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校建设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有个看似倒置的观点——合格第一,优秀第二。学校文化在人才培养上的核心价值判断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计划措施等一切呈现形态。基础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而现实是由于“偏追”的影响,整个基础教育坠入一种选拔和淘汰的深渊。高中是决战的前沿,小学和初中是后续梯队。在这种战时机制上,学校无法放松心情来做教育,一切围绕中考和高考的轮子转。在这种高速的旋转中,不断地产生着新的选拔和淘汰,看一看官方数字背后真实的辍学率,可能会让人触目惊心。这一切皆源于核心价值判断的失误。既然是大众化教育,我们更应该重视合格的教育,并把合格教育做为衡量学校教育的基本尺度。具体到高中,但凡通过毕业会考,取得毕业证书,都应算合格人才。以合格教育为核心价值判断,弱化选拔和淘汰,才能心平气和地做教育。开齐课程,培育特长,德、智、体全面发展。其实在合格教育中,优秀的产生是自然的事情,甚至由于科学地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优秀。这样,优秀的成长不是建立在废墟上的成长,而是共同成长中的突出成长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重视合格,鼓励上进,把合格放在第一位,追求优秀在其次。有特立独异的学校文化做主导,我们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流于俗。
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精神。当学校文化充溢于整个校园时,就形成一种氛围,称之为“文化场”。尽管它不可触摸,却是客观存在,浸润和濡染着在场中的每一人,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大家都在读书,个别不想读书的学生倍感无聊,也跟着读书;大家都在说笑,个别想读书的学生也就懈怠下来。作为农村高中,区位上不占优势,全市前2800名学生被城区重点高中一网打尽,而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不足2000人。我校收的是全市2800名开外的学生,而家长和学生对我们怀着和重点高中同样的期待。重点高中是把应该考上大学的学生送入大学,而我们是把原本考不上大学的学生送入大学。在现行的中考招生体制下,我们没法改变体制,只有改变自己。学校确立“一主两翼”的特色教育办学思路,即“以美术为主体,以音体为两翼,带动发展,协调共进”,我们的学生照样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校门。
二、管理文化:让管理提升层次
管理有三种境——人治、法治和“文治”。校长、制度和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学校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靠校长的思想、人格和能力;发展阶段,主要靠一套完备的、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成熟阶段,则主要靠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渐次由人治、法治走向“文治”,标志着管理达到文化的极致。在此过程中,校长有义务担当起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任,把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引领学校的主流文化建设,把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庄严使命。没有文化的意识和文化建设的自觉,总用一种行政长官的心态来领导和管理学校,永远做不成教育品牌。平度二中有三个教学区,从二中自身的管理实践出发,我们确立了“总部统揽,校区自治”的管理模式,提炼出“全”“细”“严”“正”“情”等五大特色。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平度二中的管理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一些看似复杂的得很简单。如评职称,局里给10个中高名额,最终就有10人报,没人争,没人抢;评先进,年度考核优秀,多年没搞投票评议了,都是累计积分制;年度零投诉。这些都是在和谐、务实和重效的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的。学校的管理文化一直秉持着以下两个理念:
第一,以人为本,重视教师。教育即服务,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第一,学生第二”,这种观念是对传统学生观的一种颠覆,具有现代意义,有利于打破“师道尊严”,转变教师观念,摆正自己位置,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有利于保护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和培植学生多彩的个性,进而催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的萌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从管理的角度讲,从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看,究竟是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我们认为校长只有照顾好教师,教师才会看顾好学生。当教师身处不公正的环境,工作超负荷运转,心理上又非常压抑时,满腹的怨气就会发泄到学生身上,从而给教育的对象带去师源性污染。究其原因,很多不是教师本身的问题,而是学校管理的问题。所以学校一定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平的工作环境,要有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关心教师生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价值实现,落实教师民利,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当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时,我们的工作才有可能做好。所以校长在落实“以人为本”上,首先要重视和关注教师,这是实现优质服务的前提。
第二,“人性第一,理性第二”。现在学校只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更准确地说只注重管理的量化,把目标分解,视完成情况计分,进行定量评价,这实际上是管理的一种简单化倾向。鉴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诸多因素中,有不少是无法量化、而对教育又是重要乃至关键的东西,像教师的人格、爱心等,它是不可以称量的。当过多、过滥地使用量化管理时,教师往往不是在教育的根本上下功夫,不愿做长远的打算,而是逐条研究应对量化表上的一个个项目,把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变成机械的操作,变成追名逐利的短视行为,因而就有了在教育这片知识密度较大的领地上种种不科学甚至野蛮的行径。这是把教师当做“工具人”而不是“情感人”“文化人”的必然结果。一个充满冷漠的“工具人”,只能培养更加冷漠和颓废的学生。因此,量化管理不是唯一的,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法宝。培养朝气蓬勃的学生要靠生气贯注的教师,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需要学校管理中诸多丰富的非理性因素的培养。这就是我们的人本管理文化。
三、科研文化:让科研渗透思想
平度二中在科研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做科研实际上是做文化”,于是将科研提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科研文化。“做有思想的科研”,代表平度二中教育科研所达到的境界。平度二中教育科研从自身发展经验出发,认为基层学校科研必然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始阶段,启动研究,生成和积累大量的过程性材料;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在积累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产生阶段性飞跃,能够提供研究展示现场;第三阶段是高级阶段,过程性材料为规范的和正式的著述取代,生成自己的科研思想,形成自己的科研风格和科研特色。我们将其通俗地概括为“三流科研出材料,二流科研出现场,一流科研出思想”。这一观点在2008年1月份山东省校本研究工作总结表彰暨现场研讨会上一经提出,便产生广泛的共鸣。
在科研上我们还有一个认定,就是“三流教科室主任指挥科研,二流教科室主任带头科研,一流教科室主任服务科研”。科研要重视材料积累和网络利用,提出“材料让科研站起来,网络让科研飞起来”。在科研运作上提出“柔性启动”“利益驱动”。在正确的科研文化引领下,学校科研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学校从2003年起步,2008年初以校本研究的丰硕成果成为山东省中小学校本研究先进学校。
四、校史文化:让古旧烛照今人
我们提出“盛世修史,史为今用,用以育人,人才辈出”,把文化建设最终落实到育人上,避免为文化而文化的文化至上主义。平度二中是1952年建校的,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肯定有很多好的沉淀和积累。平度二中的史志建设从去年在青岛召开的“中国地方教育史志校史工作暨校史与学校发展研讨会”开始启动。
