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技术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评判标准
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还需要进行一些改变。以多媒体设计基础课为例说明基于Moodle平台的中职技术教育。此课程程序设计合成软件为Authorware,在教育界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开发工具,是计算机专业必修课之一。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学习模块以及讨论区模块。在讨论区模块中同时又分为了学习讨论区以及普通讨论区两部分。在普通讨论区模块中主要的模块包括“你问我答”、休闲小屋、资源共享以及通知模块。学生与教师能够讨论并解答课程方面的问题,增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在通知模块主要是实现公布新闻以及课程通告,资源共享模块只要使实现有价值资料的共享,减少学生翻阅资料的时间。教师在上课前,先向学习讨论区上传一直做好的课件,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讨论,接着以具体的实例向学生讲述课件的主要内容。此设计课件分为片头、片尾以及主体三部分。片头部分主要模式是显示、擦除以及等待等图标。
主体部分就需要包括各种知识点的设计。片尾部分则是退出对象,显示、声音以及交互等通过二级流程线完成字幕效果。其他二线流程全部由显示、计算等图标组成。此课件设计简单、层次清晰,通过演示,学生能够非常轻易地设计值自己的产品,并根据自身进行下一阶段或者上一阶段的学习与复习。除了以上几个模块的设计之外,还需要设计测试模块,便于不同的测试试验,并支持多次测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
(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特殊的信息化性质使得这一学科的软硬件环境极为重要,不仅需要条件良好的网络教室,数量充沛的教学设备,先进的软件资源,还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但纵观当前小学信息课程的整体教学环境,城市地区的小学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虽大多能符合要求,但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教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软件资源匮乏,这些都极大束缚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同时,对于条件较为落后的城郊和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满足日常教学都较为困难,更无从谈及网络教室、计算机、软件,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课堂安排不合理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一个重要的教学特征就是前紧后松,即一堂40分钟的课程,教师往往用15-20分钟授课,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行练习、活动。这种授课模式对于自觉性好、主动性高的学生来说较为适宜,便于他们发挥学习热情,自行探索学习中的问题。但对绝大多数处于好动年龄的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活动时间更是一种放松和游戏的时间,他们将此作为奖励,利用自由练习时间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加之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的监督和指导不足,对教学密度和难度的掌握不够,极易造成课堂管理的失控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散漫。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提前部署了一些课堂活动,但由于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妥,很多练习都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到设计、创造、交流以及反思的热情不高,课堂成效不大。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的对策
切实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定位,并提出切实的发展对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驾驭和掌控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软硬件环境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离不开软硬件环境的支持,针对一些小学在软硬件环境方面匮乏的现状,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适度倾斜资金,保证学生学习所必备的环境,完善网络教室、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设备,同时强化对信息技术教室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促使其能够更好胜任工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
(二)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分层目标教学策略不管信息技术课程是否纳入考试范围,学生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竞争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此学科的重视,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合理。鉴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开展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分开教学,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结对互帮的等形式,强化授课和指导,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流,促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1)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技术的整合课程;另一类为信息技术课程。它们研究的对象有所区别: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所需课程领域,为其他课程服务,如PPT、绘图软件等;而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对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概论等一系列课程内容进行探索与实践。
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目标:一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对师生双边活动的效果进行合理的优化。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教学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活动,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性质
1)技术性。适应时展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10.3969/j.issn.1671-489X.2014.17.083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理念与实践的研究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其大部分都含有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数据。例如: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计算机数据编程、软件开发的内容等,这些内容的技术含量非常高。
2)基础性。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应用为基础,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应用却很广泛。基础性体现在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这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在信息化时代中,人们逐渐开始在网上进行聊天、购物等,这些都慢慢成为一种主要的人们生活的方式。
3)层次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突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也不完全相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对教学课程进行分层设计,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分层教学。例如:七年级与九年级在教材编写中,有所侧重,体现不同学习能力的差异。
4)实践性。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同时适当渗透一定的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相关的实践环节。例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中的某一软件时,必须进行实际的操作,才能够了解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性能,光凭理论是无法了解软件的全部信息的。
