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工类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8 17:47: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化工类专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化工类专业论文

篇(1)

2.化学论文中表格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合成类化学论文前言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4.合成类化学论文摘要的基本标准及其审改实例

5.合成类化学论文题名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6.科技文献检索与化学论文撰写

7.如何撰写分析化学论文

8.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9.课程论文在公安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0.化学论文中几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论文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特征分析——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

12.2002~2012年我国化学类高被引论文分析

13.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论文设计竞赛的实践与研究

14.医用化学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

15.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

16.千名医学家推荐最新七大生物化学论文 

17.课程论文与化学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8.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19.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实践 

2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的统计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学课程论文评价中的应用 

22.缩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实践——以《化学学报》为例

23.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 

24.物理学、化学论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25.促进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几点思考 

26.美国化学镀镍年会论文综述 

27.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特征研究——以化学领域为例的实证分析

28.物理学、化学论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29.广东省举行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

30.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概况

32.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在陕西临潼召开

33.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改革措施

34.电子期刊库对于高校化学学科科研的文献保障状况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用户近五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35.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

36.试析化学类论文英文摘要特点

37.化学类论文图形摘要的主要类型及设计技巧

38.诺贝尔奖与科学家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基于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学获奖者的实证研究 

39.化学基础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与评价

40.我国化学论文产出的科学计量分析 

41.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2.2000~2004年SCI-E收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论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标题词汇特征对比分析——以化学类为例

44.国外新发表的皮革化学论文

45.综述论文在化学期刊中的作用及编辑组稿策略——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办刊实践为例

46.应用化学毕业论文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角色的探讨 

47.小论文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48.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机化学)论文统计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50.转型目标下如何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51.课程论文在食品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52.论文式实验报告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3.中美高影响因子化学类科技期刊研究性论文标题用词对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

55.化学专业科研论文的撰写技巧探究 

56.论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57.高师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问题及其撰写要求

58.论文写作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59.一九八年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目录

60.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式实验报告

61.地方高校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62.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应用型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

63.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改进探索与实践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学、碳——化学论文报告会介绍(Ⅱ)

66.指导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

67.化学文摘(CA)对我国化学期刊论文的处理

68.提高独立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69.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的探索及实践

70.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录我国分析化学类期刊论文的特点及对题名和关键词的修改

72.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类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73.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指导策略

74.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75.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学论文关键词的选定与排序

77.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78.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在相关科技论文中的应用

79.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创新性问题的思考 

80.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81.浅谈《科技论文写作》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以“合肥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

82.提高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83.科技创新导向的化学化工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思考与实践 

84.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85.“《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6.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87.“《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8.“《化学学报》2013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9.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分析—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90.应用为导向的《化学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教改探索

91.《结构化学》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的思考与尝试 

92.有机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国成为化学论文大国

94.28届地质大会有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论文摘要选

95.强化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教学环节的几点探讨

96.化学十年:世界与中国——基于2001-2010年WoS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导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的探讨

篇(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10102

湖北理工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一所新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校以来,针对鄂东南地区化工、建材行业急需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先后开办了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应用化学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化工类专业,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服务行业、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研与教学互动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构建并实施了“育人为本、校企协调发展”的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育人为本、校企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同时要具备高等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显然,过去那种将校企合作教育停留在常规的生产实习、岗位操作层面,或者将科研成果转化、产品与技术开发或应用等当成校企合作教育的做法,都不能适应新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前者,片面强调某些岗位的实践操作性,割裂了技能训练与专业发展之间关系,其结果是未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教育应有的职能,不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后者,将人才培养置之于校企合作教育之外,更不用说,将人才培养纳入校企合作教育的评价体系。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目标,校企协调发展是合作的基础。其它如生产实习、岗位操作、产品与技术开发等只是校企合作教育的附加形式。

湖北理工学院针对传统校企合作教育的不足,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和化工类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构建“育人为本、校企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体,以学校发展学科专业和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两翼,以解决现行高校培养模式下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和企业选择人才的局限性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合作教育共同体,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实现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同时,新模式以实现高校、企业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为抓手,探索校企合作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新途径、新方法与新内容,形成以学院内部教学结构层面变革为核心,以学生成才中的核心元素整体联动和系统整合为载体,创建组织管理、培养方案修订、工程实践训练、“双师型”教师和教学质量监控“五位一体”的校企互动教育模式,以实现有效推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与校企共同成长的三赢效果(图1)。

2“育人为本、校企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措施

2.1树立“育人为本,校企协调发展”的校企合作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校企协调发展”的校企合作教育理念,突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兼顾学校与企业的双向成长。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拓宽了高校办学经费的来源,改善办学条件,使学生有了可靠的教学实习基地,教师有了稳定的科研课题来源,缩短学生与岗位的距离。另一方面,学校能够根据化工类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制定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聘请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走向讲台兼职授课,实现教学相长,强化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吸引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化工类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帮助解决技术、管理、生产以及劳动力问题,使企业的科研实力、人才储备得到加强,提升化工类企业的人才素质和技术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因此,校企合作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了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合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得到协调发展。

2.2建立完善校企合作教育组织系统

加强组织机制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和保障作用。在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学校有关部门的助推下,高校与合作企业采取设立人才培养领导小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研究开发团队等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通过整合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和行业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共识,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机制。在此基础上,高校与合作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确定合作的内容、形式、时间,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建立校企双方互利、互赢、互控的合作机制,保证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发展。

2.3构建新型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探索一种校企合作、互利互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做好校企合作教育的保障。几年来,湖北理工学院根据化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对原有的培养计划进行了创新,全面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符合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学业测评体系。主要包括:突破高校独立制定教学计划的常规,校企双方共同修订教学计划,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化工类专业的各自特点,制订既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又有利于校企合作协调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化材学院、学生和企业三方达成协议,确定灵活的培养方式,选拔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签约企业对应岗位工作。这种模式已应用于 “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之中。

