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环境管理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6 18:39: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境管理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环境管理学论文

篇(1)

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环境,其特殊性已有不少研究。但许多研究往往只把家庭同学校环境相比较,且罗列有余,不及根本。家庭环境不仅不同于学校而且不同于其他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即不同于宏观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及社会心理、社会文化,不同于中观环境社区和中间环境社会传媒)。作为学校德育的微观外环境,家庭环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殊性。

首先,家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具基础性)。这主要是学校德育对象对家庭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的依赖。前者构成其成长的物质基础,后者构成其成长的精神基础。而无论经济和情感上的纽带关系都对儿童及青少年品德形成提供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恋感和“我们感(We-feeling)”等。失去这些正是许多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构成对青少年道德成长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在时间上,家庭自觉和不自觉的德育也成为学校德育先入为主的基础。儿童在入学以前就在家庭环境中获得了许多道德观念和掌握模式。这将成为儿童在学校系统接受德育的基础和最初的认知结构。虽然现代学校教育在幼教年龄上不断前趋,但是终究无法在时间上取代家庭环境的座标。而且由于儿童在道德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限制,学校德育的阶段性实施决定了学校不能不顾年龄特征进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而家庭在无意识层面上对儿童的德育影响在年龄上是从0岁开始、内容上是无所不包的。在儿童各种道德学习的关键期尚未完全揭示之前,家庭道德遭遇的这种全面性往往不自觉地正好满足了儿童道德社会化的需求。这种先入为主性事实上也可以发生在儿童入学后的每一学习阶段。无论是作为先主性的基础作用还是家庭在物质、情感上的基础性都是既非社区、社会,也非学校环境所能提供的。

其次,家庭环境作用具有深刻性。深刻性取决于家庭作为首属群体(primarygroup)的许多特征。首先是人际关系上家长与子女的接触频度高,具聚合性。社区、社会、学校中的人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往往是非直接关系的次属群体(Secondarygroup),甚至被视为异已的外群(out-group),即使是在学校中关系较为直接、密切的师生关系,也因师生关系的发散性特征,而不可能在频度和聚合度上与家长相比。这样,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长和子女间对彼此的了解都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这种深刻的理解特征既易于家庭教育德育影响的“因材施教”原则的实现,又有益于子女对家庭德育影响的正确理解和深层吸收。其次是家庭环境影响的非正式成份较高。家庭影响中的德育自觉成份随社会发展和教育意识的提高而增加,但与专门的学校德育相比较,家庭影响仍具有较显著的隐蔽特征、间接特征。在家庭中由于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因而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方面是家长的榜样作用。由于子女与家长的接触频度高、具情感上的亲密性质,所以这种榜样作用的能量、深度远胜于一般社区及宏观社会环境作用。首属群体的特征决定了家庭环境的高频、隐蔽、亲切诸特征,从而奠定了其对儿童和青少年德育影响的深刻性。

再次,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具有互补性。互补性主要是就德育内容而言的。同社区一样,家庭亦是一定文化的积淀之地,因而也是一定文化的传承者。由于家庭人际关系最具人伦的基础特征,所以家庭环境同时又是人伦文化的传递和创造基地。学校德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而家庭环境中孩子是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细部的境地,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因此学校德育往往重一般理论,而家庭环境重具体应用的分工。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学校德育内容有限,课程之外的许多伦理问题也主要在家庭环境中得以自觉补充。中国古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其“教”的内容主要属德育性质。除内容外,家庭环境亦是学校环境之外的互补时空之一。同社区一样,学校德育影响在校园之外能否继续辐射和强化亦有待于家庭环境的配合、补充。与社区及社会宏观环境不同的是,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充往往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2.家庭环境的类型及其作用

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只是说明了家庭环境对于学校德育的独立价值,而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具体作用尚需进一步分类说明。家庭环境依据主观可控性成份的多少可分为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

客观环境指难以人为调节的环境因素。如家庭的经济、结构、家长职业及文化程度等。有人对国外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作出总结,认为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特点首先是经济上的贫穷。由于经济处境不利导致了居住拥挤、住房紧张、无适当的医疗照顾、发病率高、营养不良、家庭生活不稳定、环境不卫生、较多地接触有毒物质、麻醉品的使用率高、少年过失及城市犯罪等[①]。笔者认为,家庭经济上的不利处境大致可以导致的后果有:(1)影响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必需的家庭生态质量;(2)影响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及成就;(3)在心理层面上影响儿童的自信心、自主意识及抱负水平等。罗杰斯曾分析过美国青少年在抱负水平上的阶级差别:“下层阶级的青少年只有在可以见到直接好处的情况下才肯努力学习,中等阶级的青年为以后才能实现的目标而奋斗,认为报酬在将来才能得到。对于下层阶级的青年来说,遥远的将来的报偿显得太渺茫,不能给他们提供动力”。[②]在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可以满足其子女正常地接受教育从事学习的一般需求。同时由于我国家庭在经济收入上的相对平均,家庭经济状况这一因素对教育所发生的实际差异影响并不显著”。[③]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总体上反映了我国家庭经济环境的特征。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的增大,家庭经济对家长、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态、学业及心理的影响会有增强的趋势。因此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及发展进行家庭经济环境及其对德育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是有必要的。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经济只是家庭环境的成份之一,家庭环境又只是制约学校德育及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巨系统中的若干因子之一,学校德育对象的许多方面又并不全受家庭及其经济条件的制约,故家庭经济与青少年品德发展间并无一对一的线型关系。同时贫困家庭出身的儿童即使是在研究中普遍认为影响较大的抱负水平一项上也不乏“少年孤贫而志存高远”的例子。所以即使有统计学上的大体结论,也不可将家庭经济对学校德育的某些影响作绝对化的理解。关于家庭结构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和离异、单亲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上。对于独生子女的研究目前尚无一致性结论。有人认为由于独生子女社会网络缺少天然关系,会有自我认定等方面的困难。由于过多的呵护,独生子女任性、依赖性强、合群性差等,这种人格特征势必影响学校德育,产生一定的德育上的困难。也有学者认为,虽然独生子女的社会网络天然关系缺损,但其“社会”性人际关系就比非独生子女多,因而网络规模大小及其他特征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独生子女作为个人早年社会化的经历的特殊性亦会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尤其在中国,独生子女在社会上将变为常态,其特殊性更显日趋消失。故“出生顺序以及独生与非独生经历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是无足轻重的因素,没有什么理论研究的价值,也没有个人行为的影响……”[④]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政策之下,独生子女作为普遍现象和特定个体都具独立和重要的研究价值。独特的家庭结构必将从两个途径影响学校德育:一是不管积极还是消极评价,独生子女作为学校德育对象肯定具有自身独特的身心特点,学校德育须研究和注意相关研究成果,因材施教;二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倒金字塔”型已使独生子女的家长队伍增大,家长对学校德育的关注增强。学校德育应引为变革和提高的重要契机,求得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关于离异家庭对独生子女道德社会化的负面影响,中外研究者都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⑤]美国的休格和麦克德莫特等人的调查发现,离异家庭儿童在个性上往往表现为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易激怒,孤独,悲伤,易闯祸甚至自杀等。调查发现,美国违法犯罪青少年中30%~60%来自离异家庭。陈会昌等人(1990年)调查了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的评定及原因,结果显示,根据教师的评定,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远比完全家庭儿童差。被同学接纳程度高和较高的完全家庭儿童占64.6%,离异家庭儿童只有26.4%;而被接纳程度较低和低的人群中前者只占3.3%,后者高达22.6%!对儿童同伴关系好的原因分析,完全家庭儿童更多的是由于学习好、善交际、待人热情,离异家庭儿童则只有“被同学们同情”一项的比例明显高于前者。对同伴关系差的原因分析中“孤僻、冷漠”“有怪毛病和不良行为(如偷东西、骂人打人等)”两项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单亲家庭有的是因为离异也有的是由于自然原因(死亡等)造成,对于非离异的单亲家庭儿童,有关研究证明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家庭缺损缺乏关怀而导致心理损伤,出现与前述离异家庭儿童相似的特征;二是因家庭不幸而强化了儿童的自尊心和自立意识,一些单亲家庭的儿童品德发展反而比一般完全家庭儿童更为成熟和优秀。总的说来,对于离异家庭儿童,学校德育除了正常程序之外必须增加有针对性的救治程序。近年我国城乡尤其是大城市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学校德育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对策研究亟待深入。家长的职业类别和文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往往从事劳动复杂程度较高的职业,而文化程度较低者较多为“蓝领”。研究证明,前者在提供学习的物质条件、学业及品德指导上优于后者,对于子女的期望值、文化素质及行为规范的影响上也高于后者。前者在德育影响上较多地倾向于民主型的教养态度,而后者则取放任型、溺爱型或专制型的教养态度的比例较高。家长文化及职业上的优势同子女的良好的品德个性之间只存在可能性联系,但这种可能性又是客观的,因此家庭对学校德育的作用显然包括上述“可能性”的家长因素。

