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8 17:47: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

篇(1)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大家辛苦了。经过四年课堂教学的洗礼、社会媒体实习单位的风雨检验,以及四处奔波找工作、谋生活的艰难艰辛,我们终于盼到了今天——毕业论文答辩。大家都知道,毕业论文撰写是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过了今天,就意味着你们的大学生活即将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请允许我代表新闻专业全体教师祝贺你们,祝贺你们羽翼丰满、学有所成!

同学们,在多次场合我强调过,咱们新闻专业建设方针是:尊重个性、尊重创造;自我挖潜,借风行船。四年来,你们亲身参与、见证了新闻专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省级新办专业a级达标,凝聚着我们师生共同的心血。优良的学风需要继承,未来的业绩需要你们开创!同学们,你们是继XX级之后最优秀的新闻梯队。今天,就是你们全面展示你们四年所学的一个平台。希望同学们在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张扬个性,大胆发挥。

预祝同学们答辩顺利!

答辩会主持词二:

老师、同学,

大家中午好,今天我们迎着温暖和煦的春风,怀着澎湃激动的心情迎来了“育德育才,规划未来”20**年**班德育开题个人报告及主题PPT展示班会。

德育答辩是我校坚持“以智养德、以德养才、育德为首、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适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的一项特色工作,历经7年实践,现已形成了由新生入学时的德育开题、三年级的德育中期检查和毕业时的德育答辩组成的完整的大学德育体系。

今天大家迎来了第一个环节——德育开题,在这里我们回味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对大学四年做出规划,理性认识自我并深度剖析自身优劣,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老师莅临指导,欢迎他们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现在我宣布20**年**班德育开题正式开始。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大家对自己大学的期望,一起回顾我们共同走过的8个月的时光。

岁月不居,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已经从丹桂飘香的九月走到了灿烂缤纷的四月,相信大家对大学已经有了几多收获,几许思考,那么就让我们来展示一下我们的思想的落穗吧。不过也许大家还不知道,班会之前,几个班委同学不辞辛苦地给我们每一位家长通了电话,留下了他们对我们殷切的期望。在这里,也提醒大家没事的时候多往家里打打电话,家人挺想你的,也挺关心你的。

下面我们将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展示,每个小组先集体表演一个节目,然后我们会随机播放一段家长给我们的大学寄语,再有请相应的同学做ppt展示。下面有请第一组同学**,**,**,**为我们带来他们的小品和ppt。

下面友情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短短的四个小时的展示,看得出有大家的思想的火花在闪烁,有理性的光芒在熠熠生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情万丈踏上征途,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愿我们在大学里放飞梦想,走向成功!

下面让我们有请**老师为我们做班会总结。

篇(2)

【正文】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先进事迹材料

吴祎琳,女,汉族,1998年出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管理专业2017级学生。现任城管1701班班长,曾任校广播台英文播音员、院新闻部干事。获2019-2020学年国家奖学金,曾获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曾获“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五四优秀班干部”、“五四优秀团员”、“五四优秀学生通讯员”、“五四优秀志愿者(军运会)”荣誉称号。曾获201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三等奖、2019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湖北省三等奖、华中七校第八届外语文化节英语配音二等奖、校英语文化节英语配音二等奖、校运动会女子三级跳远比赛第三名、2018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城市管理竞赛二等奖全国赛区二等奖。以二作身份在SSCI二区期刊发表文章。

始于探索,忠于热爱

在过去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她跌跌撞撞一路进步,从坐在后排的被动的听课者变成一个坐在前排主动的学习者,收获的不仅是绩点,更是对知识保持热爱的态度。学习是输入、思考以及输出的综合过程。在输入的过程中,有些看似“枯燥”的基础课程是进一步思考的基石,期末全身心投入复习所达到的“心流”的状态是迷人的。在思考过程中,批判性地总结与分析文本产生自己的看法,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内化知识。输出则是将其付诸实践,课堂发言、小组展示、写论文或是期末考试都是践行费曼学习法交流观点的过程。因为尝试了才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所以选择坚持。课堂之外,她对其他知识也保持好奇,阅读多学科的书籍获得多方位思考的角度与他人的智慧,通过听多样的播客了解他人的事迹与生活经验,看到广阔天地,保持开放心态与共情态度,参与公共讨论。

一分艰苦,一分快乐

乐于行难为之事,得大快乐。大一她加入了校广播台英文播音部,初期业务水平不足时常质疑自己。但是在坚持了一年多的训练之后,业务能力有了质的提升,从面试的磕磕绊绊到感到些许满意再到勇于乐于表现自己,持续挣扎的背后是进步的悄然发生,回过神来要感谢师兄师姐伙伴的无私帮助与没有放弃的自己。大二开始跑步,尝试践行长跑运动员“痛苦感难以避免,而磨难感可以选择”“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的观点,一次次克服惰性踏上跑道,一次次收获跑步给人带来的心理与生理的双重惊喜。久而久之,跑步不再需要“坚持”,而成了一种自然的习惯。大三,在老师的帮助下从零接触科研,最初的迷茫与恐惧源自无知,但接受了自己“无知者”的身份之后,大胆开问、阅读学术写作书籍、看大量论文、提笔书写的过程夯实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所谓成功的尝试背后,她失败过很多次,犯过只看重结果的错误,也因为害怕失败错过了很多机会。现在想来,失败并不丢脸,其原因可能在外部也可能在个人,重新站起来分析原因再次尝试总会成功。那些因内容而产生的激情与好奇,在过程中展现过的毅力与耐力也是比结果更为宝贵与真诚的东西。

篇(3)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自己的事业做详细额评估,让自己朝着目标前进,努力让自己达到理想状态。其目的是帮助自己真正了解自我,为自己做好人生规划,展望未来,规划前进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常意义上人们习惯理解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它是根据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的目标而确定明确方向、执行时间和具体的操作方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主要分为职业分类与就业准备、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职业选择及职业准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求职理念和求职技巧、职业测评等。不同部分侧重的内容不一样,但是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角度和每所大学大学生的区别,要上好这门课程,首先要让每个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要有足够的充分,不要畏惧,创造一切机会鼓励大学生站到讲台上去更深层次的认识自己。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要控制一个班的人数不要太多,让每个大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都有机会来展现自我;让同学间相互的交流更全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学科,学生展现自我的地方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的方法与技巧等。从几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一部分大学生在刚入学校的时候,只知完成高中阶段高考后,需要在大学里好好轻松下,把高中阶段没有玩的、没有睡够的觉一起补回,理解成大学生活是完全可以忘我的。一部分大学生在刚进大学生时,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并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感到模糊,所以在大学一年级时期就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进入大学第二年,大学生的心态已逐渐倾于平稳,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及学习目标,重点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学校各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校期间可以尝试兼职等,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大学三年级是提升期,提升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上好这一部分,就是要学生跨出第一步,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即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认识自己,或通过提问“对某某的认识”,从别人的看法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

