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逻辑学导论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 我国逻辑教学的现状
逻辑学的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逻辑思维传统的缺乏是造成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和近代科学的重要原因。而西方的传统却是重理性和逻辑思维。逻辑学的昌盛是科学事业发展和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我国在逻辑学研究和应用方面一直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是我国近代科学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重大根源之一。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更有一些人认为逻辑没能有什么实用价值,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逻辑学的作用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逻辑学不可能像经济学那样,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像数理化那样直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学的普及力度较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列为七大基础学科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逻辑,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六门学科在小学或中学就已经开始学习,在幼儿园中甚至已经开始接触些简单的数学知识了,而逻辑学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人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可是在中国逻辑学课程在大学才开始开设,其中只有部分文科院校的部分专业开设逻辑课程,有少数的一些院校把逻辑学作为公共选修课,但是课时极少。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逻辑学为何物?不知道逻辑学是研究什么的学问?所以,逻辑学在许多人的认识中认为是“神秘”的。我国的教育体制不重视逻辑学教育,逻辑学课程没有占据它应有的位置,没有把训练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忽略了逻辑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
二、 逻辑学素质教育的基石
1.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的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深化的理论研究以及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完善,越来越强调把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它要求智育工作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由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向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智能型人才转变成为问题的焦点之一。
2. 逻辑学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逻辑学作为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恰恰是上述目标的实现的关键。逻辑思维能力是人才素质最重要、最基础的素质之一。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逻辑学列为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相齐的七大基础学科,足见逻辑学在各门学科中的重要地位。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一门工具性的科学,它的自身具有全人类性。逻辑科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科学,既有人文社会科学特色更有自然科学属性。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广泛进行现当代逻辑科学的素质教育,不但有助于推进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而且是加速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无可置疑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
人们思维(要有逻辑性)就得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有效地进行推理,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逻辑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高等院校文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尤其在法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等专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在本科教育中,形式逻辑是各院校普遍开设的课程,也有一些院校开设有辩证逻辑 、数理逻辑课程。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预见决策、高效思维、应变等能力,而这些能力均受制于逻辑思维素质,有的本身甚至就是逻辑思维素质的具体表现。素质教育不应该只是培养一些只会死记硬背的工具,而是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的人。当前,我国大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综合推理和复杂推理的能力很低。要使大学生思维达到理性、严密、系统的自觉水平和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就必须接受系统的逻辑教育。因而正确认识逻辑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成为理论和实践的迫切要求。
三、 实践中的逻辑教学与人才培养
1. 提倡和加强逻辑应用研究
众所周之,逻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有较强应用性的工具学科。自人类诞生之日起,逻辑学就与理性、语言、思想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现代社会,逻辑学又与科学、民主、法制等观念有着内在的相关性。逻辑学发展至今,已是一门纷繁而系统的科学体系,尤其是现代逻辑,它已是与现代数学相通相融的一门精确性科学,不仅与数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符号数学、逻辑代数等多门数学分支,且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等结合起来,本世纪以来,逻辑学发展的第一个趋势就是它在各个领域的高度渗透,与各门学科高度结合,涌现出大量的分支。我国为了适应国际竞争与国际发展的大环境,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实现“科教兴国”,必须大力发展科学与技术,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逻辑学的发展与研究。因为无论任何一门具体科学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的理论系统。科学要向前发展,其理论系统就要修改或重新建构,这些就会必然有逻辑学的应用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这些都是以逻辑思维素质为基础的。
2.在逻辑教学中实现人才培养的途径
(1)加强逻辑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当代逻辑学已是高度抽象化和科学化的形式理论体系,通过逻辑学的学习,可以训练、培养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人们思维水平。如命题演算不仅仅是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逻辑公理化系统,而且也是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形式化系统,通过对命题演算的学习和运用,不仅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而且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形式化(机械化)地思考问题,获取新知、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增长。思维效率也就是思维速度,即在单位时间内,人的思维所能得出的正确思维成份或有效思想数量和质量。逻辑学要求人思维时必须遵守一定的思维规律和规则,这些规律和规则是人们长期思维活动中约定俗成的,是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和规则。运用一系列逻辑方法,有利于人们减少思维的弯路、避免误入歧途;同时,由于推理形式和证明形式的发明和应用,就使得有可能发挥推理和逻辑证明的效能,为取得人所必须的知识提供简捷的手段,由此,通过学习逻辑学并运用之,可以大大提高人的思维效率。
(2)结合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逻辑素质作为重中之重。传统教育是培养知识型人才,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智能型人才。在知识型教育模式向智能型教育模式的转换中,逻辑的地位愈加凸现,因为智能型教育模式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语言表达、预见决策、高效思维等能力,而这一切都是以逻辑思维素质为基石的。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而不是把专业知识,始终放在首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与发展,为我们展示了无限发展的前景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各学科飞速发展,越来越高精尖化,这意味着各门学科的抽象化程度愈来愈高、逻辑性越来越强,许多学科向形式系统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符号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学科之中,甚至深人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科系统化、生活符号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如果主体逻辑思维素质不高,就难以驾驭这些符号,难与这些符号系统交流。良好的逻辑思维素质是学业和事业成功的保障。同时,社会的发展就意味着机遇的寻找和选择。一些企业之所以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其中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管理者缺乏辩证的判断推理能力,不能及时地识别机会、捕捉机会、主动地创造机会,只认识表面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也就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以至于失去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已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现以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有鉴于此,在专为培养优秀的现代企业管理而设立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入学考试中,就有逻辑这一学科。所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采取什么思维方式,能达到什么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管理活动理论水平,并进而影响到管理的实践效应。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
参考文献:
[1]I・M・鲍亨斯基.逻辑、方法论和科学(陈波译)[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8, 2:67-68.
[2]对逻辑的思考――逻辑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57-158.
[3]金岳霖.金岳霖学术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53-354.
[4]邱仁宗.当代思维研究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45-246.
[5]中国逻辑学会. 逻辑研究文集[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11-512.
