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品牌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似乎人们的思想也一下子开阔起来了。各种各样的造星运动一浪接一浪,从而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所谓的明星。他们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有的如昙花一现,即刻消失的无影无踪;有的却能在星途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的星们代言了N种产品,从药品、运动器械、食品、保健品等等,但最后却星光黯淡;而有的星们只代言某一类符合自身形象的产品,却能长久不衰,久而弥坚。是什么导致是这些天壤般的差别呢?本文认为这是对个人品牌无续过度开发造成的。但是,个人品牌开发究竟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应该如何开发个人品牌?
一、个人品牌的概念
1、品牌的定义
从营销的角度来讲,品牌是一个符号,是这个符号带来的感受和价值。关于品牌这一名词的具体定义,在《品牌学》一书中,作者陈放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企业或品牌主体(包括城市、个人等)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息浓缩,而“这一浓缩”又可以以特定的“符号”来识别;它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企业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从市场角度看,企业生产产品,但品牌存在于社会环境及消费者的心理,这个品牌又属企业所有。而对于那些具有极高社会知名度的体育及娱乐明星,以及最近红的发紫的网络明星而言,他们的品牌在于他们的个人魅力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这个品牌属于明星们个人所有,谓之个人品牌。
2、个人品牌的概念
根据品牌的本体特征划分,可将品牌划分为个人品牌、企业品牌、城市品牌、国家品牌、国际品牌等。如刘晓庆、姚明、张艺谋、刘翔等属于个人品牌。个人品牌也是品牌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分支。明星本身实际上是一个品牌,其品牌价值高低直接取决于他的人气指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和社会大众对他的信任度。他的效益通过他们对于商家的产品代言及各种活动和事件来取得。
3、个人品牌的内涵
个人品牌必须代表某种东西,它们必须与众不同并且要具有自己的观点。个人品牌的建立与企业品牌建立其实是异曲同工之妙:独特性成就差异化,而差异化的价值可以让品牌的迅速从芸芸众生脱颖而出。个人品牌代表的东西能够与他人认为重要的东西联系起来。个人的行为、处世风格、态度具有持续的一致性。成功的个人品牌代表一种信誉、一种鲜明的个人印记,而在这背后,离不开这三方面特性的相辅相承。
二、个人品牌开发中的几个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明星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因此市场需求旺盛,营销潜力及其庞大。而国内的厂家也极其热忠于明星代言,根据Millwardbrown(全球著名的时常研究公司)最新的一项调查结果,中国企业在广告中使用明星的比例在全球排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韩国。虽然各大明星们本身具有极大的个人品牌和诱人的潜在经济价值,但是,如果开发不当则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轻则稀释个人品牌,重则造成这些明星们身败名裂。可以发现,目前国内个人品牌开发成功者寥寥无几,很少看到某个明星专门成立个人品牌开发团队,专门对个人品牌进行发掘,像姚明、李宁这样的成功者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有必要对个人品牌开发进行研究。只有认识到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个人品牌开发。
近来,明星个人品牌开发中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形象匹配的问题
在明星个人品牌开发的过程中,明星的个人品牌应与其所代言的产品形象(产品典型使用者的形象)相一致。有研究表明,名人形象与商品形象的一致性是影响广告效果的德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明星个人品牌开发成功的关键。因为如果明星的形象与所代言的产品形象不一致,则会给消费者一种错觉,即该明星是为了广告费才为商家代言,而自己却没使用过该产品。从而对该产品产生不信任感,代言没有多少效果。而明星也会因为代言不符合自己形象的产品而遭到人们质疑,从而严重损害自己的个人品牌形象。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刘翔代言白莎集团的案例。刘翔是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冠军、平世界纪录的超级飞人。具有极高的个人品牌价值,但是,刘翔的个人品牌开发却一度陷入误区。我们知道,刘翔是中国田径的新生力量,积极向上,健康,阳光,这些是他的个人品牌的核心。而就是这么健康向上的从不抽烟的刘翔却稀里糊涂地代言了以烟草为主打产品的白莎集团,给人以莫名其妙的感觉。许多观众看了都很愤怒,甚至要求刘翔道歉。
显然,刘翔代言白莎严重偏离自己已经树立的健康向上的个人品牌形象,给白莎没有带来多少名人效应,却严重损害了自己的个人形象。因此,只有符合自己个人品牌形象的产品代言才能使个人品牌增值。
2、名利抉择问题
有时候,大把的钞票摆在面前,人很容易就会放弃自己的原则。明星们也是人,也会有欲望,有时也很难抵挡诱惑。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下,难免也会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在明星个人品牌开发时,要坚持原则。没有原则,仅仅为了利益而代言品牌,往往会毁了自己的品牌。这就给明星品牌开发敲响了警钟,在名利发生冲突时,舍利而趋名者,名更名,否则,极有可能名利尽失。
3、创造自己品牌的问题
明星是稀缺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现在的明星个人品牌开发也仅仅局限在代言产品这个初级层面上,有为别人做嫁衣之嫌。对于自己的品牌开发的深度不够,往往难以形成自己特有的个人品牌。
尤其是那些娱乐明星更是如此,好像除了代言别的产品品牌,就不知道该怎么开发个人品牌。通过媒体的炒作,知名度大增,却没有好好地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国内的李宁,他是一个体操运动员,多次获得世界金牌,拥有极高的个人知名度,退役后,创办李宁体育用品公司,利用自己的个人品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进行商业推广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李宁个人品牌,极为成功。
三、个人品牌开发中的原则
一个明星好不容易获得了成功,拥有了常人所不具备的极高知名度,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在对明星进行个人品牌开发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些原则,这样才不至于在开发个人品牌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浪费资源。
总的来说,在明星个人品牌开发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素质。现在的有些娱乐明星们,靠绯闻发家,靠不正当的关系谋求名利。个人思想素质低下,耍大牌,这些都不利于其个人品牌的发展。真正的有魅力的人,往往是得益于其个人素质,个人的思想品质。走得正,坦坦荡荡的。
因此,一个明星要想红的长久,不至于成为流星,就应该加强自己的思想素质修养。赢得广大粉丝们由衷地敬佩。
2、聘请“专业品牌管理团队”来打造个人品牌。明星们一般都是忙人,很少有时间来系统研究怎么开发自己的个人品牌。这时候,一个专业的、结构合理、方法科学的国际化品牌管理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个组织不仅可以使明星们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而且还承载着品牌形象管理、公共关系、媒体管理和法律服务的使命,使其品牌形象日趋完善。
