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影后期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数字电影(DigitalFilm)严格说是指电影的前期拍摄、后期制作以及成品的放映全部采用数字技术,而并非经过胶片拍摄制作完成。但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数字电影”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数字电影,它将电影中的数字技术模糊、笼统地归纳为“数字电影”范畴。
目前电影中的数字技术,多数体现在电影后期的特技合成方面,它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字化后的音、视频信号的方法,来实现视觉和听觉上的特殊效果,从而带领着人们进入到了“真实”的感官世界之中。例如修复图像、制作特殊的造型、特殊的环境气氛、场景合成、动画、人物的替换、虚拟环境等。数字技术最早被应用在电影业中主要是在电影制作后期用来进行特技的制作和合成的。本文针对当代影坛数字镜像风格的发展,只对数字合成影像造型部分进行探讨研究。
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功能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用电脑创作并生成影片中所需要的影像对象,主要是指2D、3D电脑动画(animator)技术,例如,《哈利·波特》中的“家养小精灵”形像、《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形像、《异形》中的“异形”等;二是用电脑对摄影机实拍的图像进行处理,从而产生影片中所需要的视觉效果。主要是指影像合成(Composite)技术。例如,影片《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与已故的肯尼迪总统握手交谈的镜头。又如《潘恩的神宫》里出现的废弃的迷宫,在影片中,这一幕合成影像显得无比动人,令人神往。
在我们惊叹数字电影魅力的同时,我们也给予它的特殊表现手段以高度关注。电影数字合成技术是为电影画面特技视觉效果更臻完美而运用的高科技手段。它是建立在高画面品质(高分辨率和高色彩位深)、高运算速度基础上的数字复合影像。近几年来,这类影片与奥斯卡结下了不解之缘,例如《泰坦尼克号》、《美梦成真》、《指环王》、《最终幻想》、《角斗士》、《黑客帝国》、《异形》等。
数字视觉影像的合成是当代影视剧特殊效果制作中占最大比例的部分,这对形像的自然表现非常重要。过去用传统的光学方式进行影像合成,合成的影像越多,画面质量越差。而如今因数字技术的应用,影像合成质量和特殊效果等都使电影的表现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影像是指一组连续镜头中的画面影像,这里的影像专指数字技术处理后合成的连续画面。实践证明,作为电影数字视觉影像的手段,画面的合成效果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它已不再是被动地拼贴,而升华为有意识地视觉影像的创造。奥斯卡还专门设有最佳视觉特效奖。(1939年增设视觉特效奖,1962年以前视觉特效和音效剪辑没有分家,1963年后开始细分为视觉特效类和音效剪辑类。)
另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为电影中的“数字合成影像”从单纯的特技合成走向感官视觉高度提供了美学基础和研究平台。自从1896年法国人麦利耶斯由于机器卡片而重复拍摄,偶然得到了停拍、倒片的技巧之后,视觉影像感开始在银幕上出现,于是对电影中视觉影像现象的研究也就结合世界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化开始进行,其中大多都是从制作技术的角度进行研究。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对“数字合成影像”主题进行圾具个人风格化的叙述后,电影中的“数字合成影像”也从电影题材的一部分发展到专门以“数字合成影像”为主要题材进行的大规模创作,与此相对应,对电影中“数字合成影像”的研究也从一种总体文化形态和类型片的附属例证,开始进入到把电影中的“数字合成影像”作为一种独立的电影现象进行全方位研究的态势。
电视制作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契合,这种联合方式也是如今电视制作领域探索的新形式――非线性编辑。对于非线性编辑的应用,能够让电视作品在画面、解说、音效、字幕等方面内容的整合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并且呈现出丰厚的质感,给予电视作品旺盛的生命力。
