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古典文献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重影分前重影和后重影。前重影是经过系统直接传输到电视机上,由于其路径较短而形成前重影。而后重影的产生由有两种情况引起的:一种是由于空间反射波造成的重影,另一种是由于系统不兼容或接触不良产生的反射波而造成的重影。检修:检查线路是否有断开、短路或接头不牢固等现象,分支的分配器是否有空头,尤其是分配器或分支主输出口是否有75终端电阻。确保各部位接触良好,屏蔽良好,以避免重影现象的发生。
2、屏幕上出现蝌蚪或马赛克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卫星信号接收不好所引起,例如:天线方向偏离、日凌现象、接收机频率调谐不准或雷雨天气等。检修:应当对卫星接收天线与前端机房之间的连线进行检查,观察其是否有异物存在或有进水现象等。
3、图像上出现细丝状的宽带
某一频道出现宽约7cm细丝带,其现象类似于50Hz干扰产生的滚道。其原因大多情况下是因放大器输出口处螺丝松动或接地不良,使高频信号在地线电抗上产生电压降,这个高频干扰信号的频率落在哪个频道的频带内就会串入哪个频道。检修:检查设备(放大器)接地是否良好;放大器输出口处螺丝是否有无松动。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市片区用户反映电视信号差、图像不清晰、雪花大。故障检测:首先,用场强仪检测光接收机输出口的电平,发现输出电平只有86dB,用酒精擦试光纤连线接口处,再检测问题仍然存在,更换新的光机进行调试,问题依旧;其次,应用光时域反射仪测试接收光功率,测定结果显示光功率为-7dBm,且光缆外线并无损坏迹象;最后,应用光时域反射仪测试光纤线路,迹线显示光纤线路并没有异常变化,之后应用光时域反射仪测试机房内该线路,迹线显示此光纤线路在测试假纤长度处出现较大的衰减。故障分析:因光时域反射仪本身测试盲区的限制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测量误差在10min左右,而这个长度正好是尾纤的长度,所以可能是跳线出现了问题;最后经检测,发现是由于跳线接触不良所引起的。跳线两端,一端接的是电信用的斜8°的尾纤,另一端则接的是广电用的平头尾纤。故障处理:将跳线切断,重新溶接同样接口的尾纤,连接好后调整光接收机使整个片区的有线电视恢复正常工作。案例二:某公司员工反映宿舍电视画面经常出现马赛克现象。故障检测:应用场强仪对出入口的电平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输出口电平为95dB,输入口电平为92dB,从理论上分析,该检测结果正常。故障分析:
①前一级办公楼电视画面并没有出现“马赛克”现象,而后一级住宿楼的电视画面有“马赛克”现象,经分析故障有可能出现在两楼之间的输入或输出分支器上,因而,应更换新的分支器;
②更换后,若问题仍存在,则应用带监视器的场强仪直接观察办公楼分支器的输出口有无故障,如无故障再到住宿楼观察此-7线的输入端链接情况,结果发现问题;
③经测量,从办公楼到住宿楼相隔共80min,查看接口并没有破坏。因而,诊断问题就出在这段-7线上,把-7线从楼顶放下进行检测,发-7线在输出端有0.25cm的口子,致使电缆被水侵入。由此找出故障。故障处理:更换此段-7线电缆线,接好后观察电视画面情况,屏幕恢复正常。
2褶裥流变应用效应
表达面料浮雕再造设计是从艺术设计构成理论角度对材质的立体再造设计。通过对服装面料褶皱现象归类分析及系统地进行面料再造实践,试图将面料浮雕再造设计应用于古典设计方案中。面料浮雕再造是指在不改变面料材质及性能的前提下,按照现代造型艺术设计构成规律将褶皱重构、组合、再造立体面料,通过大量的面料再造实践创新,经过折、绣、缝等工艺技术处理,使面料构建成浮雕状造型效果。研究面料措饰设计的基础上,对面料浮雕再造设计进行深入研究。面料浮雕再造设计是将平面的面料遵循形式美原则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排列、重组、构建。它们主要以整体或局部的重复设计构成,更多利用图案原理中的纵向横向组合方式,平面构成中的渐笨、发射与对比形式美规律来设计,构成形象、抽象的面料浮雕式再造型,形成褶皱、折叠、纵伸、抽?缩、凸凹、堆积等造型缝锁构建面料浮雕,造型多在面料反面缝制,按“基本形”标注连线的端、折点依次挑缝纱线抽紧结牢,线迹不外露,可应用于服装整体或局部设计,与其他平整面料形成变化与对比,增强面料质地的艺术感染力,使面料设计更具创新性、更富有艺术魅力。
3材料复合创新设计
表达后现代装饰面料设计不仅要与时尚有关,更要与可持续性相关。在装饰面料设计的印染方面一般选用天然植物染料。在用料选择上,一般运用绿色环保材料如大麻、棉和丝等,同时还有较新的人造纤维素和生物塑料等。这些新材料的出现不但也装饰面料设计軍大的空间,同时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绿色观念指导下的装饰面料设计,不但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时尚的追求,同时也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可持续性时尚^重视。“再设计”一词最早是由曰本设计师原研哉先生提出的,他通过曰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重新设计以追求一种相互尊重的状态,从熟悉的物品到陌生的改造,不仅强调了再设计旳概念,同时也表现出人与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将再设计的理念融入装饰面料设计中,提出了一个循环再设计的模式,材料复合创新将是装饰面料设计的一个未来趋向,在考究美感和附加价值功能之外,也强调其生态保护意义。似乎在循环再设计中探讨的不再是特殊的工艺,而是对于循环概念的推崇,例如毕业于中央圣马丁的MomoWang,她推崇的“第三只手”的概念正式将一些面料丢弃的概念注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通过刺绣、羊毛毡或印染技术让他们重新焕发光彩,形成独一无二的时装装饰面料。她的成衣作品,通过收集一些古老的印花面料进行再设计,通过色彩和印花的搭配组合构成具有镂空效果的装饰面料。