主观环境指可人为调控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水平等。家庭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父母与子女间人际接触的频率高、聚合性强。但接触频度高、聚合性强并不等于“凝聚力”强。如果家庭环境中人际关系不融洽,这种高频率、强聚合的人际交往反而会起负面的德育效果。“过度关心”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甚至离家出走等。因此家庭气氛实际上是家庭人际关系的独特德育价值发挥的关键之一。家庭气氛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德育对象:一是从心理层而上,二是从家长的影响力上。不良的家庭气氛易产生心理损伤,出现不良人格特征(如暴躁、抑郁、倾向等),也易导至离心力增强,从而使家长正面的德育信息不能为子女有效吸收。此外,不良的家庭气氛还会伤及家长对子女及学校德育关注的积极性,家庭因此会成为对学校德育产生负效应的环境因素。家庭气氛的不同取决于家庭人际关系运作的方式,即家长的教育态度或方式。研究证明民主型教育方式较易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产生良好的德育影响。我国学者丁瑜等人[⑥]证实了在“和睦”“平常”“紧张”三种不同的家庭气氛条件下学生品德有明显的差异(见附表):

(附图{图})

万云英等人[⑦]的研究则证明了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家长较注意:1.寓教于日常言谈,2.赏罚分明,公正合理,3.择机而教,遇物而诲,4.平等待人,尊重孩子意见。这一方式使学生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恒有性等品质上获显著优势(P<0.01)。

家长的期望也是家庭气氛的构成要素之一。家长期望值的高低及期望构成均对学校德育产生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与子女的学业成就包括德育课程的学习成就呈正相关。这已为实验所反复证明。但是期望值的高低是因人而异的,必须保持在一定区间以内。在我国,独生子女日趋普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已有过高倾向,且这一倾向还在强化。过高的期望值不仅从心理上给学生以重压,而且也因其不能实现而带来父母、子女双方积极性的损伤,极易产生德育的负效应。此外由于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影响,家长的期望构成上目前国内外尤其我国现阶段存在一个危险的倾向,那就是重子女的智育、体育、美育成就,而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漠不关心,出现了“许多人花钱买智育、体育、美育,就是没有人花钱买德育”的现象。由于学生社会化的构成不能仅限于智、体、美几方面或一方面,且这几方面的灵魂与动力建设都仰赖于德育,所以如果家长的期望结构未实现合理配置,不仅学校德育而且全部教育大厦都有倾覆的危险。所以家长必须在期望值及其构成上都加以调控,才能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成长的家庭气氛。

活动环境指家庭父代与子代间的道德活动方式所构成的对于儿童及青少年及其学校德育的影响。我国有学者研究过家庭德育的代间情境,认为家庭德育代间情境主要有三种:传承性情境、建构性情境、调控性情境[⑧]。这一研究颇有见地,但将调控性情境与传承性、建构性情境并列是不合适的。无论传承性情境还是建构性情境都不可能是单纯的认知而无行为的调控。

笔者认为,借鉴代间情境的上述研究,根据人类文化史及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可将家庭的道德活动环境分为三类:传承性环境、建构性环境和超越性环境。所谓传承性环境指父—子代间在家庭德育活动模式上遵循父子授受模式。父代将合乎其道德准则的观念体系加以选择,然后通过自觉的教导或榜样、暗示作用等灌输或传递给子代,并在子代行为上加以权威型调控。这种道德认知和行为上的父—子代间活动模式的特征是父代对子代的绝对权威性和方向上的“父代子代”单向流通(见附图)。这一活动模式以社会道德规范的相对稳定为前提,故在简单文化的社会(如中国古代)中较为常见。在今天的家庭德育方式中东方国家仍有相当比例的家庭属于这一类型。此外,有研究论证,在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这一模式仍有一定合理性。建构性的活动环境是指父代—子代间以互动方式共同建构子代的道德体系的活动模式。父代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或自觉教育的形式引导、促成子代不断从“小我”而“大我”从“大我”而“小我”地形成归纳、演绎的道德心理结构。也可设置一定实践情境让活动本身或通过“移情”让子代获得规范化社会化的道德行为心理结构。这一模式即家庭德育上的“民主协商型”。故认知和行为调控的模式为“父代子代”,代间平等和双向勾通,已属家庭德育的“现代”模式。所谓超越性模式指子代通过家庭道德遭遇了解家庭及社会在道德体系上的矛盾性进而在父代影响下主动超越现有道德规范的模式。其活动类型有二,一是发现矛盾到自主解决矛盾,二是解决矛盾之后的道德结论与现存观念的(父代为代表)进一步冲突。现代社会所谓“代沟”现象以及在此前提下发生的以子代为中心的家庭代间运转模式好属于超越性活动环境。超越模式在认知和行为上是双向的,但以子代为主体的活动控制方式(见附图)。与建构性环境不同的是超越性环境包含更多的面向未来的创造与超越成份,是M·米德所称谓的前示型文化特征的产物。不同类别的活动环境对道德学习个体即学校德育对象的影响在于提供了最初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文化与接受模式,同时在其学校德育影响年限内不断提供环境上的对于学校德育内容(同质)的强化或(异质)弱化。最重要的是儿童在家庭中最初铸成的道德认知、判断的操作模式、行为方式将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内容、方式及效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在我国,亟需建立家庭德育活动的建构性和超越性环境。

Ⅰ传承性家庭活动模式Ⅱ建构性家庭活动模式Ⅲ超越性家庭活动模式

父代父—子父代

子代代—代子代

以上分析研究了家庭作为学校德育外环境对学校德育及其对象的影响。虽然家庭环境的具体作用的正负评价众说纷芸,尽管这一环境作用的机制尚需精细研究,但是由于家庭环境的重要与特殊,德育理论工作者对于这一环境的深入研究则是责无傍贷的。

作者系南京师大教育系博士生

注释:

①姜学清《国外对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第3期第49页。

②〔美〕罗杰斯《文化与青少年》,《青年研究》1991年第4期第46页。

③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501页。

④〔美〕黄刚《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及社会意义》《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第2期第103页。

⑤有关资料均参考陈会昌等《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文,见《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第3期第173-176页。

篇(2)

由于小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认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所以新编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有80%以上的插图都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准确地把握插图中环境教育因素,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级小朋友从进学校第一天第一堂数学课,就要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在“准备课”第2页上就看到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1座大桥、2只蝴蝶、3幢楼房、4只彩球、5位小朋友、6朵白云、7棵松树、8个字(请您爱护花草树木)、9只小鸟、10朵鲜花……在学生练习数数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第一册第10页和第17页的“校园一角”插图,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校舍、操场、游泳池……是我们每个小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熊猫、羚羊、松鼠、企鹅、白鹭、猴子等动物的插图,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它们濒临绝迹。

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的拓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也逐步抽象、充实,从居住环境到校园环境,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从水、大气、土地到动、植物,从资源、人口到地球、宇宙,教材中有50%以上的应用题都作了一定的反映。如:

1.每个窗台放2盆花,5个窗台一共放多少盆花?(第三册)

2.同学们采集标本,捕到9只蜻蜓,捕到蝴蝶的只数是蜻蜓的3倍,捕到蝴蝶多少只?(第四册)

3.一条蚕吐丝1500米,5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第五册)

4.大林有55张风景邮票,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少29张,两种邮票一共有多少张?(第六册)

5.沿海堤有一条防风林带,宽是48米,东港村境内的防风林带占地8640平方米,这段防风林带的长是多少米?(第七册)

6.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3倍,已知天鹅和丹顶鹤共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第八册)

7.1996年江苏省海水产品量达79.5万吨,淡水产品大约是海水产品产量的2.09倍,1996年江苏省水产品产量大约有多少万吨?(第九册)

8.园林工人铺草坪,第一组6人铺了37平方米,第二组7人铺了43平方米,哪个小组铺得多?(第十册)

7

9.织女星每秒运行14千米,是牛郎星运行速度的─,牛郎星每秒运

13行多少千米?(第十一册)

10.在比例尺是1:25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4.21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第十二册)

类似以上题目,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要求,但它们已内在显示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解答好这样的题目,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二、要善于搜集环境教育的统计数据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但教科书由于编写时间和容量的限制,一些对儿童有影响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来,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善于搜取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广泛阅读书报,时时留心有关数据,以便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提供环境教育的数据。如:

环境与生活:

1.一个人平均每天呼吸14千克空气,是一天食物重量的10倍或饮水重量的4倍。

1

2.血液里绝大部分是水,肌肉里有一半以上是水,骨头里─是水,

4人体是个“大水桶”。

3.一公顷生长旺盛的草坪,每天可以吸收9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0千克氧气。一个人平均每天要消耗250克氧气,呼出900克二氧化碳。照这样计算,一个人必须拥有一个教室大小的草坪,才能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求。

1

4.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药物模仿天然植物合成,─的药物直接从植物

4中提取或以植物为原料。

环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

1.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地大人更多,物博人均少”,占世界陆地─的土地却要养活超过世界─的人口。

11

105

2.一只燕子在6个月里可以吃掉50万只害虫,一头猫头鹰一年中会吃掉1000只田鼠,而1000只田鼠一年要吃掉2吨粮食,一只灰喜鹊可以保护1300平方米的松林免遭松毛虫的侵害。

3.最近,新疆罗布泊地区打出了第一口淡水井,井深465米,日出水量达452立方米,为当地矿产、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1997年,宁波市共接待境外游客10.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7%,旅游创汇6.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4%。

