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业经济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低碳经济概念的指引下,为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老大,中央财政总体上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湖北省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
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 湖北省电动汽车市场建设中的技术研发还不成熟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目前湖北省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电动汽车在每个环节的技术不能过关,如果电动汽车的开发研究没有后续的努力,那么电动汽车的生命力将受到致命的威胁。因此,电动汽车的技术产品化的结果如何以及电动汽车后续发展的力量,将决定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构建的命运。目前主要的制约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瓶颈在于电动汽车的电瓶无法通用。因为各厂商生产各自规格的电瓶使得电瓶无法通用,从而制约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和发展。
2.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技术标准不统一
要实现电动汽车的市场化,在研究核心技术的同时,制定和统一技术标准是很关键的。但是目前,湖北省乃至国家对于电动汽车的标准、电池的标准还未达成统一,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普及难度。
2.3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售后服务环节力度不够
售后服务关键是要掌握好电池与电机的维修、保养与回收技术,但湖北省目前这方面技术人才和队伍还有待不断培养。同时,平衡生产厂家与分销商的利益关系还存在问题。由于电池技术复杂,更换和维修需要厂家支持,而厂家支持力度的大小对分销商的利益将造成较大影响。
2.4 湖北省电动汽车保险和金融服务等环节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动汽车成本相对较高,对于用户来说,除了湖北省政府给予补贴外,如果保险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能给予支持,将对电动汽车市场化有助推作用。但目前由于湖北省电动汽车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关电动汽车的保险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尚处于摸索阶段。
2.5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成员利益协调一致尚有困难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既然要结束各车企各自为战的局面,那各车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就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而这种调整必然带来车企业间的又一场利益博弈的过程。其中的东风汽车公司生产基地主要位于湖北省,并且东风公司在襄樊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是国内第一家同时获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城市客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年产3万辆的新能源客车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而其他的成员大部分也在湖北省有生产基地。因此,湖北省电动汽车的供应竞争十分激烈,成员利益矛盾突出。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共分三组,第一个是包括一汽、东风、长安等在内的整车组,第二个是电池组,第三个是能源供给和服务组,包括国家电网、中海油、中石化等在内,承担充电站建设等。电的使用是要划入国家电网的,而中石化和中石油原来是加油站,现在却要投成充电站,有跑马圈地的嫌疑。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在湖北省的发展同样易形成跑马圈地形成的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竞争。
2.6 容易形成地方保护
湖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然而,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却遭到来自地方保护的制约。此外,国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先后盛名开发出了电动汽车,有的已投入营运使用。湖北虽然已有较好的基础和声望,但如发展不快,进展不利,随时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抛在身后。政府如何做好众多利益主体的调整整合是一大难题。
2.7 低碳经济下能源升级与能源接轨的实现还存在问题
湖北省目前的汽车产业依然使用的是传统能源,面对新兴的电动汽车产业,如何真正的将传统能源与电能接轨,如何实现传统能源的升级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从传统能源过度到电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湖北省政府如何真正构建起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产业链,还尚待思考。
与此同时,湖北省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还存在问题。如果将来湖北省的充电汽车市场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问题,这些虽然是远景,但势必是发展电动车和推广电动车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3 对发展完善电动车产业链的建议
3.1 积极完善电动汽车各项核心技术
针对目前的充电汽车生产而言,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因此,政府应当适时发挥作用,加大相关方面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可以利用湖北省高校集中的科研优势,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做好自主研发工作。
3.2 增加对电动汽车制造和销售环节的政府扶持和投入
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局势仍不明朗,其中一个关键限制因素是市场上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以混合动力为主。而其技术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较高的购车成本限制了其普及。而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推广目前仍困难重重。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上的倾斜力度。在制造环节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和汽车生产工艺来限定非电动汽车的生产,而对电动汽车的生产进行相关税收政策的扶持。在销售环节,可通过减免车船使用税和养路费等政策来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
3.3 对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各项产品和技术进行标准化
现有的汽车制造厂商在电动汽车的生产方面各自为战,这也导致了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等核心零件难以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这既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也增加了电动汽车的推广难度。湖北省可以根据东风汽车公司现有的生产规格在湖北省甚至是中部地区搭建起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平台,对于处于这一生产链中的各制造商采用统一的生产规格,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也便于将研发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
3.4 提高电动汽车购买的各项售前售后服务
针对目前许多民众对于电动汽车了解较少,对购买或使用电动汽车持观望态度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相关的机构以供市民咨询。同时各汽车生产厂商可以建立统一热线和售后平台,解决各类电动汽车的售后问题。
3.5 构建企业联盟,协调各方利益
决定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中环境的可承载规律也影响重大。随着现在各大城市的污染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环境恶化的原因归结到汽车的使用上。因此,必须找到一种低污染或零污染的交通工具,这样才能解决实质问题。
2.技术推进规律。
电动汽车作为新一代的交通工具其技术组成不仅包含了原有的机械技术、驱动技术和控制技术,还使用了最新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端科技,这些技术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的重要因素,并且为其发展打下基础。
3.市场拉动规律。
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只有产品的使用价值得到认可才能够促进产品的再生产,而产品的使用价值是需要通过销售市场来体现的,任何一个产业都会遵循这个规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高涨,想要推动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注重对其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我国的国情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于他国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量小、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等。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要做到主动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改变以往被动适应的固有方式,让产业和经济两方面和谐发展,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依照国情制定合理的产业化途径。
1.与我国能源现状相结合。
随着近些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年均石油进口量不断上升,汽车燃油消耗量逐年增加,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首先要解决能源消费结构的问题,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保证能源的安全稳定。
2.与我国环境现状相结合。
新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人类的重要性。进行产业化的电动汽车发展过程要注重其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相互融洽程度,适应我国的环境特点,发展零排放的低能耗工程。
3.与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相结合。
面对目前我国汽车技术依旧没有实现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国情,电动汽车产业在发展之初,要牢牢把握住各国均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情况,积极地加大研究投入,让产业化带动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增强我国的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