2.4重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共建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构建工程实践训练体系,共建实践教学环节,拓宽高校与化工类企业的合作面,让学生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课题组在培养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中,抓了四个环节:(1)选择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挥创造力的骨干企业,校企共建实践、实习基地。学院聘请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现场兼职教师,企业为学生提供部分工作岗位和相关技术课题,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增强其职业适应性。(2)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和企业研发需求,按照共享性为原则建设研发中心,以实现师生与企业实时进行课题研究,推动应用型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3)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相结合,推行企业与学院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毕业课题主要来自指导教师的子课题,学生在大三开始课题研究,到大四即可以撰写毕业论文了。既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科研、创新研究的严谨过程。(4)对进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的大四学生,选择有就业意向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提前进入企业带薪顶岗实习,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开展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工作,学岗对接。

2.5构建新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建设一支热心教学、业务精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化工类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校与企业双方从各个层次进行沟通和交流,搭建知识共享和行动协调的“双师型”教师成长平台,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制定青年教师下企业计划,增加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学校帮助教师寻找相对稳定的专业实践企业,科研服务对象,规定骨干教师必须有企业带教工作量或有合作企业的科研项目,并且要求教师将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诉求相结合,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帮助企业建立职工继续教育新路子。另一方面,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聘请企业的高层主管、人力资源主管、工程师等担任兼职教师,担任大学生的课程和人生导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同时,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聘请资深教授担任新进青年教师的导师,通过举办公开示范课和青年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过好课堂教学关,实现师德规范、教学行为规范和学术规范。

2.6建立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湖北理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构建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面监控教学质量。成立了系部主要负责人和教学委员会分会成员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制定了“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并从经费上予以保证。通过领导督察、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编印教学简便等形式,反馈教学监控信息,研究解决教学问题,不断改进学院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育人为本、校企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成效

3.1促进了化工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高

项目的实施,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2010年以来,湖北理工学院化工类专业本科生主持承担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9项,50多人次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公开20余篇。先后有60多名同学获得各级各类奖励。2006级生物工程(1)班被授予湖北省先进班集体称号;2005级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王现兰同学获得“湖北省三好学生”光荣称号;11位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12份毕业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代表湖北世纪新峰雷山水泥集团公司和华新混泥土股份有限公司,参加首届和第二届中国水泥轻舟赛,均以绝对的优势获胜;在湖北省高校大学生生物竞赛和化学竞赛中,生物工程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均有不俗的表现。

截至2012年,化材学院已培养4届本科毕业生共311名,毕业生考研率逐年上升,从2009年到2012年,考研率依次为12.6%、22.1%、26%和23%,居全校之首。毕业生就业率连续4年保持在92%以上,其中协议就业率居全校前列。同时,据我们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院化工类本科毕业生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3.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显著提升

通过项目实施,为我校化工类专业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学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先后有1名青年教师入选湖北省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人才,1名教师被评为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名教师入选东楚学者,2名教师被评为黄石市特贡专家,4人晋升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7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3名教师被黄石市科技局聘为科技特派员,常年为黄石化工类企业提供科技服务;7名高学历青年老师入选湖北省青年教师下企业计划,到对口企业

开展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锻炼;先后主持各级教研、教改项目15项,其中省级高等学校教研项目3项;承担各级科研项目5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企业横向课题12项,争取科研经费近300万元;发表教、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检索论文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件,省级重大科学技术成果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论文奖4项,市级科技奖励5项。

3.3促进了学院工程实践教学条件的明显改善

校企合作过程中,从四个方面改善了我院师生的工程实训条件。一是与合作企业共建研发机构,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工程实训平台。学校已与多个企业共建实验室或研发中心。二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弥补校内实训条件的不足。化工类专业已与全国10多家企业签订了就业与实习基地协议。三是联合攻关,为教师提供研发经费资助。与黄石美丰化工有限公司、黄石赛福摩擦材料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近200万元,多项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四是校企联手参加学科竞赛,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世纪新峰雷山水泥集团公司,出资15万元资助我院学生组队参加中国水泥轻舟赛,为我院学子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基础。

3.4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我校化工类专业教师为合作企业解决了20多项技术难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青年教师王志刚硕士为黄石美丰化工有限公司开发的“二苯甲酮-6绿色合成工艺研究”,成为该企业出口创汇的主打产品;陈雪梅教授长期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为企业服务,并协作企业成功申报市级项目一项、国家中小型创新基金一项、专利一项。同时,帮助黄石神农化学技术有限公司建污水净化池,为企业进行服务,解决废水污染问题。邓祥义教授等帮助相关企业申请到国家中小型创新基金100余万元,资助企业完成了新产品的开发和工艺的改造等等。

3.5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2010年以来,省内外新闻媒体如《湖北日报》、《黄石日报》、《东楚晚报》、《楚天时报》、黄石电视台《新闻直通车》栏目、全球水泥备件网、水泥商情网、黄石新闻网等,总计55篇次报道了我校化工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特色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我校化工类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都有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文号:桂教科学[2015]11号),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课题编号2015JGB2014)

2006 年 2 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明确要求,“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三方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006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行联合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致力于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发展. 目前产学研协同育人能够极大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已经得到教育界广泛的共识.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专业口径宽、覆盖面广,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始于1986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将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融入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中,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在2008年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称号,2012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6年获得广西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办学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地方院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协同育人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化学化工人才的需要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化学化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由高校培养期与企业实习期两个阶段共同完成的. 通常化工专业本科生在校4年完成基础课与专业课及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并考核合格获得毕业证书,到分配工作的企业专业实习一年.

(二)协同育人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要

目前刚毕业的青年博士是国内高校工科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从学校到学校,决定了他们的知识背景是学术型的,擅长理论讲授,实践能力相对不足,这导致了目前高校工科师资队伍非工化趋势日益严重,直接导致了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缺乏工科教育的特点. 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是确保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而协同育人是提高高校教师工程教育能力的重要渠道.

