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阅读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2有利于促进形成校园阅读文化一般而言,每项读书活动都有一个生命周期,经历从推出创意到退出读者视线整个过程,包括投放、成长、成熟和衰退4个阶段。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实施品牌策略有利于跟进读者群体特性变化,通过改进措施或创新内容来保持品牌个性始终如一,延长活动生命周期。同时积累读者对它的认同和偏好,使品牌从开始依附在活动身上慢慢地发展到与具体活动相对独立开来,逐渐形成一种无形资产、一种师生共同的阅读价值取向和阅读行为方式,进而积淀形成校园阅读文化。
1.3有利于提高阅读资源利用率大量资金投入到高职示范校建设使校园阅读资源(包括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阅读学习场所、网络化数字化设备)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已从外延式发展(如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等)向内涵式发展(如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等)过渡。顺应内涵式发展要求,高职阅读推广工作也应从“以提高馆藏文献资源利用率”的单一目标过渡为“提高校园阅读资源利用率”的多元目标,从“为人找书、为书找人”过渡到“为人找阅读资源,为阅读资源找人”。品牌阅读推广活动可以吸引并引导师生发现并利用校内阅读资源,实现阅读资源的合理有效调配,提高阅读资源使用效益,为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
2以品牌建设为推手的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策略
2.1采用项目管理模式凸显图书馆的核心作用和主导地位阅读推广活动具有系统性、时限性和目标性等特征,符合项目管理特性。阅读推广项目管理模式即组建以图书馆为主导,以学生社团组织为主体,校领导、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上下交互、纵横联动的工作团队,通过论证主题、控制过程、协调资源、监控质量等手段实现全校阅读资源优化整合和调度调配,有效降低活动成本,提高活动效益,为构建示范性高职校园阅读文化提供后勤保障。实施过程中,图书馆采用“资源发现、服务展现、智慧闪现”的工作思路主导活动发展方向。“资源发现”即整合全校阅读资源并引导学生发现及利用,促进提高资源利用率;“服务展现”即为活动提供“一对一”跟踪指导和信息服务,将活动主题贯穿始终,展示馆员信息服务水平;“智慧闪现”即馆员与主创人员不断地进行头脑风暴、闪现智慧,鼓励学生大胆设问引发信息渴望,不断完善措施,提高活动质量。
2.2“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充分调动团队工作人员和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图书馆在学校机构设置中长期处在“教辅单位”序列。因此,即使有了组织机制保障,但在实际动员和调度二级学院群工办老师、团队工作人员和学生干部方面仍有较大困难。而这些群体又恰好是阅读推广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和重要参与者。挖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规定动作即由图书馆提出某次活动主题,并对主题内涵和外延进行明确表述;制定活动有关要求和评价标准;为参与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和跟踪指导;同时对划拨活动经费有决策权。“自选动作”则是指各二级学院团总支、参赛单位、社团组织、班级等活动承办单位(参与者)根据活动主题自行拟定活动方式,对划拨经费有自主使用权。“自选动作”给予承办单位很多想象和发挥空间,符合“80后”“90后”年轻群工、团队工作人员“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特点,切合了“00后”学生喜新、怕约束的性格特征,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持续保持活动新颖性和吸引力。
2.3构建阅读推广效益评价与反馈机制构建阅读推广效益评价与反馈机制有利于了解读者阅读需求、文献资源需求和设备需求,有利于合理制定阅读推广工作方案,增强阅读推广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降低阅读推广投入成本,为打造高效益的品牌阅读推广项目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帮助工作人员总结经验,找准不足、改善管理、越办越好;阅读推广效益评价主要内容包括:①反映阅读推广规模的保障条件指标(如经费来源、活动场地及设备等);②反映阅读推广运行机制的指标(如活动组织结构、人员配备、二级单位合作程度等);③反映阅读推广宗旨的指标(如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标语及写真设计);④反映阅读推广成效和影响力的指标(如参与人数、参与深度、图书借阅量、到馆人次等);⑤反映阅读推广发展的指标(如占用经费比例、资源利用率等)。
3案例分析
3.1活动背景自2006年起,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始终坚持“宣传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和优质服务项目,帮助同学们树立‘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理念,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和内涵”的活动宗旨,共组织了包括9届大型读书节活动、8届新生读书报告会和1届诗歌朗诵比赛的阅读推广活动。共举办了读书沙龙、检索技能竞赛、书海拾贝、有奖征文等56项读书活动,因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效互动,全校师生广泛关注并踊跃参与。在2011年,随着活动深入开展,该校阅读推广活动出现“创意迭出、种类繁多”的现象,部分读书活动进入“生命周期”中的衰退期,个别活动则遭遇“悄悄地,活动结束了,不带走一本书”的尴尬境地。因此,如何持续活动影响力和吸引力,如何沉淀活动精髓使之成为大家认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如何促进形成校园阅读文化等问题成为深入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亟待解决的问题。2013年,图书馆在众多读书活动项目中进行筛选和评价,选择个别项目给予更多品牌建设经费支持和资源保障,促进产出校园阅读文化精品。“盛享好书”读书沙龙活动即是校园阅读文化活动品牌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3.2活动概况“盛享好书”系列读书沙龙活动是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已经举办的56项阅读推广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的校园阅读文化精品活动。它在2011年作为第六届“好书伴我行”读书节子项目首次亮相后,立即成为了校园文化热点,得到广大师生的积极评价。此后,在“由创意到品牌,由品牌到精品,由精品到阅读文化”的阅读推广工作发展思路指导下,经过4年品牌淬炼,该活动脱颖而出成为一项校园阅读文化精品,为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阅读文化起到了示范作用。该活动以“盛享好书”为主题,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通过经典话剧、原创话剧、情景朗诵、舞台剧、小品等活泼的舞台表演形式演绎读书心得、传达读书乐趣、强化“读好书、爱读书”意识,共同营造校园书香氛围,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进图书馆,迈向健康、向上、乐观的学习生活轨道。如果说读书报告会、读书演讲比赛等常用读书活动项目是通过口语表达的形式让读者感受演讲者的读书心得,体会读书乐趣,引导文明阅览,引发读书渴望,那么读书沙龙活动则是通过更加灵活多样的舞台表演形式向读者传达同样的意图。4年来,共有近60个参赛剧组(不含海选)、千余名学生演职员和两万人次学生观众直接参与了读书沙龙活动,为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增添了浓厚的色彩,也给参与其中的学生留下了难忘的青春记忆。
