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班化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2.1多媒体技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主导力量
当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工作的辅远远的超过了其他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会使用多媒体的某一方面的功能逐步的改进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伴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甚至使用多媒体的程序化的思维过程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过程。教师开展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首先需要具有的新的教学理念即是多媒体技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主导力量。
2.2正常化的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优点,也各存在缺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着实的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真正地熟悉其使用的场合与时间点,切实的了解什么时候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而什么时候不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教师开展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其次需要具有的新的教学理念即是正常化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现
3.1打破原来存在的“课堂+课本”的限制性
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现,首先需要打破原来存在的“课堂+课本”的限制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教师、学生三个主体构建了整个课堂的主体,教师通过对课本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剖与分析安排课堂教学,课本与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媒介,学生想要很好的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就要不断的借助媒介的力量开展接受性的学习活动,进而获取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步成为新的教学媒介,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媒介力量,所以,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现,需要打破原来存在的“课堂+课本”的限制性。
3.2创造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
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现,其次需要创造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强调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信息主动加工和信息主动处理的过程,重点是消除学生未知知识与已知知识的差异,最终实现知识体系的完整化与细致化。创造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需要切实的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即情景化学习要素、合作化学习要素、开放式学习要素。在这种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之中,多媒体技术就是学生不断的认知探究的工具,多媒体技术就是激励学生情感的工具,多媒体技术就是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工具。
对于小学语文识字课程而言,小班化教学有其天然的适应和优越性。现今的识字教学课堂,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譬如猜字谜、讲故事、做游戏等课堂互动;也更多利用识字板、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小班化降低了教学互动和教学工具利用的紧张程度,使教师的目光波及范围更广、受惠学生更多、制订教学计划更全面。由此看来,小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方法准备是重中之重
语文课的教学传统衍生了诸如“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集中识字”“韵语识字”和“字族文识字”等许多教学方法,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结晶,教师需要在教学上实现传统精华的继承与发展,并由此完善自己的教学备课。小学三年级前的识字量近两千个,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消化是个难题也是负担。
对每个年级的学生的备课应有针对性,年级差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年龄差,更可以进一步理解为理解力差异。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笔者认为,对于阶段不同的学生就要加强对每种学生接受能力的分析,得出正确的教学梯度。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需要打开突破口,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班教学给这个阶段学生提供的教学条件就是高效地提升他们对识字的积极性,完成从幼教到小学阶段的良好衔接。不得不说,这时候生硬的大面积教学是种教学战略的失败,而课堂互动可以给识字教学打下好的基础。在苏教识字教材中,部分教师用拆字的方法入门,笔者更建议情景带入。例如,讲到“树”的时候会衍生很多诸如“梨树”“桃树”“杨树”等很多词语。教材在注音和偏旁部首上都有注解,单纯地让学生理解“树”自然不是什么难题,但重在教师要利用这种简易让学生们产生兴趣,可以提出“请问同学们都见过什么‘树’?”的问题上将字词所在部首延展开来(小班的教学环境也方便教师倾听同学想法制订下一阶段教学计划,将问答精细化)。诸如此类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是识字学习积极性的保证,对一年级后的教学都是如此。
当然,有一年级的基础保障之后,二年级的侧重点应从引起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到识字方式方法的强化。毫无疑问,课堂互动带来的效果是“授之以渔”的。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明确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减少错误率、巩固字音字形字义。
三、运用情感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情感教学的授课方我得到推广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种高效教学方式,尤其是运用于小班教学时。学生们的积极性保证在对学生情感重视的前提下。
出版业作为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化辐射的产业,它承担着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新的责任,是对文化的传播和积累,出版业是文化教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文化教育消费的制造者,它在我国的文化教育消费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提神我够的文化教育消费水平以及我国的先进文化知识、综合国力就要重视出版业在我国的文化教育消费中的重要作用。
一、出版业能够指引着文化教育消费的方向
出版业能够通过人文社会科学使文化教育消费从理论上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解释,进而将文化教育消费提供的理论指导进行增强,而人文社会科学是文化教育消费的一个载体,它包括哲学、法学、社会学和论理论以及美学等,通过这额人文社会科学来引导全国人民的文化教育消费的观念,并且通过用价值导向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来增进人们的文化教育消费的理念,这样才能够保障人民的文化教育消费健康、正确的发展,才能够保障社会的安定和和谐进步。
