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八年级地理下知识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字
(1)难读的字
矩(jǔ) 撵(niǎn) 拽(zhuài) 砌(qì) 缕(lǚ)
宴(yàn) 挽(wǎn)
(2)难写的字
妖:右半部分是“夭”,上面是一撇。
乖:下半部分不要多写撇捺,要和“乘”分清。
舔:右下部分是两点,不要丢掉一点。
牌:右上部分的一小撇不要丢掉。
啸:右下部分是“丿”,不要写成“丨”。
(3)多音字
正zhèng(正是)zhēng(正月) 冲chòng(冲着)chōng(冲刷) 乐lè(快乐)yuè(音乐)
禁jìn(禁止)jīn(不禁) 传chuán(传令)zhuàn(自传)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介绍 妖怪 规矩 脚丫 幸福 向日葵 洋溢
允许 禁止 呼啸 喧闹 增添 脸颊 拆除 告示牌
(2)近义词
妖怪~妖精 声明~表明 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规矩~规则 让步~妥协 非得~必须
旅行~旅游 可怜巴巴~可怜兮兮 洋溢~充满
允许~准许 孤独~孤单 荒凉~荒芜
喧闹~喧哗 训斥~斥责 凋谢~枯萎
凝视~注视 宏伟~雄伟 迫切~急切
奢望~奢求 破碎~破裂 宁静~幽静
美妙~美好 凝望~凝视 清秀~秀气
(3)反义词
普通➝特殊 省心➝费心 幻想➝现实
允许➝禁止 漫长➝短暂 喧闹➝寂静
荒凉➝繁荣 增添➝减少 训斥➝表扬
凋谢➝绽放 任性➝约束
芬芳➝恶臭 宁静➝喧闹 晨曦➝暮色
(4)词语归类
AABB式词语:平平常常
类似的词语:堂堂正正 慢慢吞吞 指指点点 踉踉跄跄 絮絮叨叨
考试点睛
四字词语是考试中常常要考的题型,主要的考查形式:①补充词语。②根据词语归类写出相关词语。③用相关词语造句。
③量词:一个少先队员 一位神仙 一盘水蜜桃 一道算术题 一颗向日葵 一块告示牌 一缕阳光 一对眼睛 一具死尸 一顶帐篷 一声叹息 一道红光 一滴鲜血
④动词:介绍自己 提出条件 吃水蜜桃 种向日葵 砌起围墙 吹起雪花 度过严冬 裹着毯子 增添春意 凝视巨人 绽出绿芽 开出鲜花 拆除围墙
佩戴军刀 接受教育 学习美德 举行婚礼 宣布喜讯 托着披纱 忍受苦痛 抚弄头发 恢复原形 刺进心脏 迸发红光
⑤修饰词:可怜巴巴的样儿 漂亮的花园 刺骨的寒风 美丽的鲜花 明媚的阳光 可怕的训斥 冷酷的心 飘扬的旗子 闪亮的军刀 乌黑的长睫毛 深蓝的眼睛 羞答答的新娘 贵重的银灯 神圣的仪式
紫金色的皇家帐篷 幸福的新婚夫妇 美好的夜晚 平静的海面 欢快的舞蹈 华丽和欢乐的场面 美妙的舞姿 没有止境的痛苦 深沉的海 乌亮的头发 华丽的帐篷 深深的叹息 清秀的脸庞 锋利的刀 耀眼的红光 孤独地度过 激动地跑 尽情地玩耍
二、佳句积累
1.关联词
(1)奶奶总是一面撵我,一面招手。
这句话是语言和动作描写,奶奶要给我洗脚,还得哄着我,可见奶奶是多么和蔼、慈祥、仁爱,多么疼爱我。
2.拟人句
我和同学们比赛种向日葵,我家里的那几棵长得又瘦又长,上面顶着一个小脑袋,可怜巴巴的样儿,比谁的也比不上。
这句话把向日葵当成人来写,十分形象有趣。
3.对比句
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这句话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巨人的自私与冷酷。
4.夸张句
小人鱼亲吻着王子的手。她觉得自己的心在破碎。
这句话说明小人鱼极度伤心和委屈。但她仍然吻着王子的手,她的大度可见一斑。
5.优美的句子
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但是,她马上将那把锋利的刀远远地抛到海里。刀落下的地方,浪花迸发出一道耀眼的红光,好像一滴滴的鲜血从水中喷溅出来。
这句话写出小人鱼内心的激烈斗争,最后小人鱼放弃加害王子,选择死亡而成全他人,其高尚品质可见一斑。
6.含义深刻的句子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这段话是巨人醒悟后的想法,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是因为自己太任性了——一次次赶走孩子们;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训斥孩子们。
三、考试热点
1.中心思想考点提示
经常会以填空或者阅读的形式考查文中的中心思想。《节选》表现的是奶奶和蔼、见识广和王葆淘气调皮、机灵可爱、富于想象、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巨人的花园》通过巨人前后表现,说明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海的女儿》赞扬小人鱼善良、大度、执着、为他人着想的品德,歌颂她为了追求美好而纯真的爱情,即使放弃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崇高境界和美好心灵。
2.深刻含义的句子考点提示
在《巨人的花园》中出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经常会以问答、阅读的形式考查。
3.修辞手法考点提示
《节选》一文经常考查想象的修辞;在《巨人的花园》中,作者通过对比的方法展开情节,经常在阅读中出现。
4.习作考点提示
本单元的习作是故事新编,要求在熟读名著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能力,联系现实生活,创编优秀的故事。
四、“1+X”阅读
自从成为教师以来,我一直在探索适合八年级学生,又能体现自身风格的课堂教学方法――开门见山。
我尝试在上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地形》这节课时,直接把学生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查询课本图文资料、推理估测、交流讨论等方法,再结合生活中的见闻,来证明这一知识。
在上课开始,我就直接点出中国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然后请学生们阅读书本,并结合地图及生活实际,说明这一地形特点,并给他们几分钟时间讨论。之后请学生上台讲述他们找到的证据。学生的状态不同于以往的萎靡,听说要上台讲述十分激动,积极寻找线索,连平时常常一脸茫然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后进生也积极参与讨论。在回答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自信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多平时上地理课懒洋洋的学生也动起来了,翻书、查图、讨论,忙得不亦乐乎。最终学生们在通力合作下,不仅将我期望的线索知识完全找出来了,还根据经验推测多讲了几种。
但是,这节“开门见山”的课的成功是偶然的吗?为了得出结论,我对同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内容均为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A班主要采用引导法,B班主要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记录如下:
A班:展示1月广州花市与哈尔滨冰雕的图片,让学生看南北景观差异,引发学生对南北气温差异的思考。接着展示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通过引导读图,让学生讨论归纳中国气温特征。
B班:一上课就说明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之后请学生们阅读书本上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寻找证据,来证明中国的气温为何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5分钟查阅图文,3分钟讨论交流后请他们上台分享自己找的证据。
A班的学生在我进行图片引导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眼神闪烁,或者直接低头自己看书。在讨论归纳中国气温特点时,气氛平淡,讨论声在1分钟左右后便消失。有些学生直接把标题圈出就开小差了。而B班的学生在5分钟内翻看书本至少2~3次,多的达6~7次,绝大部分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3分钟的讨论十分热烈,极少出现与课堂无关的言辞。上台交流开始时略微害羞,之后有了参照,便逐渐不再拘谨,流利陈述。
在写课堂作业时,A班的学生知道中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但若分开运用,或进行原因的分析时,近一半学生疑惑或无从下手。B班的学生则能够灵活运用中国气温特点答题,并能理解形成该种气温特点的原因,在问题拆解提问时也能够得心应手地从容应付。
在接下来中国降水分布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以运用开门见山这一教学方法为主的B班,在课堂气氛上较主要采用循序渐进引导法的A班要热烈;在课堂反馈与课后作业中,B班的准确率也比A班略胜一筹;而且在后续教学中,B班的学生对待地理问题的态度也比A班学生要自信许多。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学生在通过探索学习后,无法寻到答案时,积极性会大受打击。
之后我进行了总结,在内容相对简单的课程中,开门见山是一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八年级学生不同于七年级,他们适应了初中生活后,正寻求着一个表达、展现自己的出口,教学法为他们的表现欲“开门见山”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开门见山,将答案直接给出,降低了后进生探索答案的难度,他们可以在书上找寻线索,对学习地理也少了排斥;而对于优生,他们则享受将证据系统展现的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更拓展了视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反复看书、思考、寻找,知识点便在不知不觉中刻在了脑海,并且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55
从2014年开始,本人所从教县区将生物与地理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分卷合考,以各自总分的20%计为生物、地理的会考成绩,并将会考成绩计入学生参加中考后的总成绩,由当地各所高中量分录取。细算学生考得的1分只相当于0.2分,但从学生的生物学科整体成绩来看,有些学生成绩是18、19分之多,大多数能达到15分左右,但也有些竟然不到10分。如何做好生物学的复习,掌握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让学生了解生物试题题型及考试范围
