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智慧社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3 17:10: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社区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智慧社区论文

篇(1)

所有病例签定知情告知书,于入组时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理健康状况及贝克抑郁量表调查测评,于入组前进行吗啡尿检,入组第12周末完成心理健康状况及贝克抑郁量表调查测评,入组后每周进行吗啡尿检,收集24周内尿检结果。

1.2治疗方法

1.2.1基础治疗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美沙酮维持治疗:MMT是针对海洛因(二乙酰吗啡)等阿片类依赖者采取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法。由于MMT是一种替代疗法而不是根治疗法,因此病人可能需要无限期地保持在治疗中,即终生参加维持治疗[3]。本门诊是上海早期开展MMT的门诊之一,全年365天开诊,海洛因依赖者可以每天到本门诊在工作人员监督下口服一定剂量的美沙酮。

1.2.2社区强化及认知行为综合干预社区强化及认知综合干预是国外物质依赖综合干预模式中比较成熟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它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模型,主要目的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重建药物依赖者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模式,使吸毒者减少/停止使用。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模式包括两部分:(1)认知心理治疗:对患者进行定期的个体、集体心理治疗,通过认知治疗技术提高吸毒者的戒毒治疗动机和治疗依从性;针对吸毒者有关MMT及戒毒治疗存在的错误认知及不健康行为模式,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如应对渴求;拒绝的技巧;应对应激的心理技能训练;对吸毒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危机事件进行分析识别和应对诱发复吸的因素分析;鼓励培养健康、规律、充实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保持戒毒的自信心;建立健康的社交圈、远离毒友;鼓励就业、回归社会。定期对吸毒者家属进行家庭治疗,纠正家属的不良认知,帮助患者改善家庭关系,提高家属对患者进行MMT治疗的支持和监督能力。(2)行为强化治疗:对能保持操守(即戒除而不复吸)或完成一定治疗任务的吸毒者给予代币券或物品等的正性强化刺激,以激励患者参与治疗。研究表明,行为强化治疗可提高患者物质依赖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恢复心理社会功能。本项目以NIH出版的“社区强化与代币法”(CRA+Vouchers)[5]为蓝本,结合上海市杨浦区MMT门诊的实际情况,编译整理出一套有关“社区强化与认知行为综合干预”方案,包括“海洛因依赖者认知行为治疗手册”、“预防复吸训练手册”及影像培训教程,组织杨浦区MMT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学习和培训。“社区强化与认知行为综合干预”主要内容为:吸毒患者除了正常的美沙酮维持治疗之外,还要参加每周一次的个体心理治疗,每月一次集体心理治疗,连续干预24周,治疗内容参照“海洛因依赖者认知行为治疗手册”、“预防复吸训练手册”及影像培训教程,每次安排特定内容。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尿检,如果尿检阴性,则奖励患者代币券,该券可以累计兑换美沙酮维持治疗点提供的奖励物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如洗发水、沐浴露等),患者也可以选择抵扣美沙酮药费。根据不同的行为和表现奖励代币券的数量也不同,如连续1个月尿检阴性则翻倍奖励、患者能连续三次坚持参加小组活动也适当增加奖励等。患者维持操守的情况计入门诊积分奖励,达到一定分值再给予一定奖励。通过一系列的正性强化手段,并结合上述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重建自信、提高自我效能、强化治疗动机等。治疗师定期对MMT患者家属进行访谈,纠正家属的不良认知和错误的情感表达,帮助患者改善婚姻和家庭关系,提高家属对患者进行MMT治疗的支持和监督能力。

1.3统计方法全部资料通过EpiData3.1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指标及使用情况本研究被试人群多数为男性(78.8%),年龄43.4a±s7.5a,已婚比例较低(31.3%),多数患者仅接受过初中及以下文化教育(58.8%),首次吸毒年龄为28.8a±s7.5a,首次吸毒年龄最小为16a,最大42a。首次吸毒原因大多数为好奇(86.4%),其次为被引诱(13.6%),使用年限12.79a±s6.86a,大多数患者有注射的历史(61.3%),中68.8%HCV抗体阳性。干预组及对照组在一般人口学指标、临床指标上比较无显著差异,详见表1。

2.2治疗第12周两组心理健康状况及贝克抑郁量表调查比较入组时两组心理健康状况及贝克抑郁量表调查比较无显著差异,见表2。治疗第12周末两组比较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5个因子分上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干预组经12周社区强化及认知行为综合干预后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对照组。贝克抑郁量表调查(BDI总分)在第12周末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见表3。

2.324周吗啡尿检结果比较我们对80例患者进行连续24周每周一次的吗啡尿检,干预组阴性尿检次数合计为768,尿检阳性次数为81,尿检阳性率为10.5%,对照组阴性尿检次数合计595,尿检阳性次数96,阳性率16.1%,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0.05)。见表4。

2.4第24周末两组维持情况比较我们对患者在第24周末的维持情况进行了分析,干预组的维持率为72.5%,MMT组的维持率为40%,存在显著差异(P值=0.003)。

篇(2)

一、政治文明的价值论视角

在价值论看来,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以主体为尺度的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关系态。凡属“人作为主体,以自己的本性、需要、能力及其发展为尺度,去接近、认识、理解、评价并适应和改造客体,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性质的活动,亦即一切旨在实现功利、道德、审美等社会和文化价值,追求真、善、美的活动都是人的价值活动[1]。在本质上,政治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或集团,按照其所代表的集团的利益,整合社会和协调各种关系和矛盾,以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的社会活动。因此,政治作为社会活动本身是“人的价值”活动,而且是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因而是与社会有价值关系的现象,是相对于社会的价值事实。

在论及政治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时,我们将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看作是进步和开化的政治,人们称之为政治文明。因此,政治文明与政治一样,仍然是一个价值事实,而且仍然是对于社会的价值事实。

作为价值事实,政治文明有别于客体性事实,是一种主体性事实,即是与主体相关联的有特定质的事实。主体性事实总是客体对主体的肯定或否定,是价值关系的现实状态。肯定或否定的质的界限在于主体自身的规定性、结构、利益和需要,即主体的内在尺度。主体的内在尺度作为客观的价值标准使客体自身作为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显示出肯定性或否定性。

“肯定性”是一个表达价值关系的范畴,其内涵就是客体合乎了主体自身的规定性、结构和利益,满足了主体的需要,通俗的表达就是“好”。政治文明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实际的价值关系中,对社会产生肯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即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促进作用的政治系统,是肯定性的社会价值事实。

肯定性的社会价值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形式就是肯定性的社会价值评价。“进步”和“开化”作为范畴,是肯定性的价值评价范畴,亦即对价值关系的肯定性反映。因此,政治文明又是对于政治的肯定性的社会价值评价范畴,即从一定的社会的角度来考察、评定政治现象的社会价值,判明政治现象对社会作用的美、善、功及其程度。

任何价值评价都需要评价标准。确定政治文明的评价标准是理解政治文明的核心。既然社会评价是以社会的身份反映现象的社会价值,评价主体就要站在社会整体的立场上,以该社会的价值标准来评价标准对社会现象进行社会评价。从社会整体立场出发,就是从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些人们及其群体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出发,因为它们反映一个社会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对于政治文明的社会价值评价,最根本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实践本身。因为,政治归根结底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的生存发展活动状况本身的产物。从整个社会历史的高度看,一个政治体系是否文明,首先看它所依据和维护的实际的经济基础是否合理、有无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然后要看它的实际效果,即能否满足反映、维护合理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及其他的社会关系的需要。因此,最终的标准就是产生和造就具体的政治形态的根据——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条件和需要本身。这个标准集中为一点就是:要以是否适合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状况和发展要求,从而最终有助于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标准,以衡量判断一切政治是否文明。

二、政治文明的价值特征及其价值取向

篇(3)