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认识、心理和思想,文化教育消费时刻影响这人们的这种感受,而好的艺术作品给人一种美感,让人们收到文化的教育和艺术的感染,出版业就是这种教育和感染的实施途径,他可以出版一些优秀的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和戏剧等等,这些优秀的作品能够运用其中具有先进的精神和实际的人物、事迹等,用先进的人文精神来表现,并且鼓舞人们的精神,美化人们的品格,出版业出版的作品作为一种文明的载体,用自己的文化对出版的理念和出版物的内容品质进行影响,从而来改进文化教育消费的层次。
文化产品具有的特性,对出版业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他们要求出版业能够对文化教育消费起到一种引导的作用,并且能够提神文化教育消费的层次,对他们的消费方向进行指引,既要用出版物本身的内容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层次,也要用出版业的特性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这样文化教育的消费者就会形成一个会消费、正确消费的心理和观念,正确对待消费的支出,形成一个合理的消费结构,并且能够让消费的内容更加的丰富,消费的方式也更加的文明,形成一个文明安全和谐的消费方式,让人们在进行文化教育消费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创建一个和谐的精神文明的社会。
二、出版业能够增强文化教育消费的需求,提高文化教育消费的能力
相比而言,出版业的发展空间和增值空间是比较广阔的,他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对文化教育的需求,进而提高公众文化教育的消费的能力,并且还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带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新的文化教育消费的产生起到一种刺激带动的作用。
文化教育消费能力值得是一些人为了提神自己的文化教育水平,满足文化教育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消费文化教育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就是文化教育消费的能力,总的来说,一个人的文化教育消费的能力主要是看他本身素质的高低,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所以要进行文化教育消费,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满足对文化教育消费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现代社会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给生活带来的美好,文化教育消费的独特之粗,提高自己的文化教育消费的能力,建立一个科学、独立、美好的文化教育消费的环境,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文化教育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发展动力,也是一种文化投资,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对个人经济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在我国的教育体制结果下,文化水平越高,收入越高,出版业如果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那么文化教育消费就能够增大,文化教育消费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内需扩大,促进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物质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文化教育带给人们先进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提高了整个文化教育的层次,所以说加快出版业的发展对增强我国文化教育消费和提高文化教育消费水平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三、出版业能够将文化教育消费中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丰富,并且保护了文化教育消费者拥有的合法的权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出版业中很强大的发展能力也被挖掘出来,出版业是一个高科技的行业,除了人们所常知的纸质媒体之外,他还会运用网络等,用高科技的方法向消费者提供知识和信息,并且能够及时的和消费者进行文化知识的探讨和交流,得到准确及时的反馈信息,这也是对传统的文化消费模式的一种改进,它改变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产生、和接受的过程,让出版业能够准确、及时、高效率的对信息进行传播,让出版业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了丰富,并且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文化教育消费的传播方式也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方向,对整个出版市场的秩序起到了很好的文虎作用,对假冒伪劣商品或者是服务不到位的出版商也是一种打击,但是这些不利方面还是会存在的,所以文化教育消费者也要善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现状分析
笔者先引领大家看一组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的问卷调查的数据。
2004年6月开始,他们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问卷抽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在湖北、贵州、甘肃、湖南、浙江、吉林、重庆、江西和山东等9个省共发放问卷1284份,回收问卷1186份,有效问卷995份。所有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 FORWINDOW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笔者把他们的统计分析信息进行了整理。
1.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农村小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54.8%,25.7%的农村教师仅具有中师及中专学历。
2.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有14.8%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3.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薄弱,仅19.7%的农村教师能够利用教育信息资源;28.2%的农村教师没有使用过网络教育资源,主要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获取教育信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现状:44.9%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27.2%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策略的能力;14.3%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22.1%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使用他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但其中只有15.9%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40.3%仅在上公开课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此外,49.5%的农村教师只能使用幻灯片和投影片来辅助自己的教学,还有24.9%的农村教师没有尝试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仅凭借经验进行教学。