(一)八年级生物试题题型
从本县区2016届初中毕业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来分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地理100分,考试时间60分),试题共分两卷,第一卷: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二卷:非选择题(技能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填空题(共34分),简答题(两小题共6分)共50分。
(二)考试范围
生物学在七八年级开设,每学年分上下册共4册。知识点多,范围广,从2016届八年级生物试题来看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选择题1、2、4、5、8、10、18、22,填空题1、2、3、4、5分别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食物链、先天、血液的成分、关节的组成、艾滋病的可传染性、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植物的分类特征、人体的系统、人体的三道防线、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技能如非处方药的简称、急救电话、识别细胞的结构及三种血管出血的判断方法等。当然也有能力提升题,如填空题6(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首先将表格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连成一条直线,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回答酒精对心率的影响,从而通过探究我们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既能基本合格,又能体现层次性。
二、整理与构建知识网络,切忌片面地讲
八年级的课程较多,学生又认为生物是小学科因而不重视。因此,生物总复习的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与整理,从而更加清晰地构建知识网络,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重视章节联系、知识点联系,在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使学生慢慢构建起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能走出课本,较熟练地归纳本节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复习中有所构建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而简单地讲解一些题目,如配套练习题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在以往的复习中,我们总是讲练结合、以讲为主或以练为主,毫无目标,更无线与网,从而导致学生无大的提升。学生经常抱怨付出的很多,回报却很少。因此,在做复习时,我们要把课本知识与对应练习结合起来,把让学生打好基础知识放在首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重视实验与结构图
生物是实验学科,让学生重视已知实验(课本中的大量图片信息),借助图片的直观信息帮助学生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的试题来看,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占有一定的比重,选择题有4个图共占8分。填空题有一个结构图题共占4分,有一个图表题共占5分,而这些图像又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所以,我们在上课与复习时应特别重视课本图片材料。但是,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忽视图片,而只是学习与熟记课本中的文字基本知识,因图片学生难以解读所以经常放弃。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学生技能一般。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合作之下,学会重做实验,会做试验,这样不会让学生感受到灌输的感觉,产生怀疑的态度,使学生通过自身观察,彻底地验证实验结果。
四、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很多学生记忆能力较强,也喜欢记忆,这是基于人机械记忆的延续,也是习惯的长期养成,而能力培养需要转换与过度,具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教师往往认为生物学的内容大多属于记忆性的,只要学生的记忆功夫就行了。结果学生在考试中,稍微遇到灵活一点、陌生一点的题目,便感到无从下手。就像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填空题的第6小题: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中的第(1)问将以上表格中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将其连成一条曲线便能说明这一点。分析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没有记住知识本身,而是缺乏数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的联系与交汇,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知道饮酒过量会有害健康,但到生物问题上就不会迁移了。
五、学会做题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答题,试题有容易题、小题和难题、大题之分,在试卷设计上也往往从简单题开始,沿阶梯性设计,一般容易题和小题偏重于打基础,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难题、大题是知识点的综合与技能的应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生物会考试题来看,选择题占了整个试题的一半分值,再加上填空题,小题占的比重就更大了。分析原因:一方面,小题考查知识范围广,覆盖面广,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增加试卷的客观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会做题不仅有助于平时的学习,更为学生对知识的检测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两全其美。
总之,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钻研,勤于思考,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从方法中走出来,用活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及其综合素质的发展。随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在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认识到,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就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共同创新,切实促使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多维度、多元化、高效度创新。
1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理念
1.1 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而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从关注“我们怎么教”,到关注“学生怎么学”的转变,杜绝“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强化与学生的情感共同、共同体验与共同分享,促使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健康发展。
1.2 交流促进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适应这一要求,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强化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互动与交流分享彼此的心得、看法和体会,促使初中地理课堂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和谐的课堂交流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3 整合促进发展
地理是一门趣味性、启发性、创新性很强的科目,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材也逐渐变得更具开放性和启发性,这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教教材”的理念,转而采取“用教材教”的做法,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发掘教学资源,并创造性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不再仅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
2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程序