环境污染的危害:

1.1997年12月中旬,急剧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使沈阳4天内有2000多人急性中毒。

2.1支烟产生的烟雾需一个房间的空气来混合,人才不会受伤害。

3.去年北京市洗车用水就洗掉了13个昆明湖,造成首都饮用水紧张。

4.目前太空有2000个废弃卫星,1400个用过的火简助推器和1100个游弋的小型物体,这些太空垃圾随时会撞坏卫星。

如此等等,教者向学生提供这些数据信息时,要正确处理好智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要有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要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于无意识的受教育之中,做到自然、贴切、力求渗透,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三、要善于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时、适量地渗透环境教育内容

篇(3)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为研究科室,随机选择血液净化中心内护士12名,职称为5名护师,5名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文化程度为本科9名、大专3名。护士工作年限为7~30年,平均护龄18.41±7.7年,年龄29~48岁,平均年龄38.08±6.81岁。

1.2无缝隙护理管理方法

1.2.1建立管理团队。以副主任护师为督导员,主管护师为组长,护师为组员组成管理团队。督导员责任为根据科室目前人员、现状,提出管理目标,负责解决技术性难题,考核各项标准。组长负责召开会议,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修订各项操作规范。组员负责记录、统计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执行日常护理工作。1.2.2规范流程。主任查房后,经治医生开具医嘱及治疗方案,如透析模式、置换液配方、抗凝方式、超滤量等。护士负责医嘱的执行。1.2.3护理交接。我血液净化中心工作分为常规血液透析工作和多科室合作模式下的CRRT工作,这就对护士的护理交接提出众多要求。常规血液透析工作要求血液净化中心和病区责任护士交接患者生命体征、皮肤状况、目前用药、管道在位及转运方式和正在使用中的急救设备、器械、物品等,多科室合作CRRT模式中要求血液净化中心CRRT护士与病区责任护士除了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情况外,还需交接医嘱执行情况,CRRT记录及各项标本采集情况,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模式、治疗时间、抗凝剂的使用情况、超滤预设量及已完成的超滤量情况、滤器凝血程度、各项压力参数、动静脉内瘘穿刺部位或深静脉置管部位情况等。抢救仪器及物品备用情况及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1.2.4质量监控。(1)督导员负责监控整体护理质量、护理计划的执行度。(2)组长评价血液净化机器运转,各项指数的设置合理性,观察患者有无发生并发症,现场排查和解决临床问题。(3)组员负责巡视患者,执行护理医嘱,整理护理中的问题,掌握患者生命体征。1.2.5安全排查。(1)护理标识:将透析记录单(CRRT记录单)及护理评估单,悬挂患者床头醒目位置;打印标签,替代手写配方,便于识别;血液净化的机器上制作明显操作引导标示,同时在每台机器边贴上使用说明,便于护士操作,CRRT治疗时将CRRT护士联系电话留在机器醒目位置,便于联系。(2)加强培训:每月组织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分级及报告制度》及《专科护理中常见应急预案》等。在理论讲解中,结合血液净化中心实际情况,指导护士如何分析科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根据行业标准,同时共同制定改进措施。并定期进行评价反馈,每季度每人会进行一次护理安全相关制度的考核。

1.3观察指标

对比无缝隙护理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医嘱执行正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x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无缝隙护理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缝隙护理管理前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2.3%、导管滑脱发生率2.1%、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1.9%、低血压发生率5.1%均显著高于管理后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0.5%、导管滑脱发生率0.4%、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0.2%、低血压发生率0.6%(P<0.05)。

2.2无缝隙护理管理前后医嘱执行正确率

无缝隙护理管理前后医嘱执行正确率分别为98.6%、100%,比较有差异(P<0.05)。

3讨论

血液净化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血液净化技术含量高,对护理人员仪器的操作、溶液的使用有较高的要求,加上终末期肾病患者病情危重,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安全是一直是护理关注的重点。无缝隙护理质量管理是针对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程、无缝隙的管理。本次研究发现无缝隙护理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医嘱执行正确率比较有差异。我们分析无缝隙护理质量管理后,通过不断发现-评估-制定对策-改进措施让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质量呈现螺旋上升同时护士通过分级管理对护理质量进行层层把控[2]。同样有学者指出通过无缝隙护理质量管理可以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增强了管理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在护理管理中可以使每位护士增强责任感[3]。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血液净化护理中,可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医嘱执行正确率,减少护理安全隐患,保证患者安全。

作者:冷盛君 顾蔷怡 单位:江苏省中医院

参考文献

篇(4)

二、实施网络化管理对学校工作的重要性

在当前这个信息社会里,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达,都在极大地影响人们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改造环境的主要工具和途径。人们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过去想都不能想的目标,这是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利用网络技术实施学校管理,这是时展的需要,是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社会的现实。学校的管理人员要掌握现代技术手段,对工作进行科学、有效、快捷的管理,以便充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网络技术可以有效覆盖学校的全面工作,有效覆盖学校的全体职工。网络管理可以极大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因此在学校实施网络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实施网络管理的优势所在

节约管理成本这是一个最明显的优势。管理者只要在电脑前进行操作,就可以在瞬间将管理指令下达到各个老师的电脑上或者是手机上。不仅是成本降低,也提高了管理速度,节约了管理周期。节约的管理成本将成为一种积累,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发挥作用。由此可见,网络模式的管理,比起以往纸质管理,也节约成本更提高效率。纸质的管理文件要经过几个部门才能转到教师的手上,而且打字印刷都需要时间和成本。而网络环境下,这些都可以省去,直接在电脑屏幕上就可以接受管理指令,瞬间到达的速度是纸质文件无法比拟的。在微信圈、QQ群里,可以实现即时下达指挥命令,以最为快捷的速度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成本管理。同时实施网络环境管理,还可以减轻人力成本,以往收发文件的人员可以废除,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员成本,可以将这部分人员用在更加需要的位置上。网络环境管理的另一个优势便是解决了和优化了学校的管理结构,网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以往校长下面有着几个层面的领导结构,校长的工作指令要首先到副校长那里,然后到中层干部那里,最后才能到共走主体的老师手里,这样几经周转,时间耗去很多,有时会增加许多麻烦和矛盾。实施网络化就不同了,中间的管理环节可以取消了,人员之间的矛盾减少了。这样优化了管理结构的方法,为学校的发展和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施网络环境的管理,可以实现高效、精炼、迅捷的管理目标。

篇(5)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曾经风景如画的南京十里秦淮,如今已是垃圾充溢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淮河水无法饮用,大运河鱼虾绝迹,九七年的黄河断流,九八年的长江洪水,去年的沙尘暴等等,其后果已是触目惊心。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二、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三、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化学教育中,化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在初中课本和高中一年级课本中都做过初步和系统地学习。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so2、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产生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并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对于大气污染中的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在高中第二册(试验本)教材中也介绍过,教师可结合1942年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2、在化学试验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等。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有毒性气体(如so2、co等)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篇(6)

1引言

在现代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渗透,教育领域出现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诸多与传统教学方式整合,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模式。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学习,对学习资源内容的组织、学习效果的评价长久以来是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理论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而且要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习得一种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客观评价学习者学习效果时,不仅要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评价,而且要对能力有一个综合测评。

考试是评测教与学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帮助学习者检验学习效果,指导教师改进导学方法。只有加强考试命题的科学性,才能对学习者有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智能化试题资源库建设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核心。可以帮助我们根据标准参照性考试的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合格标准与评价标准,因此,按照教育资源建设规范进行智能化试题资源库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2问题的提出

早期的试题资源库,一般采用FOXBASE作为开发软件,其特点是能存储纯文本的信息,不能存储复杂数学符号,只能采用图形与文字分开处理,输入管理较困难。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现在的出题系统以更高级的面向对象程序语言为开发工具和大型数据库为后台,可以支持多媒体数据类型,使用上更为科学、有效,系统功能更为全面、完善。

随着现代教育迅猛发展,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代替传统人工手动出题,能更科学、有效地组织考试活动,更科学、准确地评测教与学。因此,很多高校陆续开发了一些基于微机的出题系统,但这些试题资源库一般都是针对单一课程的小型试题资源库,有些出题系统中题目本身是不可维护的,即试题资源库中题目已经不适合学生使用,也不能更新试题资源库中的题目;有的试题资源库虽然可以对题目进行简单的维护,但对题目没有分类组织,所以维护起来工作量较大;而且大部分的出题系统不支持题干和答案中包含图片、公式等信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的限制。

因此,按照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建立一个适合功能完备、题型尽可能齐全的智能化试题资源库平台是十分有意义的。这里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较方便的手段来搜集试题;能够比较灵活地根据试题资源库和用户的要求来组织试卷、编辑试卷和打印试卷。本设计选择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体系结构,使用VB作为开发工具,SQLserver为后台数据库,提出了一个通用智能化试题资源库平台的开发方案。

3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

3.1C/S结构和在数据库中的应用

3.1.1C/S结构概述

本试题资源库平台作为一个典型的分布式系统,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其结构如图3.l所示。

