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建筑经济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6 18:38: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经济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建筑经济论文

篇(1)

(二)建筑企业具有较弱的筹集资金能力建筑施工工程的工期较长,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还要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这样才能有效确保建筑工程能够如期保质完工,所以,如果建筑企业没有筹集资金的能力,就会致使在建筑整体的过程中出现环节脱节的现象,没有办法如期保质的完工,进而会使建筑企业本该有的经济效益受损。由于受到国家有关部门政策的制约要求,使得我国国内多数建筑企业都很难在规定期限内筹集到巨额建设资金。因此,这些建筑企业很难管理好内部的建设资金。

(三)对建筑经济进行管理的模式较为落后由于受到很多限制因素,我国建筑经济所具有的管理模式不能适用于现在的建筑企业进行管理。其模式的落后同时还体现在建筑企业对其内部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培训安排,致使建筑经济的管理工作人员缺少专业化的知识培养。要知道资金的管理不仅会制约整体建筑工程的经济利润,同时还会对企业的发展前景造成影响。目前在建筑企业中常会出现重复以及浪费的现象,这些都间接地降低了建筑企业的工作进程安排,同时还加大了企业的压力。

(四)建筑企业无目的地扩大建筑规模以及建筑数量企业管理人员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在建筑施工时无目的地扩大建筑规模以及建筑的数量,这样会直接致使出现两种结果:首先,建筑数量的增加会加大建筑企业的经济压力,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往往没有能力去负担并且支付巨额的建设资金。其次,在施工期间,建筑企业会忽略实际环境水平,致使资金建设处于局限状态中而不能正常发挥该有的作用效果。

二、建筑工程成本的管理及控制

(一)建筑工程在成本方面的管理所谓建筑工程所需成本是指:在建筑工程实施的整体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资金总金额。在建筑企业进行施工的整体过程中的成本不仅包括施工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人以外的直接消耗资金,还需要一定的巨额资金作为储备金。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成本的管理则主要表现在合理地控制运用资金使成本降低,在此基础之上来取得建筑的经济效益,达成建筑企业追求的利益目标。

(二)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谓成本的控制指的是在施工进行时,对施工的所有环节做必要的监督和检查工作,进而做到全面地掌控在整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施工项目成本。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应创建一套完整的关于建筑施工过程中所消耗成本的管理以及控制体系,制定出相应的建筑规章条例,为建筑成本的管理以及控制提供可运作的依据。要知道在整体施工过程中,建筑的质量会影响到建筑施工的总成本,因而控制和管理施工的成本可以通过对施工质量以及施工的进度、施工的功能、成本等几方面着手操作。有效对施工质量进行提高,可以达到降低重建和返修的几率。对施工进度进行合理的安排,可以避免建筑企业出现资金周转不过来的现象。采购合理标价,并且具有较好质量的建筑所需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同时还可以降低重建几率,进而达到降低成本消耗的目的。在建筑企业中维护好部门间的关系也很重要,要做好必要的部门间协调工作。可以通过对建筑施工工作人员加强安全方面的培训来减少人力以及物力的消耗和浪费,同时还可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因此,在建筑企业中,依据自身企业的经济情况创建出合理的控制成本计划是首要工作,这是为建筑企业提高所得利润的主要保障。

(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控制成本的主要原则要知道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投入资金较大、周期较长等几项特征,因此在对建筑成本进行控制时,要遵守几项原则。首先,要使开源同节流保持一致。对施工的数量进行相应的节制可以控制成本的支出,而且运用节约的方法还可以控制和加强施工成本的管理,进而提髙施工建筑企业的利润效益。做到对施工成本的节约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它需要同开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其次,对施工工作人员进行成本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成本体现的更具综合性质,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应将全体施工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调动起来,对他们进行成本知识的教育,让他们共同参加到对成本进行控制的工作之中,最终达成降低成本的目标。第三,将成本的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担。在整体施工控制成本的过程中,要使工作人员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并且要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担负一份责任,这样便可以有效地将成本风险降低。第四,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安排实施成本的控制工作。在施工幵展时会有早期准备工作,并且还存在施工中期和后期不同的任务项目,在每一阶段都会产生巨额的资金消费。因此,要将施工的成本控制运用在整体施工的所有环节之中,发挥其监督作用,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减少建筑企业的损失。

三、优化资金建设的方法

(一)培养施工工作人员的控制成本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建筑企业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所以,优化资金建设的方法首先是要培养施工工作人员的控制成本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让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地认知到控制成本的核心重要性。建筑施工企业要定期给施工工作人员安排同控制成本有关联的培训课程,这样便可以为企业资金的正确合理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合理且科学的建筑施工方案合理且科学的建筑施工方案是资金建设工作能够做好的必要前提因素。由于在建筑企业开展施工期间会在建筑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必备物资和人力方面加大工作量,而若想合理有效地对工作进行管理,必须釆用科学的施工方案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这份施工方案的产生是在施工企业中所有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得出的结果,它不仅做到了对施工环节的合理部署,同时还能够对施工中资金的花费情况做到细致的了解,这样的结果使得建筑方案的设定显得更加科学化。

