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土建设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8 11:32: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土建设计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土建设计论文

篇(1)

图书馆不仅是保存以及借阅文献的场地,更是兼有学术交流的功能。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报告厅、交流厅等,并配以先进的设备,以促进学术交流研讨。

2.图书馆现代化设备建设

应在每间馆室进门处设置信息检索站,其功能在于更加便利的为读者查询书籍。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应配有网络接口和计算机,方便读者上网查询。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还应考虑综合布线,预埋照明、网络、消防等接口,为以后的设备安装预留可能性。2.4合理规划馆内交通流图书馆中最常见的三种交通流分别为:读者流、图书流以及工作人员流。馆内布局交通组织合理通畅,做到读者、工作人员与卸运书籍互不干涉,平面交通尽量避免台阶。

二、图书馆人性化建设的需要

图书馆是工作学习的场所,许多读者和工作人员在这里度过半天或者一天的时间,因此,对于图书馆不仅是典藏书籍文献的场所,更应该在设计时考虑人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1.书柜桌椅的布置选择

图书馆中书柜以及桌椅的配置直接影响读者的使用舒适性和便利性。如书架的最高排和最低排应考虑人体行为的特征。桌椅的布置类型有成排布置、单个布置等,在材质上也分木质、金属、塑料、皮革等。许多读者反映金属座椅在移动时会有刺耳的声音,冬天入座太冷,人体感觉不舒服。对于报刊休闲类书籍,读者更倾向于倚靠沙发阅读。所以,在布置时如果能够注意这些细节将很大程度上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2.阅览室的隔音及采光

图书馆中阅览室的隔音及采光也十分重要,适当的噪音值是必要的,否则,读者容易在缺少刺激的环境中产生厌烦心理和睡意。另外,在采光方面,应着重考虑自然采光,平面布置中应争取阅览室有良好的朝向,为了防止阳光直射入室,需再设置窗帘,或采用可调式百页光帘,兼作通风。

3.阅览室颜色的选择

研究表明:不同的色彩对人的生理影响效果是不同的。暖色调能赋予人活力、使人产生激情。冷色调使人安静,减轻眼睛的疲劳。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的人处于冷色环境中,能使人放松心情。普遍的图书馆都会采用白色墙壁为主基调,这样的设计少了些许用心,在专业性较强的阅览室可偏用暖色调,在较为轻松的休闲阅览室可以偏用冷色调。

三、图书馆的建筑节能

随着人们对节约能源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节能需求在设计中被考虑。对于图书馆而言,在设计时应避免过分追求超高层建筑,前期设计时减少采用玻璃幕墙,减少全空调设备以及全人工照明的布置。这些设计要素不仅会造成前期投资巨大,对于后续的运营成本也是负担。所以,对于图书馆的建筑节能如果在设计时能够从以下几点考虑会对能耗下降大有益处。

1.建筑布局合理

在规划选址时,应充分考虑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考虑建筑南北朝向的同时,并需结合考虑日照、风向等因素,以便在设计时能运用好建筑的自然通风、采光。

2.建筑材料的运用

建筑保温性能的良好主要取决于围护结构的传热以及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首先,对于建筑外墙应该选择保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其次,选择节能效果良好的窗框如断热型铝合金、PVC等型材,玻璃选择中空、热反射等,都有助于保温,减少热量的损失。

3.设备能耗的有效控制

图书馆的供暖和制冷消耗图书馆近一半的能源,而不同空调机组的供暖和制冷功率相差悬殊,因此,空调系统的有效控制对于节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的设计方案以及精心的运行管理对空调的系统节能十分重要。空调制冷时,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6℃以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依靠自然通风。合理布置照明,也是节能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应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基础上,辅助以人工照明,照明灯具应采用高效节能灯具。

4.窗墙比的合理设计

自然采光依赖于窗户,因此窗户也是建筑能耗的主要考虑因素,大面积的采用玻璃幕墙虽然能提高图书馆建筑的美观度和现代化程度,但是由于玻璃的传热系数大,不利于采暖和防热。而且在阅览空间,大面积的使用玻璃幕墙会使室内照度均匀度极差,易使读者产生视觉疲劳。在满足自然光的前提下,应可能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通过控制窗户面积能够降低能耗。

5.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太阳能具有清洁,安全可靠,取之不竭的优点。可以在图书馆顶层或者图书馆的停车场安装光伏板,既可以作为停车场的遮阳棚,而且光伏板还能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供给图书馆。我国南方夏季较长,因此在南方实用性较强,这一方案也能缓解资源消耗的压力。

篇(2)

2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项目化实训教学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并以工作任务为实训内容展开教学的课程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为目标进行的实训教学,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技能融入若干个“教学项目”中,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实训来掌握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教学法。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图形软件类课程是专业课的设计表现基础,当下艺术设计工作项目大多运用图形软件完成。因此,在图形软件类课程中通过调研分析其市场岗位需求,根据岗位划分所需的图形软操作技能,从而设计出相应的教学项目,进行项目化实训教学,可以模拟真实的设计情境,使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学习“死”的理论。这种以完成实际项目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的方法,比起传统教学更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软件类课程中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意义在于将设计软件课与设计课相互渗透,在注重图形软件技术操作的同时,强化软件课程的实践环节,增强设计软件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实用性,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快职业素质的提高。

3艺术设计专业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艺术设计专业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主要通过对实训项目设计与选择、实训项目课堂分析、实训项目实施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1)图形软件课程实训项目设计与选择

图形软件课程传统教学主要可分为软件的基础操作和软件的应用操作两个部分。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和培养目标,将这两个教学部分,有机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中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要涵盖实际岗位中最实用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学习到的最常用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因此,图形软件类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与选择要涵盖课程中的必需的知识点,兼顾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据学情设置。由于项目化实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不具备系统化的特点,打乱了课程安排体系,所以对比较重要的和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系统讲授加以解释和强调,同时辅助其他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图形软件更深层次应用的探索。

(2)图形软件课程实训项目课堂分析

图形软件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前,先做好项目化教学任务书,并设计相关拓展实训项目。在项目化教学任务书提供给学生与每个实训项目相关的资讯,并将任务书以电子版的形式,随同实践素材,通过教学终端下发给学生。然后教师对所实施的图形软件实训项目进行课堂分析,对实训项目规定要完成的任务、所培养的主要能力、达到的最终目标等对学生进行扼要说明,向学生提出实训项目的具体要求如:知识技能,绘图规范,时间要求,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实训项目的知识结构及完成实训项目任务的步骤。

