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有效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8 11:32: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有效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有效管理论文

篇(1)

向阳河灌区地处吕梁山东麓,是省注册万亩自流灌区之一。灌区水源为位于汾阳市西北峪道河镇向阳匣口的桃花泉。泉水最大流量0.13m3/s,多年平均流量0.07m3/s。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5万亩。灌溉范围包括两个乡镇十三个自然村,同时承担下游十五个村庄一万余人的饮用水。灌区自成立运行以来,为汾阳一方经济特别是是农业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近年来,由于爱利益驱使,许多当地村民置生环境和水量锐减于不顾,抱着靠山吃山的想法,在泉源保护范围内大肆开采白云石,灌区方圆几公里,不时可听到炸药爆破的响声。据不完全统计,仅向阳村现有石场八座,其中具备开采资格的仅一家,属地质矿产局发证。就因为私人在泉源放炮采石一事,灌区曾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然收效甚微,但从日渐锐减的水量来看,个中因素却不容忽视。

事实上,随着人口增加与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社会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于水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工农业竞相开发地下水,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从而出现大面积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建筑物破坏现象,有的已造成资源难以再恢复。水资源是有限的,也是其它资源无法代替的,如果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其后果难以估量。

1加强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这固然是从农业生产角度来看的,但足见我国人民早已对水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如今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来说,真是春雨胜如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水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与其它商品相比,水资源有其独特性。

1.1不可替代性

水是生命之源,维持着地球生物的生存,不可用别的资源代替,生态系统离开水,其连续不断的循环就将终止。

1.2多功能性

水的用途最为广泛,除了供人类日常生活外,更多的是用于工农业生产,如炼钢,造纸,发电,航运,农灌,养殖等,水资源的这种多功能性,别的资源无法相比。

1.3有限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量、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水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的可开发与可利用程度是有限的。

2改革水资源管理模式

水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自然循环体系,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其独立性,是指它不需要人为的施加外部因素,如大气、环流、风、阳光、生物、土壤等,水资源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管水、治水不能单一化,不能只治标不治本,

要标本兼治,将其溶入整个人类生态系统中综合考虑,综合治理。

目前,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虽然明确水利部门是水资源的主管部门,但建设部门、地矿部门、环保部门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管水,造成水权分散,各自为政,从而缺乏对水资源浪费,污染及布局不合理现象的有效管理,从管好水、用好水和发挥水的最大效益出发,迫切需要一龙治水管水。把地表水、地下水的管理统一到整个社会资源体系中,统一到维持生态平衡中,统一到环境保护中,把供水、灌溉、抗旱、水土保持、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将乡村用水、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全面规

划,合理调配,平衡供需,使水资源再生成为可能。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逐步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如运用计算机管理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使水资源得到总体最佳利用。以色列是一个地处旱区域、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总量仅17亿,但由于重视科技,因而成为世界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比北京市高4倍。我国在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方面应学习以色列的经验。

3实现以节水为核心的水资源合理利用。节水是控制一个地区需水量盲目增长的有效

途径,也是区域水资源调配的基础,我国当前节水有巨大潜力可挖。

3.1农业节水在农业生产上应积极提高灌溉效率,防止浪费,建立高效节水农业。我

篇(2)

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有效管理的核心,同时也是影响工程完成程度好坏的重要因素。图纸是指导整个工程具体施工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图纸的设计好坏决定着工程质量的高低,因此在施工的准备阶段,图纸设计人员要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地点进行认真而仔细的考察;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建设人员要对图纸的建设内容做到了如指掌,梳理出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将整个工程的整体质量控制分割成不同的阶段分别进行管理;此外,对重难点建设的部分要仔细制定施工方案,并将当前的施工状况与蓝图效果进行对比,找出不足之处进行优化,以减少质量问题。另外,施工工艺的使用液要做到尽善尽美,要根据实际情况差异性使用,还要重视工艺的创新,不能将已经被时代淘汰的工艺在应用在建设施工中,以免出现意外。

1.2进度管理是保障

进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建筑的施工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进度应该与工程的设计、资金流动情况和人员配置相符合,如果施工过快,一些隐藏较深的安全隐患则不能被及时发现,如果施工过慢,则会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因此,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进度,要将所有的保证措施做到位,做日常备案和定期检查的时间一定要留出来,不能因为工程任务急就放弃这些工作的执行,一旦质量保证不到位,那么建筑施工的成果很有可能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最终还会导致坍塌和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同时也要严格打击拖沓施工的现象,若果不能按时交工,除了会浪费建筑资料之外,还可能影响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实施。

1.3投资控制是基础

任何建筑施工工程都需要资金的投入来维持,同时也要求在施工完成之后能够获得良好的收益。由于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特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银行贷款,其次是企业自身资金和民间投资,这就要求施工的收益要足以支持企业返还银行贷款及其利息。首先,施工企业要拥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建设,不能工程进度过半,资金链断裂,资金供应不上而导致工程被迫停止了,其次要严格控制各个阶段的资金使用,如果有建设方案的变更和建设材料的报废与改变,都要认真记录在案并对本阶段的成本重新进行核算。

二、强化建筑工程中有效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准备阶段的有效管理措施

2.1.1严格控制物资采购

建筑材料、建筑配件和建筑设备是建筑施工的必要物资,其中一部分体积比较大和价值较为昂贵的机器由建设单位提供之外,剩余的大部分物资都要由施工企业进行采购。如果采购的原材料质量不达标,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缩减建筑的使用寿命;如果购买的设备不符合建设要求,会增大建设成本投入和时间投入;如果配件的选取不合适,虽然并不会将安全和质量隐患立刻显现出来,但是时间长了则会大大影响房屋的使用。因此,建设施工企业在施工的准备阶段一定要严格控制物资的采购,要对材料供应商的资格进行审查和材料的合格证书进行审查,杜绝残次品进入施工场地。

2.1.2完善施工组织设计

高质量的建筑施工成果与周密而精细的组织计划密不可分,其中最终要的方面就是施工方案的制定,其中包括工程各个阶段的划分及施工任务安排、建设设备机械与主要工艺的选择、保证质量的各种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的组织措施。施工阶段的有效管理措施。选择施工方案时首先要参考国家的政策规定和行业标准,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建设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施工成本和增加工程收益,做到技术达标、质量过关和组织合理。施工方案除了核心方案之外,还要制定一些辅助和保险的预备方案,一旦建设施工出现变动,原来的方案无法维持正常的施工进度,就要立即启用备选预案来维持施工活动。