社区成员常常习惯将社区作为其目的行动手段。[9]在社会学制度主义看来,讨论社区中种种制度性因素如何发挥作用,不断加强增强社区制度的“共享性”,努力构建作为“制度共同体”的社区应该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总体来看,社会学制度主义蕴含着对社区建设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是正式制度建设。大体上,城市社区的正式制度大体上又包括三类,一是政府和上级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这些是建立社区组织、管理社区事务、服务社区成员的指导性制度基础。二是社区中主导性组织,包括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等制定的相关制度规范,这些制度针对性与领域性更强,是社区运作的主要制度框架。三是各类组织、协会和民间团体内部的正式制度。第二是社区组织建设。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与组织是不可分割的,强调正式制度建设的同时,不可忽视作为制度平台的组织。目前社区内的组织机构既纷繁复杂,又发育不佳。以居委会、业委会为代表的自治性组织对自身的职能、权限和与政府的关系界定并不清晰,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组织代表不了社区成员。[10]以物业为代表的市场化组织主要实现经济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它们常常成为引起社区冲突的重要原因。以各类协会为代表的社区民间组织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居委会等组织的附庸,很难独立发挥重大作用。如何实现这些组织的统和非常重要。第三是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广义的制度概念的组成部分,文化因素在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当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指向社区文化价值认同、增强成员凝聚力、实现非正式的制度资源整合时,社区文化资源能够最大可能地发挥对社区成员及社区本身的支持力量,这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能动因素。因此,将构建和完善社区制度共同体为重要旨趣,在正式制度、社区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着力,可以看作社会学制度主义对于社区建设问题的答案。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以“制度共同体”为取向的社区建设中,存在哪些制约性的张力和整合契机。

二、“社区制度共同体”建设中的张力

“张力”一词来源于物理学,在社会学研究中主要用以表达那些阻碍结构稳定的因素和力量。[1]当我们试图将构建和完善“制度共同体”作为社区建设的取向时,我们会遇到种种撕裂这种“共同体”的因素,这些,我们可以称之为社区建设中的“张力”。第一,社区成员角色的日益复杂性可能弱化社区“制度共同体”的根基。一定程度上,中国社区建设的最初动机就是为了应对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型,实现公民从“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11]然而,角色的转变远不像最初设想的那么简单,马卫红、桂勇(2008)指出,传统单位制的瓦解并不意味着一个类似结构的出现,[12]社区成员同时也是其他组织机构的角色扮演者,多重角色身份意味着多重制度场域的交互作用,这将不可避免对社区建设产生影响。对很多社区成员来说,由于拥有大量的外部资源,社区中的支持可有可无,社区对他们而言只是住宅所在的区域,既没有必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也没有必要对社区中所谓的“规章制度”做出回应,因此,他们很可能将自己作为社区“制度共同体”的“局外人”。在此情况下,当社区中固有的制度文化试图对个体的行为做出规范时,这种规范一旦与其自身利益发生冲突,很容易形成强烈的反弹力量。

如果社区不能对那些反弹力量做出必要的回应,社区中的制度根基可能就会受到挑战和动摇了。第二,社区中多元组织力量的博弈可能导致社区制度场域的碎片化。社区中的各类组织既是部分社区制度的制定者,也是社区制度的执行者,更是“制度共同体”的维系者。然而,社区中组织纷繁复杂,既包括以居委会为代表的半行政半自治组织,又包括以物业为代表的市场化组织;既包括以各类爱好者协会为代表的文化性组织,又包括以业委会为代表的监督维权组织,还有大量的因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的临时性自发组织。各类组织、组织与社区居民的复杂互动常常导致大量的非理性后果。各类组织彼此争夺对社区“制度共同体”的定义权和解释权,市场化规则(物业组织)、行政化规则(居委会)、自治化规则(业委会)等都是“制度共同体”性质的备选项,这些选项如果不能有效整合则很有可能导致这个“共同体”的碎片化。第三,社区场域与其他社会制度场域的互动可能对社区“制度共同体”造成冲击。现代城市中的社区绝非封闭的,它始终与外部社会保持的密切的互动。这种互动有两种形式:一是市场、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向社区传递资源、共享文化和制度规制;二是社区对外部世界的自我表达和信息反馈。在这些互动中,制度文化的互动占据着重要成分。相比较而言,社区可能更容易被外部的文化与制度规则所改变,特别是市场环境下的价值冲击和来自社区外的强制性规划都可能改变原有的“制度共同体”状态。第,社区的流动性增加了“制度共同体”的不确定性。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但从制度建设视角来看,人口流入之于社区建设也是一种挑战。

挑战来自两个方面:其一,融入与认同。实现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入是解决其社会融入的基本路径,[13]但流动人口来自于社区之外,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认同和独特的制度理解,对于新的社区场域中制度、文化与惯习,他们很难完全认同与接受,特别是对于那些临时居住的流动人口来说,很难让他们产生社会归属感。其二,接纳与支持。从社区自身的角度看,外来流动人口是否能够获得与本地居民“同等资格权”也很难说。如果社区不能从文化价值层面给予流动人口以接纳,在制度层面给予必要的资源支持,很难说服流动人口接受自己已有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由此,流动人口可能改变了社区建设的基本格局,也是对社区制度共同体的一种建构,但建构的方向和结果是不确定的。可以说,以上个方面是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社区建设必须面临的现实性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社区成员、社区组织、社区外部环境和社区流动等多个方面,它们或独立,或交互对社区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广义的制度层面上产生了张力作用。当然,一个健康的“社区制度共同体”相对稳定,但不是不可调试。面对诸多变动性因素,作为社区行动者的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应该充分把握制度文化整合的内在动机机制,进行合理的制度建构,实现“制度共同体”的理性变迁。

三、“社区制度共同体”建设中的整合契机

从社会学制度主义角度看,社区建设中的一系列张力因素可能撕裂作为整体的“社区制度共同体”,但并不意味着“制度共同体”不可实现。如火如荼的社区建设运动彰显了构建和完善社区制度共同体的整合契机,这些契机指向于个方面:外部支持、内在动力、制度现代化自觉、文化-情感认同环境。

第一,支持社区建设的外部环境形塑了“社区制度共同体”的基本条件。不可否认,中国社区建设的最初动机是解决后单位制时代的基层管理与社会认同等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将社区作为它的“基层管理平台”,并希望在这个平台上使它的制度规范得到贯彻、治理组织得到发展、主流文化得到弘扬。基于此,在正式制度方面,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业主大会规程》、《物业管理条例》、《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规章;在非正式制度方面,国家积极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等;在组织支持方面,近十几年来,国家积极促进居委会建设,不断强化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给予其更多资源,试图构建新的基础权力与认同中心。这些工作均能对形成整合化的社区制度场域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第二,城市社区中存在强烈的“制度整合”动机。如果说国家是从自身发展需要考虑建设“社区制度共同体”,那么社区居民对“制度共同体”的呼唤则基于自身权益维护和基本利益诉求。每一个社区成员都希望在社区生活中受到公正的制度对待,享受公平的社区服务,拥有平等的社区事务参与权利,能够在自身权益受到危害时得到社区的有力支持。这些诉求只有在一个公正、平等、整合的制度文化环境中才有可能实现。这种“制度整合动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社会保障、文化资源和其他社区服务资源供给时,只有建立合理公正的正式制度,保证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才能使社区成员建立对社区组织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得以维系社区管理的基础。其次,在社区成员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只有当社区能够通过制度手段和组织环境提供问题解决渠道,能够在以社区居民权益为根本诉求的价值氛围中妥善处理,公民的基本权利才能够得到维护。最后,在社区内部出现或冲突时,不仅需要有立足于事实本身的制度处理基础,还需要在社区的文化价值共识中寻找“交往合理性”,而这,必然需要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场域”中才能够实现。因此,只有当社区是一个“制度共同体”时,社区成员的权益才能够得到保障,社区的团结与和谐才能够得到保障,这类动机可以说是我们努力实现制度共同体的内在动力。

第三,社区的制度现代化自觉推动了“制度共同体”的形成。所谓“制度现代化”是指正式制度适应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发生的现代化转型。[14]城市社区是中国社会转型和持续现代化发展中的产物,也必然要对现代化发展做出回应,这种回应,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正式制度建设中。总体而言,我国的城市社区都建立了以《社区居民自治章程》为总纲,包括一系列科层制式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服务供给制度、社区参与制度等的社区正式制度网络。这些正式制度的构建有外部力量的推动,但更是社区建设中的一种制度自觉。这些正式制度体系构成了社区制度共同体的总体框架和轮廓。