5.农村教师的从事教育科研的现状:51.6%的农村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师应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研;17.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帮助专家学者开展教育研究;18.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寻找课题,;还有13.0%的农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反思和研究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是否开展教育科研并不重要。18.3%的农村教师有自己的教育科研项目,但进展不大;28.3%的农村教师想搞教育科研,但不知如何下手。调查还发现,26.1%的农村教师缺乏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的能力。14.2%的农村教师缺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13.7%的农村教师缺乏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3.3%的农村教师缺乏通过观察、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22.7%的农村教师缺乏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能力。由此可见。由于农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较低,缺乏开展教育科研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致使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我们不可否认,农村师资队伍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认真分析上述的现状调查,可以概括为以下突出问题: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自我发展意识差;职后教育和培训机会少;缺乏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育评价影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缺乏合理的师资输人与交流机制;培训制度亟待创新等。
以上问题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项利实施、推进的瓶颈。而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对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专家们所说的一样: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农村教育的需要,也是开拓教师教育最广阔市场的战略之举。
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农村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山区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农村教育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农村教师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不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农村教育的振兴,农村经济的振兴,农民的脱贫致富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都难以奏效。由此可见,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将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谈谈对促进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三、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几点设想
1.搞活校级校本培训,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应立足于岗位实践的主动建构。校本培训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的,以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它弥补了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培训所存在的远离具体实践情境的不足,有利于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有利于加快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促进老师专业发展。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校都要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农村学校的实际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激活影响农村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外因素,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关注教师的专业需求,调动教师参培兴趣,创设良好的老师发展氛围和有效激励机制,立体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 以教师的专业需求为导向。我们习惯片面强调教师服务于社会和学生的“蜡烛式”的工具性价值,相对忽视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本体价值,实际上,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和内在发展动力。
农村老师普遍希望培训分层次进行,改变过去培训中“大一统”的局面,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使处于不同专业发展层面的教师都能有所发展;不愿听纯理论讲座,特别欢迎学科教学专家在教学真实情景下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提升。我们常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校本培训是不是也应该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如何培训,以需求为导向,把老师的需求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呢?在尊重教师自尊心,不打击他们培训积极性的情况下,将教师分为三个层次,即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学校会同培训单位帮助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内容,这样培训的效果将会十分明显。
其次,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不可能离开课堂。过去,老师培训多采用讲授法的形式,离开了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普遍反映很难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行为这种实践性知识难以通过别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因此培训中应多开展案例教学,深入挖掘校内培训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对优秀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观摩。这就能做到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在做中学”,提升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度,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转贴于 我们花大力气搞的公开课,因表演成分过多而使形式主义成风,已越来越受到人们诟病,正日渐脱离对日常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我们提倡教师之间彼此观摩教学,要求详细描写课堂所见情景,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这个教学情景主要有哪些问题?教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我该如何做?然后整理形成课堂教学案例,在校内交流分享。
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个案形成后,交教研组集体讨论、研究、修改,形成案,用于教学,课后总结反思。如此集思广益,教学会更加理性。
