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微生物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面上类项目创新性评价和资助结果统计
学科在对受理的项目进行分组的基础上,选择3位专家进行同行评议,对评议结果进行分析显示,2014年度微生物学学科面上项目创新性评价为3A的比例占4.62%,较2013年度略有下降,但高于2012年度和2013年度(2012年3.53%;2013年5.49%);青年科学基金3A的比例为4.30%,比2012年度的2.63%和2013年度的1.99%都有较大上升;地区科学基金3A的比例仍低于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度微生物学学科面上项目建议资助为3A的比例占4.10%,与2013年度的4.42%基本持平,高于2012年度的3.06%;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为3A的由2012年度的2.30%和2013年度的2.76%上升至3.70%;地区科学基金3A比例都明显低于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
3微生物学学科评审会前网络投票试点
为了提高同行评议后项目遴选的科学性、减少学科评审组专家的工作量、会务时间和评审压力,同时也是为了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基金评审程序和模式,2014年度,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务会的统一安排,生命科学部一处在植物学和微生物学两个学科试行面上项目评审会前网络投票,网络投票结果作为学科评审会的重要参考。科学处综合考虑了网络投票分组大小、指标设定、专家回避、信息保密、计票排序方式、投票平台、界面设计、专家时间等因素,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在综合计划局、信息中心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逐步完善了网络投票方案并进行实施。在综合考虑研究方向和工作量等因素的基础上,学科将微生物学按分支学科分为4组进行投票。为了保证项目投票的合理性,学科按照专家的资助意见、创新性评价并考虑非共识、绩效、鼓励研究领域等因素,推荐了209个项目参与投票,推荐率为指标数的146%。每组选择13位专家进行投票,共有52位专家参与投票。每位专家平均审议投票的项目为50项左右。投票设置了各分支学科的最低和最高投票数,以保证每个分支学科的均衡发展。为了保证投票的科学公正,每个分支学科的投票均为差额投票,另外,所有投票专家都回避本单位和直系亲属的申请项目,做到了投票过程的完全回避。最后的投票结果按照同意率排序。学科按照网络投票的结果按序推荐建议资助项目,如果遇到赞成票比例相同而又难以做选择的项目,交由学科评审组讨论确定。在学科评审会上,赞成票达到2/3的项目不逐一讨论,专家如有疑问可提出讨论。第一轮投票前,只重点讨论赞成票在1/2到2/3之间的项目,第二轮投票前可以讨论所有的项目。对于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学科和学科评审组通过小额探索项目的形式进行了推荐和资助。从试行的情况看,网络投票可以大大缩短学科评审会的时间,也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专家的集体决策功能,但也存在由于专家需求量大而导致信息保密压力比较大的问题。学科对网络投票的做法征求网络投票专家和学科评审组专家的意见,81.55%的投票专家认为网络投票可以试行并完善后推广。
4面上类各分支学科的申请和资助情况
微生物学学科涉及多个研究层次,各分支代码的申请和资助情况差异很大。在25个分支学科中,C010103、C010201、C010301、C010803等4个分支学科申请数量较大,均超过100项,占总申请项目的43.71%;C010702、C010104、C010901、C010902、C010601等5个分支学科申请数量较少,均少于15项,占总申请项目的3.16%(表4)。在申报项目多于10项的分支学科中,同行评议全同意比例较高的有:C010103真菌资源、分类及系统发育的面上项目(35%),C010301微生物功能基因的面上项目(37.33%)。在申报项目多于10项的分支学科中,全同意比例较低的有:C010101细菌资源、分类及系统发育面上项目(15.38%),C010101细菌资源、分类及系统发育青年项目(13.79%),C010501陆生环境微生物学面上项目(10.34%),C010502水生环境微生物学面上项目(10.00%),C010503其他环境微生物学面上项目(13.33%),C010602动物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面上项目(9.09%),C010703人类病原真菌学青年项目(14.29%),C010802动物病毒学面上、青年项目(均为12.5%)。为扶持弱势学科,培养微生物分类学年轻人才,学科对从事微生物分类学研究的项目进行了倾斜。在平均资助率基础上,共倾斜资助项目17项,经费907万。其中,微生物分类学面上项目倾斜了7项,经费595万,平均资助率为54.5%;青年科学基金也倾斜了7项,经费168万,资助率为57.1%;地区科学基金倾斜了3项,经费144万,资助率为46.2%。同时,学科还对鼓励研究的领域如噬菌体(资助率31.6%)、支原体(资助率27.3%)、衣原体和立克次体(资助率36.4%)等进行了倾斜。
5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
与2013年度相比,2014年度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从资助类型、数量以及金额上都有较大增加。资助金额由2013年的603.5万元,上升为1378万元,资助项目数量由10项上升为20项。其中,(1)组织间合作研究10项:NSFC-ISF(中以)4项,每项200万元,经费800万元;NSFC-NRF(中南)项目6项,每项80万元,经费480万元。(2)合作交流NSFC-RFBR(中俄)1项,经费9万元。(3)在华召开国际(地区)学术会议6项,每项5–8万元,经费39万元。(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3项,经费50万元。虽然国际合作的总资助经费有大幅提升,但是,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资助情况不理想,希望申请者在今后的申请中能够紧密围绕双方合作的领域选择合适的研究内容,突出双方互补的优势,体现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础,另外还要重视合作方案的的可行性。
6重点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
2014年度,微生物学学科的重点项目申请采取立项领域和自由申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公布的立项领域“人类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受理了15项申请,经同行评议和学部评审会,最终“鼠疫菌致病性和传播性的遗传基础:质粒获得与基因调控重塑”项目获得资助。受理重点项目自由申请30项,最终资助5项,分别是“低温甲烷古菌对冷胁迫的转录后响应机制”、“从海洋疣孢菌属中勘探和挖掘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小分子”、“放线菌全局性调控蛋白GlnR调控细胞代谢的分子机理”、“微生物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调控新机制研究”和“以活性(抗肿瘤和抗感染)与作用机制研究为导向的硫肽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7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的申请和资助情况
201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数量较2013年有一定上升,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也有所增加,最终有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金额由200万提高到了400万元。希望符合条件的年轻学者踊跃申请这两类项目,学科也将积极推荐,努力为申请者争取更多的机会。
二、有效利用直观教学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生物教学中,直观教学是一项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因为直观教具的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的视觉效果,强化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很多生物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演示得来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制作各种直观教具,包括挂图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物标本的制作展示、显微镜的观察使用、生物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运用各种直观教具。直观教具的使用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比较抽象的东西直接展示出来,这些丰富的表象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现象的直接认识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创设问题情境