(三)要加强在建筑施工中成本的管理力度要知道成本的管理在整体建筑经济中是占有核心重要地位的,建筑企业发展的好坏同成本的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建筑企业应加大对资金建设的管理强度。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建筑企业应把握好每个环节,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进而便会缩短工期达到降低成本支出的效果。若想做到优化资金建设,便要改善施工工作人员所具有的管理理念,同时还要重视实际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和建筑材料的选择,通过这几方面的注意来提高建筑整体施工过程的效率。

篇(2)

目前,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和推广普遍很重视,很多国家和相关组织都制定了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比如美国的LEED、由加拿大发起的GBC、我国的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这些标准无疑都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缺失。以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例。首先,从内容上看,条款中定性的比较多,而定量的比较少,这样一来,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具有较大的主观和随意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估的结果。其次,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例如:一线城市的发展明显快于二、三线城市。而现有评价标准并没有考虑到这种的差异。采用统一标准来进行绿色建筑的评价,必然影响最终评估的结果。最为重要的是,传统的绿色建筑评价主要是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对环境的保护,而忽略了建筑的经济性及舒适性的评价。但经济性恰好是房地产开发商和使用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市场最为敏感的问题,这种缺失导致了对绿色建筑经济性认识的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全面推广。当然,想要进行指标的计算,所需参数都只能从大量实际工程的数据中得到,而现阶段绿色建筑的发展毕竟还比较有限,可供使用的数据并不充足,所以才使得大多数国家的评价体系中都缺少经济性评价。但随着绿色建筑在全球及我国的推广,实际数据资料会逐渐完备,这将给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2)对绿色建筑经济性的认识存在误区

a.高新科技的误区。以前的智能建筑很多都只单纯的在建造时使用过多的高科技产品,使得建筑造价非常高,而且能耗量同样也很高,这并不是智能建筑正确的发展道路。而这种现象也导致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误区。当前的绿色建筑,应尽量使用最简单的方法,尽量减少工程成本和环境代价,营造最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建造过程中,运用一些节能技术,使用一些节能设备、智能系统等,但使用这些技术最终是为了减少能耗和污染。如在南方,安装空调主要是为了能在夏季减少室外的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如果安装一个很小的智能测温设备,一旦阳光强烈超过某一温度时,室内的遮阳帘能够自动关闭起来,这样就能减少阳光的进入,从而减少空调能耗,同时增加的成本也比较小。再比如,现在可以通过安装特定软件,实现用手机来控制家中供热的目的。出门以后,可以利用手机关掉家中的供热系统,在回到家之前的半个小时,利用手机开启家中的供热系统,这样回到家时,家里已经很温暖。这种智能系统,节省了家中无人时的供热,能省近1/3的能源。像这些花费不大,却能极大减少能耗的智能系统才是符合绿色建筑长远发展的。所以,只有通过节约成本、减少能耗将绿色建筑的未来定位于大众化的层次上,绿色建筑才能健康发展,而定位在高端化的层次上是无法取得成功的。b.高成本的误区。目前市场对绿色建筑经济性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只要沾上“绿色”,建筑的造价一定会增加很多。即便是房地产、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员也将绿色建筑的成本估计的过高,有的甚至可能高达300%。这是目前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目前,相比普通建筑,我国“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大约在100元/m2~400元/m2不等,而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过提高住宅的销售价格来抵消,绝大部分由消费者来买单。站在开发商的角度来看,第一,绿色建筑的前期投入费用比普通建筑大,成本相对较高;第二,目前我国城市房价逐年上涨,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持续,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趋势,所以绝大多数开发商都比较谨慎,不愿意增加建筑的成本;第三,由于提高了成本,建成后的投资回报率有所降低;第四,由于售价提高,产品的市场需求风险会较大。所以,即便是开发商有资金和技术实力,都会考虑有意识地避免建设绿色建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第一,大众目前还比较缺乏主动节能的意识,又没有迫切的需要去购买节能住宅,所以消费缺乏动力;第二,绿色建筑的售价比普通建筑高10%左右,这个因素成为消费者选择绿色建筑的最大阻碍;第三,由于采用新型的技术和设备来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消费者每年需要为物业管理与设备维护支付更多的费用。所以在我国,绿色建筑的意识还只是停留在少数的精英阶层,还没有成为普通消费者的共识。事实上,绿色建筑并不就一定意味着高成本的建筑。比如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只需要适当的做些内部和外部的改造,就可以成为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再比如,新疆当地有一种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秸秆制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屋顶,进行简单改造后就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建筑,造价也不高。

