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基准利率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8 11:32:4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基准利率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基准利率论文

篇(1)

【关键词】 磁共振测温;光纤温度传感器;温度序列;聚焦超声;温度监控

Abstract:The selected fiber optic thermometer and MRI temperature sequence were used to synchronously monitor the temperature change of tissue-mimicking phantom during ultrasound exposur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RI thermometry based on PRF theory. The result of experiments illustrates that this method can measure the temperature of target, but the accuracy and velocity of the method should need to improve further.

Key words:MR thermometry; Fiber optic thermometer; Temperature sequence; Focused ultrasound; Temperature monitoring

1 引 言

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成像技术,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等优点,除此之外,由于其多个参数与温度相关,因此,MRI还具有无创测温功能。这使得MRI能够对各种肿瘤热治疗过程进行影像和温度的双重监控,也使得MRI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拓宽。

2 基于PRF理论的MRI测温原理

MRI测温的原理主要分为三种:(1)利用温度与扩散系数之间的依赖关系;(2)利用温度与质子共振频率(PRF)的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CS)之间的依赖关系;(3)利用温度与纵向弛豫时间T1的依赖关系[1-3]。相对其他两种测温方法,PRF方法是目前研究最为成熟的一类方法[4-5],该方法通过测量梯度回波(gradient-recalled echo,GRE)序列的相位改变值ΔΦ来估计相应的温度变化ΔT并获得温度分布图,二者之间的数学关系为:ΔT=ΔΦγ·α·β0·TE(1)。其中γ为旋磁比,α=-0.01ppm/℃为温度和水质子化学位移之间的比例系数,简称温度系数;B0为主磁场强度,TE为GRE序列的回波时间,ΔΦ则为温度变化过程中的GRE序列的相位改变大小[6]。从(1)式可以看出,温度变化量ΔT与相位改变ΔΦ之间呈线性比例关系。由于PRF法具有良好的线性,以及温度系数与组织种类无关等优点,因此,它有着最广泛的应用前景。不过,PRF方法也有不足之处:从公式(1)可以看出,温度对于相位移动的影响非常小,也就是说灵敏度很小,只有0.01 ppm/℃,因此任何量级在0.01 ppm的B0的波动,或者其他系统不稳定因素,都会影响相位移动的大小,从而产生温度误差,所以,基于PRF的MR无创测温法的准确性还受到质疑,需要对其进一步验证[6-7]。

用温度传感器和MR进行同步测量,是一个很好的检验MR测温的方法,但是由于MRI的强电磁场环境,因此,传统的温度传感器,如热电偶、热敏电阻等无法在其中使用,否则会导致传感器以及MRI装置都无法正常工作。

3 荧光光纤温度计测温原理

经比较研究,本实验选定的是FOT LabKit(Lux

tron,CA,USA)荧光光纤温度传感器作为同步测温元件。该温度计由多模光纤和在其顶部安装的基于荧光技术的测温探头组成。荧光测温探头在受到特定波长的光的激励后,会辐射出荧光能量;激励撤消后,荧光余晖也将逐渐衰减(见图1),而该衰减就和环境温度密切相关,据此原理,就可测出环境温度。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测温探头为非金属,因此不产生电磁干扰,特别适合在高电磁场等恶劣场合工作。温度信号通过滤波放大、模数转换等处理后,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实时显示和监控。

图1 荧光测温原理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fluoroptic thermometry

4 同步测温验证实验

4.1 实验对象

以仿组织透明体模作为实验对象,该体模主要由40%(W/V)丙烯酰胺、过硫酸铵、脱气水和从新鲜鸡蛋中获取的蛋清混合而成。它具有与人体软组织相似的导热系数及生物学效应,能进行超声辐照加热试验,并能够在MRI上成像。

4.2 实验仪器

采用西门子和重庆海扶研发的MRgHIFU系统,该系统由MRI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系统两部分融合改进而成。MRI可实现解剖成像以及基于PRF方法的温度测量与成像,测温序列为GRE-TMap;而HIFU装置则用于对体模靶区进行辐照加热,以产生温度变化。同步测温装置采用FOT Lab-Kit光纤传感器。

4.3 实验方法

在盛放25℃脱气水的容器中放入体模,并安放MRI Body Matrix线圈,然后置入HIFU系统水囊内;测温探针插入到体模中,另一端则引出MR室外并经信号处理后与计算机相连,见图2。

4.3.1 在MRI上设置代表温度范围的伪彩色:蓝色(50-55℃),绿色(55-60℃),黄色(60-65℃),红色(65-110℃)。

4.3.2 Localizer序列预扫描,以确定探针位置(靶区位置)位于超声换能器焦点范围内。

4.3.3启动光纤测温监控程序,而后对靶区进行定点超声辐照,辐照功率300 W,辐照时间10 s;辐照即刻扫描MR的GRE测温序列;辐照结束120 s后停止GRE序列温度监控和光纤温度监控。改变探针位置,每组重复辐照12次,辐照3组。

5 结果与分析

5.1 靶区温度分布图

MRI的GRE序列能够显示靶区的温度分布示意图(见图3);在每组实验中,随着辐照开始,靶区开始升温,靶区颜色也会由低温色端向高温色段变 Fig 3 Temperature map of target region during HIFU exposure化,辐照停止后,靶区温度下降,颜色也相应变化至低温色段,直至最后彩色全部消失,实验结果说明基于PRF原理的MRI测温能够反映靶区温度变化情况,此外还能够对各温度范围的面积大小予以数字显示。

5.2 同步测温数据对比

基于PRF的MRI测温方法除了能得到表征靶区温度分布的伪彩色图外,还可以2 mmⅹ2 mmⅹ2 mm大小区域为一个测温单元,进行温度值的测量。图4所示是焦点处的MRI与光纤的温度值测量结果对比(取其中2次结果),从图中以及其他各组中都可以发现,在靶区温度变化较为缓慢时,二者的测量结果较为一致,而在温度急剧变化区域,则差距较大。现将温度变化速度Vt与测温差值ΔT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见表1,取12次实验结果),结果显示如果靶区温度变化速度小于1℃/s,则测温温差控制在3℃以内,而当温度变化速度更快时,则有可能出现平均达6℃以上的温差。

出现这样的结果与目前MRI测温的速度有很大关系,目前MRI测温速度约为1.5s/次,这样的速度还无法准确反映出快速的温度变化。而本实验中,体模受到HIFU辐照后会在几秒钟内就产生几十度的温度变化,所以,这时MRI测温就会出现较大误差。

5.3 同步测温结果的配对t检验

为进一步考察MRI测温的可靠性,将MRI和光纤同步测温的结果分别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即用配对t检验法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当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若P

6 结论

基于PRF理论的MRI测温能够为各种高低温热治疗肿瘤(例如HIFU治疗)提供实时的温度监控,这样既有利于保证靶区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同时又防止过度加热对正常周边组织的损害[1],是一项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无创测温技术。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法可以动态显示靶区的温度分布图,为热疗提供一定参考,不过其测量精确度还有待改善。提高MR的测温速度是一个很有效的改善途径;此外,适当减小测温单元的单位体积,以增强MR测温的精准度,也可以进一步优化测温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翔, 高上凯. 利用磁共振成像实现肿瘤热疗中实时无创测温的方法[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6, 23(3): 674-677.

[2]姜立新,胡 兵. 高强度聚焦超声作用下的组织温度场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J]. 声学技术, 2006, 25(1):43-46.

[3]林征宇, 邓秀芬, 武乐斌. MR无创测温的原理及临床应用[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15(11): 1004-1007.

[4]Nathan M, Clare MT, Fiona MF, et al. Uterine Leiomyomas: MRI Imaging-based thermometry and thermal dosimetry during focused ultrasound thermal ablation[J]. Radiology, 2006, 240(1): 263-272.

篇(2)

一、引言

2014年6月份新“国十条”的颁布,对我国的保险改革有了明确的指导意义。保险监管部门将以市场为导向监督保险产业并且放开了对保险产品的价格管制,费率市场化必将是大势所趋。预定利率在寿险费率的厘定方面较预订死亡率及预订附加费用率起的作用最大。预订利率过高,收取保费偏少,保险公司将会面临破产风险;预订利率过低,收取保费偏多,将会降低寿险产品的吸引力。因此,预定利率的确定无疑将对寿险精算构成极大的挑战。

基准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无疑各种利率均是围绕其上下波动。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目前可围绕基准利率上下浮10%,贷款利率可围绕基准利率上下浮20%,因此基准利率可以反映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以SHIBOR作为市场利率的呼声较为高昂,但是由于SHIBOR仅有七年的历史,数据偏少而且其值变化颇不稳定。鉴于此,我们选择基准利率作为市场利率的参考,本文选择1955―2014年的基准利率,展开来研究寿险产品定价。鉴于n年期寿险生存年金深得投保人青睐,本文选择n年期年初付保险年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年金纯保费的定价方面,旨为国内外学者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在预测波动数据的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学者运用较多的是ARIMA模型、正态分布模型//指数平均模型、Monte Carlo模拟研究和复合泊松过程等。但是目前还未有学者将正态分布及ARIMA模型详细具体地运用到年金定价上。不同于以往学者只用一种模型预测随机利率,本文结合正态分布及ARIMA模型分别对利率呈现独立分布及非独立分布的情况进行理论推导及实证分析来研究年金定价。

