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防震减灾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图1揭示了银行系统在t=300和t=1 000时的网络结构,其中网络的节点是银行,网络的边表示的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在t=300和t=1 000时绝大多数银行均向银行系统中的同一家银行进行同业拆借,而此银行是银行系统中的货币中心银行。这意味着:在银行系统演化过程中,本文构建的内生网络模型具有货币中心结构特征。同时可以看出图1中两个子图形状具有一定差异,原因在于本文构建的银行系统是动态变化的,而银行的储户存款变化、投资收益以及银行违约风险的存在,造成了银行在银行系统的地位随着时间演变是变化的,但在银行系统中始终涌现出货币中心结构特征。根据前面银行系统中同业拆借机制可知,流动性短缺银行在同业拆借时,为降低融资成本均向拆借利率低的银行进行同业拆借,而此使得提供同业拆借利率低的银行具有较多债务者,从而形成了货币中心结构。而在实际银行系统中,货币中心结构是存在的。如De}ryse和N}uyen( 2007 ) , I}rznar ( 2009 ) , Fernande、和Borges ( 2013 )分别研究发现比利时、克罗地亚和葡萄牙的银行网络具有货币中心的网络结构特征。
(二)银行间传染风险特征
高校教学中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教育模式都少不了考试。但是目前高校课程改革面临的瓶颈问题是高校考试形式单一死板,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对考试形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以适应课程改革和迎合学科发展的要求。
一、我国高校中常见的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考生只可以独立完成试题,不可以看课本和资料,不可以与其他考生商量答案、传答案等。这种考试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能有效巩固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对基础性课程可以采用该种考试方式,但是这种考试模式使得学校中出现“高分低能”者,对应用型专业课程是不适用的,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
开卷考试是考生可以自由携带资料、课本参加考试。半开卷考试是介于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两者之间的考试方式。半开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的区别在于只允许考生携带指定的资料进入考场。开卷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融会贯通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地学习。该考试形式被用范围仅次于闭卷考试方式,主要用于某些侧重于理解的课程的考试,如专业基础课等。
论文是在给定题目或给定范围内,学生可以查阅文献、书籍等信息进行处理后,进行撰写,最终形成考核论文。该考试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查阅资料、获取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考试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对知识的整合、融会贯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该考试方式缺乏统一的评分机制,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好,教师要对一定的知识贮备,对学科领域及学术前沿有精准的把握。
尽管我国高校对考试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高校考试形式仍然存在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教学,会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着人才的全面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特色课程考试形式进行探索,寻求适宜的考试形式。
二、《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简介
《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是防灾科技学院特色课程,是基于社会服务于研究成果而开设的课程。该课程是对地震工程学(结构抗震)和工程地震学的延伸,以预防减轻地震灾害为目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城市规划,包括土地的合理利用,加强建筑与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预先准备应急救灾需求设施和措施等三方面,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学习编制防震减灾规划不仅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多种相关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能在今后工作中发挥一定作用。
三、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考试形式探索
《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具有知识体系庞杂,所涉及学科多,学科知识交叉等特点,该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防震减灾规划中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其学会运用多种基础知识的能力。基于上述课程要求,目前的考试形式不能真实有效的衡量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考试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新的考试形式应反映学生全面的素质。该考试形式是基于国内学者张旭日提出的理论成绩量化比例体系改进得到的,评价体系依据该课程重视知识应用特点,课程考核中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按知识结构共有四个内容,每个内容占10%,共计占总成绩的40%,通过该环节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了让学生对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对概念性、常识性知识进行闭卷考核,共计占总成绩的30%。同时注重课堂教学质量,考试环节中保留了考勤、提问、平时考查内容,共计占总成绩的30%。该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有效的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控制;而且更加便于教师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得到自己能认可的成绩,达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四、结语
目前国内高校考试形式大都以闭卷和开卷考试为主,而且采取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偏少;侧重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试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核综合评价的形成性考试少,形成了“四多四少”的弊端。所以考试改革教师应立足于自身特点、具体学科、课程特点和需要,进行自主选择考试形式。本文结合《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出了适用本课程的考试形式,积累了一定经验,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考试形式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夏风林,臧健.浅议高校“一页开卷”考试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7- 88.
[2]尚晓玲.高校考试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技信息,2007(4):49- 50.
农民工子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因为他们正处于于接受教育和发育身体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能否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对于稳定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我校,农民工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接受着同样的教育,但是无论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
有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行为偏差,敌视社会,漠视生命,有着很大的因素是在于对于他们生命教育的缺乏和不重视。因此,校园里开展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命教育科普知识普及,对学生明确生命的可贵、提升人格的尊严、凸显人本的价值、注重抗力的增强等方面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目前我们学校大约有一半左右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其中也有不少同学来自四川、贵州、河南、河北等地,这些学生中也有一些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和亲人,这场浩劫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以及面对它时的无能为力。
中国是地震多发地区,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惨痛经历已经给了很多人深痛彻骨的回忆,又一次唤起了中国人民即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时隔34年的悲痛。虽然上海地震发生概率相对较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没有防震减灾的忧患意识,古语有云:居安思危。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惨剧恰恰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也更深切地让我们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本着对生命教育的任重道远,我校在学生中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防震减灾意识,从课堂,校园乃至街道小区等范围各个方面渗透普及,具体做法如下:
1依托课堂教学,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地理、生命科学等科目中,适当的加入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如日本一课中的介绍,说到日本近现生的一些地震,日本人防震减灾的方法,又如海陆的变迁一课中了解地震集中高发的地区,地震产生的原因等方面来了解地震。
我校开设了防震减灾拓展课,每个学期向各个年级的学生介绍地震方面的知识,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大小,国内外著名的大地震,同时介绍地震后自救互救等等科普内容,并随时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地实时发生的地震,同时为配合拓展课教学,编写了符合我校学生学情的校本教材,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地震。
2开展校园防震减灾活动,加深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单纯的课本知识其实并不能满足防震减灾生命教育的深化,还需要从感官上、行动上进一步体验。
我校从2007年起,与宝山区地震局联合建立了校园防震减灾的鹦鹉观测房(见图1),配备了相应的观测仪,常年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际了解地震发生前动物的反应。2011年更是从北京请来了相关的专家和老师,安装了一套新型的防震减灾设备(见图2),指导学生进行鹦鹉喂养、电脑数据采集等工作。每学期组织不定期举行防震减灾演习活动,模拟地震来临时的状况,让学生身历其境的感受地震发生时候的紧张,并且组织迅速撤离活动。
每学期组织学生出一期关于地震科普知识的黑板报评比、地震科普小论文等竞赛,每年5月12日进行校园科普宣传工作,观看地震影片,纪录片等,并建立校园防震科普网站,有专人定期维护和更新网站内容,扩大影响面,提升学生对地震的认知。
3进行社区街道科普宣传活动,扩大影响力
我校除了在5月12日在学校内进行宣传活动外,每年暑假的7月28日,与宝山区地震局联合行动,组织学生在街道社区等人群相对流动比较大的地区,向周围居民进行地震科普活动的宣传和介绍。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了有关于地震的科普宣传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约5年历史了,成为我校一项生命教育常规活动,在周围地区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并致力于将防震减灾变成一种全民意识。
课堂、校园、街区三个层面的扩展,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融入到校园生命教育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命意识。
这几年来,我校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获得了较大的反响,地震科普网站和地震监测房也在区县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当然,我们做的这些对于生命教育来说还远远不够,防震减灾只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部分,是让学生树立生命教育意识的一个抓手,通过防震减灾,认识生命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意识,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亲历现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组织学生参观地震展览馆,发生地如汶川地震区遗址,或者是其他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外活动,甚至可以组织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活动,让学生能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亲自去体验生命的重要和可贵。
(2)深化演习。由于某些因素,相对而言校园演习活动相对较为简单,笔者认为可以开设相关的医疗救护学习班,设立相关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一点简易的医疗操作,如:包扎、止血、人工呼吸、心脏复苏等紧急医疗手法。向学生普及常用的医疗救助知识。也可以成立学生的医疗救护小组,深化演习方式。
(3)借鉴国外。不少学校现有的课程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我们也可以借鉴在这方面做的相对较好的国外生命教育的内容,如日本在防震减灾方面的生命教育,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4)教师队伍。生命教育其实不仅仅是对学生而言,对教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生命教育不仅是学生的教育也是老师的学习。教师队伍中可能也有个别的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存在着蔑视和不尊重,因此完善教师的人格,加强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也是我们需要的。建立一支有着生命教育意识的教师队伍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方面。一支有着生命教育使命感的教师队伍,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
(5)心理教育。汶川地震后,不少专家前往灾区为了重建孩子们的健康心理进行心理援助。可见,心理教育对生命教育而言的重要性。强健的体魄是需要的,而完善的人格更是重要的。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也要适时的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和教育。
⑹家庭社会。当然,光有教师,学校进行生命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生命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合力。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组织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我们的生命教育活动中进行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学校生命教育的发展。
如果说第一代的农民工进城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讨生活,那么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而这个城市对他们的接纳度,他们在这个城市的存在感,以及在城市能否立足能否被容纳,更是他们在意的方面。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是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 朱永新.灾后,教育需要做什么[EB/OL].新华网
[3] 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21).
[4] 李晓东.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现有法律法规将地震部门定行为“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抗震救灾的“牵头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等,承担常态下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和应急态下的具体指挥工作,震灾发生后,作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成员,协同其他部门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各方救援力量和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
应急态非常态,震后救援是三大工作体系的核心,指挥权是应急权的最一线应用,它的科学、理性行驶和统一、高效决策事关大局和生死,理应体现地震部门在专业指导和行业管理上的权威优势。然而作为灾害对口管理部门,地震部门在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中的职能履行和它的法律地位不相称,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法律地位不相称,履行应有职能多有掣肘,严重影响救援进度和效果。
常态下和应急态下地震部门的性质和职能都是法律确定的,但应急态下的法律法规须重视效率原则的把握,抓住《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修改契机,完善地震法律法规、制度设计和安排,形成制度衔接,明确地震部门在管理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在指挥工作机制中的主要职能、职能行使方式和程序,增加地震部门的话语分量,确保指挥科学、决策高效、应对迅速,尽可能将灾情的高度不确定性置于可控范围,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和损失。
一、明确地震部门对口管理地位的现实必要性
1.灾害和应急特点的需要。地震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强、冲击力大、影响范围广,次生衍生灾害多,大地震的应急往往是全灾种的应急。地震应急既是一项有高技术含量业务管理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地震部门的信息、技术、装备、队伍和管理经验等不断发展的软硬件优势充分展示出它在地震领域具备其他部门和行业无可比拟的权威优势和显著地位。
2.高度的不确定性的需要。震灾难预测,震后既要救人、防灾中灾,还要疏导、引导和指导各方非专业和专业、非官方和官方等救援力量,自然的和人为的不确定性叠加,要求指挥工作讲时效性、协调性和专业性,而只有地震部门才能更科学衡量应急处置与救援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保障相应措施利大于弊,得大于失,掌握实施公权力行为的手段与行政目的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法律法规和制度应为其提供通畅的职能履行渠道。
二、目前的制度缺陷
地震法律法规和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等都充分肯定了对口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作用,但由于时间、效力等级、制定主体等等因素,措辞不统一,导致地位和管理权限不明。模糊的立法和不系统科学的制度设计不利于各部门联合应急权力在分秒必争的抗震救灾中的高效运转。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等指挥管理中就暴露出指挥体系、运行机制多多少少存在多头管理、协调不畅等问题,影响救援进展和效果。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应急法律法律体系唯一一部综合性立法,规定了分类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地震部门应为抗震救灾的管理主体
