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消费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005年2月28日,陕西省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颁布了《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指出生态化是保证城市生存安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西安生态文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完善生态教育机制,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正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的文明形式,也是现代及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但是,如果没有普及性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意识,没有全民生活、消费等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工程健康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要坚决制止和杜绝掠夺性开发资源的行为,实施“最小损害”甚至“零排放”、“零损害”方略,努力维系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和谐与协调。
实施生态经济,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一致的经济,不仅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目标,还力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建立政策和法律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是对政府的制度设计。政府必须遵循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顺序,大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大环境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绿色消费做为一个切入点,能对生产、流通、消费、处理全过程的生态化起推动作用。绿色消费模式是绿色消费内容、结构和方式的总称,是一定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下绿色消费者(包含生产性消费者和生活消费者)与绿色消费资料的结合方式,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防止污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考虑保护自身健康和群体利益,对绿色产品和服务进行的一种理性消费方式,是一种体现绿色文明、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体现了西安“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绿色消费的特征是保护生态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绿色消费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西安市工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水平不高。同时工业内部的污染排放量不断上升,资源利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全球经济绿色化、生态化的趋势下,西安要想发挥后发优势,就决不能再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应将绿色消费贯彻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品,探索一条符合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物质和能量有效组合利用以及工业生态系统稳定协调的工业发展新模式,为区域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源,在保证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同时,确保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高。
绿色消费是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动力。首先,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生产者放弃高能耗、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努力节约资源,推动清洁生产,采取措施对资源及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绿色消费的导向作用下,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其次,新绿色产业的涌现,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形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消费行为的成熟,进而推动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及构建西安生态文明的微观基础,应该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不同层面出发,明确各自的定位,发挥各自的职能,建立起西安城市圈绿色消费体系。
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并加强规划指导。政府应将绿色消费模式列入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绿色消费的发展目标、重点、措施、推进步骤等。鼓励引导各区结合实际,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绿色消费模式。组织开展立法调研,尽快制定有关废弃物再生、垃圾分类回收、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加大财税、融资政策扶持促进力度,激发企业有效利用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建立绿色营销鼓励基金,对评比达标的绿色商业企业给予资金补贴,降低绿色商品销售价格。运用价格杠杆促进绿色消费,探索实行差别电价、差别水价政策。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及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绿色产业。完善绿色奖励政策,通过建立“西安绿色产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和“西安绿色银行”等方式,支持创建和发展绿色企业。
营造绿色消费氛围以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进行绿色消费宣传教育,全面推广节约资源模式和文明健康、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注重对市民的环保教育,将资源环境课程纳入社区宣传教育体系。注重对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公众,特别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士,建立和发展致力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社团组织、志愿者组织,从事环保知识的普及宣传、环保活动的组织开展等社会工作。只有让全社会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的意义和绿色消费带来的好处,才能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在陕西省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构建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以这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评价体系引导各级部门的工作。该体系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绿色消费环境状况,包括绿色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指标;区域绿色产业机构指标;绿色经济及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二是绿色产品经营状况和效率质量状况。包括绿色产品结构和数量;绿色资产收益率;绿色生产效率等指标。三是绿色流通渠道状况。包括绿色产品流通的种类、数量、规模,及其绿色销售专店的设立,建立绿色网络流通体系,绿色通道的建立。四是法制环境状况。包括价格法律及各种法规对绿色产品发展的支持政策规章等。五是地方政府支持绿色产品研制开发的情况。包括地方政府参与制定的绿色产品发展战略情况;地方政府改善绿色消费投资的环境,支持绿色商品发展的具体措施等。
构筑绿色消费的产业基础。培育引导绿色消费,建立适应绿色消费要求的现代产业结构是基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制造业,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和应用,开发出一批绿色工业产品,促进西安市绿色消费的提档升级。要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农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绿色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和安全食品。要抓住新能源成为世界投资新热点的机遇,成立负责新能源招商引资的工作专班,加大对世界新能源投资动向的关注和研究,策划、引进、实施一批新能源项目,促进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 1008―0821.2017.06.027
[中图分类号]G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168―04
1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概念
1.1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概念
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中,学术成果信息主体与学术成果信息环境之间通过学术成果信息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学术成果信息是学术成果信息活动中富有创新内容的信息,能揭示一定的自然现象或社会规律。学术成果信息主体主要是从事学术成果信息活动的人或组织。学术成果信息环境是影响学术成果信息、学术成果信息主体的一切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等环境的总和。学术物质环境包括科研仪器、科研设施、学术经费等。学术制度环境包括学术政策、学术评价制度、学术奖惩制度等。学术人文环境包括学术氛围、学术自由、学术理念等。
1.2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对各构成要素的要求
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学术成果信息、学术成果信息环境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存在向良好状态发展的趋势。
1.2.1学术成果信息主体构成合理,学术素养整体提升
按照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在学术成果信息流转过程中的功能,将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分为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学术成果信息传递者、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三种。不同功能学术成果信息主体缺一不可,且数量配置合理,否则,学术成果信息流转不畅或无法实现。
学术素养是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或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在从事学术成果信息活动中应具备基本素质和修养,包括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或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的学术素养能彼此产生正向或反向的影响。当正向影响范围逐渐增大时,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的整体学术素养水平稳步提升,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能保持健康;反之,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被打破,甚至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会不复存在。
1.2.2高质量学术成果信息占比逐渐增多,不同种类学术成果信息协调发展
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在生产学术成果信息前,需要阅读大量现有学术成果信息。新学术成果信息与现有学术成果信息之间如同房屋与地基的关系。基地牢固,房屋不易倒塌。现有学术成果信息的质量好,新学术成果信息的质量不会太差。如此良性循环,学术成果信息的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学术成果信息可分为基础理论学术成果信息、应用技术学术成果信息、软科学学术成果信息13]。软科学学术成果信息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术成果信息。软科学学术成果信息的产生需要基础理论学术成果信息和应用技术学术成果信息的共同支持。基础理论学术成果信息与应用技术学术成果信息相辅相成。当3种类型学术成果信息间协调性降低时,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会下降。
1.2.3学术成果信息环境与其他构成要素相互适应,学术成果信息环境间相互促进
