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8 11:32: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

篇(1)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

对于网络平台选择的态度本项目跨文化交际教学主要依托wiki平台进行网络互动和学习。Wiki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文本多人在线协作写作系统,可以让学习社群成员在网页上创作、编辑、添加、修改、删除内容,可以体现知识构建的关联性。潘文晗认为,wiki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最佳选择。为了解学生对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倾向,本研究调查了学生对于wikis平台学习和QQ或微信辅助学习的态度。统计显示,26%的学生倾向于在wikis平台学习;72%的学生倾向于借助QQ或微信辅助学习;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学习关键靠自己。也就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有丰富社交功能的QQ或微信平台辅助学习,四分之一的学生支持wiki专业学习平台。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支持QQ和微信辅助学习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QQ常用、熟悉,操作简单,用户更多,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信息可以更及时的了解,也不易忘记。而Wiki不是常用网站,登录较少,无法保持师生间及时沟通,学生有时会遗忘上面的任务。第二,QQ上网速度快,手机也能用,节省时间。而wiki网页网速较慢,而且用户登录程序较复杂。第三,运用QQ平台学习可以提高关注度。赞成Wiki平台学习的原因有:第一,wiki是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针对性强,预习和学习内容比较有条理,比QQ正式。QQ平台偏娱乐性,不便于引导和培养习惯,wiki可以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二,每个人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答案公开,大家都可以看到,可以从别人处学到知识,发现自己答案的不足,在比较中进步;督促能力较强,可以看到更多同学的评论和观点,使大家主动预习。第三,wiki平台内容丰富,全英界面,有利于词汇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调查还发现,有极少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选择持无所谓态度,其原因归结为两类:其一,对于一些学生,任何方式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完成学习任务;其二,不喜欢上网,对网络学习没有兴趣,或者认为传统的纸质学习材料更适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傅钢善和王改花(2014)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网络学习交互越强,学习效果越好;学习者外部调控能力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效果

总体上,对于英语课的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教学和相关活动,后测项目第12题统计表明:18%的学生非常满意,73%的学生基本满意,8%的学生不太满意。即五分之一的学生非常满意,大部分学生基本满意,还有近十分之一学生不太满意。究其不满意的原因,其一,如后测问卷第8个项目结果显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对于网络平台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采用常用的社交网络来辅助学习。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英语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想法,本研究进一步设计主观问题,让学生对本学期英语阅读课提出建议,经归纳分析,学生对于英语阅读跨文化交际教学建议可分为三类:第一,加强词汇语法学习,短语、句型和语法知识需补充加强;第二,传授更系统的学习技巧,做题方法,如关于CET考试方面的知识;第三,提高学生兴趣,增加课外知识,补充国外的短语,适当增加书籍、电影等文化学习方式。这说明,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要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国内外语语言测试结合起来,同时要探索多种灵活丰富的学习策略和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王玉敏单位: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篇(2)

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学会运用他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交流,这一观点如今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语言学界的支持。“在教学中既突出语言教学是第一位的,又利用英语教育进行跨文化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1.语言文化观得到广泛的支持

语言学家胡文仲曾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重视文化知识显然会落后于客观的需要。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英语教育界的认可,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语言和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及国外的社会语言学发展,英语教师对文化与语言、文化与交际两者的关系也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外语界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外语教学不仅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还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

2.文化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回顾历年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育大纲》,对于言语文化关系的陈述不断深入,对文化教学的要求也逐步明确。1998年版的《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育“深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2000年版的《大纲》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指出了:“英语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且强调“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全的人生观”;2009年版的《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改善学习策略,通过语言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在职业和生活场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意识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满足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通过对以上三个版本的教学大纲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职学校的英语教育逐渐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教学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惯,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逐步明确指出:语言材料要真实、地道,贴近学生生活和未来职业,同时适当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

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标准因素是与现代化生产密切联系的英语读写能力、综合素质和实用技能等,这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健全的结果。中职阶段的英语教育成为了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英语教育可以帮助这些具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为他们以后的升学就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外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拓宽他们的视野,树立爱国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文化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不同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产生不同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语,都可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体现着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职校学生的英语教育与他们的文化素养有密切的联系,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进行正确的比较,了解外来文化,汲取多种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再有,就是进行现实文化形态,在潜移默化下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理念,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2.有助于英语教育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低下,是传统的英语教育只注重词汇和语法教学的结果,从而忽视了英语作为语言的文化传播功能。现代的英语教育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的英语交际功能的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已经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教学大纲中对文化教学目标也已经做了明确的说明。因此,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到规范化的教育教学,就必须以国民素质的构建为方向,以学校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辅助,从跨文化知识的传授、意识的养成以及能力的提高等层面展开,并协同道德教育、学科教育及社会教育共同进行。

3.有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社会的需求也从专业型转变为综合型。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包括人们的生活、思考、行为方式也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发生着变化,这就对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哟教会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从跨文化的实际交际能力的层面着手,要深刻理解外国文化,视野面向全世界,提升综合能力,符合全球化浪潮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1.注重文化教学的内涵

基于对文化教学的新目标新要求,在英语教育重要特别注重对文化教学的内涵挖掘。例如单词的文化内涵,单词作为英语语言的最基本要素,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必须特别注重,单词的文化内涵包括其指代范畴,联想意义,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例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这个词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意义就不同,由于国情和教育不同,在中国,这是一个带有贬性意义的词语,因为它与中国人心中的“集体主义”相反,而在美国的个人思想中,强调个人奋斗和不断进取的价值观,这就是一个褒性意义的词语。因此,在学习不同语言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其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包含的深刻意义,避免造成误解。