2.2施工阶段的有效管理措施

2.2.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建设工程的直接执行方是负责具体施工的健身人员,虽然外界环境和工程建设物资能够影响工程的质量,但是从根本上说,人才是直接决定工程好坏的主导者。因此,要想对工程的施工阶段进行有效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优化职员的结构配置,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的投入要有计划,不能盲目地只在劳动性质的岗位投入过多人员,而忽视了管理岗位和监督岗位的人员配置;另一方面是资源总量的优化,要严厉打击拖沓施工的现象,除去冗员和撤销重复岗位,从而使每一职员能够得到最合理的使用。

2.2.2建立完善的奖惩和竞争机制

没惩罚就没有约束,没有奖励没有刺激,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有效管理时应该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奖惩制度要有一套完备的执行标准,对于在建筑中在自身岗位表现良好的,或者是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安全和质量隐患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其中应包括物质奖励和升职奖励;而对于在本质岗位中因疏忽而造成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除了要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给予口头批评、行政警告、罚款甚至是开除职位的惩罚。为了促进施工企业风气转变和提高工作效率,职员通过竞争机制来保持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维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和提高其综合实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3加强成品保护和工程评估

建设工程的每一个阶段完成后,如果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就会对成品造成损伤,其中有些损伤难以恢复,在以后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会严重影响使用寿命和处于建筑物中人员的安全。因此,在工程的分部或者是整体建设完成后,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手段,避免建筑物的锈蚀、材料的剥落和环境的污染。在施工完工之后,要根据国家相关的行业标准,对工程进行评估,从质量、安全和收益等多个方面对其作出评价。

篇(3)

20名护理人员均在本院工作了3年以上,其中护士长2名,护师10名,护士8名;门诊补液室6名,病房护理部8名,小区服务点护士站6名;年龄25-43岁,平均(31.2±3.3)岁。20例出现护理风险事故的患者中,门诊补液室10例,病房护理部8例,小区服务店护士站2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7-81岁,平均(62.1±3.4)岁。

1.2方法

采用常规的问卷调查法,根据我院具体的护理管理情况,设计问卷调查表,护理管理工作的问卷主要有护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和福利措施组成,有24道题目,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实施越好。问卷信度α系数为0.893,对护理人员发放;对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当时的处理方法,找出护理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关对策。

1.3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粮采取()表示,组间对比行X2检验,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院管理措施实施情况

医院人员管理评分明显高于护理质量管理和福利措施管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风险发生因素

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现,因护理管理不当造成的风险事件15例(75.0%),患者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事故5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护理管理不当中,有护理制度不完善、业务水平较差、医患沟通问题、责任心不强等几个方面,其中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占整个护理管理不当的53.3%,是护理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

篇(4)

引言

过流保护电路是电源产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其控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关断方式和限流方式。限流方式由于其具有电流下垂特性,故障解除后开关电源能自动恢复工作,因此,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限流保护电路首先要有一个电流取样环节,目前,一般的做法是串联一个小电阻或者是用霍尔元件来获得电流信号。当取样电流比较小的时候,这两种取样方法都是可取的。但当取样电流比较大时,电阻取样会有较大的损耗,降低了变换器的效率,而霍尔元件取样其体积比较大,且价格昂贵,对整个电源的成本也是个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提出一种简单有效的限流保护电路,克服了以上两种方式取样大电流时的缺点。它适用于正激、反激等各种变换器,而且成本也比较低。

1限流保护电路工作原理

图1中虚线框外的电路是普通的峰值电流方式的PWM控制电路,利用电流互感器取样峰值电流。图中所示的PWM芯片是ST公司生产的L5991[1]。虚线框内是本文所提出的限流保护电路。它利用峰值电流控制中的电流信号作为输入信号,通过一个由D1,R1,C1组成的峰值保持电路和由运放组成的PI环节得到一个误差信号,在变换器的输出电流超过限定值的时候,该误差信号就会控制PWM芯片的占空比,从而使输出电流保持在限定值。由于D2存在,当输出电流低于限流值时,该部分电路对占空比的控制不起作用。

下面以正激变换器为例,阐述限流保护电路的工作原理。

正激变换器如图2所示。设图1中A点电压为va,B点电压为vb,C点电压为vc,图2中流过开关管的电流为is,电感电流为iL,输出电流为io。电流取样变压器原边电流,即流过开关管的电流is。并作以下假定:

1)二极管D1的导通压降是VD1并保持不变;

2)R1在实际电路中的作用是与C1组成RC吸收网络吸收尖峰,这里假定为零;

3)正激变换器电感L电感量较大,电路工作在CCM模式且电感电流波动较小。

则正激变换器限流保护电路的理论工作波形如图3所示。其一个开关周期可以分为3个工作阶段。

阶段1(t0-t1)t0时刻vg>0,开关管S及二极管DR1导通,iL线性上升,所以,原边电流is也线性上升,va也随之上升,此时间段va-vb<VD1,二极管D1处于关断状态,vb通过R3放电,呈下降趋势。

阶段2(t1-t2)t1时刻va-vb>VD1,二极管D1开始导通,vb随着va线性上升。

阶段3(t2-t3)t2时刻vg=0,S关断,is=0,则va=0,二极管D1关断,vb通过R3放电,直到下一周期的到来。

从图3中可以看到vb是一个波动的电压,但是在实际电路中,由于图1中时间常数R3C1取得比较大,vb的波动很小,可以近似为一个直流电压。

根据假定3),电感电流的波动较小,即va的斜率比较小,另外VD1较小(是因为流过二极管的电流很小,实验中采用1N5819实测值为200mV左右),则vb的值近似地等于vaD(va在DT时间内的平均值)。从图3中可以看到VaD与输出电流io成正比,也即vb近似与输出电流io成正比,假定vb=Kio,K为常数。

我们知道,当限流保护电路工作并达到稳定状态时,vb=vc=vref=Kio,此时输出电流io即为限流保护值。因此,通过改变参考电压Vref即可改变限流保护值。

2限流保护点补偿电路

在输出电压一定,输入电压为宽范围时,由于占空比随着输入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应用于不同的拓扑,限流保护电路的工作情况会有所不同,下面以正激和反激式变换器为例进行理论分析。

在分析之前先作一个假定:由前面分析已经知道vb的值近似等于vaD,在此令vb=vaD,并且在以下的波形图中都以直流电压出现。

2.1正激变换器

根据限流保护电路的工作原理及以上假定,则有

vb=vaD=isDn2R=ilon2R/n1=ion2R/n1(1)

io=n1vb/n2R(2)

式中:isD为is在DT时间内的平均值;n1为变压器原副边匝数比;

n2为电流互感器原副边匝数比;

iLo为电感电流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

当限流保护电路工作并达到稳定状态时,vb=vc=Vref,io即为限流保护值iomax。则

iomax=n1Vref/n2R(3)

从式(3)中可以看到,n1,n2,R为常数,在Vref一定的条件下,iomax是个恒定值,并不随输入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2.2反激变换器