(3)图形软件课程实训项目实施

图形软件课程在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变换角色,既是示范导师,分析实训项目中的暗含的技术技巧、设计要素并进行必要的示范与演示。又是监督者,及时通过LanStar等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屏幕监控”命令,发现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远程控制”、“分组教学”等功能指导学生运用图形软件应对和解决图形处理中的关键性的技术。图形软件课程在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组织课堂讨论,丰富教学手段、活跃气氛,加深学生对软件操作技能的理解,并将学生完成的优秀项目展示给全体学生,同时让实训项目完成得较好的学生陈述实训项目完成的步骤,阐明项目技术要领和技术环节,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图形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掌握整个实训项目的精髓。课堂实训项目任务完成后,安排学生进行“拓展实训项目”学习环节,“拓展实训项目”之前进行“实训项目”紧密联系,这一教学环节中,脱离教师的示范,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通过对刚学知识点的重复运用,可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

4艺术设计专业图形软件类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需要重视的环节

(1)图形软件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不能忽视理论教学

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后,课堂教学以实训项目贯穿始终传统知识体系被打破,个别教师容易认为进行项目化教学就是让学生做与练,教师只是指导,不必掌握太多的支撑知识,知识可以淡化或不讲,只要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如此教法容易导致项目理论知识的消失,就算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也只能培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绘图操作工,失去提升空间。

(2)图形软件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要重视实训项目的选择

图形软件类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知识点的最终载体。因此,实训项目设计要涵盖教学的所有基本知识点,切忌简单化与随意性,否则会导致知识覆盖面不够,造成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项目与项目间要体现有效的关联度,否则从表面上看学生完成了一个个的项目实训,然而一旦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任务,学生又会束手无策,不会实际运用,不能举一反三;实训项目难度要适中,保证大部分同学能够在思考和尝试之后能完成,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太易则会丧失斗志。例如,在《PHOTOSHOP》课程“图层的应用与管理”教学环节,在图层基础实训项目完成后,设计了名称为“校园初夏”扇面设计的项目,让学生自行拍摄学院初夏美景,再根据学生所拍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图层效果、图层蒙版、图层透明度等图层编辑功能进行设计,这一设计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以致用。

(3)图形软件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图形软件类课程采取“项目化实训教学”其实训项目来源于各艺术设计行业,实训项目在课程中的选定以是否围绕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应用和学生未来的就业为标准。因此,重点实训项目的来源一方面,采取走出去方式,即从实际工作中收集项目;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即采用横向联系和共同开发等方式获取。这无疑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学院与教师个人共同努力,通过培训与顶岗实习,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篇(3)

民间图案来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民俗风情、审美情趣的反映和总结。如人们对“福”、“寿”的表达用蝙蝠和桃子的图案来体现,象征“爱情”、“富贵”寓意的则用鸳鸯和牡丹花的图案来代表,甚至一些民间传统戏剧故事“白蛇传”、“劈山救母”、“八仙过海”、“杨家将”、“大闹天宫”等也被用图案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一些代表民族伦理道德观、审美观的典型形象被广泛流传。还有,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剪贴的窗花门联,元宵节挂的彩灯,端午节带的荷包,清明节放的风筝这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的图案都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中国民间图案表现出的内容和形象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很容易与民众的生活产生共鸣,这就注定了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根本特征。

(二)装饰手法反璞归真

民间图案的产生绝大多数是劳动群众和民间艺人在劳动之余创作出来供自己欣赏娱乐使用的,因此把内心世界的感受融入到图案的造型及构图中以及色彩的选择搭配上,其所呈现出的图案具有朴、拙、纯、稚的气质特征,正是民间图案反璞归真特色的呈现。从图案发展历程来看,可以感受到民间图案在造型的创作上强调主观表现,也就是不太重视外形是否形似而重视内在神似。往往用简化、概括的方法保留自然形象中最基本的特征,去掉繁琐不重要的部分,用夸张变形的方法,把自然形象最本质的特征突出出来。在构图上是追求对称、丰满、和谐;在配色上则是鲜艳明快、活泼大胆。民间图案从造型、构图到色彩配置都展现出民间艺术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向往。这种质朴的艺术情感和返璞归真的艺术内蕴正是它得以不断延续和创新的根本。

(三)工艺形式简便,利于传播

我国民间图案在表现形式上有极为丰富的工艺制作方式,最初的制作方式以手工为主,为了提高效率所以其表现题材和制作工艺上不需要太复杂的造型和技巧,可以利用简单的工具来完成。由于它造型重复性小、灵活性较大、而制作的材料也以使用方便和造价较低的材料为主,并多与日用品结合而获取便易,因此民间图案得到大众广泛的喜爱和传播。随着现代化科技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各种信息传播途径更加方便快捷,使得民间图案与新的工艺技术和材料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早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二、历代服饰图案的风格特点

中国古代服装诞生在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时期,据考证,服饰图案据最初有文字记载是在商代。从考古墓葬出土的玉俑、石俑、木俑的穿戴可以看出在帝王、贵族们衣服的袖口、领口、腰带、裙底处都出现了装饰花纹,尤其冕服上还绣着带有等级标识的十二章纹。这一时期服饰上常见的图案有云纹、雷纹、菱纹、圆点、斜纹以及变化的龙、凤、蛇虎等动物纹饰。奴隶社会时期,大规模的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炫耀暴力,崇尚神祗、英雄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人们对纹样的追求日益主观化,把宗教神秘观、情感和想象凝聚在图案中便形成一种怪异狞历之感。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织锦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蜀绣缎上的花纹受到西亚的影响,出现圣树、葡萄、山羊、野猪等动植物图案,方格兽锦、团窠、联珠等纹样结。而忍冬、莲花、孔雀、狮子、大象乃至神像大都随佛教而来。这一时期图案变化不拘泥于形式,而是与外来宗教、文化互相杂糅,图案样式的丰富和发展与当时丝绸之路的开辟,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后大力倡导和引入宗教,佛教与本土道家思想相通并互为影响等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服饰图案用真实的花、鸟、鱼、虫、草进行写生,常见的有宝相花纹、瑞锦纹、鸟衔花草纹等,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结合的缠枝纹图案在服饰中的运用一直延续到今天。唐代时期由于文化发展具有兼容并畜的特点,其对外来文化进行了大胆的引进和接受,这一时期服饰图案常用对称构图,色彩艳丽明快,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丽、圆润。明代是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的时期,其纺织业极其发达,丝绸工艺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服饰花纹色彩异常丰富,可达十余种,构图复杂,正反两面花纹相同。明代纹样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吉祥纹样开始运用,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吉祥纹样的题材十分广泛,花草树石、蜂鸟虫鱼、飞禽走兽,无不入画,甚至用各种书体的吉祥汉字来表达人们美好心愿的手法更是空前发展,这种吉祥纹样的运用,到了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纵观中国服饰图案的发展,可以看到服饰图案风格的变化历程,从商周时期的狞历神秘到魏晋时期的洒脱自然,隋唐时期的华丽丰美到明清时期的繁华鼎盛,无不彰显着图案的艺术魅力。但探究其风格变化的趋势和根源则不难发现它与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发展、工艺制作水平、社会思潮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等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要让中国民间图案继续发展就不能将它从整体文化中抽离出来,而忽视它的历史背景使其脱离民间生活环境,否则势必使研究的方向越来越窄,反过来会阻碍中国服饰图案的发展。

