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贸易研究生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4 16:51: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贸易研究生论文

篇(1)

改革开放25年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长足进步,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扩大就业、推动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98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25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7%;其中出口11亿美元,占比5%;进口14亿美元,占比6.4%;加工贸易增值率-21.4%。到2003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048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7.6%;其中出口2418亿美元,占比55.2%,进口1629亿美元,占比39.5%;加工贸易增值率47%;当年创造贸易顺差789亿美元。多年来,加工贸易累计创造3000万个就业岗位,累计贸易顺差3942亿美元。

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国内外相对增长率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以及相对价格差距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以及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长。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占总加工贸易的80%;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达77.5%,高于来料加工出口2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别为90.2%、6.6%、3.2%,增速分别达到43.5%、16%和53.8%。同时,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也达到76%,高于来料加工进口26.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分别为93.4%、4.1%、2.4%,增速分别为41.9%、9.2%和64.4%。是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5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1.9%,其中加工贸易占到75%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02亿美元,加工贸易占到90%左右。

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看,我们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销网络、供应链管理以及研发、运营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这无疑为我国加工贸易未来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对的新机遇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加工贸易的,使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当前,一般制造业已成为全球供给普遍过剩、边际收益严重递减的成熟技术行业,国际相对价格的剪刀差已从工农业产品之间转化为知识产品与产品之间,发达经济的优势已转型升级到虚拟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阶段。我国不是新技术的策源地,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接受地;不是全球加工制造的控制和运营中心,而是中低端技术和产品加工制造环节的供应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在全球占有明显有利的地位,“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是现阶段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因此,通过新形式的加工贸易来提升我国的加工制造能力,为世界大跨国公司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以及管理的配套体系,是加快我国企业“干中学”过程,积累全球化大生产经验的最有利捷径。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产品内部的工序或工艺细分化为特征的全球分工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一个趋势是随着跨国公司在空间上把不同的生产环节或工序分配到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建立研发、生产和分销系统的全球体系,使国内分工转化为国际分工;另一个趋势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带来产业的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技术、管理以及加工制造的空间和范围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不仅由于“成本驱动”而把采购、加工制造、组装配送环节转移到中国,同时由于“市场驱动”而把技术、管理和资金带进中国。而且,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主动把区域研发中心、运营管理总部、地区物流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国。可见,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是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管理和资金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低生产成本优势与跨国公司生产以及综合物流运作能力相结合,就可能形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提供从采购、加工制造、仓储运输一直到分销和售后服务的合作。从发展前景看,全球化不仅可以带来使中国加工制造能力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的机遇,而且能够创造把加工贸易升级为综合优势的机会,使加工贸易的发展开始新的转型。

再次,我国的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产品或工序上,即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我国与印度相比,虽然后者对外开放比我们晚12年,近年来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只接近我们的十分之一,整体实力有明显差距,但印度近年来通过吸收新技术、海外分包合作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不仅在著名的软件、信息技术咨询、呼叫中心、芯片设计以及未来的服务、工程、风险和行为以及药品研发等服务领域为跨国公司提供海外分包业务,从而大大压低了世界服务业成本;而且在汽车、制药、化学制品以及资本货物等领域正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并吸引世界大跨国公司寻求规模化进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应当尽快把我国加工制造技术整体升级到中等档次,而且应加快形成生产和研发、品牌优势。为此,要制定加工贸易的新战略,促进其转型升级。

三、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

l、扩大加工贸易活动的领域,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作为涉及外资、外贸和国内产业的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重点考虑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国内产业、、产品以及产品内部工序的带动、辐射和扩散作用。在吸引外资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要考核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鼓励和扶持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为国外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加工配套的情况,鼓励包括民营中小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体系和全球采购体系。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同时,应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国内中小企业缺少融资能力、缺少国际市场资讯和人才、缺少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缺少技术和产品更新能力等具体困难,使更多国内企业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走出去”搞加工贸易。

2、不断提升“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功能,通过与跨国公司开展深层次合作提升外资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档次。要鼓励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更高层次的合作配套,不断加快“干中学”和毕业的速度,使加工贸易环节由简单技术和工序的组装,提升到辅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级到高级复杂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组装环节,真正掌握参与和管理全球化企业的经验和窍门。在这方面,政府提供公平竞争的准入平台,创造更规范的投资和竞争环境,比优惠政策竞争更重要。

3、加工贸易的主体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国内企业、尤其民营企业为主转变。目前,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民营企业仅占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基本是外商投资企业。这反映了国内企业目前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但从长远来看,对这样的大国来说,主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在资源配置、供应链管理以及市场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因此,下一阶段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点,应是培育、鼓励、扶持国内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国际合作以及政产学研联合,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搞进料加工出口。由于多数国内企业缺少全球化人才和国际资讯,应考虑建立开放共享互利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合作机制。

4、对加工贸易要从严密监管向风险管理、贸易投资便利与规范高效的监管方式转型。对此,一是建立企业守法自律机制和随机检查监督制度相结合。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最大的难度是遍地开花,监管执行的成本太高。因此,首先应建立企业守法自律机制,包括合同、票据、凭证以及财务帐目等原始资料。数据的完备性,企业诚信状况的评级及违法记录,企业法人代表和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等明确的规定;建立监管部门与企业的良好伙伴关系,把责任重点转移到企业自身而不是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在确保加工贸易企业贸易便利和诚信的前提下,实施随机的检查监督,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则严惩不贷。作为企业守法自律机制的保证,对企业诚信状况要有一套相对完备的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应与企业其他诚信认证系统相兼容,以全面获得企业是否讲求诚信的资料和数据。只有处理好企业自律和高效执法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提高监管效能。

二是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的监管制度。这套制度首先是规则化管理,不能随意改变或任意解释;其次是有明确的执行程序,公开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组织架构,这种架构应是由海关、边检、工商、税务、口岸管理等纵向一体化组织分别管理向扁平化的综合协调监管的组织架构过渡;最后,监管应当是简明有效。虽然加工贸易星罗棋布、遍地开花是特色,但监管体系建设仍应逐步向国际规则接轨。在这方面,政府职能要真正实现转换,明确监管部门的第一要义是提供“服务”,然后才是有效“监管”。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加快监管体制的改革,包括调整监管职能,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监管有利于加工贸易的而不是增加发展的障碍。

篇(2)

一、引言

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的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各个国家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产品生产价值链中的特定环节,并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形式。

目前我国传统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被削弱,我国加工贸易应该由纯粹加工装配环节逐步向产品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移。以产品内分工理论指导加工贸易升级,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产品价值链中的位置,不仅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取较高的利润,而且能够使相关产业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中获取有利地位,是比较符合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的。