4材料感知意象隐性
表达后现代设计通过装饰表达人类的某种情感和观念,在美化产品本身的同时唤起对于某些特定元素、历史片段等回忆。重视传统文脉,现代主义设计力求用现代的工业文明代替一切传统古典,具有强烈的反装饰性和反传统性。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历史的传承是文化延续的一部分,现代主义的摒弃是不合理旳。后现代主义对于历史传统的使用并不是生搬硬造的,而是对传统元素进行提取和改造,表达一种折中、含混的设计语言。后现代“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理念导致了功能主义的现代设计理念和理性主义的设计风格的形成。现代主义的设计忽视了设计对于文化、不同审美趣味的考虑,对功能性的过分注重超越于一切,表现出了极度的冷漠与理性。而后现代设计常在设计细节上强调非理性因素,更注重诸如独特、情感等特点,模糊实用功能性,使产品增加趣味性和欣赏性,达到一种设计的轻松与宽容。通过面料设计体现来表达对于历史、社会以及人类生命的本体思考。设计中通过棉、麻等纯天然织物的褶皱处理以及利用叠加捆绑的方式来记录和反应人生成长片段与生命历程,再现封存的记忆,折射时装对人生成长的外在约束与内在影响。
输电线路短路故障是线路运行中一种的常见的现象,其发生原因是多样的,但主要是原因是不同电位导体互相短接或绝缘层被击穿导致的,不同的电力线路之间是绝缘的,如果绝缘层被破坏,就会产生短路故障。同时,检修人员在线路的检修过程中,认为的操作失误也会导致短路问题、如电力抢修人员在维修时,没有按照操作流程将电线包裹绝缘体,导致线缆部分外露,造成两个不同线路的短接,从而出现电力线路的短路。
1.2电力线路的闪络、断线故障
电力线路的闪络、断线故障也是线路运行的常见故障之一,引起这一故障的原因有人为、环境两方面。人为因素的主要体现在建筑项目的违章施工。一些施工单位电力知识严重匮乏,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没有考虑电力设施的安全性,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进行施工作业,损坏塔基、塔杆,在电力设备保护区内建房,高空抛物等危害线路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因人为因素造成接地、短路、断线等故障。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如恶劣的自然天气导致电力线路出现振动,当线路的震动幅度太大时,各个线路之间可能会出现闪络现象,发生闪络现象后,电极间的电压会快速下降到零或接近于零,绝缘表面因局部过热会出现炭化现象,从而损坏线路的表面绝缘。又如,线路附近的树木的过高,形成树障危害,线路与树枝搅在一起,大风天会造成线路掉闸。
1.3单相接地故障
单相接地故障是电力线路运行中较为常见的故障之一,如果电力线路长时间处在雷、雨等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单相接地的故障发生概率会大大提高。如果电力线路发生单相接地的故障,那么线路的相电压值会降低到零,正常的相电压会上升至线电压程度,线路的电压跨度会大幅度的提高,造成线路的过电压幅值超出设备的耐压限值,最终会损坏电力设备如果单相接地故障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处理,在电力传输的过程中,电力线路的温度会急剧升高,极有可能造成整个电力线路的短路。
2电力线路运行故障的维护措施
2.1线路超负荷故障的维护措施
线路超负荷故障发生的实质原因是线路的电流量超过了电线设计的初始值。为解决线路的超负荷故障,在电力线路的设计阶段,要做好配电线路的选材,供电企业要根据电路的实际安全电流量,控制电力线路的传输量、输电线路的发热量等技术指标,坚决杜绝电力线路的超负荷运行。同时,电力线路的工程部门要做好相关的设计工作,做好线路施工工作,尽量减少施工问题,保证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
2.2雷击故障的维护措施
雷击故障的维护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施工过程中要明确当地自然条件,精确计算雷电日的天数,强化线路的防雷设计。二是当雷击故障发生后,要快速找出雷击发生的位置,检修人员要根据雷击故障的性质进行分析,当故障是金属性接地,主要考虑单相接地故障。检修人员可以采用合闸方式来排除故障。一般情况下在跳闸5分钟后,电力线路的5公里范围内仍存在雷击现象,就可以明确判断是雷击故障。
2.3短路、电阻故障的检修措施
