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故事导入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我收集学校身边发生的安全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对书上的故事都预习知道了,课上不很感兴趣,但对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很感兴趣。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时,我就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同学们,还记得学校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吗。清晨,同学们都穿上漂亮的校服,一路哼着歌安全地到达学校。可是,一年(2)班的一个男生却住进了医院,为什么呢?原因是他在上学路上过马路时一手拉着奶奶的手,一手拿着玩具“小虎队”卡片,当他过完马路后发现自己的卡片掉了一张后,他就挣脱奶奶的手,箭一般地冲向马路中间弯腰去捡卡片的瞬间,悲剧发生了,一辆出租车撞上了他,他被撞倒在地,头部出血了,晕过去了……还好,经抢救,生命总算保住了。可承受了手术之苦,花了巨额医疗费,耽误了学习,耽搁了家长上班。安全意识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听了老师的故事,学生也乐于收集和分享身边的安全故事。通过讲述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各类故事,使他们产生对某些问题的感性认识,再加上简要分析,使大家获得相应的安全知识,激起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情景体验培养能力
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在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孩子体验要具体化、生活化,可从“见”、“闻”二字做起,在多见多闻中,自有“感受的再感受”──体验的丰富与多彩;生活中处处有感受,儿童体验应重在“感受”,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中去博闻、强识。有利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习惯的养成。例如,在上《今天,你安全吗》一课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就请了两个同学上台表演,一个扮演陌生人,一个扮演小学生。小学生机制应对陌生人,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要是在生活中遇到陌生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如,在上《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时请了两名学生上台模拟怎样拨打119报警电话。报警以后在等待救援时要将鲜艳的衣服或塑料布用棍子挑在窗外,大声呼救,让消防员叔叔尽快发现你。这些环节都让学生演一演,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也实现了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2.评价内容多元化。品德与社会学科不仅是让学生积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将课本上正确的思想品德以及相关行为落实到自己的实践生活当中,利用科学的知识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多元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涉及到不同的内容。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与获取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过程以及获取的方法。其次,教师要关注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学习中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以及面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情感倾向。
二、多元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1.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评价思想。要将多元化评价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当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评价理解。多元化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是对当代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培养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思维与学习是重要的教学任务。
2.加强第二课堂的开拓,应用多元评价。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时,教师要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开拓第二课堂。教师要学会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到社会当中,将多元化评价手段整合在小学生的实践当中。当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认识到评分制的不足之处,将评价手段开放化。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利用一张嘴与一本书进行形式化教学,这样的教学与评价手段应当被取代。教师要敢于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对教学评价与考核的标准进行改变,从品德与社会知识体系的规律出发,完善评价标准与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为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利用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小学生针对某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手抄报的制作,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此项活动。在学生完成之时,让每一个小组之间进行评比,这样,可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出一个学习的课题,让学生针对这个课题进行社会调查,自己总结出正确的品德与正确的社会行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与排演课本剧,利用课本上简单的社会现象,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扮演的角色的行为以及自己的扮演过程进行评价。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热情的激发有促进作用。
CombinationofAestheticQualityandSocialQuality
——TheLandscapeDesigninDanmark
LINQing
Abstract:Searchingforthecombinationofsocialqualityandaestheticquality,Danishlandscapearchitectsconstructedtheircharacteristiclandscapewithsimpleandclearlanguage,andbecameoneofthemostinfluentialgroupsinthefieldoflandscapearchitectureinEuropeinthepostwaryears.Thisarticleintroducestheideasandworksofthreewell-knownDanishlandscapearchitects,G.N.Brandt,C.T.SrensenandS.I.Andersson.