第三,健全领导、督导机制。农村教师专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当成教师个人的事情,要求学校及社会相关相关因子做出系统反应,使培训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切实推动老师专业发展。学校要设有负责培训的机构,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由教务主任、骨干教师组成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具体落实校本培训的开展。
依法治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对积极培训的个人要给予肯定,形成一个爱学习的氛围,变培训的“外铄性”为“内发性”。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使培训成为自觉行为。
2.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快捷途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其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高低是我国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正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新一轮教育改革向农村教师提出三大挑战:挑战一,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更新;挑战二,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提升;挑战三,农村师生间的关系必须转变。要想在短期内对全国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高水平、多层次、开放式的培训,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的学历、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仅靠一般的培训模式是绝对不可能的。
现代远程教育能够突破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可以克服工学矛盾,快捷、高效地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大规模地开展高水平的现代远程教育,这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快捷途径。
因为,现代远程教育跟传统教育相比,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开放的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是“无校园、无定所、无教室”的社会教育,其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场所、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学途径、教学形式均是开放的。
面广量大的优势
以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传播渠道和文字、声像制品等载体开展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大容量、广覆盖、跨越式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
快捷便利的优势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及时、快捷、准确地把知识和技术传递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无需离校、离岗,以最便利和经济的途径获得知识、技术和能力。
机会均等的优势
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匮乏,使很多人失去了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现代远程教育通过重组教育资源,能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学习媒体先进性的优势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平台,使学习信息呈现数字化,教学媒体交互化,教材编制软件化,教学过程智能化,教学媒体操作的简便化,教学传播的网络化、多媒体化等,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总之,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的多样性和交互性、资源的共享性、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教学手段和学习材料的先进性、学习模式和学习进程的民主性、学习环境的优越性和趣味性、学习效率的快捷性等特征,特别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需要。
3.借助“小班化教育”平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干部、教师是学校搞好小班化教育的关键,他直接影响着小班化教育实施的质量。搞好小班化教育没有成功的经验可搬,也没有现成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供移植,靠先进的教育理念,靠集思广益、大胆创新。为确保小班教育的顺利进行,学校以《主体教育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特别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研究《洞头县城关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在全校对教师进行了滚动式培训。组织干部、教师举办教育新理念讲座,从实验方案学起,带领教师赴洞头县兄弟校考察、学习。学校也定期召开交流总结会推广典型经验。增强了教师搞好小班实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保证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质量。
一段时间的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化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涌现出一支能够利用小班化教育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师资队伍。在校里进行的课堂教学课例、案例以及班队会等评优活动中,教师表现良好。
唯“有用”论扭曲教育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的提出,缘起于社会分工发展和学科分化加剧导致的教育专门化。据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元周教授介绍,中国传统教育不分科,但西学东渐后新学堂进行分科教育,即使文科教育也分为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教育的问题浮出。
“不能简单移植西方的教育,否则培养出来的人能否对我们的国家、民族有好的影响,这是个问题。”为了应对这个价值观培养的问题,清末的文人们提出开展读经教育,民国又推行政治教育……但这些未能充分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
现在,由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强调知识与能力成为教育的关键词,人文教育更被挤到“角落”。一位高中老师列举了他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老师发给家长的短信,内容都是关于作业、补课和考试,其中一条竟是要求家长重视期末的模拟考试,并“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在论坛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教授尖锐地批评当前高考作文存在的不良文风与弊习,总结出赌咒发誓体、爹死娘病体、排山倒海体等15种“高考体”。他指出,“高考体”流行除受社会风气影响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考生过于讲求作文技巧,不重视语文素养和基础;在高考中过度求稳;考生无生活体验,缺乏真情实感。而这些某种程度上正是功利教育的结果。
“近代的思维方式特别强调‘用’,对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课程,学校、教师都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作为北大的教师,王元周教授见过这种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让他修课、考试、拿高分都可以,但让他写论文,他不知道该写什么,甚至有学生说‘老师你给我出个题目吧’,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后还问教师‘这有什么意义’。”王元周教授表示,“中国中学、大学当前存在一个严重问题,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民族未来——那就是太功利。”