电力线路的短路故障原因较为复杂,检修人员在检修短路故障的过程中,要结合短路故障的原因确定相应的处理方法。一般情况下,短路故障发生后电路的电阻明显下降,在维护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采用绝缘电阻表对电路的绝缘电阻值进行测量。此外在线路短路时,电力设备的保护元件回路受到影响,检修人员可以通过故障分析的回路找到短路发生的精确点,同时还可以利用万用表法查找故障点,从而进行有效的维护。有效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对防止输电线路跳闸、提高线路防雷水平有重要意义。供电部门要及时安装外引接地设备,采用电阻率低的材料或者深埋式接地极,同时发挥电路自然接地的优势。此外还可以通过加装耦合地线的措施预防电阻故障的发生概率。
2.4接地故障的检修措施
接地故障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电路对地绝缘受到破坏,这一故障会干扰对地绝缘电阻的性能,此时可通过测量电路确定接地问题。如果对地绝缘电阻不是很高,检修人员可以用电阻挡或电阻表测量电阻值。如果线路分支较多,可以根据跌开关进行分区段处理,最后根据线路的接地程度、相别等分段寻找故障点。对待接地故障也可以通过查看故障电路两端供电所的工作日志,从而确定母线与变电站间的设备是否有安全隐患。
2.5采用先进技术进行线路维护
移动机器人技术是国内新近兴起的电路巡检技术平台。移动机器能够以固定的速度延线路爬行,对线路上的障碍物,如杆塔、防震锤等可以自动跨越,它自身带有便携式的传感器,可以对绝缘子、导线等线路设备进行接近检测,移动机器人采用高分辨的摄像机获取线路的图像信息,在实时传输到地面基站,有检修人员分析线路是否有损坏。移动机器能够检测塔杆是否变形或损坏,检查导线及避雷线是否有损伤、悬挂异物、锈蚀等现象,检查绝缘子是否有破碎或烧伤、均压环是否歪斜。巡检机器人还能测试线路保护区内的建筑物与线路的距离。巡检机器人的优势相当明显,它轻巧实用,利用仿生学技术设计,节省了电路巡检的成本,提高了线路巡检的效率。当前多传感巡线机器人、分布式多巡线机器人系统也在开发中,这些机器人能够发现各种类型的故障并评估其危害,提高了线路故障探测的灵敏度与可靠性。
1、放大器故障及检修
放大器不良,致使电源交流成分串入有线电视高频传输线路,造成线路故障,直接影响用户收看。有线电视线路放大器内部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电源部分,二是高频放大部分;也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通路,即交流电源通路和高频信号放大通路。交流电源通路的作用主要是降压、整流、滤波和稳压,提供一个直流电压,给高频放大部分提供放大信号的能量。高频信号放大通路主要是接收交流电源通路提供的能量,把交流电源通路提供的能量转化为高频信号的能量,对高频信号进行放大、提升。前者为直流成分,后者为高频成分,二者同在一个“屋檐”下,并且为了同一个目的而共同工作,但却要求二者工作上严格分离。一方面,交流电源通路提供的直流成分必须是稳定的、没有脉动的直流,一个不稳定的直流或脉动的直流会混入高频放大通路,对高频信号造成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放大后的高频信号同样不能混入电源通路,否则,通过电源通路又会反串到高频放大通路,使高频放大电路二次收到同样的高频信号,造成同频干扰、延时重影、多次谐波等问题,同样会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放大器不良对线路信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放大器电源滤波电容被击穿。放大器的电源滤波电容被击穿,电源部分不滤波,形成100Hz的干扰纹波电压。由于放大器的两个通路既隔离又有紧密的联系,主要是采用电容和电感的隔离与耦合作用来实现的,一方面电源通路送出的直流通过电感耦合到放大三极管的两个PN结,使放大器正常工作;另一方面,高频放大通路的上下级之间是采用电容的“隔直流”特性来实现对直流的隔离及对交流高频信号的耦合。放大器的电源部分给放大器三极管PN结提供的必须是完全的直流,一旦出现交流成分,交流成分不仅会通过直流通路进入放大三极管的输入端,也会通过电容进入下一级高频放大通路,造成对高频信号的直接影响。放大器电源部分的滤波电容被击穿后,经过整流后的半正弦波无法实现滤波,致使100Hz的半正弦波无法变成直流,导致100Hz的纹波直流直接串入视频信号通道,与视频信号叠加在一起,在电视画面上形成两条水平黑带干扰,当此纹波的频率与场扫描频率不同步时,每一场图像上水平条纹出现的位置就不同,相对图像来说,水平条纹将沿一定的方向移动,这就是“滚道”。一般地,如果是某一片区所有频道都出现这类故障,就应该怀疑是这一片区的放大器电源部分的滤波电容被击穿;如果是整个网络的某一频道出现这类故障,则应该怀疑是该频道调制器的电源滤波电容有问题。
1.2、放大器稳压管击穿。放大器的稳压管击穿将造成放大器输出纹波电压增高,使该放大器所负载的所有用户信号均出现横向黑带干扰,有时伴有交流声。这种情况也应该怀疑是放大器的电源部分故障,应先检查放大器的滤波电容,如果滤波电容良好,就应该是电源部分的稳压管输入、输出端击穿,即内部PN结短路。
1.3、放大器变压器漏电。用户放大器电源变压器初级线包击穿与硅钢片短路后,通过放大器外壳与线路F头相通或感应,轻者造成黑带干扰,重者造成线路带电,损坏器件,甚至伤人。
2、前端常见故障及排除
2.1、某频道图像或节目伴音时有时无,这时故障发生在这个频道所用卫星接收机视频,或者音频出口到调制器的视频或者音频入口间某部分。导致此现象时要对卫星接收机出口到调制器入口间的连线细致检查,看看该频道的音频线、视频线是否间断,输入、输出口接触是否不良,卫星接收机和调制器的连线是否松疏,是否断路,仔细检查以上情况,可排除故障。
