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心理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3 17:10: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心理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心理分析

篇(1)

关键词:妇科癌症;心理分析;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23-02

在妇科疾病中,癌症是威胁广大妇女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妇科恶性肿瘤包括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绒癌等,据报道妇科恶性肿瘤居妇女全身肿瘤发病的首位,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复杂多变,往往出现焦虑、恐惧、压抑、失望、悲伤等心理反应,其心理因素造成的不良情绪会使病情恶化,因此,医务人员应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与患者交朋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及时有效地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满足患者身心需要,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1 妇科肿瘤病人的心理分析

1.1 怀疑心理:

当患者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时,精神高度紧张,不敢正视眼前的现实,甚至怀疑诊断的准确性,采用否认的态度,于是四处求医[2],想得到医生的帮助。患者往往感到莫名其妙的不安、表现出容易生气、身体紧张、无法集中注意力、没有理由地烦躁、容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现象。

1.2 悲观心理:

许多患者都认为确诊为癌症就等于宣判了死刑。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会产生惧怕,紧张,不想与别人说话、交流,甚至于害怕自己突然死去。由于有些癌症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便对各种治疗慢慢失去信心,而产生消极悲观情绪。

1.3 求生心理:

癌症患者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可以增强其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其病情[3]。医护人员应掌握患者这种心理,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给予其鼓励与支持,帮助其树立自信心,缓解其精神上的痛苦,让患者在积极、乐观的状态下接受治疗,使患者的生命得到延续,发挥出护理的重要作用。

2 妇科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

2.1 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 让病人勇于接受治疗:

护士要以诚恳、同情、关怀、体贴的态度对待患者,特别是处于疼痛中的患者极度敏感,需要额外的关注和同情,唤起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创造良好、积极的情绪。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的与病人交谈、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根据患者的心理需要,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心境,帮助患者建立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使其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中解脱出来。

2.2 取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医务人员必须尊重每一位病人,各项操作要征求她们的意见,最重要的就是取得患者的信任,护士不仅需要提供生活护理,还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提供有关心理和疾病的知识,让患者认识所患的疾病[4]。护理人员必须设身处地去了解患者,鼓励患者交谈,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同时经常深入病房,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让患者感觉到护士的关心,让患者发自内心信赖护士[5]。培养病人的兴趣和价值感,保持乐观情绪。

2.3 缓解患者的痛苦 消除精神创伤:

患者不仅有身体上的损害,精神上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积极治疗患者躯体疾病,建立有效的沟通,护理中尽量做到环境美,语言美,举止端庄,技术娴熟,并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调整,组织病友交流与家属有力支持,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绝望的心理,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增强抗癌的信心。

3 结语

癌症患者往往是感觉很失落的,对社会和亲人表现出一种排斥感,感觉世界都在排斥他,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想法,感觉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这些都表现在心理上。所以对于癌症患者,对其进行心理治疗有时甚至好于药物治疗,做好心理治疗,建立有效的沟通,针对患者的心理症状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调整,进行心理安抚可以重新树立患者的人生观,使其对社会重新拾回信心,从而更好的面对社会,更加的配合治疗,也能更好的减轻患者的痛苦。所以说,对于患者我们不仅仅是对于疾病的治疗,同时也要对心理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成静,王高华.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心身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174-175

[2] 李秀萍.妇科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3):221-222.

篇(2)

分娩对大多数产妇来说因为是从未经历过的人生历程,往往充满了恐惧,导致宫缩乏力等不利于分娩的情况发生,如果护士对产妇实施有效的心理指导,则可以缓解其紧张情绪,从而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下面对不同产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一详细阐述:

1 产程中的心理分析及处理

首先是担忧。产妇对能否顺利分娩,能否渡过这一人生关口,能否承受宫缩的疼痛,能否产下一个健康的宝宝等等问题表示担忧。因此医护人员首先应对产妇进行宣教,告诉其分娩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应该勇敢面对。产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是难以承受的。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都会给予正确的指导,以减轻分娩对产妇造成的痛苦,消除产妇对分娩的担忧。

二是恐惧。产妇的恐惧来自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对疼痛的恐惧,表现为不安、焦虑、紧张、不止甚至大喊大叫,失去自然分娩的信心,强烈要求剖宫产,结果致难产,剖宫产率上升。因此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产妇,带她们熟悉环境,主动同产妇聊天,消除陌生感,拉近医患间的距离,还可让产妇倾听轻音乐,使产妇的紧张情绪放松下来,再次对产妇进行仔细的检查,动作轻柔,语言亲切,并让产妇知道产程的进展情况,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若遇异常情况,应镇静、有分寸地向产妇说明情况,消除其疑虑,增加产妇的信心,并让其与医护人员配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再有协助家属完成陪产工作。在宫缩时可给予适当的抚慰、按摩、紧握产妇的手,使其有安全感。宫缩间歇可给产妇适当喂水、擦汗、鼓励,对那些痛阈低的产妇,指导她们阵痛时调整呼吸,双方抚摸腹部,并耐心开导她们,不要喊叫或哭闹,那样会消耗体力,造成难产、新生儿窒息、产后腹胀等。

2 产程的心理分析及处理

首先是依赖心理。产妇往往认为宫口开全了,剩下的事就该医生护士处理,要求尽快让胎儿娩出。这时应向产妇讲明,此产程还需要一段时间,医护人员仅仅是“助产”,而她才是分娩的主人,只有通过她的努力新生命才会诞生。