我们让档案室去“存史”,由校史室去“展史”。当师生们徜徉于其间,领悟学校历史文化的真谛,感受老二中人的精神激励时,便是“用史”。“用史育人”,正是校史研究的落脚点。一张老照片尽管算不上是摄影精品,但如果它是1959年抢收本校丰产小麦的照片,那就显得弥足珍贵。40多年前的声光电影自然无法追回,而这张照片,依然倔强地透射着那个年代的信息。一张1959年赴省参加飞行员体检的合影,其背景是学校门前的一座牌楼式建筑,称为“跃进门”,两侧横幅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这个牌楼能保存至今,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一些蕴含文化价值的建筑,往往被当做危房拆除了。学校尚存20世纪50年代的一座大礼堂,苏式建筑,我们现在才知道它是历史幸存的宝贝,该好好维护。作为档案室的延伸和外在呈现方式,学校还兴建了碑刻长廊和书画长廊,与一字排开15间规模的校史展室并称学校文化的“三大长廊”。碑刻长廊以40年校庆领导、专家和书画家题词为基础,扩展而成。书画长廊以40年校庆书画为基础,加上师生书画作品组成,这样就从物态层面上,构筑起学校历史文化的立体呈现方式。
校史文化的呈现不是做给外人看的,更不是哗众取宠、博取名利的工具,而是二中人自己的精神家园。当一位老校友在展室里40年前的老照片上找到自己时,高兴地大叫起来,我们也幸福着他的幸福。当人们走进这个贯通历史与现实的长廊时,就会陡然意识到我们正在创造二中现在的历史,因而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
五、课程文化:让甘泉滋养心灵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协同推进。但是,教育理念有相对稳定之时,规章制度有相对完善之时,环境建设有相对饱和之时,活动文化一般也有定例,唯有课程文化建设没有穷期。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文化资源的研发也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度二中近几年编辑出版了《给女儿的39封信》(明天出版社,2006年5月,该书获当年度全国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第23名,排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之后);《班主任工作例谈》(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4月)等一批课程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学校文化从垂直的角度看是教育文化下的亚概念,从空间的角度看又是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把学校文化放在本土文化的时空背景下加以研究。平度二中地处康城文化的背景下。古岘原系齐国下都——康城,田单大摆火牛阵就发生在这里。有春秋以来保存完好的大型古墓360余座,“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指的就是这里。学校据此开发出的校本教材《走近齐国下都——康城》是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走近康城儿女》是对乡土人文资源的开发。近年来,学校共编辑校本教材62种,公开出版13种,涉及道德教育、军事教育、生命教育、环保教育、女生教育和爱情教育等多个方面,形成比较完备的校本教材体系。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形式,文化是教育的内容,而共同承载教育和文化的是阅读。抓住了阅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关键、文化的根本。平度二中以“书香校园工程”为抓手,以阅读教育为切入点,发动师生全员参与,共同营建,教师以《每周一读》为主,学生则每周一个专题,每个专题12万字,以此为师生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一个宽泛而坚实的基础,使学校文化、民族文化浸润、滋养人们的灵魂,达到不训而化,育人于无形之效。歙砚中的子砚为什么珍贵?古人开矿的矿碴被山洪冲下,在溪流中浸泡了500年,才那么圆润、亮泽,而教育就是要用文化的溪水浸润人的心灵。
六、终极感悟:文化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平度二中在2007全国示范高中竞争力论坛上做交流发言,提出一个命题——文化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有文化的学校才有魅力,有魅力的学校才有竞争力。学校文化建设要关注其转化和吸收,真正有价值的文化是为师生所接受、存于内心并外显于行动的那一部分。如果堆砌了太多的“文化”却不被师生认可、接受并转化为行动,这种文化是死文化、无效文化,是文化摆设。所以,落实文化建设实效性的关键不是将标语口号上墙就算完事,而是看是否将学校文化植于人的头脑,从而使人具备某种精神、气质、意识、境界和行动上的自觉。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由低期待、单面向的学校文化向高期待、多面向的学校文化转型,需要一种整体推进的观念和策略模型。笔者借在北京市东城区长期调研的机会,实地走访了23所学校,访谈了教师、学生75人,在充分理解东城区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推进教育特色发展的政策实践基础上,将基层教委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依据文化发展理论所涉及的人与理念、结构与方法、材料与目标的三对要素分析,整合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六面体模型,并以东城区的具体举措为例,分别予以说明。
作为文化高地,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资源基础得天独厚。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拥有大量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文化资源。除了拥有举世皆知的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大量的文化场馆外,这里的街道、庙宇、民居、古树乃至一件雕塑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或动人的故事。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沙龙,人才荟萃,在不同的学校里,无数名人大家与普通学生亲密接触,共同演绎教育与受教育的人生经历,不断地积累和叠加学校文化的高度和厚度。这种多彩厚重的文化底蕴、审美渊源以及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是东城区学校赖以为骄傲的基础与起点。
例如,方家小学以老校长老舍为豪,将京味文化、国学文化纳入学校文化建设;166中学以老校友冰心为荣,命名文学班、文学社。文学评论家孙武臣讲起自己在北京第二中学学习情形时非常骄傲,“张天翼、严文井、刘厚明、谢添等大家都曾为我们讲过课,著名文艺理论家萧殷还为我们评点作品。最自豪的是我们去邀请老舍先生,就在他的散文《养花》里所写的那个小院,他幽默地说:‘鲁迅文学社请我,不敢不去呀!’校领导得知,就扩大为全校师生聆听老舍讲课了。那时二中只有一片露天空地作为会场,我在五月的阳光下,记住了大师两句让我终生受益的箴言:‘即使不走文学之路,也要爱文学,因为文学使人性走向完美;要是走文学之路,就要追习经典,否则走不远。’我的文学梦从这里起飞。”从中可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对学校文化创建的重要影响。
二、理念面:明确文化使命,实现文化转型
东城区学校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现着内在的学校文化转型。学校是人类文化的形式,其价值是传递、选择和创造人类文化,是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谐的人。学校本身是文化的组织,它的文化使命在于培养人,引导人的自身革命实践与社会革命实践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辩证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原动力,它影响着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学校要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新文化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超越现实的新学校文化。
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东城区各学校已经实现了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整体变革。这样一种整体变革,建立在一种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之上,并由此建立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基准、新规则和新秩序。那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理想和新追求,也成为区别于以往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分野。许多校长在不同场合的表述中,都包含着以下内容:超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超越“权威主义”和“普遍主义”,形成“合作”“对话”“创新”的教学文化;超越“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与教学,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文化品格。