Keywords:Scandinavia;landscapedesign;GudmundNyelandBrandt;CarlTheodorSrensen;Sven-IngvarAndersson
丹麦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由400余个大小岛屿组成,南部毗连德国,北与挪威和瑞典隔海相望。属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国家(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包括北欧的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和冰岛五个国家),要想更好地了解丹麦的景观设计,应该首先了解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的设计,因为这些国家的现代设计有着相似的特点,都追求朴实、实用和美观,其风格自成一体、独树一帜,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均地处高纬度地区,有些地方接近北极圈,那里有着漫长的冬季和冬季漫长的夜晚,特殊的气候条件使人与建筑、室内、产品包括环境的关系显得特别密切,设计非常重视人情味,建筑、景观常采用砖、木等本土材料,从传统中吸收设计语言,再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现代主义。
斯堪的那维亚的自然景观非常平和,这里柔缓的地表变化、整体的植物群落、平静的湖泊、缓缓弯曲的海岸塑造了人民平和的心态。斯堪的那维亚人民对自然有着强烈的热爱,景观设计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向往。
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多是高税收、高福利国家,人民享有平均的、良好的生活水准。社会各阶层生活水平的接近,使工人阶级的地位明显上升。因此,不同于法国等一些国家,那里艺术的发展在经济和道德上依赖于大城市里的上层阶级。在斯堪的那维亚国家,这种发展依靠知识分子、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上层。建筑、景观、工业产品没有机会向奢侈品方向发展,功能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现代运动得到了广泛的社会需求的鼓励,受到普遍的欢迎。为普通人提供普通的、但却是精良的设计是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各个设计领域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设计上,斯堪的那维亚国家从来没有试图以纪念碑式的形式或是以绚丽的外表与邻国竞争,他们总是把对舒适和使用的追求放在首位,总是试图改进现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盼望着新事物的出现。设计不追求前卫、精英化与视觉冲击效果,而是着眼于追求内在的价值和使用功能,所以多数设计作品在使用了数十年后,仍然非常实用,并且充满魅力。斯堪的那维亚的景观设计也是本土的,是贴近于日常生活的。可以说,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然而在实用的同时,斯堪的那维亚的景观并不缺少浪漫,设计师常常采用自然或有机的形式,以简洁、柔和的风格,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园林景观。
斯堪的那维亚的景观设计师几十年来较少地受到外部环境流行风格的影响,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以功能化的、朴素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尊敬。丹麦的布兰德特(GudmundNyelandBrandt1878~1945)、索伦森(CarlTheodorSrensen1893~1979)和安德松(Sven-IngvarAndersson1927~)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常以简洁而清晰的手法,构筑特点鲜明的景观,追求社会品质与美学品质的融合,成为二战后对欧洲景观设计最有影响的团体之一。
社会品质与美学品质的融合
1布兰德特
布兰德特精通植物,善用野生植物和花卉,他的柔和的园林形式体现了丹麦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在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蒂伏里(Tivoli)花园中,他设计了一系列并排的卵形种植池,池中绿地上点缀着数十个木盆喷泉。在大的环境中他借鉴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园林设计师杰基尔女士(GertrudeJekyll1843~1932)和建筑师路特恩斯(EdwinLutyens1869~1944)的思想,用精细的植物种植软化几何式的建筑和场地(见图1及彩页)。布兰德特倡导用生态原则进行设计,他认为自己更是一位园艺家,而不是设计师,他的设计常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混合的形式(见彩页)。
安德松认为设计最基本的事情就是确定一个空间,使人们能够很好地使用它。如果设计师幸运的话,人们对这个空间的利用会超出他原来的预想。在巴黎德方斯凯旋门环境设计中,安德森在宽阔的场地上,用一条白色的大理石铺装步行道,斜向嵌入宽阔的场地中,旨在丰富广场的视觉效果。这条铺装带无意中成为溜冰爱好者训练的场所,他们将障碍沿线布置,使这里成为溜冰训练的课堂(见彩页)。
在丹麦,安德松获得了“将诗引入花园”的美誉。
布兰德特、索伦森和安德松三人代表了不同的时代,通过他们的作品可以了解丹麦现代景观设计的风格和特点。他们都曾在位于哥本哈根的皇家美术学院(theRoyalAcademyofFineArts)的建筑学院任教,通过教学、著作和设计,他们影响了丹麦几代景观设计师。
参考文献:
[1]Bosselmann,Peter.LandscapeArchitectureasArt:C.Th.Srensen,AHumanist.LandscapeJournal,1998(1).
[2]Brown,Jane.TheModernGarden.ThamesandHudson,2000.
[3]Cerver,FranciscoAsensio.CitySquaresandPlazas.NewYory,1997.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一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1.制订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订“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2.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3.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1.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1.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89分为良,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一、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一.聚焦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的确定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因此,确定符合学情、科学合理的主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近两年,我们以三至五年级品德“交往”类题材(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为重点,梳理出适合进行实践研究的题材供学生自主选择,力求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研究成为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具体安排见下表:
作为小学生,学会与同学、家长、社会邻里相处,就是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中逐步实现社会性发展。
二.确定分层目标
不同年级的学生研究能力是不同的,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对学生研究和撰写小论文的能力作了分层要求。
三年级:会观察身边的现象;敢于参与采访;能用图或文字简单记录观察、采访内容;尝试写简单的小论文。
四年级:能根据目标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会记录、统计各类数据;会收集资料,整理材料;能得出研究观点、结论,写成简单的小论文。
五年级:能根据目标制定比较周密的研究计划;能运用多种形式收集素材;会比较不同观点;会统计并分析生成的数据;能将材料进行整合,提出观点,形成结论;发表倡议;撰写小论文。
三.指导研究方法
研究性学习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要注意教师的恰当指导,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我们引导学生针对社会生活的某种现象或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方法收集、整理、分析问题,建立新的道德认知;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撰写小论文。在操作中,我们细化指导,让学生真正学会研究性学习。以《诚信作业,你做到了吗?》为例:
1.如何提出生活问题?