二、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独特气质,不同的个性特质必有相对应的社会职业。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始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在职业指导课程中指导大学生怎么样找到与自己个性特质相符的职业,使自己的个人价值能尽快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按照时间来划分,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在就业教学指导过程中为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完成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主要从目标明确性、目标一致性、目标激励性、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实际操作性、目标的可评量性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所以在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要做好全面考虑。

三、求职面试的方法与技巧

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掌握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在即将面临毕业进入社会的时候,大学生仅仅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去求职是不够的,需要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而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有时显得非常重要,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在大学生获得工作岗位前,第一步就是求职面试。大学生的求职面试中,用人单位会考核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求职面试中要做到不卑不亢,稳重自信,还要有一定的求职面试技巧,在回答考官的提问中,注意讲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的求职面试过程锦上添花,最后达到自己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始终要贯彻一个原则便是端正态度、求职面试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不放过各种学习及实习机会、要敢于在各种场合将自己推销出去。

参考文献:

[1]刘献文.研究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2]刘铸,刘献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篇(4)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代表着个体对于职业选择的自信心程度,是社会认知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在择业过程中,个体对自身选择能力、基本职业技能掌握情况的自我知觉…,对择业过程有强烈的直接影响。利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的治疗与培训,被广泛地应用于身心健康、教育研究、职业干预等领域,具体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技能训练以及言语说服等。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是新时期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一,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协助来访者将自我概念转变成相应的职业角色,进行职业探索并做出职业决策的过程。本文报道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且即将面临四年级的职业选择,因此采用广告招募方式选择河北师范大学三年级女生,共报名67人,经过面谈,面谈题目为:“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个团体?”“你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你对参加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什么?”。筛选标准为:(1)身体健康,无明显言语表达障碍;(2)有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愿望;(3)有时间保证,能够按时参加每次辅导;(4)团体辅导的人数限制之内(8—15人)。有28名女学生人选,均为文科(法学10人,学前教育8人,历史4人,传播6人)。随机抽取14人为干预组,进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14人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由研究者本人担任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者。

1.2方法对于预组进行7次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每周一次,每次3.5小时,对照组则处于常态的自然学习,不参加团体辅导,在实验前后分别取得前后测数据。对照组在取得后测数据后也进行一次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讲座讨论会,以期解决干预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1.3工具

1.3.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icacy,CDMSE)分5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共39个项目,五点量表计分。本研究中克伦巴赫,系数为0.9157。

1.3.2焦虑自评量表(ZunggSefl—ratingAnxietyScale,SAS)分界值为标准分50分。

1.3.3自编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成员评估表包括13个项目,分别反馈团体成员对自我改变、活动内容、团体形式等方面的主观体验,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由成员做出评价。如:“通过参加这个团体,你对职业选择的信心:1有很大提高;2有一些提高;3一般;4没有提高”。

1.4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职业生涯辅导包括五大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团体心理辅导的阶段理论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团体,都经历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中间运作阶段、结束阶段,根据这两个理论内容,设计了本研究中的七个单元(主要内容见表1)。目的是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即在自我知觉、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问题解决方面的自信心,激发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地去面对竞争。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采用的是封闭的结构式团体辅导形式,事先做好辅导计划和准备,安排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让成员实施,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成员保持不变。团体活动中,采用团体互动、脑力激荡、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和协助团体成员积极挖掘自身资源,对团体内其他成员的发言给与积极的反馈,分享自己的感受。每次活动结束前布置家庭作业,下次团体活动时先汇报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

2结果

2.1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焦虑量表得分比较

表2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干预组干预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焦虑总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

2.2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表评定结果

l4名干预组成员填写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表。该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目标达成、活动内容设计、团体过程进展等方面的主观体验。100%的成员认为参加团体活动,对自己面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信心,85.7%的成员认为完全达到了本次团体活动的目标,92.9%的成员认为活动对自己有非常大或较大帮助;从活动内容的实用性来看,85.7%的成员认为能学到很多或较多的知识和技能,92.9%的成员认为活动方式非常有助于成员的理解,100%的成员认为活动方式有助于成员的思考,有助于自己与他人分享情感和经验;从整个团体过程来看,100%的成员表示喜欢这个团体,希望继续展此类活动。

篇(5)

