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现农村中学生礼仪现状分析
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负着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重任,应该把发扬和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视为己任。如果连起码的礼仪准则都做不到,又怎能承担此重任?反观现今农村学生礼仪教育,学校更注重于学生的英语成绩高低,无暇顾及学生的礼仪教育。由于家庭和学校等诸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中学生中的礼仪修养普遍不高,不少农村中学生与陌生人交往不时面红耳赤、手脚无措、语无伦次,就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高谈阔论。这样很难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则这些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如果这种现象不改,势必影响到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的发挥。再次,我们的农村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认识,与此相关地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是他们需要有学习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下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以及面对成长中的不解,使得农村中学生缺少了学习礼仪的机会,这种缺少,对于农村中学生心理将来进入社会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我们应该看到,农村中学礼仪教育不仅仅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以种道德修养,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更应该遵循总理写给农村中小学生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关注农村中学生教育,推行“将礼仪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渗透的精品教育”,让每一个农村中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英语的快乐。体验学习礼仪的喜悦,追求最大发展,让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英语课堂活动中认识礼仪、感悟礼仪、运用礼仪,把每个农村中学生都培育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三、英语课堂中礼仪用语的教学实施
英国哲学家培根谈到教师时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培育学生,使学生成为接替老一辈事业、延续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还是在平常的交际场合,都需要讲究礼仪,做文明交往的使者。语言礼仪是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是发话人为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达到其目的的一种标记性言语行为规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礼仪原则,采取相应的礼仪策略,维持正常有效的社会交往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一)称呼
交际从称呼对方开始,称呼不当会直接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英美人家庭中的长辈称为Grandpa,Grandma,Dad,Mum,UncleJim,AuntMary,这与中国人基本相同,但为表示亲热,英美人家庭之间可直呼其名,甚至子女对父母也如此称呼,这在中国却是不礼貌并会受到指责的。对非亲属的称呼较简单,一般在姓氏前加Mr,Mrs,Miss或Ms或直呼其名或用头衔加姓。在英语当中很少用职务加姓作为称呼,只有少数词例外:Dctor,Judge,Govermor,Mayor,Professor和President可直接加姓作为称呼。
(二)见面问候语
中国人见面常问:“你去哪儿?”,“你吃过了吗?”等,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但对英美人来说,这些都是个人的私事,无须你来询问。他们见面时只进行有实质内容的寒喧:“Hello!Howareyou?”对方不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一律回答:“Fine,thankyou.Andyou?”
(三)称赞
中国人和英美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人或事物总要称赞一番,但因文化习俗的差异,对称赞的反映是不同的,比如同样一句夸赞“你的英语真棒。”英美人会很简单而坦然地接受对方的称赞,说句“Thankyou.”或“It’Skindofyoutosayso”,以接受对方的肯定或尊重。而中国人则会“自贬”以示谦恭,说:“哪里,哪里,比你还差得远呢。”
(四)致谢和道歉
在承认作了不应做的事或没有作应做的事时,英语用I’msorry或sorry表示歉意。对方接受道歉时说,“That’Sallright,”,“That’sOK.”,“Notatal1.”等。在英语国家里,只要是受益于他人,受益者总会说声“Thankyou.”或“Thanks.”,甚至夫妻间也会说“Thanks,darling’,而在中国一般只有犯了严重过错才会说“对不起”,致谢语则越是熟人之间用得越少,用了反倒会让人觉得见外。
(五)介绍
在英美国家中正式介绍时,一般用头衔加姓作称呼,把地位低的、辈份低的、年纪小的或男士介绍给地位高的、辈份高的、年纪大的或女士,被介绍者相互问声“Howdoyoudo?”或“Nicetomeetyou.”,回答是一致的。
(六)体态语言
中国人常用食指和中指表示“二”,而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却表示胜利(victory);可当我们用拇指和食指表示“八”时,美国人却认为是“二”。我们在日常交往中,若不了解此差异,会惹出不少笑话。
(七)禁忌语
中国人常公开谈论的年龄、工资和婚姻等在英美国家中却被认为是隐私(privacy),所以我们在与英美人士进行交谈时,应避免这些问题,为便于记忆,可将这些禁忌归纳“四字”:I,where,WARM和meal。I代表income,WARM中的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可以引出七不问:不问收入,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不问年龄(尤其不问女士的年龄),不问体重,不问,不问婚姻状况。若要与英美人士谈话可从谈论天气进入谈话的正题,“It’Salovelyday,isn’tit?”同时,在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和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老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让他们真正进入角色:也可充分利用幻灯片、电影、电视等视听直观教具,或引导学生读一些有关英语文化方面的材料、难易适中的原著等,使学生了解有关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社会风貌等,体会中英礼仪用词的差异。
四、在生活中进行礼仪英语用词巩固
在英语中教导农村中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除了可以直接使用英语来说外,在平常生活人际交往中,教导学生灵活运用生活中的英语礼仪词汇。
(一)谈吐方面的礼仪常规运用
1、进行文学常识传授
