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设计理论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传统色彩观的运用
色彩是商品包装设计中极具表现力的一个要素,它一方面可以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直接引起人们的注意与情感上的反应;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刻揭示形象的个性特征,强化感知力度,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并在传递信息时给人以美的享受。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色调要符合设计主题的表达,要能引起目标消费群的关注,以此来引起群体的反响。由于生活经历、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教育背景、风俗习惯、生理反应等各方面的差异,人们总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因素便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他们对色彩的感觉。所以,在包装设计中,合理巧妙地运用色彩感情的规律、色彩的联想能强烈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引起广泛的兴趣和心理上的共鸣。当然,我们还应考虑色彩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所以,在包装设计中,必须考虑到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对色彩的心理习惯,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色彩设计,以使包装及产品更容易被人们认同和接受。包装是各国各民族文化内涵、民俗民情的一种艺术体现形式,它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节日中以千姿百态传递情感,点缀气氛。在有关庆典、婚礼、团聚等传统习俗的礼品包装中,我们常常可以强烈的感受到由民族文化内涵的不同所呈现的礼品包装在色彩、图案、结构、装饰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表现。中国人崇尚红色,对黄色、橙色等暖色都有一种偏爱。结婚的喜饼还有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的礼品包装多以红色调、黄色调或橙色调等饱和度高的暖色调为主,以此来体现喜气洋洋、暖意融融的喜庆气氛。
3传统节日礼品包装设计中的造型把握
我们所说的造型既包含平面的合理安排,也包括商品本身的立体造型及包装盒立体造型的雕塑。在视觉空间中,设计中的层次明暗关系,色彩的进退感觉及商品包装的立体效果都能给产品带来特别的市场效应。另外,色彩也是造就空间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容器包装设计上,如酒和香水的包装。酒是中国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首选礼品。就我们的观察来看,酒的包装,尤其是高档酒的包装,无论是从外面包装盒的设计,还是里面的内容,即酒瓶自身的设计,都体现出了设计师匠心独运的设计思维。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是我国典型的传统节日,酒作为这些节日中代表性馈赠礼品,它的包装设计也将民族特色融入到现代设计中。谈到宫廷,也许我们会想到英国的皇室场景,中国古代帝王的豪华皇宫。现代设计中,酒的包装似乎总能让人想起豪华、优雅、金碧辉煌的宫廷礼仪文化,而这也正是酒的包装所要体现的文化特色。就酒的外盒包装来看,现代酒盒的设计在图形和色彩上仍是以古典的插图和中国的传统色为主,但在包装的开启上大有研究,显得更有深度及便捷性,同时将饮食质量安全因素考虑进去。在酒瓶的造型设计上,也将皇室的威严体现在精雕细琢的效果之中,使酒瓶造型更具多样性与立体性。糖果也是春节中常吃到的食品,所以糖果盒的造型也会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一面,比如将糖果盒的外部包装做成独具中国古典韵味的旗袍装的形式,将包装盒的开启形式与旗袍的盘扣相结合,以盘扣作为包装盒的一大特色,在配上传统的吉祥图案或花纹加以装饰,使整体包装别具中国古典风味。
4传统节日礼品包装设计中的图文编排
设计中图形、文字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了空间的性质。需要注意的是图形和文字不可能不分轻重的布满画面,或是全部都一同堆在一个位置,有时我们需要恰当的保留空白的地方,并根据内容的主次来精心安排位置。另外图形、文字和空间之间有时存在着相互衬托关系。所以在画面上给图形、文字以恰当的位置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整体设计,才能使图形和文字达到主次分明、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商品包装中的空间把握,主要是造型的整体空间,而这种整体的空间所遵循的原则是功能的需求。我们根据商品的功能与性质设计出商品独特的造型,商品的包装中图形、文字、色彩因对比与衬托而带动商品的空间变化。表现传统文化的礼品包装中,传统吉祥图案的运用似乎总要与文字产生关联性。我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多以对称式来体现其独特的美感。在包装设计中,传统吉祥图案同样也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即便与字体相结合,我们通常也能感受到那种中心式对称构图带给人稳定的美感。
5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奢侈的现代生活中眼花缭乱,浩瀚的传统文化也在随之远离我们的生活。在礼品包装中运用传统元素,让传统文化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得以复苏,这是值得我们借鉴与提倡的。但对传统文化的提倡与运用,并不是说我们要将各种传统的文化、元素及观念照搬到当今社会之中。而是要根据现今的社会发展,将传统文化合理的引用到现代的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及生活的其他各个领域。对传统设计思维的认识,对传统图案的准确把握和巧妙地运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设计思维、设计能力的提高,而且也能使我们的设计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设计师在设计的同时,以及将设计的产品推向市场上,这其中也传递着某些信息。所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设计,也就是对那些正在逝去的信息的追忆。当今世界上有很多民族将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表现在各类艺术设计之中,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们的成功表现在他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很好吸收,并巧妙的运用在现代设计中。所以我们在对传统艺术承袭的同时,也要把握当今时代的脉搏,将传统艺术很好地运用发扬。
最后讲述了环境设计的创新。
关键字:环境;设计;设计要素
Shallowtalkthemodernenvironmentdesign
Summary:Thistextcarriesonelaboratetotheenvironmentdesignfirst,seeingtheenvironmentaldesignfromthedifferentangleagainafter.Relatedthemainfactorthatruleandenvironmentsinvolvewhendesignoftheenvironmentdesignimmediatelyafteranditofinnovation.Relatedtheinnovationoftheenvironmentdesignfinally.