2.2、所有频道节目停止播放,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稳压电源混合器损坏或混合器输出主口到传输干线之间某一个部件断路。首先应该检查稳压电源,如果电源不正常,故障就在此,如果电源正常,故障就在混合器,重新维修或更换,就可排除故障。
2.3、某一频道上图像“雪花”多。这个故障发生在这个频道所用功分器出口到监视器间某一部件,主要原因是:功分器出口到监视器各部件间接口连线接触不良,或者调制器、卫星接收机故障及与监视器相连的分支分配器损坏,此时应该检查功分器出口到监视器间的连线接触是否良好,用场强仪测得信号,所测量的数据一样,故障就发生在功分器出口到监视器入口间,如果数据不一致,应检查中频调制器及中频处理器,排除故障。
3、有线电视线路其他故障及排除
3.1、图像时有时无,这样的情况大多是因为插头接触不良,分支器、分配器的头接触不良,底线断路,连接线与底座、连接线与电视接触不良,用户盒地板滤焊,地板断路情况下发生。
3.2、电视图像出现网套,重影现象,这种现象大多都由电平过高,VL波段与VH波段信号差别过大,放大器内部的变压器过热,放大模块过热的情况下发生这种故障。
3.3、电视收不到稳定图像,“雪花”点过多。收不到稳定图像的这种现象大多都是由输入电视信号电平过低或过高而产生。图像既不稳定,雪花又过多是由输入电视的信号、电平过低而产生的,为排除这种故障,我们应调整放大器,或者配备放大器,为高dB的分支器和分配器的位置,更换低dB的分支器或分配器,一般情况下,黑白电视机输入信号、电平不得低于35dB,彩色电视机输入信号电平不得低于45dB,输入信号电平不得高于70dB,如果不这样,就不能避免电视收不到稳定图像而造成“雪花”点过多的现象。
3.4、电视图像的彩色时有时无,这种情况大多是输入电视的信号过低,用户盒地板的某个部位开路断路或者滤焊,所用连接线的电子阻抗不是75Л,线的质量达不到标准,连接线接触不良,所以出现以上故障。
3.5、VL波段图像清晰,VH波段雪花过多:这种情况大多是信号线位置过远,其主要原因是:放大器放置达不到标准,放大器输入电压不够,并从前端开始,信号调整不平致使VL波段和VH波段之间的信号电平差别过大。为排除这种故障,首先要保证前端信号基本上要保持平衡。然后为放大器提供标准电压,保证一个放大器和另一个放大器的距离在300-350米范围之内。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不能使VL波段和VH波段的信号、电平的差别降到最小值,可以给干线放大器、输入口前面配置微调均衡器,而降低其差别值,只有这样故障才能(下转290页)(上接289页)排除。
参考文献:
[1]奥谷民雄,唐广庠.信号设备感应故障的仿真[J].电气化铁道,1997,(03).
[2]钟晨.有线电视故障自我检修[J].电气时代,2000,(02).
[3]杜锦胜.有线电视传输系统常见故障维修[J]..电视技术,1999,(06).
[4]李育林.有线电视系统几种不常见故障的检修[J]..电视技术,2006,
中国古典文献在流传的过程中尽管已经散佚了许多,但是流传到今天的文献其数量仍然是很大的。由于战争和政治等诸多原因,中国古典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不仅出现散佚的现象,还存在讹传和误传的现象。“托名”他人的文献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些托名的文献有些是作者为了使其流传便在其产生之初便托名他人,但是也有一些文献是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托名他人的。文献在流传过程中被托名他人,一种情况是原作者姓名佚失,另一种情况则是原作者名气不大。无论是在文献产生之初被托名,还是在流传过程中被托名,托名的文献能够保存到今天都有其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托名文献一种情况是托古人之名,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并且多是托名气较大的古人之名。这里所说的古人是指早于文献诞生的古人。另一种情况是托时人之名,便是托作者同时期名气较大的姓名。还有一种情况较为特殊,便是托后人之名。由于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原作者姓名佚失,后世传播者在不知作者的情况下妄断其产生时期,以晚于作者的名人托名文献的情况也不可避免。托名时人往往是托名相识的同时期名人,当然也有只识其名而未识其人的情况。但是,托名古人却是往往托名非常有名的人士,甚至是托名传说之人。
儒家六经托名孔子删定,在后世流传中出现诸多版本,多有托古传世者,诸多笺注也托名各时代名儒。诸子著作后世散佚严重,许多文献在流传的过程中只存其名,不见其书,后世文人依据其他文献记载造作而托名诸子的情况非常普遍。佛教的经典在发展到大乘佛教时大量涌现,翻译过程中也掺杂了一些伪经。此外,还有许多笺注也托名高僧大德。道教在南北朝时期大量制造道经,其内容非常芜杂,根据派系不同,后世经典往往托名黄帝、老子、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道君、玉皇大帝、张天师、西王母、东华帝君、纯阳祖师等神仙或道家道教祖师名号。史书中也有诸多文献是后世依前代之名而伪托的,还有先世并无该书而后世伪作托名先人。诗词歌赋托名情况也较为普遍,有其是以后世流传过程中佚名之作托名先世名人或当时名人的情况较为多见。