三、如何使中国民间图案

在服装设计中能更好地发展和应用从古至今,人类在不断创造生活的同时又在美化着生活。因此,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与具有美化功能的“图”则从开始之初就不可避免地结合在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的水平在不断地变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西方思潮涌入我国,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成为主流思想,在服装设计上崇尚简约、时尚的风格,因此有些民间传统图案的形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服装的运用和审美要求。但这不能阻挡两者的结合,只是在应用时需要设计师对其内涵进行提炼,对表现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并进一步对民间图案与服装设计的精髓进行融合。根据前文对民间图案特色所做的分析,要更好地将其与服装设计相结合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图案造型的创新入手

中国民间图案是时代文化思想的反映,它的创作离不开本民族的风俗民情,更离不开不断与时俱进的创新。因此,民间图案不能局限在传统图案造型中,而是要寻求传统民间图案题材之外的素材对民间图案从造型上进行丰富。如把现代常见的卡通形象、网络形象甚至是西方图案元素融入到创作中,将中西、传统与现代的元素进行合理的重构,组成新的既能体现中国民间图案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的图案造型。只有从基本的图案造型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将其与现代服装造型相结合。

(二)从丰富加工工艺和材料入手

民间图案与现代服装面料织物的质感和色彩的恰当结合,可为时装的意蕴塑造增添效果。大胆突破棉、麻、丝、缎等常规的面料,在皮革、牛仔甚至在高科技合成纤维上运用民间图案,则会给两者都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另外,在传统服装缝制工艺上进行突破,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羽毛绣、丝带绣、电脑刺绣、印花、镂刻等具有现代时尚感的工艺手法的使用,也会让服装设计中的民间图案变得耳目一新。

篇(4)

图书馆为资源中心以及公关活动场所,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信息时展产生的挑战,需要在根本上做好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保证每个节点均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认同度。其中,中庭空间作为读者集中使用的场地,其设计是否合理,将会在根本上决定着读者对图书馆的看法与态度,因此中庭空间一直都是图书馆设计要点。

1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分析

中庭空间一般为整个建筑的中心位置,是建筑内部所有走廊过道的交通枢纽,决定着整个建筑内部的交通性能。设计时,需要基于内部空间流动性、丰富性等要求进行分析。并且基于图书馆功能的特殊性,中庭空间可为读者提供心理过渡空间,作为行为转换场所存在,便于读者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行为方式,可以更舒适的使用并享受图书馆。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在建设与运营上也将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图书馆要点,中庭空间的设计需要在基础功能前提下,结合不同人群特征与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最大程度上来反映出图书馆环境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可识别性,既可以成为地标性建筑,同时又可以突出人文特点[1]。

2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特点

2.1宽敞性

中庭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穿插在建筑内部,创造出一个宽敞的空间,无论是从内部任何位置望去均可以给人带来开阔感觉。为提高空间的层次感,以及交通的顺畅性,经常会选择桥、廊、平台等形式对不同空间进行连接,根据需求营造出重叠、贯通等形式,视觉上具有更强烈的穿透与开阔感。中庭空间的存在,可以为人们提供连续、共享大空间,使得人们在精神上感觉更为放松和自由,不但可以同时容纳更多人员活动,且从视线上可以看到很远。

2.2流动性

中庭空间还具有流动性特点,可以通过梯道实现不同空间的不断延伸与交叉,引导人们在建筑内不断前进,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无限效果。多个空间间相互渗透、延伸、过渡,即实现了中庭空间的流动性,提高人们行为活动的自由性与流畅性,空间变化更为丰富,空间组合方式也更为复杂。具体可以体现在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个方面,其中水平流动即在空间水平方向利用渗透、引导、联系、分隔等方法创造出多层次空间,使得水平空间得到有效扩展[2];垂直流动则主要体现在层与层间贯通,利用连续的序列变化产生竖向流动,并借助水平流动逐渐向上发展,形成有效的垂直流动空间。

2.3复合性

中庭空间可根据实际需求,与功能不同、类型不同以及时期不同的建筑有效结合在一起,体现过渡空间的复合性。基于图书馆功能需求,通过设计使得人们可在中庭空间内进行阅读、休息、交流以及咨询等多项功能,且因为中庭空间未设置任何边界,人们的行为更为自由,人与人间的交流也更为紧密。另外,还可以通过中庭空间实现新老建筑结合的桥梁,综合利用传统与新兴专业技术,对传统建筑功能进行丰富化设计与更新。

3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要点

3.1整体化设计

(1)形式设计。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时经常会选择应用几何形状,对基本几何体量进行切割和增减。基于简单几何形状,添加多种有机形态变形后不规则形状,使得空间形式更为多样化,例如最基本的直线、曲线、斜线等灵活应用,提高空间设计的趣味性。实际需求中庭空间所处位置不同,对应的设计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在选择设计形式时,需要确定空间多元化发展趋势,以满足使用者功能追求为核心,如垂直式可以确保最多量阳光在顶面天窗或侧面幕墙射入,满足光照要求。空间形式处理简单,读者可以快速准确的确定自己位置,实现中庭空间核心空间作用。(2)交流组织。水平交通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要点,中庭空间不仅可以作为休息场所,还可以实现自然过渡,具有较高的空间文化性。天桥主要用于调节水平与垂直交通问题,有效缩短直线距离,且对空间进行分隔与联系,提高内部空间丰富度,还可以对空间比例尺寸进行调整。廊道最大的特点的是通风和采光,与中庭空间有着密切联系,读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围绕其座。

3.2人性化设计

(1)空间模式设计。空间秩序多样化设计,可以使得图书馆中庭空间组织模式更为丰富,提高内部空间趣味性,保证读者在长时间阅读后可以在室内通过视觉来体会到一定乐趣,使得整个中庭设计更具人性化特点。设计时可以根据功能、类型以及时期等元素对不同建筑进行有效结合,构造出阅读、交流、休息等功能区域,不设置明确的界限,不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得读者可以体会到更高的自由度。(2)情感体验设计。图书馆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在对中庭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确定人性化设计的核心目标。不仅要满足读者生理需求,还需要满足人心理需求,在保证空间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空间设计品质。例如通过不规则空间形式向人们提供自然、流畅空间感觉;开敞空间给人自由、流动感觉;高挺空间为人打来崇高、神圣感觉。通过不同空间尺度来向人们传达相应的精神感受,直接影响到读者思想,同时搭配相应家具,全方面满足人们需求。

3.3生态化设计

中庭空间生态化设计,需要尊重自然环境,以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来代替传统能源,达到节能降耗以及环保的目的。例如设计太阳能中庭,并在室内搭配景观元素,太阳光直射到室内树木上,建筑内外交互性更强,且建筑间阴凉走到与室外空间还具有休息区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工照明,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与自然环境的交互,有效缓解了图书馆过于严肃的气氛。另外,还需要提高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的灵活性,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新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对中庭空间意境进行有目的的打造,使得读者可以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4结束语

