均组建了教育教学改革核心团队、学科教学改革核心小组,引领和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三是引导教师读书成长。区陶研会牵头成立利州区星空教师读书社,共有16所成员学校(绝大部分为农村学校),各学校成立读书分社。区教育局、陶研会每年寒暑假,均要组织开展“假期教师读书月”活动和读书征文比赛,引导教师“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五、突出“生活即教育”,构建行知校园文化

篇(6)

2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机技术,通过构建逼真的虚拟环境进行教学,对现代医学的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产生深刻影响。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人体结构、虚拟医学实验以及虚拟临床教学等医学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虚拟人体结构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挂图、模型、标本等辅助教学工具,并配以尸体解剖实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近年来,国内医学院校的教学用人体标本来源匮乏,严重制约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人体结构,能够使学生在虚拟的系统标本上进行解剖观察和学习,既有助于解决尸体标本缺乏的难题,也有助于降低教学成本,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3]。虚拟人体结构也称为数字化虚拟人体,通过综合运用冰冻切片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将人体断面信息通过虚拟仿真软件重建形成具有三维立体性的生理结构数字模型。利用虚拟人体结构可代替真实人体进行部分医学教学。例如,学生可以通过交互性地浏览虚拟人体结构,从而获取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名称、位置、形状、结构、内部神经和血管分布状况、与相邻器官和组织的位置关系及距离等众多信息。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虚拟人体结构的应用可以使学生非常直观、轻松地学习人体解剖结构,与常规解剖教学相比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虚拟人体结构也用于临床实践、新药研制、军事医学、放射治疗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2.2虚拟医学实验

医学实验教学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是连接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桥梁。实验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专业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仪器、设备、动物、试剂等,教学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是困扰医学实验教学的难题之一[4]。虚拟医学实验则通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医学实验进行模拟,根据实验目的虚拟相应的实验条件(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利用虚拟的实验操作对实验过程和现象进行仿真,直观再现相应的实验环境,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可以系统性地完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等一系列的步骤。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成功用于建立物理虚拟实验室、化学虚拟实验室、军事医学虚拟实验室等,如利用军事检验战地分级演训系统可以模拟战时环境中的检验项目选择、标本检测、检验结果分析和报告等[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通常需使用细胞培养室、无菌工作台等,而过高的成本极易导致教学条件有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利用虚拟技术构建虚拟生物化学实验室,可以解决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完善实验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6]。毒理学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在毒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模拟涉及剧毒化学品的实验,避免师生直接接触剧毒化学品,也解决了传统毒理学实验教学周期比较长,以及部分实验因受经费不足或者实验条件所限制而难以开展的问题。通过构建毒理学虚拟实验室,也可以模拟剧毒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通过学习对模拟突发事件的处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中类似事件的处理能力[7]。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学虚拟实验室主要有HowardHughes医学研究院(HHMI)开发的细菌鉴定实验室、心脏病实验室、免疫实验室、神经生理学实验室和诺贝尔基金会开发的虚拟生化实验室。利用虚拟医学实验室,学生可以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还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中提供的各种器材、设备等,根据自己的设想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验证和结果分析。这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均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2.3虚拟临床实践教学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临床意识和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着医学院校扩招与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临床技能教学与卫生法律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目前,不少医学院校通过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临床实践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逐渐成为临床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校在2006年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医学临床教学,并创建了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通过整合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麻醉学、急救医学、口腔医学、眼科学、护理医学、康复医学等学科的部分操作内容,将医学理论教学与医学基本操作模型训练、心肺复苏训练、动物手术训练、临床思维训练、临床综合素质评估体系等结合起来。医学技能培训中心的建立可以使学生能够以非常逼真、标准的方式在病房环境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危、急、重以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并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模拟环境下的各种临床技能训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及临床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例如,在诊断学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心脏检查是重点,也是难点,而听诊又是心脏检查中最常用、最简单有效的物理诊断手段。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常常感到难以具体描述杂音形成的部位、机制以及相应的心音特征。传统教学方法通常依赖于播放录音,毫无真实感,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感到难以理解和熟练掌握。心肺听诊虚拟仿真教学则通过独特设计的“非接触传感器网络”,完全覆盖每个听诊部位和听诊区域,通过逻辑程序的识别与管理,实现了智能化听诊。虚拟现实技术也可用于外科手术和护理等技能培训。例如,采用虚拟手术系统,可以使学生在数字化虚拟人体上进行模拟手术,系统则会显示每一步手术操作的过程、刀口断面、出血情况以及血管和神经的位置等信息,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可以在手术完成后对整个手术过程进行回顾、重复和评定[8]。运用该系统进行实习医生培训,可以大大缩短培训时间、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初学者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及精细程度,进而减少手术并发症,增加手术安全性。与此同时,虚拟手术系统配有评估体系及程序,考核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相关考核评估标准,提高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效度[9]。又如,在护理学职业防护教学过程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输液、抽血、穿刺时可能发生的血液、体液飞溅到操作者的衣服、皮肤、黏膜或伤口的特殊情境,可以考查学生对此类情况的处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10]。此外,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疾病进行教学,锻炼学生的判断和临床处置能力。