通常所说的线性编辑是传统电影后期制作的技术设备,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现代电视制作领域之前,可以说线性编辑系统是后期制作的首要位置。在实际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线性编辑就是将前期摄像素材按照分镜头脚本的顺序从第一个镜头开始,编辑到最后一个镜头,在组接过程中是不能随意编排与调整的,即便编辑好的画面也是不能随意修改的。所以在调整剪辑素材过程中效率较低,还需要剪辑人员必须要有连贯的构思与成熟的思维,如果一旦剪辑之后是不能改变镜头的顺序。假如对已经制作好的电视镜头亦或是效果来进行修改的时候,那么修改过后的画面长度务必要与修改之前的画面长度相等,不然就要对变动的画面开始之后对所有的画面与声音来进行再次编辑。我们在制作电视特技效果过程中,假如要使用同一个素材,那么就需要进行多次调用,在多次使用过程中容易让拍摄素材遭受严重的损失,这将一定会导致电视画面质量的下降。电视节目从拍摄开始、制作过程中到最后播出的时候,所有的内容全部要依靠载体来进行存储。在使用编辑过程中,需要众多设备,有着较大工作量、效率较低,并且在制作特技过程也是较为繁琐,即便辛苦工作,制作出来的电视片头或者影视广告也难以达到想要的目的。
现在出现的非线性编辑是以现代计算机系统为操作平台的新型电视节目后期制作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出现而相继出现的,并且以硬盘为载体的系统,在国内电视台与传媒公司广泛应用。这种编辑系统能够以非线性的灵活特征获得使用者的好评,最开始只是在电视制作过程中担任单一的编辑工作,而如今已经发展为非线性编辑网络、节目共享系统、硬盘播出系统等诸多内容应用,引起了电视制作领域的惊天变革。如今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能够将音频、视频的信号借助模拟数字转换技术与适当的压缩技术,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存储于计算机的较大容量的高速运转的硬盘中,之后借助相应的剪辑软件,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包装剪辑。技术人员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对于剪辑的素材的逻辑关系要不断进行调整、组合、选择、替换;对于不同的镜头画面来进行拼接、融合,并且能够用一些制作软件来模拟自然效果。借助非线性编辑制作出来的电视栏目或者影视广告有着较强观赏性,与传统剪辑模式相比,这种新型的编辑系统能够用简单的设备来替代原有的复杂设备连接方式,一方面去减少了设备的成本投入,并且还能够减少一些系统故障,并且在修改过程中也比较容易实现。
二、 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视制作应用的流程
(一)视频素材的采集工作。当前多部分的非线性编辑系统是及时将磁带上的视频、音频信息转移到子盘上,这就是比传统编辑过程中增加了一些额外素材导出的时间。通常来说,磁带导出到磁盘的过程中是即时的,也就是一般放映机正常速度播放的时间,部分非线性编辑系统能够对一些标准格式的数字式磁带来按照其QSDI的数字接口来实现了四倍以上速度的快速采集。
(二)电视栏目后期编辑制作。首先,要浏览素材。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必须要查看已经存储的素材,可以去正常进行播放,也可以慢放、快放、重新放,在对播放速度能够根据实际需求作调整。其次,选择适当编辑点,在对编辑点确定时,我们能够对导出的素材进行实时定位,可以通过手动操作,也可以写上时间码来进行准确定位。第三,来对素材长度进行调整,对于素材片段进行截取过程中能够用时间码来准确定位到一帧,也能够用过去的打入点与出点的方式进行截取片段。第四,对截取的素材进行组接,我们可以任意对每段素材来进行调整,可以去删减镜头,或者随意在一处位置进行添加素材,也可以多个轨道来去进行“叠画”的效果。当对素材组接的时候,能够选择用覆盖亦或是插入的方式来让操作更为便捷。第五,进行特技合成。我们在如今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对特技制作可以说是十分轻松的,并且有着很好的效果。如果结合视频特效卡的基础上,还能够即时来对特效进行渲染。第六,对字幕进行合成。在如今的非线编过程中,对字幕制作有硬件与软件两者形式。软件字幕插入是借助相关的作图软件将字幕来作为一种图形键进行处理,生成了带有Alpha键的位图文件,然后将这个文件调如进了编辑的轨道中,之后对这个图层来进行抠像与贴图,去完成了字幕的制作工作。而硬件字幕的原理是其硬件构成由一个图形加速器与一个图文帧紧密组合而成,将汉字存入自己的字库,然后如果想添加字幕就会连接线性地址到相应的位置,之后经过属性描述的过程再输入到了视频混合器的下游位置,最后将图像合成之后导出。第七,声音编辑制作。多数非线编系统能够直接从CD、MIDI的文件中录制了一些波形声音,而这些波形声音文件能够将自身的音量变化显示于PC屏幕。
三、结语
我们相信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非线性编辑系统会更新升级地越来越好,之前存在的问题也会相应解决,为国内电视工作者带来更大的辅音,也为广大观众群体带来更高质量、水平的优质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89-03
