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引导文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9 16:47: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引导文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引导文教学论文

篇(1)

1.教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即识别、控制、利用改造的能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班杜拉认为,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而是积极地对于这种刺激做出选择、组织和转换,借以调节自己的行为。沈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管理主任姜俊和老师剖析“英雄卡”现象时说:“孩子的天性热爱游戏,而且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究,追求完美。”但是他们的意志力却极其薄弱,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难以抵抗诱惑,所以造成了集卡误入歧途的境地,这其中自我效能在影响着他们的认识行为。所谓自我效能,是人们在特定的情况下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自我估计和判断。这种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人的思维,而且也影响人的行为,正如学生痴迷收集“水浒英雄卡”发展到上课摆弄卡片,不注意听讲,还有的同学“合伙”买几袋干脆面,由于同时对一张卡片感兴趣,竟然动手争斗,一名学生将另一名学生眼部打伤。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预期,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用自己掌握的修养标准和准则对自己进行分析、判断,并规定培养、发展自己某些良好的品德,为今后确定合格的行为方向。

篇(2)

二、以人为本,改良教学手法

1.将情感融入舞蹈组合表演

舞蹈不单单是动作,它是有生命的,是在感情的驱动下进行表演的艺术方式。情感是舞蹈的灵魂,但在往往教师在舞蹈训练中,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情感,使得90%的音乐不愿意学习舞蹈。在教学中,我用主题形象明确的动作,配以相适合的音乐,参考各班学生程度、动作难度、节奏速度等元素,进行组合编排。在学生一开始进行动作学习时,不强调动作的规范,要求动作与音乐相符,带着情感,通过眼神,将动作表达得更情绪化。在教学内容编排上,我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只要她们喜欢,我都会将素材编入组合,如爵士舞、街舞等节奏强烈的元素,由于组合编排难易适中,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适当降低了学习难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艺术表现力。

2.通过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项目化教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剧目排练,在课堂中通过排练,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得到提高,培养了自信心,增强了自信,为了跳好舞蹈,学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舞蹈练习。在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不论如何启发和演示,学生也尽力按要求去表现,可是感觉还是达不到要求,事倍功半,但换一种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想象,把舞蹈动作进行二度创作,往往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感情投入了,表情到位,一下就找到了舞蹈感觉。因此,项目化教学的开展,不同舞蹈剧目的排练,给学生提供了表演的机会,表演者对舞蹈的思考,使舞蹈从外在表演转换为内化表演,达到了质的飞越。

篇(3)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

如,教室的园地,校园里的告示牌、橱窗里的标语。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引导识字,碰到学生时把其拉到身边常问问,这儿写的是什么?很快学生连“静我校园不喧哗追赶”等复杂的字都认识了。

2.认同学的姓名,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认字。

开学初,给每个学生印发全班学生的座位表,让家长在家辅导、帮助孩子尽快地熟悉全班同学的姓名。还为每个学生做了两张精致的姓名卡,一张贴在课桌上,方便学生随时认识该同学的姓名,一张供检查用,如让学生分发姓名卡,检查谁识字最多最快。这样,同学的姓名很快就认识了。

3.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等识字。

教室里有很多现成的实物,如门、窗、讲台、黑板、电视机、电脑、投影机、录音机,我都在上面贴上字卡,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认表示该实物的字。还分类进行识字比赛,比一比谁认识的字多。如,学习用品类、水果类、蔬菜类、植物类、动物类。

4.创设识字的环境,给学生展示、交流的空间。

为学生建立识字档案,每周让家长帮助学生把认的字记录下来,然后在班上交流。还在班上专门设了一块泡沫塑料板,以“今天我又认识了……”为题,让学生把搜集的包装盒、包装袋上的字展示出来交流、互相学习。“可口可乐”“娃哈哈”“旺旺雪饼”等字学生早就能认了。