图3.1试题资源库平台拓扑结构图

在服务器端运行的是数据库服务器,本系统选用SQLServer7,分类存放试题、已经使用过的组好的试卷和系统提供的形成试卷策略;在用户端(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务管理员、出题老师)的使用者可以使用系统平成试题管理(包括试题的录入、修改和删除)、试卷管理(包括形成试卷、试卷的生成及打印)、试题资源库管理及维护等功能。

客户/服务器(C/S)结构包括连接在一个网络中的多台计算机。处理应用程序,请求另一计算机服务的计算机为客户机(Client)。而处理数据库的计算机为服务器(Server)。所有用户都拥有他们自己的计算机来处理应用程序。在数据库环境下,通过若干中间件(Middleware)的程序设计接口,客户机可以与服务器通信。这些接口提供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之间的连通性。体系结构如图3.2所示。

图3.2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客户/服务器系统的体系结构有以下两个特点:集合智能用户工作站作为有效平台使用;平台和软件之间的互操作性。

3.1.2C/S结构的数据库应用

在典型的C/S数据库应用中,数据的存储管理功能,是由服务器程序独立进行的,并且通常把那些不同的(不管是已知还是未知的)前台应用所不能违反的规则,在服务器程序中集中实现,例如访问者的权限,编号不准重复这样的规则。对于工作在前台程序上的使用者无须过问背后的过程,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一切工作。在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应用中,麻烦的事情都可以交给网络和服务器。在C/S体系下,数据库真正变成公共、专业化的仓库,受独立的专门管理。

3.2系统的设计思想

系统的开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发一个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通用试题资源库管理系统软件,该软件运行于局域网上,系统提供试题资源库的框架结构,以及对试题资源库中数据的维护功能,但该软件并不包含任何题目。第二阶段由出题教师选择专业、课程名、然后指定该科目试题中选用的题型,出题人可借助试题资源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功能向试题资源库中加载试题,维护试题资源库,以及生成试卷和进行试卷的整体分析等。该设计方案的优势在于:首先可使整个系统具有很好的通用性,不管什么科目,都可包容在同一个试题资源库中,不管什么院校,都可以使用本系统,只需将自己学校的专业目录,开课计划等录入到系统中就可以建立该科目的试题资源库了;其次,系统软件是死的,而试题资源库的题是活的,可以随时进行维护更新;第三,试卷可按出题老师给定的出题模式由系统中提供的生成算法随机生成,保证所出试卷具有同等难度,相同题量,使得用不同试卷考试的学生的成绩之间具有可比性。

3.3系统的功能结构

本系统服务器端采用SQLServer建立数据库,并为客户端提供服务,客户端采用VB开发界面,根据使用者不同开发不同客户端程序。主要分以下几部分:

系统管理员其主要功能是做系统管理,具体有系统初始化,全面管理各类用户密码,系统中数据库的转储与故障恢复、运行维护等。

教务管理员其主要功能是确定该系统的应用范围,各类用户的注册,学生考试试卷的生成等。

出题教师该用户是本系统中最重要的用户,该用户负责课程的建立,试题类型设计,并借助本系统为其提供的试题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等功能将大量试题存入数据库并完成校对工作。功能模型如图3.3。

图3.3系统功能模型图

3.4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中存放试题信息的数据表和试卷信息的数据表是基本数据表。试题表是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表,其属性构成有:所属专业,课程代码,试题编号,试题类型,知识单元,难度,认知分类,试题要求,试题正文,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建议所用时间,建议分数,使用次数,最后使用时间,负责人,出题时间。数据库中试题表结构如表3.4.1-1所示:

表3.4.1-l试题结构表

表名T-TEST说明课程信息

主键外键C-ID

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Null说明、格式

题号T-IDINT(12)No

试题类型TYPECHAR(1)No

课程号C-IDCHAR(4)No

知识单元KNOWLEDGECHAR(11)Yes章号(2)+节号(2

)+知识点代码(4)+题号(3)

难度DIFFICULTYINT(2)Yes

认知分类COGNIZEINT(1)Yes

考试要求REQUESTCHAR(100)Yes

试题正文TEXT

参考答案ANSWERCHAR(6)Yes

评分标准GRADETEXTYes

建议所用时间USE-TIMEINT(2)Yes

建议分数MARKINT(2)Yes

使用次数TIMEINT(2)Yes

最后使用时间LAST-TIMERATEYes

负责人PRINCIPALCHAR(10)Yes

出题时间DRAW-HOURRATEYes

若从对存储空间的有效利用来考虑,按试题类型进行试题表的分类是可行的,对不同的试题类型定义不同的数据表,对于不同课程用表中的一个字段加以区别。但是这样设计数据库的缺点是不能进行统一的处理。本系统采用单一的数据表结构,所有的试题均放在一个表中,课程和题型的不同,只用某一字段来区别开来,这样试题的表结构相同,处理起来十分方便,在进行数据库维护或生成试卷时只对单一的试题数据表进行操作,在系统的具体功能实现上比较容易做到。只是由于并不是每一种类型的试题都包含所有的字段,所以系统在分配存储空间时存在对空字段的无用操作。首先,该系统用一个课程表来存储开设的专业,课程及教学安排,如表3.4.1-2所示。通过试题表C-ID字段将两个表关联起来。

表3.4.1-2课程表

表名T-COURSE说明课程信息

主键C-ID外键

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Null说明、格式

课程号C-IDCHAR(4)No

课程名NAMECHAB(40)No

所属专业SPECIALITYCHAR(60)Yes

计划学时PERIODINT(2Yes

4系统的开发环境

4.1ActiveX数据对象—ADO

ADO,即ActiveDataObjects,是一种提供访问各种数据类型的连接机制。通过ODBC的方法同数据库接口相连。用户可以使用任何一种ODBC数据源,即不仅适合于SQLServer,Oracle,Access等数据库应用程序,也适合与Excel表格,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和无格式的数据文件。ADO是基于OLE-DB之上的技术,因此ADO通过其内部的属性和方法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方法。Microsoft在VisualBasic6.0以后的版本都集成的ADO。它与以前的VisualBasic的DAO(DataAccessObject)即数据访问对象,RDO(RemoteDataObjects)即远程数据对象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ADO集中了DAO和RDO的优点,可以通过简单的变化实现各种数据结构进行连接。

4.2VB可视化编程工具

本系统采用VB可视化编程工具,数据库也可以选用SQLServer,MicrosoftAccess等。VisualBasic开发的出来的系统界面美观,编程也比较简单,SQLServer提供很好的数据库服务,所以本出题系统,选择VisualBasic为开发工具,SQLServer为后台数据库。

MicrosoftVisualBasic是由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可视化编程工具软件。Visual是指开发图形用户户界面(GUI)的方法。不需编写大量代码去描述界面元素的外观和位置,而只要把预先建立的对象Add到屏幕上的一点即可。

MicrosoftExcel的ApplicationsEdition、MicrosoftAccess和Windows的许多其它应用程序都使用这一语言。VisualBasicscriptingEdition(VBscript)是最广泛的脚本语言,它是VisualBasic语言的子集。

4.3MicrosoftSQLServer关系型数据库

SQLServer的网络结构提供了许多传统主机数据库所没有的先进功能。数据访问并不局限于某些已有的主机数据库应用程序。相反,SQLServer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其与流行的开发工具和桌面属应用程序(如Microsoftword)的紧密集成。例如可以从由VisualBasic、VisualC++等许多客户应用程序中访问SQLServer数据库。SQLServer与流行开发工具使用的几种数据访问接口兼容。可以通过MicrosoftJETEngine和DataAccessActiveXDataObjects(ADO)、ODBC、SQLserver内置DBLibrary以及第三方开发工具来访问SQLServer数据库。对于无缝桌面数据库访问,SQLServer使用OLEDB提供者和ODBC驱动程序,这些驱动程序允许从任何与ODBC或者OLEDB兼容的桌面应用程序中访问SQLServer数据库。OLEDB和ODBC可以从数百个简化设计的桌面应用程序中为特定的查询、数据分析、自定义报表打开SQLServer数据库。桌面集成减少了自定义编程工作。在主机环境中,一般对每个新的报表或新的查询都需要这种编程工作;相反,用户可以使用他们已经熟悉的桌面工具访问数据库信息。

SQLServer数据库体系结构的核心是服务器,即数据库引擎。SQLServer数据库引擎负责处理到达的数据库请求,并把相应的结果反馈给客户端系统。SQLServer充分利用了可设置优先权的多任务、虚拟内存和异步I/O功能,这些都是WindowsNT/2000操作系统的一部分。SQLServer数据库引擎可在多线程内核上创建,在处理多个事务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性能。从伸缩性上来说,SQLServer使用并行体系结构,允许自动将工作负荷分布在多CPU上。

5系统的具体实现

本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权限管理、试题管理、形成试卷、试卷管理、试题资源库备份五大功能模块,本文主要介绍试题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并简要介绍其他模块的功能。

5.1试题管理模块的实现

试题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如下功能:新建专业/课程库、删除专业/课程库、打开已有课程库、试题录入、试题查找/修改/删除。用VB开发系统,通过在VB开发界面的属性栏为各控件设置相应的属性,同时在代码编写栏中为控件编写相应的Click事件代码,通过添加控件,编写代码,完成对系统的开发。