二、地方院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自2010年以来,在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支持下,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抓手,针对地方院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特点,专业开展了“产学研”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探索了一条“三个结合”(专业办学结合行业需求、校内培养结合校外培养、教学内容理论结合实际)、“三个共建”(共建实验室、共建实习基地、共建教研队伍)、“三个共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申报与完成科研或教改项目)的“三三三” 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了产学研三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产学研协同,共建化学化工教学团队

本校化学化工教学团队早在2008年就成为广西区教学团队. 长期以来,团队注重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通过鼓励团队教师到地方企业挂职、与企业或科研院所合作申报课题和合作科研等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还在企业或研究所聘请工程师、科研人员近20人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到团队中,使化学化工教学团队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产学研协同,共建化学化工实习实训教学平台

本校化学化工类专业重视“协同育人”平台在学生实习实训教学中的作用. 在“中国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广西钦州泰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广东猛狮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普瑞讯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个,这些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本专业也高度重视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具有“校中厂”特色的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缩小校内实习实训与实际生产的距离,提高学生实习实训教学质量.

三、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实践成效

近年来本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方面成果丰富. 本专业的学生近年来承担了挑战杯、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计80余项,其中2015年承担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6项、广西创新创业项目22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1项,专业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参加了各级创新创业项目;自2010年以来,专业学生在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奖30余项(如2013年组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0级17支队伍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取得参赛历史的最好成绩,共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在全国“挑战杯”、广西区“挑战杯”、广西区高校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广西区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优秀论文及设计竞赛、广西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2项;2012年以来,本科生与导师合作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的学术论文近30篇;有的本科生还与导师共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共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

篇(4)

(一)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缺少实验教学

依据“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糖、脂质和生物膜)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2)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控。(3)生物信息分子的合成和调控。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能够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地完成这些授课内容对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在实际讲授中教师的讲授进度往往较快,知识点多,学生反映生物化学知识理解难、记忆难,部分同学甚至对该课程学习产生了排斥情绪,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设置实验课程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但受到学时限制,我校化工类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未安排实验课时,主要依靠理论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造成学生理解难、学习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二)缺乏针对化工类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

生物化学的优秀教材多,目前各高校主要选用的参考教材有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三版)、周爱儒主编的《生物化学》(第六版)、吴梧桐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二版)等。这些教材理论体系全面、概念解释详细,涉及生物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研究热点,但教材难度较大,不适宜化工专业学生选用。在目前已出版的生物化学教材中,尚无专门针对化工类专业教学使用的《生物化学》教材。结合我校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实际,选用张爱萍主编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作为教学主要参考书,该教材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篇幅适中,但该教程应用实例较少,更是缺乏与能源化工、化工生产的应用联系,与化工专业的适应性较差。

(三)学生不够重视,机械学习,学习效果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与本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相比,由于生物化学为化工专业任选课,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不高。另外,该课程记忆理解的内容较多,与传统的化工专业学习中计算、推导较多截然不同,很多学生对记忆抽象、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和代谢网络出现畏难情绪,多数学生单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来学习这门课程,缺少自主学习环节,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化工类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构建适合化工专业特点的内容体系

进一步明确我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修订化工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在保留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下,对部分章节进行整合、删减和简化,突出化工专业的教学重点———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在化工、石油天然气、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及研究热点和研究动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例如,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对生物信息分子的合成及调控的相关章节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对糖、脂质、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可与《有机化学》中对应章节相融合,在本课程中对其结构、理化性质的讲解进行补充即可。对于与化工专业联系紧密的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则应重点讲解。例如:酶这一章可突出酶工程在手性化合物的拆分、维生素的酶法生产、燃料乙醇的生产、生物柴油生产中的应用;在糖代谢这一章中可突出糖代谢及其调控理论在乙醇合成代谢途径、甘油发酵、有机酸发酵、丙二醇发酵等化工产品生产中的应用[2-3];在脂代谢这一章中将微生物的ω氧化代谢和石油的分解联系起来,介绍利用微生物的脂代谢分解海上泄漏油和微生物探油采油的新动态[4]。根据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和学生的具体需求来优化教学内容,使生物化学的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更符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便于理解、信息量大的特点,非常适合辅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5-6]。例如:蛋白质、核酸及酶等章节可采用三维立体示意图,动态展示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便于学生对各类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的理解;动态生物化学板块,采用动态模拟物质的代谢变化过程以及制作代谢网络图,有利于将抽象复杂的微观过程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另外,制作优良的信息量大的多媒体课件,能很好地缓解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学时少的矛盾。除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外,还应利用QQ群、电子邮件、微信等网络平台,加强课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教师可将授课计划、电子教案、ppt、参考教材等教学材料,以及生物化学的习题库、试题库上传至网络,供学生们下载学习;特别要为学生提供经典的生物化学实验视频,弥补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缺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全面的帮助,同时开展网上答疑,解答学生的疑问,反馈上课的情况。2.进行开放教学,培养自学能力“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专业任选课,除了教授给学生生物化学知识体系外,也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能力提升成为“生物化学”课程吸引学生选修的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理清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搭建清晰的知识框架,提出学习要求,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改变教师上课“一言堂”的状况,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课题,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7],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3.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习[8-10]。生物化学作为化工类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扩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教学目的之一。如果一味采取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且期末考试内容主要以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测试为主,将难以起到引导和监督学习的作用,使得学生只关心哪些知识点是考点,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忽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创新考核方式是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要改革原有的生物化学考核方式,可采取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将文献查阅整理、课堂讨论、小论文写作等记入总评成绩中。例如,课堂讨论部分可由教师依据教学的进度,为学生选取难度适中,与化工专业相互交叉的文献,通过课外文献阅读和总结,课内开展专题讨论的方式,扩大学生知识面,掌握学科和行业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2.0 基金项目:院级重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化学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引 言