八年级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应对课堂教学程序进行改革,构建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程序。现结合八年级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程序进行阐述:
2.1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引入
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基于问题的课堂导入深受学生的欢迎,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显著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三节《民族》一课中,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你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等等,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发言,对我国民族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成功的课堂引入。
除了直接提问以外,教师还可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适当的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再由情境导出问题和导入课堂教学。例如,同样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其第二节《人口》教学中,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众多市民排队购物、上车、就医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能够体现我国人口众多的场景,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多少人口”、“生活中哪些场合常常出现人群拥挤的情况”、“我们接触到的哪些情境能够反映出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等等,同学们通过回想生活中的情境深切地体会到我国人口众多的事实,从而对关于我国人口的相关问题产生兴趣。
2.2 以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为主的课堂学习
以往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在备课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每一个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甚至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如学生的质疑、争论等进行预设,导致教学过程中对课堂过分控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被完全调动起来。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应将课堂教学过程视为学生学习的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学习、如何获取和掌握知识。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应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方面,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而由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掌握程度不同,对地理知识的获取、分析和探究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自主探究学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是具有着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的。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同时为了向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广泛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将其作为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搜集关于我国森林资源、水和水能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出来,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事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再由教师对其自主探究结果进行评价。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受知识面、思维深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结果往往是片面的、不完善的,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思维量,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将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如上一个例子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再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将小组成员的探索结果和学习心得进行简短的阐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而接触到了更多知识,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
2.3 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与总结
学生将探讨出来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肯定,是对其今后学习的有效激励另一方面也使其将知识的结构予以合理的构建,将具体的知识整合到相应的知识体系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价值进行体验,并将学习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要实现有效的评价与总结,不但要对每堂课的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更要分章节、分阶段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在激励学生不断学习、自主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理论知识框架,为其复习知识、预习新课和开展课外学习、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
八年级地理课程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其内容均为中国地理,上册涉及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问题,下册涉及地理差异、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以及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前景与对策等相关问题,可见每册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对此,教师应强化对阶段学习成果的归纳、总结和评价,例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后,教师可在课堂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分布特点与我国地形与地势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一问题既考查到了学生对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察到了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规律的掌握情况,将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使其对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教师可借此机会,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同学们对这两章课程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和提升学习地理课程的自信心,评价环节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避免过分批评学生。
3 总结:综上所述,要做好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工作,就要结合教学实际对采取多维度的教学创新模式,不但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程序,更要积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长存.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2,2(11):81-82
[2] 吴国林.提高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效益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2012(34):95
[3] 张品清.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1):83