4.与我国汽车市场现状相结合。
近10年,我国汽车产业呈现狂飙式发展,汽车销量从2001年占全球4.3%,到2010年攀升至23.5%,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未来10年我国汽车将进入第二个高速增长期,我国将逐渐步入“汽车社会”,迎来汽车消费大众化的时代。据专家预计,至2015年国内汽车的产能将达到3800万辆,消费量将达到3000万辆,我国汽车消费将占全球汽车总消费的25%左右。这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电动汽车产业在开始发展之初,认清我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和经济规律,充分利用汽车市场的竞争机制,减少国家政策对市场竞争的过度干预,在短期内促进电动汽车产业按照市场规律得到最快发展。
5.与我国汽车法律法规体系相结合。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在维护汽车产业利益的同时努力把产业的附加影响降到最低。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相关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已经将新能源汽车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颁布实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2020年中国将构建起支撑电动汽车大规模产业化的关键零部件产业体系,这必将为促进我国整个电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与国际电动汽车产业接轨
为了发展汽车工业常常需要通过市场来换取技术,中国市场的发展受制于别国的先进技术。因此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之初,应当积极投入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争取在世界上取得超前的地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1.以技术研发为基础。
首先,要将核心技术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和研究投入的主要方向。只有掌握了产业的核心技术才能够真正掌握产业的“命脉”,实现产业链的水平分工,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2.注重调整汽车产业结构。
将结构调整贯穿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始终,在产业化发展的全过程中,要注意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问题,政府部门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上,而是多关注高科技的核心产品和技术,通过充分的思考来指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3.积极进行产业转移。
产业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全球的资源,更需要全球的市场。从国内外环境看,国际汽车产业呈现由汽车制造向汽车研发转移的趋势。我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将从电动汽车产业研发转移中获取更多机会。我们需要适时地制定出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策略,不失时机地走“引进来、走出去”的特色发展道路。
四、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措施
1.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对于未来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制度,也要结合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方面,要以空前的热情和努力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传统汽车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升级。
2.加快核心部件的技术研发力度,尽快掌握核心技术。
政府应以更大的力度支持电动汽车的技术开发,毫不放松地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巩固己有的优势地位,加大科研的力度,走一条“吸收-引进-创新”的道路,形成国内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防止产业发展在技术上受制于人。
3.培育国内消费市场,提高消费者成熟度。
促进电动汽车消费的关键是降低产品价格。从汽车市场看,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汽车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目前北京、成都等5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巨大的消费潜力是我国电动汽车产业不断发展的基本保证。推广电动汽车需培育国内消费市场,电动汽车只有在消费者的广泛使用中才能不断得到改进,其社会效益也才能得到体现。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2004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呈逐年稳步提升的态势,2004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5%,至2013年,这一比重达到了12.34%。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以及对GDP的拉动度更能真实地反映增长快慢和波动情况,更能反映其较快的增长势头。其中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产业拉动度指GDP增长率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见表1)。可见,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徘徊在10%-14%之间(除2008年达到26.66%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作用凸显。在2013年北京地区GDP9.06%的增长率中有1.13个百分点是文化创意产业拉动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北京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整个宏观经济越来越依赖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增长。
(二)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很大部分,尤其是创意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甚至属于生产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新兴业态迅猛发展,对北京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其发展无疑是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68.2%上升到2013年的80%,说明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体现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以测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三大产业的关联性,进而对促进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较准确的把握。1.文化创意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会存在关联性,包括前向关联性和后向关联性。前向关联性指文化创意产业要依赖于其他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以及创意的需求,需求越大越能刺激经济的扩张,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后向关联性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对其他产业的最终产品的需求,需求越大,越能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运用灰色关联度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三大产业的关联性能更好地解释其对经济带来的增长效应。灰色关联度是指从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和与其相关的因素数据序列入手,通过灰色关联度来考察主行为因子和相关行为因子的关系紧密程度。本文运用此方法来研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北京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性。由表3可知,2004-2013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578981、0.590253、0.629877。因此,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对第三产业的增长有着强劲的带动作用。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高渗透性、高附加性、高投资、高收益的绿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在人才吸收与培养、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等方面也需要第三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实质上是在城市中较低层次的产业形态经历成熟之后逐渐走向衰落、较高层次的产业形态在新生的基础上不断成长的过程,城市功能也随之发生优化,产生对区域经济更大的影响及带动效应。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提高了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促进了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形成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另一方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整体效率,从而有效地优化了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使第三产业能够更加高效、快速、优质地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文化创意产业有着非常广泛、强大的融合功能,能对其他产业产生渗透、融合作用,把文化、技术、制造、服务融为一体,一方面可以增加其他产业及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产品档次,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促进其他产业升级,使其他产业更好地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使其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更高的精神需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可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学院目前有专业21个,涉及文化教育、农林牧渔、轻纺食品、旅游、土建、制造、财经等九大门类。经过多年办学,多数专业已具备良好的教学条件,有的已办出一定特色。但专业间的发展不平衡,有的专业师资较弱、教学条件不足,有的专业缺乏特色,特别是与眉山支柱产业相对接的专业少,每年在眉山本地招收的学生人数也非常有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发展规划不足,专业布局科学性不强在新专业开设时,学院对社会潜在人才需求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粗放性和盲目性特征;有的同属一个门类的专业分设于不同的教学单位,不利于教学资源的统筹安排与合理利用,不利于专业集群的打造;有的专业市场需求面窄小,一旦社会需求发生变化将会对该专业的生存、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形成冲击。2.专业结构欠合理,未能全面覆盖区域产业集群对长线、品牌专业的建设重视不够,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与眉山产业集群的需求不配套。企业需要的一些专业,或因资金短缺,基础条件差;或因办学观念保守陈旧,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专业建设缺乏重点,专业吸引缺乏亮点,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不高。3.人才培养模式老套,未能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要求不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实践等基本沿袭本科教育的套路,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工作说得多,做得少,姓高名职的属性没有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