本科教育呼唤学者型教师

——在学院第二届学术活动月开幕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张院士、易教授、魏教授、吴教授,各位同仁、各位同学:三年前,学院首届学术活动月从这里起步;今天,在同一位置,我们隆重举行第二届学术活动月开幕仪式,共同回顾“专升本”五年以来教学科研所取得的成就,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在本科建设初期,我院学术活动形成制度,学术研究始成风气。此情此势,来之不易,可喜可贺!诸位著名学者专程参加今天的活动,并将做系列学术报告,为本届学术活动月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谢意!何为大学?什么是大学的使命?大学乃“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大学使命,一曰造就人才,二曰研究学术。科研是大学永恒的神圣使命,学术研究是永不间断的创新历程。举办学术活动月,旨在回顾、总结和激励,以期达到营造科研氛围和推动学术进步之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专升本”之初,我们就明确提出学院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同时启动科研与学科建设;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经过五年艰苦奋斗,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初步得到社会认可,两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和考研均取得较好成绩;学术研究已顺利起步:出版学术论文与著作八百余篇(部),承担和完成国家、省和学院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百余项,部分成果在国际国内已产生相当影响;具有我院特色、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为主体的教师梯队正日益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顺利启动“物理化学”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和“古典文学”等五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涌现出部分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成果。这些成就标志着学院科研实力正在实现质的跨跃。本届学术活动月将举办教学科研成果展,安排近百场院内外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出版科研成果汇编,举办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等三项教学比赛。学院首次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旨在形成师生共同科研、合作创新的局面。同志们: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学术性、创新性是大学水平的根本标志。大学教育在其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上均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在本科层次,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互为依托,形成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统一于教师工作的全过程。正如钱伟长先生所说,“科研是大学教学的灵魂”,离开学术研究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显然,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大学教师不言而喻的社会契约和工作责任!忻州师院尚处于本科建设的初级阶段,缺乏设备、资金与场地,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师资水平问题。课堂教学学术含量偏低,本科毕业论文课题不足、质量欠佳,表明学院目前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准与本科教学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现阶段,学院的科研工作首先要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适应师范教育的发展。广大学生热切期盼有更多的学者型教师,学院发展急切需要有更多的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学者群体。他们首先把自己看成某一学科的成员和知识创造者,其次才是该学科的教师和知识传播者。他们学术思想活跃,勤于探索创新,与国内外同行共享矛盾与辩论的乐趣,并善于引导身边的同事和学生置身学科前沿。他们通过孜孜不倦的科研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向学生传递的决不仅仅是个别结论或个别课程,而是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对学科状况的整体把握。这是大学生所欢迎的本科教学,是纯教书匠所无法胜任的。迎接本科教学评估,专业建设是基础。教学工作必须雪中送炭;科研和学科建设则只能锦上添花,才可能有所作为。学院将大力扶持五台山文化研究和辽金文学研究等特色学科,有效推动反映师范教育特点的基础教育研究,继续支持中文、化学等强势学科做好申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专业的前期准备。我们的目标是使特色学科逐步发展为强势学科,不断拓宽省级和院级重点学科范围,带动更多的教师开展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科研课题。学科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必须顺应其内在规律,关键在于培养领军人物,构建学术梯队,搭建学科平台;科研管理要体现科学精神,符合科研规律,努力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学科之间及学科内部则要兼容并蓄、共同繁荣,实现自由、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描述的就是这个道理。学者须具有宽广的学术胸怀和高尚的学术品德,成功的学科带头人更是如此。我们期望以本次学术活动月为契机,逐步实现从个体的科研行为向群体和团队的学术攻关过渡,由承担校内、省内研究课题向承担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重大研究任务过渡。同志们:学术研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科学的挚爱和献身精神是学者最可贵的品质。研究创新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与回报,但研究者自身必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按照“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程序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进取。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不会产生真正有益的学术成果,狭隘浮躁的人文环境培养不出众所公认的学者大师。现在需要的是能够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要能静下心来,有耐心和恒心,忍得寂寞与清贫,经得起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打击。说到底,教学和科研是以人为本的事业。学院将努力营造“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的人文环境,培育“勤奋务实、勇于探索、崇尚创造”的校园风气。这也是历届学术活动月的根本宗旨。让我们携手同心,在院党委领导下,努力实现前勤与后勤 、教学与科研、软件与硬件、人文与科学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开创百花竞放、百舸争流的学术春天,实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最后,预祝第二届学术活动月圆满成功!

篇(6)

目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不但文科、理科如此,就是连就业门路非常广的工科毕业生也遇到了难题。是不是中国人才已经呈饱和状态?各公司、各企业、各单位招聘技术人才非常困难,不少地方打出了十几万年薪招聘一个熟练技术人员的广告。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据调查,北京市3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近几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不善于使用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占57%,难以开发新产品的占54%,不善于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占48.5%。我们采访了10家招聘单位的负责人,他们认为,大学毕业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眼高手低、自命不凡、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没有团队精神、不能与同事和睦相处。据我们对100名已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的调查,他们认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陈旧,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些知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比较直接运用的,只有20%―30%;感到有间接意义的知识,只有30%―40%;而剩下的30%,则对工作和自己本身都没有多大价值。

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很多,但是,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材编写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公共必修课,即高等学校中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的课程,(如《马克思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等);专业基础课,即专业技术基础课(如《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泥土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隧道工程》等);工具课,即为学生顺利地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或进行科学研究,掌握必要学习与研究方法与手段而开设的课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如《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

目前,工科大学各专业的公共课教材,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计算机》、《大学英语》等大多采用理科大学通用的教材,一些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也基本上采用理科大学教材,一些专为工科大学编写的基础理论课程的教材,也力求向理科大学教材看齐,这些教材大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内容陈旧。教材编写者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人类所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过分地强调教材的内容必须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正确、可靠的事实和理论,因此,一些最新的、前沿的科研成果,由于还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而被排除在教材之外。因而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的形势脱节,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重理论、轻实践。从课程的开设来看,理论性的课程多于实践性课程,土木工程专业四年时间大致开设了50多门课程,其中理论性课程占三分之二以上,一些实践性课程的教材内容也以介绍理论知识为主。从时间安排上来看,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占四分之三,而其余四分之一的时间,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总之,工科大学的学习、实践是为理论服务的,这样的安排,从理科大学的培养目标来说,无可厚非,但从工科大学的培养目标来说,则值得深思。

(三)重知识学习,轻技能培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中国的教材,包括工科的工具课教材,都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中心这个体例来编写的。教材内容是传授基础知识,教材后的练习,包括实习、实践操作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是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大学四年过去了,学生们的基础知识的根基是很牢了,可是毕业后到社会实践中才发现,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基础知识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社会需要的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技能,而基本技能正是我们大学生所缺乏的。这是大学毕业生不受欢迎、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对工科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编写出一套符合工科大学培养目标的教材,是极其重要的步骤。那么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正确处理好理科与工科的关系,以突出工科特色

谈到高等教育,人们往往将理、工科相提并论,前面我们也分析到,在设置工科课程、编写工科教材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向理科靠拢,以致影响工科人才的培养。这里重点分析一下理科与工科的区别:我们认为,理科姓“理”、名“科学”、号“理论”。就是说,理科主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以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为目的;而工科姓“工”、名“技术”、号“应用”。就是说,工科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才能,成为应用型人才。那么,工科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要以培养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当然,技术需要科学的指导,但是,工科生掌握科学知识不是目的,他们的目的是把科学知识转化为思维、转化为实践能力、转化为实际操作。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技术、实践操作的培养。

二、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关系,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

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越广博、越扎实,他今后的发展前途就越大,获得的成就就越高,其实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其实,一个人掌握的有关基础知识,是有一定的范围、一定的限度的、没达到一定的范围、一定的限度是会影响到他的发展的,但是超过了那范围、那限度,知识与前途、成就就不一定成正比,俗话说,登山何必扛着船,花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经历去学习一些与他专业无关的知识,就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适得其反。试想一下,航空、航天知识、超导物理知识、深奥的古文学知识,对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到底有多大作用?如果钱学森花很大的经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历史知识、伦理知识、地理知识……,他还有精力去从事他的专业工作,还会做出今天这样的突出贡献吗?