新建专业/课程库的创建

选择“新建专业/课程库”菜单,运用sstab,labe,textbox,combobox,commandbuttonVB控件在SQLserver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专业表、课程表。给相应的控件编写click事件代码,则可实现由出题教师向试题资源库输入教学中所要求的专业、课程和计划学时。

删除专业/课程库的创建

该功能所用的控件与新建专业/课程库中的控件相同,通过编写相应的click事件代码,系统将从数据库中删除专业表、课程表中的相应数据,同时还会将试题表中试题信息中含有该专业,课程字段信息的所有试题删除。

打开已有课程库的创建

通过使用VB控件:MSHFlexGrid,CommandButton,给MSHFlexGrid控件编写相应的DbIClick事件代码,实现打开界面中具体各门专业或课程功能。

操作人员利用此功能可以了解该专业或课程下的所有试题的信息,但操作人员不能在textbox文本框里写和修改试题。

试题录入的创建

该功能是试题管理模块中最重要敢功能,出题教师通过该功能向试题资源库中输入大量的试题供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使用。所示界面所有的textbox文本框是空白的,出题教师将向这些文本框里输入对应的试题信息。所用的VB控件有:textbo,frame,label,combo,richtextbox主要用来处理公式、图片等,录入人员收所有试题的信息输完后,通过相应的click事件代码,系统将把该试题存在数据库中的试题资源库里。

试题查找/修改/删除的创建

系统为使用者提供了宏观查询和具体查询功能。在宏观查询中,使用者可以根据专业或具体课程查找到该专业及下设课程或该课程的所有试题,点击每道试题的大概信息栏,将会有试题的详细信息。使用者还可以通过专业、课程、题型、难度、章节这些条件具体查询,在试题资源库中找出付合要求的试题。

在弹出试题具体信息界面时,textbox的Enabled属性等于false,此时文本框是可看不可写的,点击“修改”按扭,textbox的Enabled属性会变成true,同时commandbutton控件的captain属性变为“保存”,这时使用者可以在文本框里修改试题的信息,系统将在数据库中把修改后的试题信息覆盖原来的试题信息。

在删除试题这项功能中,涉及到题号的处理问题。系统采用Mid(stringvar,start[,length])函数找到题号中相应的位数,给它们减1,则可实现删除一道题,则所有试题的题号自动减1。

5.2形成试卷模块

该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它可以使用原来已存在的试卷,也可以提供手动形成试卷和自动形成试卷功能。手动形成试卷利用试题的查找功能,一边浏览试题资源库中的试题,一边选择符合要求的试题形成试卷,将它存入试卷库中,在试卷生成功能中通过编辑生成试卷。自动形成试卷的主要功能是:(1)要求使用者手动输入形成试卷要求,并将其存入数据库中。(2)根据使用者的形成试卷要求生成试卷设计方案数据库文件。(3)根据试卷设计方案到试题资源库中选择试题,作上标记。(4)选择完毕将选中的试题存入试卷库中。形成试卷方案将存入数据库中的形成试卷策略库中,下次形成试卷可直接使用该方案。

5.3试卷管理模块

试卷管理模块有编辑试卷、存入试卷库、试卷生成、试卷分析功能。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形成试卷,都可能对试卷进行一定程度的编辑和修改,这时系统提供编辑试卷的方法和位置,设计一个编辑界面,供使用者编辑试卷使用,编辑完成后,会将试卷存入试卷库。

试卷分析功能是对每套试卷进行统计和分析工作,这些工作包括:统计各科目的题数和分数;统计各类型的数量和分数;统计形成试卷结束后剩余的试题数;统计各难度系数试题的数量和分数分布;将上述统计结果存储到试卷分析库文件中,供下次出题时参考。

6关键问题的解决

在试题资源库建设中,特别是理科课程的试题会遇到大量的公式图形等,这些数据量比较大,因此存在一个在数据库中和里存储的问题,本设计采用以下解决方式。

在VB中,RichTextBox控件可在一个控件中显示图形和文字,且支持滚动条,用该控件可解决上述问题。数据库为test.mdb,它有一个表“试题”,在这个表中有一个字段“题目”,用来保存试题文字和图形,该字段是Memo型的。

先将试题文字和图形编辑后保存为RTF格式。使用Windows9x/NT的写字板或其他字处理软件Word、WPS2000都可生成RTF格式文件。然后将保存的RTF文件加入到数据库中。建立一个窗体,在其中加上一个按钮和一个RichTextBox控件,通过输入下面的代码,点击按钮可以将est.rtf文件加入到数据库中。这里的核心语句是AppendChunk,用来向Memo型字段加入数据。

PrivateSubCommand1_Ciick()

DimdbTestAsDatabase

DimrdTestAsRecordset

SetdbTest=OpenDatabase(“g:\test.mdb”)

SetrdTest=dbtest.OpenRecordset(“试题”)

RdTest.AddNew

RichTextBoxl.LoadFile“g:\test.rtf”

RdTest(“题目”).AppendChunkRichTextBox1.TextRTF

RdTest.Update

EndSub

准备好了试题资源库,可以利用VB的数据绑定显示试题。建立图6.l所示的窗体,并在其上放置一个RichTextBox控件、一个Data控件和相关关控件。

在试题资源库建设中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形成大量没有重复的等效试卷。因此,需要根据考纲的题分、难度系数、试题覆盖面、题型比例等约束条件形成高质量、具有可信度的试卷。形成试卷系统首先要调用相应的形成试卷策略,设计出符合用户要求和一定约束条件的试卷模式,然后再按试卷模式选取试题组成试卷。本系统采用以下解决方法。

图6.1利用Richtextbox控件显示试题

首先把题型与考察要求间的关联关系看作一种重要的专家知识。将这种专家知识用各种题型的选择概率表示,反映知识、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的知识点。我们采用题型初始化策略和题型优化策略,结合形成试卷系统中专家知识的特点用产生式规则表示如下:

if(考查要求)

then〈题型=题型1(cf1)or题型=题型2(cf2)…or题型=题型n(cfn)〉。

式中cfi是各个结论的发生概率。系统采用这一知识表示既可以体现各种题型相对于不同考查要求的适应度,同时也保证了知识的不确定性,可以模拟人类在运用经验知识时的直觉与灵感,使系统在运用专家知识时既遵循原则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在形成试卷过程中,需要对试题的题型进行优化,指导题型优化的形成试卷策略同样要基于专家知识。题型优化策略包括试题删除规则和试题添加规则。

〈题型A删除规则〉::=〈题型为A的试题An选择概率最小and题型A超额〉O〈删除试题对象An〉;

〈题型A再分配规则〉::=〈题型为A的试题的数量不足and考查要求与题型A选择概率相对较高的知识点分值仍有剩余〉O〈生成新的试题对象An〉;

形成试卷过程中另外一种重要的专家知识是难度系数与考查要求间的不确定知识。这一知识体现为不同考查要求的试题的难度系数均值和方差。难度系数均值越小说明要求越高试题越难,难度方差越大说明对难度系数的要求比较宽松。由此得出难度初始化策略。

if〈考查要求=A〉

then〈难度均值=M(A),难度方差=S(A)〉.

在完成难度系数的初始化以后,需要对所有试题的难度系数进行优化,使整套试题的难度系数满足用户的要求。

难度调节过程中可以利用如下的策略:

〈难度系数调节策略1〉::=〈难度系数误差较大〉o〈调节分值较大的试题的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调节策略2〉::=〈难度系数误差较小〉o〈调节分值较小的试题的难度系数〉。

形成试卷策略库中涉及到了不同表示形式的专家知识,有的专家知识以知识表的形式存在,有的专家知识以产生式规则的形式存在,并且不同的专家知识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形成试卷策略库中各形成试卷策略间的关系以图6.2表示如下:

图6.2形成试卷策略层次图

通过对形成试卷过程的分析,得出了形成试卷过程中两类重要的专家知识和基于专家知识的一系列形成试卷规则和形成试卷策略。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专家知识的智能形成试卷系统策略库设计。在这样的策略库指导下基于专家知识的形成试卷系统能够实现快速的自动形成试卷,试卷质量明显改善。

7结论

试题资源库系统的设计,在不同的需求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设计,本系统的设计偏重于系统软件的通用性,便于将各门课程的试题资源库统一管理起来。实现了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试题管理、形成试卷、试卷管理等功能。可以支持各门课程的试题资源库的更新与管理;支持不同权限的人员对试题资源库的不同管理;支持各种复杂的公式与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应做以下进一步的研究:

1.与网络远程教学平台集成。目前,国内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正处于迅速崛起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很好地支持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专用远程教学平台,在远程教学支持平台上,作业、考试、自我练习与测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系统能支持网上测试等功能,同时开放给学生进入,则可为远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加强统计与分析功能,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测量指标分析。本系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统计和分析功能。这些指标还远远不能描述考试过程的全貌,还需要进一步地引入新的测量指标,并详细阐述它在教育中所代表的含义。

参考文献

[1]王道义,乔陶鹏,李颖鹏等编著.VisualBasic6使用详解[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7).