化工行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化工类专业主要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都是技术性、综合性、通用性很强的专业。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必须能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具备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强,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因此,化工类专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 [1-5] 。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化工行业应用型技术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人才需求重心已由专业化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移,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越来越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

地方院校中化工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投入不足

目前,大部分地方院校都处于大发展时期,由于经费有限,往往把大量资金用于基础建设,忽略了实践教学的综合作用,用于实践教学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也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实践教学的综合作用定位不清楚。一些院校仅仅把实践教学视为培养学生化工技能的手段,忽略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综合作用,对应用型化工行业的职业特点考虑不足,从而影响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2)地方院校中青年教师占较大比例,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深,化工实践技能薄弱,实际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差,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很少。此外,化工实践枯燥而单调,部分实践教学环境较差,年轻教师不愿从事实践教学,从而导致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数量、质量不高,队伍不稳定。

(3)实验室设备老化陈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较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缓慢,实训条件与现代企业的设备技术差距很大。学生在实验室做的大多是验证型实验,在实习实训基地,大多数企业基于对安全性因素的考虑,不让学生动手,学生很难接触先进设备,由于不熟悉操作环境和自动化控制,学生的实际化工技能水平较低,在工厂实习时往往不知所措,难以适应。

(4)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实践教学投入差异较大,人才培养质量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约束。地方院校往往处于工业落后的地区,大型企业相对较少,如果去发达区域去实习、实训,经费又不能保证,于是变通了实践教学计划,缩短实习实训时间,最终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5)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机会越来越少。现代化生产对生产安全性的高度重视,自动化控制越来越多,学生动手机会很少,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2.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目前,很多院校实践教学中缺乏科学有效的保障与评价体系,对应用型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时间无强制性规定,使学生的实际化工技能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异。以化工实习为例,由于化工生产中存在的诸多不安全因素,生产单位大多顾虑重重,不愿让学生亲临生产第一线进行生产实践实习;同时由于没有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很多院校出于安全考虑,生产实践实习仅仅是带领学生参观见习。因此,化工专业的学生实都属于“走马观花”,不能深入了解问题,更不用说进行工艺参数的调试操控了。

地方院校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化工类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体察工程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学会处理化工一般工程问题的方法,掌握分析和解决化学、化工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化工设计能力、从事实验研究的能力。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积极进行地方院校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陕南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把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分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三个模块,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不同学年度安排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详见表1。

2.突出专业特点,完善实践教学方法

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动手能力,除了不断改进化工原理等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之外,重点对实践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对化工生产操作控制技术、分析检测技术等有初步且直观的认识。

(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采取了传统实验计划和开放式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在开放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其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进一步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考虑每一个重要实验步骤所涉及的理论、背景,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针对陕南地方富硒资源和矿产资源特色增加选修实验,拓展选修实验课范围,注重与分析、环境、材料等学科的交叉。

(2)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以拓宽实验时间和空间。教师把科研项目作为开放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制订实验方案,进行较高层次的研究。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较快地熟悉科研一般过程,从中感受科研工作的全部内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提高了独立工作的能力。

(3)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探索产学研结合培养实践能力途径。通过专家、学者下基层活动,带领高年级学生走出去,为企业、政府解决实际问题,共同研究产业发展问题,争取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建立稳定、友好、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产学研结合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最先进而且适合市场需求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3.加大投入,优化实践教学条件

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近年来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投资,逐步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条件,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

(1)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性实践训练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6]。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在近年来累计投入近200万元用于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充实了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和化工基础实验室设施设备,新组建了应用化学综合实验室,实验设备能基本满足一人一台,可开出的实验个数也比以前翻了一番,确保学生的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此外从实验课题内容、方法和管理改革入手,强化了实验的考核,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

(2)大力实施校内实训基地和化工仿真实践基地建设[7]。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已建成化工原理实训室、化工仿真实训室、分析检测实训室、分离提取实训室。通过实训室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在校内就能熟练掌控先进的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学会快速、迅捷地调整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提高对实际生产时间过程中动态运行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3)积极开展校外各种实践基地建设。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建设,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与重庆长寿化工有限公司和地方化工企业合作建立了十余个实习基地。实践基地的建立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操作等方面的综合认识和运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展示学生自身良好的素质形象,增强就业心理预期,从而博得生产单位的青睐,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4)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实施相应的考核和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提供锻炼平台。通过对两届学生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毕业生在人才招聘市场中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在首次参加的陕西省大学生课外作品大赛和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分别获得 “第二名”和“银奖”。

4.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考核与评估是教学系统中最敏感的环节,它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作用,影响教学的全过程。主要措施是:

(1)重视考核内容选择。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实际生产条件,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教材,如基础实验教材、课程设计教材等,使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化、程序化,如实验、设计及实习的具体学时数的确定、课堂讲授内容、现场实习,以及对指导教师的要求等。

(2)重视考核方式选择。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分项考核记分的方式,笔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各个实践环节的成绩。考核方式还根据课程不同特点采取了实验笔记、实验操作、实验设计、论文报告等考核形式。

(3)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根据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和学生、教师、督导网上评教对指导教师进行综合考核。通过进一步细化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全面、真实、合理地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促使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教学工作,促使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在实践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共同成长。

结束语

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探索,根据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形成了地方高校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有方式:一方面通过科研训练、课程设计、仿真实训等校内实践环节逐步学习和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校企之间的合作项目中来,使学生的化工设计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见习、化工见习和实习等校外实践环节的进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和体察工程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使学生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毋庸置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关系着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诸多方面,更直接地影响着学生从事实践生产的适应能力。因此,为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增强自身竞争力,地方院校更应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密切产学研合作,创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化工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转变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加强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性高校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知识全面、动手能力强,符合企业要求的新型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艳波,李浙齐,邹恩义.化学化工专业生产实习多元化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探索,2009, 222(12):55-56.

[2]梁建军,孟飞,刘杰.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110(6): 60-63.