第,特定的文化—情感认同环境构成了社区整合的重要纽带。城市社区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社区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社会学制度主义看来,作为文化规范和情感价值都是制度的一部分,构成了社区整合的重要元素。刘迟(2012)描述了社区权威生成中文化价值元素的作用,并将其概括为情感、认知、习惯和方言个方面。[15](p143-153)这方面的因素代表了两类文化之于社区的整合:一种是基于传统与历史文化传承的文化整合。这主要体现在了社区所在区域的语言、生活习惯和某些固有的文化刻板印象等。这些因素为社区中的居民提供了某些共享的文化资源。一种是基于社区内部的“亚文化”整合。随着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城市社区数量的不断扩张,不少社区中包含着多元的文化背景,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形成与社区自身的文化身份相匹配的整合机制。一般来讲,这种整合是长期情感与认知积累的结果,同时,某些社区运动也可以激发出社区内的亚文化认同,形塑社区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认同感。[9]无论如何,由文化—情感认同因素构成的非正式制度环境已经成为了社区制度建设中的重要整合力量。上述个方面分别考察了来自于外部支持、内在动力、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整合契机。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张力”还是“整合”,都是一种趋向,两者的交互作用会对社区建设产生切实的影响。我们要进行社区建设,要构建“社区制度共同体”,应该充分发挥那些整合的力量,善于调整那些社区发展中的张力。

篇(4)

中图分类号:R151.4 文献标识码: A

1.项目的重要意义

“社区医疗服务是城市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社区健康医疗服务,构建以社区医疗服务为基础、社区医疗服务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以居民健康为主线,以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为重点的智能健康社区系统,是改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和活力,进一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重要手段。

2.智慧社区健康医疗发展现状与趋势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近年来对人类城市发展关注和探索的一个进程,“智慧医疗”的概念逐渐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公众所要求与接受。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的发展战略。

将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用于医疗领域,借由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可使有限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共享。从目前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来看,随着医疗社区化、保健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通过射频仪器等相关终端设备在家庭中进行体征信息的实时跟踪与监控,通过有效的物联网,可以实现医院对患者或者是亚健康病人的实时诊断与健康提醒,从而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病患的发生与发展。此外,物联网技术在药品管理和用药环节的应用过程也将发挥巨大作用。

3.主要内容

本文探讨的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关键技术主要面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要连续性的日常健康监护和健康咨询的需求,设计以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为主体、联合政府/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攻克高血压/糖尿病患发病风险评估及分层管理、基于本体技术的健康知识库、个性化智能健康管理推荐服务等关键技术,研发依托第三方的个人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健康监测、健康数据智能分析、健康指导、就医咨询、远程医疗协助、健康知识库和健康信息检索等功能。

4.建设方案

本文研究的基于云计算的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建立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为核心进行健康医疗的系列服务。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又称居民健康管理/监测/服务一体化平台,是指通过放在社区或机构的的自助体检设备,在一个宽松、自然的环境下来持续监测公众的健康情况,同时通过服务后台提供客制化健康促进和医学预防的智慧型健康服务平台。

图1 系统组成图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由居民健康卡、居民健康小屋、智能健康评估系统、健康社区服务系统,卫生信息交换系统和居民健康风险分析系统、用户终端等七部分组成。

1)居民健康卡系统:是居民身份的识别卡,便于居民的连续健康检查和建立连续的居民健康记录。

2)居民健康小屋:简称为自助体检管理系统(SPEIS),是指通过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把一批健康检查仪器整合在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下,使受检者可以自主的轻松愉悦地选择体检项目,实现一系列生理参数的检测,系统自动对受检群体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电子建档及信息服务管理的一种体格检查模式。是运用各类数字化健康自检设备,实现居民自助式的健康检查,并将居民健康检查状况记录于居民健康档案之中。

3)健康小屋家庭服务系统:是以物联技术为核心,实现对健康小屋的综合管理,包括数字化健康设备的管理、居民身份的认证、健康数据的接入与管理等,通过智慧社区云服务平台,实现健康小屋与智慧家庭的服务对接,并可供医疗机构、居民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按需调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接入医院预约挂号系统。

4)智能健康评估系统:运用多因素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以居民健康自检信息为基础进行居民健康状况智能化、自动化的评估,给出居民健康风险评价;

5)健康社区服务系统:是以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为核心的,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包括居民健康档案,诊疗服务系统,慢病管理系统,健康随访系统,健康体检系统等等;

6)居民健康分析系统:是以商业智能(BI)技术为核心,基于多维健康分析模型,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图表化展现,包括居民健康整体状况,各类疾病分布及发展趋势等等;

7)卫生信息交换系统:是基于HL7、IHE等行业标准建立的,可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医院等各类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系统有效集成和实现业务协同的集成信息平台,用以实现包括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等医疗业务的协同。

8)用户终端:用户终端作为市民使用智慧社区平台,享受智慧生活的最直接的感知设备,可以有多种设备,包括:居民健康卡、家庭智能触屏等。

5.技术特点

1)实现健康体检智能采集、无线上传、智能分析、主动报警、医生主动咨询等一体化个人医疗服务

由于老百姓对医疗器械的认知度不高,特别是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而言,数据的采集比较困难。如何解决数据采集、上传、分析、报警、响应等一系列的问题是本次解决的重点,并在解决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同时,研究医院的处理流程,创新出一套适合社区医院的一体化个人医疗服务。

2)通过系统设计解决多终端接入和数据共享问题

系统平台支持多种终端设备的接入和数据的采集,以及多种终端之前的数据交互。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系统之间的差异和硬件平台的不同,不同的终端使用统一的平台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数据交互,避免由于硬件差异和系统不同导致的数据共享的风险。

3)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的智能分析管理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需要对智能无线医疗器械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管理,并于市民健康档案进行数据同步。因此,高血压/糖尿病患发病风险评估及分层管理、医疗健康信息的本体建模、个性化智能推荐服务、医疗与健康元数据管理都需要进行数据建模分析研究,并将分析结果与相关辅助治疗信息自动推送给患者。

4)解决各级医院不同医疗相关管理系统的数据兼容问题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区医院、中心医院的双向转诊,即常见病、多发病进社区,疑难重症上中心医院的自动转入体系。就目前来说,各个医院的HIS系统、Lis系统、 Pacs系统等都为信息孤岛,通过一个统一的接入平台来实现各个医院、各个系统的统一数据交换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本次研究将建设一个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来自动管理各系统的接入及数据重构。

总结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健康关护环境,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公共医疗服务机构和医院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工作平台,可以为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健康咨询、康复指导、计划免疫”于一体的新型城市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慧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研究背景: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信息化已成为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快旅游信息化、智慧化进程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景区”对于推进智慧旅游整体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融合,加快旅游业管理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对于实现整个旅游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智慧景区”发展历程及概念界定

旅游信息化经历了从旅游数字化到旅游智能化再到旅游智慧化的发展,三者一脉相承。第一阶段是信息化,以1996年国家旅游局成立信息中心为标志;第二阶段从2000年开始,以国家旅游局“金旅工程”启动为标志;第三阶段从2006年开始,以科技部启动“数字旅游”为标志;第四阶段从2011年开始,以国家旅游局提出“智慧旅游未来十年目标”为标志。自2009年9月14日,IBM总裁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后,我国学者在对“智慧”的理解上,提出了“智慧城市”、“智慧旅游”。从宏观角度来看,智慧旅游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智慧景区”指景区能够通过智能网络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资源、旅游者行为、景区工作人员行迹、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对游客、景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优化再造景区业务流程和智能化运营管理,同旅游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有效保护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对旅游者的服务质量,实现景区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狭义的“智慧景区”是“数字景区”的完善和升级,指能够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能对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的景区。狭义的“智慧景区”强调技术因素,广义的“智慧景区”不仅强调技术因素,还强调管理因素。广义的“智慧景区”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通过互联网对景区全面、透彻、及时地感知;对景区实现可视化管理;利用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景区的组织机构,优化景区业务流程;发展低碳旅游,实现景区环境、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