3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医学教育质量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打破了传统医学教学理念,使教学内容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也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内容、手段的种种限制。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虚拟环境中的参与者。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医学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3.1打破了传统医学教育理念

传统的医学教育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完成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有待提高。而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了各种趋于真实环境的学习情境,以解决问题作为学生学习与研究活动的主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其中。与此同时,在虚拟场景中,通过视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诱导学生不断思考并做出应变,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2丰富了教学内容

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医学教育,从外在形式和内在结构上都使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例如,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对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场景或者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事件进行虚拟仿真,还可以用逼真的模拟,使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现实化。尤其是在外在形式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普通理论教学、录音录像教学转变为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教学,并具有实时反馈的优势。

篇(7)

国人职业教育理念落后,在高考录取时,本科学校优先于专科职业学校录取学生,只有考不上本科学校的学生才去专科职业学校读书,专科职业教育成了部分学生没有选择的选择,教育制度无情的将学生进行等级划分,专科职业教育的学生被我们的社会打上“低本科生一等”的烙印,导致我国人才资源高度集中于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高技术性人才匮乏,阻碍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加拿大,他们认为专科职业学院学生与大学本科学生一样的重要,只是社会分工不一样,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各有所长。大学本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偏重于理论,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偏重于实践技能。在加拿大,专科生如果还想学到更多理论知识就再去读大学,而本科生毕业后如果觉得实践技能不够,还需要多学些实践技能就再去读专科职业学院。加拿大教育更多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将本科教育与专科职业教育有效的资源整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为社会、为学生就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培训服务。加拿大的学生和社会在对待职业教育和文凭上更加务实。比如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文凭的高低不是录取员工与否的主要指标,更多的是看岗位的性质,人才需求与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是否相匹配。一个对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岗位,绝不会录取一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而没有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毕业生,更多会录取一个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的专科生。如果这个本科生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那他还需要到专科职业学校去学技术并取得相关技术职业证。相反,国内对学生的认定更多的是看文凭,把学生引导到文凭竞赛的道路上,使得学生不是在为社会需求、自身兴趣而学习。结果是,学生们非常辛苦的考取文凭,但高文凭不一定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不一定能更好的胜任工作,这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二)我国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管理理念落后,还是采用“严进宽出”的教育理念,现在由于招生原因,很多职业院校已经转变为“宽进宽出”。“严进宽出”是指,学生通过严格的考试等方式进入学校学习很难,但毕业很容易,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毕业率都在95%以上,这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不到80%的学生毕业率形成反差。加拿大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宽进严出”,“宽进严出”是指学生通过考试、申请等方式想进入学校学习很容易,但要拿到毕业证书必须达到学校严格的考核标准,否则不能毕业。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理念与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理念最大的区别就是“宽出”与“严出”,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管理、考核时,会带来巨大区别。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对文凭、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

