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历来在工程教育就毋庸置疑,但是CDIO模式所主张的在实践中学习,则有其独有的特征:强调学生应在体验环环相扣的产品工程链的过程中,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要取得良好效果,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实施不可局限于类似暑期这样的某个短暂时段,教师要预先为在大学四年全程开展而构建一个培养计划,构建一个以项目为引导带动具体课程以及知识点学习的专业培养体系。在这方面,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近年来做了不少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例如,瞄准本地的特色产业———五金卫浴行业,选择了其中一间公司开展产学研活动,具体工作是为该企业设计新款水龙头。真题真做的设计任务对学生既有吸引力也有压力,因为如果方案得到企业接受转化为产品,则可享受到激奋人心的成就感,但是他们也很明白个中难度———造型自然是要新颖美观,还要有工艺上、人机关系上的合理性,这显然需要综合几门课程的知识点。整个设计过程为期半个学期,学生的进步相当明显。第一轮方案企业评价是“创意性高”,但是由于整体务实性不足只选中两款进入结构设计环节。当一个月之后第二轮方案拿出来则令企业感到很惊喜,因为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从上一轮的实践中找到了症结所在,因此水龙头的造型做到了实用、美观、经济、创新,企业一下子选出了十多款列入年内的开发计划。这种项目式的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一体化学习”的机会,这正是CDIO的特点之一。学生在真题真做———工程实际环境中学习多个技术知识和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学习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双重学习目标的活动成为了一种学习能力的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各个学科知识的理解[3]。当然产学合作另一个作用还在于提升了教师的能力,这也是CDIO标准中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现在高校里的工业设计教师普遍属于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不足,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对某个具体行业也缺乏了解。所以教师为了胜任指导学生开展设计的工作,必然会想办法及时补充譬如五金卫浴行业的专业知识,通过下企业向工程师请教、查阅资料和文献,这样自身的能力便得到了明显拓展。
三、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问题
有的教师认为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企业,合作成败取决与企业支持的力度。但是事实上不少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区制造业并不很发达因而缺乏合作的机会,或者由于专业本身知名度有限未能吸引较多的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再谈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未免有些奢侈。笔者认为,在外部条件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想要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确切地说在于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他们在教学能力、新的评估形式、工程实践以及相关技能方面的水平。毋庸置疑,在产学研的关系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指导者的角色,而企业更多的是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如果希望教师能够胜任讲授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内容,能够向学生示范产品在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各环节中的人际沟通与交往,那么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这些能力。目前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在单方面的理论知识上拥有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商业和工业环境中的工程实践经验却非常有限,所以教师自身的发展刻不容缓。CDIO教育模式特别指出可以通过三种基本方法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新任教师在走上讲台前先下到企业实践一年;现有教师参加研讨会、工作坊和短训班,或者是在假期到企业实践;招聘具有工业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补充师资为学生讲课[3]。在实践中,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将此具体化为三个互动:(1)校内教学团队与企业研发团队的互动。教师与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和设计竞赛,多视角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创造潜能。(2)校内项目教学与企业项目研发的互动。通过设计项目的对接,实现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与企业子平台的研发项目保持一定的同步关系。(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需求的互动。在师生参与具体设计作品的商业孵化和产业化过程中,高校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5]。
二、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目前国内研究产学研问题的学者一般将合作模式分为三类:市场需求导向型、学研机构主导型以及共建实体型[4]。其中第一类模式所包含的具体做法如项目委托、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是当下主流,当然也是一种短期合作模式。后两类合作模式尤其是第三类共建实体型模式属于产学研关系中较为高层次的结合,各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得到更合理更高效的利用,彼此关系也超越了从简单的信息交流互帮互助而上升到缔结中长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笔者认为,无论上述哪种类型在当前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合作模式都能对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作用。归根结底,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进而形成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实力是极有裨益的。以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近年的校企合作案例来看,以下方式是经常采用并被证实有效,有助于校企之间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1.横向项目式。通过签署合同或者协议,企业将产品设计开发项目委托予学校并支付相关费用。这种形式相当普遍,多数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比较愿意选择这一灵活的方式。
2.年度委托式。如果企业实力较强,并且产品主要以外观为主导,每年需要拿出的新方案比较多,那么往往会与校方缔结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向学校提供年度科研经费,委托学校完成部分新品设计任务,那么校企研发中心基本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比如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和江门市某箱包有限公司成立了箱包皮具设计研究所,一方面企业拨付研发经费,另一方面双方还可联合向省市科技部门申报科技攻关项目,以政府下达的经费支撑研究所的经费开销,这样就属于官产学研的类型了。
3.承办设计竞赛。由企业出资设立设计奖项,而学校教师负责宣传、组织和指导,比赛范围可仅限于校内,也可以邀请其他兄弟院校师生和社会设计资源参加。所有成果方案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获奖师生具有署名权。企业通常也比较接受这个方式,因为一次收集到的方案数量很多,不过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因为参赛面广,投稿者多是自发而为,教师很难实施指导,因此方案虽多但是良莠不齐。
4.接纳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到企业开展毕业实习,以实际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设计过程中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师”制指导,设计方案的质量比较有保障,而且学生以及企业还可以通过实习期相互考察双向选择以决定是否留用为正式员工。
三、强调CDIO特征的产学研合作实施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历来在工程教育就毋庸置疑,但是CDIO模式所主张的在实践中学习,则有其独有的特征:强调学生应在体验环环相扣的产品工程链的过程中,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要取得良好效果,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实施不可局限于类似暑期这样的某个短暂时段,教师要预先为在大学四年全程开展而构建一个培养计划,构建一个以项目为引导带动具体课程以及知识点学习的专业培养体系。在这方面,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近年来做了不少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例如,瞄准本地的特色产业———五金卫浴行业,选择了其中一间公司开展产学研活动,具体工作是为该企业设计新款水龙头。真题真做的设计任务对学生既有吸引力也有压力,因为如果方案得到企业接受转化为产品,则可享受到激奋人心的成就感,但是他们也很明白个中难度———造型自然是要新颖美观,还要有工艺上、人机关系上的合理性,这显然需要综合几门课程的知识点。整个设计过程为期半个学期,学生的进步相当明显。第一轮方案企业评价是“创意性高”,但是由于整体务实性不足只选中两款进入结构设计环节。当一个月之后第二轮方案拿出来则令企业感到很惊喜,因为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从上一轮的实践中找到了症结所在,因此水龙头的造型做到了实用、美观、经济、创新,企业一下子选出了十多款列入年内的开发计划。这种项目式的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一体化学习”的机会,这正是CDIO的特点之一。学生在真题真做———工程实际环境中学习多个技术知识和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学习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双重学习目标的活动成为了一种学习能力的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各个学科知识的理解[3]。当然产学合作另一个作用还在于提升了教师的能力,这也是CDIO标准中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现在高校里的工业设计教师普遍属于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不足,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对某个具体行业也缺乏了解。所以教师为了胜任指导学生开展设计的工作,必然会想办法及时补充譬如五金卫浴行业的专业知识,通过下企业向工程师请教、查阅资料和文献,这样自身的能力便得到了明显拓展。
四、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问题