一个人公共知识的范围与限度,就中国教育而言,具有中学毕业水平就差不多了,美国高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大约相当于中国高中一年级水平,人家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世界大师。

与公共知识相比,专业基础知识更加重要,与专业基础知识相比,基本技能更加重要,而基本技能是靠实际操作练出来的,不是靠钻研书本钻出来的。试想,哪一个奥运冠军、歌坛明星、修理高手、焊接大师是靠记名词概念、公式定律、背教科书练出来的。

为了挤出时间,让工科学生练出过硬的技能,有必要对大学课程设置进行合并删减,就土木工程而言,《大学英语》可以和《土木专业英语》合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和《心理健康调适》合并,《马克思基本原理》可以和《自然辩证法》、《思维方法与艺术》合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以和《建设法规》合并;《大学计算机》可以和《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合并,《公共关系学》可以和《当代国际关系》合并……这样至少可以挤出一期的时间来加强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正确处理普遍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关系,以突出个性化教育

中国教育,习惯于一刀切,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师,统一授课、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材学好了,统一的考试就合格了,专业人才就培养出来了。这种模式对普及初等、中等教育,培养普通劳动者,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以制度为本位、以划一为标准、以牺牲学生个性为代价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应高等教育,因为高等教育的关键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个人特点、职业倾向选择学习、研究方向。为了弥补这种培养模式的缺陷,可以参照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设置下面一些课程:

(一)专业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土木工程概论》、《土木专业英语》、《建设法规》、《技术经济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工程经济》、《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产品技术创新》、《建筑结构试验》等。

(二)指定选修课:如《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混泥土结构设计原理》、《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试验》、《建筑设备》、《高层建筑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监理》、《公路施工组织与预算》、《路基路面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环境工程》、《港口工程》、《海洋工程》等。

(三)任意选修课:如《中国建筑史》、《欧洲建筑史》、《美国建筑史》、《建筑与美学》、《生态建筑学》、《建筑与气象》、《建筑与水文地质》、《建筑与地球物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欧美建筑艺术》、《建筑环保概论》、《中小型民用建筑》、《市政工程设计与建筑》、《园林设计与建筑》、《建筑污水净化与废水处理》、《农村住宅设计与施工》、《体育建筑设计与施工》、《建筑工程投标及合同签订技巧》、《建筑机械概论》、《国际劳务市场与对外劳务合作》、《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等。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型教材与应用型教材的关系,以突出教材的应用性

我们编写教材时,要注意从知识课程转变为现实课程,改变单纯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表现形式,脱离社会实际的、单一的知识性课程形态,建立学科知识与实际操作、课程实习活动相统一的大学课程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美国发现法教学用的教材的做法,按照下面体系来编写教材:

(一)创设符合某一项知识传授的环境,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用以前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讲解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规律、原理、定理、公式;

(四)学生熟练地掌握教学的内容;

(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再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这样的编写体系,遵循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上升为理论,再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实践这一科学研究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五、正确处理历史、现实、未来的关系,以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中国的教材,讲究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的博大精深,过分讲究理论的绝对正确性,强调要经过历史考验的东西才能进入教材,因此注重于历史,忽略了前沿科学。

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我们的教材内容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历史的东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就讲,其余的就少讲或不讲。教材的重点是把当代最科学的、最前沿的的先进东西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世界一流人才;同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引导学生跨域现实,引领该领域的世界潮流。

工科大学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是关系到工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旧的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教材非改革不可,这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不敢说我们的设想就是科学的、合理的、完美无缺的、我们抛砖的目的是想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引起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的注意、引起工科大学师生的共鸣,大家共同努力,以实现工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各类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得到了迅猛发展。本文从参赛历史、学生的收获和对教学科研的促进三个方面出发,对南京林业大学近年来参加各类电子竞赛所收获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南京林业大学参加各类电子竞赛情况介绍

南京林业大学自2007年以来积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各种电子竞赛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于2007年获得索尼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和江苏赛区一、二等奖各一个。2009年获得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江苏赛区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2010年获得ti杯模拟电子竞赛江苏赛区二等奖一个,等等。通过这些比赛,极大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力推动了工科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也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等多方面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学生参赛的收获

目前各类电子竞赛一般都在每年八月底到九月初举行。南京林业大学的做法是在这之前的一个多月对报名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并通过优胜劣汰选拔出最后的参赛选手。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必要的理论教学和实际设计能力的训练,最后是模拟竞赛试题的考核。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学生得到了充分锻炼的机会,动手能力普遍有了很大提高。这些学生一般都在后来的毕业求职中表现出竞争优势,更多地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招收在全国电子竞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的学生,这一发展趋势将会成为今后就业招聘的主流。

三、参赛对学校的促进

1.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工科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偏理论传授、轻动手实践。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课时较多,实验动手课时偏少;课堂教学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多;实验环节中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创新性实验很少。目前这些现状阻碍了大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通过连续几年的参赛,发现以往很多课程的教学都存在着上述不合理之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对电子类的骨干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压缩了“模电”、“数电”、“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增加了实验学时。二者在学时分配上的比例从以前的4∶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4左右。

(2)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在一些课程中初步尝试了工程化的教学方式。以“模拟电路基础”这门课程为例,绝大多数电子竞赛的核心是模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学生在模电方面的动手能力往往是决定最终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时特别注意结合工程实例和竞赛试题来讲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例如仪用放大器电路,其具有高增益、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0等优点,不仅在实际工程测量系统中广泛应用,这几年在电子竞赛中也屡屡得到应用。在授课时,除了以往的电路增益推导外,还注意补充讲解该电路在输入输出阻抗上的特点以及在器件选型时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需要考虑信号带宽)。对于在实践中遇到的故障,例如输出输入非线性、自激等现象,则详细解释了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再比如,比较器电路在传统教材中只属于选学范围,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特别广泛,在电子竞赛中也遇到过因比较器不工作导致比赛失败的惨痛教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大了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力度,补充传授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及应对措施等内容。此外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一般安排2~3周的课程设计,从往届电子竞赛试题中精选题目布置给学生,告诉学生大致的分析思路和查找资料的方法,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方案评价标准并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能不能提出对原理有深入理解的方案、方案的创新性和合理性如何。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鉴于硬件电路的调试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着重告诉学生判断分析电路故障的思路和操作技巧,使学生掌握调试硬件电路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具体问题。

(3)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传统的实验安排多属于教材内容的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的实验较少,这不利于学生活学活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种现象在“电路原理”、“模拟电路基础”和“数字电路基础”这几门电路骨干课程中尤其明显。为了改变现状,尝试对上述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改革,把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学时压缩到整个实验学时的60%左右,设计性实验占整个实验学时的比例增至40%左右。其中综合设计性实验按照工程研发的形式组织,老师借鉴以往电子竞赛的题目和实践需求,给学生下达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自己查找参考资料,确立设计方案。经指导老师审阅和修改后领取实验设备和器材,开展设计和调试工作。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现代大学的三大任务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目前各高校从事电子竞赛的老师很多是刚工作的年青教师。因为专业水平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限制,在进入校门的头几年往往欠缺实践动手的能力,在科研上成果寥寥。而电子竞赛的题目往往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都是实际工程中经常面对的问题。通过指导电子竞赛,一方面可以促使老师们发现和反思以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教学相长。另一方面也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3.创新型实验室的建设