Keyword:Environment,design,designmainfactor
引言
园林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环境因素及民族习性而孕育出不同的庭园风貌。因其天然的地理环境,中国人乐观平和的人生观及其对自然的哲学观,而形成风格独特的中国园林。一般人将中国园林分为皇家、私家和寺观园林,而至今流传最广的便是私家园林。回观今人所建之园林,由于受现实环境、材料来源、匠师的训练及社会背景等种种限制,使我们要建造一座具有传统风味的中国园林,已非易事。
一、阐述现代的环境设计
①何为环境设计
现代园林逐渐凝结成了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为一体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一方面,设计追求良好的服务或使用功能,例如为人们漫步、休憩、晒太阳、遮荫、聊天、观望等户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地和场所,解决好流线与交通的关系,考虑到人们交往与使用中的心理与行为的要求。另一方面,不再拘泥于明显的传统园林形式与风格,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而更加提倡设计平面布置与空间组织的自由、形式的简洁、线条的明快与流畅,以及设计手法的丰富性。特别是在形式创造方面,在当代各种主义与思潮纷争的背景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与多元化特征。现代主义、折衷主义、分解与拼贴、不相关秩序体系的重叠、历史或文脉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隐喻与象征、甚至幽默都成了园林设计可以接受的思想。但是,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师阵营中,绝大多数设计师仍然视传统为设计的根基,在造型上仍采用理性方式去锤炼形式与探索空间,仍然以和谐完美作为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当然,这种和谐完美不局限形式本身,而是形式与现代园林服务于社会和人的诸多功能与需求的统一。
由于西方现代园林吸收了东方文化——中国传统园林的紧凑、自然与人工相辅相成,其简洁的形态正合现代主义的胃口。这些影响形成了现代设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构图中强烈、简洁的几何线条;自由运用多种形式。植物只是园中的一种造园素材,而不像在传统庭院中被作为主要内容。植物以自然形态为美,人工修剪或造型日渐稀少;用流动的线形或形体产生活泼与明快的空间,而不是仅用轴线或视线组织空间,重视经济可行性与空间的多用途性,追求非对称构图和动态平衡,注重具有亲切感和适于使用的室外空间创造;住宅庭院设计中,重视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室内生活在室外庭院空间中的延伸,还有非传统材料的使用和传统材料新的用法。
对于我们设计者来说,说到“景观”,就不能不想起“园林”这二宇,那么“景观”和“园林”又是什么关系呢,总的来讲,景观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没有离开园林的核心。从规划设计专业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基本成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物体,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物体,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物体,称为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物体,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如山体就是硬质的,但它是自然的。
②从不同的角度看环境设计
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二字,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广义来说,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日益丰富,毫不夸张地说,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人类生活的环境景观,实际上是人类的欲望在大地上的投影。人类在不断地为实现某种欲望而改造和创造景观,直至其实现了这种欲望后,新的、更高的欲望又引诱他去追求、发明新的技术,采用新的生活和居住方式,从而在大地上写下新的景观。这可以被认为是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轨迹。从田园到花园,到公园,直到高科技企业园,都充分反映了人类在科技进步的帮助下,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历程。
从设计方法上看,建筑外环境设计具有其“公共性”的一面。除建筑师外,城市规划师、园林设计师和雕塑师都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他们各自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和处理方法。比如园林设计师精通绿化,对植物种类和季节、土壤的适应性研究非常熟悉,还能够设想各种时令的景致变化;建筑师对营造的技术感兴趣,他们研究的是砌筑、搭建和形式,对于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室外空地尤为热衷。现代艺术的手法更富于想象力和整体意义,这首先需要参与者整体的观念更新,跳出栽绿篱、埋栅栏泛泛的处理方法,放弃狭隘的行业偏见。这是发挥想象力,创造场所特征与整体环境相映生辉的基本前提。
二、随时展的环境设计观念
①环境设计所遵循的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的提出是肯定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结果。它从不同气候、地理特征等因素解释环境差异的合理性。这些先天性差异原本是各个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在历经漫长的适应性发展后,所形成的自然选择,它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文化面貌、生活方式和建造样式奠定了基础。我们应清楚,所谓地方性原则并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难以与大多数现实的设计相对照的空间概念。实际上,它首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性设计法则,因为设计项目从来都是具体的、带有特殊条件的。不论在北京还是上海,在中国还是法国,设计的着眼点首先是要对具体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其次,从建设坏境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个具体设计的成败与否,一定要使之与所在环境的总体风貌相联系,因为一个城市或地区注定是要以环境个性的存在作为资源和文化价值的依据条件。
后现代以来的城市环境景观,在首先满足功能性、技术性指标的前提下,强调了设计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1)注重追求城市空间的趣味性。(2)与地方景观特征和环境特征相呼应,使当地特有的风土文化价值得以保持和张扬。这样产生的新环境才能自然地溶入地方生活中去。(3)强调景观道的设置,为行人提供舒适和便利。景观道包括专用的和与城市干道同向的步行便道。后者则在保障一定宽度的同时,要求有绿色屏障与车行道相隔。另外,建筑底层的细部设计亦是为景观道创造情趣的重要手段,需要予以重视。(4)强调设施多样化和完整程度,注重使技术的细节在应用中得到鲜明而有趣的表现。(5)重视环境艺术作品的创作实施,使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界线变得模糊,从而表达出生活艺术化的理想。
②环境设计所涉及到的要素(空间、场所、领域)
空间即Space,它是由三维空间数据限定出来的。场所即Place,也是由三维空间数据限定的,但是限定得不如空间那么严密精确,它有时没有顶面,有时没有底面。领域即Domain,它的空间界定则更为松散,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动物界。如一只老虎,一般活动出没的范围约为几平方公里,这一范围内一般不会出现第二只老虎,这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就是这只老虎的活动领域。空间、场所和领域三者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空间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的,场所则是通过心理感受限定的,而领域则是基于精神方面的量度。因而设计时就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考虑,如建筑设计的边界界面多以空间为基准,景观规划设计的边界限定则要以场所和领域为基准。
③设计要素的创新
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中,最引人注目并且容易理解的就是以现代面貌出现的设计要素。现代设计师可以较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园林与环境。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的西蒙(JacquesSimond)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设想,用点状地形加强围合感,线状地形创造连绵的空间,对法国现代园林设计师有一定的影响。瑞士的克莱默(ErnstCramer)为1959年庭园博览会设计的诗园中,运用三棱锥和圆锥台组合体,这些地形就像抽象雕塑一样,与自然环境产生了鲜明的视觉对比效果。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现代园林及环境设计的要素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与自由。由埃里克森建筑事务所(ArthurEricksonArchitects)设计的罗宾逊广场(RobsonSquarePark),水池、瀑布水景与省政府办公大楼融为一体。巨大的水池位于楼顶,犹如“天池”,水从屋顶倾泻而下,形成了巨大的瀑布。除了体量外,水景设计在手法上也异常丰富,形成了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等水的特性与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整体水环境设计,既改善城市小气候,丰富了城市环境,又可供观赏、鼓励人们参与。
④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与传统园林的服务对象和装饰与观赏性不同,现代园林面向大众的使用功能已成为设计师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形式建立在功能之上,并且力求简明与合乎目的。例如,纽约观景台公园和横滨美术馆前广场公园虽然都不大,条件也不复杂,但公园设计视线安排合理,使用方便,空间划分明确,细部考虑周到,反映了现代主义手法在当代园林中的广泛应用。大自然是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许多作品的重要灵感之源。在深刻理解大自然及其秩序、过程与形式的基础上,他以一种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了自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移植或模仿。哈普林对自然现象做过细致的观察,他曾对围绕自然石块周围的溪水的运动,自然石块的块面形态及质感,做了大量的写生与记录。在这些研究中,他体验到了自然过程的抽象之道。例如他设计的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Portland,Oregon)伊拉•凯勒水景广场(LraKellerFountainPlaza),从高处的涓涓细流到湍急的水流,从层层跌落的跌水直到轰鸣倾泻的瀑布,整个过程被浓缩于咫尺之间。