适宜的学术物质环境能使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专注于高质量学术成果信息的生产,避免老旧学术设备导致学术成果信息准确性降低、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花费大量时间等待获得学术设备使用机会等情况的发生。完善的学术制度环境使得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更为重视学术成果信息的原创性,因为学术制度中对对学术造假、学术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做出相关规定。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利于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学术能力的提升,为高质量学术成果信息的产生打下基础,因为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更愿意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从中吸取他人的研究经验和方法。
为了追求学术成果信息的价值,学术成果信息主体需要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和学术物质环境的支持。学术制度环境通过对学术成果信息活动和学术成果信息主体的约束,来促进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和学术物质环境的建设。当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对学术人文环境和学术物质环境存在不满时,会先尝试对学术制度环境做局部调整,再逐渐扩大调整范围,使整个学术制度环境得到转变。学术物质环境是学术人文环境的基础,学术人文环境反作用于学术物质环境。
2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是信息服务机构利用计算机技术发现论文中存在的不当引用、过度引用甚至抄袭行为,避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信息服务[引。在服务提供过程中,论文的作者属于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的提供者和的使用者属于学术成果信息传递者,知网系统、万方系统、维普系统、大雅系统等系统所属机构属于的提供者,高校、杂志社等使用机构属于的使用者;论文的作者及其他学术成果信息利用者属于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既存在正面影响,也存在负面影响。
2.1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正面影响
2.1.1学术素养提升
有利于作者学术道德水平提升。大多数高校会强制要求硕博学位论文进行,送检方式有全检或抽检,而学术期刊一般会对预发表的论文进行,这都是对作者学术道德的一种外部干预行为。由于的警示作用,作者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会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标注方式更为重视,避免参考文献格式及序号错误、编造虚假参考文献等现象的出现,利于学术道德的提升。因为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是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学术道德高尚的表现。
有利于作者学术能力水平提升。促使作者正视学术论文的创新性、独创性,而提升学术能力是增加学术论文创新性、独创性的最佳途径。作者为了提升自身学术能力,会将更多时间用于学术成果信息活动,并积极参与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此外,学术结果不仅与作者名誉相关,还与作者所属单位的名誉相关。作者所属单位会重视学术能力的培养,制定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作者提供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
2.1.2学术成果信息质量提升
促进期刊论文质量提升。在稿件初审阶段,杂志社会对其进行。编辑通过系统提供的检测报告,能较快发现稿件中哪些句子或段落与对比库文献存在重复。有助于编辑批量、迅速地判断期刊论文的引用状况,提高期刊论文质量的管控效率。
促进学位论文质量提升。质量好的学位论文不仅需要内容创新,还需要撰写规范。参考文献引用方式的正确与否会对学位论文质量产生影响。学位论文篇幅长(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涉及的参考文献较多,论文的多次修改会造成参考文献的删减或位置的变动,因此,作者难免对某些参考文献标引出现疏忽。依据报告,作者能对学位论文标引疏忽之处进行修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2.1.3利于创建良好的学术成果信息环境
在学术制度环境中,能推进与论文质量量化评价相关的制度建设,包括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指标的设置、评价结果的用等方面。还促进学术道德、学术氛围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在学术物质环境中,促使学术成果信息主体更为注重学术成果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因而,积极引进科研仪器,加强对科研设施或科研仪器的维护,以减少学术设备对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的影响。在学术人文环境中,的警示作用能敦促作者重视学术论文的原创性,且这种正面影响通过个体间相互作用而不断扩大,利于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
2.2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负面影响
2.2.1系统的缺陷降低学术成果信息、学术素养的控制效果
系统为使用者提供判断学术不端行为或学术论文质量的数字化指标,即复制比。系统存在的某些不足会使复制比准确性下降,从而出现误判或漏判学术不端行为的现象,不利于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
导致误判现象出现原因包括:同一课题组成员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制比高,同一课题组成员运用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学术设备都相同,而这些都需要在学术论文中有所描述;综述类学术论文复制比高,文中需要大量引用他人学术论文的原始语句,作者虽做了正确标引,但多数情况下系统仍将其算入复制比;系统不稳定,判定为重复的部分,查找原始参考文献,没有发现相似之处。导致错判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稍加改动的多源抄袭;对比库收录不全;非文字类型数据难识别。
系统的误判导致某些期刊论文被无辜退稿,部分作者为增加稿件录用概率会减少撰写某类易被误判的学术论文,因此,学术成果信息数量有所降低。作者会特意改变论文的表述方式以防止误判现象的发生,例如,刻意添加图表以降低综述类学术论文的复制比,因此,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略微下降。
系统的漏判使抄袭者存在侥幸心理,放纵自身的学术不端行为。这种不良之风容易相互影响,吸引更多作者加入到其中,导致学术道德水平下降的趋势蔓延。同时,某些作者不再专注于知识积累来提高学术能力,而是花费心思在如何采取多种手段逃避系统的检测。
2.2.2结果的不合理应用降低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的管控力度
复制比设置不合理。对于学位论文而言,大多数高校采用同一复制比来判定其质量。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位论文与应用技术方面的学位论文的写作方式和方法不同,采取“一刀切”的手段不太合理。硕士学位论与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相差巨大,设置同一复制比,也不太适宜。对于期刊论文而言,杂志社也设置同一复制比来判定学术不端行为。综述类文章复制比明显偏高。图表多的文章复制比明显偏低。
服务使用者采用单一方式管理学术成果信息质量,虽在执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学术论文质量控制效果上不太令人满意。不同领域的学术论文具有不同特性,服务使用者应采取多角度思维的方式,使得复制比的设置更能适应学术论文的特性,从而提高学术成果信息质量控制的成效。
过分依赖复制比。当学位论文超过高校设置的最高复制比时,研究生的答辩会被推迟。当期刊论文超过杂志社设置的最高复制比时,会被退稿。部分高校或杂志社仅依赖系统来评判学术论文的质量,显得过于武断。复制比高的学术论文不一定是质量差的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并不是作者的胡乱想象、随意瞎写而成。作者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并在此基础提出创新性的思想。因而,学术论文会涉及他人的思想,重复在所难免。复制比高的文章,不能说明文章中没有创新点或创新点少。
服务使用者过于依赖复制比判别学术成果信息质量,违背系统的设计初衷。学术论文的创新性才是衡量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的首要指标。复制比与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服务使用者应仅将复制比作为参考指标,采取多种途径来判断学术成果信息质量。
2.2.3的监管不严加深检测系统缺陷及检测结果不当使用的负面影响
服务的提供机构对每篇学术论文的检测次数没有设置上限,使得作者可以反复对论文进行检测。进行反复的作者分为两种:一种是论文质量水平高,作者为防止被系统误判而反复检测,并将语句通顺、含义明确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降低文章原有的质量水平;一种是论文质量水平低,文章中含有大量抄袭内容,作者为避免抄袭行为被发现而反复检测,并采取多种手段改变文章的表达方式,使含有大量抄袭内容的文章得以发表或通过高校的,以次充好。这两种作者虽都是为了降低复制比而反复检测,但其目的偏向性上稍有区别。
第一种作者的行为是由的不合理应用而导致,的监管漏洞助推了这种矫枉过正行为,使学术成果信息的原有质量有所下降;第二种作者的行为是由的缺陷而导致,的监管缺失为这种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便利,使大量低质量水平的学术成果信息存在于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中。
3优化的措施
3.1优化系统
提高系统识别能力。改进检测算法是提高系统识别能力的有效途径。系统针对不同类型数据有不同的检测算法。系统一般采用图像匹配法对图片进行检测。改进现有的图像匹配法,使系统能识别不同格式、稍加改动的图片。公式一般采用图片或特定软件进行呈现。当公式采用特定软件呈现时,需抽取公式中的变量、符号、函数等,并以此为基础评断学术不端行为。完善现有的公式检测算法,确保抽取后各部分的顺序及数量与原始公式相差不大。
扩充对比库资源。在中文资源方面,由于各对比库对部分中文学术期刊的垄断行为,导致国内没有一个对比库能囊括了所有中文学术期刊资源。论文服务提供机构之间应该积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外文资源方面,论文服务提供机构之间可采取联合采购的方式,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外文资源。
3.2合理运用结果
设置多类别的复制比要求。高校应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学位论文设置不同的复制比要求。应用技术方面的学位论文中文字描述的部分偏少,复制比要求稍稍提高;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位论文中文字描述的部分偏多,复制比要求应稍稍降低。硕士学位论文字数少,复制比要求应稍有提高;博士学位论文字数多,复制比要求应稍有降低。高校还可以依据学位论文的不同部分,设置不同复制比。杂志社针同样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设置不同复制比,例如综述类论文,复制比要求应降低。
结果仅作为评判学术论文质量的参考指标。对于学位论文而言,高校中负责的部门应与院系合作,对复制比高的学位论文进行人工复查,并得出最终结果。对于期刊论文而言,杂志社也需采取相同的措施。在复查过程中,杂志社工作人员将结果作为参考指标,并结合对全文观点的审查,最终判断出论文质量高低或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复制比高,但论点新颖、逻辑性强、数据真实的学术论文,不宜采取退稿处理的方式。
改善检测结果的申诉机制。高校应配备专门部门来处理检测结果的申诉。由于高校的具有时段性的特点,该部门的人员构成以兼职人员为主。杂志社的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需配备专职人员来处理作者的申诉。工作量大的时候,可适当增添兼职人员辅助专职人员的工作。
3.3加强的监管
0前言
全球的气候和温室效应发生的变化已经严重地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应对方式,而提高碳足迹效率是重要的环节。贵州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碳效率动态变化如何,如何提高碳效率,减少其环境压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该项研究从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碳足迹产值的历史过程分析研究,把握岩溶地区碳足迹效率的变化规律,提出提高碳效率的对策,对贵州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理论基础简述
1.1 生态足迹理论模型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简称EF) 分析法是加拿大生物经济学家William Rees 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 于1992 年提出的一种用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1]。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系统所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项目管理论文,它是人类对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占用量。生态足迹的定义为“生产人们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所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2]。生态足迹的单位是“全球性公顷”。一个单位的“全球性公顷”相当于1hm2具有全球平均产量的生产力空间[3]。也就是说,生态足迹主要用于计算在一定区域一定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 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消纳所必须的生物生产面积。生态足迹可以分为资源生态足迹和能源生态足迹两部分,前者指生产所消费资源而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包括耕地足迹、林地足迹、水域足迹、建筑用地足迹;后者指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评价自然资源消耗的方法[4]。