二、高职教育契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具有明显的行业性、地域性特征。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方面的作用,地方高职院校必须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契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抓住区域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大量增加的机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服务产业经济的专业集群建设,使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契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人才培养模式应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学院应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组建“政行企校”职教联盟,选派干部到政府产业部门挂职,促进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形成产教结合合作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形成覆盖区域现代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专业集群;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创设校中厂、校中所、校中站等,培养大批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
(二)课程建设应融入区域产业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
加大本土特色课程、特色教材的开发,课程设置应立足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所需,以开发实践类课程为主,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导向,打破学科限制;对于课程的考核评价要实现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对接,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三)教师应成为连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纽带
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到行业主管部门挂职制度,定期对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进行调研,不断完善专业建设计划。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实施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带头人会签人才培养方案制度;完善教师下企业制度,收集一线工作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带项目下企业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练就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教学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实训基地应成为学院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共享平台
学院应面向眉山产业经济的发展,紧扣机电、物流、旅游、农牧、食品加工、文化教育等产业,建设一批开放型、生产型、共享型的实训基地。根据区域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推出培训项目,对其员工进行培训;根据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对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研发等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根据企业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展学历提升教育;根据改善民生、服务就业与再就业的需要,对无业、下岗失业、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根据社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服务,提高社区成员的职业技能素质,密切学院与社区的联系;积极发挥高职院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将实训基地向中职师生开放,通过中、高职的紧密衔接,更好地为区域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学院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社区教育和服务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桥梁、地方高职院校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共享平台。
(五)科研应成为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加强“政行企校”科研合作,以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为目标,大力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校合作等横向科技项目研究,以科研成果服务产业经济发展,同时又将生产一线最新应用成果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专业化农业网站的建立
由于农民的思想相对落后和保守,网络信息难以深入人心,在当前的电子商务中,进行交易过程中,政府引导建设的网络信息平台是最为可信的,所以决定了当前农业网站的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在后期的运营和维护中也要主导,但是为了长远发展,政府可以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扶持企业作为网站的建设者和运营者。
2.创新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农村由于相对落后,其网络服务水平也较低,常常会出现互联网到了村口,仍难以介入农村中,也就导致了信息服务无法进入最终段。当前,政府应该为农村企业提供网络服务,实现互联网服务全面覆盖农村经济区域,帮助农民和农村企业实现信息化服务的需求。
3.农业电子商务的实施
农业电子商务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生产物,作为新的商务模式,可以通过网络化途径实现农产品的经营和交易,对于我国农村产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主体地位的要点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仍较为薄弱,政府作为发展主体必须加大对我国农村经济的投入,只有政府的投入和有效指导,才能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
1.科学编制好农村建设规划
农村产业化的行动指南就是进行科学的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有效利用资源和合理配置资源,坚决杜绝重复性建设,统筹好农村经济的基础建设。
2.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制
金融服务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同样需要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在农村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制,对于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作为主体要进行金融体制的建设和完善,通过金融服务的健全来实现农民和农村企业的发展。
3.进一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农村的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政府投资建设相对较为缓慢,操作性较差。政府通过动员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是一个较好的方式,即发挥了其作为主体地位的引导作用,又能通过鼓励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完善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
4.宏观引导、政策驱动、调整产业结构
政府通过自身的特殊地位进行农业经济的引导非常关键,通过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农业经济的分析,实现在宏观方面进行农业经济的指导,朝着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方向发展,政府还可以通过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从政策层面上加强引导,使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朝着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前进。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及补贴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5.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5.1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攻关,政府部门可以组织农业机构和农业院校等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发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需要。
5.2提高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农民的文化素质
当今是知识化发展的时代,农业生产发展也越来越需要知识的支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新时代的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提之一,因此,政府部门加大在技术经济的投入是一个关键的任务之一。
6.建设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当前的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资源的支持,可以说谁掌握的信息资源,谁就把握了发展的先机,因此,积极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库是一个当务之急。
7.建立健全农业电子商务的法律保障体系。
8.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意义重大,也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经济的竞争力。
1研究方法