单从文学常识的内容来讲,这部分内容略显枯燥和单调,主要是一些作家的姓名、出生年月和主要作品等。但如果高职语文教师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会使文学常识教学变得十分出彩。比如在讲授郭沫若《炉中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告诉学生郭老先生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前期,那时候郭沫若还远在日本,但是国内的革命形势仍旧激荡着他的内心,使他在激动之下写下了这首诗。这种爱国精神对即将走上社会,开始人生新征程的高职生而言不无启示。如果实现“中国梦”,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是值得高职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2、开展文学诵读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文学诵读过程的知识化,即一味强调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咬字清晰、注意断句。这种僵化的诵读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甚至引发他们对语文的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诵读文学作品,促使学生徜徉在文字语言的魅力中,使学生日积月累,欣赏语文课文的独特之处,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以泰戈尔的《春天的遐想》为例,该文饱含希望与喜悦的情感,表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舒缓、轻柔的语气诵读,抓住“芊芊嫩梢”、“妙龄少女”、“亲姐姐”等重点词语,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若是在文章层次间遇到停顿之处,也要竭力做到语断意不断、音停情不停,带领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体会作者看到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愉快之情。
3、实施文学欣赏教学
高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或是赞美具有雄心壮志的英雄,或是描写秀美壮丽的风光,还有一些文章抒发人间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的良好素材。在讲解完基本课文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就文章的某一段进行鉴赏,让学生就文章情感、文章内涵等问题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巴金的《怀念萧珊》、高尔基的《鹰之歌》等课文都是值得学生用心鉴赏的好文章。文学是抒感、表达命运的特殊形式,学生可以不用囿于文章作者所搭建的框架,就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论对错,只要有独到之处,教师就应该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文学潜力。
一、让人人获得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几乎每个人的每一份成功都是建立在个人自信心的基础上的,一些智力正常的所谓后进生之所以差,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使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由于家庭、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学生自信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应把这种差异当作宝贵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如《威尼斯的小艇》教学中,我设计了阶梯状的一组问题:1.哪些人乘小艇?2.这四种人怎样乘小艇?3.作者仅仅只是写这四种人吗?为什么?第一问比较容易,后进生能回答;第二问加深了难度,要体味人们的行动特点;第三问最难,涉及到选材的典型性。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需要的满足,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不断进取的力量。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便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自信,会更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学习中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老师一定比学生强”的观念,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提问题,表扬独立见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学习《草船借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是‘草船骗箭’?”“如果曹操用火箭,那结果会怎样?”“草把子上箭多了以后,射来的箭还能射在草把子上吗?”……对于学生这么多疑问,我更多的是给予鼓励,并把学生的质疑问难引到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就会怀着更多的自信面对生活和学习。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不是什么困难都能克服的英雄,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在学生表现不理想,答案离标准甚远时,要以鼓励为主,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抬起头”来上课。对于学生学习中的进步,适时地鼓励:“下次肯定会更好!”“相信你还会有更大进步!”,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二、让学生遭遇挫折,增强直面困难的耐挫力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性增强,学生“心气太高”,不如意的事很多,心理脆弱。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受挫折的能力,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直面困难,在挫折中自我调节情绪,克服困难,敢于向挫折挑战。例如有的学生说:语文太难,我不会分析课文。这时,教师就该让学生知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尤其语文不像吃巧克力那样轻松,不费心力。“愉快、快乐”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而这些往往是下了苦功之后才可得到的。也曾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同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如学《詹天佑》时,让学生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再让学生理解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克服困难成功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从而让学生懂得:失败与成功往往并存,要想取得成功,只有遇到困难不放弃,不断努力,坚持不懈。
此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放手让学生想、让学生说、让学生做,即使错了也没关系,让他们懂得做什么事都不在成功与否,而在于是否付出努力。这样,通过各种方法形成乐观向上的品质。
三、营造良好教学氛围,避免学生心理挫伤
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时常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成绩差的孩子进行惩罚。惩罚的办法并非用巴掌,而往往是讥讽、奚落或是威逼恫吓。殊不知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孩子的心灵,使孩子情绪压抑,产生自卑、悲观、自暴自弃的心态,以致使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失去了积极向上的朝气。其实,这些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只要老师对他们宽容一些,耐心一些,温和一些,他们会把老师当“上帝”般崇敬,成绩岂会不进步?
