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务系统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4 16:51: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务系统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务系统论文

篇(1)

二、教学案例的应用

在物流系统仿真课程的传送带分拣系统实践教学中,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设计下面的案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传送带分拣系统仿真,完成实验大作业。案例1:有一种物品L_a,从传送带sta_in点,按照到达频率服从指数分布函数normal100,20秒进入系统,通过传送带,从传送带sta_out点移出系统。案例2:有一种物品L_a,从传送带的3个入口站点,即sta_in1、sta_in2、sta_in3,按照到达频率服从指数分布函数normal100,20秒进入系统。然后通过传送带,在传送带的3个出口站点,即sta_out1、sta_out2、sta_out3移出系统。案例3:有三种物品L_a、L_b、L_c,分别从传送带的3个入口站点,即sta_in1、sta_in2、sta_in3,按照L_a的到达频率服从正态分布函数normal150,30秒进入系统;按照L_b的到达频率服从正态分布函数normal100,25秒进入系统;按照L_c的到达频率服从均匀分布函数uniform300,60秒进入系统。然后通过传送带,再从另外分别对应的3个站点,即sta_out1、sta_out2、sta_out3移出,移入到相应的Q_out队列中去。案例4:有三种物品L_a,L_b,L_c,按照案例2进入系统。在进入时进行检验,检验时间符合e3min(大约3分钟)的指数分布,L_a的合格率为95%,L_b的合格率为96%,L_c的合格率为99%。通过传送带,将三种物品的合格产品从另外对应的三个点移出,移入相应的Q_out队列中去,将不合格产品移动到cv.sta7的Q_check队列中等待检修。案例5:按照案例2的流程,分别对合格的货物进行打包,每10件打包后离开系统。以上设计的5个案例是相关的,并且从案例1到案例5是按照从易到难,逐步加深来实现的。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可以按序提出上面各案例,让学生分别实现。案例1是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根据所学的基本语句实现程序。然后再提出案例2,从案例1的一个入口和出口,变成案例2的3个入口和出口,让学生了解传送带的设计方法,通过编程实现多入口和出口问题。当学生通过AutoMod软件运行时,发现系统中的流动物品的传输效果,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然后在案例2的基础上,提出案例3。案例3将一种物品变为了三种物品,分别从相应的入口进入系统和出口离开系统,其设计逻辑发生了变化,比案例2更难一些。案例3的实现效果,是系统中的三种不同颜色的物品在流动,其实现效果比案例2的更加丰富和绚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很多。在完成案例3后,可以提出案例4。案例4在案例3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物品合格率的条件,对合格物品和不合格物品的流向进行处理。随着条件的增多,系统也变得更加复杂。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来综合实现这个案例。由于在前面的模块,学生已经学习过合格率问题的处理逻辑,所以这时他们可以根据所掌握的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案例5实际上是在案例4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条件,让学生在之前基础知识的学习前提下来实现。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为两课时,通过5个案例的提出和实践,让学生较快地掌握物流系统中传送带分拣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为独立完成这一部分的大作业奠定基础。

篇(2)

2.基于个人网络银行的财务缴费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二、架设基于个人网络银行的财务缴费系统硬件及软件条件

通用硬件设备包括发卡中心数据库服务器、前置机、银校转账服务器、一卡通应用服务器、接入服务器、磁盘阵列、交换机、路由器、加密机、发卡中心发卡设备。专用硬件设备包括消费POS、圈存机、自助终端、读卡器、充值机。通用软件包括SCOUnix系列操作系统、Oracle数据库、Win2000操作系统、SQLServer2000数据库。应用软件即各类子系统。

三、各功能模块设计

(一)网上交易的必要条件和客户端界面设计说明。本系统的上位机是依附于银行的安全机制,用户的银行卡消费全部发生于银行系统内部,因此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商户与网银中心的数据交互的特点:数据金额比较小,交易后对账机制,鉴于以上特点,在这一块上安全不要求太高,因此数据传输采用URL方式,即本系统形成含有网银规定的接口参数FORM,用POST方式向网银中心提交,返回信息同理,数据传输过程采用数字签名和DM5加密方式。归结如下:

1.网上支付使用条件。客户已在建设银行签约,申请网上支付服务,签约的账户(信用卡或储蓄卡账户)可用于网上支付,网上支付的结算范围不能超过建行网上银行的辖区范围。

商户与建设银行签定协议,银行为其提供结算账户与网上预申请密码等,网银中心受理并核发CA证书,建立商户信息维护表。

2.网上支付流程

(1)客户登录学校WEB网站,选择需办理转账业务类型。

(2)客户选择付款的银行——建行,确认后,商户代码、订单信息、合计金额通过浏览器URL传到建行网上银行站点;网上银行自动显示支付页面,客户首先选择是否使用建行证书,然后输入龙卡号和密码,选择“确定”。支付信息经加密后传送到网银中心。

(3)网银中心接收客户支付信息,转发到银行后台业务处理系统。

(4)银行后台业务系统处理后,返回处理结果给网银。

(5)网银通知客户支付(扣账)是否成功。如果扣账成功,提示客户注意接收商户返回的送货信息;立即响应的商户,如果支付成功,网银将成功结果反馈给商户。若支付失败,不返回给商户信息。

日结时,商户与开设结算账户的建设银行(网银成员行)进行流水核对,对已支付但未得到商户确认的交易进行相应的处理。

3.客户使用建行证书。客户在商户网站选择建行支付后,被链接到建行网上银行网站。该链接将商户名、柜台号、定单号、金额,验证信息传到网上银行系统(建行提供无密钥的MAC算法)。客户进入建行网上银行系统时选择是否使用建行证书进行支付。如果是建行签约客户,可以选择有证书支付。如果客户没有与建行签约,只能使用无证书支付。

4.网银系统返回信息。网银系统返回给商户成功或失败信息(按商户类型,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1)对于不需要实时反馈支付结果的商户,直接将支付结果通过浏览器显示给客户。

(2)对于需要实时反馈支付结果的商户,将支付结果返回客户,同时,如果支付成功,将结果和数字签名信息(注:签名算法和签名内容由建行指定)反馈给商户,签名校验成功后,进行后续处理;如果支付失败,不再通知商户。

5.学校的交易款结算与对账流程。学校在建行开设专用结算账户。客户在建行网上银行支付功能下付款,货款记入学校的专用结算账户(含定单号信息)。学校可通过浏览器登录建行网上银行,可实时查询网上支付流水,也可在商户本地数据库中查到支付信息(但建议登录网上银行查询),学校也可通过浏览器下载对账文件(支付流水清单),该文件上的每笔货款已成功支付。

(二)WEB客户端前台模块。WEB客户端提供用户与银行之间的转账服务,提供校园一卡通转账、学费缴纳转账及转账信息查询功能。登陆时默认为一卡通转账页面,用户只需在下拉菜单选择所需服务即可。

一卡通充值转账、学费转账两者类似,用户需填写自身验证(如:学号)及其他的相关信息,点击确定之后即可通过链接进入网银系统,最后用户填写银行的相关资料器,点击提交之后,由网银中心向学校银行接口机发送相应的转账信息,并返回转账成功信息。否则,返回失败信息,如:验证信息不正确、转账金额超出银行卡余额等。

