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音乐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8 11:31: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音乐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音乐教育论文

篇(1)

音乐教学设备是保障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国家级贫困县的学校中,大多数学校没有多媒体音乐教室,上课多用黑板进行教学,少数具有多媒体设备和电子琴,且这些设备还有许多需要申请才能使用或已经坏掉的,而打击乐器以及其它各类乐器更是少之又少。90%的中小学校所具的教学设备达不到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对于音乐教学设备的要求,对良好教学效果的产生无疑是极大的阻碍。

2.音乐教育观念陈旧。

海南省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课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唱形式,教师领唱,学生跟唱,直至将一首歌曲唱会,一堂音乐课便结束。在调查中问及是否严格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时,有80%的教师选择:否,偶尔教课本外的歌曲。只有20%的教师选择:是,按照课本逐课教学。音乐教学应当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避免出现“随意”的教学情况。将音乐课定位于教唱课,与新课程基本理念相背离。

3.音乐教师业务水平难以跟上学生的学习需求。

海南省贫困地区任教的音乐教师基本为海南籍,这些教师教龄普遍偏高、知识更新慢、知识技能偏低、课时量大。在回答学过何种乐器时,有一半的教师没学过任何乐器,1/4的教师学过三角铁等打击乐器,学过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教师仅占1/4,表明音乐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偏低,且难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在回答上综合课一般采用哪种方式时,仅有一位音乐教师能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其余教师皆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法。这样产生的效果是学生在上课时只能勉强进行课堂互动。教师的业务水平亟待强化提高。

二、海南省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对策

1.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俗话说得好:根深叶茂,树壮果稠。贫困地区音乐教育的根基在于音乐教学设备的完备。国家和海南各省、市、区的相关艺术教育部门应当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解决教学设施配置不齐全这一问题。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海南农村贫困地区音乐教师应当结合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学会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因地制宜的丰富校园文化。首先,该地区有一半的黎苗族居民,应当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其次,海南有许多热带仅有的植被,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这些植被制造成乐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创造性思维、还能创造演奏绝无仅有音色的乐器。

2.树立开阔的音乐教育视野。

利兰提过:“生命在思想发展中得到延长,因为思想是衡量生命的尺度”。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用深度、长远的眼光看问题。首先,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都应当正视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地位。其次,海南省农村贫困地区音乐教师应熟悉“新课标”,能按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各个音乐教学领域,正视课外音乐教学活动的辅助作用,积极开展各类课外活动。第三,各大媒体应当慎重选材,多选用健康向上的音乐。总之,音乐教育靠音乐教师教授出一堂堂优秀音乐课的同时,需综合所有外在的环境对音乐教学的影响,并用深远的视野来对待。

3.以教师为核心推动音乐教学整体水平发展。

提高海南省农村贫困地区音乐教学水平关键要素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相关部门严守教师招聘关卡,招收知识技能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综合水平强的音乐教师。第二,提供给任职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机会,使知识技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第三,开展优秀音乐教师、教研员进课堂,为该地区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提供“量体裁衣”发展建议。第四,积极开展音乐教师职业技能比赛。

篇(2)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美国一科学家对学生做了多次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坚持听十分钟音乐的学生,比不听音乐的学生智力得分要高得多。许多先进的中小学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表明: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大力发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作为一名接触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在此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作分析,请方家教正。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管理者意识落后,师资队伍缺乏,理论水平较低,教学设备简陋,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笔者最近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某地农村音乐教育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1.师资队伍紧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A的基本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据调查,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若按每校配备1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尚需60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2.教师素质低下。

为解决目前音乐教师紧缺问题,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作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在农村中小学只有三分之一的音乐教师学历达到了基本要求。

3.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观念淡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音乐教师待遇差,在评职晋级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师,挫伤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没有上过几堂音乐课。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使气氛活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4.教学设备简陋,经费投人太少。

笔者对某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作了一番调查了解,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300多所,教学设备情况是这样的,钢琴1台、风琴50台、二胡10把、打击乐器95件、演出服装200套、录音机150台、图书资料500册、音像资料300张,专门音乐教室20间,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各学校对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更谈不上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基础,面对音乐教育师资紧缺,领导部门不重视,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低下,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投人,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中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状态是当前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当务之急。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近年来,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用音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净化思想品质是行之有效的。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多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制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目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按照音乐教学大纲要求开设音乐课,积极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2.增加投人,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人,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人,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I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阅览室也应配置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3.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的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4.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标准的弹性尺度。

5.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中,开展了一些教学实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让学生学好理论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社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阔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才能,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小学音乐教育.杭州:浙江文联创意图编总社,2000,3.

篇(3)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落后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观念都相对严重落后。有些小学将升学率作为教育目标,从而忽略了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生的学科中音乐课被划分为所谓的副科,大部分音乐课都被语文课、数学课所占据,有些农村小学的小学生几乎没有上过音乐课。有些小学虽然设置了音乐课,但是音乐的教学观念还存在很多误区,比如有些教师的音乐教学以教学生们唱流行歌曲为主,并没有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系统专业的教学。还有些教师将音乐课作为学生们的自习课,音乐课如同虚设[1]。这种种现象,都是由于音乐教育观念落后,没有音乐教育意识所导致。

2.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农村教学条件较差,并且发展平台较窄,所以大部分年轻教师都不愿意都到农村学校发展。就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而言,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引进了不少音乐专业的教师,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影响,再加上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很多教师都会选择跳槽或者改行[2]。就目前而言,农村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严重缺乏专业音乐教师,由于音乐教师严重不足,所以很多小学的音乐课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教学。兼职教师更没有先进的音乐教学观念、专业的教学水平,所以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也只是止步不前。