二、产品内分工与加工贸易

产品内分工的内涵将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散化。加工贸易符合产品内分工与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发达国家可以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集中从事资本密集型环节,节省本国生产成本。发展中国家则利用本国的劳动力优势,从事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干中学”中积累经验和资本,利用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降低学习成本和缩短学习时间。因此,产品内分工不仅为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合适的条件,也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加工贸易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研究我国加工贸易的问题,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三、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2013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来料加工装配贸易2012年的出口额达到9881881万美元,与2011年相比稍微有所下降,但依旧保持着较高数额。2012年进料加工贸易额从2011年的72763304万美元增长到了76385772万美元,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劲头。加工贸易进口设备金额也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金额保持较高数值。但出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相比出口金额较小,2011年只有19858万美元,2012年下降大约399万美元。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在中间产品环节进口国外的半成品或原料,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完成加工装配环节,再将制成品运送至国外厂商进行贴牌营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次为高技术产品,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小。如图1所示,2010至2014四年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持续增长了约8千多亿美元,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也有明显提高,初级产品出口额基本持平。

四、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中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我国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不高,处于全球价值链最底端

如图2所示,“微笑曲线”的两端,价值链上下游分别为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底端是加工组装环节。产品价值链和“微笑曲线”都表明,在产品内分工中,在上游环节加大研发和设计的投入,产品增值程度和收益率上升;在下游环节建立品牌及营销渠道,产品增值程度和收益率也会随之上升。而位于中游则是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少的加工组装环节,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取代。中国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不高,只能利用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比较优势从事中间环节的产品加工组装,处于全球价值链最底端的位置。

2.我国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低,“飞地效应”明显

我国加工贸易方式主要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容易形成“飞地效应”,即从国外进口具有高技术水平的零部件,在国内完成加工组装后,再出口到发达国家。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率低,导致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差,这就阻碍了我国加工贸易中间产品供应能力的增长以及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导致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链上无法延伸。

3.劳动力成本优势渐趋衰弱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且廉价,但大多数劳动力并不符合加工贸易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这就产生了结构性需求矛盾,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日益增强,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

4.民族品牌缺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以简单装配,贴牌生产方式为主,在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十分薄弱,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尚未具备核心竞争力。再者,由于民族品牌缺失,加工贸易企业在国际中辨识度低,可替代性高,严重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五、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分析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径及策略

1.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价值链

一是沿着产品分工链向上游延伸,不断提升研发设计能力,提高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企业必须形成自主研发设计,高技术水平零部件生产的能力,才能真正改变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的底端位置。

二是向下游拓展。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要努力打造自有品牌,扩展自身的销售渠道,完善物流体系,在商品流通中也能得汲取到更大的利润,提升在品牌运作和营销服务环节的竞争力。

2.提高中间产品的国内采购率,完善配套产业

应鼓励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在中间产品的投入中多采用国内原料,并自主生产高技术水平的零部件。在政策上对为生产加工配套中间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充分发挥政府、科研单位的作用,为有能力进行配套生产的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研发等各项服务,推动国内加工贸易企业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3.充分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

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土地、水电等低成本生产要素上,而中间产品的原料主要以进口为主。这就需要在原有静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进口中间产品的技术外溢来提高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加速资本积累,并通过教育和科技政策转变比较优势,提高技术水平及劳动力素质,实现我国动态比较优势的提升。

4.创建世界知名品牌,充分发挥跨国公司促进作用

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国公司不仅为产业发展投入资金和技术,同时还会产生竞争效应、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因而,必须加大力度扶持本土跨国公司的发展,支持其创建更多的世界知名品牌,更大程度地提升跨国公司在国际产品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

六、结论

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把世界各国的贸易和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旦游离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之外,就必然会丧失发展良机。面对国内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周边国家优势日渐突现等多种挑战,中国必须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重视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及民族品牌,提高加工贸易技术水平,积极延长国内价值链,推动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升级。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企业创新奋进下,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提升,结构优化,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直接表现,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决定了贸易产品的结构优化,决定了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因此,加强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十分必要、也很重要,本文在概括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后,利用TCI指数、MI指数和GL指数测度了安徽省高新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情况,并得出结论,最后提出了扩大高新产品出口规模和优化出口结构的政策建议。

一、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概况

近年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呈现出跨越发展态势,出口产品和企业集中度较高,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涌现出来,带动了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一)高新产品出口跨越式发展。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1995年的1.2亿美元国际贸易论文,发展到2009年的15亿美元,年均增长高达19.7%。出口额占全省总额比重从1995年的7.6%提高到2009年的16.9%。高新产品出口额的年均增幅远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长速度,通过高新产品出口,拉动了我省精细化工、汽车配件等产业的发展,为省内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产品集中度较高。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产品集中度较高。2009年全省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全钢子午线轮胎、镀锌板等新材料出口4.9亿美元,占高新产品出口额32.6%,生物医药及器械出口4.6亿美元,占高新产品出口额30.6%,电子信息产品出口2.9亿美元,占高新产品出口额19%,光机电一体化1.5亿美元,占高新产品出口额10.1%。高新产品出口呈现产业集聚现象,产品集中度不断提高核心期刊目录。高新产品的九大类产品中,以上四类产品出口额占总额高达92%。

(三)出口企业集中度高。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丰原集团、华文国际、华安进出口、水泥研究院等20家骨干企业累计出口10.4亿美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0%。户均出口规模达到5000万美元以上,随着出口企业发展壮大,其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也日益增强。

(四)出口主体性质多元化。全省高新产品出口中,国有、外资、集体民营企业三分天下。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4亿美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36%,国有企业出口5.3亿美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35%,集体民营企业出口4.3亿美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29%。

二、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

随着全省高新技术产品规模的不断提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逐步提上议事日程,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掌握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现状,下面将从TCI、MI和GL三大指数,详细分析近年来安徽高新技术产品分类竞争力情况,以期做到了解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情况,进而扬长避短,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提升出口竞争力。

(一)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衡量[1]。贸易竞争力指数(TCI:Trade CompetitionIndex)是判断一国或地区的某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衡量指数。其计算公式为TCI=(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业i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CI指数取值范围为-1≤TCI≤1国际贸易论文,当0≤TCI≤1时,意味着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当-1≤TCI≤0,意味着该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

表1列出了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九类产品在2003-2009年的TCI指数:

 

表1: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TCI指数

产品名称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术产品

0.017

0.14

0.239

0.156

0.371

0.363

0.368

其中:

 

 

 

 

 

 

 

 

 

 

 

 

 

 

电子信息

0.615

0.683

0.617

0.111

0.579

0.425

0.541

软件

 

 

 

 

1

1

1

1

1

航空航天

-0.98

-0.87

-0.963

-0.97

-0.854

-0.776

-0.594

光机电一体化

-0.672

-0.586

-0.592

-0.437

-0.406

-0.338

-0.274

生物医疗器械

0.358

0.463

0.558

0.513

0.66

0.633

0.651

新材料

0.332

0.419

0.537

0.746

0.793

0.653

0.699

新能源

-0.581

-0.458

-0.442

-0.226

-0.033

0.038

-0.113

环保与海洋

-0.494

-0.007

0.157

-0.407

-0.362

0.261

-0.227

现代农业

-1

0.963

0.91

0.736

0.978

0.997

-0.492

数据来源:根据安徽省商务厅进出口数据整理而得。

 

篇(4)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而汉语属于象形表意文字,两者先天上的不同给翻译造成了诸多障碍,语音的翻译即为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总结语音翻译的难题,并提出可能的补偿方法。

