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个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制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个别的会计人员判断能力较弱,在运用相关政策和业务的处理上,不能够做到准确,到位,使得在业务处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导致会计信息失去了有效性、真实性;对会计工作的敷衍了事,不钻研会计知识,不履行相关职责,使得企业的实物资产与账务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个别会计人员没有经过常规学习,往往满足于现状,不注重水平和技能的业务知识的提高,学习意识淡薄。
(三)思想道德素质偏低
会计工作的前提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来决定的。而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低下主要是事业心不够强,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够敬业,没有负责的科学态度,导致会计工作一直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当中。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平时的工作实事求是以及公正方面存在一定的违反行为,使得大量信息失去真实性。
(四)法制观念淡薄
会计人员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是会计行业的一大特点。但是,目前多数会计人员对国家提出的会计相关的法律都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在企业中,存在着负责人以强迫、指使或者授意等要求下,编造财务假账;有的会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不但不制止,甚至还为造假者出谋划策;还有些会计人员,因其身处会计一职,视法律知识为无物,擅自挪用公款。
二、会计人员素质得到提高的对策
(一)对会计人员文化素质教育有待加强
1、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在其知识的学习上,要保持与时代的步伐同步,随着步伐及时的更新。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的提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行会计人员的培养,再教育。
3、在信息化、电脑化的时代,会计人员还需要苏联的掌握计算机知识。
4、掌握一门外语,在数字化的时代,才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
(二)加强教育培训
1、在职培训
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的,而且还要具有对新形势下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处理能力。通过一段时间内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业务培训来了解国家财经法规、统计、税务等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在一个能够掌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会计业务素质。
2、加强自学和继续教育工作
在信息知识的时代,会计人员的自学不仅能够增强业务素质,能够增加自身的一种自主性的学习知识的欲望。学习已经不是一个时间段学好,就能够一劳永逸的事情,作好继续教育,才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企业的领导,需要对继续教育提出规定,让其制度化、经常化。
(三)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近几年拜金、享受主义的日趋严重,在会计人员的思想上筑起一道道德防线是必要措施。应然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会计人员的整个会计生涯。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能够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是非观,能让会计人员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将不良风气拒之于城墙之外。
(四)增强法制教育
2.教育秩序能够保障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职能得到发挥,教育职能的发挥则需要教育活动中的各个要素能够得到协调,而教育秩序则能够在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发挥这种作用。在高职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育秩序能够通过教育规章制度的形式来对教育活动参与者所具有的权利以及所承担的义务作出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做出规范和联系,因此,教育秩序是否得到良好的构建,不仅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活动中的教育成效和教育效率,而且直接决定着教育活动中学生能否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教育秩序在确保教育活动得以有序开展的同时,能够满足高职教师以及高职学习参与学习活动的需求。从教育需求和教育秩序的关系来看,由于教育秩序经常被当做对教育需求的制约,所以教育需求和教育秩序也经常被对立起来,但是事实上,这种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事实上,教育秩序不仅不会制约人们本身所具有的教育需求,同时能够确保人们所具有的教育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教育实践表明,在高职教育中只有具备良好的教育秩序,才能够构建科学的规章制度、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师生教育需求的满足。因此,在社会发展转型时期,高职院校应当将教育秩序的重建放在重要的地位并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通过校际合作、经验借鉴、教师交流与研讨来探索高职教育秩序的重建路径。
二、社会发展转型时期高职教育秩序的重建
1.构建具有稳定性与预见性的高职教育秩序在社会发展转型时期,教育秩序的稳定性决定着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的稳定性。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成效的凸显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因此,重建之后的教育秩序需要具备稳定性的特点,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高职教育的顺利实施。另外,教育秩序只有具有稳定性,才能够让高职教育的参与主体对教育制度等内容做出深入的了解。因此,高职院校在社会发展转型背景下对教育秩序所做出的重建工作,需要以社会发展特点以及高职教育发展需求为依据,从而确保教育秩序对高职教育的适应性。同时教育秩序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种前瞻性是相对于可以预见的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而言的,这种前瞻性能够避免教育秩序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变化。
2.构建具有调控性的高职教育秩序在社会发展转型时期,高职教育秩序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调控作用,这种秩序的存在是为了推动高职教育以及受教育者的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高职教育秩序在重建过程中确保教育秩序能够对高职教育中各类因素做出有效的协调。事实上,高职教育领域涉及到许多教育部门和教育团体,这些教育部门与教育团体在工作任务与工作职责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使不同的教育部门和教育团体在教育制度和教育规则的制定中体现出了不同,因此,不同教育部门和教育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需要面临着制度差异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为了实现各个教育单位之间的协作,教育秩序的重建需要对各个部门的教育资源做出调整与整合。通过这种协调作用的发挥,教育秩序可以对高职教育各个主体以及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做出调整,从而形成具有权威性的高职教育体系,并为高职教育以及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构建具有开放性的高职教育秩序在高职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承认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发展是一个动态且开放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所具有的不完善性能够得到有效的弥补,从而实现学生的发展。同时高职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为培养优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这些人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高职教育秩序的重建有必要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即推动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的转变,在此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做出优化,从而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更好的便利条件。与开放性的教育秩序相对应的是,高职院校还需要从教育制度方面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即利用制度规章来推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要重视社会企业在高职教育工作中的参与,从而使高职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转型背景下社会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所提出的需求。