通过参赛,学校深深感受到建立创新型实验室的必要性,近年来加大了创新型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投入大量经费建设了一批和电子学科相关的开放创新型实验室,如智能汽车电子创新实验室、大学生电子竞赛实训基地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和数控加工中心创新实验室等,配备了双面电路板快速制板设备、多功能电子综合设计开发实验装置、嵌入式系统实验装置等设备,还购置了大量的数字存储示波器、可编程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仪器,提高了实验室的装备和管理水平。

4.各种大学生科技协会的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南京林业大学的各类学生组织文史哲色彩浓厚,科学技术意识严重不足。通过连续几年的参赛,在学生中普及了科技和创新的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电子设计制好者的队伍中来。在这一潮流推动下,机电学院团委顺势而为,组建了大学生电学爱好者协会,配备了专门指导教师,每年还拨款5000元作为活动经费。这些措施对提升学校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动手能力、普及科技创新精神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四、展望

篇(8)

她有一个梦想,希望到世界高水平大学学习。去年,国家公派留学地方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全票通过郭晖公派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郭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不能走路也要读大学

1970年,郭晖出生于河北邯郸市,父亲郭荣茂是河北工程学院教师,母亲徐孔镕也在该校行政部门工作。1981年5月,小学5年级的郭晖在课外练习跳远时,不慎碰伤了左腿的膝盖。没过多久,左腿膝盖处出现红肿现象,医生诊断结果是滑膜炎,连续治疗10多天,没有疗效。后来,郭晖被确诊为滑膜结核,结核已扩散到身体的腰部等部位。

当年秋季,郭晖感冒了,发烧怕冷,在床上躺着,后来就发现双腿发麻,渐渐没了知觉。郭晖问妈妈:“我的腿呢?”妈妈愣住了,说:“腿不是在你身上吗?”突然间大小便失禁让郭晖痛苦万分,她号啕大哭:“我成了废人?我不想活了!”

医院大夫说:“孩子瘫痪了,你们去北京看看吧!”得知女儿被确诊瘫痪的消息,父亲几乎一夜之间愁白了头,母亲也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父母将女儿转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郭晖进行了第一次手术。这次手术清除了结核症状,但是,扭曲的椎骨仍然挤压着中枢神经。医院方面让回家调养。郭晖只能在床上躺着,无法坐立,也不能行走。妈妈上班前把水、食品、收音机等准备好,让郭晖自己取用。一天,郭晖口渴得难受,她伸手去拿杯子,不料从床上掉了下去,摔得半天起不来。

父亲听北京结核病医院的医生说,孩子虽然瘫痪时间长,但年纪还小,可以再做一次手术。1985年1月,郭晖做了第二次手术,希望去除骨头对中枢神经的压迫。手术30天后,郭晖的左脚大拇指可以动一点了,可没高兴多久就又不能动了。

从首次治疗开始,郭晖就告别了校园。此时,懂事的郭晖心态已平静下来。父亲摸着女儿的头,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虽然不能走路了,但智力是非常出众的,你如果刻苦读书,也许能改变你的命运。”郭晖点了点头。父亲找出两年前的5年级课本,让她自己学习。由于郭晖躺在床上,只能后背垫得高一点才能看书学习,身体疲劳了就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看。一个星期下来,她的胳膊肘磨破了皮,鲜血直流,父母心疼得直掉眼泪。

郭晖学完初一课本,父亲就将初二课本放到枕边。初中、高中6年的课本,郭晖都是在床上自学完成的,课本上的作业也一个不少的都做完了,遇到不会做的,就查字典和看参考书完成。

“孩子,你想考大学吗?”父亲问女儿。“怎么不想?我做梦都想上大学呢!” “可我这不能动弹的腿,哪个大学愿意要我呀?”郭晖这么一说,父亲也一下子犯难了。郭晖想要参加高考,可是,她那时仍旧不能坐稳,时间一长,腿会抽筋,后背还会痛得受不了。而且,那时高考需要预选,郭晖不是在校学生,没有预选资格。为了能上学参加考试,郭晖抽出半年时间锻炼身体。

当郭晖准备参加高考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不能同正常人相比,自己半年时间锻炼的身体仍然不争气,腿一抽筋,还会摔跟头。连考场上的椅子都坐不稳,怎么考试?这一刻,她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废人了。

1990年,郭晖在河北工程学院遇到了一位老师,他告诉郭晖可以去参加自考,因为这种考试可以一科一科地考,一科一科地结业。老师建议她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家做翻译工作。郭晖看到了一丝希望,她要努力抓住它。

郭晖第一次参加自考,报考的3门课:英语语法、英美概况、英语综合技能都是全市最高分。考完试,郭晖自己摇着轮椅,急匆匆地去邯郸市八一自控厂报到,这是她联系的第一份工作。工资标准是每月60元。郭晖很高兴,她终于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了。

1993年,郭晖获得了全国英语专科自考毕业证书后,开始做英语家教,她教的学生有20多人,学生中学历最高的还有一位硕士生。她把每月做家教的收入交给父母,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有些家长听说郭晖的英语水平非常高,就让她业余时间帮助辅导自己的孩子,每个月给25元的报酬。郭晖很喜欢这份工作,这样可以复习自己学过的知识,更让她感到开心的是学生们都管她叫“老师”。

年末,郭晖来到河北一家学院应聘教师职位时,校方说:一是身体太差,不能走路;二是学历太低,不能胜任学院教师工作。学校需要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这让她真正地体验到求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次求职,让郭晖知道了自己学历偏低,她开始攻读本科学位。1997年6月,郭晖拿到了自考的本科学士学位,顺利地通过了另一门日语的全国统一考试。当年,河北工程学院办了一个英语硕士进修班,进入该班学习3年后,可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郭晖去打听,校方说:“我们只招收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但自考生如果本科已经取得5门主科合格证者,也可以录取。”当时,郭晖已经取得8门主科合格证,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这样,郭晖在英语本科即将毕业时,又步入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攻读北大博士

硕士毕业后,郭晖再次来到河北一家学院求职,而这一次,郭晖已经取得了自考的本科学历以及在职硕士进修班的资格证明。这一次,郭晖想求得一个心仪的职位,得到的答复却是“没受过正规的教育,根据规定,不能录用”。残酷的现实,让她再一次感受到找工作不容易。

在求学的道路上,郭晖奋力前行。2003年,郭晖被山东大学录取,毕业时,山东大学授予郭晖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她的硕士论文是《诗歌翻译的韵律问题》,其诗歌翻译方面的造诣连郭晖的导师也钦佩不已。