二、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改进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想要学校转变音乐教育观念,首先就需要学校对小学音乐教育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各级领导应该加强小学音乐教育的宣传,促使我国农村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都能高度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思想观念,才能有效解决制止小学音乐教育的突出问题。首先,农村教育部门应该将小学音乐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上,积极关心和支持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发挥发展。其次,学校要积极响应相关部门的教育要求,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学生的音乐课开展,只有学校能够将音乐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来看待,教育工作者才会积极投入到音乐教育中。

2.增强师资力量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师资队伍到各大专业音乐学院中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小学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另外,学校应该引进一些专业的音乐教师,专业的音乐教师具有创新的教学理念、专业的教学水平、丰富的教学方法,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同时,学校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来留住专业的音乐教师,比如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生活条件。在很多偏远山区学校中,有大量的教师选择到山区进行支教,这种行为并不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待遇,而是他们有一种奉献精神,因此,農村学校也应该积极宣扬这种精神,促使农村音乐教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3]。当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越来越强,音乐教育的专业水平也能得到质的提高,进而促进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3.加强音乐资源配置

篇(4)

中师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因故由镇完小调到了乡下中小学任教,使他远离音乐课堂达三年之久。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自学歌曲创作,并陆续在省级音乐刊物发表和在电台录播了几首歌曲作品,于是,他对音乐教育又多了一份眷恋。他经常这样告诫学生:“不与人比较,那叫消极,那就没有进步的动力;但比较并不意味着与人相争,与人争,往往争的是虚荣,争的是一口气,争的是自己不该得到的东西,因为属于自己的利益用不着去争,不属于自己的荣誉地位则是争不来的。”正是由于他对音乐教育充满了爱,对生活充满了正能量,他从音乐教育中获得了无比的快乐,体会到了音乐教育带给他的生命价值。

在《守望音乐教育》一书的附录中,郭声健教授对《艺术教育论》有过专门的解读。郭声健教授作为国内培养的第一个专攻艺术教育学方向的教育学博士,较早涉足了艺术教育规律的探索和研究。《艺术教育论》这本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出版的博士论文,提出了“中小学艺术教育为审美教育而存在”、“艺术教学三原则:参与、融合和愉悦”等观点。这些理论的提出,得到了论文答辩会专家的充分肯定:“从若干时间来的理论徘徊中,拔群而出,富有创见,堪称精彩之笔”;“论文逻辑严谨,观点具有新意,结论正确,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研究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艺术教育论》出版后,被确定为“园丁工程”中小学艺术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和部分省市音乐教师的必读教材。

艺术教育规律的掌握、教学原则的提出,是他多年扎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长期从事音乐教育研究、虚心向一线音乐教师学习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经验是教育规律掌握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教育规律可以指导个体实践。郭声健教授着眼于音乐教育中个体实践的每个细节,从细微处入手,从音乐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入手,鼓励教教学“用心”、“入情”,鼓励“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老师、学生的能动性,发挥音乐课程中“享受音乐”的特殊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充分地享受艺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他的理念和指导,让许多一线老师受益,也得到了音乐教育理论界的好评。

篇(5)

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农村,农村音乐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进行思考,探讨农村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提供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这些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备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农村学校为了缩减财政支出,尽量聘请代课教师。教育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工资较低。而一部分音乐教师也因没有课,在年终考核时没有机会参加考核,这些导致一些音乐教师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有些老师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都转教语文或数学,导致音乐教师队伍严重流失。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村的一些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或多媒体音乐教室,也没有完备的音乐器材,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育观念陈旧、滞后

在较偏远地区一些农民的生活还有问题,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多余的钱去学习知识、学习音乐。即便是想让孩子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音乐,他们觉得不能创造财富,所以他们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去学习。只有文化课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学生家长更看重学生文化课的成绩,没有认识到音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孩子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

由于学生家长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所以,学校一方面考虑升学率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家长的“重望”之托,它们以抓学生成绩为主。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学校就会为了升学率放弃,甚至牺牲一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课程和活动,音乐课就是其中一个牺牲品。一些学校拿教学成绩作为老师的考核标准,一些老师用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这一连串的排名不由自主地会让学校、教师、学生都觉得走到哪里都是文化课最重要。音乐教育在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升学考试不考音乐,所以平时可能还有音乐课,而一到临近期末,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去。

作为中小学生,他们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一些学校讲升学率,家长期望他们跳出农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也会重视文化课。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也只是通过电视、录音机等这样一些媒介,认识到的也基本都是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其实,对于本民族的民歌、民族乐器等,他们应该多了解、应该了解的知识却从未耳闻,更谈不上喜欢与否。

因此,在农村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是模糊的。

3.师资力量缺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支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交通、通讯、文化等与城市相比较落后,所以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

现在,农村较少数学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大多数音乐教师都由语文、数学或其他科教师兼任,这些兼任老师绝大多数也都是半路出家,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音乐课教学形式单一、气氛不够活跃,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而那些专职的音乐教师,也会因为教学设备不完善而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到没有用武之地。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家统编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

二、发展农村音乐教育的对策

1.转变农村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可可有可无,等闲视之。”所以,必须要改变长期以来影响音乐教育向前发展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改革考试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还不够好。要对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进行教育,使他们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让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培养的思想。还要鼓励学生家长参加一些社会艺术活动或民间艺术节,使家长切身体会到艺术的美和音乐的美,使他们明白音乐教育在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塑造孩子心灵的重要作用。