四、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每个班级都会由于集体目标和集体领导的影响,以及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班级集体自身的气氛。这种气氛对于小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的班集体,会促使其成员奋发上进、不甘落后;而如果班上多数人都消极怠惰,那么即使少数同学想要好好学习,也会因为难以抗拒压力和诱惑而最终陷于“同流合污”境地。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形成积极学习的集体气氛。但是,在讨论中出现了同一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并且冷落成绩较差的学生,有些能力强的学生出现了骄傲、看不起别人的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我又开展了“一帮一”活动,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后进生交朋友,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不够敏捷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同时我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同学交往,多交好朋友,并且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
五、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一)导入激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只有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下,方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设计巧妙的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内心愉快、行动积极,观察、思维、记忆等活动就会最主动、最有效。
二、成才素质教育中学生管理方法的更新
(1)坚持依法治校,探索契约化管理模式,培养竞争、规则、正义、契约意识,是成才素质教育中管理育人的基础。坚持依法治校,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关键在于通过依法治校的环境培养教育对象的法制信仰、诚信正义、公平竞争、规则和契约精神等素质。坚持依法治校的基础应首先树立法治理念,学生管理工作要有合法依据、合法授权,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要合乎情理。坚持依法治校的前提在于制度设计及规则教育,制度设计一定要符合正当目的和导向,实际上这样的制度规定要符合制度本身所体现的理性、公平和正义,在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不仅仅是这样的制度规定,更要理解到为什么是这样的制度规定,理解到本身就应该是这样的规定,让制度的内涵和精神深入学生。学生始终坚持依法治校的探索,通过学籍管理、奖惩制度、自律协议、各种承诺书等方式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按照主体间性哲学理论,学生管理工作可探索契约化管理模式,将学生管理中所涉及的学业、纪律、安全、后勤服务等要素写入合同,这不仅体现主体之间的互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可是学生管理对象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很难使学生管理工作在契约的开始就概括所有情况,采取完全的行动对策,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事后救济,因此按照不完全合同理论,学生管理需要管理者拥有剩余控制权,以便在那些未被初始合同规定的或然事件出现时做出相应的决策。
(2)实施柔性管理,优化程序设计,增强工作说理性是成才素质教育中管理育人的关键。柔性管理认为,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它强调依据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采用非强制方式,对人们产生潜在说服力,从而将组织意志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柔性管理是高校“以人为本”学生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学生教育管理要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己任,应用教育和引导方法,通过与学生平等互信、真诚交流和情感激励等来将管理的目标、外在的规定内化,让学生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参与选择、参与创作、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参与共建,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作用,遵循无为而治原则,将“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变为“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学生教育管理,要优化程序,彰显程序价值,要尽到告知义务和合理注意义务,在应当预见或可能预见的基础上,要告知和合理注意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学校学生管理中的公示制度、谈话制度、调查制度、申诉制度、特殊学生备案制度、人生规划课程以及有的学院采取的诫勉制度,实施学业纪律预警机制,这些方法为学生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有益的尝试。通过家长联系制度、辅导员助理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度、校外导师制度等方式,为管理育人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注意工作的说理性,通过说理让学生产生尊重、增强信任、主动思考、主动选择,通过桥梁性语言,实现思想的交流融合,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在处理学生个案时,更要体现说理性中优势谈判技巧,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3)构建学生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是成才素质教育中管理育人的有效方法。在管理育人过程中,我们经常面临着学生心理和权利两个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权利意识,这是成才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学校心理健康网络体系的完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的建立和各种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会有不同的诉求,会产生不同的矛盾,如何在各种利益博弈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整合和权益保障,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为此,可通过学生提案制度、听证制度等方式表达学生诉求。通过建立多元纠纷处理机制和危机管理机制化解各种矛盾,构建和谐关系,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纠纷处理和权益保障主体不应该局限在学校和学生双方,可尝试与学生第三方组织、家长第三方组织、社会第三方组织对接,弱化现有当事人地位,增强当事人对第三方的可接受性,有利于事件处理的高效、公正和认同感。基于此,可尝试地方政府教育协助制度、家长联席会议制度、师生第三方点评制度、设立教育调解中心等方式,建立开放式的管理育人参与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与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就说明了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承担着中职学生继续深造、就业、交际这三重任务。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素养,具体是指一个人胜任职业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如身体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通俗地说,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具体活动应具有的素质与修养,即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技能、职业意识等。中职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对企业的效益与创新能力,甚至是当今就业形势的稳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更多地融入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中职语文教材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与优势。它收录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与职业精神。如《好雪片片》可以让学生感受母爱以及人性的善良;《汉堡港的变奏》可以使学生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这些作品表现出来的人生经历与思想观念往往给人以启迪。如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采用的教材《语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授文对象是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中职毕业生。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写作背景,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其次,教师可以让同学分组就“青年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这一主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适合自己的,能够为社会服务,实现价值的职业是青年应该选择的职业。再如在《品质》《敬业与乐业》教学中,引导学生吸收其中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做事习惯。此外,仅仅学习专业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语文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人文内涵。
二、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大多数的中职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必然要面对求职、应聘以及找工作的过程。现在学生择业的时候,招聘方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力创造让学生说的机会,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教学《说话要文明礼貌》时,可以联系航空服务专业的特点,把口语表达训练变成民航售票,借机进行情境教学,由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教师扮演顾客,学生扮演售票员、或者学生之间互相变换角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从而使得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还可以通过搭建语言应用平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当然,教师还应着力强化学生的就业后所需的文书写作能力进行特别训练。比如《通知》、《公告》、《应聘书》、《活动策划书》等都应该进行专门的训练。这样能让学生较早接触到以后的工作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其职业技能。