中图分类号:B819;B804;G4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5.028
20世纪60年代末 70年代初,北美大陆兴起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运动,这一运动也波及了中国的学术界。关于“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有人认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也有人则认为二者实为一体。尽管迄今为止,关于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确切的定义或者一个广为国内学术界认可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但关于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大致内容、性质和特征还是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都十分关注实际的论证。非形式逻辑“虽然以经验的和用自然语言表述的实际论证为对象,但它的重心和基点在于对实际论证的一般进程及一般形式的明确认识、抽取与建构。批判性思维则不然,它对论证的关注是多角度的和批判性的。所谓角度,是指它不限于逻辑学,还涉及伦理学、认识论、辩证法,乃至论证所牵涉的具体知识领域;它不限于客观因素,也涉及前文谈到的一些主观因素。所谓批判性,是指它更多地不是从正面去识别、抽取、重建论证以及分析评价论证;它关注对论证作多方面的、反思性的分析与考察”[1] 。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还有其他的一些称谓,诸如“实用逻辑”、“逻辑自卫”(Logical self-Defense)、“日常逻辑”、“论证逻辑”、“自然语言逻辑”、“论辩逻辑”等等,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被看作是与形式逻辑乃至形式化逻辑并行不悖的又一种逻辑,它的兴起源于反对不恰当地夸大形式化方法尤其是符号逻辑的倾向。
一
逻辑学作为一种学说,从一开始就与人们的日常论证活动关系紧密。早在亚里士多德的巨著《工具论》里,业已大量论及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内容。通过对《工具论》进行认真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非形式逻辑的内容多于形式逻辑的内容:《范畴篇》阐述了作为谓词以及实体的规定性的种类的范畴的性质、数量等等的特性问题,广泛讨论了同义词、引申词等语言学问题;《解释篇》论及名词、动词以及语句的定义问题,并阐述了命题之间的各种关系;《前分析篇》讨论的是推理有效性问题;《后分析篇》主要研究证明的问题;《论辩篇》讨论了谓词分类和定义等问题,认为其目的就是探寻一种对一些普遍接受的思想进行论证的方法,而这也正是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要解决的问题;《辩谬篇》还广泛地讨论了歧义、双关、含混、以偏概全、误为因果等非形式谬误,总结了各种反驳的形式,提出了揭穿诡辩的不同方法。纵观逻辑学的历史,不仅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及古希腊其他逻辑学说,中国古代的名辩学说和古代印度的因明学,也都是应论辩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尤其是在中国先秦时期,不同阶层及学派的代表,为了各自的利益,著书立说、演讲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故而产生了专门为提高论证说服力,以阐释说理论证方法为目的的演说术与雄辩术。由此可见,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由来已久。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都源于实际思维的需要,也因实际的思维实践而受到挑战和得到发展,这在当下的实际思维活动中尤为突出。柯亨在《逻辑与当代修辞学》一书前言中论及自己对批判性思维的切身经历:“在几年前的一次课上,正当我要讲授那些吸引人的(对我来说),复杂的谓词逻辑的量词规则的时候,一个学生反感地问我,他花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所学的那些东西与约翰逊总统的对越战争升级的决定究竟有什么关系。我说了一些约翰逊政策的坏话,然后又说逻辑导论这门课程不处理这类问题。他又问,究竟哪一门课程处理这一类问题。我不得不承认,到目前我还不知道这样的课程”。“他和大多数学生一样,要学一门与日常说理有关,与他们每天听到、读到的种族歧视、污染、穷困、性犯罪、核战争、人炸,以及人类在20世纪后半叶所面临的其他问题有关的课程”[2] 。
无独有偶,弗舍也说过:“我希望实际论证的逻辑通过讲授逻辑能够帮助我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论证。但我的这种希望常归于破灭。因为能够很好地掌握逻辑技巧的学生们,似乎发现这些技巧在实际论辩中几乎没有太多的帮助。”[3]这种感受,正是说明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现实化迫切性。
这是两位逻辑学家的感受,也是诸多逻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的经历和感受,正如弗舍所言:“在过去的20年间,许多逻辑学者和哲学教师都有着非常相同的经历。”[3]这种经历让大家意识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更急于了解和掌握那些和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论证。正因为有着大量的这样的需要和渴求,才推动了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正因为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在人们的日常思维中须臾不离,在人们的自然语言中比比皆是,故而三大传统逻辑都不同程度地探讨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及内容,尤其是亚里士多德还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内容,也充分说明了何以在20世纪中后叶北美又兴起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运动乃至影响了整个世界。对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无疑会增加逻辑学的活力,拓宽逻辑学的研究范围,使逻辑成为人们生活及思维实践的便利并且有利的工具。回顾国内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从改革开放到如今的际遇,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深化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研究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本文主要针对逻辑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应用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因为逻辑能够提供一些评价论证与构建论证的技巧,它的价值体现在新闻评论写作之中的多个环节,并且要求新闻工作者也需要有一定逻辑素养,才能更好的进行新闻评论写作。
一、逻辑写作与新闻评论的关系
1.新闻评论的定义。(1)新闻评论属于作者或者媒体编辑部门对于有价值新闻事件或者具有普遍意义问题进行讲道理或发评论,是一种有很大指导性与针对性的新闻文体,同时也是新闻传播普遍所应用的评论、社论、短评、评论员文章以及论述的一个总称,归属论说文范围内。(2)作者个人或新闻媒体对房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或者思想倾斜以及最近发生的事情进行观点与立场阐述的一种新闻文体。新闻评论在广播、报纸、网络电视等不同方式表现出来,这在新闻的传播中有着重要意义。
2.逻辑写作与新闻评论的关系。从上面新闻评论的两点定义能够看出,所谓新闻评论就是对于新闻事实来发表议论或者讲道理,这表明新闻评论构成的因素主要由两个:第一是发表议论或者评论;第二是新闻事实,评论者通过这两点对新闻事实进行主观的判断,并表明自身的意见与态度,也可以说成对新闻事实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论与分析,同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与逻辑上的论证与推理不可分割,所以在新闻评论写作进行的时候,有效发挥出逻辑推理的作用,就能更好的将问题分析透彻,评论写作做到有理有据,更好的解决所发生的问题。
二、逻辑素养对新闻评论工作者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新闻评论者,最基本的素养有敏锐的发现判断能力与理论功底,没有这两种素养就很难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与解决,而需要具备理论功底也就是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论证能力与判断。想要拥有更好的逻辑能力,不仅要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不然就很容易受到表面假象的蒙蔽,然而广义上的判断性思维同样属于逻辑思维的一种。
三、立意环节逻辑写作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
立意指的是新闻评论作者对于所阐述问题或者事物提出自身看法,并表示出自身见解,也就是确定评论的主要意思,来构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它关键在于对所论述的题目进行细致的说理与分析。立意主要的任务是对所阐述问题进行条分缕析,同时在分析之后进行综合考虑,提出问题所属性质,并找到解决办法。从逻辑的角度来讲,就是将写作的思想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过程。思想属于一个整体,由论证、推理、判断以及概念所组成,对于新闻评论的工作者来说,想要更好的完成写作阶段立意任务,就需要对所写论题进行综合与条分缕析,也就是对所写论题的逻辑进行一个有效的组合与分解。
四、论证环节逻辑写作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
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三个步骤就是论证,也是写好新闻评论的一个关键步骤,写作的前两个步骤主要是确定中心论点,而论证这个步骤是应用一些论据来阐明分析的论点,让其能够有理有据的一种逻辑论证的过程。美国逻辑学家帕特克里·赫尔利的《简明逻辑学导论》里指出,学习逻辑之中得到的直接益处,是构建自己评价他人与可靠论证论证的时候需要的重要技巧。在目标成就的过程之中,逻辑学有效培养在语言形式中的敏感要素,并且有效把握有意义交流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逻辑可以定义成评价论证的科学依据或者知识体系。一名新闻评论者如果想要自己所构建的论证有效,一定要掌握形式逻辑、归纳逻辑以及非形式逻辑基础知识,如类比推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复合命题的推理以及三段论等等。