个人品牌的建立确实不易,因此,一旦形成就要想方设法地加以维护,把每一次的代言看作是品牌价值的一次提升。不能见利忘名,使多年努力付之一炬。
3、积极的培养个人的美誉度。有时候,一个明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却没有相应的美誉度。章子怡的知名度够高的,可是,她和很多商品一样,存在一个巨大的遗憾:知名度高、美誉度不高!而《艺妓回忆录》,不但降低了它的美誉度,还使她落得骂名一片。
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们会永远记得他。这就是说,明星们在塑造个人品牌的时候,要注意正面形象的培养。多参加一些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形象。
4、把自己符号化。个人品牌的定位很重要,当你谈道一个人时,马上就联想到积极向上、健康时尚的时候,他的个人品牌的塑造就是成功的。这可以和符号学相联系起来,当你提到A事物的时候,马上就可以联想到B事物,这就是符号的意义。其实,明星个人品牌的实质与符号有极大联系,谓之个人符号,把明星符号化。姚明的个人符号即是:篮球、向上、阳光、直面挑战、英雄主义等。这样,简洁明了的几个字就概括的姚明的个人符号,非常具体,利于姚明的个人品牌的推广和开发。
四、个人品牌开发的评价体系
明星个人品牌开发的效果到底怎么样?这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根据“名人广告效果心理评价研究”的成果,名人形象与商品形象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广告效果越好。应用到明星个人品牌开发中就是名人的个人形象与其所代言的产品或服务的形象应该一致,一致性越好,对明星个人品牌开发越有利,同样对于商家建立品牌知名度和打开市场功不可没。
可以基于科特勒教授的品牌资产管理理论,按照人类对事物从认识到喜爱的心理过程,研究品牌资产的现有状况,并对其进行评估和健康诊断。其实,明星的个人品牌和企业的品牌有相似之处,评价企业品牌价值的时候,会考虑到企业品牌的目标受众的认知和心理感受。在评知名品牌的时候,往往会把消费者对该品牌的满意程度考虑进去。只有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才是好牌子。
同样,在评价明星个人品牌价值的时候,也要考虑它的目标受众的心理。在明星品牌价值评价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是智道公司,他们提出了品牌资产研究的“5认”模型,即认识——认知认可——认同认购,从品牌资产和信息作用过程两方面出发来评价明星个人品牌价值。
这个模型是用来评价明星广告价值的,其实,可以借鉴用来评价明星个人品牌价值。明星代言的优势在于他们的知名度、喜好度和综合形象指数。这个模型中的熟知度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内容:人们对明星的熟悉和了解程度。相当于“5认”模型中的认识和认知研究。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他们,他们才能影响和吸引更多的人,他们的个人品牌才更有价值,品牌开发才会越成功。
另一方面,人们对明星的喜爱度也是评价明星个人品牌价值的重要方面。喜爱度就是喜爱程度,相当于“5认”模型中的认可研究。明星道德品质高尚,正直,诽闻少,多做社会公益事业,对于提高公众对明星的喜爱度会很有帮助。喜爱度高了,明星说话才会有分量,他们推荐的产品才会有人买,代言才会有效果,相应的他们的个人品牌价值才会高。
最后是明星的综合形象指数。相当于上面“5认”模型中的认同研究。这是目标受众经过了熟知和喜好之后,对明星的综合评价,反映了明星在受众心目中的认同程度,综合形象指数越高,则明星的品牌价值越高,明星个人品牌开发是成功的。
可见在明星个人品牌开发的评价体系中,受众占据着中心地位,这里讲的受众指的是和明星直接或间接发生关系的社会成员,包括明星们的Fans、他们所代言的商家、代言产品的购买者或潜在购买者等。他们最有发言权,他们对明星的熟知度、喜好度以及由此形成的明星的综合形象指数,是评价明星个人品牌开发成功与否的量度。如图4.1所示。其中,受众的熟知度、喜好度与明星的综合形象是正相关的关系,而明星的综合形象直接影响着明星的个人品牌价值。所以,明星们若想成功地开发个人品牌,则必须跟受众关系融洽,提高他们的熟知度和喜爱度。
五、总结
个人品牌如产品品牌,不能无序开发,也不能过度开发,要有一个度,一个不能边的准则。否则,个人品牌将会贬值,甚至会身败名裂。
个人知名度可能是昙花一现,但品牌的影响力却是持久的——社会如大浪淘沙,多少风流人物盛极一时但最终也难免落入被人遗忘的地位。在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他们毕业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为社会谋求福利、为国家创造价值,或许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惊人的财富,甚至个人价值在生前未被认可,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树立起鲜明的个人品牌形象。从这个角度讲,如果成名之后的郎咸平能够真正将自己定位为国有资产的守护者、并毕生为之奋斗,利用自己的学识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努力打造个人美誉度,那么他的个人品牌形象将是持久而不是短暂的。
从爱迪生、松下幸之助、到韦尔奇、比尔盖茨,这些成功者的个人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他所在的企业、社会、国家甚至时代——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他们个人品牌的光芒却永远锃亮如新,而这正是成功者之所以真正成功所在。
树立特色品牌形象的第一步就是赋予品牌一个好的名称和设计一个能与之相对应的视觉符号———标志。品牌名称是品牌的第一代言人,一个好的品牌名称能体现品牌的内涵、文化和档次,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对于新产品来说,它可以使消费者产生对此产品的好感,激发尝试的冲动;对于老产品来说,它可以培养消费者对此品牌的偏好和忠诚。品牌标志是形象化和视觉化了的品牌,在创造和维护品牌资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应通过其设计和造型传达出某种与产品相对应的文化、精神和追求,使消费者通过这些品牌标志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不同的品牌,将自己对某种品牌的情感与这些标志联系在一起,进而产生对品牌的记忆、偏好和忠诚。品牌名称和标志是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时刻向人们传达着各种信息,是一种零投资、大收益的广告。因此,中国企业要创立国际知名品牌,必须提高品牌名称和标志意识。首先,应避免“同名同姓”的品牌。据调查,在中国拥有“熊猫”品牌的企业有331家,“天鹅”有175家,“海燕”有193家[5]。这种品牌共有的现象,一方面使得企业无法在品牌建设和提升的过程中采取有力措施;另一方面也使得消费者无法根据品牌来识别产品,导致市场混乱的局面,极大地制约了中国本土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其次,还应当加强对品牌名称和标志的保护,通过各种手段维护自己品牌名称和标志的独特性。为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企业应事先在有关国家进行注册,必要时还应当将与本企业品牌名称、标志等谐音、形似的名称标志也进行注册,以避免商标模仿行为的发生。
树立特色品牌形象的另一重要步骤是将品牌溶入到某种文化当中。随着感性消费的到来,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牌传播的文化信息所带来的别样满足。因此,品牌有无竞争力,能否为消费者接受,并不完全取决于物理性能方面的差异,还在于其品牌是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能给产品注入活力,给买卖双方沟通带来方便,赋予一个企业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传统工艺的源远流长享誉国内外。然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西方大量产品流入国内市场,对本土品牌造成严重冲击。激烈的竞争要求中国企业应当扬长避短,努力挖掘民族文化内涵,运用各种本土化、特色化、通俗化的传奇故事与典故给本土品牌披上文化的盛装,以提高品牌的文化附加值,从而弥补技术上的缺陷。这就要求中国企业首先要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物质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方式和观念。其次,在创造产品文化的同时,孕育一种商业文化,将“顾客至上”真正融入管理企业的精神之中。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对文化的需求,将产品的物化功能与文化内涵联系起来,并籍以广告、公关、促销等传播手段,将目标对象心中最珍贵的、最难以忘怀的那部分情感,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其所追求、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描述出来,赋予产品这些消费者喜欢的内涵和意义,建立目标对象对品牌的联想,从而达到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效果,以加强其对该品牌的忠诚度。再次,在品牌中体现民族精神,这样既可以引起外国人的好奇,又可以引起本国爱国者的民族情怀与文化共鸣。