2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及其理念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包括内容、实施策略与方法、评价方案、理念、结构、目标、标准等一系列内容。从各个环节进行开发,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形成每校不同的开发理论与实践体系。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如下。对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初中生的飞学习基础与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应围绕学生兴趣的激发,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还要对信息技术市场中的需求变化与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变化,进行一个合理的预测,找准开发的切入点,既符合学生学情,也符合社会对信息发展的要求。设定可行性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不仅要考虑目标的难度与先进性,还要符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教学的实际,要确保目标的可行性,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编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材对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运用图像、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一系列方式进行表达,对于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制要多样化,如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文字教材,可以让教师与学生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开展教学实验在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推广的前期,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发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质量。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评价与完善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确定其是否规范,评价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实验结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根据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评价结果,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合理的完善。
3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育方法、内容以及实践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与内容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利用通信技术对一些问题、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通过教材和课程开发的学习,应当让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对其他学科课程进行学习,学会选择对于自身学习有帮助的信息资源,提升对信息技术进行研究的技能。例如:计算机通信设备的操作、简单的计算机编程、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方法、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教育,通过对每个知识块进行合理的拓展与延伸,设立可以开展相关活动的课题。在解决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可以开展加工处理调查所获取的材料、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利用信息媒体技术对课题学习结果进行发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有效地结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初中其他学科课程,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难点在于实践,通过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提升实践的质量,这活动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同时,需要对实践的结果进行理论分析与研究,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质量以及提高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然后利用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行有效的完善,边实践,边总结。比如,某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网络信息平台这一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一门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的课程,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对现实生活中的网络环境进行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对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信息数据进行传输与交流,体验网络中信息资源的共享。
从高中学校的领导及教师的角度来说,因为高考的内容没有涉及或是非常少出现信息技术学科的有关知识点,导致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课时不多或是让别的学科所占用。这样一来,便直接地影响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整体推进。例如,在我国大部分的高中仅仅是将信息技术学科看作是一门杂科、偏课,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教师不注意备课,拿起教材就直奔教室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任由学生活动等。这一系列的做法都直接影响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课改推进。
2.高中生的基础相对差异比较大
因为高中生入取的区域范围有所扩大,高中生的义务教育的背景以及生活的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让高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了解以及对新型通讯工具的了解程度不一,造成了他们信息技术学科在吸收方法上具有差异。结合这一情况,教师应该根据高中生所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学科设计,打造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我负责我校高2015级13-22这10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每次在我上课时学生都非常的兴奋,但是往往在我还没有布置完任务的时候就等不及要开始操作了,有学生甚至都没有等我把话说完便开始高呼:“知道了,知道了,老师!”对于完成作业中碰到的问题,学生也会进行讨论和交流课堂教学气氛是非常热闹。可是随着上课时间的推移,在如此热闹的课堂现象里就具有多种不一样的情况:老老实实地完成任务;早就完成了任务却在玩游戏;动作慢慢腾腾,犯简单性的操作错误;任务没完成在玩其他东西。而且在一堂信息技术课上———“老师我做好了是不是可以上网了?”而另一面老师却正在几个操作理解差的学生面前一遍遍重复刚才教过的内容。这种情况,在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其实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的。只有详细分析学生的差异性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好的方法。
二、改进高中信息教育教学的有效措施
1.明确教育教学目标
完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科目的教学在达到高考的有关要求外,应该更加注重高中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正确引导高中生树立崇高的理想,重视高中生综合素质之培养与提升,从而促进高中生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设计上,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想方设法去改变过去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模式,进一步完善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系,从而让教学课堂更活跃,让高中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2.根据高中生状况