防震减灾法作为单灾种法律,通篇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但涉及抗震救灾指挥部共计3条的规定中除需要地震部门承担指挥部日常工作外,只字未提其管理地位和权限,分则条文除预防和监测明确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外,规划和救援兼为“会同”职能。
(二)法律规定应急预案要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由“业务主管部门牵头”,但这与其编制依据中的“管理”措辞是有很大差别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虽明确了中国地震局负责“管理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工作,管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工作”,却缺少上位法的原则依据,其“指挥与协调”和“紧急处置”置于“紧急响应”中,取向不明。
(三)1995年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是唯一一部规范震后事中应急处置和救援等行为的行政法规,它关于应急管理原则、机构设置和职责的规定,如统一管理、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防震减灾主管部门的用语、指导和监督的职能定位等等,已远远不能适应抗震救灾的实际需要。
规则的制定者或参与者都要将自己的意志表达出来,方能合法合理确定并提升自己在特定领域的地位。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话语是有秩序的,并非任一主体都可进入或准入某一特定的语言领域,话语权则是一种潜在的现实的权力,在地震话语领域,地震部门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它当之无愧的引领地位。地震部门应当借助地震立法回归并提升自己在抗震救灾领域的话语权。
三、建议
以《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修改为契机,通过综合性立法和地震单灾种立法、行政法规和应急预案的修订,形成制度衔接,确保地震部门在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中的职能履行。
(一)单灾种立法要保持在综合性立法中的优势,明确地震部门的法律地位
1.地震应急往往是多灾种应急,在管理或主导的选择上,主导更切合实际需要。条文拟定上考虑精确表达这种价值取向,并将这种价值取向体现在指挥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中。特针对《防震减灾法》第5、6条。
2.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应急救援力量配置方案的制定中须以地震部门为牵头部门,体现其业务管理职能;应对大灾巨灾成立现场指挥机构则要体现其综合协调能力和社会管理职能,如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则要突出其决策辅助职能。特针对《防震减灾法》第50、51条。
(二)行政法规根据法律规定,细化地震部门主要职能,并完善指挥工作机制
1995年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在“震后应急”一章中,用11个条文规定了17个部门和机构(国务院机构未改革前,包括抗震救灾指挥部和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形同常态下职能拷贝,无主次轻重和协商协调。该条例目前正在修改,可以专章或专节的形式将抗震救灾各部门主要职能和指挥工作机制规定下来,其中地震部门主要职能可以条款形式出现。
首先,要明确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并不是“谁指挥谁”,而是“谁科学、谁主导”,地震部门正确的决策建议和表达,应以其雄厚的技术能力支撑,以法律制度保障,方能主导决策走向。
其次,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主要是针对现场,现场管理包括救援管理、社会管理、新闻管理等,社会管理有包括了志愿者管理等,其中救援管理是核心工作。
因此,地震部门在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中的主要职能应包括:主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信息沟通会,将监测到的灾情变化和发展情况及时通报并作交流;提出针对性救援方案,对其他部门的救援方案有建议权和保留权;根据灾情程度划分责任区,与其他部门协商救援力量的分配、配合和衔接;为志愿者救援队伍配备地震专业人士作指导;与其他部门合力疏导各方救援力量等等。地震部门履行职能是业务管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体现。
再次,完善指挥工作机制可确保职能履行,现场指挥机构目的是应对大灾巨灾,对决策效率的要求最高,就以其工作机制的建立为例,如以章或节规定,要确定章节名称、内容和条文设计。
1.现场管理、现场指挥、现场联合指挥等名称。
2.指挥权行驶原则。
3.现场指挥机构组成和职责分工。强化地震部门信息沟通和救援方案建议保留权等职责。
4.决策方法、程序和时限。应对大灾现场复杂态势,联合指挥决策的果断和快速至关重要,程序的设定需简化并留有一定的灵活性。
5.不能决策的请示程序、时限、保留等。
6.责任,尤其是保留意见和保留措施的责任。
2009年刚修订实施的《防震减灾法》不可能再作大幅度修改,部门规章位阶低不能解决部门权力的协同使用,只有《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在位阶和操作上都有利于把握,既符合法律的原则性规定,又能增加实施性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应明确指挥与协调的重要性,根据法律法规继续细化实化工作机制的运行,强化预案演练,弥补现实不足。
1.专章或节“应急处置与救援”,明确指挥部和现场指挥的运作机制,行政法规指挥机构工作机制是依据和指导。
主管单位:广东省地震局
主办单位:广东省地震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1-8662
国内刊号:44-1266/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主管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主办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1-8956
国内刊号:65-1119/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地震、洪水、干旱等灾害,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至今仍留有阴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6%,仅汶川地震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灾害已经成为阻止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国地震局“十五期间”在模拟观测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字地震监测网络,山东地震局建成了数字地震监测台网、强震台网、前兆台网、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等。为了得到更详细的观测资料,“十一五”期间,在“十五”项目的基础上,各观测网络项目全部实施了扩建,其中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是扩建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扩建项目概述
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扩建项目总投资额143.5万元(包含目前正在建设的济南基准站),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3个GNSS基准站,完善GPS监控管理和数据处理系统,对3个基准站进行水准、重力联测。该项目应用当今最先进的专用仪器设备,采用最先进的通讯技术,实现基准站有人看守、无人值守,实现网络运行的自动化,其基准站与“十五”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基准站共同组成了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服务于山东省的防震减灾工作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建设。
二、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扩建项目的性质
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扩建项目是公益性投资项目,它不同于其他竞争性项目。公益性投资项目不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目标,而是以社会效益为第一目标,主要为全社会提供使用价值和其他有用效果。因此,它的效益不直接体现在项目的盈利层,而是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上。该项目投资又是一个概率投资,因灾害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投资以后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回报。该项目属于财政投资项目,对其进行绩效分析与评价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国外对于财政支出早就有比较系统和成熟的评价办法,国内起步晚且方法不成熟。该项目是由省财政投入的,对该工程项目进行绩效分析与评价具有典型意义,有利于正确评价山东省各级地震工作机构在这个项目实施中的责任,有利于“十一五”期间加强项目管理水平,提升财政资金的效能。该项目属于建成投产后不会产生现金流入的社会工程项目,对其进行绩效分析与评价其所使用的方法与有现金流入的项目不尽相同,其评价目的与盈利性项目也具有本质的区别。
三、投资效益分析方法
(一)西方政府投资效益分析方法
西方政府投资效益分析的主要方法体系就是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有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公共项目投资不断增加。由于公共项目和私人项目目标的不一致,显然不能把私人项目财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公共项目评价。因此,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一种评价公共项目的方法,那就是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它在形式上同财务评价方法是一致的,因为两者都是对投资利益进行评价。但由于投资性质及投资目标截然不同,投资利益构成及对利益估价方法也就不同。