托名文献混迹诸多文献之中,扰乱了后世学人的判断,并在不同时期影响了不同的学者。所以,辨别真伪、校勘正误在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并且形成自称体系的辨伪和校勘学问是有其学术背景的。辨伪的学问在战国就开始被研究了,这也说明在战国之前便出现了伪书。《孟子・尽心下》中有这样的语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①语气中便透露出怀疑的味道。经秦火之后,诸多先秦文献多由口授传承,于是在汉代便出现了古今文之争。班固《汉书》和王充的《论衡》之中都出现了辨伪的言论和例证。两晋以降,针对儒家经典、佛经、道经、诸子著作、史书、诗词歌赋集子等各种文献都有辨伪言论和相关著作。存疑和辨伪佛经如东晋道安的《疑经录》载录疑经26部30卷,南朝梁僧的《出三藏记集》中有《新集疑经伪撰杂录第三》,首次将疑经和伪经分列,著录疑经12部13卷,伪经8部13卷。唐代柳宗元对当时流行的诸子文献多有辨疑的言论,如《辨列子》、《辨文子》、《辨鬼谷子》、《辨晏子春秋》、《辨冠子》等。宋代对儒家经典和诸子等书的辨伪学风盛行,欧阳修、司马光、陈振孙、晁公武、王应麟、黄震等都有辨伪的言论和相关的著作。明清两代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辨伪著作,清代的辨伪著作更是蔚为大观。民国承清代遗风,辨伪之风气不减,其中尤其以张心的《伪书通考》可谓集前人大成者。其考订全伪者、真杂以伪者、伪杂以真者、真伪杂者、真伪异者、伪中伪者等各种疑伪的文献中,经部七十三部、史部九十三部、子部三百十七部、集部一百二十九部、道藏三十一部、佛藏四百十六部。②
中国古典文献中诸多托名的伪作,这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情况呢?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有《辨伪书》一节,其论述伪书在中国盛行的总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好古”,认为近不及古,出口动笔的言论著述都喜欢借古人以自重。他把中国古典文献伪书制作盛行的时期分为六个,分别是战国之末、西汉之初、西汉之末、魏晋之交、两晋至六朝、明中期以后。战国之末,由于诸子百家各自立说,托古以为重;西汉之初,由于经秦火后,经籍零散,朝廷广开献书之路,讹诈得赏者便以伪书上献,这种情况在隋唐以后也时常出现;西汉之末,由于经师势力强大,结合王莽谋朝篡位的动机,便出现了窜改古书以引起经学今古文之争的事件;魏晋之交,王肃注经与郑康成争名,便伪造了若干古书。两晋至六朝,道教为与佛教争胜,便出现了许多伪造的道经。明中期以后,杨慎、丰坊等伪造许多远古之书以博取世名。其余各朝代也都有伪书出现,只是不如这六个时期兴盛。宋元时期伪书较少是因为时人喜欢自出见解,不甚以借助古人为重。唐代佛学兴盛,多有伪造的佛典,而儒家书籍倒是较少伪造。③
托名文献使得学术研究中存在诸多陷阱,导致学术争论真假混杂。辨伪学与校勘学分别就文献本身和版本问题进行研究,使诸多存疑或定伪的文献获得了其真实身份的界定。初学者通过了解真伪,从而建立正确的学术认知和学术研究体系,辨伪和校勘是功不可没的。但是,托名的文献并非都是一无是处。在历史流传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文献在被后人认识其真实面目之后更便于被还原成真实的时代背景,因而在学术研究中被正确对待。
托名文献同样保存了一定的时代信息,只是由于托名使得其时代信息是误导的或隐晦的,通过辨伪使其时代更为准确,进而明确地体现其真实的时代特征。托名的文献也是学人精神的凝聚,固然在流传的过程中被赋予不对等的认识,但是文献自身的学术体系还是存在的。中国古典文献在流传的过程中佚失了许多,这些佚失的文献中既有真实的,也有伪作,历史有其自成体系的筛选系统。同样,流传至今的诸多文献中也保存了一部分托名的伪作文献。这些托名文献可以流传至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托名文献由于制造年代较近,所以流传至今;有些托名文献由于流传较广,所以流传至今;有些托名文献由于传承有序,所以保存至今;还有些托名文献由于被收入丛书、类书,所以保存至今……无论其原因为何,其流传至今毕竟有其被保存的价值。托名与否,涉及的是文献作者的问题;流传与否,却是涉及文献内容的问题。有些重要文献之所以佚失或被窜改,也许与政治立场等原因有关,但是历史的真实和其特殊性并不会因为今日的价值体系而改变,文献遗存的真实情况是历史最好的注脚。
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的任务是研究中国古文献学的产生、发展的历史,介绍中国古文献学研究整理的历史概况,总结历史上古文献学家的经验和成果,为当今和后世的古典文献研究整理和利用提供借鉴。④托名文献的考证辨伪属于辨伪学研究的范畴,辨伪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史有着密切的关联。托名文献和真实文献构成了中国古典文献,中国古典文献发展的历史和其研究的历史都不可避免地要关注托名文献。托名文献在其流传的过程之中还衍生了许多相关的文献,辨伪和笺注等衍生的文献再次结合托名文献对后世文献的传承和积累产生作用。托名文献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史有一定的影响,其存在促进了辨伪学的产生,并且使得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的内容更加丰富。
注释
① (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M].万丽华,蓝旭,译注.中华书局,2006:319.
② 张心.伪书通考(上、下册)[M].商务印书馆,1939.项楚,张子.古典文献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70-375.