反激变换器如图4所示,同样有

vb=vaD=isDn2R=iLon2R=(iDD''''n2R)/n1=(ion2R)/n1D''''(4)

io=(D''''n1vb)/n2R=[(1-D)n1vb]/n2R(5)

式中:iLo为电感电流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反激变换器的电感即变压器原边励磁电感);

iDD′为流过副边二极管D的电流iD在(1-D)T时间内的平均值。

又有Vout=VinD/n1(1-D)(6)

推出D=n1Vout/(n1Vout+Vin)(7)

将式(7)代入式(5)得

io=[1-(n1Vout/n1Vout+Vin)n1vb]/n2R(8)

当限流保护电路工作并达到稳定状态时,vb=vc=Vref,io即为限流保护值iomax。则

iomax=[1-(n1Vout/n1Vout+Vin)n1Vref]/n2R(9)

从式(9)中可以看到,n1,n2,R为常数,在Vout及Vref一定的条件下,iomax随着Vin的增大而增大。

比较式(1)和式(4)可以发现:在vb一定时(即限流保护电路工作并达到稳定状态时参考电压Vref一定),不管是正激变换器还是反激变换器,电感电流平均值iLo都不随输入电压的变化而变化。造成两者区别的关键在于:正激变换器的输出电流是连续的而反激变换器的输出电流是断续的。对于正激变换器来说io=iLo,而对于反激变换器来说io=n1(1-D)iLo。由于在输出电压一定时,占空比D会随着输入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反激变换器的限流值将会随着输入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图5和图6分别给出了假定io不变时,不同输入电压正激变换器和反激变换器限流保护电路的理论波形,图中输入电压Vin2>Vin1。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当参考电压恒定时,正激变换器限流值也是恒定的,跟输入电压没有关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理论分析是基于vb=vaD的假定,当输入电压变化时,vb=vaD的近似程度也会不同,所以,实际上正激变换器限流值

也会随着输入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只是波动很小,这个在之后的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到。

反激变换器限流值随着输入电压的变化而有较大变化,因此,需要采用一定的措施来进行补偿,使限流值的变化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从式(9)中可知限流值随着输入电压的增大而增大,也即假定限流值不变的话,vb随着输入电压的增大而减少。因此,需要对vb作一定的补偿,补偿电压应随着输入电压的增大而增大,从而来抵消vb的变化。用输入电压来作为补偿信号是一种可以选用的方法。输入电压通过一个电阻接到图1的C点,如图4虚线所示,此时限流保护电路工作并达到稳定状态时,vc不再等于vb,而是

vc=vb+[(vin-vb)R2]/(R2+R4)

vc的第一部分vb随着Vin的增大而减小,而第二部分随着Vin的增大而增大,从而达到抵消的目的。R4的取值理论上可以根据最大输入电压和最小输入电压时vc相等来求得(R2取值已定的情况下),再在具体实验中进行微调,以求得到最小的限流值变化范围。

3实验结果

一个带有本文所提出的限流保护电路的正激变换器,和一个带有限流保护电路和补偿电路的反激变换器验证了上述的理论结果,其电路参数如表1所列。

表1电路参数

变换器

Forward

Flyback

输入电压/V

9~15

9~15

输出电压/V

24

5

输出功率/W

240

35

工作频率/kHz

100

100

图7给出的是输入电压12V,电路满载工作时的限流保护电路工作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到,它的实际电路波形跟理论波形是一致的。

图8及图9分别给出了输入电压分别为9V,12V,15V,电路满载工作时正激变换器和反激变换器限流保护电路va的波形,与图5和图6的理论波形也是一致的。

图10则给出了正激,反激补偿前和反激补偿后实测限流值随输入电压变化的曲线。正激变换器限流值随着输入电压变化基本不变,而反激变换器限流值在补偿前随输入电压的变化有较大的波动。但是,在加了补偿电路之后反激变换器限流值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改善,证明了该补偿电路的有效性。

篇(5)

当前,金融海啸又一次波涛汹涌地席卷全球。作为我国经济主导力量的国有企业,能否经受这场考验、继续发挥支撑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抵御金融海啸的能力以及整个国民经济能否继续平稳运行。作为国企的基石——员工,其自身状态和能力,又直接关系到国企的自身发展能力和潜力,因此,构建有效的国企员工培训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国有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对员工培训重视度不够

尽管这些年来大家一直呼吁要加强培训,重视知识与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国有企业仍未脱胎于旧的组织模式,不但没有设立专门培训机构及人员,甚至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入到企业行政或后勤事务中,不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具体到管理者,有些人思想上还停留在对劳动者数量的要求上而不向劳动者素质提高方面转变,往往注重设备、人力、工作时间而忽视员工素质及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的方法。除此之外,一些企业领导还将培训看成就是组织理论学习和政治思想教育,没有将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来看。

2.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有大幅减少的不良趋势,根据部分国有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加强对员工人力资本投入的国有企业只占5%;20%左右的国有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人均只有10元~30元;30%的企业只是象征性的花费一点培训费,年人均不足10元;其余的就是一些亏损的国有型企业,已停止了人力资本投入”。而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有许多,大致归纳以下几点:(1)管理者的错误观念。一些管理者将聘用看作为培训,当本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不能满足要求时就直接去市场招聘来满足要求的员工,用解聘和招聘来代替培训。很多人认为培训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培训不仅是提高员工技能,更在于让员工感受到本企业的文化,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忠诚度,这对国有企业适应未来国内外市场渐趋融合、企业间更加激烈的竞争是极其必要的。(2)员工的流动性高。这也决定了企业管理者不愿意对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的员工实施培训。国有企业中技术、管理人员流失率高达60%,这的确是企业投资培训最苦恼的事。(3)传统培训体系的缺陷。国有企业的管理受原先计划经济的影响,通常会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简单的培训以应付当前需要,导致企业培训失效甚至中途流产。培训计划的失败会挫伤管理者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4)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有些国有企业不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企业效益下降从而阻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据国家经贸委1999年统计,全国6.78万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的有3万家,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亏损面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工资奖金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道难题,培训就更是日程之外的事情了。

3.培训机制不完善

我国国有企业在培训评估机制建设上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对培训效果的检验仅局限于培训过程,当员工回到实际工作岗位时,培训效果并不能从中体现,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其次,考评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数企业都惯以考试成绩来说明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再作跟踪调查,使得培训效果很难延续在实际工作中。第三,评估记录缺乏专业管理,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完整的员工培训记录,使培训效果分析缺乏数据依据,在下一次的培训中也不利于查漏补缺。

4.培训师资不符合要求

部分国有企业的职工培训学校普遍存在布局分散,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相当多的培训学校条件不完善,设施不配套,培训层次低,整体效益差,有的培训人员所教的知识并不适用于现代企业的需要,文化基础课教师多而操作技能课教师缺乏,有时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离规定的要求相差甚远,最终会影响培训效果。