针对防灾投资的效益分析国外已经具有比较系统的做法,国内针对水灾、地质灾害等方面的防灾项目也已经有一些比较系统的效益分析与评价办法。日本对防治水灾和地震灾害的工程研究较多,但专门针对防震减灾工程的绩效分析及评价方法体系尚未形成。
(二)中国投资效益分析方法
目前,我国投资效益分析方法主要有价值评价法、效益评价法和机会成本法。其中价值评价法用于评价的范围包括三个方面,即地震灾害造成的物化劳动损失的价值量;防震减灾工程造价;由于采取防震减灾措施而引起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减少量(需要折算成以货币表示的价值)。效益评价法主要用于评价防震减灾工程的社会效益。机会成本法以地震灾害造成的已有收入损失作为灾害的经济损失,以减灾投资额投入到其他行业所获得的收入的最高额作为减灾的耗费;以减灾投资引起的已有收入损失的减少部分作为减灾的效益。
投资效益是投资领域或投资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概念一般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或非生产性投资,而投资效益问题不仅涉及物质生产领域和生产性投资中的直接效益,而且还包括间接效益,不仅体现为收益的增加,还可以体现为支出的节约。特别是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更多的是表现为它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及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因此,将投资效益的含义概述为投资领域或投资活动中劳动消耗与获取效用的比例更能说明投资效益的性质。
四、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扩建项目的应用及效益分析
(一)项目投资情况
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扩建项目总投资额143.5万元(包含目前正在建设的济南基准站28.43万元),扩建项目包括聊城地震水化试验站GNSS基准站建设和菏泽市地震局GNSS基准站建设,全部由山东省省级财政资金投资。其中工作经费预算21.50万元;设备费预算67.92万元;业务经费25.65万元;预算合计115.07万元。
(二)项目支出明细情况
截至2011年12月,山东省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扩建项目工作经费列支21.37万元,预算结余0.13万元;设备费列支67.92万元,预算结余0元;业务经费支出25.13万元;支出合计114.43万元,项目总结余0.64万元。
(三)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1.2009~2011年年度项目支出比例分析
从以上支出明细图可以看出,2009年(图1)属于项目的启动阶段,项目开始勘选站址,所以在此阶段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等支出所占比例较大,占本年度支出经费的72%;2010年(图2)项目开始土建施工,所以在此阶段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购置等固定资产投入很大,本年度经费几乎全部用于固定资产的购置,所占比例高达99%;2011年(图3)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所以此阶段差旅费、交通费、劳务费支出比例较大。由图4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支出占整个项目的80%;由图5可以看出,整个项目在土建施工阶段支出比重较大,占这个项目的80%。由此分析看,整个项目的经费支出符合山东地壳运动GPS项目扩建要求,整个项目支出中固定资产类支出占绝大比例,比较合理,符合国家和山东省地震局财务管理规定。
2.投资效益分析
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扩建项目建成以后,实现了GPS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下载和自动处理,GPS观测成果已广泛地应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国土测绘和教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基准站准均匀地分布在山东地区新生代以来具有差异运动的不同地质构造块体内,并且沿我省主要地震构造带――沂沭断裂带两侧准均匀布设,用于监测山东地区不同地质构造块体和沂沭断裂带的新活动,为地震监测预报研究提供大尺度的空间应变信息。该项目是目前我国首个省级范围内实现了GPS观测数据实时传输和定时自动处理的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系统,填补了山东地区缺少大尺度水平形变观测手段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防灾效益。
项目在同类观测台网中整体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数据实时传输与定时自动处理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建设及完成后,网络产出的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在2012年度、2013年度山东省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分析中使用了该网络产出的观测数据,为山东省年度震情趋势预测提供了应力场背景资料。
(2)利用该网络产出的高频观测数据处理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震时地壳动态变化特征和震后山东地壳运动趋势,该结果被引用到“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验收中。
(3)该网络产出的数据和资料在地震系统已实现共享,由地震行业科研专项《GNSS系列数据产品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项目具体实现。
(4)该网络产出的数据和资料已与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实现共享,实时观测数据已应用于山东SDCORS网络,为山东省基础测绘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5)该网络产出的观测数据已与山东省气象局实现数据共享,为山东省气象预报服务。
(6)山东科技大学和山东理工大学使用该网络产出的观测数据开展研究,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
(7)利用该网络产生的数据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五、总结
通过对该项目投资效益分析发现,对观测类项目的投资效益很难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具体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扩建项目是公益性投资项目,该项目投资又是一个概率投资,因灾害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投资以后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回报。公益性投资项目不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目标,而是以社会效益为第一目标,主要为全社会提供使用价值和其他有用效果,很难对其投资效益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BAK03B02;中国地震局测震台网青年骨干培养专项:20150415;福建省地震局科技攻关专项:G201503.
地震预警最早由美国的Cooper博士提出[1],其核心思想是在真实的地震发生后,利用在地震活动地区布置的地震检测仪器以及实时通信传输线路对地震进行实时监测,利用地震P波传播速度大于破坏性S波,以及电磁波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地震波波速的原理,在短的时间内使用少量地震信息,尽可能准确的估算地震震源位置、发震时间、地震震级、估计预警目标区地震动和破坏程度及地震波到达时间,进而抢在地震P 波或强地面运动段S 波到达预警目标区之前,对目标区发出地震警报,以消除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灾害威胁。
目前,国际上已经建设了多个针对特定设施、单个城市、大区域及面向公众的地震预警系统,部分已经取得减灾实效。如墨西哥、日本、美国, 我国的台湾、土耳其、罗马尼亚、意大利、希腊、葡萄牙等。其中墨西哥SAS系统和日本紧急地震速报预警系统分别于1993年8月和2007年10月开始面向公众地震预警信息,目前已经取得了防震减灾效果。其他系统部分面向特殊行业发送地震预警信息,部分仍然处于测试阶段[2-8]。
福建省地震局历时3年,研发出一套地震预警系统。并在福建进行示范运行。本文针对福建地震预警系统对仙游震群的处理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1. 福建台网状况
福建“十一五”测震台网由85个测震台组成,台站的平均间31km。东部沿海密集区域则为20km左右。44台传输协议为MSTP,网络平均延时为1.4s左右,41台传输协议为SDH,平均延时2.1s左右。如图1中蓝色三角形是台站的分布情况。
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3年8-10月福建省仙游县连续发生的9个震群事件,作为研究数据。数据目录见表1。震中分布对比如图1,红色为地震预警定位震中分布,绿色为福建速报目录震中。
3 地震预警系统处理情况统计
仙游震群9个地震事件,位于福建地震台网网内,台站分布相对密集,定位效果总体较好。地震预警系统处理并了8个,定位结果平均误差为8.31±7.06km。其中4个偏差5km以内,占50%;6个偏差10km以内,占75%;7个偏差20km以内,占87.5%;100%偏差25km以内。偏差分布如图1。
预警震级与速报震级结果对比,平均偏差为-0.7±0.74个震级单位。其中有6个事件的震级误差介于±1个震级单位之间,占震例的75%;2个偏差较大。分布如图2:
地震预警第一报信息距首台触发平均需时为7±2.3s。其中7个事件的预警首报在首台触发后10s(包括10s)之内,占全部测试事件的87.5%;100%位于首台触发后15秒以内。分布如图3:
4 漏报事件原因分析
2013年8月3日2时43分56秒福建仙游ML4.2级地震,震中东经118.746北纬25.635,地震预警处理但未。
从图4的地震波形可以看出,在仙游地震发生之前,台湾地区发生了一个小地震,掩盖了仙游地震的P波震相,这导致地震预警系统无法识别仙游地震,最终导致该地震漏报。
5 总结
地震预警系统对仙游震群的处理结果表明,对于小范围的地震频发区域,地震台站相对密集的情况下,地震预警系统的定位接近人工定位结果,其准确性能够满足地震预警对软件系统的要求。
地震预警软件估算震级结果具备一定的精度,基本满足地震预警的实际需求,因为统计震级参数选取的事件震级较大,在处理小震级事件时,结果离散性相对偏高,地震预警震级估算参数需要进一步扩充。
仙游震群地震预警基本上能够在首台触发后5-10秒发出第一次地震预警信息,说明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充分满足地震预警系统的时效性要求。
对于双震导致的震相叠加等问题,地震预警系统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Cooper. Letter to editor, San Francisco Daily Evening Bulletin, 1868, Nov.3, 1968.