其次是担忧,担心不会用力,胎儿分娩过程中会出现异常。这时产妇多有体力消耗,疲惫不堪。医护人员应教产妇如何使用腹压,在宫缩间歇时放松,保存体力,以防胎儿出头时无力造成新生儿窒息,密切监护胎心情况,使产妇放心,对过度疲劳的产妇应给予吸氧,静脉滴注葡萄糖或缩宫剂,增强产妇分娩信心,若遇异常情况,果断处理,争分夺秒,忙而不乱,减少产妇的思想负担,尽快结束分娩,保证胎儿顺利娩出及产妇的生命安全。

3 产程中的心理分析及处理

篇(3)

掌握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年龄、职业、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等。例如掌握患者突然闭经是由于高考,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大等原因引起高度疲劳的结果,便可对症处理。

家庭背景分析调查:包括患者在家中的地位,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家属对患者的态度等。如果患者情绪波动起伏是受其亲属所左右,就首先做好亲属的工作,以便从根本上稳定患者的情绪。

健康状况分析:了解患者的健康史、对疾病认识的态度、体质强弱等可使患者在相似严重程度的疾病中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

患者情绪的判断:患者的面容、神态、语调、姿势等可反映其情绪,但个体差异使患者的焦虑、紧张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

妇科门诊患者的心理状态

急躁不安、挑选医生型:多见于一些病程较长,自我认为病情较复杂的候诊患者,常表现为坐立不安或来回踱步,认为别人诊疗时占用她的时间,不断地询问就诊号码,围观医生诊断,遇到与自己类似的患者又急于知道结果,往往喜欢“偷听”或“偷看”诊治过程,以探听医术是否高明。他们特别愿意找高年资的医师就诊,怀疑年轻医师的医术,害怕男医师诊疗。

忧郁、多疑型:多见于一些中年或更年期的患者。中年是个应激时期,体力和心理稳态常趋向紊乱,面临的问题多、负担重,又是许多疾病的好发年龄,常对多项检查顾虑重重。担心患病后给家庭、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损失,牵挂父母和子女的抚养及自己是否成为配偶的累赘等一系列问题而忧心忡忡。

紧张、羞怯型:多见于大龄青年或未婚先孕的人工流产者,她们多因职业、经济、学习工作任务过重、夫妻不和及社会因素等不能正常怀孕生育。常害怕刮宫术的疼痛、怕出血多或并发症等,特别是未婚先孕者,担心被熟人发现,通常是自身紧张和难为情的心理,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

焦虑、恐惧型:常见一些急、重症患者,他们是由正常的社会角色意外地进入危重患者角色,且起病突然,发展迅速、病势凶险,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受病痛和死亡的威胁,以及未安排好工作和家庭生活常出现极度的焦虑不安与恐惧,迫切渴望得到有经验的医师治疗。

自卑心理:多为性病患者,早期症状因羞愧而讳疾忌医。症状加重时因恐惧而到医院治疗,怕受到医务人员的歧视,担心朋友、同事知道后受冷落,担心今后的生育问题等。

心理护理

基本原则:①先重后轻,先急后缓。②根据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解除心理障碍。③了解病情变化、治疗过程、效果,对患者作出适当的解释或预告。④开导和劝慰。⑤卫生知识的宣教。

篇(4)

1、青年药妆消费群体状况描述:

处于求偶恋爱期和婚姻七年之痒期。

学历偏高,本科、大中专学历居多。

白领人群居多,有些有稳定职业有些职业并不稳定,以企事业单位职员、政府公务员、个体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为多。

该人群的年龄偏大者有家庭和生活压力拖累,个人和家庭中低收入水平,总体上属于中低端购买群体。

多遇到内分泌和生活压力导致的皮肤问题。

2、中年药妆消费群体

有稳定的家庭和孩子,收入中高,与中青年群体相比有明显高的购买力,属于中高端购买者。

学历偏低些,大中专、高中具多。

白领居多,也会有部分蓝领人群。职业基本稳定,注重外表,职业多为企事业单位职员、政府公务员、服务业、各种个体业主、自由职业者等。在单位有地位、职位和职权,基本为中高管。

年老色衰、自然老化方面的皮肤问题,有些面临夫妻审美疲劳问题。

二、 药妆消费心理分析

1、 年轻的药妆消费群体

青年女性购买药妆的心理是感性成分多,理性成分小

年轻女性购买药妆和普通化妆品一样,是对靓丽容颜的追求,对于很多女性来说,一生最大的资本就是漂亮的容颜。对问题肌肤带来的“面子”问题,让她们感觉见不得人,对不起“观众”。青春靓丽容颜确有皮肤问题,造成难堪和回头率降低是她们非常害怕和担心的。

一般来说,女性购物的感性成分明显高于男性,药妆也不例外,当营业员的介绍能站在女性角度,情感和理性介绍都到位时,女性受其影响、受感染而购买的机会就大。

购买受氛围影响较大。当卖场有让女性“占便宜”的促销活动,而不是“便宜的商品”,或者卖场陈列堆头、灯光、音乐、环境、产品包装等感性因素都很好时,可大大促使女性购买。

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的从众心理明显高于男性。尤其是在服装和化妆品上更为突出。因此制造流行和朋友推荐,也会很容易使女性对药妆产品产生购买。青年女性中因为“和朋友逛街受朋友影响”而购买或消费了本来不打算或不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现象是比较多。因此针对一个个各细分群体的青年女性,加大力度培育这些细分群体的消费习惯,显得非常重要。

冲动性尝试性购买,大多不言后悔

女性购买药妆和其他产品一样,购买的目标开始时模糊的,心中并没有确定的目标品类和品牌。模糊和冲动的尝试性购买、对新奇产品愿意体验是其另一个购买心理特点,且这些购买行为大多不会后悔。