三、加强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职业素养与与语文训练结合起来,从而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一、假如自己是一名汽车销售人员,某天有客户打电话过来看车子,但不知道路线。你告诉他应该如何走。二、假设自己是某新店开业庆典仪式的筹划人员,布置会场与规划活动、礼仪程序,把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正直青年,业余时间较多、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教师可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申请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模拟招聘等学生以后会遇到的情境。通过课外活动形式提前预演以后所需的语言表达能力,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今后的就业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与人格缺陷,从而逐渐养成职业需要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举办竞争性的班级活动如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教学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自信心,还要训练学生直面困难的勇气、训练学生接受挫折的能力。在面对生活的挫折与压力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释放,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对于自己的人生,要有自己的规划,化目标为动力,敢于承担责任,勤恳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同时,还要有灵活的应对能力,学会控制与放松紧张的情绪。
五、结语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在中职教育学生就业形势下,在教学中应更多融入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素养。中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培养之路还很漫长。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职业素养中的作用。通过挖掘教材,加强学科教学,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良婷.中职毕业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市场化培养方向的调研报告[J].读与写,2010(10)
[2]方经文.请关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9,4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说明中职语文作为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既承载着培养中职生适应就业、交际和学习需要的阅读、写作、听说、说话的基本能力的重任,又为提高中职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了基础。中职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紧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在其就业后将影响着企业的效益与创新能力,更影响其就业稳定。因此,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就能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自身潜力的更好发展,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职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
1.确立服务意识,突出中职学校语文课程的服务功能。中职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的意识,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奠定基础。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如:会计、电子电器等专业班的语文教师,应适当学些基本的财会知识、电子电器等专业知识。其次要了解了解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把握不同专业在职业素养要求上的侧重点。
3.进行教学改革,与专业课进行整合,依据专业特色,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完善职业素养,为学生迅速适应就业和创业服务。
(二)加强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交际能力主要是听说能力,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力。中职毕业生除少数能到高校深造外,绝大多数要直接走向社会,面对应聘、求职找工作的现实。这时,口语表达能力就显得十分有用和必要。基于此,口语能力的培养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最明显、最有成效的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除了课堂提问讨论外,教师还要尽力创造学生说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操作中,可有效利用教材中每单元的“表达与交流”中的口语交际。例如,在教学《说话要文明礼貌》时,我联系电器专业的特点,将口头表达训练课变为“经营电器维修保养”课,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合作,或由老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维修工人,或由学生互换角色,着重训练学生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活泼生动。
同时,还可以通过搭建语言应用平台,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中职生有非常充裕的课余时间,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中职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学科组主动与学校有关部门联合举办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搭建实训平台。如举办“国旗下的讲话”评选活动、辩论比赛、诗歌朗诵会、学生职业技能(语言文字类)大赛、各类主题演讲比赛及各类专业模拟应聘会等活动。另外每年的学校文化体育艺术节也是学生展示语言才华的大舞台,能让学生在众人面前用语言文字展现自我,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加强情境教学,培养应变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情境教学。在具体教学时,可把职业素养与语文训练结合起来,在训练中实现职业素养的培养。如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比亚迪营销部的一名工作人员,某天接到一人打来的电话,说想到公司看看车子,但不知道怎么走,这时候你将怎样告诉他;假如由你筹划某销售连锁店开业剪彩庆典仪式,那这次活动如何安排、庆典会场应怎么布置、仪式程序怎样拟写,然后把有关这次活动的计划、仪式程序形成书面文字。这样一系列的安排,把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进行人文熏陶,培养职业道德。
中职语文教师要从文本资源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特别要挖掘职业岗位的语文资源,培养学生以诚信敬业、团队合作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在语文教学中,一是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思考问题,在思维碰撞中增进友谊;二是有计划地设计集体作业,让学生用集思广益去完成任务;三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集中攻关,共同完成。诸如此类,经常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里锻炼,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达到培养职业道德的目的。
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语文的人文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把思想教育工作融于课堂教学当中,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如在讲《项链》一课时我设计了讨论:路瓦载夫人的想法错了吗?总结时明确地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想过上高品位生活无可厚非,关键是要走正道,凭自己的能力取得,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将来有一天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注重心理素质锻炼,培养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今后的就业质量。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顺利就业的重要条件。中职语文教师要以自强、自立、自信、自主的精神教育学生,使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品质和人格缺陷,逐步养成职业所需的坚韧自信、诚实守信、胜不骄败不馁的健康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训练自信心,任何时候都不自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永远对人生抱有希望;训练自己接受失败、挫折的能力,敢于面对困难、正视困难、解决困难。面对生活当中的压力与挫折,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变化,要勇于承担责任;要将目标变为动力,学会放松和控制紧张情绪,提高应对能力。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把教育、教学的内容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在日常的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培养共进,充分发挥中职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广,黄志.在项目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研究,2009,(3).