不可译的语音特性

1.叠词

汉语文学翻译中叠词的运用常能让描写显得更为生动,而英语中叠词在语法上是不允许的。所以,汉译英时,叠词结构通常无法保留,那么,叠词在语音上形成的艺术效果该如果在译文中得以补偿呢?我们从李清照《声声慢》的林语堂译本中,可以看到对叠词翻译非常成功的尝试。

(例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林语堂译)(王玉珏,2006:121-122)

该句仅十四字,叠词却有七对,每个词都充满悲伤,同时出现时,让这种悲伤达到极致。林的翻译也是十四字,运用“so+d-”结构,模仿汉语的叠词结构,所用“d-”词都与“悲伤”相联,既译出了意义,也保留了形式,从而创造出与原文近乎相同的艺术效果。

同一首词中另一处再次出现叠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林的译文为:“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Keeps on droning:/Pit-a-pat,pit-a- pat.”(王玉珏,2006:120)重复出现的拟声词“pit-a-pat”用来模仿叠词“点点滴滴”,制造出的语音效果同样能进一步渲染词中的悲伤气氛,一滴一滴,敲打读者的心。

林对叠词翻译的成功尝试说明,译者在翻译叠词时,完全可能不用以牺牲结构和语音形式为代价。

2.同音异义词

英语和汉语都有同音异义词,但英语中的同音异义词翻译成汉语后通常在语音上完全不同,反之亦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同音异义词的运用通常都别有趣味,如何在译文中保留这种趣味,就是译者面临的挑战。例如:

(例二)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日就要到厨下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这菜一定是鱼,取“富贵有余“的意思。(吴敬梓,《儒林外史》)

The custom in Nanjing is for all brides to invite good luck by going to the kitchen on the third day and cookin a fish,which stands for fortune.(魏晓斌,2006:151)

英语读者恐怕很难理解“fish”和“fortune”的联系,汉语同音异义产生的艺术效果丢失,只能通过添加一个定语从句,稍作解释,才能让该段在意义上不至于过于费解。但这一添加解释的方法不一定总行得通,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一段对话为例:

(例三)“‘I beg your pardon,’said Alice very humbly.’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I think?’

‘I had not!’ cried the Mouse,sharply and very angrily.

‘A knot!’said Alice,always ready to make herself useful,and looking anxiously about her.‘Oh,do let me undo it!’”

如果将“knot”直译为“结”,然后添加脚注解释“knot”和“not”同音,也许读者可以理解意思,但原文因语音效果而产生的幽默感荡然无存了。如何既能译出同音异义词,又保留幽默呢?赵元任先生给出了可行的方法:

阿丽思很谦虚地道,“对不住,对不住!你说到了第五个弯弯儿嘞,不是吗?”

那老鼠很凶很怒地道:“我没有到!”

阿丽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罢!”(思果,2004:61-62)

赵先生没有纠结于原文的同音异义词,而是重新设计了汉语中的同音异义,虽然表面看来是误译,但此处译出原文的幽默感显然比直译更加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当翻译过程中,意义与艺术效果发生冲突时,译者应该有能力加以权衡,并做出正确选择。

3.拼音文字vs表意文字

英语作为拼音文字,通常能通过词根变化,甚至把单词拆成单独字母玩些文字游戏,很有意思。例如:

(例四)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 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David Copperfield by Charles Dickens)

原文中出现单个字母“E”显得很自然,很风趣,但若直译成“我爱我的爱,用一个“”,在汉语中则显得很滑稽。而在汉语中要译出“E”又似乎不可能,但张谷若先生的译文让我们茅塞顿开:

我爱我的爱,因为她长得实在招人爱。我恨我的爱,因为她不回报我的爱。我带着她到挂着浮荡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谈情说爱。我请她看一出潜逃私奔,为的是我和她能长久你亲我爱。她的名字叫爱弥丽,她的家住在爱仁里。(何向妮,2002:14)

张用“爱”代替了“E”,除最后一句,所有句子都以“爱”结尾,用“爱”构成的韵脚,补偿了原文“E”的头韵,另外独具匠心在女孩子姓名和住处也加进了“爱”字,则对应了“Emily”和“east”中都包含的“E”。译文既译出了形,更译出了神,堪称完美。

结论

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语音上的先天差别,给翻译制造了诸多障碍,造成许多时候语音难译,甚至不可译,但总有睿智的译者能想出对策:1.只需简单地加以注释(如例二);2.利用一种语言的语音特点模仿另一种语言的语音特点(如例一和例四);3.合理误译,以求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艺术效果(例三)。

参考文献:

[1]何向妮.论翻译的可译性及其限度.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6年9月第33卷.

[2]刘易斯・卡罗尔著.赵元任译.思果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选评.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1月第一版.

篇(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79-02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学科应运而生。作为最新知识的专业传授载体,高等院校在新学科的研究发展上走在最前沿。而新学科的分布地――高校各具体院系,其专业资料室是院系学科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资料室的建设应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专、精、深等的独特性,围绕教学科研搞好自身建设,进而为本学科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本文以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浅析如何围绕学科发展搞好专业资料室的建设。

一、我院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河南师范大学的政教系,于2001年合并市场营销系而建院。现发展为七个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有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心、a企业策划与咨询中心、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应用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学院还拥有河南省唯一的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硕士学位授权点也由原来的两个发展为现在的四个: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企业管理。政治经济学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为校级重点学科。现从两个方面讨论一下我院学科发展的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从研究生论文选题调查看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院(系)专业资料室的一个特色收藏就是本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导师和学生几年来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特别是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所在学院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或是学术骨干,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也有许多是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代表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经济与管理学院从有硕士点以来一直不间断地收藏本院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变化就可看出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动向。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的发展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结合点很多,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管理类的学科发展也从原来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一点从硕士生的论文选题上可见一斑。过去研究生大多撰写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发展到现在选题则广泛得多,研究内容更加实际,更注重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以前从未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财政、国际贸易、房地产、企业管理、企业兼并等文章方面已占相当的比重。调查显示,现在的研究生以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资本论等的选题是越来越少,而对当前经济热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热点的分析研究呈上升趋势。一些在职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更是紧密结合当前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热点,这些变化正是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改革的需要。

2.从师资建设看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经济与管理学院在2002年以前的教师大部分是从事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的教师,所开专业也大都是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等。随着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引进和自我培养多学科硕士、博士越来越多,学科发展也越来越快,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带来了学科建设的大发展。这些在重点大学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学成归来的博士很多都是行业内大家的弟子,感知着学科最前沿的发展动向,有的还参与了导师的国家级经济学管理学的重大课题研究,他们的学成归来为我院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他们对专业文献资料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围绕学科发展,加强院(系)专业资料室建设

专业资料室因其所收藏文献资料及服务和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其在学科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文献信息提供角色。在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优质的服务是其责任,它的建设应围绕学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展开。