1.1分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估算方法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参考《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R为广东省i部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万元;C为i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X为i部门的产值,万元;N为k燃料的低位热值,kJ/kg或kJ/m。;为消费的化石燃料类型数,种;C为k燃料的CO排放系数,kg/TJ或m。/TJ;A为i部门k燃料的消费量,kg或m。,对于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有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而除建筑业外第二产业的其他部门缺少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故本研究采用估算数据。为确保测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各种化石燃料的低位热值及CO排放系数尽量采用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数据(见表1),具体资料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_1、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关于公布2009年中国区域电网基准排放因子的公告》[以及《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本研究得到的广东省各部门CO。排放数据,只包括化石燃料消费引起的排放量,同时没有包括CO。以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1.2EIOLCA模型本研究基于EIO-LCA模型建立了广东省2007年的部门能源消费C02排放矩阵『】,具体计算见式(2):BR(IA)Y(2)式中:B为各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b为B中元素(i为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部门的序号,J为产品或服务使用部门的序号,i一1,,,一1,,,为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数Mt(以COz计),B的各行向量之和表示部门i在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中的CO直接排放量,各列向量之和表示部门J在生产中因使用部门i的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CO隐含排放量;R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R;(卜一A)为列昂惕夫逆阵,反映了经济的中间投入产出结构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其中f为单位矩阵,A为直接需求矩阵,a为A的元素,表示第J个部门增加~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所需要的i部门的产出,取值为2007年广东省(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Y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y,,表示J部门产品及服务的最终需求量(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出口、调出),万元。
1.3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数据资料有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Dg]、分部门能源消费量。。由于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量中的行业统计分类不完全对应,笔者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为基本参考,调整投入产出表的135个部门为43个部门,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只统计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值,而未建立具体的进口及调进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矩阵,笔者按照WEBER等[2使用的比例等同法,假设各中间使用部门和最终使用部门对进口及调进产品的使用比例等同于对国内产品的使用比例,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品进行分解,建立(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得到43个部门的直接需求矩阵以及各部门产品或服务的最终需求量。《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给出了广东省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最终消费数据,但未给出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数据。而《广东统计年鉴》只统计了工业分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以标准煤表示),却没有细分至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笔者利用上述数据基于双比例尺度(RAS)法,以工业分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为列目标向量,工业不同类型能源的消费总量为行目标向量,取全国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分配比例为初始条件,经多次迭代运算,以估算广东省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
2结果与讨论
2.1基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计算。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分别为4.O9、31O.45、50.65Mt,所占比例分别为1.12、85.O1、13.87。可见,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最大,达184.02Mt,占排放总量的50.39;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也较高,占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2.29、11.66、3.90、2.4O;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直接CO。排放量之和仅占排放总量的19.36。因此,从部门生产的角度看,应重点针对这5个部门的生产制定CO减排政策,以控制生产中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CO。排放。广东省各部门单位产值的CO直接排放量(以下简称CO直接排放强度)计算结果。根据各部门的CO直接排放强度对表2中43个部门进行分组:直接排放强度小于0.37t/万元的为低碳强度组,0.37~3.70t/万元的为中碳强度组,高于3.70t/万元的为高碳强度组。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CO直接排放强度平均为0.37t/万元,各部门的直接排放强度差异显著,高碳强度组只有1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直接排放强度为4.98t/万元;中碳强度组有5个部门,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余的37个部门都属于低碳强度组。可见,要降低广东省的CO。直接排放强度,首要应当提高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刘畅等_2]的研究指出,科研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耗能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滕玉华等_23]的研究发现,外商直接在我国投资引致的研究与开发溢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影响。由此可得,提高科研经费支出,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引进外商的直接投资都有利于提高广东省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直接排放强度,从而实现能源消费的CO减排。
2.2基于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计算结果见图2。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分别为4.88、313.03、47.29Mt,所占比例分别为1.34、85.729/6、12.95。可见,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也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这其中建筑业的排放量最大,为67.18Mt,占排放总量的18.40。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也较大,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6、7.34、6.69、5.64。与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量的部门分布情况相比,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量的部门集中度相比较低,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占总量的53.97。广东省各部门单位最终需求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简称CO。隐含排放强度)的计算结果亦。根据计算结果对43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进行分组:隐含排放强度小于0.57t/万元的为低碳密集组,0.57~5.70t/万元的为中碳密集组,高于5.70t/万元的为高碳密集组。由图2可见,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平均为0.57t/万元,高碳密集组只有一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隐含排放强度为7.83t/万元;而中碳密集组有20个部门,其余的22个部门属低碳密集组。根据广东省2007年(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得,中、高碳密集组的部门具有密集使用COz直接排放强度高的部门的产品的特点。因此,要降低各部门的CO隐排放强度,其根本仍立足于提高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能耗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同的最终需求类型对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具有明显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出口及调出)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统计各部门不同最终需求类型的CO隐含排放情况得出,由出口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最大,为135.94Mt,占排放总量的37.22其次是由调出、资本形成、最终消费支出引起的,其各自的CO隐含排放量所占比例分别为27.57、19.23、15.98。可见,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的。