一、人文素养与中职语文教学的关系
人文素养上的要求,大部分都儆谌宋目蒲У难芯浚具体表现在知识水平和各项综合的实力,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整体上都是以人为中心的要求;在很多的研究中,学者都把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作为相同事物研究,这是有道理的。而我国实际的语文教育往往自始至终都透露人文气息,语文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识字和沟通,其更深入的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民族的凝聚力。所以人文素养和语文教学的关系非常紧密。到了中职的教育阶段,学生大体上都是二十岁左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构建阶段,这时结合语文教育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意义十分重大,有利于提升中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一)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结合笔者实际从业的经验来看,现阶段我国的中职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存在着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成绩过于糟糕,而不得已来到中职继续就学,所以整体的人文素养现状都不是非常理想。中职学生的整体文化基础程度都比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很多人都有混日子的心态,这是非常不利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成长的。其次中职学生的是非标准存在问题,经常受到各类事物的影响,借助不正确方式来处理问题。他们普遍存在着自控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及阅读能力较差等问题。
(二)中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
1.优化教学氛围
每个人都知道身处不同的环境,人将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进而出现不同发展方向,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也是如此。我国的社会就业形势非常的紧迫,用工单位低于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获得好的工作岗位,就必须努力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此其中的人文素养提升是必不可少的。但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所以必须结合各类的教学模式开展来进行具体的转变。中职语文实际从业者必须要摆脱传统的固有思维,在提升个人教育实力的同时,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努力将各类的新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来,保证整体课堂氛围的开放性与时效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协助培养他们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中职学生的确底子不如其他类别的学生,所以相关实际教育者在课堂展开过程中,必须做好因材施教方面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使得语文课的作用得到实际彰显,辅助提升中职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水平。
2.结合多样化教学模式
中职的教育目标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普通的高中教育不同,中职教育更加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实际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必须要努力的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习者效率。在中职语文教育过程中,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非常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独特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努力弥补其前期因为各类原因所造就的个人素养方面的问题。传统教育模式会使中职学生感到反感,整体的教学很多时候也像是在走过场与摆样子,和中职教育的要求完全不相符。所以相关的从业者必须努力做出转变。
3.挖掘深层次人文精神
正如上文所述,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关系紧密,所以实际的教育者必须在教育中,结合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努力的挖掘深层次的内容,尽量将课程设计向着多元化角度转变,协助学生逐步做好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构建工作,认识到正确的个人价值和实际作用。比如在《我很重要》这篇课文的教授过程中,传统教育模式只是单纯的分析它的写作的特点和实际所运用手法,但在新时期相关的老师应当结合学生特点,挖掘其更加深入层次的内容,努力的教给他们认识自己的正确方法,充分体会到实际生命的价值。
三、结语
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人文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向社会输送素质能力水平符合要求的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时高职生落入“一叶障目”的尴尬境地中。要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进行文学常识传授
单从文学常识的内容来讲,这部分内容略显枯燥和单调,主要是一些作家的姓名、出生年月和主要作品等。但如果高职语文教师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会使文学常识教学变得十分出彩。比如在讲授郭沫若《炉中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告诉学生郭老先生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前期,那时候郭沫若还远在日本,但是国内的革命形势仍旧激荡着他的内心,使他在激动之下写下了这首诗。这种爱国精神对即将走上社会,开始人生新征程的高职生而言不无启示。如果实现“中国梦”,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是值得高职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2、开展文学诵读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文学诵读过程的知识化,即一味强调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咬字清晰、注意断句。这种僵化的诵读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甚至引发他们对语文的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诵读文学作品,促使学生徜徉在文字语言的魅力中,使学生日积月累,欣赏语文课文的独特之处,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以泰戈尔的《春天的遐想》为例,该文饱含希望与喜悦的情感,表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舒缓、轻柔的语气诵读,抓住“芊芊嫩梢”、“妙龄少女”、“亲姐姐”等重点词语,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若是在文章层次间遇到停顿之处,也要竭力做到语断意不断、音停情不停,带领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体会作者看到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愉快之情。
3、实施文学欣赏教学