一般逻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规则的学科,然而写作与语言都属于人类思维的一种反应,要遵从人类基本的共同思维规则。在新闻学中新闻评论属于评论文体,不但需要逻辑学方式的巧妙运用,同时还要遵守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逻辑的巧妙运用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可以使作者保持清晰的思路,进行透彻有力的说理,所以逻辑在新闻评论写作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条件句;充分条件范畴;逻辑语义;缺省推理
邢福义《复句与关系词语》是较早的复句方面的研究专著,对复句和关系词语做了详尽的考察[1],而其《汉语复句研究》是汉语复句研究的标志性成果[2],这些研究都是开创性的,已经对条件句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然而一个关联词语所联结的条件句(有时也联结单句形式)往往表达了一个推理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条件命题,这在邢福义先生的研究中是没有做到的。王维贤《现代汉语复句新解》则侧重逻辑分析[3],没有认识到条件句的语义是和推理结构密切相关的。逻辑学界也是如此,如李小五《条件句逻辑》[4]从纯逻辑的角度对条件句逻辑做出了精深的论述,但研究的重点也并不是对汉语条件句语义的开掘,同样没有从推理结构的角度来关照汉语条件句的语义问题。综上所述,以往的研究缺乏对汉语条件句语义生成过程和实现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对汉语条件句语义的整体观照严重不足。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充分条件关系范畴,对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逻辑语义基础做出充分描写,提出充分条件范畴语义的基本逻辑识解及深度关联假设,最后进而探求各种语言表达格式的整体意义。
一、逻辑语义分析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为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这两种推理形式关联具体语言表达格式的情况如下:
(一)肯定前件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之一为肯定前件式推理。
(二)否定后件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另一个有效形式为否定后件式推理。
(三)充分条件的负命题推理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有时还会涉及负命题推理结构,其结构形式为。
(四)充分条件的简单模态推理涉及模态推理的自然语言表达格式主要是“因为……所以……”、“既然……就……”、“如果……就……”、“如果……那么……”和“只要……就……”。1.因为……所以……“因为……所以……”涉及的模态推理形式为(AB)(AB)[6],也可以描写为(pq)(pq)。即存在一个可能世界,在这个世界里pq为真,因为涉及模态命题,所以支命题中常包含“可能”,“很可能”,“有可能”,“不可能”等词语,其他表达格式亦是如此。例如:(1)因为许多新的天文发现都是从某种天体的周期特征开始的,所以人们预计,SS433很可能獉獉獉藏有一些新的宇宙奥秘。(2)因为古人类在第四纪时开始狩猎活动,并习惯把猎获的动物搬回洞穴里,所以这些动物化石可能獉獉和古人类狩猎活动有关系。(3)因为每一场比赛都有可能獉獉獉是我在国家队踢的最后一场比赛,所以我就更希望能为球队、国家和球迷多做奉献。(4)因为没有什么系统训练,所以不可能獉獉獉把自己的各方面都调到最高。2.既然……就……“既然……就……”也可以表示可能的模态推理(pq)(pq),此时p与q之间的联系是可能的,即存在一个可能世界,在这个可能世界里pq是真的,那就意味着当且仅当pq为真的时候,“既然……就……”联结的命题为真。例如:(5)这一发现促使一些天文学家想到:既然宇宙在膨胀,那么就可能有一个膨胀的起点。(6)既然改革是利益的再调整,那就不可能獉獉獉会使所有部门的所有人都满意。(7)既然新技术不可能獉獉獉毫无风险,人们要考虑的就是什么水平的风险可以接受。从模态逻辑的角度说,(pq)就意味着pq不可能必然为假,即当强调p和q之间的特定联系时,pq是可能的,由此可知pq,即p必然为真时q是可能的。3.其他表达格式除了前面讨论的“因为……所以……”和“既然……就……”以外,其他一些表达格式也都涉及充分条件的可能模态推理。(8)如果照此下去,中国国民经济就可能獉獉持久地沿着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综合平衡的轨道发展。(9)如果说这仅仅是偶然的话,那么可能獉獉正好印证了那句偶然中有必然的老话。(10)同时,对于亚洲各国人民来说,只要日本继续不反省侵略战争的历史,就不可能獉獉獉逃脱受到批判的境地。逻辑结构均为pq,后件为可能命题,整个表达式表示对p蕴含q可能性的断定,即(pq)。
二、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SCCP系统及语义解释
前面详细描写了充分条件关系范畴所涉及的相关语言格式的具体逻辑语义结构,现在进一步根据蒋严、潘海华《形式语义学引论》[7]的扩展后的CP系统尝试着对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句法规则和翻译规则形式建构。以上是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部分语句系统SCCP,按照语言逻辑学界的规约,一类句式一般不建立两套句法和翻译规则,但是笔者注意到,现有的CP对条件关系范畴相关表达格式的解释力是过弱的,因此才建立两套规则来解释同一格式,这样就能涵盖“即使玉皇大帝我也不怕他”这样的单句。而描写逻辑语义结构和建立SCCP,可为进一步讨论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实现做出必要准备,下文将深入分析其语义的具体实现。
三、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实现问题
有了前面的底层逻辑语义结构和部分语句系统SCCP以后,就可以进一步探讨充分条件关系范畴语义的实现问题,语义实现关乎交际意图,交际意图又与语义次类相关,所以先从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次类开始讨论。
(一)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次类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次类有必然(含必然性,述说缘由,无法实施,推测,顺应现状、相关推论,筛选性预测、建议,反转性评价或预测,推断,评说,预测,补偿意义,遗憾、不足,顾忌、顾虑等语义)、失控、忌顾、子话题切换、差反意义、劝阻、顺势发问、评测、必然、宣诺、述说缘由、主观倾陈、警慑等一系列小类。
(二)条件关系范畴语义的交际意图类别依据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8],佟福奇《语义地图模型在条件句范畴中的运用初探》详细讨论了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次类及交际意图[9],此处从略。明确了交际意图认知图式和各个条件关系范畴表达格式的关联就可以进一步考察这些意图是如何被表达和理解的,据此我们提出基本逻辑识解及深度关联假设。
(三)基本逻辑识解及深度关联假设依据张韧弦《形式语用学导论》对一般会话含义的讨论[10],我们进而建立了一个充分条件范畴的语义识解推理模型。
四、语言化意义
这里强调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语言化意义表现为一个整体,我们称之为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整体意义。限于篇幅只列出主要语义,详见佟福奇《条件关系范畴的语言表达》[5]。
(一)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整体语义1.因为……所以……该表达格式的整体语义,具体表现为述说因果、否定某种情况或事实的可能性、强调某种联系等语义。可概括为:第一,述说缘由;第二,强调某种情况无法实施;第三,表示凭某种根据做出推测。2.既然……就……整体语义有基于现状做出应对和建议的含义,可概括为如下几类语义:第一,顺应现状的推论;第二,劝阻、反转性评价及预测。3.如果……就……“如果……就……”的语义可概括为据已有条件作出推论、预测或建议,其语义可概括为:第一,据已有条件作出推断;第二,表据已有条件进行劝阻;第三,表据已有条件做出警示、威慑。4.如果说……那么……基于以上的逻辑语义基础,该表达式的语义有评说、推断和预测等意义,可做如下概括:第一,据提出的情况进行评说;第二,据提出的情况做出推断、预测;第三,据提出的情况顺势发问。5.要不是……就……“要不是……就……”的语义为前面事件或状况对后面事或状况的较强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时消极的,因而衍生补偿、感激、差强人意及遗憾和不足等意义,可概括为:第一,基于所提出情况的补偿意义;第二,基于所提出情况的遗憾、不足;第三,因提出情况而有所顾忌、顾虑。6.只要……就……表达格式的语义为表确定无疑,具体表现为某种伴随状况的必然出现、有条件的许诺、有条件的宣告等方面,可概括为:第一,某种伴随状况的必然出现;第二,表示有条件的许诺;第三,表示有条件的宣告。
(二)充分条件关系范畴语义的实现问题以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的语义表达为例,提出“基本逻辑识解及深度关联假设”,给出了该假设所涉及的缺省推理方案,关于缺省推理的理论及论证请参阅张韧弦《形式语用学导论》[10],佟福奇的《基于形式语言学的“别以为……就……”分析》[11]也做出了类似尝试。此类研究模式可以避免单纯从语言结构表层及语言经验出发所带来的片面及偏差,从而做出充分解释及预测,这是以往的研究所没有做到的。
阅读概括是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写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它是对原读物的浓缩,反映了原文章的主旨。在阅读中运用概括,有利于促进分析加工和整合加工的认知活动。因为要概括文章的信息,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取舍和浓缩,取舍和浓缩文章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对所读文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加工和整合加工的过程,因此,它能提高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一、方法探导
概括时,宏观上要对全篇文章整合把握,微观上要对精彩关键词句的局部感知。就考试而言,概括段意层意是较常见的题型,归纳段意、层意的语言要注意:角度要一致,结构要基本一致,语言要简练。无论哪种文体,做这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寻找段落层次的中心句,过渡句,摘录和压缩中心句,概括重点;二是尝试添加中心句。有了中心句最好,否则便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进行概括。
1.关键词组句法。文章总是围绕着主题来写的,文段亦然。所以,凡文段必有一个核心的存在,如圆心。而这以外的“半径”就是直接间接指向“圆心”的若干个句子。从句子(单句)中寻找关键词进行排列、比较、筛选、整合,然后适当地增删组句,就可以得出其核心。
需指出的是,一些句子往往从反面来说,可以理解为对中心语意的强调,不必在这些句子上找关键词。
2.归纳归类法。归纳是一种推理方法,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可以概括出文段中心。中国文人画家笔下的渔樵之乐,是象征着中国人对出世隐逸生活的一种向往。正如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垂钓的目的不在垂钓,而在远离尘寰的嚣攘争夺,是亦在“山水之间”也。