国人对文凭的热衷,主要是缘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现代社会错误的选人用人观。在传统思想方面,由于我国古代读书好的学生,最终可以做官,读书成功意味着事业成功,渐渐使国人对读书形成了巨大的期望,高学历高文凭成了一味追逐的目标。在现实中,家长在培养子女方面,很少关心子女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方面,一味鼓励考大学、考名牌大学,而子女如果选择读职业类院校,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不成功。在社会选人、用人观方面,我国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是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一味的追求高学历、高文凭,不但导致了人力资源的错配,也产生了错误的社会影响。典型的案例是,某市环卫部门招聘环卫工人时,有研究生竟然成功应聘。我们不否认研究生也能做合格的环卫工人,但这与现代人力资源最优化配置相违背。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首先是要唤醒国人对文凭的认识,一个学习成绩不太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样是人才!对我们的社会来说,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才能实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二)改变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学习加拿大的“宽进严出”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职业类院校的学风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教育管理问题频发。我认为要彻底改变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风问题,必须要转换我们的教育管理理念,学习加拿大的“宽进严出”。下面以加拿大安大略省“卡纳多学院”对学生的管理效果为例。在加拿大“卡纳多学院”学习期间,平时接待我们的是已经从“卡纳多学院”毕业的两名中国留学生,他们在国内则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班的学生,在国内读2年后转入“卡纳多学院”继续学习2年。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及实地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卡纳多学院”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在“卡纳多学院”学习的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在中国国内学习成绩并不是一流的学生,可以说是高考文化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在国内职业院校读了两年,他们大部分英语四级都没有能通过,那么在国外学习面临语言压力的情况下,是怎样完成学业的呢?留学生坦言,在国内两年是“混”过来的,在国外两年是“学”过来的。为什么中国的学生一到国外就认真学习了呢?是因为在“卡纳多学院”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一学年两学期中,只要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则必须留级,全部课程通过后进入下一年级学习,至于具体毕业的时间则完全取决于学生全部课程通过的时间,在“卡纳多学院”有读了5年还没有取得毕业证书的中国留学生。所以,当中国留学新生进入“卡纳多学院”时,与师兄师姐们一交流就很清楚的认识到,只有认真学习才能顺利毕业,而且“卡纳多学院”的课程通过率一般不超过80%,比较难的专业,学生顺利毕业的甚至只有约50%,严格的考核树立了优良的学风,优良的学风为学校发展打好了基础。和国内学校相比,我们的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有补考,补考不及格甚至还有毕业清考,而且毕业清考的通过率极其的高!学生们届届相传,学生对学习没有压力,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教学质量怎么能得到保障?好的学风自然很难建成。学校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不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要树立更好的学风,要从对学生认真严格的考核开始。通不过考核的,则不能让其毕业,这既是对社会人才质量负责,也是对学生自身负责。

篇(8)

(二)缺乏系统完备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纵观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从教学目标到教材选择、从内容设置到评价机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高校基本是自成一家,由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经验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而许多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都来自于专业艺术院校,接受的是专业的艺术教育,其教育理念常常带有浓厚的专业背景色彩,并不能完全适应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普通学生。因此,师生之间形成一道鸿沟。虽然教师讲得热情投入、丝丝入扣,但学生仍听得云里雾里。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思路探索