3.3活动优势与经验
3.3.1组织机制灵活有效按学校“精品意识、精准措施、精细管理”的“三精管理”工作要求,以项目管理方式,设置了以分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为负责人,以党委办公室(宣传部)为指导单位,以校图书馆、校团委为主办单位,以二级学院和各学生社团组织为协办单位的组织机制。该机制采用了突出学生社团组织为主体,各单位上下交互、纵横联动的团队合作组织方式,确保活动始终贯彻“盛享好书”的主题,营造书香校园氛围,保障了活动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3.3.2“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使沙龙活动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持续保持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规定动作”即是围绕“盛享好书”的主题,将读书心得、读书趣事、读书感想等通过舞台表演形式演绎出来,万变不能离题,彰显活动的知识性。“规定动作”要求主创人员要认真思考活动主题,在收集、筛选和评价大量信息后创作演出脚本(剧本)、设计舞台动作、合成音乐效果,最终形成知识产品通过舞台展示出来。“自选动作”则是由参赛单位根据活动主题自行拟定题目和选定舞台表现形式。题目自拟,使选材范围广泛,鼓励原创但也允许演绎经典;自选舞台表现形式则包括了话剧、情景剧、小品、相声、诗文朗诵、歌舞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自选动作”给予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可以将知识、趣味、时尚、潮流各种现代元素融合到舞台表演中,发挥学生在文学创作和表演艺术方面的潜能,持续保持活动关注度和影响力。
3.3.3开展“一对一”跟踪指导和信息服务,保障活动主旨落到实处活动期间,图书馆围绕“资源发现、风采展现、智慧闪现”的工作思路,整合馆藏信息资源、场地资源、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为各剧组提供了“一对一”跟踪指导和信息服务,显著地提升了图书馆资源利用率。资源发现:即引导学生发现并利用馆藏信息资源、场地资源和设备资源,促进提高资源利用率。如,在剧本创作期间,通过“走进信息空间”资源培训和系列专题图书展示引导学生发现本馆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在排练期间,整合图书馆场地资源和设备资源吸引了大批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场地资源进行剧本讨论、排练和彩排。据不完全统计,4年来共有105个团队、216场次、11240人次使用了图书馆场地资源开展读书活动。风采展现:图书馆派出馆员与参赛队建立“一对一”联系,为各剧组提供信息咨询、节目指导等服务,负责贯彻落实“盛享好书”活动主题,鼓励学生使用QQ、微博等微媒体平台与图书馆进行互动,促进了馆员和读者融洽沟通,展示了馆员少为人知的另一面,尤其是在文艺方面的风采,提升了图书馆美誉度。智慧闪现:馆员有意识地和主创人员不断地进行头脑风暴,碰撞火花,闪现智慧,激励学生大胆设问引发信息渴望,小心求证,提高信息筛选和评价能力,在不断完善剧本、提高节目质量的过程中提升了综合素质。
3.4活动评价“盛享好书”系列读书沙龙活动主题明确,活动形式新颖多样,工作思路清晰,切合了校情、学情和馆情。随着活动品牌影响力持续扩散,4年来活动经费预算从5000元逐年增加到15000元;参赛规模从仅校学生会和校级社团组织参与发展到12个二级学院团总支全部参与;评奖方式从直接决赛评比发展到要分为班级海选、二级学院初赛到校级决赛3个阶段进行;产出了《图书馆之夜》《时间都去哪了》《我们约会吧(书籍版)》《逃课奇遇》《听,花开的声音》《卖火柴的小女孩》《与书相伴共同成长》等众多学生津津乐道的原创优秀节目。“盛享好书”系列读书沙龙活动以其新颖性和灵活性使之成为每届学生热议的话题,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有着良好的口碑,为校园阅读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示范作用。
3.5不足之处该活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些参赛单位对活动主题解题不够到位,相对放小了知识性,放大了娱乐性;在剧本(脚本)编写中出现个别雷同现象;学校现有灯光、音响、幕布等设备相对落后陈旧,不能很好展现剧本想要表达的意图;缺少专业老师对表演艺术方面的指导,节目表演质量有限。
在汉语体系中“文化”的基本意义是“以文教化”,是指对人施以文治,对人的性情进行陶冶,品德进行教养。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校园阅读文化是阅读文化在校园中的体现,也是阅读活动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
当代图书馆包含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文化娱乐的功能。高校图书馆拥有高素质的馆员和高素质的读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创建校园阅读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图书馆在创建校园阅读文化中的优势
1.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为创建校园阅读文化提供基础。
阅读离不开文献资料,图书馆是文献的主要存储场所,它为人们阅读提供大量的文献。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担当着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基本职能,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场所。同时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涵盖了各种学科类别,在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学科专业辅导的同时也是大学生课余时间吸收知识的最好藏所。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具有教育的导向性,因此这里的藏书基本上杜绝了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资源。
2.高素质的读者是创建校园阅读文化的主力军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学校的全体师生。高校图书馆拥有高素质的读者优势,这种读者优势体现在两个群体上:大学生群体和高校教师群体。大学生既是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校园阅读文化。高校教师群体具有较高学术修养、思想修养,是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负责者,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高素质的馆员优势为创建校园阅读文化提供专业服务
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较高,他们大多接受过信息方面的专业培训,在某一学科学有所长。目前高校图书馆正在推行学科馆员制度,这就使得一批具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进入高校图书馆。他们在图书的收集、流通、加工、阅览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是各自学科的专门人才,因此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