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思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对课文内容中的一些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处理,将其设计成学生比较喜欢的问题,并且提前设计好预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指导学生去观察、讨论、推理,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抛给学生并不断地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异常活跃,课堂氛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
1.了解学生。首先,为了很好地选择和实施课堂教学方法,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以及学生熟悉的生物环境。其次,要备学生知道的生物基础知识。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跟教师有关系,一个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对生物的学习乐趣。
3.生物课堂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在讲课本内容时,把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生活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这些图片,进行思考,联系生物知识,解释出现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让学生在课堂中做自己的主人,学生自行安排自己的时间,发挥主观能动性。
4.生物课堂多样化。根据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它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去野外观察、学习来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成功。
二、发散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光合作用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这就促进学习、思考。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生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即地图,包括地图册、生物挂图、生物插图等,还可以用幻灯片、电视、录相、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下面我们以光合作用这一节课进行具体的分析。植物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即光合作用。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师要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人有没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一种能量转化,即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进行反应,最后生成氧气和有机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可以供给人和动物的呼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晚上能不能把很多植物房子屋子里面呢?学生通过思考,晚上植物没有光合作用,主要是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就要吸收氧气,与人争夺氧气。所以,在晚上,最好将植物放在室外。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
(一)先学后教的方法
教师在讲这一节的内容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等上课的时候,让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代表发言,将你们搜集到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其他组内针对这一组同学的汇报,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写到黑板上,分条进行解释。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体会最后获得真理的感动。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师展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原理。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更加明白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真理性的知识结论,从而学会了光合作用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在通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将学会这部分内容。总之,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去探究,这样对光合作用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认识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还有对创新能力的思维的培养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通过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举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事情,这样,学生在面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遇到的事情时,就会觉得很熟悉,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从而打开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式的转变,防止固定在一种思维上去思考问题,这样就造成了思维定势了。
二、积极兴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均等化工程
为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把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区卫生局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全年工作重点,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其主要做法:
1.建立建全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区卫生局与承担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督导责任制,定期督查工作进展情况,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平稳发展。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与村卫生所(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也鉴定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卫生局成立了公共卫生管理督查小组、专业指导小组,由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专业卫生机构进行业务指导、技术支撑、监督管理,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稳步进行。
2.分级管理工作规范化。建立健全分级负责责任体系。区卫生局专门成立了基妇股、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明确了专职人员。各乡镇建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按辖区服务人口3/10000的标准配备业务人员,在行政村(居),由标准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担任本村(居)公共卫生协理员,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实施。
关键词:深海微生物;研究;开发
Researchanddevelopmentofdeepseamicrobes
ABSTRACTDeepseamicrobesaretheimportantcomponentsofearthbiologicalsystem.Deepseamicrobeshavereceivedmoreandmoreintensiveattentionastheirimportancein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inecology,resources,environments,andsoon.Inthisstudy,thehistoryandmainachievementsindeepseamicrobialresearchanddevelopmentswerebrieflyintroduced.