二、利用社会大课堂,通过参观、游览等形式,拓展学生识字的时空,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由自在地识字

1.利用广告牌、车站牌、宣传匾等识字。

篇(4)

学生提问质疑,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教学方法。语言文学的教育,人们都讲究一个“悟”字,从“疑”的角度去“悟”,亦不失为好方法,朱熹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反之则“强聒反滋其惑。”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是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发疑。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庞杂。上完一节课像是喝了一杯温吞水,不爽不利的。每每此时,你就会有一种“放弃也罢,你问不好,我来问”的冲动,困惑和迷惘就会袭上心头,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啊。我想,如果遇到困难就此放弃,岂不又是“穿新鞋走老路”吗?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贵;摸着石头过河比被别人牵着过河更可贵;问自己所疑比鹦鹉学舌更可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过程比结论更可贵,这种“过程价值观”现在在新教材教学中被普遍使用。

二、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教师以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又认为不值一提。这样势必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不利于教学。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在课堂上只讲要考的重难点内容,而且教学容量越大越好,很少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对学生才更有意义、效果更好。事实上,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有所得、有所获的有多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除了课堂上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外,我还督促学生设立“问题卡”,把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要求学生把“问题卡”夹在作业本中交来,或者由我在课前收集卡片,这样我便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同时让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了提问题的机会;对于不愿提问题的同学,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三、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我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比如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学生就提出课文内容主要讲父子情,为什么课题是《背影》?朱自清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等,这些问题既使我的教学有的放矢,更使我惊讶: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比老师逊色。

篇(5)

在机电教学开展之前应结合机电教学知识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机电理论知识。另外,要合理划分小组,明确教学目标,并制定详细可行的机电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电教学开展的时效性与合理性。教师的引导是否发挥了作用主要体现在课下学生对机电知识的探究,比如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在课下自觉性研究机电知识等这些都属于教师引导的范围。通过课前引导能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机电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交流,可以说机电教学课前准备工作是有效开展机电教学工作的基础。

1.2正确应用及创新行为引导教学法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当然机电教学也不例外,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因此在机电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行为引导教学法做出适当的调整与创新,使机电教学始终保持其独特之处,这样一来就可以培养学生对机电学科的兴趣。行为引导交教学法中涵盖了多种子方法,比如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及引导课文法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在机电教学中单项应用,也可以进行合理的综合应用。教师在机电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状况,正确应用行为引导教学法,那么不论是应用单项教学法还是多种方法综合在一起,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及时为机电教学注入新的血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行为引导教学法在机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3全面贯彻行为引导教学法在机电教学中的应用全过程

在机电教学中应用行为引导教学法不仅要制定完善的机电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课堂中全面贯彻落实,教师作为机电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合理引导机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注意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意见反馈及疑惑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完成任务。与此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正所谓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只有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个人能力才会得以快速提升。在机电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保证机电教学环环相扣,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把控好学生的活跃度,切不可过分活跃导致机电教学偏离主题,不论是在行为引导教学任务操作中,还是机电教学引导中都要始终围绕教学主题,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为企业及社会培养一批批复合型人才。

篇(6)

1.增强动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项目引导教学法以项目的完成为目标,立足于社会,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深入社会展开调查,分析新产品动画设计的优劣,并且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全程都不参与。这改善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改为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的方式,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调查期间,学生需要具备各种能力,如市场营销、采访等,不仅仅是动画设计那么简单,其跨学科综合能力也会得到改善。

2.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为毕业打下基础项目的立足点在于社会和市场,这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学生将深入社会探索动画设计给当今的文化产业带来了什么,学习动画究竟有什么意义,理论如何联系实际,这些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很难理解,甚至教师也似懂非懂。项目引导教学法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切,无疑是要求学生向社会需求看齐,提早为毕业做准备。

二、项目引导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动画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1.教师分配并指导项目任务