二、对策与思考

1.培训观念的转变

企业要树立科学的培训理念,提高培训的重视度,这是建立任何一种培训体系的思想基础。作为企业管理者,在人才的管理、培养、使用和开发等方面一定要以人为本,力争做到“人、事”相宜,用合适的人才做合适的事,各尽其能,把知识、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努力造就出色的人才,增强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2.增加培训资金和建设投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所需的岗位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员工的素质不断地提高以适应企业变化。“据1999年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薪酬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培训费用的投入上,75%的外企每年的培训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1%~5%,其中企业内部培训预算每人每年1636元,外训3384元,其中高科技企业在人均培训费和培训时间上都排第一。有的管理者会担忧:目前国有企业员工流失率非常高,要是再增加培训资金投入必定会有一定风险,但企业必须认识到,培训的部分成本已由员工承担,反映在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奖金、福利的减少,现行政策也鼓励企业采取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的做法,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由于员工流失而产生培训损失的风险。

培训的资金除了投入在员工自身的软件建设上,还要加强培训实体的建设。“职工培训学校也好,职工培训中心也好,都是培训实体,是员工培训的载体”。实体建设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员工培训的质量,所以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立精干有效的专业化培训中心。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办学弊端,充分利用现有优良的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布局结构调整,按照专业性质分类,建立适应培训需要的专业化专业培训中心。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培训教材,使大纲内容与员工岗位职能要求和考核标准相一致,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第三,加强员工培训两支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要聘任生产经营单位的优秀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切忌将各单位的富余人员“优化”到学校。努力建设德才兼备的学校领导班子和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第四,要注重实习培训,这是培训教学与传统教学最显著的区别。根据培训需要,可开展校外实习教学基地,为培训高质量人才创造条件。第五,努力拓宽员工培训经费来源,鼓励开展有偿培训,既减轻公司资金投入的压力,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完善国有企业培训体制

(1)我们要对员工培训进行科学分析。培训需求就是员工的工作能力、绩效与工作要求及标准之间的差距,企业培训就是为了通过各种手段缩小差距。培训的需求分析是建立完善的培训体制的基础和前提。通常需求分析包括三部分:组织需求分析、岗位需求分析、员工个人需求分析。现在许多企业只注重企业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分析,而忽略了员工个人需求,这种做法既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又不利于培训过程中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我们在企业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措施:①企业培训计划必须依据于企业生产及发展的需要,不能脱离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②企业提供的培训计划必须能协调企业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③培训计划和其他管理、生产计划一样,必须注重时空上的结合。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之间应互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之间要相互协调。④企业应根据科技进步和发展做出有预见性的培训计划,以满足企业纵深发展的需要,使培训计划及时有效。⑤培训计划要建立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统计分析和需求预测的量化基础上,而不是主观意愿的制定,必须要做到客观、科学和合理。

(2)采取科学有效的培训技术和方法。培训方法和技术革新将成为培训体系建设的重点。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方法可分两大类:第一类方法是“请进来式”,即由企业出面请各大院校的教授或专门从事培训的专家到企业来,对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进行专门培训。第二为“送出去式”,这类方法常用于跨国公司,尽管我国国有企业由于资金能力、企业规模等因素限制,无法为员工提供较多的出国培训的机会,但与各大高校联合办班来培训员工或将企业中有发展潜力的员工送到一些绩优企业接受管理培训和实习还是可行的。

(3)随着企业对培训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现代化的培训技术和手段运用到员工培训中来。比如世界著名的IBM公司创立了一个叫“培训空间”的专门培训场所,员工可以通过可视电话或电脑网络参与各种技能训练和管理技术培训。实践证明,这些灵活、便捷的现代化培训手段不但能使企业培训计划顺利执行,提高培训效率,而且大大拓宽了企业员工的视野和接触范围,为他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机会。在国有企业的培训实施中,就可以借鉴跨国公司的先进经验和技术,通过改善培训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培训效率,增加员工对培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在有先进的培训技术方法作支撑后,我们还应对员工培训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和总结。员工培训的评估标准可参考可卡帕切可提出的四个标准:①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意见或看法;②知识标准即员工通过培训学习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等;③行为标准即员工在培训后的行为变化;④成果即培训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这四项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培训信息,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培训项目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在设立培训评估标准后,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培训评估方法和手段。具体的评估方法有:控制小组法;事前事后测试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目标评价法等,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在进行评估时,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评估手段,如直接向上汇报、调查问卷评估、检查培训记录、跟踪调查等,在这些评估手段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训记录系统的建立,它往往是培训评估系统的基础,是整个培训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5)是要建立适当的员工培训激励机制,可以说培训最终的效果就取决于激励机制的实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对激励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后提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发挥到80%~90%”。培训激励机制概括为三方面内容:(1)将培训本身作为企业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人才在企业中有培训“充电”的机会,会使他们感到企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视,自觉自愿为企业服务和贡献。(2)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进行物质、精神奖励或晋升激励。在企业中参加培训的人往往都希望尽早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如能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3)企业可以要求受培训员工写培训总结。把培训中最好的、最有用的东西归纳出来最终会成为企业宝贵的资源。总之,任何培训激励方法的运用都必须坚持为人才提供发展机会这一原则,让企业员工都能学以致用,创造出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孙健敏: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外企薪酬调查浮出水面[J].中国劳动,2000,(1)

篇(6)

网络型计算机病毒具有多种传播方式,其中文件传播、网页传播和邮件传播是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网络型病毒就是通过这些方式进行传播,威胁计算机网络的健康运行,也给网络的使用者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1文件传播

作为病毒传播的常见方式,如果网络病毒存在于文件之中,当这一文件以网络的形式传送给其他用户时,就是在执行病毒程序,从而使病毒在网络计算机上得以继续传播。

2网页传播

人们往往会在网页中加入一些组件和程序,来增加网页的可视性和交互性,但病毒往往会存在于这些组件和程序之中,并进行病毒传播。因此,如果用户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不小心打开了带有病毒的网页,就会造成病毒的扩散。

3邮件传播

网络型病毒能够将病毒藏匿于电子邮件的附件之中,病毒会在用户执行附件的同时在计算机中传播,导致系统瘫痪。但目前很多网络型病毒会直接将病毒隐藏在邮件之中,而不是邮件的附件,所以当用户打开邮件后,病毒便会真正存在于计算机之中,并进行大范围的扩散。邮件病毒通常是进行脚本的编写代码,并通过系统运行来执行,从而病毒就会自动地将自身的代码放入到邮件的发件当中,进而在计算机网络中传播,例如梅丽莎和爱虫等。