有的教师认为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企业,合作成败取决与企业支持的力度。但是事实上不少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区制造业并不很发达因而缺乏合作的机会,或者由于专业本身知名度有限未能吸引较多的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再谈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未免有些奢侈。笔者认为,在外部条件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想要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确切地说在于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他们在教学能力、新的评估形式、工程实践以及相关技能方面的水平。毋庸置疑,在产学研的关系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指导者的角色,而企业更多的是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如果希望教师能够胜任讲授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内容,能够向学生示范产品在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各环节中的人际沟通与交往,那么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这些能力。目前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在单方面的理论知识上拥有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商业和工业环境中的工程实践经验却非常有限,所以教师自身的发展刻不容缓。CDIO教育模式特别指出可以通过三种基本方法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新任教师在走上讲台前先下到企业实践一年;现有教师参加研讨会、工作坊和短训班,或者是在假期到企业实践;招聘具有工业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补充师资为学生讲课[3]。在实践中,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将此具体化为三个互动:(1)校内教学团队与企业研发团队的互动。教师与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和设计竞赛,多视角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创造潜能。(2)校内项目教学与企业项目研发的互动。通过设计项目的对接,实现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与企业子平台的研发项目保持一定的同步关系。(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需求的互动。在师生参与具体设计作品的商业孵化和产业化过程中,高校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5]。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建议
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
一、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
产学合作教育,在国际上也称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
它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careerori2ented)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地具备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为: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般来说,综合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的是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复合型的实用性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教育由学校、学生、企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途径的产学合作教育,在工科教育上比较普遍也比较成功。
从目前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产学合作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产学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利用专业与职业或行业协会的相关优势,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二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各类课题以及参与政府、企业的课题研究,以教师科研带动产学合作教育。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在应用上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实习去向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经过产学合作教育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既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性强,能尽早地进入岗位角色。但由于产学合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涉及到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观,还有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利益,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冲突等问题。因此,在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实施中也面临不少困难。
1.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不足,合作流于形式或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中,虽然通过协议等方式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由于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而学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合作中往往只是挂牌,签协议,勉强维持低层次合作关系,互助互惠、紧密依存、长期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建立起来。
2.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单位对学生实习锻炼时间的要求有冲突。学校有学校的规律,企业有企业的规律。学校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学生到企业进行的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安排在寒暑假或是第八学期。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希望来企业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能有相当长的集中时间来单位工作。同时,也存在当企业最需要人手时,学生却因上课或考试或忙于毕业设计而请假,或是学生来时却是企业淡季,无法安排使用的情况。
3.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差距。高校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使命和职责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要实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的目标,就必须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教育与教学过程。在专业教学中,更多的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非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同时课程设置有其周期性,不可能对岗位或职业技术的需要立马做出调整。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最现实的人力资源策略就是直接选择任用已具备相关知识、能力或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他们不愿意花很多力气去培训一个实践生。
三、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适合其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就不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要依据培养目标,把握专业的特点,积极推进产学合作教育,造就适用人才。
1.以“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虽各具特点,但主要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的通才培养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的专才培养模式。两种模式都高度重视品德、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推进产学合作教育中,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研究目标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入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分析能力要素,改革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适时推出各类选修课,构建“多通道、多规格、多模块”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超级秘书网
2.加快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产学合作教育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加大柔性程度,使学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如美国的学工交替的“经验学习”教学、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日本的“产学协同”教学模式等。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应该将学分制与合作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并注重个性发展。这样不仅能满足用人单位时间上的要求,还能不断推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
3.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培养应用型的学生,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必须要有应用型的教师。
一是大学教师需要与企业有密切联系,一方面,使高校科研特别是文科类科研面向社会需要,加快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使自身成为既懂专业理论又有很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二是企业社会的人员也应经常到学校进行交流,成为能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双师”。可以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老总、政府官员、社会贤达担任学院、系或专业的顾问或客座教授,建立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学科发展委员会等组织,针对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学风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等提供建议,进行交流和研讨,使学院的人才培养在整体上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经强。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1).