[2]E.Winemiller,J.Roff,B.Heyman,Groom著,顾斌,杨德斌译.VisualBasic〖BF〗6.0〖BFQ〗数据库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篇(7)

微博的应用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途径。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各高职院校都努力把微博打造成各级学生管理部门联系、服务以及引导学生的一种新载体。学生管理部门和各类学生组织可以通过原创、点击转发、访谈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就为学生管理部门更好地引导在校生提供了一个平等有效的工作平台,能够帮助管理部门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2.微博提供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保证学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高职院校可通过微博一些校园活动信息、奖助贷信息、就业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关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则可以不限场地、不限时间地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把各类信息到微博上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关注的热度及学生反馈,了解学校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学校各项决策的民主化,推动校园和谐建设的进程。

二、微博环境下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

1.明确微博工作的定位和作用

校园微博具有公开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广等特点,有利于各类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升大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微博的这些特点,借助微博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传播速度快、公开透明等优势,引导学生的思想。将微博打造成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大学生思想的一个重要平台。

2.注重创新微博宣传形式

通过创建“班级微博”“人人网年级主页”“招生办微博”等形式的组织平台,让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互动、留言,也可以在平台上及时公布组织的活动开展情况,让同学们监督和参与,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积极引导,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和引导效果。

3.分层级构建完整的校园微博体系

第一,建立院级微博平台,由院校骨干教职人员组建。同时,可以倡导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中的领导干部、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在学校范围内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优秀学生干部开设微博,利用这个平台各类信息、更新校园动态、展示大学生的风采,还可以鼓励这些校园微博逐渐将部分关注点转向社会层面,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第二,在全校各院系、各班级分别开设对应的微博群,实现院、系、班各层次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微博平台及微博群,主要实现如下职能:

(1)实现信息的交流,各班级之间可以通过微博或者私信的方式,相互传递信息,完成班级工作任务。

(2)提供各类信息服务,通过微博校园资讯、就业信息等。

(3)组织各类活动,可以利用微博这一网络平台开展“微话题”“微采访”等活动。

(4)展示自己的班级风采及工作成绩。充分发挥微博公开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广等特点,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篇(8)

关键词:环境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环境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有关环境管理机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它具体规定了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以及相互关系,核心部分是关于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的职权分配以及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问题。一些西方学者在对环境管理体制问题进行讨论时,往往会把公众参与的问题考虑进去。他们认为,在环境管理体制的结构关系中,除政府的行为之外,还有社会利益团体和管理行为人,它们都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事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企业和公众在环境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较长时间以来,我们所说的环境管理体制仅指政府内部机构的设置,而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则被视为是外部作用机制,一般不纳入进来。

一、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由地方政府通过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来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这一体制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好地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逐步形成了“五级管理”、“四级机构”的组织体系。这种管理体制对于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相对较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也比较晚,正处在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管理手段较为薄弱、环境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转轨时期,因此该体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它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部门分散、地方分割、条块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力。

我国政府对于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大体上是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即中央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人员充足、技术设备好,对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比较强;相对中央管理机构来说,各地方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越往下数量越少、规模越小、人员越缺乏、技术设备越差,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也越弱。就拿我国的县级环境保护部门来说,它的技术人员编制较少,但实际工作人员的数量却严重超编,大多数人员没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中被分流到了环境保护部门,同时又没有较好的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设备配置也比较落后,缺乏基本的监测手段,不能有效地对排污总量和违法排污现象进行监测,有些甚至还需要将监测项目送到市一级部门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监管人员在现场进行执法主要依靠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已有的工作经验,这样及时取证就有一定的困难。由于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与通信工具,一旦发生违法排污现象很难及时到达现场,从而做出快速应急反应[1]。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环境管理体制,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行为差异。

中央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把保护环境上升到了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由地区间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所带来的外溢效应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都意味着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就比较复杂,因为环境本身具有外溢性和跨区域性等特点,该地区对环境问题加大投入进行治理,可能得到收益的并不是该地区而是邻近的其他地区,这样就使得一些地区忽视环境保护而片面地只追求经济效益。在发展与环境的目标选择上,地方的目标函数与中央存在差异。中央政府强调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而地方政府的目标则明显偏重于局部、眼前的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政策的决策与实施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存在着“讨价还价”和“对抗”的倾向。地方政府在落实环境管理的具体政策时,会与中央政府的要求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地方政府则会凭借自身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信息优势,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自身利益的损失[2]。所以,在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存在一定的行为差异。有学者认为,从环境保护的纵向管理上来看,我国是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只对本级政府负责,在环境保护机构内部上级与下级之间只是一种业务指导关系,上级对下级缺乏应有的制约力,执法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3]。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也不相同,因此,在资金投入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地区投入了较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而有些地区则投入较少。这种现象必然造成地区之间环境管理力度上的不均衡,时间一长可能就会导致一些原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地方政府向不重视环境保护的地方政府看齐,减少资金投入。即使某些地方政府一些有远见的官员真的下大力气治理本地区的环境,但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我们也很难全面衡量其治理环境的业绩,这就使得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流于形式。

(二)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在设置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目前全国有不少环境保护部门,特别是县级环境保护部门仍挂靠在城市建设系统上,仅属于城市建设系统的一个部门,这种现象给环境保护的执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城市建设往往引发一定的环境问题,而作为城市建设系统内的机构自然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环境监督管理,环境监管难免会流于形式。因为没有独立的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也都难以保障。有些地区环境保护部门内的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或者根本没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而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反映在机构的设置上,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都应该进行强化,不能侧重于任何一方。有些自然保护任务非常繁重的资源或农业大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有的省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但力量薄弱。在一些县和农村,环境和自然保护工作仍然很繁重,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编制则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甚至还有些地方出现了没有人管理这方面的工作的情况。

(三)行政区划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不利于跨区域环境问题的协调。

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区域性,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其他地区,往往会超越行政区划的边界,不受行政辖区界限的限制,如酸雨污染、流域水污染、海洋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等问题,都具有跨行政区域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设置相应的强有力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同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流域环境保护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够。虽然在几个大的流域建立起了水资源保护委员会,但从隶属关系、职责、权限的配置和法律地位上来看,该类机构并非强有力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环境管理体制,地方环境保护局隶属于地方政府,这就使得一个有机的整体被这种体制分层切块,个别地区为谋求经济的发展而不惜损害其他地区的利益以及阻碍环境管理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跨区域执法难度比较大[4]。

(四)中央政府监督乏力,难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制。

依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也就是说,环境质量的好坏,地方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但相关法律既没有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如何履行其责任,如何保证其履行责任,也没有明确规定如不履行职责应承担何种责任[5]。在经济增长水平仍然是衡量和反映各级政府和领导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情况下,考核干部实行的是自上而下、以GDP增长为依据的体系。在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政绩考核时,各种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仍然是重要的内容,尤其是GDP的增长,把本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企业规模、招商引资情况等作为衡量政绩的硬性指标,而对于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与党的建设等方面则没有硬性要求。这种考核体制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挫伤了地方提供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积极性。“这就促使一些地方将完成经济指标作为本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不顾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盲目上项目,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6]。地方政府中的部分领导从个人和本地区的短期经济利益出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甚至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错误认为要大力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就会阻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政绩目标的实现,甚至出现干扰环境执法行为,明目张胆地保护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在地方政府的默许甚至支持下,一些企业采取暴力手段阻止环境执法,甚至抗法。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是否依法履行对本辖区环境保护质量负责的义务,是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仍然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手段进行监督和制约。

二、实现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发展的思路。

(一)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部门职能。

国家应将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由微观管理转为通过宏观调控进行指导和服务,转变工作理念,由单纯的管理转为真正的为基层和企业服务。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总局在宏观决策管理方面的职能,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单位的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的关系,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行政运行规范。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运用必要集中和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标准等的制定权集中到中央,同时又要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根据各个地区发展存在的差异,环境标准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而对于跨区域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的处理权限都应该集中到中央,将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噪声、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的处理权限放到地方,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问题其处理权限应该放到中央,而环境保护合作项目则可以放到地方,环境主管部门在工作中所起到的只是引导或指导的作用。

(二)加强人员和机构方面的建设。

精简机构主要针对的是非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而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不但不能精简,反而要不断加强。从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在对其他国家机构进行精简的情况下,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国家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因为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只注重发展经济,对于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导致环境污染欠账较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但环境的改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现有的生态环境可能还会进一步不断恶化,在将来的20年甚至30年里,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仍然不会有明显好转,所以,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要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保护。

(三)健全环境保护跨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机制。

环境保护政策离不开部门发展政策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而不单单是某个部门的职能。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入统计指标,使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建立国民经济绿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不仅要有经济指标,而且也要有环境指标、人文指标,用这些指标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地区、单位和干部的业绩。要改变不平衡的管理体制,形成综合权力机构,就需要顺应政府机构改革的潮流,通过计划、预测,综合考虑潜在影响因素,协调各部门间综合处理经济、环境和社会的问题,加强跨部门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在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上,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存在一定的矛盾,健全环境保护的中央与地方的协调制度就显得尤为紧迫。

参考文献:

[1]胡双发,王国平。政府环境管理模式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兼容性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5):91-96.

[2]邓志强,罗新星。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管理探索,2007,(5):19-21.

[3]游霞。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58-59.

