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态工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8 11:32: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工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工业论文

篇(1)

2设计策略

大同与邻近地区,在7—9世纪这段时间面临小冰河期,气候温润潮湿,造就了大同的文化鼎盛时期。然而随着气候条件改变,生态环境也逐渐改变,大同逐步转变为极端干燥的地区,仅有少数地方仍保留湿地形态的生态体系,如大同浑源县的神溪湿地,大同城南的十里河湿地与御河的文瀛湖等。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保证文瀛湖的水量,这个天然湖泊的周边修筑了一圈堤坝。但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在快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需求下,超抽地下水的情况让文瀛湖的水资源在21世纪初已然殆尽;更严重的是,文瀛湖与其周边的生态体系近乎消失(图2)。调黄河水补注太行山北水系的计划解决了第一个难题。在有水源的状况下,文瀛湖生态系统的修复有了保证。经过基地周边的调研与过去文史资料的比照,以及现在气候水文条件的研究,我们在植栽的选择上,尽可能创造出与大同现在景观相容的林地、浅滩、洼地等生态体系。湖区景观的大环境以不同层次的地形与植栽为基底,在设计上另外侧重了水、展厅、边缘、延伸、保护等几个策略(图3)。

2.1水文瀛湖的堤坝较周边原地形高了1~3m,而周边的市政道路又较原地形要高上1~3m,形成了一个堤坝同路高、当中有洼地的情形。在当地条件有限与规划中需要土方就地平衡的情况下,地形的设计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如何解决在湖滨公园中活动,却看不到湖水的困境,便成了设计中的一个主要议题。我们的做法是将洼地转化为大小不同的景观池和雨水花园,解决了数个问题。1)景观池与雨水花园可调节雨水排洪,并形成蓄水池,增加蓄水容量(图4)。由黄河调节导入的水利网络,固定排放进入文瀛湖及周边水体,维持水质健康。2)增加的水体也扩大了水禽活动的范围,有助于生态体系稳定。3)原本阻挡视觉的堤坝,在这样的做法下变成让人行走在湖中的堤路,视觉上湖面变得更为广阔,也增加了在湖滨行走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2.2展厅这一系列的景观池、雨水花园和周边的绿地,除了雨洪管理的功能外,也形成了雕塑花园的展厅(图5)。在规划之初我们就已经定位,将临近主入口广场与城市道路连接的各个节点,作为雕塑公园的区域。在植栽的布局上,也布置出展厅的概念。艺术家受邀在此进行艺术创作,将湖岸边人的活动节点转化为大同市与众不同的焦点。城市家具与景观小品的陈列方式也让民众尽可能有机会亲近艺术,与雕塑品对话(图6)。

2.3边缘由一系列的广场、滨水步道(图7)与双层游廊(图8)所组成的“边缘”是城市与湖(和自然)之间的缓冲地带。双层游廊,以当代动感的设计造型呈现,与地形和水景相互交错,切换着观湖的视野,时而包被,时而开阔。

2.4延伸由湖岸边延伸出来的,是一系列的亲水木平台、上岛的桥与大眺台(图10)。这一系列设计为人们提供了贴近自然的机会(图11),以及观看自然的最佳地点。大眺台顺着主入口的地形,金属三角的工业造型向堤岸外出挑近30m,直达离水面12m高的地方(图12)。城市与自然交接的概念在这个点上挑到了极限,视野直接面对着对岸的绿意盎然与水鸟生态;向南北眺望是天连水,往回望则是城市的天际线,为游客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空间体验。

2.5保护东侧湖岸中有一个面积超过10hm2的“鸟岛”。文瀛湖过去一直是西伯利亚候鸟南北迁移时的一个重要栖息地。这个岛完全是为鸟的栖息而建造,除了定期维护以外,一般时间人类不能上岛,完全将这个区域留给鸟类栖息(图13)。鸟岛周边则是一系列的浅水区与滩地,增加水禽的活动面。整个区域也与南北侧文瀛湖以外的绿色廊道连接,形成一个南北连贯的生态走廊,直达北界的马铺山森林公园,及南缘的御河南十里河湿地。这也界定了大同市在未来发展上的东侧边缘,缓冲了城市在这个方向的扩张。

篇(2)

鲁北企业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小硫酸厂,1977年8月创建。当时,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盐碱荒滩,以创建之时的40万元试验经费,承担了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并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家空白。他们又依托此项技术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这套装置对我国化学工业是一个重大贡献。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条。这既破解了磷复肥工业排放的废渣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世界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生产的新的原料路线,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一线性模式,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1997年5月,在第72次国家香山科学会议上,鲁北的绿色产业链被科学家确认为我国独有的零排放技术、绿色环境技术。

鲁北企业集团生产的主要产品,无论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溴素、磷铵,还是一般的硫酸、水泥,都是用途广泛的成熟产品,其创新之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鲁北集团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制定了“开发环保科技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称之为绿色文明战略),把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战略决策的首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企业乃至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创建石膏制酸技术生态产业链之后,以发展海洋化工为目标,该集团又完成了海水“一水多用”生态产业链的创建,使海水在蒸发、净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布调节,实现了“海水取宝,滴水不漏”。