在模型改进方面,对两种模型进行实际分析,吴航等人(2009)对数据拟合得到2个ARIMA模型,并加权重对两个模型进行优化。博迪《投资学》在资产定价法一章中,着重介绍了投资组合资产权重的确定方法。在模型优化过程中,本文基于依据两种模型的拟合利率的残差及残差间的相关性,对两组残差赋予不同权重,依据总预测残差方差最小原则,得出两组拟合利率所应赋予的权重及最优年金现值。首先对基准利率进行预测,得出1996―2014年的基准利率符合正态分布。在先前论文的基础上,在模型推导方面,结合个人的生存率,运用概率统计及微积分知识得出折现到购买保险年份所应缴的趸交纯保费。另外,本文克服了大部分论文纯理论或者纯应用的不足,将模型理论推导、实证检验及应用结合。

三、正态分布模型应用

1、数据来源

1955―2014年一年期基准利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当一年内多次调动利率的情况下取平均值计算。选择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分布表(2000~2003)中的非养老金男性业务表数据计算被保险人确定年点的死亡率,生存率等。

2、正态分布模型应用过程

(1)正态分布验证。正态分布模型前提条件是利率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我们首先要检验数据的正态性且在保证正态性的同时尽可能多的选择数据样本。夏皮罗-威尔克Shapiro-Wilk检验(W检验)通过检验数据与回归曲线的残差来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在R语言中,通过调用stats包中的shapiro.test函数可以直接预测。经过正态W检验,1996―2014年的基准利率服从正态分布。

(2)定价应用。假设被保险人为30岁男子,购买20年期寿险年金。自被保险人50岁起,保险人将于每年初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年金1000元,止于69岁年初。若被保险人在20年内死亡,保险公司将停止支付,否则保险公司需要支付年金直到期满为止。利用随机利率呈正态分布的特点计算该年金的精算现值,将参数带入模型,利用R软件计算,本文得出保险年金精算现值E(A0)=8472.98。

四、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模型(ARIMA)分析

由于国内外书籍对ARIMA模型的理论推导已经规范化,本文此处将不对该模型的理论部分做相关论述。

1、数据描述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样本越多预测效果更佳,因此在ARIMA模型拟合过程中,我们利用全部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利率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得到LNI,并作出时间序列变化的趋势。可以看出1955―2014年的利率变化起伏较大。数据经历了先升后降,直到平稳波动变化的趋势。对LNI进行一阶差分,一阶差分后的变量表示为DLNI,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在R软件上,我们需要加载fUnitRoots包才可以应用该功能。adfTest()可以直接得出ADF值及P。通过分析结果,我们取对数后进行一阶差分后数据是稳定的。我们消去了趋势部分,剩下不规则部分。

2、模型定阶及结果展示

(1)自回归检验和偏自回归检验。我们对数据进行自回归检验和偏自回归检验,由检验结果得知自相关系数及偏自相关系数均在置信区域范围内。由时间序列特征我们可知自相关函数及偏自相关函数均属于拖尾。此处我们选择ARIMA(p,1,q)进行分析。

(2)AIC准则自助法定阶。在ARIMA(p,1,q)模型参数估计中,本文选择极大似然法估计并依据AIC值最小为原则选择出最佳的模型。根据极大似然值最大、方差估计最小、AIC值最小原则我们选择ARIMA(0,1,2)进行预测,得到模型如下:

logIt=?着t+0.7659?着t-1+0.2341?着t-2It+1=elogIt+lgIt

我们利用Ljung-Box检验及QQ图的形式来判断拟合的优度。Box和Pierce提出统计量Q=n(),并用该指标来检验残差是否是独立的。Ljung-Box检验则是基于该变量上的检验方法。P值越大,则说明拟合效果较佳。对残差检验得出p值为0.2543。P值大于0.1,表明没有证据证明在滞后1-20阶中预测误差是非零自相关的。为了检查预测误差是否是平均值为0且方差为常数的正态分布,我们利用QQ图来检验预测误差是否为白噪声,得到结果残差在QQ图直线附近,得出结论:预测方差为白噪声,即我们所预测的模型是有效的。

3、定价应用

由被保险人30岁,年金发放50岁时生效且保险将截止于69岁。那么,在预测保险年金现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未来四十年的利率进行预测。在R软件上进行程序操作,基于ARIMA(1,1,0),预测出未来40的年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未来值预测,计算出未来39年值如下:假设t+1年初收到保险年金c元。经过分析得知未来年金折现现值,且结合P0得出年金现值定价模型如下:

得出年金现值定价为:E(A0)=7301.56元

五、模型扩展与优化

基于R软件,本文依据两种不同算法,得到不同的保险现值。由于前期分别对两种模型的残差进行分析验证,得知这两种模型都较好地拟合了利率走势,所以基于两种算法的精算现值都具有合理性。

利率在两种模型的拟合下,分别得出对于历史数据的拟合残差A及B。虽然两种模型的残差都比较小,但是为了得到更为精准预测利率,我们考虑将两组历史数据的残差分别赋予不同权重,从而使总的参差方差最小。当残差方差最小时,也就意味着预测残差最小。预测残差最小的模型可以保证得到最小误差的预测利率从而进行公平定价。

正态分布过程中,预测利率利用正态分布随机数的方式得出。我们分别设预测利率呈正态分布模型及ARIMA模型情况下的残差数组r1,r2。对所得结果赋予不同权重w1,w2且w1+w2=1。设两种模型下,残差的标准差为?滓1,?滓2。为了让模型预测最为精准,我们最小化模型组合的预测方差。

六、总结及展望

本文借鉴高建伟(2006)寿险年金的定价模型,以中国1955―2014年的基准利率为参考,得出利率服从正态分布及ARIMA模型的情况下寿险年金的现值。本文在年金定价过程中基于两个模型得出不同结果。最后利用证券组合最小方差原理,赋予不同模型权重,得出较为满意的结果。但是,一方面由于基础面风险难于预测,预测利率难免存在误差;另一方面由于本文以基准利率为研究对象,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利率市场化将会更加成熟,纯保费计算中所基于的数据也会处于变化中。本文旨在提供参考的定价研究方法及模型。在现实生活中保险定价还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并不能单纯的应用本文的定价模型。学者共同致力于保险定价的研究方案,旨在提供最为精确的寿险定价。

(注: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A类项目,项目编号A2014047。)

【参考文献】

[1] 薛毅、陈立萍:统计建模与R软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1996年至2014年,我国曾颁布多次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终于在2014年末迎来了实质性突破。2014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由2012年规定的基准利率的1、1倍提升至1、2倍,同时简化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2015年2月28日,央行再次将浮动区间扩大至1、3倍;2015年5月11日,又将1、3倍调整为1、5倍。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的进一步扩大,扩宽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促进其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最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资金价格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推动形成符合均衡水平和客户意愿的储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此外,2015年6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即日起实施《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办法》规定,30万元以上的个人存款,将摆脱目前的存款基准利率和上浮区间的限制,实行市场化定价。该《办法》一方面有利于有序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培育企业、个人等零售市场参与者的市场化定价理念,为继续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进行有益探索并积累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接近尾声,预计2015年下半年或2016年初存款利率上限将被彻底取消。

二、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挑战与机遇

1、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利差收窄、盈利能力承压。从已公布年报的11家上市银行来看,各家银行业绩均面临着盈利增速放缓的局面。除平安银行及浦发银行外,其余9家A股上市银行2014年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跌至个位数时代。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要求零售银行改变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进一步提升产品创新和风险定价能力。

2、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机遇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也为零售银行强化内部能力,促进差异化竞争,提升服务和创新水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贷款业务转型

在经济转型形势下,贷款企业风险增加;在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改革的背景下,大中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越来越完善,银行利润空间也大幅压缩。

银行应以新一代的资产负债经营策略为方法,提高贷款收益,降低资金成本,实现贷款业务转型。需要建立对各个客群风险调整后的贷款收益和资本消耗,以及不同类型的存款融资成本的洞析,并主动选择最符合自身情况的零售银行资产业务结构,发展高收益零售贷款业务,主要包括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消费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

(2)个人存款增速放缓,制约银行个人贷款放贷规模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导致存款流失、资金成本上升成为银行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绝大部分银行面临稳定、低成本资金来源的吸储难题。

2014年以来,银行资金紧张局面愈演愈烈,多家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存贷比逼近75%,其中四大行零售存款占比基本高于45%,但股份制银行平均仅20%。个人存款增速放缓越来越限制个人贷款的放贷规模。

(3)去银行化趋势加剧,零售信贷业务挑战升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资金成本提升,且财富管理类产品的普及程度和可选范围不断扩宽,个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去存款化过程将延续至未来10年。尽管中国大多数银行只有不到30%的资金来自于零售存款,但毋庸置疑,未来对零售存款的争夺将更加白热化。市场实际存款利率已明显上升,这些代价高昂的资金来源带来的实际收益极其有限,零售银行的利润率将会受到持续的冲击。

篇(4)

1、完善国债发行机制

(1)进一步规范滚动发行机制。扩大基准国债期限品种范围,进一步健全滚动发行机制,使一级市场国债发行形成更加持续的发行利率曲线,也使一级市场国债招标价格更好地发挥对国债定价与估值的参考作用。

(2)尝试推出国债预发行机制。为建立发行前债券价格揭示机制,规范一级市场债券分销行为,借鉴国际成熟债券市场预发行做法,在中国国债市场尝试进行国债的预发行操作。

2、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

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增强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国债市场的调节功能。

(1)合理设计国债的期限结构。国债期限结构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政府必须兼顾自身与应债主体这两方面的要求和愿望,同时考虑宏观经济条件和清偿能力等因素,对国债的期限结构做出选择。

(2)优化国债的持有者结构。国债持有者结构单一是我国国债市场的一大痼疾。这已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国债市场的规范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债规模要加大,配合货币政策的运用,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传导效果。第二,取消对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某些限制,使国债成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促进现有养老保险基金等机构的发展并培育国债投资基金。这将有效地提高国债市场的参与程度,促进国债市场发行效率的提升。第四,允许国外投资者购买一定比例的国债。这既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实施,又有利于调节国债持有者的结构。