三、主体面:尊重文化主体,发挥人的创造性
东城区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在学校中受到尊重。教师既是学校文化氛围的感受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学校生活的直接感受是学校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创建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是东城区多数学校的自觉选择。
在实地考察的学校中,第五中学分校的王老师就将其所在的数学教研组办公室比作“家”。她对办公室里的其他成员充满真情:她盛赞和蔼可亲的杜老师深厚的师爱,敬慕被校长称为“颇具大将风度”的姚老师的工作经验与方法,欣赏真诚善良的李老师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假期写信赠书的行为。她将第五中学分校比喻为和谐美满的大家庭,感受快乐,体验收获,饱含爱意。史家小学卓校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明确提出“和谐教育”的理念,倡导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并且获得广大教职员工的普遍认同,为营造和谐的校内人际关系、促进学校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四、方法面:探索文化路径,倡导特色发展
作为文化路径,东城区中小学校有着特色发展的选择与定位方法。虽然东城文化积累有其自然的历史成因,但东城区中小学校对学校文化建设路径的选择与定位则往往包含着许多主体建构的积极动因,离不开校长们的主动选择与定位。比如:府学小学充分挖掘和利用建校638年的历史,倡导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文化;东四九条小学的科技教育和四小的美育都被聚焦扩展,从而将特色深化、发展,培育为学校文化;特殊学校针对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提出“有爱无碍、教育康复、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体现于具体细致的工作之中,从而发展建设其独特的学校文化。各校办学特色及风格的形成,促进一大批“窗口校”“特色校”建设的路径选择,有力推进了东城区各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与创新,为力求实现“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的美好愿景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实,特色是学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因为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不同,教育对象的来源不同,改革切入点不同,个性追求不同,附加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这都充分体现了学校发展中的价值认同与文化选择。这种学校文化的特色,会渗透于学校办学理念、生活方式、教学方式以及其他行为方式之中,成为学校师生成长的文化生态特征。但寻找学校发展的特殊路径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既需要全盘统筹的前瞻性思维,也需要发展过程中的不断磨合与碰撞,甚至出现一段时间的摇摆不定。例如,某学校在发展武术特色的办学理念时,三任不同的校长的态度并不一致,虽然现在建立习武画廊,崇尚武学国粹,但由于缺少师资,生源混杂,依然存在一定困难。
五、结构面:理解文化结构,实现系统内化
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运作模式。美国文化学者克莱德·克鲁克洪指出:“文化不仅有其内容而且有其结构这一事实,现已获得普遍的认识。”作为社会亚文化的学校文化也同样不仅有内容而且有结构。从深层到表面,从具体到抽象,东城区在指导学校文化建设时提出以师生共同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以教育质量保障为根本的制度文化建设、以营造浓厚教育教学氛围为主题的物质文化建设3个结构层次的工作举措,并且指出这3个层次“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系统地、分层次地抓落实”。从四次教师集中访谈中,研究者发现,除个别教师外,几乎所有访谈对象都共同认为学校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3个层面,并由此切入认识所在的学校文化及其建设过程。由此可见,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的结构框架在实际垂直层级传播中的效果及其对实践的影响。
其实从这3个层面来看,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都已初见格局,无论是普通校、规范校、窗口校,还是特色校,都有其基本精神体系的构建、制度的建设与硬件环境的完善。但它们的差别则在于其学校文化的先进与否。只有建设和谐的学校文化体系,以先进的教育价值观为核心,认同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精神等,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下和谐相处,相互体谅、关心,努力实现学校的组织目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每个成员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有可能。学校文化应该是经过提炼整合社会先进文化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必须根植于民族先进文化的土壤中,应该通过特定的学校历史典范及其他“符号”特征表现出来。“文化由被产生的一切事物构成,它能够维持和具有符号方面的经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标语上墙”“知识上墙”看成就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还是应该警惕形式主义文化的物质化,防止将制度完善本身作为制度文化本身,真正将学校文化落实在科学教育理念对学校生活的全方位渗透细化之中。
(一)民办学校性质的特殊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因此,民办学校属于非事业性单位,但民办学校管理方面,却按照事业性单位和公办学校来进行。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不管是在升学、就业,还是奖助学金等方面,民办学校学生享有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的待遇;但教职工待遇方面,由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分别处于不同的体制之中,因此民办学校教师难以享受和普通公办学校教师相同的“国民待遇”,如参照社会企业为教师缴纳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险金。虽然民办学校教师同公办学校教师一样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奉献,但他们的企业待遇与公办学校教师的事业待遇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民办学校教师较于公办学校教师缺乏被认同感,心理落差较大。
(二)民办学校办学机制的特殊性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资金来源不同。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个人或集团投资、学生的学费或者社会捐赠等。民办学校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是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目前董事会制度不是十分健全的情况下,必然出现一些不民主的情况。激烈市场竞争中,办学者通盘考虑学校的发展,在校舍、生源等关系学校生死存亡的方面投入较大,而在师资配备、教师待遇等方面投入较少,省之又省。定量的资金来源,必然会导致投入此消彼长的情况。虽然说学校属于非盈利性单位,但很多办学者未能站在广大教师生存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然而,由于办学机制不同,事实情况与之存在较大出入。多数民办学校努力挖掘教师工作潜力,不注重教师培养和教育,不关心教师疾苦;学校缺乏相应的医药报销等政策,无法应对教职工出现意外或者患病住院等情况;社会福利待遇不能落实,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形成鲜明差别。因此,民办学校教师普遍缺乏“归属感”,拥有临时雇用思想,打工观念,缺乏敬业精神,谈不上事业心。
(三)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特殊性
民办学校的员工主要包括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任课教师队伍、专职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这些员工主要采用的是聘用制,从其他单位各个岗位上逐渐挖掘培养形成。
1.行政管理人员