王元周教授还特别要求现场的校长们传话,中学老师“不要总对学生说现在要抓紧,上大学后就可以好好玩啦”。经过几年的“强化”,这种短视功利的观念深入“生”心,很多学生上大学后完全放松,浪费了自己的资质。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翟小宁以一则故事阐释了只求“有用”教育的隐患:“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成为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老师来到学校的时候,他就会交给老师一封信:亲爱的老师,我是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和高等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该用来制造学术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我们的孩子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时至今日,人文教育有着更紧迫的现实价值。当今世界面临诸多危机,包括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间的人文危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破解这些危机从根本上需要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民。应对挑战,许多国家的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导向,现在又从能力导向转向价值导向。
人文教育培蓄“生命能量”
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流行的“热词”。很多高校把高等教育的目标或模式说成是“在通识教育下的专业教育”,或者是“低年级进行宽口径的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专业教育”。不仅是综合性大学这样做,连高职、高专也在搞通识教育。从世界范围来看,香港、台湾的通识教育提得最响,美国也特别提倡通识教育。
美国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本科院校被称为文理学院,强调学生必须学习广博的知识。在以科技闻名世界的斯坦福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不管学生兴趣在哪里,都必须选修一门为期一年的课程——“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在这门课上,学生不仅要学习西方传统经典(柏拉图、笛卡尔、马克思等),而且要接触世界其他文化的代表人物与经典著作(如中国的孔孟之道)。课程围绕“人何以为人”这一主题展开,无论学生将来选择什么专业,都必须首先回答这个问题。全球招生、明年开学的上海纽约大学也采取这样的教育模式,校长(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将亲自执教这门课程。
在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看来,通识教育不只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何为文化?我个人比较欣赏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提出的‘人为,为人’,即人创造出来的、为了人的发展进步的。文化就是人化,人所有特有的、脱离了一般动物、高于一般动物的东西。根据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的观点,它应包括知识、德行和信仰。”
三者之中,王义遒教授将信仰放在第一位。“所谓信仰就是公共的核心价值观,即为什么要做人、怎么做人,也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提出,一个社会的信仰首先应该是正义和真理。“《易经》中有‘人文化成’的概念,教育就是‘人文化成’。要建立坚定、虔诚的信仰,个体应该对历史的趋势了解得很清楚,能从文学、艺术的事实里面提炼如何做人。”
“学生缺乏理念的教育,不仅是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思想。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知道确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就没有很大的动力去读书、去追求。”王元周教授认为,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无法支撑学生长远的发展。
“有些学生非常现实,他们打算以后要从政,就放松学习,更重视参加社团活动去积累资历、锻炼能力。但是,他们的自信不能充分建立起来。”王元周教授指出这种学习只能算是“工匠之学”。“由于缺乏大眼光和大思想体系,对中国变迁缺乏基本理解,这种人顶多能做到部门头目,却难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
“人文教育就是促发、培养、积蓄‘生命能量’。”在北京四中人文教育研究室副主任连中国老师看来,人文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发现美、发现价值,最后能够诞生思想。“个体生命能在一种和谐、宁静、健朗、开阔的美好状态中,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国家、人类、世界产生一种责任、悲悯和承担。”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王恩哥院士表示,人文教育吸纳和再现了人类千百年来积淀的精神文明的成果,对培养学生的人格意志、价值取向、个人情趣、想象力、创造力和责任心等都至关重要,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领域,都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有思想的知识 有“人”的课堂
为了加强人文教育,北京大学历史系开设了近20门全校性的通选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有思想的知识,启发学生充分理解世界演变的过程,从而确立自己思想的体系。”王元周教授强调,人文教育不仅是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更应是理念教育。他也坦言,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学生们觉得有的课程的思想性有待加强。
王义遒教授提出人文教育必须采取讨论等手段,“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据他介绍,清华大学曾做过一个关于清华大学学生跟美国顶尖大学学生学习质量的比较,发现学生们的总体知识水平不差,但清华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比美国学生差。
通过阅读经典进行优秀文化传统的熏染,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我建议中学不要文理分科,每个中学生到大学时,应该有基本的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能与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接上口。”王义遒教授建议中学生应该广泛阅读经典,“大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真正接触经典,思考人类社会怎么发展过来的,哪些该坚守,哪些该发展,形成自己深刻的理解。”据悉,人大附中倡导学生必读《论语》。
人文学科承载着人文教育的“重头戏”,但人文学科不能只教授知识,而必须教授有思想、有生命的知识,不只有“文”,更要有“人”,这是在场专家的共识。
北京四中已经形成了人文教育的一套体系:必修课,深入学习与不断积淀;选修课、社团进一步拓展;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实现专题文化活动;专题讲座,讨论再次深化;假期综合文化实践活动中再感悟、再展现;集文成集,回顾反思,形成深度内化。其中,他们特别强调师生和课程两项指标。
连中国老师引用了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的一段话来阐释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任何学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而知之,可是细节、色彩、口吻、氛围、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入我们血脉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要从师长那里把捉,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