在改变社会、学校、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随之改变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评价机制问题。当各方都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时,便不会再以单一文化课成绩来衡量学生和评价学校,这样会激发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2.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需要投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对农村音乐教育进行投入,逐步建立多种渠道,来筹措农村音乐教育经费机制,解决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教室,配置音乐教学器材,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样,一些音乐教师才会安心扎根农村,在农村音乐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3.优化农村音乐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且目前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首先应该稳定在职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音乐教师的定期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综合音乐素质。发展有音乐爱好的其他课程教师,鼓励他们加入音乐教师的队伍里,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从而壮大农村基础音乐教师的队伍,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当然,单靠农村音乐教师的自我补充和自我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高等师范、中等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专业教师到农村去作讲学、作兼职,这样有助于他们了解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农村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然后再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便不至于使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同时要鼓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去建设农村,毕竟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少部分,城市学校所需的音乐教师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到农村去的观念,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负担和困惑。另外,相关部门对这样的毕业生在生活上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4.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在农村,要保存传统音乐文化就必须从农村入手。对于农村音乐教育来说更是便利,对传统音乐文化触手可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音乐资源。

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适合农村的特点,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共鸣。例如,淳朴高亢的西北民歌、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豪迈热烈的北方吹打等,这些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更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学生的感染也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一些本地的民间艺术家到学校进行演出,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使他们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这样既丰富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要实现21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科教兴国,一定要狠抓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一方面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这是物质基础与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长要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改变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伟大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诸多现实困难,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邬志辉,任永泽.精神培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使命[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篇(6)

师资是关系到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相信在诸多的大、中城市的音乐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已经很幸福得感受着有趣的音符,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了。教师良好的音乐素养是学生接受音乐熏陶的源泉。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然会有许多的迷茫和不解。假如教师本身音乐知识缺乏或对音乐没有科学的认识,学生必然要受到影响。因为老师能力有限,学生可能感受不到阳春白雪的高雅意境,审美情趣停滞不前,阻碍了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力。

笔者走访了宿州地区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在现有的音乐教师中,具有音乐教育专科毕业以上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失衡,学历、职称相对偏低。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来看,农村中学音乐教师要好于小学音乐教师,中学音乐教师基本都能较为熟练地操作一至两样乐器,小学音乐教师大部分不会操作乐器。识谱方面,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一般只能视唱简谱。从音乐教研活动和科研情况来看:大部分没有参加过任何的音乐教研活动,其中只有只有少数人撰写过音乐教学论文且并不经常撰写,从未撰写过音乐教育论文的音乐教师占被调查对象的很大一部分。

音乐师资培养数量相对较少,加上该地区在音乐师资配备上潜意识里遵循着“先城区后农村;先中学后小学”的原则,应该是造成该地区农村中小学目前音乐师资状况的一个直接原因。据笔者了解,安徽省于1997年实行音乐专业高考全省统一考试,并于2000年扩大音乐师范类招生规模。而在此之前,每年全省音乐师范类本科和专科招生规模加起来不足200人,并且培养目标不明确。如:1996年全省音乐师范本科层次招生仅为87人,专科层次招生为60人。如此小规模的音乐师范生培养规模是远远不能满足全省的中小学的音乐师资需求的,加上每年毕业生中还有相当部分改行从事其他非中小学音乐教育职业,实际上仅极少数人能真正走上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而且,在音乐师资配备上无形中遵循着“先城区后农村;先中学后小学”的原则,即使这几年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短时期内还是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问题。所以造成了农村中小学合格音乐师资的大量缺乏。

硬件设施

一提到音乐,人们常常能联想到宽敞的音乐大厅,崭新的三脚架钢琴,优雅的提琴或各种典雅的民族乐器,还有气质华丽的歌唱家或演奏家。这些场景只能是农村音乐教师的梦想。在宿州一些乡村学校,因为对音乐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更多的音乐教学设施。没有音乐教室,没有好的音响,没有钢琴,甚至连电子琴、风琴也没有。他们只能靠唯一的一架手提录音机进行教学。有的连录音机也没有。只能教师教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而在城市里的许多学校愈来愈重视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质量上乘的音乐教室在增加,多种音乐器材的销售势头良好。越来越多的家长忙于为自家的宝贝准备优质的学习工具及优越的学习场所。这些现象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也只是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风景罢了。在诸多的农村,优越的学习设施却只是海市蜃楼。而宿州地区农村的中小学的教学设备更加的简陋。有的小学的教学设备除了粉笔就是黑板,更很难找到专门的音乐教室了,更别提常见的一些乐器了。

学生素质

由于应试制度的驱使,大部分农村教师都认为音乐不是升学考试科目,便挤占音乐课的教学时间,这样无形中给学生认为音乐课可上可不上的一个心理暗示。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下降。有些是为了松弛一下被众多作业搞得很紧张的神经,有些是想利用音乐课发泄一下情绪。因此,音乐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气氛太“活”,有的学生趁机“捣乱”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若教师过分严肃又使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不参与配合,教师演独角戏,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加之农村学校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够,总认为音乐是副科,经常为语文、数学让道。稍微边远一点的学校,音乐课名存实亡,使许多音乐教师中途改弦易辙,从事语文、数学教学。而有些学校由于音乐教师缺乏,让一些爱好音乐的教师兼任音乐课教学。因此他们是一种应付心态,能把学生管住就行了。如此种种,严重阻碍了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学。笔者一直认为音乐是大多数人本性就喜欢的,就像三字经里唱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样,孩子们多数还是对音乐有好感的。经过对宿州某农村小学的学生访谈得知,大部分同学很喜欢音乐,他们喜欢动画片的主题曲,喜欢哼唱一些陈旧的流行歌曲,来自乡村娃娃的别样的音乐审美及大胆的歌声有时会让我们感到些许的无奈和惆怅。

在一次经过一所小学时发现可爱的孩子队列中,如果偶尔有谁想起一段熟悉的旋律,几个人就会聚在一块哼唱,那份快活劲儿真是不亦乐乎。所以,即便没有完善的音乐课,同学们依然有着对音乐的向往和热爱。谁能说得准这些自娱自乐的孩子群中有没有被埋没的音乐神童呢?