2对策

1)正确认识增量成本

对于绿色建筑的成本,人们普遍关注的不是整个建设过程所花费的全部成本,而是相比普通建筑所增加的成本,即增量成本。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就是指绿色建筑与基准建筑两个成本之间的差值。以目前国家或地方节能标准来设计的方案为基准建筑,以当地的材料和设备市场定价的产品为基准建筑的成本,项目实际设计中因为采用了更先进技术、更高效设备而增加的成本就是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其实,虽然绿色建筑的前期投资成本高于普通建筑,但是在全寿命周期的范围内,绿色建筑会带来收益。这种收益除了经济效益,还有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这样一来,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并没有那么高。因为:a.运营期节约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用的经济效益。根据目前国内已有的绿色建筑大致估算,这些绿色建筑在整个寿命期内都能极大的节约能源和费用,能带来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比如,一项建筑对外墙、门、天花板进行改造,对供热、智能化和水循环等系统也进行改造,每户总投资7000元左右。改造后,由于能耗的降低,住户一年就能降低3000元以上的开支;b.绿色建筑对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很好的改善,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带来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c.经过估算,其实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能够负担的,因为大多数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静态回报期都小于10年,而绿色建筑寿命期是远远大于这个期限的。

2)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所以,建立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不仅要考虑到增量成本,还要考虑到增量效益。增量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首先,对于开发商或消费者而言,最为关注的是经济效益,而对于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因为难以量化,可以暂且忽略。所以,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从资金成本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来考虑。其次,要在全寿命周期内分析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收益,才能正确反映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全寿命周期是指从建设项目构思开始到建设工程报废的整个全过程。所以,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可以分为决策设计、施工建造、使用维护、回收报废四个阶段。因此,可以分别研究每个阶段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收益,以此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一方面引导市场正确而全面的看待绿色建筑。看到前期投资增加的同时,也能看到全寿命周期由于能耗的大量减少所带来的可观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可以让消费者直观地了解到哪一栋建筑更经济、更划算;可以指导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兼顾经济性,有效控制成本;也可以指导投资者选择最经济的设计方案,做出正确决策。这样可以极大的鼓励房地产企业进行绿色建筑的生产,也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绿色建筑的优势,更好接受这种新型产品,促进绿色建筑在我国快速长远的发展。

3)奖励措施和税收政策

绿色建筑各项技术的开发需要众多参与方的合作,涉及面很广。又因为初始投资较大,经济及社会效益需要长时间才可以看到,所以,对这些技术研发进行投资风险是比较大的,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意向。因此,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运用各种方法,对节能技术的开发提供适当的政策优惠。a.财政补贴。由于生产绿色建筑产品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应该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和消费者进行补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降低开发商成本,鼓励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另一方面,减少绿色建筑的价格,吸引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在计算补贴值时可以依照某些指标来进行,比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绿色建筑一般这两个值相对较高,可以按照这两项指标来计算补贴值。b.税收政策。由于普通建筑相对绿色建筑来说,会消耗较多的能源,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所以对建设普通建筑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征税,促使他们向绿色建筑转化。国家征税的数额应该不小于该企业给环境造成的损失。例如对普通项目可以征收能源税,其数值可以不小于比绿色建筑多消耗的能源费用。又或者,对固定征税的项目,可以对绿色建筑项目少征税费,而对普通建筑项目适当多收取税费,这样进一步降低绿色建筑的运行维护期间的费用,引导市场行为,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c.奖励政策。可以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中评价的星级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直接奖励;也可以对达到一定绿色建筑规模的城市给予直接的资金奖励,这样,可以不同程度的抵消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过程中的大量前期投资,减少风险,极大的鼓励开发商去建设绿色建筑,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篇(3)

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我国建筑市场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有很多企业将盈利作为唯一的目标,同时由于监理企业没有认识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不仅造成监理企业的损失,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工期也会产生影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在施工之前进行全面的成本分析与控制工作,所以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很容易对工程的工期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造成成本损失。

2.缺乏科学的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由于在思想观念上缺乏对经济成本管理的客观认识,因此在制度和体系的建设方面并不完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国外的管理理念开始进入到我国国内的市场,对于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如果不能着眼于长远的利益,进行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必然会造成企业成本管理的缺失,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受到极大影响。

3.缺乏科学的管理目标和考核机制。有的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很难对项目管理的目标进行科学的设置。同时,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目标的设定与工程实际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能从实际出发设置合理的目标,对企业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另外,有很多企业都缺乏科学的成本管理考核机制,在管理权力和岗位职责权限方面不够明确,无法对成本管理的效率进行科学化的评价,因此也无法为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更多的依据,对于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加强建筑成本管理的对策

1.做好成本核算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成本核算是开展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如果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则无法保证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成本核算部门必须要将成本分析考核的具体职责和目标进行明确,并且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不同岗位上的人员各司其职,保证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监理企业对建筑工程项目开展的进度和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的同时,要加强对成本核算的监督与管理,对现有的核算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促进经济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