1.围绕学科发展需要进行文献资源的建设。资料室的建设与图书馆不同,其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专业性、学科性的特点,在资料的收集和开发上要根据本学科的设置和发展,形成有本专业学科特色的研究级的文献资源。随着新课程的增加,学院的文献保障体系需要针对学科发展的教学与研究变化及时调整文献信息资料的采编计划。如,从2002年后,针对学院新开的课程,如金融、证券、跨国公司、企业兼并、产业链、物流管理等,资料室采纳相关专业教师意见,调整了期刊征订和图书采编计划,并形成制度,每年的期刊征订及每次的图书采编都会充分征求教师意见,作出相应的调整。学院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及学者,开设的一些新的课程,学院专业资料室由于经常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的文献需求,就可以反映他们的问题,在采编文献的过程中与教师保持畅通的渠道,增加新学科需要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资料室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将最新的书目和期刊与教师见面,为满足学科发展研究的需要,提供全新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做好学科发展的文献保障。

2.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人员服务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期刊专著毕业论文、电子刊物等文献逐年增加,建立现代化管理系统已迫在眉睫,而目前院系资料室虽然配备了计算机及一般的基础设施,但也只是将它的功能定位在目录编制、统计等基础性管理上,缺乏综合处理技术和必要的数据库,导致检索困难,利用率低下。这种落后的技术手段不仅不利于文献的综合利用,更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服务要求。所以,文献保障体系必须适应当前信息化这种飞速发展的形势,建立现代化的服务设施,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服务,如我们经济与管理学院对于在2010年中的通货膨胀、新会计准则等问题的专题研究中就采用了网上订阅。并与校图书馆共同对室藏文献进行了回溯建库,利用校园网进行了资源共享。人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保障。目前,资料室人员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普遍缺乏,外语水平普遍不高,这些都影响了资料室作用的发挥。所以资料室的管理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断适应这种深刻的变革,提高自身素质,以保持资料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本学科的发展做好信息保障。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日益频繁,学科发展不断加快,院系资料室作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重要信息的保障阵地,不仅要向客户提供一般性的参考、咨询服务,还应提供更加专业性、深层性的学科信息服务。这就对资料室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岗位要求:一是要优化知识结构,不仅要有图书情报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二是要增加职业意识,要坚持甘为人梯的服务理念,加强与学科用户的交流和沟通,围绕学科用户的需求积极开展工作;三是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发展,积极为学科用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服务,既要为学科用户主动提供各类信息资源,又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科用户提供咨询服务;既要积极开展信息的收集工作,又要主动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编织成二三次文献,针对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来保障学科用户的需要,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克服经费难题,为学科发展开拓服务。现在由于文献资料的价格上涨,直接导致院系资料室的购买力下降。由于现在许多高校的图书购置的费用都直接拨付给校图书馆,而图书馆又因为与教研一线的专业人员很少直接交流,不了解学科发展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使得服务与需求之间脱节严重,而院系专业资料室又由于经费所限,使得一些需要较大量资金支持的又是学科建设所需要的文献无力收藏,而资料室人员及时的联系双方进行沟通,使资源利益最大化地利用。如本人所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进行学科建设做一些课题时,学科带头人提出需购置专业数据库,几十万的资金对院系来说有些困难,通过资料室进行反映联系,双方联合购置,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共同购置的中宏数据库和国研网正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联合对解决文献购置经费的来源上提供了新思路。校系文献共建共享是高校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一个好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学科发展与专业资料室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6).

[2]李霞.关于高校院系资料室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3]龚军慧.论提高高校院系资料室这学科建设的服务水平[J].图书馆,2007,(5).

[4]刘芬.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

Building the Departmental Reference Room Surrou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Taking the EMC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AN Hui

篇(6)

作者简介:张发民(1978-),男,河南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资本运营。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5-0033-03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在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均衡地进入到我国各个地区,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带来看,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从各个具体省份来看,FDI的区域分布差异也是非常悬殊。外商直接投资在地理空间上的这种非均衡分布状况对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差异的现状

(一)绝对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明显落后于山东,在差距较大的2003年达到了20.1倍;和四川相比,差距也较明显。2004年,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为全国的1.4%,同是中部,却是江西省的42.7%,湖北省的50%,湖南省的61.6%。这表明,河南利用外资的规模相比于全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需要而言还比较小,这种状况与其在中部地区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总体上来说还需要大力吸引外资。

(二)增长率差异

从变动速度看(见表2),三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而且波动的幅度较大。2000~2005年,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基本上是一直增加的,2003年达到了最高点72.7%,但2004年却跌到了最低点-12.8%。而河南和四川的增长率都表现得不很稳定,特别是四川。总的来说,近两年河南出现引资增速较快的趋势,这对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有一定推动作用。

(三)相对规模差异

从相对规模来看,3个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如表3所示:

“相对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吸收FDI水平的重要指标,表示的是该地区FDI与当年GDP的比值。2000年,FDI/GDP的全国平均水平为2.41%,3个省份中只有山东超过了平均水平,河南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更大。此外,在全国来看,“相对规模”最低的省市,FDI/GDP比例均低于1%,河南就在其中,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表现出更大的差距,明显的表现为引资不足。

(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业绩与潜力差异

FDI的业绩指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个统计年度),该地区FDI流入量占全国FDI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该地区GDP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根据这种方法,选取2000、2005年作为分析的样本,计算得出这两年河南省利用FDI的业绩指数分别为0.245和0.166。由于样本年的业绩指数值都小于1,可见河南省吸收的FDI与其GDP规模不相称,或者说,相对于其GDP规模而言,河南省吸引了较少的FDI。

FDI的潜力指数,是指该地区未来吸引FDI的国际竞争力和潜力。依据UNCTAD所采用的方法,选择7个主要变量作为评价各省市吸引FDI的潜力指标。7个变量分别是:(1)人均GDP;(2)过去10年实际GDP的增长;(3)出口占GDP的比例;(4)人均基础设施投入;(5)人均商业能源消耗;(6)R&D支出占GDP的比例;(7)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通过计算得出,在2000年和2005年,河南省都属于落后省份,表明这期间,河南省在利用FDI方面业绩变化不大,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河南省利用FDI的潜力逐渐增强,而业绩却是趋于下降的。

以上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在3个省份的区域分布差异是显著的,不仅反映在外资规模的绝对差距上,同时更多地表现为增长速度、相对规模等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地域分布上的差异,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差异的形成有它的客观原因,是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性因素的差异

从全国各个区域来看,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简单地说,中央政府渐进性的对外开放政策导致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分布的格局。最早得到这种政策的地区一旦获得政策上的优势,对其发挥潜在的区位优势将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并且还会形成一种非均衡发展模式下的自我强化力量,这些都使外资倾斜政策的影响更加重要而且持久。

在此方面,东部的山东省率先享受到了国家优先开放沿海城市的优惠政策,对其大量引进外资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这也是山东拉大和河南省等内陆省份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处于西部的四川省也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享受到了一些优惠政策,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对中部地区发展经济来说有一些政策方面的优惠,具体对于河南省来说,可以利用这一政策上的有利因素,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根据自身的特点,更大、更高质量地吸引外资,以弥补吸引外资方面的不足。

(二)区位因素的差异

宏观意义上的区位因素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差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就单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差异问题也和区位因素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比如:山东省的区位优势可以被具体化为接近港口和对外联系的便捷运输条件等。由于我国在吸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初期,主要是发展外向型的直接投资,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下,投资者的理性选择是在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的地区进行投资。而地处中部地区的河南在这方面却不具有任何的优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是“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企业,正是这种区位因素的作用,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在注重一般性规律的前提下,表现出自身集聚与扩散的规律,并因此也导致了我国在地区分布上吸引外资的差异状况。