二、教学任务与目标: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通过学习,学生全面学习所学内容,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掌握课标和考试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熟悉学业水平考试的考查方式,充分做好考试准备。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完成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学习。提高学生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课标要求,为学生地理素质达标和学业水平考试做好准备。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走进国家、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四、教学措施:
1、根据课标和考试要求,进行全面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抓好常规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2、加强辅导交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相应教学策略,没有压力只有动力,相信努力就会进步。加强小组合作,发挥学生带动、帮扶作用,学生互助,共同提高。
3、认真学习课标标准,专研考试说明,围绕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学业水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五、教学安排:
第一周 二《了解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 2
第二周 二《了解地区》 第二节南亚第三节 2
第三周 二《了解地区》 第四节欧洲西部第五节 2
第四周 二《了解地区》 复习 2
第五周 三《走近国家》 第一节日本 2
第六周 三《走近国家》 第二节埃及第三节俄罗斯2
第七周 期中复习
第八周 三《走近国家》第三节俄罗斯第四节法国 2
第九周 三《走近国家》 第五节美国 2
第十周 三《走近国家》 第六节巴西 2
第十一周 三《走近国家》 第七节 澳大利亚 2
第十二周 三《走近国家》 复习 2
第十三周 八上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2
第十四周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2
第十五周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2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部分学困生上课精力很不集中,东张西望,讲小话,打瞌睡,或者做菩萨一动不动。我从初一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上课除了做笔记外,一定要看地图的习惯。记忆知识点也对应地图来记。
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临近生地会考,学生压力极大。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0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作业尽量减少,学生负担减轻了。
二、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二会考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每天布置任务,逐日检查。其次,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次,重点难点各个击破。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但仅仅记忆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会考的综合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因此第二步就是针对会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
三、培养兴趣,激发潜能。
初一上册地理难度较大,部分女生总认为地理难学,缺乏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我坚持在每节新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图片资料,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效果。我还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分组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课堂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四、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初二的班主任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出了很大的力气。一是安排成绩好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二是每天清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与家长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四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任课老师单独辅导。五是多给学生以信心与鼓励。
五、精诚合作,虚心学习
由于我是非地理专业的老师,专业水平不如同行两位老师。于是我主动向他们学习、请教,对教学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虽然我是有着明确目标,也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但还是有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更细,更实,更好。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3、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4、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
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5、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形成四季和五带。
6、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7、0度纬线是赤道;
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只有一条0度纬线、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8、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9、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10、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11、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经线或者是180度经线,就看度数,度数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为西经。
12、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度数顺时针增大的是东经,逆时针增大的为西经;
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则相反。
13、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14、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纬线,就看度数,度数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向北增大的为北纬。
15、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要用以下规律:以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南纬;
以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北纬。
16、0度(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200W、1600E划分东西半球。
17、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A、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
B、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
B、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8、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19、相对高度:两地之间的垂直距离。
20、等高线: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一、位置优越
【半球位置】
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近50度),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小部分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没有寒带。
2、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高纬地区气温低,低纬地区气温高,所以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从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国土辽阔