4.优雅的环境优势为创建校园阅读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图书馆拥有清净优雅的阅读环境,高校图书馆干净整洁、宽松美观的阅读环境,科学的布局,简洁便利的管理,井然有序的服务,这些都更能吸引读者,激发大学生们浓厚的阅读兴趣,增强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自觉的阅读活动中提升个人能力、拓展知识面、陶冶性情、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为校园阅读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二、 高校图书馆在创建校园阅读文化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其阅读服务功能,促进高校学生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高校图书馆通过专业的阅读指导服务为高校学生准备合理结构的阅读内容,从而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这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其认知作用的重要体现。
2.高校图书馆通过丰富的馆藏文字资源进行知识传播
传统阅读方式目前仍然还是高校学生主要阅读方式,高校图书馆结合读者的阅读兴趣、专业倾向、文化水平等方面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进行的文化传播。此外,随着网络阅读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通过对于网络阅读资源的加工、整合,将网络信息转化成为有利于高校学生阅读的一种资源,满足阅读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的传播作用,不单单体现在以文字为载体的传统阅读当中,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兴起,网络阅读将这种传播作用展现的淋漓尽致。
3.高校图书馆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
高校图书馆凭借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通过吸引阅读主体参与阅读活动,从而加强阅读教育,端正阅读态度,提高阅读能力,促进校园阅读文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以提供阅读环境、阅读资源为平台,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引导,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扩展以及学习能力的开发。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
三、 高校图书馆对创建校园阅读文化策略探析
1.以馆藏资源为基础,高素质馆员为依托引导读者树立良好的阅读理念强化学生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首先是加强新生入馆教育。以新生适应性教育为契机,以讲座形式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布、基本使用方法、与自主学习的关系、电子数据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这样能使大学生熟悉了解如何使用图书馆,为强化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奠定基础。其次,通过相关讲座传授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专业课教师或者图书馆资深工作人员可以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将有价值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在其固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强化阅读方法,使其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再次,通过在学生中开设社科信息检索、图书分类法等阅读技巧课程,以加强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高校学生对于信息的检索量是巨大的,但是更多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明晰如何检索,如何使用数据库,甚至不了解如何使用电子阅读浏览器。高校图书馆自身参考咨询服务人员可以作为任课教师,对其进行授课,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的传授。最后,高校图书馆可以与教务处或创业教育学院联合,开辟学生“读书工程”。要求不同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一定的图书阅读量,进而撰写读书报告、读书心得,通过专业老师的评阅,最终获得相应学分。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馆藏资源量,在分析结合不同背景学生阅读需求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阅读书目以供参考,并根据不同书目配备不同的指导教师 。
2.成立读书社图组织,推动阅读文化活动。
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外语社、文学社、舞蹈社??因此也可以成立以图书馆为依托的读书社团,名字可以多种多样,如“阅读社”、“读书促进会”、“读者协会”等等。读书社团招收热爱读书的学生加入,目的在于发掘读书兴趣、开拓视野、培养技能、提高修养。图书馆馆员充当联络员,图书馆为读书社团提供一定的场所和经费,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专业的指导。通过好读书,提倡读好书,从而在整个校园里加重阅读的氛围,为整个校园阅读文化创建做出积极的贡献
3.结合时事举办各种讲座、组织各种阅读活动。
图书馆应该以读书社团为基础,与各种学生社团保持紧密的联系,并结合国内外各种时事举办各种活动。比如:举办讲座、读书会、书评征集、各种征文活动、“世界读书日”相关主题活动等。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让整个校园充满书香,从而为倡导读书风尚、建设校园阅读文化寄到积极作用。
当前,是一个全民“读图时代”,全民阅读以及阅读社会的建设还有很大的不足,此现象对高校学生阅读的影响不言而喻。以服务教育为主要职能的高校图书馆,在整个校园阅读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创建校园阅读文化的引领者和先导者。
参考文献:
[1]王爱霞.对高校图书馆创建校园阅读文化的思考[J].晋图学刊,2009,(6).
[2]李铁范,王建军.论校园阅读文化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26).
[3]王群、敬卿.高校图书馆在创建校园阅读文化中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2).
【命题例析】
(2012年江苏省扬州市卷)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于?丹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终于找到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
1.?阅读②④两段,注意画波浪线的两个论据,完成表格内容。
2.?第③段中,“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能否对调?为什么?