(一)处理好普及与提升的关系,培养“全人”的教育通识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培养“全人”的教育,这里所说“全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通识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保障每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有机会接受到通识教育;二是指通过通识教育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提高感受世界和通融识见的能力,做一个拥有自由、独立精神,追求卓越、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完整人格的“全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的教育,不应该是小众化的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大众化的渗透式教育。艺术通过美的形式和形象感染人、打动人,激发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美的力量甚至可以直击人的灵魂。因此,要做好艺术教育的普及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艺术,体验美和感悟美,进而用艺术的思维和美的眼光看待事物,对待生活。同时对于有一定艺术功底和特长的学生要能给予适当的平台和有效的指导,让其在自身基础上有所提升,提高表现艺术和表达美的能力。当前很多高校由于师资、场地及设备的限制在艺术课程的设置上不尽合理,也不够全面,艺术课程基本上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覆盖面达不到半数以上,有些学校甚至在10%以下。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借鉴一些知名高校的做法,如南京大学艺术课程的开设结构就比较合理,从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影视七大分支进行课程设置,范围广,系统性强。当然,对于知名高校来说,各方面力量雄厚,增设几门课程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普通高校由于受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的制约,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因此,这就要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在现有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在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既在专业领域有较高的水平,能担负起有艺术专长的学生专业提升的指导工作,也具备深厚的文化整合的功底,能承担起艺术普及教育的工作。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培养探索精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通常以辅修课的形式出现,每门课的总课时一般在30课时左右,即每周2节,一学期结束。而艺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30课时涵盖的内容非常有限,只能选取一部分知识做一些蜻蜓点水般的总体介绍,课堂教学也一般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模式,学生难以真正触及和领悟到艺术的真谛,没有达到艺术教育真正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通识教育主张培养人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艺术教育的课堂也可以打造成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阵地。与其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去了解一些艺术知识,不如给其自主发挥的空间,如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课题的范围由教师提供,也可自拟,然后报教师审批。同时要注意,课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弘扬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探讨、分析渐渐深入艺术的领地,探寻艺术的价值与真谛。而课堂只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和各课题组交流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主导者参与进来,从总体上进行宏观把握,确定方向,给予思路上的点播。课程结束阶段,每个课题小组负责人进行成果汇报,然后该课题组所有成员接受大家的提问,进行答辩。最后要留出相应的课时让教师对每个课题组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并对所涉及的知识做一个条理性的疏通。由点到面,触类旁通,使学生既对自己研究的知识有深入了解,同时对该门课程的知识也有一个全面且系统的认识。学生往往对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出的结论会非常珍惜,甚至记忆终生。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一个问题,即课题组成员不宜过多,4人至6人为宜,为避免有的学生袖手旁观、工作量不均衡等问题,在前期的课堂汇报中可采取轮流制的形式。在评价机制上,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公共艺术教育的成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考查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更关注的是对学生艺术素质、完善人格的养成,审美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发展等,这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因此,公共艺术教育的考核方式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过程评价与考核相结合。例如美国高校上世纪80年代广泛采用的“档案袋评价方法”,把学生的艺术作品、资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都搜集起来对学生学习的整体进行评量,应该是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三)注重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发,培养“博雅”的教育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多是以艺术导论、艺术欣赏等理论课的形式出现,而艺术团也一般只招收有一定基础的艺术特长生。所谓的艺术实践课仅仅是针对少数艺术团的艺术骨干提升水平而设,真正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的艺术实践课程在很多学校还是空白。艺术实践课程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直接参与艺术活动的平台。当代大学生很多在中小学阶段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对于很多艺术爱好者来说,其迫切希望将压抑多年的“艺术梦”得以释放,而艺术实践课程恰恰可以给他们提供亲密接触艺术和感悟艺术的机会。艺术实践课程应不设门槛的面向所有学生,只要有意愿者就可以参与进来。选择一些方便携带,简单易学的乐器,开设一些难易适中的技能训练课,学生兴之所至时,在环境允许的前提下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练习。学习乐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把很多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拉出来,用艺术愉悦心灵,丰富情感体验,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同时也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营造一种礼乐融融、弦歌声声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加强艺术团建设,关注文化艺术活动的学术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学校艺术团一般汇集了学校的文艺骨干,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生力军。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艺术团常常成为学校各类活动的点缀,没有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要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团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充分感受舞台的艺术魅力。同时要增加具有学术气息的活动,目前许多学校的文化艺术活动政治性、娱乐性突出而学术性不够,学校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出艺术团在弘扬传统,传播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多举行具有学术内涵的文化艺术活动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1967年,美国反思了教育中重科技轻人文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为了均衡人才知识结构,发起了著名的“零点计划”,即从头开始发展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沈致隆在《中美两国大学非职业艺术教育的几点比较》中提到:“从1993年起,哈佛大学举行一年一度的艺术节。艺术节的名称为‘艺术第一:哈佛庆典’,持续4天时间”,在艺术节期间有200多个活动举行,除了在音乐厅和露天剧场的正式演出外,在图书馆、校园广场和草地上随时会上演一场精彩的艺术秀。因国情不同,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的做法,但我们可以像美国推行“零点计划”的决心一样,从零开始,让艺术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学生心灵,打造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篇(9)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教育,开放的教育需要开放的教师。教师都应具备发现并赞美学生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强压之下变成“别人”。老师要做到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班主任的温暖与关爱,由此搭建起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为班级的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2.建立良好的生本文化