KEYWORDSDeepseamicrobes;Research;Development
深海的概念通常指1000米以下的海洋,占到海洋总面积的3/4,而其中深海沉积物覆盖了地球表层的50%以上。深海及深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生存面临高压,低温或高温、黑暗及低营养水平等几个主要极端环境,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片“荒芜的沙漠”。20世纪中期,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大洋中山脊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的统一性。1977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最早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2500米的深海热液区发现了完全不依赖于光合作用而独立生存的独立生命体系。位于生命体系金字塔底部的是微生物,能直接利用深海火山口喷出的硫化物、氮化物、甲烷等低分子化合物作为食物和能源,合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糖等。位于金字塔上部的是一些大型生物包括长管虫、蠕虫、蛤类、贻贝类,还有蟹类、水母、藤壶等特殊的生物群落。有人将这样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海底生物世界称为海底“生命绿洲”。目前已经有几十个深海热液区生物体系被研究,这种依靠地球内源能量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的“黑暗食物链”的发现使人类对深海环境以及生物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目前已发现的各种极端环境中深海蕴藏着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深海微生物,但这些微生物大部分还鲜为人知。深海环境下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不仅是目前生命科学最前沿的领域之一,也是海底深部生物圈研究和海底流体活动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项研究将回答生命起源、生物进化、外太空生命探索等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并带动包括21世纪地球科学内的其它学科领域的重大发展。200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在其题为“OceanScienceattheNewMillenium”的科学发展展望报告中,将海底流体活动研究列为海洋科学今后十年最重要、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和科学发现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生命科学与海底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在上述研究中将占据重要地位。于2003年10月份开始的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将深部生物圈和洋底、海底列为该计划中三大科学课题之一。深海深部生物圈的发现是对“生物圈”广泛范围的进一步了解。虽然海底采集沉积柱状样已经有近80年的历史,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深海钻探(DSDP,1968~1983)”、“大洋钻探(ODP,1985~2003)”和“综合大洋钻探(IODP,2003~至今)”等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大洋钻探计划ODP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出另外一个生命世界――掩埋在洋底沉积物中和地壳中的生物圈。在数千米深海海底存在着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数量极大的生物群,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与热液口“自养”的微生物不同,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依靠地层里的有机物实行“异养”。深海大洋中生物圈的发现,让人类认识到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原核生物。正是这些原核生物多种多样的新陈代谢过程,产生了多种多样生物地球化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微生物总是出现在它们能够生存的一切物理、化学、地质环境中,这似乎是一条基本规律。那些在极端环境中生长并通常需要这种极端环境正常生长的微生物被统称为极端微生物。极端环境涵盖了物理极端环境(如温度、辐射、压力、磁场、空间、时间等)、化学极端(如干燥、盐度、酸碱度、重金属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和生物极端(如营养、种群密度、生物链因素等),海底被认为是上述极端环境中的极端。在深海环境中广泛存在着嗜酸(pH3以下)、嗜碱(pH10以上)、嗜盐(25mol/L以上)、嗜冷(可达0℃以下)、嗜热(120℃以上)、嗜压(500大气压以上)微生物。深海环境下极端生物特征的研究也为生命极限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生物材料并对外太空生命探索不断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科学家们设想:既然在如此严酷的极端环境下微生物还能很好地生存,那么在火星上也会有生命存在。深海微生物学的建立应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Yayanos教授设计、改进高压培养罐并于1979年首先分离出深海嗜压菌,1989年Bartlett首先分离出压力调控的外膜蛋白(OmpH)。1990年日本三菱重工和三洋公司开始为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研制深海微生物高温/高压培养系统,1994年才完成,耗资七亿五千万日元。该系统的建设和深潜、采样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深海生物圈的研究进步。1995年Kato等分析了一个压力调控基因簇,1999年Nogi等从马里亚纳海沟分离、鉴定出极端嗜压菌Moritellayayanosii[1~3];2003年日本、美国和意大利相继展开了深海嗜压菌ShewanellaviolaceaDSS12和PhotobacteriumprofundumSS9全基因组测序[4,5];2005年3月P.profundumSS9全基因组序列及初步分析在Science上发表[6,7]。除了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深海微生物研究还具有极大的经济、社会价值而引起广泛的关注。深海生物处于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态环境中,在高静水压、剧变的温度梯度、极微弱的光照条件和高浓度的有毒物质包围下,它们形成了极为特殊的生物结构、代谢机制系统。由于这种极端的环境,深海生物体内的各种活性物质,特别是酶,具有高度的温度耐受性,高度的耐酸碱性、耐盐性及很强的抗毒能力。这些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是深海生物资源中最具应用价值的部分。除了发展、改进海洋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获得新的海洋微生物,筛选活性物质外,应用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构建海洋微生物基因组文库,通过研究,操作海洋微生物遗传基因,来获得新的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这是探索海洋特别是深海微生物资源,研究开发海洋新药物的必然而有效的选择,也是目前深海微生物资源开发的热点。概括来说,深海生物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1工业应用