3.?第⑥段,把加点的词“太多”删去,行不行?把画线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思路解析】
我们主要从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法”(即“怎么写的”)的角度对以上试题进行分析。
第1题考查的是论据、所证明的观点、论证方法、论证作用的关系。这里着重谈一下论证方法。我们需要掌握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说理论证、比较论证和比喻论证四类。举例论证是归纳论证的一种,论证效果在于“事实胜于雄辩”;说理论证就是演绎论证,论证效果是条分缕析,掷地有声,引用论证是说理论证中的一种;比较论证分为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效果是对比后高下自明。文章中引用《菜根谭》名言是引用论证,起到的论证效果是具有权威性,有力地论证了“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第2题考查的是句序与论证的严密性关系。第③段中,“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能否对调,关键是要理清楚它们的先后关系,是否有先后顺序,是否有因果或递进关系。事实上,“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是人平心静气后得到的,“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它们之间是有先后顺序的,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对调。
第3题的第1小题考查的是语句的修饰内容与论证准确性的关系。“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中若删去“太多”,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变成了“一个人的心里有欲望……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更不符合作者的观点,而且会破坏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的严密性。修饰内容与论证的准确度关系密切。
第3题的第2小题考查的是句式与论证效果的关系。“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这句话其实是反问句,这样在清楚表明作者观点的同时,还可以加强语势,起到强调作用。一旦改为陈述句,原有的“强调”效果和特有的语气就不存在了。句式在论证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
论述类文本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这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和思路。
核对论述类文本题的答案步骤为:一是分析答案的结构组成;二是判断各组成部分有什么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与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矛盾。矛盾缺漏处往往是自己最容易提升的地方。下一步,我们核对答案,用红笔在自己的答案上圈画出错漏处并补充。
答案示例:1. a引用论证;b一个人平心静气能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c论证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2. 不能。因为先获得,然后才能提高,两者有先后递进的关系。
3.(1)不行。“太多”是说欲望过多,起限制的作用,如果删去,就变成了一个人心里有欲望,这个人就不能静下来,不符合实际。删去既不符合作者的观点,也无法体现语言的严密性。(2)反问句不能改成陈述句,如果改为陈述句就没有了强调和提醒注意的语气。
【趋势预测】
1.?根据中考的要求,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总体难度不会很大。考生要努力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并善于利用论述类文章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等特点,准确答题。
2.?答题时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审题,分析清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题干的具体含义;(2)注意紧扣原文,一定要有强烈的原文意识,尽量基于原文提炼作者论述的观点,组织答案;(3)注意全面答题,分析问题时要注意从意、象、法三个角度全面思考答题。
【实战演练】
(2012年江苏省盐城市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4分)
当自己的伯乐
吴淡如
①?我们曾读过韩愈的《马说》一文,大意是这样的:有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的话,本来资质很好的千里马,就会沦为常马,死了也没人知道它是能日行千里的马。
②?也许大家都因之而相信,一定要有伯乐出现,看出自己的潜能,并且尽力栽培,自己的天赋才能够发扬光大。很多未获成功的人,也常常认为自己本是怀才不遇的千里马,只是时运不济,没遇上伯乐,害得自己的天才被埋没了。
③?伯乐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无疑是有一些作用的。但每位伯乐所扮演的都不是“一路扶持、始终相依”的角色,他或许陪过成功者一段,但终须放手,最重要的障碍还是由成功者自己跨越的。
④?人生遇到伯乐,固然有助于成功;而伯乐可遇不可求,不遇伯乐,我们就注定是失败者吗?
⑤?不久前,有位记者问曾获得世界冠军的羽毛球选手熊国宝:“你能赢得世界冠军,最感谢哪个教练的栽培?”木讷的他想了想,坦诚地说:“如果真要感谢的话,我最该感谢的是自己。”
⑥?原来他入选国家队时,只是“绿叶”的角色。教练选了他,并不是要栽培他,而是要他当陪练。他没有埋怨,也没有懈怠,他赏识自己的球技,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成功。那些年,为了增强体能,零下十几度的冬天,他依然早上5点去晨跑。
⑦?那一年他垫档参加世界大赛,大家都认为他是去当“牺牲打”的,没有人在意他会不会打赢。没想到他竟然势如破竹地一路赢了下去,甚至赢了教练心中最有希望夺冠的队友,得了世界冠军,一战成名。
⑧?没有教练赏识自己,他自己赏识自己;没有教练栽培自己,他自己栽培自己。当机遇垂青时,他抓住了机遇,获得了成功。如果他当初纠结于“绿叶”的角色,埋怨教练“有眼无珠”,自我放逐,那么,当机遇降临时,他定会措手不及,最终当个“牺牲打”罢了。
⑨?没有任何一个成功者是需要诸葛亮费尽心力来扶持的阿斗。成功的人其实都是自己的伯乐。如果成功者是千里马的话,那根要自己跑快一点的鞭子,99%是握在自己手中的,方向也是自己操纵的。在人生道路上,若不遇伯乐,我们要勇于当自己的“伯乐”。
(选自《青春励志》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1. 文章开篇从韩愈的《马说》写起,有什么好处?(3分)
2. 阅读③④两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4分)
(1)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第④段的作用。
3.?从论证过程看,文章是如何阐明“要勇于当自己的‘伯乐’”这一观点的?(3分)
4.?你赞同本文的观点吗?为什么?(4分)
答案示例:
1.?引出议论的话题“伯乐的作用”;作为文章的一个论据;增强趣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2.阅读实践的探究性。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在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提升和发展。
3.阅读过程的调控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4.阅读结果的差异性。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二、教学策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语)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1.引导批注阅读,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以《麻雀》一文为例,我让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说态度的“真勇敢、坚定、果断”;有论感情的“一心只爱孩子”;有谈心理的“心急如焚”;有评用词的“简炼、生动、形象”;有议人物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提读法的“‘落’字要读得重而快”。通过批注阅读,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体会得入木三分。
2.强化“阅读反思”,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的内容表述三年之间大致没有变化,关于文体范围的理解表述为:“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后面相关解说可总结为“两种能力(理解、分析综合),六个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①,考查目标与考点内容还是明确清晰的。
二、近三年考查和命题的具体变化
1.分值和题型的变化
仅从题型看,2009年和2010年相同,均为三题15分,第一题为一道3分的选择题,所不同的是2009年以选做题形式并给出了实用文本,考生有不选做论述类文本的自由,而2010―2011年则在命题上就为学生选定论述类文本。最重要的变化是2011年本题分值上升为18分,题型也变为三道简答题,比起前面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总分值只少2分,而题目却少一道,单小题平均达6分(3题分值分别是4分、8分和6分),超过文学文本阅读。可以说,此题的分量陡增了,而三道简答题的题量也是对考生的一个挑战。
2.选文的特征及变化分析
为了便于说明选文特征,下面列出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材料的相关来源如下:
2009年为《说“异”》,原刊2008年11月上海《文汇报》,长5000余字,经删改约800字。作者詹克明,物理学家,科普散文作家;2010年《谈静》,选自现代美学家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上世纪20年代作者旅欧期间,原文1800多字,删改为872字;2011年《捧与挖》,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中的《这个与那个》一文的第二部分“捧与挖”,写于1925年,文本略有删改,如原文“民元革命时候,我在S城,来了一个都督。”改为:“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第三节删去“火神瘟神不待言,连财神也是蛇呀刺猬呀似的骇人的畜类”②一句,表意无大变化,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在行文上更流畅或语言上更近于当代的习惯,便于考生阅读。