(二)综合运用多种品牌营销手段
当前,中国市场已进入初步成熟的过剩时期,市场竞争日趋白炽化。因此,厂商要赢得竞争优势,不能再固守原有的、单一的、落后的品牌营销模式,而应综合运营各种营销手段,从多种角度接触消费者,尤其是加强对营销、关系营销、绿色营销的运用。
体育营销,尤其是对重大赛事的赞助,对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品牌声誉的传播,效果十分明显,是一种相对来说低投资、高回报且见效快的营销手段。例如,三星近些年的崛起就与体育赛事密不可分:1986年汉城亚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4年广岛亚运会,1998年曼谷亚运会,2002年长野冬季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2002年悉尼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2002年釜山亚运会……三星公司均以赞助商的身份出现。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三星的品牌形象一次又一次得到提升。在前段时间INTERBRAND公司进行的2002年年度品牌调查中,三星的排名从第42位升至第34位,上升了8位,品牌价值达64亿美元[6],成为全球品牌价值上升最快的公司。
关系营销,是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使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分销商、供应商、政府等建立起长远的、彼此信任的、互利的、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它强调与消费者的交流与沟通,通过服务来满足、方便消费者,以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达到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中国企业要运用好关系营销,关键是想办法留住老顾客,并与顾客建立起长久、稳定的关系。发现,吸引一位新顾客所引发的费用是留住一位老顾客费用的5倍以上,争取一个新顾客要比维护一个老顾客多出6-10倍的工作量,顾客忠诚度水平增加两成,营业额就上升40%[7]。因此,企业可以借助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种媒体沟通渠道,对品牌的细分市场和目标顾客进行共性与个性并重的调查,建立以顾客为核心的主要利益关联方的数据库;按照诚信、平等、互利的原则,与顾客进行个性化沟通并建立起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进而形成顾客对该品牌的高满意度和高忠诚度。绿色营销,是伴随近年来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而产生的,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不断广泛和深入,法律、道德和舆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和后果,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予以更加严格的监督和限制。最近公布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表明:大约80%的德国人,50%的法国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会选择环保产品;而美国在1989年的调查报告中,77%的人认为,企业的环保信誉会影响其购买决策;日本调查显示,超过90%的顾客对绿色食品感兴趣[8]。中国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偏好也在加强。因此,企业应努力开发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包装,组织绿色生产,使品牌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符合国际通行的环保标准、区域性环保标准和国别环保标准;根据市场调研,了解、诱导和满足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潜在需求;积极参加促进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公共事业,实现企业和社会双重的可持续发展。
(三)把握品牌营销环境
时代在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在变,信息传播方式也在变,这些都要求企业品牌在传播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握品牌的时代营销环境,与消费者的审美意识与消费观念同步。
在品牌传播过程中,企业总是在以美学的形式向人们展示自己品牌的形象,包括产品的内在功能美、外形美、包装图案美、色彩美、广告设计美、口号语言美等等。然而,人们的审美意识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品牌要走向国际市场,必须与时代同步。美国通用面粉公司运用了长达几十年的主题化形象代言人贝蒂·克洛克的事例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贝蒂·克洛克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最初由纽约家尼维莎·麦肯绘制。在1989年唐纳利公司进行的调查中显示,在24-29岁和55-64岁的人群组合中,贝蒂·克洛克是各类产品中最受信任的广告代言人。原因之一就是贝蒂·克洛克在多次重塑过程中,总能跟上和妇女在美国所扮演的新角色。1955年时,她抿着嘴微笑;1965年时,她脱掉白领衫,换上了珍珠色的高领衫;1972年,她穿上了职业女装;1986年,她已演变为一位打着蝴蝶结的职业妇女。这些装饰的变化都是顺应当时潮流的。如今,发展日新月异,品牌的营销环境变化加速,为了避免品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弱化,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者应加强品牌环境意识,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在保证品牌定位一贯性的前提下,塑造新的品牌形象,维护品牌优势,使品牌永葆青春,走品牌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根据目标市场定位品牌
2001年,美国营销协会评选对全球影响最大的观念,评选结果是定位论。所谓定位就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找到一种能够让消费者感觉到并接受的产品或服务。由于消费者年龄、性别、个人爱好、收入水平、家庭状况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人们对消费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对同一品牌的取舍倾向也是不同的;一个品牌要想同时满足所有消费者,甚至使他们都形成对产品和品牌的忠诚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企业必须根据消费需求的差异性,运用系统的方法,把整个目标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对不同的子市场定位不同的产品和品牌,并有针对性的满足消费者,以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这种方法也就是细分市场,要求对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心理进行纵向深入探索,并以此为基础,对消费者的价值观念、购买行为、偏爱程度、消费需求等因素准确把握,然后,针对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树立不同的品牌形象,也就是针对某一细分市场给某一品牌有效的定位,使这一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有着一个清晰的概念,占据特定的地位。运用这种方法,有时能出奇制胜,寻找到另一潜在市场,获得巨大效益。