3.情线法。此法的适用于抒情性很强的文体。这类文章常常有这样的思路走向:由实而虚、由表及里、由形到神、由物至情、由吟咏而升华。概括时,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循着作者的情线寻找中心。
4.合并法。同类项合并是数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合并的结果是最简式,代换前后两者的关系是同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关系。语文的概括同样可以用一个短语或一个语词代表一个甚至几个长句代表一个意思,所选文段又大都来自现用的各版本九义教材,便于初中生入门所用。
二、概括不当的原因及纠正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思维程度的深浅不同,学生在概括时往往存在诸多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纠正,以达到最高水平。
1.内容上:不沾边、不全面、过繁。这种毛病的存在有学生主观性的不认真以及客观上的阅读量、方法、习惯、品质原因造成的,如:没有认真阅读,主观地改变原材料的内容,只注意到原材料中一方面的内容,忽视了另一面,没有弄清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只看到了过程现象,没有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等。对此,可加强对学生阅读方式的训练,比如略读与精读相结合、朗读与默读结合、主题与题材的思考,并延伸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以一定的量为基础,形成一定的语感之后,其概括能力自然会日趋提高的。
2.表达形式:句式不当和语体色彩不当。一般说来概括出来的句子多是理性较强的陈述句,而不是感叹句、疑问句或祈使句。因为文体的不同,使用的术语往往有“专用化”色彩,如叙事类的常用“记叙了……的过程”“描写了、刻画了……形象”等术语,抒情类的常用“抒发了……感情”,说明类的常用“说明了”,议论文常用“阐明了”“论述了”。把握好这些语体色彩,一方面可以使概括的语体得当,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有了一个思考的范围,避免思维的弥散性而具一定的集中性和指向性。
总之,概括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反映,对初中生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心理上考虑到年龄特征所具备的能力,从方法上提供一定的范例,要求学生:①回答内容尽量宽一些,并且准确、灵活;②把回答的内容分类整理,按逻辑顺序排列;③在语言组织上努力做到逻辑清晰,用词恰当、能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反复多次,日积月累,掌握一定的要领之后,学生的概括能力会逐渐形成并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引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原则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旨在从探究英语专业四级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的关系,以考察通过阅读这一语言技能来检测英语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可行性。
2.逻辑思维和阅读理解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它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抽象性,但是它的产生和存在必须依附于语词。概念有两个重要方面,就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间的关系有同一关系、上属关系、下属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金岳霖2005)。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概念可以是单个词或者词组。研究者经过分析,发现专四阅读理解题目中最常考察的就是概念间的同一关系,它源于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样的概念,通常由同义词来实现。其次考察最多的是上属和下属关系,也就是一个概念和它的上级概念的关系。对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理解认识不清,容易犯混淆概念、偷换概念和以偏概全这一类逻辑错误。
判断就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态。如同概念和语词有密切联系一样,判断的形成与存在要依附于语句,判断的表达也要借助于语句(金岳霖2005)。在阅读理解中运用判断,就是要断定题目中的选项与文中语句的表述是否一致,这实际上是对概念同一关系的进一步延伸,只是对象由单个的概念(词语)转为表达完整的语句(句子),因而本文将逻辑思维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两大类,以简化讨论。
推理是依据一个或一些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所根据的判断,叫做前提。由前提得出的那个判断,叫做结论。根据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特征,推理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演绎推理(Deduction)和归纳推理(Induction)(金岳霖2005)。在阅读理解题中,推理类的题目一般涉及对文章情感态度和文中语句背后意思的考察,这一类题目通常有鲜明的标志词,如infer,attitude,conclude等词。
3.逻辑错误的定义和典型题目举例分析
逻辑错误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逻辑学上一般认为形式逻辑有三条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但是有一些学者把充足理由律也作为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本文为了方便对阅读理解中的逻辑错误进行讨论,因而采取后一种定义。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要求和保证思维有确定性和真实性,因而对一切思维形态都是普遍有效的。由于排中律在阅读理解的逻辑错误中基本不涉及,因而在这里就不予以阐述了。
1)同一律的内容是:任何思想如果反映某客观对象,那么,它就反映这个客观对象。它要求所使用的概念或命题要有确定的含义。如果违反同一律对概念、命题提出的逻辑要求,就要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当作是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在阅读理解中,通常表现为对一个词的内涵理解不够确切和透彻,进而将之与词形相近的另一个词相混淆。以2011年专四A篇阅读理解第82题为例,题目为:The following are all cited as the advantages of e-books EXCEPT……文中有一句话讲到Interconnectivity allows for…….that was barely imaginable before.很多同学根据这句话就把选项imaginative design作为e-book的优点之一,其实这里的imaginative是“想象力丰富的”,跟imaginable“想象的”是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词根相同,因而容易导致学生犯混淆概念这一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概念离开了原来概念所犯的逻辑错误。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不自觉地将两个概念进行了调换。以2011年专四C篇阅读理解第94题为例,题目为:One of th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a traditional nakodo and its contemporary version lies in the way…….题目问的是媒人(nakodo)的区别,但是选项a proposed partner is refused和the middleman/woman is chosen均是相亲方式的区别,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两个选项,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题干的媒人在选项中被转移成了相亲方式。
2)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任何思想不能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假的,表现在判断方面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如果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自相矛盾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加以肯定。在阅读理解中,表现为题目中的选项表述的内容与文中的相关语句是互相矛盾的。以2011年专四D篇阅读理解第99题为例,题目为: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INCORRECT in describing her current business?选项A、B、D在文中均有对应的相反的表述,如Its clients are all local与文中…for clients across 40 states,South America,and the Caribbean就是互相矛盾的。
4.结论
本文从概念、判断和推理三个层面对英语专业四级阅读理解的题目还有这些题目考查的逻辑思维缺陷倾向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阅读理解来检测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不过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进行佐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2-0008―07
一 维斯特“世界话语”产生的学术背景