高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或是赞美具有雄心壮志的英雄,或是描写秀美壮丽的风光,还有一些文章抒发人间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的良好素材。在讲解完基本课文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就文章的某一段进行鉴赏,让学生就文章情感、文章内涵等问题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巴金的《怀念萧珊》、高尔基的《鹰之歌》等课文都是值得学生用心鉴赏的好文章。文学是抒感、表达命运的特殊形式,学生可以不用囿于文章作者所搭建的框架,就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论对错,只要有独到之处,教师就应该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文学潜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16-02
小学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生活与教材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点的运用,进一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借助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内容。文章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及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1.培养思维能力
从教学现状分析来看,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关键的,这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形成语文能力重要因素。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他们的素质水平决定了实际教学效果,因而他们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语言训练,兼具思维训练,在之后的教学中逐步渗透,有效融合两者,形成思维能力。从本质上分析,思维包含两种形式,分别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例如:教师在进行《观潮》一文教学时,存在这样的思考题"阅读下面的句子,重点理解带点词语,联想句子中所呈现出的景色。"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教师在教学中设置这样的问题既是对学生语言进行训练,同时也是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在学生大脑中呈现出画面感,借助这样的训练题不仅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程度提升,更重要的是开动学生的思维,可谓是一举两得。
2.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所在,如果学生未能在这一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日后的交流沟通也有一定的影响,属于智力开发黄金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具有极强的记忆力,同时模仿能力相对而言较强,然而在悟性方面却很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不断完善语言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合理的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是学生能力及素质形成的关键,其价值行不仅体现在交流性上,还体现在思维上。例如:《金色的草地》,教师可以展开相应的问题讨论,可以以小组形式展开,问题可以设置为"金色的草地的含义?",小组讨论过后,心中已有了答案,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最后由学生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蒲公英花瓣的闭合状态,以此确定草地的颜色,从某种角度而言,属于思维训练延伸,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学生语言训练,开展上述训练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从最大限度上促使学生表达能力逐步强化,提升教学效果。
3.提升综合素质
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单纯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上述名言对教师的启迪可谓是深远的,极大的扩充了教师的教育范围,教学内容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上,教学的中心必须以学生为主,并且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让知识更具说服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的接受语文知识,从知识中汲取养分,培养其综合素质。对于现在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学生而言大自然仿佛离他们越来越远,一些美丽的田园景致他们从未接触过,缺乏实践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不完善的,因而教师应该对这一部分的缺失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例如:教材中涉及到描写秋天树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真正见识到树叶是什么颜色、形状,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树叶有更深的认识,对于作文的写作也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是教学中重要组成。这其中以爱国主义教育最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概述英雄事迹,施以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爱国情怀。例如:教师在进行《小英雄雨来》教学时,具体交代了时代背景,以此突出雨来的英雄形象,同时还选取了其它人物延伸教学内容,比如大家熟知的王二小、刘胡兰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爱国情怀,有助于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
从教学现状分析来看,劳动素质是学生身上不可缺少的闪光点,教师通过语文教育向学生渗透劳动的真正含义,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通道,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给予教导,告诉学生自身的劳动可以获取快乐与成功,例如:课后训练中涉及到摘茄子这样的细作训练,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于习作的完成自然没有真情实感,自然不会从中吸取劳动的意义。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劳动,这样学生可以有更深刻的体会,亲身感受有利于他们将感情融入习作之中,使作文更具有感染力。小学生通过劳动体验能够提升其自身素质,而且还能从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教师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劳动素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汲取知识,将学习与生活进行有效的融合,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改善教学方法与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需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联系生活实际,以此完善教学活动。文中从多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培养小学生能力及素质的重要意义,为之后的语文教学给予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 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2013(32).
[2] 刘彦利.有效引导,提高素质――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J].学周刊,2011(28).