篇(9)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7)12-0104-036

一、引言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眼下是一个高科技竞争和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人才的激烈竞争,英语作为一种获取各种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工具已显得十分重要。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各行各业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越来越高,如何培养综合素质高,外语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于1999年颁布实行,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陆续出版。人们期望大学英语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语法为纲”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交际法教学模式,英语课堂也应该更为“互动”。然而,实际中的大学英语课堂并没有发生较大的转变,学生们不能适应强调师生互动的交际教学法,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教师、学习者、师生关系、学习动机等都会对课堂产生影响,然而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即学习环境,本文将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学习环境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大学英语是一门把语言内容转化为具体行为能力的课程,它潜意识地把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结合在语言的整体行之上,它是一种特殊行为和能力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愈加感到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交流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小学到大学,虽然教师、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但效果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

1教师和学生就如何“教书”和如何“学习”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重知识传授与学习,轻能力培养与训练,结果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精彩,学生充其量只是装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听,被动地记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形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其结果是教师愤然,学生茫然。

2随着招生数量逐年增加,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能力也差。导致了学风方面的种种问题。

3学习与运用脱节,导致了教学双方的消极互动,使学生经历了学习失败的消极体验,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使教学难以获得满意成效。

4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传统单一,抽象化,程式化,缺乏语言学习的氛围,激发不起语言学习的兴趣。

5教学缺乏研究,“重教学,轻教研”的倾向在教师中普遍存在。他们只注重埋头上课,不重视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总结和研究。上述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扭转大学英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局面,我们的思考与对策必须围绕“教”与“学”的问题展开研讨,应从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管理五个方面人手深化教学改革。

三、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环境观

社会建构主义是MarionWilliam和iLobeL,Burden在分析和综合了人本主义、认知学说、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论(socialinteraclaontheory)之后提出来的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有四个相互影响的因素: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这四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反映自己教学理念的任务:学生选择相对于个体而言有意义的方式理解任务:任务则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连接界面(interface)。此外,学习发生的环境对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情感环境、物理环境、学校环境、乃至更大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可以看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四个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四个因素中间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而打破整体的平衡。他们认为,语言学习所处的环境对个体的学习会产生深刻影响。学习环境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首先是微观课堂物质环境以及课堂人际关系:其次是国家的教育体制及其教育方针;最后是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本文将分别探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体制这两个较高层面的环境因素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任何学习都发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Oxford和An-derson在1995年指出,“学习活动和文化影响同所学的内容密不可分,而学习风格同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William和Burden指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偏好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如能考虑到这一点将会有效地促进学习”。Cook也注意到了文化与课堂的关系,她提出,“就社会而言,学生和教师对课堂的期望取决于他们的文化”。课堂教学的方式因文化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社会的特点和适应社会的需要。李敏在2005年以一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调查为基础,从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对外语课堂教学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她从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第一,较大的权力距离(LargePowerDistance)。中国文化中,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父母的角色,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是知识的化身,也是权力的化身。教师具有鲜明的榜样和权威形象,课堂内的等级观念很深,在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安安静静地聆听,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并且深信不疑。第二,群体化倾向(Collectivism)。中国属于“集体意识”较高、“自我意识”较低的文化群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群体概念和归属意识较为强烈,在课堂上则表现为不愿意“拋头露面”,而更愿意以隐蔽方式回答问题。第三,较强的不确定性回避倾向(StrongUncertaintyAvoidance)。中国文化强调不确定性因素回避,不鼓励冒险或偏离常规。在课堂上。学生喜欢有组织、有准备的学习,希望问题都有正确的答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注重对词汇、语法等的准确解释,在他们看来,只有掌握词汇、语法等系统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外语。所有的这些社会文化因素,无疑都会影响中国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以及英语课堂教学。

五、教育体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环境观,国家的教育体制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影响。很显然,各国之间的教育体制及其目标与方针各具特点,而处于不同的教育体制之下的学习者的学习及课堂环境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考试一直是教和学的核心。尽管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善,开始注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也开始尝试一些诸如交际法、视听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进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言产出技能的实践: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项目也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主观题的类型和比例,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英语口试。但从整体上看,大学英语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这种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迫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上,使他们“处于一种浅表式的学习方法”。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学习者不会被动地接受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各自学习和吸收那些他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中国的语言学习者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出的诸如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注重细节的学习方式、习惯于正规的课堂等特点都与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篇(10)

[中图分类号] R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088-02

荀子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生异也,善假于物也。”中国传统文化是善于创造工具和理论工具的,在科技方面同样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史》就有详尽的记述。而今天的中医现代化可以看做是,用中医的理论模型体系整合传统中医方法技术工具及西医的技术工具和知识积累,古语喻为“六经注我”。

模型是现实世界中的某些事物的一种抽象表示。抽象的含义是抽取事物的本质特性,忽略事物的其他次要因素。因此,模型既反映事物的原型,又不等于该原型。大型信息系统通常十分复杂,很难直接对它进行分析设计,人们经常借助模型来设计分析系统。信息系统的建模方法可以分为:面向过程的建模、面向数据的建模、面向信息的建模、面向决策的建模和面向对象的建模五种[1]。

藏象、证候是中医现代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从数学建模的角度考虑,我们需要知道藏象、证候模型是什么样的?这个模型当初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建模方法用当代的建模方法怎么表示?它的原型是什么?这里面,藏象、证候模型的原型是关键中的关键。所谓藏象、证候实质研究,藏象、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就是在寻找它们的原型。而追溯历史,发现我们提出的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的观点可以得到验证[2]。

1五行藏象理论及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

以《中医基础理论》成书为标志的中医理论现代整理工作把五行藏象作为中医理论模型的主干,它包罗宏富,解释效果理想,在应用中认同度高。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藏象、证候实质研究,引发了对藏象模型的原型的追问,尽管当时没有使用模型这个词汇,但其工作的实质就是这样。

赵国求曾说:“40年来,中医证实研究已经将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摆在我们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标,这些不争气的数据给予我们的只是困惑和迷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藏象、证候模型的原型讨论的不充分是主要原因。

笔者在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中提出,把藏象看作是生理模型,证候是病理生理模型,而且是人这个复杂系统的整体层次的模型,那么它们的原型就是内环境,即血液和组织液,从技术实现上看,血液是最佳原型。

在此基础上,根据脏气法时理论,对血液的成分进行五藏分属,具体实现的技术可以用血液指纹图谱实现,也可以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做权宜之计部分实现[2-3]。

2四行体液学说的演进

四行体液学说是西方传统医学之产生和演化的基础。从希波克拉底、盖伦到伊本西那都是如此。四行体液学说的四行,即水、火、土、气,所谓四原性,乃寒与热、燥与湿四大属性(凉与温、干与润亦为四性,只程度不同);四体液是指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四行体液学说强调“体液”的重要性,体液与四原性的不同配伍决定了人体的生理特点与疾病性质[4]。

2.1 四行体液学说的解剖学基础背景

笔者如此强调四行体液学说,关键是要指出一个被大家长久忽视的问题,也是关乎中医学科学性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那就是四行体液学说产生的基础之一,所谓传统西方医学其实是有着解剖学基础的。

一般认为是从古代名医希波克拉底开始,在他的医著中对头骨作了正确的叙述,但是对人体其他器官则是参照动物身体结构描述的。亚里士多德为动物解剖提供了宝贵的知识。他把神经和肌腱区别开来,指出心是血液循环的中枢,血液自心流入血管。盖伦医学著作中有解剖学资料,主要是动物解剖,他明确指出血管内运行的是血液而不是空气;神经是按区域的,脑神经有七对。

那么,为什么有着明确解剖学基础的传统西方医学,要用体液学说解释人的健康和疾病呢?以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的观点和现代生理学的观点看,那就是体液可以更好地反应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变化。

同样有着解剖学基础背景的阿拉伯医学、波斯医学,他们仍然在沿用四行体液学说,伊本西那的解剖学达到的精密程度[5-6]。

2.2四行体液学说的细致演进

张大庆指出,体液论(Humoralism)是西方古代医学理论的基石,从古希腊直至19世纪细菌理论建立之前,它一直占据着西方医学理论的主导地位。体液论作为古代西方的一种整体医学思想,在诸多方面与中国传统医学有共通之处。因此,考察体液论的源流、基本原则及其演化,不仅对于正确理解和评价西方古代医学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一种参照。张大庆[7]认为,体液论是一种整体病理学理论(笔者以为细化为整体病理生理学理论更恰当)。

希氏学说更加具体的内容,参看张大庆文中的希波克拉底四体液学说比较表和朱明文中的四行体液学说宏观框架体系表[4-5,7]。

第一次对体液论进行综合的是古罗马医学家盖仑(Galen,公元129~210年)。盖仑将希波克拉底和柏拉图的观点综合成为一个体系,将四体液与四元素联系起来,盖仑赞同希波克拉底学派的体液论,盖仑把体液的作用看作是各种不同气质的基础。但与希波克拉底不同的是,盖仑避免讨论涉及体液确切性质的问题,而是将体液作为不可见的实体,只能通过逻辑的方法来认识。盖仑认为,由于动脉中的血液由四种体液形成,所以血液具有支配地位。但盖仑不能确定黑胆汁在机体内的相似性质,于是他指出不能假定黑胆汁作为一种纯的、基本的体液的存在[6]。