[3]高筠.浅论应用型化工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118-119.

[4]白晓华,郝晓光.新升本院校化学化工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 6: 219-220.

[5]唐酞峰.应用型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8,102(4):102-105.

篇(6)

1.1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双师”素质专业教师,一般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因此“双师型”专业教师不仅具有宽厚的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须具备将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2]。事实证明,具有社会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与从“学校到学校”的专业教师相比,在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环节方面,前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非常明显的教学和研究优势。因此,在专业教师的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要积极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和素质结构。

1.1.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强化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应用型本科化工类专业教师的工作经历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化工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生产流程及运作模式了解甚少。因此本专业的师资培养必须加强与化工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主动出击,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构筑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专业教师实践进修的培训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并创造条件,拓宽专业教师实践、合作及业务培训的渠道,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或学校实训基地等进修、实践锻炼,面向企业生产,承担科研项目,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更新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有助于“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培养。另外,学校应从化工行业企业聘请一批兼职专业教师,建立一支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让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应用性专业课程或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和带领青年专业教师开展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可以一起共同研究,开展科研攻关,激发专业教师的创新灵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1.1.2推进科研工作,促进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发展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科研工作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型本科化工类专业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在认真完成专业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一定的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以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实践应用素质的形成,这样既能增强专业的科研实力,扩大影响力,又能促进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制订专业教师参加科研工作和奖励措施的有关制度,积极支持专业教师申报和参加科研项目,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发挥专业教师的潜力,促进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发展。

1.2加强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教育素养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把教学能力建设作为专业教师核心能力来抓,从根本上提高专业教师的能力素质。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方面。应用型本科化工类专业应以培养好应用型化工人才为任务,在专业教师中开展专业教学能力建设活动。安排专题的讲座和辅导,组织校内公开课教学观摩、教学实践训练。建立专业教师导师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采取不定期听课制度,指导专业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2深化专业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为适应应用型本科化工类专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专业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实行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激发广大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师资队伍更具生机和活力。深化专业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形成有利于专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运行机制。在专业教师岗位聘任中,要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岗位意识,岗位聘任必须注重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在岗位聘任条件中,除了明确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工作量外,还要体现专业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要求。坚持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公开招聘、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岗位聘任制度,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提高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和应用创新能力。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与待遇是紧密挂钩的,专业教师的岗位聘任、工资薪酬、福利待遇与专业教师的职称高度关联,高校专业教师普遍高度重视职称评定,而职称评定的条件要求偏重于学术水平,不管什么类型的高校,其评价的条件基本一致,缺少对不同类型人才而采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方式,导致职称评定只重论文、科研等学术性指标,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专业教师的岗位聘任和绩效考核等评价中,缺少适合于应用型本科专业师资发展的人才评价方式,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师资特色建设。在专业教师职称评定中,教育行政部门应区别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的大学,针对人才培养的特点制订相应的职称评价体系,专业教师除了必须具有高校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外,还要考核专业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适当降低学术要求,真正体现对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要求,强化专业教师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应用型本科化工类专业对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应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学与教研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工作数量和质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方面,尤其要把教学研究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应用型本科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手段等方面都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的化工类本科专业有相当大的差异,应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设立教学研究课题,加强研究,勇于创新,以促进专业教师在提高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能力上下功夫。二是科研评价,要体现在应用性课题研究及开发应用能力的评价。应用型本科化工类专业的科研方向应注重应用性课题,诸如技术开发项目、专利开发项目、工程开发项目等方面的研究,突出对专业教师的业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促进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激励措施相结合,加快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长期的竞争激励机制。加强政策的引导,让专业教师从教育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

篇(7)

化工原理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主要研究化学工业生产中有关的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所用的典型设备结构、工艺尺寸设计和设备的选型的共性问题。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的工程学科,主要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及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其在培养学生工程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双重教育任务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该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很适合现在的“重基础宽口径”本科教育的培养理念。笔者所在校的化学工程专业、食品工程专业、制药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加工专业和生物化工专业都开设了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化工原理教材源自192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教授W.H.Walker等教授发表的首部著作――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我国最早是浙江大学在1927年首建化学工程系时开设了该门课程的。自此有关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工作开始深受学者们重视,目前化工原理的理论教材正式出版的已达20多个版本,同时发表的教研论文也有近600篇。然而,目前多数教材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偏重于引介传统的基础化工知识,对化学工程类专业的学生适应性强而缺乏与其他的教学专业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易使其他非化工类专业的学生产生教材对于他们专业适用性不强的错觉。这也导致部分的非化工类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兴趣不强。如果将学生的专业课程的知识融入化工课程原理的教学中,以化工原理知识在非化工类相关专业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引导这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高分子材料与加工专业是以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的一门科学。这有别于多数化工原理教材中引述的小分子物质如水、苯或甲苯等常规化学品的。如何将化工原理知识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应用实例结合起来教学,从而提高该专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笔者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在课堂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教改实践与尝试,并获得了好的效果。

一、阐明高分子生产加工与化工生产间的内在联系高分子材料加工涉及的通常是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方法,化工原理课程也是海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在初学化工原理时可能感觉与高分子加工技术相差较大,对将来专业知识没有直接帮助,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均难以充分调动,甚至还易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因此,在课程刚开始的绪论这一章的教学中在介绍什么是化学工业过程时笔者不以教材里的传统化工加工为例,而是详举高分子行业中运用化工原理知识进行材料加工处理的实例,提前介绍一些高分子材料加工的方法,拉近学生与传统化工加工技术的距离,让学生理解高分子加工的一些操作与传统化工类的操作间的异同点,以便消除同学们内心的疑惑,指明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的同学学习化工原理知识的必要性。

如天然橡胶的初加工是海南(以下简称“我省”)省的特色产业也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天然橡胶树上采割的胶乳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得到干胶产品(如图所示)。在这个过程中干燥、浓缩、压片等操作与传统化工生产中的相关的单元操作一样,所用的基本原理相同,设备基本通用。