其次就是媒体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采取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方式,就可以在纷繁负责的新闻素材中寻找到适合媒体自我发挥的素材加以报道,既突出了媒体的个性,又能借此充分表达媒体自身的声音,达到一定的议程设置和社会舆论意义。同时,故事化新闻的采编、制作、播出等环节形成产业链,使得媒体自身的产业化发展得以实现,方便媒体做大做强。
再者新闻报道故事化,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受众看电视,已经不仅仅的为了满足对硬新闻的需求,同时也渴望看到轻松的、简单的、趣味的电视节目。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方式,能让受众在紧张繁忙的生活之余得到一丝放松和消遣,让受众在茶余饭后对社会生活百态有生动趣味的了解和体验。这也就是民生故事类的新闻节目广受市民观众好评的原因之一。
新闻报道采取故事化的报道方式,还可以从“人际关系效用”这一理论上得出解释。人际关系效用是指媒体能够融洽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媒体提供大家都感兴趣的信息内容,也就提供了大家共同的话题,在休闲中融洽彼此的关系。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的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从而对媒体的内容进行能动性的选择。由于受众放松心情、转换心理情绪需求和融洽人际关系需求的存在,决定了对故事化新闻的需求,这也正是故事化新闻大受欢迎的原因。
同时,电视新闻追求故事化,也是新闻传播效果的要求。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难以得到受众的认同,新闻的传播效果很难达到。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将新闻的思想和意义融于故事之中,受众在接受故事情节之后,自然而然的会产生思考,形成态度和看法,舆论和引导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完成,传播效果大大超过传统的严肃硬新闻。
最后,新闻报道节目采取故事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娱乐化结果。随着近几年娱乐节目的星期,新闻节目也渐渐添加进一些娱乐的元素,企图吸引那些喜欢娱乐节目的年轻受众来观看该节目,这也是故事化新闻报道出现的原因之一。
电视新闻近年来出现故事化的趋势,自然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纵观各级电视台的故事化类电视新闻节目,受众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性的特点。
首先,此类节目关注的焦点是人。因为新闻故事化了,而故事的主人公永远是人。第二,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节目就像讲故事一般,注重起承转合、来龙去脉。第三,故事类新闻注重细节。听故事就是听里面的细节,故事类新闻自然也是细节最引人入胜。第四,大量引用人物对话。第五,叙事结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第六,故事化新闻多体现人文关怀。故事化的新闻为了引起受众的共鸣,引发社会的关注,时常将视角对准生活中的老百姓和一般人,因此这种平民视角的新闻更多的体现出媒体的人文关怀精神。
故事化新闻报道的优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新出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适合电视媒体的新的发展出路,使电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它使新闻更贴近观众,以受众的收视需求为主;增加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视性,提高了新闻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使新闻报道更具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满足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形式了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增加了新闻的传播效果,使电视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新闻故事化丰富了新闻的表现手法;拓展了新闻的表现题材,将电视新闻的视角平民化、民生化;有利于树立节目的品牌和效应,美国的《60分钟》,济南本地的《今晚20分》、《拉呱》等节目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有一群特定的忠诚的受众群。
2电力线路监控方案设计
电力线路状态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电力线路的现场利用各种监测技术在线获得线路的运行状况,并利用处理器将相应的数据进行处理,利用现场工作PC机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把具有故障可能性的数据远程发送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利用现场数据和数据库中的标准运行数据构建一棵分析树,并利用诊断软件对树的结构及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线路及其相关设备进行状态评估以及故障诊断的目的。整个系统分为五大模块,分别为信息采集模块、现场PC机、通信模块、数据管理模块与故障诊断模块。信息采集模块主要完成对电力线路中的相关参量的采集工作。根据参量类型的不同,这些参量可分为电参量、非电参量以及开关量的数据采集,并通过通信模块将这些数据输入到现场PC机的数据处理中心。其中,电参量是指电平较高的电压电流值,而非电参量主要是指一些小电流信号量,而开关量是指断路器等设备的开关状态。现场PC机将通信模块传输过来的采集数据进行计算处理,与PC机中所存储的故障特征或运行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把疑似故障数据迅速上传至远程监控中心,进行进一步的故障分析,而PC机发送保护命令至信息采集点,将疑似故障点保护起来。通信模块是在现场PC机及各个监测点中内嵌智能网卡,利用TCP协议构建网络监测程序,该程序的主要功能是根据需要在各个监测点、PC机间发送和接收UDP组播报文,以确定通信链路的可靠性。因为通信模块所承担的通信是双向的,同时工作的可靠性又相当的重要。因此,在重要监测点和PC机中安装的都是双网卡,双网卡同时向外发送组播信息,又同时接收来自其他结点的信息。在PC机中设置TCP通信链路共享内存,内存中存放着某一结点在不同时刻所发送信息的次数,如果发送两次,说明两个网卡工作均正常且网络安全,如果只有一次数据则可能有一个网卡出了故障,而如果没有数据传送则可能是通信链路出现了故障。基于TCP协议的双网卡通信模块有效地保障了底层通信的可靠性,而上层通信采用公共通信网络即可。数据管理模块和故障诊断模块都位于远程监控中心。远程监控中心设置大型数据库,数据库内存有各设备的标准运行数据及历史运行数据,数据管理模块的任务就是对远程传送过来的数据进行实时在线分析,以确定设备的运行状态,并生成相应的统计报表,完成图形显示、存储、打印等功能;而故障诊断模块内设有故障分析算法,在算法的指导下对可能的故障信息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回传至PC机,从而实现远程控制的功能。