毕业前,郭晖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这时,从答辩室走出一位老教授,父亲郭荣茂紧张地问:“我女儿郭晖的论文行吗?”老教授显得很激动:“你的女儿是个人才,这孩子答辩干净利落,十分精彩,日后必成大器。”郭晖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郭晖渴望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念头愈加强烈。

北京大学,郭晖视为神圣之地。但是,北京大学能向一个严重残疾、自学成才的女青年敞开大门吗?郭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北京大学英语系沈弘教授写了一封信:“我是一名高位截瘫女青年,是坐在轮椅上读完研究生的。我想报考您的博士生,不知是不是可行?”10天后,郭晖收到了沈弘教授的回信。信里的话让她既惊喜又温暖:“欢迎你报考我的博士生,北大重视的是学生的学识,我们会根据成绩择优录取,请你不要有顾虑。”

读到沈弘教授的回信,郭晖十分激动。由于她选的英语诗歌翻译是个冷门专业,从事研究者寥若晨星,就连找学习资料都是件相当困难的事,父亲郭荣茂走遍省城的各大书店,也找不齐资料,只好向自己当年教过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求助,终于获得一套完整的书籍资料。这时,距离博士生考试只剩下75天时间。父亲担心女儿压力过大,就安慰说:“不要有思想负担,这次考不上没关系,咱们下次再考。”女儿只是笑而不语。

2003年3月,郭晖的父母陪着她来到北京参加博士生考试。当郭晖出现在考场时,就有热心的同学帮忙抬轮椅,郭晖很感激,她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5门考试结束。郭晖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全家人相拥而泣。为支持郭晖完成学业,邯郸市残联向她赠送了3000元现金和一部轮椅。

圆梦哈佛

到北大读书了,郭晖的学习、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郭晖的父母商议决定,由母亲到学校照料女儿的日常生活,父亲则在北京打工挣钱养家。

北大宿舍主管人员为郭晖母女提供单独宿舍。郭晖和母亲一起住进北大一栋宿舍楼内。从此,郭晖每天奔波在课堂、食堂、宿舍之间,她抓紧时间,拼命学习。郭晖在北大的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在拿系里的奖学金。她要用学识和能力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郭晖上课前,母亲推着轮椅把女儿送到楼前。旧楼有台阶,需要把轮椅抬上去才行。见母亲推着郭晖来上课,同学们纷纷上前帮忙。由于教室门窄,轮椅推不进去,郭晖只能被母亲背进教室,坐在椅子上。为了使身体保持平衡,郭晖一动也不敢动,一节课下来,郭晖苍白的脸上直冒虚汗,累得不行,有时大小便失禁。每次上课的时候,母亲就拿着女儿在厕所用的木凳,在门口等着。每到课间休息时,就急匆匆地跑进教室,把女儿背进厕所。

对于她的专业,郭晖笑着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消遣,但是做研究则必须下苦功才行。”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英国17世纪的一位叫琼生的诗人,这位诗人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要研究他的作品,首先得能够看懂有关他的书籍资料。所以郭晖在学会英、日、法和拉丁语之后,增加学习一门古希腊语。一年后,学业成绩也名列前茅。

由于郭晖在英语诗歌翻译方面卓有建树,国内外一些出版社开始注意上她。2003年12月,南海出版公司负责人找到她,请她为《海鸥乔纳森》一书担任翻译。郭晖在学习之余,着手翻译书稿。这本书出版后,在市场上引起很大反响。

在学校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她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2004年度北大“挑战杯”论文比赛三等奖。翻译出版了长篇译著《尼罗河两岸》,为出版社校对了9万多字的《战争与和平》丛书分册。

在未名湖畔,坐在轮椅上的郭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师生们投以赞许的目光。团中央还授予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08年8月,郭晖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历和学位,成为该校百年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她的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两次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际语言论坛”和“世界诗歌研讨会”。

扛住了命运的打击,一步一步坚强地走向未来,郭晖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感染了社会。她先后获得中国残联的表彰和奖励,河北省政府、省残联授予她“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她“北京奥委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篇(9)

关键词: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现状分析

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计算机的发展应该是不为过的,这体现在时间空间上,更渗透在计算机的教育教学中。目前国内诸多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或与之相近的专业,一曰是人才的需求,二曰是应用的广泛。现代的高校犹如一个教育工厂,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使用的是大致相近的教材,重复着相似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无法彰显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和人才培养的特点,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偏低。

纵观中西方的教育,我们注重的是“外塑”,西方重视的是“引发”;我们的管理是“圈养”,西方的管理是“放生”;我们的教育“包办”为多,西方的教育“自主”为多。因此,学校的繁荣,并未带来教育的繁荣,进入大学后的学生存在的困惑与迷惘是可想而知的。

2探索方法

笔者担任02计算机应用本科班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时,有学生提到:“老师,计算机的课堂教学为什么不能像讲故事一样讲解?”这让我们想起了多年来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固化”模式:教师课堂讲,学生机房练;想起了为什么总是有学生要逃课或课堂开小差;想起了我们的学生虽经过四年的“苦读”,却得不到“委以重任”;想起了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是那么枯燥,为什么游戏软件又是如此的“深入人心”。

学习是学生的主业,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设想若我们能把学习变成游戏,听课如似听故事,学生岂不像热爱游戏一样热爱学习,像爱听故事一样爱听课,学习也就像游戏、像故事一样充满魅力。在笔者多年从事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体验有些方法值得探究:

2.1工程背景法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根据学生没有工程背景的现状,若仅按教材讲方法其收效是不佳的。教师可考虑在开课之前,让每个学生自己找一个项目,找不到者教师为其确定一个项目。以所选项目为工程背景,随着软件工程课程学习的深入,不断完善自己的项目内容。到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自行总结在自己的项目中所用到的软件工程方法,并在全班组织一次交流。虽然学生在背景知识以及对所讲专题的准备方面差别较大,但从整体效果上讲,一是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是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锻炼了学生思考及表达能力。

2.2小论文总结法

学过“数据结构”的人都知道,在各类教材的叙述中,除描述的工具不同外,内容结构方法上几乎相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做各类方法的对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算法的异同,其体会的多少与深浅,可以用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小论文的写法要求,其格式上可不像正式论文要求,只要将学习中的想法,特别是算法的改进反映出来即可。通过上机验证,课程结束后将小论文整理成册。这让学生们对实现数据结构中的算法,体验人机的结合,分析算法的优劣,做到学懂弄通,举一反三收效甚大。