【辽阔的陆地领土】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个。
3、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多千米;
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
【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瑞——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
【广袤的海洋国土】
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主要岛屿】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以上,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岛屿。【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
东有朝鲜北蒙俄、西北吉塔哈萨克;西面巴基斯坦阿富汗、南有缅甸越南和老挝;
西南不丹泥泊尔、印度西藏一山隔;隔海相望共六个、印马文菲日韩国;
【中国之最】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我中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三、34个省级行政区
【三级行政区划】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口诀)
京津沪、内蒙古;黑吉辽、冀豫鲁;青宁新、浙皖苏;
湘鄂赣、晋陕甘;闽粤桂、琼台黔;港澳渝、川藏滇;
【5个自治区】(口诀):新疆西藏和广西、内蒙宁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口诀):重上北天;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学习方法地理理性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联系的知识。它包括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理论三部分。地理理性知识的学法在策略上应有的放矢,即学概念要抓本质特征;学规律要找联系、找趋势;学理论要使概念和规律系统化。在技能上分为以下三种学法:
1地理概念的学法。按照学习心理即感知、理解、记忆、区别概念的进程分为:
⑴感知概念的学法,即利用自己头脑中原有的感性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想象力,首先感知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其次发现地理事物的特征,最后经抽象、概念的思维过程,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通过“感知事物发现特征抓住本质”三个具体步骤学习概念的学法。
⑵理解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概念的基础上,先通过分析概念的内涵,再划分概念的外延(即归纳类型)两个具体步骤,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理解概念的学法。
⑶记忆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对比、归纳、挖掘特征等相互并列或互补的方式,将概念的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学法。
⑷区别概念的学法,即通过对概念之间本质属性或各种关系的比较,找出概念之间差异的学法。此学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记忆概念,最适合学习易混淆的概念。操作时可从分析、对比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入手,找出差异,如时间与空间的区别;从概念的从属关系上区别,如降水与降雨,土地与土壤。从概念的并列关系上区别,如气候类型、植被带、自然带之间的区别;从概念的因果关系上区别,如风蚀作用与风蚀地形;从概念的对立关系上区别,如气旋与反气旋;从概念的近似关系上区别,如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从概念的交叉关系上区别,如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与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
2地理规律的学法。地理规律是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它包括地理原理、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三部分。学习地理规律从策略上一定要抓住“联系”,寻找地理事物本质联系的原因,明确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清楚地理事物联系的发展过程或趋势。从技能上需要掌握学习地理规律的主要方法。
⑴因果联系的学法,即在阅读课文、阅读图像、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或对规律所涉及的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找出地理事物为什么存在必然联系的原因,从而理解规律的学习方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原理,也可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的成因分析。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产业转移的原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周期性演变规律的原因时,均可用此法学习。
⑵空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里(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甚至宇宙空间),有其空间位置、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所以,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主要是空间联系。只有明确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事实,才能进一步理解地理事物与空间的本质联系。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事实及其空间联系,最好的工具就是地理图像,尤其是地理分布图。空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通过阅读地理分布图,在明确了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结构等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明确地理事物与空间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理解规律的学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例如用此法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
⑶时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发生,并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时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采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来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随时间发生、发展、变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用四个步骤来学习。首先,要特别关注地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其次,在阅读地理图像、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找出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发展的特点;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明确不同时期地理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最后,用概括的、准确恰当的语句或简图(表),表达出地理事物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演变规律,如学习生物演化序列,气候变化史、城市化进程等演变规律。同时也可作为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分布规律的辅助学法。
3地理理论的学法。地理理论是有关整个地理环境或其中某一广阔领域的整体认识,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经过系统化后形成的知识体系。地理理论的学法就是通过综合分析和系统归纳,使相关的概念和规律系统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建立新的概念;其次,明确理论中包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地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例如板块构造理论的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中心地理论的学习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常用知识点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面向太平洋,海岸线漫长,沿海港口多,有利于海运发展。陆上国界线漫长,接壤的国家多,容易导致不稳定。南北跨纬度大,东西跨时区多,山地居多。