制订有区别的教学计划笔者认为,因材施教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根据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将学生分成“初、中、高”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设立不同的教学计划,以满足每一个高中生对此门课程的实际需要,这样做也可以有效调动高中生投入此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比如,对很多的高中生而言,学习重要的是依靠对知识内容内在的兴趣。喜欢画画的学生,他们就愿意上美术课。喜欢唱歌的,就愿意上音乐课。并且,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就越大,效果就越好。一切从兴趣入手,激发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也就不再感觉困难。我们都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并不在于教学生很多呆板的知识,而应当是一些应用性强、实际有用的东西让学生从“读书”时代走向“读电子”时代。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其中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为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本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面对全世界和全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工作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如何,这是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关注的内容,我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当前工作重点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同时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问题,二者同时前进。
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开设信息技术必须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根据全国的总体规划,为实现这个目标,教育部设定了各个层次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分层次、分步骤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在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
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能够上网,教师学生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必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环境、空间和氛围,促进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事业。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条件
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将带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必将得到一个跨越式发展,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等设备必将走入教室,硬件设备的提高必将产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求,从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意识准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设备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面对大量的信息技术媒体,如何应用就成为关键,这样广大教师必将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探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学习的学习情景,从而有利地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紧迫感,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促使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迎接时代挑战,转变观念,真正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努力,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发展。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各种条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必将有利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其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显示它的巨大生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将促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真正地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目标。
1、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的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必须体现这个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是在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景,如何建构这样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自主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学习的设计。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建构有效的学习环境,现代教学媒体都有其独特之处,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建构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现代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作用
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的重要层面,必须考虑在其他课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革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各种能力与素质。但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当前形式下,课程整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是若想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为课程整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上,而是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考虑学生特点和媒体特性,以实现课程的最优化实施为最大目的,这些内容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与范畴,因此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指导我们的课程整合,那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其真正地在一定情景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让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最终 目标是培养 学生 的信 息素养 ! 目 我 国大部分小 学展 开 前 了信 息技术教 学活动 , 各种 教学方法 形 式层 出不穷 , 但 是
运用信息技术 进行数字化 学习能力 的培 养 , 这是信息技 术课 程 以信息素养 为核心 目标 的体现 !因此 , 小 学信 息技术 教育
的课程安排思路应遵 循: 小学要培养学生 学习计算机 的兴趣 , 并为今后进一 步的学 习奠定 良好 的基 础 , 教 学的 内容要 以操 作技能的训练和 益智游戏 为重点 , 如键 盘指法 汉字输入
对整个 教学体系和 教学效果 的评价体系还 尚未建立 , 存在诸 多不足 , 还有许 多工作需要 我们去做 !信 息技术教学又有着 不 同于传统学科 的特 点 , 因此 , 传统评价方法 己经不 能胜任
信息技术 课程 的教 学评价 , 需要探 索一种新 的评 价方法 !本
文针对 于此 , 对现 阶段小学信 息技术课程 的教 学评价体系进 行积极探索研 究 !
键盘 操作初步
辅导教学软件的使用等 !
2 小学信 息技术课程学 习特征 分析
从小学生 的心 理特 点分析 可 以看 出: 小学生 渴望学 习知 识 , 但是感觉 趣的 知觉的无意性和 情绪性很 明显 , 极 易被感兴
一 相关研 究
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目 标分析
?中小学信 息技术 课程指 导纲要 (试行 ) 明确指 出小学 信息技 术课 程 的主 要任务是 : 培养 学生对信息技 术的兴趣和 意识 , 让 学生 了解和 掌握信息 技术 基本知识和技 能, 了解信 息技术 的发展及其应 用对人类 日常生活和科学技 术的深刻影
新颖 的内容所 吸引 : 从年 龄特点看 , 因年龄 尚小 , 注 集 中, 意志力 比较 薄弱 , 往 往凭兴趣 去认识
意力 不易稳定
事物 , 感兴趣 的愿 意去做 , 不感 兴趣 的则心 不在焉 ! 小学生 辨 别能力较差 , 容易受新奇 的电脑游 戏和 不 良网络信 息 的诱 惑 , 从而沉浸其 中荒废 学业 , 所 以在 小学阶 段的信息 技术教
学 中要根 据小学 生的这些特 点 , 遵循其 身心 发展 的规律 , 抓
住他们 的兴趣 , 加 以正确 引导 !
