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比教学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教学互质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格式让学生对质数、质因数、互质数进行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区别,弄清楚互质数是针对两个数而言的,不一定非质数不可,而是存在公约数只有1这一特性。然后再运用质数与质数,合数与合数,质数与合数的举例比较,使学生不仅全面认识互质数的性质,重要的是还进一步理解了质数和质因数的意义。
二、通过纵向比较,挖掘概念的共同性
数学概念不仅存在差异性,还存在着共同特性。许多数学概念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隐含着一定的共性,如果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共性,运用这种特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明显不如成人,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或没有把握数学概念之间的共性,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学习效果不理想,所以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注意挖掘各概念之间存在的共同性,在教学的前阶段做好铺垫教学,教学中阶段进行强化教学,教学后阶段拓展深化,使这类知识形成一个整体,也能提高对一系列概念的理解与巩固。
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首先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然后引导学生认清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将分数中的分子、分母,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转换成比式中的前项与后项,并用具体的数字加以计算,从而得出结论,使三者概念融为一体,连成一串,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和LexisNexisAcademic数据库进行了相关研究的检索,结果发现:国内既有对探究式教法的研究,也有对探究式教法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国外只有部分对探究式教法的研究,没有对探究式教法在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因此,只选择了部分国内具有代表意义的论文进行了阅读研究。我们从中发现:在我国,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还处于初始状态。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教育教学方式非常单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灌输”现象,对探究教学的研究可以说仅仅是来源于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选择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高尔夫2个教学班的本科生共计60人,分为(1)班30人为实验班、(2)班30人为对比班。
二、研究内容
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计算机课程中,针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分别采用探究式教法和传统教法进行授课。通过比较以确定探究式教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
笔者自执教以来发现在计算机教学中同行们用的教学模式均为: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上机练习这样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有一种“被学习”的感觉。而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习新知识前给学生提出了要求:对教材的内容提前预习、分析、提炼知识点、完成教师根据本节内容设置问题对应的任务,学生从“被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从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本研究对象为大一新生,随机分班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出两班的差异很小。通过一学期按照不同的教学模式授课后继续对两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和测试,以确定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的效果要优于传统模式教学法。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和Lexis Nexis Academic数据库等网站进行了相关研究的检索,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资料,并对所获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
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调查。
3.实验法
通过实验来验证探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是有效的、可行的。
4.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分析实验得出的结果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善,并对数据和结果进行比较,以期使本研究效果更客观、更可靠。
四、结论与分析
1.学生方面
一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考核,从考核结果来看,实验班对本教材各知识点的掌握都要优于对比班。尤其是上机操作部分,实验班的正确率较对比班要高很多。鉴于此,笔者认为,将探究式教学法引入计算机教学中是可行且效果非常显著的方法。
2.教师方面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教师就要在问题的设置、学生兴趣的培养等问题上多下工夫,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1)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相当关键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看,探究式教法中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课题。
(2)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决定着实验的成败
在探究式教学法中,要想体现其核心――探究,就得解决学生愿意“探究”与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能“探究”多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在问题的设置中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参与进来后,就会随着教师的引导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探究”,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游德有,吴敏丽.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与网络,2010(1).
[2]丁小文.探究式教学在高职技能类课程中的应用: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3).
[3]李莉.探究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J].教育革新,2010(2).
[4]杨小艳,张海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09(6).
课题来源:河北体育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2J
YZIC08
作者简介:
一、引言
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和实践性环节。撰写毕业论文不仅具有一般写作的意义,而且有其特殊的作用:即培养科研创新意识,锻炼思维组织能力,训练语言运用能力,激活知识的输出与输入等。而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论文选题多年来一直是学生和指导老师最为头痛的问题。使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论文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即价值。
二、论文写作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生受其自身知识的局限,选题存在多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题目范围过大。比如,有的同学选这样的论题:“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English Culture”,“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其二:题目不够新颖,缺乏创造性。笔者发现,如果选题是文学方面的,题目大都集中在《红字》、《苔丝》、《简爱》、《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飘》等少数几部文学作品上。其三,学生思路太窄,部分题目存在某种雷同现象。以此为根据,笔者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三、论文写作中选题的方向
论文选题应该符合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与理论意义。要有新颖性,有一定的学术性,选题原则上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一般来说,英语专业的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选题:
1.文学、文化方向
对文学的研究指的是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形式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及其他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以及对作品中的人物、主题、产生的背景、作家的风格、派别等进行分析和评论。学生可以阅读一本或几本英语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个案或对比研究,或对一个或两个英美作家进行个案研究或对比研究,包括作家的出身,所受教育,经历,爱情,家庭,所受其他作家思潮,哲学流派的影响等。也可以以文体分类的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等。
2.翻译方向