“所谓师生,真实而具体的含义是彼此交换过精神礼物的人!所谓师生,就是在上帝的花园里一起尽情玩耍过的伙伴!所谓师生,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教过’,而是一起‘体味过’‘怀想过’‘留恋过’‘动情过’‘活过’……”连中国老师的一席话引起与会者的反思。
“人文教育的价值就是使人变得更好。”翟小宁副校长与大家分享了他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善良心灵的案例,他提出课堂应充满人文情怀,教材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即使没有教材,有了人就有课堂,有了人就有精神。”
发掘“风景”的教育力
人文教育不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还应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北京的高中和大学正在探索渗透人文教育的新途径,并开始联手行动。
王恩哥院士介绍,北大正在部分院系实行小班化教学,每堂课“限量”15个学生。这样,参与谈论变成学生的课堂义务,每个人都必须去思考、去表达,受教过程变成了求知过程。未来,北大希望做到让本科生有两个学期能享受小班教育。
同时,北大采取多学科联合培养的方式,在跨学科教育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历史学系、外国语学院、元培学院三家联合设立了外国语言和外国史专业,学生需同时学习外国历史和外国语言,知识结构更完整。北大将开设的系统生物学专业整合生物、物理、化学、信息等不同学科,水科学专业整合物理、数学、生物、化学、环境等学科。高中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如北京四中的老师们也在带领学生们探究水科学。
“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不仅是中学老师的事情,也是大学老师的事情。”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副书记雷兴山教授介绍,因近年考古专业招生出现问题,北大举办考古夏令营,从全国选拔对考古感兴趣的优秀的高二年级学生。夏令营请来考古学家为学生举办讲座,北大的教授、青年教师、研究生“倾巢出动”,担任导师带中学生参观各种博物馆,带学生去考古现场体会“用手铲读天书”……
尽管北大通过考古夏令营选拔出的学生非常有限,但考古学家们还是每年抽出10天的宝贵时间,因为他们看到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在夏令营中被唤醒,开始有意识地认识过去与寻找自己,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及责任感与使命感等。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编号:B-b/2015/03/014);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人文研究课题《五重视多视角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GY201328)研究成果。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由于注重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化培养,随着教育改革深入,逐渐成为国内本科教育改革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不断涌现,近年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导师制下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笔者结合近年来学校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情况,阐述有效推进导师制下,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五个重视”。
一、重视创新氛围的营造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创新氛围。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学生创新行为的重要情景因素,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创新的渴望,有利于激励学生把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努力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可以推动学生求创新、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不断增强创新的意识。近年来笔者学校十分注重校园创新氛围的营造,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邀请优秀导师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发明专题讲座,就什么是创新、为什么创新、如何创新、创新成果的专利申报、学校鼓励学生创新的政策等进行讲解与答疑;依托专业社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意比赛、优秀学生科技作品展、优秀学生创新事迹展、趣味科技创新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学生创新活动等;在实验室文化氛围建设中,将创新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如机械设计实验室建设时将优秀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及优秀学生典型创新事迹布置在实验室及教室墙壁;发挥报刊及新媒体作用,对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进行报道宣传等。通过一系列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了学生们对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二、重视创新机制的建设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创新机制,良好的创新机制是促进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基础。为推进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创新,学校出台了创新激励的相关制度。如专门设立创新发明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科技创新发明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对学生社团创新活动、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课题、创新发明竞赛等提供资金支持;导师对学生专利申报进行专门指导,学校提供申报资助;在评优评奖、升学推荐及党员发展中均享受相应的加分奖励等;并拟出台学生创新奖励学分,把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得专利等取得的成绩设置为科技创新学分,可冲抵部分课程学分等。同时为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发展后劲足的精英型高职创新人才,学校2014年出台了《“精英高职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管理办法》,精英班人才培养实施导师制,采用小班化教学,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培养。
三、重视创新方法训练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方法的训练。创新方法(前苏联又称“创新技法”)是创新之门的钥匙,使创新发明时有规律可循、有技巧可用、有步骤可依、有方法可行。其根本作用在于启发人们的创新思维,提升人们的创新效率,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高职学生开展创新方法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近年来,基于导师制,笔者在专业社团活动、精英人才培养、毕业设计环节、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的开展过程中,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创新方法训练。训练的典型创新方法包括组合创新法、类比创新法、头脑风暴法、设问探求法、列举分析法以及TRIZ技术创新方法等。在创新方法训练过程中,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具体实例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火花,产生了许多好的创意构思,为学生创新实践锻炼奠定基础。