将图书馆中庭空间作为对象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充分利用各项新型技术与材料,在保证基础功能的同时,可以满足读者生理与心理需求。

作者:杨静 单位:中山市第二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篇(5)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对其所在地区的公民免费开放服务。为了强化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公共图书馆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往往都较为开阔且极具灵活性,在空间功能方面也较为连贯。有一些大型的公共图书馆建筑内部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及图书阅览室,且会应用灵活隔断的方法对公共图书馆建筑的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以此带给阅览者一种相对开放性的体验。

1.2生态性回归自然、亲和自然、实现建筑与自然共生的

绿色生态建筑,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题。公共图书馆建筑应体现出生态性,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阅读空间,使图书馆建筑与自然共生。应尽可能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调温,节能、节水、节材,同时营造优雅的馆外环境和配置足够的植物和人文景观,使之与周围建筑群之间自然联系。如在一些公共图书馆建筑中,其屋顶位置安装大块玻璃进行良好的采光,并运用百叶窗对建筑内部的光线进行合理调试。我国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标准,在规范标准中,对于公共图书馆建筑的生态方面问题较为重视,如对防尘、防潮及防污染等制定了明确的规范标准。

2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要求

2.1应充分体现开放性

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也是其设计的基本要求。现代图书馆是集学习、交流、培训、研究、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其开放程度直接影响这一功能的发挥。首先,公共图书馆建筑外部环境的开放性能够带给读者一种亲切的感觉,有效缩短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公共图书馆建筑的楼层不宜太多,且给人的整体感知不可过于突兀,便于读者对图书馆的观察使用。其次,公共图书馆建筑可以适当地设立一些景观式的广场,打破其整体的封闭状态,实现开放性。对于公共图书馆建筑中的出入通道进行合理增加,进一步加强其开放性。在公共图书馆建筑中将其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开放式的管理相互结合,增强其自身的灵活便利性,充分体现开放化的理念。较为合理的方式是把图书馆按不同职能的空间进行分区,然后按不同的功能块进行分区模数化设计,分区确定荷载、分区设计柱网、分区确定层高。这些分区都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既保证了使用上的灵活性,又降低了建造成本。模块式的建筑设计是对公共图书馆整体功能的科学划分,能够将有限的空间灵活运用,促使公共图书馆的整体适用功能得到有效加强。公共图书馆建筑要合理利用自然性的通风和采光,以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2应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进行完美结合

公共图书馆建筑的传统建筑工艺与现代工艺相互融合主要是指,在图书馆内的图书放置以及其流动方面,应确保其加工工艺的连贯流通性、图书馆建筑服务的灵活简便性以及读者流线的快捷性。公共图书馆建筑优良性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指其整体建筑工艺的科学合理性。公共图书馆建筑的基本要求,应始终确保其功能的重要及关键性作用,而不是将外观形式放置在第一位,避免本末倒置。

2.3应将自然采光及人工照明相结合

公共图书馆建筑中最重要的使用功能主要是指内部的通风及采光情况。在设计公共图书馆建筑时,应坚持自然采光、通风的基本性原则不动摇,在自然采光的基础上辅助运用人工照明。在公共图书馆建筑的内部开架式阅览室中,应将自然性采光作为主要部分,适当地运用人工照明方式。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区域空间,便可使用人工照明与空调设备相结合。在公共图书馆建筑中,还应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日照、方位方面进行合理布局,确保公共图书馆建筑在每个区域都具有较为优良的通风及采光。

2.4应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建筑整体环境的创造

公共图书馆是不断发展的一个有机体,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还正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中,在未来将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因此,对于公共图书馆建筑而言,应确保其既能满足现阶段时期的相应需要,同时又能够对未来的发展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不应将其内部中各部分分割开来,而是应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公共图书馆相关的建筑工艺,也不能因为社会前进发展的缘由而遭到不必要的破坏。

3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应注重的问题

3.1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选址

在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应着重关注图书馆建筑选址方面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建筑的设计需将其建筑的目标任务作为重点,公共图书馆建筑的设计选址则会对其使用目的及任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公共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理念应着重关注其地址的选择问题。公共图书馆往往肩负着双重任务:服务于生产科研以及服务于人民群众。公共图书馆的自身性质、特点及其任务使得其选址方面的考量对于其所在区域而言也尤为重要。公共图书馆应选址在人口集中、公交便利、环境良好、相对安静的地区,同时满足各类公共图书馆合理服务半径的要求。另外,还要符合当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公共文化事业专项规划,布局合理;具备良好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市政配套设施条件良好。如有可能的话,公共图书馆可以将地址放置在各大院校或科研单位等机构数量较多的地段,使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整个区域。

3.2公共图书馆建筑造型设计

在公共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理念中,其整体造型的设计可以方便人们对公共图书馆建筑的直观性了解,因此其建筑造型在整体设计理念中显得尤为重要。图书馆是一个地区现代文明与社会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图书馆的外型设计显得格外重要。公共图书馆建筑的外部设计的优良性通常由两方面所决定:第一,公共图书馆建筑是否将其标志性进行了有效的突出,其外表建筑是否蕴涵着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建筑设计中又是否将公共图书馆的特征进行了表现。第二,公共图书馆建筑应注重其整体的功能适用性,应确保其外观形态与内部的各类设置维持在同步及统一的状态下,使得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特点。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外形设计应将其功能适用性作为首要的关注点、前提及基础,在此基础上使得其充分体现出建筑物的独特美感,体现其文化底蕴。

3.3公共图书馆建筑结构及其布局

3.3.1公共图书馆建筑结构

公共图书馆建筑结构主要是指其设计理念中的结构部分,结构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应从其自身的具体作用方面出发,保持一个相对开放性。公共图书馆建筑的整体结构及其布局应充分地将图书馆的服务型功能进行体现以及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应具有一定的相对开放性以及多功能性。在公共图书馆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中,应确保其全面开放性,尽可能减少隔断墙面的设置。如遇到必要情况时,在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选取一些轻体材料或是玻璃,甚至采用可移动拉链做分隔的方法,形成分区,实现一室多能,使建筑结构形成大空间、大容量的以阅为主、藏阅结合、借中有阅、阅中有借的格局。此外,所设计的结构还应满足不同载体、不同文献类型存放要求的不同和不同读者对象、不同服务功能、服务手段对服务方式要求的不同。

篇(6)

土建的结构设计可以说是建筑工程,在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结构,但是在实践工作中,往往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人员,总是对实践工作中结构的设计和施工理念缺乏一定程度上的规范意识,很多时候都不能够清楚的了解和分析其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以及手段,如果这样的情况久而久之,必然会给工程的成本和造价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因为土建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土建结构的设计,来提高和增加其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持久性,因此,在建筑工程的建筑和施工中不难看出土建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所以,在对其土建结构设计和施工中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下面我们就对在土建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进行进一步简单的论述和分析。