一、电影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是时间的艺术,凭借动作、语言、音节、旋律在时间中运动,抒发人们的情绪,表现人物的性格。电影又是空间的艺术,凭借线条、光影、色彩等在空间的显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它打破诗歌、绘画的界限,脱去了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的文字外衣,在综合美学原则的指导下,把各种艺术元素融会贯通,相映增辉。”[1]
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与文学历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源于文学作品,又以其综合性达到了文学所不能企及的通俗性与娱乐性。电影正是用包括画面的转换、镜头技术的革新、灯光和色彩的晕染、声音和音乐的烘托等,打破了文学单纯的文字描述,以其丰富的感官享受刺激观众的审美情绪。电影直观、主题鲜明的特点更能让大众接受和领悟。所以,电影有着文学的底蕴,却以一种更容易接受和传播的方式,弥补了文学的某些不足之处。
二、传统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中国电影1905年诞生,自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的唱段《定军山》后,中国电影宣告了它的到来。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学底蕴,从后期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改编、外国小说的改编,到如今异常流行的网络言情小说等,都成为电影的重要灵感来源,甚至是主体情节。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越来越依赖于文学作品。
大家所熟知的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这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个艺术概念,“它虽指称着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却没有一个约定的艺术规范和主张,而是靠一种时间结构松散地维系着。”[2]我们就以最典型的“第五代”为例,分析传统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有资料表明,截止到1996年,“第五代”电影中80%以上都改编自文学原著且主要是小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电影虽然是由不同导演改编的,但是都呈现出几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有些很注重从名家小说里发掘适宜于电影表现的题材,使原故事因为附加了导演强烈的主体意识而锦上添花(如《红高粱》《霸王别姬》等);有些则对刚开始流行,尚未名声大噪的小说情有独钟,以利于从容不迫地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二嫫》《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有些擅长于从散文、叙事诗中吸取某些基本素材,借以生发和张扬自己别出心裁的丰富想象力(如《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等)……”[3]从张艺谋的电影中可以很明显看出第五代电影与文学之间微妙的关系。
张艺谋曾坦言:“我们谈到第五代电影的取材和走向,实际上应该是文学作品给了我们第一步……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就我个人而言,我离不开小说。”[4]由此可见,电影与文学关系之紧密。然而,“第五代”电影人对于文学作品是有自己的态度的。以张艺谋为例,导演想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绝不是小说的全部内容,或者说一个导演对某部小说投以青眼,并不是对其思想的肯定,也许仅仅是看到了文学作品中某一个点的电影性。就拿《红高粱》来说,张艺谋看重的是其中原始的、近乎野蛮的生命力,而不是这篇小说中所有的语句、情节。可以说,对于《红高粱》的情节,张艺谋认为并不够典型和集中,所以才会把莫言的另外一部作品《高粱酒》放进《红高粱》这部作品中,重新编写,这样的改编才能让电影情节更加出彩,传达的主题更加鲜明。
另外,“第五代”电影也很重视象征语言的运用。例如《红高粱》中大红的背景,既表明了高粱的红,也象征着生命力的顽强、野性的力量;《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被姨太太们点亮的红灯笼,象征了男权至高的力量,以及女人之间紧张的较量等。这些象征性让影片厚重了许多,思想也更为深刻。