一个知名品牌的六大特征是:品质优、特色突出、知名度高、信誉度好、市场覆盖率高、附加价值高。品牌是企业整体素质,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形式的综合表现,是消费者在无数次的购买和长时期的使用中验证出来的。很多中国企业在品牌资源匹配上缺乏起码的常识。首先就是喜新厌旧。中国企业对新品牌总是情有独钟,新品牌很容易出成功,因此往往中国企业推出新品牌就是老品牌沉默的时候。消费者在浮躁的心态引导下也迅速地做着不断尝试的新消费。
另外,中国的企业家中还有相当多的人单纯地以为品牌就是打广告,做活动,搞宣传,做标志设计。他们以为品牌是市场部的事情,是给客户看的。其实,品牌是与领导者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息息相关,是由内而外的。员工,经销商,产品,组织体系,内部机制都体现了品牌,都是品牌的载体。因此,一个在外部可以感动消费者的品牌,在品牌的内部一定有坚实的基础,有相应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有匹配的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的理念,体现了品牌价值的各个维度。品牌必须形成自己的独特人格以后才称得上是一个有意识构建的品牌。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中国日化品牌的品质和信誉度并不比外资品牌差。但由于品牌意识不正确,中国的很多企业人格特征模糊,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些有可能互相冲突的人格表现,但是,都没有对于品牌人格的自觉构建。我国本土日化品牌的粗放型和小规模宣传,使得自身的知名度与外资品牌无法相比,也没有告知消费者其价值所在,进而导致市场占有率不能有大的突破。由此看来,中国的本土品牌们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有一个长远的发展,
首先要从意识上有所更新,明确品牌的含义,不仅要创出自己的品牌,更要创出自己的名牌。
第二,仔细研究消费者心理,立足己有市场,合理延伸品牌。
消费者的理性和感性之分,是一种很常规的消费分析,表面上,消费者的文化层次越高,其消费就越理性,消费者的年龄越大,社会经验和消费经验越丰富,其消费就越理性,这是基本的事实,但实际上,消费者理性与否,并不体现在具体的消费行为中,实质上,每个消费者都是理性的,而其每一个购买决策,则都是感性思维作出的,所以,“理性思考,感性消费”才是最根本的消费规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消费需求与动机、偏好与兴趣、消费价值观、消费者知识度、个性与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认知消费、偏好消费、影响力消、从众消费等四种不同的消费行为模式:认知消费:早期识辩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能快速理解传播意图并迅速辨别需要性与意义。偏好消费:对某些事物具有一定的偏好,能迅速接受自己感兴趣的新产品;影响力消费:受他人推荐、传播诱导、名人效应、专家说服、现场氛围等影响而购买。从众消费:很多人购买,自己就去购买,见有人排队,自己就去排队,生活中有较强的依赖性。
这四种消费行为模式都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从中可以挖掘出让消费者感性的因由—新奇、感动、利益、氛围、信任。而维持当前的消费者的成本远小于得到新的消费者。一个五年来一直忠诚的消费者对商家来说产出了7.5倍的利润—相对于第一年的消费来说。所商家的支出明显地从得到新顾客转向维持和增加当前顾客的忠诚度。作为已经有自己品牌的中国日化企业,首先应该确定其最佳顾客。为了当前和未来的盈利必须使用顾客的信息以划分顾客等级。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新的顾客。这样本土品牌们可以知道谁最近似于当前的顾客,同样可以确认竞争对手的顾客然后采取使之转化的行动,而当前的顾客信息允许我们得到最有值的洞察,从而确认和发展相应的计划以到达潜在的顾客。作为急于要在品牌大战中杀出重围的中国本土日化品牌来说,应着眼于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灵联系,使品牌成为消费者表达内心感性思想的载体,从而冲破理性的消费藩篱,实现产品的销售。因此,要积极研究消费者心理变化,赋予品牌独特的形象与个性,满足消费者的心灵需求,激发消费者的情趣爱好、文化情结、情感共鸣和个性认同,促成消费者的购买。
第三,加大对品牌的传播,创新宣传途径和内容。
每一个消费者都更乐于购买他们信任的品牌,建立起品牌的公信力。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和信任,无疑将获得更多的销售机会。这其实就是对消费者进行信任驱动,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一般而言,知名度越高的品牌,越能赢得消费者的好感。一般国内的看法大都专注于广告,广告确实是品牌传播的重要途径,甚至是主要途径,在这方面,广告是跨国公司进行品牌渗透的一大利器,在广告策略上,跨国公司与本土公司有重大的区别。本土公司所打出的广告大都没有深层次的内涵,或是诉求点不清晰,而跨国企业则对于广告的质与量都予以重视。名人效应、专家说服、权威荣誉、公关赞助等都能提高品牌的公信力,更利于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例如,本土的日化品牌拉芳,通过广告传播其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荣誉称号的信息,提高了品牌公信力,一下就与广东的其它日化品牌拉开了差距,赢得了更高的市场份额。但除了广告之外,我国的本土品牌还可以通过公关活动提升品牌形象。例如,赞助问题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更好的提升本土品牌在市场上的品牌形象和树立鲜明的品牌个性。另外,还可以采取与其他强势品牌结盟加强其品牌的推广力度等措施。
第四,经营模式多样化,做到整合营销。
消费者身处不同的环境氛围中,其理性与感性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品牌如能营造出感性的消费氛围,使理性的消费者变得感性起来,则将对品牌销售起到巨大的影响,现在甚为流行的会议营销、体验营销等营销方式,就是通过营造独特的消费氛围,激发消费者的感性认识,形成销售。氛围驱动对各类消费者都有作用。例如会议营销,将消费者集中在特定的环境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所见所闻都是丰富多彩但却内容单一的品牌信息,将简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创造得天独厚的销售机会。或者体验营销,让消费者参与其中,带给消费者独特的消费感受,激发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更有利于消费者接受产品,认可品牌。而当今品牌营销之争,实际就是资源整合之争,企业整合内部与外部资源的能力,基本决定了企业的营销能力。在粗放型市场阶段,由于营销成本不断攀升,市场竞争日益同质化,经营压力加大,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尤显重要。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涉及到制度、流程、手段等管理的系统层面,核心是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外部资源包括产业链资源、传播资源、异业资源和新兴资源等,产业链资源有供应链资源和流通链资源,关键是如何获取他们更多的支持。传播资源,属于增值性很强的资源,对快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而言,传播资源都是极为重要的资源,尤其是在这种资源不断增值而效果持续降低的情况下,整合传播资源的目的和原则是“降低传播成本,提高传播效益”,传播事件和事件营西北__〔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对策与建议销都是整合传播资源的好方法,与媒体的良好合作则更能取得整合的奇效。异业资源整合,指的是不同行业品牌之间的合作营销,如小天鹅与宝洁的联合。新兴资源,是新涌现的新事物、新理论、新战术等,品牌如能积极接受新的事物,则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回报。