1.2 碳足迹与碳足迹效率
碳足迹的概念来源生态足迹;但是,对于“碳足迹”的准确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各国学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5]。Global Footprint Network(2007)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一部分,可看作化石能源的生态足迹[6]。由此可见,碳足迹指的是生态足迹中的化石能源足迹;Grub & Ellis(2007)指出,碳足迹是指化石燃料燃烧时所释放的CO2总量;另外,有的学者指出,碳足迹是排放的CO2以及其他温室气体转化的CO2 等价物。自2001 年以来,国外一些学者陆续以生态足迹的方法对碳足迹进行研究,但国内对能源消费的专门研究还不多见[4]。总体来说,国外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内的碳足迹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5]。而关于化石能源足迹方面国内已有少数学者的研究。但是对西南岩溶地区的碳足迹研究还是空白。由于用能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排放源[7],本研究以生态足迹中的化石能源生态足迹作为碳足迹加以研究。
就碳足迹,也就是能源足迹而言,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土地面积[8]。也就是将化石能源消费转化为吸收其燃烧后释放出来的温室气体所需的森林面积[9]。具体来说,是将各类能源的消费实物量转化为标煤量,再将各类能源的标煤量转化为相应的热量,再通过热量与CO2吸收率的比值计算出各类能源消费所占用的足迹。所以,用于CO2的林地面积,乘以均衡因子,就可以得到CO2用地生态足迹(碳足迹)。区域能源(碳足迹)生态足迹具体计算公式:
EF =ΣrjAj =Σrj ( Pj+Ij-Ej )(2)( j =1 ,2 ,3 ,4 ,5 ,6)
式中: EF为区域能源生态足迹(hm2 ) ; rj为均衡因子; Aj为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
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ef = EF/ N (3)
式中: ef 为人均能源生态足迹( hm2/人) ; N为总人口数[9] ; Pj为第j项消费项目的总生产量;Ij、Ej为第i项消费项目的进口和出口量。
由于贸易的影响项目管理论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可以跨越地区界限,所以需要进行贸易调整。贸易调整是考虑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而对当前的消费额进行调整,出口为负值,进口为正值。能源的贸易调整计算采用的计算方法如下:
Ni=Mi×(Hi/Gi)×Wi
式中,Wi为中国第i种商品贸易的净价值量,Hi、Gi为中国该类商品的净贸易的实物量和价值量,Mi为该类商品的能源密度,Ni为第i种商品的能源携带量[10]。
根据世界银行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统计, 目前生态足迹效率的计算方法, 主要有生态足迹产值与生态足迹强度。能源生态足迹产值(Value of Energy footprint , VEF) 体现单位能源生态足迹产生的经济价值, 定义为人均GDP 与人均能源生态足迹的比值。通过VEF 分析, 可将某一国家(区域) 经济与能源、生态环境发展定量化处理, 探索其能源效益与发展趋势。当VEF 较高时, 对分析区域的意义为: 经济发展较良好; 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单位能源生态足迹创造的经济价值较高等[9]。所以,碳足迹产值(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 VEF)计算公式:VCF=GDP/EF=gdp/cf
式中,VCF 为碳足迹产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f为人均碳足迹。
1.3 数据处理与说明
运用贵州省的历年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县份的统计年鉴等。根据历年的统计资料计算煤、石油、天然气、电力和焦碳等几种能源的足迹,计算时将能源消耗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面积。本研究采用Wack-ernagel 等所确定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全球平均土地产出率: 55GJ / hm2 、71GJ / hm2 、93GJ /hm2 、l000GJ / hm2 。
2.贵州岩溶地区碳生态足迹产值的动态变化分析
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计算结果见表1,由表1看,贵州岩溶地区1978-2009年的碳足迹产值呈逐年递增趋势(图1),由1978年的0.1008万元GDP/ hm2上升到2009年的0.2434万元GDP/hm2,净增加0.1326万元GDP/ hm2,年平均净增加0.0041万元GDP/hm2。进一步分析认为,贵州岩溶地区1978-2009年的碳足迹产值可分为3个演化阶段(图1):1978-1987年为第一阶段,碳足迹产值从0.1008万元GDP/hm2增加到0.1296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009万元GDP/hm2,属效率平缓增长阶段;1988-2002年为第二阶段,碳足迹产值从0.1585万元GDP/hm2到0.4786万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10万元GDP/hm2,是第一阶段增长量的11倍,属碳足迹产值的过渡阶段;2005-2009年为第三阶段,碳足迹产值从0.4332万元GDP/hm2增加到0.845万元GDP/hm2项目管理论文,年平均增长约0.0129元GDP/hm2,是第二阶段增长量的1.3倍,第三阶段属于碳足迹产值的快速增长阶段。
上述的研究结果, 它说明贵州岩溶地区碳效率逐年提高,充分表明了32年间贵州岩溶地区能源的利用向着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逐步由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也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表1 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的动态变化(单位: 万元GDP/hm2)
Tab.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arst area
年份
碳足迹产值
年份
碳足迹产值
1978
0.1008
1995
0.2736
1979
0.1016
1996
0.3305
1980
0.1039
1997
0.3293
1981
0.1097
1998
0.3251
1982
0.1167
1999
0.3533
1983
0.1201
2000
0.3922
1984
0.128
2001
0.414
1985
0.1295
2002
0.4562
1986
0.1299
2003
0.4152
1987
0.1296
2004
0.4283
1988
0.1585
2005
0.4786
1989
0.1506
2006
0.4332
1990
0.1607
2007
0.6017
1991
0.1595
2008
0.7281
1992
0.1736
2009
0.8457
1993
0.2213
1994
0.2434
平均值
0.2888
Fig.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srst area
3.贵州岩溶地区与全国的碳足迹产值的比较分析
将贵州岩溶地区的碳足迹产值与全国的进行动态比较研究,其中全国的碳足迹产值主要来邹艳芬[9]的研究成果, 其余的通过相关计算得出。1978-2009年,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一直低于全国(见图2),多年平均碳足迹产值为0.2888万元GDP/hm2,年平均增长率为23%,而全国多年平均碳足迹产值为0.6947万元GDP/hm2,年平均增长率为56%。可见,贵州岩溶地区多年平均的碳足迹产值只有全国的2/5,增长比较缓慢。与全国差距在1978-2006年之间逐年加大,差距从1978的0.0012万元GDP/hm2上升到2006年的1.1368万元GDP/hm2,年平均增加量0.0355万元GDP/hm2,2006年达峰值后,差距呈现减少趋势,到2009年降为1.0743万元/hm2 。可见,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效率比较低,提高比较缓慢。
Fig.2 Comparison of value corban footprintbetween GuiZhou karst area with that in China
4.提高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效率的对策
根据上述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贵州岩溶地区的碳生态效率呈递增趋势;但是,与全国相比,一直低于全国项目管理论文,并且差距比较大。如果继续保持此势头,与全国的差距还将继续拉大。然而,贵州岩溶地区本身的生态环境就十分脆弱,而碳足迹效率较低,严重地制约贵州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贵州岩溶地区的碳生态效率?特别提出如下对策。
4.1建立节能型的社会经济消费体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从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比较低。贵州岩溶地区除了生产性能源消费外,生活性能源消费2005年占总消耗能源的15.6%[11]。生活排放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提高贵州碳足迹效率,必须从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各方面进行,需要建立有完善的生活和产业节能、节约资源型、低碳型和低污染型等环境友好型的消费体系,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活生态化。同时,必须有制度的保证,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强有力的管理体系。
4.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资源型和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贵州长期以来,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业一直是我省的支柱产业,2003 年度我省电力、燃气等生产和供应、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采矿业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约62 %[12]。由于高能耗的产业比重大,到2005年生产性能源消耗占总消耗的84%,能源消费仍以工业为主, 工业能源消费占比达到67.7 %[11]。所以,应该积极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改变资源型和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向高效益和低碳的产业方向发展。
4.3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水电等的比例,发展新型的低碳能源
贵州能源消费品主要为原煤、电力和天然气,2005年分别占49.60 %、35.30 %、1.20 %[11],而电力主要来自火力发电。然而项目管理论文,贵州水能资源总蕴藏量1874.5万KW,居于全国第六位。可开发水能资源1324.95万千瓦,居全国第七位[13]。按单位面积占有量计, 拥有106KW/平方千米, 是我国平均水平的1.5倍, 居第三位。贵州水能可开发量1683万KW, 占全国可开发总量的4.4%[11]。目前开发程度不高,开发潜力很大,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水力资源潜力,发展水电。所以,应该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资源开发和利用,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原油等)比重,加大水电等的比例份额。
4.4 采用新的节能技术和低碳产品,并且加强碳回收
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低碳产品,在工业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例如用能耗低、污染轻、经济效益高的先进工艺设备替代高能耗、重污染、经济效益低的工艺设备。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用“绿色”生产工艺重组,最终达到治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同时,在接纳吸收东部地区所转移来的企业时,应该把环境利益放在首位,保证低碳性。
参考文献
[1]陈中景、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23(2):164-169.
[2]陈东景、李培英,基于生态足迹和人文发展指数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5):96-102.
[3]温晓霞、魏俊、杨改河,陕西省生态足迹动态评价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55-59.
[4]李智,鞠美庭,刘伟,邵超峰,中国1996年~2005年能源生态足迹与效率动态测度与分析,资源科学,2007,29(6):54-60。
[5]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7):71-78.
[6]GFN. Eco logical Footprint Glossary [R].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Oakland,CA,USA,2007.
[8]李来龙,福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举措[J],能源与环境,2010(2):23-24.
[9]王亭娜,董平,陆玉麒,南京市生态足迹实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3):12-14.
[10]邹艳芬,中国能源生态足迹效率估计[J],中国矿业,2009,18(8):57-64.