对于高碳密集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最终需求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并不大,其主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所引起的。对于中碳密集组,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6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2排放量较高。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5个部门的最终需求大部分来源于省外,仅这5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国外的需求引起的C02隐含排放量之和就为59.95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6.41,而这5个部门产品因调出省外的需求而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为39.70Mt,占排放总量的10.87。可见,对于这些部门应当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上对其规模扩张和产品出口量进行适当限制,防止高碳耗能产品从广东省大量低价地出口及调出。与上述5个部门不同,建筑业的最终需求主要来自于省内资本形成,其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为65.63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7.97。魏一鸣等_2依据2002年我国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到投资的行业需求结构,指出建筑业是投资支出的主体。若投资率过高,导致建筑业的最终需求增加,大规模的土建工程需求消耗大量高耗能产品,会造成大量的CO隐含排放。而有研究者采用完全分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对1995-2008年广东省的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发现1995年以来的14年间,广东省建筑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不降反升。由此看来,对于广东省建筑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指导,防止重复建设、过度建设以及不合理规划导致的能源浪费,从而减少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量。
对于低碳密集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等4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排放量较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外,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及调出的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42.93Mt。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内,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22.88Mt。与中碳密集组不同,低碳密集组中这几个排放量比较高的部门在引起大量的CO。隐含排放的同时,为广东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该部门为满足出口或调出的需求而引起1tCO。隐含排放量的同时,也能为广东省带来0.93万元的增加值。而根据张治军朝的计算,在广西人工林的固碳成本约为0.07万元/t(以CO计)。可见,对于这些部门而言,可以通过支付人工林的建设等简单的固碳方式,来间接解决部门CO隐含排放量大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从通过基于EIOLCA模型建立的2007年广东省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分析可得:
(1)不论是从部门的生产视角,还是从最终需求视角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都集中于第二产业。其中,CO直接排放量集中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排放总量的5o.39,而CO隐含排放量最大部门为建筑业,占排放总量的18.4O。
(2)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CO直接排放强度最高的部门,直接排放强度达4.98t/万元。提高高耗能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CO排放量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3)从部门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占排放总量的64.79。不同最终需求对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对于不同的部门,应当针对其CO。隐含排放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减排策略。
产业经济学论文范文二:铝箔纸压弧辊及导纸板的创新
摘要:YB25软盒包装机铝箔纸输送机构的工作原理,分析了铝箔纸在输送过程中出现弯曲、打卷、存纸和偏斜等故障的原因,详细地阐述了各种解决方法和效果,最终通过对压弧辊及导纸板的改造,解决了铝箔纸输送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关键词:单张铝箔纸;压痕辊;导纸板;压弧辊YB25软盒包装机是上海烟草工业机械厂代表中方从意大利G.D公司引进并消化XISC包装机全套制造技术生产的国产卷烟包装设备,具有包装质量好、性能稳定、运行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是目前我国卷烟软盒包装设备的主流机型。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本身的设计缺陷和原辅材料质量的影响,YB25软盒包装机铝箔纸输送装置运行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堵纸和单张铝箔纸输送偏斜问题,致使小合烟包铝箔纸顶、底部折叠不好等诸多质量缺陷和存纸现象,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经自行多次检修,聘请主机厂(上海烟机厂)师傅调整,均未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设备运行时间的延长,此问题日趋严重。通过对铝箔纸输送装置的分析研究,根据兄弟烟厂对铝箔纸压弧辊改造的特点,摸索出增加铝箔纸压弧辊的新方法,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铝箔纸在输送过程中的存纸、偏斜等问题。
1铝箔纸输送装置传动结构原理分析
铝箔纸输送装置动力来自主传动系统的轴,通过安装在轴上的两个齿轮,分两路传递,驱动各输送辊齿轮,齿轮啮合带动各输送辊、延展辊,实现铝箔纸向下输送到一号轮前端由左、右滑杆进行定位。
2铝箔纸输送机构工作原理
铝箔纸供给系统是由一系列的输送辊和过纸辊组成,经过展开驱动辊和过纸辊展开后,进入其分阶段切割流程。为了避免铝箔纸切割后出现弯曲、打卷现象,在铝箔纸切刀前设计安装了一对压痕辊和两对压弧辊。压痕辊有三方面作用:一是与驱动辊配合完成铝箔纸的展开驱动,二是在铝箔纸两侧滚压压痕,防止其出现弯曲、打卷现象。三是在铝箔纸上打印产品生产班次。压弧辊的作用是在铝箔纸经过时滚压出轻微纵向弧痕,以达到给铝箔纸导向的目的,防止切割后的铝箔纸断面在向下运动时出现翘曲。带有压痕的铝箔纸,经过铝箔纸切刀的切割后,被分切成合格的单张铝箔纸,每张铝箔纸再依次由输送辊、输送凸轮辊和加速轮输送,最终到达左、右滑杆处进行定位,在此处与一号轮输送来的烟支共同推入铝箔纸包装成型轮(2#轮),进入烟包铝箔纸的折叠过程。
3故障表现形式
设备运转时,特别是当压痕辊磨损后,铝箔纸从切刀下部通道断开处跑出,或在通道下部的定位处出现弯曲、打卷现象,使铝箔纸在通道内堵塞,或出现铝箔纸不能准确定位,导致铝箔纸烟包顶、底部折叠不好,剔除烟包数量增加,影响设备正常运转,不但增加了原辅材料的消耗,而且加大了操作工的劳动强度,影响设备的有效作业率和产品的包装质量。
4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故障表现,进行大量分析和认真研究,认为要将此类问题彻底解决,最根本的途径是必须保证铝箔纸在通道内输送过程中保持挺直,使铝箔纸输送稳定。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铝箔纸在运输过程、仓储过程中的温差变化,以及季节变化造成的温湿度变化等都会对铝箔纸的应用产生一定的影响;设备运转中,当压痕辊磨损,无法在铝箔纸上滚压压痕,铝箔纸会出现弯曲、打卷现象。纵观其整个输送通道,大部分都是由导板予以导向的,也就是说,大部分通道是封闭的,封闭通道内铝箔纸的输送是稳定的,但封闭通道有两处断开较大部分:一处使铝箔纸切刀处。另一处是铝箔纸加速轮与定位叉之间。所以,这两处是铝箔纸容易弯曲、打卷和产生阻力的地方,在设备的实际运行中,也正是如此。
从2000年第一台ZB25包装机组引进至2003年,运行中普遍存在着铝箔纸输送过程中产生堵纸、打卷等现象,冬季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现象,车间维修工、技术人员先后提出以下改进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
①考虑到设备运行时间较长,零部件磨损程度不一,更换04部件的铝箔纸橡胶牵引辊(2XBWA2)、压痕辊(2XCML1)、加速辊(3XA309)、加速轴(OX9229)(OX9232)。②调整左滑杆(2XDSA4)、右滑杆(2XDWA9),根据单张铝箔纸在一号轮前定位时,前后高低位置不一致,确定高低差值,对输送偏斜的单张铝箔纸进行重新校正。通过以上更换备件与调整,均未取得良好的效果,仍存在铝箔纸输送偏斜、堵纸现象,影响产品质量和设备的正常运行。③将铝箔纸输送改为真空吸风带传送,改造部位较大、费用较高,维修困难。④将铝箔纸通道改为全封闭的,实现起来存在较大的难度,而由于铝箔纸压痕辊的压筋轮廓为直角,如将其尺寸加大来加深则容易将铝箔纸压破。⑤改变凹辊的槽半径和加宽凸辊的宽度,安装使用后效果也不理想。
5改进措施
根据以上改进方案,最终决定对铝箔纸压弧辊进行改造。在不改变其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增加铝箔纸压弧数量,使其更加挺直,有利于铝箔纸在通道内正常输送。另外,在增加压弧辊后,压弧辊形状的改变又受到铝箔纸导纸板的限制,所以,在经过认真分析、验证后,我们对其两侧的导纸板进行改造,有利于压弧辊的正常安装和使用。
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的价值有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之分。其显性价值是指在考虑环境收益和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文化产业在合理协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产业内企业的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资本结构等因素,把其预期自由现金流量按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现值。假设企业风险适中,并永续存在,那么决定文化产业价值的核心就是产业内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预期自由现金流量取决于文化企业自身合法经营获得的利润以及投融资增减的资金。其具有隐性价值,是由于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担当道德机构角色,体现了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它们引领舆论导向,倡导并践行低碳,不但有利于低碳经济下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为自身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了获利能力。该隐性价值的存在是文化产业的文化特质决定的,它是潜在的,不可定量度量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共同构筑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涵,文化产业的显性价值是其在外界环境约束下合法经营的直接结果,而隐性价值是其反作用于外界环境,强化低碳的社会影响力,间接获得的。隐性价值的存在促使其显性价值的提高,显性价值提高后又作为强有力的证据,印证隐性价值的彰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低碳经济的涵义及文化产业低碳发展的内容。
在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能够低碳发展主要取决于正确的环保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树立环保价值观是文化产业低碳发展的首要任务。价值观是人们对某类事物的基本看法和观念。它规范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舍和价值追求,同时还包含着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低碳经济不但给产业发展带来碳排放的约束,同时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使用碳金融的机遇。文化产业如何决策、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等都体现其价值观念。其次,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虽然文化产业总产值不断飙升,但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却存在文化含量缺失的情况。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必然存在资金瓶颈,借助资本市场的文化企业越来越多。很多做大做强的文化企业在发展中逐渐偏离主业,近几年不乏有多角化经营到房地产业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只有通过创新,努力打造文化主业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产业长久发展和低碳化带来的社会效益。