我国市场的迅速变化要求国内名牌企业花大力气去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从中发现机会,抓住机遇。要特别注意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营销策略和实战案例,这既可做到知己知彼,也可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或吸取其失败教训。在近期,可选择避其锋芒,实行错位经营,寻找特定的细分市场,把精力集中在最具有盈利和增长潜力的市场上,推出面向特定顾客群的产品和服务。在营销方面,不能把营销简单理解为广告加降价,再加上一些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事实上,从产品定位和新产品开发,产品组合,营销过程的更新、再造,渠道的选择、培养,与经销商的关系,品牌建设,包装改进,公共关系,再到必要的广告和促销及定价策略,整体营销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企业要将营销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待,合理地组合搭配。同时还要不断进行营销创新,丰富营销理念和手段。
第五,更加细分市场。
由于20世纪末,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的消费也步入一个崭新的的品牌营销时代—感性消费时代,即情有独钟的阶段。在消费时,消费者希望追求体现个性、情趣和被个性化的感受,而根据品牌选购商品已成为市场的普遍现象,因为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可以消除消费者对商品的不确定性和购买风险,更重要的是知名品牌揭示的该产品与别的产品的不同之处是功能价值、偷悦价值和象征价值。加上中国市场人口众多,消费层次多而复杂,不同群体和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消费行为往往有明显的差别,这就为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和预测消费者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所以通过市场细分来争取更多的客户,往往是跨国公司所采用的策略。相比之下,我国本土的日化品牌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对消费者和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进行更为细腻的区分,使自己始终处于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尴尬地位,于是进一步落后同类的外资品牌。事实上,本土品牌在这一方面应该更具优势。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文化差异的干扰,可以更准确的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因此,我国的本土品牌应该积极对市场进行考察,对其进行细分,以发现潜藏的市场份额。
第六,正确认识经济规律,对于生命周期到头的品牌要勇于放弃。
其实对于市场竞争中的每一个品牌来说,如果这一市场处于超额利润的状态下,就总会有新的成员不断加入,参与竞争,分夺利润,直至每一方都变成零利西北__卜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五章对策与建议润为止。因此,中国日化市场上的风起云涌,总会造成一些新品牌的诞生和老品牌的消亡,不论是外资还是本土品牌,从长远来看都不会长生不老,其利润也都有上升和下降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本土品牌端正心态,正确看待市场得失,在合理分析市场走势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利润下降不一定就放弃正在经营的品牌,而当经过分析,这个品牌真的不能在现在的经营模式下带来利润时,就应该果断的采取放弃的策略。例如宝洁在树立品牌的时候所坚信的理念是“树立不死品牌”,但当中国本土品牌的二三线市场营销直逼其面前,而其不能继续从已有的品牌中获利时,还是及时作出了战略性调整,将最早进入中国并己经创造了大量利润的知名品牌“飘柔”作了高台跳水,放弃了其一直以来所走的中高端路线。
第七,本土品牌需加强合作,联合抵抗外资品牌的全面进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实施了联合品牌战略,以期扩大品牌的影响,提升或更新品牌形象,开拓新的市场。有的跨国公司试图通过联合品牌战略来实现规模经济,进而降低成本。目前,联合品牌己经成为一种在餐饮、零售、航空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的品牌战略。“联合品牌是指(分属不同企业的)两个或多个品牌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这些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而它们各自的品牌名称又都保留在联合品牌之中。”联合品牌与联合促销、战略联盟及合资企业是企业进行合作的四种主要形式。
进行联合品牌的战略对于品牌经营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
首先,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开拓新市场。
企业之间寻求合作的最直接动因在于依靠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进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当企业准备开拓新的区域市场时,由于市场环境陌生及自身能力有限,往往会面临诸多的困难。此时,企业就需要寻找一个良好的当地企业来合作开拓市场。
其次,联合品牌战略有利于降低促销费用,节省投资。
有些企业在开拓新市场时,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充分投资,此时可以实施联合品牌战略,通过合作来弥补资金的不足。而另一些有能力利用自有品牌或创造新品牌来开拓市场的企业,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也会选择联合品牌战略。最后,有利于提高品牌权brnadeuqity)。美国学者认龟shBmu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联合品牌战略是一种双赢的战略,即无论双方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权益是高还是低,联合品牌通常会使它们各自的品牌权益得到提高。虽然权益较低的品牌受益会更大一些,但权益较高的品牌也不会因为与一个权益较低的品牌进行合作而损害自己的品牌权益。另外,联合品牌战略还有利于增加销售,保持溢价收益和有利于突破进入壁垒,
实现企业成长等好处。
当然,这一战略也有不足之处。
首先,产品、品牌及企业的个性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不仅不利于企业形成统一的运营策略,向消费者展现一致的品牌形象,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而且还会损害各自品牌的权益。
其次,合作企业的资产发生变化。如果一方企业破产或遭遇其他财务危机,从而导致其不能继续履行联合品牌的投资责任,那么合作关系便不得不终止;而另一方企业也就会因此而蒙受损失。再次,破坏战略协调。一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有可能会破坏合作双方在战略上业己形成的协调。
最后,过度扩张。许多企业由于过度扩展品牌的使用范围,无节制地开拓新市场,致使本己成功的品牌在新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遭受失败。失败的原因是这些领域同企业原有产业之间缺乏联系。在对我国本土日化品牌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看到,外资品牌的经营方式大都灵活多变,包括采用联合品牌的战略,例如小护士与卡尼尔的联手,从而获得了市场的青睐,争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因此,我国本土品牌应该积极借鉴这一经营战略方式,利用其优势而避免其劣势来进行品牌联合,从而使本土品牌获得勃勃生机。
第八,重视人才开发,发挥人才潜能。