鲁北企业集团石膏制酸联产水泥和海水“一水多用”这两大生态产业技术的成功实施,也昭示了一种新的资源观念和环保观念,即人类对自然资源可以进行重复多次的利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一个多次生成过程。这种既能多次重复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的高科技绿色产业,将使我国传统化工产业完成由“夕阳工业”到“生态工业”的革命性转变。对于生态工业园,中国工程院陆钟武、金涌院士在2000年11月“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中是这样评述的:工业生产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达标排放;第二个层次是零排放或微排放,在正常运行中企业所有废物都能循环利用,对外没有污染,假如出现事故,还是有污染;第三个层次是源头治理,开发新的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源头;第四个层次是生态化工,不仅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也没有污染,要求产品本身生命周期是安全的;第五个层次是生态工业园,对地区所有企业统一规划,使一个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厂的原料,整个地区的物流、能流甚至知识流全部闭合运行。生态工业园是一个或多个绿色产业链构成的理想工业系统,是未来的工业经济发展方向。鲁北化工走的正是绿色生态之路,符合生态工业概念,因而被誉为生态工业园。

二、加强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篇(3)

1996年10月,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对生态工业园区提出了这样的定义:一个有计划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工业系统,寻求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最小化、废物产生的最小化,并力图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出现及其日益的发展壮大,它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出来。生态工业园区要求企业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

1推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

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与物质流动模式相关,原有的物质流动模式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转向对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关注。回收利用型技术的物质流动模式可以表示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通过对物质和能量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了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达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在加拿大Burnsde工业园区,通过回收废纸然后外运供其他公司生产衬垫板,另一家包装公司则重新利用电脑公司的过剩的聚苯乙烯;它还拥有各种回收和再利用公司,处理颜料盒、丝带重新涂墨、轮胎翻新和家具翻新等;另外还使用银回收系统回收印刷工厂的银;同时园区内的19家化学品生产销售公司还联合进行化学品交换。

在美国,查塔诺加(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来减少污染和增进效益。如将旧钢铁铸造车间改造成一个利用太阳能处理废水的生态车间;紧邻的肥皂厂则循环利用废水;而肥皂厂旁边是利用肥皂厂副产作原料的一家工厂。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工业网络。Choctaw生态工业园区则基于园区所在地丰富的特定资源,也就是俄克拉何马州大量的废轮胎资源,通过采用高温分解技术将这些废轮胎资源化从而得到炭黑、塑化剂和废热等产品。

在我国,天津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将汽车生产中的废钢及其它边角废料回收后,通过熔炼等加工过程制成钢锭,再提供给丰田模具工厂作为其生产模具的原料。另外,针对食品饮料业能源消耗量大且稳定的特点,天津开发区开展了企业内部和行业间的蒸汽梯级利用;并进行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共生合作,构建废水代谢链条。还致力于雨水的收集和再生利用;致力于垃圾分拣和再生,使危险废物实现资源化;以及有机废物堆肥化处理、剩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区也是一个成功的实现了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的例子。园区由设备加工、塑料生产、建筑陶瓷、铝型材和绿色板材等5大行业组成。根据技术可行性及保护环境的前提条件,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附属企业组成5个相对独立、相互共生的工业生态群落,通过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交换,构成多种物质能量链接的生态链网络。在这其中,有3条属于闭合循环的生态链:环保仪器设备厂生产的产品在消费后报废予以拆解,其中可以再利用的零件供维修用或回到企业供生产用,不可再利用的零件经五金加工厂回炼成金属原材料,重新生产零件供给厂家生产仪器设备;可降解塑料厂产生的废塑料进入塑料添加剂厂用于生产增韧剂,然后返回可降解塑料厂供生产使用;绿色板材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树皮、木屑等,通过加工成生产板材用的胶黏剂,再次返回板材厂生产使用。园区内企业的废弃物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不仅降低了废物排放,而且还能吸收消化园区外的塑料废物、废旧五金等,不仅如此,每年还可通过节省原料和能源、处理废物使得成本降低、再利用废物等方式获得相当高的经济效益!

从这些闭合循环的设计上可以看出,园区企业间利用彼此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经过加工后重新返回系统循环使用。这种循环生产的理念,充分带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更很好的体现出了工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有效利用的理论。

2推动了物料消耗最小化的系统技术的发展

在生态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彼此利用“废物”,使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从而使物料消耗达到最小化。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方面,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而物料的消耗绝对减少。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例。该园区主要包括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其中,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提供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应附近的一家石膏厂作原料;将粉煤灰出售,供铺路和生产水泥之用;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给石膏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减少了火焰气的排空;酸气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的一家硫酸厂;炼油厂的脱硫气则供给电厂燃烧。另外,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冷却水用于冷却发电厂的发电机组,而发电厂产生的蒸汽回头又供给炼油厂;热电厂同时也把蒸汽出售给石膏公司和市政府;热电厂的脱硫装置使燃烧气体中的硫与石灰石产生反应,生成石膏供应给石膏材料厂作为原材料。而炼油厂生产的多余的燃气,又可以作为燃料供给发电厂和石膏厂。由此可见,通过对一系列的能减少物质消耗、封闭物质流的技术的应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极大地节约了相关公司的成本,并且带来了许多新的收益。据测算,在这些交换中产生的共生物料量大约相当于Asnaes电厂每年购买的煤量(200万t/年),亦或相当于Statoil精炼的北海原油吨数(480×104t)。由此可见,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再利用网络,实现了绝对减少物料消耗的目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当地的环境,减少了污染。从生态学角度说,卡伦堡表现了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的特征:生物体消耗其他生物体的废物和能源,彼此之间共依共存。