有一项女性消费的调查资料显示:58%的青年女性不后悔自己为一时的心情好坏所付出的代价。还有30%的人认为无所谓,她们认为只要能代表自己当时的心情就是值得的。女性感到后悔程度较高的是受广告影响(35.9%)和销售人员的推荐(31.3%)而产生的非必需的购买行为,不过也有38%的女孩子对此仍坚持说不后悔。可见发生非理性消费后,青年女性对受广告和销售人员的影响耿耿于怀,而对于自己因心境变化、一时冲动或利益驱动下的选择却并不介意。

对此,药店应该真正在卖场氛围营造上多下功夫,专门营造一个女性购买的心理氛围,提供舒适的空间、时间、环境、提供微笑热情实在且无微不至的服务、提供时尚精美的卖场设计装修,抓住女性的消费心理,就能实现药妆销售。

解决皮肤问题的购买心理

药妆品应该能够解决一般化妆品不能解决的皮肤问题,满足普通化妆品不能满足的需求。如果功能完全相同,消费者就没有来药店买药妆的理由,且确实有些问题皮肤不是一般的化妆品涂抹一下就能解决的。有些女性对于药妆的专业性,对于药店能够提供有别于普通化妆品,能解决的其皮肤问题的药妆方面看得比较重,药店必须有皮肤美容师为其咨询。且能提供在药物、食物、保健、器械、锻炼、皮肤科学清洁及搭配药妆品方面建议和方案。当消费者使用体验确实有效后,就就能征服青年女性忠诚且形成口碑传播。

药店应该在药妆品类的组织上,一开始注重其特殊功能。然后再慢慢扩大药妆品类。不应简单的把到处都有的化妆品搬进药店,就叫做自己是药妆店。在服务上,应该设有皮肤问题专业咨询、检测区,有美容导师为其服务。

2、 中年药妆群体消费心理分析

中年药妆消费人群除了以上心理外,她们对药妆的消费,还多一下心理特点:

注重商品的利益与使用价值

中年女性非常重视所购药妆能带给她们的感受和使用价值,在购买过程中更谨慎、仔细,一般都会认真比较利害得失,追求药妆物美价廉。且她们由于上了年纪,对自己的皮肤问题有一定认识,对于化妆品有一定的认识,购买意向和指向比年轻女性更明确,因此,你的药妆的具体利益应该是可见、可感的,物超所值的。推荐的产品要能确实和需求匹配,能真正改善和解决其皮肤问题。

怕被抛弃和不被重视,购物过程掺杂浓厚的情绪、情感

篇(5)

当今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并列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需要手术的病人来说,不仅存在躯体问题,还存在因手术引起的心理反应而影响手术效果及康复。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笔者注意观察病人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心理状态,并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纠正病人不良心理倾向,使其处于有利手术进行和术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现就手术病人的心理及护理对策分析如下:

1 术前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

1.1 心理分析

1.1.1 焦虑、恐惧心理 手术本身可以认为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恐惧和焦虑是术前病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主要是对手术知识缺乏、惧怕疼痛、残废、死亡;恐惧医务人员不尽职尽责或技术熟练程度不够,医院设备不完善;或恐惧进修生、实习生操作,从而担心手术中的安全问题。

1.1.2 期望过高心理 认为手术后一切会恢复如初,病人对手术的积极性较高,迫切要求尽早手术。但这类病人常常想不到手术弊端的一面,对手术的结果常常是期望高于现实。

1.1.3 疑迟心理 指诊断不明、行手术探查的病人或家庭经济困难、或估计术后效果不理想的病人,对是否手术犹豫不决、情绪不稳定,时而烦躁不安。

1.2 心理护理对策

1.2.1 焦虑、恐惧心理是术前心理护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护理人员在术前要与病人详细交谈,了解其恐惧的原因,予以针对性开导、解释,以同类术后病人做示范,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减少病人不必要的顾虑,并动员病人家属克服消极紧张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去影响病人,鼓励病人,给病人以积极的心理安慰,缓解病人恐惧情绪;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病人,通过谈心缩短医患间感情上的距离,医护人员在言行表情上要显示对手术充满信心,并向病人保证尽最大努力为病人进行手术,以树立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进而缓解恐惧心理;必要时用暗示疗法,使病人明确是其最信赖的、技术最高明的医生做其主刀,增加病人安全感,缓解恐惧心理;对于精神特别紧张的病人,术前适当进行呼吸松弛训练和肌肉松弛训练,从而达到心理安定、减轻焦虑和恐惧的目的。

1.2.2 对手术期望过高的病人,心理障碍常出现于术后效果不满意时,术前心理护理的方法是向病人说明手术的困难和弊端,可能出现的不理想问题,让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减少对手术的过高期望和不理想效果所形成的心理反差,预防手术不理想所致心理障碍。

1.2.3 疑迟型心理的病人,对制定手术方案的参与意识较强,医护人员要让病人参与制定方案,讲清手术的利弊,使其在保持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对于病情需要、病人认识不足、不愿意接受手术的病人,要向病人讲明手术对其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并动员其亲属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2 术中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

进入手术室的病人都有紧张、恐惧和疑虑心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对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有很大帮助。

2.1 对全麻病人的心理护理 全麻病人的心理护理关键是在麻醉诱导期,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护士要耐心、细致地回答病人的询问,向病人说明麻醉和手术是安全的,消除病人疑虑和恐惧;在未行麻醉前,护士可与病人交谈与手术无关的问题,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病人对医护人员充满信任感,有利于顺利度过诱导期。

