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0 15:09: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细节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细节管理论文

篇(1)

从论文选题、纲要拟定到技术选择、文字编写,从表格安排、数据收集到模型提出,从初稿的反复修改到最终成稿的整个过程,一路走来,得到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吴晓波老师和杜健老师的及时点拨、热情指导和详尽审改,吴老师和杜老师深刻缜密的思维和朴实严谨的作风给我及我的论文注入了难能可贵的价值,使我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拔升,这里特别向吴老师和杜老师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感谢!

篇(2)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老师,是他在百忙之中悉心、耐心的指导,才使得我的毕业论文能够顺利完成。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从选题、提纲拟定及文章的撰写、修改,恩师都花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若本文能够发挥一定得参考作用,那必然是他精心指导的结果。恩师渊博的学识不断开拓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他高尚的品德是我学习的楷模,他严谨治学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对专业的热爱都将使我受益终身。

其次,感谢**教授、**副教授、**教授、**老师、**老师等旅游管理专业各位老师以及山西省旅游局的***先生的谆谆教诲,感谢他们平时的严格要求,为我完成毕业论文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我愿向旅游管理学院的全体老师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篇(3)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共88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男22例,女22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6.3±3.1)岁,包括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脑梗死、11例脑出血、9例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7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19例,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8.3±2.3)岁,包括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脑梗死、8例脑出血、8例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9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排除标准:过敏体质患者、哺乳期妇女或孕妇、心肺功能严重不全患者、肿瘤患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两组患者无论是年龄、性别以及既往病史或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强细节管理措施,其方法如下:

1.2.1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修养:

神经内科中的所有护理人员都在平时加强自身修养,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强化,尤其是加强对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因此,应当在院内定期开展各种针对护理人员的相关神经内科护理培训,让所有护士都有忧患意识,对于可能出现差错的地方进行重点培训和防范,确保每一位神经内科护士在工作的过程中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

1.2.2做好神经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自入院起就应当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让每一位患者对疾病都能有一个充分认识,同时还应当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或教育,使其了解神经疾病可能发生的其他并发症,如精神障碍、意识障碍以及运动障碍等,避免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不必要的自我伤害以及坠床等情况出现,最大限度提升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舒适度以及满意度。

1.2.3防止其他并发症:

对于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而言,最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则是行动不便而出现的压疮发生,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和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对此类情况及时做出预防。

1.3观察指标:

患者出院前,对两组患者的健康宣教、护理服务态度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加入细节管理后,无论是健康宣教、护理服务态度,还是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医学护理模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绝大多数医院也越来越关注细节管理,现代护理学也已经将细节管理纳入护理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身为一名护理人员,应当从自身开始强化细节管理理念,要有任何风险都来自于细节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找出可能出现差错的地方,降低风险发生率。在神经内科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细节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加以关注和重视,掌握好各项细节工作,将细节工作看成是直接关系到患者切身利益和医院发展的重要核心内容。除此之外,医院还可制定出相关流程,规范细节管理的工作内容,使每一位护士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细节管理要求和制度执行,规范操作流程,对工作中发现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及时完善,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活动,使患者能够了解自身病情,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防范。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从根本上强化院内的细节管理,从而确保患者在治疗期间能够得到舒适、优质的护理。现如今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现代护理学强调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细节管理的重视,其内容主要包括:细节化的操作、细节化的护理以及重视护理措施质量控制,为患者提供一个高水准、高舒适的护理环境。细节管理要求护理过程中做到精益求精,将护理工作做到极致;同时还需要具备准确的决策和信息,细化操作流程、管理流程和执行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将细节管理充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从而提升护理质量。

篇(4)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细节管理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①改善护理理念。贴心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服务理念,基于护理过程,均需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例如以亲切的方式与患儿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等。

②掌握护士心理。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心理状态是否良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护理的效果。因此,护士长需充分了解并掌握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在尊重、理解并包容护理人员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管理理念,让护理人员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规避消极心理,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

③重视管理环节。在患儿出入院全过程中,护理人员均需要做到细心。应对患儿的病因、病史、个性等有一定的了解;护理人员自身需具备高素养。

④强化细节管理。以定期的方式组织护理人员对病案进行学习及讨论,对所存在的护患纠纷进行细化分析,进一步对护理工作进行实质性的总结。对发生在患儿身上的紧急状况及重点护理环节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理制度与防范措施,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对患儿进行安全教育。

1.3评判标准

①儿科护理质量评判标准:满分100分,分为三个等级,≥90分表示非常满意;70~90分为满意;<70分表示不满意。

②在护理满意度调查过程中,由患儿家属代替进行问卷调查。

③患儿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患儿例数+满意患儿例数)/N×100%1.4统计学分析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58.3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细节管理指的是对细节进行进一步细化的过程,其中包括了:控制、延伸、补充、完善、分析以及辨认等。进一步充分落实管理战略,并在此基础上使组织的效益及执行力得到全面提升。细节服务能够让护理服务更具系统化,也能够体现出医院护理服务的进步及发展。细节管理的核心理念便是“以人为本“,实现最大化地对患者负责。在护理管理工作当中增加细节管理,能够使护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医疗方面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护理理念也呈现了逐渐更新的势态,在细节方面的问题被暴露的情况下增加细节管理,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潜能,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及热情度。本组研究所提到的常规护理较为传统,不能很好地了解患儿各方面的细节情况,比如:心理状况、遵医行为及满意度等。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细节管理,则能够完善多方面的工作,包括了改善护理理念、掌握护士心理、重视管理环节以及强化细节管理等。另外,在实施细节管理时,护理人员应充分注重自身整体素养的提高,以此为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奠定基础。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58.3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篇(5)

1.1术后常规护理术后去枕头平卧,禁饮、禁食6h,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敷料渗血情况,患肢抬高30,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充血;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足趾活动,有异常、疼痛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术后保持负压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和颜色,引流管一般在术后24~48h内拔除。

1.2术后监护24小时内每小时观察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加强术后监护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1.2.1预防术后并发症关节腔内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24h内,少量关节内出血及渗出会自行吸收,量大时则会膝关节肿胀,疼痛剧烈,切口血性渗出增多。处理方法:及时更换手术辅料,适当加压包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汇报医师请医师处理。

1.2.2预防感染因膝关节局部血运差,抗感染力低。应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液及时更换。保持病室清洁,按时通风换气。

1.2.3术后患肢末梢血运,感觉及运动情况术后膝部为加压包扎,会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术后必须观察患肢远端的皮肤温度,运动感觉情况,注意患肢的末梢血运及感觉状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反映,及时处理。

2.指导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

2.1肌力训练

2.1.1膝关节术后如果不活动,4d左右易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因此,膝关节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非常重要,一般术后消退后即可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舒缩锻炼踝关节及足趾各关节伸屈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轻肢体肿胀。方法:伸直患肢,有规律、有节奏地进行大腿肌肉的自然收缩或伸直下肢后进一步适当用力把膝关节伸直等,3~5次/d,10~15min/次,逐渐增加至每4~6次/d,20~30min/次,训练强度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及疲劳为宜。术后8~24h内,患肢有轻度疼痛,一般不需要镇痛剂,在观察和处理疼痛的同时,一定要弄清疼痛原因,不可盲目给予镇痛剂。个别病人对膝部加压包扎引起的不适也会诉说疼痛,对此应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此外密切观察留置于关节内的导管的引流情况,保持畅通。

2.1.2术后第1天开始可做直腿抬高练习为早期下床创造条件。方法:健侧膝关节屈曲,患侧膝关节伸直,踝关节保持功能位,抬腿离床面开始时不超过45°,以后可逐渐增加抬高度数,可达90°,以不疲劳为宜。抬腿高度因病不同,必要时可请示医师。

3.功能锻炼

3.1被动锻炼术后2~3天可以使用CPM机被动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每次30~60min,每日1~2次,每天增加屈膝角度5~10,循序渐进,目的在于防止肌腱粘连。

3.2主动锻炼术后3~5天患肢疼痛、肿胀基本消失后可逐步进行主动屈曲锻炼。方法:患肢足跟不离创面,逐渐屈曲膝关节至感到疼痛为止,放松数秒后可重复进行,待患肢肌力恢复,能抵抗肢体重力后可行抬腿屈膝关节或坐在床边练习。

3.3下肢负重训练膝关节镜术后下床、负重时间是根据病种及手术方式决定的。手术后1周指导患者扶拐下床,患肢不负重,以后逐渐负重。下床前一定要在床边练习坐起,扶拐下地时要有人陪护,防止摔倒。术后第三周鼓励病人站立非负重行走锻炼,使患肢肌张力和运动范围恢复到正常,逐渐进行膝关节正常范围内的活动训练。

篇(6)

1.1房源信息管理模块

作为房源信息平台,系统支持本公司的房源信息,并可以对房源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查找等功能操作。

1.2客户管理模块

管理客户:系统管理员登录后,可以管理客户信息,并对客户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功能;客户留言功能:注册后的客户才能、修改和删除求购求租信息、售房信息,用户登录后才可以留言信息等功能。