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与合作单位(企业、科研院所)共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热潮,高等院校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功能,其社会服务功能也被日益强化。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高等教育实现社会服务功能,推动经济发展提供重要途径。
然而,经过实践的检验,现有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弊端,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如何创建适合研究生教育变革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现有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J大学管理学院为例,通过运用核心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管理学院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调研。为了更有针对性的设计问卷,本项目先对管理学院导师、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根据访谈内容和提纲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招生方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导师指导、学位论文、产学研合作培养的制约因素。问卷共25道单选题,受测对象主要为高校与合作单位管理人员、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研究生,用以提高问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最终发放问卷380份,回收问卷357份,回收率为93.95%,说明本次调研真实有效。
本文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情况和结果,针对管理学院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现状,从“招生选拔和培育方式”、“学位论文和导师指导”、“课程建设和保障机制”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招生选拔和培育方式
招生选拔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输入”环节,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项目组对管理学院生源选拔、招生形式、招生宣传等方面做了问询。生源选拔方面,52%的受测者认为应注重知识掌握能力,30%的受测者认为应注重创新能力,18%的受测者认为应注重工作实践经验。说明生源的知识掌握能力和专业背景仍然十分的重要。
招生形式方面,49%的受测者认为由高校统一招生,后经合作单位与研究生互选确认。41%的受测者认为应以产学研合作培养名义招生,合作单位参加面试。前者是管理学院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招生形式,后者被广泛认同,也有可能会成为未来招生形式的主流。
招生宣传方面,73%的受测者选择参与产学研合作是为了“实习和就业机会”,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是研究生。少部分是为了“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体现了研究生选择的实用性,同高校和合作单位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初衷有一定距离。
培育方式是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项目组对培B目标和培养方式进行问询。培养目标方面,有81%的受测者认为应培养“实践性为主,学术性为辅”的研究生,合作单位也倾向于此,而高校则坚持以“学术性”为主。这体现了研究生、合作单位与高校在培养目标上的认知差距。培养方式方面,有62%的受测者认为以合作单位实践为主,必要时返回学校,37%的受测者认为以学校学习科研为主,必要时进入合作单位实践。这表明研究生渴望贴近生产实践的愿望。因此,高校和合作单位应该努力为研究生提供生产实践平台,影响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培育环境。
(二)学位论文和导师指导
审核把控学位论文以及学术论文,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通过加强对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盲审等培养环节的监控,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对于学位论文选题的征询,49%的受测者选择坚持学术性,42%的受测者选择突出实践性,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关于学术的征询,51%的受测者认为应该与其他研究生要求相同,30%的受测者认为可以用专利、发明替代,只有19%的受测者选择适当降低要求。由此可见,高校坚持对研究生学术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和要求,企业希望参与产学研合作后能够得到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高校培养人才的长期性与企业谋求利益迫切性的矛盾,导致二者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而研究生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既要求积极贴近生产,又害怕降低学术标准而导致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本身又是一个矛盾体。
导师指导方面的征询,该模式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主),57%的受测者持肯定态度,39%的受测者认为权责不清,不利于指导。超过半数的受测者认为就导师而言,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指导能力、方法和技巧。导师指导方式方面,有51%的受测者选择参与导师的项目课题中,导师通过课题指导学生。在访谈过程中,研究生提到了害怕失去高校的学术环境,校外导师水平有限、缺乏经验而会误人子弟等方面的担忧。
(三)课程建设和保障机制
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根据问卷调研结果,55%的受测者选择增开选修课,扩大选课范围。52%的受测者认为合作单位应该参与课程设置,48%的受测者认为学生应该参与课程设置。在征询对现行的课程与教学是否能够反映专业前沿水平,21%的受测者选择不能,69%的受测者选择一般,其对课程建设的满意程度令人堪忧。这不仅反映了研究生强烈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对课程教学紧追专业前沿的高要求,以及希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愿望,同时,也折射了现行课程教学时代性和前沿性的匮乏。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开设满足研究生、合作单位与高校共同需求的课程体系,是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
关于如何提高培养质量的征询,57%的受测者选择需要加强的是“导师指导过程监督”,29%的受测者选择“课程教学质量监督”,14%的受测者选择“学位论文审核把关”。这说明导师指导过程监督是被广泛认同为提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何能够建立科学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构建管理类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1+1+3+1”模型
管理类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1+1+3+1”模型,即1个明确的培养目标、1个科学的培养方案、3大系统的培养策略和1个配套的评估体系。如图1所示。
(一)聚焦培养目标――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具有社会性、专门化的培养模式,其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这一培养目标却变得越发模糊,甚至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来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因此,构建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要明确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具体落实到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之在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利益相关者中达成共识。
(二)完善培养方案――整合力量、统筹协调、科学设计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培养人才的范本和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制定、修订和实施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应该以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实习实践为基础,整合校内校外力量,统筹协调各方利益需求,科学设计培养方案。
1. 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高度重视合作单位与研究生对课程建设的参与度,将社会与合作单位认为研究生必须具备掌握的知识技能纳入到核心课程体系当中,突出现有课程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变革传统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和合作单位的需求。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加强选修课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和实践性,培养研究生的多学科视野,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科研训练方面,将研究方法类课程纳入到核心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学习研究方法,使研究生能够懂得如何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从而顺利开展调查研究,增强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性。聘请优秀的管理领域专家、企业高管开设讲座,与研究生进行研究讨论,实现学术资源共享,为研究生提供能够接触行业前沿的科研平台。
3. 实习实践方面,要求研究生至少在合作单位进行1个学年的定岗实践,熟悉生产流程,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完成开题环节。在结束实习返校后,根据定岗实习过程中的体验完成实习报告。
(三)制定培养策略――促分流培养、重导师指导、严过程管理
1. 促进分流培养,实施分类指导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原来的培养学术型人才变革为“既向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因此,学校要实施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与兴趣所在,进行分流培养。既要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型人才,又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人才,集中力量、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