篇(3)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

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组成要素。从本质上说,学生必须要掌握相应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知识、句型结构等等才能够组织语言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环境

在此基础上,语言环境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具体地说,语言环境可以归结为语言发生的情景、各地的风俗文化等等。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其语言的思维不同,其所表达的意思也并不一样。在正常的跨文化交际中,因为语言环境不同所导致的问题并不少见。

(三)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交流者的文化底蕴也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要素之一。从根本上说,语言是某个地区或某个聚落在文明和文化不断发展与进步中逐步形成的,当地的文化与历史造就了各地语言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者需要寻找相应的话题,需要进入相应的语境,需要根据交流的文化背景来说出得体的话。换言之,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语言思维,也无法寻找相应的话题并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良好有效的交流。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就是跨越文化、文明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它要求学生拥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能够进入相应的语言环境,并且可以在一定文化底蕴的支撑下寻找相应的话题,利用得体的语言保持有效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一)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较低,无法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部分教师以帮助学生应付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反复的练习,并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教学。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写作、听说能力,也无法切实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也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简单地说,教师不能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也不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建构语法体系并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以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在传统的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阅读,而后根据材料后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在不断反复的练习中提高应试能力,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教学任务,例如找到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时间的25%留给学生阅读,35%留给学生自主探究,20%留给学生讨论与交流,最后的时间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完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和资源进行探究,其获得的认知更加深刻,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高校英语语法教学中,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就能够避免大量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系统的语法知识,达到提高语法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目的,这就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实践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要让学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思维,避免学生误解他人表达的真实含义。因此,教师应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真实的交流,要通过真实的跨文化交际逐步领悟不同文化语言思维,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真实含义。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可以进入外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英语与他人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这就能够将高校英语教学上升到实践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与他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对特定的语言环境有所领悟,能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思维,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与设备,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利用MSN、FACEBOOK等国外流行的交友软件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渠道与平台。在多媒体的有力支撑下,学生就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更简单方便的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情景教学模式

此外,情景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情景教学模式,教师就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情景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不同文化与语言思维的差异,能够站在新的角度理解与分析,最终能够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师需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应的英语视频或电影片段,并要求学生按照剧情进行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进入到相应的情节和情景中,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开展更有效的英语听说能力训练,帮助学生领悟相应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首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教学授课,并要求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英语学习小组,要求小组中的学生要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学习与交流。这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中与课后不断的进行英语练习。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这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领悟英语,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教师要在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文化,能够在交流中寻找合适的话题,并进行得体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要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教学。例如,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阅读西方的历史书籍,逐步了解与掌握西方的文明起源,能够逐步理解西方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习俗。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寻找共同的语言,同时避免学生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导致交流的失败。又如,教师可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或音像中逐步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达到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篇(4)

其次是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地域和宗教习俗差异方面。英国西临大西洋,西风从大西洋吹来,温暖和煦,因此英国有Zephyr(西风)汽车,而中国西面接壤陆地,东面临海,西风只能带来寒冷,东风才温暖,故而“东风汽车”成就中国一汽;英国是个岛国而中国是大陆国家,因此spend money like water就成了“挥金如土”。此外宗教对中西方影响都很深远,如上帝用6天创世,第7天休息,“7-up”七喜成了众所周知的饮料品牌;但由于宗教形象差异性较大,龙在东方人眼中是膜顶朝拜之物,《圣经》却将撒旦描述为agreat dragon,因此亚洲的“四小龙”译成了“fourtigers”。

最后是思维方式因素。中国人习惯螺旋形地展开叙述,喜欢用宽泛和模糊语来陈述传达信息,如“可能,基本上,有关部门,适当的”等模糊词语用来表达“可以感觉到,但不能解释的话”,让听众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便于说话者有更多机会纠正错误;西方人则是习惯线性思维,喜欢清晰简明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商务翻译活动中明确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把握尺度,翻译才会有效。如用“The jobis difficult,and we have made great certain efforts”谈论某个项目成果时,“certain efforts”为一模糊词,若要表明“工作已经产生一些影响”则应译为“we have made positive ef-forts”,国外合作伙伴就明白“哦,工作有效”。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语言文化能力培养

语言能力培养应从词法和语法两方面进行。词法能力的提高首先从中英商务词汇积累开始,尤其是一词多义的词汇和相关专业术语,即普通商务词汇和专业商务词汇的积累。译者应广泛阅读各类型的中英文商务材料,如商务报刊、商务杂志、商务简报、商务合同等,积极参加商务活动,获得一手资料,实践中积累丰富词汇;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汉语文化功底,以提高运用准确词汇进行翻译的能力。汉语文化功底的培养应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入手,提升自身文化内涵修养,还要学习商务礼仪,掌握各类中文商务文体写作以及商务谈判和商务报告等商务活动中的典型词汇、句型和文本,提高商务素养;最后要学习掌握商务翻译常用技巧,如直译、意译、音译和增译等,结合商务英语语言特色灵活掌握常用被动句、无主句和虚拟语气等句式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效率。