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的合成中乙烯气体在常压常温下,加压输送合成前的加热升温操作及反应后产物的分离与传统化工专业的流体输送原理及加热原理是相同的,所用设备是相通的。二、将高分子加工工艺融入化工原理的课程教学中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中采用了大量的化工单元操作。但这些高分子加工工

制胶方法图艺在传统的化工原理教材中是看不到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高分子材料加工方面的知识背景,这样可以将高分子加工工艺中运用到的化工原理的知识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领会到该门课程的知识在专业知识中的基础作用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并且在将来的工作中能有意识地提前运用化工原理的理论知识,进行企业的节能降耗等的工艺改进。

如在以动量传递理论为基础的单元操作的有关教学中,教材通常是以牛顿型流体如水、苯或甲苯等常规化学品的流体输送为例,而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处理对象多为大分子材料,所处状态通常固体颗粒或黏稠状态,属于非牛顿型流体范畴。因此教材中的例子缺乏对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的足够吸引力,难以达到应有的示例效果。教学中我们以胶乳厂中天然浓缩胶乳的生产工艺为例,说明工艺中我们利用泵提供新鲜胶乳能量,促使其流入高速离心机中,而离心机是非均相物分离的一个单元操作。高分子量的聚异戊二烯在离心机转鼓的轴中心较远的地方富集,而小分子如水分、小分子量的聚异戊二烯在轴中心附近富集。将这两个位置的乳液分别导出就分别得到浓缩胶乳和胶清胶,并利用非牛顿型流体的阻力计算方法表明,由于胶乳的黏稠度远大于水的黏度在动力消耗上要比同等条件下输送水的动力消耗大。

鉴于在塑料或橡胶的加工生产中大量运用到了螺杆挤出机。所以在流体输送设备介绍中,笔者是以螺杆挤出机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为例,说明螺杆挤出机的工作原理,并且介绍在塑料挤出机的料斗的颗粒进料系统中可以利用固体流态化技术,采用真空吸料或用鼓风机压料进行原料输送。

在以热量传递为理论基础的单元操作中,在介绍以导热方式进行的热传递时,笔者以未硫化胶膜在平板硫化仪内加热硫化为例进行导热说明。而以塑料在螺杆挤出机内或橡胶在炼胶机上进行塑炼时的粘流态受热为例介绍对流传热热传递方式。

在以质量传递为理论基础的单元操作中,以粉末涂料的生产为例,介绍喷雾干燥工艺。这些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融入化工原理的课堂教学中,拉近了材料加工与化工原理知识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明显的教学改革效果。

三、以高分子材料为实验对象化工原理一般是同学们从公共基础课转向专业课学习所接触到的第一门工程性课程,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实验课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其不仅关系到整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决定能否推进该课程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为提高高分子材料类专业同学参与化工原理实验课的学习热情,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选择高分子材料进行相关的实验 。如干燥实验中有的专业以甘蔗渣纸板为实验对象,获得有关纤维的干燥过程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而我省特色产业天然胶乳加工中有将天然胶乳干燥制备成干胶的这一操作。为了结合我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专业实习提前将有关化工原理的知识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实验中以天然胶乳制备的湿膜片为实验材料,获得天然胶乳薄膜制品的干燥过程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为以后同学们去胶乳厂参观实习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实验研究的主动性,反过来也极大促进了该课程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四、有的放矢传授教学内容,适应少学时的课程教学计划在高分子材料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化工原理虽也多被列为必修课程,但相比化工类专业,其教学学时要少得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引导同学们在掌握基本化工操作知识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传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进行课外自学。如化工原理教材中有大量公式推导过程,少学时专业课的教学中不容许课堂上在公式推导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课堂教学中会简单介绍推导思路,鼓励学生课前及课后自学,重点放在有关理论的应用上。如离心泵理论扬程的方程式的推导过程,运用了前期我们学过的伯努利方程的知识和几何学中速度的矢量运算知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自学,教学重点在分析、总结和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上。考虑课程特点,在蒸发等单元操作上分配课时较少,而对于膜分离这类单元操作,由于与高分子材料有密切关系,安排一定的学时学习这类单元操作的原理。这样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与专业产生一定的关联,为专业知识拓宽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篇(8)

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范杰教授代表与会的化学化工学会负责人和各校师生感谢东道主华东师大校系领导和老师们为会议提供的周到安排。同时介绍了上海市市长韩正同志今年1月下旬视察化工企业时对本市化学工业提出跨市发展,辐射全国;加大研发力度,实施创新技术;一伴化规划,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等要求。为广大化学工作者展示了上海市21世纪化学工业继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倍受鼓舞。我们要用化学在追求美好生活,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消除人们对化学的误解,吸引更多的年青人投身化学专业学习,应对未来能源、资源不足的挑战、环境污染加剧和温室效应增大带来负面影响作出努力和贡献。

交流会上20位同学的精彩报告和师生间热烈融洽的互动式讨论,为会议营造了极为和谐的氛围。

优秀论文涉及有关催化反应的机理探讨、多种纳米材料的合成、食品安全中监测方法研究、抗癌药物的活性研究、皮肤抗衰老的机理、环境水体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和仪器的开发等与高新技术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多个领域。

经过评委讨论,有10位同学获得壹等奖。他们是:刘嘉、黎朝、陆颖音、李永玺、戴逸婧、丁支、王荔祖、马丽君、张若男和王欢。

有十位获得二等奖,他们是:徐阳、刘媛媛、徐慧婷、应佚伦、、张蕾、沈明月、虞珊、蒋迪发和徐浩。

篇(9)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或是部分专科院校合并组建而成。专升本的最初动机大多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根据此人才培养目标,化学化工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注重以职业技术应用为主线,课程体系设计注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教学内容整合注重以基本技能为主题,教学实践开展注重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特色,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的培养。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1]。如何把科研引入到教学中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是促进知识转化、知识拓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