[11]赵先贵,高利峰,马彩虹等,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149-152.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工业文明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努力优化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这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前提。它包括从物质经济向生态经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它追求的是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与环境双赢。免费论文参考网。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生态文明,通过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等各种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免费论文参考网。我们与其不能忽略,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意识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实现生态现代化过程中种种关乎意识的关键节点,找到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那么,中国环境退化的趋势将不可避免。显然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让生态文明意识融入每个人的神经,深入人类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伦理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新阶段,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反映的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同时也是人类伦理价值观念的大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把社会物质生产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转到人、社会、生态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方向上来。人类应该抛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人类应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
二、积极治理生态,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
地球孕育了神奇的生态系统、孕育了生命这个星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正是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使人类历史得以延续,并且创造了人类的灿烂文明。人类没有任何理由再让无数生命的花朵在无奈中凋谢。每个公民都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能源节约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块煤做起。政府部门必须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在合理增加资源有效供给的同时,努力节约资源,同时减小环境污染。
三、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综合利用。引导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向绿色科技倾斜,发展和传播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符合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科技文化,同时还要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整合化和生态化趋势。
四、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文明。
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追求高消费,误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它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特点,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污染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动共生,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原则,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小、自然灾害频发、地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生态破坏问题。而生态文明则是对充满灰色的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单向线性增长模式,以资源输入减量化、产品使用和服务寿命延长化、废物再生资源化为指导原则,把生产和生活方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免费论文参考网。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的时代产物,是信息时代和文化经济时展的产物。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近十年的发展,证明了其是最具前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发展规模上也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1创意产业及“大设计”观概念的界定
1.1 创意产业概念
创意产业指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能财产(即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包括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共 13 项产业。
创意产业相对传统产业是一个新的事物,“(20世纪)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在来临”。21世纪是创意主宰的时代,这一点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创意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每天产生的价值高达220亿美元经济学论文,并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长。美国增长速度更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例如美国的好莱坞影视产业、迪斯尼等娱乐产业、软件产业、甚至美国的快餐、可口可乐等等都成为美国创意产业及文化的代表。
创意产业关注的核心是创意设计。这种创意设计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信息创意设计, 主要与高科技信息与互联网相关联,如网络设计, 各种软件设计, 数字技术设计, 手机增值业务设计;二是文化内容设计, 主要与各种媒体上刊载的内容或节目的设计制作相关如广告、电影、电视、广告、动漫设计;三是艺术创作设计, 主要与艺术、工艺品的原创性设计相关, 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手工艺品、服装设计, 文学创作等;四是工业产品设计,主要与制造业各行业相关, 如建筑、陶瓷、汽车外形、商品包装设计等杂志网。
1.2 “大设计”观内涵
现代设计自上世纪初兴起以来,本来就是一个涉及艺术与技术,自然与人文、经济与市场的交叉学科,至今发展已近百年,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设计的要求,设计业对于设计的定义与范畴都日益宽泛,设计的功能外延与相关领域也趋于复杂。在此形势下,包含“协作设计”、“绿色设计”、“整合设计”等等在内的“大设计”概念逐渐产生。当今的“设计”观念,已逐渐形成包含传统造型艺术、工艺美术、影视艺术、数字艺术、动漫游戏、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现代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等等在内,当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协作设计”等概念。所谓“大设计”观念,是以设计实现大协作、大整合、大统筹的方式,达到全民高素质化、生活艺术化、环境美化、社会和谐化的目标。譬如CI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从概念、行为、到视觉化的表达是一整套的系统运作。因此, 谋划、策略、创意、视觉化等等仅有平面设计的能力是不够的,它不仅是设计,还包括了策划等等。而“生态人文主义”也是大设计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在实践中,人们提出了生态经济观、生态法学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等等新的观点。使生态设计观念进一步渗透到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工程设计以及工业设计领域,形成了对这些设计的一种导向和组织管理模式。
基于“大设计”观的创意产业整合设计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将设计学、哲学、文学、文化学、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广播影视学等多门学科进行整合与融通。除了注重建立创意产业群,培养一大批“创意产品”的设计者、开发者等等“建设”层面外,创意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培养更多“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同样重要,而且认为与传统产业中“设计”与“消费”相对分离不同,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创意经济,全社会往往即是设计者也是消费者!因此“大设计”观念的普及和全民素养提高与广西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密切关系。其中,协调发展理念的建立是广西创意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 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因素分析
2.1 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个人创造力。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创新性与创意不可复制性,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经济学论文,尤为明显的特征,这也是其从诞生之时就赋予的主要特征,所以创新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创意的激发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而创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并且随着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实现升级、转换。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强调人、人的知识和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把文化创意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极为重要的高度,注重人和肯定人的发展。而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是智力高度集中的产业。艺术家的个人创意是产品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也是创意产业的核心源头。知识经济社会是充满创造性的社会, 只有创造出新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才能为财富的创造提供源泉。
2.2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消费者的创意需求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社会,人们对于文化消费需求呈审美性、娱乐性、时尚性、多变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生产过程中别出心裁,以新颖的、独特的风格,以特色化、个性化、审美化的产品特征来吸引消费者,生产出人们普遍能接受的,适合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从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设计和生产的优秀创意产品能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带动衍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消费者创造力也在不断上升。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与供给方的创造力有关,还取决于供求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创意产业中的消费者同样富于创造性,他们可以想象风格,消费者选择、组合并消费,社会或者消费者群体评价,消费行为不仅在消费过程中,而且通过多种反馈渠道影响创意。
2.3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企业政府的管理机制
我国创意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政策针对本地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创意产业涉及的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发展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出台统一的扶持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杂志网。在这个阶段经济学论文,由各地根据本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引导创意人才和企业向城市重点发展的行业集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这是由其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决定的,但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它还具有文化属性,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在“产业化”和“文化化”二者间相互促进中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创意产业相关政策,以及推进工业设计的相关政策,将工业设计公众化、普及化,提高创意水准:公益性设计展览、展示必不可少,将工业设计观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普及全民设计观念,创立一套激励全民创意的机制及评判标准。