4.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高职教育秩序在社会发展转型时期,高职教育秩序重建过程中教育秩序的可操作性关系着教育秩序价值能否得到实现。具有可操作性的高职教育秩序首先应当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并且不能仅仅将高职教育秩序的重建仅仅停留于理论阶段。具体而言,教育秩序的重建不能对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超越,因为这种超越同样会产生不适应性问题,从而导致难以在教育秩序引导下获得良好的高职教育成效。同时教育秩序的重建更不能止步不前。教育秩序在具备稳定性特点的同时,也要以创新和发展的眼光对细节内容做出不断的改善与优化;其次,教育秩序可以对高职教育行为进行规范,这种规范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在高职教育参与主体了解相关规范的基础之上,其中教育规章制度作为教育秩序中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必须克服变更频繁以及含糊用词的问题,同时要做到严谨简明、易懂明确,从而使高职教育参与者对教育规章制度做出认知,并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违规后果。
二、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等职业院校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现在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这些不足都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本知识。通过仔细的分析和研究,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
中职教育如今的课堂教学系统还是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分为三个层面,也就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学生做完课后习题”。这样比较乏味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课本知识,对于老师的讲解积极性不够高,使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和内容,还有《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课本中包含了很多专业知识,专业说法,知识之间的衔接性比较强,使很多学生不能跟随课堂教学的脚步。
2.理论教学不够稳固
财务会计的理论教学在中等职业院校中主要设计了两个学期,其中每个星期有七节理论课,并且《财务会计》中的专业知识对于没有了解和掌握会计知识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学生在课后只能通过加强记忆的方法来记住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点。针对学生来说,《财务会计》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随着我国对会计的认识地位不断增加,财务会计课程随着法律法规的变化也随之变化着,学生不容易接受这些新的科目。
3.课程的操作性不强
财务会计的实际运用性比较强,我们不但要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现在的中职财务会计实践课程教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在师资力量方面不够标准,很多老师以前都没有接触过会计这个行业,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也不够专业;还有就是职业学校对于实践课程的安排比较少,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得不到完善。
4.考核标准不健全
财务会计课程的考察制度主要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理论知识的考察主要是采取考试的方法,有的学生会使用临时抱佛脚的办法,甚至有的学生依靠照抄的手段来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考试的成绩就可以决定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实际不是这样的。在对实践能力的考察方面,学校也没有加强关注程度,实际操作能力是评价学生能否掌握理论知识的关键环节,有些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好,但是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实践能力不能提升,也就影响了职业技术的专业能力。
三、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变革的解决方法
根据现在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不足,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课程教学的变革,实行新的课程改革,提高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实际效率,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以后的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作用,把财务会计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和会计的实际案例进行融合,加强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把一些比较抽象的会计知识转化的中职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探析蔡云飞(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会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拥有扎实的财务会计知识具体可感,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并且要及时更新财务会计教学观念,在课堂中使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来指引学生,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在《财务会计》中找到信心。
2.防止大班上课,进行小班教学
职校需要加强对于教学设备的投放,使用先进的师资资源,进行小班教学。通过有关调查发现:从教学效果来看,小班教学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大班教学,中职学生大多数学习能力薄弱,大班教学的数量较多,老师不可能将每个学生都兼顾到位,但是在小班教学中,人数就远远少于大班教学,老师可以兼顾各个学生,也容易掌握各个学生的实际动态和知识掌握程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
作者:蔡云飞 单位: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3.制定符合新时期中职财务会计的教材,加强对于实践课程的投入
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找寻合适的工作,但是中职财务会计课程理论只有两个学期,其中的实践课就大量减少,实践课程训练不够充足。所以职校在安排财务会计的课程中需要增加实践课程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到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也需要聘用一些会计行业经验比较充足的人员在实际训练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理论知识的安排也要符合实际,与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联系在一起。