二、二者的互动关系
1.低碳经济能提高文化产业的运行效率。
首先,低碳经济条件下产业内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树立长期观念。低碳经济对文化企业碳排放量有约束,根据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碳排放权应当作为资产来管理,属于无形资产范畴。一个企业在追求利润时必然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为提升企业价值,必须重视碳资产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发展。作为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然而对碳资产投资回报并不能凭借短期的效益,比如低碳技术的改造,低碳技术的创新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利润,而潜在利润现实化是需要长期的投资,其结果必将是丰厚的回报。并且企业改变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低碳经济促使产业内企业更新风险管理理念。低碳经济要求文化产业低碳发展,需要对碳资产进行投资,那么风险也会随之而来。创新风险管理理念,树立碳风险管理有助于文化企业长期发展。如果企业被社会公众在碳资产管理等方面出现问题,将在市场上遭受消费者歧视。并且企业是否履行其社会责任对缓解气候变化方面有所作为,也对企业商誉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低碳与金融行业相结合创新出碳金融,为文化企业投融资带来方便,同时也可以优化配置碳排放量的分配。但投融资风险无处不在,这需要企业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树立低碳风险理念。第三,低碳经济促使产业内企业丰富其预算管理体系。碳预算是管理的延伸,是在文化企业低碳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测与决策,对企业生产活动以及日常活动的碳排放、能源消耗进行计划和规划,使企业碳排放量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运行。并且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低碳预算是其内部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该预算的实施需要全体员工参与,有必要把低碳预算纳入到全面预算范畴之内。
2.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的价值提升促进这一经济模式的推广。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其可以左右舆论导向,可以宣传一种价值观,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这也是文化产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方面。产业内有些企业率先实施低碳发展,并以该产业为标杆,利用其媒介的作用,不但可以让低碳深入人心,而且可以左右人们的行为,让这一种经济模式得到人们的认同并相互监督履行。
三、低碳经济下促进文化产业的价值提升路径
1.打破区域划分促进大型综合文化集团形成。
利用低碳约束,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实现文化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型综合性文化集团。虽然当前各大城市群抱团发展,但不同城市群间的地域划分仍是文化企业大发展的阻碍。如果能够打破文化企业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有序竞争的文化大市场,统一市场监管,必然为文化企业抓住低碳化的机遇快速发展扫清障碍。
2.不断完善碳资产信息的披露制度。
由于我国低碳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没有对碳信息披露的严格规定,使得资本市场不能对碳信息进行定价,造成了投资者投资的盲目,从而可能影响企业的价值。虽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能一蹴而就,但我国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碳信息披露体系,通过对外披露督促企业管理者按照低碳发展思路管理企业。
2煤炭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煤炭经济运行的效益仍然需要依靠煤炭的产量和价格来提高,在煤炭的发展过程中,要对煤炭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促进煤炭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大型坑电站、现代化煤化工等逐渐发展起来。但是煤炭经济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的项目在获取经济收益的时候不够理想,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使得大多数煤炭企业处于亏损的状态。
2.2煤炭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煤炭经济发展的时候没有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我国煤炭的消费和生产的强度在不断增加,这导致煤炭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开采煤炭的时候对矿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政府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试点研究,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效果不够理想,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4]。
2.3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力度不够
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明确的宏观战略指导,其中较多的煤炭企业为了减少产品经济风险,投入较大资金,其资金投入在与煤炭有关的产业方面,但是没有对煤炭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政府促进煤炭资源整合,并对小煤矿技术进行改造,将社会责任推到大型煤炭企业中,导致政府相关政策力度不够[5]。
2.4我国的经济体制制约着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在不断优化,但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煤炭企业仍然受到政府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严重缺乏促进技术水平提高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动力和助力,因此导致煤炭企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仍然在延续。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要对煤炭企业的经济体制进行有效的改进和优化,但是其改进的力度不够深入,企业的运行机制等还不够完善,在多方面还受到政府计划经济的影响,从而导致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够深入和彻底,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2.5煤炭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制约着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形势在不断完善和优化,我国经济的发展比较依赖于煤炭经济的发展,我国煤炭企业仍然没有冲破传统发展方式的影响。同时,我国煤炭企业在安全费用的投入方面不够重视,投入的资金较少,给生产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针对我国一些矿井来分析,矿井的投入还具有历史欠账的问题,前期的安全资金投入还不够充足,给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将我国煤炭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煤炭问题比较严重和突出,根据相关统计分析,我国一年内的煤矿安全事故的死亡率较高,百万吨的死亡率大约在0.75左右,表明我国煤炭生产安全问题比较严重。
3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3.1科学合理地分析煤炭产业发展趋势,改变发展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各个领域中均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以便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能够与时俱进,从而促进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在“十二五”计划中对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改革和优化,其中政府就制定出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标准,这对煤炭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煤炭企业的转型。煤炭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想要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对煤炭资源、开采技术、环境容量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有效确保煤炭在生产和消费方面达到一定的协调性。另外,煤炭企业还需要朝着集约型发展模式发展,需要对生产要素的构成进行合理的分析,以便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推动煤炭企业的转型,优化配置煤炭资源和产业结构,并树立好科学的发展观念,有效地提高煤炭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3.2对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优化调整
煤炭资源属于传统资源,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性较大,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相符。煤炭企业要想促进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整合,调整发展战略和方针。首先,需要加强煤炭企业现代化煤矿的建设,需要对生产能力落后的煤炭企业进行淘汰处理,关闭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企业,以便有效地提高大型煤矿的生产能力。其次,需要对煤炭的市场体制进行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行业制定煤炭流通和储配的体系,对媒体的价格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8]。
3.3促进煤炭产业的自主创新
我国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方针对煤炭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这使得一些煤炭企业没有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导致煤炭机械计划技术的更新比较缓慢,其综合竞争力较低。因此,急需要对爆发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煤炭产业进行优化升级,转变以往的发展方式;需要朝着集约型的方向发展,通过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技术等,促进煤炭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以便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并将科学技术和创新转变为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