首先,人力资源战略的规划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从激励机制(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利益留人)、职务规划(内含定编定岗定员,宁缺勿滥,精简高效,职务说明书)、绩效考评制度与绩效管理、培训开发体系与员工职业规划生涯、晋升机制、淘汰机制这几个方面合理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其次,要勇于引入精英人才,主要是研发人员、策划人才、优秀业务员等,没有优秀人才到位再好的方案都没法实施,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速度。最后,要打造一支能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同奋斗的精英团队,这是中国日化企业实现宏伟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没有优秀人才去推进和实施,执行力度不到位,再好的方案也是白搭。要做到任务明确化,行为规范化、作业标准化,流程科学化,职位稳定化。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总结
总结
通过以上的诊断可以看到,本土日化品牌在对消费者的价值传递、市场直观表现上都较外资品牌有很大的缺失,广告传播的不足和失当又影响到品牌忠诚度的形成,最终影响了品牌的竞争前景。本土品牌急需实现自身品牌的升级。每个季节到来,我们都可以看到宝洁、联合利华推出新的广告主题,这个夏天有MgagieQ代言的力士香皂“名人肌肤,用lux”;旁氏“小心碰到冰山美人”;玉兰油的美白沐浴露,“惊喜丛肌肤开始”的防晒霜……虽然老调重弹,却年年有新诉求和新看点。这不仅是为了推出新产品,更是在对品牌保鲜,让消费者感受到它们一直有动作,一直在进取,是在传递老品牌强大的生命力。这正是本土日化品牌发展缺失的,品牌需要体检、需要保健,需要适时的康复与理疗,需要系统的诊断,而不是头痛医头一时的效果。西北卜业人学硕十学位论文总结西北_l_: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巨天中.品牌战略.中国经济出半社.2004(5)
【幻熊仕平.品牌战略与产品推广策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
〔3〕陈放.品牌学-—中国品牌实战原理.时事出版社.2002(8)
〔4苏勇陈小平.品牌通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
【5张继焦帅建淮.成功的品牌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0)
【6〕苗宇.公司品牌经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3)
【7〕范秀成.论西方跨国公司品牌管理的战略性调整.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
【8孙丽萍曲春英.我国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5)
【91王友平.跨国公司品牌策略及我国企业对策.《改革与战略》2003年增刊
【10〕张红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品牌战略,国际经贸探索.2002(6)
〔11]白玉.论品牌经营的基本功能及其战略模式的选择.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4)
〔12]沈伟刘文忠.论市场营销中的品牌战略.经济师.2003(10)
【13〕邹晓铭李萍.跨国公司的品牌营销策略.品牌广场.2002(10)
【14〕王义华.如何实施品牌战略.企业经济.2003(7)
【15]吴绪承.推进品牌战略的几点思考.《经济问题》2003年(8)
【16]龚文华张志勇.我国企业品牌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6)
【17〕吕久琴.浅议企业的品牌战略.湖北社会科学2000.7
【18宋姗姗.企业品牌战略研究.学习与探索.2004.3
【19〕黄芳娜.浅谈企业的品牌战略.创名牌
〔20〕于惠波.浅谈实施品牌战略.创名牌
【21〕何建民.创造名牌产品的理论与方法.华东理工大学,2002(11)
〔22白光.品牌资本运营通鉴理论方法案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8)
【23〕王新玲.品牌经营策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4〕周永亮.名牌竞争战略:企业名牌提升与形象导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5]何君厉戟.品牌识别经营原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6]王永龙.21世纪品牌运营方略.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7]杨光赵一鹤.快速创建强势品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8]吴运.品牌战略模式.安徽科技.2002(4)
「29〕王德中.企业战略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0李光斗.品牌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11马宁.宝洁与联合利华(全球两大日化帝国的品牌行销策略).中国经济出版社
【32〕白光.精品名牌与优质服务战略(第二卷).中国经济出版社
〔33〕朱建军.全方位品牌管理与品牌优势培育.时代工商.2003
「34〕严勇.国外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与启示【]J.经济学动态.1999
【35〕吴添祖邹钢.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1
【36]胡雄斌.企业品牌策略选择—品牌战略与企业策略选择.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3【37]管向东.创建强有力的品牌[M.北京中信出社.2001
【38〕张世贤.品牌战略【M〕.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39〕张元萍.品牌战略知多少【J〕.经济管理.2000(2)
【40〕冉净斐.树立我国企业品牌,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基于品牌经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价值工程2003(3)
【41〕丁轩郑昭.民企成长与品牌战略.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4幻刘凤军.《品牌运营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3]迪尔德力.布瑞肯里奇.品牌的革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4〕格雷姆.德吕莫约翰.恩索尔.张继焦田永坡(译).战略营销:规划与控制(第二版).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45〕伯恩德·H·施密特.《体验式营销》.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
[46〕KotlerPhiliP,MarketingManagement一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andControl.Prentiee一Hall,Ine,NewJersey.1997
〔47〕StevenJShaw,JohnFWillenborg,RiehardEStanley,MarketingManagementstrategy,MeredithCorPoration,NewYork,1971
[48]EriePieard,MarketingTeehnology,AnExpandingLandseape,November24,2003
[49〕5.Tully,,’Teens:Theostglobalmarketofall,,,Fortune,May16,1994
没有顾客就没有品牌
通常人们把品牌或商标看作是一种无形资产。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的品牌竞争正是这种意识的体现。一段时期里,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纷纷卷入“名牌战略”工程,各类“省优、部优、国优”品牌涌现出来。相对于只埋头生产,或只顾低价倾销的企业行为而言,这种品牌造势是一种进步,是企业希望被市场认知,向目标顾客靠拢的一种进步。然而,现实是,有些“名牌”商品无人问津,“名牌”企业无人光顾,有些曾经耀眼的品牌不久就一文不值。在这种状况下,品牌资产又从何谈起?