民办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指负责学院管理的人员,分为高层学校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包括两支队伍,一支是党员干部队伍,一支是行政管理队伍。高层领导主要是离、退休的公办学校的前校长或书记,教育主管部门的前任领导,与办高等教育相关的银行等企事业单位的前任领导等。他们要么担任高级顾问或名誉校长,要么负责学校常务工作直接担任领导,基本上都能较好地帮助民办学校办学人把握学校发展大方向,使学校在快速发展中尽可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中层管理人员有的来自政府部门的退休干部,有的来自各学校的退休教授,还有的是部队转业的高级军官,也有自己培养的年轻教师和个别本校优秀毕业生。基层管理人员多为青年教师。
2.任课教师队伍
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任课教师队伍应成为民办学校的主体,并且其待遇应该高于其他人员。民办学校的任课教师从其年龄结构上看,存在较大断档,主要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和从公办学校聘任的离退休人员,同时还有极少数的其他学校的兼职教师,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学校的一部分管理人员还偶尔兼职上课,所以民办学校教学队伍中的主力军是年轻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不足,且缺乏引导,成长较慢。市场经济的巨大压力、民办学校教师享有不对等的社会保障、学校不完善的管理体制都使青年教师对民办学校丧失了兴趣,呈现出较大流动性。
3.专职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
在国家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情况下,招生形势越来越严峻,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民办学校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质量相对较低但人数不少的生源,因此,对学生管理工作比较重视。学校建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机构和一支庞大的专职管理队伍,从学校到系部的专职学生管理人员,既有一般管理岗位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有直接面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这其中辅导员的任务较为繁杂,他们全天候为学生服务,从学习到生活,从教室到寝室,从开学到假期,学期中间的请假、离校都必须获得辅导员批准,因此,民办学校的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威严不可侵犯,甚至任课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地位都与之难以匹敌。这支队伍的工作比较特殊,在办学者看来不需要高学历,因此,以本校毕业生为主,补充一些其他院校刚刚工作的大学生,他们都比较年轻,有活力、有创造力。
4.后勤保卫人员
民办学校还建有一支庞大的后勤服务和安全保卫工作队伍,这部分人员负责学校运行所必须的后勤保障和安全保卫工作。虽然他们也在学校,但由于与教学工作关系不甚密切,因此在多数民办学校教职工的统计中,大都不计入学校教师系列。这些人员与学生接触频繁,在环境育人中也肩负着重要责任,培养大学生也少不了他们的努力,所以,探讨学校教师的师德问题,他们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民办学校教师的师德状况
民办学校近些年来能快速发展,既有国家对民办学校相对宽松的招生政策的外部原因,也有民办学校自身艰苦创业精神和灵活办学机制的内部原因。良性发展的民办学校对我国教育事业真正起到了补充作用,但由于民办学校的特殊性,办学过程中还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仅在师德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人员的师德问题
民办高等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从公办学校退休的教授,相对来说比较高效、比较务实,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得过且过混日子,把民办学校当做养老院。有的院系领导组织学生搞培训,收取高额培训费用,不从学生本身考虑问题,更不关心学生能否学到东西;还有的领导忙于兼课挣课时费,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尽责。
(二)任课教师的师德问题
民办学校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能做到为人师表、爱国守法,没有什么大的纰漏,但也有部分教师在工作态度等师德方面存在些许问题。如缺乏敬业精神,工作热情不足,只是简单完成工作任务,讲授书本知识,做不到因材施教,只照本宣科;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管不问,学生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课堂之上睡倒一片,手机、电脑也凑热闹,只教书不育人,不关心学生的思想问题,导致校园恶性事件常有发生;部分教师只关心个人得失,忽视学校集体利益,无视学生前途,应付了事。
(三)专职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的师德问题
民办学校的专职辅导员大多能尽心尽责完成繁重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但很多人在管理学生时只按硬性规定,缺乏人文关怀。甚至有少数人参加工作不久,学历水平较低,个人文化水平和修养有限,再加上缺乏经济基础,逐利思想相对较重,缺乏教师的职业责任,出现一系列失德现象。有的辅导员经常组织学生办理各种证书,收取高额费用,大发学生财。另外,由于辅导员在学生奖助学金评定以及学期评优、个人入党等方面还有较大话语权,经常出现学生请客送礼等不正常现象,甚至还出现辅导员侵占奖助学金等现象。
(四)后勤保卫人员的师德问题
在学校没有将民办学校后勤保卫人员纳入教师序列的同时,他们自己也有不少人没把自己当成学校教师,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以学校教师的师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认为教书育人事不关己,经常做出一些不应该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事情。如学校食堂多次转包,饭菜价格垄断性涨价,损害学生利益;保卫处出现以罚代管、以罚代教的情况,没有对犯错误的同学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等等。
三、提高民办学校教师师德的对策
民办学校师德建设是关系学校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各个学校常抓不懈的任务,必须立足民办学校的特殊实际,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保障师德建设的顺利进行,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
(一)建立完善的师德法律法规体系
民办学校的师德建设既有与公办学校相同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在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应考虑民办学校自身特点。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如《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制定民办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借鉴公办学校教师师德规范的基础上,加入民办学校艰苦创业的特点,引导教师们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实实在在教书育人。
(二)政府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
民办学校教师同样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奉献力量,同样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因此,应切实落实对民办学校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扶持,全面改善民办学校的生存环境。首先,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身份问题,采用与公办学校一样的事业编制,这要求提升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水平,学校要制定有效的淘汰机制,将“南廓先生”扫地出门。其次,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养老、医疗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一样的待遇,彻底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三)民办学校重视师德建设,建立自上而下的良性循环机制