3、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目前市场交易主体还比较单一,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虽然己增加到900多家,但仍然主要是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现在还很少进入这个市场,这样就限制了这个市场的覆盖面。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却是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应大力发展非金融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债市场,尤其是债券投资基金,由于债券投资基金具有专业投资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它们的投资风格更加稳健,有利于国债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4、发展国债投资基金

国债基金有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基本形式,同一般的证券投资基金相比,国债投资基金是国家信用和非国家信用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国家信用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国债基金的绝大部分资金是投向国债的,同其他类型的投资基金相比,国债投资基金具有信誉高、风险小、收益稳定的特点。

5、大力发展国债市场中介机构

(1)扩大一级自营商范围,完善做市商制度,活跃国债市场。第一,扩大一级自营商范围。我国中央银行应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一级自营商成员,尽早让一些业绩好、信誉高的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加入到一级自营商队伍中来。第二,完善做市商制度,扩大做市商队伍。我国虽已经建立做市商制度,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导致报价券种偏少,很多债券不能及时报价或没有报价,价格信息难以及时发现和披露。

(2)大力发展国债市场经纪人。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了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非常重视经纪人业务。经纪人作为给交易商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是连接交易商的重要媒介,经纪人本身不参与交易,只是将市场交易进行有效的配置,提供价格发现机制,提高交易的成功率。随着我国国债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参与者的增多,直接交易不利于提高市场效率。目前我国同业经纪人只有一家,缺乏竞争和效率。因此,培养一大批活跃的经纪人队伍对发展我国场外债券市场显得尤为迫切。

6、建立统一、规范、分层次的国债市场体系

(1)一个竞争、有序、统一、高效的国债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在国债市场的建设中,当前应集中精力建立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核心市场。继续拓展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吸收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者进入,以之作为批发债券市场。

(2)我国目前的国债流通市场呈现分割的状态,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各自存在。国债市场的两个子市场之间既独立运作又互相沟通。但市场交易具有连续性,人为地把不同交易主体分割到不同的市场,不利于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机制。而且两个市场价格差的存在也不利于管理层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情况。因此,应逐步将两个市场统一起来,促进国债交易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健全国债交易的基础设施,构建统一的国债托管结算清算系统,是统一流通市场的关键。

7、积极发展国债期货市场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没有衍生金融工具,在现有的交易体系和交易手段下,投资者无法有效地解决利率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使得机构投资者难以进行避险与对冲操作,阻碍了其对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参与。市场上投资者追涨杀跌,不利于债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国债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对于长期进行大量债券投资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社、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来说,十分重要。

二、利率市场化需要完善的国债市场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发展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十多年来的中国国债的市场化改革对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债二级市场及其收益率的形成、国债一级市场引入竞争性的招标机制、国债回购利率的市场化、国债期货交易的试验等改革举措,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革的进程。近年来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引导市场利率,以及各种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为最后放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准备了基础条件。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中央银行亟需确定一个市场基准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

所谓市场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金融市场上所有金融产品价格确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是人们公认的并普遍接受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利率。目前,中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实际上起着基准利率的作用。但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

首先,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必须是流动性好的金融商品的利率。国债利率具备这一特点。国债有“准货币”之称,变现力极强,它的价格形成与波动能够灵敏地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的变化,因而可以成为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诚然,国债利率也会受到通货膨胀和到期风险的影响,但由于国债到期还本付息是一个固定额,在通货膨胀率与利率变化可以预期的条件下,国债利率就自然成了基准利率的代表。实际上,美国、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基准利率就是国债利率,国债利率处于整个利率体系的中心环节,它的变动决定其他金融工具利率的变动。

其次,作为基准利率,必须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国债利率也具备这一优点。在债券期限结构理论中,预期理论与市场分割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水平差异的原因。预期理论在债券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前提下证明了债券利率差别的原因是期限的长短,即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市场分割理论则在市场不完全性与不同期限债券不是替代品的前提下说明了各种期限债券利率取决于各种债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期限结构理论与流动性升水理论则综合了上述两种理论,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反映不同期限债券供求状况的期限升水,从而比较全面地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差别的原因。非国债(如企业债券)不同期限利率的决定虽然也可以用以上理论解释,但由于存在违约风险,因而无法用来决定利率的期限结构。而国债的发行主体是政府,一般不存在违约风险,其利率结构也就不受违约风险的干扰,因而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利率的差别,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最好选择。同业拆借利率虽然也是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在市场交易规模、交易者数目和规范化程度上与国债市场也有可比性,但同业拆借市场毕竟只是一个短期拆借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也只是对短期利率有参考作用。国债市场则是提供短、中、长期不同期限债券种类的市场,可以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

一旦国债基准利率形成,国债市场的发展对其他金融市场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改变金融市场规模格局,而且还影响其他市场利率水平的确定,出现明显的利率市场化的传递效应,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因为国债市场发展后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首先会冲击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结果必然是,在国债市场发展以及国债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机制将更加完善,银行存款市场也将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参考文献】

[1]景学成、沈炳熙: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篇(5)

 

【关键词】上调利率;下调利率;刺激消费

一、我国利率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利率政策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政策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当前和今后我国利率政策问题,就要由近几十年来运用的效果出发,从而以此为基础,并做出客观、有效的分析。利率政策经历了利率政策过渡阶段(1949年至1952年)、“一五”时期的利率政策(1953年至1957年)、“左”倾主义利率政策(1958年至1976年)、利率政策的修正阶段(1978年至1985年)、规律波动阶段(1986年至2004年)、频繁使用利率政策阶段(2006年至2008年)六个阶段。

 

二、利率政策调整的原因分析

(一)上调利率的原因

1、从理论上来说,调高市场利率一般发生在市场波动较大、经济过热的条件下,需要通过收拢资金,回笼货币,减少货币的供应量,从而有助于吸收存款,抑制流动性,抑制投资热度,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达到调高市场均衡利率遏制经济过热现象的目的。

 

2、从实际情况来看,自2006年4月到2008年9月,存、贷款基准利率稳步上调,存款基准利率从2.25%到4.14%,贷款基准利率从5.58%到7.47%,且在这一期间,每次调整的幅度相近,调整的时间间隔也较短(是近些年来最频繁的时期)。所以这一阶段上调利率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过热,流动性加剧,货币供应量过多。我国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此时国内贸易顺差持续存在,外汇储备增加,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被动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

 

(二)下调利率的原因

1、从理论上来说,下调利率一般发生经济减速风险加剧,经济萧条的条件下,需要通过提高市场流动性予以应对,进而来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而利率下调有助于刺激贷款需求,刺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达到有效提振金融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目的。

 

2、从实际情况来看,2008年9月后,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到我国,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央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3个月间,存款基准利率从4.14%降到2.25%,款基准利率从7.47%降到5.31%。其中下调幅度较大,在10月到11月的降息中一度达到百分之一。

 

三、利率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紧缩的利率政策(上调利率)

采用紧缩的利率政策,利率上调有助于吸收存款,抑制流动性,抑制投资热度,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而持续紧缩的利率政策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实际利率的提高会过分地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使投资减少,不利于经济的增长。较高的市场利率将会降低国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和企业投资的数量与质量,最终会降低对银行贷款的需求量,同时它还会使物价有所下降,从而增加真实货币存量。

 

(二)扩张性利率政策(下调利率)

采用扩张性利率政策,利率下调有助于刺激贷款需求,刺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央银行多次降低利率,为了适应物价回落情况和刺激经济发展,通过观察各年的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GDP增长的变化,我国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是负相关关系,即降低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我国股票市场指数的迅速下跌,我国经济增长开始放慢,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为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2008年10月9日,央行2004年以来首次齐降存贷款利率。针对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为了应对经济减速风险,宏观调控的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接下来的四个月里,央行4次降息,以达到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的作用。

 

四、利率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利率与汇率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在调整利率时必须考虑利率变动对汇率产生的影响。

(一)上调利率

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本币汇率上升。其次,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地对汇率产生影响。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而且,一国利率的提高,将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增加和资本流出减少,使国际收支逆差减少,支持本币汇率走强。2007年我国持续上调利率,促进出口贸易,实现较大顺差,汇率也呈现很大的的上升。

 

(二)下调利率

当利率下降时,刺激投资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进口,抑制出口,增加外汇需求,减少外汇供给,促使外本币汇率下降。2008年末我国持续较大幅度的降低利率,出口一度陷入僵局,同时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遭遇瓶颈。

 

五、利率变动对我国股市影响的现实分析

(一)利率上调

在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下,2006年以来央行通过屡次加息解决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的问题。2007-2008年2月期间,对存贷款利率调整了5次。从理论上来讲,利率与股价呈反方向变动,利率的上涨必然会引起股价的波动,最终会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但是,2006-2008年初,屡次加息后的股市却毫无例外的节节攀升。我国股指在加息后依然呈现持续上涨的状况,除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的繁荣趋势,还存在股市自身的因素和以利率为主的宏观调控失灵的情况。

 

(二)利率下调

2008年10-11月,央行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仅11月就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此次央行大幅降息是综合考虑全球市场和国内经济情况的结果,即央行将货币政策由从紧变为适度放宽。当前中国股市持续低迷,一部分正是由于货币政策紧缩引起的。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大幅下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股市,重建投资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曹龙骐,郑建明.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探讨[J].金融研究,2000(04):29.