另一方面,产值相同的前提下,单位产值消耗的物料相对减少。鲁北生态工业园区,园区内部包括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电联产3条密切相关的生态产业链,这些产业链通过系统化、网络化,协同、共生,构成了一个生态型工业系统。

具体来讲,以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为例。在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简称PSC)中,磷矿与硫酸制取得到的磷酸与合成氨反应制得磷铵,副产品磷石膏送往水泥厂生产水泥。富含SO2的水泥窑气送往硫酸厂生产硫酸和液体SO2,液体SO2用作生产溴素的原料。硫酸送往磷铵厂用于磷铵的生产。以煤矸石为燃料的热电厂产生的电力和蒸汽供各厂使用,锅炉副产的炉渣、炉灰作为混合材料生产水泥。在这个系统中,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用于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而硫酸又再返回用于磷铵的生产,上一层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了下一层产品的原料。使得资源得到了高效的循环利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废弃物排出,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系统。这使得对磷矿的开采降到了最小的程度,同时也避免了对硫矿以及石灰石矿的开采,使对物料的消耗达到了最小化。据测算,它的磷铵成本比同类企业的产品成本低30%,水泥成本低20%,硫酸成本低50%。

我国山东鲁北工业园区创新出了3种关键性技术,以实现系统内部的物质与能源的循环与转换,这3种技术为: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磷石膏分解技术;补加高硫煤、窑外分解及控制氧化气氛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系统应用,实现了整个鲁北生态工业园的完整链接与运行,进而实现了降低物料消耗、综合利用资源、消除污染的目的。这种生态工业模式也必将进一步推动节约型技术的系统化发展。

3使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化、系统化

治理整个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问题与治理单个工业企业的环境问题截然不同。在生态工业园区出现之前,前两代工业园区的企业彼此独立经营,缺乏企业间副产品与废弃物的有效流动和再利用,缺乏环境治理技术上的相互合作机制,致使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并且环境污染严重。

对生态工业园区而言,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够再局限于对一种有害废物的处理上。如在处理污水时,不能简单的只处理水污染问题,因为处理污水的同时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污泥。在处理某个成员企业的废弃物时,还要考虑到是否可以进行交换再利用,处理方法是否可以在成员企业间形成贯通的链条。这就要求环境治理技术要系统化。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成员间应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治理技术的链条。如供水——收集污水——污水处理——有害废物存放和处理——垃圾填埋,就是一个简单的环境治理技术的集成。

根据各生态工业园区所采用的环境治理技术的不同,又可划分为两类。一类均采用现有技术,对这些技术进行综合,使之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或者称之为一个集成;美国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就属于此种类型。另一类是针对自身生产的特点,采用新开发的一整套技术,从而使环境治理技术达到系统化。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区可作为此类型的代表。

美国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集成现有技术,形成了一个生态型工业体系。它将回收的废旧塑料品直接供给塑料制造公司作为原材料。抽去废旧轮胎中的钢丝后,将其粉碎成橡胶颗粒,通过传动带输送到联邦循环技术公司进行高温热分解,得到塑化油和碳黑;而钢丝在集中处理后,作为钢材再利用;塑化油经管道输送到塑料制造公司加工处理,成为可用的塑料。塑料再经管道传送到两家公司,一家公司以此生产塑料标牌,另一家用来生产彩色胶片。碳黑以浆的形式经管道输送到另一家公司,以此生产小型硬胶轮胎。由此可见,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将这些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处理技术集成化,充分利用废弃物,使其分解后回收再利用,有效的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生态循环网络,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贵糖生态工业园区以制糖业为主体,兼容了甘蔗种植业、造纸业和酒精业以及热电厂。众所周知,制糖业本身是一种排污多、污染重的行业,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制糖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制糖企业造成的污染和浪费一直是该行业比较难以克服的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贵港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引进制糖业以外的其他相关企业,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工业链系统,成员企业间均存在着输入和输出的相互依赖关系,物质和能量在这条生态工业链中被系统化的利用,十分有效的提高了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净化率和转化率。例如,在制糖工艺中输出的废糖蜜,被酒精厂酒精车间作为资源用来生产能源酒精或食用酒精,酒精车间产生的酒精废液经过浓缩、干燥和补充必要养分后,制成复合肥,这样就使废糖蜜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减少了环境的污染;造纸中段的废水(碱性)与热电厂锅炉的含硫烟气(酸性)通过除尘脱硫塔进行中和反应,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水的重复利用,极大的减少了废水的排放。总之,贵糖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除尘脱硫、回用水工程等系统化的环境治理技术,形成了包括处理废水、废气、生产水泥、轻钙等副产品以及利用酒精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酒精废液制造复合肥、向园区制造系统提供回用水的一个环境综合处理系统,充分体现了其环境治理技术的系统化,极大程度的解决了区域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