品牌到底是什么?在对品牌概念的认识上,许多经营者把品牌看成是一种商标权,是一种与竞争者相区别的标识,却常常忽视了顾客在其中的地位。实际上,品牌首先应该是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概念,没有目标顾客即无需品牌,也就没有品牌。因此,认识品牌必须从目标顾客和经营者两个角度来看。
对于目标顾客而言,品牌是一种信息,是经营者与自己沟通的手段,是认识商品的途径。顾客相信了经营者在品牌宣传中的承诺,便会产生认牌购买行为,其目的是减少选择商品时所需花费的心力、体力,并降低购买风险。
对于经营者而言,脱离了与目标顾客的关系,品牌只是自己商品或服务的名称和标识,只有获得了目标顾客的认同,品牌才具有了鉴别和保护商品的作用,同时也便于自己在广告、推销和促销方面的目标顺利实现。通过目标顾客的认同,经营者可以培养目标市场对品牌的偏好,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创造出为自己的商品或服务实行差别定价的机会。
由此看来,一个被顾客认同的品牌才能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无形资产,才能成为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因而,在企业的品牌战略中,其核心是与顾客沟通,让顾客认同。
品牌价值源于顾客忠诚
品牌既然是资产,就该有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的价值维系在商品或服务与顾客的关系上。如果说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那么其价值便来自于目标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基础上产生的购买行为。国外有研究资料分析认为,对一个品牌来说,忠诚顾客的价值是非忠诚顾客价值的9倍;相当大的一部分品牌商品的销售量来自于一小部分对品牌高度忠诚的顾客;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企业的品牌利润就会随之有明显的增长。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品牌的价值不等于企业为树立品牌地位而进行的先期投入,目标顾客对品牌的忠诚才是决定品牌价值的关键。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生存,要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要保持一定的市场优势,就必须把与目标顾客进行交易的观念转化为与目标顾客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的意识,应该掌握赢得顾客忠诚,使之长久保持购买欲望的技术与艺术。
开展品牌忠诚营销应该是提高品牌资产价值的惟一途径,品牌忠诚营销的目标是争取并且维护品牌忠诚顾客。从品牌忠诚营销的角度看,销售并不是营销的最终目标,而是与顾客之间建立持久的和有益的品牌关系的开始,也是建立品牌忠诚,把品牌购买者转化为企业品牌忠诚者的机会。
重点是提高顾客满意度
随着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展与扩大,一些企业发现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利润的同方向变化,2000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彩电业全行业销售额和利润额下降,甚至亏损的现实就是突出例证。显然,企业营销的重点应该由对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的追求转向对更高的市场忠诚率的追求,即创立和巩固品牌地位、培养目标顾客对品牌的认同和对品牌的忠诚。
品牌忠诚是顾客对品牌感情的量度,是指顾客从一个品牌转向另一个品牌的可能程度。尤其是当某种品牌的商品或服务要么在价格上、要么在品质特性上与其他品牌商品形成竞争局面时,目标顾客的品牌信念是否动摇是检验品牌忠诚度的关键时期。随着对商品品牌忠诚度的提高,目标顾客受到竞争行为的影响便会随之降低。此外,目标顾客在某一时期忠诚于一个品牌,并不是意味着他会永远对这个品牌忠诚,而不转向另外一个品牌。因此,企业必须通过一切可能的办法来识别、吸引、维护和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培育最有价值的目标顾客。
首先,经营者不仅要重视对目标顾客购买前的品牌忠诚培养,而且要在其购买后强化忠诚意识,如通过提供满意甚至超乎其满意程度的售后服务突出品牌概念,强化目标顾客对品牌的好感。在品牌忠诚营销中,销售不是目的,而是建立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开始,是一个企业把众多的品牌购买者转化为品牌忠诚者的机会。
什么是期刊品牌?原中国刊刊协会会长、现中国期刊协会顾问张伯海先生认为,品牌就是指期刊媒体里面那些由内在的丰富底蕴与外在的完美风采结合而成的高智力产品的特定形象[1]。期刊品牌是期刊的办刊理念、经营理念、服务理念、行为理念、视觉理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期刊精心打造的具有先进的文化内涵、鲜明的传播风格和独到的装帧设计,并为特定的读者群体广泛认同的期刊的总体形象。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期刊界对于构建市场性的期刊品牌认识较晚、起步较晚。中国期刊市场的建立以及期刊品牌在市场上的出现是最近二十多年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的事。近年来我国期刊工作者通过自身实践以及借鉴国外期刊经验,对品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品牌观念的增强以及品牌制作与品牌经营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期刊业正由产品探索、市场探索快速走向品牌探索。
随着期刊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期刊品牌的竞争将成为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打造期刊的品牌呢?
一、准确定位——打造期刊品牌的基础
期刊实施品牌战略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准确定位是创建期刊品牌的基础。只有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才能确定期刊的发展方向和风格。没有准确的定位摆正期刊的地位,就很难有正确的办刊理念和思路;没有正确的办刊理念和思路,期刊也就很难说有好的出路和发展前景。那如何才能迈出期刊品牌构建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呢?