1 土建结构设计中施工材料的选择中相应的问题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设计工作中,在对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的理解与应用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与争议。

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大多数土建工程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设计与施工部门的足够重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应是非常耐久的材料。同时根据相关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与此条相呼应在规定中某一条条和另一条中不再列入了Cl0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值、设计值。这里存在一个对上述规范条文的正确理解与应用的问题,这就是作为基础垫层的素混凝土是否可以采用C10混凝土,是否也必须采用C15混凝土。对这一问题存在很广泛的争议。在某些工程中对基础垫层的混凝土采用C10后,不仅有的监理公司的监理人员对此置疑,甚至有的图纸审查人员也表示反对,都认为这违反了规范的要求,要求改正为C15。混凝土垫层采用Cl0等级的混凝土,如改为C15级混凝土没有必要而且增加造价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分歧的原因是置疑的人员没有正确理解规范的条文,因为规范的某一条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而作为垫层的混凝土是素混凝土不属于钢筋混凝土,垫层混凝土的作用是保护地基土在施工中不扰动,同时为基础的施工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Cl0混凝土完全可以达到。相应规范的某一条例表规定了各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其中有一个注释,因是用小字表达常被设计人员忽视,这个注是指当轴心受压及偏心受压构件的截面长边或直径小于300mm,则表中的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该注释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当构件的截面尺寸越小,混凝土构件的缺陷带来的强度损失越大。

1.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对结构材料选择的规定方面容易忽视的主要是对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潮湿房间的墙,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提出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结构的耐久性。例如对于地基土很潮湿的砌体,砖至少要求Mul5,砂浆必须是水泥砂浆而且不低于M7.5。但在实践中很多设计人员单从砌体的强度要求出发采用MUl0砖、M5水泥砂浆。这是违背规范要求的,应予改正以保证结构的耐久性。此外,上述这一要求不仅针对地面以下砌体,还针对地面以上的潮湿房间,例如卫生间等。

2 土建结构设计中解决问题的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2.1 砌体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我们在土建的相关施工和设计规范中。主要是对烧结普通砖的使用来进行明确规定的,但是,对于目前墙体改革中新使用的混凝士砌块等房屋,该规范已强调由于混凝土有干缩性,应该将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乘以0.8系数,也就是说应将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调整为50m×0.8=40m。其次该规范在注释中还强调了对于白天和夜晚温差较大地区,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予以适当减小,因此,对于我国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来说,应适当减小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使用烧结普通砖的上述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降为45m,使用混凝土砌块的上述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降为35m。按调整后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设计的砌体房屋再辅以其它措施后,很少再出现温度裂缝了。

2.2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

厚度现行混凝结构设计规范中,比89规范更加重视对混凝土耐久的要求,而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现行规范比原规范对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求有所增加。例如在一类环境柱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由25mm增加到30mm。特别对于基础,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增加得更多,因为基础与水有接触,所处环境更为不利。但在设计实践中往往有些设计人员忽略了这一变化,因而不能满足混凝土耐久的要求.造成混凝土质量下降。

2.3 屋面可变荷载的取值和分布

相应的计算,然后按最不利的情况进行设计。对屋面可变荷载的取值应十分谨慎,特别是对于屋架和拱壳屋面,因为这类屋面荷载的分布对结构的内力很敏感。例如积雪荷载应按全跨均匀分布、不均匀分布,半跨均匀分布的几种情况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屋面结构的安全。

计算地基变形时将荷载取值错误地取为荷载设计值而不是荷载的准永久组合值。由于荷载的设计值大约为荷载准永久组合值的1.4~1.6倍,因此这一错误取值造成的影响更多,常常使原本地基变形不超过限值,错误的判断为地基的变形不满足设计要求。错误地将基础加深或将基础的底面积扩大,造成很大的浪费。在确定基础底面积或确定桩数时,荷载取值错误地取为荷载的设计值而不是荷载的标准值,由于荷载的设计值大约为荷载标准值的1.25倍左右。因此这一错误将导致约20%的浪费,对整栋建筑而言,这一浪费是相当大的,必须要引起重视和注意。

3 结束

综上所述,在进行土建结构设计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严格和控制设计和施工的每个环节,坚决不能够给建筑工程的基础质量留下隐患和影响,因为土建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可以说是土建工程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对其的力度和过程掌控不好,那么必然会给整个建筑工程留下安全隐患,为此,希望我们相关的设计和施工人员,能够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方式方法,做到时刻丰富自我,提高自我素质的要求,不断的对土建结构设计中相应的方法和进行完善和创新,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更进一步的保障。

4 参考文献

[1].徐剑波.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危害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6.

篇(7)

一、当前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图书馆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专业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各馆普遍缺乏既懂图书馆专业,又精通计算机,还对专业知识有较为全面认识的复合型人才;老馆员对现代化技术掌握较慢,新馆员对外语、专业知识等学习还不够。另外,还有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不够重视,把图书馆看成是安置老弱病残的场所,或者把其他科室的富余人员安置到图书馆。这部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图书馆专业培训,还急待加强图书馆专业和其他业务技能的培训。因而,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是势在必行。

二、加强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1.只有不断地优化图书馆员的素质,才能造就一批批多学科、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馆员的素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加大对馆员的培训,促进馆员自觉地、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培训和自学,把学习训练作为提升员工素质的第一要务,要坚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形成人人讲学习、人人爱学习、人人钻学习的风气,让每一个馆员都自觉地懂得求知的重要性,并寻求求知的机会,努力将本馆转变成适应时展需要的“学习型组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图书馆的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与此同时,也才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出主力军的作用。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衔接,更是对人才更深层的培养教育,其主要任务应是让馆员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及获得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教育能完善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继续教育非一己之力能完成,需要个人和图书馆的共同努力及多方合作。

2.当今世界科技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新不断加速,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以及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给每一位图书馆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员的信息意识、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服务理念等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事业能否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为使信息服务能够掌握时代脉动,符合读者求新的需求,图书馆员应加强对自身的学习完善,必须具备精深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必要的网络及信息技术知识、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外语知识等等。而继续教育是提高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继续专业教育的目的在更新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充实利用新科技与新技术的能力,弥补专业理论与实务推动上的落差。馆员的继续教育有其必要性,且刻不容缓,图书馆人应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增强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意识。

三、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应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提倡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应热情鼓励与坚持结合工作需要的各种专业培训班学习,特别是当前高校实行宽口径教育,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有所削弱,因此,专业培训尤显重要。同时,原是学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员,由于缺少服务对象的学科背景,所以,鼓励职工学习有关的学科知识同样重要。

1.加强图书管理全能教育

图书馆分工过细,人员工作项目单一的局面已不适应当前新形势的要求,因而要求每个专业人员从采编、流通、阅览、咨询等单一的分工向全能型转化,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和潜能,达到减员增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专业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还应具备信息获取与传递技术;信息存贮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3.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进行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通过与各高校的交流,了解和及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图书馆有计划地订阅有关文献供馆员学习以达到在岗位中学,在服务中提高,在反复实践中飞跃,力争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4.建立业务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定期安排业务学习、计算机网络学习,并进行考核,记录存档,作为评职、聘任的主要条件,给馆员一定的压力,让馆员有紧迫感,督促自觉地学习。