口、笔译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口、笔译方面毕业论文的选题大致有以下范畴:中外翻译史;翻译理论;翻译理论评介;译文评价;翻译与文化特殊用途语言翻译(如外贸、体育、旅游等专门行业汉英翻译);翻译与文体、修辞;翻译实践等。
3.英语语言学方向
语言学与语法有相关、相连和包容的关系。语言学和语法选题大致包括:语音学,音位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方言;语法学,词法,句法,功能,转换,对比等;词汇学;构词法;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对比;外来词语等。
4.英语教学法研究
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外语教学法;传统教学法与新式教学法比较;各种教学法比较:优势和不足,相辅与互补;分层次教学,优势与弊端,可改进之处;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利用先进教学辅助设备和手段进行外语教学等。
四、论文写作中选题方向的可行性
关于选题是否有研究的可行性,Creswell 建议可以先提出以下问题:首先,就时间、资源、语料收集而言,该题目研究是否可行? 其次,研究者个人是否对该题目感兴趣,以保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与足够的重视? 另外,该研究是否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观点?换句话说,应遵守论文选题的三原则:价值原则,能力原则,兴趣原则。毕业论文要有新颖性,有一定的学术性,选题原则上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其次,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选题,选择自己能够找到充足材料的题目。论文要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和远见,应该发人深思,使人受益且获得新东西。
根据论文选题的可行性原则,结合学生选题的方向及常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文学文化方向选题。这方面的选题资源很多,也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学生很难跳出一个思维定式,经典名著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该说的已经都说了,怎么创新呢?能够有所突破很难。不过,为了避免学生选一些老掉牙的题目,可以选择新的突破口。比如,选题“像鲁滨逊一样在逆境中创造精彩”;“《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等,笔者认为,这是比较好的题目,写起来可以结合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思也不乏味。还有,学生可以从所学课本取材,《高级英语》的课文大都来自原著,从这方面着手,既挖掘了课本,又开拓了知识,还完成了论文,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有的同学就有这样的选题:“On the Culture Conflict of”Everyday Use“ by Alice Walker”。再者,也可以从影视文学选题。(2)翻译方向的选题。学生在这一方向选题思路很窄,容易集中,有可能选题部分或全部重复。诸如选题“Culture Difference in Advertisement and Its Translation”“Culture Difference in Proverb and Its Translation”“Culture Difference in Color Word and Its Translation”这些题目看似不同,其实写起来可以换汤不换药,可套用相同的写作风格,相同的提纲。避免这方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扩大视角,比如,“关于对外交流翻译中不足的反思”是一个较好的题目。可以从电影名的误译,旅游翻译的误译等多方面入手。(3)英语语言学方向的选题。这方面的选题令一般作者望而却步,因为涉及到抽象的理论知识,不是自己能把握的或感兴趣的。但不容易与别的同学重复,也容易创新。比如,“网络发展中的英语进化”就是个不错的话题。(4)英语教学法方向的选题。此选题能查阅的文献很多,也能激发作者的兴趣,只是不太容易把握,涉及到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等。比如,选题“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需要做相应的实验。
综上所述,学生要尽可能多地查阅书刊文献资料,通过文献阅读,了解某一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每个方向的选题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有能力的学生也可有选择地把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文化学等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或对上述学科进行某种类型的比较,寻找一个突破口,建立自己独特的课题,以便能够产生“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的突破性效果,能够形成“弃暗投明”、不落俗套乃至别开生面的选题风格。
五、结语
撰写毕业论文前应当重视选题,深思论文的选题是否有新意、有创见性,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与本专业有关系、选题范围是否过大。而且应当特别考虑论文题目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题目是否简洁、大小写是否符合规范等几个环节,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题目都不可晦涩难懂。
参考文献:
[1]田贵森,段晓英.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4.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总体英语水平和考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但英语写作成绩并未取得应有的进步(潘钧,1999,cited in陆振慧,2003)。不光是本科四、六级考生写作成绩不理想(满分15分,平均分总徘徊在5~7分之间)(蒋家平,1995;简庆闽、陆建平,2000, ibid),就连一些TOEFL取得较高分,且在国外学习生活了一年以上的中国学生仍发现自己的写作能力很弱(曾凯等,2001,ibid)。如何有效地、系统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许多大学英英语教师开始反思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写作教学法,并在将这些教学法引进中国英语写作教学课堂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有益的尝试。
2.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综述对比
2.1 成果教学法(the product approach)
成果教学法认为写作与语言知识(linguistic knowledge) 相关,重点在于词汇、句法和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的正确使用(Pincas 1982, cited in韩金龙,2001)。这种教学法在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占据了长期的地位。该法在写作过程中严格遵循熟悉(familiarization)、控制写作(controlled writing)、引导写作(guided writing)、自由写作(free writing)的步骤,全然不顾思维活跃的大学生认知水平远远高于其外语水平(陈传礼,2007)。成果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提供“刺激”,学生做出“反应”的过程。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都没有自由创作的空间。此外,再加上它根据写作的最终成品来判断写作的得失成败,忽略了写作的过程,这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秦秀白,2000, cited in韩金龙,2001)。针对成果教学法的不足,20世纪70年代国外出现了过程教学法(the process approach)。
2.2 过程教学法(the process approach)
过程教学法始于70年代。顾名思义,它把写作视为一个过程,而不仅仅着眼于最终的写作成果。Guth(1989)把写作过程分为五个阶段,Keh (1990)分为七个阶段。秦秀白(2000)把写作过程看作是三个阶段。虽然大家对此意见并不统一,但过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共同的:它注重诸如从构思、资料收集、写作、修改到定稿等所有写作活动(Tribble 1996:37)。照过程教学法的要求,老师在写作过程中主要起辅助作用,重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在这种练习过程中,学生不是学习(learn)而是获取(develop)写作技巧(writing skills),这种获取是一个无意识的潜移默化过程(韩金龙,2001)。过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注重写作技巧,认为写作过程中学生课前准备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但其缺点在于没有注意到文章体裁的区别,而对各种文体的写作都采用了同一套路,过于呆板(ibid)。
2.3 体裁教学法(the genre approach)
相对于成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而言,体裁教学法出现的较晚一些。把体裁理论(genre theory)和体裁教学法介绍到国内也是最近两三年的事(秦秀白,1997,2000;韩金龙、秦秀白2000;方琰1998;王士先1998, cited in韩金龙,2001)。体裁理论认为交际目的是体裁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语篇体裁(如求职信、科研论文、法律文书等)被用来实现不同的目的。体裁教学法强调三阶段写作教学模式:范例、仿写、写作。认为学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模仿和分析范文提高写作能力。实质上,我们通过分析历年四、六级考题作文题目不难发现这种方法在应试和能力提升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优势。虽然由2003年6月月以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作文题开始发生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它从以写作说明文或议论文为主变成更为灵活的写作方式,其中有描写、叙述、说明等多种形式(何芸,2005),但实际上从文体学意义角度,即按照写作的目的和表达的方法上讲我们把作文分为四类:记述文(narration)、描写文(description)、说明文(exposition)、议论文(argumentation)(ibid)。