2.科学的选择施工队伍。经济成本管理是贯穿于建筑工程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施工队伍的素质水平对于工程项目经济成本管理的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施工队伍的选择。一方面要优化施工队伍的选择目标,引进先进的招标管理体制,根据综合考核的结果和招标合同的要求,科学的选择施工队伍。另一方面,要在招标的过程中对施工队伍的资质进行严格考核,严把质量关,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并且汇报经济成本管理的结果,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依据。

3.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培养。建筑企业要注重加强经济成本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不仅要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也要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激发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同时,要着重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使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客观、严肃的处理经济成本管理的事项,保证成本管理的效率。

篇(4)

2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对策

低碳经济已经到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处理好建筑行业与低碳发展的关系,事关建筑行业的发展前途,在充分了解低碳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应该努力实现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具体来说,建筑行业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

第一,创新思维和观念,在建筑理念上下工夫。在之前古典主义建筑观以及现代建筑观的基础上积极倡导生态、环保、绿色的低碳建筑观,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倡导集约型设计,避免铺张浪费,追求简约、朴实的设计艺术;倡导效率设计,在建筑空间设计的时候要注重提高结构设计材料的有效利用率,即通过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争取降低对材料的消耗;倡导循环性设计,就是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考虑将来建筑拆除或者修整的时候材料能否用于他处等。

第二,提高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规范技术标准体系。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达到节能目标,这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因为建筑节能技术的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特别强,它涉及多门学科、多个产业,需要的专业知识也非常之多(包括城乡规划、建筑学、设备、机电、材料、环境、经济管理、生态等方面)。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首先确定目标,明确对哪一方面的技术进行规范,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具体来说,建筑节能技术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围护结构,主要是墙体、门窗及屋面;二是建筑设备,主要是指水电暖;三是新能源利用技术,主要是指风能、地热、太阳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通过创新、引进、消化吸收等手段对建筑节能技术进行创新与提高。

篇(5)

建筑经济与管理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经济观点,较系统地掌握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学会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并对建筑工程具有初步的科学管理能力。该课程包含“三大特征”,具体内容如下:(1)基础弱、跨度大。建筑学学生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建筑设计是学习的核心,重设计、轻技术,在学习上表现为重视建筑构造、建筑设计等专业主导课程,忽视建筑结构、建筑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另外,建筑学学生的高等数学和建筑结构基础相对较弱,对运用高等数学、建筑结构等知识来支撑的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的学习,有一定难度。而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跨度大,知识点琐碎,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转换能力。(2)理论精、实用强。地方性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场工程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用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用实际工程问题来验证理论知识。这就需要学生既要有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建筑经济在非专业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管理知识与多种专业发生关联,渗透到生活中的多个方面。(3)课时少,容量大。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厚基础、宽口径成为高校追求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拓宽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各大高校开始尝试教育改革,实行“3+1”教学模式,即用三年时间完成共性教育,一年时间进行个性化培养,这就不得不压缩理论课教学的学时。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包括工程经济与管理两大部分内容,而课时安排仅为16个学时,形成课时少、容量大的突出特点。

2.教学对象的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思维活跃,但自我意识较强,主张“我就是我”。“建筑是艺术”的观念主导着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思想,忽视了建造的技术和艺术的密切相关,建筑学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重设计、轻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理念”、“想法”胜于一切,过于重视“理念的创造”,过度追求“灵感”,重视图面的表达而忽视了方案后期的技术性细节以及经济合理问题。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学生为完成建筑设计作业而通宵达旦,在经济、建筑结构等技术类课堂教学中经常缺席。

二、教学内容调整

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学科跨度大以及课时量较少,必须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建筑经济与管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和联系,结合注册建筑师职业考试知识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课程内容还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规程等政策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和补充。根据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安排应以应用为主,简明而实用是本课程内容的特色。对教学内容采取“需要、够用”的原则,删除一些与建筑学专业工作关系较小或无关的内容,着重选择与专业工作或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内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以及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着重保留“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等值计算”、“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建筑工程概预算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内容,而且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也有调整。例如,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章节,主要讲解建筑面积的计算、基本建设费用组成以及建筑投资估算和建筑概算文件的编制,建筑工程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等部分与建筑学专业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大,可简单介绍或不做讲解,删除“价值工程”、“工程承包合同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等与建筑学行业发展关系不大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应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适应职业需求为目标。教师应改变“主宰者”、“统治者”的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

1.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主体,以讲授理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单调,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的氛围和反馈的渠道,不仅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任何的培养和提高,而且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讨论式教学起源于我国古代孔子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美国哈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高等教育中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实现自身的个性展示。讨论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或自由讨论,然后由小组或集体推荐一名学生走上讲台将问题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充当教师的职责。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将学生之间的想法与能力进行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另外,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师生角色互换,感受教师工作的艰辛,自觉增强课堂纪律观念。教师也能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长进行全面的了解,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并能因材施教,让学生各尽其才,共同进步。