3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建立
创意产业以人的知识、智慧作为主导的运作模式,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而基于大设计观的整合设计理念,探索如何成立一个新的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体系,研究形成良好的创新设计转化机制,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让这个创新平台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图1)
(1)设置创意产业资源中心,运用现代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学管理,有效协调各个高校、相关专业、学校大学生创新基地、大学生产业园等机构和相关企业,即教育及建立数据库等内容,加强对于本土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应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 12%;伦敦是 14%;东京是15%.而目前我国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创意产业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基于大设计相关专业:艺术设计、计算机、机械学、管理学等学科和专业,围绕广西社会生产和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在工业产品造型、功能结构创新、广告包装、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动漫游戏、服装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广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艺术设计界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政策质询、设计质询、设计管理、设计培训、设计展评、设计比赛等与设计相关的服务,成为企业、高校联系的纽带。把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设计的能力,形成全新的区域性艺术设计创新体系。
(2)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搭建设计与相关行业之间的互动平台:如各类设计网站、服务平台经济学论文,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融合;借助于网络将工业设计融入生活、融入创意产业;分类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孵化+投资”为基本模式,吸引活跃的创业投资,形成具有研发、投资、制作和培训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
(3)利用高校在设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成立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提供专门的政策咨询,设计服务等。同时利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广泛和企业展开设计服务。
(4)整个创新平台是开放的,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学校的人能有机会随时参与进来,形成推广价值。
结语
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原则【摘要】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职称论文投稿职称
【正文】
一、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原则藕合互联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从不同工业型态比较看:传统工业经济的特征是征服自然,指导理论是社会财富论;目标体系是高增长、高消费,最大限度创造社会财富;价值观是金钱至上、竞争;经济要素是劳力、土地、资本;资源状况是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要素是劳力、资源、资本、环境、科技智力资本;资源状况是逐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新型工业化包含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五个方面的要求,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实现五个方面的兼顾和统一。因而,新型工业化是全面统筹资源开发利用的、以信息化带动的、依靠科技创新的、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是一致的。二、按照循环经济原则,构建恩施州生态工业体系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重点包括建设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和绿色服务业体系,其中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1.明确生态工业发展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目标着眼生态工业化建设,恩施州新型工业化应确立四大目标体系: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目标。把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循环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如狠抓“清江流域环境保护”,加强“鄂西林海”建设,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水能、风能和硒铁磷等矿产资源、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既是产业开发,更是生态系统建设。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高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优化整个经济结构为目标。从产业结构分析,“十五”期末,全州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0年的44.1:24.9:31调整为41:23.5:35.5,但二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的组成中相对偏低,并且二产内部本身的结构也有待进一步调整,“十一五”期间全州第一、二、三产业增长目标分别为3%、11.5%、9.5%。从城乡结构看,2005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21.3%,分别低于同期全国43%和全省47.3%,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从劳动力就业状况在三次产业中的构成讲,在二产中所占比重相对偏低,按照成熟工业化阶段的要求必须占到15%以上。从所有制结构看,2005年民营经济总产值占全州总产值的比重为70%以上;其中,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达85%以上。要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提高人均GDP;通过生态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生态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成“小康恩施”。以强化科技教育为目标。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是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共用原则。要加大科教投入,促进科技与经济圆满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合理使用现有科技专业人才,合理引进紧缺人才,科学配置各类人才,从而使人才结构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态需要;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施科技强州和人才强州战略。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分提高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生态恩施”。2.重点构建“特色资源开发型”工业体系。为实现生态工业目标,要选择循环经济增长方式,结合州域资源特色,充分发挥水力电力、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和富硒绿色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继续做大做强特色工业。支持卷烟工业适应结构调整,渐近培植烟草产业的替代产业。支持电力工业加快优质电源点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工业,实现稳步发展。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科学规划、开发和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建成特色矿产工业基地。科学谋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特色生态资源工业体__【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以信誉求生存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论文摘要: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在资本利益需求和娱乐文化消费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的和语境化的民族艺术至少在形式上进行了符合消费文化逻辑特征的现代置换。本文首先对民族艺术及其分类进行介绍,其次剖析了当前大众化消费文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提出符号化生产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民族艺术及其分类
1.1民族艺术的涵延
民族艺术主要指与生活生产关系较密切的,直接源于生产实践的,以可见形式保留下来的,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等。从广义上来说,民族艺术还包括了音乐、文学、曲艺、杂技等在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共有的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广义的民族艺术几乎等同于民族文化的范围。
1.2 民族艺术的分类
民族艺术的分类往往由于对民族艺术的涵延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不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可以简单的分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从应用产生的环境,即民俗的角度,又可以分为礼仪、节令、生产等几个方面。在对民族艺术研究的初期阶段,作为具体调研的依据,可以根据生活习俗,围绕生活生产活动进行简单的分类:
1.衣食住行:日常服饰、日用品、建筑、交通工具、公共设施;
2.生产活动:畜牧、农耕、贸易;
3.庆典仪式:婚姻、丧葬祭祀、歌舞娱乐、节日;
4.社会关系:家法、氏族、游宴、结社、娱乐;
二、大众化消费文化的现状分析
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都市消费文化。它集中产生于各大中心城市,通过大众传媒辐射到其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其突出鲜明的消费特性与欲望特性,给城市的低收入阶层和农村群众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纪90年代初,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全国展开。精英们为理想高呼,为人文精神呐喊,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绚丽商品,面对人们逐渐显现的对欲望的追求,精英们深感忧虑,中国要往何处去?传统的价值坚守还有意义吗?”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广泛引导和投入的加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从过去较为单一的、以物的占有和使用为目的的生活必需品消费,逐渐向更具社会性和象征性的、更注重消费过程的多元化消费发生转变。其中,文化消费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代社会最突出的消费模式之一。文化消费的崛起带动了民族艺术产业的发展。
三、大众化消费背景下民族艺术的发展反思:符号化生产
作为兴起于大众化消费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艺术展演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在社会结构变迁、文化观念改变和民族艺术审美范式转型的现实语境中得以彰显的。那些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区,应广泛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奇异的民族风情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发展地方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民族艺术因其较强的艺术性、表现力和审美价值,而被纳入当代社会的文化消费范畴,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商品。如果把尚未经过市场化开发的传统民族艺术视为一种民族文化“原生符号”的话,那么,作为文化商品的当代民族艺术的符号化生产,就是对“原生符号”能指层面的形式征用和所指层面的意义改造,并将新的能指与所指进行重新拼接、组合,以形成新的文化“再生符号”。