有效控制病毒传播,维护计算机的网络安全

1及时升级病毒防治软件

病毒也会随着人们的治理措施有一定的进步和改革,所以治理病毒的相关软件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不能给病毒传播的机会,要及时、定时关注网络信息,及时升级计算机系统,更好地保证计算机系统的版本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避免网络病毒的入侵和扩散。

2做好系统备份

当病毒出现后,只有进行系统还原才能真正地清除计算机中的病毒,但计算机的系统还原会给网络的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不方便,甚至会导致用户部分数据的丢失,所以建议网络用户做好计算机的系统备份工作,将文件安装在计算进机硬盘的分区当中,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系统崩溃造成的损失。

3进一步利用和开发防病毒的软件

防火墙的使用能够有效防止网络病毒的入侵,但这种防火墙有一定的局限性。防火墙的使用仅限于网络当中,所以只是将外部与内部的网络隔离开来,将病毒的传播途径切断。防火墙会对网络型病毒进行前期的预测,还能够设置一定的访问权限,有效遏制病毒作用的发挥。防火墙可以有效防止病毒的入侵,但对早已存在的病毒就需要使用杀毒软件。当前,杀毒软件的清除和监测都充分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但病毒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这就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进一步利用和开发防病毒的软件,及时发现和消灭病毒,真正保证计算机的网络安全。

4提升网络型病毒的有效管理

篇(7)

保险条款是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关于保险权利义务的约定,是保险合同的核心内容。由于保险合同是一种定式合同,一般而言,条款由保险公司单方面制订,且内容复杂,专业性强。保险费率是特定保险险种中每个危险单位的保险价格。为避免投保人接受不公平的条件,保护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权益,也为减少保险公司因竞争压力对投保人作出不合理的承诺和防止保险费率上的恶性竞争,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部分国家(地区)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条款费率进行严格监管,也有的国家(地区)对保险条款费率放松监管。

一、从监管理论分析保险条款费率监管的动因

(一)公众利益理论

监管的公众利益理论认为,政府监管主要是寻求修正源于市场失效的资源误配,进而对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机制或方法。人们购买保险是为了通过交纳固定的保费获得未来的保险保障,保险条款费率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到保险客户的利益。保险客户交费在先,保险公司赔款或给付保险金在后,保险公司能否依据条款履行合同承诺,关系到社会福利和公众利益。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保险经营主体能自由进入和退出,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障碍;买方和卖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所有的卖方以同样的价格提供同质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和价值不偏离。在这种市场条件下,由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保险公司的要价(边际收入)会趋于边际费用,达到社会资源最佳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但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实际是不存在的,市场并非万能,市场失灵问题难以避免。如不合理条款费率对消费者利益可能造成侵害,还容易产生外部效应,一种产品的问题可能造成消费者对其它产品的不信任,严重的还可能引发连带效应或集中挤兑。市场中还存在“免费搭车”问题,在不成熟的保险市场中,客户从众心理严重,对保险条款费率不加以研究,对自身的利益漠不关心等。市场失灵也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破产和偿付能力不足,损害广大被保险人利益。为了保护公众利益,维护保险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政府有必要对保险条款费率进行监管。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只有完全竞争的市场,买者和卖者才可能拥有与交易有关的充分信息,但这种条件是不存在的。况且,保险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一般而言,保险条款费率由保险公司单方面制订,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积累的信息、数据,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设计条款费率时更多考虑自身的利益,客户只有买与不买或买何种保险产品的选择。为确保保险合同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保险条款往往复杂难懂,保险费率的精算更不是一般社会公众所能做到的。客户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资信状况也往往了解甚少。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对保险标的风险情况的掌握远不如保险客户,很大程度上依靠客户“如实告知”,现实中存在较多的客户有意无意地隐瞒保险标的的真实状况,逆选择问题突出,有的甚至恶意骗赔。为防止保险公司以信息资源优势侵害客户利益,必须有一个代表公众利益的监管机构对保险业进行监管。为减少和控制保险客户利用对保险标的的信息优势欺诈保险公司,也必须由监管机构加强对保险产品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及产品销售环节的内控进行监管。

(三)破坏性竞争理论

破坏性竞争理论认为,在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往往存在破坏性竞争行为。破坏性竞争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过度竞争和价格不适当。保险业的过度竞争会使成本不合理攀升,产品价格与承担的风险责任严重不匹配,产生经营亏损,削弱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侵害公众利益;价格不适当,不论是价格太高或太低,都会对公众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从保护公众利益和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出发,有必要对保险条款费率进行监管。

二、国际上保险条款费率监管的几种模式及启示

(一)国际上保险条款费率监管的主要模式

由于各国(地区)的市场条件和监管理念差异,对条款费率的监管采取不同的模式。从世界范围看,保险费率及条款监管制度大体可以分为3种模式:以市场自律为主导的松散型模式、以政府监管机构为主导的严格型模式以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混合型模式。松散型模式指国家一般只规定保险公司有一定的接受检查义务和资料公开义务,而对其经营不直接进行干涉,松散型模式以英国及我国香港地区为代表。严格型模式指国家颁布了完善的保险监管法律、法规,保险监管机构也有较强的权威,对保险公司的整个经营过程和全部经营活动进行具体而全面的监管(如统一保险市场的条款和费率),严格型模式以改革之前的日本、德国为典型。混合型模式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保险业的准入条件,规定保险公司从业遵守的准则,对某些重大事项进行直接监管,混合型模式以美国、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

英国:采取松散型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重点监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避免保险公司经营失败、破产,损害广大投保人的利益,保险条款费率由保险公司制定,不受任何监管和控制。英国的保险市场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其监管机构注重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促进竞争,强调市场效率。主张承保条件、承保费率自由竞争。

日本:采取严格型模式。以前日本的保险法对保险条款费率有严格的规定。日本的保险公司作为保险费率算定会的会员,有义务遵守算定会厘定并经大藏大臣认可的费率。随着日本新《保险业法》的颁布,从1998年7月1日起,废除了保险公司必须遵守算定会费率标准的规定。算定会只提供纯费率,保险公司在纯费率的基础上,依据公司的经验数据和管理水平拟订附加费率。纯费率加上附加费率构成产品费率,保险商品仍须送交金融厅审核后才能开始销售。金融厅对保险商品条款和费率进行实质性审查,而对于商业保险领域的商品则采取核备制。由于算定会提供的纯费率是在全国保险数据的基础上精算出来的,如果保险公司不使用,应向监管部门说明理由。说明日本保险监管机构对费率依然实行监管和调控,并非放任自流。