2. 重视导师指导,加强队伍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不仅对研究生负有学术指导、品德示范的责任,其科研水平、指导能力以及品德素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要建立严格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制度、研究生导师指导准则,从制度上规范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权责机制。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既要鼓励校内导师积极联系合作单位共建课题研究,又要聘请合作单位中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校外导师,既要坚持学术性,又要兼顾有专利和发明的杰出人才,在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下壮大导师队伍。对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作出一定的限制,严格控制师生比例,保证导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新导师要接受导师指导技巧和方法的培训,使其尽快了解和熟悉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和相关规定。
3. 加强过程管理,严格培B环节
过程管理是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中的管理方法,强调对整个过程的把控和关键点的监控。运用到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课程考核、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阶段汇报、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中,重视过程控制,制定科学透明的学业标准,完善考核机制和淘汰机制。
(四)构建评估体系――加强配套管理,完善培养模式
在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合作单位都应该成立专门的服务管理部门,有专门管理人员及时对产学研合作培养的研究生的培养环节进行管理和监控,使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建立有效的调节、反馈和监督机制。并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合作单位和学生对课程参与度和满意度、研究生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等方面构建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估体系,以促使模式的不断优化与改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工作的几点意见[R].教育部文件教研[2000]1号.
[2]陈立红.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办学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5.
[3]王娟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04).
[4]王艳.产学研联系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04).
1.1本科毕业论文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不足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7]:(1)经费不足。应化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经费有限,仅依赖学校下拨的毕业论文经费是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2)实验条件欠缺。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无法满足毕业生每人有一套独立实验装置和一小块专用实验平台;(3)教师资源不足。学生人数猛增使本科毕业指导教师明显不足,平均每个指导教师要指导10个以上的学生,根本应付不过来,自然也无法保证其指导质量。
1.2毕业论文选题不科学、不严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题目脱离生产、科研实践,没有反映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某些选题只是教学实验的简单延伸和甚至重复,一题多年、一题多人现象并不罕见;二是简单地把科研任务分解为毕业设计题目,任务难度和工作量都不合理,造成最后毕业论文难以完成或者文不对题。
1.3指导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成功与否[3]。指导教师水平和责任心不足、对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是造成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决定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就是走过场,做与不做都能够正常毕业,参与毕业论文的自觉性较差,甚至有少数学生采取实验数据造假、拼凑、抄袭等手段蒙混过关。
2毕业论文“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我校在具有油气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完成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毕业学生、指导教师和参与的企业都从中获益。经过几年来对“产学研”合作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摸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该模式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以下四个环节。
2.1提前启动和准备毕业论文工作我校应化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双选”工作主要在第七学期后半段完成,因此,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毕业论文教学所需要的启动和准备工作也必须在这个时间段完成。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1)来自用人单位的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通过沟通确定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完成方式;(2)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充分沟通,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兴趣,结合其签约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岗位要求,因材施教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及校外指导教师;(3)学生根据毕业论文任务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调研、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确定基本技术路线等。
2.2“产学研”紧密配合做好选题工作采用“产学研”模式进行毕业论文教学应建立由校内指导教师牵头、校外指导教师参加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参加。由于校内指导教师更熟悉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特点及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因此处于主导地位;通过与校外指导教师沟通,结合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和毕业论文的专业要求确定合适的题目。选题必须兼顾本科毕业论文的专业性和工作量、技术难度的适宜性。应该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简单地将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作为题目;二是把企业中较大或者较难的生产、科研课题直接作为题目。选题过程中还应该兼顾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特点,使毕业论文对于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有较大的帮助。比如在与四川光亚聚合物化工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中,根据公司对学生未来工作性质的定位来确定题目,对于定位于研发岗位的学生安排合成及机理研究方面的题目,如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微乳液聚合研究、一种磺酸盐型缔合单体的合成等;对于定位于生产岗位的学生则安排与工艺相关的基础研究课题,如丙烯酰胺聚合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对于定位于现场服务和销售岗位的学生安排应用研究题目,如大港高温高盐油藏缔合聚合物驱油体系应用性能评价。这种兼顾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的选题安排对于调动企业和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教学的积极性是非常有利的。
2.3采用双向管理机制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选题确定后,毕业论文指导小组以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为原则合理安排实验的地点和时间,相当部分与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的实验工作需要在企业的具体岗位完成。这种模式虽然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有利,但是也带来了管理工作的难度。我们采用的是双向管理机制,由校内、校外指导教师既分工负责又联合指导,由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负责教学过程管理,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正常毕业论文管理程序,还需要参加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所组织的开题预答辩、中期预汇报和毕业论文预答辩等环节,从而使管理工作贯穿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也使校内、校外指导教师能够及时相互沟通,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 A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条件下,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已经不能够实现高等学校的发展目的。为此,为了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一定要实施新的策略。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实践和学校教学相统一的模式,跟其他模式的人才培养相比较而言,产学研结合对化工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积极地探究跟学校的发展现状相符合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和规律。