生本文化是生本教育的剂、加油站。良好的生本文化能使每一位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憧憬,乐于学习,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健康向上的生本文化能激发班级成员的进取精神,弘扬班级正气,使班级生本管理的效能最大化。生本文化属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沟通、交流的基础。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管理的良好局面有很大帮助。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结合班级实际。不同的班级特点不同,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来进行。二是全面地依靠学生。只有充分地发动学生,全面地依靠学生,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

(1)师生共同制订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班级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思想是以民主、科学为基础的,那么在制订班级管理制度时,应采取师生共同商讨的方式来完成。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进而增强他们的班级责任感,有利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培养班干部队伍,强化班级管理核心。班委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组建班级委员会,通过民主选举,学生体验到行使好个人权利的重要意义,班级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也得到加强。提升班委的责任心,更好地促进班委队伍的建设。在时机成熟时,积极实行班委轮换制,促使更多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锻炼。(3)班级工作,人人有责。班级管理工作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班委的事情,而是班级每一个成员的责任。班会中,首先是班委成员总结上周班级各方面情况,充分地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就某议题(如“班级成绩如何总体提高”“课上同学应积极响应老师”等),让全班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引发他们自主管理的兴趣。(4)制订个性化的评价制度,深化班级管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其学习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人格、行为发展等,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过程为评价基础,肯定学生的进步,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武器”,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篇(10)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教育,开放的教育需要开放的教师。教师都应具备发现并赞美学生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强压之下变成“别人”。老师要做到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班主任的温暖与关爱,由此搭建起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为班级的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2.建立良好的生本文化

生本文化是生本教育的剂、加油站。良好的生本文化能使每一位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憧憬,乐于学习,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健康向上的生本文化能激发班级成员的进取精神,弘扬班级正气,使班级生本管理的效能最大化。生本文化属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沟通、交流的基础。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管理的良好局面有很大帮助。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结合班级实际。不同的班级特点不同,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来进行。二是全面地依靠学生。只有充分地发动学生,全面地依靠学生,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

(1)师生共同制订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班级责任感、主人翁意识。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思想是以民主、科学为基础的,那么在制订班级管理制度时,应采取师生共同商讨的方式来完成。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进而增强他们的班级责任感,有利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培养班干部队伍,强化班级管理核心。

班委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组建班级委员会,通过民主选举,学生体验到行使好个人权利的重要意义,班级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也得到加强。提升班委的责任心,更好地促进班委队伍的建设。在时机成熟时,积极实行班委轮换制,促使更多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3)班级工作,人人有责。

班级管理工作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班委的事情,而是班级每一个成员的责任。班会中,首先是班委成员总结上周班级各方面情况,充分地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就某议题(如“班级成绩如何总体提高”“课上同学应积极响应老师”等),让全班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引发他们自主管理的兴趣。

(4)制订个性化的评价制度,深化班级管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其学习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人格、行为发展等,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过程为评价基础,肯定学生的进步,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武器”,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篇(11)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一)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了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它的主要目标除了要进行一定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之外,还有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而语文知识的积累,这不光是要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针对生活中的实际和真正地体验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起到相当重要的影响和引导作用,进而能帮助学生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是和语文有着相关的作用,不但是从内容上,还会包括内容的各个方面,这样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完全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进行课堂上的知识获取,更好地体验情感在语文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因而,在初中语文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情感教学的实践能真正地体验学生的教育效果。

(二)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创造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得到了较大的应用。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的播放,来使学生能够对教材有着比较直观和清楚的认识,进而掌握整篇文章的脉络和情感要素。初中课本中,有一些寓言故事。如果在传统的教学上,教师就会按照课本的内容口头阐述文章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听得迷迷糊糊,新知识不能很好理解,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情感。而在多媒体的运用下,学生就可以在抽象的环境中学习更多知识。将文章中的主要内容,放入图片或者是加入音乐,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注意力也会集中起来。同时,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表演,这样让学生融入到角色中,也能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还能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课文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一个好的课堂,是能够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的。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问题都能成为评价整个课堂好坏的标准,如果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言语上的奖励,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优秀和积极。一般来说,课堂上比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交流的是就是在对课文文章的朗读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比较有感情的诗句,通过整个画面的交流,学生就会感受作者的情感,或者是怀才不遇,或者是背井离乡,挥着是惆怅绞断的情怀和感受。从而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