1.3中介信息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员登录后,可以对中介公司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浏览中介信息等功能;中介公司通过系统的审核之后,可以房源信息,修改公司注册密码等功能。

1.4管理员管理模块

超级管理可以完成管理员管理的功能,主要包括添加删除管理,为不同类型的管理员分配不同的权限。

1.5基础数据维护模块

基础数据维护功能包括房源代码维护和基本代码维护,房源代码维护包括建筑类型代码维护、房屋类型代码维护、房屋配套设施代码维护、户型类别代码维护等功能,基本数据代码维护包括地段类型代码维护、市级代码维护、省级代码维护、验证码维护等功能。

1.6公告管理模块

公告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添加、删除、修改、浏览、查找公告。

1.7新闻管理模块

新闻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添加、删除、修改、浏览、查找新闻。

2系统采用的相关技术

本课题研究的“房屋系统中介管理系统”将采用B/S模式开发的Web应用程序。开发环境:集成开发环境(IDE),编程语言为VisualC#,数据库系统是SQLServer2005。开发工具:VS2005(VisualStudio2005)。

2.1B/S模式简介

B/S结构(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TCO)。B/S结构的优点:(1)具有分布性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2)业务扩展简单方便,通过增加网页即可增加服务器功能。(3)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4)开发简单,共享性强。

2.2集成开发环境简介

集成开发环境(简称IDEIntegratedDevelopEn-vironment)是用于提供程序开发环境的应用程序,一般包括代码编辑器、编译器、调试器和图形用户界面工具。就是集成了代码编写功能、分析功能、编译功能、调试功能等一体化的开发软件服务套。所有具备这一特性的软件或者软件套(组)都可以叫做集成开发环境。如微软的VisualStudio系列,Borland的C++Builder、Delphi系列等。该程序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和其他程序并用。IDE有3项必须集成的基本功能:“编辑器”、“编译/链接器”、“调试器”。还有一些更强大的功能,如:代码提示、项目管理、界面设计、建模功能。IDE多被用于开发HTML应用软件。例如,许多人在设计网站时使用IDE(如HomeSite、DreamWeaver、FrontPage(Sharepointdesigner),等等),因为很多脚本可以自动生成。

2.3C#简介

C#是一种最新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使得程序员可以快速地编写各种基于平台的应用程序,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服务来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计算与通讯领域。正是由于C#面向对象的卓越设计,使它成为构建各类组件的理想之选--无论是高级的商业对象还是系统级的应用程序。使用简单的C#语言结构,这些组件可以方便地转化为XML网络服务,从而使它们可以由任何语言在任何操作系统上通过Internet进行调用。

3系统设计

通过需求分析所获得的相关信息来建立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模块间的关系,设计全局数据库或数据结构,规定设计约束。概要设计应力争做到功能模块之间有比较低的耦合度,而功能模块内部有较高的内聚度。设计的软件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总体结构并尽量降低模接口的复杂性。

3.1系统概要设计

3.1.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通过对系统进行业务需求分析和功能需求分析,可以确定系统总体功能及每个功能模块的具体功能,房屋管理系统具有7个管理模块。

3.1.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根据数据库的需求分析,确定该管理系统应具有的数据实体和数据实体的属性。在房屋中介管理系统中包括的实体对象有房源信息实体、客户实体、中介实体、管理员实体、代码实体、公告实体、新闻实体等。对每个实体的属性关系进行设置,例如中介实体中主要包括ID号、名称、登录密码、注册时间、地址、联系电话、经理、邮箱、公司网站等属性。

3.2系统详细设计

3.2.1数据库物理设计

数据库是系统信息的有效中心,一个优秀的数据库设计应考虑到系统工程的功能,系统的执行速度,以及是否可能引起系统工作的异常等。数据库的设计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程序设计的质量,而且影响到系统的实现。房屋中介管理系统根据数据库设计原理和为该软件所做的数据库需求分析,在设计时考虑尽可能减少数据冗余,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来创建数据库的。该系统采用SQLServer2005来创建数据库,它以.mdf为扩展名。数据库的设计是我们对数据库实施各种操作的基础。下面就房屋中介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进行实现,这个阶段完成由数据逻辑模型向数据物理模型的转换工作。本人所做管理模块涉及到的表有14张,每个表都有对应的主键。表之间通过外键关联起来。数据的大部分操作都是通过调用存储过程来完成相应的操作。创建存储过程来提高数据访问的时间和空间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3.2.2详细设计及系统功能实现

经过上述的需求分析以及数据库的设计,确定了房屋中介管理系统的全部功能和所需数据库的数据表,下面根据软件工程学对系统详细设计的任务要求,对该软件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及功能实现。在此过程中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来改善控制结构,降低程序的复杂度,从而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根据对房屋中介管理系统所做的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来实现中介管理系统的全部功能的设计。在此过程中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根据面向对象的设计要求,将系统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模块,从而完成具体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篇(7)

一、系统论

1945年贝塔郎菲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新思维,随后维纳、申农分别提出了控制论和信息论,从而使得人们对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看法由机械整体性发展到系统整体性。60~70年代间,系统科学出现了耗散结构论(普里高津)、协同论(哈肯)、超循环论(艾根)和突变论(托姆),主要讨论系统的存在、发展和消亡,强调任何一个净化系统都能够自行组织,并且不同要素之间具有协调作用。70年代以来,对系统最核心的问题即系统机制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出现了对系统机制解释的混饨理论、分形理论、孤波理论等,构成了系统动力学理论,主要考察系统的非线性机制。

凡物皆系统,考察任何系统都要对其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性:①加和性和非加和性;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③整体功能取决于要素、结构和环境;④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系统处于非平衡态,需要外加的能量(或信息)来维持,因此,能够产生新的结构的系统一定是开放的。系统远离平衡态失稳以至形成新的结构要依赖于非线性的反常涨落。涨落在远离平衡时起驱动作用,不可逆性会导致新的结构,产生新的质。

系统论已被应用于很多领域,本文旨在应用系统研究的思想来系统地理解桥梁结构的一些新领域,进而将系统机制理论引入桥梁系统的研究。

二、桥架结构系统

桥梁是由多种材料、不同结构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桥梁结构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及环境的简要示意图。桥梁结构系统是桥梁工程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同的桥梁结构体系又构成各个更低层次的子系统。要素中的各种基本构件也构成一个层面上的系统,有其自身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

桥梁结构系统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单个基本构件,比如单个梁构件,是无法实现跨越峡谷甚至海峡的目的的,而多个构件按照一定的构造规则组成悬索桥或斜拉桥就可以实现。结构系统的整体功能取决于构件单元、结构体系和环境状况,其中起决定性的是系统的结构,通常只有大跨斜拉桥和悬索桥才能作为跨海大桥的候选桥型,对抗震性能要求较高的地区,应选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系统,如连续刚构、斜拉桥等,或对连续梁等桥型进行结构的改进,设计支座单元,达到减震目的。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远离平衡状态的非平衡区内,在非线性的非平衡作用下系统演化方向是不确定的,系统的平衡可能失稳,发生突变或分又,系统呈现出新的结构稳定状态。这种结构是一种非平衡的结构,接受环境注入系统的负熵流才能稳定。桥梁的非线同样体现了这一思想,桥梁的失稳为系统突变所致,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桥梁系统的延性抗震性能也是结构非线性性能的体现。

三、桥架结构的系统研究思路

1.系统识别与健康监测

结构系统识别是通过试验和计算机来实现对结构的建模。桥梁结构可以看作一?quot;灰箱"系统,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桥梁结构,一定的输入对应一定的输出,通过对系统输出和输入的分析,可以实现对结构系统的判断和识别。对这样一个灰箱的识别首先应确立一个由梁整体监测的许多困难,对桥梁在使用年限内工作特性的变化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难以建立客观同一的桥梁状态评估标准。所以整个技术的成功开发乃至系统目标的最终实现有赖于更好地结合系统自身的要素、结构和系统工作环境。

具体实现桥梁结构系统的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当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2】

(1)针对系统输出:开发和应用以无线通讯技术为手段的数据采集系统;开发能适用于交通荷载风荷载及定点测试荷载的传感器最优布设技术;

(2)针对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反向分析:采用动态边界子结构原理,开发以结构模型修正法为基础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研究非线性结构模型的时域评估方法及系统识别技术;寻找更适合桥梁监测的新指纹;开发桥梁观察与监测收据管理系统及决策专家系统;综合良态建模技术,改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

(3)系统分析的终端应用:根据观察与监测的结果分析实桥的剩余承载能力;建立桥梁安全准则及能用于桥梁整个寿命过程经济评价的估价模型。

2.系统控制

古典控制理论起源于本世纪20年代,主要以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为研究对象,以频率法为主要方法研究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50年代以来,逐渐出现了多变量系统、系统灵敏度分析、动态系统测试状态空间方法和Bellman动态规划等现代控制理论方法【5】。

在系统与控制理论中,主要研究动力学系统。桥梁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表现为不确定性的随机系统,其非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尤其在桥梁的抗震和抗风领域,近年来从传统的抗震抗风设计思路发展到结构控制思想。目前的结构控制方式主要有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被动控制是通过支座、阻尼器等装置来消耗输入系统的外部环境能量;主动控制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主动施加外部能量来抵消和消耗环境输入能量,使偏高平衡状态的系统在新的注入能量流作用下找到平衡。

早在1890年,最早的隔震器就产生了,当前已应用的有叠层橡胶、旋转弹簧等多种支座和弹塑性、粘性、干摩擦等阻尼器用于对系统的被动控制。Constantinou在1991年提出了采用位移控制装置和滑动支座相结合的滑动隔震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输入能量向结构系统的传递[4].