一、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科研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对教学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1.科学研究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科研是促进知识更新、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能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化学化工类专业教学涉及的学科和内容十分广泛,教学内容的流动性、变异性强,其基础理论知识是稳定的、固定的,而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和科研的技术、工艺、方法却是日新月异的。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有利于教师了解化学化工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把握最新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技能,并将科研成果和新技术新思想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知识形态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编写新教材,开出新课程,从而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研究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坚实平台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永远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保证,而课题研究可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科研可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政策平台,创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使教师以愉悦的心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可以为教师提供畅通的信息平台,积极为教师提供最新的化学化工专业知识信息和科技信息,提供各种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可以为教师提供物质平台,为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相关的设施、设备,设立专项科研经费,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可以为教师提供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的平台,在学院进行专门的科研成果评审鉴定活动,并把优秀的科研成果推向省级甚至是国家级评审机构,积极为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牵线搭桥,提高教师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

3.科研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产业和行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懂技术、高素质、有特色”的创新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教学是使学生掌握化学化工类的基本理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即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科研教学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学生能扩大知识面,感受到较好的学术氛围,对科研工作的目的、意义、进行过程有了一定的体会,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尽早介入科学研究,不仅能提高实验室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体会知识创新的过程,形成一种独立探索、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全面提高化学化工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化学化工类教学与科学研究分离的原因

教学与科研分离,这是国内高等化学化工教育普遍存在的现状[2]。理论教学上,传统的化学化工类教学以教师课堂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学生长期被书本所束缚,导致思维被禁锢,对前人的理论只有接受的态度,缺乏自己动脑和动手进行主动创造的机会,学生对于科研的概念非常模糊。实验教学上,实验内容陈旧或实验步骤过于简单,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研究性实验偏少。学生按照教师配制好的试剂、设置好的设备和仪器,根据实验教材、讲义上的方法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缺少在选择、尝试和失败中学习的机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更谈不上科研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上,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实践,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的培养,甚至将学生的科研能力等同于动手能力。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对科研理念的融入

1.理论教学中融入科研理念

化学化工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流动性和变异性要求专业教学材料应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先进性和创新性,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教师在众多的教材和参考书中,可优选一本作为主教材,同时辅以参考书、教研专著及工程案例等,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思想体现到教学内容中,不断丰富、扩充和更新教材内容。

在专业教学的规划和设计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对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合理化改革和精要化设计,吸收当代化工化学发展的重大成果,反映化学化工发展的最新成就,同时摒除陈旧、过时的化学化工教学内容,逐步将学生引至学科发展的前沿,在传授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应用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验仪器,展示新技术、新方法;同时利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研讨方式,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将学生由被动地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有目的地探究问题。同时,可定期邀请化学化工类的学术带头人和企业的骨干召开讲座,就目前学科的发展状况和企业攻坚技术问题进行探讨,促使学生在对本专业知识行业的现状准确定位,有目的地进行科研学习。

2.实验教学中融入科研理念

实验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技术、实验设计、数据处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全面训练,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化学化工人才提供基础,在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综合实验路线设计知识的前提下,应用最新的学术思想、学术概念、研究方法、分析手段,通过开设综合研究型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和分析问题,并运用所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问题,使实验教学的知识层面得以提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设置应依据自身专业的特点,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人才需求,优化实验项目。如可根据本系开放实验室的实验成果或教师个人的纵、横向的科研成果提炼和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实验项目。学生在确定实验方向和目标后,通过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教师指导等步骤确定可行的技术路线,再进行仪器的选取、组装、使用等自主完成实验。教师适时适量引入科研成果,能使学生引起学习兴趣,增强对前沿学术动向的了解。

3实践教学中融入科研理念

(1)在校内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可采取多渠道、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入学新生,可利用假期实践、“三下乡”等社会活动,师生共同完成社会实践项目的确定、筹备,制定实践计划与方案,总结实践结果等,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掌握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当学生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后,则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包括资料的收集、项目的申请、方案的制定、实验的操作、科研论文的撰写等,让学生在科研中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2)构建校企合作的双平台。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工业见习和工业实习层面上,可让学生毕业设计题目选自企业攻关项目或与企业合作的科研课题,由企业出题,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的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这样可免去企业岗前培训所需时间和经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能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方面经费不足的问题,达到校企双赢。

四、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办学定位是面向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对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结合本区域经济的特点,面向区域化学化工类产业培养对口人才。只有在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融入科研的理念,强化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同时加强校企间技术攻关、科研项目的合作深度,新建本科院校才能真正立足于本区域的经济特点,培养可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化学化工类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篇(10)

2.本科论文写作过程细化性分析

3.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

4.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探索

5.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从高校本科论文环节浅谈本科评估与教学管理

7.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8.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思考——以历史学为例

9.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创新性研究

10.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11.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形式与选题研究——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视角

12.本科论文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3.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4.对艺术类本科论文的几点思考

15.自学考试本科论文预申请管理系统设计

16.护理本科实习生毕业论文回顾分析

17.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

18.基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导师制运行模式探索

19.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动因、困难及出路

20.跨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初探

21.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平议

22.本科论文的创新性与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23.金融学应用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实证研究——以某地方财经高校为例

24.“全过程”本科论文写作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以法学专业为例

2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论文选题的分析和思考——以南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论文选题为例

26.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因素探讨

27.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

28.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本科论文质量

29.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几点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

30.关于图书馆服务职能与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思考

31.二类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外审制度利弊及对策浅析——以陕西榆林学院为例

32.中日化工类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育方式比较

33.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

34.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5.理工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36.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37.略论大数据时代下本科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网络交互平台的工作机制

38.护理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撰写的相关态度和行为调查

39.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0.体育专业本科论文写作不应取消而应加强

41.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现实思考

42.以案例分析为创新路径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43.论“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对当前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影响

44.强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应用

45.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46.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