中职教育本身是就业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十分重要,再加上如今的中职生个性较强,就使得我们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技能培养与教学管理方面,有时在学科教学中不太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但认真反思,如今中职生身上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其归根结底,就是思想道德素质缺乏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有时“成人教育”比“成才教育”更为重要。如果将各方面的素质比作诸多个“0”,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这些“0”前面的“1”,没有这个“1”作前提,再多的“0”也是毫无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借助一些策略将文本的学习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中职学生是一个个个性鲜明、有着诸多劣根性的活生生的个体,因此,要想让思想道德教育有实效,首先必须根基于学生的现状,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一、中职生现状分析
1、与家长
进入青春期以后,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家长出现了明显的代沟,总觉得自己长大了,又总是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很幼稚,引起家长的反复唠叨,于是,冷漠、叛逆的情绪接踵而至。
2、与同学
因在家娇生惯养,所以往往对集体生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与同学之间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引起摩擦,甚至引起不满情绪。再有,对异性的好感在此阶段充分流露,但认识较为迷茫,好随波逐流,对自己和他人没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行为容易失控。
3、与书本
不爱读书,喜欢玩乐,喜欢组织活动,对未来充满幻想,有着青春的活力,但行为懒散,意志薄弱,不愿意吃苦,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做什么事情都没有长性,甚至有的中途放弃学业。针对以上现状,我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如下策略,达到了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策略
1、走进体悟――连接心灵的鸿沟
我们都知道,有着切身经历或体验的事情,是最容易引起我们关注的,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就正体验着与父母等上一代人之间的强烈代沟。例如:我曾看到过一位来报到的学生,脸上时时流露出不屑与叛逆,连旁边的父亲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一位中学辍学的学生来我校就读,竟然是因当初老师的一句话而堵气……于是,我就将描写人的文章与学生们的生活体悟充分结合起来,在倾诉与比较中连接心灵的鸿沟。例如,课文《我的母亲》,教学伊始,先说说读文后的第一感觉,理清文章的主脉后我再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去感悟一位平凡母亲的伟大,最后,将此迁移到自己的母亲、老师。我请来几位家长,组织一个两代人之间的“心灵倾诉”活动,彼此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矛盾,甚至是不满,两代人就在这样的彼此沟通过程中连接起来了心灵的鸿沟。
2、走进困惑――引领思想的提升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思想上被各种问题困惑着在所难免,尤其是步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是困惑排解得不好,以至于耽误了学业,因此,我们的教学若能走进困惑,正视问题,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引领,育人的目标也就实现了。例如,在执教《爱情诗二首》一课,我直视爱情观,请学生表达对爱情的理解,然后请学生品读诗歌,去体会在诗歌中所触摸到的爱情是什么样的。最后,请学生来总结,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学生从中反思自我,感悟到爱情应该是神圣而伟大的,我适时肯定学生对异性有好感的正常心态,但从一个朋友的角度诱导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对异性的好感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爱情,应该如何摆正这种感情。正所谓“堵”不如“疏”,学生的困惑被疏导开了,思想认识自然也就提升了,早恋的思想也就瓦解了。
3、走进热点――激发探索的欲望
探索精神对于各行各业的人都十分必要,当然也包括这些未来的专业技术工人,但中职生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的现象的确存在,当然一个青少年,但凡热爱学习、热爱探索,或许就不会放弃上大学的梦想了。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呢?我将学生关注的热点与文本结合起来,在学生热烈的争论中实现对焦点的探索。例如,前几天中午在班内突然出现了两大盆玫瑰花,是谁送的呢?送给谁的呢?大家做了种种猜测,各种情愫也在心中油然而生,有的羡慕,有的嫉妒,有的高兴,有的悲伤……,我发现如果这件事情不处理好,很容易在班里引发不良倾向。于是我将授课顺序作以调整,将《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一课提前来讲,学生们刚开始是避讳而羞于启齿的,但当我坐下来和学生谈起了我年少时代的一些青涩经历时,学生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在纷纷交流了对前几天教室里玫瑰花的看法后,我们不由得共同提出一个问题,面对潮流与好感,我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带着问题我们共同走进文本,寻找答案。经过品读、探索、反思与交流之后,学生们知道了,爱情不仅是美好、诚实与坚贞的,还应该是理智、慎重与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与幸福。就这样,班里的一场小小的风波,在大家共同的探索与交流过程中平息了,学生们对爱情的认识更成熟了。
4、走进挚爱――涤荡情感的激流
其实,只要我们潜下心来走进中职生的情感世界,就会发现他们是一个情感匮乏的群体。这些可怜的孩子,多数来源于离异家庭,有的从小到大未感受过完整的家庭,有的长期与父亲或母亲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还有的在长期的家庭矛盾中长大。我们班曾有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曾叫过三个不同姓氏的名字,父母当年的草率结合为孩子留下了无尽的苦果。其实,一个情感方面有缺失的人称不上是完整的人,而且这种缺失还有可能会带来许多潜在的隐患。因此,课堂上,我将学生们所挚爱的课本剧、辩论会等活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活动中涤荡学生情感的激流。例如,《哦,香雪》一课,展现了人物淳朴自爱的心灵,我布下了这节课我们要来当演员演课本剧的情境,学生们兴致勃勃,我借机引领学生分析人物品质、感悟人物心灵,之后演绎人物,学生从分析人物、体验人物的过程中,丰富了情感,涤荡了心灵。
5、走进细节――感受成长的快乐