[2] Hongcai Zhang, Xing Jin, Yongxiang Wei,et al. A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in Fujian, China[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6 Vol. 106, No. 2, pp. 755C765.
[3]张红才, 金星, 李军, 等. 地震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进展[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2): 706-719.
[4]高峰, 杨学山, 马树林. 地震预警系统综述[J]. 自然灾害学报, 2014 (5): 62-69.
[5]马枭. 地震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进展[J]. 电子测试, 2016, 13: 076.
[6]张晋辉. 墨西哥地震预警系统发展简介[J]. 国际地震动态, 2015 (2015 年 11): 4-5.
[7]马强. 地震预警技术研究及应用[D]. 博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08.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在高层建筑机构扭转反应控制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偶然扭转的影响,平面布置对称的结构在地震中是否存在扭转反应;扭转的位移比能不能超过《高规》中规定的限值;还有上部无刚性连接的大底盘多塔结构周期比的计算和验算方法。接下来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偶然扭转的影响控制
偶然扭转是一种反应,它主要是有地震中的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导致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在建筑物的底部通常都会具有扭转运动的分量,这种分量的转动速度是不确定的,而且这种不确定的速度运用在设计的计算中,也很难被考虑到,假定的结构刚度和质量分布在被计算出来之后也不能与实际的情况很好地吻合,有些时候一些结构和非结构进入破损或者屈服的非线性反应过程中,因为各个部件刚度的退化程度各不相同,所以计算假定和实际的情况就会出现相对来说更加大的偏差。对于这种偶然扭转的影响,一般在国外都采用附加0.05建筑物长度偶然偏心的近似方法来计算。
我们用三幢多层建筑来进行实测,来判断偶然扭转的推断是否合理。选用的三幢建筑物都是位于同一地区,分别记为A、B、C建筑物,它们的平面结构和布置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在忽略土与基础的相互作用后,可以说基本条件都是没有差异的。
(一)测得底部的转动加速度
在模拟实验的地震中,我们测到了B建筑物和C建筑物的底部转动加速度的时程,而A建筑物的底部只有两个通道,所以不能够直接测到转动加速度的分量,但是可以在二楼和三楼的楼面及屋顶测得。将底部转动加速度的峰值和水平加速度的峰值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两者的比值大概为2:3,要注意到的是,B建筑物的面积是比较普通的,在这种一般的长度的建筑物的底部有着明显的转动加速度。
(二)B建筑物和C建筑物的底部转动加速度出现的偶然扭转和总偶然扭转的比值
从测得的各个楼层的转动加速度可以得出总的扭转反应的底层边柱的剪力,从测得的底部转动加速度可以得出由于底部转动而引起的偶然扭转反应的底层边柱的剪力,二者的比值为2:4。可以看出,B建筑物和C建筑物的偶然扭转反应受到的影响除了底部转动加速度之外,还有一些原因比如建筑物刚度不同、质量分布计算假定和实际情况的不符合等,在机构或非架构发生局部的破损之后,就更加难以符合了。
(三)结构设计受偶然扭转效应的影响控制
实验可得,采用附加0.05建筑物长度偶然偏心的近似方法来考虑偶然扭转的影响是有一定效果的,在设计中应该重视起偶然扭转对结构产生的影响,不管结构平面是不是对称,都应该将偶然扭转的影响列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可以采用附加偶然偏心的近似方法限制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比值这种方式来控制偶然扭转的影响。
二、位移比的限值方面进行控制
在比较常见到的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很多时候会遇到楼层位移比大于1.2的情况,更严重的还会大于《高规》的限值。下面从两方面对这些超限情况进行分析:
(一)高层建筑物的底部一些楼层的位移比超过限值
一般出现超过限值的情况都是因为结构的底部的平动位移比较小,是按小震作用计算得到的,或者是在一些特殊结构的楼层中,平动位移要比扭转位移趋于零的速度更快一些,也有可能是建筑物底部设计的裙房,加大了扭转位移。所以,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针对高层建筑物底部的一些楼层的位移比。如果小震作用下计算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没有超过规范规定的层间位移限值的三分之一,构件的承载力可以满足中震不屈服的要求,那么位移比最大值就可以适当地超过限值,这样可以在不造成结构破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控制扭转反应。
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的底部的那些楼层的位移比都可以控制在1.5以内,有个别情况出现1.6,但是决不允许楼层的位移比超过1.8,实际上位移比是从几何上直接对楼层的扭转振动特性进行度量的。当位移比不足1.2的时候,楼层的各个结构还算比较均匀;当位移比超过1.4时,楼层两端的结构就已经变形出现了明显的不均匀的情况;而位移比超过了1.8之后,楼层两端就会开始震动,继而变形,这样的结构地震扭转破坏隐患就会相当严重的。
(二)高层建筑上面各个楼层的位移比应控制在1.4或1.5以内
上面各个楼层的位移和层间的位移一般都是比较大的,这样一来,如果上面楼层的位移比超过了《高规》的限值,就说明偏心比较大,而这种在建筑物上面的楼层中经常会有刚度偏心的突变现象出现,结构上面在扭转振动时的反应就会比较剧烈,抗扭性自然就差了。所以,应该将高层建筑上面各个楼层的位移比制在1.4或1.5以内。
三、上部无刚性连接的大底盘多塔结构的周期比验算
(一)验算周期比不应该用整体模型计算结果
周期比的概念其实是直接针对各个塔楼和大底盘的,对上部的无刚性连接的大底盘的多塔结构来说,并没有整体结构的周期比存在。针对这样的结构进行震动特性的分析,那么得到的振型和相对应的周期一般都不能与单个的塔楼和大底盘相对应,用这样的方式计算得到的振型和周期结果就不能够充分正确地体现出各个单塔楼和大底盘的周期比。
(二)应该将上部塔楼的周期比独立进行计算和验算
对于上部塔楼的计算和验算来说,比较适合的方法就是单独取出裙楼顶板以上的每个单塔楼,这样的方法也是比较行之有效的,要将嵌固位置定在裙楼顶板标高的地方,然后单独的计算各个单塔楼固有的振动特性,并验算周期比,通过这样的步骤来计算,可以为每个单塔楼本身的抗扭性能提供保障。
(三)对大底盘的周期比进行独立的计算和验算
为了保障大底盘的抗扭刚度,可以让嵌固位置保持在结构底部,然后将上部塔楼的刚度忽略,把底盘结构单独取出来,把上面各个塔楼的质量算进去,将它按照动能等效的原理附加在底盘顶板相应的地方,再开始分析固有的振动特性,进而了解其抗扭特性。
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用以下几种:平动质量等效的方法,假设平动振型是x1,那么x就是垂直坐标,1是平动振型的参数;可以用扭转惯量等效的方法,假设扭转振型是y2,将y的零点取在结构的嵌固位置上,振型形状的参数就是2,要依据动能等效的原理来计算。
除此之外,如果单单从动能等效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振型形状参数的变化,看出一般情况下的表征性无论是一般的还是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有解的。还有就是,从动能等效的角度看来,振型形状的参数就是决定质量等效方法精度的因素。如果为了准确,也可以采用实际的振型,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判断和筛选都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结语
因为结构扭转反应激烈而引起的震害比较多,所以对高层建筑中的扭转反应设计要慎重考虑,这涉及到对地震地面运动扭转分量影响方面的考虑,还有控制结构扭转振动特性方面的考虑,还要考虑到提高结构抵抗扭转振动的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朱俊民,代秀宇.利用SATWE程序调整结构扭转不规则的方法[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