语法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二者关系,译者对语法的准确掌握有助于提高翻译准确性。语法能力的培养应充分融入各门英语课程学习中,学习者要有意识地对学习资料进行语法句法研究,以提高翻译准确性。翻译实践中要重视培养句法能力,准确分析语序和句法结构,充分理解语句内涵。如“Unless the terms or context ofthis contract otherwise provide,this contract shall be inter-preted in accordance with Schedule A,and each of theterms used herein shall have the meaning ascribed to it inSchedule A(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or Schedule B(Special Terms)as the case may be.”首先分析句法结构,找出句子主干“contract shall be interpreted...and eachshall have the meaning...”其核心意思便一目了然,“合同应根据...解释,每一条款定义见...”,接着根据核心意思自问“合同根据什么解释?什么条款?定义在哪?”再次进行分析,就会找到“in accordance with Schedule A”,“usedherein”,“in Schedule A(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orSchedule B(Special Terms)”,可具体为“合同应根据(条款A)的解释,(此处所用)每一条款定义见(条款A)或(条款B)”,最后结合上下文,将as the case may be译为“以适使用者为准”,整段翻译为“合同应根据条款A的解释,此处所用每一条款定义见条款A(定义和解释)或条款B(特别条款),以适使用者为准”。

(二)社会文化能力培养

中国人学习第二语言往往更注重学习语言知识,忽略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译者要平衡文化和语言二者的重要性,避免重语言轻文化的倾向,培养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双方都会从各自文化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忽视对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为促进交流的圆满成功,译者在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掌握相关文化背景基础上,要利用增减灵活转化来提高处理文化信息的能力。如“饭菜不好,请多包涵”可译为“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we are able to prepare,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再如翻译时添加文字补充说明外国人不熟悉的名称和中国历史事件,例如-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秦始皇Qin Shi Huang(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帮助对方理解相关背景,更好地沟通交流。肢体语言是生活口语交际的补充,是使用最广泛和最丰富的表达方式,同一肢体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含义不同,呈现的意义大不相同。如英语国家中说话时人们彼此凝视和目光交流意味着诚实;而在中国谈话时盯着对方眼睛带来傲慢,咄咄逼人的感觉,让人觉得粗鲁和不礼貌。因此,译者需观察学习肢体语言,掌握肢体语言相关知识,促进沟通交流。跨文化交际不是盲目追崇对方,而是尊重不同文化价值和习惯,促进文化融合,促进相互理解。在商业活动中,若不妥善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会造成摩擦和冲突,甚至影响企业合作。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遵循这一国际通用规则,尊重文化差异,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基础上。

(三)思维能力培养

译者由于易受母语思维影响,翻译时习惯性套用本族语思维方式,否定翻译能比较典型地反映中西方思维差异。如将中文“我认为他不同意这项条款”译为“I think hedoesn’t agree with this clause”,译者没能正确把握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用中式思维对译“我认为”为“I think”,应将否定放在句首,进行全部否定而非部分否定,“I don’t thinkhe agrees with this clause.”才是正确翻译。再如英译中“You can’t be too careful to handle in transit due to thegoods is fragile”应为“鉴于商品易碎,在搬运过程中,越小心越好。”而不是“鉴于商品易碎,在搬运过程中,不能太小心”。

译者要克服固定思维模式缺点,应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首先比较英汉语思维方式,认识其共性和差异性,并在翻译、写作和口语中注意差异特征。其次阅读英文原版材料,如政治报告、科技论文的文献等,培养英语的思维习惯。还要多听、多模仿简洁、地道、典型的英语国家著名演讲材料。多听和多读有助于自我训练,培养英语思维方式,在翻译时可以模仿此类句子和表达相关,逐步意识并分辨中英表达与思维习惯的差异,潜移默化接受并使用英语思维方式,最后通过实践进行举一反三,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如“我们的价格是按照成本加运费报的,所以保险请你们自己办理。”译文可有以下几种:“Since our price is based on CFR,you have to takecare of the insurance”;“Our price is quoted on CFR basis,and consequently,the insurance is to be covered by yourselves”;“Since our price is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CFR,the insurance premium shall be on your account”.这几个译文都传达相同的意义,翻译时要逻辑思维清晰,灵活改变句子结构但不改变句子原意,勇于实践才能在商务翻译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篇(5)

一、高级英语中跨文化教学现状

近年来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已是英语教学中不争的共识。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提高意识”而非“认同采纳”。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高级英语》除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因此,《高级英语》课程需要注重教学中双向文化认知的导入,创设中西文化的课堂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高级英语教学阶段除了对基础阶段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进行巩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意识、特别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为高级英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和知识.而运用语言知识需要对一定的目标语的社会文化,包含历史文化、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内容的融会贯通。

二、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障碍

(一)英语教育考试导向及其要求。

刘润清先生在(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一文中不无忧虑地指出.“目前英语的教与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什么‘文化’和‘社会’的目的,这正是有识之士所担心的”。各种英语考试多半是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考查,这样.英语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对其语言所蕴藏的文化却往往忽略。而高级英语教育更是如此。

由于高级英语的语言知识量非常丰富,能力要求绝大多数也停留在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学生没有太多涉猎到文化的内容,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2004年修改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加大了对于文化内容的考核,虽然考察的基本上都是常识性的内容,但由于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师生文化意识淡薄,课堂文化元素难寻,跨文化教学的路依旧艰辛。因此,认真研究跨文化教学,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真正提高高级英语教学质量,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受我国多年应试教育及高校扩招引起的综合教学水平降低的影响。很多年轻高级英语教师本身就缺乏渊博的中外历史、社会文化知识,再加上学生本身的不重视,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意教那些考试要求的内容而忽略一定的文化社会背景。这些状况应该引起英语教师的反思。所以,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人才呼唤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和较强的文化素养的教师。