有些主动控制技术(如AMD)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在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批主动控制的建筑。通过主动控制,一方面可以用最有效的方法抵抗外部激励,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减小输入到结构上的激励水平。当前有主动连杆控制技术和主动调质阻尼器系统(AMD)技术实现对系统的主动控制。混合控制系统当前主要有对振动控制系统、混合基础隔震系统和可变阻尼系统。当前的这些技术还处于发展之中,不但在桥梁抗震抗风领域,而且在房屋等建筑领域甚至是整个土木工程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系统非线性机理

传统自然科学趋向于强调稳定、有序、单一、均匀与平衡,带有线性的色彩,到本世纪70年代前后,自然科学的锋芒开始转向现实世界的失稳、无序、多重性、不均匀和非平衡等方面。非线性系统已成为自然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因为非线性是一切复杂现象的本源[5]。

1973年,费根包姆提出的混饨理论大大推进了非线性理论在系统科学中的应用,混饨理论、分形论、孤波理论共同构成系统动力学理论,探讨系统的非线性机制。桥梁结构系统也是一个混饨系统,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可分解性和存在规律性,而且这一混饨系统具有分形性质,即自相似性。这里重点讨论桥梁系统动力学行为特别是桥梁抗震系统中的分形特征。

(1)分形与分维

1977年,Mandelbrot出版了专著《分形、机遇和维数》(Fractal:Form,ChanceandDimension,Freemen,SanFrancisco,1977),标志着分形理论的诞生。分形是其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形,即分形是指一类无规则、混乱而复杂但其局部与整体有相似性的体系。

数学家按一定的规则构造出具有严格自相似性的规则分形集合。如康托尔三分集、谢尔宾斯基垫片、柯曲折线等。柯曲折线的结构,具有严格的自相似性。自然界中被认为是分形系统的海岸线、云层边缘、地球表面、断口表面以及液体湍流等,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分形,其自相似性是近似的或统计意义上的相似,分形自然体在局部和整体的某种相似性通常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尺度范围内才成立,这些尺度范围被称为"无标度区",这种只在无标度区内具有自相似性的分形也称随机分形。形态(结构)、信息、功能或时间上具有自相似性的客体称为广义分形[6]。

在实际问题中,为了考察一个事物是否存在局部和整体的相似性,只要检验该事物是否存在"无标度区"即可。以尺度r把事物分成N个相似的部分,对变化的r画出igr-lgN曲线,然后检验曲线上是否存在明显的直线段,直线段对应的r的区域即是无标度区。此方法的理论依据是自相似集的相似维数(一lgN/lgr)是不依赖于尺度r的一个常数。分维是描述分形特征的定量参数,因为所描述的具体对象不同,分维计算的具体形式也有多种,如相似维数、容量维数、信息维数、关联维数、集团分维和质量分维等。

地震学界已开始对地震的时、空、强度分维及其多分维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地震是多重分形的。分维值在地震前后的变化为探讨地震前兆场的复杂性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在桥梁抗震中,结构破坏与地震输入和结构反应特征有关。从弹性反应谱的三联谱中,很容易发现无论是岩石场地弹性反应谱还是结构的弹性反应谱均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P.S.Symonds对一个具有两个自由度的梁构件模型在瞬时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弹塑性反应进行了分维研究,计算得自相似维数为0.78,表明位移反应图对冲击荷载标度具有独立性[7]。

(2)桥梁抗震及分形特征

如同分形广泛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中一样,分形同样存在于桥梁抗震领域[10]

①作为输入荷载的地震动,其能量具有分形特征,而且能量分维Dfe有可能成为地震预报的新参数。

②地震动反应谱,作为地震动特性与结构动力反应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统计意义上的分形结构,它也决定了结构反应的分形特征,特别是以周期为标度,结构反应应该与反应谱具有一致的无标度区。

③对墩柱破坏准则的研究发现,变形一能量双重破坏准则的破坏指数是划分桥梁域往不同破坏程度的合理指标,以输入地震动的峰值或以墩柱体积配箍率为标度,破坏指数具有近似分维特征。建立连续梁桥等代分析模型,代替复杂的结构有限元模式来分析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理论分析与桥例计算可见,以刚度比为标度,结构周期、墩底弯矩和墩顶位移反应存在无标度区;以周期为标度.墩底弯矩和墩顶位移反应同样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与反应谱所体现的分形特征一致【8】。

结合南京长江二桥南汉桥和杨浦大桥两个桥例,建立有限元模型,考虑边跨主跨跨径比、梁墩刚度、局部构件、支座单元等对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对于不同的标度,无论是跨度比、梁墩刚度比还是支座的刚度等等。动力反应都表现出近似多重分形特征,分维值可以反映动力反应对于不同标度的敏感程度【9】。

研究桥梁结构动力特性是否具有分形特征,是分形和分维概念应用于桥梁结构动力分析领域中的关键点。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已有实桥动力特性资料的统计和桥例分析可见[10]:

①斜拉桥的纵飘基频对于跨径尺度,主塔侧弯基频对于塔高,体系坚弯基频对于跨径,侧弯基频对于跨宽比以及扭转基频对于跨径都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分形特征。

②悬索桥竖弯基频、侧弯基频及扭转基频对于跨径或主缆垂度,具有统计分形特征,利用分数维,可以得到比常用估算公式更为接近实桥值的基频简化计算公式。

③对于梁桥动力特性的大量实测结果表明,简支梁桥基频对于跨径标度是分维为0.923~0.933的统计分形结构。以桥长为标度,小跨径桥梁的基本侧向周期分维为1.20。桥梁结构系统涉及参数多,统一的规律多存在于定性阶段。分维的概念使得对于性质的认识可以定量描述,正如在许多领域,分维对非线性、无规则现象的描述那样。显然,这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和艰辛的努力。以上分析表明,混饨系统存在规律性,分形就是描述这种规律的一种理论,事实上,分形规律不仅仅在桥梁抗震领域存在,在桥梁大系统中乃至整个土木工程领域中都广泛存在着。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

(1)桥梁结构是一个要素和结构复杂、具有生存环境和结构功能的动力学系统;

篇(8)

1岗位分析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1岗位分析的概念:所谓“岗位分析”,又叫职位分析、职务分析或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核心基础职能。主要是指通过系统地收搜集获取组织目标岗位有关的信息,对目标职位的工作性质、任务、职责、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条件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分析,并加以科学系统的描述,做出规范化记录的过程。

1.2岗位分析的意义主要在于:

(1)使组织内各岗位的工作职责更加明确,角色分工更加清晰;

(2)可以优化组织的机构和职位设置,强化组织职能;

(3)有助于确定人力资源开发需求;

(4)为制定考核标准及方法提供依据。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薪酬分配制度;

(5)岗位分析对胜任每一个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能力等作了明确规定,在分析比较岗位要求与现有员工差距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分层分类对员工培训,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存量的价值,以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6)明确各岗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岗位分析涉及岗位的横向、纵向变动空间,即每一个岗位可以转换到哪个岗位,这个岗位可以晋升到哪个岗位,从而为单位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7)获得有关工作于环境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发现导致职工不满、工作效率下降的原因。

1.3通过岗位分析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为人员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

(2)为绩效考核奠定基础;

(3)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和满足业务需求能力;

(4)明确各级人员的横向和纵向的关系;

(5)明确个人之间的工作接口;

(6)出现问题能够追溯到唯一的责任人。

2岗位分析的流程和工作内容

2.1岗位分析流程:岗位的分析流程一般包括计划准备、信息收集、分析确认、汇总反馈、应用维护等几个主要步骤。

2.2岗位分析工作内容

2.2.1计划准备阶段工作内容:

(1)建立岗位分析项目小组:明确岗位分析的目标、目的和任务,取得单位领导的支持。建立岗位分析小组,制定方案,明确分析活动的流程、方法及安排,以保证分析活动的协调和顺利完成。

(2)了解组织战略目标、工作流程:岗位分析及岗位说明书的编写源于组织战略发展目标、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及单位设计,最终把实施战略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员工个人。因此,需要对上述内容有很好的理解。

(3)选择被分析部门及岗位,并进行岗位任职人员的必要培训:为了保证分析结果,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部门及岗位。在进行信息收集之前,对员工介绍岗位分析意义、目的及过程,介绍将要使用的调研方法,希望他们提供怎样的配合。

(4)选择信息来源:在收集整理信息时应注意:不同来源的信息差别;应从不同角度收集,不要有事先抱有偏见;应结合实际,不可照抄照搬。

2.2.2信息收集阶段工作内容:信息收集是岗位分析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根据本所目前的岗位和工作流程搜集现有资料,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1)岗位基本信息:如岗位名称、职衔等级是什么?