1、地理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
3、主要邻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4、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
5、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并能在地图上找出其位置。
(八年级上册P10和P7)
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7、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8、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
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壮族。
9、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呈东多西少的特点;
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10、能在地图上找出京广线、京九线、宝成线昆线、陇海线等铁路干线。
(八年
级上册P91)
11、主要铁路枢纽各位于哪些铁路的交汇处:
12、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3、以秦岭—淮河划分南北方向。
16、南北方人文差异及自然原因:
17、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西北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另外在西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发展灌溉农业;在青藏地区的藏南谷地、湟水谷地等地区发展河谷农业。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善。初中地理教材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将这一学科分为自然和人文知识两大块。尤其是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之前接触过的地理知识甚少,特别是自然地理这一部分,它比较抽象,难度比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人教版的第一章讲的是地球与地图,第二章是陆地和海洋。这就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世界这个概念,老师可以引入世界各国很多最热最新的新闻事件,通过讲解使师生、生生共同探讨。这样的课堂不乏热闹,可热闹后要把学生的思维聚拢到这些知识点上是重中之重。例如:马航MH370航班的丢失,这些乘客是来自哪些国家,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哪些大洲、濒临哪些海洋、海陆位置如何、哪些国家是陆上相邻、隔海相望,哪些位于北半球抑或是南半球,等等。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高效准确完成地理题,从而打造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下面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高效性进行探索。
一、精心设计导入,增强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全神贯注的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索奥秘的勇气和毅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会充满热情,因此,应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兴趣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有的放矢,抛砖引玉,讲好每一节课,增强课堂魅力。讲好每一节课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导入。可采用歌词、谜语、动漫图画、创设情境、寓言故事等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通过观察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努力寻求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在高效的课堂气氛中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且合理记住重难点。这对于教师来说,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使整个课堂实现了双赢。教师还可以应用简洁、风趣、恰当、幽默生动的导语,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形成教学。比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中的第二节《中国的省级行政区》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些省区的轮廓,然后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中。形象记忆一些容易记住的省份,如黑龙江省像只天鹅、像只展翅飞翔的老鹰、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陕西省像一把钥匙或者跪着的兵马俑、山东省像攥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青海省像只兔子、海南省像个菠萝、湖南省和江西省像兄妹的头像、辽宁省像个大问号,等等。在本课小结时采用七字歌让学生记住省份。如: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还有港澳好河山。(“五江”指江苏、新疆、江西、黑龙江、浙江;“二宁”指宁夏和辽宁。)对于这些轮廓“四不像”的省区,记忆时不能“心急”,经常看看就可以记住。还可以找一张彩色的中国地图,贴在家里或者宿舍床的墙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探索的兴趣,还可以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但要围绕本节所讲的重点知识点,而且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问题的设计才具有说服力,才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日常生活知识都离不开地理知识。比如很多火车票都与地理知识有关联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字母K(快车)、T(特快)、D(动车)、Z(直达)和T176等引出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日趋完善的立体交通网》这一节关于铁路线和运输网络。一切关于交通网的地理知识都会以对问题的兴趣为目的,从而将知识清晰化、系统化,深刻记忆。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结果。
三、利用小组合作,精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课程导入环节的精巧设置,将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由课前状态调整到课上听讲状态,同时,课程导入环节将为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奠定良好的基调。而导入环节的实际收效如何,相当大的层面上取决于教师如何设计导入语,原因在于,导入语是否具备足够的语言艺术,将直接决定导入的实际效果,为此,地理教师要结合前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以及结合即将开始的教学内容,以此为依据进行导入环节的科学设计。
一、导入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导入设计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够在课程的开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对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星球版初中地理教学中,每一个单元内部都是有一定衔接的,每一节课的新课伊始,都需要将上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这就需要导入来承上启下。可见,导入对于初中地理的承上启下有着十分关键且必不可少的作用。
2.在课程开始集中学生注意力
刚上课时,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欢愉之中,所以注意力十分不集中。如果教师直接进入新课学习,一方面会使学生错失很多知识点,一方面也会使学生感觉到疲惫。而导入则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形式与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学生逐渐开始融入课堂。
二、初中地理课堂导入的策略
1.选取生活化的内容进行导入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学生对于同其生活经验、生活阅历相关的知识内容的接受速度较快,接受程度也较好。原因在于这些知识所牵扯到的问题是其所熟悉的,因而更易于其接受和认同。因此,地理教师应当结合时下的热点话题与新闻事件,在对其设计整合为课程导入内容后,运用于课上教学之中。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因对这些话题和事件的关注,提升听讲热情。比如,教学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节约与保护水资源》这一课时,教师没有直接进行新课授课,而是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家里有没有停过水?
生:(齐声回答)有。
师:停水以后有什么不方便的呢?