三、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措施

虽然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有诸多障碍和困难,但这不是不进行跨文化教学的理由。不管教初级英语还是高级英语,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而且要持之以恒,因为“语言学习者不可能一下子摆脱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轻易获得另一种文化” (Byram,1994)。那么如何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挖掘教材,顺势拓展。

现行的张汉熙编AdvancedEnglish及杨立民编Con.tempo.r~-’yCollegeEnglish等教材有一个特点是“文化渗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深挖其文化元素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增加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肯尼迪的就职演说时就可以围绕美国总统选举、任期等内容展开,并可以对比中美两国元首等内容,让学生将相关知识铭记于心。又如“VirginiaWoolf’的“Professionsdorwomen”中有关于英国人不愿吃鸡腿的习惯——吃鸡腿等于“sacriifce”,中国学生对此不理解。这种不解源于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

(二)词汇教学,彰显文化。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PeterTrud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这些词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如在学动物名称时可以介绍宠物习俗。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例如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例如luckydog。喻指“幸运的人”;bigdog,喻指“大亨、要人、保镖”等。词汇富含文化,只要教师勤于探究和积累,通过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佩服老师知识的渊博。总之,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

(三)灵活教学,渗透文化。

篇(6)

[2] 拉里•A•萨默瓦(Larry A.Samovar),查理德•E•波特(Richard E.Porter).跨文化传播(第4版)[M].闵惠泉,王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篇(7)

语言学家萨费尔指出:“语言有一个环,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一个种族……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对语言的学习也就是对文化的学习,而就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而言,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由来已久。而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限制与束缚,以及英语教师本身在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存在很多缺陷,而在英语教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必须以跨文化知识有意识地组织教学这两个问题上,还远没达成一致的认识,全然不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这种英语教学模式培训的结果常常是大多数学生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即“哑巴”英语。这样的交际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对外交流的需要,所以英语教师一定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民族和国家之间差异的了解。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即学会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环境中得体地使用语言。

一、文化与交际文化

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富有弹性。有人把文化说成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语言和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历来是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也是语言教学家关注的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存在的标志符号,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化。因而人们就把语言称作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交际文化是指不同群体的人,在交际当中,由于对语言(包括非语言)交际所隐含的不同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容易产生误会与偏差的这一部分文化,也就是指暗含在语言内的文化因素。不了解交际文化就会直接影响交际,因而它应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文化确实是一个民族在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行为模式,它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习俗观念、价值观念、人际心理、社交礼仪及思维倾向等。交际文化本身是个系统,它包含的研究内容也十分丰富。在英语教学中,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有关目的语的交际文化内容的教学――叫它文化融入也好、文化导入也好,渗透一些交际文化的内容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在语言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尤其应当把相应的文化知识贯穿于课堂语言教学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针对这一问题,语言学家胡文仲推荐了以下方法:(1)在教材里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2)就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的区别,组织学生进行讨论;(3)利用英语录像和电影进行教学,然后组织讨论;(4)鼓励学生与外国人进行交流;(5)让学生读一些短篇故事或剧本,同时要求他们记下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6)让学生多读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7)举办有关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同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借鉴以上的方法,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的良好习惯。在课堂做陈述(Presentation)的时候,鼓励那些语言功底较差、性格比较内向而不敢发言的学生,让他们做到有准备地发言,从而克服羞于开口的缺点;通过收集资料可以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读英语报纸杂志,增加阅读量。多阅读一些介绍英美国家风土人情、文化方面的材料,既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又能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在有趣的阅读中学到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学生对文化更加感兴趣,更加容易地掌握这一知识。

2.运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社会背景。影视内容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科技、艺术、体育、教育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可谓是包罗万象。通过观看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英文影片,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相应的英语文化。此外,在英文影视片里,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习语来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知识,锻炼英语听力,学到一些现成的地道简洁的表达方式。

3.充分发挥学生的客体作用,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学生要懂得对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的了解是在跨文化实践中获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动态的能力系统,跨文化交际实践是推动这一能力系统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学生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如听、说、读、写等训练来学习和理解外国文化知识。此外,学生也可以自己编排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的场景,通过亲自参与到相似的交际场景中,在实践中体会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困难,并通过化解,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总之,学生应该不断丰富扩大社会文化知识和积极参与跨文化实践活动,从而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营造学习外语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针对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是在母语国学习英语这一现实情况,有必要营造学习英语即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助于学生转变长期形成的“英语+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沟通中进行自觉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认同。总而言之,创造语境和情境能使学生在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并直接感受到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5.英语教师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改进教学方法。英语教师要认识到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内容的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应试教育为主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为主;从以传统的基于课本的听、说、读、写为主转变为以能够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听说、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从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转变为网络课件教学、外语课外活动、学生主动式学习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与外国人顺利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型实用人才。

总之,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还应导入相应国家的文化,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Brembeck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并且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

参考文献:

[1]Scollon,R.&S.Scollon.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Ltd,1995.