如果我们能把上述文体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通过范文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熟练并最终能够通过仿写的方式予以练习、掌握的话,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Heather Kay与Tony Dudley Evans(English for Specif ic Purposes杂志的主编之一)曾举办过主题为“体裁教学法在第二语言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的专题研讨班,参加的就有来自澳大利亚、斐济、德国、中国香港、印尼、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地的48位代表(Kay &Dudley Evans 1998, cited in韩金龙,2001)。这一事实也表明体裁教学法扩大到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已经是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韩金龙,2001)。虽然该方法有上述优点,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对写作技巧不够重视、学生较为被动等问题(ibid)。同时这种方法同成果教学法一样,认为写作同语言知识联系紧密。这样的一个后果就是没有注意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物质基础”,亦即写作素材的积累和信息量的输入。如果没有此作前这些“物质基础”的话,我们的写作就算掌握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语言风格,恐怕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近年来,该理论进一步发展为过程体裁教学法(the process genre approach),以期完善体裁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Badger &White 2000; 韩金龙,2001)。但该理依然尚处在探索、实践阶段。为了解决在写作中素材不足、“无话可说”的这种产出能力不足现象,一些英语界同仁提出了从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角度来提高大学英语写作。
2.4 阅读与大学英语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古诗充分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但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中对各门课划分过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分离,“使综合课教师放松了写作教学的责任感,使写作教学失去了很多宝贵的写作素材”。(杜金榜,2001, cited in陆振慧,2002)。但事实上阅读是意义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意义的创作输出过程,写作是一种模拟阅读的行为(刘成,2005;谢薇娜,1994)。此外,Wai - king Tsang (1990)对写作和阅读的关系作了实验研究,认为尽管阅读不能提高全面的写作能力,但对写作的很多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尤其可以增加一般知识,帮助拓展写作内容等(陆振慧,2002)。这种方法对于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缺乏必要语境和外部信息输入(input)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接触大量的、地道的书面语言,也只有在有足够量的输入前提下才会有输出。通过阅读保证足量的语言输入应是加强写作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2.5 图式理论和外语写作
“图式理论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F・C・Barlett上世纪30年代在其著作《记忆》(Remembering)中提出的”(张宁,2007)。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图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式(formal)图式,一类是内容(content)图式。形式图式包括语法知识以及有关不同类型原文的知识,如风格的差别、描写、记叙、议论、说明等。内容图式包括有关事物、事件内容的知识图式,如庆祝新年、中国改革开放等(李明远,1998;许雪芬,2004)。该理论认为写作是两种图式结合的产物。事实上从上面对两种图式范畴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形式图式属2.3中的体裁法的内容,而内容图式的内容则属于写作的素材和“物质基础”,这是2.4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所力图解决的问题。虽然图式法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写作的过程,但同体裁法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相比,属于对同一问题不同视角的看法。
2.6 中英文差异对比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上述各种写作教学方法,由2.1-2.5都是在力图解决写作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其中一些方法强调了模仿亦即仿写在写作练习中的重要性。这些方法对于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说当然有着重要意义。但这些方法并没有解决一些问题,比如中国学生在解决了单词和语法问题,在了解了不同的文体风格之后为什么最终还是写出了中式英文这一问题的本源。事实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少语言学家和学者都在研究这一问题的根源,那就是思维对语言的影响。早在19世纪,德国的语言学家洪保特(Wilhelm von Humboldt)就提出了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刘润清,1999:57),以及20世纪受其观点影响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刘润清,1999:179-185)也指出了思维和语言间的相互作用。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注意到:内容贫乏、连贯性差、语言干瘪、缺乏一致性、中心不突出、汉语式篇章结构等才是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最突出的问题。(马广惠、文秋芳,1999;王亚同、Jan Nash ,2000 ;蔡基刚,2002 , cited in陆振慧,2003) 这些错误皆由语篇意识差、语篇知识欠缺所致(ibid)。于是近年来中英文差异对比,尤其是在句式(流水句和树状句、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人称物称、形合意合等)和篇章(比如段落划分、段落主题句发展模式、主题思想的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对比分析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而且这种观点认为在在保证大量英语输入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对英汉两种思维模式及语言结构进行分析对比,使学生意识到英汉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是非常有必要的。(刘宓庆,1993;蔡基刚,2003;施慧英,2005;郭丽君,2005;李文建 & 宋琳琳,2007)。
3.小结
以上我们简要综述了写作教学中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体裁教学法、阅读与写作结合法、图式法和中英文差异法各自的特点。事实上,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学生英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写作教学初始阶段可以采取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模式,加大初学者的信息输入。在学生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结合体裁教学法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语言风格,与此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中英文思维之间的差异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并通过不断的操练能熟练应用上述方法。总之,要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而且还需要掌握因不同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而形成的英语特有的句法和篇章结构模式,养成英语思维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英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Badger R, White G. 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J]. EL T Journal, 2000, 54(2):153-60.
[2]陈传礼.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报,2(2007):109-113.
[3]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郭丽君,邓鹂鸣.汉英对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2005):92-95.
[5]何芸.大学英语写作改革及发展趋势[J].云梦学刊,3(2005):130-131.
[6]韩金龙.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J].Foreign L anguage World 4(2001):35-40.
[7]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陆振慧.语篇分析与英语写作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4(2003):96-99.
[9]刘宓庆.思维方式表现法和翻译问题[J].现代外语,1(1993):12-15.
[10]刘成.大学英语写作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教学方式探讨[J].河海大学学报,2(2005):86.
[11]李明远.1998.图式理论和外语写作[J].四川外语学报,2(1998):69-71.
[12]李文建,宋琳琳.英汉差异对比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4(2007):121-125.
[13]施慧英.英汉思维模式与大学英语写作[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005):59.
[14]Tribble C. Wri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5]许均. 论翻译的层次[J].现代外语,3(1989):63-70.