作为文学大家,鲁迅的杂文首次进入高考阅读材料,这个变化似乎更加强调了论述类文本考查的文化内涵文学倾向,三年以来,自从剔除了科技说明文之后,论述类文本以论述为主的特征愈加明显,一方面它不回避科技论文,另一方面与以论述说理为主的文学类文本则相互渗透。其实《谈静》就作为文学文本在2008年湖南高考试题中考查过,另外2006年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2008年山东卷的《歌德之勺》,当时作为文学文本考过,同样也可以看作论述类文本。由此可见,渗透文学文本特征的论述类文本在高考中是很受命题者关注的。
这类文本内容主要涉及文艺评论、杂感及社会自然科学论文等。选材的共同特点是:(1)学术性强,有专业性、系统性,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2)文化底蕴厚。近年所选的论述论文,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文本表现见解独到,体现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3)主题明确突出。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思想深刻,经命题删改后主题更加明确集中,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思考体验机会。
3.文后命题的变化分析
从科技论文到美学论文再到杂文,这并不体现出一个选文的变化方向,只是实践和验证了考试说明中关于命题范围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的这个解说,可以想象后面的高考选文将再出现优秀的科技论文等。事实上,更该引起关注的应当是文本后的考查题变化。
(1)变中不变――论证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试看2011年与2010年两题的比较。2011年的第15题对应2010年的第16题,都是考查文本的议论写作思路的,2011年的第17题对应年的17题,都是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为中心,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第16题也同样考了“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③,这足以说明,论述文本的议论思路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命题人心中是相当有分量的。这当引起以后备考的足够重视。
(2)新增题――更鲜明体现议论文考查的本质特征
考题删去选择题变为简答,这不单是个形式上的变化。在分别对应了两道题之后,余下这道由客观题变化来的8分题(第16题)考了什么?原题是:“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④这道题已经非常像平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议论文的分析提问了,问题具体细致,涉及内容理解的点也较小,可以说,新增的这道题,再加上前面的论证思路及作者的观点两题,更加鲜明地体现了重视对议论文本质特征的细致考查。
三、应试思考
1.重视议论文本特征的阅读把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
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与转述论证信息,鉴于三年的考查的重点和方向变化,要为学生认真扎实地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确立把握议论文基本特征的阅读与训练方向,主要包括概括和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论证结构、把握议论思路,发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等等。
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训练中要注重向学生进行议论文本质特征的分析引导,如理论上的“建构”性,说理的结构和条理性(逻辑性),等等,不妨把一些经典的课内议论文再与学生一起做温习,诸如《拿来主义》、《师说》等,在阅读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多进行一些深入文本具体论证内容的理解和训练,掌握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基本方法。比如抓文中具有提示、总括、过渡、照应作用的标志性语句;把握语句衔接的特点,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层次分析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态度观点;学会按文体特征分析,如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组织文章结构,等等。
2.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答题心态的养成
阅读训练中要多接触文学性强的文本,对文化名人文化现象及文学风格等多有涉猎,对学术知识,文学艺术作品形成对路的理解,有了较强的文化底气,才能从容应对高考的论述类文本。
另外,学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作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如此就容易出现概括片面、肤浅、作答不准确的问题。因此要力避畏惧、浮躁的不良心态,通读全文,立足于整体感知和把握作好细部的分析,运用恰当的方法,如思路分析法进行解读。
注释:
会计电算化论文参考文献:
[1]试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发展对策作者:章莉,期刊中国商界BUSINESSCHINA2009年第10期
[2]吕文涛,张洪波,.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5,(4).
[3]贺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5,(3).
[4]刘鹏,刘涛,.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财政监督,2015,(6).
[5]侯丽平,.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特色综述[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5,(2).
[6]金美子,.医院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问题及若干见解[J].中国卫生经济,2015,(2).
[7]黄海娟,.浅谈在会计电算化和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税务稽查[J].中国税务,2015,(2).
[8]何群英,.会计电算化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研究[J].财政监督,2015,(2).
[9]黄大双,.浅谈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财会通讯,2009,(35).
[10]黄浩岚,.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型[J].财会月刊,2009,(35).
会计电算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梅,.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J].财政监督,2009,(24).
[2]郝素利,徐北辰,.基于ISM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设计[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12).
[3]张鸿冰,.会计电算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2).
[4]姜宏卫,.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对会计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2).
[5]景青山,刘雨,.基于VB的会计电算化无纸化考试系统[J].煤炭技术,2009,(11).
[6]程萍,.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技巧[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10).
[7]张玉明,.会计电算化条件下销售成本的自动结转[J].财会月刊,2009,(22).
[8]张玉明,.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利润表的取数公式研究[J].财会月刊,2009,(22).
[9]王珠强,汤义好,.会计电算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7).
[10]乔荣,.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错账更正法[J].财会月刊,2009,(19).
[11]胡晓翔,李宗快,.会计电算化审计现状及其完善[J].商业时代,2009,(15).
[12]刘红英,李茹,.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缺陷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1).
[13]李乐红,.会计电算化的舞弊行为及其防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1).
[14]李先文,.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中的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研究,2009,(8).
[15]党红娃,.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及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2009,(8).
[16]熊小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财政监督,2009,(8).
[17]张县平,.会计电算化条件下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J].商业会计,2009,(7).