随后的“第六代”电影,一改“第五代”民族诗史题材,开始着眼于自身的青春故事,展现了现代生活中的痛苦、慌乱与残忍,在一定程度上有恢复“第四代”电影真实性的特点。然而现实生活已然如此不堪,这样的电影注定不受大众青睐。于是,我们迎来了电影的新天地,小清新、小文艺,或者灾难片、恐怖片成为市场的新宠。
三、当下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艰难生存的年轻人,要么从文艺电影中寻找诗意,求得暂时的身心安逸;要么从灾难片、恐怖片中发泄心中的郁结。然而从顾漫的几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理想爱情的期待,而在这种期待中,我们更可以看出当下电影与文学的新关系。
近期上映的爱情片《微微一笑很倾城》,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这部小说内容非常简单,简而言之就是一群大学生在打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出了感情,情节之老套可见一斑。这部小说极适合青春期对爱情有美好向往的少女们阅读。男神与女神甜蜜的爱情,顺风顺水毕业、工作,然后嫁得良人,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如童话故事般完美无憾的爱情,相信每个姑娘都希望拥有。就是这样一部言情小说,电影只是原了小说极为简单的故事内容,竟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电影与文学间关系的一些思考。
“第五代”电影“从剧本、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的,不是原装,而是集中摘取个别内容(意象、主旨、想法或者是典型的事物等)。”[5]如今的电影恰恰相反,几乎照搬文学作品的内容、情节。下面就以《微微一笑很倾城》的电影和小说做对比分析,探究当下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情节上来讲,电影基本上照搬了小说的情节,但更为集中和典型。
当然,电影还是在小说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编,使得矛盾更为冲突、节奏更为紧凑。比如在电影中,贝微微被外语系才子曹光误会,以为其被有钱人包养,这段内容安排在小说比较靠后的部分,在电影里却较早出现,并且,为了尽快交代好此事,凸显贝微微的聪慧和性格中的帅气,电影将情节放置在外语系的某间教室里,贝微微借助教室内的多媒体,向包括曹光在内的外语系同学巧妙地解释了这个误会。这样的改编,既快速解决了情节中的矛盾、展现了贝微微的人物性格,又让观众对女主角的专业水平有了直观认知。小说中关于这一情节处理得并不是很好,虽然交代了贝微微所学专业以及她是美艳学霸,年年拿一等奖学金,但在具体描述中几乎没有涉及如电影中这般介绍其专业水平,多少有些难以服众。当然,贝微微所用的方法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却为电影后半部分贝微微能加入肖奈的公司一起创业,做了一定的铺垫。
整体而言,电影情节也比小说更合理,易于观众接受。顾漫的小说总是建立在一定的高度之上,这个高度不是思想的高度,而是人物所处的地位。如《姗姗来吃》中男主角封腾,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公司总裁;《何以笙箫默》中的何以琛是著名律师;《微微一笑很倾城》中的“大神”肖奈,还是初中生的他就懂得找亲戚合资开网吧,之后又通过炒股赚得盆满钵满,大学时早早注册了公司,学校里的能人被他挖去了不少,毕业两年后就能在游戏界大有作为。
笔者认为,《微微一笑很倾城》的电影改编更能服人。在电影中,肖奈毕业后因为经验不足,和女朋友一起经历了最初创业的失败,之后痛定思痛,与团队一起努力,终于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这样的设定不仅贴近我们的生活,让观众容易接受,同时也展现了情侣在创业过程中互相扶持的重要性,让爱情更加有价值。
在人物设定上,电影与小说的出入也很大。很多看过原著的人,在得知杨颖将出演贝微微时有过一些担忧,认为杨颖不太符合贝微微身材火爆的美艳形象。然而看完电影后大家还是挺满意的。虽然电影中贝微微的形象、情节有一些变动,但是,笔者认为,杨颖的颜值还是很符合小说中贝微微的美艳外貌的。与同名电视剧相比,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影版的贝微微不仅比小说中人物更加典型化,也比电视剧版的贝微微更加活泼、聪慧、自信,这才是配得上“大神”的女生。
当然,在电影中,导演重点突出的是女主角贝微微,其他人都是为这个人物服务的,包括“大神”肖奈。这与小说基本相同,但小说中照顾到了其他一些角色的情节和内容。这和电影本身受到时间限制有很大关系,在这个时长105分钟的电影中,杨颖很好地塑造了贝微微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她与肖奈的美好爱情。