一、外语教学法的多样化趋势
外语教学包括五个基本问题:教者,学习者,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教即教学法是外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学法得当则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因此,自从有外语教学,教者即外语教师就开始探索成功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的多样化趋势是指外语教学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外语教学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流派和体系,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从以下外语教学法流派的简单回顾可见一斑。
外语教学法流派最早可以追溯到15-17世纪的“拉丁语教学法”,也叫“语法模仿法”,它是语法翻译法的前身。
语法翻译法因用母语按照语法规则翻译进行外语教学而得名,因其直接继承了拉丁语教学法又被称为传统法,因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有人称之为阅读法。强调阅读能力,忽视听说能力。论文格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与之对立的直接法。
直接法因排斥用母语作为中介,主张用外语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而得名。又因为其具有类似幼儿学习母语的特点,被称为“自然法”。直接法强调直接学习外语和直接应用外语,忽视甚至排斥母语的中介作用和语法对于外语教学的意义。
听说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美国。听说法重视句型操练,所以也叫句型法。听说法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但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句型操练的反复性和机械性使课堂沉闷,学生失去兴趣。视听法的出现弥补了听说法的某些不足。
视听法出现于上世纪50年的法国。视听法主张视听结合,当时采用的手段是利用幻灯片图片创造语言情景,所以也叫情景法。论文格式。视听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听说法,同时重视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外语教学。
认知法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认知法的语言学基础。认知法强调学习者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语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功能法或功能意念法也叫交际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欧。功能法主张教学不要像语法翻译法那样以语言语法为纲,也不要像听说法、视听法那样以结构为纲,而应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强调用语言做什么,即用语言叙述事情。同时强调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的目标。社会语言学是功能法案的语言学基础,社会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是它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论文格式。
除此之外,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批新型外语教学法应运而生,如产生于保加利亚的暗示法,产生于关国的沉默法、顾问法、自然法、全身反应法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新的外语教学法将不断问世。我们发现,每一种外语教学法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在外语教学中都曾经发挥和正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后出现的教学法在多数的情况下并不是取代了原有的教学法,而是借鉴和发展了前一种教学法。纵观当前外语教学界,我们发现,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二、外语教学法综合化趋势
外语教学法的综合化趋势是指各种流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国外外语教育专家把这种综合化的趋势称为折中(Eltecticism)。
我们首先以听说法的发展为例说明综合化的趋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听说法在美国崛起。它以句型为核心。强调听说的机械操练以培养习惯。因此也叫结构教学法或句型法。由于它不仅从横的方面科学地处理了翻译法和直接法的某些分歧,而且从纵的方向上协调了教和学的关系。所以被日本的小川芳男称为教学法的科学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法体系。在其四个基本教学原则中,其对比原则吸收了翻译比较法中对比原则的精华,而这一原则正是Mager倡导的翻译比较法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思想。听说法提倡的养成习惯原则也是从Palmer二十年代提出的培养学生五种语言习惯中继承下来的;另外,它对本族语的态度、直观教学的观点,用归纳法教语法的原则等均来自直接法。听说法把这些原则和方式围绕句型和机械操练配合应用,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现代外语教学中发挥了巨大影响。由上述分析可见,这种教学法体系汲取了不同类型的教学法的长处,又以某个方面为主,形成了自己特点。其中的折衷因素是十分明显的。
我们再以近几十年来颇为风靡的交际法为例。交际法以意念功能为纲,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注重语法和句型教学,注重合理使用本族语。由此看来,交际法折中融合了多种外语教学法的合理成分:不仅继承了直接法重视口语教学的原则,容纳了听说法的言语实践性,借鉴了听说法的句型研究成果,而且还吸取了语法翻译法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听说法也在向交际法靠拢,这主要体现在增加语言的情景,加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教学。这应该是外语教学法折中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完美的,外语教学法之间的综合正说明了这一点。通过综合,外语教学法各个流派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增强了各流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外语教学法网络化趋势
外语教学法网络化趋势是指外语教学过程中网络手段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越来越普及,网络在外语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网络进行外语教学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一趋势的产生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而实现的。网络的丰富资源,网络的快捷方式,网络的视听手段为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前景。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外语教学法发展的新方向。网络化条件下的外语教学成为外语教学界研究的新领域。
外语网络化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不但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也给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信息化素养上、知识范围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学生创造思维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从学生活跃的思维中体会、学习到非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而促进教师知识的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间的交流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外语的常规的教学,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于教师,学生的学习交流一般都是在课后与放学这一段时间内,而大多都是以本族语为主,而网络就为学生的外语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与外语母语者进行在线的即时的语言交流,这种交流是真实的,可以打破课堂活动的虚拟,学生能体验到利用外语交流的快乐感,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外语学习的实用感和成就感。
网络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和必将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外语教学法是不断发展的,每一种外语教学法的产生都对外语教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外语教学法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趋势启示着我们教学法没有最好的,只有综合利用,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法的优势。外语教学法的网络化趋势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周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左焕其.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岩.折中主义的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2).