[18]邢萃明,.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会计,2009,(2).
[19]魏民,.试论会计电算化的反记账功能[J].特区经济,2008,(12).
[20]田苗,.试论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12).
[21]张芳;;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完善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年01期
[22]朱振宇;;会计电算化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年01期
[23]包根梅;;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年02期
[24]廖俊斌;;试谈会计电算化下会计数据资料的管理问题[J];职业;2015年05期
[25]尹彦蓉;;论会计电算化安全与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5年03期
[26]郭婧洲;;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知识经济;2015年03期
会计电算化论文参考文献:
[1]胡晓翔,李宗快,.会计电算化审计现状及其完善[J].商业时代,2009,(15).
[2]吕文涛,张洪波,.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4).
[3]贺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3).
[4]刘鹏,刘涛,.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财政监督,2010,(6).
[5]侯丽平,.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特色综述[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2).
[6]金美子,.医院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问题及若干见解[J].中国卫生经济,2010,(2).
[7]黄海娟,.浅谈在会计电算化和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税务稽查[J].中国税务,2010,(2).
[8]何群英,.会计电算化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研究[J].财政监督,2010,(2).
[9]黄大双,.浅谈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财会通讯,2009,(35).
[10]黄浩岚,.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型[J].财会月刊,2009,(35).
[11]刘建梅,.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J].财政监督,2009,(24).
[12]郝素利,徐北辰,.基于ISM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设计[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12).
[13]张鸿冰,.会计电算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2).
[14]姜宏卫,.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对会计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2).
[15]景青山,刘雨,.基于VB的会计电算化无纸化考试系统[J].煤炭技术,2009,(11).
[16]程萍,.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技巧[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10).
[17]张玉明,.会计电算化条件下销售成本的自动结转[J].财会月刊,2009,(22).
很多语文教师因为过分考虑考试分数,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从对话理念下的多媒体阅读教学出发,而是一味要求学生枯燥地学习。这就使得小学生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对语文学习就失去了兴趣。教师的教授态度需要进行改善,要更多地从学生的品德教育以及基本素质培养出发,才能为学生谋求更为长远的发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2)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过少
部分语文教师因为课时安排较少,所以造成课程安排非常急促,在教授过程中,教师为了赶进度,将课堂交流时间大大压缩,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堂交流非常少。这样就严重抑制了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与对话理念的多媒体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思想,并且在根本上造成创新教学受到阻滞。
2教学建议
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速率与质量,从而帮助师生在课堂上进一步的交流,使学生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都得到综合发展,从而培养综合性的人才。
2.1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共鸣
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想象力来实现小学语文与对话理念下的多媒体阅读教学的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自制力差,语文教师就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反馈等内容的情况下,引入提升想象力的课程安排,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整体的上课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这种品德教育的引导形式,能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真正符合多媒体教学的宗旨。因而才能真正做到以特殊的行为方式建立多媒体教育体系。
2.2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
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态度、教学观念,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理念充分融合,扬长避短,全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由过去的被动式教学,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并且要求学生大胆的表现,从而进一步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与对话理念的多媒体阅读教学的充分结合。语文教师除了要有更加正视语文阅读教育的态度外,还应该进行自我充实,为自己的教学观念注入更多的创新意识,这样是为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从而主动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教师在学生胆怯的时候,不仅不会责怪,反而要多多表扬学生敢于表现,这样才是真正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
2.3保障对话理念下多媒体教学的可持续性