转账信息查询:用户输入自己的学号,银行服务器根据学号查询相应的转账信息,如果有转账,向用户界面发送转账信息,否则,返回查询不存在。

用户消费查询:用户可根据一定的条件查询自己在校园的消费情况。

(三)后台管理模块。主要完成系统消息,如一些校内缴费、充值情况、站内公告内容管理等;系统参数修改,如修改商户、银行代码、等级考试等相关参数;数据校对,主要校对学校银行接口机上的交易记录与银行的记录是否一致。

(四)银行接口机模块设计。本子模块主要实现与银行服务器和圈存机的通信和数据处理,是整个系统的通信枢纽,接口机的设计主要包括:

接口机socket通信程序:接收并处理来自圈存机的验证信息。

接口机数据库设计:存储转账信息,以及基本的数据库操作语句。

PC机与89C51单片机的串口通信程序:实现与单片机的串口通信程序,主要用于设定圈存机的IP地址。

1.缴纳学费处理流程。银行服务器在接到缴纳学费的信息后,在更改用户的龙卡余额的同时,将接收到的相关用户信息生成唯一标识的订单号(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序列号)。然后将订单号经相关处理后(如md5加密和数据字签名),传送给学校银行接口机交由其进行相关的处理。学费缴纳不存在学生圈存的行为,当接口机接收到成功的转账信息后,财务中心的服务器会实时地接收到转账记录,为了确保正确性,财务处还需做数据校对工作。

2.“一卡通”充值处理流程。与学费缴纳的处理流程相似,银行服务器在接到转账充值的信息后,在更改用户的龙卡余额的同时,将接收到的相关用户信息生成唯一标识的订单号(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序列号)。然后将订单号经相关处理后(如md5加密和数据字签名),传送给学校银行接口机交由其进行相关的处理。当接口机接收到成功的转账信息后,提示用户充值成功,学生在确认转账成功后,到圈存机上进行圈存,为确保学生转账信息的安全和准确的到达接口机上,财务部门要采取相关的校对措施对数据进行有效快速的校对。

(五)圈存机模块设计。圈存机上用于控制信息的显示和信息数据包的通信,数据的通信包括:单片机与单片机的通信,单片机和PC机(银行接口机)的通信。主要工作有电路的连接,相关部件的控制和逻辑控制。

(六)系统后台数据库模块设计。总体设计思路:所有上位机软件只操作银行接口机上的数据库,银行接口机数据库中的表分二部分:(1)本地创建的信息表;(2)来自于一卡通中心服务器和财务处服务器上的表(通过合并复制技术保持这些表在三个不同数据库服务器上的同步和一致,即当银行接口机上对应的表数据发生变化时,一卡通中心服务器和财务处中心服务器的表数据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之亦然)。

1.数据安全保密设计。采用用户名和密码对SQL2000服务器进行登录验证,充分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来弥补数据库安全漏洞,防止伪造非法登录数据库服务器。

只有特定的用户可以访问和查看数据。具有相应修改权限的用户才能更改数据,即基于角色分配权限模式,坚持“最小权利”原则。使用视图和存储过程以分配给用户访问数据的权利,尽可能不让用户编写一些直接访问数据的特别查询语句。

建立完善数据规则、关联性,维护数据的统一、完整性,形成一条健康的数据访问规则和数据之间的关系链。充分使用存储过程,减少网络中的流通量,加强数据的安全性。

2.网络通讯与数据安全。本系统的上位机是依附于银行的安全机制,用户的银行卡消费全部发生于银行系统内部,因此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数据传输采用URL方式,即本系统形成含有网银规定的接口参数FORM用POST方式向网银中心提交,返回信息同理,数据传输过程采用数字签名和DM5加密方式,上位机软件采用基于角色的权限代码防问、强名称制、验证码等技术。

上位机与下位机数据交互采用SOCKET通讯,对接发数据进行加密,采用何安全方式待定。

读卡机与卡片的信息交互采用无线通讯,运用密码验对的机制,如:其卡的KEY-A密码/KEY-B密码必须与售饭机的密码一致),KEY-A密码=“XXXXXX”;KEY-B密码=“XXXXXX”;操作控制C10C20C30=XXX,另根据卡片出厂唯一的地址号进行加密设计即一卡一密,以保证读卡数据的正确性、合理性、防伪造性。

四、基于个人网络银行的财务缴费系统应用前景

以校园卡系统为平台,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以人为本,从大学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将满足大学数字化建设的需求及目的,将大大降低办学成本。

参考文献:

[1]许纲理,刘振宇.校园一卡通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2).

篇(3)

作者:王昭 单位:深圳市群众艺术馆

由地面到把杆初学者刚开始在地面上训练的益处是,可以从整体上减轻他们刚刚接触带来的那种紧张感,这样可以让身体在一个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对身体某个部分进行有感知的练习,能很多程度上减少因为肌肉的僵硬感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对刚接触舞蹈学习的少儿来说,这种由地面慢慢的到把杆的训练方法是让初学者慢慢的学会控制自身的肌肉,逐渐的得到身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感应。由地面到把杆的训练是每个刚接触舞蹈学习的少儿都要学习的基础训练。在舞蹈艺术中,任何用身体作为媒介的运动方式、表现方式都必须要把地面作为它的第一空间区,事实上,在一些舞蹈教学中有非常多的训练都是能够放在“第一空间”内进行练习的它们会把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连贯动作详细的分解成一个或者几个小的动作进行分布学习,当学者的身体肌肉可以达到相应的层次时,在对学者进行难度更大,动作更加复杂的训练。在人机肌肉对力量的强弱和感知能力的把握上都是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我们可以从一些事例中得出:一个专业的舞蹈演员如果说他在停止了一段时间不联系训练舞蹈,而后突然参加一场演出表演时,他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把握住自身的肌肉、速度和力量,因此要想保持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就必须要持之以恒的进行自身训练,这样才可以保持自身对身体运动能量的把握,这也是普通人都比不上的艺术魅力。由整体到局部从整体到局部的训练指的是对身体有了一个全面的训练之后再详细的对局部动作进行曲伸学习。例如,颈部和肩部,胸部,腰部段屈伸练习。相反,如果让一个初学者刚开始就做出一套准确的动作,短时间内他们是很难做到,更别说在训练中调控好自身的形体动态,况且它们对自身的韧带和肌肉力量的把握上仍然没有做到可以控制的阶段,训练效果肯定不是很满意的。