关键词:任务;录像反馈;教法学;排球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07
1 前言
体育技能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准确、娴熟、大方的示范动作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视觉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为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打下基础。因此,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排球技能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将录像反馈教学法与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下,最大限度的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力求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组织方法和理论,调动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进一步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技能的学习,进而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在排球技能教学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研究方向,查阅有关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模式、教育学、球类教学法、体育心理学等相关书籍,并结合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的相关科研论文,进行研究,为论文的撰写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2.2 实验法
实验采用组间对比法,随机抽取广州体育学院2012级体育教育系两个班(每班22人)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运用任务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时数为12周共48学时。
2.2.3 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
对本研究所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15.0数理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对得到的数据、资料与事实进行逻辑分析,并结合其他学科关于任务式教学的研究成果,运用演绎推理与归纳的方法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 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的教学原则及教学设计
3.1 教学遵循的原则
3.1.1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观,它强调师生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使二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教学,也是一种双向互动、学创结合的教学。[1]体育教学活动是在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统一体。主体性教学理论有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
3.1.2 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指引导和推动人朝着一定方向和水平从事某种活动,并在工作中持续努力,形成动力的过程。[2]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评价,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教师和同学的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形成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性判断,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有助于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并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其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3.1.3 合作学习原则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任务式教学法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合作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合作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互动,通过互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积极互动的良好教学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1.4 及时反馈原则
“行为和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行为和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3]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从泛化阶段到分化阶段、巩固阶段再到动作自动化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学生练习,在学生的技能练习过程对学生进行录像,然后及时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并通过与教学视频的对比、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自己在技术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使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能够有意识的对动作练习中的错误环节进行改正,最终达到快速掌握动作的目的。
3.2 教学设计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技术测试情况
注:各项技术测试总成绩为100分。
由表1数据可知:经T检验,实验前,两个班学生的四项基本技术的达标、测试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因此,可以认为实验对象的选择和分组符合教学实验设计的要求,可以继续进行教学实验。
4.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技术测试情况
注:各项技术测试总成绩为100分。
由表2可知:经T检验,实验后两班学生的发球、垫球的测试成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传球和扣球的测试成绩也都有差异(0.01﹤P﹤0.05)。两个班各项基本技术的平均分数也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因此,任务式教学法应用体育院系排球教学是可行的。
5 结论
5.1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做为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注重学生参与、合作,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相互间的互动、倡导真实情境与任务完成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借鉴了合作学习、成功体育教学、小群体教学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优点,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5.2通过研究得知,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应用在排球技能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生生间的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排球技术主动性和教学参与度。
5.3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录像反馈,提高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知,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错误动作及时得到纠正,有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5.4教学视频和录像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竞赛制度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刻苦和认真,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同学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 蒋新国.体育教学原则新论[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杜德栎. 教学激励性原则探析[J]. 教育探索,2004.3.
1.前言
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包含摩登舞和拉丁舞。就表现形式而言,前者循规蹈矩,端庄典雅,有如古诗一般;而后者生动活泼,飞扬绮丽,可以新诗比拟,因而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也略有不同。然而华尔兹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教师教给学员的各种各样舞蹈花样,且教学气氛略显沉闷。然后学员学习,模仿、练习,学员只是一味地按固定沉闷的模式被动学习。“快乐舞蹈教学法”是最近几年在华尔兹教学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于教学、学员充分接受、使全体学员在师生融洽、互动、配合的过程中愉快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分融入舞蹈,从中体验乐趣,它强调以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教学过程,以达到让学员享受舞蹈,掌握技术,引导学员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的主体地位的一种教育思想。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择广东国家育苗青少年俱乐部青少年华尔兹入门A班对照组学员20人(男女各10人),华尔兹入门B班实验组学员20人(男女各10人)。所有学员均为未接受过华尔兹舞蹈的培训,且年龄均在10岁以下。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以“青少年”、“华尔兹”、“快乐舞蹈教学法”等为关键词,检索了GOOGLE、中国期刊网、SPOFOR和SPORTDiscus等数据库资料以及其它相关著作,获取了大量相关研究资料和统计数据。
2.2.2专家访谈法
走访专家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和教学技巧咨询以及交流。
2.2.3教学实验法
实施实验法,分别施以旧的教学方法和快乐舞蹈教学法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实验时长16周。一方面将两个教学方法在同一评定小组的评判下取得的教学成绩进行差异性T检验;另一方面进行小范围的问卷调查,研究快乐教学方法与提高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结果
为了确保接受不同方法教学前的学员是否处于同一标准的身体素质基础,在实施不同教学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每个学员的各项身体素质进行了相关的测验,并对测验结果进行差异性T检验,结果(表1)表明:虽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同的班级,但在进行教学方法的实验比较之前,两个组别成员的身体素质没有明显的差异。
表1学员教学实验前身体素质比较(n=40)
测验内容
班级
成绩
标准差
T
P
100米
对照组
实验组
13.5s
13.54s
0.033s
0.034s
0.77
>0.05
800米
对照组
实验组
147s
146.7s
0.023
0.022
0.33
>0.05
仰卧起坐
对照组
实验组
49个/m
49个/m
0.04
一 关于传统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的原理
一般来说,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大致经历了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到“功能——概念教学法”,到“交际教学法”,再到“任务型教学法”的过程。
语法——翻译教学法是指通过母语(汉语)对英语文本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译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知识及一些技能,但相应地会减少教师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时间与机会。
“功能——概念教学法是1957年欧共体成立后在欧洲盛行的从语法——翻译教学法分解出来的一大分支”,采用该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老师不仅介绍语法结构,更侧重于运用主题、情景、功能和概念(理念)等方式让学生实现彼此用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
交际教学法采用综合教学手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培养学生提高交际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交际化。后来交际法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外语教学法流派。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交际法的新发展。该教学法将语言形式融入到“任务型交际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任务型教学法主张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并进行互动”。
二 关于传统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对比分析
目前仍然有许多老师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比如在学生英语读写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模式,对于有利于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利用不够。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固然能增加学生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知识及一些技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甚至包括学生真正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实际运用能力的时间与机会。
任务型交际活动要运用真实的生活语言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时他们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非语言形式上。交际活动以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为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将一定的语言形式与内容(如语法、词汇,句型,语篇等)巧妙地融入任务型交际活动之中,可以保证学习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三 传统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优缺点
第一,语法——翻译教学法是指通过母语(汉语)对英语文本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译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知识及一些技能,但相应地会减少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时间与机会。
采用功能——概念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老师不仅介绍语法结构,更侧重于运用主题、情景、功能和概念(理念)等方式,让学生实现彼此用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在真实生活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模拟的功能与情景仍然与真实的生活语言有差异。
交际教学法采用综合教学手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交际化。后来交际法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但有时交际与互动常显得缺乏系统性与规律性,仿佛是师生之间为了交际互动而勉强地进行交际互动。
第二,任务型交际活动要运用真实的生活语言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时他们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非语言形式上。交际活动以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为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将一定的语言形式与内容(如语法、词汇、句型、语篇等)巧妙地融入到任务型交际活动之中,以保证学习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另外,笔者提出“探究式”任务型交际活动应在传统的以文本阅读为基础的大学英语精读课“任务型交际活动”中增加“探索与研究”的元素,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真正以语言为工具来探索、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结束语
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而言,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任务型交际活动以便发展学生的探索研究型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84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3-0108-03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in the Optional B asketball Cours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QIAO Cheng,XUE Ke
(P.E. Departm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Chin 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lifelong sports,the courses of college sports have been changed constantly. However,the inte nsity of changes is not enough. After the investigations on several of syllabusof optional basketball cours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in Tianjin andthe interviews on teachers who teach the course, we can find that the optionalbasketball course are basically based on technical and tactical instruction. S 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nterests are not high. Therefore, the teac hing result is not satisfactory. In response to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ta kes some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ompetitio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optional b asketball course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to identify ways to improve bask etbal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thereby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mo tivation and fitness of students and lead them to engage in lifelong physical ex ercises.