四、当下商业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合作模式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如今的电影不仅取材于文学作品,对主要情节也是大部分照搬,这一点与以往的电影有很大区别。但是,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商业化都是电影的最终追求,因此,中国电影从早期对爱情小说的偏爱,到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对寻根小说的热爱,再到目前众多导演对网络言情小说的翻拍,是商业电影与文学作品的成功结合。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安德烈・马尔罗在其《电影心理学浅说》中提到的“电影是一项企业。”尽管它的剧本、演员、拍摄都无可挑剔,但其本质上的商业性妨碍了它向美的升华。
所以,这种极为卖座却没有多少思想性的电影,生命终究是短暂的。当我们欣赏影片的时候,或许有一些感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影片内容很快就会被遗忘,这类电影永远达不到《红高粱》《霸王别姬》等经典影片留存给观众的持久记忆和感动。所以,我们越发体会到张艺谋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优秀的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出色的文学作品的。
即便思想性不足、意义不大,但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近些年极为卖座,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片也是越来越多,反而像《百鸟朝凤》这类反应民间文化题材的影片越来越不受大众青睐。为何如今的电影市场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归结起来,还是因为导演或者剧作家们牢牢抓住了作为商业电影的几大要素,即在明星的选择上,一定要是俊男美女的组合;在情节的打开方式上,一定要是霸道总裁爱上“傻白甜”的甜宠爱情故事。在现实中越不可能出现的完美爱情,越是会引发观众的追捧,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提高了票房成绩。如《微微一笑很倾城》就是借助网络作家顾漫极高的人气,改编其畅销小说,并直接借用小说名字、尽量还原小说中的情节,满足了“原著党”对小说的情感。导演正是抓住了这些,才让这部商业电影获得了成功。
如今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也由此变得更为紧密。电影借助网络小说的人气提高票房成绩,小说以及小说作者也可以借助电影的名气、明星效应,迅速走入大众视野,急速提高人气。
这样的一种合作模式无疑是适合当下的市场环境,符合观众心理需求的,所以这也预示了中国电影今后将会以网络流行小说、畅销作家的作品加以改编和拍摄。然而,我们也期待作家们能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既能符合市场的需求、观众的心理,也能展现我们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和神韵。相信这样的影片一定会带动电影业更好发展,给文学家们更多的机会,造福中国广大影迷。
参考文献:
[1]张卫.“电影的文学价值”质疑[A].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2]刘明银.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M].北京:中电影出版社,2008.
[3]第五代导演丛书・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电影中,丽丝从小生活在父母吸毒、酗酒,脏、乱、差的环境里,十多岁就辍学流浪在街头,从未上过学的她,通过努力,在两年之内完成了高中所有学业,又得到纽约时报全额奖学金资助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女孩从废柴变为众人羡慕的学霸?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她从小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她坚韧的性格,帮助她走向成功的彼岸。“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唯一办法就是从荆棘上迅速踏过。”是啊,谁的一生就是平坦无波的呢?处于人生最低谷时,一个人唯一的选择就是努力从谷底往上爬,坚韧、坚持,总会有离开谷底到达顶峰的那一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过风雨后的花朵才能散发出迷人的芳香,经历风雨后的天空才能出现彩虹,浴火之后的凤凰方可涅槃重生!