由扶把到中间由地面转移到把杆之后,在关于把杆上的训练上,我们可以把训练的场地安排在教室的中间位置,在对初学者把杆的训练上,我们要认识到这个训练不是随随便便的找个训练地址或者是随便一个地方反复练习,就可以把把杆训练做到完美的,初学者在刚开始在把杆上的训练形态动作时,对把杆会慢慢的产生一种依赖性,这样他们也会慢慢的把握不住动作的连贯性,他们的身体的重心也会慢慢产生一种错觉,一般的话都是完成把杆训练后,进入下一步的中间训练时,如果对中间训练不重视,那么他们的身体将会变的僵硬,没有力感,身体也会左右摇摆,身体重心的稳定性严重不足。假如辅导老师在训练过程中,也没有对学生“重心技术”掌握情况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没有在它们刚刚接触舞蹈时,给它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力感”知觉,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在舞蹈职业生涯中发展。由单一到组合练习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会由一些简单的动作慢慢的到复杂的组合动作,就像我们的语文由字到短文的发展过程。这些也都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东西,只有在不断的训练中才可以做到的。单一的动作只是对身体某一个部分进行重复的训练,是舞蹈学习中的起步阶段,也是锻炼耐力和自身力量最好的方法。渐渐的,我们把一些运动幅度不同的单一动作连贯在一起表现出来,就变成了一个组合动作,也就形成了舞蹈,也是运动中的一个高级阶段,从这一套舞蹈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初学者舞蹈训练中的效果。除去身体的软开度,包括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呼吸的流畅以及运动中对身体重心的掌控和使用能力,身体的多种运动技术在这个训练阶段得到较大而有效的提升。更是从课堂至舞台的职业化表演目标的必经之路,由单一动作训练到组合短句训练至剧目表演即是每个独立的单元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逐级提升的统一体。而有效的训练教程缺一不可。

丰富的节奏在舞蹈训练方法中,怎么样去合理的把握运动节奏的变化,一直是训练中重点。在对不同的项目进行训练时,它们的运动节奏也是不相同的,它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相适应的节奏。比如那些要求肌体有爆发力、灵活性大的项目就需要那种急促的节奏感。那些要求身体柔韧性,控制性比较好的项目就需要一种比较舒缓的节奏。在不同的训练中,穿插一些不同的节奏,那样也会给本身枯燥的运动带来一些乐趣,客观上提高初学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训练效率。结语上面讲述的几点,只是一些基本的腰部训练方法。也都是我在进行要不教学中的一些看法,肯定是存在一些欠缺的地方,还请谅解。教学是一门科学,我们一定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创新,还要不断的结合工作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篇(4)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篇(5)

鉴于数学问题提出在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相关研究.例如,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水平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国中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还有待于提高[6~7].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关系的调查研究,揭示了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8~10].数学问题提出能力评价的研究认为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可以从提出数学问题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3个方面进行评价[11~21].但是,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从数学问题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3个方面是不全面的,既然数学问题的复杂程度也代表了一个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高低,因此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的复杂性也应是其数学问题提出能力高低的一个评价方面.同时,对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数学问题提出观念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学者Philippou和Nicolaou对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观念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22].他们调查了塞浦路斯五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自我效能观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塞浦路斯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自我效能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该研究仅仅调查了学生的自我效能观念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学生其他的问题提出观念.例如,学生对数学问题提出的重要性的认识,对数学问题提出的兴趣,以及对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形式的认识.同时,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是否能够被有效测量,将直接影响研究者深入探索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该研究将首先界定数学问题提出和数学问题提出观念的概念,并构建了一套数学问题提出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调查了沈阳市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观念的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数学问题提出是指,新数学问题的提出和已有数学问题的重新阐释,它可以发生于数学问题解决之前、之中和之后[2].学生在数学问题提出的过程中经历信息的理解,信息的转换,信息的编辑,信息的选择4种心理过程[23].信息的理解发生在学生根据一些数学表达式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之中;信息的转换发生在学生根据一些数学图片和表格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信息的编辑发生在没有限制条件下,学生根据一些数学信息、数学故事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学生根据某一个答案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观念是个体所持有的主观认识和理论,它包含所有个体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却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的认识[24].在观念概念的基础上,研究者认为数学问题提出的观念是指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提出的重要性、兴趣,以及数学问题提出学习过程中的信心等的主观认识与态度.

三、研究方法

1.样本

调查了沈阳新民市69个五年级小学生和朝阳北票市48个五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数学问题提出观念的情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测试前已经学习了因数与倍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梯形的面积、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另外,由于参与调查的学生所使用的数学教材存在少数的数学问题提出的情境,所以学生对数学问题提出有一定的了解.

2.测试过程

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提出仍然不清楚,测试前,研究者先讲解一个数学问题提出的例题:“服装店中,一件上衣的价格是60元,一双鞋的价格是82元,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存在困难,调查者可以给出一个例子:一件上衣和一双鞋一共多少元?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该情境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例题讲解之后,研究者强调这次测试不是一次真正的考试,其目的是了解他们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水平,因此考试的时候不要紧张.在测试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题意等不是很理解,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数学问题提出测试结束后实施数学问题提出观念的测试,两个测试一共用时约50分钟.

3.测试工具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包括6个算术领域的问题提出测试题(测试题2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的运算类型加以限制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在数学问题提出过程中对信息理解的能力).从问题提出情境的表征方式来看,有图片、答案、算式、语言描述和表格等.例如,编写两个应用题,使其计算方法(列式)都为1.6×8.数学问题提出观念问卷包括20个五点李克特观念问题,涉及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提出的重要性,数学问题提出学习过程中的信心,以及对于数学问题提出的兴趣等.这20个观念问题从设计方式上分为10个正向问题和10个反向问题.例如,“尽管我很努力地学习,但是我在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还是总遇到困难”为反向问题;“我认为能够从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为正向问题.

4.评价标准

数学问题提出测试从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和复杂性4个维度评价.流畅性指提出正确数学问题的个数【评价一个数学问题是否为正确的数学问题,首先,评价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满足题意的要求.其次,评价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为一个可解的数学问题(一个数学问题不可解是指这个数学问题的数学信息不充分或者和已知条件相矛盾).最后,评价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对于某一个测试题,学生提出一个正确的数学问题,则得1分,否则得0分.变通性指学生根据某一个问题提出情境提出的两个数学问题的类型的变化程度,如果两个数学问题都错误,或者其中一个错误,或者两个数学问题都正确且属于同一个类型,都得0分,如果两个数学问题都正确且不属于同一个类型,则得1分.数学问题的类型根据该数学问题的总的语义类型来确定.加减法的语义类型分为变化、合并和比较3种类型,乘除法的语义类型分为等量组的聚集、倍数、矩形和组合[25].例如,“小明带了100元,买了2条围巾和1双手套,剩多少元?”和“买2副手套和1条围巾共多少元?”,前一个数学问题的语义类型为变化,后一个数学问题的语义类型为合并,所以该生测试题1的变通性维度得1分.新颖性是指学生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比较有新意,具体的评价方法是如果提出的某一类正确的数学问题的个数占所有提出的正确数学问题的个数的百分比小于10%,那么这类数学问题就被评价为新颖性的数学问题.该维度中,数学问题类型的划分方法与变通性维度中数学问题类型的划分方法相同.学生提出一个新颖性的数学问题,则得1分,非新颖性的数学问题或者不正确的数学问题为0分.复杂性是指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数学问题所包含的语义类型的个数.某一个测试题中,学生提出的两个数学问题中至少有一个数学问题包含两种语义类型,则得1分,至少有一个包含3种及以上语义类型的数学问题,则得2分,其余为0分(两个问题中至少一个问题错误或者两个数学问题都正确,但是每个问题仅仅包含一个语义结构).例如,一个学生提出两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动物?”和“草地上有5只母鸡和8头牛,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条腿?”,第二个数学问题包括合并和等量组的聚集两种语义结构,该生复杂性维度得1分.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4个维度的分数重复累计,流畅性和创新性维度的总分各是12分,变通性维度总分是6分,复杂性维度总分是10分(测试题2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算式编写数学问题,因此,评价学生根据该问题情境提出的数学问题的复杂性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的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40分.