[2]张鑫.中国利率政策效应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4)

篇(6)

引言

自从2007年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以来,我国公司债券发行工作正式启动,原有的企业债券和新增的公司债券从此在资本市场上并存。在2007-2012年6年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共有891只,累计筹集资金13978.83亿元,其中公司债券有741只,累计筹集资金10436.7亿元;企业债券有150只,累计筹集资金3542.13亿元。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一般以面值发行,因此分析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的票面利率可以衡量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成本,探究其决定因素可以为企业找到有效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的方法,从而为企业发行债券提出合理的建议。

理论综述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有极大相似性的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并存于我国的债券市场中。我国的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公司债券的发行人是依照《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我国的企业债是由中央政府部门所属机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发行的债券,它对发债主体的限制比公司债窄。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在发行主体、发债资金用途、信用来源、发债额度、管制程序、市场功能等方面有显著不同,因此在分析两者发行票面利率的决定因素时应该分别分析。

我国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定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承销商协助债券发行主体根据市场情况直接确定债券发行的票面利率;另一种是根据簿记路演定价方法,由承销商进行预路演,根据预路演获得的市场反馈信息协助债券发行企业确定申购价格区间,然后进入路演阶段,债券发行人与投资者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将投资者在每一价格上的累计申购总金额录入电子系统,并以此为基础,与发行人共同确定最终的发行票面利率。无论是哪种定价方式,我国的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定价都是确定债券的票面利率,债券一般以平价发行。所以分析债券的票面利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即是探究我国通过公司债券、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决定因素。

我国一些学者对此已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朱世武、邢丽(2005)研究我国债券市场新发债券的定价时,采用了现金流贴现的思想,介绍了零息债券、固息债券、浮息债券的定价模型。邓国强(2010)用实证的方法对我国企业债券发行价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发现了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价现象。本文提到对于一般性金融产品,其发行定价模型一般为:金融工具票面利率=基准利率+合理利差(弥补金融产品带给投资者的风险),因此笔者认为债券发行时对应的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是影响债券发行价格的重要因素。张鹏、谢刚、万迪 (2003)探讨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定价机制,认为企业债券定价涉及企业债券融资成本与投资者的收益问题,指出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是目前我国企业债券收益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影响债券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因素是债券的期限,根据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中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期限较长的债券流动性较差,风险则相对较大,期限较短的债券流动性较强,风险则相对较低;但依据优先聚集地理论,人们对不同期限的债券是具有偏好的,这种偏好使得人们聚集到他们所希望购买的债券市场中,因此不同期限的债券对应的价格不同,高期限的债券不一定为高价格,但债券的期限一定会影响债券的价格。而信用风险可以通过债券的评级予以衡量,评级越高的债券信用风险越低,评级越低的债券信用风险越高。

依据以上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债券发行时对应的市场基准利率、债券的期限、债券的评级对债券发行的票面利率有重要的影响。此外,债券的附加条款也应该对债券的票面利率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债券的可赎回性、可回售性、可转换性等附加条款相当于对债券嵌入了期权,必将影响债券的票面利率,但是由于有附加条款的债券在我国并不普遍,因此本文的研究不考虑其对债券票面利率的影响。

因此,建立债券发行票面利率与对于基准利率、债券期限、债券评级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INTRRATEi=β1+β2BIRi+β3TERMi+β4CRi

其中,INTRRATEi表示债券发行票面利率,BIRi表示基准利率,TERMi表示债券期限,CRi表示债券评级。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文选取2007-2012年6年间上海交易所、深证交易所上市的无可赎回性、可回售性、可转换性等附加条款的固定利率的384只公司债券和82只企业债券为样本,选取了各债券对应的票面利率、债券期限和债券评级等三个指标,并将债券评级折算为数量为指标的数据:AAA=4;AA+=3;AA=2;AA-=1。此外,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组成报价团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可以及时反映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变化情况,因此本文选取一年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作为研究的基准利率。

实证分析

(一)公司债券票面利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模型回归。将公司债券的数据录入EViews,利用上文提到的模型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2.模型检验。分为以下几种:

经济意义检验。公司债券的票面利率与其基准利率和期限的相关系数为正值,与其评级的相关系数为负值,分别为0.248831、0.080317、-0.977381,即公司债券的票面利率随着市场的基准利率及债券期限的上升而上升,随着其信用等级的提高而下降。

拟合优度与统计检验。从表1中可看出,可决系数为0.5951,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5919,就截面数据而言,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此外,各解释变量的t值都较高,所以公司债券的基准利率、期限、评级对其发行票面利率有显著性影响。

计量检验。计量检验包括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和自相关检验。

多重共线性检验。由表2可知,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高的为0.126613,远小于0.8,因此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异方差检验。本文样本量较大,且解释变量为3个,采用包含交叉项的White检验,其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Obs*R-squared为21.03818,对应P值为0.0125,大于显著性水平0.01,表明不存在异方差性。

自相关检验。模型中DW值为1.909262,含有3个解释变量,样本量为384,给定显著性水平0.01,查DW表,当n=384,k=2时,DW统计量1.909262>dU,根据判断区域知不存在自相关。

所以公司债券票面利率决定模型估计的最终结果为:

INTRRATE= 7.582889+ 0.248831BIR+

0.080317TERM-0.977381CR

Std=(0.243542) (0.034488)

(0.019394) (0.046023)

t=(31.13584) (7.215037)

(4.141268) (-21.23663)

R2=0.595097 R2= 0.591901 F=186.1656 DW=1.909262

(二)企业债券票面利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模型回归。将企业债券的数据录入EViews,利用上文提到的模型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2.模型检验。分为以下几种:经济意义检验。企业债券的票面利率与其基准利率的相关系数为正值,与其债券期限及评级的相关系数为负值,分别为0.480479、

-0.079728、-0.918152,即企业债券的票面利率随着市场的基准利率的上升而上升,随着其信用等级的提高而下降,与公司债券不同的是,企业债券的票面利率随着其债券期限的增长而略有下降。

拟合优度与统计检验。从表4中可看出,可决系数为0.539294,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521575,就截面数据而言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此外,除了债券期限的t值略小,其对应p值稍大于0.05外,其余各解释变量的t值都较高,所以企业债券的基准利率、期限、评级对其发行票面利率有显著性影响。

计量检验。计量检验包括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和自相关检验。

多重共线性检验。由表5可知,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高的为0.399416,远小于0.8,故此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异方差检验。本文样本量较大,且解释变量为3个,采用包含交叉项的White检验,其结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Obs*R-squared为19.92374,对应P值为0.0184,大于显著性水平0.01,表明不存在异方差性。

自相关检验。模型中DW值为2.210705,含有3个解释变量,样本量为82,给定显著性水平0.01,查DW表,当n=82,k=3时,dw统计量2.210705

所以企业债券票面利率决定模型估计的最终结果为:

INTRRATE= 7.709559+ 0.480479BIR-0.079728TERM-0.918152CR

Std= (0.499050) (0.087510) (0.045196) (0.130386)

t= (15.44846) (5.490540) (-1.764041)(-7.041795)

R2=0.539294 R2= 0.521575 F= 30.43512 DW=2.21070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交易所市场2007-2012年的相关数据,在以往研究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定了模型,探究了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发行票面利率的决定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无论是公司债券还是企业债券,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债券期限、债券评级都与其发行票面利率有显著的关系,其中,两种债券票面利率与其对应的基准利率都是正相关,因此当市场利率较高时,企业不应当将通过发债融资当做融资的首要方法。

对于公司债券而言,决定其发行票面利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债券的评级,债券的评级每提高一个等级,其票面利率将大幅下降。因此对于一家普通的公司而言,当其选择通过公司债务融资时,降低其债务融资成本的最有效途径是努力提高债券的评级。公司债券的票面利率与债券期限也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其影响程度并不是非常强,因此就公司债务融资而言,通过减少债券期限途径降低融资成本的做法并不一定能达到目的。

对于企业债券而言,债券的期限与债券的评级共同决定了企业债券的发行票面利率。与公司债券类似,企业债券的评级提升,其票面利率将大幅下降,因此通过企业债券融资的公司依然能努力提高其债券评级,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但是企业债券的评级普遍较高,所以通过此方法降低融资成本的潜力有限。但企业债券的债券期限对其票面利率的影响却与公司债券相反,企业债券的期限越长,其票面利率却越低,这说明就企业债券而言,投资者并不非常看重债券期限的增加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与之相反,企业债券的评级较高,安全性较好,根据优先聚集地理论,对于此类债券,投资者更偏好于长期持有,因此企业债券期限的提高反而会降低企业债券的票面利率。根据上述情况,企业通过企业债券融资时,在其财务状况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适当提高债券的期限以降低融资成本。

综上所述,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全面考虑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债券期限、债券评级对其融资成本的影响,从而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方式进行债务融资。除此之外,我国的公司债发行启动至今不过几年,债券市场的发展依然有很大空间,现已发行的公司债券、企业债券都较为普通,含有赎回、回售、转换等附加条款的特殊债券较少,以浮动利率发行的债券或以外国货币进行融资的债券则极为少见。因此,企业在进行债务融资时,在考虑基准利率、债券期限、债券评级对其融资成本的影响的同时,采取一些金融创新的方法,积极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则可以通过其他途径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比如在我国经济通胀压力较大、市场的基准利率较高的情况下,若企业想在那时发行长期债券,其票面利率会较高,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债务负担较重;但若企业采用浮动利率的方式发行长期债券,其债务融资成本会随着经济转好、基准利率下降而有所减轻,这样则有利于企业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又如对于自身评级较低的公司,若以自身资产作为抵押发行债券会导致其债务融资成本过高;但若其将自身的一些优质资产作为抵押,发行基于优质资产的资产支持证券,则资产支持证券的评级往往会比公司自身的评级高,其发行的票面利率则较低,公司则能以更低的成本进行债务融资。此外,企业在发行债券时还可以与签订互换等金融衍生合约相结合,以降低融资成本。如企业可以在以固定利率方式或以浮动利率方式中选择自身有比较优势的方式发行债券并签订相关的利率互换合约以转换计息方式,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企业还可以在其他基准利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发行债券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这也可以达到目的。当然,企业在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时也应该注意各种风险,防范因金融衍生工具自身风险所带来的企业其他成本的上升。