为了保障小学语文教学信息传递的可持续性,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时候,需要遵照可持续原则来进行小学语文多媒体信息教学信息传递工作,并且及时地反馈问题与信息,保障小学语文多媒体信息教学信息传递工作的正确开展。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地方的财政支撑,还需要从经济市场当中寻求帮助,这样才能保障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师生都要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中来,这样才能够为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的可持续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只有在不断的更新与提高中,才会获取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04
高校是阅读文化开展的前沿阵地。师生读者能直接感受到阅读文化塑造品性、提升素质的作用。但伴随着阅读方式的转变,网络阅读文化影响的扩大对传统阅读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阅读文化“消亡说”不绝于耳。造成阅读文化高校“两张皮”现象:高校图书馆日趋重视网络阅读文化的普及,而传统阅读文化趋于忽视;而高校教学多以传统阅读、研究为依据掌握知识点,对网络阅读文化利用率不高。实际上,网络阅读文化和传统阅读文化二者在构成、阅读习惯、优劣势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同时也在价值目标、阅读方法等层面具有一致性,只有努力实现在二者高校的共存,才能更好发挥阅读文化的作用。
1 网络阅读文化与传统阅读文化相异之处
1.1 构成不同
传统阅读文化构成要素较为简单:书籍、读者、阅读内容,三者共存即可。无需技术中介。如读者需深入思考,只需添加一支笔或一个笔记本。因构成较为简易,传统阅读文化具有受众广、影响深等特点。而网络阅读文化的出现本身就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即指借助计算机和联网等硬件设施,获取网络文本(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屏幕、电子图书阅读终端窗口(辅以扬声器等)进行显示或播放,从而在读者的这一信息接收端完成意义构建的过程。[1]因此,网络阅读文化的存在需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读者,同时需要技术作为中介。构成要素相比传统阅读文化稍显复杂,因此影响历史较短,受到青少年、中年读者欢迎。
1.2 阅读习惯不同
在传统阅读文化中,读者表现出的阅读习惯较为随意,朗诵、默读、做读书笔记、摘抄等;地点也随心所欲,只要有阅读兴趣,广场、室内、咖啡厅等地都可实现即兴阅读;阅读姿势更是因人而异:坐姿、站姿、躺姿,自然舒适,自在随性。网络阅读文化则必须借助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数字化、可移动的终端阅读设备支撑方能存在。阅读有滚屏翻页、分页、滑动等多种方式。随着技术趋于成熟,读者在阅读时能全方位享受读、听、看、评、分享、推荐等多种个性化功能,相比传统阅读文化,读者在网络阅读中更易形成互动、融合的阅读习惯。
1.3 二者优势不同
传统阅读文化之所以长时间占据历史舞台,并依然拥有存在价值,是因为它有着网络阅读文化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传统阅读文化在墨迹的刺激下更易把握知识精髓,同时可以通过记录的方式帮忙记忆,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其次,传统阅读文化内容和主题集中,便于信息选择。最后,一书在手,有利于保护视力,保持身心健康。与之相比,网络阅读文化在个性化和趣味性方面表现更加突出。首先,网络阅读文化资讯丰富,超过了世界上任意一所图书馆。其次,网络阅读文化注重互动性和即时反应,最大限度开发了读者的创造性。另外,网络阅读文化还具有阅读信息多媒体化、阅读行为快捷化、阅读环境开放化等诸多优势。[2]
1.4 二者缺陷相异
传统阅读文化有着先天性的缺陷。首先,传统阅读文化需在成本控制上和便携性获取上需找出路:纸质书刊在出版、仓储、运输等环节成本较高,所以其购买价格较高,导致阅读成本较高。至于传统阅读文化中的存取不易、查找繁难等不足也显示出它的局限性。[3]其次,传统阅读文化在功能上稍显单一,易引起读者兴趣下降,对读者的吸引力有限。网络阅读文化潜在缺陷也很多,比如信息量太大,不易找出有价值的知识,引起上网上瘾,时间浪费;网络阅读文化浏览式的阅读方式破坏了读者深入思维,影响了对知识的获取等等。
2 网络阅读文化与传统阅读文化相同之处
2.1 终极价值取向相同
剔除表象,传统阅读文化和网络阅读文化二者终极价值取向一致,都是由功利取向和精神取向衍生出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阅读习惯、阅读工具等的变迁将阅读价值取向推向更加独立的地位。大部分读者将阅读作为娱乐、个人升迁的工具,享受阅读带来的短期收获效应;但也有一小部分读者远离功利性阅读,将阅读视为智慧塑造和人格锤炼的养分,广泛掌握历史、文学、哲学等有价值的知识,努力使自己在综合素质上经过长期锤炼,达到质的提升。
2.2 阅读目的基本一致
网络阅读文化与传统阅读文化二者都是读者通过阅读行为达到学习知识、研究学术、休闲娱乐、生活应用、塑造人格的目的。传统阅读文化厚重、深邃,在知识文化掌握、学术研究、人格塑造上占用优势;网络阅读文化快捷、随意,对于读者休闲娱乐和生活应用较为方便。二者在目的应用上并非截然分开,读者阅读基本以上述目的为主。
2.3 阅读方法表现一致
阅读方法指阅读时所采取的方式、途径。网络阅读文化和传统阅读文化基于阅读目的不同,在阅读方法上虽略有差异,但为达到最佳阅读效果,更多的是传承快速阅读、精细化阅读、复述阅读、研究型阅读等传统阅读方法。以上阅读方法的应用能帮忙读者脱离纸质、网络化等阅读载体的限制,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途径,达到阅读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3 二者共存途径
3.1 改善阅读环境,加强高校阅读文化教育
高校阅读文化,是高校师生通过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达到提升自我、探索未知的现象。阅读文化对于师生读者专业提升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对阅读文化意义认识较为肤浅,推广手段创新不足,多为书籍推荐、活动开展等常规化方式,并未意识到阅读文化乃是高校文化水平的衡量标志之一。因此,加强高校阅读文化教育,高校教育者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阅读文化的重要性。其次,需创新推广手段,如由阅读活动转向阅读课程学习,导师引导学生阅读方向,帮助学生在阅读中释疑解惑,需找到最佳方法适应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最后,高校需优化阅读大环境,积极利用一切手段为师生创造书香满园、人人阅读的文化氛围。图书馆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在馆藏和服务上引导阅读文化开展,充分发挥在大学阅读文化中的枢纽作用。
3.2 加强导读工作,提高读者对资源选择的准确度
高校图书馆具备运用技术,开展行而有效导读活动的优势,能通过导读活动实现两种阅读文化的无缝连接。高校导读工作必须抓牢推广阅读文化开展这个中心点,首先在分析师生读者阅读倾向的基础上引导阅读方向,帮助读者兼顾涉猎广、钻研深两方面,与此同时,图书馆自身还应优化馆藏结构,方便读者寻找信息资源。其次,图书馆还应通过书籍推荐、网络互动等建立多元化的导读模式,与读者之间形成民主宽容的对话氛围,帮助用户去体验阅读的价值,发现自己的阅读风格,摸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个人的阅读品质。[4]最终实现高校网络阅读文化和网络阅读文化的融合。
3.3 着力构建纸质资源与网络资源并存、传统服务方式与网络服务方式共在的复合式图书馆
传统高校图书馆对于文献的采购主要以纸质资源为主,流通借阅是其核心工作业务,但面对阅读文化的发展和变迁,高校图书馆应创新模式,将传统服务方式必须与新兴的Web2.0服务模式结合起来,构建纸质资源与网络资源共存、传统服务与网络服务并在的复合图书馆,最终有效推动传统阅读文化和网络阅读文化的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在资源采购上,高校图书馆应通过构建互动平台、订阅数据库、购买电子书、完善图书馆主页等方式推广网络阅读,拉近读者与网络阅读的距离,提高电子资源在资源采购中的比重;在服务模式创新上,应混搭微博、微信、博客等众多Web2.0工具,通过提升技术实现图书信息资源及时推送、海量资源一键可搜、读者与图书馆实时交互等效果。总之,未来阅读文化的发展并非相互取代,而是取长补短,强化各自优势,最终形成共融态势。
参考文献:
[1]朱红叶.重建中国大学阅读文化――中西方大学阅读文化的比较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2,(3):170.