[2]范重,谭成冬,范学伟.奈伦国贸超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技术[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3]王健,刘鹏飞.济南东环国际广场结构设计[A].山东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山东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设计及电算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
[4]张伟.平面凹凸不规则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及设计对策[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5]周云,张超,邓雪松.由汶川地震反思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建设[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村镇建筑工程的特征及其灾害防治面临的难题
(一)我国村镇建筑工程的主要特征
1.村镇建筑工程的特征。由于经济文化水平较为落后,我国村镇的建筑工程总体的灾害防治能力较差。就我国村镇房屋建筑的结构特点来讲,村镇的房屋建筑多为木结构、石材结构、生土(木)结构以及砌砖体结构等,房屋建筑容易受到暴风雪灾害、白蚁灾害的侵袭,防震能力较差。村镇房屋建筑的结构限制了村镇建筑工程的抗灾害性能。另外,我国村镇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房屋建筑多数都是请当地的建筑工匠根据当地风俗习惯所建。建筑工匠由于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房屋建造过程中抗震防灾技术都鲜少使用,导致了多数的村镇建筑造价都比较低廉、结构比较简单,且防灾害水平低。
2.影响村镇建筑工程防灾的因素。我国村镇的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受地域分布情况以及村镇的经济建设水平、各聚居区的建筑形式与风俗习惯的影响,我国村镇建筑工程的灾害防治能力差异显著。同时,不同的村镇地区,各类灾害的类型与特点,以及灾害产生的影响与效应都存在的较大差异,使各村镇建筑工程所使用的防灾技术措施也存在差异。村镇的规模较小,各种可利用的防灾资源有限,因此,在村镇的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以及防灾管理。此外,在村镇的建筑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缺乏防灾减灾意识,且村镇中专门从事建筑工程防灾减灾技术服务与管理的企业严重缺乏,从而导致村镇建筑工程的灾害防治水平低下。
(二)我国村镇建筑工程灾害防治面临的难题
首先,我国农村城镇的建筑工程在规划建设时,科学的防灾减灾指导严重缺乏。村镇房屋建筑在建设时缺乏合理的功能布局以及建筑用地选择。多数村镇的房屋建筑受风俗习惯影响,直接选在比较危险的地段建造房屋,使房屋建筑在建设的前期,忽略了必须的建筑土地的安全评价,从而使房屋建筑长期受到各种灾害的威胁。例如,在三峡移民区村镇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村镇大批的建筑工程都选建在滑坡堆积体或泥石流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使这些建筑工程长期受到各种地质灾害的威胁。因此,村镇建筑工程建设前期的土地评价必不可少。其次,相较于城镇而言,村镇的民房与旧房的数量庞大,这些建筑普遍都忽视了防灾水平的提高,且建筑的质量非常差,建筑的抗震防灾能力相当差。再次,村镇的建筑缺乏统筹安排,且安全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导致村镇建筑工程在灾害面前更显脆弱。
二、我国村镇建筑工程灾害防治标准体系的构建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考虑,构建我国村镇建筑工程灾害防治的标准体系,要立足于建筑工程的综合防灾规划以及防灾减灾技术的要求,从规划建筑设计、合理选择建筑用地等方面提升村镇建筑工程的综合灾害防治技术,并有效结合其他灾害防治技术,构建一套适合我国村镇建筑工程特征的灾害防治标准体系。
(一)村镇房屋建筑工程标准体系的构成
为了减少在发生暴风雪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火灾以洪水灾害等各类灾害的时候产生的建筑工程的损坏,而导致的重大损失,小城镇与农村地区在土地利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以及城镇规划等一系列建筑活动中采取各种措施防治灾害的活动被称为村镇建筑工程灾害防治。而村镇建筑工程灾害防治的标准体系主要是指按照村镇建筑工程涉及的各种灾害防治标准的内在逻辑联系,将各类建筑工程的灾害防治标准进行梳理、归类、配套,从而形成一套科学的灾害防治标准体系,建立村镇建筑工程灾害防治的科学秩序。一套比较完整的村镇建筑工程灾害防治体系,主要包括了通用标准、基础标准、专用标准以及综合标准四个层次。为满足以后的村镇建筑工程的灾害防治的需求,可根据建筑工程的防灾规划、建筑工程用地规划以及工程设施防灾等多各方面,构建村镇建筑工程的灾害防治标准体系,其具体框架图如图一所示。
图一村镇建筑工程灾害防治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图
(二)村镇房屋建筑工程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1.通用标准。适用的领域:对村镇建筑工程的新建、改建以及扩建中所利用的土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领域、村镇建筑工程建设选址领域、城镇规划领域、村镇建筑工程供排水系统以及燃气热力系统的抗灾设计、抗震设防区抗震鉴定与加固设计领域等。主要内容:明确村镇建筑工程的空间布局方法、防灾规划的具体技术要求,并提出了相应区域之内建筑工程防灾的基础设施布局。同时仔细勘察建筑工程用地潜在的危害以及用地的稳定性,并针对建筑用地特点制定相应的防灾策略。此外,还对城乡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人为灾害等各种灾害类型进行具体的灾害防治分类、村镇建筑工程建设要求以及土地利用要求进行具体规划。结合村镇建筑工程的特点,对其给排水系统、燃气系统、供电系统以及热力管网工程进行科学的防灾规划,综合评估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并制定有效的抗震策略。
2.基础标准。适用领域:对可能发生的人为与自然灾害的村镇综合防灾减灾领域、基础设施防震减灾领域、建筑工程结构抗灾设计与管理等领域。主要内容:比较全面地规定抗洪抗火灾害、抗震灾害、抗地质灾害与抗风雪灾害等门类的灾害的程度与防御规划的基本术语。(如灾害分级术语、灾害程度术语等)。同时,全面规定了各种基础设施抵抗各类灾害的基本术语与防灾符号,以及防灾减灾规划的图例等。
3.专用标准。适用领域:村镇各类建筑工程的选址用地的安全性评估领域、工业用地规划领域、活动断层的探测领域以及可能发生人为与自然灾害的城镇规划、防灾规划设计。主要内容:进行建筑工程的用地的安全性评价以及规定防灾技术要求与方法、规定工业区用地与选址的防灾技术。同时,还综合评价了易发灾害的规模效应以及破坏范围,规定了村镇的长期疏散场地与避灾路径等。
4.综合标准。适用领域:村镇地区防灾勘察与管理等领域、村镇地区建筑工程结构防灾减灾设计与施工等领域以及村镇地区灾害规划、种类划分以及预防目标管理等领域。主要内容:比较全面地规定了事故灾害、自然灾害以及突发安全事件的安全强制目标及其所需技术管理要求等。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村镇建筑工程灾害防治面临的主要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大致构建了我国村镇建筑工程灾害防治标准体系。但在标准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在各标准层内容分析上还不够全面,望各位同行积极指出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卜长明.村镇建筑简易消能减震技术抗震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杜建良.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D].浙江工业大学,2011.