2.2 对非全麻病人的心理护理 此类病人处于清醒状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而患者的合作来自于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护士要主动安慰病人情绪,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病人的情绪尽快松弛下来;要满足病人提出的一些要求,如搔搔痒、按摩肢体等,并要鼓励病人的意志,提高病人的痛阈;在手术的每一个环节上,要及时地预测即将出现的情况,及时给病人以暗示和鼓励,取得病人配合。

3 术后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

术后是病人心理问题比较集中并反应强烈的阶段,术后的反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手术结果的忧郁,二是术后疼痛。术后忧郁多见于术后伤残缺损和重要器官术后的病人。持续性疼痛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心理抑郁状态、心理退化、对术后反应认识不足、缺陷心理等都能加重疼痛程度和使疼痛时间延长。

篇(6)

教育实践证明,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后进”,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心理障碍”所致。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后进生”的心理分析

毋庸讳言,几乎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不难发现,“后进生”大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缺乏青少年所固有的朝气和生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学生的心理障碍造成的,具体地说,就是存在着自卑、自馁和自弃心理。

自卑:无端地轻视自己,时时事事认为自己无法赶上别人,进而自暴自弃。这样的孩子,在父母面前,不愿意多说话,不愿坦露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及与同学相处的情况;在学校,喜欢独处,甚至独来独往,不愿意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千方百计避开老师;在社会交往中,缺乏主动性,缺乏参与意识,总感到自己无能,无法赶上别人,更不相信自己能超过别人。

自馁:不同程度地丧失自信心,各个方面都表现得畏畏缩缩。在家庭中,本应该有能力处理的事,不敢去处理,怕受到大人的指责;在学校里,对老师唯唯诺诺,对同学之间的不正确言行,不敢戏诫,更不敢提出批评;在社会交往中,谨小慎微,生怕被别人瞧不起。

自弃:由于自卑、自馁,从而产生自甘落后的消极心理。这样的学生总认为生活无聊,凡事对己不公平,自觉前途渺茫,得过且过,自暴自弃。在家庭中,不听父母的教育;在学校,与教师有对立情绪,与大多数同学有隔膜,容易和同类学生结成小团体,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这些不良心理的产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客观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它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

在家庭中,有的家长缺乏理智的教育意识,认为“后进生”学习成绩不佳是智商低的原因,没有成才的希望,从而导致对孩子失去信心,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在学校,教师对学习和表现较差的学生往往不是进行引导、教育,使之提高成绩和改掉不良的习惯,更多的是一味地进行批评和讽刺,这势必刺伤其自尊心,损伤他们的进取心。在社会上,因为家长没有权势,或犯有错误,或有残疾,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会受到不公平的冷眼和嘲讽,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或玩世不恭的心理。这些都会造成阻碍“后进生”积极进取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消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后进生”消极心理的存在,尤其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背景下,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注重整体质量而忽略个体,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若视而不见,任其存在和发展,必然影响教育质量的折扣,甚至将导致学生的大量流失,这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关键还是在学生自身的转变,要防止和消除“后进生”的不良心理,促成“后进生”的转化,必须凭借家庭、学校、社会几方面的合力,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家庭原因造成的不良心理,多是由家长的指导思想不正确,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子女方法失当所致。因此,家长必须加强同学校的联系,常与老师沟通,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更主要的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这个阵地丢失了,完全依靠学校教育,孩子的发展就没了保障。

因学校教育失当的“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则要靠教师们去消除。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树立面向全体同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观念。要做到公平待人,绝不可以财、以势、以成绩来决定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尽可能地做到一视同仁,对学生施之以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消除其心理障碍,帮助“后进生”找回失落的做人的尊严和自信。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被尊重的认知是动摇“后进生”的有力法宝。

转化“后进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艰苦长期的教育工作,各科教师应形成共识,密切配合,要特别重视“后进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共同疏导,形成转化“后进生”的合力。作为“后进生”的班主任所起的作用更为关键,应做到:找闪光点,帮助“后进生”树立“我与他人一样能学好”的信心,把他们的闪光点作为他们转化的契机。“后进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后产生的心理满足,兴奋愉快的情感体验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基础。

篇(7)

1.内分泌机制完善。在体内激素的时刻作用下,青少年阶段从人体机能到形体上都会产生巨大变化。其中,生长素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促进机体生长;促甲状腺素促进甲状腺生长;促性腺素促进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在这些激素的共同作用下,青少年人体发育快,生理变化大。

2.生理机能逐步增强。这主要体现在大脑发育趋向完善上。大脑的发育主要是脑神经纤维变粗、增长、分支及髓鞘化、脑神经分化机能达到成人水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显著提高。同时,由于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促进了脑的内部结构和机能的不断分化和发展,使青少年的记忆力、理解力、思维都得以实质性提高。

3.第二性征出现。青少年由于身体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等各系统功能增强,引发生理上的明显变化,第二性征显现出来。在男性身上表现为,肌肉发达、骨骼变硬、身体增长快、肩部变宽、胡须变黑、喉结突出、声音变粗而浑厚,男性特征越发明显;在女性身上表现为,皮下脂肪增厚、皮肤光泽、体态丰满、臀部变圆、髋部变宽、隆起变大,女性特有的体态逐渐形成。