教师在分配项目任务时,首先要慎重选取项目,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分配项目,考虑学生的有利条件进行项目的实施。如要考察某地影视公司的动画设计情况,最好把这个任务分配给当地的学生,这样更方便。除此之外,项目的设计要根据动画行业的技能与目标设定,要时刻把握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从而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与思维。如“Flas设计”就是一个大的项目,适宜安排在期末进行,也算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其中一些小的知识点也在项目的考查范围内,不仅能锻炼学生接触社会,也能使其巩固知识并有所创新。教师应该在项目开始之前,对于如何开展项目进行简单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方向。

2.启动小组讨论模式

小组讨论是项目引导教学法中的一项重要程序。教师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5到8个人,分别实施不同的项目。分组应该按照项目的便利条件来分,如地域、感兴趣的领域、擅长的方面等,总之要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分组之后,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汇报员、调查员、记录员。汇报员将本组的成果汇报给教师、同学,记录员将调研的信息记录下来,调查员是进行实地考察的学生,每位学生各司其职。在实际教学中,每位组员都应该去企业考察,并且一同思考讨论,找出创新点,这样才能有效实现项目引导教学的目标。

3.制订计划,实施项目

计划要靠学生讨论得来。如在“调查某影视公司的新产品Flas设计”这个项目中,学生要了解Flas设计中的知识点,如动画设计的原理、思路、制作要点和ActionScript脚本语言编程等,从而学习公司新产品动画设计的优点和特色,并善于发现不足,找到创新之处。计划应包括联系企业、确定采访时间、讨论动画设计、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讨论设计方案等。接着便是实施项目,应将重点放在讨论动画设计与提出设计方案上,因为这体现着教学内容与思维能力。学生应严格按照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

篇(7)

二、引导文教学法在茶类标志设计实训教学中的运用

标志设计实训课程一般在平面设计理论基础课程和设计软件基础课程完成后开设,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平面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但中职学生在理论课中学习自觉性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和眼界受到生活环境的局限,以致理论基础掌握得不扎实、不稳固,设计思维难以拓展。因此,在实训课中,运用引导文教学法,不仅能让学生尽可能主动地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高质量地完成标志设计的实训任务。在茶类标志设计实训教学中如何运用引导文教学法进行教学?现以茶类标志设计一课的教学为例。

1.课前准备

第一,准备资料。(1)学生准备学习材料:A4白纸、A3白卡纸、铅笔、马克笔、橡皮、燕尾夹,用以完成小组设计项目。(2)教师准备材料:画架画板4~6套,用以展示最终作品。(3)教师准备茶文化视频,介绍茶文化、带入教学主题。(4)教师准备引导文,引导实训过程。第二,进行分组。引导文教学法是运用在以个体或小组工作完成引导文中的问题,进而实施教学计划的课程,通常以小组作为主要的课堂组织形式。我将40人的教学班分成8组,每组5人,其中组长1人,策划1人,手绘1人,资料搜集2人。为便于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师应在课前培训组长了解引导文的阅读和完成方法。第三,明确任务。在完成课前导入和引导文的填写之后,学生应该明确本课的任务,根据引导文的引导,学生将有条不紊地实施茶类标志的设计项目。教师在此过程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引导文填写、鼓励学生、提示要点,让学生能基于引导文上的问题思考分析本组的项目。第四,工作步骤。在设计公司实施设计项目的工作流程中,设计团队在接受任务前会对项目的同类作品和项目本身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借鉴这一工作方式,学生在进行本课的学习前,首先要对中国茶文化和目前商业环境中的同类标志有一个较全面地认识,本任务由组内的资料搜集员完成。在选择了设计对象之后,担任策划的学生则开始填写引导文,组员完成品名设定、品牌定位、元素取舍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若干个草稿。最后,确定正稿,由负责手绘的学生完成上色彩稿,并由组长进行展示和设计解说。