由于可获取的有附加条款的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的样本较少,因此本文在建立模型时,并未考虑附加条款对债券票面利率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随着相关样本量的增大,可以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探究可赎回性、可回售性、可转换性等附加条款对债券发行利率的影响,从而找到更多的途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国债市场利率市场化

一、基准利率是利率结构的中心

在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利率结构可以通过其风险结构、期限结构和基准利率三个因素来表述。风险结构指相同期限债券的利率与风险特性之间的关系,理论上可以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刻画。根据这一模型,若可获取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则每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等于同期限的无风险收益与风险升水之和。这种风险升水给出了风险与资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和不同风险资产的相对价格,刻画了利率的风险结构。但是,由这种风险结构还不能研究资本资产价格本身。期限结构指相同风险水平债券的利率与期限之间的关系。根据期限结构的纯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取决于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债券市场的分割程度和流动性升水。利率的期限结构至多也只能确定债券的相对价格。事实上,只有知道某种作为基准的市场利率,即基准利率,才能由风险结构决定利率本身。一种利率体系能否引导资金有效配置的关键,也就取决于这些因素能否反映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这三个因素中,基准利率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它对市场均衡价格的任何偏离,都会通过风险结构和利率结构的传导扩散到整个利率体系,理论上可造成所有债券价格对市场均衡价格的偏离,误导金融资源的配置。

实践中,风险结构是通过信用评级予以确定。一个公正、权威的评枯机构体系能较好地保证风险结构真实地反映市场主体的风险特征。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已建立了公认的评级机构,形成了完善的市场信用评估体系。如美国公认的信用评级机构有达夫菲尔浦斯信用评级公司、菲奇投资服务公司、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相比之下中国的信用评估体系还处于建设中。

至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确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相当困难的。不过目前旨在确定期限结构的理论模型已有许多,如Vasicek模型、Cox-Ingersoll-Ross模型、Dothan模型、Ho-Lee模型、Hull-Will三叉树模型等。在西方,市场人士是通过理论上的即期利率曲线来构建模型的,使用的原始资料是国库券的期限和到期收益数据。下面的例子可说明这一过程。

表中给出了期限从0.5年到10年期的20种假想国库券的息利率、到期收益和价格。设所有债券的面值为100美元。由此表出发,可构造即期利率曲线。基本思路是将每张息票对应的现金流视为一张零息债券。每张零息债券的收益称为即期利率,它与期限的关系曲线就是即期利率曲线。第I个0.5年的即期利率为Z1(I=1,2,……,20),由表可直接看出Z1=0.08,Z2=0.083,为求Z3,考虑1.50年到期价格为99.45美元的国库券,由表可查出息票年利率为0.085,半年期利率为0.0425,即面值为100美元国库券每半年获息4.25美元。由债券的定价公式,债券的价格等于其代表的现金流序列的贴现值,每一现金流的贴现率应取对应的零息债券的收益率。

同期限结构一样,实践中的基准利率也是通过国债市场利率确定的,其前提是存在一个发达的国债。但发展中国家国债市场一般不发达,都不同程度地实行利率管制。比如存在市场分割、国债价格不统一,无法形成有效的基准利率。但是,一个以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国家,最终只有国债市场才能发现全面反映市场供求信息,形成有效配置的基准利率和利率曲线。

二、国债利率是有效市场的基准利率

按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当资本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价格就能迅速、全面地反映所有的信息。这意味着所有债券市场中,最有效的市场利率最有资格作为基准利率。关于有效资本市场有两种定义。一是Rubinstein和Latham的定义:市场关于某种信息事件有效是指这种信息事件不会改变市场参与者的资产组合。另一是Fama的定义:认为若这种信息事件不改变市场价格则称之为该市场对这组信息是有效的,这里允许对同一信息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而出现不改变总的市场价格的相互交易的可能性。显然后一定义相对弱一些。

我们可以从任一定义出发,将每个债券市场都与一个信息集I联系起来,使该市场对I是有效的,再将所有信息集按包含关系排序。若I1包含I2,则对I1有效的市场比对I2有效的市场更加有效率,若信息集I包含所有其他信息集,则I对应的债券市场比所有其他市场更有效率。哪个市场债券价格或利率传递的信息最多,哪个利率便最有资格充当基准利率。

国债市场跨越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它将财政信息和银行信用联结起来,是传导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和重要纽带,是政府作用经济的着力点。另外,其参与者众,交易品种多,信息来源比其他债券市场都要广,其利率是基准利率的最佳候选。加之国债市场的风险小、市场主体行为较其他市场而言规范程度高,这些特性是其他市场地法比拟的。实际上许多国家的市场基准利率就是国库券利率(美国国库券利率已成为事实上的世界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国债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着基准利率的有效性,也就决定着整个债券市场利率的有效性。

国债市场也是利率期限结构的最佳显示器。非国债债券都有违约风险,且这种违约风险与期限是相关的。就是说同种非国债债券期限不同,违约风险也不同。不同期限的非国债债券的利率之间的判别不仅反映了人们的预期,也反映了违约风险的升水,两者难以分离,无法用来决定利率的期限结构。国债几乎没有违约风险,其利率的期限结构不受违约风险的干扰,能较好地显示人们的预期。同业拆借市场虽然在交易规模、交易者数目和规范化程度上与国债市场具有一定可比性但这个市场只是短期债券的市场。而国债市场交易各种期限的国债,可提供长、中短期不同期限的债券种类,其丰富程度是其他市场无法比拟的。国债市场是利率期限结构的最佳显示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提出如下判断:国债利率是基准利率的关键环节。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债的流动性仅次于通货,持有者遍及几乎所有的市场主体,其数目和范围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金融资产,其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几乎所有居民的消费与储蓄,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和金融机构的资产选择,最终影响到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其他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变动时,国债价格也会作出响应。国债利率是金融价格体系中的“神经网络”。相对而言,其他债券持有者数量有限,其价格的变动,只可能影响局部范围内某些市场主体的资产组合,至多只能造成对其他债券小部分替代,不可能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

三、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应

在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具备有效、灵活、操作成本低、对金融体系副作用小的优点,这实际上是国债市场机制的作用。(1)国债市场的规模之大足以保证央行大规模买卖国债吞吐货币的同时,不会引起国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影响金融秩序。同时国债几乎是无风险的金边债券,没有违约和卖不出去之忧,不会造成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成本过大。(2)通过国债市场的买卖来调节货币供给对金融体系的副作用小。比如通过增加法定准备金来紧缩货币供应,会迫使银行提前收回某些贷款,影响收益性,特别是某些本来资金紧张的银行,只能通过从货币市场高成本融通资金来补足准备金,可能会因此而陷入困境。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则可避免这种情况,银行会根据自己的资产负债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卖出国债,优化其资产组合。(3)通过买卖国债调节货币供给具有即时性、灵活性和可逆向性。央行可以根据货币供给情况,随时买卖国债,自由决定买卖数量,当发现操作失误时可立即进行逆向购买,这给央行实行货币调控的时间、额度以灵活的选择余地。其他货币工具不具有这些特性。比如,再贷款和再贴现政策只有在商业银行需要时才能发挥作用,央行是被动的。准备金则不能频繁调整。(4)通过国债调节货币供应是相对有效率的。公开市场上国债的买卖是自愿的,自愿的交易对经济必是一种帕累托改进。(5)国债市场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点。通过发行和买卖国债,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可以大大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比如在发行国债同时,央行通过购买国债可防止私人部门资金的减少,从而减轻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当然,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外汇来间接影响利率,但其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外汇市场有许多因素往往直接抵消了央行的作用。在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国家,央行还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地方政府债券,但购买量相对国债购买量而言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对公开市场业务支持的力度远逊于国债。

总之,没有一个发达的国债市场,就不可能有效地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只有国债利率才可以将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均匀且温和地传导到金融体系,既保证了政策信号传播的广泛性,又保证了传导过程的平稳性。选择国债利率为基准利率就是理所当然的。

四、发达的国债市场是利率自由化的前提

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意味着基准利率、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完全由市场决定,央行只能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国债和外汇来影响利率。理论上讲,若市场是有效的,由市场确定的利率体系可以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现实中没有哪个政府能完全承诺放弃某些情况下利用国家的权威对利率实行某种直接控制,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现实的市场都不可能是完全信息的,也就不可能是完全有效的。二是国外市场的冲击。三是市场价格导致的资源配置造成公共品的短缺。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对利率的直接干预程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中国目前还是存贷利率受到严格管制的国家,利率市场化意味着政府逐步减少对利率的直接干预,让市场去发现基准利率和利率结构。

前文的分析表明,利率体系市场化的基准利率和期限结构和只能由国债市场利率决定,国债市场的有效性对整个利率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不完全性会造成整个利率体系对市场均衡价格的偏离。这里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指其对经典的完全竞争模型的偏离,表现在:(1)由于准入限制造成的市场分隔。(2)交易者数目少,形成价格垄断。(3)可交易国债品种或数量不足,比如防范国债利率风险的衍生产品短缺或形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品。(4)由于发行时间的非公开性、中介机构缺位等造成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交易量减少。(5)交易(手段)方式的落后增大交易成本,减小了市场主体交易国债的愿意。(6)市场主全之间利益的相关性导致交易的同向性,出现只有需求而无供给或只有供给而没有需求的情况。上述种种偏离造成的后果可归纳为四种:一是供给量的减少,二是需求量的减少,三是市场参与者少,四是市场分割造成国债利率的不统一。即使能得到某个统一的国债利率,其他三种后果也会使其成为一种扭曲的利率,不能反映资本市场的真实供给和需求,显示人们的预期。整个金融市场的价格体系就会对金融资产产生低效的配置。举个极端例子,市场有颜色时,国债效率应低于银行的同期存款利率。如国债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国债利率离于存款利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居民就会取出存款购买国债,直到存款利率相应提高。贷款利率必定也会相应提高,增加投资成本。