5.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提高政治思想素养应放在继续教育的首位。要从思想、信念、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诸方面加以提高。图书馆员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做读者之所需,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篇(8)

2图书馆空间的新功能定位

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以馆藏为主,在功能划分上紧紧围绕印本图书、图书数量和收藏方式、相关书报刊的借阅服务来展开,一切服务也都围绕着印本资源借阅及服务。因此,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设置重点是藏书空间、借阅空间和图书采访加工布局的内部工作空间。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空间设计逐步以用户为核心,一切从用户角度来考虑。在功能空间设计上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方面,图书馆要坚持纸本文献重要职能,尊重图书馆传统,保存藏书和为藏书开展各项服务的空间,但要对这类空间进行布局和改造,以适应泛在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图书馆的空间要增加文化休闲区域,比如咖啡吧、展览区、学习研究室、交流空间、创意空间等。这些空间表面上看跟图书馆联系不大,但能启发读者学习和思考,属于文化场所,是未来图书馆空间发展的趋势。

3图书馆新空间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是方便、灵活、便捷的分层布局。图书馆是知识存储的空间,是读者获取信息寻求知识的场所,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传播信息,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方便的形式获得所需的知识。图书馆大多数有4~6层,一般人们把第一、二层作为主层。在功能分区上,应该把读者使用最频繁的检索区、咨询台、借阅台等设置在一层,以方便读者使用,而使用较少的服务,如科技查新室、研讨室、影像播放室等放在楼层最高的区域。此外,现代图书馆注重为读者服务,可以参照营销学中的理念,将图书馆向读者宣传的新服务放置在主层,如图书漂流室、新书(好书)推荐台等。

二是处理好藏书空间与阅览、休闲空间的关系。目前,纸质资源仍然作为图书馆主要资源而存在,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图书使用频率还是很高,外文图书和各类特藏书籍也因稀缺性而成为馆藏必备,图书馆要处理好贮藏空间和阅览、休闲空间的关系。有学者研究表明,目前馆藏建设中,近20年库馆面积比从29%降至24%,预计未来会降至20%左右,书库空间的相对减少使得其他公共空间和学习空间相对增加。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均在所在城市的远郊建设贮存密集书库,以减轻馆舍的馆藏压力,适当增加读者可用空间;也有一些大型图书馆用馆内或者周边地下空间建设密集书库,对原有馆舍进行重新布局,以适应现代社会读者需求。

三是采用模块化设计,空间既有灵活性又有前瞻性。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一般分为:馆藏空间、借阅空间以及图书编目加工等内部工作空间。现在的图书馆强调开放、平等,读者至上的服务原则,追求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开放的信息中心,在服务上做到尽量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此相适应的是新时代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要以用户为中心,以适应用户对纸质资源不断减少的需求和对学习、休闲空间不断增长的新需要。这种动态发展要求新时代的图书馆分区在满足现有职能的同时也要兼具灵活性和自主性,例如各种隔层可以自由移动,馆内家具和摆设可以灵活移动和重新组合,平面布局更是可以随着图书馆功能的需求随机调整等,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

4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新布局

现代图书馆在空间功能划分上既要保留图书馆传统服务机构的地位,又要顺应泛在知识环境的背景,增加大量单纯用于服务的空间。具体来讲,现代图书馆的空间可以分为:公共空间、典藏空间、学习空间和馆内工作空间。

4.1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一般包括入口区、总服务台、展示空间。入口区作为图书馆人流交通的枢纽,主要设置在一楼处,入口区可以看到提供咨询和指引的总服务台,以及自助存包柜、自助借还区、检索区、休息等候区等空间。有些图书馆为了增加文化氛围,会在入口空旷地点设置展示空间,用来给学校举办各种展览,如书画展、摄影展、手工作品展等。

4.2典藏空间

作为传统图书馆重要的组成的部分,典藏空间在新时代图书馆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典藏空间又可以分为封闭式藏书架和开放式藏书架,前者主要针对特藏文献,古籍等一类珍贵文献,后者主要针对馆内一般文献。典藏空间也可以按照使用频率划分为一、二、三线书库,也可以按学科专业来设置书库,还有些图书馆以文献语种来划分书库。总的来说要视各馆服务对象和馆藏定位来决定。

4.3学习空间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学习场所,是教师学生进行科研、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学习空间对馆内的硬件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学习空间不仅要求获取纸质资源方便快捷,还要将电子资源、各种资讯等动态资源整合在一起。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设置了小型学习室、中型研讨室和专家研讨室,并配有家具、无线网络、电脑等设备[;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图书馆规划了休闲读吧,与期刊报刊阅览区、新书展示区相邻,书吧设置有休闲座位并提供茶水,无线网络覆盖。

4.4馆内工作空间

馆内空间包括馆内业务空间、行政空间和技术设备空间。业务办公区一般位于顶楼,采光和通风条件要求高,独立于读者使用空间;技术设备空间为图书馆开展服务提供技术环境,一般位于负一楼或者地下室,包括服务器机房、空调机房、监控室和能源管理室等。

篇(9)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是在房屋建筑学课程基础上,讲解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不同类型建筑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具体的设计专题,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更好地掌握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法。虽然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包含了关于建筑设计的知识,但内容只有4学时,而毕业设计环节中涉及建筑设计的环节为4-5周。如果没有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内容对房屋建筑学课程中的设计知识做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那么学生将严重缺乏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

1.2课程设置保证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类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建筑学类的课程有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美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较为独立,彼此之间缺乏关联性,缺少过渡和呼应。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开设可以将这些建筑类的课程统筹和协调起来,加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学习建筑制图和房屋建筑学课程,学生掌握了建筑制图的标准和要求、建筑细部的构造要求及浅略的建筑设计知识。在此基础上,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通过讲解理论性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进行具体题目的实践设计,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开拓视野、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能够独立地分析、解决设计问题。在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之后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建筑美术课程,可以有助于学生运用建筑美学原理强化建筑平、立面设计,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准确的将设计方案转化为二维或三维图形,形成更直观的建筑表达效果,加强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组合能力。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有助于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类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