(三)要素禀赋的差异

地区要素禀赋主要包含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呈现由东至西优势度递增的特点。如果对能源、矿产资源、耕地和气候资源进行综合比较和测算,3个地区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的排序应该是四川居于前列,其次是河南和山东。但是,从目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状况来看,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作用不是很明显。

要素禀赋的另一个指标是劳动力资源。从效率工资的角度来看,全国最低的省区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若从劳动力的绝对数量来考察,基本来说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2006年数据,目前高于5000万人口以上的省区中河南位于第一位,其次是山东,四川居后;若从劳动力的教育水平而论,则山东居于全国的前列,河南和四川都较为落后。相对来说,劳动力资源是山东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反映技术资源优势度的各地区综合科技水平居于前列的地区有四川、山东,河南较为落后,可见从这方面来说山东仍然占据优势。这说明要素禀赋差异和我国外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四)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

要素禀赋反映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的差别,是反映各地区静态差异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从动态的经济运行效率角度来看,不同地区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差异必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与外商直接投资也有着相关性。因为,从任何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说,总是希望投资于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地区。具体就资金这一资源来说,东部地区的山东由于其在吸引投资过程别注重引进产业链条长的资金,其吸引的投资企业基本包含有一个行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因此其投资效率相对较高;而河南省在这方面存在不足,据了解,其产业园区内吸引的投资企业关联性很小,产业链很短,在吸引投资之初,较少考虑投资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这也是造成地区之间引资差异的一个明显因素。

四、结论

通过分析三省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我们发现,不管是从绝对量、相对量上还是从增长率、业绩与潜力上来说,河南都落后于山东和四川。导致外资在3个省份区域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有政策方面的差异、区位差异、要素禀赋差异、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等等。

利用外资的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为FDI不仅仅表现为资本变量,它更多地体现为知识、技术以及经验的载体。因此,FDI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就不是单纯的某个方面,它可以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发挥作用,其中既有直接效应也有间接效应。

当前,正值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之际,中部地区各省市纷纷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在中部六省市中,河南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基础条件较好,但是,河南还有人均占有量少、改革滞后、经济开放度低、高层次人才缺乏、就业压力大等许多薄弱环节,因此,积极有效地引进FDI对解决上述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建议河南在今后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从自身优势出发并为吸引外资构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责任编辑:郭金宇)

参考文献:

[1] 杨特.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收入差距的影响[D].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篇(7)

關键词:连锁超市 价值链 新业态 优化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消费理念的不断提升,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6亿元,同比增长10.3%。2000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兑现入世承诺,逐步取消外国零售业进入我国市场的各种限制,在经济全球化、自由化、信息化背景下,零售业国际巨头纷纷转战中国市场,连锁超市企业竞争日趋激烈。2012年起,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向中高速换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向创新驱动,任何行业都必须转型升级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同时,2015年10月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连锁超市作为零售业的主流业态,价值链向新业态模式创新也将成为竞争的最高形态。对于连锁超市而言,以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价值活动作为切入点与商贸流通新业态模式相融合,是创新的核心所在。 

我国连锁超市价值链发展现状分析 

(一)连锁超市行业大多采取集中采购,生鲜食品向“农超对接”模式转变 

在价值链各环节中,采购是最为核心的环节,在整个企业的运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连锁超市行业大多采取集中采购(中央采购),即企业中专设采购机构与采购人员,统一负责企业的商品采购工作,实现低成本、采购集中管控。集中采购有助于连锁超市企业发挥连锁经营优势、提高议价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保证超市在价格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从而满足顾客求廉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生鲜食品的要求日益提高,连锁超市纷纷改革传统生鲜食品采购模式,通过“农超对接”模式,即由农户与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向超市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目的在于缩短流通时间、降低采购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如2016年新丝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在三峡区域展开农超对接项目,参照PGS成立有机种植基地,帮助农产品进入欧尚、沃尔玛等连锁超市,解决销售渠道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零”中间商。 

(二)连锁超市物流价值链管理落后,成为限制发展的“瓶颈” 

物流价值链贯穿于连锁超市运营始终,对于调整和优化各价值链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连锁超市物流价值链运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于两个方面:第一,一味追求门店的扩张,忽略了后台物流体系的构筑与管理。有的连锁超市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时,只重视门店布局以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但物流网络未及时扩大、管理观念陈旧,导致商品的调配费时费力,企业总利润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第二,盲目构建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导致资源浪费、经营成本上升。有的连锁超市企业意识到物流价值链管理的重要性,并着手构建属于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在仓储、设备、运输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由于自营物流配送规模小、作业体系不完善,导致运作成本高、效率低下。 

(三)生鲜产品销售作为超市经营重点,成为拉动其它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 

当前,生鲜已成为集客能力最强的板块,成为拉动其它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据我国连锁超市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城市的连锁超市生鲜区销售额约占销售总额的20%。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约为1/3,尤其以经营食品为主的生鲜超市这一比重更是高达70%。可见,我国连锁超市生鲜板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润发超市通过对收银条的大数据研究,重点推出荤素搭配好的净菜生鲜品,进行负、中、高毛利商品的混搭,加速生鲜品的周转率,解决生鲜经营的核心问题—新鲜度。由此,还带动了其它商品的销售,如调料、粮食、食用油等。另外,我国连锁超市生鲜产品销售仍旧面临着障碍,如缺乏标准化的农产品、冷链供应体系不完善、深加工冷链食品匮乏等。 

(四)连锁超市价值链体系对接不完全,导致运营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大型连锁超市已基本实现了设备自动化、价值链流程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实现了价值链体系的无缝对接,减少无效价值链,以信息技术为驱动促进运营效率的提升。但本土的中小型连锁超市价值链管理不容乐观,据我国连锁超市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型连锁超市比例为70%左右,多集中于中小城市或城乡结合部,信息技术应用率仅为18.3%。中小型连锁超市企业构建信息系统往往面临着投入大、缺少技术人员等困境,甚至在运营中根本没有能够统筹全局、进行价值链管理的人员,由此要实现商贸流通新业态创新几乎无从谈起。 

连锁超市价值链与商贸流通新业态的关系分析 

(一)研究模型设计与问卷设计 

篇(8)

Key words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y

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世贸组织中重要的官方通用语之一,在世界经济与贸易合作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学术方面,国际上大型学术会议大多以英语为主,因此,英语学习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学科领域内的交流,并使得学者们第一时间接触世界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化学化工作为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专业英语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掌握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知识一方面有助于同学们阅读相关领域资料,为自身的学习提供知识给养,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夙愿继续深造的同学来说,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是其深造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进一步提高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1 化学化工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各专业人才都处于渴求状态,化学不仅是大学校园内的重要分支学科领域之一,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支柱性产业的亟需专业,因此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各大高校也加大了对化工专业的重视程度,希望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专业型人才。伴随国际化脚步的不断加快,除了化工专业知识本身以外,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化工专业本科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大多选择化工公司,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多数化工公司都有国际贸易部,因此公司对新引进的人才一般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要精通化学试剂的英文名称,并且在公司进行对外贸易期间,要能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国人进行口头交流或邮件的日常往来,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英语,更需要化工专业英语做依托;另外,对于选择本科毕业继续深造的同学来说,化工专业英语同样必不可少,研究生论文撰写及课题研究期间要参考大量的化工专业英文文献,并且在读研究生期间要发表相关专业的英文文章,这就使得化工英语成为学历获取的必备条件。因此,无论是选择本科就业抑或是继续深造,在校阶段对化工英语的学习都是十分必要的。