3.4加快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构建新型煤炭供应体系
要解决我国经济的发展比较依赖于煤炭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需要及时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大力倡导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促进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需要耗费较长的时期来使煤炭经济转型,尽管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煤炭资源仍然是我国主体能源。在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候,就需要加快对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起新型的煤炭供应体系,以便确保新型的供应体系与煤炭市场需求相统一,同时还需要确保其是煤炭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首先,需要加快对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有效地促进煤炭企业现代化的建设,将一些生产能力比较落后的煤矿淘汰掉,针对一些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没有能力进行机械化开采的煤矿以及不具备改造条件的煤矿,要将其关闭处理。其次,需要加大力度发展大型煤炭企业和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的现代物流产业,以便形成新型的流通和发展的体系。另外,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煤炭市场,以便有效地确保该市场的公平、公正以及开放性,从而有效地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确保煤炭运输的质量,最终形成完善的煤炭发展机制。
3.5加大政府的导向作用,促进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我国的煤炭企业主要是中央和省级的国资委管理的,其管理的主要对象为重点煤炭企业,在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主要是政府来引导的。其中地方政府主要管理各种煤矿,其原煤的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四,因此,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时候,地方政府对其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实质性转变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重点煤炭省市把政府的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对各种煤炭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同时可以对其煤炭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便促进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发挥出其主导作用,有效引导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明确煤炭企业的优化整合方向,并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煤炭经济发展的投入,尤其是在节能、低碳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需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从而有效确保煤炭企业的优化整合,提高煤炭企业的整体布局效果。
1)总体规模及比重偏低,产值远远低于第二产业;
2)内部产业结构层次低,传统行业占据主体地位,而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则较为缓慢。当前河北省生产业以交通运输业、商贸、仓储等传统行业为主,而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和金融服务业等新型的生产业则发展缓慢。生产投入上也大多是集中在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等传统行业上,而带有较高技术、知识与人力资本含量的生产投入规模相对较小。3)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联动效应不够突出,表现为制造业一枝独秀,生产业则发展缓慢;
4)高素质管理人才缺乏。虽然河北省具有数量较多的科研院所和本、专院校,但是普遍存在留不住人、招不进人等众多问题。
二、河北省生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产业低碳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整个区域的低碳竞争实力,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生产业。
(一)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优化生产业发展环境。首先,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生产业的发展,根据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支持生产业实现区域性集聚,以产业集群的模式发展河北生产业。其次,要放宽生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清理现有的、冗杂的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地将服务业发展资金向生产业领域倾斜,对重点项目加大贴息或补助力度,从财政、税收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生产业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在加强规划、土地供应、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通过税收减免等手段提供相应的倾斜性政策和支持,营造有利于生产业发展的条件。最后,积极探索实施大企业战略,培养一批大型服务商,从人才培养、国际市场开发、研发支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入手,支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富有河北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生产业知名品牌,力争使河北生产业在某些领域实现质的突破。
(二)优化内部结构,发展知识型、创新型生产业。为实现河北省生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政府在鼓励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吸纳劳动力就业职能的同时,必须采取各种导向性政策推动现代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的发展,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物流市场,构筑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完善为生产服务的市场信息体系;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扶持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知识密集的高技术服务业是当今发展最快,也是附加值最高的产业之一,改善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应优先发展知识型、创新型生产业,加大对服务业科技研究经费的投入,提高服务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创新园区,加大力度鼓励服务业领域技术创新,培育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河北省生产业高端化发展。
二、探寻商业地产经济管理的相关出路
1.建立健全的商业地产经济管理制度
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商业地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商业地产经济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就会对整个地产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商务地产管理中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将商业地产中的资金监督、财务活动分析、经济管理、地产开发利润分配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自身地产的性质,建立一套有效的健全的商业地产经济管理制度,并要确保经济制度的有效落实,加强行政部门的执行力。
2.加强对商业地产的经济进行管理
提高商业地产的经济管理水平,首先要做好地产内部的资金配置工作,确保实现商务地产对经济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尽量做到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高的利润,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其次,商务地产要加强商务地产结构的调整,寻求并开拓低成本的筹资渠道,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减少闲置资金。最后,对于商务地产的经济流通要进行严格的把控,防止商务地产经济中出现坏账的情况。
3.加强商业地产的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想要加强商业地产的经济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着重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考核,加强对经济管理队伍的监控,防止在商业地产内部出现用人唯亲的现象,防止腐败现场的产生。其次,要加强商业地产经济管理队伍的培训,严格把握经济管理人员入职时的审核,商业地产还要提供经济管理人员进的培训的机会,保证财务管理人员具备任职资格。
4.在商业地产经济管理中国家要充分的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现代社会中国家发挥调控作用对于商业地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房地产想要合理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房地产通过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展开经济活动,以便于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今后改进企业经济素质,参与国际竞争,不能满足于提高商品的竞争力,而应当更多地从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出发。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对产业竞争力进行国际比较。产业竞争力的衡量,是一个在经济学科中短期内还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同产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在进行国际竞争战略与策略思考时,不能等待这个问题解决好滞后才进行,可以先从国际产业比较中,判别本国该产业与外国同类产业的差距。国际产业比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需要系统分析的课题,以下所提几点,仅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比如,我们在比较中,可以分析:⑴,产业的总规模或者本行业中主体企业的规模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效益。⑵,该产业中各类生产能力是否有合理结构,各类企业生产规模是否合理,大中小企业的结构。如上述方面已经不尽合理,新建、改造、淘汰的状况如何?⑶,产业内的关联。有的产业客观上要成为一体化产业。这类产业存在着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和足够多的相关产品链环,使得按照一体化经营所获得的收益,比按照其他的组合,如独立生产、分别制造、配套供给和专业化协作更大。