2.教学过程

在引导文教学的实施中,各小组围绕着引导文中的问题,遵循工作步骤自主地完成项目实施。在设计引导文时,我不单只设计了向学生提问的资料性问题,还设计了让学生观察判断的图像问题,这样学生对于设计方法会有更直观地认识。如,《中国茶类标志的设计》引导文:(1)中国茶类主要有哪些?(2)从这些茶的种类中,我们可以提取出哪些颜色可以用于设计?(3)中国茶文化,常常与哪些文化相联系?(4)通过与这些文化联系,我们可以提取哪些元素用于茶类的标志设计?(5)在你心目中,优秀中国茶类设计标志有哪些?(请画出草图)(6)以下是一些方案未能通过的标志设计作品,请观察后判断它们失败的原因。(7)根据以上失败的标志设计案例来看,应该如何才能得到一枚成功的标志?(8)请列出你在标志设计中计划使用的元素和颜色并简述原因。本课的引导文设置的问题比较直观,学生通过完成问题2和问题3可以提取出有效的可用元素,如莲花、云、佛等。而引导文中最有效的是图形问题,在问题6中,我提供4枚茶类标志的失败案例,要求学生思考并表述标志设计失败的原因,如在“茶宴”这个案例中,学生会发现麦穗元素出现在茶类标志中是不合理的;而“云佛”中,同一个元素出现多次,并生硬地组合起来,缺失了图形美感,也是不合理的设计。通过完成此类问题,能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掌握茶类标志中可以出现的元素,也有效避免了出现失败的设计作品。

三、教学反思

引导文中的问题对设计成果的影响和学生的思考方向具有指导作用,但学生也有可能忽略一些关键的内容,教师应将重点问题强调出来,让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教师在巡堂时应注意并升华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认可。在运用引导文教学法完成茶类标志设计的教学实训课程后,我进行了反思和归纳,所得如下:

1.利用引导文问题引领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引导文问题设置内容丰富,既有背景知识问题,又有与学生完成项目相关的指导性、总结性问题,还有具象的图形问题,问题设置能贯穿学生完成标志设计的过程始终。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氛围活跃

根据标志设计项目工作流程的实际需要进行分工,分解任务,具体到每个学生,使学生人人有任务,组内组间交流频繁,课堂气氛活跃。

篇(8)

一、用观察法教三角形的概念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下面一些图形,并要求回答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附图{图}

学生做完练习之后,便开始讨论并重点思考: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学生完成讨论后,教师讲解时突出“围”字,然后小结板书: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评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不少关于三角形的经验。这里通过学生观察活动,让学生对这些经验进行筛选,提炼和组织,使之上升为高一层次的数学知识。于是,学生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才能。

“围”字很重要,它是“三条线段”的“结构”。三条线段一经围成三角形,就产生了角、边、顶点以及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因此,教师抓住“围”字,就抓住了概念的重点。

二、用实验法教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师拿出一个用3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一个用4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请两个学生上来实验,分别用力拉两个图形,说说各有什么感觉。教师再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谈了各自的意见后,教师搬出一张可以晃动的木椅,问学生有什么办法使木椅不能晃动。从学生的方法中,教师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概念,并请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评点:让学生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予以证实。这样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很有“后劲”功能。因为一个三角形,只要它的三条边的长短固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固定了。这是初中要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SSS公理”的“生长点”。

三、用操作法教三角形的分类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操作,教师为每个学生设计了一张图形(如下图),课前组织学生将每个图形剪下,装入学具袋内。学生按下列程序操作:1.将袋中所有的三角形都找出来,并且按每个三角形中的序号从小到大顺序排好;2.按照课本上所讲内容,将这些三角形按照角的分类方法归类。附图{图}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操作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回答操作结果,教师讲解并分析错误原因。然后,学生讨论:图8为什么是锐角三角形?图4为什么是直角三角形?图1为什么是钝角三角形?并且重点讨论: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为什么直角三角形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