[3]侯晓斌,陈凯.试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方案选择及工程布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0):46-47.
一.班会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使学生在欢乐的活动中掌握防灾减灾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减少灾难事故的发生,促使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班会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灾难事故的新闻。
2、组织学生排演节目。
3、选好及训练班会主持。
4、了解一些防灾安全知识。
三.班会过程:
1、宣布班会开始:
同学们大家好!谁都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古往今来,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灾难事故总是不断发生,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虽然灾害事故不可能完全消除和避免,但是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灾害事故是可以防范的`,有效的防护措施能降低灾害事故所带来的损害。所以,我们必须经过后天的专业训练,有意识地不断练习自我保护技能。希望通过这节班会,有更多的同学能自觉学习或有组织地学习关于地震方面的防灾自救知识,珍爱生命,防患于未然。
2、介绍相关知识:
在学校怎样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
在户外怎样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用书包等保护头部;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燃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毒气泄漏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如果被埋压怎么办:搬动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存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3、介绍我国地震工作的基本状况;
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地壳构造运动强烈而复杂,是全球大陆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地区。近年来,国家对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高度重视,投入不断增加,保障更加有力。实施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等重大项目。目前,集观测、实验、研发为一体的地震科技创新平台已经初步构建,成效明显。一大批优秀地震科技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宽频带数字化地震仪,不仅广泛应用于我国地震台网建设,还出口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利用空间技术监测和研究地壳运动的科技水平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我国在世界地震科学界的地位日益提升,影响不断扩大,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有论文,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里有专家,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有声音。目前,与我国开展地震合作与交流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50个。
4、使学生学会判断地震前的预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地震前兆诗歌:
地下水异常: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动物异常:
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
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四.班会小结:
1、班会成果:
经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学习了避震减灾的相关常识,了解我国地震工作发展的基本状况,学会在地震中如何进行逃生和自救互救的生活技能,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也了解到四川地震的详细情况,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和冲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爱心.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避震减灾的相关常识,而且他们的合作互助能力、遇事应变能力、资料的收集能力等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爱心.2、班会启示: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相关教育部门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以对广大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领导,按照活动内容,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活动效果。创新形式,丰富内容。
各班级应结合实际,在落实好学校组织的集中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的意识,时刻培养危机来临时的应变能力,始终做到临安思危,处变不惊。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小结通用2021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使学生在欢乐的活动中掌握防火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防火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减少火灾难事故的发生,促使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活动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火灾事故的新闻。
2、组织学生排演节目。
3、选好及训练班会主持。
4、了解一些防火安全知识。
活动过程:
班长:亲爱的同学们,火是人类的朋友,它带给我们光明,推动着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但是,火一旦失去控制就会造成灾难,古往今来,多少无情的火灾不胜枚举。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为此我们准备了这次《防火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主题班会。在这次班会上,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来掌握防火安全知识,从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预祝班会圆满成功! 主持人: 我宣布《防火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主持读有关火灾事故的新闻以引入主题。
1、主持A读新闻。
2、主持B:大家听了这则新闻有什么感想呢?
3、同学们议论,各抒己见。
4、主持小结。
二、图片的欣赏“美丽的大自然”
三、看小品,议一议:
1、 着火了,怎么办?
发生火情,同学们一定要保持镇静。火灾初起阶段,一般是很小的一个小点,燃烧面积不大,产生的热量不多。这时只要随手用沙土、干土、浸湿的毛巾、棉被、麻袋等去覆盖,就能使初起的火熄灭。如果火势十分猛烈,正在或可能蔓延,切勿试图扑救,应该立刻逃离火场,打119火警电话,通知消防队救火。
2、怎样报火警?
(1) 牢记火警电话119。没有电话或没有消防队的地方,如农村和边远山区,可以打锣敲钟、吹哨、喊话向四周报警,动员乡邻一齐来灭火。
(2) 报警时要讲清着火单位、所在区(县)、街道、胡同、门牌或乡村地址。
(3) 说明什么东西着火,火势怎样。
(4) 讲清报警人姓名、电话号码和住址。
(5) 报警后要安排人到街道口等候消防车,指引消防车去火场的道路。
(6) 遇有火情,不要围观。有的同学出于好奇,喜欢围观消防车,这既有碍于消防人员工作,也不利于同学们的安全。
注意:不能随意乱打火警电话。假报火警是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如发现有人假报火警,要加以制止。
3、使用火炉要注意什么?
(1) 在安装火炉时,同学们要提醒爸爸妈妈,安装火炉应与床铺、纸顶棚、木窗框等可燃物保持一段距离。农村使用的砖炉土灶,要远离柴草。
(2) 炉旁不要放废纸、刨花等易燃物。
(3) 烘烤衣物要有专人看管。
(4) 掏出的炉渣要等完全熄灭后,倒在安全地方,特别注意不要带着红火倒炉渣。
4、点蚊香时需要注意什么?