2.案例式教学。

针对本课程实用性强、课时量少的特点,课堂教学采取少而精的授课原则,宜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就是把工程实践或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模拟成为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教学案例,不仅能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情节,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中做出是非判断,从而达到活跃思维、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授资金的时间价值时,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住房贷款利息计算案例,其中不仅包含了利息、利率基本概念,还体现了复利的计算方法以及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实质。案例分析和计算,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认识到课程学习的真实意义。

3.充分利用多媒体。

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学时少、内容多的课程改革趋势,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改进和更新教学手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为一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直观生动,动态过程的演示和模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情景模拟空间,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认知和理解。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革新而逐渐被淘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应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6)

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

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建立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形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演讲、团队讨论、现场问答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加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工作。积极搜集资料,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特点。

篇(7)

1.工程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问题导致成本投入加大。例如,在某工程中,工程要求建筑地下室的地板用聚氨酯防水材料进行防水施工,然而聚氨酯防水材料对于环境湿度要求极高,倘若地面不干燥会直接影响聚氨酯防水材料的使用。当时施工时正是雨天,空气很潮湿,地板有水渍,常规来说不宜于施工操作,但由于工程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使得施工地下室重新返工和翻修,大大延误了施工进程,也对施工的成本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2.为节约工程成本,盲目缩减工期,造成工程质量问题。例如,在某屋面防水工程中,施工人员为了满足业主的时间需要,缩短施工工期,擅自调整屋面的施工工序,将屋面防水的施工提前。由于施工工序的混乱安排,导致后续的施工对屋面防水材料的损坏严重,延误了工程施工的工期,增加了大量的返工费用和维修费用。这一案例,也从根本上显示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强问题。

3.建筑技术经济的相关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首先是建筑项目的结算管理和统计管理。在施工中普遍存在工程各阶段资金流向数据统计不及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相关账目登记不及时的现象,这就造成项目结算依据不足,项目款项回收不及时的问题;其次是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力度欠缺。

二、解决建筑技术经济工作问题以及更好实现经济为技术服务的对策

1.明确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关系,加强相关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建筑经济和建筑技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真制定好建筑经济相关工作的内容,才能不断加快建筑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在建筑建造过程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公司技术人员自主研发还是从外公司引进,都要收取一定的经济回报,这就是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第一种关系;再者建筑技术使用之后能对技术引进公司以及技术享用客户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这是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第二种关系。在建筑实际施工中,针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强的问题,各建筑公司应积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增强各技术人员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量,减少甚至杜绝施工中错误施工方法的出现,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技术错误导致的施工成本的浪费问题,从源头上缩减建筑施工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2.应加强财务监控的力度。为了更好的实现建筑经济为建筑技术服务的目标,国家及各建筑企业应不断加强并完善对财务监控的力度。建筑企业财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工程施工各阶段的资金流向,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对标价、施工周期以及建筑质量等进行综合的比较,在比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应逐步完善施工各款项的审批制度,深入建筑施工现场,掌握施工现场的基本情况,减少施工进度款的盲目支出,有效合理的控制施工资金的使用,降低建筑建造成本,更好地实现建筑资金向建筑技术创新方面的转化。

3.建立合理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为了更好的满足建筑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各种需求,必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让建筑技术在满足必要的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劳动消耗,并在经济技术相关原理的指导下,对建筑工程各项目涉及情况进行各相关性分析。当技术满足社会的需求程度一定时,其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越少,企业经济效益越大,这就显示出制定完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的建筑经济活动中,要不断地制定和完善经济技术的分析方法,为更好的实现经济、技术的协调发展奠定一定的制度保障。

4.积极寻求建筑技术的技术创新。建筑经济工作主要是围绕降低建造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来不断展开的,相关技术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到及时解决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问题,更要制定方案破解项目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使建筑经济和建筑技术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不断对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技术要求,使越来越多的创新性技术能够运用到实际的项目研发、建造过程中,以便能更好的完成建筑经济为建筑技术服务的目标。

篇(8)