4催化绿色技术革命

技术创新按创新的新度来分,可区分为重大技术创新和渐进技术创新。重大技术创新是指由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新技术革命所导致的创新。渐进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原理无重大变化的产品和技术改进。重大技术创新可以是单元技术上的创新,也可以是同时涌现数种技术甚至是整个系统层次上的创新。后者亦可称之为蔟状式创新。IT业的技术创新形式就属于这种情况。众所周知,IT业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领头军,其技术的更新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往往一夜之间就会涌现出数种新技术,淘汰掉前一天还十分盛行的技术及产品。这就是典型的蔟状式创新。

由生态工业园区所引发的绿色技术革命就属于蔟状式创新。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当今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枯竭、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人类需要超越现代技术,寻求一种新的技术体系,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绿色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技术。由此可见,绿色技术不仅要解决之前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还要防止未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

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园区成员间在物质和能量的使用上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链或食物链,以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封闭循环和废物最少化。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改进现行技术,使技术向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零排放方向发展。这就使得企业纷纷致力于发展绿色技术。在生态工业园区这样的大环境下,绿色技术是如雨后春笋般大批量的涌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蔟状式创新。这直接促成了整个系统层面上的绿色技术革命。

在小区域范围内,由于生态工业园区是以生态工业链为基本结构,园区企业间的排列结构类似于生物链,均存在着物质的输入输出关系,这就直接决定了园区内的绿色技术创新将以蔟状式涌现为主要特征。以日本腾泽(Fujiaswa)生态工业园区为例。为了实现由末端治理技术向减少废物和降解废物方面的转化,实现园区污染零排放的目标,园区迫切需要一系列的绿色适用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腾泽(Fujiaswa)生态工业园区的上属公司EBARA公司开发出了各种废物转化新技术,主要包括硫化床气化燃烧和处理系统、烟道气处理系统、太阳能光电池系统、风能涡轮发电机、污水加热交换泵以及新型的燃料电池技术等。通过应用这些绿色技术,使得园区与传统的工业系统相比,估计降低40%的能源消耗,降低30%的水消耗,减少95%的废物排放和30%的二氧化碳排放。

对于整个社会层面上来讲,绿色技术的创新更不会是以零星出现、散状分布为特征的。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涌现及发展壮大,为了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目的,企业对绿色技术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而为了实现物质在整个社会系统内的良性闭合式循环,势必要求绿色技术形成一条绿色生产工艺的链条,主要包括水的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再循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

生态工业模式需要无害化新技术、新工艺的支撑,因此,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势必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但要实现这些技术上的突破,还需要政府、园区、企业的相互促进,从政策、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积极的配合。

参考文献

1罗宏,孟伟,冉圣宏.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与实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劳爱乐,耿勇.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王兆华等.生态工业园中两种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J].软科学,2002(2)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篇(4)

1.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因为林业生态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复杂性,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多,这就需要对林业工程建设予以严格的规划,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结合我国目前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所出现的特征,政府对林业生态工程管理阶段应进行宏观调控和约束,采取直线型的职能结构,在国家和省、市、县设立专门的森林工程领导管理办事机构。

1.2发挥政府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程的约束作用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监督管理职能的发挥,为了能够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规范性,政府部门应该在审计和设计规划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方案以及建设的规模进行指导性管理。林业生态性建设对于资金的管理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管理,尤其是在国内和国外的资金注入方面进行监管。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确保林业生态性建设的良性发展,对于工程建设中的问题能够协调解决,不断加强政府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可以有效推动林业生态性建设的进程。

1.3发挥市场对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更好地顺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充分的利用市场竞争的机制使得林业生态建设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大幅度提高。因此,可以按照市场的招投标程序来对林业工程进行运作,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来优选林业工程的施工承包人和相关的工程监理单位,通过合同的管理方式共同去营造一个林业生态工程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实现建设管理目标可靠性得以提高,同时也促进林业工程的施工单位、企业不断去改进管理机制,不断去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可以积极探索、推广“先建后补”的工程管理模式,即先由林农按工程设计进行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按工程投资标准给予补助。

篇(5)

二、林业生态工程监理的依据

1、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2、经审查批准的《关中环线西安市北段绿化工程作业设计》。

3、《全国造林技术规程》、《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监理细则》。

4、《关中环线西安市北段绿化工程监理规划》。

5、西安市林业局、西安市发改委、西安市财政局关于《关中环线西安市路段绿化工程建设规划方案》

6、建设单位发出的与监理工作有关的书面指示和意见。

7、工程委托监理合同及其它工程承包合同。

8、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工程资金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制度、工程核查验收等有关办法、规定。

9、《国家林业局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追究制度的规定》、以及国家省市有关植树造林的技术标准规定和要求。

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的特点

1、地域性差异显著

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仅是因为它所涉及的范围详单广泛,一个县估计都会达到几千hm2,这些大面积的林业造林,对于监理有限的情况来讲比较困难的,不可能安排更多的监理进行从旁指挥,只能够依据工程的状况制定出一系列的方案来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完工,并且,由于面积较广,每个地区的气候、土壤等具有差异性,所以势必会影响工程的质量,使得最后的效果也不能够安全整齐划一,这就使得林业生态监理出现一些不可预测因素。

2、时序性强

在农村种植粮食尚需看季节的变化因地适宜的播种,林业也是一样,需要一定的季节,根据适宜的时间与季节才能够栽种,要跟随者天气和季节的变化抓紧时间进行育苗和种植,不能够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改变时间、气候等一系列因素,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及时的进行育苗、整地、种植等步骤