教师讲评后,学生完成下面的巩固练习:

(1)在学具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分别围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

(2)小魔术。教师拿出一本书,书中夹一个图形,露出一角,让学生猜一猜,书中夹的是什么图形?附图{图}

学生可能都回答是三角形,教师把图形拿出,图形却是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猜错?之后,教师再出示题目:现在书中夹的都是三角形(见下图),猜一猜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依据是什么?附图{图}

学生做完魔术,教师要求将桌上的所有三角形,按规定放入下图圈中。附图{图}

评点:分类(划分)是明确概念所反映事物的范围的逻辑方法。分类必须有标准,这里以角的大小作为标准来分的,还可以用边作标准来分类,因情况比较复杂,教材没有讲了。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活动来完成比较抽象的分类方法的学习,这就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自我完善与发展。

巩固练习中的游戏,寓教于乐,既巩固了分类知识,又渗透了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有一定限度的思想。

四、用测量方法教等腰三角形

教学时,按下列步骤进行:1.学生找出学具中的图10和图12,用直尺量出它们每一条边的长度。2.学生讨论: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特点?3.阅读课本第144页下半页内容。4.完成下面的练习题:(1)指出下面每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顶角、底边。(2)(选择题)图中a和B分别叫做()。

①底和底角;②底和顶角;③腰和顶角;④腰和底角。附图{图}

5.分组用量角器量出图10和图21两个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度数,用直尺量出图8这个三角形的边的长度。

6.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什么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它有哪些特点?什么叫正三角形?它有哪些特点?小结后,要求学生找出学具中还有哪些是正三角形。

评点:通过实践,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

五、用操作法教画三角形的高

首先,应复习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并由学生指出垂线与垂足。其次,学生阅读教材第145页中“从三角形……叫做三角形的高”的内容。第三,教学中突出高的定义中的“从”、“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等词的含义。教师画出一个三角形,并确定一个顶点,让学生确定它的对边。然后,由学生确定一个顶点,其他学生指出它的对边。第四,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并指明高通常画成虚线及用直角符号在图上标出。第五,学生练习画高。

评点:重视学生作图技能培养是本课设计的特点之一。培养学生既爱动脑,又爱动手,从小练就一双灵巧的手,是素质教育应有之义。

六、课外作业

1.阅读课本;2.完成练习三十一第4题。

总评:

本课设计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本来是很明白的道理,毋庸多说的。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仍然存在,学生只是听讲的“受体”,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所以这个问题还有值得提出的必要。本设计中“教师怎样教”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的。整个设计充分估计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旧经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学习情趣,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学习之间的关系等,使“教案”变成了“学案”。所以,这种教学设计是值得称道的。

2.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这里的“创造”不是客观意义上的创造,而是主观意义上的,即从学生的观点看是创造,所以称为“再创造”。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指出:“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而获得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同时也可以获得了“创造”的才能,诱发创造兴趣,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篇(9)

二、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

数学建模课堂一般应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展示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取决于教师对问题设计质量的高低。教师应通过设计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把复杂的数学建模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问题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学生也只有在这些问题的正确引导下才能突破难点并向着学习目标努力,有效防止学生思考、探究、交流的内容偏离学习目标等现象的出现。这些任务的制订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三、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

建构主义强调新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身有意义的建构获得的。笔者认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应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数学建模这样高难度的知识更是这样。失去了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易产生疲倦感,久而久之会丧失学习数学建模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新旧知识联系点上应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应在准确掌握教学目标、难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习惯、思维方式,通过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再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从而实现温故知新的目的。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从而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自主探究、掌握新知识。

篇(10)

小学数学概念较多,教师应该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得法。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教师可采取以下步骤进行:

1、写出1、5、9、11、12的约数;

2、分类找出1只有一个约数;5和11两个数各有2个约数;9和12两个数,各有两个以上的约数。确定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5和11是质数;9和12是合数。