问题来自于生活。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孩子学会观察社会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观察习惯;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发孩子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寻求答案的兴趣。
在《诚信作业,你做到了吗?》调查研究中,学生捕捉到这样的画面:随着下课铃声敲响,我一边做作业,一边哼着歌。这时,同桌对我说:“哎,第四大题的应用题怎么做?给我抄抄,给你五角怎样?”我一口拒绝了。但是,前排一个女生转过来说:“哎,我给你抄,你给我五角怎样。”说着,她把作业递给了同桌。同桌悠闲地抄着,还瞟了我一眼,好像在说:“切,你这小子不讲义气,给你钱还不给抄,傻冒一个。”其实,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抄袭之风在我们周围也出现了,而且大有盛行之势。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尝试用实践填平其对现实生活的疑问与答案之间的鸿沟。如何解决问题呢?这就涉及采访安排、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提出对策等实践技巧的培养。
2.如何采访研究对象?
对于初学者,什么是采访,如何采访,都是未知数。于是,我们先通过课堂交流,与孩子们一起总结采访小秘诀:确定采访时间、对象;分工合作;礼貌采访;认真倾听;仔细记录。再者是采访问题的设计:你想知道什么?你就设计什么问题,再把问题进行比较,看看有无重复?问题贵精不贵多。于是,学生制定了以下采访计划。
采访对象:小红妈妈、李老师、朱老师
分工:博天(提问、整理)
施乐(记录)
小尚(拍照)
采访时间:周五中午12:30采访李老师,12:50分采访朱老师,周六上午9:00采访小红妈妈。
主要问题:你对小学生抄袭他人作业的现象有什么看法?
小红妈妈:
李老师:
朱老师:
3.如何设计调查问卷?
问题调查是以书面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我们可指导孩子将调查问题编制成表格,以邮寄、当面作答、访问等形式,让被调查者填写答案,以了解被调查对象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活动中学生设计了如下问卷:
调查表(一)
温情提示:此调查表为不记名调查,希望每个同学说出自己的真实心声。
4.如何分析调查结果?
对于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是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写作小论文的重要内容。在关于诚信作业的调查研究中,孩子们以本班63位同学为调查对象,收回调查表63份,结果统计如下:
分析结果后,孩子们得出结论:有过抄他人作业经历的同学约占全班人数五分之一左右,而面对他人抄作业的行为,约二分之一的同学是漠不关心的。而抄作业的原因主要有:虚荣心理诱使;学习兴趣缺乏;学习上存在侥幸心理;家庭因素误导;对抄袭作业的危害认识不足。
5.如何提出解决对策?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解决对策,并在实践中“激活”这些对策。针对本次调查结果,孩子们提出了如下反抄袭策略:
[通过班会,认识危害]我们可以通过班主任的帮助,在班里组织一次《作业,我该如何对待你》主题班会。让每一个同学充分认识到抄袭他人作业是害人害已的错误行为。
政治小论文写作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小论文写作涉及思想认识、生活态度、价值观、世界观及生活阅历与经验,又有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语言习惯,还有对阅读作品的积累、解析、品评、贯通、迁移、再造。小论文写作是一种全新的写作理念,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或科研含义上的对某类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所使用的钻研推究的涵义,它是依托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内容,以学生的心灵活动主主体,通过文字表达的一种有形的思维,它是生活化的、修改化的有主体观念的、有情感色彩的一种思维呈现。这种写作是对独立精神的召唤,是对创造品质的提升。实现了由注重章法到回归人性的转变。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独有的表达习惯和直率真诚无畏的心态坦方历史、人生、自我、家庭、社会、生存状态和人类命运。
二、如何让政治小论文写作走进教学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
小论文写作应把写作主体的潜在的情感力、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力尽情地发散,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要树立新教学的观,使价值标准多元化、审美多元化;分析时展对人才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从而减轻学生写小论文思想负担,提倡独立思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能体味创造之乐、表达之乐。
(二)改进教法和学法。小论文写作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充分创造条件和机遇让学生建成现代个性支点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尝试小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模式,建构小论文型写作教学机制,采用富有个性化、人文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在平时还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过程的各环节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小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写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培养良好的思维个性,文道统一,知情互动,使见解更主客观理性。 转贴于
(三)引领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
1.培养批判质疑品质,这是小论文写作的前提。2.训练发散思维能力,这是小论文写作的核心。3.拓展想象空间,这是小论文写作的动力。”想象是无限的空间,通过它可以找出表面上不相干的生活现象之间内在的联系,把它们集中熔铸主一体,创造更广阔地世界。想象就是深度,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静态的文字挥发动态的灵性。4.吸收学科的知识,这是小论文写作的保证,为小论文写作提供“源头活水”。教师还应将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如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优化知识积累,丰富思维背景。让学生从各种渠道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获得创造的源泉。
(四)在小论文写作中培养写作个性。
政治小论文写作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小论文写作涉及思想认识、生活态度、价值观、世界观及生活阅历与经验,又有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语言习惯,还有对阅读作品的积累、解析、品评、贯通、迁移、再造。小论文写作是一种全新的写作理念,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或科研含义上的对某类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所使用的钻研推究的涵义,它是依托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内容,以学生的心灵活动主主体,通过文字表达的一种有形的思维,它是生活化的、修改化的有主体观念的、有情感色彩的一种思维呈现。这种写作是对独立精神的召唤,是对创造品质的提升。实现了由注重章法到回归人性的转变。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独有的表达习惯和直率真诚无畏的心态坦方历史、人生、自我、家庭、社会、生存状态和人类命运。
二、如何让政治小论文写作走进教学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
小论文写作应把写作主体的潜在的情感力、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力尽情地发散,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要树立新教学的观,使价值标准多元化、审美多元化;分析时展对人才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从而减轻学生写小论文思想负担,提倡独立思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能体味创造之乐、表达之乐。
(二)改进教法和学法。