比小学生年长几岁的中学生就矜持得多了,他们不会很随便的大声喊唱。有很喜欢听音乐的学生会带上自己的耳机默默的学唱。中学的这些音乐迷,所爱好的也多是些流行歌曲。中学比起小学的优越之处在于有了专业音乐教师。所以农村的中学偶尔会较系统地学唱一些歌曲。只是学生缺乏对基本乐理和歌曲背景的理解,还有学生的视唱能力较差,所以对当地的学生来说,一首歌学起来较吃力,甚至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导致有些学生逃课或者课堂上睡觉、写作业等等。总之,当地大部分的中学生没能掌握到基本的常识性的音乐知识,有些对音乐很感兴趣的学生,想更深入地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也没机会。

篇(7)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02-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全面修订与实施,现行的高师教师教育课程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时期对音乐教师的要求,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无疑是当今高师音乐教育必须面对和深思的问题。面对基础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高校又将如何迎接这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拟就广西艺术学院如何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实践型音乐教育人才进行探究。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学习条件优越,学术气氛浓郁,为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现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成为从事音乐教育、音乐教学研究和音乐普及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先博后深、多能一专、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

一、以课程改革为载体,调整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社会对艺术教师素质的要求,学校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与调整。在课程结构上重点围绕“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三大板块,提出以“声乐”、“钢琴”、“舞蹈”、“合唱指挥”、“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教育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八门必修课程为核心课程,形成了以知识、能力和素养为主线的既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又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课程体系。

第一板块:通识教育课程板块。本板块可由以下课程组成:“两课”、政治经济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艺术概论、文学与写作等主干课程。

第二板块:学科专业课程板块。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本板块可分为两大类主干课程:一是音乐基础理论类课程。主要开设乐理、和声、音乐欣赏、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概论、配器等主干课程。二是音乐专业技能类课程。主要开设声乐、器乐、舞蹈、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等主干课程。

第三板块:教师专业课程板块。教师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主要培养音乐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等要求,本板块课程结构可分为以下四大类主干课程:一是现代教育理论类课程。主要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中外教育史、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等主干课程。二是学科教育类课程。主要开设:音乐教学论、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教材教法导论等主干课程。三是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开设微格教学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主干课程。四是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开设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艺术、书法与板书设计、班主任工作技能等主干课程。

调整后的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繁重、内容陈旧、知识重叠的结构,既加强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与渗透,又提升了学生未来从教技能。

二、加强实训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未来的教师市场所需的是既有现代教育思想文化素质,又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既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手段,又有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教育工作者,而这些素质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师范性与学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专业性与文化并重的教育,加强学生教育教学理论修养的培养与技能的训练,提倡职前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并在学习备课、编写教案、试讲、自弹自唱以及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给予认真的指导和提供实训机会,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熟练掌握并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人才的需要。

(一)强化教学技能训练,提升从教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如何“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师范生如能在职前接受严格而有系统的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将能较好地帮助他们提高从师任教的能力,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掌握过硬的教学本领,顺利走上教学工作岗位。

传统的高师教育注重学科专业技能教育,而忽略教师职业技能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将教师所要必备的教学基本技能纳入课堂教学训练,收到较好效果。一是依托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法、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艺术等课程,开展“说课、评课”、“微格模拟教学”、“我是小老师”等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在角色的转换中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得到更好地拓展和延伸。二是借助“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和“全国高师五项全能大赛”活动,提高师范生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意识,为今后走上讲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从教热情。三是举办“中小学音乐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使学生熟练掌握音乐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技术,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保障。

(二)注重教学实习,掌握过硬本领。教学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是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其四年大学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质量。因此,高师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习工作,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掌握过硬的教学本领。

第一,修订和完善“教学实习”实训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毕业生实习手册》,使实习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大纲”的指导下,有明确的依据和统一的标准,确保教学实习质量。

第二,积极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机会,根据课程需要,每学期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实习基地观摩、听课、开展课外音乐活动,让他们实地了解和考察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流程,明确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师职责,为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鼓励学生在教学实习中敢于创新,勇于进取,对那些传统的、刻板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敢于说“不”,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设计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情景,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加强与实习学校和指导老师紧密联系,为学生配备校内一名教学技能指导教师和校外一名实训指导教师,确保学生高质量完成教育实习任务。

第五,建立以二级学院领导为首的实习领导小组,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师生要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任务和要求,加强实习的监督与检查。

第六,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优质服务。

三、开发本土资源,彰显办学特色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注重充分利用本土艺术资源,坚持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渗透到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努力彰显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第一,开设了一系列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广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唱家乡的歌、本土音乐教学设计与评析等。

第二,努力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来,如钢琴课引入了广西各民族音乐素材和根据广西本土民族民间音调等创作《Do Sol Re――白裤瑶印象》《刘三姐主题幻想曲》等,声乐排练课运用了大量广西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民歌和表演形式作为教材进行教学,如大新壮族民歌《夜了天》、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歌《仫佬情歌》、苗族民歌《敬酒歌》等。

第三,每年三月份组织音乐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到区内开展为期十天的音乐采风活动,学生把搜集回来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和美术素材,在《歌曲写作》课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创编并演出原创音乐舞蹈《田野音乐风》――采风音乐、舞蹈汇报晚会,极富专业特色。