工业生产常常要求一些特殊的反应温度、酸碱度并加入一些有机溶剂,在这种条件下,普通酶无法保持活性,因此,依赖酶的工业必须花费大量资金采取特殊的工艺以保持这些酶的活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成本,而极端酶在普通酶失活的条件下仍然能保持较高的活性,所以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有高温聚合酶、糖酶、淀粉酶、蛋白酶等几种极端酶开始工业化生产,并且已经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2医药应用
从生物体内研制药物治疗人类的各种疾病由来已久。由于越来越多的病原菌或病毒对目前的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并且不断产生新的疾病。因此从海洋中筛选新的生物药物成为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方向。深海生物由于环境的独特性而成为新型特效药物、抗肿瘤、抗病毒、降压降脂等药物的来源。目前国际上在深海药物的筛选方面还未见太多报道,但是可以预料它的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3环境保护
在海底,由于动物尸体聚集、火山喷发等原因造成有毒物质及硫化物等对陆地生物有害物质的浓度较高,而生存在这里的微生物能分解这些物质并以其为能源繁衍生息,因此,这些生物在清除地球表面的重金属、石油等污染物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日本科学家已经从深海中筛选到具有较高的石油分解能力的菌株,并已开展了应用研究。从20世纪后期开始,随着深海技术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投身于深海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的深海载人潜器下潜深度达到6500m,无人缆控潜器ROV则可达到11000m水深,并获得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深海沉积物样本,研究发现其微生物含量达到103~104/g的水平。实验室深海环境模拟也取得突破进展,已分离鉴定出嗜压、嗜碱、嗜酸、嗜盐、嗜冷、嗜热等极端微生物。目前国际上进行深海微生物研究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及亚洲,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都是深海微生物研究的主力军。目前,在深海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多样性调查、功能基因研究和适应性机制研究(如深海嗜压菌的嗜压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各类极端微生物在工业用酶、工具酶、环境修复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等方面的开发应用也有了突破,使人们看到了深海微生物开发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深海生物资源尤其是微生物资源越来越得到人类的重视。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水下工程技术和探测技术的改进和完善,人类对深海微生物的研究和开发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我国深海生物基因的系统研究起步时间较晚,从本世纪初开始主要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中国大洋专项的资助。中国大洋协会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成立了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究开发基地,研制、配备了一批船载和实验室深海微生物培养专用设备。在深海设备的支持下,真正意义的深海微生物研究得以开展。到目前为止,基础研究主要开展了深海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极端微生物分离、培养;微生物遗传、代谢研究,深海极端环境下微生物适应性机理的研究等。成功分离、鉴定出各类深海嗜压、嗜热、嗜冷、嗜盐、嗜碱、嗜酸微生物,从中发现了多个未经报道的新种。以此为基础,正在建设国内第一个深海微生物菌株资源库。克隆了多种深海极端酶基因,进行了基因表达和分析。深海微生物抗菌、抗肿瘤活性物质筛选工作也已经开展。深海耐压菌ShewanellacomraWP3已基本完成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正在开展后基因组研究。开展了深海沉积物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成功构建了一个深海5000米水深沉积物的cosmid基因文库,通过对克隆子的分析发现文库中微生物来源主要是一些不可培养的微生物新种,部分克隆子序列测定发现克隆子上大部分基因是新基因。目前已筛选到多个能表达生物活性物质的克隆子,正在进行序列测定。总之,深海生物研究是一个依赖于工程技术的高投入项目,我国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更多资金和人才的不断投入。
参考文献
[1]IshiiA,NakasoneK,SatoT,WachiM,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thedcwclusterfromthepiezophilicdeepseabacteriumShewanellaviolacea[J].JBiochem,2002,132(2):183
[2]HorikoshiK,Tsujii.Extremophilesindeepseaenvironments[M].Tokyo:SpringerVerlag,1999:91
[3]KatoC,NogiY.CorrelationbetweenphylogeneticstructureandfunctionexamplesfromdeepseaShewanella[J].FEMSMicrobiolEcol.,2001,35(3):223
[4]BidleKA,BartlettDH.RNAarbitrarilyprimedPCRsurveyofgenesregulatedbyToxRindeepseabacteriumPhotobacteriumprofundumstrainSS9[J].JBacteriol,2001,183(5):1688
[5]NakasoneK,IkegamiA,KatoC,etal.AnalysisofciselementsupstreamofthepressureregulatedoperoninthedeepseabarophilicbacteriumShewanellaviolaceastrainDSS12[J].FEMSMicrobiolLett,1999,176:351
[6]VezziA,CampanaroS,D′AngeloM,etal.Lifeatdepth:Photobacteriumprofundumgenomesequenceandexpressionanalysis[J].Science,2005,307(5714):1459
[7]CampanaroS.VezziA,D′AngeloM,etal.LaterallytransferredelementsandhighpressureadaptioninPhotobacteriumprofundumstrains[J].BMCGenomics,2005,6:122
[8]VetrianiC,JannaschHW,MacgregorBJ,etal.Populationstructureandphylogeneticcharacterizationofmarinebenthicarchaeaindeepseasediments[J].ApplEnvironMicrobiol,1999,65(10):4375
[9]PriestFG,GoodfellowM.Appliedmicrobialsystematics[M].Dordrecht: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0