3.1“想象性审美”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符号化生产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各种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在许多民族地区,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因其形态独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而作为地方性资源优势,被纳入经济建设的轨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普遍做法。从扩大宣传、提升形象、振兴地方经济的实用功利目的出发,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开发民族工艺品、展示民间歌舞艺术、挖掘特色民俗风情、复兴民族传统节庆、打造民族旅游市场等方面,当地政府往往都会不遗余力地参与、引导,并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强有力的扶持。 转贴于
3.2 “快餐式表演”
由经营企业运作的符号化生产在当代消费社会,旅游作为一种最具文化消费特征的社会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其中,以体验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民族村寨,旅游经营企业不仅利用当地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其开发建设成为“民族文化旅游村”,而且组织村民歌舞表演队,帮助开发民族旅游工艺品,发动村民开办特色家庭旅馆,以充满异域民族风情的旅游服务内容来吸引游客。旅游市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衡量和取舍决定往往来自于投资回报及实际收益,因此,原本就存活于乡土民间,且集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身的民族艺术自然凭借其“投资小,见效快,低成本运作”的特点而成为经营企业开发打造的重点对象。例如,在以壮族歌舞展示和传统村寨风貌为特色的广西龙胜县金竹寨,每当有游客到来,村里的壮族青年歌舞队都会到寨门前敲锣打鼓迎接客人,唱迎客歌、敬酒歌,表演师公舞、扁担舞、板鞋舞、竹梆舞、竹竿舞等,其间还穿插有绣球传情一类的互动游戏活动。
3.3“原生态艺术”
由文化精英实践的符号化生产“原生态”是当下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按照学术上的规范理解,源于自然科学的“原生态”指的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将“原生态”用于艺术上,即“原生态艺术”通常应当指“在特定的区域(通常是较为封闭的民族聚居地)内流传的、较少受外来文化艺术影响的、风格纯正且没有经过加工和提炼的艺术样式,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自然形成并通过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然而,随着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延续的传统封闭格局已经被打破,外来的异质文化不断介入和渗透到各民族的物质生活领域及精神文化空间,生长于这种生态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艺术也必然会不同程度受到现代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艺术”早已随着原初的生态环境的变迁而不复存在,现在所谓的“原生态”更多是指一种运用民族民间的原生艺术元素来集中再现本真性民族文化,进而使之得到保护、传承及发展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态度。
总结
总之,当代民族艺术的符号化生产是一个关涉多种因素、多元力量的市场化、符号化编码过程。这其中无论采取何种编码方式,作为文化商品的民族艺术都被赋予了符号消费的时代意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由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当代民族艺术的生产逻辑与符号价值,才能更好地根据自己的日常性需求和意识形态体验来对其进行消费,最终实现个体的精神满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57—09
1
引言
人类对于野生动物喜爱的历史由来已久,一直可以追溯到地球上二者共同生存的时代。根据文献综述,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狩猎采集时期、自然资源时期和生态文明时期。在最早的人类南方古猿出现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类都处于狩猎采集时代,那时的野生动物对人来说最主要具有消耗使用价值,此外少数物种成为人们图腾崇拜的对象,具有了精神信仰的指引价值,并且这种价值在不发达的农业文明时期也一直延续;进入农业和工业时代后,野生动物主要是作为自然资源供人们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其生产使用价值;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后,人类意识到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这一时期除了消耗性利用外,非消耗性利用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今,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动物旅游,如观鸟、摄影、探寻足迹,已成为一种生态产业,该产业经常被认为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活动,是解决野生动物保护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一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并已成为一些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休闲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普及,野生动物旅游(wildlife tourism)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日益成为旅游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野生动物旅游快速增长的同时,该现象也引起了学者及媒体的注意。一直以来,学者们一般都从自然区域旅游、生态旅游或冒险旅游等旅游形式下的一种产品角度来观察分析野生动物旅游现象,直到1990年,达夫和迪尔登(Duffus&Dearden)在其论文中较系统地提出了野生动物旅游的概念框架。1996年,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授沙克利(shackley)出版了《野生动物旅游》一书,作为第一本阐述野生动物旅游理论的专著,沙克利指出,消耗性的狩猎旅游,非消耗性徒步旅行,半消耗性的动物园、水族馆和野生动物园等,都是野生动物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他在书中还评论了目前应用于管理动物旅游负面影响最小化的方法。该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吸引了人们对于野生动物旅游研究领域的关注,自此以后,野生动物旅游成为欧洲、北美和澳洲旅游学界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涌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论著文献。相比之下,中国对野生动物旅游的研究尚未广泛展开,除台湾地区有部分文献涉及之外,大陆只有少数学者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足。对国外野生动物旅游研究进行综述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提高国内业界和学术界对野生动物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 文献总体情况
2.1
资料搜集及年谱分析
本文通过科学指引(Science Direct)、塞奇出版(sage Publications)、艾米瑞达(Emerald)、万维科学(Web Science)和谷歌学术(GoogleScholar)这5大外文数据库分别在篇名、关键词和摘要中输入wildlifetourism(野生动物旅游)、wildlife watching(野生动物观赏)、ZOO(动物园)、aquarium(水族馆)、hunting(狩猎)、fishing(渔猎)、wildlife(野生动物)等术语进行联合检索,共检索到1986—2011年间与野生动物旅游有直接关联的文献55篇,然后运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归纳分析法,对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综述。文献的具体时间年谱如图1。
2.2文献内容分布与研究方法
55篇文献中,总体上看,理论性探讨的文章比较少,只有5篇(9%),其余50篇都为实证研究(91%)。在50篇实证研究文献中,内容主要围绕3大方面:首先是资源消费型动物旅游12篇(24%),例如狩猎和垂钓;其次为半资源消费型动物旅游16篇(32%),例如野生动物园、动物园、水族馆、鸟语林;第三为非资源消费型动物旅游22篇(44%),如野生动物观光、野生动物摄影和野生动物喂食。在55篇文献所涉及的案例地来看,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17篇(30.9%)、美国9篇(16.4%)、英国8篇(14.5%)、新西兰7篇(12.7%),此外,还涉及加拿大(4篇,7.3%)、非洲(3篇,5.5%)和其他国家(7篇,12.7%)。
本文对55篇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发现定量分析方法占相当大的比例,使用数理统计进行分析的论文达到38篇(69.1%),使用构造模型方法的论文有7篇(12.7%),使用民族志和质性访谈等方法的定性研究有10篇(18.2%)。实际上,国外动物旅游研究更常见的是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在对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进行分析时,综合借鉴生态学、动物学、社会学、旅游学等多学科概念与方法,在数据获取上进行大量问卷调查与统计,并采用质性访谈和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3 野生动物旅游概念界定
一、城市循环经济概述
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得不开始面对能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污染严重等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提出了如“绿色技术”、“清洁生产”、“废物回收利用”等解决方法,但是要根本人类解决城市资源、环境问题的方案,是发展由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而产生的循环经济,这同时也是实施现代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也称资源循环经济,指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人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
相对而言,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双向流动为特征的闭合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和高循环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基本原则体现为“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
二、城市循环经济实行情况
实施循环经济的主要行业是污染严重、资源消费的行业,主要包括钢铁业、有色金属行业、煤炭行业、化工行业、电力行业、建材行业等。从这些行业入手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大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减少重工业对环境的污染,最大程度的保护现有的环境条件。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各项关于利于环境的政策,对部分行业实施强制性要求。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另外,国家还建立了循环经济试点,对其工业、服务业,甚至农业生产模式都作出了相关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以及尝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在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大进展。
总体而言循环经济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三、城市循环经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分析
第一,由于循环经济的实施成本仍然较高,现阶段仍然无法保证各行业有充足的动力加入到循环经济的实施中去。对与一些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行业,其自身就缺乏环境的相关硬性约束和实施激励意识,故普及循环经济仍然存在难度。
第二,对于居民对于建立城市循环经济的意识尚不清晰。这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居民无法树立环保的生活理念,一方面无法充分利用资源,不能正确区分和利用可回收物品,另一方面还存在攀比消费和奢侈消费的心理,尚未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方式。
第三,相关理论和技术尚未健全。中国现阶段对与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仍然有待于更深刻的研究。而相关循环经济的技术,如产业生态链关键的技术、废品回收与再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都没有达到完全的高度,仍然有待进一步发展。
第四,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尽管国家早已提出建立和谐社会,要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陆续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各种相关政策,但是对与该方面的量化考核尚未明确,对于不同地区和环境的指标没有作出进一步细化说明,环境标准的颁布尚无法形成预期的影响力。