因此,将本土音乐与专业课程学习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历史、经济与发展,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能有效推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广西艺术学院在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如何进一步凝练优势,理顺关系,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艺术类师资课程体系,仍然是学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在职前教育方面,教师教育专业扩招后就业压力增大,需加强就业指导和拓展学生的就业平台;师资力量仍需不断加强,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多种实践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职后教育方面,应增强地方培训覆盖面,在地域和培训对象方面予以拓展,使更多的艺术教师获得培训机会,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艺术教育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让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农村中小学对音乐教育给予重视,使农村艺术教育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学院需要出版一套实用性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本土教材。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音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新课程,给高职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办学经验的不足,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状况还不尽人意。如何发展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问题值得探讨。

1.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培养方向单一

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职业培训的主要机构,实践中以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为主,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各种技术人才。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应该培养什么人才、输送什么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一成不变,而是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改变的。音乐专业也是如此。

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师范、技校等中专学校转型过来的。由于先天不足,音乐教育还不能像其他专业那样有很大的改变,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置及授课的方式上都是继承了一贯的师范性,除了培训基层音乐师资外,对市场的其他需求环节和学生的就业心理都不了解,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训措施,因而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极大地制约了音乐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1.2教学科研滞后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教育科研的意义越来越为大家所共识。它不但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更是发展和完善学科理论的需要。因此,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科的前途和命运。[1]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科研的滞后始终成为音乐专业发展的瓶颈。

首先是教师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变化。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教师忙于“炒更”,或在校外带学生,或到歌舞厅唱歌,或忙于各种演出活动,为了赚钱,他们很难有时间静下来研究教学,更谈不上搞什么科研,写什么论文了。在各大城市的购书中心,你会看到很多歌曲集、琴谱等东拼西凑的书籍,却很难找到一本有学术参考价值和独到见解的音乐教育论著,整个专业科研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是一贯形成的惰性。大多数教师都没有科研意识,认为做教师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而已,甚至连备课都不认真,根本就没想到要作调查研究,要出教研成果。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

最后,机制的不健全也是科研滞后的重要因素。大多数高职院校被资金、生源、师资等现实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去顾及这些业务上的问题。

1.3教学与社会脱节

一直以来,音乐教育除了极个别的重点音乐院校设有表演系之外,其他的院校基本是以师范专业为主的。这就明显地限制了专业的发展空间。即便是设有表演系的院校,其教学也明显与社会脱节。当今音乐市场明显以通俗、民族唱法占主导地位,除了极个别的大型演出外,很难看到传统音乐的影子,在一些中小城市就更加明显了。中央电视台这几届歌唱大赛的获奖歌手,通俗组谭晶的歌声传遍长城内外,妇孺皆知;民族组的王宏伟唱响大江南北,无人不晓。而美声组的歌手连名字都很难让人记住,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再看一下音像市场,除了堆积如山的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外,古典音乐也很难找到相应的位置。这不能不说这是教育与社会脱节的悲哀。

高职院校也莫不如此。诚然,师范类是一块大蛋糕,我们必须去争取,但社会上需要音乐的地方的确太多了,如歌舞厅的歌手乐手、一些简单的音乐制作、为企业、单位作曲填词等,只要我们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有目的地培养人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也一定能办得有声有色。

2.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的意义

针对上述弊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实施高职院校音乐多元化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实施多元化教育,可以拓宽专业的生源渠道。发展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不但可以拓宽专业渠道,避免了原来一只脚走路的不利因素,获得更多的学生资源;而且在社会培训方面,能更多层面地网络音乐爱好者,为专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学生就成不了学校,更谈不上专业的发展;拓宽生源渠道,学科就有了生存的基础,教育就有了发展的空间。

其次,实施多元化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空间。由于原来培养方向的单一性,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地方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在就业上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发展音乐教育,设置对口的专业,从原来的纯师范性,拓展到社会娱乐、舞台表演、旅游公关、社会音乐生活以及多学历发展各个层面,广开就业门路,这不但有利于专业的生存发展,而且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

第三,实施多元化教育,是社会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审美情趣也在发生着变化,广大的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之后,都有艺术参与的需求。原先仅有的音乐教育体系已不能够满足人们音乐素养日益增长的需要,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可以实现广大群众的艺术梦想。

第四,实施多元化教育,是音乐教育本身的需要与跨越。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育都是以培养音乐高端人才为主的,在模式上也就是师范和表演两个专业体系,培养目标跟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实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无疑给传统的高等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

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对策

根据音乐专业自身的学科特点,现在不少毕业生甘做自由职业者而主动放弃专业单位的工作。随着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和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将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要更多的走向大众,面向基层;因而未来音乐类毕业生就业趋向将是多元而不是一元的。因此,要发展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拓展音乐教育的生存空间,就必须走多元发展的道路。[2]

3.1立足师范性,抓好师资培训

师范教育永远是个大市场,立足师范性,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生存的基础。从生源角度看,地方基础音乐师资仍存在很大的缺口。对108所普通中学、795所小学和195所幼儿园中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普通中学有专职音乐教师的有86所,占调查总数的79%;小 学中有专职音乐教师的仅有382所,占48%;而幼儿园的师资大都来源高中或幼儿师范学校,基本都是以包班的形式上课,不存在专职与否的问题。从城乡区域来看,城镇的音乐师资相对饱和,而广大农村地区就严重短缺了,有些学校的音乐课由其他科教师兼任,有的干脆就不开音乐课,这在山区尤为严重。加上每年都有一些教师退休,由此可见,音乐师资的培训仍有很大的空间,只要抓住机遇,高职院校在基础音乐师资的培训上应该大有可为。