数学问题提出观念问卷中,反向问题反向记分.例如,对于问题“尽管我很努力地学习,但是我在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还是总遇到困难”,选项“非常不同意”记5分,选项“不同意”记4分,选项“不知道”记3分,选项“同意”记2分,选项“非常同意”记1分.正向问题正向计分,例如,对于问题“我能够正确地评价提出的某一个数学问题是否正确”,选项“非常不同意”记1分,选项“不同意”记2分,选项“不知道”记3分,选项“同意”记4分,选项“非常同意”记5分.数学问题提出观念问卷的最低分为20分,最高分为100分.

四、研究结果

1.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结果

从测试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提出正确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的4个维度得分率情况分别为,流畅性:87.5%,变通性:45.7%,创新性:12.3%,复杂性:20.3%.可见,在问题提出的流畅性维度上,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的分数还是较高的.但是,也不乏一些学生提出不符合要求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测试题2中,根据问题的要求,学生需要提出应用题,而有的学生却提出文字表述题,如:“8个1.6的和是多少?”在测试题4中,根据问题的要求,学生需要提出用乘法或除法解决(可以包含加法或减法)的应用题,而有的学生却提出:“小明存250元,小丽存300元,小明比小丽少多少?”在测试题5中,学生需要根据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提出问题,但有的学生却提出:“第四天,他用23根火柴搭了几个正方形?”显然这个数学问题不符合题中隐含的规律;在测试题6中,有的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只母鸡一天下10个蛋,那么5只母鸡一个月30天下多少个蛋?”可见提出的数学问题不符合生活实际.与数学问题提出的流畅性维度相比,学生在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创新性和复杂性维度上的表现不容乐观.学生倾向于提出和课本类似的、练习中常见的、简单的数学问题.例如,对于测试题1,类似于“买2双鞋和1副手套共需多少钱?”的合并问题为36%;类似于“2副手套花多少钱?”的等量组聚集问题为26%.

2.数学问题提出观念的结果

从数学问题提出观念问卷来看,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提出的观念不容乐观.例如,对于观念问题4“尽管我很努力地学习,但是我在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还是总遇到困难”中,有38%的学生选择同意或者非常同意,表明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好数学问题提出缺乏一定的信心.对于问题19“我愿意提出和课本上类似的数学问题”,高达62%的学生选择了同意或非常同意,这可能是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的创新性较差的一个原因.但是,学生很喜欢数学问题提出的活动.例如,对于观念问题15“如果数学课堂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学问题提出活动,那么数学课堂就会变得更加有趣”,90%的学生选择了同意或者非常同意.

3.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观念之间的关系

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首先,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观念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上正相关(=0.21,P=0.02);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创新性与数学问题提出观念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上正相关(=0.27,P=0.00).其次,对于数学问题提出的4个评价维度,创新性分别和变通性(=0.29,P=0.00)和复杂性(=0.40,P=0.00)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上正相关(研究中只计算了数学问题提出的变通性,复杂性和创新性之间的相关性,而没有把正确性包含在内,因为变通性、复杂性和创新性3个维度是以正确性为基础的,即,只有正确的数学问题才能评价其变通性、复杂性和创新性).最后,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观念能够从很大程度上预测他们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R=0.21,F=5.47,p=0.02).

五、讨论

通过该研究,可以得出,学生倾向于提出一些常规性的、熟悉的数学问题,而不擅长提出创新性、复杂性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培养问题提出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落实在各学段的课堂教学之中.

首先,教师不仅要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欲望,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也要教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一些方法,在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给予一些帮助.例如,在学生提不出数学问题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一些例子,在学生总是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的时候,提供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提问的例子,鼓励学生对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评价与反思.此外,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促进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提高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各类考试对数学教学的影响作用,即在考试中增加一些数学问题提出的测试题.当然,在考试中,增加什么形式的数学问题提出的测试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篇(6)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30—1

对于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而言,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明确掌握包括种群以及基因频率在内的相关概念,并且能够借助于对基因频率的准确计算,理解种群进化的本质在于基因频率的改变这一中心内容。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使得生物进化理论教学所面临的教学形式比较严峻。而借助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提供学生参与生物进化理论学习的动力,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归纳推理等多个方面的自主式学习技能。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生物进化理论教学内容

生物进化理论教学内容的导入能够通过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实现,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结合学生对既有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现象的认知降低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的难度,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一种问题情境:我们知道,一种类型的抗生素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其杀菌效果势必会有所降低,导致抗生素杀菌效果降低的根本原因在于细菌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加以分析。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展开对这种分析方式不足之处的自主思考。教师可把握教学时机,明确指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无法从根本上对进化原因进行解释,进而引入生物进化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基于对生活现象的认知展开问题的思考,基于对既有知识不足之处的认知接受新知识,从而降低了新知识接受过程中的难度。

2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知识点——种群

学生要想提高对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其关键在于明确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的关键知识点。传统意义上仅仅依靠教师“照本宣科”式教学方式进行灌输式教学的模式显然并不合理,借助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以一种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且有层次性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推理归纳,这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言同样是极为关键的。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材料为载体向学生展示自然界中的桦尺蠖群体。在一群白色桦尺蠖群体(基因型表现为aa)中偶尔出现有一只黑色的桦尺蠖(基因型表现为Aa)。并且黑色桦尺蠖较白色桦尺蠖而言存活机率更高。那么,这种现象会导致桦尺蠖群体的颜色产生怎样的变化呢?在这种问题情境作用之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针对两个方面的问题加以思考:一方面,在整个白色桦尺蠖种群中出现的黑色桦尺蠖生存状况如何呢?另一方面,黑色桦尺蠖所产生的新基因型Aa怎样才能保存下来了?学生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思考,认识到黑色桦尺蠖在整个种群中的命运既有可能存活,同时也有可能死亡。而要想黑色桦尺蠖所携带的新基因型Aa能够保存下来,只有依赖于黑色桦尺蠖对后代的繁殖,并借助于对新基因型的保存最终使得整个桦尺蠖群体发生进化。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认识到一个方面的问题:即针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并非单单针对个体表现型与环境的适应性能够进行研究,其更多的是研究整个群体中基因组成的变化。与此同时,通过对桦尺蠖群体概念的辨析,学生能够自主归纳推理出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的最为关键的知识点,即种群是生物进化的最基本单位,从而为后续知识点的引入与学习奠定相应基础。