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

1.智力发展快。在大脑机能不断增强、生活圈逐渐扩大、社会实践日益丰富的共同作用下,青少年的智力发展迅速。此阶段,他们的感知觉,记忆力、理解力、创新思维、逻辑思维不断增强,特别是逻辑思维较为活跃并趋于严密,学会了通过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等逻辑思维来反映事物的属性及内在联系,在主观表达、理论思维上都有明显提高。伴随着智力的发展和理解分析能力的增强,青少年还学会了辩证地看待事物,分析矛盾,发表见解,热衷于热点问题的争论、探讨。

2.自我意识强。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并适时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包括着装、发型等。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并没有形成固定形象,也就是说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和成熟。

3.情感与现实充满矛盾。青少年在情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错综复杂和充满矛盾的,主要表现为闭锁性与交往诉求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些矛盾集中反映了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伴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变化,青少年开始不断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并在仪表、穿着上进行自我塑造,追求美的言行与形态。

二、影响青少年着装心理的个因

1.自我个性的影响。伴随着生理的成长变化,青少年自我个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人化和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个性上的独自追求、心理上的蠢蠢欲动以及权利上的要求平等,都体现出青少年要独立,要从父母的约束和监视中摆脱出来,要尽快融入社会角色中,要拥有社会人同样平等的权利,要在着装等外型上追求成人化,追求与众不同。因此,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刺激,往往会选择比较时尚、亮丽的服装款式和颜色,以达到标新立异的目的;他们崇拜、攀比心理一般比较强,多向往品牌服装,像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产品正是迎合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设计出很多针对青少年的服装,抢占了很大市场。同时,青少年喜欢运动,对运动装较为欣赏,名牌的运动服都是他们热衷的对象。

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从小到大成长的最为重要的场所,由父母及其他长辈亲戚组成的家庭和大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和心理的影响是最为根本的,甚至父母的性格和心理直接决定着青少年的性格和心理。因此,父母的审美评介和着装都会在孩子的身上得以体现。同时,由于青少年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穿着完全依靠父母买,或在父母陪伴下去买,因此,他们的服装往往带有成人的烙印和父母的思想见解。作为父母大多希望把孩子塑造得青春活力、阳光时尚一点,在购买服装时,又有别于成年人,会尽量避免一些过于前卫、性感的服装。由于青少年身体在不断成长变化,父母往往会选购一些尺度较为宽松,能够穿得久一点的衣服。作为青少年,经常处于好动状态,宽松、简单的衣服是他们热衷的对象。

3.多元文化的影响。首先是社会文化,以大众传媒为喉舌的社会文化传播形态,时刻充斥在青少年身边,无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由于他们尚且缺少辨别是非的意识和能力,人生阅历不够丰富,思考问题不够周全,往往是凭着直觉和喜好来做出感性判断,极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着传媒播放或描述的穿着形态、仪表形态等。因此在他们的着装追求上必然带有社会文化的色彩,但并不会太浓重。其次是校园文化,青少年大多为学生,他们带着不同家庭和社会文化的背景聚合到一起,在学校教育和相互影响的作用下,形成了校园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在提高学生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让学生具有较为单纯的心理,映射到着装上,则往往形成简单、青春、活力的着装追求。再者是流行文化,如流行音乐和青春热舞,大多是充满着欢快、激情、奔放、狂热、梦想的节奏,正应和着青少年成长的节拍和心理,他们往往刻意去追求、模仿、试唱,期望产生同样的激情与浪漫。再如代表着流行元素的偶像派明星,像周杰伦、李宇春、林俊杰等,以及一些日韩,甚至欧美国家的音乐组合,都是大多数青少年崇拜和模仿的标本,体现在着装上更是越发明显,牛仔裤、运动服装、休闲服装等成为了青少年的主打和首选服装。

三、基于青少年着装心理的服装设计

1.设计原则与灵感来源。从上述青少年着装心理分析来看,从事青少年服装设计应注意以下原则:在总体理念上,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诉求,以时尚、亮丽、简约、活泼、活力、青春等为原则,展现青少年阳光、青春的性格特征;在外观上,要给人简约、流行元素多、新颖独特的感觉;在色彩搭配上,要以明快、中暖色调为主,把青少年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特征展现出来;在服装的搭配上,力求上下统一协调,整体性感觉要强。为此,服装设计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设计灵感。一是从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出发,深入了解他们的喜好、追求、思想观念以及生活环境,寻找符合青少年审美追求和心理需求的创作灵感,这也是最为根本的出发点。二是从流行文化元素上捕捉灵感,主要有他们崇拜的明星,喜欢的运动、游戏、音乐、电影、动漫,热衷做的事,崇尚的运动休闲品牌,等等。青少年被流行文化引导着,创作出具有浓郁的流行文化元素的服装自然会受到他们的青睐。三是从知名的青少年品牌商寻找灵感,如今像深圳的“童梦”、广东的“菁菁草”及上海的“法娜妮”、北京的李宁等品牌都是青少年服装设计的成功典范,深入研究这些品牌,寻找创新的灵感,是一条难得的捷径。

2.面料选择。青少年服装设计的选择上没有特定的要求,棉、麻、毛、纤维等面料均可以使用,但要确保生态环保,有利于人体健康。针对青少年的实际,服装的面料选择上最好功能性强一些,可以透气好、耐磨、吸汗的全棉为主;也可以防雨的化纤面料为主。针对不同用途的服装,应恰当选择不同面料的服装,讲求实用、简约、舒适。

篇(8)

在英国社会,男女婚配的过程一般都绅士追求淑女,女方要保持矜持的态度:女方要与男人保持着距离,以显得清白和高贵,越高傲的女士越被认为值得一追。而毛姆的这篇小说却将这一传统模式倒转过来,形成了幽默的喜剧效果。本文将透过逃婚、逼婚的表面现象,深入分析小说男、女主人公面对婚姻时的矛盾心理,揭示二人行为的深层次社会原因。