响 !通过信 息技术课程 使学 生具有 获取信息 技 术相关 的文化
传 输信息
处
理信 息和应用 信息 的能力 , 教育学 生正确认识和理解 与信息 伦 理和社会 等问题 , 负责任地 使用 信息技 术; 培养学 生 良好 的信息素养 , 把信 息技术 作为支持终身学习
和合 作学 习的手段 , 为适 应信息社会 的学习 工作和 生活打
由以上 分析 , 我们认 为在小学阶段 的信 息技术教育 开始
要注重文字 语言能 力 逻辑思维能 力和道德 意识的培 养 , 视 听信息 技术 计算 机 网 读
以文字信 息技术
口语信 息技术
络信 息技 术的学 习为主 ! 信息技术可 以提高文字 的认
下必要 的基 础 !在新基 础教育课程 改革中 , 信息技 术课程属
于 # 综合实 践活动 ? 课程 , 是 以学 生的经验与生活 为核心 ,
体 现学生对 知识综合运用 的实践性课程 , 与其他课程 具有等
写
阅读 理解 , 口头 与书 面作文 , 数 学计算 , 绘 画 , 学 习效
率与质量 ! 在小学信 息技 术课程 的教 学中 , 切 忌让学 生死记 硬背枯燥 乏味的程序指令 , 宜 以兴趣 引导 , 加 强游 戏性 学习
价 性与互补 性的特 点 !其 总 目标是 # 使学生获得亲 身参与实
践 的积极体验 和丰富经验 ; 形成对 自然 在 联系 的整体 认识 社会 自我之 间 内 对 自我 的
和 自主创作性练 习, 注重反馈激 励 , 以提 高教学质量 !此外 ,
由于小学 生对 不 良信息 的识别力
中还应特别注 重净化 法制教育 !
免疫 力差 的状 况 , 在 教学
发展对 自然 的关 爱与对社会
优化 信息环境 , 加强信 息伦理道 德与
责任感 ; 形成 从周 围生活 中主动发现 问题并独立解决 问题 的 态度和 能力 ; 发展实践 能力, 发展对 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 新
3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存在 问题分析
信息时代 的教学模式从教 学 目标 到教学评价 都发生 了根 本性 的改变 , 对学生素养 教师素养 都提 出了全新的要 求 ,
能力;养成合作
80
分享
积 极进取等 良好个性 ?!
从小学信 息技术课 的课程 目标与课程 性质可 以看 出, 我
显然 , 只有更新 教育观念 , 才 能深刻地洞察信 息时代教育教
学改革发展 的趋 势与前景 , 才 能从根本上变革 学习模式与教 学模 式 ! ?中小学信 息技 术课程指导纲 要 (试行 ) 指出 , 中 }
程的过渡 !由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应 当具有 的功 能包括 : 诊断教学 改革课程 促进课程整合 确 定预 期 目 是否达 到和估 计教育需要 ! 标
小学信 息技术课 程的教育 目 是培养学生 良 的信 息素养 , 标 好 把信 息技术作 为支持终身学 习和 合作学 习的手 段, 为适应信
息社 会的学 习 工作和生活 打下必要的基础 ! 这就决定 了该 课程 的评价方式 不宜采用传 统的评价形式 !传 统教学评价左 右着 教学活动 的方 向, 误 导教师教学 内容 的选 择和教学过程
2 关于教学评价价值定位的思考
小学信息技术课 程的教学评价不 能偏离信息技术 教学 的 核心 目 , #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 习这一 门学 标
科的老 办法去讲 去教 去学 ? (陈至立部长在全 国中小学信
息技术教育会 议上的报告 ) !我们应该 以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评 价理论为指 导, 结合小学信 息技 术课程的特 点及 目标要求 , 建 立科学合理 的评 价方式 !应 该体现 发展性评价 理念 , 应该 有 效提高学生 的信 息素养 , 促进学 生的发展 , 注 重学生在实 际的 真实 的问题情境 中的表现 , 在重视个性化 发展的同时,
强调相互之间的合作 !