2.与学生相关的档案资源建。职业学校的办学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的记载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前的重要历史依据。学生名册:每年的录取新生名册和毕业生验印花名册是学生档案的重要内容,经常用于为往届生开具在校证明、学历证明等,而且其参考利用价值期限较长。学籍档案:职业学校的学籍档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特长爱好、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客观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面貌,对学生就业、开具出国等有关证明都发挥着凭证和依据作用。收集毕业生学籍表时,首先需确保学籍表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各项签名是否完备、学生照片是否已粘贴、个人信息栏是否已填写等。若干年后,当年的学生前来母校查考其在校期间的历史记载,哪怕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完整齐全的档案资料仍然能够准确而真实地说明当时的情况。技能考核:职业学校的办学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可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工种等级工证书。其间产生的各工种的资格考核审批材料属于归档范畴,这些资料真实反映了历届学生在各自专业上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不仅反映了学校的教学业绩,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学习记录。大赛获奖: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是他们的成长履痕之一。“普通学校看升学,职业学校看大赛”,近年来,国家、省市不断突出技能大赛的重要性,学生们通过刻苦训练,在国家级、省市级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这不仅是学校的荣誉,更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里程碑。除技能大赛之外,文明风采、创新能力等项赛事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学生在德智体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档案工作者应切实做好这方面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这不仅关系学生个人的前途,也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对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职业学校民生档案的利用体系建设
1.进一步做好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具体而言,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关系广大师生利益并利用率高的档案优先进行整理、编目[4]55。如在学校师资培训方面,以培训学科和培训级别为分类标准,筛选出相应的培训人员和内容,按年度将相关资料加以整合,形成历年师资培训工作信息库;又如在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方面,以参赛专业和大赛级别为分类标准,筛选出历年获奖学生的姓名和获奖名次,按年度将相关文件资料加以整合,形成历年学生参赛获奖情况信息库。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将原本分散的档案资源整合成脉络清晰的信息库,不但使学校的办学业绩一目了然,也方便了查询利用。
二、坚持文明创建,提升文明素养
近年来,金寨二中始终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大力开展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文明创建班级综合考评把“校园拒绝零食”“文明创建三管好”“讲文明,树新风”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特别是2012年金寨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建美丽城市,建设美好乡村”的号召,作出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三城同创”的重大决策,金寨二中以此为契机,统一思想,上下联动,组建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的三城同创志愿服务队,服务队以“服务社会,共创文明”为宗旨,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学习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和“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的系列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提高安全、卫生、文明意识,教育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深化“爱卫生、别陋习、强素质、树新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有共同的愿景目标。一个奋发向上的团队一定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努力的。对于学校而言,共同的发展目标包括学校发展的目标、教师发展的目标、学生发展的目标等。学校的发展以队伍建设、设施建设、机制建设为目标,教师的发展以提升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为目标,学生的发展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和一个优秀的学生团队。这几个团队,要相互鼓励、相互鞭策、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有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学校处处会升腾起奋发之气、昂扬之气。实践证明,哪所学校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做到了这一点,这所学校就会正气上扬,质量上升,好评如潮,影响日广。
第三,有共同的规范操守。学校管理一靠思想教育,二靠制度规范。团队建设中,要提升思想教育的水平,同时也要形成科学的制度规范。在学校管理中,思想教育无疑是首选的管理方法,但思想教育绝对不是万能的。管理过程中,制订并完善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并为大家所遵守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团队建设过程中,要形成共同的规范操守,就要实现科学管理、有序管理、科层管理,真正做到高效、有序、尽责。一是要坚持科学管理。学校里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要以效率为纽带,严格考核,奖优罚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在学校形成一个比先争优的局面。二是要实现有序管理。注重时序、空序、程序、秩序,使得学校教育教学活而有序,活而不乱,活而有效。三是要实现科层管理。“人定岗,岗定责”,明确职责,分工负责,人人敢于担责,各尽其责。
学校文化元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延续、逐渐淘汰或得到更新。因此,我们要对已有的学校文化元素进行筛选,从中找出具有旺盛生命力、能激发师生情感的部分,加以整理,剔除杂质,赋予其新的内涵。同时,要结合学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根据学校文化传承的脉络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不断挖掘学校文化所蕴含的新元素,使学校文化得以推陈出新。和健听学生一样,聋生也是社会有用之才。为了让大家明确这一点,学校特意在新校区的一角放置了一块“隐秀石”,寓意是每个聋生身上都隐藏着独特的禀赋和才华,总有一天他们会脱颖而出。这“隐秀石”便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元素。
(二)将学校文化元素进行合理整合
学校文化元素分散在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就其广义来讲,包括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物质、精神财富,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因此,我们要进行必要的选择、整合和优化。教师人际关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学校文化元素。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人际关系一般比较单纯,但由于学校长期处在与兄弟学校接触不多的半封闭状态,教师也会生出一些与管理思想、规章制度相悖的非主流意识,这样的意识甚至会主导部分教师的日常言行,以致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因此,要创设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除了密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外,必须经常对教师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消除非主流思想和意识滋生、蔓延的土壤,同时还应建立起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积极向上的主流群体,以带动其他教师形成良性的人际交往关系。此外,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及其保障机制,以免学校文化元素被不必要的人为因素制约和影响。