《风雨哈佛路》学生观后感
“我永远深深爱着我的妈妈!”这是《风雨哈弗路》中主人公莉丝一直说的一句话。这样一个心中有爱的女孩,经历却令人不可思议。莉丝生活在一个十分糟糕的家庭:父亲吸毒酗酒,母亲精神分裂……、艾滋、饥饿是她的童年,还有那颓废的生活,同学的欺凌!
“我很聪明,我可以改变我现在的生活,我需要的只是机会。”当母亲去世,一系列德打击,莉丝深受触动:要改变命运,必须重返校园。她说她需要一个机会,一个学习的机会。这样的平静与自信有几人能说出口?
是的,这是通向自己生活之外——一个光鲜明亮的世界的路。于是,她挥汗如雨,奋力奔跑。她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课程,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哈佛大学。是的,一个与命运抗争的女孩,面对逆境与绝望,不屈服,不放弃,才能如沙漠中顽强不屈的仙人掌,孤傲地绽放,聚集全世界的目光!我又不免惊叹,这需要多大的毅力!
那个望着一池碧水却还不敢下去游泳;那个望着宽阔平坦的道路却不敢上车;考试一遇到难题,就不愿思索立刻放弃;就连养盆花都是半途而废……这样胆小懦弱的我,这样容易退缩的我,这样缺乏耐心毅力的我,凌云壮志又有何用?
时光悠悠穿越古今,地大物博纵横四海。李时珍为造福百姓,翻山越岭二十几载光阴;钱学森,为回国报效研制导弹,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了无数的心血;海伦凯勒,度过八十八载无声无色黑暗岁月的女子,用汗水书写了壮丽的人生……
《风雨哈佛路》学生观后感
初中的时候就已经看过这部电影,那时满眼就只有女主不用上学还可以拿很高分的超高天赋最后得以进入哈佛的大圆满,将片中呈现的背景,苦难无限淡化,也忽视了作者对复杂亲情,友情,梦想复杂勾连的处理。如今又将这部影片重新观看,在经历了人生中小小的磨难后,我终于感受它柔软又坚硬的情感。
影片最开始是从一场疯狂又心酸无奈的抢钱开始,亲情就这样被撕碎在母亲求毒资里。父亲的淡漠和支持,姐姐的恨铁不成钢,我从垃圾桶里拿食物看着父亲母亲肩并肩买……随着剧情的推进,处境越来越困难。直至母亲确症艾滋选择离开,自己被送进姐妹收容所,父亲住进收容所……剧情进行的很快,丽兹的苦难就这样被摊开。初中时的我无法感受这是有多么悲惨困难,当然现在我也无法感同身受。但我知道感受不到爱和安全感是怎样的体验,更何况女主才八岁,她对这个家就只有温馨的回忆了,一般人会选择放纵或者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吧,丽兹却始终冷静自持坚持了下来。虽说她的母亲已经精神分裂也有了暴力倾向,但丽兹始终深爱着她,明白她的苦痛,这是我十分动容的点。不知道什么时候,是进入青春期后吗?我对我的父母亲人越来越难以理解和沟通,缺少了那种我们是一家人齐头并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精神,于我而言丽兹对家人父母这种纯淬的感情和包容感恩是十分珍贵难得的。再之,丽兹影片中后期对患有艾滋病的父亲的真情告白也让我流下眼泪,这场告白之前是父亲对丽兹成长艰难的懊悔内疚亲情是她成长路上的羁绊,但最后也成了她成长的助力。丽兹是社会的最底层最弱小的群体,“在我的世界外有一层外壳,我们所有人都生在这层外壳以下,你能从外壳里看到外面,但是你却出不去。”电影里的独白就是她的真实写照。她在贫穷,缺爱,流浪,旷学的外壳下,内心隐隐渴望着壳外面的生活。确实,她生活得太糟了,虽说这世上有围城这一说,但是她的超高智商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坚持能使她突破外壳过上更有意义的人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克里斯,被父亲犯,母亲的背叛,让她与丽兹选择流浪,她们相依为命。丽兹母亲的死亡是一个转折点,“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做出选择。我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更好地生活”,她选择了后者。通过自己的争取她进入到一所环境友好的学校,哈佛大学游览更是让她仿佛活在了梦中,她有了更为坚定的目标,一天修十节课,洗碗时抬头看资料,地铁通宵学习。与之对比鲜明的是克里斯,她没有傲人的学习天赋,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更没有丽兹孤注一掷地努力,只有一步步沉沦,甚至提出她自己可以当谋生。最终两人的冲突在丽兹前去纽约时报面试时爆发,那里象征着丽兹已经与这位朋友分道扬镳,丽兹所想已近触手可及,最后不负众望地她成功了,迎来了丽兹考上哈佛的结尾。这里友情的失去和师生情获得,让丽兹更加的成熟,更有自信,对的人对的事都很重要,克里斯与她的美好已不复返,丽兹会收获她新的美好。时光的变换,熵带来的一去不复返,让丽兹终于成为一支傲放的野玫瑰。