⑤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
对文脉的深层阅读要求深入到一个场所的精神领域之中,并关注到传统的阻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设计实际上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只有更倾心地体验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质,充分揭示场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点时,才能领会真正意义上的场所精神,使设计本身成为一部关于场地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美学教科书。法国园林师谢墨托夫(AlexandreChemetoff)在拉•维莱特公园(ParcdelaVillette)中设计的下沉式竹园(TheBambooGarden),有意识地保留了城市的地下管线设施,给水干管、排水管、电力管纵横于场地之中,让人们了解到这一小小的绿色空间实际上是城市庞大聚集体的一个“碎片”。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谈一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苏州园林。绘画讲“意在笔先”,造园也是这样,必须先有一个主题思想。不但全园需要有一个主题,就是园中的每一个局部景观的组织也需要有不同情趣的主题。例如,苏州网师园,以“渔隐”为主题,其主体景观便选择表现“网师”(“渔翁”)生活的湖泊景象,湖泊型的水体衬托的山林景象构成了以“渔翁”为主题的园林意境,在这一主题下延伸发展而设置的其他景观空间,使全园的景观结构丰富变幻,而最终又不脱离“渔翁”的主题,做到了思想情趣与景观的统一,也就是所谓“情景交融”。
三、园林意境的创造和环境设计的创新
山水、植物和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几大要素;然而,具体景观的建造还不等于是园林艺术作品的完成。景观只有被赋予一定的思想意境并与景观要素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园林艺术的价值。也就是说,所谓园林意境,是高于直观的园林景观的审美范畴,是通过所见的具体景象来暗示更深更广的美好境界。景有尽而意无穷便是如此。
①功能与景观的统一
单纯的景象构成,还只是限于形式,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还不能说是完美的、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当园林的思想情趣与景观要素相统一,建筑功能与景观要素相统一,才能称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一座园林,不论其景观组织得多么巧妙,如果没有能满足人们休息消遣的环境,当人们疲乏时找不到座椅,烈日雪雨时无所遮蔽,饥渴时没有饮食供应等,其景观再优美也会使人无心欣赏,也就更谈不上领略其景观中的意境了。对于园林景观的创作来说,出于思想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是必要的;出于实用的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同样是必要的。对于园林景观的欣赏不同于看画,人的因素是作为参与者、体验者而融入园林景观中的,要在游乐中甚至生活中去观赏。园林景观所提供的美感也不仅限于视觉,而且具有听觉、嗅觉、触觉及至全身心的舒适感。园林意境的产生,只有在满足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
②再现自然的景观
意境的创造是通过具体景观形象来表现的。景观如何能产生意境呢,反映自然风景的园林景观,首先应符合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原型。艺术讲求“形似”与“神似”,以形似为基础,以神似为最高境界。一座园林艺术作品的产生,是基于设计家对生活的感受,经过主观再创造的结果。园林艺术的创作不但包含作者的审美观、自然观、园林观的逻辑思维,同时还反映出设计家对美的生活情趣所激发出的形象思维。因此,设计家对生活的观察越深刻、知识越渊博、逻辑思维越正确、艺术修养越高、形象思维越活跃、创作经验越丰富,其作品就愈具有概括性,作品的意境就愈加深远。
③生态理论应用于环境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写道:“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绿化的问题,从创造生态环境考虑,需要对以下的因素进行规划:(1)分析居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居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2)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3)最大限度地利用居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现场地。(4)发挥居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要创造青山绿水中的风水宝地。园林生态在景观设计上的几点体现:(1)从绿化苗木来讲,做到“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树种及经过驯化的引种树种,并注意运用本地植被中的顶极群落。这一过程,需满足绿化生长所需的水、肥、光、气、热等条件,其主要目标是营造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2)尽可能提高环境的“绿视率”。绿色是环境永恒的主旋律。提高“绿视率”,如停车场、路面,广场、架空层都要尽可能多的被绿色覆盖。(3)运用节省能耗的材料。在可替代的材料中,尽量选用能耗低的材料,特别注重环保新材料的应用。既满足生态原则,又满足环保原则。如构筑物选用多孔水泥砖,弃用粘土实心砖。(4)运用可循环或能降解的材料,如环保透水砖、PVC植草板等。(5)垃圾分类收集,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分类,将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运用环保型垃圾筒(6)深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与心理特征,让环境的改善与居民的素质提高相互促进。既有园林生态之考虑,又摘取环保中的某些方面。
参考文献:
[1]宋健,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1994.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
[3]何林.应用美学.辽海出版社,2000.
[4]许懋彦.淡路梦舞台——安藤忠雄圆梦的舞台.世界建筑,2001(2):70~75
[5]邓林.建筑艺术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不少人认为瑞士风格是一个统一的、单一的风格,瑞士设计家大部分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往往强调瑞士国家虽然小,但是设计风格变化多端,极为丰富。阿明,霍夫曼在巴塞尔设计学院教书时经常强调这种多元性特征。如果从瑞士的语言分割、种族分割的复杂性来看,应该说这种看法是正确的。瑞士国家虽然小,但是有三种以上的语言流行: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而种族的背景也是法、德、意三个主要来源,因而,设计上的多样化是自然的结果。这种多元化的设计倾向,从瑞士的设计教育结构就可以看出来:瑞士有6所设计学院,每所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与方向,首都柏尔尼(Bern)设计学院、洛桑(Lausanne)设计学院、苏黎世设计学院、巴塞尔设计学院、日内瓦设计学院和卢加诺(Lugano)设计学院,其中苏黎世、巴塞尔、日内瓦、柏尔尼的学校是以德文为中心的,宗教背景是瑞士的新教。这里的设计讲究严谨的细节,既有观念,也强调技术训练,同时比较严格,甚至古板;卢加诺则是以意大利语为工作语言,以罗马天主教为宗教背景的;洛桑则以法语为中心,宗教上与法国的新教正宗加尔文教派有关,这里的设计学校重视观念,但是轻视技术,因此,学生不需要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关键是有观念,充分体现了设计的多元化色彩。瑞士是欧洲文化的一个大熔炉,设计上兼收并蓄成份很重,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国家。
对于瑞士设计学校的师生来说,瑞士国际主义风格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但是,瑞士的设计教育却深深地受到这种50、60年展起来的风格的影响。直到现在,瑞士的平面设计依然具有强烈的整洁、严谨、工整、理性化的特征,一丝不苟,传达准确,形式单调乏味,不少年轻人感到瑞士设计,特别是平面设计已经太深地陷人瑞士国际主义风格中,瑞士设计界需要一次真正的革命、造反,来荡涤过往风格的阴影。
对于瑞士设计的这种停滞状况,瑞士政府表示忧虑,为了吸引杰出设计人员留在教学单位,以他们来带动改革,瑞士政府在80年代末期授权瑞士几所设计学院,批准它们授予研究生学位。但是瑞士的设计市场相当好,虽然学院的条件不断改善,但是依然难以争取到最杰出的人才任教,因而,设计改革也困难。
瑞士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平稳的国家,这种高度的安定,也造成了设计上缺乏生动的刺激,比如60年代欧洲各国都有青年的激进运动,有些还造成了暴力,比如意大利、法国,而瑞士却平静如水,安然无恙。所以,意大利出现的激进设计运动,出现了有声有色的前卫设计浪潮,而瑞士却一无所有,依然遵循50年代的设计风格和体系发展。长期以来,瑞士的设计,特别是平面设计给人以刻板的印象,虽然功能好,但是缺乏真正的个性,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巴塞尔的设计。这个城市的设计是以巴塞尔设计学院为中心的,早在50、60年代已经形成非常有系统的、理性的平面设计体系和设计教育体系。巴塞尔设计学院的一套平面设计教材,曾经引起广泛注意。本书笔者曾经参与过翻译这套教材。1989年,曾经会见巴塞尔设计学院的领导,发现那所学院的教育依然采用那套60年代的教材,依然遵循那个国际主义体系,基本没有进展,这种情况,反映了瑞士设计界创造的瑞士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对他们自己来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包袱。
椅子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家具之一,几乎每天都要与我们亲密接触。同时,椅子也是最重要的日常家具之一,在家具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备受设计师的重视。芬兰著名的现代设计大师伊马理•塔佩瓦拉曾经说过“椅子设计是任何室内设计的开端”。可见,椅子在室内设计中居首要位置。正因为椅子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历史上很多建筑家、设计家为自己设计过椅子,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莫里斯为自己的新居“红房子”设计了整套家具,其中就包括椅子。不但如此,一些先锋派家具设计师积极从材料和技术方面对现代椅子设计进行探索,寻求新的表现形式、探索新的设计风格和探究新的审美价值。