奥地利的术语学研究有着较为悠久的传统,我们可以在奥地利语言批评和哲学领域中找到术语学研究先行者的踪迹。自1895年始,在维也纳的大学里就有“归纳科学的哲学”这么一个教席。1922年,维特根斯坦在这个席位上主持研讨会,当时他出版了著名的《逻辑学一哲学研究论文》,该著作对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奠基人莫里茨・石利克起到了决定性影响。实际上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对后来成为术语学维也纳学派缔造者的欧根・维斯特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科学的角度看,奥地利的自然科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密联系。语言批评这种形式,正是为了提高语言运用在数学、物理和机械力学等领域中的效率而产生的。欧根・维斯特正是从研究电工技术中的国际语言标准化(1931年)开始了语言批评,也开始了他创立作为独立学科的普通术语学之旅。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维也纳,一位名叫弗里茨・毛特讷的新闻记者着手辨析和描述语言界限的工作。约在1906年,毛特讷写了一部题为《对语言的批评作些贡献》的哲学著作,他的结论是:所有的哲学问题在根本上就是语言问题,科学语言完全是不恰当的。这促使维也纳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们认识到进行语言批评的必要性,不过他们与毛特讷的观点保持了距离。 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是在1929年随着一本名为《维也纳学派的科学世界观》的小册子的出版,而为公众所熟悉的。石利克以他的著作《普通认识理论》(1918年)而成为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奠基人。
欧根・维斯特的早期学术思想是受弗里茨・毛特讷影响的。在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题论著《在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中的国际语言标准》(1931年)和他1959―1960年发表的《从术语角度,以图示的形式描述世界话语》的研究性论著中,都对毛特讷的观点进行了吸收。
后来,维斯特的哲学观点渐渐向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靠拢。在《在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中的国际语言标准》里,欧根・维斯特探讨了语言哲学特别是语言批评的问题,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哲学观念极大地支持了维斯特的论点。维斯特在1932年研读了维也纳学派代表人物鲁道夫・卡纳普的著作《世界的逻辑结构》,发现其中包含着对形成其术语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联系。此外,欧根・维斯特还认真研读过索绪尔1923年出版的《数学哲学导论》。
可以说,欧根・维斯特是一台“积分仪”,他接纳了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先驱者关于语言批评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并且把这些观点与那些语言学大师的认识相融合,最终走上独立的学术发展道路,形成了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普通术语学理论。1959―1960年,欧根・维斯特对“世界话语”的论述,正是在奥地利语言哲学界倡导语言批评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对当时“世界话语”理论的推陈出新,也为70年代初普通术语学的形成作了基础性理论准备。
二 欧根・维斯特的“世界话语”简介
有关“世界话语”(das Women der Welt)这个概念,德国的语言学家莱奥魏斯格贝尔早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基本语言过程:认为它是人类世界在词语中的鲜明体现。1959―1960年,欧根・维斯特又从自然科学、语言科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的视角重新描述了这个外部世界的语言进化进程或称话语进程。
欧根・维斯特采用示意图的方法,从术语学角度出发,对“客观世界”的“话语”和在说话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关系进行了描述。他从(1)个体和概念,(2)符号和含义,(3)模仿,(4)说话,(5)自然符号等几个方面人手,对“世界话语”进行了阐述。
维斯特首先认为,“话语”可以利用两种基本关系进行说明:一是“个体”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是“符号”和“含义”之间的关系。
(一)个体和概念
维斯特借助孩子感知和意识的发展,运用生动的语言向人们表述了个体和概念的关系。
1.对象客体
他认为,通过孩子是如何感知世界的,人们得出这样的观点:可觉察的印象是从客观构成物出发的,这些客观构成物部分属于它自己的躯体,部分又与它的躯体相分离。其躯体四肢,其存在环境中的单个的人和动物、家具和植物,就连地球和天空都是不同的。其中,有许多的事物是运动的,或者以其他的方式活动着。
用哲学语言来说,一个人的思想对准的或者可以对准的所有事物,就是“对象客体”。在这个意义上讲,事态也是对象客体。
2.个体
在人的早期,孩子只与“个体对象”(即“个体”)打交道。因为,每一个感觉到的对象,对于孩子来说是某种唯一性的东西,就像一个特定的人那样。个体对象是一个在时间上存在是确定的事物,它属于时间世界。譬如,我窗前的这棵树,或者我在一个确定时刻所感觉到的(身体或者精神上的)疼痛。
3.概念
如果个体对象不再在场,孩子也能够记起它。如果这种记忆带有如形状、颜色等的直观印象,它就是一种“表象”;如果这种记忆是不直观的,它只记录下为了识别这个个体所需要的那些个体的本质,那么,这个记忆就包含了一个“概念”。 一个个体的概念就是一个“个体概念”。如:“拿破仑”,或者“我的自来水笔”。
成长中的孩子又注意到,世界上存在着若干种个体对象,譬如苹果,它们彼此之间“相像的让人很容易混淆”,成年人用同一个名字“苹果”对它们加以命名。在这里,孩子通过把这些对象相区分的特征省略掉,而得到了这类对象的个体概念“苹果”。
在图1中,从不同的个体概念A1,A2等出发而得到了唯一的共同概念A,它可以通过已存在的对象a1,a2/sub>等(或者通过另一些落到概念A下面的个体)得以“现实化”,这些个体称为概念的“代表”。
4.个体系统(组成部分系统)
在某确定全景中的所有个体对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复合体,这是一个具有唯一性的、综合性很强的个体。
这样的复合体在思想上是否可以分解并且怎样分解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对这个复合体进行研究和描述的人是怎么想的。
有时,一个复合体的各部分可以清晰地分开,譬如两个正在运动着的人,或者两个天体。而在很
多情况下,对复合体的划分只是一种思想上的创作,譬如将地球划分成地区或者国家。
这种只是以某种方式在思想中进行划分的由部分组成的复合体,科学上称为“系统”。由个体组成的系统是一个“组成部分系统”。大的个体拆分成部分,由此产生了部分系统,这个拆分过程称为“分解”。
思想上进行分解是(形成)“话语”的第一步,它是人类对世界进行精神诠释的第一步。
分解过程是可逆的。譬如,通过“一体化”或者“联取”,由砖瓦可以建成一座房子;经过若干的思想上的一体化过程,由许多的国家可以出现一个统一的欧洲;男人和女人构成了一种人类配对。但进行一体化的是个体,而不是概念。 词语“个体”可用来表达“个体对象客体”这个名称。从哲学意义上说,“个体”的意思还相当于“时间世界里的一次性对象”,这与“概念”不一样。个体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复合体。
5.概念系统(抽象系统)
正如若干个个体概念概括成了一个普通概念(即它们共同的“大概念”)一样,若干个普通概念也可以再进一步概括成具有更高抽象程度的概念。譬如,不同的个体苹果共同概括成了普通概念“苹果”。概念“苹果”和概念“梨”“李子”等共同概括成了大概念“水果”。
因此出现了一个多层次的“抽象系统”,与组成部分系统一样,它也可以通过一个“树形图”来描述。
对概念的概括,从个体概念中抽象出更高级的大概念,与导致了个体概念形成的“分解”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的判断。
因此,“抽象”是形成话语的第二步。从更高程度上讲,与第一步相比,“话语”这个名称与第二步更相适宜,因为,借助抽象才可能形成种类名词(形成话语的第三步)。反过来,借助种类名词也才可能实现抽象。
6.概念的形成
有两条相反的途径都可以形成新概念:概念外延的扩大和概念外延的缩小。也就是通过减少和增加概念的特征。第一条途径是由个体概念出发,也就是从经验出发。这在图1中,是用“抽象”来表述的。在概念域中,它指向上。另一条途径是在相反方向上进行的,在图1中,它是指向下的。新的特征补充到了起始概念上,这个过程叫做“限定”。譬如,概念“植物”经过限定而成为概念“树”。经过概念的限定,也可以创作出虚构的概念,譬如:“半人半马怪”。
“抽象”和“限定”也可以理解为处于相同序列等级的两种概念的连接,也就是把这两个概念理解成概念的配对:在抽象过程中,构件概念的外延被集中了起来,这个过程称为“逻辑析取/逻辑或”。在进行限定时,概念内涵被结合了起来,这个过程称为“概念合取/逻辑与”。譬如,从概念“男人”和“女人”出发,经过逻辑或/逻辑析取产生的是共同的大概念“人类”,经过概念合取/逻辑加产生的则是“两性人”。个别概念的抽象和限定过程,对应于思维进程的归纳和演绎推论。
(二)符号和含义
针对“符号和含义”,维斯特在“世界话语”中,共分了12个部分进行了论述,限于篇幅,笔者只着重分析前7部分。
1.个体符号
如果某谈话者想把谈话伙伴的注意力引向某一个体对象客体的话,那么首先,这个个体对象客体对于这两个人来说应该是看得见的,或者是谈话者或者是谈话伙伴随身带着的,因此,谈话者只需指向这个个体对象客体,或者出示一下这个个体对象客体就行了。
但是,如果这个个体对象客体不在现场,在此情况下,可供谈话者“调遣”的,则只可能是这个对象的个体概念,而且前提条件是,这个个体已经在这两个人的头脑里了。个体概念是这样给唤入到谈话伙伴的意识中的:谈话者把一个替代对象客体展示给谈话伙伴,而这个替代对象是已由习俗或者协议确定下来了的,它可以代表原始的对象客体。这样的替代对象就是为原始对象客体设计的“符号”。
因此维斯特认为,作为符号使用的对象客体应具有的条件是:它是随时“可供调遣”的。有两种可能情况:一种情况是,如果它是个体对象客体,则它是容易移动的;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它是一个概念,则它随时可转化成现实,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适合的普通概念。
以某种语音符号或者文字符号表示的普通概念作为符号使用会更便捷一些。因为语音概念(音位或者音位连接)和书写符号概念随时容易被现实化。
2.普通概念的符号
普通概念必须借助符号得以识别。因为,人们不可能对普通概念进行指明。如果人们指向某普通概念的某个个体代表时,获得的只是这个特殊代表的个体概念。因此,如果作为符号的合适的普通概念没有与这些个体代表对应上的话,那么,形成永久性的普通概念,则是不可能的。
因此,符号输送,特别是命名――是形成世界话语的第三步。但是,我们不能理解成第三步就紧跟着第二步。在概念的形成(第二步)和其命名的形成(第三步)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符号所表明的就是它的“含义”。
3.四部分词语模型
“个体一概念”和“符号一含义”这两种基本关系,在每种语言中都是无间断的,而且同时起作用。维斯特采用“四部分词语模型”对此进行了清楚的说明(图2)。
这个模型包括了四个域。上面两个域对应着概念世界,它们描述了来自语言系统(“语言”)的片段。下面两个域对应着个体世界,在说话(“口语”)时,它们才露面。
图中域右下方的两个个体对象客体概括成了一个共同概念(域右上方)。用作符号的另一个概念(左上方)与这个概念对应,譬如语音概念或者书写符号概念就可以用作符号。在说话时,符号一再得以现实化(域左下方),譬如通过语音个体或者书写图形个体,但每次都有些不同。
4.“符号一含义”对应的本质
符号和含义最初只是在人们的头脑里相互对应的。如果符号是基本的,也就是说,符号不是由带有含义的要素组成的,那么,在符号和含义之间的初次对应则是随意的。这属于语言符号的本质问题。如果某种对应已经成了语言习俗,随意的改变就很难实行了。
在人们头脑中的符号和含义之间的对应究竟如何?