第一次的观影体验后,其实对这个情节设置有些不理解,因为女主转向学习,并获得纽约时报的奖金成功进入哈佛让人觉得很不真实,在我看来这种不真实感来源于剧情节奏快且作为普通人与哈佛的过大距离感,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情可遇却不可求,只能活在内心让我们躁动。想要的高绩点,奖学金,美好的感情……多少次我们只是在最开始想着做不到,而不是怎么做,或是被顺境吹起又被逆境打翻而再不愿相信自己有翻身之时。我们真的全力以赴过吗?丽兹在最后接受纽约时报奖学金时,曾说:“我必须竭尽所能去工作,看看会发生什么?”我们会愿意看到我们的新改变吧
作为一部电影,也许它并不够艺术,情节也不够跌宕起伏,Homeless To Harvard这一电影标题也让人一眼看到结尾,但其中情感的羁绊或助力,自身命运彻底改变的过程还是能让我们在逆境中获得慰藉,选择相信“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时光中积累突破重围的条件,继而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风雨哈佛路》学生观后感
《风雨哈佛路》是一部感人的励志影片,一个女孩子克服种种不利条件、努力奋进的故事.利兹生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珍妮因为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溃,父亲酗酒,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利兹只好流浪街头。不久,母亲去世了,利兹很受震动,她意识到如果沉沦下去,将会和母亲的结局一样悲惨。她决心告别过去,开始全新的人生。
“每天起床,我看见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好像都披着一层膜,无法穿透。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
令人奇怪的是,贫穷和负面的童年经验,并没有让她变坏或者失去希望,隐隐约约之中,她一直都知道,在她生长的环境之外,其它人所过的,是很不一样的生活。而她知道,只有想办法脱离现在的环境,才有可能到那个新世界去。母亲死后的几个月,在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精神鼓励的情况下,她自己一个人,申请进入一所私立高中,因为她相信,读公立高中并不能帮她跳出贫苦的轮回。开始念书之后,她还 是没有地方睡,还 要在肮脏的洗碗槽前面,一面工作赚微薄的薪水,一面念微积分、几何学。
她身边的所有亲人、朋友全都告诉她,没有用的,不要痴心妄想进大学。可是当她拿到班上第一名,得到机会参观哈佛校园的那天,她就狠狠地发誓,要成为哈佛的一员。那天,当她看着走在哈佛校园里的男男女女,心里不禁问自己,“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么这么不一样?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么不一样?若是这样,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
她用真诚最终争取到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权利。父亲作为她的上学的担保人,从收容所出来。办理完担保手续出来的时候,父亲对她说,好孩子,坚持学习,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着父亲远去离开的背景,这个弱小的女孩坚定了信心,从容地走进了学校的大门,面试的那天,她连一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穿着一件破烂衣服,罩上一件向姊姊借来的大衣勉强充场面。
她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从17岁到19岁,两年的时光,她学习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课程,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在A以上。作为奖励,她以全学校第一的成绩和其他9名同学获得了免费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