(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古代教育中强调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内省思想,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注意从中学语文课程的实际出发,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还要吸取古代教育智慧的精华,领悟内省思想的内涵,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及时纠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在语文学习中有待加强的地方,以便及时改正和提高自己。因此,古代教育智慧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提高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三)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就形成了,而二者的联系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古代教育中强调师生平等和师生的和谐相处,并且教导学生要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教师和学生也要互相学习和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保证教师将最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用积极的态度消化知识,获得自身水平的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了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形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中学语文教学要从古代的师生平等关系中获得启迪,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古代教育智慧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诗化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借鉴古代教育智慧,帮助学生形古代教育智慧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莹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古代教育中强调诗化教育,诗化教育在古代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育而言,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像诗一般涤荡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想,所以进行诗化教学是必要的。就目前而言,中学语文教学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诗化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进行诗化教学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诗篇,首先要了解诗人,因为诗人是诗篇的创造者,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情特点就可以分析他的作品肯定有时代的烙印,诗人的情感会跟随自己的情感变化,了解诗人之后再去阅读诗篇就可以充分读出诗人的心境和诗篇的内涵,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提升,因此,诗化教学是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二)进行反思教学将古代教育的智慧充分应用到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古代优秀教育理念渗透进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古代教育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也是对反思教学的强调。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水平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语文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可以给学生创造应用的情境,用提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第二,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好的教育学生。古代教师更是以其渊博的知识培养优秀的人才。教师要注重自我提高,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培训,提升综合语文素质。第三,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自主学习。
(三)优化教学环境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建立依赖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成效,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环境要做到:第一,教师要保持民主平等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内心,减少师生间的隔阂。第二,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第三,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和谐愉悦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
1.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各种各样的职业也日趋细化,各种细化的职业需要越来越多的行业才能完成一条产业链条,人们的工作联系便日益紧密,因而就产生了各种职业利益冲突。对于职业利益冲突来说,因为有利益的争端,故职业人和外界的关系便复杂化;因为有利益的争端,故为了有效地来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必须要调整职业人利益和本职业及其他职业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对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所有相关行为,以及对其应该担负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来求得整体的认同和一致性,职业道德便是职业人所应认同和执行的一种有效规范和引导。
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来说,职业道德则是指其在会计职业的相关活动中,体现了会计的职业特征的,应该遵循的会计职业关系及其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
2.公司治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人治远比治人重要。由于会计信息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在诸多经济信息中的作用明显,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将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故当经济利益与职业道德规范冲突时,如果企业对会计人员缺乏有效地监督和引导,势必会让部分会计职员出现某种程度的道德失范问题。近年来由会计引发的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国家审计署于2010年6月4日结果显示,截止到2010年5月30日,会计师事务所总共为2085家业已上市的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1933份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87份无保留带强调事项段意见审计报告,41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32份保留带强调事项段意见审计报告,22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意见共152份,占7.3%,,可见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其次假账盛行,腐败盛行,以各种名目做的收入、利润、成本、效益的假账,被瞒天过海中饱各关联人员和会计的私囊,以至于企业管理者防不胜防,会计管理疲软无力,导致企业绩效不前。
二.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是统一的,和谐的关系。
1.什么是伦理道德
《说文解字》中关于“伦理”的解释:“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伦的本义为“关系”或“条理”,展开则有类别、顺序和辈分等含义,后世则引申为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自然之间的广泛的利益关系。理的本义为玉石上的纹理,展开则有治玉、治理、道理和条理等含义,后世引申为道理、原则和规则等。伦理具有“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秩序,合乎一定的条理规则”的意义。顾名思义,伦理道德则是具有“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一定的条理规则的,符合一定的社会秩序的道德品性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涵义。
2.伦理道德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讲究“慎独”。
即是指在一个人的时候,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况下能依据道德标准行事,也能坚守道德准则。所谓“暗室不欺心”,即便不被人发现,也不做坏事。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拥有“慎独”的伦理观,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守会计职业的道德原则,遵守会计职业的行为规范,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素养,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境界。儒家讲究“无信则不立”。诚信对于任何职业人都需要,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受到的金钱诱惑更大,若能够诚实守信的对待经济问题,则能体现出自身尊严和职业道德境界的问题。