得到公认的是,符号(特别是语音符号)是与它的含义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如果没有含义,一种语音形式只是一种物理学上的声音;没有符号,概念也就不存在。“符号和含义”这个通过一体化出现的整体究竟该如何称谓?维斯特时代的学者们,有的称其为“关系单位”;也有人称“名称单位”。
当时那些说“符号”或者“词语”,而不说“名称单位”的语言学家实际上已经认识到,标准语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践的需要。
还有一种反对在“名称单位”的意义上使用“词语”这个词汇的意见:一个名称单位的符号部分,常常不是由一个单个的词语(词体)组成的,而是由一个或多或少存在的词组组成。这里涉及到的“词语”“词体”和“词组”的大概念,从古到今都被称为“术语”(Terminus)。20世纪以后,其同义词“名称”也被人们普遍接受。这种表达相当于过
去采用的表达“指称”,它可以理解成是“名称”和“图示符号”的共同大概念。
5.三部分词语模型
奥地利研究者Knobloch曾在语言论坛中发展了一种表述语言关系的三角词语模型(图3),维斯特在“世界话语”中分析了它的不足。
图3中的表述“词语内涵”和“对象客体”,与图2中的表述“含义”和“个体”具有相同的意义。如果我们把四部分模型中的左边两个域瘪下去,变成“语音体”这个点,四部分词语模型也就成了三部分词语模型。三部分模型的不足在于:在概念世界(语言系统)和个体世界(语言的使用)之间的鸿沟只给填平了一半。
三部分词语模型的出现是与语言大师索绪尔和特鲁别茨科伊之前普遍流行的考察语言关系的研究方式相对应的。这两位研究者对语音形式概念(“语音形象”“音位连接”)和它变化着的现实进行了区分,他们对三部分模型仔细研究之后认为:模型中三角形的左端应该被剪开,它可拆开成两个点,因为,在“音位”和“音位变体”之间是有区别的。
6.感官形式
四部分词语模型只对基本符号是普遍有效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基本符号在其基本含义上使用时四部分模型才是适用的。对于在语言领域中数量庞大的复合符号和借用符号而言,四部分词语模型则有必要进行扩展(图4)。
在概念世界中,在符号域和含义域之间再插入一个域,这个域对应于“感官形式”。
“感官形式”是复合符号或者借用符号的词语含义,譬如词语“头”和“鼻子”的解剖学上的基本含义就是这样。“感官形式”同时既是含义又是符号,它是可觉察符号的基本含义,如一种语音符号的基本含义。就此而言,它是一种概念,但一般来说它不是语音概念。
“感官形式”维斯特也曾把它称为“概念形式”,以后又把它称为“语义形式”。 在图4中,点“可觉察的符号”和“最终含义”二者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线路相连接。通过第二条线相连接时,感官形式就给排除了。选择哪条路线因人而异,取决于某确定名称的感官形式对于某个人来说是否活跃。
7.符号连接
感官形式的另一种类型,即“复合感官形式”也很常见。复合感官形式反映了概念的连接。
但是,这种反映常常是不完全的。如果把符号看成是一种名称,那么它的各“组成部分概念”之间的关系只能在词组中体现。
尽管符号不是词,我们也可以依据符号的“句法”把它们相互连接起来。在进行符号连接时,我们要遵守确定的规则。
譬如,“说印度日耳曼语系的人”(Indoger-mane)是“印度人”和“日耳曼人”这两个大概念通过“逻辑析取”(逻辑或)形成的;“同时是商人和工程师”是组成部分概念“工程师”和“商人”通过“逻辑合取”(逻辑加)形成的。词语连接“发动机一发电机”,“带有发动机的发电机”是通过“逻辑联取”(一体化)出现的。
维斯特还探讨了“次要符号”“双轨符号”“基本符号的分解”“制定的和生长的概念”和“主观概念和客观概念”这几个问题,限于篇幅,笔者在此省略。
(三)其他论述
维斯特在“世界话语”中所论及的话题,还有“模仿”“说话”“自然符号”。
在“模仿”这一节,他分析了“纯粹的模仿”“语言的过渡”,并也为“模仿”设计了一个四部分词语模型,而对它的术语学意义进行了剖析,指出“模仿”是语言形成的一种过渡,但是,模仿不描述普通概念,而只描述个体。同时维斯特也对索绪尔曾采用过的特殊两部分词语模型进行了批评,指出这个模型对符号与含义之间特殊对应的描述并不充分。
维斯特对“说话”也做了细致的术语学分析,他同样为这个过程设计了两个并列放置的“四部分词语模型”,仔细分析了消息的发送和接收过程。同时,在这里,维斯特也对说话时的“被指者”进行了分析,指出“被指者和符号的固定含义是有区别的”。他还谈到说话时的“主观定位”,提到了“指示词语”在说话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世界话语”的最后,维斯特谈到了“自然符号”,指出了它与“习俗符号”的不同。
三 对普通术语学的影响
欧根・维斯特对“世界话语”的论述,在维也纳术语学派的基础理论框架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因为,维斯特在这里实际探讨了“普通术语学”的一些基础性问题。“普通术语学”和语言学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术语学家谈概念,而语言学家则谈“词”的内容。因为要对术语概念进行系统化研究,术语学必须引用逻辑学和本体论的知识,并且还要和信息科学相互交织。
层
次
星期五(4月15日)
星期六(4月16日)
星期日(4月17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本
科
计算机及其应用080702
02324离散数学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26操作系统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325计算机系统结构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0015英语(二)
计算机网络
080709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2335网络操作系统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751计算机网络安全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4742通信概论
00015英语(二)
建筑工程
080806 02439结构力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198线性代数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75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442钢结构
00015英语(二)
汉语言文学
050105 00037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9训诂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00015英语(二)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00087英语翻译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31英语语法 00832英语词汇学
00016日语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会计
020204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61国家税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60审计学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8资产评估
00015英语(二)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2 01051企业经营战略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61国家税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53质量管理(一)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2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金融
020106 00139西方经济学
00058市场营销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管理学原理
00061国家税收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78银行会计
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79保险学原理
0015英语(二)
市场营销
020208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85商品流通概论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61国家税收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84市场营销策划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83消费经济学
00015英语(二)
国际贸易
020110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97外贸英语写作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5844国际商务英语
03709基本原理概论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96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99涉外经济法
物流管理
020229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15英语(二)
法律
030106 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
00249 国际私法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258保险法
00167 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33税法
00015英语(二)
民商法
030116 08957法律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561世界贸易组织法 00865证劵法 05557物权法
05560破产法
公安管理
030401 00369警察伦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70刑事证据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61刑事侦查情报学
00371公安决策学
00859警察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04729大学语文
监所管理
030109 00929劳动教养学 00931矫正教育学 00934中国监狱史
00930监所法律文书 00927中国司法制度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行政管理
030302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18公共政策
00024普通逻辑学 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1848公务员制度 00034社会学概论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00015英语(二)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0459高等教育管理 00453教育法学
00450教育评估与督导
00015英语(二)
教育学
040108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1认知心理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68德育原理
00472比较教育 00453教育法学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015英语(二)
小学教育
040112 06230小学艺术教育 00542文学概论(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72比较教育 03329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学前教育
040102 00398学前教育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24普通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5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00402学前教育史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015英语(二)
人力资源管理
020218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092工作分析 00054管理学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41基础会计学
06088管理思想史 00034社会学概论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00015英语(二)
机电一体化
080307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99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2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38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00015英语(二)
护理学
100702 03202内科护理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200预防医学(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3201护理学导论
04435老年护理学 03007急救护理学
03004社区护理学(一)
00015英语(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6011旅游学概论 01868民族文化概论 00198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基础教育
040120 00266社会心理学(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578中国小说史
04577中国通史
应用化学
081209 02521食品分析与检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8306环境分析与监测 08291环境影响评价
软件工程
080720 07028软件测试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7172信息安全 07169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07171项目管理软件
道路与桥梁工程
080807 06076结构设计原理
06078交通工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6082筑路机械及施工 06081隧道工程
06080高速公路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06414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00539中国古代文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541语言学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英语教育
050206 00830现代语言学 06425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832英语词汇学 00600高级英语
地理教育
070702 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02102遥感概论 02105地理教育学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02101区域科学原理
00015英语(二)
思想政治教
040202育 00481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003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00312政治学概论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79当代资本主义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34社会学概论
00480中国传统道德
历史教育
060102 0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00773世界现(当)代史专题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768中国古代经济史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6427西方文化史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770中国近代史专题
00775历史教育学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4 组织胚胎学 02088 生物教育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081进化生物学 02077 中学生物教学法 00015英语(二)
02076 遗传学(一)
法律教育
030113 04336教育法规概论 00227公司法 00249国际私法
00264中国法制思想史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167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信息技术教育080713 04345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方 01141信息技术与当代社会 0434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 05181计算机网络与远程教育