2 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化学化工专业英语对学生在校继续深造及未来就业的重要性,但综观目前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不难发现:首先,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因循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加之教材标准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并不统一,这使得化学化工英语教学开展得步履维艰。

2.1 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学生认识不足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已然成为就业时的硬性要求,这就使得学生越来越重视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于专业英语来说,主要以考核形式为主,也就是在专业课中修得相应学分,因此并不受到重视。甚至大部分学生将专业英语简单理解为专业词汇与英语语法的组合,并没有意识到系统的专业英语学习对于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综合素质有效提高的重要作用。

2.2 教学模式因循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综观目前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可以看出,虽然专业英语教师都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以及极强的英语教学能力,但就其教育方法来说,依然停留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也就是教师充当课堂的主角,课前精心建立知识结构,课堂上一股脑地向学生传授,整个专业英语课堂呈现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授课全程几乎零互动。教师采取单词讲解、课文阅读并翻译以及课后练习这样的三段式教学法,对于专业英语的格式要求、句型特点以及文章风格等很少涉及,本就干瘪抽象的专业英语越发显得枯燥,学生学习过程中也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致使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甚微。

2.3 教材标准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不统一

教材是教师任教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参考资料,对教学方向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起决定性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各大院校自行编撰书籍,全国高校专业英语教材呈现五花八门的态势,且多数英语教材一直沿用经典的“单词-A课文-注释-语法-练习-B课文”这一模式,这些精选的课文等知识中虽然也包含相关的化学化工知识,但多数未能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技术发明等涵盖其中,学生很难在课堂上接触到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多数教授专业英语的教师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且对其英语水平也有很高要求,因此教师多数为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习惯性讲解自身熟悉的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同意的标准,各专业教师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教法和教学内容。

3 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策略

3.1 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其学习过程中的源动力。外界的强行驱使力往往适得其反,即便是能起到一定作用,不从学生的主观意识上激发起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收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比起东方的教育理念,西方的教育就十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开发和个性培养,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点追寻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东方的教育则更重视对学生后天的兴趣培养。当然,二者都有其可取之处,也各有弊端,因此,可以将东西方的教育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学生的发展之路。经过多年的教育经验,各大院校专家学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研究经验以及我国学生的学习特点,综合教材、教育方法、教师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加大对教学教法的重视,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恐惧心理,在课程进行前期即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以及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师的帮助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下,查阅国际先进的化学化工资料,使学生在前沿技术中寻找学习乐趣,获得学习成就感,鼓励学生进行日常听说训练和相互之间的专业英语信息交流,长此以往的练习会增加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兴趣及学习欲望。

3.2 结合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时,多数学生面临找工作的和考研的压力,对专业英语学习的精力不足,积极性也不高,这会严重影响本学科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开课以及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他们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一学科,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并不是为毕业之前凑学分取得学位学历证的,它对日后的工作以及继续深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开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向同学们讲明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这一课程的特点如何以及如何学好这一科,让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可以向同学们简要介绍历届师哥师姐找工作或考取研究生期间专业英语所起的重要作用,让同学们在生活的实际案例中获得学习动力。

3.3 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篇(9)

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反映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与目标,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很多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未能充分体现出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不利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革新教学内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一、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课程体系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载体,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 即专业主干课偏专, 专业选修课过窄。在专业主干课方面,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基本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和英语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比如只有世界经济概论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 可选的选修课不仅数量少, 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 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小, 缩小了学生的知识面, 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1]。

(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和过分理论化

在设置课程时贪多求全,导致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和重复,但学生对重复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厌恶感,导致上课不注意听讲,使教师也难组织教学。例如: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国际金融知识与国际金融课程重复,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单据知识与国际单据理论与实务课程重复等。除此,部分教材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有些教材的内容落后国际贸易新知识几年,甚至十几年,根本跟不上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而老师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

另一方面,现在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特别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导下,部分院校依旧过分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用技能的培养[2]。

(三)实践教学课时数占教学总课时数的比例偏低

和国外大学生相比,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能够获得的实践机会很少,导致毕业后学生从事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能力较为欠缺。例如: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中,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时,可以到相关企业实习一年,然后再重返校园继续深造。学校也有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帮助学生联系实习企业,并在实习企业开设专门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有的国外高校开设专门课程让学生熟悉国际商务环境,甚至让学生到国外去熟悉该国市场。

目前,我国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无法实现这种实践教学方式,一般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实践教学课时数占比低。以作者工作的邵阳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理论课时数占比为77.84%,实践课时数占比为22.16%,其中实习时间总共才8周,即使全部在企业实习外贸具体操作,一般也很难走完一笔交易的全部流程。

(四)建立校外实习(训)基地困难重重

高校连年扩招,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人数激增,但实习(训)基地的数量严重不足,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造成了学生在校外实习(训)比较困难。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到底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实习(训)基地,要建几个、几种类型等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考虑欠周,也没有建立校外实习(训)基地的详细计划。另一方面,有些实习单位受规模、场地、办公条件的限制,又要确保员工的正常工作不受影响,因此,留给学生的实习空间就很小,校外实习(训)也难见成效。

二、优化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优化课程体系

建立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课程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目标。因此,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基本技能”三位一体,每门课程都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整合, 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 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 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 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基本要求, 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和初步的分析研究能力[3]。深的方面, 要做到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贸理论的由来与演变, 跟踪国际经贸理论的最新发展, 了解国际经贸的最新发展趋势, 掌握国际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

(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具有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导向,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能够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现代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就是把工作中的实际情景搬到教室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学生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例如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把学生分成5-7人一组,其中一组为出口商,另一组为进口商,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谈判角色,把教室布置成谈判场所,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易磋商,最后达成交易,并模拟签订国际贸易合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增强对外贸职业岗位的兴趣和感情,缩短其毕业后适应工作环境的时间。3.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以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在项目训练中选择 1-3 个工作任务,完成任务的同时,通过知识链接、案例分析和任务练习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职业能力[4]。

(三)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数比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在培养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教学,尤其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重点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大学毕业后具有从事实际操作的能力。职业技能训练包括实验、实习和职业能力训练,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加强实践教学不仅体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更重要的是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有机结合。

通过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能够保证学生了解并熟悉国际贸易业务具体操作的各个主要环节,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校外实习中,不仅可以锻炼其业务能力,了解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的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锻炼学生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社交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考核[5]。但校外实习也有主要的缺陷,学生无法接触到所有业务环节,特别是一些核心业务,企业从商业秘密角度考虑,不愿意让实习的学生参与和了解,剩下的业务环节只有通过校内实习来弥补。

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可以适当采用以“毕业证书+技能证书”的培养模式,即要求学生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又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组织的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和报关员等各种技能考核,取得其中的一个或者二个资格证书。