作为室内设计最重要一环,椅子的设计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就是材料和技术。两者对于椅子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就材料而言,它是设计师实现设计的物质条件,技术则是设计师实现设计的有力保障。没有材料,任何设计师也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计将成为纸上谈兵,设计只能停留在构思阶段;缺乏技术,设计师难以实现椅子造型的物化,即使再高明的家具设计师也难以造就功能优良的椅子。同时,技术更是可以提升设计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对于家具设计师而言,材料和技术犹如绘画艺术家眼中五彩斑斓的色彩和手中的画笔那样重要,它们是家具设计师进行设计创作的前提条件。两者是家具设计师进行设计表现不可或缺的要素。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坐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椅子外观形式上的美观,同时更重视功能上的舒适。换言之,这些需求促使设计师对材料的选用更加多样化,技术上更趋科学化、理性化和人性化。所以,材料和技术对椅子的设计影响甚大。
因此,自20世纪中期,设计师对椅子可谓是钟爱有加,不断地对材料和技术进行探索,力求创造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的椅子。从米斯•凡德勒到勒•科布西耶;从芬兰建筑家阿尔瓦•阿尔托到丹麦的维诺•潘顿等,无不在材料和技术方面寻求突破。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寻求选用新的材料、采用新的技术、创造新的形式,从而创建一种新的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的美学价值。
在材料方面,20世纪中期,制作椅子的材料完全拉开了一个新的篇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年,从40年代后期的模压胶合板到50年代中期的黑色锻造铁;从斯堪的纳维亚的优质木材,到实验室获得研制成功的化学合成材料,这些现代及传统材料的选用,都给椅子的设计带来了无穷的活力。[1]设计在线.中国
在技术方面,同样是在20世纪中期,涌现了很多新的成型加工技术。主要有20世纪40年代的新型胶合材料的弯曲技术、热压成型技术及具有国际性突破的“可弯曲木材技术”等。设/计/在/线.中国
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给现代椅子的设计带来空前的影响,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视觉形式方面,研究表明,人类主要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器官来感知世界,而前两者更为重要,其中有75%以上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获得。材料正是通过重要视觉元素——色彩及肌理来影响椅子的视觉形式。如楠木的色浅橙黄略灰,纹理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不锈钢的银白色,天生的金属光泽;人工合成材料色彩丰富、表面光滑。木质材料的椅子给人以温和、坚实的视觉感受;不锈钢等金属材料给人以机械、冰冷的视觉感受。而人工合成材料,则性能多样、质轻、光滑可人,给人一种流光异彩的视觉效果。不同色彩和肌理的材料组合应用更为现代椅子设计实现不同视觉形式的表现提供了可能。当然,椅子的视觉形式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造型上,毕竟椅子是三维的实物体。木材质有不易弯曲的特性,这就决定了木材质椅子在造型上给人以直线、稳重的感受,如荷兰“风格派”设计家里特维尔德设计的“红蓝”椅,整体由直线木条与两块木板构成,整体上给人以棱角分明、几何感强、极具风格化的抽象感觉;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金属材料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创造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工业革命后,现代冶金工业生产的优质钢材和轻金属被广泛的应用于家具设计,使家具设计从传统的木材时展到金属时代,20世纪20年代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天才家具设计师马歇•布鲁耶(MarcelBreuer)开发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把钢管椅就是最好的佐证。不锈钢有着天生的金属延展性、易弯曲,弯曲的钢管椅子给人以现代、流线、优美的视觉感,如米斯•凡德勒设计的著名的“巴塞罗那”椅,弯曲交叉的钢支架极具现代曲线流动感,整体上给人以休闲的感觉;合成材料则可利用积压、延伸、热塑成型、吹泡等方式进行成型加工。这种材料的椅子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如意大利设计师皮瑟1980年利用塑料制作的“达里拉”椅,形式感极强。从某种角度上看,椅子设计就是造型设计,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针对不同特性,各种材料有其相应的成型技术。椅子的造型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成型技术,这因为有这些技术的支撑,现代椅子设计结构上日趋简洁,视觉上获得了一种新的统一性和流动性。换言之,成型技术影响并决定椅子的造型视觉形式。其中最显著的是具有国际性突破的“可弯曲木材技术”,它是由芬兰设计大师20世纪30年明并使用。利用建筑学的原理,将白桦木巧妙地模压成流畅的曲线。采用整体弯曲木材作为椅子支架,椅子整体上似乎是一个行云流水般的实体,很具想象力和革命性的意义,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木质椅的直线立体造型。设计在线.中国
总之,材料和技术是家具设计师实现设计表现特征的两大元素,多样化的材料和层出不穷的技术使家具设计师对于实现设计表现形式有更多的选择,故而现代椅子出现了千姿百态的视觉形式。有的椅子视觉形式上具有雕塑感,如菲利浦•斯塔克设计的W•W椅;有的椅子则极具艺术化视觉形式等。可见,新结构和新技术导致新的形式出现,他们对现代椅子设计视觉形式的影响甚大。
其次,设计风格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设计史与现代材料的发明史是同步的;设计风格的演变与不同特性的材料更加休戚相关,不同程度地受到材料和技术的影响。[2]换言之,材料和技术是影响现代椅子设计风格的最主要的因素,其中技术是主导因素,他对现代椅子设计风格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技术主要是从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对现代椅子设计风格进行影响。造型方面,一些设计师偏爱直线条的椅子造型,简洁、规矩。随着不同材料弯曲技术的产生,现代椅子设计的造型趋向平滑流线,在细部做圆滑过度;在结构方面,金属表现得尤为突出,金属弯曲成型技术一改传统的木材结构方式,甚至可以实现任何的结构方式;装饰方面,一些金属、稀有材料(象牙等)的镶嵌技术的出现,为现代椅子设计的奢华风格提供服务。
在人的意识中,每一种材料可能与一种风格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如高档木材与传统奢华风格;不锈钢等金属与现代主义风格。成型技术也是如此,如木材弯曲成型技术,影响并促进了简洁流线型风格。不过,提到现代家具设计风格,不得不联想到独具一格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其传统的家具设计风格是具有良好的功能、简洁和极具传统美感及人情味。传统的家具设计师偏爱用传统天然的材料进行设计,如木材、藤条及一些棉布织物,他们认为这些材料被赋予了生命和人性。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新兴材料和技术影响到北欧各国的家具设计,如玻璃纤维、不锈钢管等。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造就了北欧新一代家具设计风格,其中丹麦的维诺•潘顿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一位敢于向传统风格挑战的家具设计师,他于1960年设计的“潘顿椅”,选用了硬性塑料和采用了单件一次性压模成型技术。椅子具有浓厚的现代机械美感和塑料特有的光滑可人的感觉,极具现代简约主义风格。其另外一件与传统风格迥异的椅子是他于1958年设计的“锥型椅”。其他一些传统的设计师也受到这样的影响,如芬兰的艾罗•阿尼奥,他是一位极具浪漫主义的设计大师。他采用玻璃纤维制成的“球椅”,造型新颖,风格独特,令人过目不忘;让使用者具有一种梦幻太空般的感受。有更多的家具设计师正受到这种影响,斯堪的纳维亚传统的风格也受到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冲击和影响,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虽然这种影响不能根本性的改变其固有的风格,但这种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能量。无独有偶,除北欧传统风格受到影响外,其他国家也正受到不小的影响。可见材料和技术对设计风格影响较大。设计在线.中国
最后,美学价值方面,现代椅子的设计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材料、技术和装饰等方面。在现代椅子设计的历程中,人们对材料的选用是随着人们对椅子生理审美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材料代表了不同的审美喜好。技术则是为了实现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提供可能,实现椅子设计不同造型之美,以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和功能审美的需要;装饰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现代椅子设计所追求的视觉、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审美心里需求。对现代椅子设计的不同层面的审美需求主导着现代椅子设计的审美价值趋势。
回顾现代椅子设计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椅子设计的美学价值观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早期极具装饰的带有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发展到目前十分实用且造型简洁的带有大众审美意味。采用的材料大致是沿着木材等天然材料到不锈钢等金属再到人工合成材料的轨迹。每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并被使用的时候,其背后隐藏着对应的一种对椅子美学价值的理解。木材等天然材料体现了把椅子作为有生命和人性的美学价值观,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出现并应用到家具设计中,影响到了原有的家具审美立场,促使人们向往带有工业化机器美学审美价值,崇尚简洁大方,具有现代化的审美趋向。20世纪中叶后,人工合成材料问世,它是一种略带折衷主义的材料,融合了前面两种审美价值,合成材料兼有天然材料的人性因素和金属材料的现代主义的基因。不同时期不同材料的出现和使用,影响并促使形成了不同的家具审美价值观。不仅材料影响到现代椅子设计的美学价值观,椅子的成型技术也影响到了人们对现代椅子的美学价值观,70年代的能源危机,使设计上广泛采用合成材料,钢铁的时代告一段落,开始了强调人机工程学、强调环保的新设计时代,在现代设计史上称为“人机工程学和生态科学的黄金时代”。如库卡波罗这个时期做了大量的人体测量工作,搜集数据,为设计服务。在材料上开始放弃塑料和玻璃纤维钢,转向木材,利用热压成型技术方式生产新的、具有环保内涵的夹板家具。使人们开始逐渐改变原有的工业化机器审美取向,转向人性关怀和环保的审美意识。总之,受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影响,自工艺美术运动以来,现代椅子的设计审美价值观一直在发生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钢材等金属材料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以高级木材为主的富有人情味的椅子设计审美价值观,被强烈的现代大工业机器美学观念所取代;到20世纪中后期,不可再生资源出现危机,出现了人工合成材料,如玻璃纤维等,受其影响和人们对现代主义风格缺乏人情人性的反感,具有环保、人性关怀的新型审美价值观念成为主流。