小论文写作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充分创造条件和机遇让学生建成现代个性支点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尝试小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模式,建构小论文型写作教学机制,采用富有个性化、人文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在平时还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过程的各环节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小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写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培养良好的思维个性,文道统一,知情互动,使见解更主客观理性。
(三)引领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
1.培养批判质疑品质,这是小论文写作的前提。2.训练发散思维能力,这是小论文写作的核心。3.拓展想象空间,这是小论文写作的动力。”想象是无限的空间,通过它可以找出表面上不相干的生活现象之间内在的联系,把它们集中熔铸主一体,创造更广阔地世界。想象就是深度,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静态的文字挥发动态的灵性。4.吸收学科的知识,这是小论文写作的保证,为小论文写作提供“源头活水”。教师还应将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如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优化知识积累,丰富思维背景。让学生从各种渠道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获得创造的源泉。
(四)在小论文写作中培养写作个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对原来小学低年级思想品德、科学、社会、生活等学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原来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进行整合而产生的,课程设计努力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有机融和在一起。面对全新的品德课程,任何把握其综合性,上好综合课,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开发品德课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品德课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支撑课程改革。教科书是素材性的课程资源。但它又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要摈弃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认识。
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类课程资源呢?教师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自主整合”,即将教科书的课程资源和其他课程资源有机地组合起来,为教学服务,“整合”不是“拼合”,而是有机地“结合”。现阶段,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可以肯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小学品德课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优势是:
一、丰富了课程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教育论文,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带来了课程资源的变化。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共享性,它极大地丰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加大了课堂密度,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动画、图像、文字、音乐等音频、视频信息的融入,多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有利于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是再现课堂生命活力的有效办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例如,我在讲《宝岛台湾》一课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播放台湾风景图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看的这些图片美吗?想知道这是哪里吗?这个地方还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去领略的风光呢?这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台湾的美丽,激起了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cssci期刊目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整合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在学习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分析的能力。根据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将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整理的能力。学生将从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加工整理,用于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等特点,能够满足品德与社会包罗万象的课程需求,使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整合发挥优势。但我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影响学生道德行为完成和持续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激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整合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多媒体网络能提供文本、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的信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极佳的表现力、感染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奔腾而出。现结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我的祖国多辽阔》教育论文,谈谈自己的一点实践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激情氛围
小学生由于受特有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热情、真挚、善良,心弦一旦被触动,情感很容易被激发,能表现出强烈的爱憎。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它可以把音乐和图片协调地融合在一起,营造氛围,渲染气氛,达到诱发学生情感参与的效果。
课始,伴随着学生熟悉的《龙的传人》音乐地缓缓响起,大屏幕上出现了从网上搜索来的雄伟壮丽的长城、秀丽神奇的黄山、碧波荡漾的漓江、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学生慢慢地溶入到旋律当中,陶醉在动人心悱的音乐声中。面对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学生发出一声声的赞叹,心中情不自禁地涌动起作为一个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龙的传人的自豪之情。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多媒体网络播放的音乐和呈现的画面像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心底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并为接下来文本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想进一步了解伟大祖国”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转向了对文本知识积极自主地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动情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把时间和空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动静搭配,弥补教材中插图和文字说明的局限性,使呆板的画面生动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活现文本内容,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现象或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以此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他们心中的情弦。