3、不可逆性、可补救性

林业生态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他不能够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念去改变某些因素,而是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变化的,倘若不能够遵循自然条件的发展规律,将会导致其产生严重的损失,另外在林业生态造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因素,这些因素就会导致林业的成活率偏低,但是这是能够进行补救的,在进行林业生态造林的过程中也务必要考虑到“自然”这一不可预测因素,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条件将这些林木补充上去,提高存活率。

4、直观性强

林业生态监理不同于其它项目,它的成果可以非常直观的得到验证,不需要其它部分项目的严把质量关等一系列检查质量的环节,只要直观的看上去就知道其完成的最后结果,但是直观不能就说明简单,因为他的范围较广,所以在检查的过程中还是比较麻烦的,不能偶直接全部由人去完成,因为会导致一时的大意而出现问题,必要时还须借助相应的仪器。

5、长期性

林业生态造林是长时间的,不是短期就能够看到效果的,因为林业生态造林从育苗到栽种需要一段时间,在林木长大之后鉴定成果之时还需要3-5年,基本上可以说看到成效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四、林业生态工程监理的方法

要切实可行的针对现在林业生态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的同时,要先了解项目建设的主要意图,根据以前既定的项目工程目标来制定出每个阶段的目标计划,以及项目的完成时间段和流程,要掌握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的资金的利用和实施情况,并且整个阶段的实施都要进行全方位仔细的监督,完工以后对其更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在这过程中务必做到“三控”。

1、投资控制

在整个林业项目开展的设计初阶段,监理的职责主要包含了与业主一起讨论林业生态项目进行的整个设计过程,在整个项目设计的过程中的策划方案要明确,并且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来组织相关的业主已确定好的设计方案,并且协助企业的相应协助单位开展相应的项目设计上面的工作,对开展每一阶段的资金利用情况进行相应的预算和支配,进行设计挖潜,合理的利用价值工程等来对项目设计实施一些技术经济分析,验证等,在保证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能将成本降到最低化,对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设计等阶段进行有效的预算支配和核实。

2、质量控制

针对目前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进行整体的策划和设计阶段的整个过程中,监理要进行现场的实地勘察,并且要针对项目开展的土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土质还有气候等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并结合这些因素开展适宜的整地方式、林木、林业造林的时间段;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苗源是否可以是林业生态项目建设的需要,注重林业苗木的技术性栽培,总体来说就是要尽可能的遵循上“适地、适树、适时”三原则。

3进度控制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进度控制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整个项目建设的关键方面,这些都与生态项目将设的规划设计以及设计周期有很大的关系,倘若能够有效的缩短项目设计周期,就可以使整个项目建设的施工周期得到最有效的控制,好的进度控制对林木也是有影响的,否则会让林木错过最佳栽种期。

五、林业生态工程监理的措施

1、领导需高度重视,监理措施需得力

工程建设期间,应确定好相应的组长、分管副区长、政府办副主任为副组长,沿线各乡镇镇长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等来负责相应的一些监理过程中的环节,并且要设立相应的办公室,沿线的农村个乡镇组织和成立工程建设领导机构,明确人员,落实责任,做到高层干部亲自抓,分管中层干部具体抓也可从基层抽调若干名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中层领导作为实施监理方的驻地代表,自始至终坚守第一线完成租地工作。监理人员要按照监理规程,施工现场,认真负责,全程实行旁站监理。严把苗木质量关,坚持现地质量检查,严格按照设计指导施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施工专业队及时改正。保证整个监理工程的建设质量。

2、确立监理单位,实现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的监理管理

监理工程的成败最关键的就在于质量这一方面,针对这一因素在进行监理工程的过程中就应该成立项目监理部,编制监理方案,并落实总监及现场监理人员职责,规范监理程序,实行旁站监理。定期召开监理例会,对不合格苗木禁止栽植,并出具监理通知单。并且在这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成立质量监理和技术指导小组,分派到植树现场,具体负责技术指导和监理工作。在工程监理中,应按照作业设计和规范要求现场监理工程造林。对整地、苗木质量、放线、打点、挖坑、栽植、支撑、浇水等环节进行了现场指导和旁站监理,对每道工序应监理人员进行验收,确定这些工序合格后,出具工序质量验收单,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实现了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的监理管理。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理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3、加大检查验收工作力度,查漏补缺,落实责任,确保工程质量

监理人员以及在监理工程中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栽植的苗木实行扩盘、扶正风倒苗木、支护、修剪侧枝、及时浇水等几个关键环节的处理措施,对于死亡的树木和无用的支撑要及时的进行清理,对施工后现场垃圾要及时的清运或掩埋。并且调整苗木布局,讲求栽植效果,同时要及时做好抚育管护,确保树木成活和栽植成效,适时的进行扩盘,除草、除萌和浇灌。最后一方面即为加大管护力量,配备专门人员防止盗挖和损坏。尤其夏收期间增加力量做好防火,防止人为破坏。通过行之有效的办法,达到原本进行监理所预期的目的,确保监理工程的最终质量。