3、分析5和11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是质数;9和12除3、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是合数。

4、总结,根据什么判断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的联系点是“约数”;“1”只有一个约数,所以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二、计算教学中的引导

计算题教学先让学生试做,教师再加以引导,如教学“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教师将例题“3600÷500”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计算,结果大部分学生答案是“3600÷500=7……1,由于学生受到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的影响,产生了负迁移,所以大多认为正确,教师让学生验算,引出疑团。

于是教师从现象上分析,余数所处数位是百位,应是100而不是1。把3600划去后面两个0,是表示36个百,余1即是100。从本质上看,被除数和除数都划去两个0,表示它们都缩小100倍,商不变,余数也随着缩小100倍,所以1应该扩大100倍。

三、应用题教学中的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可这样引导:1、先出准备题:一座钢厂在一个星期里,前3天共炼钢0.48万吨,后4天共炼钢0.78万吨,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炼多少万吨?直接让学习回答。

2、再出示例题:一座钢厂在一个星期里,前3天平均每天炼钢0.16万吨,后4天平均每天炼钢0.195万吨,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炼钢多少万吨?

篇(11)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教师的教书育人也是一种劳动.但过去对教师劳动的研究多集中于理想状态下教师劳动特点、性质的描述上.以及此种状态下教师的劳动报酬问题.缺乏对教师劳动实际状态的分析对于幼儿教师实际劳动过程的考察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幼儿教师在劳动中的职业倦怠感日益严重因此.本文拟对幼儿教师的劳动过程本身进行实际考察,找出其中潜在的问题一一装饰性劳动,对其概念、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并寻找其存在的可能性原因.以期增强人们对幼儿教师此一劳动问题的意识程度。

一、概念的提出

幼儿教师的劳动应是幼儿教师以自身为媒介.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运用自身的脑力和体力进行的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的活动但实际上幼儿教师劳动的目的不是单一的.劳动结果也不会按照预想的简单呈现为了考察的周全,我们从劳动动机和劳动结果两方面对幼儿教师的劳动进行实际观察分析从动机的角度来看,人的劳动动机决定着劳动的性质.不管其结果如何。幼儿教师的劳动动机可能有两方面的指向.一是指向幼儿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向自我形象展示当自我形象展示的动机强于促进幼儿发展的动机.在教师劳动中居于支配地位时,不管其劳动结果是否促进幼儿发展.我们都将这样的劳动定义为装饰性劳动。

从结果来看,认为无论人的动机如何.劳动结果的性质都决定其劳动本身的性质。幼儿教师的劳动可能获得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二是赢得他人对自己某些方面的积极评价当第一方面的结果未实现而仅实现了第二方面的结果时.不管其动机是否指向自我形象展示.我们也将这样的劳动称为装饰性劳动。

真正的幼儿教师的劳动不仅以实现最大化地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并在结果上通过幼儿的发展赢得他人对教师自身劳动的肯定,或者是对自身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好评装饰性劳动并未最大化地促进幼儿发展,但直接通过劳动过程本身赢得了他人对教师某些方面的好评.例如理念先进、技能娴熟、教具精美等。无效劳动则不仅未促进幼儿发展.也没能赢得他人对教师本人的好评,无论是借助幼儿发展还是通过劳动过程本身.教师都未展示出一个积极的自我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三者是性质截然不同的劳动形态.但实际劳动中.三者又是不能绝对分隔开来的连续的劳动形式。

在此要指出的是装饰性劳动对幼儿发展并不是完全没有积极作用.只是这种作用弱于教师形象展示的作用很多教师的装饰性劳动在当时看来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可能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因此.装饰性劳动不一定都违背教育性原则,但一定不遵从效用最大化原则。从动机上来看.教师装饰性劳动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偶发的:从结果上来看,这种积极影响也是微不足道、不明显的这种劳动状态下儿童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但教育资源的流失情况严重,教师的精力与时间也易被空耗。总之.比较其成本与收益.幼儿教师的装饰性劳动是一种高成本低收益的劳动。