[10]ReysenbachAL,VoytekM,MancinelliR.Thermophilesbiodiversity,ecology,andevolution[M].NewYork:KluwerAcademic/PlenumPublishers,2001
[11]BullAT,WardAandGoodfellowM.Searchanddiscoverystrategiesforbiotechnology:theparadigmshift[J].MicrobiolMolBiolRev,2000,64(3):573
[12]AkerleyBJ,RubinEJ,CamilliA,etal.Systematicidentificationofessentialgenesbyinvitromarinermutagenesis[J].ProcNatlAcadSciUSA,95(15):8927
[13]BernanVS,GreensteinMandMaieseWM.Marinemicroorganismsasasourceofnewnaturalproducts[J].AdvApplMicrobiol,1997,43:57
[14]StoreyKB,StoreyJ.Environmentalstressorsandgeneresponses[M].ElsevierScienceB.V.2000:277
[15]AbeF,KatoC,HorikoshiK.Pressureregulatedmetabolisminmicroorganisms[J].TrendsMicrobiol,1999,7(11):447
[16]YamadaM,NakasoneK,TamegaiH,etal.PressureregulationofsolublecytochromescinadeepSeapiezophilicbacterium,Shewanellaviolacea[J].JBacteriol,2000,182(10):2945
[17]KatoC,QureshiMH.Pressureresponseindeepseapiezophilicbacteria[J].JMolMicrobiolBiotechnol,1999,1(1):87
二、在“胚胎生殖”学习中引入雾霾危害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告诉我们,人类复杂的生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第1~8周的胚胎期,卵细胞受精以后即开始分裂分化形成胚泡,先形成的细胞团为桑椹胚,然后形成囊胚,并植入子宫内膜中吸收母体的营养,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初具雏形,从外形上看已初具人形;第二阶段是指第9~38周的胎儿期,此时各器官系统逐渐发育成形,并建立了各系统的生理功能。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在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由于胚胎发育紊乱而出现的形态结构异常称先天性畸形。多数先天性畸形都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环境因素约占10%,环境致畸因子通过引起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而导致先天性畸形。在生产高度发展,生活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今天,人类先天性畸形的发生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先天性畸形一旦发生,会给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治疗也十分困难,故预防其发生至关重要。雾霾中PM2.5细颗粒,不光是粉尘,还有烟尘,包括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的废气等,这些物质都含有很多环境污染毒素,学术统称为环境污染雌激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吸收侵入人体。环境污染雌激素可以直接对生成的各种细胞产生危害,容易造成发生障碍或异常,从而导致畸形率提高,造成新生儿缺陷。尤其是对青春期的男孩,可引起性腺功能障碍、青春期发育延迟等病症。成年男性则多表现为内分泌紊乱,活力下降、数量减少、质量降低,造成男性不育症的概率提高。雾霾同样对女性生殖器官卵巢、卵子的发育和女性内分泌功能等方面造成危害,不孕不育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位疾病,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医药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雾霾对人类胚胎生殖的危害,应学以致用,从我做起,加强宣传,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
三、在“人体调节”学习中带入雾霾危害
1.2检验方法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GB4789.2、3、4、10-2010和GB4789.5-2012[4]。
1.3评价标准按NY/T273-2012《绿色食品啤酒》微生物的限量指标,菌落总数≤50CFU/mL;大肠菌群≤3MPN/mL;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等肠道致病菌不得检出。
2结果
162份成品啤酒样品中,菌落总数合格率为91.98%,大肠菌群合格率为90.74%,沙门氏菌合格率为99.38%,金黄色葡萄球菌合格率为98.76%,志贺氏菌合格率为100.00%,见表1。从表2中可以看出,3类不同的包装中,听装啤酒45件,合格41件,合格率为91.11%,瓶装啤酒102件,合格96件,合格率为94.12%,桶装啤酒15件,合格9件,合格率为60.00%。总合格率为90.12%,见表2。
3讨论
生态伦理是调节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体系。它是人类在生命共同体中的活动规范和评价准则的概括和总结,是人际伦理向自然伦理的扩展。它内涵广泛,涉及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所有意识形态,规范和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指导着人类处理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伦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活在新疆这个干旱地区塔里木一吐鲁番盆地上的绿洲上的古老民族一维吾尔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朴素的民族生态伦理。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是维吾尔族人与自然关系信仰系统与行为规范的集成。这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要旨的生态伦理有效地规范约束了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促成了各个历史时期所在地区的生态平衡。解读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内容,以积极的态度尊重和挖掘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的积极成份,无论对我国生态伦理建设,还是对构建新疆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在生产生活方式中的生动体现
坎儿井实际上就承载了维吾尔先民在适应与改造独特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创造的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生态伦理智慧。