(2)工作关系:包括工作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内部关系涉及上下级关系,即该岗位的直接上级和直接下级是谁?与单位内部哪些部门或哪些岗位有合作关系。外部关系是指该岗位与哪些政府部门或其他组织有联系。

(3)工作职责:包括员工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该岗位最关键的职责,该岗位独有的职责,该岗位任职者需要负责并被考核的具体工作成果是什么,该岗位任职者有怎样的权限?如何检查该岗位员工的工作。

(4)岗位发展路线:分为员工发展和自我发展两种。自我发展针对每一位员工,他们为了做好本职工作及本身的发展需要接受哪些培训。员工发展针对管理人员岗位,管理人员需要对其下属作出什么样的培训安排。

(5)工作条件与环境:工作条件包括该岗位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哪些工具、仪器和设备等。药检人员的工作环境根据其特殊性包括:工作地点、有无有毒药品试剂及有害气体、室内温度等。

(6)岗位对任职人员的要求:包括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培训种类、身体条件、心理素质、性格、特殊技能等。

2.2.3分析资料阶段工作内容: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类、总结,并进行必要的判断,从而得出对岗位的全面、准确和有条理性的认识。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岗位名称分析、工作职责分析、任职资格分析、工作环境分析。

2.2.4汇总反馈阶段工作内容:岗位分析小组成员整理形成岗位说明书初稿,并向上级反馈,经确认和补充最终完成岗位说明书。

2.2.5应用维护阶段工作内容:将岗位分析的成果运用到全所的岗位管理、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招聘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并在职位或组织发生变动时及时更新岗位分析。

岗位分析将人和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匹配,将绩效管理体系、岗位评价体系、薪酬体系、职业生涯管理与升迁异动制度、培训开发体系、竞聘上岗制度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制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人事管理所带来的弊端迎刃而解,进而为药检所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支持。

3岗位分析的路径和调研方法

3.1分析路径: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单位和流程入手进行分析;二是从现在岗位入手分析。

3.2调研的方法

3.2.1工作实践法:工作实践是指岗位分析人员实际从事该项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掌握有关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了解工作的实际任务以及在体力、环境、社会方面的要求。

3.2.2观察法:通过对特定对象的观察,把有关工作各部分的内容、原因、方法、程序、目的等信息记录下来,最后把取得的岗位信息归纳整理为适合的文字资料。

这种方法取得的信息比较广泛、客观、正确,但要求观察者有足够的实际操作经验且使用结构性问题清单。

3.2.3问卷法:通过结构化问卷来收集并整理信息的方法,具体包括:问卷调查表法、核对法。该类方法要求本单位有较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问卷调查表法即根据岗位分析的目的、内容等编写结构性问卷调查表,由岗位任职者填写后回收整理,提取出岗位信息。

3.2.4访谈法:通过岗位分析人员与任职人员面对面的谈话来收集信息资料,包括单独面谈和团体面谈。

此法需要岗位分析人员掌握较好的面谈技巧。

3.2.5工作日志法:根据岗位任职者按时间顺序记录的工作内容和过程,经过归纳提炼,取得所需工作信息。

在本次岗位分析工作中,我们主要综合运用了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参考工作日志内容。个别关键岗位和专业性技术岗位采用观察法和工作日志法,具体做法如下:

(1)对于通用性岗位,我们主要采用访谈法,我们通过与任职者进行个别访谈,挖掘更多的事实依据,以确认岗位分析所需相关材料是否完整、客观、准确。

(2)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我们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岗位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与任职者本人及其直接上级的访谈,确认岗位的具体信息。

4岗位分析的产品——岗位说明书

岗位分析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形成岗位说明书,它是岗位分析的产品。许多事业单位开展岗位分析,大多参照企业单位的经验与模式,但由于事业单位工作专业跨度大,流程复杂,事务性的工作任务很多,难于简单模仿。即使是药检所的药品检验工作任务其流程也相当复杂。许多任务的量与质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因此药检所只有根据自身的行业特征与专业特点,明确目标,遵循“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与“分工和协作统一”的原则,才能编制出一套详略得当,具有深远指导意义和最大使用价值的岗位说明书。

要编制一套科学的且具有指导意义的岗位说明书,不仅要得到各方面的理解支持,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在编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取得高层领导的支持和认可。人事部部门必须与高层领导进行沟通,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认可,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编制岗位说明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事业未来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并在人力、物力的得到支持,使编制岗位说明书更具操作和实施的可能。

(2)加强宣传,取得职工的理解。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个人或部门都很难独立完成获得岗位说明书所需信息这项工作,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并发动职工积极参与。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岗位分析方法来搜集信息。不同的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当前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和岗位工作性质等差别决定采取哪种岗位分析方法。

(4)应注意岗位说明书的整体性和客观公正性。一套好的岗位说明书应是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岗位说明书的各个岗位之间必须衔接才能保证整体工作的协调配合。对一些相关联的职位,一定要明确彼此的职责、权限与任务,要使相关的职位之间相互对照,既要各成一个体系,又要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保证岗位说明书的整体性。

5结论和建议

5.1结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岗位是其中最基本的细胞,是根据组织目标而设置的具体单元。岗位上的“事”是由“人”来做的,“识事”和“知人”成为组织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岗位分析,既为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又明确了组织内各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任职资格、工作环境等内容。实施岗位分析,使员工对自己的岗位有了新的认识,树立了“无功就是过”“落后就要被淘汰”的新观念。岗位是组织为员工搭建的展示才华的舞台,岗位分析指明了员工竞争进取的方向,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上进心。有效地克服了吃大锅饭、不愿多出力、不愿承担风险的弊端,有能力、有贡献、专业素质高的员工价值得到认可。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明显增强,每一名员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职业追求,逐步成长为优秀人才。

5.2建议:

(1)准确把握岗位分析的时机。岗位分析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当组织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对岗位分析的需要尤为迫切。当组织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组织内部高层管理人员发生变化需要对工作进行调整、组织业务工作发生变化工作流程改变、大规模招聘需要、制定绩效考核标准需要、制定培训员工培训计划需要等等。准确把握实施岗位分析的时机,可以获得管理层对岗位分析工作的支持,减少员工对岗位分析所带来的增大工作量的误解,使岗位分析工作能够顺利实施。

(2)岗位分析经常化、战略化和超前化。产生于科学管理时代、以工业经济为背景的岗位分析制度,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日益完善和普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组织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要求相应提高,这就要求岗位分析以组织的战略目标为指导,既满足组织的现实需要,又充分预测组织的未来需要,实现岗位分析的经常化、战略化和超前化,以增强组织应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

(3)正确选择岗位分析方法。岗位分析方法的选择关系开展岗位分析的许多企业进行岗位分析时,由于没有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导致分析工作成本太高或分析结果误差过大,不够科学而失去应用价值,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选择一种或几种符合组织实际情况的岗位分析方法,是保证岗位分析取得成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姚若松,苗群鹰编著.工作岗位分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篇(9)

就人类的科学知识体系来说,“一般都由经验要素、理论要素和结构要素构成”[②],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知识体系也离不开这三个要素。作为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经验要素,主要是文学工作者通过审美体验而得到的关于一切文学现象的经验材料,它构成本学科的基石。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要素则产生于对经验材料的抽象,它表现为本学科的特定概念和范畴,构成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结构要素则是作为方法论的原则从文艺学知识整体性中升华出来的,用以揭示文艺学的内容、属性和规律的手段和方式。因此知识体系的结构要素就是方法论。

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结构要素与理论要素和经验要素不同,它不是明显存在,而是蕴含在其他要素之中。从形式上看,它不是形,不实在,似乎无法抽象出来,构成独立的研究对象。其实在考察了文艺学研究的历史之后,人们会惊奇地发现:文艺学流派林立,学说繁杂,分支众多。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各流派方法论的不同。柏拉图以“直观的甚至神秘的哲学思辨方法”开创了哲学美学(其中也包括文艺学)。亚里士多德以自然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演绎法建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影响了西欧文坛两千多年。19世纪泰纳以社会学方法建立了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19世纪末叶德国美学家费希纳运用心理学实验方法创立了实验美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西方出现的精神分析、语义分析美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无不与它们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逻辑起点有关。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方法论的确立,往往意味着一个新的学派的崛起”。[③]

为什么方法论能够成为流派的标志?这是因为结构要素是一定文艺学流派的叙述原则,是文艺学内容各子系统和要素之间联系的方式。当代科学表明,系统是要素与要素之间关系的集合,确定一个系统的质由要素和要素连接的方式——结构所决定。因此结构要素就能确定流派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体系的结构要素虽不具形,只要有客观性,有独立的价值,我们就能够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将它抽象出来,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建立一门崭新的学科,与文艺学的其他门类,如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并列。因此,文艺学的结构要素——方法完全能够成为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二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内容