计算机科学教育080745 02339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02328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02326操作系统 02336数据库原理 00015英语(二)
数学教育
070102 02013初等数论 02011复变函数 02014微分几何 00015英语(二)
物理教育
070202 02033数学物理方法 03218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化学教育学
070302 02056仪器分析 00413现代教育技 02059化学教育学
音乐教育
050408 00733音乐分析与创作 00735音乐教育学 00732简明配器法 07976音乐欣赏(二)
美术教育
050410 00745中国画论 00742美术技法理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体育教育
040302 00503体育教育学
应用电子技术
080735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694制冷技术与控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358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15英语(二)
06541现代通信技术
英语翻译
050134 05350中级英语笔译 05384科技英语翻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355商务英语翻译 05351高级英语笔译
汽车服务工程
082232 06904汽车保险与理赔 04444汽车鉴定与评估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447汽车维修工程 04946汽车发电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制药科学与工程
081204 03031药物分析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9药剂学 03026药理学(二) 07781药事管理(一)
药学
100805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义务教育
层
次
星期五(4月15日)
星期六(4月16日)
星期日(4月17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本
科
计算机及其应用080702
02324离散数学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26操作系统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325计算机系统结构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0015英语(二)
计算机网络
080709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2335网络操作系统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751计算机网络安全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4742通信概论
00015英语(二)
建筑工程
080806 02439结构力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198线性代数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75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442钢结构
00015英语(二)
汉语言文学
050105 00037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9训诂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00015英语(二)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00087英语翻译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31英语语法 00832英语词汇学
00016日语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会计
020204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61国家税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60审计学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8资产评估
00015英语(二)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2 01051企业经营战略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61国家税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53质量管理(一)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2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金融
020106 00139西方经济学
00058市场营销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管理学原理
00061国家税收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78银行会计
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79保险学原理
0015英语(二)
市场营销
020208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85商品流通概论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61国家税收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84市场营销策划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83消费经济学
00015英语(二)
国际贸易
020110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97外贸英语写作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5844国际商务英语
03709基本原理概论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96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99涉外经济法
物流管理
020229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15英语(二)
法律
030106 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
00249 国际私法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258保险法
00167 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33税法
00015英语(二)
民商法
030116 08957法律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561世界贸易组织法 00865证劵法 05557物权法
05560破产法
公安管理
030401 00369警察伦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70刑事证据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61刑事侦查情报学
00371公安决策学
00859警察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04729大学语文
监所管理
030109 00929劳动教养学 00931矫正教育学 00934中国监狱史
00930监所法律文书 00927中国司法制度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行政管理
030302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18公共政策
00024普通逻辑学 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1848公务员制度 00034社会学概论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00015英语(二)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0459高等教育管理 00453教育法学
00450教育评估与督导
00015英语(二)
教育学
040108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1认知心理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68德育原理
00472比较教育 00453教育法学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015英语(二)
小学教育
040112 06230小学艺术教育 00542文学概论(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72比较教育 03329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学前教育
040102 00398学前教育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24普通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5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00402学前教育史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015英语(二)
人力资源管理
020218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092工作分析 00054管理学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41基础会计学
06088管理思想史 00034社会学概论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00015英语(二)
机电一体化
080307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99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2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38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00015英语(二)
护理学
100702 03202内科护理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200预防医学(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3201护理学导论
04435老年护理学 03007急救护理学
03004社区护理学(一)
00015英语(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6011旅游学概论 01868民族文化概论 00198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基础教育
040120 00266社会心理学(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578中国小说史
04577中国通史
应用化学
081209 02521食品分析与检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8306环境分析与监测 08291环境影响评价
软件工程
080720 07028软件测试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7172信息安全 07169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07171项目管理软件
道路与桥梁工程
080807 06076结构设计原理
06078交通工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6082筑路机械及施工 06081隧道工程
06080高速公路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06414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541语言学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英语教育
050206 00830现代语言学 06425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832英语词汇学 00600高级英语
地理教育
070702 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02102遥感概论 02105地理教育学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02101区域科学原理
00015英语(二)
思想政治教
040202育 00481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003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00312政治学概论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79当代资本主义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34社会学概论
00480中国传统道德
历史教育
060102 0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00773世界现(当)代史专题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768中国古代经济史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6427西方文化史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770中国近代史专题
00775历史教育学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4 组织胚胎学 02088 生物教育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081进化生物学 02077 中学生物教学法 00015英语(二)
02076 遗传学(一)
法律教育
030113 04336教育法规概论 00227公司法 00249国际私法
00264中国法制思想史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167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信息技术教育080713 04345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方 01141信息技术与当代社会 0434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 05181计算机网络与远程教育
计算机科学教育080745 02339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02328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02326操作系统 02336数据库原理 00015英语(二)
数学教育
070102 02013初等数论 02011复变函数 02014微分几何 00015英语(二)
物理教育
070202 02033数学物理方法 03218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化学教育学
070302 02056仪器分析 00413现代教育技 02059化学教育学
音乐教育
050408 00733音乐分析与创作 00735音乐教育学 00732简明配器法 07976音乐欣赏(二)
美术教育
050410 00745中国画论 00742美术技法理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体育教育
040302 00503体育教育学
应用电子技术
080735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694制冷技术与控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358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15英语(二)
06541现代通信技术
英语翻译
050134 05350中级英语笔译 05384科技英语翻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355商务英语翻译 05351高级英语笔译
汽车服务工程
082232 06904汽车保险与理赔 04444汽车鉴定与评估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447汽车维修工程 04946汽车发电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制药科学与工程