2.研究区现状及典型性分析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处于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三江并流”地区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植物学界称其为“天然高山花园”。梅里雪山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早在30年代美国学者就称赞卡瓦格博峰是“世界最美之山”。卡瓦格博峰下,冰斗、冰川连绵,犹如玉龙伸延,冰雪耀眼夺目,是世界稀有的海洋性现代冰川。山下的取登贡寺、衮玛顶寺是藏民朝拜神山的寺宇。每年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的藏民都要前来朝拜,有浓郁的藏族习俗,是人们登临探险的旅游圣地。

为适应“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要求,云南省 “智慧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结合云南省自身的情况,合理选择发展模式与方法,确确实实将云南省的“智慧景区”建设起来、发展起来,实现云南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因此,以云南省最独特的被称为世界自然遗地的三江并流地区中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为例,探讨智慧景区的建设研究,其能对云南省其他景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3.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智慧景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管理者面对的问题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主要包括了:飞来寺、雨崩村、b永村、金沙江大湾、雾浓顶等景点。由于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内部各个景点之间的距离较远,并且被一条国道214贯穿其中。飞来寺的“日照金山”作为景区中主要的吸引景点之一,游客直接可以再国道上看到此奇景,并不需要买票进入到景区飞来寺,因此影响到景区的门票收益,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金沙江大湾景点。由于景区本身存在这一的特殊情况,景点门票收入并不能满足景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建设资金的来源成为了景区管理者的一个重要问题。景区管理者在面对景区发展时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内部各方利益的协调、景区发展与企业效益平衡这三个问题上能以科学发展的角度去解决这三个问题。

3.2 游客面对的问题

2014年6月19日至6月25日,在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内对游客满意度进行实践调查,发放问卷85份,回收问卷80份。经问卷的分析整理发现,游客对于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景区道路、基础设施和解说系统的不满意度较高。对景区医疗设施设置不满意度达到75%,对景区交通道路不满意度达到55%,对于景区的游览设施、解说系统不满意度到达35%。造成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传统的门票收入不能满足景区的基础设施建的需要,从而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特别由于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是高原山岳型景区,自身的建设难度大,景区内部的游步道由于山路坡度较大,地形复杂,机械无法到达,只能由人工铺设道路,建设比较困难,很多上山的徒步路段还是土路。b永村和雨崩村的徒步道路,马道和徒步道是一条道路,道路上马的粪便也会对游客产生影响,特别是在转弯地段,由于道路狭窄险要,游客需要让着马走,也影响到徒步游客的体验。

景区内部解说系统不完善,游客除了在游览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时候也希望能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国家公园本身也应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解说系统正能体现其教育意义。景区中标示系统、休息座椅、公共厕所等基础的服务设施缺乏,医疗设施的缺乏,也引起了部分游客的不满。

3.3社区面对的问题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内社区由于经济发展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社区内传统的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社区居民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社区内养马牵马、商店和酒店等形式的旅游服务的出现,使得居民传统只依靠农耕的生活方式多样起来,而且景区服务的经济收入已经成为其收入的主要部分,景区内大部分社区居民都积极投入到旅游业服务中。景区社区的发展使得社区的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社区范围不断扩大,新建的旅店不断出现,而游客所期望看到的是社区传统的环境和景观。社区的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指导和规划,社区内利益矛盾和利益分配也需要相应的调节。

4.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智慧景区”建设思路

“智慧景区”规划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国家旅游局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指导,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结合景区的具体情况,建立以智慧管理中心为核心的管理服务、营销、生态保护三大体系,初步建立景区资源管理系统、景区电子自助导览系统、景区监控管理系统、门禁与安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五大系统;将景区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智慧化的管理模式,变分散管理为协同、变多级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实现“资源保护智慧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实现管理和营销新的突破,树立先进的管理和科技旅游品牌。

具体的思路是:第一,以建设部、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旅游局、国土资源部等关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指导,听取建设部相关专家对智慧景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规定、意见和建议融合到“智慧景区”的总体规划中。第二,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为依托。“智慧景区”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所采用的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管理和服务理念上。在深入了解景区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智慧景区”总体规划。第三,以景区的具体实际为基础。“智慧景区”最终是景区经营管理服务的。总体规划必须从景区的具体实际出发,对管理服务、生态保护、数字营销等方面的智慧化需求进行细致深入的调研,反复讨论,总体规划方案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第四,以国内相关景区的智慧化建设经验为参考。“智慧景区”的总体规划需要消化吸收国内外相关景区已有的智慧建设管理经验,取其精华,结合景区的实际,为己所用。[2]第五,以运营智能化为核心,建设自然资源保护智慧化、产业整合网络化为目标,建立符合自身管理的“智慧景区”。

5.建议及措施

根据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实际情况与“智慧景区”的建设思路相结合,提出以下建议及措施:一、打造网站平台,建立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官方网站,可以与其他旅游网站平台合作的形式推出,提供限时抢票、限时打折等优惠活动;形象提升:宣传片和形象片的制作3D影片的展示,借此让海内外更多的游客了解梅里,并增加吸引力;提供网络服务:如网络解答、网络评价反馈网络订票、售票网络游线设计等;提供解说系统:智能解说系统、智能感应系统,提供重点景点提供无线wifi的覆盖、安全定位服务。二、建设现代化的游客服务中心,售票、取票、退票、一卡通充值、购物、咨询、宣传等等功能与一体的综合场所。为增加游客舒适度和满意度,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三、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商业与公益服务并重、注重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在重要景点提供如自动售货机、投币式咖啡机等商品贩售机,并且配套24小时自助银行提供中、藏、英、法、德日等多语言的自动解说系统的租售服务;科学合理的确定休息座椅、公共厕所等设施的分布。四、建设景区内外形美观、统一的国际化标识系统、宣传设施的配套与完善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在经济条件达到的情况下建设文化馆或者博物馆,依托对当地宗教的宣传加大对当地藏族文化的感染力影响。五、环境保护及教育:通过网络网站与解说系统介绍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当前环境保护情况,让旅客在旅行的过程中对景区能有更层次的了解与体验,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6.参考文献

[1].邓贵平. 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学景观成因与保护研究[D] 成都理工.2011;

[2].崔怡林. 大型博览会信息化建设与服务研究 [D] 西安理工大学.2013;

[3]. 高琳. 旅游景区智能化系统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5-01;

[4]. 徐波林.智慧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趋势――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资源开发与市场》 [J]. 2013-07-20; [5]. 邓贤峰.“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电子政务》[J]. 2012-09-20 ;[6]. 张丽娜.“智慧旅游”带给游客的全新体验《旅游时代》[J]. 2012-05-15 ;

篇(6)

自从2009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其技术体系架构以来,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世界发达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都围绕着上述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研究,并给出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100个智慧城市(镇)的建设方案出台,智慧城市已成为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和为人们创造智慧新生活的美好蓝图。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不仅要以智慧的方式来深入思考城市的包容性发展,还应通过新一代智慧技术促进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深刻变革及其技术基础体系的提升,带动新一轮智慧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终极发展目标。我们认为,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可以划分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四个阶段。智慧城市不仅对信息能够进行机器理性的智能化处理,还应拥有情感智能并能根据环境的情景感知与人们的情感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因此,从技术层面和实现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来看,“情景感知”与“情感智能”是通往上述“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门。

一、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

关于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各国学者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的流动特征、全面感知与互联、整合创新和为城市居民创造新生活,以及实现城市社会与经济包容式的“智慧”发展等角度给出了各自的理解与定义。政府相关部门也指出:智慧城市应提升到“以人为本”、“发达的智能”、“有效的运行”三者协调统一的“智慧”高度。但是,在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及其基本的技术内涵上,尚未形成科学、严格的界定。

按照心理学的定义,将人类感觉、记忆、思维、语言、行为的整个过程称为智能过程,它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现,可以分别用“智商”和“能商”来描述他们的程度水平。智慧通常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也就是在面对具体环境中的事物时,发挥智能和运用智能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耶鲁大学心理系的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Mayer发现智慧与人类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其程度水平的衡量指标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情商”,它可以调整智商和能商的正确发挥,或控制二者恰到好处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把传统意义上的智力和能力的综合称之为理性智能的话,对“智慧”的理解应侧重于如何通过情感智能来更好地发挥和运用上述理性智能。