椅子的发展始终是融合科学、技术、艺术于一体,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材料的变化而不断达到新的高度。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成型加工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椅子的更新换代。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都会从各个方面影响现代椅子的设计,带来现代椅子设计史上划时代的变化,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马塞尔•布鲁尔在1923年创作的瓦西里钢管椅;阿尔瓦•阿尔托在1931年创作的“帕米欧41号热弯胶合板椅”;查尔斯和蕾•伊姆斯在1945年创作的有机造型模压夹板椅和乔•科隆博在1965年创作的组合式4860号椅等。
总之,在现代设计发展的历程中,新技术、新材料不仅带来了现代椅子的新设计、新造型、新色彩、新结构、新功能;而且拓展了新的视觉形式,触动了原有的设计风格,影响了人们对椅子的审美价值观念。同时,这种发展特点和趋势还将影响到今后的椅子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晓杰.记十把20世纪中期的椅子佳作[J].家具与环境,2006,02:23-27.
许多煤矿企业的机电设施保护设施不齐全,存在较多的安全问题。而煤矿企业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如果机电设施不及时保护,就会出现设施被铁锈腐蚀的情况,因为工作员工对机电设施的认知缺乏,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
1.2机电员工的职业素养差
煤矿工作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人们觉得已经是很低级的职业,所以技术能力强的员工也不肯进入煤矿企业工作。而且许多工作员工觉得机电工是一个差劲的工作,领导不关注,工作待遇也不好,导致一部分的技术员工辞职,致使机电设施的管理工作缺少了很多的人才。经过调查得出,目前在乡镇煤矿中就业的大部分都是农民工,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也不会处理机电设施突发的故障,错过设施故障最好的解决时候,也缺乏对于安全生产的认识管理。
2煤矿机电设施管理和维修手段
2.1机电管理体系化
在煤矿企业的管理进程中,坚持科学的工作观念引导机电设施的管理,提升煤矿企业的工作运行速度,要敢于突破从前错误的理念束缚,争取将机电的工作做得更好。在平常的机电管理过程中,企业员工要具备责任心,消除心中不好的工作想法,努力处理工作之中碰到的情况。根据机电管理制度的规定,联系煤矿生产的现实,要做好煤矿设施的科学管理,严格遵守企业管理规定。煤矿企业不只是要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还要及时更换一些老旧的设施,提升设施运行之中的安全度,及时报废已经不能够使用的危险设施。严格制定更换计划,确保紧急需要更换某些设备的时候还要资金运行。
2.2提升机电员工的职业素质
基于管理好机电设施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企业员工的任务,做好煤矿工作中的机电设施的管理工作,保证煤矿设施的运行安全,增加职业员工的管理技能,才可以体现出使用机电设施的效果。企业领导要关注技术员工的发展,在他们把工作做得非常完美的时候给予支持。提升机电技术员工的职业素质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加强职业员工的技术练习,聘请优秀的工程师给职业员工进行授课。还要拥有先进的煤矿设施,才能够提升煤矿企业的工作运行安全,提升职业员工的工作水平,才能够有效避免意外事故的出现。所以,加大对于新的机电设施的资金投入,激励企业员工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才会处理生产中碰到的突况。
2.3加强机电设施的综合信息管理
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机电设施的综合信息管理,推行计算机管理的运行方式,对于全矿实施实施科学的跟踪报道,操作起来很快,也有助于企业领导及时查看煤矿设施的运行情况,不但减少了企业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煤矿企业的发展水平,又能够减少一部分的经济开支。这样不但做好了机电设施的管理工作,也很好地协调了工作员工的任务,提升了煤矿企业的工作速度。
2.4建立设施维修制度
在机电设施的购买中,一定能够要守好设施质量这道关口,在购买的时候要买对,严格管理购买的步骤。在机电设施到货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检验设施的检验,做好设施的检测工作后方能下井运行。对于设施安装的重要环节,一定要仔细做好,确保机电设施在安装的时候不被损坏。优化机电设施管理与维修的手段,煤矿领导一定要重视机电设施的运行。在当前情况下,煤矿生产企业一定要关注机电设施的检修,还有机电员工的职业素质的加强。联系我国现在的国情,要做好机电设施的管理工作,确保机电设施在寿命时间里还是处在比较不错的技术情况,来取得最好的经济收益,减少机电设施的维修投入。完善煤矿机电的运行体系,确保达到计算机帮助检修的目的。根据计算机得到检修信息的搜集、解决,而且可以对检修方案做出科学的决定,一定要做到数据信息的正确,决策科学、反馈便捷。而在机电设施的维修阶段,一定要严格记录机电的维修情况,记录下每一个步骤的维修手段与作业指标,做好机电小组进行跟踪管理。此外,还要保证机电设施已被维修好,加强维修员工的责任意识,完善机电设施维修的责任体系,确保每台煤矿机电设施的维修结果,促使煤矿机电设施的安全使用,减少煤矿机电案件的发生。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其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以园林为核心。追根溯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园林经过圃—囿—园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到现代有了新的发展,有了规模更大的环境,包括区域的、城市的、现代的,综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景观。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对世界园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有增无减。欧美之园林,以刚制柔,以建筑物为中心,园林陪衬。布局亦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而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
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个世界和各民族发展的一大动力,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同样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园林风格也可以互相借鉴,但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在景观规划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现阶段对各种园林风格的拿来主义,使得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没有自己的特色,模仿痕迹严重,而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外来园林风格带来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粹中得到解决:
一、景观设计的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通过并对景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与人的交流方面考虑其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最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中国园林却崇尚“自然”。从老庄思想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规划中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
2.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实际的设计与设计思想融为一体。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包括园主本人在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设计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仍然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应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社会主义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作为视觉艺术形式存在的色彩设计活动,涉及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关系以及视觉与知觉的联系等等,在寻求“生理”与“精神”上的互动变化、建构合理色彩设计形态的途径中,仅凭传统的造型与色彩再现观念是不全面的。从众多大师、前辈们的造型及施色经验中分析,在设计色彩基础教学领域中,不能完全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事物的表象,而必须加以改造,融入意象色彩新思维,从而产生更为广阔的现代设计色彩空间。
一、以造型观念的突破推动意象色彩的发展
任何色彩的表现,不可能完全脱离形而独立存在,意象色彩同样依附和借助一定的形来表达,但这种“形”并非指向科学性“型”的含义,更多地指向于点、线、面、光色、肌理、笔触、材料、有机形和无机形等具有强烈抽象意识的内涵。全新认知物象,以表达情感意识为主体。形象建立在似像非像的“神似”状态,努力摆脱写实形的思维趋势,抛弃平面与立体的恒常性束缚,创造纯粹的风格特征,这种“纯粹”将使作品进入到更加抽象化、更加具有本质性特征的意象色彩空间。
现代生活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拓着我们的视野,这使得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显然,现代艺术不仅符合一切现代的进步,而且是在艺术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艺术大师们的造型及色彩观念更直接地表达着艺术的本质内容。学师的艺术思维方式,明确独立的艺术个性,鼓励主观感受的强化表达,引导学生在大师把客观事物真实的影像进行抽象变形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探索多种造型方式的可能性,并在研究色彩美、形式美规律的同时,提高并发展个人造型抽象化、色彩意象化能力。按自己的审美意趣重新构成画面色彩语汇,利用客观事物的多种再现过程,形成一个更为突出自由的抽象化意象色彩写生过程。
二、以拓展工具材料的表现促进意象色彩的表达