在一个浓郁的秋季中,金黄色铺满整个季节。在写满辉煌的树下,一个女孩站在哈佛学府的门前,仰望。面对大学的殿堂,她决心实现她的又一个愿望——她要成为这所大学学府中的一员,她要证明给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实可以改变。人生其实真的可以改变,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1996年,上帝会让一个付出努力和艰辛的女孩收获喜悦;她的经历、她的真诚、她的论文深深打动每一位评委。10000美金的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让她获得了进入哈佛的通行证——她成功了。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向她敞开了双臂。凭借着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同样一个金色的季节,作为哈佛大学——世界最高的学府的一员,她安静坐在了校园的教室中。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用她的执着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她自己,改变了她的人生。
果然,她得到了那笔奖金,进了哈佛。领奖致词的那天,她说,她的生命就在那一刻,将永远地被改变。Liz Murray,一个最贫穷,也最勇敢的哈佛女孩。
《风雨哈佛路》学生观后感 今天我查了六级成绩,不出我所料,挂掉了,虽然早就知道了是这种结果,但是还是免不了心中淡淡的失落,就是这种失败感,催动了我久久不曾运转的大脑,我开始发思,懊恼自己以前有多么不努力,也许是为了激励自己吧,我搜到了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看完后我心灵震撼了。
父母吸毒,无家可归,吃不饱肚子,我不能体会这是什么样的生活,但是丽姿这个女孩就是在这种生活环境中长大的,我很佩服她没有屈服于这种环境,因为多数人,都是在这种屈服下死掉了。丽姿在饱经折磨之后选择了自己的路,改变这种环境,更好的生活。然后顽强的努力,大胆的尝试,最终机会女神向她招手了,她最后实现了自己的哈佛梦。看到这里我的灵魂颤动了。
我现在在思考,我的生活为啥一直这么不高不低的,我一直都试图打破这种原地踏步走的局面,可是一直没有成功,我现在似乎明白了,究竟为什么我没有做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因为我不够努力,我对于我的目标就没有心甘情愿的执着,在学校里,我多数时间都是荒废了吧,虽然我身边很大一部分的人都是这样,那么我就随波逐流了?这一点我深深的自责,有句话是说:做一个早起的人容易,但是在一群懒人中做一个早起的人就难了。对于我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我以为在大学里表现的太努力,会别人生疏的,真的,真的有这种情况,我也一直避免,现在我看来我是错了,彻彻底底的错了,我努力不需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如果我努力别人却嘲讽,那么这种人做不了朋友,以后我要好好努力,放下自己那么多的私心杂念,我明白我要好好学习,只要我优秀了,那些我苦苦追逐的荣誉,自己会来的……
希望我记住今天的思考,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我也想要更好的生活,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放下一切私心杂念,努力,努力,再努力!
《风雨哈佛路》学生观后感 当我看完《风雨哈弗路》这部电影后,我有很多感触,女主人公莉兹经历了常人不敢想象的成长道路,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走进了哈弗大学辉煌的殿堂。
她,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父母酗酒,经常争吵,后来母亲又染上毒瘾,家庭几经崩溃。有一次她和母亲一起去餐馆,那种久违的感觉,曾经的温馨仿佛又围绕在她身边。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一会儿她母亲毒瘾发作,又跑去酒吧喝酒抽烟,这一切看在她眼里,她在心底呐喊,深深地呼唤,可一切都只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