在“祖国幅员辽阔”这一版块中,文本只提供了一幅图,单靠这一幅图片,是很难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为了弥补文本中这一空白,我精心制作了“徒步旅行”,比较和感受四个行政区差异的活动。
首先,我问学生们:“我们湖北省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都齐声回答:“春天!”然后,我马上追问:“黑龙江和海南是什么天气,你知道吗?每天早上8:00,我们已经到学校里上学,新疆的小朋友却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吗?请随教师一起去看一看教育论文,看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点击地图上的黑龙江,链接到大兴安岭的雪景;点击海南省,链接到天气炎热的海边游泳场景;点击新疆,链接到繁星满天的夜景。操作完毕后,马上有学生疑惑不解:“黑龙江和海南的天气怎么会差别这么大呢?”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回答到:“我知道,因为它们之间相距很远。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首儿歌《祖国多么广大》,老师讲过的。”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坐的很多同学干脆念起了这首儿歌:“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cssci期刊目录。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看到他们那么眉飞色舞动情地念着,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知道那是对祖国妈妈的爱,这种爱不仅在孩子们的身上涌动,同时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祖国面积广大再也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它显得那么的清晰,那么形象。作为面积这么宽广,幅员这么辽阔的国家的一员,是多么的自豪呀!此时,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师、学生和文本中对祖国的情感互相交织在一起,那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这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道德,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主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模拟情境使人入情
学生的情感是在具体的情境和真正的情感氛围中产生的,学生只有入情入境,才能受到心灵的震动,情感的熏陶,教学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模拟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境育情。 在“风景线”这一环节中,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在学生观察地图汇报了长江和黄河所流经的行政区后,我问:“你们谁真正去过长江,到过黄河,游览过沿途秀丽神奇的风光呢?”很多学生面面相觑,一脸遗憾。这时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从网上截取的视频录像。
视频录像将学生带到了风光旖旎的长江三峡和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真实动人的画面教育论文,扣人心弦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们个个都被长江和黄河的美震撼了。他们个个瞪大眼睛,嘴里不停地发出:“哇……哇……”的赞美之情。再问他们观看后的感受时,有的说:“长江真美,我恨不得马上去真的看看长江。”有的说:“黄河气势好大啊!”有的说:“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爱长江、黄河!”……
通过以上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不仅延伸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还使分散独立的学生个体牢牢地凝结为一个学习团体,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同学们没有一个不被祖国锦绣河山的美景醉到,没有一个不为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到骄傲,对祖国的爱深深地写在他们稚嫩的脸上。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打破创新的神秘感,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了解创新技法,因此开展一些与创新能力有关的知识讲座是非常必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由来、华罗庚与优选法等都是很好的有关创新的典型材料。在讲授“培养正确学习观念”、“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知识时,笔者就引用了这些典型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培养,就可以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此外,笔者在开展知识讲座时还设置了讨论环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须在讨论中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使其在知识的海洋中无拘无束,自由遨游;教师应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同中求异,当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和见解时,要从正面加以鼓励,而不是轻易加以否定,这样能帮助学生逐步改变人云亦云、不敢质疑权威的习惯。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利,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丰富教材内容,有效落实课程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延伸课堂教学,把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纳入教学中,构建一个立体、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系。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活动是多样的,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辩论会、专题讨论会等。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发电厂、新型建材公司、水泥厂,或参与体验新农村的农业活动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触发其创新灵感。为了增强学生理解社会、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和学习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例如,调查社区的人口状况、农民的生活水平状况、周边河流与水质污染情况等,让学生在总结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首先应明确目的,善于引导;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思维保持在高度活跃的状态。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多媒体资源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形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给学生以多感官综合刺激,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延长信息保存时间,延缓学生疲劳感的到来。因此,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多媒体技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并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如,为了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笔者结合中央电视台的《奇思妙想》栏目,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独创性想法;在讲授沙尘暴的治理、环境污染等问题时,笔者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节目,有时笔者还会把一些精彩节目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上与学生一同观看、分析、探讨,以激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