三、完善新的伦理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1、市场经济整体的道德环境建设
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的压力来自全社会的各个层面,绝不是一家公司或者单纯的会计业界可以完成的。
1.1重视全社会的道德氛围
净化会计的职业道德环境首先要依赖于各界的支持和协调,要营造出一个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和一个健全的法治治理环境。中小学教学、会计专业的专门法学习、文化宣传、主流媒体和现代媒体的舆论造势,都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着感染力和渗透力。一个社会对于伦理道德的坚守和对职业操守的肯定,能影响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对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广泛宣传,能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使命感、责任心和荣誉感以及耻辱感
1.2完善监督机制评估机制
有约束力的职业规范,才可能规范的约束职业行为。
法律可以对会计人员产生威慑作用,目前我国关于会计违法犯罪的条文,比较全面,但是健全的法律条文之外,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才会让会计人员因为惧怕法律的惩罚而不敢轻易尝试制造假账、贪污公款或者挪用公款等行为。反过来法律又可以保护遵守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良好的法律环境无疑是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前提。有完善的评估机制才能更好的全面的评价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如果说法律的约束作用是“硬”作用,那么道德规范的评估作用则是“软”作用。所谓软硬兼施,评估可以从职业道德评价、敬业精神、责任心、合作性、工作认真态度等多方面,客观的、公正的、科学的来评价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从而鼓励和引导会计人员规范其道德行为,自觉的向职业操守靠拢。
2.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
2.1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爱护
要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遵循企业伦理和商业道德统一的原则,建立起企业伦理观。有理性的企业会创造出合乎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其价值观能适用于所有员工和部门,正因为其对于所有员工的适用性,就必然是考虑了员工的正当利益的,明确了企业与员工关系的价值观。对于会计人员,在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职位,受到金钱的诱惑最大,所以企业要从细处关心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感觉到个人在公司的福利、前途明朗;公司树立起双赢观点,让会计职员明白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分惠于他们,让他们不需要依靠违背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而获得可观报酬,从根本上感受到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转贴
2.2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赏罚机制
2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的跨文化差异
(1)对比中英隐喻词语,把握词汇隐喻的文化共性由于人类具有相近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结构,在文化认知方面英汉文化存在相同性。例如:Bloodisthickerthanwater在中文隐喻中也同样译文血浓于水;tobeatone’sbreast翻译成中文即指捶胸顿足,同样喻为悲痛异常。以上这些隐喻词汇不仅在文化内涵方面具有趋同性,而且含有相同的喻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隐喻文化的相似性及汉语文化的正迁移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汇意义。(2)对比中英隐喻词语,把握隐喻思维的跨文化差异英语与汉语间的跨文化差异,在隐喻的表达方式上有明显体现。其中,试以动物的隐喻表达方式为例,分析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不同民族间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动物词汇表达的隐喻意也因此不同。1)Do(g狗)中文:走狗,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英文:a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itsda(y人有得意之时),Anolddogbarksnotinvai(n老年人做事有经验)2)局促不安中文:象热锅上的蚂蚁英语:Likeacatonhotbricks3)牛汉语:气壮如牛英语:asstrongasahorse由于文化特征,汉语中“贬义”含义的“狗”在英语中隐喻“很幸运、很重要的人”;在表达“局促不安”时分别用“猫”和“蚂蚁”两个喻体来形容焦躁不安的“人”这个本体;而在表达“气壮如牛”时英语却用“horse”,这取决于不同民族不同的生产方式,与汉民族历来用“牛”喻指任劳任怨的人不同,英国在农业文明时期使用马进行耕田劳作“,horse”则表达能干健壮的联想意义。因此,隐喻的跨文化差异对比可以避免使用中的文化歧义,指导学生准确记忆并使用词语,提高语言的交际和使用能力。综上所述,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文化教学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可以运用文化的趋同性及汉语文化的正迁移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英汉文化的相同性,另一方面,理解由于不同民族间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造成英汉的文化差异。
(二)群体规范与凝聚力。在社会心理的作用下,群体成员具有较强的整体意识,能够认识到个体是组织的一部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群体成员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并内化为行为的尺度。因此,良好的群体规范有助于成员行为的导向和矫正。同时,群体对于成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成员对群体忠诚,成员之间有“我们”的认识,有相互合作的愿望和动力。彼此间意见沟通畅通、信息传递较快,气氛民主,比较关注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群体凝聚力在社会心理的推动下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社会心理对教育教学的消极影响
社会心理除了能带来积极影响外,还存在着很大的负面性。勒庞认为在群体中,个人的独立性会完全丧失,“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2]这种反差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具体来讲,社会心理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消极影响有以下几种:
(一)从众与服从。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很多情况下,人们已经形成尽量不偏离群体的习惯,并为了使群体接受而不惜放弃自我,委屈服从。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因此,个人会从被排斥、被边缘化而导致的焦虑感出发,逐渐放弃个人立场。从众所产生的后果非常恶劣,加上法不责众的心理,个人的优越感和力量感急剧膨胀。“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全盘接受,或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正是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群体中的人们和独立的个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格,对差异和争执的容忍理解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独立的个人可以平心静气的接受异议和矛盾,可以进行讨论和辩解,但在群体中却很难做到这样,“在公众的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在一片嘘声和驱逐声中,演说者很快就会败下阵来。”
二、强化德育功能,培养现代意识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标志