一乔治逃婚行为心理分析

《梅宝》中的乔治的逃婚行为显得滑稽可笑,他并没有向女方说明自己的想法,他只想一逃了之。为什么他会出现这种逃婚行为,这里有着深层的个人和社会原因。

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乔治和梅宝却没有感情基础,显然乔治并不爱梅宝。乔治只是在短暂的休假期间和梅宝相识,便匆匆定婚,由于时间短暂,两个人不可能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了解对方。造成小说这一现象原因与英国社会的传统有关,按照英国传统,英国讲究门当户对,其中政治、经济起着决定性因素,男性的婚姻是由其社会地位和财产来决定,与之相配的女士的家庭背景也十分重要。小说中的乔治是政府公务员,公务员在英国社会是很体面的社会阶层,尽管他在海外任职,仍然成为淑女青睐的结婚对象,这就是为什么乔治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找到新娘的原因。婚姻中的男女是否般配并不取决于个人的意愿,还要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英国的男女相识一般是在社交场合,例如,茶会、舞会、宴会等,社交场合等级越高,男女社会地位等级也就越高,男女双方由人引见,如果男方中意女方,可在适当的时候造访女方家里,女方家庭中男性成员会回访,在男女双方建立交往,互访几次之后,男方可在适当的时候向女方求婚、定婚。在这个过程中,男女双方门当户对十分重要,只有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遵循了世俗的礼仪,这桩婚事才会成功。在这种婚姻观念里男女感情被置放在了次要地位,甚至被完全忽视。从小说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乔治的婚约就是英国传统缔结的婚约,这个婚事看似无可挑剔,但在即将结婚的时候,乔治发现,自己当初不过是只看到了对方的外表而已,他并不真正了解对方性格,当然更谈不上两个人有多深厚的感情,毛姆以幽默地笔调描写乔治的心理:“他忽然间没头没脑地泄了气……他感到胃里一阵可怕的空虚,膝盖哆嗦起来。他没法坚持到底。”一个人不是因结婚而感到幸福,而是感到恐惧,显然这个婚姻从一开始就坍塌了。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英国社会普遍认同,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而悔婚是不名誉的行为,所以乔治无法承担毁约带来的世俗社会的压力。于是,在一系列的事件后,乔治显现出了英国绅士虚伪和怯懦的一面,只好一错再错:明明自己不想结婚,但在给梅宝留言条的落款还要写上:爱你的乔治。这使女方产生了某种错觉,以为对方对她还有爱慕,只是由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外力,才使得他们无法结婚。乔治的懦弱还表现在,他不肯正视自己,不敢面对女方坦言相告,他愚蠢地以为自己远远逃走,女方自己会醒悟、知趣、退却。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乔治不敢面对世俗社会的指责,他想既不结婚又要保住名誉,并企图将悔婚的责任推给女方。然而从乔治一系列愚蠢可笑的逃婚行为恰恰证明,如果没有爱情为基础,婚约是没有约束力的,乔治对与梅宝结婚没有信心,是由于缺乏感情基础造成的,他逃婚行为更是对社会风俗的反抗,也是无奈之举。

二梅宝逼婚行为心理分析

在毛姆小说里,梅宝是滑稽、愚蠢的女人。因为她在漫长的逼婚之路上,显得执着和偏执,这也是英国社会女性的地位和心理所决定的。

英国女性在婚姻中往往处于被动位,因为女性在婚姻中处于从属地位,女子没有社会地位,法律规定女人没有财产继承权,如果家庭中男性去世,没有直系男性继承人,家庭中任何女人哪怕是直系亲属也不可能继承财产,财产只能被家族中的男性成员继承,女性最终会一无所有、生计无着。因此,结婚是女人的唯一生存之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就反映了女人的这种窘境,因此在小说开篇奥斯丁就写道,富有的单身男士一定想娶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这句话是一句反话,可以解读为,女性一定要找一位富有丈夫,否则难以安身立命。毛姆充分认识到了这种婚姻的实质,所以他在其它作品中也写到这种社会背景下的婚姻多为悲剧,毛姆的作品里的女性不是为了爱而嫁人,而是因社会、生存压力而嫁人。《彩色的面纱》里的凯蒂,面对妹妹多丽丝初步入社交场合就觅到了如意郎君,为了赶在多丽丝结婚前出嫁,为了不被母亲数落,答应了保守冷漠而不善交际的细菌学家瓦尔特的求婚。《赴宴之前》里的米莉森特也是因为到了二十七岁,没有其他人愿意娶她了,所以就嫁给了年近四十有个不错职位的哈罗德。她们都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完全违背了婚姻应以爱情为前提的宗旨。《梅宝》中的女主人公和乔治定婚已经七年了,她也被岁月蹉跎变成了剩女,如果和乔治不能顺利完成婚约,她将当一辈子老处女,将要过着没有经济保障的日子。为了生计,爱情二字也被放置在了第二位。乔治符合当时有产者的标准,这令梅宝满意,所以她不肯轻易放弃与乔治的婚约。梅宝所担心的,无非是男方的长相,“七年的时间可能把人弄成多么可怕的样子,我真担心你会变得又胖又秃。我太紧张了。要是经过这么多年我却没法嫁给你,那多可怕。”这成了她唯一的一点小小的虚荣。所以梅宝对乔治强势地穷追不舍的背后,是她的无助和无奈。