Key words: basketball teaching;competition teaching;experimental resea rch
近年来,普通高校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在各校体育教学组织部门的重视并实施改革创新等 方面的促进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及提倡和实施以学生主体 需求为本的健康、快乐教学教育理念的大局要求相比,改革的力度尚需加大,还有很多教学 中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尽管有研究指出,在普通高校篮球选修课的教学中运用教学比赛 不仅可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战术的应用能力、更好的发挥个体特长、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而 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传统篮球教材、教法及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和 束缚下,加之教师创新能力的缺乏,致使以往普通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存有以下问题,如课 程设置和组织练习流于形式,教法、手段、内容等过于保守和单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 极性和锻炼的热情以及发展终身体育的兴趣。要改变目前篮球选修课的教学现状,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研究拟采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练习手段、组织多样化 的分段、分组循环的教学比赛内容,不断提高篮球选修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篮 球篮球专业知识、技、战术,使学生真正体验篮球的运动价值,享受参与篮球运动的快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运用比赛教学法教学。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在本研究实施过程中,研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及教育学、运动心理学、篮球教学与训练 等书籍,了解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的教学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本课题研究提供 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访问了从事篮球教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有关专家和教师,以获取 他们对本课题的意见和建议,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1.2.3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就要关问题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 回收70份,有效问卷70份。
1.2.4 实验法1)实验目的:本研究通过32学时的教学实践,验证比赛教学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2)实验对象:对天津大学2009级两个班的男子篮球选项班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班3 5人,对照班35人,
两个班都是由不同专业的、较喜欢篮球运动的、有一定篮球基础的大学生组成。
实验前对两个班一般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测试,发现两个班的成绩差异没有显着性(P>0 .05)(表1),满足实验设计的要求。在教学实验前,保证实验班和对照班授课时数、场地 器材等条件均相同,实验班采用比赛教学法,即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压缩基础内容的学 习,加大教学比赛的时间的比例,以赛代练,每次课安排40~50 min左右的教学比赛 时间。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按原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3)测试方法:(1)全场绕“8”字折返跑篮:从底线处开始全场运球三步上篮,绕过罚球区、中圈一共 三个圆上篮,球进后运球折回,两个来回共投四个球,计途中所用时间。
(2)1 min投篮:以篮圈中心投影点到罚球线最近距离为半径划圆,学生站在线外投篮, 自投自抢1 min,记进球数。
(3)1 000 m跑:被试5人一组进行测试,站立式起跑。当听到“跑”口令后开始起跑。计时 员看到旗动开表计时,当被试躯干部到达终点线的垂直面时停表,获得被试1 000 m跑成绩 。
(4)立定跳远:被试双脚平行站立,从立定姿势开始跳远,起跳线应设置在平地上,至 沙坑边缘50 cm,被试每人试跳三次,取最好成绩为最后成绩,记录以厘米为单位,取整数 。
(5)综合评定: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及在教学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的能力进行评定,比 赛以随机组合为单位。
4)实验涉及的所有测试均有2名篮球专项教师负责(其中1名教师为副教授以上职称)。
2 结果与讨论
2.1 对传统篮球课教学方法的分析在传统的篮球课教学中,通常是先教单个基础技术动作,再教简单组合技术,然后教复 杂组合技术,最后组织对抗练习和教学比赛,一步一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注重 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往往由于现实中教学时数的减少 ,教学比赛可能被削减或跳过,使学生没有在更多的比赛中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因此,传 统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综 合能力的提高。
2.2 对篮球课比赛教学法的分析篮球课的比赛教学法,是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压缩基本技术的学习,加大教学比赛 的比例,以赛代练,每次课安排40~50 min左右的教学比赛时间。与传统的传习式篮球 教学法相比,比赛教学模式克服了以往技术化和模式化教学过程的不足,降低了讲解示范的 课堂比例,有效地减少了花在重复性动作练习的环节上的教学时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独立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主体意愿有机衔接。同时,比赛教学法可以更好 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学会上场打球,更重要的是培养篮球运动兴趣,在比赛中让 学生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比赛教学法缩短了学习单个技术与组合技术及对抗练习的间隔时 间,有效提高比赛能力。比赛教学法可使学生体会技术运用的位置、路线、速度、节奏以及 攻防意义,不断变化的技术形式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练的主动性。此外比赛教学法可为实践学生已掌握的技战术创造了有利 条件,在对抗激烈、竞争浓郁的比赛氛围中掌握和形成技巧,可以使学生在比赛中培养篮球 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提高在比赛情景中技战术运用的运用和应变能力 ,这对于达成发展学生篮球运动能力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所以说在普通高校篮球 教学中,创设一种以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战能力为主的比赛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
2.3 传统教学法和比赛教学法的实验对比分析
2.3.1 掌握技术动作对比分析以教学比赛方法授课的实验班和以传统教学方法授课的对照班经历8周(32学时)的教 学后,测量一分钟投篮和“8”字运球上篮两个项目的篮球技术成绩,并对两个班的成绩进 行比较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后测成绩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表2)。说明比赛 教学法在增强篮球教学比赛练习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法一样能有 效提高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方法。
2.3.2 身体素质和综合评定的对比分析比赛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 战能力,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实验后身体素质和综合评定的成绩进行对比,发现实验 班和对照班实验后身体素质和综合评定成绩却有显着性差异(表3) ,说明比赛教学法更能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比赛的实战能力。
2.3.3 对篮球选修课喜爱程度的对比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篮球课次的增加,实验班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喜爱程度不断提高,实 验结束后实验班有70%以上学生表示喜欢篮球运动,有接近90%的学生表示以后会将篮球作为 锻炼项目(表4)。问卷调查的结果不仅说明了比赛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项链的主动 性,充分地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了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趣,而且说明比赛教学法 更能发展终身体育,更好地达到健康教育的标准。同时也说明了比赛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认 可,是合理、可行的,对培 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对篮球运动的喜欢程度而言,是一种推广价值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在篮球选项课中运用比赛教学法是有效可行的,在重视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学习的同 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战能力。
2)以教学比赛为手段的比赛教学方法可使培养学习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使学习者参与篮 球教学比赛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篮球运动的运动价值,帮助学生建立了与篮球运动的亲密关 系,提高了学生对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的满意程度,因此,它可有效地提高普通高校篮球选 项课教学效益。
4.2 建议结合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出发,篮球选修课要以篮球技术、篮球比赛为主安 排教学内容,从教学比赛中发展身体素质,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以篮球运动为终身体育锻炼中 来,使更多的人从篮球运动中获得健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燕,等.试论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比赛的方法与作用[J].牡丹江师范 学院学报,2000.