2.3游戏设计法

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基本功是程序设计,其对软件专业后续课程影响颇大。远的不讲,从77年恢复高考后进校的大学生学过的算法语言,无外乎有ALGOL60、BASIC、FORTRAN、COBOL、PASCAL、C,C++,名称虽不同,适用的对象有所差异,但语言核心体未变。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在于,语句的功能易理解,语句的灵活运用犹如“大难临头”,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联想到游戏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其内容和效果外,还有一种精神,游戏不是表演,游戏是自己。玩游戏虽然累,但其乐融融。设想将游戏设计法引入教学中,也会让我们的语言课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解剖简单游戏入手,讲解语句的功能和作用,学生入点门后,其“修行”转入学生个人,教师加强引导,留下思考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拉开了学生间的距离,出现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教师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相互间有了比学赶帮,这样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4学生讲解法

教师讲、学生听,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这是传统的教学活动模式。学无条件服从于教。计算机软件的许多课程,并无标准答案可言,训练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的讲课,融入学生的资源,改善学围着教转,通过多种形式,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教学只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一是在师生角色互换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含义;二是学生讲、教师听,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调整修订;三是学生在承担“压力”的同时,更加激发学习的动力,为自己所“教”的部分博览群书,学懂弄通;四是通过“合作”教学,使师生共同成长进步,教师也将从单一的教转变为多元化角色: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工程师。

2.5边学边用法

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立竿见影,这是一个很适用的教学方式。首先是将枯燥的计算机理性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教学。如由加法指令演变为累加器的过程。其次是加深理解,促进教学。如通过算法过程学习完成一个管理系统。再之,计算机的应用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处不有。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捕捉学科发展前沿,对开阔学生视野很重要。

3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的改进固然重要,但对专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社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也需要持一种后现代的课程观。这是一种师生依据课程要求动态生成的而非预先设定的课程。它更利于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这样做明确了教师与学生的责任定位,达到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之目的,改变以往以获取知识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类问题值得思索:

3.1因人设课程问题

计算机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但专业尚属年轻。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如何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师生均有发言权。这不仅是对课程的挑战,更是对人的挑战。课程安排要变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为专业发展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旨在引导学生成长,而在学生成才的过程中教师也能有所收获和进步。

3.2因知识设课程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仅仅是一种存贮行为,它是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幸福地生活。反之,若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学知识,是为了知识由外向内转移和传递,那么出现的“高分低能儿”,“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就不足为怪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的知识的积累和丰富,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是人们精神的富足。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较其他精典课程更为迅速,探讨一种实时性强,动态灵活,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已迫在眉睫。

3.3因学分设课程问题

完全学分制,自主择课,对承认并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若课程仅为学生修满学分而设,那也只能是形式上的学分制。计算机专业课程门类繁多,与专业发展迅速有关,也为实施完全学分制埋下了“伏笔”。教师的科研能力对专业教学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在商业主义、市场主义和管理主义颇为盛行的今天,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在培养人才工程中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对社会无疑是一种贡献,同时对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4因实验设课程问题

动手能力、实验技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所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学校的办学能力。目前专业实验室如同雨后春笋,不断满足着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然而,缘于人力财力的缘故,实验室发展满足专业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这涉及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问题,涉及到提升专业竞争力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认同度问题。

3.5因需求设课程问题

需求主要来自学生与社会。为满足市场要求,不少高校绞尽脑汁考虑计算机专业与课程设置问题,在吸引生源方面有一定的视觉效果。然而四年的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普遍感到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学“好”,自觉功底不足,无法在编程、网络开发、数据库等方面能有一技之长,甚至出现了为了就业去职业培训机构再“回炉”的现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如何与市场接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如何受到社会的“青睐”,留给了我们思考与遐想的空间。

4展望未来

大学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进步的时代精神,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及课程设置有关问题的探讨,旨在通过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变化,让我们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更具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健康有序的保障机制,促进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辈出。科学的、实用的、发展的、有效的新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学生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相配套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向我们计算机教育界的同仁们提出了挑战。文中“五种方法”及“五类问题”的提出,是让学生在教师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上拥有探讨、怀疑、批评、主动的思想,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拥有自我发展的追求,随着学习个体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强调的综合、广博、人文底蕴的精神,营造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空间,提供了与学生共同迎接未来挑战的宽广舞台。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成长春. 赢得未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美]Robert J.Marzanc等. 学校领导与学生成就[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 冯建军等. 生命化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10)

艺术类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正处在青春期,生理迅速发育并达到成熟,随着社会活动、艺术实践范围的日益扩大以及学习生活环境发生的变化,心理上也相应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艺术专业学生的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和紧张性明显偏低(尤以前3项差异更显著),而稳定性、幻想性、有恒性、自律性、怀疑性、忧虑性等则偏高。因此,普遍存在着缄默、喜欢独来独往等个性特征;由于偏重专业课学习,轻视文化课学习,因而知识面比较狭窄;他们往往沉溺于艺术世界而对人情世事的关注、了解和能力较缺乏;其幻想性、有恒性、自律性较高,则可能与专业的学习、培养和熏陶有关。

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如何在追求个体发展与建构社会规范之间,在承续传统与展望未来之间保持固有的均衡;如何让艺术类大学生既在现实生活中脚踏实地,又对未来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能够适应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的要求,这是艺术类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加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抓好养成素质教育

第一,应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艺术类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第二,应加强学生的校纪校规教育和修养教育。这是由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于其他专业这一特点决定的。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是在自由度较大的画室或者空间很小的琴房中接受教学的,容易造成学生散的错觉,养成学生日常散慢的习惯。针对这些特殊情况,应强化学生纪律意识,使他们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学习纪律。同时也要加强行为规范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做到服饰整洁,不穿奇装异服,不留怪发长发,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待人有礼,说话和气,男女交往举止得体,尊敬师长等良好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其次,抓好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包括专业素质教育及文化理论素质教育。

1、专业素质教育包括艺术审美、艺术表现、艺术创造等艺术素质,并且这些艺术素质应该是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其特殊性就在于他们的艺术素质,如果忽略(或者失去)特有的艺术素质修养,那么他们也就不称其为艺术专业的学生了,这样的艺术教育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特有的涵义。正因如此,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就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入手。

(1)艺术欣赏能力。对于一件艺术品,每个人在接触的第一瞬间,就已经有意无意地对其进行了欣赏,但这种欣赏一般是无意识的,是表象的、直观的。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简单的直观的欣赏能力是不行的,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艺术欣赏方法,保持爽朗、大度超然和良好的欣赏心态,欣赏作品时,在生理和心理上形成独有的认识和感觉。也就是说,艺术专业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应该由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性与综合欣赏的高度,然而这种高层次的欣赏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平时艺术修养的不断积累。