自从城市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信息的表现形态、传播方式及其开发利用对城市管理与服务所产生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区分城市信息化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特征。从上述角度看,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可以划分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四个阶段。其中:信息城市通过电话、传真、电报、远程视频等电子通讯手段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数字城市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数字通讯手段使得上述信息的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进入到了数字化的新阶段;智能城市通过机器的理性智能对上述信息进行深加工处理,以机器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为基础为人们提供各类智能化的服务;智慧城市将进一步使得机器能够根据对环境情景及人类情绪信息的感知、获取、计算和分析,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

我们从信息的形态与传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服务关注重点等三个方面,给出了城市信息化发展四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自情感智能的概念提出以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成为现代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前沿热点。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Picard出版了著名的《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一书,阐述了人类的情感能够通过外在表现出的情绪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被计算机所获取、处理、计算和表达,使得机器能够给出符合人们情感需求的人性化反应,从而具备一定的情感智能。目前,上述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城市管理与服务的众多领域,使人们真正体验到了“智慧”的魅力。通过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的有机结合来感知人类所处的具体环境及其内在的情感需求,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是智慧城市最基本的“智慧”特征。

二、情景感知与情感智能

从人工智能领域来看,情景感知(Context Awareness)是指通过传感器及其相关的技术使计算机设备能够“感知”到当前的环境信息,从而进一步了解用户的行为和动机,自适应地提供主动式服务。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指机器能够“感知”人类的情绪信息,作出人性化的智能反应并提供符合人们情感需求的智能化服务。

关于“情景”的定义,较为广泛接受的是由DeyA.K.等人提出的:“情景是指能够用来刻画一个实体的情形的任何信息,所谓实体是指任何与用户和应用交互相关的人、位置或对象,包含用户和应用本身。”从这个定义看,情景这个概念的范围非常广泛。只要和实体所在的交互过程有关的信息,都可以认为是这个实体的情景。情景不仅包括物理情景,还包括虚拟情景,其感知方式也千差万别。从总体上看,我们可以把“情景”分为以下三大类:自然情景、社会情景和心理情景。其中:自然情景的感知可以通过各类传感装置对具体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等变量进行测量获得;社会情景的感知需要通过对典型的社会环境及其表征指标的评测来获得;心理情景的感知是通过科学的心理学观测方法来获得的。

人类在受到特定的情景信号刺激时,首先通过选择性注意机制和外周的各种感觉器官及内部感觉通路,在神经生理整合机制作用下,将上述信号传送到大脑边缘系统,由脑机制激发相应的脑活动。大脑边缘系统在结合当事人个人特质的心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学属性影响之后,产生了快速的第一性情感,形成直觉的情绪反应。然后,再通过大脑边缘系统与大脑皮层的交互活动,并经过大脑的高级认知过程以后,在已有的状态基础上继发第二性情感,形成较为理性的认知反应。第一性情感对不同的人而言一般具有共性,第二性情感与每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有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上述情绪反应的作用下,可能进一步引发各类相应的行为。在上述过程中,为了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调控,需要设计一系列新的情景刺激信号,以此来进一步调节人们的情绪状态和后续的行为表现。

上述过程可用图1来表示。

人类情绪信息的获取、计算及其情感状态的识别,是机器情感智能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通过脑功能活动实验观测(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脑诱发事件相关电位ERPs)、外周生理信号采集、外部表现及后续行为观测等方法来实现,如图2所示。

传统的情绪测量方法主要采用自我报告测量法,有情感网格(Affect Grid)、ISO项目心境形容词表(MACL)和多种情感形容词核查表(MAACL)等,强调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通过被试者对特定情景触发下的主观体验自述来进行情绪的测量,已经形成了一套公认的测量方法和标准,应用于正常人的情绪分析以及心理疾病患者的诊断中。然而,上述情绪测量方法主要依据被试者的主观自述和测量量表的模糊评判结果来确定其情绪的种类,没有给出可通过客观测量手段获取的情绪属性量化参数,因而难以很好地判断情绪的强烈程度,尤其是在多种情绪并存的情况下。

近年来,随着DTI(扩散张量成像)、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ERPs(脑诱发事件相关电位)等先进仪器设备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对人类情绪变化的脑功能活动进行更为地直接的探测和定位,并依据其激活水平与静息态水平的比较对情绪的强烈程度进行较为客观的标定。例如,图3是我们针对震惊世界的中国“7?23温州动车事故”网络舆情信息所引发的人们情绪反应的f-MRI实验研究。

通过上述观测,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情景信息刺激下人类大脑的典型激活模式与激活水平,运用脑功能定位分析技术和认知神经学的分析方法就可以获得公众对上述情景的态度、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统计性特征。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和图1所示的脑活动过程模型,我们提出了突发事件“情景-应对”的脑心理机制模型及情绪调控模型,为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以符合公众心理认知能力及其接受模式的方式来设计上述事件的处置策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依据。例如,在“9?27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中,通过官方微博及时有关信息、澄清谣言并和网友进行充分沟通交流这一做法就很好地符合了上述“情景-应对”方法的要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类的情绪变化除了在大脑特定的功能区域产生相应的激活信号以外,还会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导致人体外周各类生理信号(如:脑电、皮肤电、心电、呼吸、体温等)的变化及外部表现(如:语音、表情、姿态、动作等)的改变,并可能引发后续的行为。通过研究脑功能活动与上述生理信号、外部表现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情景感知环境下的后续行为表现分析,就可以在实际应用环境下实现对情绪信息的自动获取及情感状态的计算与识别,还可以对其后续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控,从而使得机器具备一定的情感智能。采取多通道、多模态信号的融合识别方法可以获得高达80%以上的情感识别准确率,我们已经将上述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施工人员现场情绪观测、银行信贷审核、企业员工情感管理、医生处方行为分析、艺术作品接受分析、广告营销策略设计和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计算等众多的领域,为分析和理解人们的情绪心理与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使得我们的管理与服务更加令人愉悦和更具“智慧”。目前,上述领域的各项研究已经形成了神经管理学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也必将对城市的管理与服务产生深刻的变革。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我们必须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对上述领域的发展与应用趋势进行深入思考,并纳入到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

三、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成为世界各国对城市发展观的共识,创建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智慧城市,就必须真正从“以人为本”和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出发,通过城市的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为人们的城市生活提供无比愉悦的情感体验。

情景感知与情感智能技术是通往上述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门”,在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各个应用领域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技术基础设施规划与应用体系的构建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到上述技术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及其应用需求,以新的理念通过上述“智慧之门”,步入智慧城市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 2011.

[2]中国智慧城市论坛./index.asp, 2012-06-30.

[3]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院信息研究所.智慧城市论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7).

[4]Salovery P.,Mayer J.D.,Emotional Intelligence[J].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1990, 9(3):185-211.

[5]Goleman D.Emotional Intelligence[M].New York, USA: Bantam Books,1995.

[6] Picard R. W. Affective Computing[M]. Cambridge, USA: MIT Press, 1997.