二、现代居住建筑节能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所处纬度和自然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各地在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时遇到的阻力和解决思路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改造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别:第一类是全面改造建筑围护结构、室内采暖系统及计量和室外供热系统,由于改造投入大,所占比例较小;第二类是只改造建筑围护结构、室内采暖系统及计量和室外供热系统中的一部分,改造的系统性不强,如,只改造室内散热器和采暖管线及安装温度调节和计量装置。改造成本和改造利益缺乏联系机制,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成本补偿时间较长和收入回报较低,供热企业参与改造的积极性不高。一是热计量改造后要按照热计量收费,需要供热方提供的热量明显高于居民需要的热量,让居民具有自主调控的空间,势必增加企业的供热压力,而居民按热计量交费,在供热管网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供热企业的效益并不明显。同时,按照热计量收费需要先用热后收费,供热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较大,改造成本负担过重,改造工程回报周期长,收益率低。二是受技术和成本制约,既有居住建筑能源消耗的计量方法、仪器设备、结果可信度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实行热计量收费需要的能源管理要求,由此带来的一些维护成本也影响企业的效益。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筹融资机制不够完善。改造所需的企业自筹,社会资金投入等也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地方有关部门去协调和想办法。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协商沟通,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难以形成,也难以对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很难形成建筑节能的市场机制。一些政府为推行建筑节能改造制定的各种不同方案又因成本分担缺乏公平性而引起不同地区居民的攀比和质疑,改造企业承担了大部分改造成本。一些地区探索实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改造模式,但是由于符合条件的企业较少,缺乏市场化的筹融资渠道,改造任务推进压力也较大。政策执行不到位,监管乏力,致使改造花样繁多,缺少实效。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要求各地在工作中既要有政策的原则性又要有一定的措施灵活性。我国居民住房以公寓式建筑为主,产权又以私有化为主,几十户住在一栋建筑里,改造意愿很难统一。在面对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各地变通性政策措施过多,反而影响了改造项目的实施效果。有的地区不按照以换热量为单位进行成片改造来提高节能效率;有的地区为了整体的美观,临街的一些办公楼等非居住建筑也一并进行改造;个别地区以街面整治等名义只改造一栋楼的部分墙体。为了“节约”成本,一些施工单位使用了不符合设计规范标准的保温材料,留下安全隐患和质量不佳等问题,使政策实施的成效大打折扣。由于预算体制原因,一些地方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与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政策目标不尽一致,地方政府将专项资金用于自定的城建计划等项目上,但地方政府因本地确实存在大量老旧的居住建筑又不能因资金困难而不进行节能改造。实施的结果必然是虚报完成任务量、降低质量标准等,监督管理也无法真正严格起来。

三、针对建筑节能技术经济评价研究结果提出建议

“十二五”期间及以后,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是建设蓝天、绿地、净水的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笔者建议:

(一)加强新建建筑的监管制度,保障建筑节能减排的法

律制度和技术规范顺利推行严格执行建筑节能的法律制度和技术规范,落实建筑节能目标责任制,保证新建建筑达到建筑节能技术规范的要求。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凡达不到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建筑,不得开工建设,对违反标准的工程项目,依法查处,限期整改。

(二)坚持实事求是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加快推动供热价

格市场化改革,完善供热计量收费政策目前,新建筑基本都安装了分户供暖设施,一些地区推出了热计量收费政策,但按面积收费一时还是难以退出,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执行按热计量收费,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对新老建筑进行区别对待,研究老建筑供热计量收费的合理性,合理测算因供热价格改革和热计量给不同的住户带来的热费负担问题,实行差异化热费补贴政策,合理制定住宅用户的热费减免政策,减少推行热计量收费的阻力。

(三)坚持政策导向公益性和市场运作的原则,完善经济鼓励政策,推动建筑节能市场机制的形成

为了体现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政策导向的公益性,国家应考虑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和成本上升等因素,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可以研究利用住房公积金为实施节能改造的单位和个人提供低息抵押贷款政策,提高其参与改造的积极性。政府在制定政策,出台标准,补助资金后,具体运作按市场化原则来办,如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有效改造模式。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健康的建筑节能市场机制会逐渐地形成。

篇(9)

大家知道,当工程项目的设计要求确定以后,工程质量做得越好。那么需要投入的:资金和材料也就越多,也就是说,M1的值随着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呈现不断增大的变化趋势。二者的函数关系呈增函数的性质。我们以工程质量做为横坐标。以相应泡M1值做为纵坐标可以做出M1随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增大的图象,在代表M1的纵坐标上有两个临界点A和B。其中A点表示,当工程质量达到合格品时相对应的M1值,B点表示当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品时相对应的M1值。

1.2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2的相关影响

目前我国的工程预算定额和劳动定额部是以生产合格品作为计价依据的。与此相适应.我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也是以达到合格品作为交付使用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工程质量达到合格品的标准即可以交付使用而无需再加工返修;如果达不到台格品的标准则不能交付使用,必须进行返修或加固,使其达到台格品标准后方能交工。在返修过程中,工程质量越差,返修中需要投八的返修费用就越多;工程质量越好则需要投入的返修费用就越少,于是,M2的值随着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二者的函数关系呈减函数的性质。我们以工程质量作为横坐标,以相应的M2值作为纵坐标。可以作出M2随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减小的图象,当工程质量为合格品时,所对应的M2值为0,即无需加工返修,而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C则表示当工程因质量问题而必须推倒重建时所需要耗费的费用。很显然,C点所对应的M2值不仅远远大于A点所对应的M1值.而且也大于B点所对应的M1值。