艺术设计是当今社会中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体现,它一直都在被新的观念、材料、科技等因素所引导着向前发展。材料的独立价值意义在艺术发展进程中已经呈现出不可或缺的位置。现代视觉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材料与表达技法的多样丰富性。在意象色彩表现过程中介入各种材料语言技法的拓展运用,会极大地加强表现力度和表达语言内涵。
在实践操作中,由于个人的常识、能力、修养及经验的差异,应多以鼓励的态度和试验的形式出现。主张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工具的使用可能性,树立个人艺术表现自信心,排斥生搬硬抄、重复描摹。提倡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在“试验”新工具、新材料中敢于犯错,善于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反对呆板灌输式的教条现象。在艺术创造中没有“对”与“错”的概念,而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道理,没有“应该”与“不应该”的模式,只存在“也许如何会更好”的引导。新材料、工具的运用过程,就是一个手工劳作的过程,一个不断观察、不断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工具和材料选择上,应该尽可能地放宽视野,寻求可能利用的工具材料,做尽可能的尝试利用。为了寻求更为丰富的视觉语言,表现更为独特的色彩艺术魅力,必须拓展突破传统工具材料的局限,寻求一切能产生痕迹的物质当做工具,寻求一切能承载痕迹的当做材料。举凡铅笔、炭笔、木炭条、炭精条、毛笔、油画笔、竹棍、刮刀、各种颜料、色粉笔、彩铅、油画棒、火柴、蜡烛、水墨、宣纸、皮纸、有色纸、卡纸、油画纸、三夹板、玻璃……一切均可能利用。只有合理而大胆地运用,才会感知到由新工具材料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视觉色彩语言。
在依靠新工具材料进行意象色彩表达过程中,会有许多物理性的如轻与重、软与硬、粗糙与光滑等感觉,也会有许多生理、心理性的冷与暖、脆弱与强悍、明朗与缥缈、热情与压抑、酸甜与苦辣等感受,都应合理地利用与改变它们。审视、接触、运用各种物质材料,强调在意象色彩表现中的实验性,提倡训练中的主动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以超越工具材料本身的实用价值范畴,纳入到合理的色彩意象表达意识中。:
一、现代平面设计在中国的真正起步和发展也仅有三十年的光阴,三十年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从无到有、从启蒙到发展,经历了一个短暂而又令人兴奋同样也值得反思的一个过程。
当然,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还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殖民、全面渗透的语境中,中国社会也开始了立足传统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天津、北京、广州等城市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变迁,鲜明的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在设计领域,由西方传入的以商业广告设计为代表的平面设计同样也面临着向现代化的转型。被设计界堪称经典的“月份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月份牌”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国殖民企业通过采用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仕女画、年画和山水画等艺术形式来进行广告促销,使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取大量的销售利润。随着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觉醒,民族企业同样采用“月份牌”作为一种有效的广告手段来振兴和发展本国民族工业。“月份牌”设计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高峰时期,并产生了以郑曼陀、杭稚英、金梅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月份牌”画家。从历史角度审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的“月份牌”绘制广告是当时最具视觉美感和最具本土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为中国近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创造了极其辉煌繁荣的局面,同时也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继“月份牌”在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中创造辉煌之后,中国的平面设计理应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良胜发展。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平面设计在一段时间内基本处于停滞阶段。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其发展国策为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三十年来,中国的平面设计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可以说,中国仅仅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社会用上百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发展历程,从这一点来看,无论如何评价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所取得的成就都不为过。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平面设计经历了从认知到重视、从感性到理性、从注重商业竞争到强调深层的文化表现,中国的平面设计事业在不断进步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平面设计领域提供了大量的设计人才,在国内的各类院校中,己有大多数院校开设设计专业,而在门类繁多的设计专业中,平面设计专业又是开设的最普遍的。尽管这一现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高等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大量平面设计人才为促进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我国未来平面设计事业走向繁荣、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人才保障。
二、经过三十一年的发展,中国平面设计师参与国际平面设计竞争的意识变得越来越强,中国设计师在国际大赛中获奖也变得日益频繁,从靳球强到刘小康,从联合国授予深圳“设计之都”到北京奥运会的各项设计,中国设计师、中国设计界越来越受到国际设计界的关注,中国设计师的作品所创造的民族特色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促进了平面设计国际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我们在欣喜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所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不得不冷静的总结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同样层出不穷。首先,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平面设计己经远远的落后了,许多人把落后的根源归结为现代平面设计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的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决不是根源之所在。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们的许多作品基本上还是照搬西方的东西,还停留在形式或概念的模仿上,除了外表徒有几个汉字外,几乎很难找到任何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当前中国平面设计最大的症结在于丢失了自我。其次,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就是流派纷呈,并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这些美学流派和思潮同样波及到了平面设计领域,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际版面设计风格在瑞士出现,并逐渐演变为风靡全球的平面设计的现代主义范式。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科技的创新进步,电脑逐渐成为设计的主要工具,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开始致力于挖掘电脑的潜能,对日益僵化的现代主义设计规则进行了解构。于是出现了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隐喻性、装饰性、多元性和解构性的设计表现。然而,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领域同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很多平面设计师对现代主义的平面风格设计还未来得及深入探究和消化,就又仓促上阵投入到后现代主义平面风格设计的阵营,也就势必导致当下中国平面设计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风格之间徘徊和游离,也就势必导致当下中国平面设计的整体混乱和无风格化。
二、针对问题打造核心艺术设计理念
1.以本土化的思想统一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的重复性过高和教学力量不足,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站在现实角度看待问题,总在追逐国际先进水平,丧失了自身的价值。从自身角度来看,我们应当树立本土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梳理本土化的艺术设计形式,将艺术设计置于现实中,根据国情需要进行具体的创作与教育。
2.以世界化的眼光看待艺术设计
我们虽然不能将国际标准看作发展我国艺术设计的唯一要求,但我们要具备国际眼光,要让本土化设计理念迎合国际艺术设计的潮流发展,让艺术设计处于一种相对先进的评价标准中。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现实的发展,从基本国情出发,从我国的艺术设计市场出发,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3.以人文化理念为核心思想
在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国际化审视后,我们还应当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进行重新审视,改变现代艺术设计的浮夸作风,丰富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从人文理念中寻找艺术设计的灵感。
4.以绿色化发展作为提升本土现代艺术设计的指导目标
我们要强调公正、公平、和谐、共赢的发展战略,打造稳定的发展市场,让艺术设计的市场化走上正轨。