四、城市循环经济实施的中问题的解决方案及措施
第一,加强对国民的城市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提倡绿色消费。城市循环经济能否成功实施与社会生活方式是紧密相联的。当循环经济成为全社会环境意识的一部分时,国民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观,会减少了企业对生活废弃物的预处理活动,节约社会成本。
第二,推行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技术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然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尽快建立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物排放的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中少废、生产绿色食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政府除加大科技投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节约城市企业的生产总成本,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谋取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建议政府介入循环经济发展,根据外部性理论,作为公共物品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外部性,根据博弈论的观点,这对于分散决策的企业来说,最优的做法自然是搭其他企业的“便车”,为此,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由于没有实行循环经济给企业并给社会带来危害的企业来说,要从经济上给予制裁,必要时予以取缔,从而将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第四,加快建设环境产业市场,发挥市场对循环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单纯依靠政府监督实施循环经济的效果并不能达到完全,行动也可能不能持续。而充分利用环境企业的成本收益型驱动机制,及社会大众对更高生活质量追求而形成的消费驱动机制。将“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变为“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对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要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促使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得经济活动生态化。从旅游业的本质属性与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循环经济的思想同样适用旅游业。为此,旅游业应该积极倡导循环经济,不断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美国学者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他认为,循环经济不同于旧有的过分依靠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而是建立在资源循环运用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实现了资源的合理运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它要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综合利用资源,使经济系统有机融合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进程中,从而使得物质资源在不断循环运用中得到充分利用。总而言之,循环经济是高效、污染低的一种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我国旅游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不健全
我国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旅游经济管理市场建设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比如,我国还没有全国性旅游行业组织机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一些地方政府旅游经济管理模式单一化。当前,旅游主管部门已初步意识到旅游经济管理不仅仅是单项事务的管理,还涉及城管、交管、物价、劳动、卫生、工商、消防等部门。因此,需要成立一个多职能单位兼收的管理委员会,专项并有针对性地对我国的旅游经济进行管理。另外,许多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管理模式单一陈旧,缺乏创新,忽略旅游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导致其管理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大合力,实现有效的旅游经济管理。
(二)旅游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中存下着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及不合理的情况。1.旅游经费投入不足。旅游行业产业链比较广泛,涉及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庞大,难以组织财政资金投向旅游设施建设,导致旅游市场基础设施不健全,无法发挥优质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比如,外部交通、旅游步道、排水以及垃圾处理系统建设落后等。总而言之,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从而制约了旅游经济管理的效益。
(三)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
为了短期利益,有些旅游经营者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违背自然资源发展规律,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旅游资源开发初期,而且在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利用中,也存在这种不注意资源保护的做法。这种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根本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行为后果必然要以高昂的治理费用作为代价,甚至是旅游资源的永远破坏。
(四)旅游产品缺乏个性
许多旅游景区的产品缺乏个性,采用旧有的产品设计方案,满足不了游客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新颖性的需求,难以吸引回头客,旅游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主题公园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但是由于缺乏个性,并没有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导致游客数量不断减小。
三、基于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一)系统观创新
旅游行业是综合性强的行业,涉及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产业。旅游行业存在政府部门、旅游经营开发者、当地居民等利益主体,涉及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要素。因此,旅游行业应该在五位一体发展指导下,构建系统管理和控制的系统观。系统观要求旅游行业发展要考虑供求规律,从整体出发,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品牌景区,用品牌景区带动区域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旅游行业的开发与管理要尽量实现市场化操作,有效融合旅游资源,增强旅游产业的整体合力。另外,规划旅游行业时,要以系统观为原则,考虑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所有因素,规划旅游行业,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观创新
经济观创新指的是旅游行业要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优化旅游行业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时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管理时,要考虑环境的容量,以保证旅客有一个舒适和愉快的旅游体验。同时,旅游行业的经济观要求,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以及自然资源不危及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取得最合理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旅游行业的开发和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分掠夺,在自然资源可以承载的范围内开发和利用,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环境伦理观创新
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以外的物种存在于世界,也具有其生存价值。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物种,对地球其他生命体应该承担伦理责任。基于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旅游经济管理要尊重生态环境,肩负保护环境的伦理道德,并且将环境伦理观运用于旅游业的开发和经济管理,运用于保护环境的实践。
(四)生产观创新
循环经济视域下的生产观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节约生产资料,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样,在旅游行业开发利用中,运用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和绿色生产等生产方式,提高技术含量,加大知识等非自然资源物质在旅游市场中的比重,减小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快旅游行业国际认证,按照国际标准化ISO14001的标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
(五)消费观创新
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消费观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在旅游过程中注重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物质消费,杜绝不文明消费行为,提倡健康消费,减小旅游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旅游消费过程中,要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鼓励民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
有关旅游经济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我们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业,是由农业生产活动而展开的旅游资源的发展创建的。正因如此,我们要让当地的民众都加入到旅游行业的发展中来,让本地的人均收入能够随旅游业的发展而提高,更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一方面把旅游资源挖掘出来提供给游客,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土特产的销售量,整合农业生态旅游一条龙服务,将生态效益变为当地民众收入的提高。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意义是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收入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创建的旅游项目中,农业生态旅游是放在首位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当地生态作为主体,同时发展旅游业和农业,两者同时进步。农业生态旅游是最近新生的发展方式,是把生态环境当作主体,在农业生态发展时,和其它旅游项目一起发展,将农业和旅游业综合起来,它的特点就是让旅行者旅游时可以欣赏秀丽的风景,也能看见当地的田园风貌,不但能够尝到特色的农家小菜,还能够亲自看到当地的农业活动,而且能够亲自参与体会,亲身尝试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活方式,这种特色旅游业,即能大幅度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增加民众收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特点
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虽然在最近很受人们青睐,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不方便,三农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一是农村的发展比较缓慢,农业经济主要是由传统农业来发展的,经济很难跟上,基础差。这是影响农家游的一大原因。
2.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不足
农家游主要是以湖光山色和农业生产相加为特点,建设风景区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都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金钱,所以这些旅游资源,必须要建设许多基础设施,这样才能让观光者更好的游玩、体验。由于许多农民的收入很难支持这些基础投资,所以这些更加深层次的开发虽然很想做到却无法实现,所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有很大困难。