1.3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的相关影响

现在我们来分析工程质量的变化对总的工程成本M的相关影响。如上所述.M=M1+M2,因此分析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的相关影响,就是要把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1的相关影响和对M2的相关影响合并到一起进行分析,为此我们把两个图象叠加起来。以工程质量作为横坐标。以相应的M=M1+M2的值做为纵坐标。

(1)当工程质量低劣。必须推倒重建时所需要花费的总成本最高,相当于图3中D点所对应的M值。

(2)随着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工程总成本呈下降趋势。这一下降趋努以合格品所对应的M值达到最低点。也就是说。当工程质量为台格品时所花费的工程总成本为最低。其数值等于图1中A点所对应的M1值。

(3)越过台格品所对应的最低点以后,工程总成本即不再下降。而是随着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呈现相应的上升趋努。其中对应于优良品的M值等于图1中B点所对应的M1值。很显然.B大于A,也就是说优良品的工程成本要大于合格品的工程成本。

2.结论与建议

通过阻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由于M曲线是一条下凹曲线,其最低点对应的工程质量是合格品,因此,从建筑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工程质量管理。应以达到合格品标准为其最优方案。有些企业管理往往错误地认为工程质量越差,相应的工程成本会越低,因此为了降低工程成本而不惜粗制滥造。工程交不了工再来返工修补甚至补强加固。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坑害了国家。而且对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是有害无益的。

篇(10)

(二)大部分建筑企业缺乏科学的成本管理的目标大部分的建筑企业在日常的发展过沉重,都只是注重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工程的整体成本来对经济成本进行管理,却没有较为标准的成本管理体系。甚至很多企业一直没有制定科学的目标成本本,所以这种情况会对未来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形象,并且也会使得企业的收入的到一定的损失。

二、如何通过成本管理提高建筑经济

(一)保证项目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想要保证成本管理可以正常和有序的开展,保证项目可以正常进行施工,首先要保证建筑工程项目人员有着足够高的素养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只有这样,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才可以在建筑经济管理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方面,首先要引导项目管理人员深刻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且培养项目管理人员在原本的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对管理的理念和模式进行更新;与此同时,还要对项目管理人员采取持证上岗的方式,注重对项目管人员的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将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与培养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方面同时进行。在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原有基础水平的前提下,逐渐对他们进行完善,引导项目管理人员学习国外的科学管理模式,注重项目管理人员与建筑企业的管理层的沟通和交流,从整体提高项目经理的工作能力。

(二)通过科学手段对经济经本进行预测控制,从而为经济合同的顺利履行提供保障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全方位的清算核查施工项目的工程成本,并且建筑施工企业还需要与施工单位建立一个完善的承包合同,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应该对所签订的合同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保证全完领会其中的隐藏含义,从而保证不会留下什么漏洞被施工单位所利用。确保完成以上的所有步骤,才可以对项目进行正式的工程施工。在进行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权力与责任的分离,而且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更应该注重这一问题,从而保证工程可以顺利的实施。

(三)注重对项目成本的核算管理工作项目成本管理是基于建筑项目成本核算而建立,也就是说,建筑项目成本核算是项目成本管理方面的依据和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成本核算,那么在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计划方面的工作很难有进展可言。所以,想要实现对项目成本管理的根本上的强化,就需要首先建立一个较为完善得监督制度,然后对项目成本管理的整个过程都进行严格的监管,在此过程中,要有专门的核算人员对数据进行记录和认真地校对,然后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尽可能保证没有问题。

(四)全面管理和控制项目内的各个环节的成本实际的工程项目从投标开始直到最终的工程项目的完工,都是要依赖于成本的管理。所以,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在管理理念的基础上进行,这同时也促进了建筑企业内部的所有的员工对于成本控制的意识。对工程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控制,以确保企业的利润可以实现最大化。在工程的投标阶段,工程项目的投标预算可以由企业的管理人员按照企业的实际控制状况进行,采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以项目预算作为基础,由项目的投标部门进行投标,这种投标的方式可以对投标过程中的各种开销进行限制,并且可以使得项目的投标部门全方位的对被投标项目进行考察,并且以企业的预算为标准分配资源,论证考察被投标项目的所有事项,从根本上保证投标的正确性和成功率。这种方式比传统的投标方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所以间接地提高建筑企业的利润。在技术层面而言,技术管理本身就是对成本管理的科学管控的方式。目前主要有两个问题影响到技术管理。第一是是否合理规划化建筑市场的施工情况,是否做到安全生产以保证损失降到最低,其次是有没有通过技术方面的各种革新,省略各种对于的环节和程序,从而实现根本上的节约资源;此外还有机械设备以及材料管理层面的控制。原材料成本费用占建筑工程项目的总费用的绝大部分,所以要从采购、使用等方面构建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以实现对原材料的全范围的原料成本管理和控制。例如对供应商进行招标,然后对大量的原材料实行分批提供的方式,这样可以大幅降低原材料的储存费用。