一、激励机制与企业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是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管理对象之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而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管理制度以及企业的形象。成功的企业文化是绝对具有激励作用的,一些具体的文化成果完全可以成为企业制定激励机制的依据、参考、甚至机制形态本身。而激励机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也能够体现一个企业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是构成、塑造、优化企业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激励制度所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员工的精神状态、工作动力、工作满意度和胜任感,而企业文化最终也是要针对员工的这些问题,通过一定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样式,凝聚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归属感。从对企业员工的人文关怀而言,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是统一的。
二、激励机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主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精神的价值理念系统,是企业与员工交互形成的、渐进式的信仰,是企业个性与员工心理积累的过程,是企业生命与特色内涵的所在,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的精神动力,更是激励全体员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以及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精神动力。而面对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资源的整合,要发挥企业文化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就需要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可以说,良性的激励机制是优秀企业文化运行的保障,更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良性激励机制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责任,关注生命的意义,倡导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优秀企业文化的终极人文关怀取向。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并成熟以来,现代社会开始关注人的存在价值,无论是社会还是经济实体都充分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一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受益者。尤其是在以工业化为根基的现代化大生产中,人、资本、物资、技术、信息、管理等资源都是生产力的重要组合要素,但能够起基础性作用的、其基本条件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就是人。因此,良性的以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激励机制,必然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展开的。以激励机制为基础的企业内部管理也必然是以满足员工的需要为基本的优化依据。采取参与激励的方式,通过参与,充分挖掘企业职工的智力资源、参与管理的能力,形成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维护和保证员工的利益,采取尊重激励的方式,建构相互尊重的上下级关系,它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和谐,有助于企业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现代的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在企业外部,以人为本就是以顾客为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充分满足顾客的需要,体现人性化和个性化,传递出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忠诚,并牢牢把握市场的脉搏。通过参与,营造团结、向上、健康的组织氛围,激励与凝聚员工的热情与智慧,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同时,认真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关爱社会,回报社会,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信誉度。
(二)员工个体的认同是企业的激励机制对企业文化形成持久深入影响的单位纽带
从以人为本的意义上来讲,企业的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作用的都是人,而人的视野,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员工上来。因此,无论是企业的激励机制,还是企业文化,都要力求每一个个体员工的认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员工个体认同的实现,是企业激励机制对企业文化内容的可接受性、可操作性和吸引力的影响路径。同样,员工个体的价值认同,也往往能够窥测出企业激励机制融入并内化为企业文化价值核心的过程和痕迹。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代表企业的一种精神和价值观。当个人的价值观念同企业文化距离拉近甚至相互融合的时候,不但可以起到通过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继而提高工作效率的显著效果,还能够为企业形成一种和谐向上、凝聚人心的向心力,使得个人对企业的忠诚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并得到价值取向的统一。首先,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使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发生融入,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其次,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生态系统,代表企业的精神面貌和核心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用一定的文化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机制。最后,要打造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因为只有在这种文化气氛中,员工们有明确的价值观和工作责任,才能在清晰的业绩评估制度下和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中去施展自己的才能。
三、激励机制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打造企业激励机制的多层次性以融入多层次企业文化形态
文化是多层次的,因而只有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制度体系才能自然的融入其中,成为文化稳定发展的机制根基。因此,企业要将激励机制视为一个永远开放、永远更新的系统,就要顺应时代、市场和各种环境及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革。身居世界五百强的国产王牌企业联想集团,它的激励机制构建企业文化的模式就给现代企业管理带来了很多宝贵的启示,而以多层次激励机制融入多层次企业文化的模式实施,就是联想创造奇迹众多秘方中的一个。这首先表现在联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激励机制,对于80年代第一代联想人,公司主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满足其基本物质生活。而进入9
0年代以后,新一代的联想人对物质要求更为强烈,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基于此,联想及时调整更新了激励方案,那就是根据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特点设置多条激励通道。例如让有突出业绩的业务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工资和奖金比上司还高许多,这样就使他们能安心现有的工作,而不是煞费苦心往领导岗位上发展。他们也不再认为只有晋升才能体现价值,因为做一名成功的设计员和销售员一样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就可以把所有的精力和才华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创造最大的工作效益和业绩。联想集团始终认为,仅有一条激励通道定会拥挤不堪,所以一定要设置多条,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安心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工作1。总之,联想采取的激励手段是灵活多样的,是根据不同的工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制度,从而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
(二)打造能够实现员工与企业双赢共荣的激励机制以融入和谐企业文化
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一定是一个能够维系企业和员工各自利益和共同发展目标的,而这种能够妥善处理劳资关系的激励机制往往能够顺利融入企业文化并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类型。首先就是要针对员工个性的成熟度和事业发展规划,给个体员工提供晋升和发展的机会平台,因此决策层和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员工在工作中的成长和价值感,使员工感到企业不仅仅是提供高额薪水的工作岗位,而且也是个人价值取实现和个人事业发展的场所;其次是将企业规划与个人发展计划结合起来,树立双赢观念,使组织和个人目标及利益相一致,企业的成长也就意味着个人的成长。
(三)塑造品行优良的企业家以塑造企业文化的领导特色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决策层和领导层,他本人的言行对激励制度的成败来说同样至关重要。首先是企业家要为员工做出榜样,即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赢得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其次是企业家要做到自身廉洁,不要因为自己多拿多占而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要做到公正不偏,任人唯贤。要在企业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充分尊重支持下属,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尽量表扬,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总之,企业家要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并以身作则,使员工真正得到心理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周忠英,企业文化石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4(3)