[7]魏景汉,阎克乐,等.认知神经科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8]鄢辉华.基于现场观测信息的施工员工情绪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汤祥琴.基于脑心理机制的员工情感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杨漾.基于情感计算的银行信贷审核系统研究与实现[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胡晓华.基于f-MRI的脑心理机制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2]万熙琼.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机制及其应急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7)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026-01

引言:城市空间规划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城市未来发展可能性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东莞作为广东省发展中的城市,其周边村镇建设刚刚起步,城市规划工作的方向和结果为东莞周边村镇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决定了整个东莞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使城市建设和管理始终保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点,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1. 大数据时代背景概述

1.1 大数据的含义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全面的信息时代,利用个人智能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进行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生活方式。人们的社会行为成为能够以数据形式记录的内容,被进行细微的行为分析,数据分析的结果对发现人类生活的网络特征、改进和提高生存环境面貌等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大数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大数据集合了网络生活空间中的各种信息,基于大数据思维方式的人类生活空间改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宏观处考虑,大数据影响到人们的出行方式、工作和消费地点选择,从微观考虑,大数据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偏好,甚至影响到某一生活区域内人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思维方式变革,基于全样本微观数据挖掘的要素相关关系研究可以把握总体发展规律,将成为未来城市研究的新方向,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建设开始朝着智能化方向演进,城市规划思路和规划方法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2. 智慧城市特征及空间规划方法

2.1 城市功能分区智能化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对城市功能进行预先的分区设计,能够将优势建设资源集中使用,将改造、新建以及统合建设项目进行分别管理,理顺城市建设的步骤,节约建设成本并提高建设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模扩大。在大数据背景下,城市功能分区的智能化路线包括以下两条。第一,关注基于主题网站或社交网络数据的控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对城市现状各类空间发展质量的综合分析,找出现状空间发展的关键问题及成因,进而对城市居民生活宜居度进行评价。例如,通过对大众点评网的挖掘来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的发展状况,找出影响居民就餐、购物的主要问题。从问题入手进行城市空间的重新安排,使城市的购物空间、生活空间和娱乐空间的功能划分更加清晰,方便市民的日常生活;第二,充分利用周边城市产业发展数据和城市现有企业经营数据,深入分析区域产业发展趋势、转移方向及产业政策影响,结合城市资源优势,综合确定产业发展类型、定位和目标,促进一批新兴产业和智慧服务业。将传统商业和新兴企业的经营空间进行重叠,以新带老,促进整个城市商业空间的再次繁荣。

2.2 交通出行智能化

道路和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给交通出行智能化提供了便利。在原本的城市道路交通布置基础上,先增加信号灯和城市摄像头的安装,以此收集居民出行数据,并根据摄像头和信号灯变化引起的城市交通流向数据分析交通特征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结合现有交通网络的空间安排,以“居民出行方便,城市运行效率提高”为出发点,通过对交通检测数据、社交网络及智能手机记录的居民出行数据的综合分析,合理规划或改造城市交通干线走向,并重点设计城市居民智慧出行系统。城市居民智慧出行系统包括城市公交服务系统、智慧物流引导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公交服务系统包括公交车运营路线的安排、公交车首末车时间的安排以及公交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如在站点设计LED显示屏提醒居民乘车时间、对驶来的公交车进行路线引导;智慧物流引导系统则针对城际间的运输服务开展,这对东莞附近城镇建设尤为重要,智慧物流引导系统对城市周边物流站点、物流运输线路的顺畅度进行远程预测和调控;停车诱导系统可以与城市居民常用的地图导航相结合,从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问题。

2.3 社区建设智能化

城市小区的道路的摄像头、居民出入小区的打卡次数、小区车库的停车记录以及居民生活区内书店、咖啡馆、图书馆、体育馆的营业额度等,都可以作为分析城市居民生活习惯和生活需要的数据来源。广州市曾经对市民日常生活娱乐需要进行调查,通过锁定某一区域范围内艺术培训班、健身馆的建设程度以及营业额度,分析居民的生活、社交特点,指导城市社区的建设并受到好评。这些社区建设智能化经验可以充分应用到 东莞附近城镇建设中。首先,通过对居民出行和社交活动的大数据分析,总结居民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规律以及出行的范围,寻找居民出行以及休息的时间节点,在途中设定休息区,如进行小面积的城市广场和公园建设,设立报刊亭等,满足居民出行过程中的各项需要,使这种安排促进某一出行路线的繁荣;其次,通过对城市居民社交网络活动、社区网站或监控数据的分析,充分了解居民日常生活圈和生活规律,综合确定各类智慧社区的主要服务功能,合理安排社区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和社区内部职能系统或设施。对居民社会关系网络进行梳理和引导,结合社区空间品质的定性评价讨论智慧街区的综合构建策略。

3. 大数据背景下进行智慧城市空间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3.1 对数据进行科学的采集和分析

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城市空间规划,其基础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工具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进行细节跟踪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分析内容进行城市相关规划和安排。因此,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以及数据分析的科学性是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智慧城市空间规划的关键。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一定要尽可能地对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商业和企业发展数据进行精确的收集和分析,只有这样,智慧城市空间规划投入使用后,其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才能够体现出来。

3.2 城市空间规划应注意统合性

在 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城市空间规划,除了精确分析数据之外,投入建设中的规划施工还应该注意统合性,使工程建设的进行时间、施工影响以及投入使用的时间都尽量集中,保证城市空间规划的各项结果能够统一展现出来,形成方便市民出行和生活的智慧网络空间,以此作为建设宜居城市的根本。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规划进入了智能模式,通过对居民生活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提高市民生活空间的有效利用程度,使市民出行更便利、社会生活及娱乐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能够协调各个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发展状况。智慧城市空间规划必将引领城镇建设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参考文献

[1] 秦萧.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空间规划方法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4(10):115-116.

[2] 胡翠云.智慧城市在大数据时代的空间规划方法[J].建材与装饰,2016(020:112-113.

篇(8)

普通课程表达和传送的是普遍性的专业知识,普遍性知识最简明的存在形态是各种教科书,以学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与此相反,生活课程所表达和传送的是生活性知识,生活性知识还没有被学科化,还未走进课本。在日常生活中,生活性知识总是以综合的方式存在着,通过表现知识的完整,进而表达生活的完整图形。普通课程以分科为主,基本形态是学科,而生活课程则以综合为主,基本形态是以主题、问题等组成的内容版块。就其名称来说,可以是社区研究、社区服务、生活文化、心理问题、环境关注、生活人物等,而非学科化的语文、数学、外语,甚至也不应是信息技术。生活课程的综合性,体现着往复无穷的生命观念,暗示着世界存在的方式。

第二,生活课程实施的基本形态应是实践性活动,而不能“课堂教学化”

从本上说,生活性知识应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实践智慧。这种知识与智慧既是在实践中诞生的,又凝练和渗透在实践中,它所呈现的不是概念、原理、原则等知识块,而是具有智慧含量的实践文化现象和生活问题。此外,学校设置生活课程,也是力图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实施方式和途径,进而形成多元的课程实施形态。因此,生活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应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调查、访问、观察、讨论、探究以及问题解决,也包括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与领悟,而非在课堂里的讲解、传授和学生被动的接受。

那种把生活课程主要放在教室里“教”的做法,实上是忽略、削弱了生活课程实践性的性和品,消弥了其与普通课程的差异性,无形中演化为变相的普通课程,最终使之在教室中沉寂以至退化、异化,丧失了生活课程设置的初衷及其原来的价值使命。

第三,生活课程的基本呈现形态应是实践性活动中的鲜活材料,而不能“教材化”

篇(9)

共同体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有着共同利益的集合体。构建学校与社区科技教育共同体,就学校而言,可拓展教育实践的阵地,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机会,寻求更多优质资源,为提升师生素养、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服务。对社区、科研单位而言,可以提升科研单位的形象,促进科研单位文化的生成和升华,提高科研单位的社会责任。此外,使用“社区”这一名词,也有着社会活动区域这一层的含义,让学校以一种接纳、开放的理念进行办学。

组建科技教育共同体,就是依托学校、社区的科技教育优质资源,与居民社区、科研单位、科普基地等结成大教育同盟,彼此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学生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作共同的努力与探索,为培养现代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二、科技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行动研究

1. 科技教育资源的整合。

科研单位资源:我校比邻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属下的微生物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能源研究所、昆虫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土壤研究所、蔬菜研究所等。

社区科普资源:学校比邻的广州动物园、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警备区、广东省地震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十九路军陵园等。

人才资源:在学生家长中就有一批优秀人才,有各个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非常支持和积极参与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

学校资源:学校有一支能干,肯苦,善思考,会钻研的教师队伍。社区内这些优质科技教育资源,为学生的科技学习与实践提供了更多舞台。学校建成了以学校为主体的科技教育资源网络,建成了学校的科技教育资源库。

2. 科技教育共同体的日常化、系列化研究活动。

建立了以学校为主的科技教育共同体,并开展了系列活动:学校在各共同体成员单位中设立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科研单位;聘请科技专业人士为学校校外科技辅导员,邀请他们定期到学校作科技知识讲座;学生参与社区多项共同体建设有赖于全体成员的智慧性策划、智慧性创造以及智慧性互动。学校科技教育日常化活动:学校科技教育在系统规划下,呈现日常化、系列化活动状态。