1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且要切实增强双方的信任与了解。截止到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化工人才教育基地。通过各种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校企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为学生的实习建立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产学结合, 建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不但能够明确社会与企业对对人才的实际要求,而且能够把工科实验室的场地与费用问题解决,与此同时,还可以把高校教师弱工程化的问题解决。从而及时地调整课程的内容、人才培养的规格、招生的规模,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实践和理论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就是实践性教学,实践性的教学注重人才的创新素质与动手能力,而学生这种素质和能力的具备,需要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要求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优化。为此,这就需要结合高校的专业要求,把校企资源加以整合,建立合理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在培养应用型化工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大大地提高实践内容教学的比例。在教学实验当中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和实际生产的统一,激励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增加应用型题目与设计型题目的比例,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践统一起来。经过进一步地努力,在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贯穿企业文化的教育模式。比如,在大一设置了化工导论课,以使学生初步地认识本专业和企业的轮廓;在大二和大三创设了认识实习和金工实习环节,通过校内教授、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和校内实习基地学习相统一的形式,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接触生产实际;在大四应用产学研合作基地,引导选学生走进企业实习,以使学生熟悉整个生产的流程,感受理论知识、企业文化和实际生产相统一的关系;在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增加实际研发题目的比例,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够统一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建立了比较可靠的、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基地,初步建立了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相统一,企业和学校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3研学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学校在培养本科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激励高年级的学生参与科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在在实践当中应用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增长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创新能力。凭借产学研的优势与化工专业雄厚的理论基础,注重教学、生产与科研的互相结合,实现了良性的发展,这大大地提高了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在研究一些纵向课题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跟企业的联系,在承担横向研发项目和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过程中,也奠定了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教授毕业论文方面) 的基础。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和科研创新提供了题目来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打下了基础。这是确保化工专业的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一人一题的前提条件。近些年以来,在科研与教学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教学中,科研成果进入了课堂,进入了实验,进入了毕业论文设计。良好的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环境,再加之产学研合作这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连续三年以来,毕业生都保持在95%以上的高就业率。
4产学研结合,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应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人才,教师队伍是根本。由于高校的教师科研、教学的任务都比较重,致使一些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企业,因而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比较差。比如,教师缺乏把实验技术向实际产品转化的能力,或者是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低等。为此,通过制定政策和建立产学研基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让教师走进企业基层,实时地洞察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以及企业尖端科技的应用与发展现状,把实践和学习理论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以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近些年以来,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滁州学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比如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实习,以及激励青年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等,这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实践与学习的热情。此外,注重让青年教师组织实习指导,在组织实习指导的过程中,实施产学研合作、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当作实习指导教师和实施老带轻的模式,以有效地提高化工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 1] 潘艳秋, 张述伟, 韩 轶. 密切产学研结合, 培养化工创新人才[ J ] . 化工高等教育, 2009, ( 6) : 42- 45.
[ 2]李江, 张 莉. 产学研结合长效性分析与探索[ J ] . 化工高等教育, 2007, ( 3) : 23- 26.
作者简介:许钢(1972-),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俞晓峰(1978-),男,安徽淮南人,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安徽 芜湖 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00733)、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产学研重点项目(项目编号:KJ2011A03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45-02
毕业设计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接受全面的专业训练,其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近年来,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性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壮大,但高等教育的投入却滞后于学生规模的增长,仪器设备和实习基地的配备也略显不足,同时学生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情况对毕业设计的完成和指导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构建本科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联合开办相关本科专业,以产学研项目为切入点,逐步探索和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总结了一条产学研结合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新道路。
1.产学研结合构建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选题对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方向进行了规划,是决定设计质量的首要条件。从近年毕业设计选题情况来看,存在着题目雷同、内容陈旧、理论性课题偏多、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热情和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新模式下,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提前至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初开展。指导教师可根据承担的研究项目,提炼出若干子课题,供学生选择;也可由教师参考安徽产学研合作网的企业需求,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参数拟定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院下属电子协会中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鼓励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自行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务求做到“真题真做”。另外,选题也可由指导教师设计不同的实现方案,即“相同选题,不同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一人一题”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强化学生间的交流和探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毕业设计的产学研选题工作结束后,课题统一上报至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对课题的深度、广度、创新性及相关工作量进行审核后,在学期末和普通毕业设计选题时同时下发,供学生选择。