(四)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校外实习(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训)基地是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是学生巩固理论基础知识、训练职业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6]。同时,建立校外实习(训)基地,必须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服务的原则进行,一味依靠企业,希望企业无偿提供实习(训)条件的做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持久的。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在享受企业提供的良好实习(训)条件时,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积极为企业服务,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总的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集基础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科学的课程设置,不仅使学生熟悉掌握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更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宣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教育创新,2008,(2):153-154

[2] 李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商业经济,2010,(2):111-112

[3] 李靖波.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针对地方本科院校[J].北方经贸,2012,(10):13-14

[4] 陈楠.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编制应遵循职业能力取向[R].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2:34-35

[5] 张宇馨. 对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25-227

篇(10)

高胜涛发现,普通风投普遍对他的模式很难理解,主导B轮投资的海澜集团与此后主导C轮投资的悦达集团这类产业资本则更容易从产业链的角度理解他的模式。赛富所专注的领域是以分销金融为核心的一站式分销整合服务。在他开始着手创业的2007年,几乎没人听说过这个新名词,甚至会怀疑其存在的合理性,B轮之前的融资更像是天使阶段的“赌一把”。不过,对于目前每年超过20亿元的平台交易额,2000余万元利润的赛富科技来说,市场的接纳程度已经不必再担忧。

虚拟总代

“赛富”这个名字取自供应链金融的英文(supply chain finance)的首字母S与F,恰好也与一家风险投资机构重名。

高胜涛曾在中学任数学教师,几年后改行做了程序员,2003年到一家中美合资的公司任职董事总经理,核心服务是将在美国成熟的供应链管理软件在中国本地化开发销售。这套软件可以从厂家引入原物料开始,到产品制成,此后涉及销售的每个环节,可对其进行追根溯源。2005年,他向海外总部提议在日本建立合资公司,切入金融软件市场,为野村证券等机构做系统外包,但并未成功。

两年后,他有一个在银行任职的朋友完成了在职研究生论文,写到的话题是供应链金融。当他和高胜涛提起时,高胜涛恍然大悟,发觉这与自己的想法非常接近。

高胜涛分析认为,在消费品的供应链条上,一款产品从厂家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总、省级、区级、经销商与终端渠道。供应链上的所有角色都受困于资金、渠道、运营能力:厂家希望迅速铺货;但商没有资金把货品买进,就没法往下铺货,几层商与经销商往往都欠着“三角债”;银行没有专门贷款给商与经销商的类目,原因是没有担保机制。

高胜涛的构想是,既然银行的诉求是降低风险,那我们就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软件,将整个过程管理起来,限制风险比例,让银行的资金流入供应链。

基于此,高胜涛创办了赛富。他的生意需要软件配合,外加一套自成体系的系统。供应链管理软件可以收集到供应链条的各类数据,例如哪类产品在哪些渠道中销售,并分析出经销商是否有实力“吃”下货,继而判断一个分销体系能支撑多大的销售量。

赛富的挑战在于撬动各个角色,建立体系。首要问题是解决资金,需要谈下银行这个金主。银行没有负责这项业务的部门,高胜涛曾经托很多朋友找到了一些银行的分行行长或者支行负责人。很多人客气评价“不错”,然后没了下文;有些人直率地告诉他“这和我们的业务没关系”,一口回绝。

“做这个行业,最初甚至像空手套白狼,还好我看起来不太像骗子。”从熟人介绍开始,早期几年中,高胜涛一点点突破,而且“责无旁贷”地抵押了自己的房产,希望得到银行的授信。“把银行的资金拉到供应链里面,拉进来100万元,还要确认能绕回来120万元,而每一根链条背后都是几十家公司一同参与。”

此后需要撬动的资源是厂商、经销商与零售渠道。面对厂商,高胜涛形容自己为“虚拟总代”,只要能找到厂商老总和财务总监,就有机会继续推进;经销商是最容易驱动的角色,因为他们在资金、货量和渠道数量几方面常常处于欠缺状态。

赛富的另一个诀窍是,通过合作圈住更多资源。与经销商合作之后,它的渠道也可以成为赛富的客户。在这种滚动之下,几方资源都会倍增,在生意的盘子增大之后,赛富还可以顺势提供资金。

遵循零售本质

目前赛富的客户中,品牌方包括以格力、美的为代表的家电厂商,以苹果、三星为代表的手机厂商,母婴日用以及特色农产品;渠道方则囊括所有A类商超与十几家电视购物渠道,以及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渠道等;经销商不计其数。赛富内部根据不同的品牌与渠道来划分业务和利润,与各类合作伙伴形成了一个分销链价值整合服务联盟体系。

赛富的客户越来越容易获取。例如,有些家电行业的大公司已经开始将商“收编”为分公司,让渠道变得更扁平化。2009年,高胜涛打动了格力,这家企业已经“很有远见”地选择了自建渠道,每年销售额上千亿元。在华南区域,格力开始拨出几亿元份额与赛富合作,通过赛富的经销体系去销售。目前双方的合作已超过了3年时间。

“我觉得赛富的做法更接近零售的本质。”高胜涛认为,中国的多层级制让渠道费用高企,物价跟着提高,只有扁平化才能解决;大众开始接受的电子商务是渠道扁平化的先驱,而开网店可以赚到钱的,往往是那些线下商,因为他们能拿到更便宜的进价。

他的预测是,未来零售行业中的公司,将由厂商、几家赛富这样的分销整合企业以及各种负责对接终端销售与服务的经销商组成。各级将会逐步退化,每家厂商会同时选择几家赛富这样的公司来管理渠道。“贸易的本质是赚差价。未来的零售看起来会更像厂家直销。”

2011年,高胜涛认为自己的生意可以做得更大,此后又完成了几轮来自产业资本的融资。不过,传统风险投资机构依旧难以理解他的模式。“他们会质疑,目前的经销体制不是运转正常吗?市场上怎么会需要你这样的角色?”

但这些他已经不以为然。“我觉得我的步点踩对了,在真正需要埋头苦干的阶段,没人来打扰,有很多理解我的资本来支持。”

篇(11)

天津职业大学是天津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市属普通高职院校,是天津市普通高校中最早创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所谓“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并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还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具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创新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他们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天津职业大学注意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职业教育理论和职业指导技能,以及教育科研等能力方面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

一、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

(一)“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天津职业大学是以面向天津地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的。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前沿的应用知识。职业教育主要是服务于区域经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经济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尤其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许多外资企业落户天津,对一线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挑战,这个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者,必须要具备专业前沿的最新知识,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吐故纳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会落伍。

(二)“双师素质”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方式

1.严把人才入口关

天津职业大学严把教师入口关,学校的教师来自两条渠道:首先,从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选拔,教师的学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深度;其次,从企事业单位中调入高级专业人才,要求必须是“双高”,即高学历(研究生或研究生以上学历)、高职称(副高级职称或正高级职称)。

2.积极鼓励广大教师提高学历层次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加快天津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天津职业大学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教师持毕业证、学位证到人事处办理报销手续,这一举措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天津职业大学教学一线的专职青年教师都已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还有的教师在继续攻读博士。