另一方面,立足师范性,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刚从师范学校或其他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教师配置、教学设备、课程编排及培养思想上都有一贯的师范性,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避免资源浪费。

因此,立足师范性,确立师范教育的基础地位是最切合实际的,它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2增加流行音乐元素,面向娱乐市场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人才自由流动。就业制度逐步走向市场,并开始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单位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的新机制。[3]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原有的卡拉OK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娱乐生活的多元需求,众多的娱乐场所在歌手和乐手上还有很大的缺口,尤其是熟悉电子声乐和懂得电脑配器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有一位从事乐队工作的同学,他就职于最高级的一间歌舞厅,除了正常的上班外,每天晚上还要跑几个场子。从表面看好像是为了增加演出收入,但从深层去分析,就凸显了这方面人才的短缺。因此,看准市场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把流行音乐请进课堂,有目的地培养一些流行歌手、民族歌手,开设电声乐培训和电脑作曲等新课程,不仅可以拓宽专业的生存渠道,获得更多的生源,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多重选择的机会。

3.3发挥学科优势,走跨学科发展道路

所谓跨学科发展,就是在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开设本专业的课程。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知识性、技术性、情感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在高校的学分选修和双学历培训两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高等教育几乎都采用学分制的管理办法,除了必修课要达到足够的学分外,选修课也要取得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在选修门类上,音乐教育专业可以开展独唱辅导、合唱队训练、键盘乐、民族器乐、电声乐等课程,以其独有的娱乐特性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在众多的选修课中赢得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就业人群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一种工作干到老了,也不可能凭一门手艺干一辈子,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提倡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到处找工作的人,往往腰缠几张文凭,也只有这样才能多些机会找到工作。

音乐教育具有实施双学历培训的优势,因为音乐教育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首先,它不需要死记硬背,在学生的学习时间上提供了可能;其次,音乐特有的娱乐功能,可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再次,音乐教育具有可动手操作性,符合大学生活泼向上的年龄特点。因此,把专业课与基础公共课合理安排好,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多修几门音乐专业课,获得多一张文凭,这对大学生来说也是梦寐以求的。因此,实行双学历培训,对拓展高职音乐教育来说,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

3.4开展社会音乐教育培训,实现教育产业化

实现产、教、研的有机结合是高等职业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法宝。社会培训是音乐专业走向社会、推销自己、获取效益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开展社会音乐教育培训,大体可分为学历提高培训和兴趣培训两种。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日益提高,学历达标成了教育界的时尚话题。如幼儿园教师要达到中专学历、小学教师要达到大专学历、中学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等。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大可抓住机会,利用师资和设备的资源优势,在节假日搞些学历提高的培训:如幼儿师资培训班、小教音乐大专班等,从中提升自身的价值。

在兴趣培训方面,现在许多家庭都买有钢琴,年轻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完成功课之余,学点音乐以陶冶情操。因此,学校要抓住机遇,开设一些器乐培训班,开展一些合唱活动和音乐普及讲座等,为社会音乐生活提供教学和后勤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创收,为学校经济建设作点贡献;另一方面可以让专业走出校门,提高社会知名度,有利与专业的持续发展。

当然,社会音乐教育培训的项目还可以很多,甚至也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真正了解社会对音乐的需求,高职院校搞音乐教育培训是应该大有作为的。

3.5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大小课的有机结合

所谓合理利用好资源,就是把所有相关学科的教师、设备充分利用起来,避免无谓的浪费。合理利用资源无疑是办好一间学校的关键,这对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

前面提到专业设置的一些想法,在实施中应着重注意课程的整合。如乐理、试唱练耳、欣赏、合唱指挥等课可以采用公共课的形式,由固定的教师去授课;而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文史类的课程更可以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上;声乐、钢琴、电声乐、电脑音乐等技术课程可根据专业设置的需要由不同的教师上小课或小组课。在教室分配方面,可以有专门的教室供公共课使用,而小课则可在教师的工作琴房上课;同班的同学在上大课时在一起,其他时间可以上自己的专业小课,也可以自行练习,充分利用时间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9)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世界诸多国家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教育思想虽形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今又观之,感慨甚多,看似“古老”的教育思想,纵观今日之中国教育,这些教育思想对改变中国教育现状存在的弊端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之所以有如此之说,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教育思想观念的严重缺失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德育与智力教育,恰恰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重大漏洞,值得引起广大教育者和教育领导者的深思。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即是强调实行对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其主要教育思想是让学生实施“自我教育”的同时,要实施多方面的教育,诸如:智育、德育、劳动教育等,在其教育理论中,他尤其把道德教育视为基础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信念和理想,健全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其次。他的理论还特别强调智育这一重要环节,智育即“智力的教育”,其对智育的诠释是反对把填鸭式的课堂教育作为唯一的教学活动,“唯智也”苏霍姆林斯基对智育的诠释是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强调更重要的教育过程,他的这一理论比同时代西方的“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都要站得高、看得远,也比‘传统教育论’研究得更透彻,理解得更全面。

 

他把智育具体拟定为四个方面;首先是通过传统教学使学生掌握、积累科学知识,这是智育的根本;其二是发展智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的,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会抑制智力的发展,二者协调配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教育其三是培养智能。

 

即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发展智力、掌握知识和进行智力劳动所不可缺少的技能、技巧与本领,也就是培养从事脑力劳动所必要的手段和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要求培养的智能,既具有知识的成分,又具有智力的成分,还具有工具的性质培养智能这项任务,包含着全新的独创性的见解其四智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一理论的实现有两个必须的渠道,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另一个是科学知识与真理的掌握。