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内容包括本学科的指导思想,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学科根据,各层次研究方法的特征、功能、价值以及它们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三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世界观,为文艺学研究方法论提供原则、出发点和理论基础,集中表现在本体论问题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就指出:“美学观念上的不同,只是整个思想方法的哲学基础不同的结果。”[④]哲学基础决定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又制约和影响研究方法。历史上各文艺学流派所采用的方法,无不与其奉行的哲学有关。泰纳的社会历史方法出自实证主义;风靡一时的接受美学,其思想渊源是现代阐释学,其理论动力导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18和19世纪发展起来的历史归纳法,与旧唯物主义机械论有关;现象描述法是18世纪经验主义哲学的产物;精神分析法导源于弗洛伊德心理学,直接与非理性哲学相联系,如此等等,都说明了方法论与哲学世界观的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探寻方法的时候,切记一切研究方法手段、认识工具都是从“研究文学本体的成功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那种拘泥于封闭的先验框架里作抽象思辨而产生的方法”,是没有活力的。

我们说哲学的世界观指导和制约研究方法,并不等于代替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文艺学这门科学的方法论同一般的科学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不同的地方,不仅在于它把初始的哲学原则具体化了,而且[⑤]在于它包括了特殊的方法”。[⑥]文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个别学科,有适应自己对象特点的个别学科的研究方法,还有从其他学科移植过来的研究方法,这些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所代替不了的。

四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分类

文艺学方法论是“诸种研究方法的手段的学说化的理论”,它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面对如此众多的研究方法,如何确定它们的层次地位,这涉及到分类标准问题。到目前为止,分类标准不一,有的则从历史角度,有的从功能价值角度,有的从适应的普遍性范围及程度的角度。从功能价值与适应范围及程度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4个层次:

(一)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处于方法论系统的最高层次,它适应一切科学,“表现为一种思维定势和原则,对文艺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有规定作用”。[⑦]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就指出:“美学观念上的不同,只是整个思想方法的哲学基础不同的结果。”[⑧]哲学基础决定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又制约和影响研究方法。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方法都与其奉行的哲学有关。比如泰纳的社会历史方法之于实证主义哲学;接受美学之于现代阐释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历史归纳之于机械唯物主义;现象描述法之于18世纪的经验主义哲学;精神分析方法之于非理性哲学等等,都被某种哲学所设定,都与其相应的哲学遥相呼应。但是方法论有其相对独立性,并不与哲学等同划一。哲学对方法论的作用只表现为一种指导和制约的作用,绝不能取而代之,它必须通过个别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具体化,才能够与各研究方法同文共轨、同条共贯、行之有效。钱学森同志曾对哲学、一般方法、各门学科的具体方法之间的关系做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哲学要指导各门学科,但这种指导既不是取而代之,又不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是通过一般研究方法这个中介起作用。比如哲学通过自然辩证法去指导、联系自然科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指导联系社会科学;通过数学哲学指导联系数学科学;通过系统论方法去指导联系系统科学;通过认识论去指导联系思维科学;通过人天观去指导联系人体科学;通过军事哲学去指导联系军事科学;通过美学去指导联系文艺理论;通过社会论去指导和联系行为科学。一般研究方法“可以使低层次的具体科学方法论得到拓展、深化和提高,进一步密切相互之间更广阔、更多方面的联系,又有可能使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方法论充实、丰富和发展”[⑨]。同时保证了哲学方法论指导作用的正确实施。

总之,各种研究方法离不开特定的哲学原则的指导与制约,又不能为它所代替。正确的哲学原则确保各种方法的先进性、合理性,先进的科学方法又可以深化、丰富一定的哲学。我们切不可将哲学方法与其他方法对立起来。其实,任何“对立”的做法在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二)一般研究方法

一般研究方法是能为多种学科所采用,处于中介环节的研究方法。它处于方法论系统的第二层次,主要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逻辑思维方法。

(三)特殊研究方法

特殊研究方法亦称具体方法。它是某一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或者是某一学科从某种角度的研究方法。特殊方法取决于该门学科对象的特殊性,表现为“对文学的切入视角,一般都成为特定的文学流派”[⑩]。特殊研究方法包括:运用于美学的美学方法;由文学心理学派生的文艺心理学方法;由文学信息属性衍生出来的符号学方法、语义学方法;由文艺价值分化出来的艺术价值方法;由读者所决定的接受美学方法等等。

(四)具体的研究手段

具体的研究手段严格说不属于方法,而是组织加工材料的科学方式、技术措施,是属于方法论的工艺部分,或者是科学本身的研究手段。具体的研究手段能为不同方法论的流派共同运用。比如定量和定性、观察和实验、调查、统计、模式化、比较法等等。

上述划分是就整个方法论的结构体系而言。文艺学的方法论体系的划分在参照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又有其独特性。

文艺学研究方法与文艺研究的对象有紧密的关系,特定的研究对象要求特定的研究方法。从文艺学研究的历史看,流派林立、方法纷呈,似乎无迹可迹,但用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的“作品、艺术家、宇宙、读者”四要素论来衡量,发现各种方法的产生都与研究对象的转移有关。而对象的转移,无论是按照下列哪种模式,如艾布拉姆斯的模式,刘若愚的模式,或叶维廉的图式(图缺),都无法超出“作品、作家、读者和宇宙”四个重心。所以以作家为重心的研究,就诞生诸如传记研究方法、各种文艺心理学方法(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荣格的原型研究方法等);以作品为本体的研究,就产生了诸如符号学方法、形式主义方法、新批评方法、结构主义方法、叙述学方法、现象学方法等等;以读者为研究重心相应出现了文艺现象学方法、文艺阐释学方法、接受美学方法等等;以宇宙和社会为中心的研究形成了社会历史方法、社会学方法、新历史主义方法、解构主义文化美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等等。

文艺研究方法本身多姿多彩、丰富多样,像天上的星河灿烂,但又都遵循宇宙原动力,星罗棋布,各在其位,各行其职。文艺学研究方法随文学艺术大系统中子系统的不断被发现、被认识,必将呈现出一幅立体多样、变化无穷的动态发展景观。

[①]陈晋:《文艺学方法的一些基本问题辨析》,《语文导报》,1985

[②]李武:《社会学的方法论与社会学的发展》,《新华文摘》,1985年第3期

[③]陆海林:《方法论放谈》,《文艺理论研究》第7卷,第44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④][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第167页,三联书店,1958

[⑤][苏]布什明:《文学的方法论问题》,《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⑥][苏]布什明:《文学的方法论问题》,《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⑦]陈晋:《文艺学方法的一些基本问题辨析》,《语文导报》,1985

篇(10)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

1.系统性

该特性源于企业的系统性,它是指在寻找企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以及评价管理创新的成果时要依据企业的系统性来进行。众所周知,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系统内某个或某些要素处于不良状态时,必有其它要素受到影响,同时,企业系统从整体上看也会处于不良状态。进一步地看,企业系统是由人来运行的,也是为人服务的。当企业系统处于不良状态时,必有相关的人感到不满。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相关的人感到不满,企业系统就处于良性状态。企业的系统性为管理创新寻找着力点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成果的评价提供了标准。

2.全员性

企业管理创新的程度有大有小,创新程度不高的管理创新只是对现有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的改进,或者是对成熟管理技术的引进,其复杂程度不高。因此,可以认为企业所有员工都能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依靠员工来解决问题已被认为是改变现代管理面貌的十二种创新之一[1]。从根本上看,企业管理创新涉及到企业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对管理系统是如何影响他本人以及从他的角度来看应该如何改进都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企业中每一个都能够且应该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

3.变革性

该特性是指管理创新一般会涉及到企业内权益关系的调整,因此,许多管理创新,尤其是程度大的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从管理史上较为著名的管理创新来看,它们都具有变革性。比如,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应用需要劳资双方进行精神革命,协调利益关系;梅奥人群关系论的应用也需要企业管理者改变管理方式,尊重员工。由于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利益聚合体,或者是一个政治实体,因此,不触及现有权益关系、皆大欢喜的管理创新是不存在的。

二、企业管理创新过程的主要阶段

1.发现及确认不满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不满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不满;(2)企业普通员工对企业薪酬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及用人制度的不满;(3)企业所在社区对企业行为的不满,如环境污染等;(4)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出现的不满;(5)投资者对企业业绩的不满;(6)企业面临危机、挑战及运行上的问题时,会有许多利益相关者对现状感到不满。以上六种不满中,前两种是最主要的。以上六种不满一般来说都是容易发现的。但企业高层管理者有可能漠视它们的存在,尤其是对消费者的不满以及企业普通员工的不满。当企业在市场处于强势地位时,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创新的开展。

2.寻找技术对策

为消除上述不满,企业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及技术创新。由于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先导,因此,也可以认为消除上述不满的根本措施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在技术上一般有三种选择,一是改革企业管理制度,例如改革薪酬制度、用人制度等;二是引入成熟的管理技术,如流程再造、平衡记分卡等;三是企业自行进行创新,提出新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技术。在前两个方面,有着大量的成功范例可以借鉴。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创新在技术上也是以前两种为主。后一种是少数领先企业的行为,它的成功或者是偶然的,或者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因而不是多数企业努力的方向。这也即是说,企业管理创新一般无需另辟蹊径,主要是根据自身情况引入成熟的管理制度及技术。当然,这并不表示管理创新从技术上来看是容易的。它需要对企业具体情况有深入的了解,需要对引进的管理制度及技术进行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具体情况,并与之很好地结合起来。