进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1依靠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学科本身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通过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树立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通过酸、碱、盐、氧化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培养学生的联系转化的观点;……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主观能动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3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学到SO2、SO3的性质时,告诉学生硫氧化合物会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再如由CO2、CH4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强化两个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减灾意识
三、养成思维习惯,学会思维方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21世纪更需要能力型人才。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是同整个国民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诸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求同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耦联关系去探索结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二氯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有几种同分异构体?按常规,学生会先写出四氯苯的一种结构式,然后用变换氯原子位置的方法逐一去找,此法很慢且易出错。若能变换角度去考虑:二氯苯的三种同分异构体是二个氯原子在苯环上分别呈邻、间、对位,如果我们改换一下观察问题的角度,把四氯苯看成是苯环上两个氢原子分别呈邻、间、对位,就很容易知道四氯苯也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应做到对一式或一题要多思、多变、多解、多联,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思维模式之中,受思维定势的束缚,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
逆向思维是从顺向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在化学知识中,有大量的可逆思维的素材。如元素的“构、位、性”互推,有机物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互推,各种不同浓度的互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等逆向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以此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联想思维是指对有相似特点的事物通过对比联想,推测其它方面相似性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特点,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学特性。如硫氰〔(SCN)2〕与卤素有相似的结构特点,从而性质也相似。这样,通过类比联想,写出硫氰与NaOH溶液、乙烯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醛基官能团的特性,可联想到具有这种官能团的物质,如醛类、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等都可能发生银镜反应。由相似性质的气体可联想到其有相同的制备装置。如:O2、NH3、CH4组,Cl2、HCl组,H2、CO2、H2S组等。学生一旦掌握了联想思维的方法,就可举一反三,减轻学生负担。
四、增强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于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曾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语言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着的。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人情的总和。而教学中,我们常把文化分为两个层面:即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通常交际文化要比知识文化更直接地影响言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跨文化交际。对文化所包含的这两个层面的熟悉、掌握、运用程度,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社会文化能力。
一、社会文化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对涉外人才的培养数量和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业对外向型、复合型人才(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懂外语)的要求也愈益迫切。另外,高职教育也取得了较大发展。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日益受到重视。但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众多不足。例如:
1.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据调查,英语高考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只认识6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阅读、听说能力也比较差。大约有1/4到1/3的学生只能进行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会话。
2.高职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是原来中专学校或中学里过来的,就是刚毕业的应届生。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事倍功半。
3.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视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没有把文化渗透和学生的语用能力相结合。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修订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新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下特点:
1.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2.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3.为适应改革开放对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的需求,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以及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外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用它来进行涉外交际,高职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应用能力既可泛指应用语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语言运用到实际涉外交际环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称为“社会文化能力”。“应用能力”是“社会文化能力”的基础,“社会文化能力”则是“应用能力”的最终表现。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以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实际上,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都可以进行的,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作为高职英语教学引领者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海姆斯(Hymes)曾说过外语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从这意义上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既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了解其文化;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教授一门语言同时也应是在传授一种文化。教师不能只顾教授语言知识,也不能说教语音的只管教语音,教语法的只管教语法。英语教学“只有考虑到文化因素,我们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行为,”(Crane,1981:194)才能更有效地交际。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把教学指导思想从“语言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宗旨。