四、重视创新实践锻炼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系统的创新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因此教师需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近年来,学校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了有力的创新实践平台,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强力支撑,导师的悉心引领和精心指导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有效帮助,众多的专业社团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广阔的活动阵地。
通过开放专业实验室,开设创新型实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与学校大学生创新创意比赛等竞赛活动,同时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经历从创意的提出与方案选优、创意作品图样的设计、作品说明书的表达、零件部的选购与加工、作品的组装与调试、专利与论文的撰写、PPT的制作与演练、竞赛现场的展示与答辩等多环节的系统锻炼后,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五、重视创新合力的形成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强大创新合力的形成。高职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应该注重将所有的创新分力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创新合力不仅要注重从创新氛围营造、创新机制建设、创新方法训练、创新实践锻炼等途径的有效结合入手,还要注重学生创新团队合力的形成、导师团队合力的形成、导师与学生团队合力的形成等多方面。近年来,在笔者学校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导师团队精诚合作,帮助学生培养团队意识,树立团队目标,在工作中注重互动交流,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共享感知。
通过建立紧密的师生关系,师生协同积极开展教学研创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研创活动中不仅是引导者,也是学习者,师生协同开展相关创新活动,也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有效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双提升。
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立足“五个重视”,笔者学校有效推进了导师制下创新人才的培养。近三年来,仅机械类专业学生已获专利授权30余项,主持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课题20余项,学生多次在国赛及省赛中获得佳绩,不论获奖的数量及等级,均比以前有了显著提升。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深受企业欢迎,有效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57-03
尽管国家要求高中阶段教育的中职学校和普通学校在规模上要大体相当,但是由于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类教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发展基础不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不同,中职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这里根据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流向、中职学校专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融合度等将中职学校划分为融入型和输出型两种类型。前者一般以经济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为主,后者通常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为多。
从全国范围来讲,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由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很容易形成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中职学校容易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较高的融合型职业教育。在西部、内陆以及偏远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限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才培养以输送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为主,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的中职学校一般容易形成输出型职业教育。
这两种类型在广东都比较典型的存在,这是因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既有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珠三角,也有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为落后的粤东西北等山区地方,这种二元经济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两种不同的中职学校教育类型。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这两种中职学校教育的特点及各自的发展策略。
一、融入型中职教育及其发展策略
(一)融入型中职教育分析
在珠三角,融入型中职教育比较常见。最典型的莫过于佛山市顺德地区的中职学校教育了,该地区的13所中职学校从生源、毕业生流向、专业开设、师资结构、行业企业支持等方面都表明,中职教育很好地融入到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了。高中阶段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数量基本相当,甚至职业教育学校发展的态势和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似乎要好过单单以升学为主导的普通高中。以顺德区为例,该区共有10个镇,拥有13所中职学校,而且每一所的中职学校的在校生都在2000多人,生源质量好,社会对中职学校教育的认同度高。而且每所中职学校所办专业基本与所处镇区的支柱经济有较为密切的联系。镇政府对学校的支持也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的互惠关系。比如,以牛仔服生产加工为主的均安镇的中职学校,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开办了服装专业;以家具生产加工著名的乐从镇、龙江镇的中职学校开设了家居设计与制造专业,为当地的近4000家家具生产制造、销售类企业培养了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中职学校的校长与行业企业接触较为密切,专业老师也能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这些都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各界之间的良性循环,中职学校的办学也相应的受到当地政府、工商联、企业事业单位的支持。
像佛山市顺德区的这种融入型的中职教育在珠三角地区较为普遍,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也是紧密结合所处沙溪镇支柱经济――休闲服装基地的特点,重点打造了服装专业,不仅为镇区提供了所需人才,也很好地促进了该校服装专业的发展。东莞市的中职学校经过体制改革,以专业为主,重新组建了当地的中职学校。新组建的中职学校的主要专业都与当地镇区的支柱产业有着直接的相关,一方面很好地提高了当地劳动力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必将与所在镇区未来支柱经济的发展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社会、行业企业、家长和学生对中职学校教育的认同度高,家长和学生愿意选择附近的中职学校学习。佛山市在中考招生阶段的春秋两季招生的改革也得到社会支持,每年顺德、南海等佛山地区的中职学校的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分别占到一半比例。春季招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得教师们的工作量常年都比较平均,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践能够小班化教学。春秋两季招生不仅减轻了中职学校专业课教育教学压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极大地缓解了当地企业春季招工难的问题。春期毕业生由于竞争者少,专业自信心增强,就业质量比较高。