夏日的夜晚,蚊子常常令人难以入睡,人们常用蚊香驱蚊。蚊香虽小,但使用不当也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入睡前一定要检查。
(1) 蚊香要放在支架上。支架不要放在纸箱桌面或木制地板上。如果放在金属盘、瓷盘及水泥地、砖地上,则就安全多了。
(2) 不要在窗台等容易被风吹到地方点蚊香。
(3) 使用电蚊香,要放在远离纸、木桌等易燃物的地面上,不使用时,应该拔掉插头目,不要使用汽油、煤油和柴油助燃,以防它们猛烈燃烧引起火灾。
四、讲故事《火中的“无形杀手”》
五、快板《报警歌谣》
报警早,损失小,“119”电话要记牢。
社会主义制度好,救火分文都不要。
报清门牌和号码,说明火势大和校
跑到路口等车来,救火时间能提早。
六、 “防火安全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
主持人:比赛为抢答题,全班分为四小队,每小队基本分为100分,以先举手者回答,答对了给该小队加10分,答错了扣10分。
1、我国大陆通用火警电话号码是( )
2、香港特别行政区火警电话号码是( )
3、澳门特别行政区火警电话号码是( )
4、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火灾是舞台灯光烤燃幕布引起的,烧死中小学生( )
5、进入公共场所,一定要注意观察( )
6、《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的日期是( )
7、消防车和消火栓的颜色是( )
8、教育、劳动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 )内容。 9、任何单位、( )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10、公安消防队救火()
11、楼内失火应( )
12、身上着火怎么办?( )
13、到床底、阁楼找东西时,应用( )照明。
14、学生外出郊游应注意:( )
15、下列物品在家庭中储存时,( )火灾危险性最校 16、使用电灯时,灯炮不要接触或靠近可燃物。( )
17、在校园内不准随意焚烧树叶、垃圾。( )
七、诗朗诵《儿童防火歌》
小朋友笑呵呵,大家来唱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拍完南北拍东西。
你拍二我拍二,咱俩宣传做伙伴。
你拍三我拍三,禁火场所别吸烟。
你拍四我拍四,用火不当会出事。
你拍五我拍五,烟囱坏了快修补。
你拍六我拍六,风大失火不好救。
你拍七我拍七,不要玩火做游戏。
你拍八我拍八,电线不能随便拉。
你拍九我拍九,火警电话一一九。
你拍十我拍十,人人防火要落实。
我拍你你拍我,大家都要来防火。
八、合唱《赖宁之歌》
九、班主任讲话
火是人类的朋友,它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带来了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火如果失去控制,酿成火灾,就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1994年我国共发生火灾4万起,伤亡7000余人。而其中10%的火灾是由小孩玩火造成的。可见学习了解一些消防知识,减少人为火灾的发生,对少年朋友来说是多么重要。
一些同学有玩火的坏习惯。有的点火烧纸、烧柴草,在野外堆烧废轮胎、废塑料,还有的在黑暗处划火柴、点油灯照明,或弹火柴棍、烧马蜂窝
玩火极易招致火灾,近几年因玩火引起的火灾每年达3000余起,使200多人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如果用于希望工程,可使10万失学儿童回到课堂。
同学们要充分认识玩火的危害性和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做到不玩火。同学间还要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如发现有同学玩火,应该立即制止,并报告老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
同学们,美丽的大自然需要我们的呵护,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主持人:同学们,今天的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小结通用2021
活动目的:
希望通过这节班会,有更多的同学能自觉学习或有组织地学习关于地震和火灾方面的防灾自救知识,使学生掌握防灾减灾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防灾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减少灾难事故的发生,促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珍爱生命,防患于未然。
背景导入:
古往今来,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灾难事故总是不断发生,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虽然灾害事故不可能完全消除和避免,但是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灾害事故是可以防范的,有效的防护措施能降低灾害事故所带来的损害。
虽然,每个人都有着自我保护的本能,但这种反应往往都是下意识的,不是自觉的。而意识与行为之间的毫厘之差,就可能在危急关头带来截然不同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经过后天的专业训练,有意识地不断练习自我保护技能,这种行为的专业化,来自于课本和社会实践,也来自于专业人员正确的引导和训练。 活动过程:
一、介绍几种可以简单辨识的地震前兆
1、动物异常:
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 鱼儿惊惶水面跳。
2、地光和地声: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二、介绍几种在震中紧急避险的方法
1、紧急避险的重要性: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从人们发现地光、地声,感觉有震动,到房屋破坏、倒塌,形成灾害,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的时间。人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一些准备,又能临震保持头脑清醒,就可能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 有人调查过唐山地震幸存者中的974人,发现其中258人采取了避险措施。这258人中有188人成功脱险,占72.9%。说明只要避险方法正确,脱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逃生原则:破坏性地震突然发生时,采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的方法是应急避险的好办法。当然,如果身处平房或楼房一层,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点也是可行的。在1556年陕西华县8 级大地震的记载中也总结到:“在突然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向外逃,而要躲避一时等待地震过去,还是有希望存活的。(注:为什么地震瞬间不宜夺路而逃呢? 这是因为: 一是现在城市居民多住高层楼房,根本来不及跑到楼外,反倒会因楼道中的拥挤践踏造成伤亡;二是地震时人们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可能性最大;三是地震时房屋剧烈摇
晃,造成门窗变形,很可能打不开门窗而失去求生的时间;四是大地震时,人们在房中被摇晃甚至抛甩,站立和跑动都十分困难。)除了“伏而待定”这一原则外,地震时还应注意不要顾此失彼。短暂的时间内首先要设法保全自己;只有自己能脱险,才可能去抢救亲人或别的心爱的东西。
3、因地制宜,就近避震:
a. 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b. 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c. 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内。
d. 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e. 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f. 如果你在工厂的车间里,应就近蹲在大型机床和设备旁边,但要注意离开电源、气源、火源等危险地点。
g. 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座位上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护住头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双手护住后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
h. 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i. 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三、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
a. 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b. 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c. 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d. 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e. 寻找和开避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f. 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
g. 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的有人时,再呼救。
四、介绍防火安全知识
1、发生火情,同学们一定要保持镇静。火灾初起阶段,一般是很小的一个小点,燃烧面积不大,产生的热量不多。这时只要随手用沙土、干土、浸
湿的毛巾、棉被、麻袋等去覆盖,就能使初起的火熄灭。如果火势十分猛烈,正在或可能蔓延,切勿试图扑救,应该立刻逃离火场,打119火警电话,通知消防队救火。
2、怎样报火警
(1) 牢记火警电话119。没有电话或没有消防队的地方,如农村和边远山区,可以打锣敲钟、吹哨、喊话向四周报警,动员乡邻一齐来灭火。
(2) 报警时要讲清着火单位、所在区(县)、街道、胡同、门牌或乡村地址。
(3) 说明什么东西着火,火势怎样。
(4) 讲清报警人姓名、电话号码和住址。
(5) 报警后要安排人到街道口等候消防车,指引消防车去火场的道路
(6) 遇有火情,不要围观。有的同学出于好奇,喜欢围观消防车,这既有碍于消防人员工作,也不利于同学们的安全。
注意:不能随意乱打火警电话。假报火警是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如发现有人假报火警,要加以制止。
3、使用火炉要注意什么?
(1) 在安装火炉时,同学们要提醒爸爸妈妈,安装火炉应与床铺、纸顶棚、木窗框等可燃物保持一段距离。农村使用的砖炉土灶,要远离柴草。
(2) 炉旁不要放废纸、刨花等易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