47.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探索

篇(11)

【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No.MY2011JYB10),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No. 2010CDZ064),湖北省博士启动基金(No. MY2009B014)。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20-02

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是针对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学位方向课,其大纲是学院根据本校《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 [1~3]。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熟练地阅读和翻译化学英文资料,能书写正确的论文英文摘要和简单综述。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要么由于学生不感兴趣,要么由于课时限制,教师在短时间内无法系统地讲解,使得学生的接受情况不佳。在历年的毕业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部分,大部分同学在语法及表达上都有些许错误,甚至有些同学直接采用某些网络软件的翻译结果,词不达意,完全忽略了学校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作用。

鉴于以上原因,一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首先与学校普通英语教学相结合,夯实学生英语基础,提高英语水平。再者就是在学好大学英语的基础上充分营造课外学习英语的氛围,提倡平时多接触英文科技文献[4],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从多方面开拓学生的听说视野,结合专业特色,通过讲座及科技论文宣传等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本文结合本校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化学化工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情况。

1.本校化学化工类专业英语开设现状

1.1学生学习情况

根据学院编撰的《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英语作为学位方向课,一般是在大三上学期开设的。本来学生在进行了两年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之后,已具备了丰富的词汇量,对语法和句式也有了充分的认识,应该说再学习专业英语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但目前状况是,学生刚入学就被进行四、六级过级考试教育或训练,他们的目标就是在毕业之前拿到四、六级证书,而对英语的应用,尤其是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从而导致学生从主观上失去了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再者本校属于武陵山区的二本民族院校,其生源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学生,鉴于地方教育良莠不齐的现状,有些学生在学习基础英语时尚觉吃力,对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英语可能更恐惧了。

1.2教师教授情况

在教授专业英语的过程中,虽然我们的教师精通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缺乏外语教学经验,尤其在听力和口语方面的功力稍显薄弱,这样势必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也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近几年来,随着师资力量的逐渐壮大,博士、留学教授及高级访问学者的比例日益增长。他们在为我们学院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质量。近几年随着学生数的增多,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2.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措施与手段

2.1思想上的重视

俗语说地好:“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重视是抓好各项工作的前提。 ”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师生的重视程度是密不可分的。重视之,则收益佳;轻视之,则收益小。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重要性正日益被感受到,在科技领域尤其突出。据统计世界上各种化学类学术论文 80%以上是以英文刊出[5,6],要想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承认,必须有一定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多高校已经将一些专业课作为双语教学的试行工程,大力提倡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工作,这样专业英语的学习也显得尤其重要。在进行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向化学专业学生分析当代形势及本课程在他们以后从事相关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习热情,确立学习目标。只有师生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教学过程才能顺利进行,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2课程间的衔接

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的学习是建立在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且它须依赖于较好的公共英语基础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通过基础英语的学习掌握语法与句式特点,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专业英语做好铺垫,基础英语、专业知识、专业英语三者密切相关[6]。

2.2.1与基础英语的衔接

根据我院教学大纲,化学化工专业英语一般是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的。笔者感觉这种安排非常合适。经过两年的基础英语的学习,对英语的语法、句式都有一定的认识,且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此时再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应该是最佳时期。此时不仅能避免英语学习的间断,反而还能将很好地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延续下去。如果过早开设或过晚开设都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弊端。

2.2.2与化学化工基础课的承接

化学化工专业英语主要是以周期元素、普通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内容为基础[7],以化学化工方面文章的阅读为主要内容。在化工专业英语的讲授过程中不会再去讲解专业知识,因此授课对象必须具有四大基础化学和化工基础知识背景,这样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才能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一般在进行专业基础课和方向课讲授的时候,教材中也会出现有关专业术语的英语,如果教师能加上讲解并强调学生多加注意,这样在以后的专业英语的学习中遇到相同词汇就不会再感到陌生,因为有基础,从而会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化学化工基础课的铺垫也很重要。

2.2.3与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的配合

在化学化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也是化工专业的学位方向课,但被排在大三下学期。而专业英语是在大三上学期,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化工专业英语时还没有文献检索的基础,也没有科技论文的概念。由于文献检索课程开设的滞后,会给专业英语的实践训练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将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的学习提前。这样化工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对学生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可以增强其阅读科技英语及写作的水平。

2.3教学方式的改革

2.3.1教学形式的变更

受教育体制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在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但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由于其特殊性,应该把该课程的目的定为“应用”而不是“应试”,专业英语应作为一种工具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专业英语的最终目标是要求其能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中起到作用。这样势必需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灵活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满堂灌”。

对于如何提高专业教学质量,首先:有人提出可以尝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8],即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同学下去查询相关资料,下次课的时侯以提问或讨论的形式进行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不同于传统的“满堂灌”,能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自身的英语潜力。

2.3.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视野

到目前为止各高校的“数字化”建设已日趋成熟,可以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比如给学生播放国外著名院校讲授专业课的视频,这样学生在观看学习视频时会有一种好奇心和新鲜感,使学生既可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又可以体验国外上课的氛围。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己的听、说能力。

3.实践情况

通过笔者近几年的专业英语教学经历,由于本校多数学生的英语及专业底子太薄,再加上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深僻、难学,笔者在进行教学时确实感到一些困难。但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及现实情况,通过调整教学形式及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附加了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最终的期末考试中教学效果还不错。当然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主讲教师不断的努力与探索,在实践中找到适合的方法,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双红,张学辉。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 [J],理工高教研究, 2004,23(2),114-115。

[2]谢承佳。化工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探讨 [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32,228。

[3]姜文娟。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几点建议 [J],科教文汇, 2011,12,132-133。

[4]陈上,唐虹,杨惠敏。基于多媒体软件的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及软件开发 [J],广东化工, 2011,38(12),147-148。

[5]乔琳,王智慧,任娜。《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新尝试――项目化教学[J],中国科教教学导刊, 2011,11(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