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利率市场化是有风险的。如果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发育远未成熟,在不具有发现有效的基准利率和利率结构的功能时,放开利率管制,无异于将利率的决策权、资本的配置权交给了非理性者。因此,国债市场发育成熟以前,不能实行利率市场化。

五、利率市场化所要求的国债市场的基本条件

国债市场发育不良时是不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现实中又不可能营造出完全竞争的国债市场,但是利率市场化在许多国家已成功实现,而且企业运行良好,如美国。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国债市场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才能有效地实行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要求国债市场除了其基本的财政筹资功能外,还应具有很强的信息发现传导功能。这就要求国债市场应该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国债品种的多元化。如短、中、长期国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债券、零息债券和有息债券、可赎回和不可赎回债券等,应根据承购者的风险收益特性适当搭配发行。提供的期限、风险和收益结构的样本越多,投资者也就越多,其债券价格显示的市场信息就越充分、越全面,形成的基准利率和期限结构就能更好地反映资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

2、有大量的交易者,特别是代表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机构交易者。市场主体是信息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入市者越众,带入市场的信息越多,市场越有效。私人投资者偏好中短期债种,保险公司则偏好中长期债种,其他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受其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对债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只有居民以及各种机构投资者大量参与国债交易,才能形成广泛的需求。特别是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做市商,可实现不同期限不同风险和收益特征债种之间的融通,调节和匹配供给和需求,大大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

3、市场运作应具有规范性、信息透明性。比如国债发行应尽量采用公开拍卖制度,根据承销对象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当的拍卖方式(公开升序拍卖、第二价格拍卖公开降序拍卖、第一价格拍卖)。拍卖的程序应公开,应按一定的时间表(公之于众)进行安排,减少拍卖时间、拍卖程序上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吸引更多投资者。

篇(8)

一、利率平滑的操作机制

根据定义,可以把“interestratesmoothing”翻译成利率平滑。笔者以为,较之翻译成“微调”更为恰当,“微调”只能表达一次性的小幅调整,表达不出同一方向上连续调整的含义,而平滑不仅表达了每一次微幅调整利率的含义,还表达出利率调整的规则性、方向性和连续性。利率平滑的理论基础或其操作机制是基于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以保持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稳定所形成的政策规则,即经过扩展的包含利率滞后项的泰勒规则,其模型表达式为:

it=ωit-1+(1-ω)(πt+int)+(πt-πT)+φ(yt-ypt)

其中,y-yp代表产出缺口,π代表每季度末的通货膨胀率,πT代表目标通货膨胀率,ω、和φ为政策反应结构参数。

根据这个货币政策操作的政策规则,当期市场基准利率决定于滞后一期的利率it-1,经济达到均衡时的真实利率int,通货膨胀率πt,通货膨胀目标πT和产出缺口yt-ypt。规则中的系数0<ω<1称为平滑系数,测度的是赋予滞后利率项的权重,表达了市场基准利率对其他重要宏观经济变量发生变化后所做出的部分调整的反应程度,即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会引发市场基准利率在同一方向上做出一系列的调整以使得重要宏观变量向潜在值或者目标值回归。系数和φ则表达基准利率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整体反应程度。给定ω的值,系数和φ的值较小,则利率调整的幅度就可以较小,形成较小的利率波动方差。因此,政策规则中的系数ω与和φ就蕴含着利率平滑操作运行机制的两个重要方面的含义:市场基准利率的渐进调整和对于重要宏观经济变量有限制约束的整体反应。

对各国中央银行政策操作的实证研究表明,各国中央银行对于利率平滑具有明显的偏好,扩展的含有滞后利率项的泰勒政策规则能够更好地拟合各国的实际经济数据。

二、利率平滑操作的政策效应

从1960年代末期开始的金融创新和始自1970年代末期的金融自由化,使得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越加困难。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利率变动的“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这些促使美联储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适应经济形势变化放弃货币总量政策,转而将调控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过市场价格调整将宏观经济逐渐引向均衡状态。因应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利率调整可以采用不同的调整方式,既可以采用“一步到位”,也可以分步渐进调整,不同方式给经济运行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中央银行对经济中的各种冲击和变化做出反应,在实践中逐渐地舍弃“一步到位”的大幅调整方式,而转向以平滑方式调整基准利率,最主要的驱动力是经济运行具有不确定性,是中央银行对于经济运行不确定性以及政策调整对经济造成冲击的不确定性的一种谨慎性反应,以降低政策调整本身对经济造成的冲击,降低经济波动幅度,平滑经济波动,使经济运行状态平滑过渡,平稳运行。同时,利率平滑操作还是宏观经济总量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价格发现机制,能够稳定金融市场,降低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调整成本,减少政策调整的动态不一致,增加货币政策可预测性,增进中央银行信誉等。

(一)降低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

中央银行政策变动所依据的数据是经过汇总统计出来的,所依据的宏观经济模型则是估计出来的,有可能存在数据和模型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效果因为市场成熟度的影响也具有不确定性。中央银行并不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经济结构真实情况,也不能够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形势,这样货币政策就是在存在各种不确定的环境中执行的,中央银行利率调整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确定,因此在经济运行不确定的情况下,冒进的“一步到位”利率调整方式只会增加产出和通货膨胀变化的不确定性,利率平滑就成为经济不确定环境下中央银行面对复杂而又不确定的经济状态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将宏观经济逐步引向均衡状态的一种最优操作方式。

中央银行渐进平滑地调整市场基准利率,能够使中央银行观察到利率微幅调整的作用和影响,掌握每次微幅渐进调整利率后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变化的情况,获得更多的有关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新信息,在新的经济运行信息集内决定政策调整的时间和幅度,从而降低中央银行政策调整对经济运行影响的不确定性,降低政策调整本身对经济运行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假定中央银行对经济结构的估计以图1中的实斜线表示,而实际的经济结构斜率有可能如两虚线,政策调整对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在“一步到位”的调整方式下会随着利率调整幅度的增加而增加。

图1图2图2描绘的是一步调整和动态调整的区别。由于需求关系的斜率不确定,中央银行期望由当前利率水平iC到i1的一步调整会带来产出的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调整利率水平从初始点iC到i2的部分调整会降低产出的不确定性程度,特别是利率调整到i2以后,中央银行会观察或者了解到利率调整到i2对产出的作用和影响,能够掌握更多关于需求关系的信息,对需求曲线的估计就更准确,真实需求曲线反映的需求关系的不确定性会降低,然后利率水平由i2再调整到i1,由于需求关系的信息掌握得更多,利率调整的幅度也减小了,产出的不确定性也缩小了。

(二)宏观经济引向均衡的价格发现机制

利率平滑操作方式是中央银行在将宏观经济逐渐引向均衡状态的过程中搜寻宏观资金总量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价格——长期自然利率水平的价格发现机制,是一种均衡价格搜寻路径逐渐收敛的价格发现机制。中央银行调整市场基准利率,确定宏观资金总量供给和需求的基准价格,就会通过利率传导渠道改变整个宏观经济中的利率水平,影响市场中资金总量供给和资金总量需求的对比关系,使微观主体调整各自的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改变宏观经济运行路径,将宏观经济引向均衡状态。但是,利率调整方式会极大地影响经济趋向均衡的进程。基准利率的大幅频繁反复的调整会使经济在波动中难以确定经济运行趋向均衡的方向,也难以确定市场中资金总量的供给和需求的余缺程度,确定宏观经济均衡的总量资金价格水平,微观主体更加难以形成宏观政策调整方向的预期,来进行生产投资和消费等决策,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整体提高。利率平滑操作则能够使中央银行观察到每一次政策调整以后宏观经济变化的新情况,能够获得宏观经济运行面临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压力程度的新信息,并决定是否在同一方向上继续调整利率,以渐进收敛的方式搜寻到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的宏观总量资金的价格水平。

(三)稳定金融市场,降低经济波动幅度和市场参与者的调整成本

中央银行进行利率平滑操作,微幅调整市场基准利率,可以降低政策调整本身对市场的冲击程度,减少经济波动,降低因经济波动产生的福利成本,使得经济运行由一种状态平滑过渡到中央银行所期望的状态;有利于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减少金融机构没有预期到的因政策调整导致的资产价格变动,减少政策变化对商业银行利率期限结构配置不合理甚至错配所导致的经营风险,避免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减少利率变化引起的汇率波动,避免公众减少本币持有意愿,导致私人和金融机构发生流动性危机。利率平滑操作还有利于消费者和企业在政策连续微幅变化的时间区间内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调整自己的消费和生产投资等行为,从而能够降低因政策冲击可能产生的微观主体经济行为调整的社会和经济成本,降低因政策调整导致的福利损失。

(四)建立中央银行规则操作形象,增加货币政策可预测性

中央银行在政策规则指导下进行利率平滑操作,在同一方向上连续调整利率,能够使基准利率的未来变化更具可预测性,有利于市场形成一致的预期,能够更加有效地平稳调控宏观经济,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建立和增强中央银行信誉。中央银行进行利率平滑操作,避免频繁进行逆向调整,是因为这样会被具有前瞻性的市场参与者视为操作失误或者成为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的证据。如果政策逆向调整频繁,会造成市场预期混乱,不能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响应,市场中不同的预期和经济行为会相互抵消,达不到货币政策操作的目的,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会降低公众对中央银行操控经济能力的信心,也会降低中央银行目标的可信度,造成货币政策绩效差的结果。所以,中央银行对经济变化谨慎反应,对冲击的信息掌握得足够多的时候,才会采取行动,以避免随后短时间内再进行逆向调整。