[2]曹竟成.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探析与尝试[J].体育与科技,2002,(5).
二、关于“过程写作法”的研究的综述
基于“中国知识网”数据库,通过“文献”,以“过程写作法”为检索主题,搜索出1991条相关文献。这些相关文献在时间分布上呈现稳步增多趋势,在文献来源上多涉及教育类期刊,也有硕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对文献数量的统计分析发现在“过程写作法”的相关研究中,对它应用于实践中的探索的研究文章数量最高,且研究来源多为专家学者的论著或为硕博论文,另外有不少教育期刊涉及“过程写作法”的理论研究。
(一)“过程写作法”理论依据的论述
关于“过程写作法”的理论依据,大致分为三种结论:一种是交际理论,即认为写作是一种群体间的社会交际活动,需要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持这种看法的包括顾凯[1]、杨俐[2]。第二种是以交际理论为基础、并受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综合影响。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写作过程不仅有草稿、修改,还包括其它内容[3]。还有一种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在张一宁[4]看来,写作是学习者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写作题材进行加工而成的,强调写作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
(二)“过程写作法”主要阶段的讨论
由于写作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迄今为止,学者对写作过程的具体描述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Guth提议分为触发、收集资料、成文、修改和编辑五个阶段[5];Claudia L. Keh则分为输入阶段、写初稿、同学互评、写二稿、教师批阅、师生交流以及定稿七个步骤[6]。胡新颖[7]认为,可分为准备、草稿、修改和分享这四个阶段。董蓓菲[8]则认为它包含预写作、打草稿、修改、校订和发表这五个阶段。虽然对“过程写作法”具体阶段细分得不大一致,但都强调了写作过程中的准备、草稿和修改,并认为其中的每个阶段循环反复、相互补充。
(三)“过程”与“结果”的对比研究
陈净、高苗青和于红[9]就二者的反馈机制这一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过程写作法”的多稿制循环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写作习惯、写作策略及对写作反馈的态度均可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弥补了“成果写作法”的不足,保证了反馈的有效性的结论。而董蓓菲[10]是通过对二者分属的文章写作教学和过程写作教学这两大作文教学流派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我国传统的文章写作教学向过程写作教学转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四)“过程写作法”某一要素的分析
董蓓菲[11]强调以同伴小组为主要构成的“过程写作法”的合作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小组中的学生都需要明确的指导,并要学习小组活动的交流规则、好作文的标准以及校订的内容,以充分发挥同伴的作用。马新志[12]强调写前准备不仅是过程写作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写作过程中的必要手段,它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挖掘主题信息,丰富文章内容,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运用“过程写作法”的实践探索
其一,效果与问题研究。英语教学方面,王艳[13]通过对秦皇岛市抚宁区第一中学进行的为期一个学年的教学实验,根据所得数据分析,表明过程写作法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赵新颜[14]对“过程写作法”做了尝试,发现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母语教学方面,张敬[15]按照“过程写作法”的要求整合教材内容、设计教案并付诸实施,最终发现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以及写作中的读者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具体实践中遭遇了占用课时较多、环节容易僵化和“修改”习惯不易形成等若干问题。杨丽荣[16]、黄碧云[17]等人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发现“过程写作法”的有效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其二,网络平台的运用。袁谦[18]经过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的优势,进行英语过程写作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对待教师的点评态度存在差异等问题。基于作文评改教学耗时费力的情况,何新梅[19]认为可以利用QQ群这个网络平台,并尝试着进行开放式互动改作文,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作文批改效率。
其三,积极情感的培B。张省林[20]认为,“过程写作法”从写作过程出发,强调写作主体的能动作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了所存在的诸多写作心理障碍。林静蔚[21]通过情感因素在过程教学法和结果教学法中的态势比较,发现“过程写作法”能充分发挥写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情感因素。
三、“过程写作法”研究的启示
结合文献涉及的内容以及对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对“过程写作法”的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对这一方法的应用研究多见于一线语文老师和研究生写作教学的实践、学生作文水平的考察,并没有较为成熟的量表支撑。这需要我们综合学科知识,培育科学思维,制定相对成熟的量表,使效度和信度更易于验证,从而使研究更有科学性,有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
当然,前人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许多具有价值的启示:首先,基于前文对“过程写作法”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它对我国作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四点启示:第一,强调读者意识。“过程写作法”在正式写作前的准备阶段,就提倡由学生自己讨论后选择主题,确定写作目的、形式和读者,并形成写作中心思想。但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完全被忽略了。对于学生而言,作文无疑就只是给教师看的一项作业;对于教师而言,作文只是评价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媒介。第二,注重反馈修改。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过程写作法”要求作文至少要有第三稿甚至第四稿才能形成终稿。但在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普遍的做法是教师打分、写评语,再集中点评,无疑忽视了修改反馈这一环节。第三,采取多元评价。“过程写作法”强调修改反馈这一环节,并指出同伴小组也是作文评价的主体之一。当前作文教学中往往依照着“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讲”这一流程,可以说,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的只有教师。但是作文评价的主观性较强,只依据教师一个人的评价不太合理。第四,关注生活体验。“过程写作法”中写作的话题是由同学之间讨论而来的,因此就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独特体验,真实写作。而当前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作文训练,机械化地模仿范文,强调写作方法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掌握。其次,根据前文关于“过程写作法”实践探索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一线教师们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有效指导,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但也不可忽视具体操作上的问题。
总之,笔者认为“过程教学法”对改进作文教学低效这一现状具有启发意义,同时相信其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的教学步骤定能给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和国外成功经验,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效。
注: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课题“师范本科生全学程‘双导师制’培养的实验与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14zdjy059]。
参考文献:
[1]顾凯.试论过程写作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杨俐.过程写作的实践与理论[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3]武婷.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结果法”和“过程法”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
[4]张一宁.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英语过程写作[J].教育与职业,2010,(36).