3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知识点——基因频率

基于有关对桦尺蠖群体进化现象的分析,教师应当通过创设“桦尺蠖群体发生进化现象的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对中旬基因频率的改变加以认知。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解决这样一个方面的问题:假如在整个桦尺蠖群体当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基因型表现个体,其中30%桦尺蠖个体的基因型表现为AA,60%桦尺蠖个体的基因型表现为Aa,10%桦尺蠖个体的基因型表现为10%。在整个桦尺蠖群体以这样一种基因表现形态方式进行繁殖的情况下,繁殖子代桦尺蠖群体个体所表现出的基因频率是否与繁殖亲代表现一致呢?学生基于对这一问题情境的认知与理解展开计算,计算结果显示繁殖子一代、子二代以及若干代之后整个桦尺蠖种群的基因频率并不会出现任何改变。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以上计算结果是建立在怎样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呢?另一方面,对于自然界实际环境中所生存的种群而言,以上五个方面假设条件是否能够完全成立呢?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发现对于自然界实际环境中所生存的种群而言,要想同时满足包括①种群数目庞大;②种群所有雌性个体及雄性个体间均能够自由且成功繁衍后代;③种群繁殖过程当中不存在迁出与迁入行为;④种群繁殖过程当中不存在自然选择行为以及⑤种群繁殖过程当中不存在变异问题在内的假设条件是不可能的。从而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归纳并总结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的关键知识点之一:即种群进化的本质在于基因频率的改变。

4 结束语

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覆盖面积大、识记难度高,大部分学生往往会感觉到整个生物学科的教学课堂比较枯燥与乏味,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借助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则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以上问题希望引起各方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林强.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激发农村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1.(04):10—11.

[2] 施小军.创设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情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02):178—178.

篇(7)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89―03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建立一套完整的和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教学督导组、同行、学生以填写评价表、问卷或卡片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来实施教学质量监控。这种评价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和缺点。而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在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统计分析手段(如SPSS统计分析软件包等)对教学质量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分析与决策,形成积极的、制度化的和全程实时控制的教学实时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实现高校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网络化和实时化,从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一 高等学校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的理论依据

1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的涵义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是指高等学校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为基础,采用系统理论和方法,保证教学全过程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通过让高等学校的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的满意和本校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持续成功的途径。

2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是对影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实时、系统的管理。它涉及学校里的所有活动,关系到学校中的所有人,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其突出特点除通常所说的实时性、全员性、全过程性外,我们认为还有预防性、服务性和持续性。

3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我们选择“零缺点管理”(Zero Defects Management)作为高等学校实时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零缺点管理”意指“将质量改进过程融入一个组织内部以便完全消除错误,从而提高对消费者的服务”,强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这样“那些浪费在补救工作上的时间、金钱、精力就可以避免”。

4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最重要的几项原则是:以满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的需要为中心;致力于教学过程持续不断的改进:以人为本,全员参与:以小组工作为基础:用事实和数据反映质量问题;学校领导对质量的真诚信奉。

5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实施中的几种基本方法

教学质量目标管理: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 MBO)是由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PDCA循环:计划(Plan)――执行(D0)――检查(Check)――总结(Action)的工作方法,又称PDCA循环,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Qc小组:QC小组(Quality Circle)是由教职工组织起来的围绕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针和目标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改进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管理,提高学校的素质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目的的质量管理小组。

二 高等学校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机制

建立一个既可覆盖学校全体教师、各类教学及教学实践活动的全教学过程,又能使全体师生员工参与的教学质量实时评价的监控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提高各类课程的授课质量,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构建网上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机制中,主要由目标体系、组织结构体系、规章制度体系、评估体系、信息反馈体系、奖励激励体系、技术支持体系等相互联系的几个部分组成。

1 明确的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目标体系

根据目标管理的原则,我们以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的总目标。

2 健全的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高等学校各职能部门、所有有关成员彼此分工协作,去共同履行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的职责。在组织建设方面,除常规的管理机构外,高等学校还应成立了学校教学委员会和教学质量检查委员会和专门设立了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同时在学生中聘请了教学信息员,形成了健全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3 完善的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高等院校因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再根据教学管理制度修订学校现行的《教学管理文件》。

4 效的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反馈体系

为了及时掌握教学第一线的信息,对质量进行预先控制,防患于未然,高等院校还应逐步形成了三个动态信息的反馈网络,即以各教研室主任、各系部教学主任、教务处领导为主的教学行政领导动态信息反馈网;以班主任、系部学生工作办、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科为主的教学动态信息反馈网络;以学生教学信息员、学生会学习部、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科为主的学生学习动态信息反馈网络。

5 科学的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评估体系

我们可以借助于概率统计、模糊数学方法,逐步形成较完整的教学评估体系,针对不同层次(教师、教研室/实验室、系、学院)和不同侧面(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都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评估方案和评估表格。

三 高等学校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的实现方式

根据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的系统论原理,可以把高等学校网上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看成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经过系统的信息交换过程,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观察、研究,制订出最佳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方案,经过实施和信息反馈,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并对教学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高等学校网上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依据其内涵可划分为教学信息,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等3个子系统。

1 教学信息子系统

教学信息子系统的基本要求是信息渠道畅通,要有连续性和普遍性,并要求及时、准确和完整。此系统可以通过建立领导值日,教务处教学秩序检查、院系级教学信息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想动态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的研究调查,了解和掌握毕业

生的整体质量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为学校改革教学管理,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2 教学督导子系统

教学督导子系统是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改革方案得以实施的保证。教学督导由教学督导组履行,它独立展开工作。它是不同于教学单位,不具有管理能力。但它能对所有具体的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改革方案等的实施进行咨询,督促和指导。通过各种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项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教学管理子系统

教学管理子系统是网上实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中心,教学信息子系统和教学督导子系统最终都要通过教学管理子系统起作用。教学管理子系统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点,一是了解和掌握校内外的教改动态,为学校领导进行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通过有效地管理,使学校的各项教学决策迅速有效地得到贯彻实施:三是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使教和学形成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终上所述,网上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其内容包含了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过程。它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通过学校领导形成决定,经过教务处和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传达到系部等教学单位,由教学单位调整教学活动,消除不良影响,充分调动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 高等学校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的预期效果

1 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

高等学校的管理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他们信奉功名和成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崇尚事实和规律,依法据理行事。因此,构建实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让他们自我调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们必需探索和遵循的规律,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 充分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网上实时教学监控体系中,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参与了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控,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学校教学的各种信息,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感,同时,受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也必定得到明显提高。

3 提高了教学管理和决策水平

通过网上实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健全学校教学管理机制,从而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通过网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水平。为推动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冰,唐良宝,杨运鑫.网上教学质量监控[J].现代大学教育,2002,(4):89―92.