其次是教学模式上的改革。
1.以大纲为依据。
转变了观念之后,要充分理解大纲。外语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予以取舍,而必须按大纲要求去做。要在仔细研究大纲,研究学习主体(入学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个性差异等)的基础上准确施教。立足本校实际,加强集体备课,商定每一单元文化导入的内容、要求、重点、难点等。日常教学中适时融入介绍、告别、聚会、访问等文化因素的讲解,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领会“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还要重视语言运用的恰当性”,使其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提高。
2.程设置及教材选择。
课程设置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之外可以请外籍教师开设口语课、语言文化系列知识讲座,也可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尝试开设一些辅修课,
如“文化与交际”、“涉外礼仪”、“外企文化”等。这样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领悟力和接受程度。
另外,教材是否合适也会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应选择多含英美本族人实际交际中的“真实语料”,方便教师教语言的同时结合文化内涵展开教学活动。
当然,教材内容应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其中的乐趣。同时也要使学生觉得“易学”和“好用”。另外,高职外语教学中读、写、译的重点应是涉外应用文献,所以教学素材的选择在着眼于典型性的同时,也应注重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职业文化的渗透。
3.课堂教学。
对于英语课的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运用多种方式增加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如: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热点话题辩论,实用文写作等。要克服班级规模偏大,人数偏多的困难,实施老师为场外指导,学生为场上队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另外针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比如口语训练中,要让学生学会句式表达的同时,了解该语言适合的语境,包涵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语用方面的错误,一般是不可原谅的,听者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伤害的自然流露,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在阅读课时应加强风俗、文化、宗教等的介绍。因为现今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多取自英美国家。只有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内容,增强语言功底。而词汇中同样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有些词汇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使其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如blue一词,在英美人的眼里,除了颜色,还可代表心情忧郁;在中国称赞人家小孩的时候往往用“胖乎乎的很可爱”,但英美人受社会文化影响认为fat是个贬义词,而常用“Whatacutebaby!”。这样的词汇很多,教师可利用这些词汇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4.考试项目的调整。
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该语言进行成功的涉外交际。如果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测试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考查上,那么最终还是回到与纸笔交流用规则硬套的哑巴英语。我们应提供多种测试途径(听、说、读、写),设置不同的语言环境,考查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恰当性和应对变化的灵活性,使语言学习真正为语言的最终交际服务。
5.英语教师培训。
正如前面提到的,高职英语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墨守成规和年轻化是两个最大的问题。许多英语教师自身就缺乏对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广泛了解。所以一方面教师本人应及时地补充给养,进行专业、学历等方面的进修提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为英语教师创造更多培训机会,让教师走出国门,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及文化环境。有一个实地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比较、输出,才能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时起到指导作用。
6.第二课堂。
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语言教学上进行,而且还可以利用其他方法进行。例如,课余利用英语广播电台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既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请一些外籍人士与学生定期开展直接交流,或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外的社会生活风貌等。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更易让学生们领会、掌握,促进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再者,要明确语言教学与文化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当然,高职英语教学中不能因文化教学的重视而忽视语言的教学。我们应权衡学生水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教材内容等方面因素,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第一,文化教学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语言教学,是补充语言教学之不足,而不是取代语言教学。
第二,要明确语言教学的范畴。就一个国家文化而言,有主次之分。全盘顾之?一难于做到;二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最终不利于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故应择主流,有所选择地讲授。
第三,语言和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比如以前说中国人的谦虚,听到赞扬总说“你过奖了”“不怎么样,让你见笑了”等等。但据调研表明,现在的年轻人听到赞扬有近一半说“谢谢”或其他类似肯定的话。故在文化教学中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严格遵守文化规约,也意味着教师要与时俱进。
三、结语
21世纪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发展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的涉外交际能力是最终目的。而语言技能的提高转化到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时刻都会受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应在如何打稳、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从而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和谐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1)以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每一个项目中,我们会根据该项目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不同,分成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如采购管理项目,我们会分为采购初始化业务、采购单货同行的普通业务、货到单未到业务、单到货未到业务、退货业务以及一些特殊业务等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如在会计实际工作中,我们在采购货物的时候,可能会涉及到商品采购过程中的损耗,包括合理的损耗和非合理性损耗,采购过程运输费用的摊销,那么对这特殊业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就是我们的所说的典型工作任务,我们又该如何进行相应的设计呢,则需要我们根据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企业相应的案例,将该这些知识点以案例,以任务的形式的给学生进行相应引导。