新疆的坎儿井,是古代维吾尔人根据新疆吐鲁番和哈密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创造的一项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儿井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即出现其雏形。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干旱少雨,盆地北部的天山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每年夏季,山上的冰雪融水汇成河流,冲下山谷,径流进入山前的戈壁沙砾地带。大量的水在烈日下蒸发和渗入沙砾之下,能到达绿洲的水量很少。于是当地人民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下创造出了坎儿井的节水保水灌溉方法。坎儿井的水源就是山上的雪水经过渗漏流砾石层里的潜水。坎儿井一般由暗道、明渠、竖井和涝坝四部分组织。暗道即地下输水道,明渠用以引水灌田,竖井是暗道的出入口与通风口,为防风沙,竖井的井口常用石块或树枝、苇草封盖。据统计,新疆各地坎儿井有1600多条,总长达5000多公里,被誉为“地下大运河”。
维吾尔先民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在生产生活方式中的生动体现:维吾尔族人挖渠时种杨树、建磨坊时种柳树、屋后建果林、庭前种葡萄。没劳力的孤寡人家也栽种葫芦、南瓜、紫茉莉和牵牛花来美化庭院。葫芦可作器皿、药罐、装饰品。维吾尔民族在哪里安家落户,首先要在那里种树。从夯院墙到上房梁,至少费时三度春秋,待人住时就桑杏开花,榆杨成荫了。没有种植花草、果树的维吾尔族人家很少见。甚至在墓地上也种树养花,祝愿亡灵灵魂像树一样常青。在南疆,常见送葬队伍前有一人拿着树枝引路,人葬后,将树枝种在墓旁,由亲戚常来浇水。在于旱、缺水地区,往往以竿代树。维吾尔族人焚烧莳萝、青兰、千日红等植物除虫,在屋子里养花,在自留地里栽培胡荽、藿香等蔬菜,通过这种传统的空气洁净法来预防感冒、头痛及某些呼吸道疾病。他们还重视饮用水的清洁,不在泉头、渠首洗澡,用过一次的水不再重复使用,即使洗脸水也要和饮用水一样清洁。
维吾尔族敬畏绿色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也被融入到了其生产生活方式之中。维吾尔人认为“栽树或种田而被飞禽或人畜所食,被食用部分即为施舍善行”,给花浇水也是善行,花草枯死时向植物表明歉意。维吾尔族将动植物名称广泛运用于人名、地名。如地名中的阔什特热克(双杨树)、阿里米力克(苹果园)等;人名中的苏皮尔各阿洪(苕帚)、萨姆蒴克(大蒜)、夏木夏特(云杉)、阿娜汗(石榴花)、巴哈尔古丽(迎春花)等。所以即使在“乱砍乱伐”时期,具有500~1000年树龄的梧桐、核桃、无花果等古树及化石在天山南北也得以保留。
二、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在文学作品中的生动体现
维吾尔族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在文学作品中的生动体现可以通过《福乐智慧》略见一斑。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著名的古典叙事长诗,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著,成书于1069~1070年。全书共85章,13290行,韵文体。《福乐智慧》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福乐智慧》崇拜自然的思想:由于西域地处干旱地带,人们特别崇拜太阳。《福乐智慧》中写到:“太阳一出,大地温暖”、“太阳浑圆无缺,灿烂的光芒始终如一”。《福乐智慧》还用日出、月圆这样内涵深厚的词汇命名国王和大臣,将自然崇拜和社会生活巧妙搭配。同时,古维吾尔人特崇拜火神,认为它可以抵抗附身之邪恶。《福乐智慧》中说:“有四种东西,虽少也不能嫌少。”(306行)其中“一种是火”(307行)。古维吾尔人也崇拜水,《福乐智慧》有许多对水崇拜的描述,如“口腹干净,好处如河水涌流不停”(5352行)、“人心是花园,君恩是水”(1807行)、“出口的良言好比流水,流到哪里,哪里就花木藏龚”(2688行)、“哪一座花园里清水长流,必然鲜花盛开,散发馨香(1808行)。有水必有山,古维吾尔人将自己居住的山脉称为“Teng-ritag”(天山、上帝之山)、“Kuttag(福山)”、“Muzta-gata(冰山之父)”。古维吾尔人从自然中获取力量的思维方式,得益于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崇拜。
《福乐智慧》顺应自然的思想:基于对自然界规律之认识,《福乐智慧》认为疾病与自然气候有关,人须顺应四季,随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养生。正因为如此,在当时游牧状态下,维吾尔先民更多的是顺应自然,在看到它能给自己生存带来益处的同时,备加爱护它。
《福乐智慧》与自然和谐互益的思想:在第五章部分章节中,作者笔下或集中或分散地描述出世间万物皆与四素对应,他不但认为宇宙是由四要素构成的,而且认为生命也是四要素的一种组合。并把四要素及其对立统一看成是人体的构成、肉体和精神状态的基础,强调四要素处于统一和谐的关系之中:“大地和绿水亲密无间,百花千草绽开了笑脸。亲友们如能和睦相处,更会把新的亲友增添。”(3212)自然界的万物之间对立统一的现象是不容违背的客观规律。大自然是这样,人世间也是如此,自然界不停地运转着,生命也运转悠悠。不难发现,作者所坚持的就是人与自然要永久存在,不仅要达到自身的和谐,更须实现二者的和谐互益的思想。三、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在中的生动体现
历史上,维吾尔族在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之外,曾经信仰过萨满教、袄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其中摩尼教被维吾尔族历史上建立的两个汗国确定为国教,11世纪后维吾尔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的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萨满教义里,既有预防破坏森林的观念,也有限制破坏森林的规约。萨满教认为蓝色象征神理,崇拜蓝天和蓝色,同时还把绿色看成是兴旺和从政的标志。因此该民族农民至今十分倚重村庄,注重庭院的绿化,出现损害树木和植物的现象,就会受到谴责。
祆教十分重视洁净,所以有关洁净的戒律和仪式也颇繁复。祆教把生活中的事物分为洁净和不洁净两大类。火、水、金属等被认为是最洁净之物,不可玷污。水必须保持清洁,避免沾染污秽之物。
对萨满教和祆教的信仰,使得维吾尔先民们不自觉的产生了对天、树、水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摩尼教在人行为方面主张不杀生。
按佛教教义,一个人死后,再次投胎时,不一定是人,可能是一种生物体。一个人如果破坏了一根草、一棵树,都有可能伤害到他逝去的亲属朋友。任何生物和人一样都是平等、有生命的。
佛教和摩尼教这种“不杀生”、“泽被草木”等思想对信教群众起着一种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保护动植物的理念,从而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
伊斯兰教主张仁爱万物。《古兰经》和《圣训》倡导人们要对一切自然之物存有仁爱之心,禁止人们无故宰杀幼畜、砍伐幼苗。伊斯兰教还专门规定在斋戒期间在禁地之内不准打猎。可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动物。同时伊斯兰教教导人们要珍惜土地和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因为“在主那里,万物是各有定量的”(《古兰经》)。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应该珍惜人类的生存条件,努力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创造天地,是比再造人类更难的,但世人大半不知道。”所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取用应以不过分为原则,在此前提下,伊斯兰教还主张人类应该把握自然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对自然界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伊斯兰教认为,自然界变化,日月循环,四季交替等,绝无神秘之处,人们应该仔细观察,努力探索,总结其中的规律,坚定自己的信仰,合理利用大自然,有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享受真主的恩典。