 

基于此理论,观今日之中国基础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首先是学校教育存在商业化的问题,个别学校教育存在道德教育的缺失,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唯利是图,寡情薄义的道德取向看似大学生人才云集,实质是缺失有用的真正人才,其后果是十多年的学校教育造成今曰就业艰难,缺少智力型,创造性的有用人才。

 

其次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教育的投人,而学生的学习卷人了高成本的漩涡,基础教育良莠不齐,滋生了教育的腐败,无形地对学生道德观念及教育形成了不良影响,乍看基础教育并没有被产业化,而实质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商业化倾向。

 

再者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城市与农村,学校与学校之间分三六九等,这些现象为教育腐败的生长提供了空间。

 

再者是基础义务教育面临的择校问题,看似平等,实则跟学生家长的权钱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关系,权钱决定了孩子能享受什么样的教育资源高校。虽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其招生意向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着基础教育的教学取向再次是应试教育成为了基础教育的主体,其道德、智力教育缺失,即使表面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停留在表象上,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学生正确的道德取向缺失、社会价值失落还有就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媒体的引导从某些方面颠覆了学生的价值和道德取向,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承担起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的责任,并使之走向科学发展的正途。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局部存在商业化倾向,道德教育相对淡化,应试教育体系急待整改完善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关键是思想文化的缺失长此以往,中国教育将出现令人担忧的恶性循环局面!

 

回归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教育极待拯救的问题是道德伦理的实质性教育,从孩子的教育初端开始,从小就让孩子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公民道德基础,亦即从小滋养其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从而树立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注重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在德育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认识美,在学生认识美的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它决定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方向,学性去影响学生的个性,意即以教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取决于其育者自身的优秀去影响学生个性在青少年所受的教育,所以学生的发展与定型。

 

在教育中要形成公民必备的基本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

 

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具有正确理论在今日中国之教育现状下,的修养和品质的学生应该是热爱值得诸位教育者深思,他为教学习、热爱劳动、不自私而且考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应该成虑别人的利益、富于同情心且具为我们广大教育者的崇拜图腾,有正义感。

 

其次是实施真正意义我们要呼唤摒弃利益至上的教上的智力教育,意即通过课堂教育回归学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培毛毳教授,硕士毕业于湖养智能,进而形成科学的的世界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从湖南观,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师范大学朱咏北教授,中国音乐成为真正有能力的智者,而不是学院访问学者,从教二十余年。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实习支教是师范生职前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较新模式,集教育实习与支教为一体,支教生有双重社会角色――学生与职前教师,完全处于一种准工作状态。2006年,新疆维吾自治区颁发了《关于做好实习支教试点工作的通知》(新高办[2006]30号)。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意义并强调各地应积极安排和接收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2008年1月31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印发了《师范教育司2008年工作要点》,其中第六条就是“进一步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从此,实习支教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开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在充分吸取各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自2006年9月起,首先从高师院校开展了实习支教工作,如: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教育学院、昌吉学院、伊犁师范学院等。

近几年,新疆各高校展开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为实习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据笔者查阅,从2010年至今,中国学术期刊网论文数据库中有关实习支教的文章有60余篇,这说明实习支教工作已经在新疆高校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习支教的意义

冯跃武指出在新疆多民族地区开展实习支教工作,为学生搭建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平台,探索出了一条全面、有效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途径,为深化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实践经验。王永亮作为实习支教的参与和经历者,发现在实习支教过程中通过角色转换使学生收获了成长,加强了学生、大学和受援地的沟通,同时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

二、实习支教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习支教的实践探索中,出现了种种困难和问题,林春燕指出实习支教学生存在语言交流存在障碍、缺乏对课堂的有效管理和掌控能力以及一线教师的专业指导、教学任务分配不均衡、实习对口率不高、生活条件艰苦、精神压力大、实习支教的实效被弱化等问题。刘月兰等列举了供需不协调,实习支教价值取向偏离的现实困境等问题。季茂岳指出对认清实习支教工作的本质以及实习支教的激励、协调、选派和配套资金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亟待解决。朱海霞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支教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如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不能学以致用、缺乏人际交往常识和实用性教学指导等。

三、实习支教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近几年,随着新疆各高校实习支教工作的广泛开展,涌现出大批学者和专家对实习支教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我区实习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韩光明通过对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实习支教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要按需设岗,落实专业基本对口;因地制宜,保证语言交流无大碍;加强培训,避免基层加负担和通过调研指导,使实习支教达到共赢的策略。权淑涵等通过对石河子大学实习支教现状的调查,提出保障实习支教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1.将实习支教准备动员工作具体化、持久化;2.着力提高师范生自身的素质;3.被支教学校有效落实实习支教工作各项制度;4.集中管理师范类专业,强化师范专业特色。徐春兰等通过对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几所大学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实习支教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1.做好总结,加大实习支教前的培训教育力度;2.受援方与实习者之间建立互帮互助关系;3.加强维吾尔语专业思想教育工作;4.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实践技能;5.充分发挥带队教师与指导教师的作用;6.努力创造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7.在实习支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8.完善和改进实习评价和考核评价体系;9.延长实习支教时间;10.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11.保证实习支教生的各类考试。冯跃武对新疆多民族地区开展实习支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1.加强对实习支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加强对实习支教学生的岗前维吾尔语培训;3.选派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实习支教;4.增强实习生和实习点安排的科学性;5.加强双语教材建设;6.注重实习支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胡洪强提出了:1.继续完善管理体制;2.适当增加实习经费的投入;3.加强实习生和带队教师的岗前培训;4.加大对实习生支教前实习态度的教育。马萍从实习支教生对受援学校实习工作、指导教师工作、带队教师工作、高校实习支教工作以及对自身表现五个方面的满意度做了调查与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1.建立师范生实习支教准备考核机制;2.适当增加实习支教经费的投入;3.加强带队教师的岗前培训,与实习生的沟通和交流;4.注重实习支教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马学海就南疆地区实习支教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1.进一步完善实习支教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实习工作顺利开展;2.加强岗前培训力度,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岗前培训环节;3.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全面保障实习的效果和质量;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适当增加指导教师数量;5.增加经费投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等建议。杨淑萍等指出实习支教所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影响着实习支教的质量,另一方面制约着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原本互惠双赢的实习模式出现了互损的苗头,故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实现支教生专业的对口对接,突破语言交流的瓶颈,强化学生管理,共创三方互助合作的机制是解决实习困境的根本出路。邢硕针对在实习支教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以协议的形式确定各方权责,逐步积累稳定和成熟的支教点;协调有关部门建立更多的激励与监督机制,改革指导教师选拔方法;正确客观地宣传实习支教工作,建立合理的学生激励机制以及改革现有实习支教学生分配编队法等措施。任翠针对新疆高校师范生实习支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将实习支教准备动员工作具体化、持久化;力提高师范生自身的素质;被支教学校有效落实实习支教工作各项制度以及集中管理师范类专业,强化师范专业特色等建议。