1.3课程开设有助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工程设计领域,建筑、结构和设备是紧密结合的三个部分,建筑设计控制着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舒适度和建筑外立面的艺术效果,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安全和稳定,设备从水、电、空调三个方面来实现建筑使用的舒适度。这三个部分合作的好坏决定了建筑设计成果的优劣,因此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当掌握建筑设计和设备设计的知识,以实现三方在实施工程项目时能合作共赢。当前,建筑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大趋势下,更加迫切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关的建筑设计知识,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有助于拓宽和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论素养,有助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的理论课时偏多,造成了学生实践设计课时偏少,从而无法实现老师一对一的辅导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偏少,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同时,在实践课时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较少,很多学生都是闷着头自己做。2)、学生在实践设计中,不善于查阅资料,缺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设计过程中,任务书中只规定了每种房间的面积,房间具体的开间和进深尺寸要由学生确定。很多学生在确定房间开间和进深尺寸时,不考虑房间的使用功能,只凭空想随意确定,最后设计出来的房间完全无法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其实只要学生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房间的使用对尺寸的要求,并查阅相关的设计规范或建筑设计资料集,都能够确定较为合适的尺寸。3)、学生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偏重建筑平面设计,忽略立面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建筑平面的设计,导致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建筑立面的设计。同时,由于缺少一定的建筑美学基础,学生设计出来的建筑立面比较简单、呆板。最终出来的图纸往往是平面设计达到了深度要求,立面只是在平面的基础上生成的,毫无美感可言。

3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3.1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重新定位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应该由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偏重理论教学的思路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实践设计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教学形式由以老师集中的理论授课为主的转变为以学生进行多个专题的实践设计为主要内容,理论知识的讲授穿插在各个设计专题中。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下,老师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体转变为学生设计过程中的协助者、引导者,在学生完成各个设计专题的过程中一对一的辅导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做具体的指导,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学生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中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根据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查阅相关资料、制定设计进度安排,并进行实践设计,最终完成专题设计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学习,一起合作解决问题。

3.2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中理论教学部分可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把握设计中的主要矛盾,选择可行的解决方法,寻找设计的切入点。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对比不同方案的优劣,为提高设计能力打下基础。参观加实例分析的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设计专题相关知识的印象。老师通过方案图片介绍多个相关建筑设计实例,研究其功能组织、立面细部做法、建筑形体与色彩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各个方案的设计思路及其优缺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设计专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除了通过图片展示开展案例式的教学,也可以将上课地点移至真实的建筑空间内,更直观地从功能设计、形态设计、空间设计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更直接的接触和感受建筑空间,并进行对比分析。

3.3教学内容应选择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设计专题,严格控制设计进度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从深度和广度上无法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相提并论,因此课程内容应以大量性建筑作为设计专题以培养学生具备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将现行的建筑设计标准和规范最大限度的融入教学和设计中,不仅能够端正学生严谨和规范的设计态度,也能够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查阅规范的良好习惯。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设计构思的过程要进行层层控制,严格检查各阶段设计草图,以实现学生在每个设计阶段都能有所收获。为保证设计质量,老师要严格按照设计控制学生的设计进度,,学生的最终成绩也应涵盖学生平时的表现。

篇(10)

电子图书室是指一个特定组织范围内用电子方式存贮图书、期刊的全文内容,为用户提供访问、检索、查询和全文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电子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青睐于在网上查阅资料、搜索信息、阅读文章。电子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知天下事,读天下文章。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相比,电子图书室有着方便、快捷、容量大等等优点。而传统意义上的以印刷型书刊、文献为主的基层图书馆,受到发展规模、场地、环境、服务等要素的制约,已不能吸引多数读者的需求,导致图书馆日益门庭冷落,业务逐渐萎缩。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县级基层图书馆每天来阅览室看书的人寥寥无几,每天来借书的人更是少而又少,有的图书馆年借书量甚至只有百人。作为基层图书馆,基层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汲取之处,其发展现状实是令人担忧。

(二)、电子图书室的建立弥补了图书馆场地不足的缺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商品房、商业区的大规模开发,城市中心土地面积正在急剧缩小。而传统意义上以印刷型书刊、文献为主的藏书方式对图书馆的面积、规模有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有大面积的藏书室、借书室、阅览室等等,还要有采编室、收发室等相关办公科室。作为基层图书馆,既无权,又无钱,加上很多地方政府对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不够重视,因此,很难会在城市中心地段建设正规化、规模化的图书馆。而图书馆如果建在郊区,则又给读者带来很多不便。有些地方的老图书馆,地理位置虽在城市中心,由于建造年代较久,规模、面积都较小,也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图书室表现出了它特有的优点,基本上只要求有一个大规模的空间,装上相应的电脑设备,就能满足读者读书、看报、查资料等各项要求了。电子网络藏书容量大,对场地大小无特殊要求,无疑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首选。

(三)、电子图书室弥补了基层图书馆藏书量在逐年减少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每年都要投入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去购买新书、报刊、杂志,随着物价的上涨,书籍、报刊、杂志的价格涨幅也很大,原来只需几元甚至几角钱一本的书现在要卖十几元甚至几十元,而政府对图书馆经费的增加远跟不上书本的涨幅,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图书馆的购书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以印刷版为主的书籍破损快、折旧率高,每年都在大量减少。旧书毁损,新书购买量下降,导致很多基层图书馆的藏书量在逐年减少。而网络化、信息化的电子图书室,不用纸张实物,不存在破损、虫蛀、火烧、雨淋等折旧,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四)、电子图书室迎合了更多读者的需求。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都追求高效、快速,这是电子图书室的又一大明显特征。要查自己想要的资料,传统的图书馆藏书,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成堆的书刊中找到相应的书本,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翻看整本书,找到的还只是个别观点或资料,而在电子图书室中,读者只要在电脑的搜索栏中键入相应的关键词,电脑中便会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资料内容,大大节省了读者搜索查找的时间,同时,各种相关观点、信息、资料给了读者更多选择的空间,从而迎合了更多读者的需求。

二、建立电子图书室存在的困难。

(一)、财政对基层图书馆的投入不足,导致发展基金短缺。由于公共图书馆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它的运营经费统一由基层财政拨款,而稍有财力的地方政府往往把钱投在了工业项目、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教育等事业,又因图书文化事业一直未被列入关系民计民生的问题之列,所以基层政府对此的投入相当有限,所拨之款只够维持图书馆的基本运营,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空间。而电子图书室的建立,前期必须要有一笔大的资金投入用以购买电脑设备、安装网络设施,这对资金问题是一个挑战。

(三)、工作人员不能完全胜任电子信息时代的工作需求。

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能完全胜任电子信息时代的工作需求的主要原因有:1、基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较大,基础学历较低的特点,导致他们接受现代化的电子设备的能力相对较弱。2、传统的借阅方式都是简单的手工操作,编个号、登个记,简单机械,易懂易学易做,与现代化、高科技的电脑操作截然不同。3、因工作性质、资金不足等原因,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任何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还未在基层图书馆开设的电子图书室的专业电脑培训了。

三、建立电子图书室的对策分析。

(一)、争取政府的首期资金投入。

建立电子图书室要购买一批电脑设备,相应的配件设施,网络布局,还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所以首期投入需要的资金较多。但从长远角度出发,电子图书室的设立在资金投入方面要比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少很多,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每年都要花相当一部分资金去购买新书、报刊、杂志等,而电子图书室节约出了购书的资金,只需投入少量的基本维护费用。基层公共图书馆是非营利性组织,是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汲取之处,应向相关部门反映建设好基层图书馆的重要性,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向有关部门说明设立电子图书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从长远上看对资金投入的节约度,争取政府财政的资金支持。