伊斯兰教特别重视整体和谐。在伊斯兰教看来,真主创造了一个井然有序完美的世界,这个世界内容丰富多彩、生气盎然。真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协调有序的世界,从日月星辰到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矿藏、河流、阳光、水分以及大地上的一切生物,这些事物共同构成了和谐有序的生态系统。万物都按各自的规律的存在发展,宇宙间的一切没有一件事物是没有意义和目的的。人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只是真主在世间的“代治者”,所以与万物是和谐的统一体。人类不能随意地破坏自然界,只有把握认识了万物的规律,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与人是相互依存、相互生成、相互协调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古兰经》教导我们:“他以大地为你们的席,以天空为你们的幕,并从云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出许多果实,做你们的给养。”圣训说:“善者必不损一蚂蚁。”可见万物与人类是一样的平等生存,彼此之间是和谐统一的。
伊斯兰教生态观既要求考虑现世,更要求穆斯林着眼于将来,确保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人类相对于自然而言,其生命是短暂的;而自然存在期则需要无数代人去遵循其运行规律,共同享受自然生态环境的恩赐。伊斯兰教主张,人类应该不断寻求自我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平衡点,达到人类和自然的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人类绝不能被纷繁复杂的自然生态所迷惑,也不能对自然生态环境简单地顶礼膜拜,而是要通过接近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的特点和规律。
一是管理风险。卫生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往往对于财务风险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应有的敏锐性及警惕性。加之操作技能的限制,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屡见不鲜。此外,即使部分单位有现成的内控制度,但各级卫生事业单位把其视作应付审计与检查时的主要工具,从而加大单位财务风险。二是运营风险。如果卫生事业单位如果大量囤积卫生材料并在市场中的占有额较大,这样就占有较多运营资金,一旦管理不善造成存货跌价,其损失不可估量。加之坏账和呆账在卫生事业单位也存在,这就无形中加大了资金占用风险与成本风险。三是筹资风险。卫生事业单位在开展建设项目时主要的筹资方式是银行贷款。尽管有财政资金及自有资金的支持,但这些金额却无法满足建设、发展的需求,从而增加单位的负债资金比例,可能会导致到期不能还款的风险。四是投资风险。许多卫生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类投资项目盲目构建的情况日趋严重,很多对其购置成本以及效益没有进行论证和分析,虽然在投资初期会强调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但大都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而流于形式,以至于固定资产始终处于半闲置、闲置状态,存在资金浪费现象。
(二)财务风险外部因素分析
首先,随着国家医改的逐渐深入和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调整,药品的利润额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于是药品定价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出现了,加上相对过高的自筹金额的比例,严重影响了卫生事业单位建设的收支结余,财务风险即随之凸显。其次,人们的医疗消费随着的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对卫生事业单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各种风险和矛盾都日趋尖锐,疾病类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这都给给卫生事业单位带来了较大风险。
二、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作用
(一)创建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原则
首先,选择正确的评价指标,合理的确定其风险间的标准比率,在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中做到科学的分配指标比重,并且还要针对个别指标的异常进行调整。以数据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将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财务风险标记出来,全面分析数据信息,为财务管理者提供及时财务风险的信息。
(二)创建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意义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可以对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进行定性,并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偿债能力以及成长能力等自身特点,分析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情况,并从中找到控制风险发生的策略,为预防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做出贡献。
(三)卫生事业单位中财务预警机制的建设
建立预警机制,可以使卫生事业单位提前做好风险预防措施,发现隐藏的财务风险,使财务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卫生事业单位发生财务危机,也可以对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起到预警作用,为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及时的保障,提高卫生事业单位的综合发展水平。
三、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构建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
在债务的风险评价指标中,根据资产负债率、年末借款率等判断卫生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选取货币资金支付率、银行存款保障率等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判断财务状况的总体失衡指标。根据财务风险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定位卫生事业单位中的财务风险,反应出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的风险状况,及时制止风险以及对风险预防。比如卫生事业单位的产业速动比率,在反映出产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的同时,还能够对单位财务的风险状况进行反映。因此,检测卫生事业单位风险预警体系,不仅可以完善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及时概括和规避卫生事业单位中的风险,促进卫生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大额债务的举借应当进行充分论证