2.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和职责
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对设计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鼓励校企合作,课题的指导工作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承担。校内指导教师长期工作于教学第一线,理论水平高,知识体系完备;企业指导教师长期工作于生产第一线,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两者在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会产生交集,可以取长补短,便于学校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环境。在毕业设计的不同阶段,教师承担的任务和职责也会发生变化。
(1)在毕业设计的开始阶段,学生初次接触综合性课题的实际开展工作,多少都会有些茫然和不适应。在这一阶段,校内指导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参考资料,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阅读与消化,并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相关资源查阅所需文献。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课题要求之后,教师要协助学生制订工作计划和设计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制订设计方案时需要与企业指导教师沟通,并依据生产实际进行完善和修改。在这一阶段,校内指导教师发挥主要作用,企业指导教师作为辅助。
(2)在毕业设计进行阶段,校内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保证每周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1学时的一对一指导时间。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生产实际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和工艺流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对于设计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要带领学生亲自参与研发,并联合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攻关。企业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性进行把关,主要进行可行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指导,并对设计的阶段性成果进行验收。在这一阶段,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要同时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3)在毕业设计收尾阶段,学生需要对毕业设计的成果进行综合性调试。调试是实现系统设计目标,降低运行成本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方法。在以往的毕业设计中,调试环节通常流于形式、纸上谈兵,有时候甚至被忽略。产学研毕业设计强调“真题真做”,调试通常分成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在学校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功能验证性调试,其次是进行工业现场调试。验证性调试由校内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完成,工业现场的调试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工业现场环境复杂、干扰较多、参数变化较快,学生在短时间内可能难以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直接参与调试,学生在协助教师的过程中,同样会接受一次生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在这一阶段,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要同时参与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3.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和成绩评定模式
在论文的撰写阶段,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制定和完善论文提纲,并对论文进行审核,确保学生论文格式符合学校的相关规定。论文撰写紧密围绕设计内容进行,对于涉及到的基本理论、概念、芯片介绍一笔带过,将重心放在系统的设计、优化和调试上,在降低工作量的同时很好地保证了论文质量。同时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还实行了灵活多样的毕业论文替代机制,对于已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论文的学生,或毕业设计成果获得了省级以上奖励的学生,或毕业设计研发产品已经通过相关企业的验收并投入实际应用的学生,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核后,可以将其论文、报奖材料、设计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进行提交。
毕业设计的成绩参考学生的考勤情况、论文撰写的规范程度、答辩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定,由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共同确定,其中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给出的成绩各占30%,论文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给出的成绩各占20%。
4.加强制度建设,保证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毕业设计需要在学校、企业间交替进行,其指导工作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承担,整个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科研院所、教师、学生等多个方面,因此如何对新模式下的毕业设计进行规范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为此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和过程监控。
指导教师要结合毕业设计具体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各阶段目标、督促工作进度、协调学生团队之间的衔接等,督促每一位学生都按时完成课题任务,确保毕业设计按步骤、按计划进行,从而保证课题的设计进度。
学院要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强化过程管理,除开题、中期、后期三个不同阶段的常规检查之外,院系两级的教学工作委员会不定期对毕业设计情况进行抽查,并由学院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对各阶段检查情况和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形成书面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汇总表”提交至毕业设计领导小组,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学院同时构建了完整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学工作委员会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评价、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教学工作委员会监察工作的评价,以此理顺关系,确保责任到人。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实践
从2009年开始,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与鑫龙电器、海螺集团、鑫科材料等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技术难题进行选题,直接参与了产品设计、研发和技术改造,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和奇瑞集团成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小组,联合申报了“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按照校企全程合作培养的新模式,推动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参与设计的“网络化车用仪表机芯电路”和“汽车仪表液晶显示屏”已装备于奇瑞汽车。2011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电动叉车停车行车电磁离合制动器的研发”,由大中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员和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完成了“制动器力矩的数字化控制”、“电磁离合制动器的设计”、“高压吸合低压保持电路的设计”、“电磁失电启动器的设计”等多项课题,有8名学生依托该项目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有2名学生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就职于企业的研发部门。2012年,自动化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与所在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达18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达11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达12人,通信工程专业达6人。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毕业设计真正做到了“在产品上写论文,在工程中做设计”,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增强,学生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的反馈良好。
三、结语
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顺应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校企联合、互补双赢,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形成了安徽工程大学“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毕业设计,依托相关企业,充分利用了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以企业的需求为自主创新的导向,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凝聚力,有利于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地方性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荣.斯坦福大学产学研创新的成功与启示[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0:3-4.