六、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发展不快速的原因

1、一直以来,人们就不太重视林业生态的重要性,随意的进行砍伐、毁灭的同时还不愿意植树造林,可以说在保护生态环境这方面的思想比较淡薄,没有一定的意识,加之林业生态工程的监理是属于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人们觉得对于这方面的投资太过牵强,并且它的效益需要长时间的发现和观察才能看到,没有可以看得见的实际效益,这就使得很多人不愿意在这上面进行大力的投资,所以没有利润对投资者们施加压力,这就致使很多人失去了对生态工程投资的信心。

篇(6)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

一个系统既然是广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于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直分离。

1.2系统的整体性

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一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业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

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篇(7)

目前大部分人生态保护观念意识都不断提高,这对环境保护和林业发展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林业发展的意义还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无论是观念还是环保意识方面都较为淡薄,滥砍滥伐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一些原始生态林业受到较大的破坏,从而导致这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一旦遇到大雨天气,则山体滑坡较为严重,给林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1.2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渐扩大对生态林业的建设造成了阻碍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不断扩张,一些林业用地大量的被征用,这不仅不利于生态林业的建设,而且还对原始生态林业带来了较大的破坏,特别是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无限制的对土地进行征用,对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所带来的影响非常严重。

1.3我国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缺乏经验

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并不是简单的进行种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不仅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而且还需要技术上的支持。但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缺乏经验,所以需要充分的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林业工程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更好的推动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2加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具体建议

2.1加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政策指引

应该从领导和政策的层面上加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制定现代生态林业的政策时应该兼顾各方面利益,从集体和个人共同获益的角度出发打造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在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重点工程中要平衡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保护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样的政策才能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也才能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当前应该将政策的引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生态保护、环境改良、生态防护等工作中进行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整合,通过农林工程建设、灾害生态恢复、防护林建设等具体的工程达到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价值和作用的体现。

2.2保护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各主体经济利益

在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经济利益,要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各方进行利益上有效的调整,在此基础上保持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积极态度和大力支持。在政府的层面上要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做出政策、财税上的倾斜,加大和加快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力度和质量。要给予投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民间资金以帮扶和支持,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形成社会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更深层次的支持。

2.3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长期以来在我国林业工作中,更注重于单一的目标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将精力更多的放在了林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上,一味的进行用材林的营造,这就传统林业意识,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而且在这种传统的林业观念下,林业划分越来越细,导致很多林业工程的实施都得不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的维护。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更关注和经营技术,关心木本植物的种间和种内关系以及林分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量流等方面的深层次相互关系,在加强宣传力度,培养人民群众的现代林业意识的基础上,使人们可以正确区分传统林业与现代林业,形成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支撑,进而实现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综合价值。

2.4完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相关法律制度

在当前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补充,确保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能够得以顺利的开展。实践操作中,各级政府可以把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开展力度、开展情况、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纳入领导的工作业绩考核中来,对于由于领导方式、能力、态度等问题导致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工作开展不力,甚至造成工期延误的,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而对于能积极履行职责,能够认真协调组织好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保障工程顺利开展的要给与适当的奖励,真正形成以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推进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深化和提高。

篇(8)

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原则【摘要】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职称论文投稿职称

【正文】

一、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原则藕合互联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从不同工业型态比较看:传统工业经济的特征是征服自然,指导理论是社会财富论;目标体系是高增长、高消费,最大限度创造社会财富;价值观是金钱至上、竞争;经济要素是劳力、土地、资本;资源状况是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要素是劳力、资源、资本、环境、科技智力资本;资源状况是逐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新型工业化包含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五个方面的要求,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实现五个方面的兼顾和统一。因而,新型工业化是全面统筹资源开发利用的、以信息化带动的、依靠科技创新的、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是一致的。二、按照循环经济原则,构建恩施州生态工业体系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重点包括建设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和绿色服务业体系,其中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1.明确生态工业发展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目标着眼生态工业化建设,恩施州新型工业化应确立四大目标体系: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目标。把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循环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如狠抓“清江流域环境保护”,加强“鄂西林海”建设,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水能、风能和硒铁磷等矿产资源、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既是产业开发,更是生态系统建设。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高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优化整个经济结构为目标。从产业结构分析,“十五”期末,全州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0年的44.1:24.9:31调整为41:23.5:35.5,但二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的组成中相对偏低,并且二产内部本身的结构也有待进一步调整,“十一五”期间全州第一、二、三产业增长目标分别为3%、11.5%、9.5%。从城乡结构看,2005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21.3%,分别低于同期全国43%和全省47.3%,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从劳动力就业状况在三次产业中的构成讲,在二产中所占比重相对偏低,按照成熟工业化阶段的要求必须占到15%以上。从所有制结构看,2005年民营经济总产值占全州总产值的比重为70%以上;其中,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达85%以上。要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提高人均GDP;通过生态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生态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成“小康恩施”。以强化科技教育为目标。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是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共用原则。要加大科教投入,促进科技与经济圆满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合理使用现有科技专业人才,合理引进紧缺人才,科学配置各类人才,从而使人才结构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态需要;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施科技强州和人才强州战略。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分提高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生态恩施”。2.重点构建“特色资源开发型”工业体系。为实现生态工业目标,要选择循环经济增长方式,结合州域资源特色,充分发挥水力电力、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和富硒绿色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继续做大做强特色工业。支持卷烟工业适应结构调整,渐近培植烟草产业的替代产业。支持电力工业加快优质电源点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工业,实现稳步发展。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科学规划、开发和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建成特色矿产工业基地。科学谋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特色生态资源工业体__【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以信誉求生存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篇(9)