【2】周正,激励机制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文化,2010(29)
【3】史燕霞,企业文化与激励约束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6)
21世纪是环境、历史与文化赋权的时代,由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假如我国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元素仅仅处于维持状态的话,其城市历史文脉展现的光辉只会逐渐磨损、消失,就如一个固化的躯壳,这种简单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只是维持一种自然衰败。从近年来人们对城市景观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范围来审视,可以看到其保护对象由个体的文化建筑、文物古迹,发展到今天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整体性保护。其保护对象的内涵在不断扩大,这种转变预示着人们开始从更为广泛的层面看待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意义。因此,积极有效的保护方法和传承措施越来越受到现代人们的关注。
一、我国现代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元素的价值认识
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历史文化景观的价值认识程度,已上升为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及时空物化为基础的阶段。我们从价值的理论研究出发,当今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在我国正处于不断变化、不断磨灭与再生的时期,对历史文化景观起影响的不仅仅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决策者,而是形形的各种社会集团与个人。
历史文化价值是文化价值的一个范畴,是以人们的创造和需求为中心的概念,人类作为社会的主体,系统论的价值论观点是对历史观念的修正,是具有广泛意义的价值论。现代人们对我国城市历史文脉与景观文化的研究,应该以系统论的价值观为基础,彻底突破狭义的研究范畴,但又不得不重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程度,因为文化毕竟是人类的文明。在人类造物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得到一代又一代人们所认同,但是外在的环境因素却改变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元素价值的讨论一般建立在将城市景观文化当作一种资源的基础上。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将孕育出具有东方神韵的园林文化体系,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因此,我们不得不积极吸取地域性文化价值,关键在于现代设计师如何使其成为造就新艺术形式的契机,这种追求应当是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方式,而不仅是形式的承袭或是仅局限于某种设计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如果我们今天的设计者是在盲目寻根,仅仅作孤立的纵向认同,那么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便会成为一种惰性,将会无法注入新的生机而失去发展活力。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去营造现代城市景观文化,同时又需要我们去深入寻找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只有现代设计师自觉承担起自我批评与反完全崇拜西方化为中心的设计任务,才能使我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实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如何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应用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消遣方式。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以历史文化特色为基础,这也意味着研究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元素如何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因为旅游产业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旅游开发、旅游消费和旅游服务等方面。对于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师而言,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它常常与历史文化的整理、选择、强化、辐射密不可分。而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必须了解旅游业的文化属性,只有寻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才能使旅游业稳步发展。目前,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开发,从而,呈现出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例如北京的国子监街、哈尔滨中央大街、山东青州昭德古街、苏州的平江路、山塘街,以及杭州的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等。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呈现我国现代城市历史文脉的典范,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复苏。
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建设实施过程中,一些设计者认为,具有历史文化的街区景观将阻碍了我国现代城市街区的环境设计。对于存在这种矛盾不少人认为是因为设计师犯了将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的错误,之所以会犯这种错误,是因为价值观念没有改变,没有认识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性,没有认识到保护概念中蕴含着发展的含义,从而对保护进行新的阐释。因为保护的基本目的不是要留住时光,而是要敏锐地调适各种变化力量,保护是从历史资产和未来改造者的角度对当代的一种解释。具有真正意义的保护不在于重拾过去的环境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事物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变化方向,保护的目标常常是要保持城市地域文化结构的稳定性,防止社会生活频繁过度演变的现状。城市传统景观文化的复苏具有保护与集成的含义,是保留原有对象有价值的元素,去除原有对象失去价值的元素。复苏不仅仅含有保护与继承的含义,同时,也是对象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性变化,具有发展和创造的含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人居环境成为当今景观设计师的崇尚目标,在上海“新天地”项目设计方案中,规划设计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对现有建筑的资料收集、质量评估和价值评论,从而决定原有建筑的保留与改造措施,此设计项目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设计师不仅保留了原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质环境,同时也延续了场所精神的意义和人民大众的认同感。随着人们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认识程度的逐步提高,面对我国哪些传统文化值得保留、应该传承什么样的文化等问题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我国目前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策略中将采取保护与开发的措施,人们会针对不同的城市环境面貌分别对待,采取合理保护与开发的措施,提倡设计师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实践中充分结合城市地域历史文脉,以高水平、高素质的设计策略取代商业化、粗放化、快速化的城市开发模式,追求精品意识,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支撑保护,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中的文化属性。
结语
总之,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结晶”,又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展现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的确可以说,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传播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这段话全面地阐释了城市文化的内在“奥秘”,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复苏问题更加关注,如何能让传统历史和文化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体现出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又能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不断地反映出具有时尚的审美气息,这些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者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宜的人居环境会调动人们所有的感知,只要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能够融合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才能营造出城市环境的传统文化魅力,有效展现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参考文献:
[1]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赵飞鹏,刘晓红.城市中历史文化景观的恢复与营造[J].山西建筑,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