[2]杨建芳.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21-2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同时,《纲要》指出: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等院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这充分说明高等院校在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源强国建设中,在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以来,高等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成绩和宝贵经验,其优秀成果的转化应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在新形势新要求下,高等院校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 高等院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等院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产学研紧密集合,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推进产学研合作,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进入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对高等院校赋予了新的重要使命。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等院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开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将带动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提升,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2. 推进产学研合作,符合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纲要》指出:高等院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近年来,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逐步提高,贡献力度不断加大。高等院校已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奖三大奖项获奖者中有一半出自高等院校。2004年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为高等院校所摘取,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等院校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三项一等奖。2008年两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部产生自高等院校。2010年国家科技技术奖中,高等院校获得各类奖项超过70%。
3. 推进产学研合作,符合国际学术影响力扩大的需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正在挑战美国、西欧和日本在科研领域的优势地位。一些新兴国家在全球科研产出中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尤其是我国的科研论文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虽其引用率与数量增长尚不同步,但有明显进步。据报告显示,在科研论文数量上,我国所占比重从4.4%上升到10.2%,超过英国等传统科研强国。在可反映科研论文质量的引用率上,我国也有进步,占全球科研论文引用率的比重从十位以外上升到第七位。另外,科研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增强,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科研论文占总体的比例从25%上升到35%,且这类论文引用率更高,影响力更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9-0052-03
产学研合作在国外发达国家有良好的传统,相关研究已很丰富。但人们真正开始熟知产学研合作,日益意识到产学研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源于“硅谷”经济奇迹的出现。世界各国纷纷仿效美国建立产学研合作组织,产学研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日益重视的课题之一。我国引入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概念把握不妥,认识不清的问题,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推进和深入研究。有学者极力主张将产学研合作分成两层意义来研究,即第一,合作科研。其核心是经济,主体是科技人员,主要目的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如美国的“硅谷”;第二,合作培养人才。其核心是教学,主体是学生,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这一区分,使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更加细化和科学化,学者们约定俗成将第二种类型的产学研合作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1]。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从产学研合作研究这一母体中独立出来后发展十分迅速,本文拟对这方面的成果加以整理、分析。
一、国外研究综述
1.缘起
1906年,深受杜威实用主义影响的美国工程师赫尔曼・施奈德首先在辛辛那提大学提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概念。施奈德大力推崇大学与当地企业合作,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劳动中获得与实践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从工厂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补贴学习之用[2]。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成立发展和推广合作教育的社会团体。1983 年,由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荷兰、菲律宾、英国和美国共同发起,成立了“世界合作教育协会”。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一模式的优势和特色,以便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推广,2003年8月世界合作教育协会通过理事会和全体会议表决,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德国联邦政府更是颁布《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德国的专科高等学校和职业学院实施“双元制”教育管理模式。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则是采用“三明治”学制的工读交替运行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3]。
2.发展
国外产学研结合在大学、职业教育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但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之初也遇到了各种问题。特别是在产学研结合实施早期,不少企业很难不去计较眼前的利益损失而与学校一起开展产学研结合。针对这些问题,不少学者提出了相应对策,Joseph A. Raelin对国际合作教育的一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预测未来一百年合作教育的可能发展趋势。他提出采取“三重螺旋”的运行模式来加强学校――产业界――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产生“双赢”甚至“三赢”的结果。该观点已在西方达成共识。人们认为企业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好处:(l)得到高素质的科技研发人员;(2)接触较前沿的研究成果或技术知识;(3)寻找特殊问题的知识来源;(4)使用学校的特殊设备;等等。而学校也有利可图:(l)在政府经费紧缩的情况下,产业界可以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研发经费的来源;(2)“产业界的”经费在运用上不像“政府的”限制那么多;(3)与产业界的合作提供了师生接触实务、实际问题的机会;等等[4]。因而,不仅政府有意愿促成产学研合作,而且企业与学校同样有合作的强烈动机。
3.重要经验
国际上成功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启示我们: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考察美、英、德、日四个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可以发现四个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时有以下共同做法:(1)委派或组织专门机构;(2)政策性立法;(3)以科技计划对产、学、研予以支持;(4)设立基金,拨出专款;(5)开辟多种信息渠道,鼓励科技人员交流。
由此可见,政府有意并从实际上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产、学、研合作予以保证和支持,是西方国家成功实施产学研合作的关键举措。但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时间较长,国家、学校和企业能够切身体会到这种合作对各自发展的收益远远超过了给其带来的损失;在共同利益驱使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达成了空前一致的认识。所以,合作不仅成了学校和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更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这与我国国情是有较大区别的。我们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国情差异,意识到我国实施产学研合作必须经过多方努力,必须经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起步并不晚。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在政府的控制下曾成功地组织了一些重大的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项目,例如两弹一星的研制开发,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技术的影响,一些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逐渐自发地进行合作。1992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实施“产学研联合工程”,政府正式在我国推行产学研合作。十多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理论研究也日渐丰富。以中国知网期刊收录的文献为例,截止到2011年5月,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含学术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重要报纸及国家标准等文献数据库)中以“产学研合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了10851项检索结果;以“产学研合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得到了3343项检索结果。而用另一个相关概念“产学研结合”为主题进行检索,亦可得到4930项检索结果;再以“产学研结合”为题名进行检索,仍得到1942项检索结果。成果数目之众令人欣喜。
将学术期刊、硕博士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认真梳理、高度概括后发现,研究成果基本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合作的意义。学者普遍赞同产学研结合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体现为:(1)发展需要;(2)生存压力;(3)已有合作关系;等等。以“发展需要”为例,具体来说,包括国际发展趋势需要、社会工业化、科技化发展需要、学校提升需要、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需要等。
2.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类型。许多学者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各式各样的分类方式,最多的达二十多种模式。纵观下来,比较具有普遍性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十种左右,分别是:(1)N+X顶岗实习式;(2)三明治工学结合式;(3)企业委托办学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4)企业指导办学式;(5)企业资助办学式;(6)合作培养“双师”式;(7)承接企业项目式;(8)校办产业式;(9)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式;(10)企业办学式。
3.产学研合作的机制。(1)动力机制;(2)调控机制;(3)利益分配机制;(4)保障机制;等等。以动力机制为例,具体来说主要指政府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文件等明确引导、支持产学研合作,如修改《企业法》,增加明确条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予以各种形式的奖励。同样,学校也要明确把开展产学研结合视为必由之路,在管理和决策上制定鼓励学生、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措施。企业方面也需提高认识,将人才培养视为己任,把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企业发展计划中。
4.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学者们认为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问题;(2)技术供给问题;(3)利益分配问题;(4)风险问题;(5)政策环境问题;(6)信息交流问题;等等。以主体问题为例来说,学者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政府、学校、企业这三个主体在实施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指出从政府到学校和企业都未真正理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质涵义及合作主体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企业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或企业家们的短期行为导致很多项目昙花一现,浪费了资源。
5.产学研合作个案经验的总结。产学研合作开展至今,一些地区如深圳市、天津市、重庆市、辽宁省和广西省等纷纷成立专项课题组对本地区产学研合作的现状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摸查,形成了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不少学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已摸索出不少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公开发表了相关的经验总结,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还公开出版《工学结合案例汇编》一书。
综上所述,产学研合作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但国内的相关研究近十年才丰富起来,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最大特征是研究成果数量不少,但水平良莠不齐,重复研究与研究薄弱环节、空白环节同时大量存在。如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项目多,高职、中职里的相关研究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把产学研合作科研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混淆起来,加以笼统研究的多,分开独立研究的少;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表现形式、类型及模式等浅表研究多,而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定位研究、实现途径研究、利益分配研究、特别是反馈评价体系等深层次研究非常少;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个案经验总结多,而能在整个地区或整个行业推广的普适经验研究则太少;等等。鉴于此,我们亟待有针对性地加强后续研究,努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在我国科技、经济特别是教育行业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从产学研结合的类型和特征看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定位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2]【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3]李方葛,邵森万.产、学、研合作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4]Etzkowit, Leydesdorff. Reflection-in-Action On Co-op:
The Next Learning Breakthrough[J].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Internships,2008(3).