2、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分述要点

经验材料繁多复杂,怎样使它们井井有条地统一于中心论点呢?在小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分条论述的方法,往往得心应手。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条理性强,层次清楚,给人全面深刻的立体感。当然,每个观点,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结晶,概述性要强,客观性要强,创新性也要强。

文章开头处于定调的特殊位置,历来为写作者们重视。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开头部分虽短,却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绪和对众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笔之前必须对全篇有总体把握。

科技小论文的开头,不一而足,并无固定的格式,但却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对各种开头的技法细加领悟,根据写作实际灵活运用。

1、例题引路法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篇(10)

 

新型工业化,是指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前提,以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为目标的工业化方式。换言之,新型工业化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地区,生态脆弱,地理区位没有明显优势,人口多而且密度大,民族成份较多,人民收入较低。因此,在1988年即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但同时,毕节试验区也是资源富集地区,是国家资源安全检查保障的重点地区,是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上的重点地区,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何选择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对于毕节试验区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毕节试验区三大产业产值结构排序长期表现为“一、二、三”的格局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直至西部大开发以及西电东送项目在毕节地区启动后,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折,2004年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产业产值结构开始由“一、二、三”转为“二、一、三”。2005年,三次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2.17%、37.51%、30.32%。2007年,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0%、39%、31%,形成了“二、三、一”结构。

从三次产业内部分析,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占绝对比重,从1991的59.97%上升至1996年的72.17%后,开始回落至2005年的57.62%;牧业比重有所提高,由1991的29.77%上升到2005年的39.55%。随着煤电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处于快速调整升级中,至2005年第二产业比重达到38%。第二产业内部重工业的比重也快速上升,由1998年的17.54 %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59.66%、2005年的80.55%, 2006年为96.21%。同时,能源工业发展较快,据预测,到2008年毕节地区能源工业将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将达65%以上,会比2002年的22%提高40多个百分点,取代烟草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纵向分析,1949年以来毕节试验区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以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依据):

第一阶段(1949-1977年)。这一阶段,毕节地区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属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资源投入产出效益值(按多元化系数法)均小于2的经济体。煤炭开采主要为民用煤,是典型的“以煤代薪”、“以煤取暖”论文开题报告范例。随着“三线建设”的推进,发展了一批“五小”工业(即地、县办的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工业),第二产业比重仍然变化不大,产业结构排序呈“一、三、二”格局。

第二阶段(1978-1988年)。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土法炼锌”、“土法炼硫”等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由于乡镇企业和烤烟用煤量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加快。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产业结构排序呈“一、二、三”格局。

第三阶段(1989-1999年)。这一时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二、三产业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04%、9.74%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两烟”和煤炭工业发展迅速,毕节卷烟厂1995-1997年销售收入达到13亿元,利税7.1亿元。1997年开始,由于市场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两烟”的销售收入和上缴利税连续下滑;取缔“五小”,小煤窑、焦化厂、铅锌炉等的关、压、停产,经济增长速度、上缴利税有一定幅度的下滑。总体而言这期间第二产业比重呈快速上升态势,由1988年的39.32%上升到1999年的56.55%,上升达1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排序呈“二、一、三”。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国家“西电东送”的实施,一批火电厂陆续兴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大批中型规模煤矿相继建成投产,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1-2005年,第二产业年均增速达19.53%。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快速上升,2000年为37.55%,2004年为59.66%,2005年为80.55%,2006年为96.21%。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快速改变,产业结构排序呈“二、三、一”格局,且第二产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二、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毕节试验区自建以来,工业产值不断增加,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以“两烟”、“两电”和煤炭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到2007年,全区工业产值达到259.10亿元。一、二、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30:39:31,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格局,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初级阶段。

(一)有利条件:

1、自然资源丰富:一是能源资源丰富。二是组合良好的矿产资源。三是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四是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

2、地缘区位优势:毕节试验区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规划建设的毕节飞雄机场、成贵快速铁路、隆(昌)黄(桶)铁路、清(镇)织(金)快速铁路、厦蓉、杭瑞高速公路的建设等构筑了区域中心枢纽。

3、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毕节试验区人口730万,有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4、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试验区政治优势,给毕节的工业化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5、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经过20年的发展,毕节试验区已初步形成了“两烟”,油菜加工,煤炭、铁、锌采掘业,水电站、火电厂等具有相应规模和一定竞争力的工业产业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内部结构:(1)产业层次低,产业竞争力低下,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工业总产值结构分析,2007年,煤炭采掘业46.24亿元 ,占17.8 %;电力工业69.36亿元,占26.68%;烟叶复烤与卷烟56亿元,占21.54 %;其它工业企业的产值与资源开发产值的比例很小,仅占33.98%。(2)技术装备水平低,资源开发粗放:区内企业(除大方火电厂、黔北火电厂、黔西火电厂、纳雍火电厂、力帆骏马车辆制造厂、毕节热电厂、卷烟厂、康星炼油厂等几家屈指可数的企业外)大多数长期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装备,经济效益差、资源利用率低、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近几年来,全区工业企业每消耗1元原材料,创造的产值(当年价、下同),约为2.5元;每消耗价值1元能源量,创造的产值约为18.2元;每消耗1吨煤实现的产值为3212元;每消耗每千瓦/小时电实现的产值仅为6.73元。在对环境的影响方面,全区年均废水排放量为5483.32万吨,经过处理的只占12.97%;年均燃烧废气排放量为873612.37万标立方米,经过消烟除尘的只占15.7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6.09%。(3)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4)工业经济外向度低,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缓慢,利用外资水平低,项目储备不足