3.分析权益关系

先进的管理制度及技术之所以不能够在多数企业中得到很快应用,主要是受企业内部权益关系的限制。法约尔曾言,企业中总是有一部分人想把自身利益凌驾于他人之上,这是人类持久的斗争[2]。这表明企业内权益管理关系的调整是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管理创新因此也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可以这样认为,企业管理创新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权益关系的调整。管理创新者在选择先消除或减轻何种不满,从以及相应地引入何种管理制度及技术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权益关系。

4.实施及评价

管理创新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一般来说会遇到阻碍。在创新的成效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之前,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得失都不是很清晰。那些有可能失去较多的人就会以各种借口反对。此时,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外部力量的肯定及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为确保创新能够顺利地推行,可以先选择影响范围较小,且容易取得成果的项目进行创新,以尽早取得成效,赢得企业内部的肯定与支持。对管理创新的评价应坚持利益相关者评价的原则,只有相关的不满得以消除或减轻才能确认创新成功。评价应注意时滞问题,在创新的成效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之前就进行评价是不恰当的。比如,管理制度创新的效果一般要两至三年才能显示出来。在此之前,完整地评价它是困难的。

三、企业管理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

1.定期对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企业应该形成制度定期(例如每年一次)对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以发现及确认他们的不满,尤其要重视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及员工满意度调查。就发现及确认消费者不满而言,仅仅依靠销售员的反馈以及消费者的投诉是不够的,因为这两个渠道所涉及到的消费者的面不够广,因而所涉及到的问题也很可能不够全面、深入。通过定期对消费者满意度进行大范围的调查,企业可以对平时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服务存在哪些不满,进而可以明确在管理上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就发现及确认员工不满而言,尽管管理人员平时与员工接触也了解到了不少信息,但系统的、全面的调查还是必须的,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客观,避免一些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观点的存在。就发现及确认其它利益相关者的不满而言,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不可随意而为。

2.推行管理人员的竞争上岗制度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是靠外部市场竞争来推动的。这一点可以从泰勒科学原理的应用过程得到验证。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在应用过程中曾遭到工人的强烈抵制,随后资方也失去了对它的热情。因为资方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依然可以通过传统的管理方式(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来获取利润,而无需劳心费神地去刻意改进管理。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最终得到广泛的认同及应用是在买方市场出现以后,此时,资方不进行管理创新,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利,甚至倒闭。由于市场竞争在多数行业是不完全的,因此,外部市场竞争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推动是有限的。但是,将外部市场由不完全竞争变为完全竞争,或者提高其竞争程度是不现实的,这有着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及上限。因此,必须另辟蹊径来寻找对策。一个可行的路径是实行管理人员的竞争上岗,通过企业内部的竞争来推动管理创新。企业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在现实中已有较多的实践,其效果也是好的。

3.改革管理人员的考评方式

为了有效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企业的用人制度及奖励制度应具有导向作用。如果管理人员对上级的忠诚在管理人员的提拔及奖酬上起重要作用,企业内部的政治氛围将十分浓厚,这样管理创新活动就很难有效展开。提拔及奖励管理人员,考核是基础。由于管理人员的工作是作决策,决策是他们的产品,普通员工则是其决策的直接“消费者”。根据消费者评价产品质量的一般市场逻辑,作为管理人员决策的消费者的普通员工也应该有权力评价管理人员的决策。这一评价方式与目前的通常做法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强调业绩,对管理决策本身很少关注。由于管理人员决策的影响是他们对企业或部门绩效的真实贡献,因此应该根据管理人员的决策质量及影响来评价管理人员,普通员工作为管理人员决策直接消费者应该有权参与评价。如果企业提拔及奖励持续改进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并鼓励普通员工参与评价,管理创新活动的障碍就会极大地消除,企业管理创新活动效率也会极大地提高。

4.有效进行管理人员的技能开发活动

企业管理创新活动需要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技能,企业应该有效地开展管理技能开发活动。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开发不可过多地注重理论学习,可采用MiniMBA及行动学习相结合的形式。MiniMBA课程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形成管理思维的基本框架。行动学习是强调真实的人于真实的时间在真实的问题中进行学习的一种管理技能开发方法,在国外流行甚广。行动学习项目的选择应与企业管理创新联系起来。企业内部管理一般存在着许多需要创新的地方。如果企业制定有管理创新计划,可以从中选择一个项目作为行动学习的项目。这样,行动学习就与管理创新活动直接联系起来,行动学习将直接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并提高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效率。

篇(11)

我国西北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无灌溉即无农业,半干旱地区降雨量虽在可从事旱作农业的范围之内,但由于降雨少且季节分布不均,农业仍高度依赖于灌溉。目前西北地区耕地总面积2.71亿亩,人均2.95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07亿亩,人均1.16亩,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0%(见表1)。其中林果和草场灌溉面积分别为1690万亩和850万亩,分别占全国的35.8%和35.9%。据水利部门调查,西北地区灌溉农田的平均亩产在300kg左右,而非灌溉农田的亩产平均不足100kg,而且产量很不稳定。2000年西北地区粮食总产量为3169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为345kg,基本达到自给,其中70%的产量产自灌区,由此可见,西北灌区是西北地区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特别是宁蒙引黄灌区、陕西关中灌区、河西走廊和新疆等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和城市化的发展,同时也由于水资源短缺和恢复生态平衡的需要,西北地区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不会大幅增加,今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农副产品的需求将更加依赖于现有灌区面积。

表1:2000年西北地区灌溉面积统计

地区流域总灌溉面积(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林果灌溉面积(万亩)草场灌溉面积(万亩)农田灌溉供水量(亿m3)农田实灌面积(万亩)农田毛灌溉定额(m3/亩)

西北地区总计13221106831690848666.59929.2671.3

内蒙古小计2238177514531879.11681.9470.3

黄河1729143412217373.61406.0523.4

内陆河511342241455.5276.0199.2

陕西小计18521635215231.71400.8226.3

黄河18521635215231.71400.8226.3

甘肃小计178916281342789.21425.8625.6

黄河707665281422.9585.4391.2

内陆河10829631061366.3840.4788.9

青海小计3853671820.0309.2646.8

黄河2882731513.4216.1620.1

内陆河989536.693.1708.9

宁夏小计70360197571.6591.31210.8

黄河70360197571.6591.31210.8

新疆小计6254.04677.01081496374.94520.2829

中亚西亚内陆河1065.3877.31018736.9866.0426

准噶尔盆地1470.01312.01332576.71235.9621

塔里木盆地3342.52289.5767286243.02227.41091

额尔齐斯河378.3198.38010018.3190.9959

2.发展节水灌溉对西北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的影响

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和恢复生态平衡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解决西北缺水的关键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农业是西北地区第一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占全区总用水量的90%左右,灌溉用水占80%以上。西北地区现有灌溉面积1.07亿亩,但大多数灌区建于50~60年代,输配水系统老化失修、配套程度低,田间灌水技术落后,目前大部分灌区仍沿用传统的粗放灌溉管理模式,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不足0.4,农田平均灌溉定额为671m3/亩,比全国平均水平457m3/亩高214m3/亩。农业节水潜力很大。西北地区有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近70处,控制灌溉面积6000多万亩,对这些灌区进行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是解决西北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工业和城市用水将大幅度增加,恢复和保护生态的需水量必须保证,因此,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成之前,西北地区农业用水总量不会增加,只会减少,否则将影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只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灌区节水改造挖掘农业节水潜力,在节水中求得农业的发展。

3.发展节水灌溉对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

按照国家规划,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把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重点,不能以牺牲生态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更不能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西北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是解决水的问题,依存于稀缺水资源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水资源一经开发,必然打破自然条件下的生态平衡。在天然生态系统中发展起来的人工生态,耗用了原属于天然生态的部分水资源,改变了流域水资源的天然分布,形成了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的矛盾。要维持荒漠绿洲的有限生存环境,保持人工生态与天然生态的平衡,就必须还以生态必需的水量。而恢复生态需要的水量大部分要靠减少农业用水解决。

西北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降雨稀少、蒸发强烈的气候特征决定了西北地区土壤受到的天然淋洗作用十分微弱,土壤盐碱化的威胁普遍存在。灌区采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造成灌溉用水过多,引起高矿化度的地下水位上升,必然加速土壤蒸发积盐。例如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和宁夏的引黄灌区,年灌溉用水量高达1200~1500mm,加之排水不良,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一些河流下游地区由于缺乏淡水资源,盲目打井引用盐化地下水灌溉,导致土壤含盐量增加。通过灌区节水改造,改善灌区灌溉和排水条件,可有效防治土壤盐碱化,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二.西北地区节水灌溉发展途径