美国:采取混合型模式。美国的保险监管是通过州监管当局来实施的,各州制定保险监管法律,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在统一各州保险监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州保险法内容上已无多大差别,对条款费率的监管采取审批制和备案制。保险公司的条款费率必须报监管机构审批或事前备案,也有产品采取边呈报边使用的事后备案制。如纽约州的车险条款费率实行审批制,监管机构不仅对公司提出的费率进行审核,还要对条款的可读性进行审查。

(二)国际保险条款费率监管模式的启示

1.对保险条款费率采取何种监管模式,取决于市场条件。在接近完全竞争的较成熟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完善,保险经营主体、消费者理性成熟,偿付能力监管到位。保险产品将适应市场的需求而极为丰富,信息透明,消费者可以获得且有能力去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同质保险标的的平均损失率对保险费率驱动起决定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放松乃至放开条款费率监管都具有可行性。如英国,首先是有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崇尚自由竞争;其次是有发达的经纪人制度,英国90%以上的保险业务是由经纪人介绍成交的,能够通过经纪人在纷繁复杂的保险条款费率组合中选择最经济的一种;再者,在监管手段上有完善的数据搜集系统、偿付能力监控系统和法定会计制度,监管机构可以及时了解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偿付能力状况,对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及时予以处理。

2.从全球监管来看,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条款费率的监管呈放松监管的趋势,逐步走向市场化,由事前监管为主向事后监管、由合同条款和价格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为主转变。但在强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仍实行适度的政府干预,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市场化不等于完全自由化,不等于放任自流。

3.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发育成熟,公司治理逐步完善,内控逐步健全,保险公司能够真正以“经济人”理性经营;保险信息披露增强,保险客户日益成熟,能够理性选择公司和产品;保险中介市场不断发展,保险中介能够真正帮助保险客户做出正确投保选择;偿付能力监管逐步到位,能够及时预防和处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出现的问题。我国未来保险监管的发展方向应是逐步放松对保险条款费率的监管,促进市场竞争,增强市场活力,提高市场效率。但目前我国保险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参与各方不成熟,市场失灵情况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保险公司非理性经营行为仍较普遍存在,中介市场不发达,投保人对条款费率缺乏足够的了解,偿付能力监管尚处于探索阶段。如果放松条款费率监管,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上的恶性竞争,也难以保证条款费率的公平性,被保险人的利益难以保障,保险公司也可能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甚至破产,所以,尽管条款费率的监管费时费力,监管成本高,从长期来看,监管也难以左右费率的走势,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仍有必要对保险条款费率制订和执行进行必要和足够的引导和干预。

三、我国保险条款费率制订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03年之前,我国主要险种的条款费率由保险监管机构制订,其他险种的条款费率由保险公司制订,报监管机构审批或备案。从2003年1月1日起执行的新《保险法》规定,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险险种、依法实行强制保险的险种和新开发的人寿保险险种等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保险监管机构审批,审批的范围和具体办法由监管机构制定。其他保险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保险监管机构备案。恢复国内保险业务2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为满足社会对保险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断研制开发保险新产品,保险产品体系初步形成。但部分公司保险条款费率的制定和执行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产品雷同多

由于保险产品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新产品一经面世,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造成有的公司对产品开发重视不够,投入开发成本少,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照搬照抄,或对保险责任和费率简单微调,市场上产品雷同现象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上差异化、个性化的保险保障需求,特别是面向“三农”的保险产品严重不足,因产品“拿来”容易,抑制了产品创新的积极性,也挫伤了创新产品的公司的积极性,不利于保险市场的繁荣,也不利于保险公司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二)相当部分产品适销性差

产品设计方面存在市场营销理念不足的问题,往往“以我为中心”,片面强调风险控制,条款中责任范围窄,罗列众多除外责任,造成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在一些责任险产品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由于产品设计的职能主要集中在总公司,保险分支机构对产品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完整地反馈到总公司,产品开发方面存在市场调查和可行性论证不足和上下脱节、供需脱节的问题,虽然各公司向监管机构备案的产品数目众多,如产险公司报备的产品有1000多个,但真正适销对路的产品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有的产品条款通俗性不够

条款内容复杂,专业术语多,晦涩难懂,投保人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保险展业人员对条款进行解释说明,如果展业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或因利益趋动不尽职履行说明义务,则容易造成误导,埋下日后纠纷的隐患。特别是面向“三农”的产品与在城市销售的产品未加以区分,通俗性不够,农民看不懂,难以激发市场需求。

(四)有的产品定价不合理

一是有的产品定价高,多年的赔付率处在低水平,而且属小额分散险种,经营效益稳定,不会产生巨额风险,而有的险种连年亏损,产生不同险种的客户保费的交叉补贴,造成不公平。对于高赔付的险种,有的公司进行严格限制,有的干脆“一刀切”,不经营该项业务,制约了业务的均衡发展。二是有的相同险种在不同公司之间的条款差异化不明显,但价格差异悬殊,且价格高低与公司服务质量没有明显相关性。这些情况容易引发违规经营,对价格虚高效益好的险种进行返还或支付高手续费,相同险种不同公司之间费率差异太大,费率高的公司的产品销售困难,也容易导致费率上的违规打折。

(五)有的条款费率执行随意

有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人员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强,在执行经总公司精算制订和经监管机构审批或备案的产品方面存在较大随意性,依照核保人员主观判断任意扩展责任和调整费率,有的总公司内控不严,在内控方面为违规行为留下操作空间,造成市场的无序和过度竞争,导致市场资源浪费,使保险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杠杆和信息功能受到干扰而扭曲,使行业发展出现高增长和低效率并存的状况。

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错综复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占主导地位,引发一系列违规问题、内控问题、效益问题。造成保险产品创新不足既有企业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在制度设计上对产品创新的激励和引导功能不足,缺乏对产品创新的保护机制。二是偿付能力监管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目前保险市场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公司经营中盲目扩展责任、随意降低费率和从其他渠道套取资金支付高手续费、高返还等问题屡禁不止,监管机构花费大量的监管资源去查处,但收效甚微,治标不治本。这些恶性竞争的结果必然会从财务数据中反映出来,通过加强对公司财务真实性的监管和偿付能力变动情况的监测,对偿付能力恶化的公司及时采取惩罚性措施,可以引导公司更加理性经营。三是市场约束机制不完善。成熟的保险市场,市场约束与市场监控在产品管理中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在市场约束机制下,信息披露加强,产品同时接受众多潜在监控主体的监控,主体包括:投保人、同业公司、行业协会、中介机构、评级机构等。目前我国保险市场透明度不高,信息披露不充分,市场约束机制的作用还发挥不充分。

四、加强我国保险条款费率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从制度上鼓励产品创新,增强保险产品创新动力