二、学校文化元素的植根与培育
(一)植根教师集体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许多教育意图的实现需依靠教师去实现,因此教师的感召力对学校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个体成长过程中,教师集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师集体建设中,级部、学科组、工会组是重要形式。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让其承担起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应职责。自身制度建设是级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头等大事。级部在日常管理中应依托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切合自身特点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这对于凝聚级部内师生的思想意志,更好地贯彻上级行政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以及落实校园文化、形成级部文化、引导班级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科组的职责。学科组可以通过学科教研、学科教学等形式,统一组内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文化,进而对教学产生影响。工会组要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工会组既能使教师个体形成较为稳固的小组集体,又能缓和级部在实施制度时产生的矛盾或教师个体间发生的冲突。因此,工会组文化是级部文化和学科组文化的必要补充。这样,通过多管齐下的教师集体建设,学校文化的各种元素必然会在教师身上得到很好的整合与体现,并使教师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二)植根学生集体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具有良好的班级舆论和能引导全员的班级公约、团结合作的任课教师团队、自主创意的教育活动以及良好的人际网络,这些也都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舆论是引导学生思想觉悟、形成学生集体意识的重要环境。各个班级将学校文化转化为自身正确的舆论,才能引导全体学生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因此,营造良好的班级舆论氛围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班级公约是全体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在共同参与实践、共同设计未来、共同遭遇困惑的过程中,经过集思广益产生的以班级目标为核心的文化产品。它对每一个班级成员都具有言行的参考性和约束性,具有班级规范的作用。教师团队是以班主任为核心、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的集体,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担负着指导和引领的作用。班主任应根据学校总要求,结合班级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实际情况,在与任课教师共同商议的基础上,制定教师团队目标;任课教师则应在自身教育教学活动中配合班主任将班级公约所确定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主任完善教育教学目标出谋划策,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从而引领班级文化的形成。学生自主创意的教育活动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元素。每个学生都可在教育活动的初始阶段提出自己的创意和设想,班主任或班干部汇聚大家的智慧,设计和确定班级教育活动方案。在活动开展的某一时段,仍可让学生根据活动需要修改和完善既定方案,充实内容,改良形式,使之更适合学生特定的生理心理需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纽带。它能使班级成员逐渐生发出向心力,使之团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班级文化的后续建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三)植根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就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现状而言,知识的校本化、属地化是较好的做法。知识的校本化,是由各校按自身特点编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文本,用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有志有为师生的事迹。而知识的属地化,是指由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收集所属区域的经济、文化、历史等资料,汇编教材,用于属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从而使所属地区特有的文化积淀得到开发和应用,并通过课堂形式逐渐渗透进学生心中。此外,各种散落性文化资源的发掘、搜集、整理与归类,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程。
创建规范的职业环境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要大力建设各种专业、技能实验实训室,在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时,应以安全、健康、环保、真实的理念来装饰布置各实训室。安全方面:主要是指必须按照规定划分出工作区域;按照安全生产的要求设置各类安全指示标志、张贴安全生产的宣传图片;制订、修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经常组织安全检查和进行整改工作,做好突发事件处理办法示意图等;配备必要的急救设施和消防设施,增强学生在职业环境中的安全意识。
1确定项目经理
在高校里,项目经理一般称为项目主持人,实质是和项目经理一样的。确定项目经理我们需从3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对项目涉及的范围有一定的了解;第二,有主持项目的经验;第三,最好是院系领导或是教研室主任,有高级技术职称,这样说话的时候比较有分量。本人所在学校的音乐制作实验室建设时,最后确定一位教授作为项目主持人。他有在类似实验室工作的经验,曾经多次主持过省级科研项目,行政职务是二级学院的副院长。这样的教授作为项目经理,增加了项目成功筹码。
2撰写项目可行性报告
撰写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可行性报告里不仅要重点说明建设这个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还要详细说明项目建设意义、总体目标、具体目标等。因此,在写报告之前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调查研究工作我们要分几个阶段进行。第一步,要设计和制作调查问卷。把我们想要知道的内容以及想要获得的统计数据都尽可能的反映在调查问卷中,同时又要做到重点突出,因为被调查和访问者可以提供给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第二步,我们要确定调查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调查研究的对象除了“人”还有“设备”。“人”,我们选择的对象是两类人群。第一类为本专业的师生。他们会关注和了解我们调查的问题;第二类为国内本专业的专家学者。他们能给予我们许多相关的经验。“设备”,我们对项目范围内的设备也要做调查,在调查完成后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设备的品牌和型号等等。第三步,对收集回来的数据进行认真研究后撰写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要做到深入浅出,因为有时掌管审批大权的领导不一定对本专业上的知识有太多的了解。
3获得领导层的同意
这一步特别重要,要是无法得到领导层的认可就无法获得资金来源,没有资金来源项目就无法完成。领导层在看完我们提交的可行性报告及听完我们阐述主要内容之后,通常他们会提出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领导提问题时我们可以回答得更加全面和准确。
4选择合适的场地
在实验室的建设中,实验环境的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场地的选择在实验室建设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适合的环境才能使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是有足够的经费,按照最佳的实验环境建设一个场地那当然是最好的。但专门建设一个场地作为实验室会极大的增加整个项目的预算,如果想节约成本,从现有的场地中选择一个,然后进行装修改造也是可以的。场地的选择是有技巧的。首先,要做好场地登记。只有做好空置场地的登记,我们才知道究竟有什么场地可以供选择。其次,对场地进行测量。先进行简单的测量,测出室内的长、宽、高。然后对较为符合要求的多个场地进行精确测量,使用CAD软件制图,在软件里设计效果图,将建成后的效果直观的展现,为最后场地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最后,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后确定场地。例如:内外的声学环境,气温环境,改造的难度及工程量的大小,离教学区的远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