一旦中央银行为自己建立起平滑操作的形象之后,市场参与者在这种规则操作环境中会逐渐增强对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的前瞻性能力。中央银行只需使目标利率在同一方向或者相反方向上做一微幅变动,就能将政策调整的意图准确地传达给市场,影响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和预期,用小的政策变化就能够实现调整经济运行态势的宏观目标,将经济逐渐引向均衡状态。

三、利率平滑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

平滑调整目标利率,实际上是一种“钉住利率”的货币政策,使名义目标利率靠近长期自然利率。美联储和其他中央银行由调控货币总量转向以平滑方式调整利率代表着各国货币政策操作理念的根本转变,目的是追求“中性”的货币政策,以取代过去以刺激经济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达到使实际利率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的目的。利率平滑操作能否有效运用,依赖于很多市场和经济条件的配合。经济中具有影响广泛的市场基准利率、市场成熟度高、通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市场主体对政策调整等经济信号的敏感性、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强和货币政策趋向中性等都会影响到利率平滑操作方式的实际效果。

我国1990年以来历次市场基准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冲击都很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利率调整幅度大时间间隔长,利率调整本身又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一剂猛药。近年来的几次中央银行首先从转变利率调整方式入手,谨慎行事,微幅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分别以0.27个百分点上调基准利率,这是中央银行释放政策调整信号、调整市场预期趋向一致、限制经济增长速度、减少经济波动,将经济运行调至良性轨道的典型渐进操作,显示我国中央银行正在逐渐将利率平滑操作方式运用到货币政策的调整和执行中来。

但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阶段,经济金融体制中很多重大关系尚未理顺,对进一步运用利率平滑操作方式仍构成障碍:1)货币政策是以货币供应量而非利率为中介目标,市场基准利率还未形成,中央银行以一年期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作为调控经济的政策基准利率只是权宜之计,利率体系还没有实现市场化;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正处于改革之中,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联动关系还不顺畅,开放经济条件下,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三元悖论越发清楚地表现出来,制约着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3)我国经济仍处于转轨期,经济运行可能遭受来自供给、需求、体制和国内国际环境的各种冲击,货币政策因应各种冲击,需要进行相机抉择和规则操作的权衡选择;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不顺畅,利率变化等货币政策调整对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效应不同,政策调整可能会给一些企业造成冲击,而对另一些企业却影响不大;5)我国经济内生增长能力不强,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宏伟目标中仍要发挥推动作用,要求实际利率要低于自然利率,维持经济发展的资金低成本,增加了经济趋近于均衡的困难。这些不利条件势必会制约中央银行利率平滑政策的施行,影响利率平滑调整的政策效果。

我国中央银行继续采用利率平滑操作方式并逐渐形成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规则,是中央银行建立适合我国的最优货币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系统运用利率平滑操作方式,中央银行需要适当调整操作思路和方法,短期内继续技术性地运用利率平滑操作,以培养市场预期能力,建立中央银行规则操作形象,长期内系统性地建设市场和经济环境,促进其他市场经济条件的形成和改善,逐步形成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在规则指导下系统地执行利率平滑操作方式。中央银行应加快促进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将利率平滑操作工具转移到真正合适的市场基准利率上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理顺利率体系,简化利率期限结构和层次,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利率渠道更加顺畅;加强“窗口指导”,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建立货币政策与公众的沟通机制。另一方面,应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各类企业对政策变化的敏感性,使各类企业在同一竞争环境中公平竞争,增强我国经济内生增长能力,从微观角度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执行最优的利率平滑操作政策,调控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Brainard,W.,1967,“Uncertaintyandtheeffectivenessofpolicy”,AmericanEconomicReview,58,411-425

[2]DavidCobham,2003,WhydoestheMonetaryPolicyCommitteesmoothinterestrates?OxfordEconomicPapers,OxfordUniversityPress,vol.55(3),pages467-493

[3]Goodfriend,M.,1991,Interestratesandtheconductofmonetarypolicy,Carnegie-RochesterConferenceSeriesonPublicPolicy34:7-30

[4]Levin,A.,Wieland,V.,andWilliams,J.,1999.Therobustnessofsimplemonetarypolicyrulesundermodeluncertainty.InMonetaryPoliyRules(J.B.Taylor,ed.).Chicago:NBERandChicagoPress

篇(9)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的差别也逐渐凸显。大型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在定价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相对健全。而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机构的定价方法则较为粗放,目前基本上是简单参照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进行上下浮动,并未科学制定和使用定价模型。

(一)利率定价机制

中国银监会发放的同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主要以资产负债部或财务会计部门为核心,制定统一的利率管理办法,日常定价管理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相结合,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在总行利率授权范围内执行利率定价政策,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以招商、中信为代表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了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计划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利率定价管理组织体系,统一制定产品定价政策。以浙江稠州银行、河北武强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小型金融机构,主要由总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竞争情况,制定利率政策,分支机构负责贯彻执行,并未建立完善的利率管理办法、内部授权制度及相应的利率定价模型。

(二)人民币存贷款定价方法

(1)贷款定价方法。由于我国贷款利率放开上限较早,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自身的贷款定价机制。国有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开发了RAROC定价模型;建设银行开发了EVA定价模型,采用标准化定价与综合定价相结合的定价策略;中国银行以成本加成为基础开发贷款定价模型,公司贷款和贸易融资已实现依照定价模型计算出的参考价格对外报价。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引进贷款风险定价管理,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都建立了基于RAROC的定价模型。小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多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上下浮动,采用基准利率加点法,利率浮动比例的确定主要参考历史和经验判断,缺乏定价模型和系统支持。

(2)存款定价方法。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主要执行央行基准利率,存款利率定价普遍缺乏模型和系统支持。2012年6月,央行宣布在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同时,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由此开始,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定价逐步分化,差异化特征明显:

一是大型商业银行仅对一年以内定期存款利率适当上浮。二是以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中型商业银行一年以内存款利率上浮到顶。三是以地方性法人银行、信用社为代表的区域性小型金融机构各期限存款利率均一浮到顶,执行基准利率1.1倍。但也有少数地方银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浙商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地区同业竞争情况未上浮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四是部分银行根据本行存款期限、客户结构等采取按金额区别报价。

此外,各商业银行在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上实行差别化定价,主要考虑市场利率、同业竞争和客户综合贡献率;同业定期存款采用shibor加减点方式定价。

(三)内部利率定价机制

大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上采用全额资金计价管理模式,逐笔匹配资金的成本和收益,计价结果直接入账核算,并体现在分支机构的经营绩效中。对于市场化产品,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根据对应的市场价格,结合各行自身策略调整确定。而对管制类产品,则一般参考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通过统一的内部资金定价,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集中在总行统一管理,加大了总行政策传导力度。

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资金全额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管理系统主要依靠外购,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核算结果用于经营单位利润考核。此外,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利率管理产品和利率市场化产品均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并根据外部利率基准变化和本行业务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城市商业银行等小型银行普遍实行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主要用于上存资金、二级准备金、备付金等,缺少定价模型及信息系统支持。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稳步提高,但从现有的利率定价管理现状来看,对照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国际经验,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一)贷款风险定价能力较弱

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变化主要受货币政策调整影响,风险定价能力较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利率连续下调,贷款投放大幅增加,由于货币政策相对宽松,贷款利率水平保持低位平稳运行。2009年12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25%,比年初下降0.31个百分点,下浮利率占比为33.19%,比年初上升7.63个百分点。贷款利率水平下降,下浮利率贷款占比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年项目贷款投放较多,2010年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6.95万亿元,占新增贷款的83%,2010年末五家大型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高达71%。这种信贷结构表明国内商业银行贷大、贷长问题突出,受国家货币政策影响较大,盲目追求贷款低风险和稳定收益,风险偏好和风险定价能力较弱。

另一方面,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急需提高。历史规律和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对小型商业银行的冲击最大。从国内各类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水平看,农村信用社、城镇银行等地方性、区域性银行的定价能力亟待提高。一是小型银行的定价管理机制不健全,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远落后于大型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小型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多数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差,这种客户结构对银行风险定价能力要求更高。二是小型银行的定价管理技术相对落后,贷款定价主要参考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上下浮动,对企业客户、个人客户一般执行统一利率,差异化不明显,无法体现不同客户的风险溢价,缺少符合自身特点的利率定价管理系统,缺乏科学性。三是小型商业银行的盈利与发展更为依赖存贷利差。目前,大中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占比已降至50%―60%,存贷利差收入占比降至60%左右,但多数小型银行对信贷资产和存贷利差收入的依存度仍在80%左右,短期内难以承受利差大幅收缩的冲击。

(二)存款利率定价能力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一是商业银行的普通存款利率定价刚刚起步,精细化、科学化程度较低。2014年11月之前,虽然经过两次利率政策调整的适应和锻炼,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利率逐步形成分层报价格局,但各银行的存款挂牌利率仍主要参考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和1.1倍的浮动上限。多数小型银行对各期限存款利率全部一浮到顶,仍延续抢市场、扩规模的传统发展思路,利率定价的财务约束意识不够,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认识不够。一旦人民银行继续扩大或取消利率浮动上限,存款利率定价能力不足的现实将会继续影响甚至阻碍小型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是存款利率定价易受市场竞争和监管政策影响。存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在资金紧张时期,各银行为争夺存款、稳定客户关系,存款定价往往屈服于市场压力,出现不合理定价现象。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小型银行关注存款利率上升对经营效益的影响,但也担心存款流失引发流动性风险,其存款利率定价受市场竞争影响较大。受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影响,长期以来社会资金需求旺盛,以及信贷规模、资本充足率、信贷政策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一定程度上属于卖方市场,银行有条件调整资产业务结构,选择贷款定价,实现风险定价。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存贷比控制在75%以内,存贷比制约银行的贷款投放,一旦存款流失,存贷比将很可能超标。因此,面对政府监管要求和资产业务增长需要,银行承担着效益性、合规性、流动性等多项职责,其利率定价很难用简单的定价方法和模型确定,银行存款定价能力的提高将更加困难。