如上述损耗与运输费用的摊销,我们可以设计下面的案例讲解,学生就会更好地将理论知识点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怎么做,从而提高职业素养能力。案例:2014年4月10日,杭州华商贸易有限公司与湖南乐星商贸有限公司签订采购合同(合同编号:CG0401),订购五粮液52度白酒900瓶,无税单价300元,要求20日到货。4月20日,收到湖南乐星商贸有限公司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号C005),载明五粮液52度白酒900瓶,无税单价300元,增值税率17%,同时附有一张运输公司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号YOO6),运输费1000元,税额110元,订货合同约定运输费用由本公司承担。当天货物到达,验收入库时发现6瓶酒损坏,属于合理损耗,还短缺了6瓶酒,原因待查,实际验收入库888瓶,货款未付,运费当日电汇(票号:0089)支付。通过上述案例,就将采购业务中合理损耗、非合理损耗以及运输费用摊销的任务就设计出来了,当然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能以简单的文字来进行设计,应该是企业各种原始单据来呈现给学生看,如采购合同原始单据。通过案例设计就对企业采购过程中的损耗和运输费用的摊销进行具体的说明,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会按案例设计的流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组织思考,首先给出流程图,然后按软件特点进行操作讲解,然后让学生也设计相似任务,进行操作,就会达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2)课程教学内容融合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现在,高职教育会计学生一般要求在校期间学生能够取得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以满足就业需要,还可以在校期间参加全国的初级会计师考试,所以无论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我们必须都需要满足学生进行各类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而对于整个《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还是得注重培养学生的上岗的动手能力,所以《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将该课程内容与会计工作能力相结合,将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相连接,也是将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职业素质养成相融通、相贯通,这样将为我们的学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二)法律保障德国以法律的手段来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起源于中世纪,而德国现代企业培训制度的确立,则以《行业条例法》于1897年在德国的颁布为标志。对德国企业实施手工业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详细规定的法律是于1965年颁布的《手工业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了手工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详尽事项,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则是以《职业教育法》于1969年在德国的颁布为标志。该法是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本法律。该法明确规定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详尽事项,包括初始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由职业进修教育、职业复职教育、职业改行教育和职业恢复教育等组成。《职业教育法》经过修改并于2005年4月1日予以颁布实施。[3]此外,德国还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对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三)制度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决策制度、行业管理制度和协调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了德国社会参与职业教育。决策制度规定作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重要一方的、符合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的企业,拥有较大的决策权。企业不仅有权制定职业培训条例等重要教育教学文件,而且有权参与起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参与讨论、研究、制定各种职业教育政策,参与商讨、制定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大纲等。行业管理制度规定行业协会作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管机构,拥有监督、管理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职业培训事务的权力。尤其是该制度规定行业协会负责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结业考试。协调制度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一项重要制度,这里的协调指的就是符合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的企业与负责进行职业理论教学的职业学校之间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工作中的协调,这是德国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前提,也是德国社会、尤其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实现所培养学生技能熟练、职业能力强的一大保障。
二、德国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表现
在当今德国,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行业协会、企业、劳动部门和工会等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着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迅速发展。
(一)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行业协会是德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组织。德国行业协会的一个突出任务是参与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德国《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受委托的“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监督企业的职业培训。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培训的大多数的受委托的“主管部门”便是行业协会。依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作为企业实践培训“主管部门”的行业协会,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培训的监督和管理职责具体表现在:制订条例以管理职业培训、监督企业职业培训的实施、以向培训企业主和受培者提供咨询的方式来促进职业培训、依据相关规定以判断职业教学场所及其培训人员能否胜任职业培训工作、审查职业培训合同、决定缩短或延长受培者的职业培训期限、制定和保管职业培训关系登记册、成立考试委员会和负责结业考试工作等等。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德国实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其最大的特点是企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参与。由于历史传统、社会发展、企业利益等方面的原因,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很高,参与的方式也颇具特色,德国企业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参与具体表现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权和决策权的主要部分由企业掌握、“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招生从寻求符合条件的培训企业开始、“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主要在企业内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考试以企业培训的成绩为主、“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生主要在本培训企业内谋求就业、“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费主要由社会各企业共同筹措、“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师资主要由企业提供和培养。