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毕节试验区的工业发展必须靠投资拉动。受交通等自然条件限制,区外企业进入我区投资总量仍然较小,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贷款困难。地县市财力紧张,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成本高,政府负担重,对企业难以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论文开题报告范例。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地、县(市)有关部门和领导重招商引资、轻项目库建设本科毕业论文格式,项目基础工作薄弱,影响向外推介和争取上级支持。

毕节试验区2003-2007年招商引资项目及到位资金情况

单位:个、亿元

 

指标 时间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招商引资项目

110

151

161

228

278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14.8

28.8

篇(11)

 

1.日本东京湾地区的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概况

1.1 东京湾的自然及产业概况

东京湾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为房总、三浦两半岛所环抱,南北长80千米,东西宽20-30千米,湾口仅6千米(图1)。里阔外狭,为陷落海湾。环东京湾区域有一都两县(东京都、千叶县和神奈川县),人口约2600万人,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产业中心。东京湾底部的东京都同南面的横滨市和东面的千叶市共同构成了闻名于世的京滨和京叶两大工业带,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东京湾地区主要有东京、横滨、千叶等几个特大城市以及川崎、船桥、君津等工业重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3,主要工业有钢铁、有色金属、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等。从1975到1994年,东京湾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0%,275%和407%,2000年的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占总从业人员的0.45%、23.1%和76.4%。

1.2 东京湾的几个主要城市

东京:日本国首都,全国政治、经济、商业、金融、文化中心,世界特大级城市环境保护论文,人口1255万人,面积2187.09平方千米。东京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资本在5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90%集中在这里。主要工业有印刷、机电、物流、食品和精密机械。东京港货物年吞吐量为4000万吨,是日本第六大港。

横滨:仅次于东京的日本第二大城市,是京滨工业带的核心城市。人口约356万,面积434平方千米。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横滨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兴建临海工业区,建立起一批极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中型工业团地。主要产业石油、石化、运输机械和钢铁生产都居全国前列。横滨港是全国最大港口,年吞吐量1.1亿吨,一次总靠泊能力90万吨。

千叶:千叶县政府所在地,人口90.9万人,面积272.08平方千米。2001年市财政预算6608亿日元。千叶是一个工业城市,钢铁、食品和炼油三大产业约占工业总产值的76%,其中钢铁工业占1/2。千叶钢铁联合企业是世界著名的十大钢铁企业之一。千叶港是日本国内货物吞吐量最大级别的国际贸易港,年货物吞吐量世界第四论文格式模板。

川崎:位于东京与横滨之间的工业城市,人口106.1万。面积136.5平方千米,是京滨工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总产值的80%来自重化工、钢铁、水泥、机电、炼油、造船和火电等。其中,炼油占工业总产值的25%以上。

君津:东京湾东南岸钢铁城市,人口8.4万,面积319.5平方千米。1971年设市,60年代填海建设的君津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世界最大钢铁企业-新日铁的骨干企业,年产钢能力1000万吨。专用码头水深19米,可停泊25万吨级巨轮。企业的人均产钢量约1000吨,劳动生产率居世界领先地位。

1.3东京湾区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明治维新前的东京湾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江户(东京的古代称谓)的寿司”是当时日本的名吃。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沙滩与远方的富士山遥遥相对,自然生态景观十分优美。东京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二战后的40年代后期,新建的许多资源型工业分布在东京湾地区的填海新陆上,成为世界临海型工业区的典型代表。东京湾不仅是日本的工业、人口、国民收入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世界工业生产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由于工业布局过于集中,出现了用地紧张,供水不足环境保护论文,地盘下沉,交通拥挤,公害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进入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开始日益明显,空气污染、水污染、近海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首都圈人口的高度集中和急速城市化导致东京湾污染负荷增大,海水污染严重,东京湾的水污染物浓度高于日本国内其它海湾;渔业损失惨重,仅1962年东京都政府支付的渔业赔偿金就高达330亿日元;由于富营养化,每年5月-8月,赤潮发生天数达80天左右。

50年代以来,东京地价暴涨导致填海造陆工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东京湾各港口、城市临海工业园区、大型工业企业、羽田国际空港、迪斯尼乐园等都是填海建设的,东京湾填海面积共计约为2万4千公顷。大规模的填海造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纳潮量减少、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导致海水水质恶化,海洋生物资源退化。湿地破坏严重,明治时代的湿地90%以上已经丧失,95%的海岸线由自然岸线变成人工岸线。

由于海底多年沉积了相当厚的污染物,90年代以来,青潮频发,给近海养殖业带来灾难性后果。近年来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东京湾地区的城市化开发、经济优先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恶化的现象并没有使该区域居民更多地感受到经济繁荣带来的喜悦,与之相反,近年来,民众要求改善东京湾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

2青岛环胶州湾区域的现状

2.1产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