以有色金属业为例,该产业的国际比较需要测定这些内容:⑴,产品系列化。该产业的产品系列化是紧密联系着深加工的,需要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财力方能达到。为此,国外大企业把产品系列化纳入发展方针。具有产品系列化结构的大型有色金属企业占该产业的企业总数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业的水平。各国这项指标为:美国27%,日本10%,德国21%,加拿大14%,澳大利亚5%。⑵,产品延伸,具体分为纵向延伸与横向延伸。纵向延伸是选采业向冶炼业延伸,向加工业延伸,向最终产品生产延伸。横向延伸是一种金属产品向另一种或多种产品延伸,从冶炼产品向化工、电子、建材或其他可延伸的相关领域延伸。在国外有色金属企业中,属产品延伸型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为,美国46%,日本53%,加拿大62%,德国58%,澳大利亚70%。产品延伸除了表明深加工外,还体现了一业为主、多品种经营的经营方式,这往往与技术延伸和资源综合利用有关。这些内容未必适合其他产业,但在衡量有色金属业的竞争力时就很重要。
二,我国若干部门中商品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反差
1,我国的纺织服装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资源秉赋观点看中国正有优势,是当前主要出口产业。我国出口的服装数额大,占领的市场多,不能说我国服装商品的竞争力不强。但是,这种优势在大量发展中国家都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有供过于求的趋势。该产业的产品既与其他发展中的出口国形成激烈竞争,又与发达国家维持“夕阳产业”的意图严重冲突,因而出口摩擦日增。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应该调整发展方向,采取“软硬兼施”的措施,“软”是力争形成名牌,拥有无形资产,“硬”是提高技术含量,包括款式设计、面料开发。但这两方面的努力在我国的纺织工业中都做得十分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能力太大,当前企业能做的仅仅是一种争夺客户的本能反应:降价竞销。而越是降价竞销,就越是缺乏“软硬兼施”的经济实力,长久以往,该产业的竞争力只能深受其害。由此我们得知,这类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是力争名牌与技术开发能力。要从整个产业看有多少名牌产品和总体的技术开发能力如何。
由于技术开发能力的差距,就形成这样的产业竞争力差距:发达国家服装工业生产结构高级化,其商品竞争力集中在高档服装的生产上,在流行款式的设计、新型纺织服装面料的研制与开发等环节上占有优势,表明他们占领着该产业的技术密集型方面的制高点。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专门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低档成衣生产,以廉取胜,出口服装平均单价低,出口数量增加而收汇却没有多少增加,以往经济效益不佳,今后的发展余地不大,受配额与市场容量双重限制。这样,当许多服装商品的竞争力可观的同时,产业的发展后劲正受着深刻的损害。
2,钢铁工业属于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部门,我国的钢铁工业处于大发展的阶段,增长率高,基础雄厚。但是,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很不强。①,从微观上看,钢铁工业中全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冗员多。生产成本中,尽管小时劳务费用远远低于国外主要产钢国家(是欧美各国的三十分之一),但劳务费用优势却被劳动生产率低下抵消一大部分。劳动生产率低的原因主要在于生产管理水平低。②,从中观上看,产业内部各环节很不配套:矿山、冶炼、轧钢等主体生产能力不配套,主体设备与辅助设备不配套,各个生产环节不配套。从矿石到钢材,不形成完整的一体化生产,因此在钢铁产品上耗费的能源量很大,能源生产率低下。③,从宏观上看,各地方、部门违背连续作业的产业要求,大量发展独立的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调铁炼钢、调坯轧材,使钢铁半成品周游中国大地,不必要地耗费能源与运力。产品结构方面也很不合理,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附加值生产用材自给率不足。在国际市场上的状况是出口不利,进口依赖太大,很明显,在钢铁的产业内贸易中,我国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总体上的生产管理水平要改进,企业类型结构要调整。
3,机械工业总体上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但它兼有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征。从我国工业化演进进程来看,机械工业是我国发展资本密集型出口产业的主攻方向。突出问题是:①,产业关联性差,生产集中度低,分散和低水平重复严重,零部件和基础工艺专业化水平更低。一般通用零部件专业化水平只有15%~30%,而工业发达国家达到85%~95%。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专业化程度只有15%~40%,而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大都在70%~90%。这就严重地制约了机械工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②,基础零部件性能落后,质量不稳定。许多适合大批量生产的机械产品长期达不到规模标准。③,机械工业本身就是技术更新很快的产业。在这方面,中国机械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大中型骨干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1.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5%的水平。{注2}缺少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代表行业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产业素质反映在出口竞争力上。尽管90年代以来机电产品出口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出口规模主要还是靠低附加值的制成品,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精加工制成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和高技术产品的比例仍然很低。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29.48%,首次超过纺织拼成为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将面临世界市场的激烈争夺直至发生贸易摩擦。从结构上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偏低。增加机械工业中更为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并非我国的比较优势,但其中更为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是反映机械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据对机械工业重点、骨干企业的调查资料,1994年主导产品达到90年代水平的只占17.5%,达到80年代水平的占52%,30%仍为60~70年代的水平。大中型企业2000多种主导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是美国一些机械工业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3.5倍,说明中国机械工业产品更新换代缓慢。
装备工业是制造机器设备的行业,是机械工业的核心部分。当前我国该产业的弊病在于;①,摊子大,生产企业数量多,而平均每家企业都显得水平低,效率差。②,庞大的产业却无法满足本国产业升级的需要。据1990~1996年的统计,每年进口的机械设备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购置费的2/3左右,一些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对进口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的70%要靠进口。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大型工程机械、胶印设备等技术密集型的机械设备市场70%以上被进口产品占领。{注3}
大体上说,机电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在形成合理的生产集中度基础上增强技术开发的实力与能力,生产出比较大量的优质量、高性能和多种档次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4,电子信息产业。我国虽出现了联想、四通、长虹、康佳等一批势力雄厚的企业集团,但总体上该产业的规模化整体水平较低,具有国际竞争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较少,跨国经营的大集团不多,中小企业的力量不强。关键性电子产品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落后,中国目前生产的集成电路芯片,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不到30%。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只有20%~25%,70%以上依靠进口。{同注2}
彩色电视机产业,面临着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虽然我国已上市的产品与洋货没有多大差别,在国内的售后服务还优于进口产品,但是,我国产业的整体水平以及支持该产业的相关与辅助产业的实力与技术水平仍明显不如国外的强大竞争对手。如基础元器件工业薄弱,核心技术仍被控制在外国公司手中,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不强等深层次的弱点正在显现出来。{注4}
可见,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要从核心技术、配套技术、关键零部件以及承载技术的组织几个重要方面来看。
5,石化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石化工业的差距在于:①,许多技术含量高的品种主要依靠进口,如ABS树脂,聚苯乙烯,丁茎橡胶,合成纤维中的已丙酰胺等。②,除炼油工业外,许多技术及装备还依靠从国外进口,对引进装配的消化吸收、开发创新能力薄弱。③,加工进口含硫原油手段不适应,承担这一任务的沿海加工企业需进行技术改造。④,规模结构不合理,小炼油厂多,盲目发展,一次加工能力过剩,低劣产品充斥市场。从比较中看,美国4千万吨级以上炼油厂有23个(95年),而我国全国仅非地方小企业炼油厂就有68个,平均规模只有年产310万吨(96年),世界炼油厂平均规模也有520万吨,高于我国的规模水平。{注5}因此,我们对石化工业竞争力的关注就在于:本身的技术档次、技术装备以及能够具备高技术条件的企业规模。
三,形成商品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反差的原因
我国部分商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在于单个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和产品性能的努力,在于企业生产经营中部分环节成本的低廉。而产业竞争力不如人意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这三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1,缺少整个产业发展的技术后劲。部门内的技术生产和经营十分薄弱。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研究开发兴趣不大,企业所运用的资金中用于技术推广、创造、开发的比例很低,远比不上投到广告上的费用。这导致企业的技术资本存量很少或没有,象海尔集团这样拥有几百项专利的企业实属罕见。需要技术时就求助于引进或再引进。其中设备的引进又远远多于技术资料的引进。因此较大的企业也就拿不出多少强有力的技术或品牌充当其他企业的龙头。看来似乎大多数企业都把“搬现存技术,发挥低工资优势,少赚或不赚利润”作为占领国际市场的既定方针。在这样的方针下,中国企业在一个个商品市场上一时冒出优势一时又被挤出市场,竞争的后劲十分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