一是对于新开发的产品规定适当保护期,保护创新公司的创新利益,避免同业不投入创新成本照搬照抄,挫伤公司产品创新的积极性,改变一家公司承担创新成本,整个市场分享创新利益的不公平局面;二是经过监管机构审批或备案的新产品,规定其保障范围和保险费率应作为同类保险产品的基础保障范围和基础费率,各保险公司开发的与新产品保障功能类似的产品,应统一使用该基础保障范围和基础保险费率,也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当扩展保险保障范围并同时合理提高保险费率,但不得缩小保障范围或降低费率,也不得以增加特约条款等方式变相降低费率或采取其他规避管理的方式;三是通过向各保险公司收取一定的费用,在保险行业协会建立产品开发奖励基金,协会组织专家组对公司新开发或修订的保险产品每年进行评审,对于突破现行保险领域、有利于促进保险业做大做强的新产品给予奖励,弥补公司产品创新的成本,在整个行业营造鼓励产品创新的环境。

(二)加大偿付能力的监管力度,抑制非理性价格竞争

偿付能力监管是保险监管的核心,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严格的偿付能力监管,促进公司更加审慎经营,确保在任何时点上满足最低偿付能力要求、符合保费总规模和承担单一危险单位的保险责任的限制要求,从而避免片面追求规模,防止总公司的错误导向造成基层公司及员工不惜成本、不顾效益甚至不负责任地以违规扩展保险责任、降低费率和高手续费、高贴费的方式掠夺市场资源,跑马占荒,从源头上扼制非理性价格竞争问题。当然,由于公司治理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保险从业队伍参差不齐,仅靠偿付能力监管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需从市场行为的层面上加强对各公司条款费率执行、费用支付等方面监管,对不严格执行经监管机构审批或备案的条款费率,无精算依据和未履行规定的程序,随意扩大或缩小保险责任,随意提高或降低保险费率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维护市场秩序。

(三)加强保险行业协会建设,提高对公司产品设计的支持力度

加强保险行业协会数据基础建设,由保险行业协会搜集各主要险种损失数据,建立数据库,供整个行业共享,为公司特别是新公司厘定产品纯费率提供更多数据支持,同时为监管机构在审批和受理备案保险产品过程中提供数据依据。对一些重点领域、重点险种,加大行业协会制订指导性条款费率力度,对于责任范围相近,但费率与行业指导性费率差异悬殊的,监管机构在审批或备案保险产品时应重点审查。避免同质产品费率差异太大,价格与价值偏离。

(四)加强对保险附加费率的监管控制,扼制高手续费、高贴费

篇(8)

一、“尝试”是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心理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尝试探究教学最基本的特点是“先练后讲”。所谓“先练后讲”,是指在知识的构建、知识的运用与发展等数学问题的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先行尝试学习解决,再由师生共同归纳讲解。这一“先行尝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其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尝试”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心理基础。一是“先行尝试”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的位置上,把学习的主动权切实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尝试中切实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亲自“试一试”并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二是在“先行尝试”过程中,学生依赖心理逐渐被“我能尝试成功”心理所克服,取而代之的是自主与自信。”尝试”中了解、“尝试”中发现、“尝试”中学会创新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追求。

引导尝试是尝试探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做好学生进行“尝试”的引导。一要鼓励学生敢试,对于尝试成功的,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之对尝试充满信心而敢去试一试;对尝试有困难或失败的,要及时给予启发引导,鼓励再试。二要做好铺路搭桥。抓住知识的新旧联系,组织好尝试前的旧知识复习,为学生搭起尝试的“桥梁”,做好尝试的准备,打好尝试成功的基础。三要科学设计尝试题,尝试题要让学生“试”有方向、“试”有目标、“试”有所获。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实际,尝试题的设计形式应有所不同。“同步尝试题”、“变异尝试题”和“发展尝试题”是尝试探究教学中尝试题设计的基本形式,只要根据内容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运用,就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尝试题。

二、创设情景,为学生创新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尝试探究教学注重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尝试和探究讨论。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创造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可用“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个中奥秘;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可利用电脑媒体对长方体的表面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创设“动态情境”,以增加学生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利用电脑媒体,设计出轮子是长方形、椭圆形、圆形、三角形等状态下运动画面效果,创设“应用情境”,以启发学生对圆的特点的认识;教学圆锥体体积时,组织学生进行圆柱和圆锥量杯互为“倒水”的实验,创设“实验情境”,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引导课堂自学是学生创新学习的直要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创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来保证。尝试探究教学注重把学习过程作为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设计如下指导:你能利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手操作试一试看;根据你的操作,能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与什么有联系?你能自己找到计算方法吗?当学生得出基本方法后,再引导思考:“ab÷2”中的“除以2”是什么意思?这样的导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产生过程”进行主动了解和“发现”,让学生学有重点,学有所获。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设计富于引导的导学提示,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能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抓联系、抓重点、找方法,学会在操作中感知,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不但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的教学目的。

四、开展“讨论”是学生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

篇(9)

在工程施工前,需要做好施工预算的编制工作,对工程施工所需要的人工、财力、材料、机械设备等数量、种类等进行有效的计算。在施工过程中,各分项目必须严格的按照施工预算计划进行资源的投放,对人力、物力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并加强技术创新,引用新施工工艺,尽量控制施工成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工程施工讲究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就施工企业来说,加强内部管理,关键在于在施工中加强对材料、设备、人工等的投入。工程施工预算是根据施工设计、图纸等采用定额编制的经济文件,施工企业控制施工造价重要的依据。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施工预算的管理,及时进行施工分项目进行科学的成本计算,检验其是否超出预算范围,如果超过预算范围,必须找出原因及时的进行改正。

1.2加强工程施工预算的执行力度

首先,施工企业相关领导应该加强对施工预算管理的重视,制定科学的施工规章制度;其次,施工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严格的按照施工预算计划的相关内容,合理的进行相关资源的投放,加强创新力度,倡导节约,避免施工浪费现象;最后,施工企业应该将施工预算执行情况当做施工管理的重点,并将其定位管理人员评优的指标。

1.3提高施工企业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预算人员综合素质是保证施工企业预算管理质量的保障。因此,需要加强对施工企业预算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要求施工预算人员不仅能够熟悉施工合同、施工图纸以及行业相关的规定,能够成功的编制施工预算,并保证施工预算、竣工结算的规范性。另外,还要求预算人员能够根据市场波动,结合工程具体的要求,提出具体的工程保本价格范围,供施工企业领导层做出正确的决算。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要求施工企业预算人员能够充分的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够借助计算机做好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另外,施工企业还需要建立自身的预算数据库,引导施工企业根据统一的方式进行预算定额的编制,逐步形成工程双方通过一定的价格规律与市场竞争,对工程造价进行确定,保证工程施工预算工作的顺利实施。