3算法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日益庞大且结构复杂,所以故障的可能性和复杂度也在增加。一般来说,电力线路所发生的故障可能是多种原因所导致的,而且每一个故障的部位和原因也不是一种独立的事件,很可能与其它故障或者电力线路有联系,因此,针对电力线路的故障预防和诊断就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为了深入掌握故障的模式,以达到准确判断的目的,利用树来构建相应的故障模式数据结构,并辅之以故障树分析方法来进行故障的推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故障树分析法是以系统中各种可能的故障作为树根,以系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因素(例如部件失效、环境变化、人为失误等)作为树叶,利用树型结构的构建与分析找出系统元素与系统故障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实现系统故障分析、预测和诊断,是一种高效、直观明了的逻辑算法。结合电力线路实际情况,本设计建立了一系列故障树,图2、图3分别为高压断路器及线路绝缘的故障树模型,其他树型模型不再赘述。在构建故障树的基础上,利用程序为每一棵故障树确立了相应的知识库判断系统,利用数据库中存储的标准数据、历史数据、实行运行数据,并结合知识库中所存放的判断模型,就可以实现电力线路的故障判断。
1.1静态扫描加速技术
1)对于双回线或多回线、并列运行的变压器等,在扫描时无论是单重故障还是多重故障,均只枚举一次;
2)使用拓扑分析功能,快捷地找出同塔双回线路,以及同一发电机组的出口变压器;
3)优化元件切除方案,生成校核元件列表,只生成一次节点导纳阵,优化了静态扫描计算流程;
4)使用改进PQ分解法,并用合并小支路的形式提流计算收敛性和计算速度。
1.2动态扫描加速技术
按故障的严重程度对故障的计算顺序进行排序,优先计算较严重的故障。若计算结果显示稳定,则自动认为该元件发生较轻的故障也能保持稳定,而不再对较轻故障进行校核,从而减少动态扫描计算量。动态故障优先级见表2所示。优先级1表示故障后果最严重,优先级9表示故障后果最轻微。动态扫描时从优先级为1的故障开始。
2应用测试
本系统已在江西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投入运行。使用本系统对江西电网2014年夏大方式进行分析,对220kV及以上电网进行静态和动态全故障扫描。故障元件范围是江西省内220kV及以上电网元件,分区选择江西省内全部13个分区,电压等级选择220kV、500kV。越限元件范围与故障范围相同。
2.1静态全故障扫描
静态故障类型选择N-1和同杆并架故障扫描。结果显示,静态扫描故障总数760个,导致越限的故障11个,其中导致母线电压越下限的故障1个,导致线路过载的故障1个,导致变压器过载的故障9个。静态扫描结果详细列出了11个导致越限的故障信息,包括切除元件列表和越限元件及越限量。用户可以在地理图中选择相应的故障作业号查看潮流结果。
2.2动态全故障扫描
动态故障类型选择线路三相短路、单相接地重合闸成功、同杆双回或多回异名相故障。根据计算设置,本次扫描自动生成3202次故障,结果表中列出2168次故障暂稳计算结果,有1034次故障根据动态扫描加速技术省略计算。在有暂稳计算结果的故障中,导致功角失稳的有85个,导致电压失稳的有420个。
2.3计算结果分析
该系统计算过程迅速,结果准确。该次应用在台式计算机上完成,CPU是intel酷睿2.93GHz,内存2G。在进行江西220kV及以上电网静态全故障扫描时,仅需5~7min即可完成。完成江西220kV及以上电网线路三相故障动态扫描需要约22h。通过抽样对比可以验证该系统的计算结果与PSASP是一致的。
为了提高故障的准确定位,在110kV及以上变电站大部分都装有电力系统故障动态记录装置,即故障录波器。故障录波器的整定值要求其测距误差不大于5%,(或2km)且无判相错误,并能准确记录故障前后的电压、电流量,这给故障巡视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而装置提供资料的准确与否决定于以下4个方面:①装置的接线是否正确;②装置的定值整定是否准确,这决定于线路参数的测量、定值的计算和定值的整定;③线路进行改造后是否再次进行了核相,线路参数测量计算定值并进行整定。④线路跳闸后是否进行事故分析,并对装置的定值进行校核和调整,这一点是今后装置能否准确定位的关键。
110kV及以上线路大部分都装有微机保护。微机保护装置故障数据的准确率和故障量虽然没有要求,也没有故障录波器提供得多,但只要按照线路参数进行准确的定值计算和整定,其测距定位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
保护及自动装置测出的只是变电站到故障点的距离,并没有给出故障杆号。因此,需要在线路台账上做些工作,统计计算出每基杆塔距两侧变电站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线路故障点的快速准确定位。
输电线路的故障大部分都是单相故障,搞清线路的相位很重要,仅通过巡线前的交代和在耐张杆、换位杆作标志的做法,对巡线人员分清故障相是不实用的。在每基线路杆号牌上制作标志的做法比较好,这样可以减少事故巡线人员2/3~1/2的工作量。
有些线路故障往往是由缺陷发展演变而来的,搞好缺陷的定性和记录也很重要。
2细致的分析是故障定点的关键
线路发生故障后,尽管到达故障点的时间越短,故障检出的成功率越高。但是,接到调度命令后决不能盲目地立即巡线,而应一边及时召集必要的事故巡视人员做巡线的有关准备,一边利用较短的时间,收集索要事故数据并进行全面细致的故障分析。
首先应在线路台账上对故障进行定位。向调度索要有关线路跳闸时的故障录波器或微机保护的故障测距、相位、有关电压、电流量及保护动作情况。根据故障测距数据,在线路台账上对故障进行定点,按照装置测距误差5%~10%的比例(一般按10%掌握)在台账上确定故障区间,还应结合以往线路跳闸的经验数据进行部分修正。
其次应对可能的故障进行定性。这一点很重要也很难,需要灵活运用事故数据分析、丰富的事故查找经验,掌握准确的现场情况,并应经集体商定。根据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动作情况及反映的故障前后的电压、电流量的数值进行简单定性,才可以对区域外故障或本线路故障进行区分。
电力线路发生短路是出现最多的一种故障形式。两相接地短路故障的特点是:出现较大的零序接地电流,故障相的电压降低较多,故障相的电流增大较多。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网中,以单相接地短路的故障最多,约占全部短路故障的90%左右,其次是两相接地故障。
一般施工误碰故障大都属于金属性接地,重合闸重合成功的几率决定于误碰体的通流能力。通流能力较小的物体往往被烧断,可以重合成功,通流能力较大的物体往往重合不成功。
因导线挂上异物的故障大都属于高阻接地,线路故障时异物往往被烧毁,重合成功的几率较大。
有记录的交跨或树木引发的故障往往出现在线路负荷过重或春夏之交以及夏天的高温天气。
合成绝缘子的闪络属于高阻接地,一般都能重合成功,大部分发生在半夜至凌晨,网上负荷较小、系统电压较高的这段时间,尤其是凌晨的发生率最高。闪络的杆塔多为直线杆塔,主要集中在有雾、毛毛雨和雷雨天气,多因鸟粪、鸟展翅起飞或雷击引起。
雷雨天气易出现雷击,大雪无风天气由于导线上积雪过多易断线,雨加雪冰冷天气轻载线路会因覆冰断线,浓雾天气绝缘子有可能污闪,暴风天气耐张杆距离较小的弓子线易放电,线路负荷过重且存在导线接头接触不良的问题,容易引发接头发热烧断故障。
3合理的巡视是故障查找的重点