1.水资源按流域统一管理,合理配置

要实现西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包括协调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行政区水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加大规划管理力度。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仍沿用分级,分部门的管理体制,人为地将完整的水资源系统分割成条块进行管理,给水资源的合理调配,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造成困难。在目前水资源短缺导致用水竞争激烈,上下游、左右岸以及行业和部门之间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协调流域水管理与行政区管理之间的关系,建立以流域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近几年水利部开始对黄河、塔里木河以及横跨甘肃省和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黑河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实施此项改革已收到初步效果,黄河下游连年断流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塔河和黑河也成功实施了向下游调水。

水资源统一管理主要涉及中央、省、流域三个层面,既要考虑行政区划的分割现状,更要考虑水文、地理单元等自然状况,不能人为割裂。省或地区间协调的重点是落实分水方案,农业用水要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要在统筹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基础上,明确各地区农业用水总量和灌溉用水定额两套控制指标,作为管理农业用水的基本依据。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大流域用水总量分配,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分配的指标,逐级分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合理制定本地区灌溉用水定额。各地区和用水户要在用水指标控制下节约用水、高效用水。国家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水资源分配利用和地下水开采状况的监察、审计。

石羊河流域和新疆天山北坡和东疆各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高,普遍存在着地下水超采的情况,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恶化,其中以石羊河流域的民勤县和天山北坡开垦河流域的奇台县最为严重。石羊河流域的治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特别是解决下游民勤灌区水资源紧缺和生态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与黑河、塔里木河一样,列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

灌区的改造与治理必须从全流域着手,为此,必须建立有权威性的流域机构,根据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灌区存在的问题,制定流域长远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流域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必须首先立足于挖掘本流域的潜力,对本流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必须在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上下游灌区的适宜灌溉面积,切实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减少农业用水量,并在节水的基础上适当调用外来水。下游地区是中上游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调水的水费必须由全流域合理负担。为此,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各流域各地区管理机构的功能,统一配置和调度流域内的水资源,根据流域和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和灌区间的农业工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关系,明确流域上下游的用水比例和水权,合理分配不同地区、不同用水部门、不同行业的水资源供给量,确定水资源的配置方案,确保流域和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2.控制和减少灌溉面积,提高用水效率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点是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气候特点决定了西北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也没有林、草业,在年降雨量200~400mm的半干旱地区农、林、草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灌溉。因此在西北地区发展灌溉是必要的。但灌溉的发展必须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匹配,同时还必须遵循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原则。在目前西北各大灌区上报的灌区节水改造规划中许多都有扩大灌溉面积的规划,甚至有灌溉面积翻番的提法。我们认为这是不现实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从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西北大部分地区属资源型缺水区,目前灌溉用水量已占总用水量的80%左右,在西部大开发中进一步增加灌溉用水量是困难的。由于西北地区灌溉农业的效益比较低,如果继续扩大灌溉面积,不仅耗资巨大,而且会对非常脆弱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影响西北地区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因此今后西北地区农业的发展,必须改变过去外延式的发展模式,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2)是否需要扩大灌溉面积应根据人口发展对农副产品的需求确定。西北地区目前粮食供需基本保持平衡,从长远分析,西北地区不宜作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尽管西北地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但水资源有限,生态环境脆弱。在西北灌溉农田生产同样的粮食其灌溉用水量一般高于华北地区近一倍,这不仅因为西北地区作物蒸腾蒸发量大,而且由于西北地区土壤普遍含盐量较高,灌溉用水中还要包括土壤脱盐用水和生态用水。因此西北地区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应实行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并举,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低耗水作物,控制灌溉面积的增长,发展集雨补灌面积,发挥旱地农业的增产潜力。

(3)由于扩大灌溉面积,导致地下水超采,生态恶化的地方,应缩减灌溉面积。根据民勤县资料,50年代石羊河上中游人口为70万,灌溉面积260万亩,90年代人口为148万,灌溉面积达到405万亩;50年代下游民勤县人口为18万。灌溉面积87万亩,90年代人口为30万,灌溉面积达到105万亩;由于中上游用水增加,下游来水日益减少,由50年代的5.424亿m3减少到1.138亿m3,但下游灌溉面积没有减少,和上中游一样都有增加,主要靠抽取地下水,从50年代没有开采地下水。到2000年地下水用量达到6.239亿m3,民勤县坝区和泉山区地下水位下降到20m,湖区下降到12m,造成草死、树枯,每年沙丘向灌区推进3~4m,有些地方达到8~10m。民勤地区近年来灌溉面积发展和农业用水情况见表2。为保护民勤这一绿色屏障,必须对全流域综合治理,力行节水,控制地下水超采,减少灌溉面积。石羊河灌区现有灌溉面积395万亩,实灌面积327万亩,应减少到300万亩以下,即减少100万亩。灌区水资源量17.5亿m3,以300万亩计算,灌溉定额也只有590m3/亩,低于西北地区平均值。新疆天山北坡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奇台县也是灌溉面积逐年增大,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严重超采,生态环境恶化,灌区边缘风口处沙丘以每年2.5~2.8m的速度向灌区推进。奇台县已认识到当前问题的严重性,提出“绝不再打一眼井,绝不再垦一亩荒,绝不再砍一棵树”,全县决定缩减灌溉面积30万亩,保证必要的生态用水。

表2:民勤县灌溉面积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年份19841997199819992000

灌溉面积(万亩)72.71051039593

总用水量(万m3)7267076133750237190768791

毛灌溉定额(m3/亩)999725728757739

地表水用水量(万m3)2180011475992371296391

地下水用水量(万m3)5087064658648476477862392

地下地表用水比2.3335.6346.5359.0869.762

(4)稳定现有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是目前西北大部分灌区节水改造的主要任务。事实上,目前西北地区的许多灌区连原有的设计灌溉面积都保不住。据水利公报,2000年关中灌区实灌面积平均为有效灌溉面积的72%,个别灌区仅为50%。例如泾惠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为125.9万亩,2000年实灌面积为:冬灌61万亩,春灌62万亩,夏灌43万亩。造成实灌面积远远小于设计灌溉面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利用河水灌溉水源保证率低,春季水源供水不足,夏季水源含沙量过高,加之水价提高而粮价下降,造成灌区农田失灌面积增加,还有许多本来可以用渠水灌溉的农田改用打井灌溉,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因此,目前灌区改造的重点应是稳定现有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控制地下水超采,而不是盲目扩大灌溉面积。

(5)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石羊河流域实际灌溉面积小于设计或有效灌溉面积,即有失灌面积存在,而天山北坡和新疆东疆等地的实际灌溉面积大于统计面积20%~30%。石羊河流域灌区出现的失灌,反映了地区已经发展的灌溉面积过大,灌溉用水量已超过了灌区供水能力。天山北坡存在的“帮忙田”,则显示灌区的实际灌溉面积,已经超过了原有规划设计的面积。这些地区都是由于灌溉面积的扩大,灌溉水量的增加,使供水量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了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需要根据地区的水资源量确定农、工业发展的规模,控制灌溉面积的发展,或退耕还林、还草,缩减现有的灌溉面积,并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减少农业的用水量。

(6)西北灌区要在严格按照国家分配指标用水,基本保持灌溉用水量不增加的条件下提高农业产量,最有效的途径是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建立节水高效农业。对西北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重点应放在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上,依靠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粮食单产,弥补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引起的粮食短缺。将节约下来的水资源主要用于生态建设和特色农业,而将新开发的水资源主要用于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生活用水。

总之,西北地区农业节水的最大潜力在于提高用水效率,适当地减少灌溉面积或控制灌溉面积的发展。应根据各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合理确定灌区规模。在水资源严重超采,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要缩减灌溉面积。如: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流域,新疆天山北坡的奇台县,这些地区已达到非减少灌溉面积不足以维护生态环境的地步。在水资源供需可基本保持平衡的地区,应控制灌溉面积发展,如:黄河流域,东疆和南疆的部分地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的地区可适当扩大灌溉面积,如:宁夏的扬黄灌区,新疆的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流域。但要缩减水稻等高耗水作物,引导发展水分利用效率高的特色农业和林草业。总体上,西北灌溉面积发展规模应基本保持在目前1亿亩左右的水平。

3.节水灌溉基本措施及其有关政策问题

(1)充分利用降水

灌溉是补充降水对作物需水的不足,因此,灌溉用水应在充分利用降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灌溉。充分利用降水在规划上,表现在重视水、旱并举,不一定都要发展灌溉,尤其是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如关中地区年降水量500-700mm,更应充分利用降水,提高旱地农业的产量和质量。灌溉农业应重视灌区降雨的测报工作,如天气预报和墒情测报,尽量作到适时适量灌溉,有雨不灌。国内有些灌区如景泰和后套等灌区实行自动监测,信息管理,节水效果显著。