1.4以合同为依据做好工程造价的计算编制工作

在工程预算管理过程中,一些产品实物与工程施工的材料、机械、人工、管理费用直接相关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看似与产品实物无直接关系的成本费用。加强对工程施工费用的控制,不仅需要控制与产品实物有直接关系的费用,也需要严格的控制工程中存在很强隐蔽性的费用。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严格的履行施工合同中规定的相关事宜,落实合同中规定的条款,以施工合同为主要依据,做好工程造价计算工作。

篇(10)

许多电力单位在电缆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职责不清不楚的情况,正处于一个相互推托的环节,其中很多单位更是没有专门的电缆管理机构。

(二)管理制度,技术标准

对于电缆设备的专项管理,部分电力公司并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技术参照标准不一,很多都是一个部门一种标准,导致单位内部出现不兼容的现象。

(三)电缆运行的监测

部分电力企业,在电缆的监测、巡视时未做到定期、定时,也做的不够到位。导致电缆存在的故障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并排除、清理。针对上述电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在电缆方面维护工作的经验,积累了许多相关经验,在下文中,对如何做好电缆的有效性管理提出了个人的几点建议。

二、实行电缆有效性管理的具体模式

(一)建立电缆专项管理队伍

随着电力电缆的应用的逐渐增加,电缆网络的覆盖面积正在不断的扩大。在配电网中,电缆也有逐渐成为主力军的趋势,而电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所以,加强电缆运行的有效性管理才是现目前的重点之一。笔者所在的电力公司针对电缆现状,专门设立了针对电缆管理的领导小组,在管理层之下,设置电缆的巡视队伍、检修队伍以及电缆的施工等全方面的管理。电缆管理小组对电缆实行集中制的统一管理,明确的分配每一位员工的职责,专项负责施工、检修等各项工序。根据笔者多年从事电缆运行以及管理的经验总结来提出,作为电力公司,应当建立一套电缆有效性管理的技术监察体系。当巡视队伍发现电缆出线故障时,及时上报,由管理小组提出整改方案,并立刻加以实施,将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完善处理;当检修队伍进行试验电缆检修的时候,管理小组应把握好技术和验收环节,将最终的检修情况和报告整体,并统一存档。

(二)开展标准化的作业工作

严格执行电缆运行的相关规则制度,按照电力电缆指导书的要求,落实标准化的作业工作,是作为电力部门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依托。面对标准化的电缆运行作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交接验收时

严格按照电缆施工及验收相关规章制度,成立电力专家组对电缆工程进行验收。从电缆的运输,存放、加工,敷设、支架的配置与安装等方面把好电缆标准化的验收关卡。标准化的验收、严格,认真的工作开展,杜绝了工程中出现质量、偷工减料等问题。对于存在不规范操作要求的电力工程严厉拒收,并提出可行性的整改措施,勒令其改正,以保证工程项目的合格率,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电缆设备出现故障,进一步的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电力工程验收完毕后,及时的做好资料存档,并且录入智能电网信息支撑平台ERP,为以后的检修提供详细的资料。

2、巡视工作时

在电缆运行平时的巡视工作中,严格按照标准化作业,在借助SG-ERP国网系统支撑平台,建立出一套具有标准化运行巡视、处理存在缺陷的闭环流程在配网电缆巡视之前认真参照标准化巡视作业指导书,然后在现场执行中携带PDA终端,保障100%的使用标准化作业系统。

3、检修电缆时

考虑到电缆运行管理中存在的特殊性,对于电缆的各种设备的检修需要制定出一套针对性的指导书。例如:电缆敷设标准作业指导、高压分支箱检修等,规范电缆检修的工作流程以及电缆线路施工的具体工作程序,也确保电缆设备检修的标准化、规范化。

4、预防性试验时

笔者所在的电力公司针对预防性的规章制度,在电缆主绝缘的绝缘电阻、外护套绝缘电阻、内衬层绝缘电阻以及铜屏蔽层电阻等测试试验时,编制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在预防性的试验下,达到试验的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以及可靠性,并且不断的补充、更新试验的具体程序。

三、电力电缆的相关管理经验

根据多年的电缆管理运行工作中的经验,笔者所在的电力公司在电缆的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宝贵经验,对专业化管理、设备管理还应做到更好。

(一)电缆的专业化管理经验

作为电力公司,还需要通过电力公司所有人员的不懈努力,将施工工程中的线路故障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得电缆故障对系统的影响降至了最低。在电缆设备的检修、试验等工序中,做好现场的认真勘查,填写勘查数据,让检修、试验等工序更加具有针对性,避免对电力现场施工缺乏必要的认识、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以及人员配置,调控等问题的出现。在工序之前,召开相关会议,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辨识及控制分析。

(二)对电缆设备管理的经验

篇(11)

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是保证电力工程项目合理的施工进度的重要部分,对工程的施工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因此,要实现项目施工进度的有效管理,首先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方案。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经过严密仔细的计算、全面的分析并与现场的环境状况相结合,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对于一些施工比较特殊的项目,必须在设计时做好相应的调试方案,例如,对于交叉架空线路的工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设备的组合方式、吊车覆盖范围等,多做几套可行的方案,当施工条件有变动时及时作出调整,以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尽量保证机械精度高,充分利用劳动力,以提高生产效率。制定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案是保证项目工程正常完工的基础,是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1.2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进度的有效控制

要实现项目施工进度的有效管理,必须对项目施工的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控。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要定期对现场施工设备进行检查,跟踪现场具体的施工进度,对具体施工的工序和施工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当由于突发的事件影响了施工的进度,使具体的施工状况与施工方案设计的进度不相符时,要及时对现场的状况进行分析,对施工方案进行及时的修订,以实现对施工项目的有效控制,有条不紊地开展项目的后期工作。实现施工进度的有效控制,还要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增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施工的效率和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团队的才能,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对施工队伍制定严格的施工纪律,培养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其施工操作的专业水平和速度,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合作能力强的施工队伍是实现工程进度有效控制的核心。另外,加强施工进度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还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制定严格的项目控制管理体系,以提高项目施工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

1.3加强项目的质量管理,协调好进度与质量的关系

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好坏不仅是项目完成程度的衡量标准,更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经济建设。项目施工的进度与质量是相矛盾的,有些人认为,在施工的过程中倘若对质量要求太高,势必会影响施工的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效益带来不利的影响。然而,电力工程项目是一项长久发挥作用的工程,质量的不过关会给人们今后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项目工程通常对其质量有严格的监督标准。要想实现项目工程进度快而又不影响质量,就必须在施工的每一环节协调好质量与施工状况的关系,否则一时的疏忽大意很有可能导致工程的停工或返工,这样反而更加减缓了施工的进度,对工程项目带来更大的损失。在施工的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严格肩负起责任,把好质量关,在此基础上加快工程进度,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协调与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工程施工进度的高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