[2]王佑镁.Web2・0时代阅读方式的传承与嬗变[J].中国信息界,2011,(11):40.
多元智能理论,是指任何一个人的智能不仅仅限于语言智能与逻辑数学智能,还存在其它多种的智能,如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以及人际智能等等。我们实践这套理论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应用多元化教学使所有学生的各种智能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都能发掘出来,他们不仅仅是获得了学校语文阅读的课本知识,更能获得了社会实践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不同智能强项的多元人也更符合社会需要,真正印证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那么,如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元化呢?
1.阅读目标、内容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教学理论认定学生智能的多元化,那么每个学生的个性、感悟、智能的展现兴趣偏好当然都不会完全一样,如果用统一的目标去套用本身就不合理,也不符合我们一贯强调的“因材施教”的观念。
所以目标多元化的实质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他的智能强弱展现,应该赋予这门阅读课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即三维目标的确定,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要求。除此之外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也比较开放和灵活,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作选择。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使选择的读物既符合教学目标又符合个人兴趣爱好以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总之, 语文阅读教学中,既要做到目标的层次性,又应结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强项,教师指导或学生自行寻找适合自己感兴趣的多种课外读物,使语文阅读目标、内容多元化,让学生有比较广阔的活动空间,做到事半功倍。
2.阅读方法的多元化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入门的钥匙,过河的桥梁。 只有承认教学系统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多元智能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比如说:有的学生擅长于记诵,就让他多记;有的学生则擅长于动手,就让他多实践;有的学生则需多种方法配合效果更佳,则引导他注意协调;如此等等。总之,让学生掌握各种科学方法,随机而用,使拥有的多元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习效果。
3.阅读测评的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阅读语文,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质量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进一步来检验他未来在运用这些阅读知识来最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着侧重于单元智能的测评倾向,过分看重于文字答卷和教材的文字内容,在中高考中仍然是一卷定乾坤。而工作中的能力检验绝不像回答问题那么简单,众多的其它智能诸如人际智能与自我认识智能以及空间智能等缺乏的话,那就很难适应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了。而如能在语文阅读中开始进行运用与试验,使学生开始接受从书本到社会实际的多元智能教学,展现自己的多元智能才能,不仅使之能够应对考试测评,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应对今后复杂的社会实际,学会生存,使学生全面发展。
没有一个人所有各项智能都处于强势的,大多数人总是有几项弱项。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强化优势使其在某一方面智能达到天才程度。而对于弱势智能则予以补偿,使之逐步由弱变强。这样就可以挖掘每个学生本能的潜力,特别是对于某些智能弱势的学生,可以增强其信心,与社会需求部门相配合提高培养的成才率!使学生在未来专业工作中发挥强势,达到较高的成功率。
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存在的问题
(1)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对话。
(2)以少数学生为中心,多数学生当听众的对话。
(3)没有中心,没有主题的对话。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有效对话的意义
(1)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样,“对话式阅读教学”便成为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实践研究的重头戏。
(2)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传递式学习,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需要。
“对话教学”的理念是先进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目前,“对话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想追求,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法的束缚,在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课堂教学中“主体与文本的对话”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
(3)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基本模式和各种有效策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的需要。
一方面,教育研究者的理论研究在吸纳各国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得到了不断的修订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学实践的研究却显得成效不足,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从教师研究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课堂,以教学的实践、观摩和评论为主要手段,开展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有效对话的途径
(1)师本对话。所谓的师本对话,就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探询“作者的笔法特点、写作思路及表达的情怀”。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参的提示作用。虽然语文教师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培训,有相当的文学积累,也有相当的教学经验,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已有相当的认识,教师在初读课文后已能掌握文章大意、了解课文篇章结构及作者大体的思想感情等粗线条的内容。
(2)生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学生单凭自身的理解能力难以完成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这就需要有教师的引导。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主要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
首先,作为教师,必须翻来覆去地读,先学生之前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其次,作为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情和见解。同时,朗读对语言的积累也为长效对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在教授《听听,秋的声音》时,利用多媒体朗读,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学生自己去尝试着读出那种秋天的美的感情。《陶罐和铁管》的对话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对话表演,体会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说话时的语气。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却能让人感受,朗读也富于了作品生命。学生通过朗读,内化语言文字,消化、吸收最后可以增加到自己的阅读储备中去。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阅读也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在平等对话中引发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也说道:“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一名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教学接近尾声时,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题为“实话实说”的谈话节目,以主题为“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让学生自择观点、自由说话。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十万个为什么》、《科技博览》等书也搬到了课堂,旁征博引。在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以外,还对文本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入,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以上教学过程合理运用了对话,包括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还包括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自我的对话,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在平等对话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充分展示了对话在阅读教学的作用以及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价值。
二、在自我感悟中体验成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就读而言,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对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读。于是学生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阅读。在稍后的自由交流中学生不但表达对九寨沟是个童话般世界的惊叹,还对九寨沟的美丽风景进行了赞美,有对九寨沟稀有动物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更有对保护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热切呼唤……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读书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读中去体验。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接受情况。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合理偏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个性化,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研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在阅读过程中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探索、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间接的创新感受,从而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启发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同学们,对全社会的人们说的是什么?在学生说话以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精心保护地球吧,然后引发讨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相互交流交流。于是学生纷纷交流了自己的看法。课后教师就带领学生调查周围存在哪些环境破坏、污染的情况,要求学生拟一个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比,然后带领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以上教例中学生就将与环保有关的信息进行了有效的研究、探索,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就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实现创新的基本要素之一。
四、在自由活动中飞扬个性
陶行知先生倡导了孩子的“六大解放”: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和嘴巴,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学生在学习中玩一玩,贴一贴,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不仅限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