故障的查找归根结底还要通过人来完成,必须召集足够合适的人员,应将故障数据、分析定性结果、现场情况及巡视重点向全体人员进行详细的交代,做到每个人都心中有数。要求巡视人员必须到位到责、不能因为难于到位而漏过任何一个可疑点。
静态风险评估是根据传统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对较短时间内系统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评估的整个过程并不连续,评估的对象主要选择相对静止的系统。
1.2动态风险评估
动态风险评估是对网络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并研究系统变化的过程和趋势,将安全风险与具体的环境相互联系,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整个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把握风险的动态变化,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电信网络而言,客观准确的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是整个电信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的电信网络仍然采用传统静态评估的方式,最终对安全风险的评估只是针对特定的时间点。但是,静态风险评估不能有效的体现评估风险各种变化的趋势,评估结果相对比较滞后。动态风险评估加强了静态风险评估的效果,能够反映较长时间安全风险具体的变化情况。在动态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如果系统出现安全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理,展现了整个风险评估的变化过程,保证了网络的安全。对电信网络实施动态风险评估,具有非常复杂的过程,评估的结果具有参考价值。电信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文/向宗旭随着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电信网络与现代的互联网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这也为电信网络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电信网络属于我国通信网络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本文主要探讨了电信网络的安全风险评估。
2电信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具体的实施过程
对电信网络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其对象可以针对电信网络的某一部门也可以是整个电信网络。风险评估的内容包含技术的安全问题以及网络管理的安全问题。技术安全主要包括网络安全以及物理安全等,管理安全主要包括管理制度以及人员管理等。对电信网络实施安全风险的评估主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
2.1风险评估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之前,首先需要获得各个方面对安全风险评估的支持,相互配合,确定需要评估的具体内容,组织负责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专业团队,做好市场的调查工作,制定评估使用的方法,只有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才能为接下来的安全风险评估奠定基础。
2.2对资产的识别工作
在电信网络中的资产主要包括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资源,电信网络的资产也是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对象。资产存在多种形式,有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还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例如,一些网络的布局以及用户的数据等。做好资产识别的工作能够确定资产具体的安全情况。对资产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可以综合分析资产的价值以及安全状况,还可以考虑资产具有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是指资产一旦失去安全的保障会对整个社会带来影响。
2.3威胁识别工作
威胁的识别是指对电信网络内部资产存在破坏的各种因素,这种潜在的破坏因素客观存在。对资产产生威胁的主要原因包括技术、环境以及人为。技术因素是指网络自身存在的设备故障或者是网络的设计存在疏漏。环境因素是指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人为因素是指人为造成的威胁,包括恶意和非恶意。通过对威胁的动机以及发生几率描述网络存在的各种威胁,威胁识别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判断出现威胁的可能性。
2.4脆弱性识别工作
网络资产本身具有脆弱性的特点,包括网络存在的各种缺陷。只有网络存在各种缺陷和弱点才有可能出现各种威胁的因素,如果没有威胁的产生,网络具有的脆弱性并不会损害资产。但是只有系统较少自身的脆弱性才会较少资产被威胁的可能性,使系统的资产更加安全,从而有效的较少损失。对电信网络进行脆弱性识别工作可以从技术和管理上展开,主要以资产的安全作为核心内容,针对资产的不同特征,进行脆弱性的识别工作。
2.5确认具体的安全措施
对电信网络进行的安全风险评估需要做好安全措施的确认工作,保持有明显效果的安全措施,对失去效果的安全措施予以改正,避免内部资产的浪费,杜绝重复使用安全措施。一旦发现不合理的安全措施需要及时检查安全措施能否被取消,并制定更合理的安全措施。确认安全措施的工作主要分为预防性和保护性两种。预防性措施主要负责减少威胁性因素产生的可能性,保护性措施是为了减少资产的损失。
2.6风险分析工作
风险分析工作主要对电信网络的资产识别、脆弱性识别、威胁识别以及存在风险对资产造成的损失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最终得出准确的风险值,结合制定的安全措施。分析资产承受风险的最大范围。如果出现的安全风险在资产承受的范围之内,需要继续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如果安全风险超出了资产承受的范围,这就需要对风险进行控制,制定更可靠的安全措施。
2.7整理风险评估记录
对电信网络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整个过程,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准确记录,包括评估的过程以及评估的最终结果,制定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为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
二、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三、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3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