(2)艺术表现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也是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总是以外在的物化形式展现在欣赏者面前。而外在的物化形式,则是表现力的体现。比如说,有些演员唱歌时不注意情感的抒发,不去表现,只是机械的唱旋律,这样就显得呆板、没有投入进去,收不到良好的艺术效果。而很多歌唱家在演唱时,他们在正确发声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内在的情感,做到了声情并茂,给观众展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作品,使观众得到了美好的艺术享受。所以,艺术表现力是艺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表演上还显稚嫩的大学生来说,加强艺术的表现能力和修养显得更为重要。

(3)艺术创造力。艺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继承和学习,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传统,学习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成果。然而教育的目标并不在于继承和学习,而在于创造。即学生个体学习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能独立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并能生产出一定的艺术作品,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精神生活和审美需求。因此,艺术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

2、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原因,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人文素质较其他专业学生要差,因此加强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拓展知识面、加深文化功底显得十分必要。

(1)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需要教师的严格约束力。人都是有惰性的,在青年学生身上也不例外,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严格监督、考核,才更容易收到满意的效果,严师出高徒是有道理的。。

(2)文化理论素质教育应该把文化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拿英语学习做例子,在学生的课余活动中完全可以以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排练一些英语短剧;节目制作专业在观摩作品时可以涉猎一些原版的外文影像资料;广告、动画、服装设计等专业也不妨引人一些国外的前沿作品、设计思路和行业背景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既提高了专业水平,又强化了英语知识,还增强了学习兴趣,开阔了眼界,可谓一举多得。

(3)营造浓厚的文化课学习氛围。一些专业课教师也难免会存在不重视文化课的心态,因此,从教师到学生共同转化思想,提高认识,营造教学相长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文化课学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鉴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卫生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养成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抓好专业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楼设琴. 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 中国冶金教育,2005,(3).

2. 覃玉荣. 艺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 广西高教研究,2000,(2).

3. 蔡晔. 关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J]. 艺术教育,2005,(3).

篇(11)

关键词:素描;思维;创造力;专业技能

Key words: sketch; thinking;creativity; professional skill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56-0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不断发展,艺术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思想,新观念的挑战。各学科专业都面临着如何面对传统,展望未来发展的问题,尤其在传统基础教育上更是众说纷纭、百花齐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改革的学术研究热潮。

在绘画基础素描教与学的改革争论上,尤是活跃突出。2003年以来,也有两次各大美院及综合院校举办的素描教学研讨会。这是素描的幸事。纵观各学术刊物论文,主要是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矛盾分化。就教育而论,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方法;不管是什么学科、专业,要解决的应该是学生的思维、个性、技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更是重要。艺术教育对大脑思维的作用是不争的事实,是前人科学的定论。而素描的学习,对我们大脑的锻炼、思维的培养和提高,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甚至是很关键的。素描教与学的成功与否,对我们刚入学的学生来讲,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专业学习和发展前景。

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是人类大脑经历多少岁月的磨砺和大脑飞跃进步的结果。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高度健全发展的结果。我们学生目前的入学现状,很多观念意识、思维方式都需要转变。入学后,需要通过某种合适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艺术学习的范畴,培养一个适合艺术创造活动的思维和大脑。无疑,素描是最佳的选择。

关于素描能起到这种思维培养作用的论证。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的艺术教授贝蒂・艾德华女士著有《新素描》和再版的两本《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有着强有力的著说。她阐述了在素描的学习过程中,素描这一学习形式使我们的左右两个大脑自觉地进行不断的转换,从而让掌管我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两个大脑在素描学习中得以全面的锻炼、开发。促进直觉认识和理性认识经验在大脑的成熟。从而提高我们认知世界和对事物判断的准确性。尽管书中很多是针对没有学习过绘画或很少绘画经验的人士。但对于目前高校扩大招生情况下,尤其对综合性大学和地方性大学,我们是很值得参考借鉴和学习研究的。

素描“基础”这一概念,也许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脑海里,仍只是具象、写实功夫。时代走到现在,素描的造型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研究和充实。尤其在装饰性、意象性和抽象性素描都有了很深入的探索。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思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不会滞后,和富于创新的新时代接轨。

在素描的写生训练中,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个整体的认识同时,还必须对物体进行敏锐的观察,捕捉到我们瞬间的“发现”,并将其通过线条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思维活动过程历练了我们的大脑。教会我们认识事物,怎么辩证掌握整体认知事物的同时,又要做到对事物局部认识的深度。这种对事物的认知表达方式,正是任何学科、领域都需要的。素描学习只是一种形式,思维的培养、提高才是关键。

素描的训练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世界。对于素描而言,它是各造型专业艺术的基础起点,在纯绘画艺术的专业学科,素描讲究的是线条、造型、结构、解剖、透视、明暗调子、质感、量感、强弱、虚实等全因素的要求,以客观还原物体为本,强调的是整体综合因素的探究和完美表达。现代素描则将传统素描各个素描词汇概念分解独立化,深化它的内涵,并发展出新的造型语言和新的教学方式、模式。并冠之意象造型,解构重组,有机造物,空间构筑、形象联想等具体的名称概念,语言上更多强调在艺术训练中注重发展观察和表现的多层次,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的。其实传统与现代并无矛盾,它们相互深化发展,就像大树越往上长,越多分支分叉,这分支分叉多了并不妨碍树木的成长壮大。相反更加枝繁叶茂。矛盾的本身不在于学术,在于人的狭隘,因为获得绘画的技巧和所有艺术的基本技巧从来也不会阻碍创造力的涌现。

在素描技能的训练学习中,不管是纯绘画艺术学科还是设计专业学科,它们内部都有许多分科,各专业的素描训练其实是各有不同的取向追求。但不管何门类,我们的素描教学是以再现表达研究。并籍此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基本技能――通过对物体的观察,运用素描这一形式媒介来表达我们的内心世界。这种注重造型基本技能培养的素描训练,对于我们许多不具备“天分”、“资质”不成熟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需的。没有优秀的素描技能,纵有“千言万语”、思维再活跃、再好的创意,也难以再现,难以表达交流。对于这一表达技能的学习,我们应拓宽眼界,以包容的心学习各种不同风格、形式的素描表达方式;研究、探索素描的本质,运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实、提高我们对创新思维的表现力。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它的基础性决定了它的非实用性。对它的学习作用没有立竿见影显现出来,造成很多学生忽视对它的钻研学习和足够的重视。教师认识的态度也会影响着教学质量,只有全面深入研究素描的内容和它未来的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自我更新,充实,才能充分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贝蒂・爱德华.新素描[M].何工,译.

[2]贝蒂・爱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之一[M].张索娃,译.

[3]赵健.新概念装饰素描[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