梅宝不肯放手婚约的原因,也是英国社会女性贞洁观念的影响。梅宝有婚约了,在英国社会和已婚女性没有太大区别,如果悔婚的话就形同离婚,甚至还不如离婚女性,因为悔弃婚约不仅是不讲信用,而且是不洁的行为,不贞洁的女性是被社会所不耻的。小说中乔治并没有说“不肯结婚”的话,因此梅宝不能也不肯第一个说出这样的话。所以在这场婚姻战争之中,梅宝始终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牺牲与高尚的行为。乔治工作的地方是英国政府在亚洲的殖民地,那时的亚洲贫困、战乱,本不适合于白种女人居住。在这种局面之下的梅宝,如果她不与丈夫同甘共苦,会被认为是势力女人,同样会受到上层社会的排斥,因此她不能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情。而女性与男性同甘共苦,为男性牺牲,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因此梅宝要表现出她的道德高尚,即使不适合白人妇女居住的环境,她也要去忍受。这样她就会被社会认同为高尚。所以当她一见到乔治后,认为自己是成功地做了一件应当受到赞美和感动的事情,所以才会容光焕发。读到这一喜剧式的结局,反而会让人品出苦涩的味道。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0-01

在物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经常需要分析学生的物理学习心理。作为一位物理教师,应该了解一些分析学生物理学习心理的方法。本文对中学生物理学习心理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一、物理学习心理分析的内容、特点和方法

物理学习心理分析的内容和特点。物理学习心理分析指对那些跟物理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的分析。这些心理现象包括学习的认知过程、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和兴趣等。物理学习心理分析属教育心理的研究内容,它跟其它教育心理分析如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学业成就测验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分析或测量,所测到的心理物质有重叠的部分,故一般来讲它们之间会有一定程度的相关。但是物理学习心理测量又区别于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以及学业成就测验。智力测验与一般能力倾向测验所测的是一般认识能力或一般能力倾向;学业成就测验或各种选拔考试,根据其测试目的,往往是对知识和部分能力的综合测试;物理学习心理分析则是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形成的、对进一步学习物理起决定作用的心理特质的分析或测量。

二、物理学习心理分析的方法。物理学习心理分析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心理分析,其特殊性决定了这种分析必须是在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各种物理作业过程及结果的分析来探知学生的心理特质;同时由于它也是一种心理分析,可以借鉴一些一般心理测量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对研究对象在物理学习活动中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通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作观察记录可采用以下方法:①评等级法,即先将要观测的心理特质或行为排出不同等级,记录时在相应的等级上做标记;②记录出现频率法,即观察时出现一次特定现象即在表格中该现象处做一次标记;③连续记录法,即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笔记、录音机、摄像机等手段记录下来以进行分析。

(2)谈话法。谈话法即直接与被试学生进行有准备的谈话并记录谈话内容及被试学生的反应。运用谈话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统一的谈话提纲,以确保对不同被试学生施以相同的刺激;②事先对被试学生可能的回答分类制表,谈话时只在相应的项目上作上标记;③建立和谐的谈话气氛,消除被试者的拘束和戒备心理,使之畅所欲言。

(3)问卷法。 问卷法是通过问卷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调查的方法。运用问卷法可以对学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等进行调查。

(4)测验法。测验法是通过心理测验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心理进行测量的方法。运用测验法可以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心理作大规模的测量,是研究学生的物理学习心理特别是物理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为确保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该法对整个测量过程特别是测验的编制有严格要求。

三、物理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

1、物理学习中思维障碍的分析。思维是物理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心理活动,也是存在障碍最多的心理活动。思维障碍干扰和阻碍物理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正确理解,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物理学习能力甚至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正常发展。造成思维障碍的因素很多,一般可归为三类:一类是知识因素,即由于学生头脑中缺乏为思维活动定向的知识或有关知识处于混乱无序状态而形成思维障碍。如在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维过程中,如果相应的表象知识缺乏或错误,存在错误的前概念或新旧概念界限不清,则都有可能发生思维障碍,形成对物理概念的表面理解或引起概念的混淆。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如果学生对相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的含义或适用范围不清楚,则这一思维过程必然会遇到障碍。再一类是技能或能力因素,即缺乏执行思维活动的智力技能或能力从而使思维过程无法继续。例如综合性强的物理问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灵活性强的物理问题要求学生具备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即使是基本的物理问题也要求学生具备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智力技能,否则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活动会障碍重重,无法顺利进行。最后一类是学生的不良思维习惯和一些外来干扰因素。如中学生思维的绝对化、片面化倾向,想当然的思维习惯以及思维定势的影响都可形成思维障碍。

篇(10)

【关键词】:绝育手术、心理分析、心理治疗

一、 受术者的心理分析

(一) 社会心理因素。我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所接触的受术者大多是回族女性和农村女性年龄在28—35岁之间。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宗教观念、文化习俗等影响,她们的心理状态不仅受整个社会的制约,也受局部环境制约,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下、有的“双女户”认为无儿子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意识较浓,是非自愿手术的。社会心理因素还表现为:女性生殖器官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神秘而不可侵犯的。还有部分育龄妇女对公民履行避孕节育义务理解不够,是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而来的,受术者大多身体健康,心理需求不同于一般就医患者,对手术有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二) 胆怯、紧张心理因素。由于一些妇女文化水平较低,对计划生育知识及手术过程及原理缺乏了解,担心手术出现意外或留下后遗症,心理压力严重,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精神萎靡,肌肉紧张,以致影响食欲和睡眠,从而加重恐惧心理。加之医护人员言语不当,缺乏对受术者的尊重、关怀和体贴,简单、粗暴地对待他们,使之失去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三) 悲观、抑郁心理因素。在节育手术过程中,只重视医疗手段,从而忽视了精神状态及主观能动性。认为在健康人身上开刀,是一个不良刺激,育龄妇女有赡养老人和哺育子女的双重责任。手术后,为丧失生育功能、为术后幼小子女健康成长出现意外而担忧,为术后留下后遗症,生殖器官功能紊乱,不能进行体力劳动,怕影响性生活导致夫妻感情破裂,或害怕手术创伤刀口疼痛,愈合慢,影响自己身体素质,更易强化“病人”角色,心态极为复杂,导致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