的设计 , 出现 围绕考试 跳不 出应试 教育 的圈圈 !
测 验而开展教学 的恶性循环 , 始 终
目前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更新 , 在培养 学
生信息素养 方面 , 往往 比较注重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而对信息意识 态度层面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 的 创新能力层 面较为忽视 , 甚至片面地认 为掌握了信息技术, 学 生的信息素养就提高 了 !从调查的结果看 , 学生对课堂上学过
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 , 不 能应用于实际学 习生活 中 !不能
3 关于教学评价创新思路的思考 通 过 以上分析 , 我们认为传统 评价 已经不 能胜任信息技
术课程 的教学 评价 , 必须探索 新的评价方式 ! 未来创新 的评
不说我们 的课 堂还缺乏对 学生进行应用 知识和技术解决 问题 意识 的引导, 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训练 !因此 , 信息 技术教师不仅要 教给学 生信 息知识与技 能, 更要教会学生 获
取 解读信 息的策略和方法 !仅仅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 , 并不 能真正有效地 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 !对于小学信息
价体系应 当包 括: 充分体现评 价内容的综合性
充分体现评
价形式的多元 化 真正实现 #积效 ? #过程 ? 与 的结合 评 价要注 重应用 性和可观测性和学习评价应具有开放性等特点 !
三 结束语
伴随着教 学评 价的发展新动 向, 出现 了很 多新的评价方
技术教育来说, 通过教学评价 , 可以了解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
能 意识 道德己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 分析学生学习成
式 , 目 国际比较流行 的是真 实性评定 , 其 中的表现性评价 前 和档案 袋评价方法 己被 陆续介绍到 国 内 !台湾 学者 砚h一n Fe e h t n 和 美国学者 M i hael A . M 即 l 提 出的将表现性评价和档 c t rn 案袋评价结合 运用 的真实性评 价方法颇有建树 !如何建立 一 个具体 的教学 评价 体系 , 将是作者 下一步 的研 究重点 !希望 本文所提 出的一些关于小学信 息课 程教学评价 的思考能为实
际工作提供一些有 意义的参考 !
功和 失败的原因, 并据此确定具体的施教措施 , 以更好地设计
2优质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是高效课堂成型的关键
方法,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又显得格外重要。如何科学、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引导。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如何使学生以苦为乐,变苦学为乐学,这就要靠老师的积极引导。当然也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课堂教学中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使得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基础差距,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欲望,从而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角色转换、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任务驱动等等。拿任务驱动模式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就一个知识点提出一个学习任务,然后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再让每个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各学习小组上台讲解和演示。学生讲解通过任务驱动学习到的认识点,还可以与老师互动,而老师和台下的学生也可以提问台上的小老师。结果是不仅能使课堂知识得到更好的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正视实践的重要性
计算机的教学归根到底是要求学生学会操作,因此,对于新时期的课堂,作为教师要加大操作的投入,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应用能力。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学习好坏的最佳途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学习中的不足,才能检验对于知识点是否真正的掌握。笔者的课堂中一般每节课45分钟至多只讲15分钟至20分钟,其余的时间大都是留给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实践的。例如:在授课时遇到一些相对简单或是掌握程度较好的知识点,笔者往往采取集体观摩实践操作的方式来学习。如word中如何运用查找功能,笔者总会选一位操作较好的学生利用广播软件当众演示,相信大部分人都已掌握,少部分没有掌握的也可以通过这次演示来学习。但是接着笔者会顺势引出来讲解替换,这个功能一般学生用的不多,掌握情况也一般。通过讲解学生会了解实际上查找和替换很类似但功能大不一样,操作也不难掌握。课堂上通过这样的安排可以合理地节约一定的讲课时间,以更好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操作才是初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关键,希望广大教师要重视。
二、高校多媒体教室使用情况分析
1.设备的不统一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形式是通过每年的社会招标与采购新型设备的形式组成,所以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设置中无法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与采购,因此在高校中的多媒体设备存在着诸多不同型号与品牌的中控设备。这将导致新学期到来时,由于教室在不同学期购置的设备,分配与安排上有所不同,教室使用不同型号多媒体设备的情况,使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教师使用操作不熟悉,延误教学宝贵时间与设备操作故障等问题。
2设备资源的闲置。由于受到教师教学方式与数字化教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一部分教师授课时使用的多媒体依然停留在计算机、PPT、投影仪等简单设备的使用上,如此一来,使多媒体设备不能够充分被应用,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这无疑使对宝贵多媒体设备资源的浪费。
3教师与学生设备维护意识薄弱。高校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耗资巨大,教师与学生是多媒体教师的主要使用者,如果不加强多媒体设备的保护与合理使用意识,将会加大对多媒体设备的损害与报废率。通过笔者多年对多媒体教室的管理经验,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设备在教学授课后未能及时关闭,如部分教师与学生下课后未及时关闭投影仪与控制设备便离开教室。二是设备在课堂上的非必要运行。三是教师个人习惯,教师习惯于在设备台前放置水杯或者在设备空挡处放置杂物废纸,这无疑也加快了设备的损坏率,增添了设备管理的难度。
三、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1、管理思想上,由于多媒体教室设备价格昂贵,投资巨大,在我们初级建设配置过程与后期的定期维护上进行严格管理,同时遵循适度原则。保证一切正常的教学设备配置的同时,一些不需要配置的设备资源尽量不配,一切以实际教学需要为主。