[2]朱永江.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51―52,72

篇(8)

一、辅导员专业化内涵的理解

2005年,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政策缘起于我国高校辅导员缺乏专业性,从队伍组成看,专职辅导员较少,人员流动性很大;从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上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且在具体实践中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开放的大学生思想发展现状,大大降低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

就专业概念而言,它包括:(1)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2)专门的学问。(3)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所分的学业门类。(4)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分。(5)是指对一种物质了解的非常透彻的程度。①社会学家布朗德士认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衡量他(她)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②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辅导员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且承担大学生班级管理、党建发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生涯指导、资助管理等各方面的事务,这对该职业的从业者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一旦缺乏专业性,他将对每一模块的工作力不从心,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辅导员职业的岗前还是岗中,都要进行适当有效的专业化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其专业素质,稳定高素质辅导员人才,给予相应的发展空间,这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和本质要求。

二、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结构

职业发展是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职业发展是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③那么,辅导员职业发展则是高校对辅导员进行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在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岗位的知识、能力、技术方面的素质要求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结构。

从知识结构看,由于辅导员承担大学生班级管理、党建发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生涯指导、资助管理等各方面的事务,需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法律法规等多层面的综合知识结构与全方位的交叉知识积累。④由此可以看出,辅导员职业的知识结构是多元的,一般认为,专业化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体系至少应包括:本体学科知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背景学科知识。⑤本体学科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学科知识是理论知识,应用学科知识是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常用的操作性学科知识,主要包括:演讲、写作、社会调查等相关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德育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知识,⑥这些在日常的学生工作当中都不可或缺,且这些知识在辅导员工作中越来越交叉渗透在一起,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键内容。

从能力结构看,针对辅导员工作的不同事务性模块,需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如时势发展的洞察能力、人生发展的导引能力、信息网络的运用能力、育人工作的应变能力、学生骨干的培养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危机发生的处置能力、对教育对象的评价能力、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⑦。概括起来,主要是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⑧可见,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也要求多元化,在具体的辅导员工作中,多元智能是辅导员应有的素质要求。

从技术方面看,它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知识与能力的表现,是辅导员在不同专业方向上通过学习或实践所习得的能够完成专门工作任务的方法论系统,包括了在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学习指导、政治理论课教学等方面工作中的素质积累。⑨尤其是在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辅导员需具备科学的心理学技术,从而适当有效地引导学生,否则适得其反。而在就业方面,辅导员需具备就业指导技术,分析学生能力倾向,指导学生正确择业。

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以辅导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在内涵发展,即辅导员人文素养的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巨细庞杂,大多数时间忙于事务性工作,极易产生倦怠心理,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就很难维持激情,也难以具备良好的执行力。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主要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四个界定性指标。⑩这反映到辅导员个体上表现为坚定的职业信仰、饱满的职业热情、艺术的语言、真诚的爱心、执著的追求等。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术内容、人文素养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应有内容,在辅导员岗前和岗中都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进行指导,提供合理的发展阶梯,激励辅导员职业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三、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

按照系统论观点,职业发展的内部结构固然重要,但外部环境、媒介的作用仍然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职业发展系统的重要组成内容。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一个体系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础和应有内容,这种职业发展需要外部有效的支持才能持续。首先是主管部门的工作理念和充足的物质保障,其次是常态的政策支持,强化管理设计,拓宽发展路径。针对辅导员的职业困惑,高校可以在管理设计上进行适当的倾斜。在职称评定方面,考虑到辅导员要做大量事务性工作,科研精力有限,应在论文和课时量等硬件上适当降低标准。同时针对很多辅导员不是科班出身,鼓励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深造,还可鼓励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或职业规划师等。{11}

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需要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在学校内部形成辅导员支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来自学校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感支持均能增加辅导员工作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欲望。{12}由此,学工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等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辅导员支持系统,服务于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减少部门间不必要的手续,在辅导员职业发展投入、职称评定、各种奖励、进修提高的机会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从媒介的角度看,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例如网络平台,建立自主学习型虚拟社区,实现合作式学习,设立“理论探索”主题网站,让辅导员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描述出来,并加入自己的理论分析解除困惑,邀请他人共同讨论,{13}通过网络媒体沟通迅速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一个体系,辅导员职业素质要求是“本体”,而外部环境和媒介是“两翼”,两翼为本体服务,本体是两翼的目标,只有在一体两翼的系统结构下,才能夯实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注释:

①百度百科对专业的描述.

②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③百度百科对职业发展的描述.

④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⑤文婷.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51.

⑥吴广宇,范天森.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结构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⑦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理论与工作实践指导[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

⑧赵利.略论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的内容结构[J].科教导刊,2011,(10).

⑨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⑩周邵生.人文素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11}鹿现国,商志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探析[J].商情,2011,(44).

{12}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22-24.

{13}黄华.Blog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J].天中学刊,2007,22,(2).

参考文献:

[1]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2]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3]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理论与工作实践指导[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

[4]周邵生.人文素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5]鹿现国,商志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探析[J].商情,2011,(44).

[6]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22-24.

[7]黄华.Blog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J].天中学刊,2007,22,(2).

篇(9)

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特性所在,中学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教师是否具有职业技能,是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师范毕业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然而,作为体现师范性标志之一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一直未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师范院校及学生的重视。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随后制定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对这项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规范要求。但从实际考察的情况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师范院校的调查资料表明,当前师范院校大部分毕业生缺乏从教基本技能,主要表现在:不善于口头表达,不善于板书,不善于组织管理,不会做班主任工作,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差的问题必须引起教育研究的高度重视。

一、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差的成因

(一)师范院校“重专业知识,轻师范性”倾向严重。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影响,师范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多倾向于增加市场需求量大的课程,以增强毕业生择业的竞争力和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师范院校来提高经济效益,却大大忽视和削弱了师范性课程,导致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删之又删、少之又少,基本上只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外加教育实习。课时仅占总课时量的12%左右,这与英国、美国、日本及前苏联、前西德等国家的20%―25%相去甚远,表现出严重的比例失调。

(二)未真正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入课程计划。

波兰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说:“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在自己的阵痛中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将这真正纳入课程计划,要让学生联系见习、实习实际来揣摩、涵泳教育教学真谛,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掌握教学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获得教育教学真经。可目前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却不能从时间、师资、教材、教学设备等方面得到根本的保证,从未真正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入课程计划。许多系部的多功能教室不给教学法、教学论课程使用,导致该课程教师只能主动牺牲周六、周日、节假日及晚上休息时间带学生看教学实况录像或进行微格训练,无法达到规范化、实效化。正规的训练也无法认真考核,致使相当一部分师范生认为技能训练是额外负担,因而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期的培养训练效果。

(三)师范性强的课程未充分发挥作用。

系统论认为,在教育系统的诸要素中,教师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一端联结着教育资源,一端联结着教育对象,在教与学的矛盾运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在师范院校的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内容陈旧、空洞、枯燥,方法和手段单一、俗套;轻实践,重理论,而理论上又无重大创新和突破的现象。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在撰写论文、评定职称时常遭到不公正待遇,认为该课程论文在师范院校里水平低、无意义,由此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严重恶果。师范性强的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未充分发挥作用,并且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也存在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而各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师又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研究甚少,知之不多,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四)教学法教学论课程教师大多缺基础教育经验。

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在师范院校各系部讲授教学法、教学论的教师,应该是既有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又有教育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可目前师范院校的许多教学法、教学论教师没有中学教育经验,尤其缺乏对中学教育最新动态的了解,直接影响到指导师范生从教技能训练的质量。学生唯一的正规、长时间的教学技能的实践机会是教育实习,而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不但缺乏指导教师,而且指导教师大多是由不上专业教学法课的其他教师担任,无法保证给实习生及时、有益的正确指导,间接影响学生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不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一)缺乏科学的指导。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在训练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但目前的现状是,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总体比较薄弱,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相对而言,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比较“外露”,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对学生训练能够提供良好的指导。按常规各科教学法在训练技能方面应独具优势,与学科专业、教育实习有直接联系,并且课程由各系自己开设,但实际情况却与之相悖,这主要与“法”中无“法”的课程自身有关,也与教“法”者不懂“法”有关。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不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其他各科教师头脑中毫无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有的学科教学法教师未从事过基础教育工作,也不屑于深入中学调研和考察,这样就不能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指导。这些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指导上的贫困落后。