5作出合理的预算
合理的预算是一个项目是否能按时、按质量完成的关键。在以前的项目建设中也有过因为预算不太合理,造成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出现预想外的困难。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既延长了项目建设的时间,又会影响项目建设的质量。
因此,作出一份合理的预算十分重要。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目前的资金状况。例如我们现在的资金现状是100万。要是全部往高端路线走肯定不够,要是走低端路线资金当然充裕,但项目的品质也会相对降低,因为高端的设备经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我们先要对装修所需的费用做认真的调查。装修是一个无底洞,要是要把实验室装修得很豪华那可能100万全花完都不够。那么我们要明确装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效果。数字音乐制作室是一个声学实验室,所以声学上的处理是我们的最主要目的。而视觉效果上简洁、明亮,稍做一点装饰就行。可以尝试找多间装修公司报价,选择的比较便宜的那家,把省下来钱放到设备的购置上。再者,要对设备的价格做调查,然后确定设备的配置。现在可以从网上商店、地方实体店、电话咨询商等多个渠道查到我们所需要产品的报价。在获得准确的报价后,可以初步确定设备的配置以及整体的预算。最后,我们还要面试供应商。面试供应商是尤为重要的一步,有类似的工程建设经验、有浑厚的资金实力、有专业的业务知识的供应商当然是我们想要选择的对象。
6签订合同
在确定好供应商之后,我们双方就可以拟定合同,但这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10天、20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可以完成的事情。大家都想在合同上为自己一方争取更多的有利因素。合同上的条款要认真的审阅,特别是产品的明细,有时相差一个字母或者数字,价钱就有4位数的差别。我们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就真的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我们要购买的其中一项是ProtoolsHD3系统,而供应商有意无意的写成ProtoolsHD系统,少了个“3”字,价钱相差2~3万元。
7装修与设备的安装调试
装修是工程建设中“猫腻”最多的地方,因为有很多材料用在墙里面、地板下面,在装修好之后我们是看不见的。要想知道他究竟用的是不是我们合同上所说的材料,就必须在施工的过程中仔细核对,我们的一点监督不力有可能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使用不达标的电源线,有引起短路甚至火灾的危险;使用50元一米的音频线和300元一米的音频线相比,声音的传输质量有明显的区别。安装调试我们需要完成多个步骤。第一,确定设备的摆放位置。这个很重要,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不易移动的设备以及对运行环境有特殊要求的设备更要认真考虑。第二,根据要求定制专用的工作台以及固定支架。第三,制作专用的连接线。第四,在认真检查设备连接后就可以通电试运行了。第五,进行综合的调试,解决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8项目验收
数字音乐制作室项目的验收有两个重要的部分。首先,对设备的型号以及数量做仔细的核对和清点。接着,测试设备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最后,检测所有的东西,包括装修和设备是否达到设计标准。在项目的验收完成之后,整个实验室的硬件建设部分就完成了。
9培训
培训一方面要教会我们怎样使用;另一方面是让我们学会怎样进行维护。而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能充分的发挥实验室的作用,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风险管理
项目的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预测以及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项目能顺利完成的保障。我们要做好风险的识别和预测。我们的项目主要有一下风险:1)项目资金投入大,回报率低,可能领导层会有不同的审批意见。2)建设时的预算不够合理,导致现有资金不足以完成项目。3)装修材料不达标,影响整体效果。4)某些设备停产,无法从正常渠道购置,要出现变更设备的风险。5)多个厂家的设备组合在一起,有可能出现设备间的兼容性问题。
2.开放创业平台,为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保障
职业学校机电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不仅需要舆论导向,更需要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以及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第一,职业学校应开放学校实习、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自主设计、探索、科研和实验的有利条件,启迪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职业学校应为学生创设社会实践平台,如校企合作,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对成本、经营、规划、效益等创业必须要考虑的要素产生客观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丰富工作经验,为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以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依托,创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在实践中,职业学校可首先整合社会资源,让学生了解资金链的始建、运作和产出效益,如此,既能有效解决职业学校的师资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创业的主动性。
二、高校学报对优势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
1.促进学术人才培养
开展优势学科建设,关键在于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形成学术梯队。高校学报承担着传播、更新学术理论知识,传递学术资讯,集成学术思想的重任,对于培养学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刊发科研论文,将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发表出来,在学术界内外进行充分地交流,从而提升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促进优势学科建设,培养学术后备力量;二是通过发表教学改革类的文章,探讨优势学科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从而在理论上为提高优势学科的教学质量提供可能;三是高校学报在审稿、用稿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批科研能力强、研究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作者,并能以发表其论文的方式对其进行学术能力的培养;四是通过高校学报这块园地,可以使各种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进行充分交流,从而将校内外的教师及科研工作者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其能互相交流思想和成果,共同提高科研能力。
2.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及时促进最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高等院校优势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支撑和保障作用,可以增强高校优势学科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学报是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转化为科研成果的桥梁。首先,和出版专著相比,高校学报一般为双月刊或者月刊,出版周期较短,能更加及时地将教师和科研人员最新的学术成果发表出来,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优势学科的培育与发展。其次,学报对学术信息的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可以将本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及时发表出来,展示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发表国内外高质量、高水平的原创性论文,使本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及时获得科研信息和资讯,拓展视野、启发思路、借鉴方法、了解现状,有力地推动自身的科研工作。