卫生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活动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会需向有关部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对利用借款来组织收入的行为卫生事业单位应格外慎重,规模应严格控制,根据国家规定应当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不得由一人办理债务业务的全过程,明确债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尤其是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卫生事业单位在决策举债时,固定资产单价构成标准的提高和固定资产按净值计价应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可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同时,卫生事业单位应加强债务的对账和检查控制,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定期与债权人核对债务余额,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二、谈实验思维和能力培养的策略
实验教学和实验活动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基本原理的掌握、学科学习思维的形成都离不开实验。针对目前演示居多、少做漏做、验证为主的实验教学现象,我们必要适当放手,调动学生实验兴趣,提升学生实验与操作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实验中提升知识的运用与水平。
1.民主实验教学,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新时期的生物教学,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演示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参与实验活动。如“酶高效性”的演示实验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实验的器材,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他们讨论。而这一演示实验也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当然,我们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一实验创新的方法;如此,学生对这一实验的原理能有更好的掌握。当然,让学生自主进行验证、探究实验的时候,我们老师也成为学生实验活动的伙伴,关注学生们的分组实验进展与问题,和谐地推进实验有效开展。民主实验教学是和谐课堂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学生敢质疑、勇提问、能操作,他们的思维才能活跃,尝试才能大胆,实验才能达成预设效果甚至能有创新的生成;学生生物学习活动便能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参与全程教学与活动,主动获取新知。
2.多边互动实验,让学生能思维交流。我们组织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时候,多是分组实验,让他们小组合作的进行实验活动。以往的实验活动,是我们老师教会学生如何做、应该注意什么、对实验现象和结果如何分析;有效的实验和学生实验思维能力提升应该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思考,在操作中发现。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教学之前,我给学生出示2014年高考题(江苏高考生物卷第15小题),该题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结果分析,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去对给出的选项进行选择,而是让他们结合教材内容,自己对实验原理、步骤与实验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谈论,交流质壁分离与复原要注意的问题从而选出答案。然后,组织学生实验进行验证并探讨“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质壁分离情况会怎样?”等问题。如此,他们对该实验理解就更到位、更深刻,也能提升他们对信息的处理、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获得实验思维的提升。当然,多边互动要注意自主实验的合理有效分组,要做到能力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的分组。有效分工确保实验的高效完成,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实验。如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之后,我先让他们进行常规的操作,然后,让他们就自己实验中的问题进行改换条件进行实验,并分析、修正实验的问题,获得探究能力的提升。可见,互动教学应该成为我们实验教学的重要抓手。我们在实验中应该让学生讨论辩论或者竞赛中提升对实验的认识深刻,问题研究的深入,使学生逻辑性、敏捷性与创造性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锻炼和训练。另外,我们生物实验教学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启动学生思维。实验活动中要提升一些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并思考对现实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在学生实验活动与实验分析中,我们应该加强思维的引导,采用鼓励他们进一步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如“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学生会发现PH为9的烧杯中所需时间最短的形象。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如何使得这一实验结果稳定呢?这一问题的解决以及“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对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又有哪些帮助呢?
外来务工人员对《职业病防治法》中的5条职业卫生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64.09%。其中对劳动者享有的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权利知晓率最高,达90.45%;86.55%的调查对象认为职业病可以预防;有70.76%的人知道国家有专门保护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的劳动者权利的法律;但知道有《职业病防治法》的人仅占55.95%;对职业病患者是否享有工伤社会保险权利的知晓率最低,仅16.76%,见表1。
健康服务需求情况
调查对象中仅43.47%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认为对自身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前3位是饮食安全与卫生、经济收入和工作环境中的污染,分别为27.29%、23.78%和13.84%。87.80%的外来务工人员愿意参加免费健康体检,58.09%的人表示愿意参加健康教育活动。外来务工人员对社区医生、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的健康服务更愿意接受,接受率达63.16%和51.46%。工人岗位与非工人岗位两组人群在对自身健康状况、自认影响健康的因素及愿意接受的健康服务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职业危害健康教育需求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