(二)缺乏规范的管理。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个系统工程,从实施上来说,师范院校的教务处、各系部应各司其责,齐抓共管,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形成系统的、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的训练链。但现实情况是,教务处统筹管理此项工作。在理论思考和操作运行中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多,特别对各专业学生必备的一般技能的训练、对课程的教学管得较多,一般技能训练抓得较紧,但对学科专业技能训练抓得相对较弱;课内教学较正规,课外分散训练较随意,无论是部门间的分工协作还是训练内容的安排,缺乏整体上的协调、管理上的规范,使本应严格规范的技能训练陷入目标不统一、活动即兴式、效率低下的怪圈。

(三)缺乏有效的反馈。

养成教师职业技能必须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在动态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发展效益,必须注意反馈调节功能。而训练计划的安排不当,从根本上压抑和限制了这种功能。师范学生平时职业技能训练效果的好坏,不易得到检测,只在教育实习前后才能亲身体验。等他们静下心来思考研究教师的指导,有所反思、有所进步和提高的时候,教育实习也行将结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学生对技能训练没能充分发挥反馈调节功能而深感遗憾。研究表明,这种动机倾向是理智的和较为直接的,是职业技能训练的内驱力,是值得珍惜的。通过综合性实习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评价还较公正,却因不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计划而把它放弃了。

(四)缺乏严格的考核。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第四条指出:“高等师范学校要从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高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对四大部分训练内容(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各师范院校在实际执行中却偏离甚远:除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和书写规范汉字考核比较规范、正常、成熟外,对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有的学校连细化的考核标准都未制订,更谈不上严格考核。考核本身具有评价、激励、反馈等功能。考核可以检验师范生职业技能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评价师范教学工作成效;检验和评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们更好地加强技能训练,同时也促进师范教学改革的深入。然而,未能做到严格考核,几乎使这些功能丧失殆尽。

基础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改革中肩负重任,对青少年的教育、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负有重大职责。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师资,新课程理念下的基础教育对师资素质的高要求与师范毕业生质量规格间形成了一定反差,导致师范毕业生对教师职业的“适应期”延长。师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贫困状况从用人单位对师范毕业生的评价中可以得到证实,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差。

综上所述,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是目前师范教育中存在的普遍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亟待加强,采取有效措施贯彻执行国家教委于1992年9月制定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和1994年进一步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的文件精神,努力抓好师范院校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迫在眉睫,否则将严重影响师范毕业生质量乃至基础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师范司.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74-02

一、引言

企业文化的概念描述很多,但一个共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高校中,学生不是简单的产品,他们在塑造一种自身的企业文化。因此,高校的企业文化既有本身的管理文化,又有学生塑造的校园文化。二者相互影响,一方面学校的企业文化会影响到学生,学校的价值观念会通过规章制度加在学生管理上,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学生组织的各种校园活动在展现其自身的价值观念,反过来又会影响学校的企业文化走向。但是总的看来,高校企业文化与一般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价值观念,表现形式也类似,这里不作过细的区别。同时,本文对高校的企业文化是学生塑造的还是管理者和教师塑造的也不加详细讨论。

二、信息时代下高校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因

为什么要在高校塑造企业文化呢?也就是为什么要把具体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凝结成所有成员共有的抽象的价值观念呢?原因如下:

1.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凝聚力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可以完成任何复杂的工作。在高校,尤其是存在竞争过强或竞争过弱的高校,会普遍缺乏一种凝聚力。此外,在学历很高的组织中员工会各自独立采取行动实现自身目标,也不易形成凝聚力。高校没有凝聚力会很容易造成教师团结涣散,效率低下,学生厌学等情况。

2.共有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做事的一个总的准则。一旦我们塑造了好的企业文化,它将成为员工今后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和行为的一个准则,指导他们今后的任何工作,进而形成组织的行为。外界会通过企业文化去认识学校,判断学校今后会怎么处理一个个具体的事务。

3.企业文化具有可持续性和不可复制性。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我们把一个成功高校的校训和一整套规章制度全拿来,也不一定取得成功就是这个原因。实际上不是先有企业文化后有企业行为,而是我们的各种管理活动塑造了企业文化。成功的企业文化会一劳永逸,形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三、信息时代下高校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信息时代下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对企业文化有了更深的影响。信息时代下高校企业文化有如下突出特点:

1.信息时代下,可以把企业文化理解成一个系统。它具备了系统的所有特点,如整体性、目的性、环境的适应性等。我们完全可以用信息论、系统论去解释企业文化。

2.信息时代引领企业文化的走向。效率和公平是两个最基本而又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解决一切管理问题的出发点,是判断企业文化的好与坏的主要依据。信息化促进效率和公平程度的提高,进而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思想。

四、信息时代下高校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1.高校企业文化与高校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是为达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由不同的人分别共同完成的一系列活动。活动之间不仅有严格的先后顺序限定,而且活动的内容、方式、责任等也都必须有明确的安排和界定。我们可以把高校这个实体看成由一系列的业务活动过程组成。从动态的观点看就是业务流程,如一门课程的教学、毕业论文等都是经过一系列的环节最终完成,这一系列的业务活动伴随着信息的流动。而指导业务流程的核心思想是企业文化,我们可以把业务流程比喻成人的骨骼,而企业文化就是人的大脑。我们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流程来完成每一个业务,实际上是我们遵循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的体现,同样我们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会促使我们采用什么样的业务流程。很多大企业不断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构,而高校则在此方面进展缓慢,经常是信息化背景下,被动地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与业务流程的一致性和重要性。因此建议在信息化背景下加快高校业务流程建设,重塑企业文化。

2.高校的企业文化与高校的组织结构。一般认为高校是事业单位,通常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点是:把直线制组织结构和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点结合起来,既能保持统一指挥,又能发挥职能人员的作用;分工精细,责任清楚,各部门仅对自己应做的工作负责;组织稳定性较高,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易于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但是信息时代高校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缺点十分突出,表现在:部门间缺乏信息交流,不利于集思广益地作出决策;直线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目标不易统一,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联系较差,信息传递路线较长,矛盾较多,上层主管的协调工作量大;难以从组织内部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才;系统刚性大,适应性差,容易因循守旧,对新情况不易及时作出反应。从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角度看,这些缺点是直线职能制固有的矛盾,长期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必定形成一种企业文化,但这是一种不好的企业文化。在有些教师的观念中并不认为这种组织结构是一种低效,领导也会认为反复协调是其主要工作内容。建议解决的方法是以信息化促进业务流程重组,通过信息化尽可能降低职能部门的权力促进组织结构的转变。