3.引导学术研究方向
学术性是高校学报的本质属性,但是,高校学报不仅可以展示校内外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术研究的潮流,为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指明研究的方向。一方面,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学报编辑与相关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联系较多,长期以来获取的学术信息也较多,因此学术视野较为宽阔,可以为校内从事优势学科建设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学术界的新情况和新亮点,帮助其发现学术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有利于其树立前瞻性的思维,推动学科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有的学报编辑同时又是高校某一院系和学科的兼职研究人员,与校内教师和科研人员有着工作上的合作关系,这种情况使得学报编辑能较深入地了解校内学科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思路,从而在进行刊物编辑的时候能有意识地编发一些学术质量较高,创新性较强,对校内优势学科建设有借鉴意义的稿件。
4.促进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
学报是反映学术信息,展示学术成果的园地,在学术交流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首先,高校学报是目前进行学术交流的最佳平台,是各种学术信息的“集散地”,学报通过刊发国内外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传递学术信息,展示最新的理论成果,开展学术争鸣与讨论,有利于促进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其次,高校学报往往联系有一大批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作者,学报通过组织作者联谊会等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作者之间的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为其搭建进行科研合作的平台。
三、学报工作促进优势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1.基本思路
(1)坚持特色办刊之路。刊物特色是一种刊物区别于另一种刊物的标志,是刊物的“身份证”,也是其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学报要从本校和本地学科优势出发,注重将学报的历史积淀性和时代延伸性结合起来,突出学报在某个学科、专业和领域的优势和特色,精心打造特色栏目,编发反映优势学科理论成果的文章,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增强学报特色,提高学报的影响力来推动相关学科建设,为其提供智力支持,提升其教学和研究水平。
(2)坚持“开门办刊”的理念。高校学报要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冲破以往所谓学报“内向性”的框架,广开稿源渠道,广纳名家名文,拓宽学术视野,不断提高学报学术品位,将“专家办刊”和“开门办刊”结合起来,学习国内外优秀刊物的办刊经验,努力打造学术精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只有如此,才可能为校内优势学科建设提供一流的、具有创新性和借鉴意义的学术信息和资讯,为校内外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术发展与繁荣。
(3)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提高质量是学报发展的生命,高校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始终坚持把质量管理摆在重要位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报出版发行的质量保障体系,严格保证学报的审稿质量、编校质量、排版质量和印刷质量,通过刊发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来提升学报的品位,提高学报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只有学报的学术品位得到提升,才能够为学校的优势学科建设提供支持。
2.以学报工作促进学科建设的措施
(1)做好审稿、用稿工作审稿是高校学报编辑出版中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高校学报审稿要及时,把握好尺度,坚持三审制原则,建立健全审稿体系。在此基础上,应该根据本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发展情况,适当向涉及此类学科或有相关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倾斜,优先发表其论文,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报的影响因子,契合了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学校相关学科的建设。例如,《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近年来根据自身的实践和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在坚持审稿原则和标准的基础上,遴选和编发了一批涉及“现代远程教育”和“高职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了学者和教师的好评。
(2)做好组稿工作当前,稿源紧张是不少学报编辑部面临的主要困难,成为阻碍高校学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此,高校学报应破除“等米下锅”、坐等来稿的传统做法,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地拓展稿源。首先,应该加大向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约稿的力度。高校学报应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约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向学报赐稿,在学报开设“专家论坛”专门刊发其文章,同时向其支付一定数额的稿酬,优稿优酬。例如,人文社科类期刊可以向全国知名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等约稿,甚至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一期或几期的笔谈,并着力建设学报“专家作者库”。其次,学报编辑部应主动了解学校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发展状况,长期跟踪其科研进展情况,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一批涉及该学科领域的校内外稿件,尤其要注意采用观点新、角度新、有深度,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俱佳的稿件。这一方面可以及时地将本校取得的科研成果展示出来,促进成果转化,反映学校的科研实力与成就,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校内相关学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借鉴。
3.打造特色栏目
特色专栏有利于展示刊物的个性,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吸引优质稿源。目前,业内一些学报之所以办刊出现困难,有的甚至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就是因为其办刊缺少特色,不具备比较优势。实际上,学报突出办刊特色,打造特色栏目不仅有利于校内优势学科建设,而且对于学报自身的发展也意义重大,因为一旦校内的优势学科做大做强之后,就能为学报特色栏目的打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稿件。在这方面,一些大学的学报已经进行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例如,《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精心打造的“人类学研究”栏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首批名栏建设单位。打造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摸清学校学科建设、师资人才等情况,合理地设置栏目,精心打造,推陈出新,编发一批反映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科研成果的稿件,充分体现本刊物的学术风貌和品位。二是做好选题策划工作。要根据学报和学科的特点,努力寻找新的、具有学术潜力的生长点,策划一些反映该学科前沿学术成果的选题,将学术特色、地方特色和形式特色结合起来。三是树立精品意识,主动向该学科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和教授约稿,以体现该学科最新、最高的研究水平,引领学科发展方向,推动优势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