生1:不能冲厕所。
生2:没有水喝,也不能做饭。
生3:不能洗脸洗手。
生4:不能拖地。
师:哦,这么不方便啊。可是我们家里停水只是偶尔的,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水资源紧缺,以后停水成为了常规性的,又会怎样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了讨论。
停水是一个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教师将其引入到导入环节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讨论的热情,也为新课奠定了基础。
2.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进行导入
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学活动的最大功用在于,此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实现视频、音频、图像的动态化展现,亦能够帮助教师将以往一些借助传统教具所不易为学生呈现的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依托将多媒体课件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地理课堂,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为便捷,即教师可以通过鼠标的点击,为学生展现出地图、地貌等地理知识内容,还可以实现对图片的放大,以便使学生看得更为清晰,而无需如以往那般在黑板上粘贴地图而占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课件为其呈现出更为直观的地理知识内容,因而这种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对学生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充分调动。比如,在教学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众多的人口》时,教师选取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早高峰时期地铁和公交站的图片,以及春运的图片和视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形成一个视觉冲击力,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我国人口的众多,顺其自然便可以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台湾省》的时候,由于台湾省地理位置比较远,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仅仅是在电视上有所了解。为此,教师在网上下载了很多台湾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看到台湾省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地理环境,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注意力也得到了集中。可想而知,在新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学效率自然会得以大大提高。
3.创设生动逼真情境进行导入
地理教师必须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即地理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心境等因素,依托这些因素为学生构建体验式地理知识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形成感同身受的地理知识学习体验。比如,在教学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首都北京》的时候,教师就在导入环节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同学们,暑假的时候大家想要去什么地方玩呢?
生:(回答了很多地方,尤其是北京、上海)
师:恩,朋友也想去北京玩,可是对北京实在是不太熟悉,有没有愿意当他的导游呢?
生1:老师,可是我们也不了解北京啊。
师:我们可以先学习《首都北京》这节课,学完以后,就可以为别人当导游了,好不好?
生:(齐声回答)好。
现在人们旅游的热情都比较高涨,教师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对于《首都北京》这节课的学习更具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
三、结语
新课标的提出,让广大地理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实现课程教学导入模式的创新,以此使地理课堂的整体教学活动更为优质、有效。有鉴于此,地理教师必须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分析与了解,对地理教学素材的发掘,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实现课程教学导入环节的科学设计,从而最终保证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晓彦.地理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及效果[J].新西部(下半月),2008(05).
学生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经过了一年半时间的地理课程的学习,已经学会了怎样读图析图、总结归纳知识点,进而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地理课程的项目。对于我国首都北京,很多同学都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因此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没有压力,满怀期待。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不是很多,却配有较多的地图和图片,另外需要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活动题设计的也不少。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和相关图片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真正让学生“手动起来、脑学起来、思维活起来”。
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2、理解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3、知道北京的城市职能;4、激发热爱祖国北京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悠久历史和城市职能
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以备课上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问学生歌曲的名字?学生回答:《北京欢迎你》
教师:没错,是《北京欢迎你》。可以说自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来,北京正在吸引世界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对这座文明古都又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简单说说你心目中的北京是什么样的?
讲授新课:学生述说对北京的印象
教师:大家眼中的北京美丽而又生动,同学们对北京的了解也涉及了很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是从悠久历史的角度来说的。但我们学习一个地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同时,北京作为我国首都,还有它特殊的城市职能。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这三个方面,走近北京,对我们的首都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展示学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说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主要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本和学案,哪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问题(一方面它是多朝古都,金、元、明、清先后在这里建都;一方面它的名胜古迹众多,其中长城、明清故宫、天坛、颐和园、周口店猿人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注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名胜古迹图片并让学生对其中某一两处景点作简单介绍。
教师:大家对北京的名胜了解得真不少!其实除了这些古迹名胜,北京的旧城布局也能体现出它悠久的历史。(多媒体出示北京旧城图)结合学案内容和北京旧城图片,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北京旧城城市布局的特点?
学生:到讲台结合图片作介绍(城内建筑排列呈棋盘状,皇宫居于城市的中心,通过中心有一条南北延伸并使城市左右对称的中轴线,整体上呈凸字轴线型的城市格局)
教师:一回生二回熟!哪位同学愿意再来说说?(又一名同学台上展示)就刚才两位同学的表现,谁来点评一下?可以从语言、表情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评价。
学生:点评(一至两名同学)
教师:大家的点评很中肯。希望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能有更多的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你的风采!