[5]刘须群,陈星.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2(12).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Production-Learning-Study Cooperative Education
YAO Yan-qi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21-02
新建本科院校在管理体制上隶属于地方政府,在服务面向上主要定位于所在区域,学生毕业后多数留在本地就业,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都力求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媒介,使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升本时间较短,产学研合作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查找了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提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措施,希望能对同类院校有借鉴作用。
1 产学研教育的内涵和目的
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由于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产学研结合是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途径。
2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不健全,合作体系尚未建立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建立的时间短,未成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推动机制,合作体系尚未建立,推进难度大,效果不明显。
2.2 服务地方能力较弱,缺乏合作吸引力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缺少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科研团队,服务地方能力相对较弱,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较低,甚至为零,社会影响力小,无法吸引企业合作关注。
2.3 产学研合作教育层次偏低
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只有部分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而且大多停留在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聘请教师授课等浅层次合作上,未能真正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作用。
3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1)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忙于完成基本的本科教学任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作为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办学转型的重任,投入的精力、人力和财力相对有限,虽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推进的力度不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效果不明显。
(2)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经费少、设备不足,教师满足于教学工作和职称科研,缺少与企业开展合作的研究经历,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或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应用型专业少,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灵活度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不能直接从事生产为企业创造效益,导致企业没有与我院主动合作的愿望。
(3)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度不高,专业调整面向行业企业意识不强,未能体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要求,使得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可选余地少,发展空间小。
(4)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明显。政府未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财政资助力度不够;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协调;政府未采取积极行动促进产学研合作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发展。
4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措施
4.1 转变观念,积极引导
学校要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学校的科研工作相结合,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生产实践中找课题,积极开展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普及,使学校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成为重要的人才库以及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2 积极合作,协同育人
学校要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技能。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对师范类专业可以采取顶岗支教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将带队教师和支教学校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培养职业素养,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有力支持了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4.3 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果服务教学
学校要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果服务教育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在科研项目中吸纳高年级学生加入,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4.4 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果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改革实验室建设,教学仪器比较陈旧。鼓励各专业根据产学研合作的需要,改进实验教学体系,学校要根据需要增加实验建设投入,购买先进的实验设备,建立了具有科研和实习实训功能的实验室,使实验教学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方式,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题目要来源于实践基地,指导过程实行双导师制,由原来的学校单方面安排教师指导变成由合作教育基地和学校共同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在基地实习实训来完成论文的写作,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改革实习实训方式,由原来学生自主分散实习变成到合作教育基地进行集中顶岗实习,使实习实训发挥了真正育人的作用。
5 成果转化,互利双赢
5.1 实施服务地方行动计划
在服务地方过程中,学校要积累经验,多了解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和经济文化建设对人才和智力资源的需求,在征求地方政府政策研究室以及各市(县、区)政府、企事业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服务地方科学发展行动计划,以技术服务项目、决策咨询项目、文化服务项目、人才培训项目、公益服务项目等为切入点,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推动研究成果转化。
5.2 开展协同创新实验中心建设
学校要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协同创新实验中心,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支持,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 多种渠道参与地方建设
学校可以通过实施科研发展定级规划即学校、各教学单位、教师个人制定若干年科研发展规划,确立了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服务、决策咨询、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公益服务。
5.4 人才培训
学校可以发挥各专业人才汇集的优势为地方行业、企业等协作单位进行人才培训,定期为地方培训相关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
6 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建议
(1)切实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放到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为合作教育提供坚实平台。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对外联络,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跟踪式服务,及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障碍,推动合作项目顺利展开。
(2)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议政府建立起一套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在人、财、物等方面向产学研合作项目倾斜。
(3)主动创新,积极实践“工学交替”结合培养,校企双向参与、分段培养,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以科研基地为依托联合培养,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等合作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要将注意力放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设置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的学科专业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实践实训体系和评价跟踪体系等,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内容,围绕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人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利用好企业提供的便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鼓励教师主动和企业进行联系,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了解最新产业发展情况,增强服务企业技术能力,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对教师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获得并成功完成的科研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并在职称评聘等方面优先考虑。
总之,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建本科院校要选择最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立足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企业,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继续扩大和深化产学研合作,全面强化校企间的紧密关系,营造产学研合作的浓厚氛围,使产学研合作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