[2]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外语教学及研究,1998,(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8)

1 跨文化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间相互交流与交融即为跨文化交际,这种跨文化交际不仅包括政治、经济上的交流,还包括国与国之间人们生活文化的交融。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中国,中外文化交融程度令人欣喜。

古典诗词被认为是文化的结晶,是思想传递的灵魂之曲。在跨文化交际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国古典诗词经过前国务院总理于记者招待会和国际会议中的巧妙运用,从而越来越来受到国内外政客与学者的关注。然而中国古诗词英译在情境各异、目的语读者不同的情形下,译文效果却大不相同。因此,译者能否巧妙地运用“三美原则”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

2 古典诗词英译的三美原则

形美、音美、意美作为翻译美学理论的三大方面,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着美学翻译的魅力所在。

2.1 形美

刘宓庆[1]在《翻译美学理论》一书中提出:“精致独到的结构形态是主体审美意图外化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译文结构美丽对称,译者应恰到好处地选词,切勿过分体现原文的意境,亦勿迫切展现译文的魅力。”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淮南子・览冥训》)

We would better fetch a flint than beg for light.We would better dig a well ourselves than beg for water from others.(Tr. Zhang Lu at the Press Conference,2009)

译者张璐在此处采用排比结构来强调语者的语气,并且她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将意象词“燧”直译为“flint”,“井”直译为“well”,并将主语“乞火”与“寄汲”分别直译为“beg for light”和“beg for water”来强调中国应该自力更生。一对完美的排比句,对称的结构使得该译文完美地体现了“形美”而又不失原意。

2.2 音美

著名翻译学家阿多诺[4]在其《美学理论》一书中,提出“诗歌最基础的特征是音美,而这种美能让人在句子当中感知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I sigh and wipe away my tears,oh!I’m grieved at a life full of woes.(Tr. Xu Yuanchong 300[2])

在该句诗词译文当中,中国现代著名译者许渊冲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将读者引领入中国古诗词文化当中。译文将“兮”很好地译为“oh”,且都用“z”音结尾,将伟大诗人屈原当时对国家的忧虑与叹息展现地淋漓尽致。“sigh”与“wipe”两个动词,看似无声胜有声。

2.3 意美

意美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细腻地展现句子的深层意义[3]。于此,意象美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译者必须做到妙笔生花,并能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核心思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A thousand sails pass by the wrecked ship;ten thousand saplings shoot up beyond the withered tree.(Tr. Zhang Lu at the Press Conference,2007)

该首诗中有很多个意象,如“沉舟”、“千帆”、“病树”、“万木”,它们交相呼应,显现出一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卷。译者张璐为使国际友人更容易理解温总理说此话的用意,采用直译策略,特将“沉舟”直译为“wrecked ship”,“千帆”译为“a thousand sails”,“病树”译为“withered tree”,“万木”译成“ten thousand saplings”,从而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传递温总理相信两岸同胞能共同冲破一切困处的殷切期盼。

3 结束语

面对跨文化交际日益繁盛的当代社会,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从而让世界尽可能多的了解中国。若在如记者招待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等重大国际会议环境下,译员需灵活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并结合“三美原则”使得古诗译文能更容易为西方人士所理解;在古诗词英译书籍或是古诗词交流会中,应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基于“三美原则”。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

[2] 许渊冲.中国古诗英译300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1-003-03

作者:陈建生,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李杨源,长沙理工大学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语言非任意性研究。湖南省教育厅(2007)

引言

在跨文化交际中,汉英两个民族之差异会表现在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约等方面。一旦交际中的两个不同民族的人们忽略了它们,或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或把一己之文化准则与社会规约强加于对方的同一领域,并视其为评价与解释对方行为之标准,语用迁移就产生了,它的产生表明双方的交际以失败而终。

语用失败的问题由来已久,目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各路专家对此已有言在先。社会语言学家恩.沃尔逊(N.Wolson)于1989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语用失败最终所显示出来的是因语用迁移所致的言语行为之施为力已荡然无存,即不能在既定领域产生任何影响,尤其是社会影响。因此,人们谓之社会语用失败。托马斯(Thomas)曾经在谈及社会语用规约时也持此观点,他同时指出了语用失误的严重性,认为“语法错误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响交际,但至少在规则上,它们是一清二楚的,听话人会立即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识到说话人的语法能力较弱,对其是容忍的。然而,语用失败则不然,如果一个非本族语者说话流利,对方不会把其明显的不礼貌或不友好的行为归因为语言缺陷,而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自然流露。语法错误可能显示出说话人还没有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语用错误可能反映出说话人的人格有毛病”(Maletzke,1996)。

诚然,各国各地区多样的文化才使得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也使得因语用迁移所致的理解失误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交际难以成功,或交际者不能遵循交际规约,也不能使施为之力产生作用,更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汉英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与人打招呼

见面打招呼是一种社会模式,而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常人在乎它,他们将见面不打招呼视为一种无礼的行为: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也在乎它,他们认为“打招呼”能够揭示见面时双方的关系,并表现为言语行为的一种固定模式。见面打招呼或交谈等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中都少不了的。汉英两个民族均有自己的招呼语,而且其招呼语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点与文化特质。从形式上看,“招呼语”有两种:命题式与非命题式。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就有明知故问式、拉家常式等。且看,一天早上路过一处时,一国人发现一熟人在修汽车,他如此地向熟人打招呼:“你在修汽车?”国人打的这种招呼是一种命题式的招呼;而英国人则会如此打招呼:“Hello,Good morning!”英国人打的这种招呼则是一种非命题式的。国人打招呼的口头禅可谓多了,听人说得最多的是“你去上班吗?”“你吃饭了吗?”有时某人士从WC出来,这时有人会冲他/她招呼道:“你从哪里来?吃饭了吗?”真是既煞风景又伤雅气。那么英国人会如此作为吗?按其打招呼的模式,他们是不会这般作为的。因此,千万不可视中国人的口头禅为英国人的打招呼的用语。英国人认为,