学生科技社团―科学松鼠会活动:由学校的科技老师作科普讲座,向孩子普及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唤起了同学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进而将邀请家长志愿者一起参与,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把味美的果肉献给大众。

科技节:是每年四月学校的系列活动节之一,也是学校学生活动的重要舞台。其中,“动手做”、“生活中的科学”、“我的奇思妙想”都是学生们所喜欢的,也是学生们表现自己的大好机会。

科技夏令营:让学校的科技教育尽最大可能普及到每一位学生。科技夏令营活动。学校每年暑期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总吸引着众多学生参加。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参观生产,了解产品,学习企业文化;开办科技知识讲座,让学生大开眼界;航模制作,比一比谁的成绩更棒;参观科技馆所,使学生真正体验科技的力量与发展。

科普教育春秋游系列活动:把春秋游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分别到南海海洋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能源研究所、昆虫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土壤所、蔬菜研究所等专业科研院所参观,由专业人员给孩子们讲解有关海洋生命科学、能源科学、地球化学、昆虫学和植物学的知识。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观看科普短片、参观科普馆,让孩子们在科学的海洋里畅游,真正做到动手去操作,去感受科学的严谨与魅力。

篇(10)

一个处在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在具备业务精湛、勤于学习和反思等全面业务素质的同时,还要兼备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敬业奉献、诚信待人等高尚的思想品质,这是我园全体教职工对好干部标准达成的共识。所以当教师感叹职业生涯的艰难时,做园长的同样也在感叹自己的管理难。但我想:只要在日常工作中一贯坚持严于律己的原则,勤奋加实干,以“三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就能使领导放心,群众宽心,自己安心。

1、以平常之心处事:作为管理者的我,心里十分明确,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幼儿园中,只是分工的不同,在人格和义务上是平等互助的。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园长也许起到的是宏观调空的作用,但当教师处在最忙碌的时候,或面临困惑的时候,我会做她们的朋友和同事,伸出手来扶一把,送上一句贴心的问候,给予一个小小的建议,与她们同甘苦,共谋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教师自主工作的热情。

2、以关爱之心待人

社会的发展,使管理者对教师的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关注的是我对你要求什么,我要你做什么?现在关注的是教师需要什么,教师渴望什么?在园工会组织的“当今教师需求”调查表中,我们了解到:教师需要的是来自领导、同事在生活上的关爱、学习上的关心和工作上的关注。我想:真正关爱教师的生活和学习,是给她们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设立方便教师休息和学习

的“知音坊”,在寒冷的冬季提供热腾腾的豆浆,下拨经费支持工会和团支部开展“教师生日祝贺”、“冬季健身俱乐部”、“电影超市”等学习和休闲活动,让教师在自觉投入紧张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周围的愉悦和对未来的向往,萌发“享受工作”的健康意识。而对教师工作的关注,除了给予教师业务上的具体指导外,要尊重教师的工作,善于挖掘教师工作中的亮点,尽力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在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教师成长积分卡”的基础上,本学期,我又调整了教师的月考核方式,“我要推荐”:挖掘更多教师的工作亮点,“向您提醒”:委婉提出教师的不足,“自我评价”:鼓励教师展示自己的工作实绩。“红花”常亮相,“绿叶”也需展示,综合三方评价,一些工作勤奋有进步的组员也能有机会被推荐到“每月之星”栏目中。

3、以敬业之心治园

(1)重视小事

幼儿园的很多工作都是烦琐而细小的,但当你凭着一颗敬业之心去从事你的工作时,你就觉得责任远大。重视每一件小事,能折射出一个人的责任心和敬业心。看过《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很多企业或个人的成功来自于对每一件小事的重视,失败可能也是从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开始。日本企业创立的5S工作法,是企业管理实践中“重视小事”的经典之作。所以当我在完成每一件事时,我的态度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窗子的明净程度,环境细微处的设计、与家长、教职工的对话艺术,凡事要做到位,凡事要做精致,日复一日就会沉淀下来,就会在整个园内形成一种敬业负责的文化氛围。

(2)发挥引领

作为园长,虽然不需要你事必躬亲,但必须站在幼儿园发展的高度,为各个条线的工作,尤其是教师的业务出谋划策,指明方向。所以领导同教师

一样,要勤于学习和反思,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教师中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我时刻注意深入第一线,为各条线的管理工作以及教师的业务、科研出点子、提建议、创机会。如指导业务助理将团队精神引入到教研活动,开创独特的新幼教研文化,指点团支部以课题来引领团工作、提升研究层次,我们的老师很敬业,很有上进心,当她们处在实践的十字路口时,最需要的是领导的引路和指点。

二、依靠群体智慧,聚合力

俗话说:智慧来自于集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能创造一所幼儿园的未来,并能排除未来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在共谋幼儿园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我和园内的领导班子成员经过不断的磨合、碰撞,逐步形成了一个团结、实干、高效、智慧的管理团体,从党、政、工、团到年级组长,我们经常在一起沟通交流、探讨促进,全力做到事业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共同为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出谋划策,当工作中碰到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始终遵循一切从大局出发,一切从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出发的原则,抛弃个人杂念,最终达到步调一致。

在聚合群体智慧的同时,我还注重拓展他们个人的智慧风格,努力提升内功,养成独立思考、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在目标同向的基础上,力求做到过程创造,殊途同归。所以,在管理中我实行放手和放权,支持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各成员各司其职,避免互相扯皮,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年级组长,今年我尝试了班组承包制的形式,让他们自主管理自己的年级组,从课程管理、教研活动、文化建设、家长工作到青年教师培养,委任她们进行全面管理,有权利、有责任开展各类创造性的工作。我想,我园今天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很多都来自于她们个人的智慧,聚合了各方的力量。

三、重视反思研究,强实力

(一)创新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的实践表明,没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学校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但学校管理中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也并非就能提高管理效率。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间的竞争和紧张的工作节奏,导致人的价值观的衰退和目标取向的变革,限制、阻碍了人际的正常交往、沟通和理解,人际的友情、友好互助的平等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受到了限制和突破,可以说,这种现象在知识分子成群的学校显得尤为突出。作为管理者,就必须对学校的管理重新定位,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进行管理,寻求促进教师和学校正常发展的突破口。在这样的理念冲突下,我从去年开始尝试开展了新幼“合作文化”管理课题的研究,把合作引入到幼儿园的文化建设中,在领导与教师、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探索一种合作模式,注重培养和激发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此来增强学校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

1、创建目标,激发动机

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期望是形成一个团队的首要条件,也是达成教师个人对集体忠诚的重要方式。我们通过中层干部会议,切实了解教师对人际环境的期望和需求,大家都认为:一个关系融洽、善于沟通、乐于合作的人际环境是增强教师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益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园人际环境现状,我们确立了《新幼人际交往准则》,出台了强调合作规范和理想的《新幼教职工文明礼仪须知》。通过目标的统一,使教师们能自觉地认同必须担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而共同努力。

2、创设环境、注重熏陶

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往往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我们将一年多来教师团队活动的照片及相应的幼儿园合作条例展示出来,在两楼连接教师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通道中创建了“合作文化”长廊,以直观的形式强调幼儿园团队建设的目标和价值观,强化教职工对团队管理的心理认同感。

3、提倡自主,共享远景

幼儿园的团队精神更多地体现在班组内的合作和分享,任何有突出表现的班组团队,也都是以共享远景与价值做后盾的。我将班组团队建设的构思权和管理权交给各个条线的组长,与她们签定了承包班组管理的责任书,让她们自定班组团队建设目标,自主开展组风建设,团队合作等班组活动,让她们在自发自主的活动中真正感受团队建设的魅力。

(二)提高研究能力

现在的园长不仅要具备管理能力,还要兼备研究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教师和

幼儿园的发展,对于我本人来说,在课题的研究上一直是个弱项,而幼儿园在科研方面本身也始终是一个空白,如何以课题研究促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幼儿园的发展特色,也始终是我思考的问题。