融入型中职教育由于地处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中职学校也容易从社会和行业企业中引入“双师型”师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更容易与市场需要紧密结合。学生在当地行业企业就业,也是中职学校未来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合作的支持点之一,有利于当地中职教育与社会、行业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教育与发展氛围。
中职学校类型化发展策略探析
(二)从充分融入到支持和引领发展的发展策略
1.坚持开拓进取,积极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之中
中职学校大多是从过去的中专学校或者高级职业中学发展而来的,这些学校,除少数行业主管的中专学校之外,大多数由教育部门主管,开设专业和课程与社会需要有一定的距离,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融入型中职学校教育大多思想比较开放,积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更多开拓性,由于融入型中职教育更多是从实际出发的一种开拓性探索,具有地方特色。他们的专业开设和调整要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而且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积极开设新专业,引进具有行业企业工作背景的师资力量等,
2.秉持开放精神,不断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发达地区的中职教育由于起步较早,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他们也更多和国际、国内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港澳台地区有着较多的联系与交流。他们在多次的考察与学习之后,发现职业教育还是要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不能走象牙塔路线,职业教育必须开门办学,职业教育必须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积极的满足和适应社会的需要,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输出型中职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一)输出型中职教育现状分析
输出型中职学校教育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比较常见。粤东西北地区职业教育处于劳动力培养和输出型的培养方式,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基础所限,当地劳动力市场能够吸纳的新增劳动力有限,中职教育属于输出型教育。粤西的茂名市为例,中职学校数量少于普通高中,中职学校规模都小于普通高中。2014年该市高中阶段学校共有114所,其中普通高中70 所,中职学校44所;普通高中在校生为22.1万人,中职全日制本市户籍在校生为8.5万人。学校数量上的普职比为61∶39,在校生数量的普职比为72∶28。落后地区的家长和学生都愿意选择都发达地区就读,2014年茂名市有5.9万学生到珠三角中职学校就读。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对人口的需求越来越少,加之我国城镇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子女都向往着城市生活,进城读书或者到城市工作是他们的当然选择,因此,农村地区的很多中职学校都属于输出型职业教育。
以地处粤北的连州市为例,该市有两所中职学校,一所是连州卫生学校,一所是连州职业技术学校,两所学校办学呈现的是“水火两重天”的景象。连州卫生学校有在校生5000多人,招生、就业两头旺,社会认同度高,每年都吸引了大量邻近县区的学生前来就读;学校教师满负荷工作,教学和实习指导任务繁重;校舍使用率高,教学、实习实训场地紧张。毕业生主要输送到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实习、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很好地实现了落后地区人才专业化输送的目标,由于专业定位准确,培养职业目标明确,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量大,也很好地满足了山区家长送孩子进城就业的家庭愿望,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较高,口碑好,进而形成了办学的良性循环,学校办的红红火火。而与之处于同一县市的连州职业技术学校显得举步维艰,招生困难,家长和学生认同度低,全日制在校生不足300人,最大的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有120多人。学校需要依靠学校合并的教师进修学校和电视大学两个成人教育的牌子开展的成人培训来维持。在实行了中职学校免学费政策之后,家长和学生都愿意选择都办学条件更好、师资力量强、就业前景更好的珠三角地区的中职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政策多年实施带来的适龄人口减少,使得特色不明显的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发展困难,生产困难。
(二)从维持发展到培育特色的发展策略
1.建设好社会认同度高的专业,维持学校发展态势
从专业设置上,建议开设专业要选择传统职业认同度高的专业,例如幼儿教师、护士等职业的专业教育。从连州两所中职学校的办学现象分析,中职教育中专业设置要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卫生学校以培养护士等医学护理方面的实用性人才为主,职业学校中最大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的专业,这些职业定位比较准确的专业在落后山区比较受到社会认同,也容易就业。而那些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专业、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等家长了解不多、职业定位不清晰的专业容易给家长和学生造成一种忽悠人的感觉,进而导致学生专业选择中的排斥现象。
2.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培育特色专业
当下以输出为主的中职学校也要注意培养
自己的特色专业,尤其是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专业,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通过为当地企业行业、事业、政府部门提供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获得当地社会的逐渐认同。建议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开设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比较典型的是梅州丰顺县中职学校,2014年该校有全日制在校生不足800人,由于该县的教师进修学校并入,结合师资实际和社会需要,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也是该校最大的专业,为该校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与此同时,由于该县有关政府部门关注职业教育,开展了职业教育方面的调查研究,结合该县电声产业(喇叭制造)发展的实际需要,决定开设电声专业,最初是从该校原有的电子信息专业中培育发展了电声专业,逐渐带起成熟后独立设置新的电声专业,由于有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参与支持,该专业从一诞生起,就具有与行业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奠定了其为当地支柱经济培育所需实用性专业人才的目的。
3.与政府和事业单位合作,加大社会培训力度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对当地社会人员的职业培训。内部省份以及边远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还不是很大的时候,当地的中职学校可以更多地和政府以及当地的事业单位加大合作力度,只有有人口聚居的地区,就会产生社会服务的需要。中职学校可以为当地政府公务人员、农业转移人口、乡镇社区服务与医疗服务等人员提供在职培训服务,一方面提高职业学校在当地影响力,同时也为未来的区域合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