二、 心理治疗

(一) 更新观念,做好宣传咨询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宣传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意义及相关知识,用真诚的微笑、通俗易懂的语言,客观地介绍服务站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精湛的技术水平,包括以往手术成绩和术后随访情况。根据对方职业、文化程度讲解手术过程、避孕原理、配合要点及术后注意事项,使她们充分了解结扎术是阻断和卵子的结合而达到长期避孕的目的,女性的体态及其他生理功能的维持是由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调节的,确保服务对象的知情权,使她们消除顾虑,增加信心,减轻思想压力,主动接受手术。

篇(11)

手术治疗是外科的特点,但是外科还需要其他的治疗技术和各方面的理论指导,单纯手术观点不利于病人,而且有碍外科学继续进展。手术病人常有多种疑虑:如手术引起疼痛,生理缺陷或有危险性、医疗费用不胜负担等等,这些心理变化可使病人精神紧张、抑郁、失眠、食欲减退、心率和血压改变等,甚至不配合医疗或擅自采取不适当的行动,导致不良后果,医师应当重视和设法消除他们的疑虑。病人的心理活动与其年龄、神经系统反应、所患疾病、知识和经验等相关,因人而异。取得病人对医师和医院的信任,不但要善于运用语言,而且还用行为和环境的各种形象,给病人以良好的形象。

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许多疾病又必须采取手术治疗,大多数手术患者会发生心理变化,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加之高原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如不能最大限度地加以消除,可导致一系列生理变化而直接影响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心理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心理分析

1.1 高原恐惧的问题 高原环境具有空气稀薄、寒冷、风大、干燥和日光辐射强,其中,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是高原环境影响机体的主要因素。由于高原大气压的降低,人体肺泡的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机体供氧不足,造成组织缺氧而表现出一系列缺氧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心慌、发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胀、疲乏、失眠、血压改变等。减轻患者精神负担,消除对高原环境的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缺氧引起各系统的功能发生暂时紊乱,并产生相应的症状。对于适应性较强的人来讲,进入高原后很快就能建立起一系列代偿机制,使系统机能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1.2 术前病人的心理问题 病人对疾病和将要施行的手术缺乏认识,往往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负担,病人的消极情绪、焦虑不安较其它治疗都要严重,死亡的可能性纠缠着病人的心理,因此,求生的欲望使病人及家属对医务人员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希望医生尽全力抢救,并渴望技术高明的医生主刀。也有的病人认为手术难免一死,产生绝望心理而拒绝手术。对患者来说,手术是一种令人恐惧的治疗手段,为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愉快地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医师应术前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病情特点,观察其精神状态、心理活动表现,进行咨询,做到与患者相互了解,彼此熟悉,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如热情和蔼地讲解手术的必要性,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手术的及麻醉方式,同一种病种手术痊愈出院的病历,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其情绪稳定,思想准备充分,积极配合手术。

手术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因而恐惧和焦虑是术前病人最普通的心理状态。各年龄阶段的人手术前恐惧心理也不一样:小儿害怕手术后引起疼痛;青壮年对手术的安全性、并发症、疗效和术后康复问题忐忑不安;老年人多为手术的死亡危险而担忧;妇女则常担心术后内分泌紊乱影响性生活及家庭关系等。

术前病人还忧虑手术是否成功,疼痛能否接受,会不会留下残疾等,有的把一切希望寄托于医生,甚至过分依赖和信任医生而无任何焦虑,这说明病人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等缺乏足够的认识。手术患者、术者、手术室应周密地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手术环境,医护人员主动热情地接待手术患者,使患者心中感到温暖,医护人员衣帽整洁、技术熟练、动作轻柔、语言文明等,使患者心中踏实、安定。

2 心理护理

为了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针对性心理指导 根据病人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摸清其产生恐惧、焦虑的原因,并作针对性地解释和开导。为防止并发症,手术前要指导病人如何放松思想,手术后要注意咳嗽、肢体运动、翻身、床上大小便等,以减少病人忧虑,增强信心。

2.2 做好病人家属和朋友的工作 家属中对病人的手术及手术后康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属及朋友的情绪往往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因此,要求家属及朋友克制悲观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去影响和鼓励病人。指导家属对病人进行积极的心理安慰,往往会起到医务人员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相关准备的告知 护士配合医师,以适当的主式将术前准备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告诉病人,使其心理准备,细致的心理护理工作等,术前、术后病人通过相互鼓励,蔚藉而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手术后顺利恢复。

2.4 术中病人的心理护理 尊重患者对手术安全感的迫切需要,术中经常倾听患者感受,适当讲解手术的可靠性及安全措施,必要时做一定的允诺。术中医务人员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避免影响患者安全感的行为及语言,同时注意动作敏捷有条不紊,操作娴熟准确,给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使其增强信心和勇气。术中巡回护士要守在患者身旁,对清醒患者与之交流,以分散其注意力,让患者感到如亲人在身旁而消除紧张情绪,同时建立起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尊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