(2)合理利用地下水,保护生态环境

灌区应重视井渠结合灌排方式,使灌溉水和降水得以重复利用,既可节水又可防治土壤盐渍化,但地下水的开采应注意采补平衡,控制超采。近年来一些灌区,如华北、陕西关中、甘肃河西和新疆天山北坡,采用井渠结合都取得了上述实效,但也不同程度的发生地下水超采现象,必须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力求采补平衡。另外,西北一些灌区,如引黄宁蒙灌区、南疆塔里木河灌区,利用地下水很少,土壤盐碱化严重,应适当开采地下水,补充渠灌用水不足,并可改良盐碱地。西北地区应合理利用地下水,保护生态环境。

(3)灌区要有水源保证和排水出路,灌、排渠系配套

灌区规划首先应关注的是水源有无保证,排水有无出路。甘肃景泰电灌引黄灌区,扬程400余米,灌前地下水埋深百余米,开灌十多年一些洼地出现了土壤盐渍化,通过建立排灌系统,打通自然排水出路,耕地盐渍化得到了治理。

灌排渠系配套是灌区必备的条件,由于我国建设投资是国家管骨干,地方和农民管田间,结果许多灌区骨干渠系建成几十年,地方资金不到位,田间配套未完成,发挥不了灌区应有的效益,这种体制需要改革,否则半拉子工程难以避免。

(4)骨干渠道防渗

渠道防渗是灌区节水改造的主要措施,对提高渠系有效利用系数,加快输水速度确实有效,同时骨干渠道防渗被列为国家投资项目,因此灌区节水改造规划中,无不以渠道防渗为主,一些高标准灌区,干支斗农甚至毛渠全部衬砌,投资巨大,研究认为骨干渠道干、支渠应防渗。干渠地上渠和土质轻的地段要防渗,地下渠和地下水位高以及粘质土地段可不防渗,支渠应作防渗的重点,斗、农渠行水时间短,不一定防渗,采取井渠结合方式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防治土壤盐碱化,为了发展井渠结合,国家应适当提高补助。

(5)平整土地

在灌区节水改造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地不平,灌水不匀,不仅费水,还易产生盐斑。中国农谚:“平整土地定穷富”,即视其土地平整与否,即可知其生产如何,美国把平地作为灌区改造的首位工作。我国把平整土地作为非工程项目,不列入工程建设计划,这是不合理的。设想整平10cm高差,一亩地需搬运33m3土方,对于一个几十万亩上百万亩灌区,其工程量非常巨大。埃及的经验灌排渠系的投资占灌区建设投资的30%,平地占70%。平整土地在灌区节水改造中应列为重要工程项目。平整土地是节水农业基本措施之一,激光平地是国际上先进的平地技术,已在许多国家普及,我国大型灌区改造也应发展,但必须把平地列为工程项目才有可能推广,抓好这项工程,将使我国节水灌溉前进一大步。

(6)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加农产品产量和产值全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它包括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品种选育,土壤肥力提高,栽培技术改进,化控和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产品加工及市场销售等,不仅使粮食产量增加,还给农民带来显著收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灌区节水改造不仅要做好工程建设规划,同时还要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确定灌区发展目标和步骤。如甘肃引大入秦工程浩大,207km干渠即有111km的隧洞,13km渡槽和1.9km的倒虹吸,已投资24.5亿元,94年干渠建成通水灌溉,设计灌溉面积98万亩,完成渠系配套面积57万亩,由于灌溉效益不高,已有弃耕面积9万亩,实灌面积仅有48万亩,秦王川灌区土层较薄,仅1~2.5m,而北部地区不足1m,不宜发展灌溉。建议该灌区转变以粮为纲的思想,组织力量进行灌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与时俱进,不仅把灌区建成现代化农业基地,还应与兰州市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引大入秦工程效益。

(7)加强灌区体制改革和管理

灌区实行用水户参与的自主经营管理体制已在一些灌区实施,应不断地总结提高,形成我国有效的灌区管理体系。为了促进我国节水农业进一步发展,使各地对农业节水从原则上(口头上)重视到见之于行动,则必须使节水对投资者有利。为此,

①应划分节水项目的受益者,对国家有利的项目,应国家投入,对农民有利的农民投入;

②实行水权制,定额管理,超额用水,收费累进制;

③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益,增强农民承受能力;

④农业节水与改造中低产田结合,通过改善排水条件,防止土壤返盐,减少压盐用水,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用水效率,使农民得到改良土地的实惠,同时也节约了用水。

4.节水灌溉的主攻方向是提高用水效率

节水农业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用水效率的农业,我国这两项指标都较低,水的利用率0.4左右,水的利用效率仅有1kg/m3左右,国际先进国家为0.8~0.9和2kg/m3。在国际上,各国发展农业节水的道路不同,灌溉面积小,国力、科技力量强的国家,如以色列和欧洲一些国家发展微灌和喷灌,水的利用系数高达0.9。一些灌溉面积大,国力、科技力量强的美国、俄国,既发展节水地面灌又发展喷、微灌,各占一半,水的利用系数0.7~0.8,灌溉面积大,国力和科技力量较弱的如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及主要发展地面灌溉,也发展小部分喷灌、微灌。我国属于后者,应结合国情走自己的路。

近些年国家重视节水农业,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列入国家建设项目,西北地区一些灌区防渗率已达到60%以上,井灌区水的利用系数已达到0.7左右。在继续提高水的利用率的基础上,节水农业建设的重点应转移到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上来,加强节水农业增产技术的推广,把提高用水效率作为节水灌溉的主攻方向。

农业用水效率也称水分生产率(WUE,Kg/m3或Kg/mm·亩),即单位耗水量生产的作物产量。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水分生产率不同,西北地区各省不同作物的水分生产率如表3。

表3:西北地区各省不同作物的水分生产率

作物地区产量水平(Kg/亩)水分生产率(Kg/m3)

春小麦宁夏294.80.70

冬小麦陕西336.11.30

甘肃345.41.04

春玉米陕西379.21.20

甘肃356.51.33

宁夏357.20.85

内蒙古545.41.50

夏玉米陕西364.21.52

高粱内蒙古336.52.56

水稻宁夏348.50.15

棉花内蒙古418.90.55

陕西80.680.21

农业用水效率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作物单产增加和节水技术提高,耗水量减少,农业用水效率提高。如陕西省泾惠渠灌区近20年来(1980~2000)灌溉面积减少,产量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水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0.67kg/m3提高到2000年的1.4kg/m3(见表4)。

表4:陕西省泾惠渠灌区水分生产率

年份实灌面积(万亩)降雨量(mm)年灌溉引水量(万m3)地下水开采量(万m3)斗口下总用水量(万m3)田间净灌溉用水量净灌溉定额(m3/亩)总耗水(m3/亩)平均单产(kg/亩)水分生产率(kg/m3)

198098.0394.4410962140749311.236983.4377.4640.3425.90.67

198194.1654.2372901858443903.032927.9349.9786.1464.10.59

198292.2508.0391621433240923.030692.2332.9671.6578.50.86

198374.4791.2246561015926900.420175.3271.2798.7567.00.71

198469.0699.3207741184425949.519462.2282.1748.3553.00.74

198586.7447.2206151043924436.618327.4211.4509.5516.01.01

198683.0360.5260852185339564.729673.5357.5597.9524.00.88

198768.8476.9200221924032834.924626.2357.9675.9590.30.87

198866.4713.214696932319301.614476.2218.0693.5526.60.76

198978.7512.2199571485228375.821281.9270.4611.9571.70.93

199079.8522.4203101178825578.519183.9240.4588.7561.70.95

199171.1443.2203451648230296.322722.2319.6615.1566.20.92

199269.9569.7173362013231903.123927.4342.3722.1625.10.87

199364.3374.514914851718643.613982.7217.5467.1660.41.41

199488.6448.4143031750327214.720411.1230.4529.3588.61.11

199568.3416.9133451236021421.316065.9235.2513.2627.51.22

199670.6517.5161311308824040.918030.7255.4600.4641.31.07

199768.2295.6160851535326274.719706.0288.9486.0655.31.35

199870.7498.0121961006118342.113756.6194.6526.6715.01.36

199967.3428.8150041522525412.719059.5283.2569.1726.51.28

200068.5358.9123891698425396.119047.1278.1517.3724.51.40

泾惠渠灌区的实践可以说明,控制和减少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可行的,这是我国农业节水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我国农业用水效率最高的当属山东省桓台县,1999~2000年和2000~2001年为干旱偏枯年和平水偏丰年,选用旱麦莱农9214和莱州3279,只灌1~2次关键水,每亩平均产量517.75kg,比灌4次水的当地高产济麦增产66.75kg,全生育期耗水239m3/亩,水分生产率达到2.17kg/m3,2001~2002年为特大干旱年,降水量仅71.6mm,灌水3次(146m3),莱州3279小麦亩产平均548kg(最高地块达到641.6kg),水分生产率达到3.07kg/m3,比灌5次水的当地高产济麦增产51kg。提高以作物节水高产品种为主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农业节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出现一些如“金谷子”“饲料桑”等节水高产作物,研究耗水少,高产农业大有可为。我国应在节水农艺措施方面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建立我国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节水农业。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年鉴》编委会,2001,中国水利年鉴,2001,中国水利出版社,北京

2.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可持续发展与节水战略研究调研资料2001.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