(三)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基础性工作较为薄弱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率定价流程管理较弱,定价授权疏于细化,各银行尚未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管理人员的定价、议价能力实行差别授权;二是利率定价政策仍比较粗糙,有待细化;三是未建立各项业务的定价联动机制,传统产品和创新产品之间、资产负债产品之间的联动性较弱;四是利率定价协调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不完善,应对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的能力有待提升;五是定价调整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仍显不足,在市场要素变化时,难以迅速制定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篇(10)

一、负债业务现状

(一)负债总量增速下降

从量上讲,2010年底银行业本外币负债总额为88.4万亿元,同去年比增加14.1万亿元,增幅19%,较去年下降7.8%。由此显示增速的确下降了不少。具体分类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43.02万亿元,上升13.5%;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14.05万亿元,增幅25.2%;城市商业银行7.4万亿元,增长38.5%;其他类金融机构负债总额24万亿元,增长20.6%。下面从几个角度进一步分析:

1.从季节上来看,一季度受惯性影响增幅仍然较大,但之后便有明显的下降。从机构类型来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仍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但比列在下降,为2.3%。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升0.8%,城市商业银行上升1.1%,其他类金融机构上升0.3%。可以看出,城市商业银行增速最为明显。

2.就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来看,其负债总额达到60.1万亿元,增加17.34%,增速下降9.26%,占总的比重为68%。其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增长14.96%,下降9.96%;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增长24.48%,下降7.07%;城市商业银行上升44.94%,增速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4.43%。

一系列数据进一步证实前面的分析,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降低,中国货币和财政政策逐渐由宽松回到适度,更进一步的,通胀压力的上升使得回收流动性更加迫切,与此同时,政府调控房价,更是进一步控制房地产信贷,这降低了货币乘数,使得存款也降低了。至于仍然为增长趋势,这一点更是必须的,毕竟中国经济仍在增长,人们收入总体在上升。到了2011年,这种趋势仍存在,但随着通胀压力的降低以及更重要的,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央行于近期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与此同时,自同日起:(1)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一三年半来的首次降息必然更加减少人们的存款倾向。使得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压力进一步上升。

(二)总体讲公司类存款增速高于个人存款

具体数据为2010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公司类存款余额27.73万亿元,同比增长19.38%,比上年下降l2.57%,个人存款增长率为12.89%,比上年下降6.32%,公司类存款增长率比个人存款增长率高6.49%。其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公司类存款增长率16.93%,比上年下降l2.45%,个人存款增长率为l2.23%,比上年下降5.59%,公司类存款增长率比个人存款增长率多增4.70%。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类存款增长26.05%,比上年下降11.73%,个人存款增长率为18.08%,比上年下降11.82%,公司类存款比个人存款多增7.97%。城市商业银行公司类存款增长24.2%,比上年下降23.08%,个人存款增长率为31.26%,比上年下降3.65%,公司类存款比个人存款增长率低7.06%。

分析数据得到,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存款增速高于个人,但城市商业银行的状况是相反的。这体现了城市商业银行吸收公司类存款方面的不稳定性。而就公司类存款的增长量来讲,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增长率最低,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最高,显示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势头良好,吸引更多的公司将存款储蓄在那里。

不过,就如此横向比较三类银行,自然是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势头最好,而城市商业银行波动较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剧中。若纵向比较各银行自身发展状况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6家上市银行来看,公司类存款占客户存款比例为54.87%,上升0.98%。其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49.91%,上升0.77%;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72.25%,上升0.33%;城市商业银行为77.43%,下降2.25%。由此分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个人存款比例高于公司类,这很容易解释,毕竟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网点遍布全国各个大中小城市,其他银行的营业点分布还没有达到如此规模。但其公司类存款增速则是最高的,显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吸收企业存款方面仍有着相当的能力。而纵向数据依旧显示出城市商业银行的不稳定性。

2010年的公司类存款增速高于个人存款,显示出以往宽松的经济政策依然在发挥效力,各类机构和企业的流动性仍旧充足,同时,经济增长背景下的业绩利润增长也是公司类存款上升的动力,相比之下,广大个人的储蓄则增速不如企业。

11年和12年的公司类存款增长势头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回稳应该会进一步下降,但仍会高于个人类存款增速。由此我联想到一个也许于此现象相关的话题――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个提法自然是西方经济学界的提法,他们认为虽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可是国有控股企业(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有典型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特征,撇开意识形态的问题,只谈论经济问题的话,企业类存款上升显示企业流动性以及业绩的提高,而国企则是企业中的龙头老大,那么相对总体个人存款的增速来说,企业存款增速的高绝对数是否体现了进来人们热议的国进民退问题?即国有企业利用垄断获得大量的利润,而老百姓却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利益反而在通胀等问题面前无招架之势,进而使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日益不均。若此因素或多或少的解释了公司类存款增速高于个人存款,则这一现象应当得到我们的重视,政府,学者以及更多的民众应该去关注和想出缓解的方法。

篇(11)

2.存贷款加息表现出非对称性。从2006年4月28日以来七次加息的存贷款利率增加幅度来看,其中四次属于对称加息,两次属于非对称加息(2007年5月19日和8月22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一次属于单边加息(2006年4月28日单边上调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

3.利率调整频率进一步加快。2006年加息间隔期在半年,2007年前三次加息间隔保持在两个月,第四次加息间隔一个月,第五次加息仅相隔24天。所以,连续加息,体现了央行保持币值稳定,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决心,体现了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取向。

4.利税联动成为宏观调控亮点。为减少因物价指数上涨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的影响,国务院在7月21日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作出了减征利息税的决定,储蓄存款利息税自2007年8月15日起由20%下调至5%,相当于调增个人储蓄存款利率0.50个百分点。

二、加息周期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挑战

1.储蓄存款继续分流,资金来源结构发生变化。2007年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8.2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7个百分点,4月、5月环比分别减少1813亿元和2921亿元。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2007年股市的繁荣以及基金的大规模发行,而且储蓄存款大幅分流的趋势还将继续。

2.加息模式变化,促使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集聚。存款资金成本大幅度提高,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从2006年4月的2.25%提高到3.87%,提高了1.35个百分点。而由于存贷款的非对称加息,贷款利率提升幅度相对较小,存贷款利差空间趋于缩小。

3.金融脱媒态势日益凸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加息周期中企业负债成本的增加促使企业扩大直接融资比重。2007年上半年,全国146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达2810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仅3.68%。金融脱媒的进一步深化,导致商业银行优质客户基础受到动摇,银行客户群体的整体质量趋于下降。而且,由于银行贷款开始逐渐被直接融资所替换,直接导致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的下降。

三、加息周期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

1.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抵御利率风险。加息预期中,对于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的商业银行相对有利,商业银行应当主动研究适合当前经济形势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动态管理模式。一是强化主动负债意识,通过调整存款期限结构,特别应注意对公客户存款期限结构的调整,使付息成本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二是在一定的贷款期限结构下动态调整贷款利率期限结构,如在与客户签订合同中,有意识地提高按季、按半年等短时间重定价贷款的比重。

2.正视金融脱媒的经营挑战,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寻找业务发展的契机。商业银行要在金融脱媒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效益的稳步提升,就必须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寻找和把握业务发展的契机。首先,应把握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发展契机。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次,应把握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创新机遇,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3.主动调控贷款投向,谨防信贷风险的增长。在当前的加息周期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应把握三个重点:首先,应研究与投资密切相关、融资需求过于旺盛行业的信贷政策。加息的目的之一是抑制投资过热,因此对与投资密切相关、融资需求过于旺盛的房地产、建筑建材、电力类行业的影响更大。其次,应高度关注资金密集型行业的负债率和利润率状况。连续加息增加了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特别是将增加资金密集型高负债行业的资金成本,对其盈利预期将形成压力。

4.加快业务战略转型,推进中间业务发展。大力推动中间业务发展,降低资金依赖型业务的比重是未来盈利模式调整的必然选择。当前,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应树立"三个观念":首先,应树立收费观念。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品种繁多,但许多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激活中间业务增长。其次,应树立联动营销观念。在中间业务发展初期,其业务营销必须与资产负债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联动营销、"捆绑"营销,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实效。

5.全面推行客户价值管理,扩大客户基础和调整客户结构。客户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源泉。一方面应重点做好存量客户的深度开发。针对当前市场上高端客户资源稀缺性及高客户流失率问题,各商业银行市场拓展中不应忽视对存量客户的维护及深度挖掘工作。而应创立一种基于特定客户定制的融智服务模式。另一方面应建立对大型客户的综合经营服务。对大型客户的金融服务,应逐步从单纯的存、贷和结算业务,过渡到为其直接融资提供增值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上,为他们进行全面的理财规划,满足其投资、交易、风险管理的需求,帮助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与他们建立"关系客户"和"关系银行"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晓琳.论升息周期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管理的策略选择[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37-41.

[2]李长安.金融资产结构调整是股市繁荣的长期动力[N].上海证券报,2007年7月25日.

[3]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J].金融论坛,2004年第12期.34-38.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