中职生渴望思想上的成长,但特有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们往往排斥父母、老师的简单说教,自以为是的成熟表现往往经不起现实的考验,这时,教师若能在语文教学中借助某些课文的细节,引领学生感悟生活的点滴,不经意间渗透对生活、对做人的感悟,势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执教《好雪片片》一课,刻画了具有“人的好本质”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让人感到温暖,读文后与学生共同反思,其实生活中功勋卓著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这样的普通人过着平凡生活,我们应该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实现不平庸的人生呢?学生们纷纷思考,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态度,教师在此过程中,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分享他们的“宏伟”蓝图,以一个过来者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切合实际的认识。再如《卖白菜》一课,处处流露着生活的辛酸,我引导学生将自己当成文中的“我”到情节中去游走一遭,来诉说“我”当时的所思所想,之后再跳出人物,来评价一下“我”的所思所想,在感悟与评价的过程中,提升了对生活的认识,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将认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深入认识生活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点滴有效的策略,当然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我会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求得更有效的育人效果。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40-01
音乐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人的熏陶有利于人们人文素质的涵育。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呢?笔者认为当前加强音乐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讨。
一、学生维度:丰富人文意识,砥砺人文能力,激发人文精神
首先,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人文素材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音乐不仅仅是乐理、乐器等的组合,而是人精神世界的宣泄,是人“灵魂的出口”。无论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声乐课程、器乐演奏课程和合唱课程,还是非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音乐鉴赏课程,教师都应在课堂上充分发掘音乐作品中的人文素材,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比如在学习《高山流水》的民族器乐演奏课上,在要求音准、节奏与技法的同时更多的是学会领悟“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的意境,感悟古人的开阔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体会对自然的热爱,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并融入关于器乐史、音乐史的相关知识,了解历史、社会、文化、音乐、懂得珍惜与传承。[1]
其次,通过音乐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人文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也应当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人文能力。比如在合唱课程中,教师通过排练合唱节目不仅让学生接受了艺术的熏陶和思想的净化,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再次,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高层次。在音乐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比如在学习音乐鉴赏课时,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以唐代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为依托,通过琴曲演绎灵动的春江流水,用图景展现柔和的海上初升明月,完美展现诗的空灵清雅境界,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以及音乐旋律的配合,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面,从而了解到作品中刻画的景象之清幽以及诗人对于人生的叹息。[2]高校学生通过不断欣赏此类音乐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鉴赏品位,最终有利于个人人文素质的日益完善。
二、教师维度:更新观念,整合内容,变革方法,优化队伍
首先,就更新观念来说,就是要使教师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要作用。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整他们的学习心态,促进他们的智力开发,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意识、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文精神,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故高校音乐教师必须意识到音乐课不仅是音乐技能课,而且是素质涵养课;音乐教师不仅是技能之师,更是育人之师。
其次,整合内容,就是要优化音乐教学的整体结构。学者郑琳在《强化人文素质培养功能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指出,首先,音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将音乐课程与其他人文学科联系起来,加强音乐知识与其他人文知识的贯通,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专业课与人文学科的关系,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提高人文修养。其次,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3]笔者还认为,需要优化高校的课程体系,适当地安排音乐课的课时,决不能忽视音乐课。
再次,变革方法主要围绕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性而展开。一方面,应善于利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使课堂更加立体、生动、形象;另一方面,教育方法应尽量避免单一刻板,尤其要避免“填鸭式”的灌输,要注意通过间接、潜隐、渗透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收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优化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之本,没有一支人文素养高的音乐教师队伍,就很难在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高校应提高音乐教师准入门槛,通过多种公平公正的选拔考试,让更多音乐专业知识扎实、人文底蕴深厚的教师充实到高校队伍中来。另一方面,高校要为在校音乐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在职培训开辟各种“绿色通道”,全面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