3.高校企业文化与网站建设。高校网站同企业的网站一样是信息化时代企业文化表现的重要载体,不仅网站策划、网页设计、网站功能会形成外界的整体印象,而且我们从高校的网站中很容易找到校训、规章制度、基本的业务流程,从中可以分析其企业文化。但是高校的企业文化建设有时会与其网站建设进度不相一致,有时网站建设滞后于企业文化建设,有时则网站建设得很好,而实际却未形成真正的企业文化。高校建设好动态网站是信息化的必然要求,网站建设正与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合二为一,要依据诺兰阶段模型的六个发展阶段,推进整个信息系统,也是整个网站的建设工作,最终改变教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分立的局面,实现数出一处、全局共享。也就是通过网站建设实现信息化,通过信息化促进效率和公平,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五、结论

高校企业文化建设与一般企业文化建设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核心仍是价值观念的塑造。信息时代下,信息化会影响高校企业文化的走向,我们可以通过业务流程建设、组织结构建设及网站建设来建设高校自身的企业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实现效率和公平,使企业文化最具生命力,对高校的发展最具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定雄武.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3

2.王钊.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1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34-02

一、研究理论课、实验课教学评价技法的必要性、可行性

评价目的要准确反映理论课、实验课实际情况,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评价的反馈信息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评价技法系统应包括各个方面层次和环节,使评价评估形成体系。

评价应考虑高职教育方面特点以及在理论课、实验课具体实施措施、步骤、评价角度、参数以及评价结果与实践情况相对照,都应设置反馈系统,调整评估项目、参数,减少误差,使评价能够准确地反映实践情况,为教改提供可靠地依据。

二、理论课、实验课教学评价技法及反馈方法的组织管理模式构成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其教育模式:一是要注重实践、技术,树立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二是要具有强烈的经济行为、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考虑到职业能力定位,课程设计(实验课)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程(理论课)编制以基础面宽为基点。保证实践教学内容必须贯穿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强化执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评价项目和参数与之相对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等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课程体系应合理,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应适当。

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应是知识面宽、深度适中、应用性强、实践操作指导性强。实验课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也应与之相一致。实验基地、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共同构造实验课的总体,基地建设应与学校专业课程定位一致,具有规划性,以保证实验基地就是建设生产实践环境。

在评估时对理论课、实验课要求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完备,评价教材和辅导教材的选取是否适合高职教育特色。实验课还应设置实验(实习实训)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单、报告、论文等核查项目。加强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根据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时展的需要,制定出新颖、有水平、有特色而又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应依“纲”据“材”,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尤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清知识点的纵横向联系,精心组织理论课教学。教学中,应正确对待学生实际水平,在大众化高职教育中,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培养具有高职特色、专业特色。在教学中,应设有学生水平的评估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案。

学校应采取成立教学督导组。督导组应由校长、教务处长、各系主任、各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成员组成,还应吸收一些社会力量以及学生参与评估。校长、教务处长可以针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实行评估;主任、教师以及社会上的专业人才可以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环节实行评估;学生可以针对知识点讲解是否通俗易懂实行评估,学生给老师打分,既是对老师“师德”的考验,也是对于学生“学德”的考验。

评估应坚持评估原则,坚持评估标准。教育部的评估指标系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原则,狠抓各项教学工作,并针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实行评价制度。但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各校应把工夫下在理论课、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上。以客观角度和主观角度两个方面保证评估方案具有共同性,定位明确,公平合理,把评估深度与广度有效结合,建立二级体系结构,并突出客观性和简约性,使评估体系突破主观上“人与人关系”在评估中所占重,侧重客观实际,即学生本身素质和学习成绩所占比重,把教育教学过程自我评价表现出来,从中得到该课程教师团队关系情况和评估课程发展理论性研究情况,大大减少评估“失真”度。

三、课程评价中一些内在因素作用

课程评价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在确定一种价值标准下,对客观事物――课程活动所存在和将带来的价值做出判断。这个课程价值以社会效益为远期目标,以学生价值体现为近期目标。远期表现在学校的品牌影响和发展,近期表现在学生对综合知识把握应用上和就业分配效果上。

理论课和实验课的价值能以较客观模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表达出人为主体的需求的描述,课程评价最终目标是达到自身价值的增值――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

在构成课程评价模式时,应该反映出这样的关系,即人为主体的需求同课程设置和讲授的客观属性(包括学生自身客观素质)之间内在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出主体和客观性的统一,使课程评价参数应该能表达出客观属性满足主体的需求。另外,课程评价模式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以学期/学年为单位时间的动态过程。

课程评价模式包括对评价认识,主观能动的方面评价参数。课程评价就能引导教师与学校的意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教学规律与教学目的相统一,达到评价最终目的: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评价模式构造应综合考虑并带有超前,它涉及到教育教学功能、管理功能、社会认同功能、研究功能等多方面。模式还涉及各功能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具体参数随着评价自身发展而变化,并不断改进。模式系统应起到反映与交流的作用,系统采集课程对象各方面信息、评定,再反馈评价对象,关键在于再次收集评价对象对评价模式反馈信息,判断修正评价参数,改进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心理认可程度,以改进教学过程行为方式。

课程评价模式心理认可因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评价模式对课程实际状况与评价标准参数符合程度衡量与判断,将影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心理认可,并将影响评价模式的客观权威性和可持续性。

评价模式构成以课程评价对象划分有学生方面、教师方面、课程方面、教学管理方面、社会反馈方面。其中教师方面包括被评教师、同行专家。

学校应执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强调工作经验经历,并以就业为基础的思路。对教师强调双师型素质,专兼职教师成比例。建立教师自我评价思路结构,不以奖惩为评价目标,而切实关注教师的职业成长,关注教师成长的团队环境,培养团队环境,培养团队精神。教师自我评价将成为教师评价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素。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参数比例,在管理体系结构中,模式调整周期还要随着社会反馈信息波动情况及时调整。我们认为,评价模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构:

1.理论课结构――主要包括知识点、难易度、就业岗位方向性和持续性、实践反馈周期等;

2.实验课结构――主要包括设备更新的周期、设备配置层次、实习实训实验结构、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比及占总成绩份额比;

3.教师结构――主要包括学历、专兼职教师、双师结构等;

4.管理结构――主要包括教学文件规范性、模式调整周期、团队精神体现、督导作用等;

5.社会反馈结构一一主要包括分配情况、招生情况、社会影响等。学校品牌取决于教学效果是否经得住社会检验,是否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学校生存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影响和地位,而其基础在于高职院校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四、评价模式构成

对评价因素的综合分析,以较客观形式构成学生、需求、管理和自我方面等四个测评模式。模式参数结构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课程中,与实际相适应的比例,在一定周期内相对稳定。

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突出客观性和简约性,把共性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效结合,从整体效果,投入产出效果的观点,把教师自我意识和团队精神表现出来,把学生自身素质和感受表现出来,在现实社会一个周期范围内,把理论课和实践课评价效果体现一个相对客观的并以人为本的分值来。

总之,现代系统论认为,在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中,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而任何一个现实系统都不是孤立封闭的,都具有开放性,都有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在不断流动。因此,从评估指标体系我们可以知道,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只是教师的事,还与学校包括教学条件创设在内的各项工作有关,需学校全体人员共同关心教学、服务教学,齐心协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出力献计;教学评估,也不是哪一级部门或单位的事,是需要所有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