“Have you hadyour meal?”是要对方作出回答的一种正式提问。由此可推断,如果无心邀请对方外出美餐一顿,是不可以发此问的,说了非但不能融洽彼此的关系,反而产生消极影响,同时英国人会感到对方在有意作弄他/她或拿其开心,因而感到尴尬或不开心。由于中国人很在意或重视吃,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别发达,当然这也必然会要反映到日常生活中来。

二、交谈话题

因文化差异所致的不同社会言语行为规约,使得汉英民族所谈及的话题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差异也悬殊。上面已经说了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别发达,同时自古以来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时起人们就讲究吃,信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之道,生活节奏相比之下慢于工商业较发达的西方国家,谈吃与拉家常的机会明显多于西方人;此外,周围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人和英国人见面之后的问候之余,感兴趣的话题各有不同。英国人喜欢谈“天”、谈旅游,而中国人喜欢谈“吃”、“拉家常”式地天涯海角式地聊个没完没了、无所不谈。但应该注意这种闲聊是内外有别的,和英国人或其他西方人闲聊应避免谈及如下话题:

How old are you?(您多大年纪了?)

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

Do you have any children?(您有孩子吗?)

How much d0 you earn per month?(您每个月挣多少钱?)

Do you haye a happy home life?(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吗?)

上述问题均是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寒暄时要问及的,而且使用频率极高,在中国文化的范围内使用它们,自然是无可指责的。但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用作寒暄的问题是应该避免的,因为英国等西方人视其一种打听对方隐私的行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妥、不可取的;这只有在法庭或警察那里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在一般和谐的交际中,不可随意地向英国人问及婚姻、家庭、子女情况、年龄、工资收入、夫妻生活等,特别是被问及者在相关方面有难言之隐或遭不幸:年老了;离婚了;孩子夭折了;遭人抢劫了;夫妻生活不和谐或吵吵闹闹;甚至身体发胖了、考试未过、挨了别人的打,即凡是触及他人痛处的方面都要尽量避免谈及。

笔者曾耳闻目睹一位学生在与一英国老太太交谈时,提了这个问题:How old are you?老太太刹那间脸上现出苦苦的样子,说“Ah,it is a secret!”一方面,从文化上讲,如上所述英国文化主张交谈时(尤其是与关系一般的人或陌生人或老年人交谈时),双方应尽量避免谈及年龄,否则被视为侵犯他人隐私或对他人不尊重,另一方面,现在人人尽享因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美好生活,从心理上说谁都想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也不想让年龄给自己带来精神压力。据笔者调查,如今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或其他西方人,在涉及年龄的问题上,彼此都很谨慎,特别是过上了好日子的人,都尽可能地避谈它,因此可以说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化发生变化,而调查发现过苦日子的人根本就不在乎问年龄,甚至他们中有不少的人还抱怨 自己为何不早点死,活着受苦有啥意思,认为自己不配做人,给他人给社会添麻烦,是社会的累赘。

文化也随一个民族的社会观念的变化而变化,旧社会,侵略者就不把中国人或说中华民族当人看,侵略者肆无忌惮地侮辱中国人,而那时的中国人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就只得咬紧牙关无声地气。现在时代不同了,中国人也不是好欺负的了,我们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的学者、外语培训师们也应该教教外国人:他们在来中国之前,也应该好好学习并了解中国文化,以便消除过去的霸道作风,知道随时随地在与中国人交谈时应谈什么、什么应该避谈;笔者发现西方学者、教师在著述、施教时常常教导外国人怎样尊重他们的文化,怎样避免冒犯他们。可我们国内的学者们在谈跨文化交际时,总是片面地强调交际双方应该避免和英国人或西方人发生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碰撞或矛盾冲突,但从来没有教导过外国人怎样注意尊重中国文化、尊重中国人,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使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误以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生来就很“贱”的民族,无尊严可言,任何人都可以在中国人面前犯忌、胡说八道,任何西方人都可以冒犯、都可以诋毁这个民族中的任何人。

现在的中国人也有与西方文化相同的禁忌,如人发胖了,过去人们认为中国人不忌讳它。现引包惠南老师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的一段话为证: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鲁迅《祝福》)

When we met,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 iteremarks he said I was fatter,and after sayingthat immediately sart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revolutionaries,(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2)

译文将“胖了”直译为“fatter”这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中国人对于“说我胖了”,容易理解,这是中国人重逢时常用的寒暄语之一,“胖了”的意思是“发福了”;然而英美人不仅无此礼仪习惯,更忌讳肥胖,很容易把“说我胖了”误解成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提醒或告诫,因此译文中宜增译解释性词语,以准确传达原句语义:

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whenwe met,he observed that I looked“fat”,and having made that complimentary remark he started a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包惠南,2001:21)

从包老师所言来看,说“胖了”是中国人重逢时常用的寒暄语之一,意思是说它是中国人能接受的寒暄语、是一种礼仪,只有英美人无此礼仪习惯,更忌讳之。笔者认为说“胖了”如今并非是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寒喧语,也不是什么礼仪习惯,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忌讳他人说自己“胖了”。因此,也要开始教导西方人在中国同样不可随便对一个中国人说“你胖了”。

还有其他一些源自传统文化的禁忌,在这些方面西方人是不可以冒犯的。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视“无后”即所谓的“断子绝孙”为最大的不幸与耻辱,这与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在此方面告诫西方人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引包惠南老师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的一段话为证: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到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鲁迅《阿Q正传》)