(三)劳动部门参与职业教育德国联邦劳动部门的机构遍布全国各个角落。联邦劳动局下设州劳动局、基层劳动局和劳动分局。依据《联邦劳动促进法》的有关规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德国劳动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相关的职责有:职业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咨询、职业培训岗位的设置与维持、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残疾人职业恢复教育和失业补助资金的提供等。《联邦劳动促进法》第26款明文规定,联邦劳动部门必须向社会公民和适龄青年提供与他们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符合职业发展状况的、与劳务市场需求相一致的有关信息;必须按照公民个人和适龄青年的具体要求,提供有关职业、职业发展前景、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选择方面的咨询建议。《联邦劳动促进法》第32款明文规定,联邦劳动部门有关职业、职业发展前景、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选择的咨询工作中,必须与德国青年福利部门、社会福利部门和卫生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合作,以保证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职业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咨询工作。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教程促进和个人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是德国联邦劳动部门承担的三项主要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工作。
(四)工会参与职业教育工会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运行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主要表现在与企业或行业协会签署有关学徒岗位培训期间的劳资协议,内容包括学徒的收入、职业培训项目、职业培训计划、职业培训内容、职业培训方式、职业培训质量评估等。包括接受培训期间的福利待遇、安全卫生以及职业培训后就业政策等一系列有关学徒的切身利益问题,也属于工会代表应当过问并力图解决的范围。依据德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工会是德国手工业行业协会的监事会、德国工商业行业协会的监事会和德国职业教育委员会的监事会的组成机构之一,工会还是德国联邦劳动局管理委员会的三方代表之一,因此有效地保证了工会在德国制定劳动力市场政策、提供职业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咨询、采取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措施中的发言权。
三、德国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效果
在职业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推动下,德国社会多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有效地解决了世界不少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且长期困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办学力量不足问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费短缺问题、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问题、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问题等难题。
(一)社会多方协力举办职业教育与培训在职业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推动下,德国社会多方,如教育部门、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劳动部门和个人都举办职业教育。德国教育部门举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职业学院和应用技术大学,举办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职业完全中学、专科学校、专科高中、职业补习学校、职业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等。符合条件的私人企业所举办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举办的职业教育和由教育部门所举办的职业学校之间紧密合作,共同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工人;两者之间的合作办学在德国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所占的比重高达80%多。而作为社会团体的行业协会,是德国监督和管理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施主体,在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社会团体的行业协会,在德国也举办有职业技术学校,如商业学校、工商学校等。以德国联邦工商业行业协会举办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例,该行业协会1984年举办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程为8180个,培养学员为184047名。[4]德国工会联合会作为社会团体,在德国全国建立有多所工人教育学院、在全国各城镇设置有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开办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职业进修公司,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周末制或夜间制形式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目前,德国工会联合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颇具特色,在德国职业继续教育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
(二)社会多方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在职业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作用下,德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都为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发展提供经费。其中,企业是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的最大提供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企业每年所提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总额是德国各级政府所支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费用的5至6倍。在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的提供者中,公民个人是最大的提供者,其次是企业,再次是联邦劳动局,政府所提供的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仅为企业提供的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5]德国企业通常采取直接提供和融资资助两种方式来支付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其中,直接提供是德国符合办学条件的企业支付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的主要方式。采取这种经费提供方式的企业主要是德国的大中型企业,如奔驰公司、大众汽车公司和西门子公司等,以及服务型行业,如贸易公司、保险公司、德意志银行、大型连锁饭店和大型百货公司等。这类大中型企业通常具有优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设施、良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师资和先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可以主要依靠自身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力量来承担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采取融资资助来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的通常是小型企业。作为社会团体的行业协会,如手工业联合会、商业联合会、工业联合会、企业主联合会等也为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筹措经费,其经费筹措主要采取协会基金的方式。作为社会团体的工会是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筹措的重要倡议者,劳资双方基金就是根据工会的倡议设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的筹措形式,以维护实行劳资协定的企业中学徒的根本利益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