四、实习支教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实习支教生实现全面发展,坚定学生支教信念,实现他们责任与使命的必修课。孙秀玲等认为:实习支教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有效从课堂教育延伸到实践领域,从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是本研究的价值诉求。崔莲等指出:严格对实习支教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思想教育和管理,使实习支教学生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使学生的观念更加符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实现支教活动的成效。杨淑湘认为实习支教为大学生了解新疆,认识新疆,进一步提高民族F结的自觉性提供了鲜活的教材,成为践行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关明通过分析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思想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提出了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模式等对策。

五、内地高校赴新疆实习支教的实践探索

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鼓励师范院校委派高年级师范生到师资匮乏的边远农村地区中小学,通过“顶岗补缺” 的方式来完成教育实习和支教服务双重任务。李国栋、曹健、杨小晶、雷黎明、黄利秀等人通过对盐城师院、西北师范大学赴新疆实习支教调查研究,从缘起与内涵、举措与保障、成效与问题以及实习支教生的社会适应性、实习支教成绩等层面对之进行了专题探讨,分析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使得内地高校赴新疆实习支教探索有了前车之鉴。

六、实习支教的岗前培训

对实习支教学生的岗前培训,近几年越来越受到新疆各高校的重视。马昌秀等针对支教实习优缺点进行分析,以实习支教岗前培训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新的思考。劳娜等认为:岗前培训对提升实习支教的成效发挥了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而不能削弱,要着重增加“教学设计”的内容,并不断完善岗前培训的内容体系。汤莉莉通过对实习支教岗前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实施及培训评价等进行研究,得出构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培训课程体系,为顺利完成学生实习支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其他研究

(一)实习支教的职业认同

于影丽、鲁海波、冯跃武以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为例,探究高师生支教前后职业认同的状况以及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高师院校高师生培养以及实习支教工作进行思考。张冬梅通对实习支教前后教师职业认同情况进行追踪研究,发现:1、新疆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前后教师职业认同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内在价值认同存在正相关;2、实习支教中,文科生总体教师职业认同和内在价值认同显著提升,而理科生教师职业外在价值认同显著降低;3、在实习支教过程中文科生总体教师职业认同和内在与外在价值认同的提升显著高于理科生。

(二)实习支教的课堂教学研究

王永亮通过对历届支教学生的调研分析,认为美术支教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赵枫等通过对地理专业实习支教生开展广泛的调查及实践,总结出当前中学地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后期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新疆高校的实习支教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研究缺乏对高校和受援学校相关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辅导;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带队教师队伍建设;各校、各专业实习支教经验交流;实习支教学生生活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探讨,研究中有体育、英语、汉语、美术、学前教育、地理等专业实习支教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但没有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现状的调查研究。这说明实习支教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为新疆高校实习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冯跃武.实习支教:全面提高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途径.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10).

[2]王永亮.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实习支教思辨.美术教育研究,2015.

[3]林春艳.对新疆喀什地区师范生实习支教的再思考――以石河子大学实习支教为例.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4(4).

[4]季茂岳.新疆地区开展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反思.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9).

[5]权淑涵.范树花.综合性大学师范生实习支教教学质量保障对策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

[6]徐春兰,杨,安占峰,王郁.新疆高校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实习支教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语言与翻译,2011(2).

[7]冯跃武.新疆多民族地区开展实习支教工作的特点、问题及对策――以新疆师范大学南疆地区实习支教为例. 忻州师范学院 学报,2012(8).

[8]胡洪强.伊犁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实习支教现状调查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9]马萍.高校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满意度调查研究.教师教育论坛,2014(9).

[10]马学海.新疆师范类大学生实习支教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11]杨淑萍,黄泽芳,剡晓婷.师范生南疆实习支教状况及现实思考――以石河子大学为例.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5).

[12]邢硕.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教育观察,2015(8).

[13]任翠.新疆高校师范生实习支教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农业,2015(9).

[14]孙秀玲,何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探讨――以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为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15]崔莲,潘昊.实习支教生思想及行为规范培育探析.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5(3).

[16]杨淑湘.实习支教是践行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喀什师范学校学报,2015(7).

[17]关明.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思想状况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5(9).

[18]劳娜,孙涛.顶岗实习支教岗前培训的问卷调查分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