二、装饰性劳动的类型分析

为了有助于认清装饰性劳动,笔者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装饰性劳动的三种类型因为这仅是根据直观的结果概括出的三种可能相互交叉但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典型现象.所以还构不成严格逻辑意义上的分类。

第一种是技能展示型幼儿教育本身的性质要求教师具备多项技能而幼儿教师也确实个个均有“拿得出手的看家本领”.这就使得幼儿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在《海洋大逃亡》体育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篮球操开始.三分钟后,教师请幼儿原地休息.自己为他们表演一段篮球。表演持续了两三分钟后教师也原地坐下.通过跟幼儿对话的方式创设海洋大逃亡的情景,请幼儿假扮为各种鱼类在海水枯竭之时想办法逃出海域.进入临海以求生继而幼儿分两组进行钻爬练习……

之所以穿插自己的一段篮球表演,教师的解释是“让幼儿热身之后休息一下。我来表演是一种跟他们的互动.并能使他们快乐和对篮球有更大的兴趣……”。但根据当时的情形.幼儿在教师表演时获得的快乐。远不及当时旁观看课教师的喝彩声明显;而且,根据体育活动中儿童机体运动规律来看。没有必要特意安排出一段休息时间给幼儿.后续的情景创设环节中幼儿完全可以进行机体调节这样特意安排出来的表演环节,明显地表示出篮球是这位教师的强项.其更多实现了他人对教师技能的良好评价.而非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第二种是材料加工型教学具是幼儿学习的支架,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学具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但有些时候教师舍本逐末.为了显示劳动的精细度,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材料的加工上。甚至忘却了材料的意图。

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带领幼儿用动作感知表现一段ABA式的交响乐第一段节奏缓慢音调低沉.为了帮助幼儿感知.教师选用一个玩具机器人.企图用机器人沉闷的脚步声给幼儿理解和表现这段音乐提供支架。但为了增加机器人出场的惊奇.教师特意安排机器人从一个可以自动打开的“城堡”f加工特别精美别致的纸箱)里走出来……

城堡和机器人有联系.机器人和音乐有联系.但音乐和城堡的联系就很小了。但教师所设计的城堡不仅可以自动打开.而且精美别致.可以想象教师在其中付出了多少精力与时间。从动机上来看.决定教师这一劳动的恐怕已不是促进幼儿发展了,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从结果上看.幼儿教师的这一劳动赢得了人们的肯定,但这种肯定不是借助于幼儿的发展.而是直接在劳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因此.这种材料加工型的劳动也是一种装饰性劳动。

第三种是环节冗繁型。劳动过程由一定的环节组成,紧凑连贯的环节有助于劳动目的的实现但当环节不必要时,教师的劳动如果赢得了他人对自己某些方面的肯定,或者是出于展示自己的需要所进行的劳动就是一种装饰性劳动。

在《给小瓶子戴帽子》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开始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顶帽子.请他们在头上戴一下.然后收回帽子。接着问小朋友:“戴帽子的感觉好不好?”幼儿回答“好”之后,请小朋友给自己面前的小瓶子戴上帽子,看谁能又快又好的给瓶子戴好……

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给每个幼儿戴帽子的环节是为了引出给小瓶子戴帽子这一形象比喻,这一比喻使得活动有了拟人化的特点,说明了教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并且这个环节中有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实物的利用及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的唤醒等方面的体现但活动的内在目的是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动作.促进其动作发展,而这一环节与儿童的学习相去甚远.其动机和结果只与教师有关。

类似的劳动还有很多.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电脑水平.每次活动首先确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为了展示自己对于师幼互动的理解,活动当中不断的提问孩子.不管提问是否有价值,甚至固定问题顺序;一些教师甚至在观摩课上花费气力设计环节展示孩子过去的积累等等这些劳动或者在动机上或者在结果上表现为一种装饰性劳动。