“Ah Q,may you die sonless!”sounded the lit-tle nun’s voice tearfully in the distance,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中国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一个家庭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幸,不生儿育女是对祖宗的最大不孝,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一种民族心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骂人“断子绝孙”是最刻薄的咒语。而在西方社会,这种观念要淡薄得多,尤其在追求享乐的现代年轻人中,独身主义蔚然成风,断子绝孙对个人和家庭而言无足轻重,因此英美读者不可能译文中“sonless”文化含义,因而译文中必须加上一条注释:――a curseintolerable to ear in China,才能使译语读者确切理解全句的语用含义。

以上例证表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交际双方在话题的选择上是不一致或不尽一致的,不可用热情或寒暄来替代各自文化的规约性,不要以为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是相通的。

三、观念与风格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最大的一国,也是古文化丰富多彩、文物最多、民族传统与风俗习惯受国家保护的如今人人享有人权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独特人文传统,她与欧美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在对待某些事务方面观念常有差异,欧美人对与他人见面,提倡提前预约,否则会遭遇拒绝。中国人多数情况下则认为提前预约实在没有必要,只要你想来你就来吧,讲那么规矩干什么。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工作的日益繁忙及各种压力对人的影响,部分城里的中国人也开始有了点西方式的预约色彩,但不是主流。预约对坚持中华文化传统的人则会产生负迁移。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沉默是金”即当有人向你发问时,在沉默与作答之间你可以选择沉默,但对方在心理上可能会有些不快,不过很快就会得到谅解。这与实际交往中的芬兰文化有相似之处,即芬兰文化允许交际双方相对而坐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沉默不语:可西方人对所提问题的要求是必须作答,即使是文不对题或答非所问也无妨,你就是必须说。旧的中国习俗把家里来了客人看得很重,和客人一起用餐时,女性与小孩皆回避,即他们都不得和客人在同一餐桌上吃饭,而多半是呆在厨房里吃饭,而且被要求席间笑莫露齿话莫高声。有的家长如果只有一个小孩――宝贝儿子,家长有时会把他叫来和客人一起进餐。但这只是极个别现象(据笔者考察有相当一部分距城镇较远的农村地区仍保留着这种被称为不合时宜的文化)。比较而言,俄罗斯文化却不但允许小孩说话,而且鼓励他们这样做;而在美国文化中恰恰不同。言谈贯穿于整个交往之中。中国人对有人在问及某某何时能回家或何时能办成某事时,往往会如此回答说“三两天”,“三两天”是什么呢?起码,这不是一个确切的时间。我们知道国内译界多将它译为“a couple of days”这种译法是精确的还是模糊的,笔者想把它交给大家去讨论。“Money is every-thing”所传递的西方人的观念,就是“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传达的“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有钱不等于拥有一切”、“有钱不等于拥有幸福”可以说格格不入。因此,学习英语的人就得知道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怎样消除这些负面的影响因素。

篇(10)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语言作为文化的承载体之一,也是文化最重要的承载体。同时语言也是人们交流和交往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交流和交往最重要的途径,所以,语言、文化、交流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一经济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渐渐的局限于本族内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的需要,所以,要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必然会蕴含不同的文化,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就是我们所指的跨文化交流。过去,我们曾经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语言学习就是语言学习,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能和其他民族的人进行语言交流。说这是一个误区是因为,语言和文化是“捆绑”的,文化不可能失去语言这一载体传承和发展,语言也不可能单纯的作为交流的工具而丝毫不蕴藏文化在其中,所以这种割裂语言和文化的方式是错误的。只有掌握了该民族的文化,才能在交流的时候讲语言运用的娴熟。例如,有些国家是以右为尊,有些国家是以左为尊的。除了礼节方面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不同之外,还有些在语言的交流之中是不完全按照语法规则去讲话的,所以,在掌握其文化,有助于对其的理解,因此,社会文化背景是语言交流的前提和基础。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多方面、多角度的概念,除了语言的交流,还有相互习惯的尊重与思考,自身文化与他族文化在不断的接触、冲击、融合。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体现在对语言的运用的娴熟的程度,还包括情感能力、认知能力、行为能力等多层次的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之一,说英语的国家也有很多,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我们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不一样,这些不一样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我们在与之交流的时候掌握其文化,有助于我们队其所表达的意识的理解,同时,可以提高在交流时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并可以展现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素质。此外,拥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可以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时候,潜移默化的彰显我国文化的精髓,并感受外国文化,这样可以更好将我国的文化发扬和传承,同时可以在吸收外国文化的时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此,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尤其重要性。

三、大学生英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

1大学生英语教育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基础

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学以致用之说,学习英语也不例外。最初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为了在经济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和世界接轨。而要想和世界接轨,就要对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度、对各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所以说,大学生英语教育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

2跨文化及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育的最终走向

英语教育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即便从初中开始算起,到大学毕业,我们有十年的时间在学习英语,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单词量可能会不断的丰富,但是语法规则是固定的就那么几种,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从最初的简单的对话,到后期的学习外国名著的片段,已经是一个不断向其文化层面深化的过程。所以说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育的最终走向。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生英语教育中的渗透

1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要想在大学生的英语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要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念。教师毕竟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内容,并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师要有相应的国外化素养,在讲课时候,将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适当的穿插在课堂上,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又可以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之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改变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