3.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丰富教师的前沿专业知识

学校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高校、研究生院或国外去学习、深造;或让教师接受行业或国家相关部委组织的师资培训;或聘请大学教授、行业专家、企业老总定期来学校做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帮助专业教师了解行业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的融合。2008年先后派一百多名教师到新加坡、香港等地进修、学习,还请天津一汽集团的总经理、天津眼科医院的一线专业人员、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印刷技术骨干等到天津职业大学做讲座。

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实践技能是指在专业领域内从事实践、生产、技术开发和科研等工作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它包含了使教师对所教专业科目内的高新技术知识和本专业领域内的某些传统及高新设备的维护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在整个技能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其熟练程度是反映其培养对象业务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天津职业大学在第三期教师聘任中明确提出“一线教师至少要具备半年以上行业学习的经历”,或是考取中级以上行业相关职业证书。

(二)“双师素质”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

1.掌握与所授理论课程相当的专业职业技能

天津职业大学培养的是服务于天津地区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既包括客观的专业技术理论和规律,也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所以,天津职业大学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与所授理论课程相当的专业职业技能。

2.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

专业技能的内涵,不仅指具体的技术、技能,也包括在实践工作中获得的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即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有经验性知识和实践工作经历,天津职业大学要求教师下到企业中去,丰富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例如:电信工程类专业的教师要有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师应懂得模具加工、金属工艺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和程序;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教师应从事过相关技术项目的开发和实践;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具有商业、管理和贸易的实践经验和资历等。

3.掌握最新的、相关的专业职业技能

近年来,新技术、新工艺大量运用于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岗位,在专业职业技能上引发了突破性的革新和革命。天津职业大学要求教师随时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及时学习和掌握各种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的新技术。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秘书人员的会议记录手段由亚伟速录机替代了原始的纸和笔的记录,这就要求文秘专业的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速录技能,会计专业也是如此,原来的数据核算,靠的是算盘,现在掌握的是会计电算化技术。如果教师不能掌握最新的、相关的专业技能,其在课堂上的教学、实训室的训练,就犹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驾驭教学。

(三)“双师素质”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方法

1.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条件对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天津职业大学实训室的建设申报是先由各专业带头人根据专业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学校再请岗位专家、教学专家进行论证,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参与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并给予责任和压力,促使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科技信息,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成果应用到校内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中去。学校要求教师在3年教学期间,必须有半年的时间深入企业学习,回校之后的教师需要在实验室、实习工厂和实训车间进一步巩固、提高实践技能。校内实训条件的充分运用对于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于一体,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以达到学校的基地建设、教师实践技能提高和学生实践教学三者互为促进的目的。

2.积极拓建校外培训基地,让教师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职业操作的综合技能

天津职业大学有两百多家相对固定的校企合作联系单位,校企合作是生产、技术、设备和人员方面的多方面深层次的合作。天津职业大学是面向社会的办学,是面向生产实践的办学,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锻炼,对实际岗位的专业技能有深刻的体会;同时,教师有时也带着教学和实践领域中的一些问题,和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藉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操作技能。

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专业教育教学能力,首先是指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能力,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其次是指教师对专业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考核标准的制定及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的能力;再次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及相关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的能力等。

天津职业大学在示范校建设期间,以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指导思想全面彻底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全面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利用寒暑假休息的时间,专业教师全员深入岗位一线调查了解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评价情况,分析归纳学生的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研究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需要设置课程,打破学科体系,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2.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深入课程的改革

按照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项目为导向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改革思想,要求每位教师至少完成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包括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通过大家的说课、讲课、评课、改课的过程,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根据课程开发的成果进行补充、丰富更多的岗位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整理之后便形成比较科学、实用的专业教材。

3.开展全校教师的office办公软件的竞赛

通过开展全校教师的office办公软件的竞赛,提高教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目前大部分教师都考取了《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windows平台office系列)》中、高级证书,在全国教学科技竞赛中天津职业大学教师也是名列前茅。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一部分教师来自企事业单位,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很高,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在课堂上讲不清楚、说不明白。为此,天津职业大学的教师一入校就补上这一课,首先把教师送到天津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对教师进行为期1个月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脱产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学校教务处安排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系列讲座,教师们结合教育对象特点进一步学习职业类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新教师还要参加拜师会,由有经验的老师手把手帮助新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进入课堂听课,研究学生学习心理,使新教师很快成长。作为高职教师,能否掌握职业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学知识,不仅关系到教师能否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还将影响所有高职教育过程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效益。为此,高职教师应加强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高等职业师范院校对现有的教育类课程要进行重新组合,除开设职业教育学、职业心理学、教材教法外,还应开设教育技术学、教育测量与评估等课程,并注意加强微型课程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师范类系列讲座。

(三)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

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就业、科学地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天津职业大学除了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外,在学生进入毕业综合实习阶段,各专业还派专业教师针对实习岗位上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解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目前,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有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过程。天津职业大学教务处定期对教师们进行关于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的总结和理论的指导,使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近几年天津职业大学学生的就业率在天津地区一直遥遥领先,这跟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的思路有关,同时和教师们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四、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工作是各院校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研究是将已积累的知识加以应用来揭示客观世界和认识自然规律的探索过程,同时又是通过科研的实践活动创造新知识的过程;科研活动具有积累性和继承性,是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综合过程。参加科研活动,可以使教师更新知识、积累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使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化。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入业已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程,使之符合当时当地的职业能力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教师积极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

天津职业大学在近期教师聘任中明确规定教师的科研任务,校内社科培育课题、校内教改课题、天津市课题、职业研究会课题、国家级课题分别给予不同的分值,科研任务和教师的工作量、工作薪酬紧密相连。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把教师送出去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在大环境中开阔视野,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鼓励青年教师与校外专家学者合作从事课题申报、研究,发挥专家学者“帮、带”作用;从物质上、精神上,对取得科研成果的青年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增强其从事科研的动力。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比较低,其中一个原因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站在同一个赛点上,这是很不合理的,尤其在自然基金、社科基金的课题申报上国家应给予高职院校一定的倾斜政策,或者针对高职院校设立专项课题。高职院校的课题数量、课题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实践技能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双师素质教师”是一个层次的概念,有较高层次的“双师”(相当于高级职称),中级层次的“双师”(相当于中级职称)和尚未达到“双师”标准的初级技术人员。由于教师的专业、学历、能力、年龄、经验各不相同,“双师”培养的目标要求也应各不相同。天津职业大学把高层次教师、骨干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重点培养,高层次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学校在科研、实践技能锻炼等方面给予高层次教师更多的扶持,使高层次教师的水平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性工作和培训不断得到更新提高和补充;对于中等层次的“双师”,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和学习条件,帮助他们寻找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提升的突破口,快速推动他们成为高级“双师”;对于年青教师给予特别培养,安排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验的老教师或聘请高层次的校外专家、技术人员,发挥他们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余.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识读与培养模式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

[2] 刘红委.“双师素质型”教师评定考核与培养[J].职业技术

教育,2006,(19).

[3] 于险波.关于高职高专“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4] 吴彬.校企紧密合作持续提升双师素质[J].中国高等教

育,2007,(4).

[5] 王桂琴.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若干问

题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6] 潘培道.高职高专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基地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