二、结合学科整合,开拓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又能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理想环境,通过巧妙的课程整合,学生不仅学到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和信息方面等的技巧,特别是信息素养的能力的提高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和其他课程的整合中,信息的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而且,高中学生思维敏锐、热情,但容易偏激、冲动。他们往往在行为举止上对社会、他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通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也可能导致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拓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具有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更强的协作交流能力等。
三、重视学生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学会高效率地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灌输”知识,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答案传递给学生,应该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让学生们自始至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地位,利用所学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把技能要点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教师手把手的教导,最终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增强,而这样的学生将来会被信息社会淘汰。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把计算机运用到实际学科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特殊的信息化性质使得这一学科的软硬件环境极为重要,不仅需要条件良好的网络教室,数量充沛的教学设备,先进的软件资源,还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但纵观当前小学信息课程的整体教学环境,城市地区的小学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虽大多能符合要求,但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教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软件资源匮乏,这些都极大束缚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同时,对于条件较为落后的城郊和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满足日常教学都较为困难,更无从谈及网络教室、计算机、软件,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课堂安排不合理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一个重要的教学特征就是前紧后松,即一堂40分钟的课程,教师往往用15-20分钟授课,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行练习、活动。这种授课模式对于自觉性好、主动性高的学生来说较为适宜,便于他们发挥学习热情,自行探索学习中的问题。但对绝大多数处于好动年龄的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活动时间更是一种放松和游戏的时间,他们将此作为奖励,利用自由练习时间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加之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的监督和指导不足,对教学密度和难度的掌握不够,极易造成课堂管理的失控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散漫。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提前部署了一些课堂活动,但由于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妥,很多练习都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到设计、创造、交流以及反思的热情不高,课堂成效不大。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的对策
切实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定位,并提出切实的发展对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驾驭和掌控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软硬件环境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
课程离不开软硬件环境的支持,针对一些小学在软硬件环境方面匮乏的现状,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适度倾斜资金,保证学生学习所必备的环境,完善网络教室、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设备,同时强化对信息技术教室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促使其能够更好胜任工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
(二)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分层目标教学策略
不管信息技术课程是否纳入考试范围,学生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竞争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此学科的重视,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合理。鉴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开展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分开教学,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结对互帮的等形式,强化授课和指导,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流,促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三)多元方式教学策略灵活运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主要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类和操作知识类,对基础知识课程来说,可以选择讲授法,同时配合图解法和提问法使得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刻全面的影响。而对于操作知识类,则可以采取多元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