刚才我们知道了北京旧城布局的特点,而我们此时看到的北京旧城,也是经过了几番朝代变更的(多媒体出示北京古代城区变迁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并思考图中的两个问题,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意见。
注释:问题1:自辽代以来,北京城城址在空间上是怎样变化的?2:分析说明北京古城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
学生:思考并与同桌间交流后回答问题(向东、北扩展;与水源越来越近)
教师:北京城城址的变迁是朝代变更的结果。几百年的沧桑岁月积淀了北京城厚重的历史文明,也给北京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人来北京故宫参观,给故宫的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结合学案和课本24页活动2题,小组讨论怎样缓解故宫的压力。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并发表见解
教师:了解了北京的古城文明,我想问大家,为什么北京会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学生齐答多朝古都)为什么都选择北京作都城呢(学生齐答地理位置优越)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分析北京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
教师:多媒体出示有关地理位置的图片及文字
学生:边读图边分析填写学案后台上展示。
注释: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1、纬度位置: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干湿适中;2海陆位置: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交通发达;3战略位置: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西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教师:通过对北京悠久历史、地理位置和城市职能三方面的学习,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何呢?我们做几道练习题来检测(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学生:回答练习题
教师: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很不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北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和感想?
学生:积极发言、畅谈收获
一、速用识记类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识记类习题是教科书中最基本的题型,是针对基础知识设置的难度低、答案精准的习题。学生可轻松找到相应的知识点作答,利于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明确学习成果,增强学习自信,在获得感中强化基础知识。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46页的习题(例1、例2)、下册30页的习题(例3)。
【例1】比较世界三大宗教,填写下表。
【例2】列举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并说说它的意义。
【例3】根据所学内容,将下列重要任务与著作一一对应起来
罗贯中 《西游记》
李时珍 《三国演义》
吴承恩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农政全书》
曹雪芹 《本草纲目》
徐光启 《水浒传》
施耐庵 《红楼梦》
以上习题分别以填空、列举、连线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世界三大宗教概况、大化改新概况、明清文化的繁盛进行了梳理回顾。因为识记类习题的基础性,这类题型可采用抢答等方式快速完成,较好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二、运用材料分析题,落实教学重点,提升阅读能力
材料分析题所占的比重较大,它依据课文所体现的知识网络,通过文字、图片、数据表格等多种形式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82页的习题(例4)
【例4】资料1:图4-10胡服俑,图4-11北魏帝后礼佛图。
资料2:改鲜卑姓为汉姓(表格略)
资料3: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设问:1.资料1中,你发现左图与右图中的服装有什么区别吗?
2.鲜卑族服饰和姓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资料3中,北魏皇帝的谥号又说明了什么?
该习题以多形式的材料组合,直观展现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如小M合作探讨来组织学生全面分析材料,体会孝文帝改革在加快北方民族融合进程中的作用,同时在合作中培养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对比能力,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提教学实效。
三、运用论述类习题,突破教学难点,提升思辨能力
论述型习题是历史与社会命题的基本类型之一,意在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具体历史事件、人物、观点做出分析说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20页习题(例5)。
【例5】资料1: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自由民约17万人,其中只有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公民权对留居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遥不可及;广大奴隶受到压迫。
资料2:伯利克里发表演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设问:1.你怎么理解伯利克里的这段话?
2.根据课文提供的内容,你怎样评价雅典城邦民主政治?
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运用史料有理有据地评析历史事件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尝试引导学生思考参与雅典国家管理的主要是什么人、雅典公民有哪些权利等问题,得出雅典民主制具有双重性的结论。一方面,学生学会全面评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实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激发学生对世界民主政治发展趋势、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有效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重视综合性习题,还学习以乐趣,提升综合能力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设置了实践、探究等综合性习题。此类习题相对于前几类习题有更高的能力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意义。受应试教育、课时进度等因素的影响,此类习题在现实课程实践中更容易被忽视,对现有的课程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71页习题(例6)。
【例6】图3-41无未出图的东汉铜奔马,图3-42龟兹古城遗址,图3-43敦煌汉代长城,图3-44楼兰故地。
以上图片斗鱼丝绸之路上的汉代古镇有关,选择你所熟悉的一幅图,与同学们分享其中的历史和地理信息。
题中四幅图出自丝路古镇,笔者的学生是首次听说龟兹、武威,笔者将本习题作为学习小组的课后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以多媒体方式展示实践成果。在展示交流课中,各小组对图片做了各具特色的介绍。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开拓了眼界,了解了家乡之外的风土人情,更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了搜集整理资料、梳理分析信息的本领及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培养了表达、交流能力,收获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增强了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能放弃对作为基础性课程资源的教科书的利用,充分重视作为教科书有机组成的习题资源;科学解读现有习题,充分发挥各类习题的特点和作用,寻找有利时机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有效教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