[5]邓鹂鸣,刘红,陈M等.过程写作法的系统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24) .
[6]李森.改进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举措:过程教学法[J].外语界,2000,(1).
[7]胡新颖.过程写作法及其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8]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陈净,高苗青,于红.成果写作法与过程写作法的反馈机制对比研究[J].成人教育,2010,(7).
[10]董蓓菲.闹识传授到行为实践的视点转移――我国作文教学转型的理论依据与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4,(9):56-61.
[11]董蓓菲.美国过程写作法――旨在管理写作行为的作文教学法[J].语文建设,2010,(3).
[12]马新志.写前准备――英语写作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3).
[13]王艳.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14]赵新颜.过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2).
[15]张敬.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16]杨丽荣.过程写作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0).
[17]黄碧云.过程写作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6,(1).
[18]袁谦.多媒体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过程写作教学探讨[J].中国报业,2012,(07).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90-02
一、生态教育学概论
生态学概念是在1866年由德国科学家提出来的,可理解为“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008:241)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学院院长Lawence Cremin提出了“教育生态学”,他认为:教育受到多种结构和因子制约。把教育教学环境作为动态的生态环境来考察,运用生态规律指导教学,探究适合高校英语写作教学的创新模式。
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生态因子
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彼此给养反馈,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生物因子体现各不相同。从宏观角度可以阐释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前者包括自然因子,社会因子,学校因子,文化因子,课程因子,后者主要有心理因子,教师因子和学生因子等。生态因子可以归为几类:
(一)教学目标因子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大学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三个层次,一般要求(basic requirement):完成一般性写作,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以及事件发生,能写常见应用文,就一般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写出120词的短文,用词恰当,语意连贯,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而较高要求(intermediate requirement):要求学生具备基本表达观点的能力,能撰写英语小论文。(2006:137)在写作教学中,为学生设定学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也要根据学生已有语言基础设定阶段性目标,从词汇p句法p段章来考察学生的写作目标是否实现。
(二)教材因子
从近年外研社p高教社等选用率较高的近多本流行大学英语写作类教材来看,教材的结构编排经历了语法式写作―句段落语篇写作―主题式读写写作―创新思辨写作几个阶段,更加注重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加入英语文体知识和语用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在有话可说,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内容上,新编教材还加入了如学术写作,四六级写作等模块。体现了写作的实践特征。但多数教材未配课件,使得课堂互动活动相对单一,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及优化。
三、教学原则和课程设计
(一)体裁-过程写作教学法(P-G)
在总结了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体裁教学法的基础上,英国斯特灵大学Richard Badger和Goodith White提出了体裁-过程教学法,强调写作情境的设置和写作准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式。其教学方法主要分为范文讲解;模仿写作;独立写作;编辑修订;终稿五个阶段。
(二)课程设计
依据大学外语写作教学的合作原则和适度原则,本文提出可行性课程大纲,供两学期使用。主要分为写作技能和拓展写作两部分。第一阶段,读写结合,分为时态p人称,语态改写段落,仿写段落,段落赏析和听写练习;阶段二,拓展为看图说话,关键词p无关键词作文,续写,故事新编;阶段三,为专题写作,微微小品,母亲情深,热题,新闻调查,环游记,网购,影视论坛等主题进行写作活动。
第一阶段主要通过半机械式操练环节使学生熟悉英语的语言规则,把握英语句段的整体性,通过不同方法使学生熟悉英语句段套路。通过模写段落和范文欣赏,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语法知识体系,在文稿和范文的对比中,了解英汉句子结构性差异,逐渐纠正错误造句思维,明确英语段落中的衔接连贯等现象。第二阶段,以单个图片或一组图片为媒介,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叙事为作文角度完成图片解析―内容确定―关键词作文―无关键词作文并讲评。第三阶段主要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重点,要求学生搜集素材―组内讨论―列出提纲―主题式作文―范文鉴赏。
四、总结
写作能力是高中英语学习基础上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着重培养提高的语言输出技能,在有限的写作课堂里让学生了解英语写作,投身英语写作,掌握英语文法,喜爱英语创作,让不同的教学和师生生态因子相互流动,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势,同时,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利用学生角色的转换,激发写作热情,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习有所获。
参考文献:
[1]牛翠娟,娄安如,孙濡泳,李庆芳.基础生态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付华桦,吴雁华,曲利娟.生态学原理与应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邓丽君.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英语专业基础写作教学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