三、装饰性劳动的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装饰性劳动并探讨其产生原因,笔者采用访谈法对装饰性劳动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装饰性劳动在幼儿园观摩课教学中更易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日常教学中:专业上的新教师更容易出现这样的劳动:而公立园中的这种情况又多于私立园。在访谈及观察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装饰性劳动的出现是由教育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但主要原因在教育内部的教师观念及教育评价机制方面。

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幼儿教育的冲击不可低估激烈的竞争使人们进取,也使人们浮躁;商业的波及使得许多事物不得不披上华丽的外衣。甚至成为消费符号教育本应是一个不断重复运转的系统.深刻而又朴素的代表.但是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她很难“洁身自好”幼儿教育最近几十年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了虚化浮躁的藏污纳垢之地。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幼儿教师之间的比拼使得一些幼儿教师不得不采取装饰性劳动来包装宣传自己。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都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激励着人们去努力地展现自我以赢得他人的认可.实现在人际系统中的平衡与协调幼儿教师身为普通人.甚至是被一些人认为的“感性群体”,劳动中表现出一种装饰性的成分也是无可厚非的公开课上除幼儿之外的“他人”多于日常教学中.因此装饰性劳动出现的机率也就更大一些。

但是。装饰性劳动还有教育内部因素的作用首先从教师自身来看。专业上的新教师更容易出现装饰性劳动,说明这一现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从动机上来看,很多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的劳动是为了儿童的一切但“为了儿童的一切”不等于“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包括发展,也包括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快乐。而快乐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满足,儿童快乐的同时并不必然伴随内在成功感的获得,也并不意味着其智能的进步、发展的实现。教师往往会将自己的劳动定义在使幼儿快乐上.这种肤浅的理解很容易使教师进入装饰性劳动状态其次.当前教师在考虑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时.大多考虑到了教育性原则,并总想使自己的每一次教学尽可能多方面地促进幼儿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多行动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她们又常忽视效率原则.在选择促进孩子发展的途径时,仅考虑哪条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却忽略了哪种是最经济的。我们为孩子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架时,不仅应考虑其对幼儿发展是否有价值.更应考虑其对幼儿发展是否必不可少。这不仅是出于节约教师劳动量的考虑,更是给幼儿自主性发展创造空间再者.在装饰性劳动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尤其是他人对自己教学技能方面的评价按照富勒和鲍恩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从事装饰性劳动的教师还处于“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心的主要是在目前教学情境对教学方法和材料等限制下.如何正常的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她们还未达到“关注学生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把儿童作为自己关注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这说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成熟是导致其进行装饰性劳动的原因之一而我国幼儿教师整体上正处于从“技能型教师”到“理念型教师”转变的阶段.则现阶段装饰性劳动的存在也就不可避免但它是一个发展性问题.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将会随着幼儿教师专业上的发展进步而减少和消失。

其次.公立幼儿园中的装饰性劳动多于私立园.说明教育评价机制也是引发装饰性劳动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评价在整个幼儿教育中起着导向性的关键作用,它的变革也是幼儿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过去的重结果改为今天的重过程.由以他评为主改为以自评为主并结合他评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出来的评价标准紧紧围绕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符合科学评价理念的同时也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完美的教育评价标准引导幼儿教师关注活动过程时.却完全丢掉了对活动本身所应实现的教育价值的评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除了标准本身可能:还存在一定问题外.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在理解标准时采取了一种分割的方法.将完整的标准割裂开来,顾一点而不及其余,使得自己行为本身错位,成为装饰性劳动。另外,评价的本质就是比较。自评也好,他评也好,这种形式上主体的变换无法改变教师之间“攀比”的心理.尤其是同年龄层教师之间更容易出现一种非正式的横向比较.进一步强化激发了教师装饰性劳动的出现。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