篇(11)

EPC总承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指业主将设计与施工全部委托给专业建筑承包公司来完成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其中还包括机械设备和施工材料的选择和采购。以订立的合同为准,该模式对承包的整个工程负责,总承包商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也承担主要的风险。这种管理模式下把业主的权利进行了直接的限制。而且这种模式下能够增加承包商的自主创造行,因为承包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优势,追求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业主为了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必须减少参与力度,所以承包商要追求项目的最终收益并能够及时控制工期具有更大程度的确定性,从而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肯定和合理的控制,有利于有效使用工程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切实维护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

1.2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建筑业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而且我国的建筑承包业存在着很多的不良习惯,但是从跨国大企业的发展运行来看,实施EPC项目管理模式是值得提倡的,那么就我国的项目承包管理模式来看,首先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规范,企业的领导阶层在很大程度上决策了项目的一切计划和进程,所以建筑承包工程的模式必须要走程序,认识到国际化的管理是最实际最值得借鉴的,再加上我国的建筑承包企业观念落后,没有创新意识,给项目工程的建设带来很大的被动性。对我国的建筑业产生的影响是关键的。所以提倡EPC的管理模式,是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的,而且我国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从本质上要求了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在面临着国外项目的激烈竞争,所以EPC项目要在我国建筑业实施并运行,是值得提倡的。

2工程实施EPC总承包模式的主要方法

2.1先改变传统的工程承包意识

EPC总承包工程的项目管理模式,是最适合我国现代建筑行业发展的管理模式,而且它使建筑经济得到更具体的保障。所以要改变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就得大力宣传EPC对于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建立起EPC模式的真正运用内涵。所以为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对项目承包工程工作认识到位,加强宣传这一模式对工程产生的主要有利影响,从而使工程的总承包力度加大,是总承包工程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针对性的开展对EPC承包模式的研讨、培训,从而使传统的承保施工作业意识改变。只有改变原先落后的承包施工意识,才能给我国的建筑事业进一步利用EPC项目管理,取得更大的经济实际收益,以此来推动更多的建筑工程的发展和建设,而且原先的承包工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大要求,这种模式是对外来技术的引进和改善,从而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承包模式变得更加完善和全面,所以改变观念就是成功开始的基础。

2.2具体结合实际完善EPC的承包工程模式

任何新事物都是要符合生产发展所需要才引进和使用的,因为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绝对不能照搬一些表面上看似完美的管理模式,而是引进先进的模式实施的注重改变和完善,从而根本上保证其符合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于建重工程来说应当重视引进的EPC结构模式,重视重组直至建立起适合的EPC建筑承包管理模式。所以要适应我国的国情就要设计适合本身承包情况的EPC管理模式,例如组织机构建立起适合EPC的组合和团队,多加改进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然后培养大量的EPC管理需要的人才,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同其他运用EPC结构已经纯熟的企业。最后还要重视对EPC承包工程项目相关人员的培训,已全面的适应社会对国内建筑发展事业的需要。

2.3健全完善EPC项目承包管理的法律制度我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比较混乱,盲目建设的工程项目不胜枚举,所以EPC项目承包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避免了项目开发的盲目性,而且项目的开发和管理都要实施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所以才能改变当前我国的建筑事业规章制度混乱的局面,所以EPC项目承包工程要做到全面、包括软硬件的设施。因此建立健全完善EPC的法律制度,能够市建筑业的发展朝井然有序的方向发展,而且EPC的先进承包管理模式,也只有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下才能把其科学本质展现出来,所以EPC的项目承包管理制度下产生的建筑经济管理模式,是值得赞同和发扬得,为确保EPC项目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发挥其本质作用,我国政府也要为了我国的建筑事业加大执法力度,从而使我国的现代化城市进程加快,确保建设项目从前期的策划、图纸的设计布局、勘察设计、工程承发包方、施工进度、再到后期的及时竣工,都要有详细的法律法规,作为基本的保障。所以EPC承包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一些现实直接问题,都能被合理规范的社会法律等方面的制度体系给盖严,从而使EPC的发展前景更加的广阔,使其的运用和实施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以致被更大面积和范围的使用在各种建筑承包模式上,从而给我国的建筑事业带来良好的发展依据。

2.4促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更进一步

EPC的工程承包模式,发展前景之所以广阔,是因为我国的国情决定的,这项技术的引用就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负责的表现,而且EPC承包模式从根本上是科学和先进的,对工程项目的承包和建设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项技术的引用得以保证,我国的建筑工程事业为主的建筑经济模式能够积极进行下去。EPC的承包模式最大程度上规避了承包商的经济投资风险,能够提供更多的世纪经济收益,在建筑经济主导的形势下。所以EPC管理技术能够夯实我国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规律,促使建筑经济模式能够走向更深更远的建筑发展形势。使引用的企业能够积极调整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优势互补,以实现建筑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