1、抓住机遇

20XX年5月,我园作为市“0—3岁幼儿早期关心和发展研究”课题嘉定实验区的七个实验园之一,在市课题专家李洪曾老师和教育局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初步确立了我园的家教课题:《社区亲子指导角的实践研究》,抓住这一机遇,我带领园课题组的成员,利用暑期休息时间,在新成各个社区广场设立咨询角,了解新成地区0-3岁婴幼儿的家庭带养情况、家长对指导的需求,从而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确定了以祖辈家长作为指导对象,该课题成为20XX年上海市家庭教育“十五”立项课题。

2、加强学习

为了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在局课题组领导的推荐下,我报名参加了由教科院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与学前社区教育模式“的培训班,在培训的过程中,我逐步了解了各类指导模式的特点,并将我园的课题确定为对象模式,为确定课题的指导内容和形式明确了方向。为了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我和课题组的成员一起上网收集有关资料,并以问卷、咨询、祖辈家长委员会的形式,掌握了指导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家教现状和对家庭教育的需求,从而为课题有针对性地实施积累了依据。

3、深入实践

课题确定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组织者的引领。作为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我坚持每学期制订好阶段计划,使教师们明确阶段研究思路,并带领大家参加每一次的教研培训和实践活动,从而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在广场的实践活动中,我注重获取来自各方的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研讨,调整活动计划,使指导的内容和形式更适合祖辈和孩子的需求。

由于我和课题组成员的一致努力,我园的03课题通过一年多的实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由我和陶丽芳老师共同撰写的模式论文《以“社区亲子指导角”为载体,加强祖辈家长指导的家教模式研究》,在大连召开的“20XX年全国学前家庭教育指导和社区教育模式研讨会”上作了交流,并荣获一等奖,论文还分别被刊登在〈上海市20XX年家庭教育研讨会〉、〈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研讨会〉、〈全

国学前家庭教育指导和社区教育模式研讨会〉论文集中。

四、群策群力,求实效

要使每一项工作都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注重过程。20XX年,我园无论是在教研、科研、业务还是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关键是发挥了园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依靠了全园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最让我欣慰的并不是这些成绩的获得,而是在成绩背后所折射出的教师们身上那种脚踏实地、永不服输、积极向上的精神,它是我在管理过程中获得的一笔最大的财富,也是最辉煌的成果。

篇(11)

一 现代城市出现的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各类城市问题接踵而来。水、空气、食物等环境资源问题不断凸显,而在30年前,水是清澈干净、空气清新自然,也无须为食物担心。现在无论是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还是生产工作安全,到处都蛰伏着安全隐患,更谈不上便捷的生活。车站、道路等随处可见的拥堵,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难道这就是我们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所希望的?这恰恰是亟待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 智慧新城的梦想

上述问题在30年前是没有的,为什么现在出现了,是因为城市化。我们展望30年后,我们希望的城市是什么?这就是智慧新城。智慧新城的梦想是什么?我们究竟要开发什么样的城市才合适?城市是我们人类居住的地方,更安全、更环保、更便捷是智慧新城的梦想。

无论是智慧的城市也好,不智慧的城市也罢,城市是人居住的地方,人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所以流向很重要,交通、物流、居住等方面都值得思考。改革开放至今30余年,我们在努力做城市化,但是城市建设不能盲目地大力推进,而应小心,尤其是人类居住、物流、交通的形式,更应谨慎。当前我国在推的许多项目并没有合理的规划,如资源的问题,可再生资源到底应该怎么做?如何做?智能电网当前解决电源的品质问题,那么后期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大力提倡低碳、安全制造,到底怎么去落实、实施?如何切实解决看病难,专家远程医疗该如何构建等等,这些都是智慧新城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全球有超过300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无论是欧洲,还是韩国、印度等都在做,但是都是刚刚起步,单项的信息技术都有,但是整体规划做得好且真正落地的例子并不多。

三 智慧城市特征要素与技术

从技术层面来说,智慧城市体系可以用矩阵的方式来看(如图1所示),横坐标体现在平安城市、环保城市和便捷城市;纵坐标,以小的单元开始,先智慧家庭,然后是楼宇、小区、交通和工厂。如果我们能在这些方面体现智慧,可以说这就是一个智慧的城市。

从平安城市的角度来看,首先家庭方面,我们得保证家庭的衣食住行的安全,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个类似足球的球,在家里面到处滚动,若家里有不认识的人入侵,它可以将信息发送给主人,确保家庭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智慧家庭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低成本的食品追溯技术无疑成为了有效解决途径。

智能楼宇方面,比如商场到底如何监控,商场的人流量大,该怎么进行有效监控?智能小区方面,成熟的小区一般都是几十栋甚至上百栋楼,动辄数万名居民,若基本的安全防范没有做好,出现问题的话,严重性就可想而知。保障小区安全可以用攀爬式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力气很大,任何外表结构的楼梯或高墙,它都可顺利爬上去,通过辨识人在当时的行为是否正常,来担负起安全重任。

例如在香港尖沙咀一个人把包放在地上就走了,它也可以找出来。正是通过对异常个体行为或者异常群体行为的辨识,进行安全监控。我们可以在小区里开发很多机器人爬上树,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这种机器人是根据毛毛虫的概念开发出来的,不同的树,都可以非常顺当地爬上去。

智能交通方面,大家都比较熟悉,可以通过车车互联系统防止连环碰撞,实现车辆跟踪、车道识别等功能。

而在智慧工厂,我们可以使用机器人流水线,任何人在旁边它就停下来,有效地防止了工伤事故的发生。

从环保城市的角度来看,从家庭到楼宇到小区再到整个城市,有很多的技术在里面,那么如何来用就是关键问题。如家庭和楼宇中怎么利用高效能源、新能源,小区如何高效回收和处理废弃物。

智能交通方面可以设计研究新能源汽车等智慧运输工具,它使用的是混合动力,能在不同能源之间自动智能地切换。智慧工厂涉及到节能制造、工业废物的处理等问题。

从便捷城市的角度来看,智能家庭方面,我们设计了助行机器人,什么东西都在里面,老人还可以坐在上面,在超市购物时,可以当购物篮使用,并且上面还有电话键,方便老人使用。

智慧楼宇方面,我们做了全中国高考的第一个监控系统――智能考场监控系统,并取得了不菲成绩。此外,在智慧小区方面,还有方便居民办事的各类便利卡等等。

四 智慧新城的战略思考

如何建设智慧新城?前面谈到了实施,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究竟从哪里开始?首先,我们要有理念,有规划,从规划面开始,并落地。在落地过程中一定要有贯彻落实的决心和意志。

智慧新城的要素是什么?这个城市该怎么建,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当中,新城的建设应包括以下要素,一是变革,一定要有技术,很多人认为资金是建设智慧新城中的重中之重,但我不认同,资金是重点,但应位居于二。建设智慧新城最为关键的是理念和规划。还有就是智慧新城的标准化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究竟怎样才能体现智慧城市。

智慧新城的最佳居住人口和最佳地理环境是什么?很多朋友都问过这个问题,一个城市最佳的人口应该是多少?确实难以解答。智慧新城的基础设施、通讯网络、计算机设施、能源供应等等这些,都亟待我们认真思考。当时在建设的时候缺乏考虑,等到后面真正需要用的时候,才觉遗憾,其实这就是规划的问题。

智慧新城的文化特征是什么?智慧新城一定要以人为本,人才是城市里最重要的要素。所有的高技术到今天为止无论在国内国外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曲线,就是没有把人作为里面的一部分,这是错误的,一定要把人放在里面,因为人是你的主体。当人作为智慧新城的主体,各种文化的因素紧跟而来,教育、图书馆、博物馆等等,都需要考虑到。那么我们能不能在家里面直接进入图书馆、博物馆等,方便丰富我们的生活呢?

如何评估智慧城市?大家都称自己的是智慧新城,到底怎么来评估,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仅用单项技术来评定,肯定是不完善的。个人而言,感觉好的东西无法用言语表达,但是不好的东西都是有理由的,也许里面涉及到一个协调的问题,智慧城市也是如此,真正的智慧城市协调得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