(二)、加强对工作人员相关业务的培训。

图书馆作为集文化、教育、宣传、信息传播、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机构,工作人中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对图书馆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建立电子图书室,对工作人员所具备的能力要求更高,计算机作为现代电子图书室中的一个基本工具,必须人人懂,个个精,而这些现代化的电脑知识不是依靠工作人员自身的学习就能够掌握的,要通过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专业培训才能完成。作为单位,应该为工作人员的电脑业务培训提供资金、师资、场地等各方面的支持,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各种保障,主观配合客观,提升基层图书馆的档次,更好地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霞:论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继续教育,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6)。

2、王培风,邓清屹:对21世纪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思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4)。

篇(11)

2.建筑结构产生震害的原因

2.1扭转破坏

如果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不当,造成结构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发生较大偏差,由于过大的扭转反应或集中变形,极易导致结构在地震中产生严重破坏。例如,据资料记载,在唐山大地震中,位于天津的一座平面布置为L形的建筑,由于不对称而产生了强烈的扭转反应,导致距离转动中心较远的东南角和东北角处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东南角柱产生了较大的纵向列缝,混凝土内部钢筋外露,东北角处的梁柱节点混凝土酥裂。

2.2薄弱层破坏

如果结构的不同部位结构刚度相差悬殊,上下结构刚度突变较大,则当地震来临时,会使结构的变形集中发生在刚度薄弱的部位。比如,1995年的阪神地震中,发现大量的20层左右的高层楼房都在第五层处倒塌,后来分析其原因得知,在日本旧的抗震规范中,允许结构在第五层以上部位结构的刚度较弱。

2.3防震缝处碰撞

防震缝是为减轻或防止相邻结构单元由地震作用引起的碰撞而预先设置的间隙。如果防震缝的宽度设置不够,防震缝两侧的结构单元在地震时就会由于相互碰撞儿发生破坏。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北京民航大楼防震缝处的女儿墙遭到破坏,北京饭店西楼伸缩缝处的贴假砖柱脱落,内填充墙侧移达50mm。

3.震害的破坏形式

3.1整体破坏形式

混凝土结构的整体破坏形式按破坏性质可以分为延性破坏和脆性破坏,按破坏机制可以分为梁铰机制(即强柱弱梁性破坏)和柱铰机制(即强梁弱柱性破坏)。梁铰机制即塑性铰出现在梁端,此时结构能承受较大的变形,吸收较多的地震能量;柱铰机制即塑性铰出现在柱端,此时结构的变形往往集中出现在某一薄弱层,整个结构的变形较小。

3.2局部破坏形式

构件塑性铰处的破坏:构件在受压或受弯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塑性铰处,混凝土发生严重的脱落,并且钢筋会向外凸出,混凝土柱的破坏一般发生在柱的上端或下端,其中上端更为常见。其表现形式为混凝土压碎纵向钢筋受压屈曲;混凝土构件的剪切破坏:当构件的抗剪强度较低时,会发生此类破坏,剪切破坏多为脆性的;节点破坏:当节点的配筋不适当时(节点处箍筋过少或节点区钢筋过密),会出现十字交叉裂缝式的剪切破坏,节点破坏的后果往往会较严重;短柱破坏:当混凝土柱较短时,剪跨比过小,刚度较大,柱中的地震力也较大,也容易导致柱的脆性剪切破坏。另外,混凝土结构的局部破坏还有填充墙破坏、搭接处破坏等。

4.提高结构抗震性的措施

4.1合理选择结构形式

①框架结构

不同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也行应不同,通过工程经验和科学分析得出,框架结构一般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框架结构的特点是结构自身重量轻,适合于要求房屋内部空间较大、布置灵活的场合。结构整体重量的减轻有助于提高结构抵抗地震的能力,框架结构如果设计合理,具有较好的延性,抗震性能良好。但是由于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在地震力的作用下,水平变形较大,容易造成非结构构件的破坏。当结构较高时,过大的水平位移引起的P-效应也较大,从而导致结构的损伤也更为严重,所以,框架结构的高度不宜过高。

②抗震墙结构

抗震墙结构的特点是侧向刚度大,强度高,空间整体性能好,然而由于墙体多,重量大,相应的地震作用也大,并且内部空间的布置和使用也不够灵活。抗震墙体结构比较适合于住宅,旅馆等建筑结构。这类建筑墙体多,分割较均匀,使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达到较高程度的统一。

③框架-抗震墙结构

在抗震结构中,为满足底层设商店等大空间的需要,设计时,常把底部基层设计成框架-抗震墙结构之类的底部大空间抗震结构,但对其高度加以限制。框架-抗震墙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纯框架和纯抗震墙的结构缺点,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刚度较大,自重较轻,平面布置较灵活,并且结构的变形均匀,抗震性能良好,特别适用于办公楼或旅馆等建筑结构。

④楼盖的结构形式

楼盖在其平面内的刚度应足够大,以使水平地震力能够通过楼盖平面进行分配和传递。在楼盖形式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现浇式楼盖,其次是装配整体式楼盖,最后才是装配式楼盖。

5.结构布置对抗震的影响

5.1墙体布置

非承重墙的材料、选型和布置,应根据烈度、房屋高度、建筑形体、结构层间变形、墙体自身抗侧力性能的利用等因素,综合分析后确定。非承重墙体应优先选择轻质墙体材料。

非承重墙体的布置,应避免使结构形成刚度和强度上分布的突变。墙体与主体结构之间应有可靠的拉结,应能适用主体结构在不同方向上的层间位移。8、9度时应具有满足层间变位的变形能力,与悬挑构件相连式,尚应具有满足节点转动引起的竖向变形能力。外墙板的连接件应具有足够的延性和适当的转动能力,并且满足在设防烈度下的主体结构的层间变形要求。砌体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小其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并应设置拉结筋、水平连系梁、圈梁、混凝土构造柱等与主体结构可靠的拉结。

5.2平面布置

结构的平面布置是指在结构平面图上布置柱和墙的位置以及楼盖的传力方式。结构布置应简单、规则、对称,在框架结构和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心线和抗震墙中心线、梁中心线与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大于柱宽的四分之一。

从抗震角度分析,平面布置最主要的是使结构平面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相重合或尽可能的靠近,以减小结构的扭转反应。地震引起的惯性力作用在结构构件的质量中心,而楼层平面的抗力则作用在其刚度中心,当二者的作用线不重合时,就会产生扭矩,其值等于两者作用线之间的距离乘以楼层惯性力的值。所以,结构平面的布置,应尽可能的再x和y的两个正交方向上对称,并且平面布置应使得平面作为一个截面有尽可能大的抗扭刚度,以抵抗实际情况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扭矩。

5.3防震缝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