哈维(Harvey,W.1578~1657年)血液循环的发现,仅仅将盖仑描述的血液的许多性质转交给其他体液,许多18世纪的健康和疾病理论依然是以机体的体液平衡思想为基础的。例如斯塔尔认为所有疾病都发生在血液,由于血液的郁积或黏稠而产生炎症等病理现象;霍夫曼(Hoffimann,F.1660~1742年)认为疾病是胃肠的多血症(plethora)所致;居仑(Cullen,W.1710~1790年)则将发热归咎于动脉的痉挛;而布朗(Brown,J.1735~1788年)主张疾病是体内器官过度刺激的结果。安德烈(Andral,G.1797~1876年)在研究血液学的基础上,复兴了更严格的体液论,他将疾病归咎为血液成分,如血纤维原、清蛋白、碱的变化。在安德烈思想的影响下,19世纪奥地利病理学家罗杰坦斯基(Rokitansky,C.1804~1878年)将所有病理现象归咎于血液中不好的混合[7]。

由以上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或多或少地都在支持笔者的观点学说,体液、组织液和血液是四行体液模型和五行藏象模型的理想原型。而笔者也把四行体液学说看作是四行藏象学说,与四行藏象模型比较五行藏象解释能力更加出色。

3结语

在论及古希腊哲学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总画面”时,恩格斯说:“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分别地加以研究。”[8]

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就是对古人模型的总体上的肯定与细节上的补充及工具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明.信息系统建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3.

[2]林宇春,赵宏杰,张学斌.略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8):576-577.

[3]赵宏杰,雷钧涛.以代谢物组学为参照介绍血液指纹图谱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方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9):1903-1904.

[4]朱明.阴阳五行学说与四行体液学说宏观框架体系的比较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1-5.

[5]伊本・西那.论灵魂[M].北京大学哲学系,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73-274.

[6]孙矢电, 赵宏杰, 张笑波.伊本・西那医学著述对中医学科学性的强支撑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17):273-274.

篇(11)

我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大计,以环境教育为本。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无疑将给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环境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国内各高校中只有少数几所开设了单独的环境会计课程,名称如“环境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审计”等。大部分高校局限于传统的会计、审计教学内容,较少或根本不涉及环境方面,即便有所涉及,也只是将环境会计的内容简单地拼凑在传统的会计、审计类课程中。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其一,缺乏独立、系统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或专门的环境会计制度(或准则)作为指导。我国对环境会计研究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对环境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前提假设、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模式、披露内容等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国政府也还没有出台相关的环境会计制度(或准则)来给予指导和规范。

其二,缺乏专业的环境会计师资队伍和配套教材。环境会计是一门由环境学、经济学、会计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学科。开展环境会计教学工作,需要授课教师具备扎实、全面的基本功,一方面要充分掌握本专业(财务会计)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懂得环境方面的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目前,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其师资队伍还不健全,配套的市场教材也较少。

其三,大学环境会计的教学目的尚不明确。在那些已单独开设环境会计系列课程的高校中,开设这些课程只是让学生接触前沿理论知识,教学的实践目标尚不明确。

二、西方国家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先进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英两国)在环境会计教育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环境会计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相对国内较为成熟,大学环境会计教育体系正逐步形成。

在英、美大多数大学的会计系均讲授环境会计。其讲授的方式有两种:方式一,开设独立的环境会计、环境管理方面的课程,名称如“环境会计”、“政府、商业和自然资源”、“环境会计过程”、“环境会计高级专题研究”等;方式二,不单独开设环境会计课程,但在财务会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一些课程中设置与环境会计相关的内容。当前采用第二种方式的大学所占比重较大,但第一种方式将环境会计作为独立会计课程的趋势将日益明显。

美、英大学会计系讲授的环境会计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环境会计概述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内容及其评估方法:(2)企业环境政策概述;(3)企业环境发展和监控系统的构建;(4)企业经营对环境影响的评估:(5)公司环境审计与评估。

第二,环境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垃圾处理、污染及资产废置的会计问题;(2)环境问题预算与绩效评估;(3)环境投资评估;(4)与环境有关的研发、预测和设计会计;(5)产品生命周期与环境成本研究;(6)企业并购与环境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环境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2)独立的环境财务报告研究;(3)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及会计差错更正问题;(4)与环境有关的支出与承诺的会计处理问题;(5)与环境有关的借款、所有者权益及保险问题;(6)审计报告中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研究;(7)与环境有关的资产(如存货、土地等)价值评估问题。

三、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环境会计教育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大学先进的环境会计教学理念和方法,并结合我国国情,沿着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从普及理念到深究理论和实务应用,从融入其他会计专业课程讲授到单独开设环境会计课程再到形成专业体系的这一条主线,逐步建立和发展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体系。笔者从五个方面设想我国高校环境会计教育的初、中期发展趋势目标:普及环境会计教育,并在各高校开设单独的环境会计相关课程。同时也给各高校新开设环境会计相关课程、制定相关课程教学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一)教学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会计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环境会计知识和技能,全面理解会计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养,使其具备理解并参与制定公司环境事务战略的能力,满足可持续发展企业对环境会计人才的需要。

(二)授课对象

高等院校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中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本科专业、工商管理类各硕士专业的所有学生。

(三)课程体系设置

依照教学培养目标,高校可以考虑先开设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案例和环境审计四门课程。

1.环境财务会计

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54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系统介绍环境会计产生与发展过程、背景、作用和意义,环境会计目标、假设、原则、对象、内容、职责等基础性理论,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环境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专门知识,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会计信息和环境管理信息进行基本会计处理、会计报告和会计分析与评价,能应用环境会计基本程序、方法进行环境经济管理。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环境会计》,许家林、孟凡利等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肖序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环境会计研究》,孟凡利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资源会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许家林、王昌锐等著,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李静江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环境管理会计

课程属性:专业必选课(36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定义、作用和意义,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和方法应用,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要求学生熟悉和了解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学会如何利用环境会计信息支持企业内部决策,能在实务工作中参与制定公司的环境事务战略。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环境管理会计――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郭晓梅,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环境会计与管理》,【英】罗伯・格瑞、【英】简・贝宾顿著,王立彦、耿建新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环境成本管理论》,林万祥、肖序著,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Exposure Draft: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EMA)》,IFAC,2005年。

3.环境管理案例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36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通过系统介绍国际著名企业的环境管理情况,从各个方面、各个视角来总结、归纳国际著名企业在环境管理问题上的一些经验。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理念在现实中的应用、国外的一些优秀环境管理案例和他们的管理成效,了解我国目前在这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国际著名企业管理与环境案例》,世界资源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环境审计

课程属性:专业任选课(36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系统介绍环境审计背景、作用和意义,环境审计标准、依据、对象、内容、目标、职责、证据等,环境报告审核和测试基本方法等基础性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和应用环境审计的程序、方法,分析企业环境影响个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环境审计》,陈正兴主编,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环境审计论》,蔡春等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企业环境审计研究》,刘长翠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四)授课方式

我国高校环境会计教育应摈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建立必修课、选修课、实验课、活动课等多种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教育,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

(五)课程考核和评分方式

课程考核由闭卷考试和课程论文两种方式相结合。课程论文可采用小组论文(报告)考核方式,由5~6人组成一个论文(报告)小组,由小组成员在现有给定论题(如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等)基础上讨论并重新拟定题目进行写作,写作内容必须围绕给定的论题。课程论文的写作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文字不少于5 000字,段落分明,论证有理,结论明了,格式符合规范。课程最终个人成绩将结合个人平时成绩(占20%)、课程论文成绩(占50%)和闭卷书面考试成绩(占30%)综合给定。

四、实施和发展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策略

实施和发展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导航者,政府在推动环境会计教育方面起着关键性的导航作用

首先,政府应在各行各业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将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加大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其次,政府应尽快出台环境会计制度(或准则)作为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指南,通过国家政府职能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适度的强制约束,不断严格化、标准化、规范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从法律制度层面进行导向,促进企业对环境会计人才的需求;再次,高教司对高校环境会计人才培养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直接推动、引导各高校环境会计教育的大力开展。

(二)企业是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市场的主要需求方,应侧重提高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大力推进环境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

“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而用人单位是这些‘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学校必须时时明确来自‘市场’的需求,甚至可以说市场决定了环境会计教育”(孟焰、李晓梅,2008)。应增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企事业相关人员的环境会计素质,从而引导企业绿色经营并提高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性,增加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和对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需求方的角度推进我国高校加速开展环境会计教育。

(三)高校是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高校应不断重视环境会计教育

我国高校应对环境会计教育加大投入和建设,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环境会计教育培养方案。考虑到目前在我国各高校单独开设环境会计课程仍缺乏硬、软件配套基础,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先通过将环境会计的主要教学内容结合到现有的会计课程中进行渗透式传授,以这种渗透式教学作为过渡形式。随着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实务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熟、环境会计制度指南的出台和广泛实施,我国高校就更有基础和能力开设单独的环境会计课程,逐步实现环境会计普及教育,并向环境会计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形成专业的环境会计教育教学体系靠拢。

【参考文献】

[1] 袁广达.环境会计与管理路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