3.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风土人情也很丰富,各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好河山风光秀丽,每个地区的特色也完全不一样。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的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更体现了我们国家农家游的内容十分丰富。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模式单调
特色农家游是以农业生产方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特色历史、农业生产劳动等为主体,如果建设的构想都一样,这样就让农家游的模式显得单调,没有一点创意,每个地方都没有完全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没有充分的利用当地的特点来规划建设,无法吸引各地旅游者的注意,这就使得一些农家游无法保持应有的热度。
2.本土民众加入少
在许多发展特色农家游的地区,当地农民没有加入到旅游业的想法,因为生长的环境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本地农民很少加入,外地人口加入的较多,让许多来此的旅游者认为这是过度商业化,这不但没有让当地农民受益,生态农家游也没带领经济快速发展,反而使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引起本地农民的意见。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还有许多的发展农家游地区,是开发商直接购买或者租赁获得的,所以损失了许多耕地面积,还有的地区,政府为了让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过度的开发建设,这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因为当地没有认真规划,不符合当地环境发展,使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建设的农家游景区没有体现本地的特色,景区建设的投入太大,不仅使当地民众失去了土地,还无法获得补偿,于是导致当地民众对发展特色农家游不再有信心,更加不愿意加入。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改善农业生态旅游
政府可以颁布生态旅游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大力宣传,这样来推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当地的经济建设。
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定制旅游产业的法规,来保护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时全国的监督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使特色生态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开发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 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知道,住宅建筑可以说是人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所以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清新优雅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人们追求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回归自然, 来享受轻松舒适的生活。近几年, 我国建筑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建筑行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已经进入了生态建筑时代。所以就如何真正做到保护生态环境、节能节地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关注的焦点问题。由此“ 生态住宅” 的新概念就产生了。以下就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目作简要的分析。
二.背景项目
2011年6月 - 2012年4月:华润置地新江湾九里
项目描述:华润新江湾九里延续“九里系”的高品质内涵,法式建筑,结合宫廷园林设计,讲究十字对称的仪式感和尊崇感,产品均以160-300平米左右的大平层为主。华润新江湾九里从规划到设计,从地块到户型,均致力于为“生活充满传奇“的城市精英们打造一个符合他们居住梦想的“家”。
2012年4月 - 今:华润置地宁波•卡纳湖谷
项目描述:华润•卡纳湖谷 总占地面积为487亩,内拥稀缺至极的90亩内湖和70亩天然山林,整体项目规划约300余户,也是目前宁波最大的纯别墅社区。华润•卡纳湖谷采用地中海式风格,立面结构敦实、质朴、大方、浪漫,展现纯粹的坡地原生庄园世界。
其在具体的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是生态学原理,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平衡的原则。也就是要遵循综合系统效率最优的原则。在设计和组织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主要是指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建筑系统中能够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规律,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无污染、高效、节能的生态平衡建筑环境。我们在这里的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住宅区的自然环境, 比如土体、水体、空气、绿化、能源以及动植物等, 还包括住宅区中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系统环境。在这种的设计理念下,住宅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都会保持以生态平衡为中心,使得住宅生态环境保持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三.项目设计原则
所谓的生态住宅设计, 就是指综合的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人工环境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来设计和建设住宅建筑, 这样可以把住宅建筑打造成为一个小的良性的生态系统, 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比较健康、节能、环保、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如下图所示:
图一:住宅示范房
图二:规划设计绿化用地
图三:减轻居住区环境污染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在追求高效节约的同时不能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以牺牲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这是毫无意义的。
2.设计时要做到生态化。生态住宅首先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化,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做到无污染以及可循环。
3.在规划设计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在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在设计时要了解当地气候、地形、水文、植物以及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 再结合一些健康的建筑材料和环保的施工技术作出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
4.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在住宅设计时应该强调“整体设计”的思想, 要结合气候、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不能盲目的追求先进生态技术,所以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而是要顾全整体。
5.要减轻居住区的环境污染。在生态环境建筑设计时减轻污染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所以要尽可能的使环保的材料和设计方法,争取做到零污染, 做到资源的再生、循环使用。
四.存在的问题
1.很多人认为占地大, 容积率低才能建设生态住宅。所以片面追求住宅区大规模、低容积率、绿化空地大、楼宇间距宽, 忽视绿色住宅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
2.有些人把建造生态住宅区等同于建高档豪华住宅小区。事实上,高档豪华住宅并不等于绿色生态住宅,房子建的再高档, 如在开发时不注意自然生态保护,甚至为追求高档装饰使用有放射污染的装饰材料或在住宅中装氟里昂空调, 就背离了绿色消费的真谛。
3.一些人认为洋建筑就是绿色的、生态的。不少新开发的住宅崇尚欧式、澳式风格, 并将此作为楼盘的卖点, 生搬硬套, 而不考虑当地的实情, 结果建起来后只好看不好住, 造成了新的浪费。
4.有些人认为生态住宅就是多种花草、树木的绿色园林式住宅。这比过去只管建房, 不顾环境的做法是一大进步。但生态住宅除了自然景观, 还有环境保护, 实行防污、排污、治污, 甚至使用无毒、无污染、节能的建筑材料。
5.一部分人认为生态住宅只能到空气比较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城区或城市郊区开发建设。其结果是在这些规划相对滞后和基础设施不够配套的地区, 涌现一个个规模大、封闭式、小而全的新住宅, 形成了发展商因建大住宅而办起了小社会的现象。
五.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
1.住区物理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 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 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 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生态住宅中的住宅物理环境设计, 指的是按人体舒适要求及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其实质就是合理调节与处理各种影响住区物理因素使局部环境朝有利于人体热舒适方向转化, 从而提高居室内外物理环境的热舒适质量以满足适居性要求。
2.绿化系统及绿色材料系统。绿色生态住宅的绿化系统应具备“ 生态环境、休闲活动、景观文化” 等三大功能。因此, 其建设的重点除应满足绿地率、种植保存率与优良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植物种类等指标要求外, 更应注重绿化系统的防晒、防尘、降噪、通风、水土涵养、空气保湿等生态功能的建设, 应减少硬质铺地, 加强垂直绿化。在建设绿色生态住宅中, 对于材料、用品的选用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 二是要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并充分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 的方针, 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3.水资源的节省以及废弃物处理。节水的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节水设备的使用; 二是住宅中水处理。值得指出, 生态住区里处理的是中水而不是生活污水, 不能为简化水系统的设计、节省投资而把二者混在一起处理, 这是水资源的节省中应该注意的。由于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概念, 因此在考虑能. 循环、材料再利用、废弃物处理时, 不应停留在单体建筑和个体住区的尺度上, 而应将其置于区域乃至城市的大环境中来全盘考虑。污水、垃圾、废弃建材的分散化处理势必造价昂贵、效率低, 不符合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要求。需格外指出的是, 不应追求垃圾在住区内无害化就地降解处理。因此, 集中处理住区废弃物才是生态住区设计中的明智之举。
4.智能化住区, 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采用高科技自动化将住区内所有的物业、家务、服务设施、生活及工作设施连接起来, 从而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大化等。
5.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对传统民居的积极保存和再生, 并运用现代技术使其保持与环境的协调适应。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 并创造积极的城市新景观, 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化。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生活习惯, 让居民参与设计方案的选择。
六.结束语
本问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项目,对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作了简要的分析,首先分析了设计原则和理念,在介绍了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就结合这些问题作了简单的策略分析。当前生态住宅环境已经成为了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通过这个案例对我国的住宅建设生态设计策略作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 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5年5期
[2]马会军 节能住宅设计中的技术策略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10期
[3]张敬民 试论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0期
[4]王钲日 浅谈生态建筑理论与建筑住宅设计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2期
[5]黄茂英 官斌 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 [期刊论文] 《民营科技》 -201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