081204 03031药物分析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9药剂学 03026药理学(二) 07781药事管理(一)
药学
100805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义务教育
1、引言元语言(metalanguage) 是有关语言的语言。M almk jaer(1991: xi) 写道,“⋯⋯如果有一个东西能把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 就是这一事实, 即其主体物质必须被用来进行描述。一个无法转换成另一语言的语言, 是没有元语言的”, 而且元语言在任何情况下也是“一种语言”。元语言有双重性。它既是语言学家必不可少的描写工具, 又是普通人指称和谈论语言的手段。由于它有专业性和技术性, 所以被认为是语言学家的“行话”( jargon) (W ales, 1989: 249)“虽然大多数语言学家更多地使用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的形式化语言或人工语言(如Chom sky 的S N P + V P ) , 但他们使用的wo rds, grammar,meaning 等术语, 也是普通人的语言词汇, 因此, 元语言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仅仅是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使用的一种必要的科学工具”(Jakobson, 1960: 356)。除了哥本哈根学派语言学家L. H jelm slev 和布拉格语言学派的重要人物Jakobson 外, 现代语言学家很少关注元语言。H jelm slev ( 1961[1943 ]) 指出了元语言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Jakobson ( 1960) 指出了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funct ion) 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有关元语言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除了少数语言学教科书(如L yons, 1981;D inneen, 1969) 外, 许多语言学导论(如A kmajian et al. , 1984;N apo li, 1996; F romk in & Rodman, 1998; Poo le, 1999 等) 根本不谈及元语言问题。虽然近年来有一些深入系统的研究(如Taylo r, 1997; Davis & Taylo r, 2003) , 但是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还没有真正重视元语言的普遍性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2、元语言现象
目前,中国哲学史课程在非哲学专业的本科教学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但其教学成果远远没有达到老师的期望值和学科建设本身应该达到的高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所遇到的这种困窘与处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作为非哲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中国哲学史课程基本上都是以任意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基本上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一些办学资历不是很深,同时又相对缺乏哲学社会科学传统的高等院校,往往出现按照自己的师资力量及现有教师专业特点随意调整教学计划,任意安排哲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哲学课程的开设而言也往往存在因人设课的情况。其他专业要么只开设西方哲学史,要么就直接把哲学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不包括儒道禅等中国的智慧[1]。这导致了人们将哲学看做为政治,有时甚至是时事政治。所以哲学在很多大学只是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着,教师的教学是为了维持这个学科延续而不至于衰亡、绝种而为之,或者是为了保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存之罢了。
2.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中国大学的哲学专业设置过少,并非每个大学都设有哲学系,就是在仅有的几个哲学系里,几乎没有多少学生将哲学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另外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也没有人将哲学作为第二专业选修[1]。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认为,哲学史的学习不但抽象乏味,晦涩难懂,而且都是几千年前古人的思想,难免与现实社会脱节。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选课现实中不难发现,选修中国哲学史的学生大多集中于大一、大二学生,但总体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看其他书籍,背外语的较多,很难展开教学互动,收效较微。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对中国哲学史学习兴趣不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了无用,二是上课听不懂,主要是为了修够学校指定学分才不得已选之。
3.课程自身建设不足。由于课程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中国哲学史课程建设相应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哲学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课程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课程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中国哲学课程的师资严重不足,在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专业中,也是一个人同时上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等多门课程,或者直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教授中国哲学史,这样往往造成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之间的恶性循环。其次,相关配套课程开设不足。如果单是开设一门中国哲学史或单是一门西方哲学史课程,很难形成学生学习的哲学氛围,也容易造成同学对哲学理解的片面性、局限性。在选修课时限制下,大多数专业开设的中国哲学史很难系统地让同学窥其全貌,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能有选择性地讲解,容易造成知识链条的脱节。
二、中国哲学教学现状的原因剖析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在非哲学专业高等院校,中国哲学史本科教学存在诸多不理想情况,其建设与发展受到多方掣肘。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哲学史目前的困境呢?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因素。
1.教学理念的世俗化。在传统的眼里,哲学给人们的一般印象是时代的精华和民族的灵魂,从而受到“礼遇”。然而在这种崇尚的“礼遇”之后却迎来了人们对哲学的“敬而远之”,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价值原则冲击下,哲学已经被人们在心灵上束之高阁了,此缘于这个大而无用的东西确实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的冷暖与饥饿。这在近年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学校专业设置上看,绝大部分高校的新增专业及旧有专业的改革都朝着实用性、功利性、快速性方向发展,在此理念下催生出来的是专业越分越细、领域越分越小,越来越接近与与现代市场经济对接的专业培训,造成传统的哲学无人问津,而有了诸如法哲学、经济哲学、管理哲学等边缘学科的热门。从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上和用人单位看,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学习目前的“热门”专业,他们给自己预设的目标就是通过大学四年的集中培训与学习,毕业就能“学以致用”,派上大用场,而用人单位也倾向于专业人才,看重专业对口,学法学的就到公、检、法等部门就业,学管理的就到企业单位、管理部门就业,这使得哲学专业就无对口的就业单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
2.课程设置的程式化。教学理念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当前中国高校哲学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八个二级学科及其三级学科开设的。在哲学专业,设有哲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科技哲学等。但这些课程,不论是概论、原理,还是通史、选读,大多只能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大概的知识,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哲学自身。换句话说,哲学课程的设置最多就让同学们记住了一些观点、原理、流派,而没有达到哲学成智成人之终极关怀功能。在非哲学专业开设的哲学课程,这种“形而上学式”的课程设置更为突出,往往把哲学课程简单地等同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或西方哲学,且大多缺乏如原著选读相关课程设置和哲学素质训练。
3.教学内容的古老化。现在很多高校使用的中国哲学教材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编写的,这些教材的编写大多明显地带有时代的痕迹,难免和现在的时代内容和新的考古发现不符。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老师在谈到中国哲学史课程内容改革目标时就指出,近几十年,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中国哲学史研究受前苏联教条主义的研究方法影响甚深,许多研究著作与教材搬用近代西方哲学四大块(自然观、发展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的模式解析中国哲学,以为这样可以使中国哲学科学化,其结果是不仅没有能够把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理路还原出来,而且使中国哲学更支离破碎,更不成体系了[2]。这种古老化的教材编写模式,虽然在近年来有所改观,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一些教材只是过去教材内容改良,以为删减了马克思的观点就还中国哲学本原。再如一些教材的编写是“集体智慧”,即把整个中国哲学体系划分为若干部分,然后分工撰写,结果大多知识材料的集合和观点的汇拢,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整体感和个性化。
4.教学形式的单一化。课堂讲授是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环节。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特点,它不可能像上计算机或法律课程那样具体,也不可能像上外语课那样浅显,哲学的形而上性质决定了教学课程的抽象性、思辨性及对深度的要求。所以如何在自己的口头讲解和书面教材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给学生留出恰当的独立思考空间,带学生走进智慧殿堂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当前的哲学教学由于制度、教材等的限制,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表达自己的思想,其授课方式也大多还是填鸭式教学,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不能有效地形成教学相长,这恰恰磨灭了哲学教学师生间讨论、思辨的本质。
5.教学考核的死板化。教学考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考核,二是对学生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而言,评价一个哲学教师教学的优秀与否主要就看学校发放的调查问卷和督学的一次听课打分,姑且不去评论这种评估是否全面,就其合理性与规范性也存在很大问题。因为其调查问卷过于表面和简单,所有学科的问卷内容整齐划一,不能反映学科之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更不能体现教师之间的不同风格。进而言之,学生在评价的时候,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往往注重感性的教学过程,特别是本科学生,很难以理性的思维去评价一门课程教学的好坏。至于督学的一次甚至两次评课打分带有的偶然性和形而上学性就毋庸置疑了。对学生的考核而言,大部分学校的对学生的中国哲学课程考核方式都是以闭卷或开卷形式进行,或以论文形式通过,相比较而言,闭卷考试是其间最无价值的一种形式,它不能有效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这导致学生间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存在,与哲学学习的本性完全相悖。
三、中国哲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基于目前在非哲学专业中的中国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笔者认为其教学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扭转教学理念。从思想上加强对中国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是有效进行课程改革及建设的前提与保证,在这个意义上,扭转世俗的哲学教学理念,是解决好哲学教学问题及寻找其出路的关键。我们只有突破庸俗的实用观点和狭隘的市场经济价值原则,才能自觉把中国哲学教学真正纳入素质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哲学在增强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锻造强烈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和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功能,这种成智成人的哲学素养应该成为现代大学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学校应该在其大学专业中学习的范围,提高其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要在教育中让不论是学生、学校还是社会都感到,在哲学学习中学到的为人之道,所训练出来的研读原著的能力、批判分析的能力、揭示观点中公认的预设能力、建构关于自己观点的具有说服力的论证能力以及论证中的文字表达能力,是普遍实用于其他学科和其他职业领域的[3]。
2.合理课程设置。作为非哲学专业开设的哲学课程,不宜设置太多必修课,但作为对哲学的一般理解的哲学概论或导论,应该规定学生必须修够足够学分,让学生能够了解哲学领域的重大问题,主要针对哲学史上产生的不同观点、重要问题的历史发展线索等,从而使学生对哲学所思考的问题及哲学的致思方式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哲学概论或导论是哲学思维的入门课程,之后学校应该以二级学科为范围,开设一系列选修课菜单。作为选修的哲学课,可以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质,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优势设不同的专题,可以定时聘请知名专家以讲座形式进行教学和交流。这样既把基础的哲学素养训练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有利于入门后的学生及对哲学感兴趣的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
3.更新教学内容。目前惯用的中国哲学史教材主要有丁祯彦的《中国哲学史教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萧萐父的《中国哲学史》等,虽然这些教材的编写水平均较高,但都是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为主线,阐述每一个哲学家的思想,这种体例的优点是内容详尽,便于讲授,其缺点是详略不分,支离破碎[4]。在内容的设置上,作为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不宜对每个思想家具体观点的学习和研究,要抛开以往的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为基本线索的板式化、程式化的内容设置,而应该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以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维(认知)方式,分析哲学家们对某一重要问题的讨论与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学生就不是僵硬地去接受某种哲学体系框架,而是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