改变学生以应试为主的学习观念。当今我国教育体制使得当今的学生学习,单纯的就是为了升学、拿证。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学习英语却不说英语,学习十几年英语却不会说英语,所以一定要改变当今学生的思想,把学生从应试的误区里拉回到现实的生活中,让学生知道并懂得学以致用的道理,帮助并鼓励学生建立提高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有意识的去了解英语所承载的文化。

3教材编写

在英语教材的设计上应该注重英语文化的融合。我们课以通过阅读我国古代的小说了解我国的古代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小说来了解英语国家的谁会形态和价值观念,所以,我们在教材的设计上可以选择英文小说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篇章,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剧本中的节段作为英文教材中课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媒体、新媒体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找一些基于国外名著编写的教材的部分的应试资料,让同学们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国外的文化。

篇(11)

Abstract:StudentsmajoredinbusinessEnglishinpolytechnicsshouldacquirelanguagecompetence、businessskillsand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ability.Theircareerdevelopmentwillpartlydependontheir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ability.Totrainthiskindofability,weshouldmakeanalysisofwhattoteachandhowtoteachthem.

Keywords:StudentsmajoredinbusinessEnglish;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Abilitytraining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师资力量或教学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提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掀起了新一轮职业教育发展的。而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外商务活动频繁,对外贸易稳步增长,为高职商务英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对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掌握商贸活动所必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在商务活动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另外,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毕业后都不可避免地要从事商务活动,要同外界或外国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效果好坏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合理科学设置课程并按照职业

能力要求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注重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掌握商务及外贸运作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适应商务、外贸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要以英语为基础,以商务为背景,以实践为支撑,打造有知识、有技能、有素质的人才。“有知识”,即知识扎实,包括文化知识、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有技能”,即语言技能和商务技能娴熟,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技能,商务技能包括国际贸易、商务文秘、商务翻译等;“有素质”,即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涉外素质高,文化素质包括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等,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等,涉外素质包括商务礼仪、不卑不亢的文明礼貌素质等。

课程设置无疑要体现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课程是融商务业务知识与英语于一体的实用英语课。从本质上讲它既是一种语言教学,更应该是一种技能教学,教授学生如何在商务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能力。该课程应该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商务背景知识+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商务交际能力。商务背景的内容决定着该情景中需要运用的语言及交际技能,商务交际技能是从事商务交际活动所必需的技能。语言技能方面表现在接听电话,洽谈,演示,书写信函、报告、备忘录等。有效的交际除受语言技能影响外,还涉及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策

略、社会文化背景等。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跨文化交际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那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了解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常识,更要应该掌握文化差异,不至于因此而信息传递不畅,甚至导致毫无必要的分歧和矛盾,给双方带来损失.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有三项: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言语行为特性方面的研究;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1.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世界观是文化之核心,它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深入到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它直接影响人们对宇宙、自身存在的意义、生命、死亡、疾病及其他种种哲学问题的思考及回答,了解一种文化所包含的世界观也就了解了那种文化所产生的思维方式。西方思维侵向于重客观、重事实、重数据,其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分析性思维;而我们则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强调平衡、中庸,重视所谓“天人合一”。

价值观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并以此做出判断选择及解决矛盾冲突,东西方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背景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总的说来,西方是“个人主义”,一切与“个人主义”相关联的观念,如“自由”、“平等”等均在西方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们则重视“集体主义”。

2.言语行为特性方面的差异

现代语言学认为,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实现某一特定交际意图(如陈述、询问、命令、邀请、警告、宣判、道歉、祝贺、感谢、赞叹等等),这实际上也是在完成一种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作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言语行为并不是单一的行为,而是由若干复杂的次言语行为组成的。根据交际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之发”以言述事的述事行为,“示言外之力”以言行事的行事行为,“收言后之果”以言成事的成事行为。

根据交际意图的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说话人采用某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其自身预期所能实现的意图,这是直接言语行为;有时候,人们出于某种考虑,采用某一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完成另一种行事行为,这是间接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言语行为作为语言学的一般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自然语言之中。言语行为受特定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条件的不同直接会影响到言语行为的表现,使言语行为的表现多样化,并导致交际的形式出现差异。言语行为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尤其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表现了语言和社会文化关系的一个协调过程。

3.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非语言交际,即语言交际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许多方面,是跨文化交际的另一重要的研究方面,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能够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诸如意念和情感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研究的重点是文化,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体态语(bodylanguage),包括以下方面:姿势、身势、头部动作、面部动作、眼部动作、臂部动作、手部动作等;

B.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turntalking)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C.客体语(objectlanguage),.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装、个人用品、家具和车辆等;

D.环境语(environmental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志等。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1.转变观念,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及教学内容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切实有效而广泛地提高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世纪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语言、文化、商务的关系,并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反映出来,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进一步改善高职院校商务师资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师资。虽然高职教育近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师资力量也大为增强,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师资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如学历水平不高、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及工作经验丰富而商务知识、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数量不足等。

有鉴于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商务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职业化程度,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借鉴学生的“顶岗实习”,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这是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可以选送现有教师到本科院校或兄弟院校甚至开展跨国学术交流;引进人才,聘请企事业单位资深商务跨文化交际人员做兼职教师等。

3.完善工学结合模式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在推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社会起着桥梁作用。真实的商务环境有助于学生增强现场工作能力,了解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发展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优势。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因为专业的涉外性、开放性,他们以后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或与外国打交道。真正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自觉并熟练到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来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同时提升与外界的交际、谈判、沟通与自我展示能力,对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Davis.L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A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187-21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