1.充分的市场调查
在当今期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打造市场性的期刊品牌,不进行市场调查就对期刊加以定位,恐怕有失科学。只有经过科学、充分的市场调查,期刊的定位才能做到准确、合理,才能为期刊的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内容与风格的认定
内容与风格定位应清晰、明朗,模糊不清、模棱两可。例如学术型和科普型期刊内容和风格肯定有所差别。期刊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功能特征,确定自身的内容与风格,创立自身在同类期刊中无可替代的特定形象与独有地位,避免“千人一面”。
3.读者对象的界定
从一定角度讲,任何期刊都是为了满足一定范围的读者的文化、精神需求而产生和存在的,为读者服务自然应成为期刊的重要宗旨和价值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者才是期刊总体价值的终极裁定者,因而读者定位至关重要。青年杂志与老年杂志、幼儿杂志、儿童杂志的读者对象的年龄层次存在明显区别;农民杂志和工人杂志、知识分子杂志、军人杂志的读者对象在工作内容、职业上差别巨大。不同的读者对象其关注、喜爱内容也存在巨大差别,因此构建品牌期刊,一定要注意期刊读者对象的界定。
二、提高质量——打造期刊品牌的保障
当前文化市场十分繁荣,期刊门类众多,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期刊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求得生存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树立质量为本的观念,以高质量的期刊争取主动、抢占先机,以自己独特的理性思考、文化底蕴、高雅情趣和艺术氛围去赢得读者。目前我国已拥有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生活消费等方方面面的期刊9000多种,可谓门类齐全、品种繁多。除了少数机关报刊以外,大多自负盈亏,走向了市场。在期刊市场化进程中,如何让读者愿意从腰包中掏钱订阅你的期刊,质量无疑是读者取舍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准。
期刊质量既包括期刊内容方面,也包括封面、版面的编排设计以及装订、印刷等形式方面。俗话说“看书看皮,读报读题”。视觉语言是第一印象,是人们接受最快的一种语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起阅读兴趣。从这个角度讲,期刊本身应该成为一种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视觉艺术与时代感交织协调的精美的艺术品。特别是在当今期刊林立的形势下,给自己的刊物一个好的形式定位,也是打造期刊品牌的关键所在。
三、突出特色——打造期刊品牌的核心
可以说,任何一个品牌期刊都有自己突出的特色,没有特色的期刊想成为品牌期刊简直是天方夜谭。遍览世界著名品牌期刊无一例外的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美国1923年创刊的time时代,即便是它在今年的美国“国家期刊奖”中一个提名也没有获得,话语惯性与品牌传统以及以红框构成的各式封面积累仍然维系着《时代》的地位,每年年底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也许永远都是其最荣耀的时刻。1913年创刊的vanityfair名利场,在出色地扮演着“从新星到巨星”的全球最华贵舞台提供者的角色的同时,更让人佩服的是,它在美国国家杂志评奖中在最佳杂志、摄影、专栏、随笔和评论上均获提名。这种浮于华丽世界中却扎实经营杂志本体内容建设的用心值得称颂。
要做到特色突出,期刊首先应分析期刊本身传统和优势以及自身的缺点和劣势,紧紧抓住已有传统和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强化和突出,将其升发为本刊的特色内容或栏目,使其成为打造期刊品牌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四、不断创新——打造期刊品牌的不竭动力
任何期刊要打造并保持自己的响亮品牌,就需要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和创新,只有不断锐意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才能在品牌战中保持不败之势。作为当今中国期刊的第一品牌,被称为“中国人心灵读本”的《读者》杂志,自1981年创刊到现在已经有27年,其发行量也从创刊之初的月3万册逐步发展为月1000万册,一直稳居中国和亚洲期刊的第一,并位居世界综合类期刊发行排行榜第四名。《读者》自创刊至今,在始终坚持着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的同时,不断创新,不断满足读者的心需求。2000年《读者》对刊期进行调整,由原来的月刊改为半月刊,为了满足读者对精神文化的渴求和适应我国经济繁荣、信息爆炸的新形势;同时,重新调整其编辑方针,走大众化的办刊路线,使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巧妙融合,力求提供更丰富、更轻松、更新鲜的内容,以更符合现代大众的生活需要。2004年杂志再次改版的亮点之一就是开通了短信交流平台。利用短信这一新的传播方式,使读者与杂志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畅通、更有效,而“最受欢迎文章”的评选,更是直观地反映出读者的兴趣所在。同时,《读者》又从产品的差异化入手,推出原创精品专栏,既确保一些文章的时效与专有,也增加了杂志的信息容量。2005年《读者》将原来母刊里的一个反响不错的栏目“原创”剥离出来,推出了《读者?原创版》,定位为“重视作者的真实故事、真实情感、真实感情的流露和真实生活的记载”。《读者?原创版》一经推出,发行量期期都在50万册以上,最高的达到83.6万册,创造了—个发行奇迹,此举被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赞为利用自身资源进行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了扩大杂志的品牌影响,《读者》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如号召人们帮助失学儿童,向希望工作捐款、禁毒、向、教师赠书,“保护母亲河、共建读者林”等,希望借助这些活动来扩大《读者》的影响,为自身品牌的宣传造势,以成功达到品牌巩固及延伸。
五、加快数字化——打造期刊品牌的必由之路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体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杂志为读者带来更加快捷、生动、丰富的媒介体验,成为大众生活的新宠。传统期刊的出版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任何期刊要实现品牌战略,加速期刊的网络化进程可以说是必须要走的道路。借助数字技术可以实现传统期刊的飞跃发展,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互动与结合是未来期刊的发展趋势。
顺应时展要求,国家已于2006年正式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加快从主要以传统介质的出版物为主向多种介质形态的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业转变,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新闻出版总署随即出台了《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更为明确地提出,要实施数字化出版战略,以数字资源整合为核心,建立集内容采编、信息加工、自动排版、按需印刷、网络传输与销售于一体的数字出版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并建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及示范工程。
期刊的网数字化不仅可以提高作者文稿的发表速度,而且能为读者提供更加快捷、人性化的阅读服务和丰富的阅读体验。期刊的数字化是科技发展的要求、是作者的要求、读者的要求,更是期刊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伯海:谈期刊品牌[J].参考资讯,2003.03(上旬刊)
从视觉上讲,品牌可以被看成是客户脑海中种种想法和联想的网络图。服装设计师RalphLauren通过其设计的Polo服装,对英国乡村生活、拥有土地的贵族进行了现代描述。他设计的时装意味着优雅、传统、精致和低调,这正是Polo最基本的品牌价值。与之相反的是,另一服装品牌Levi''''s蓝色牛仔裤展示的则是完全不同的一组联想:美国式、粗旷、叛逆和充满青春活力。
对于一个品牌而言,只有当它所展示的这些联想成为购买者生活的一部分,它才真正具有价值。当某一消费者步入一家杂货店,看到“可口可乐”,如果没有丝毫关于该品牌价值的联想,那么这一品牌分文不值。虽然品牌价值是通过产品设计、广告、分销以及企业和购买者接触的所有其他途径创立的,但是它最终必须扎根于消费者的脑海,否则,该品牌只不过是一个贴着毫无意义名称的产品而已。
品牌的三种类型
对品牌进行管理,首先必须知道品牌分为三种类型:功能型、形象型和体验型。功能型品牌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某些功能性需要——洗衣、减轻痛苦、搬家等等。消费者对这一类品牌的许多联想,和该产品的物理特性和基本功能相关。
在购买者的脑海中,成功的功能性品牌是某一产品类别的代名词,它们通常具有这一产品类别中其它品牌的许多联想特性。例如,“汰渍”就几乎成了洗衣粉的代名词。
除了满足基本的需求以外,许多功能型品牌通过提供更佳的性能或是更优惠的条件,在竞争中独树一帜!
形象型品牌主要是通过凸显某一形象来创建品牌价值。这些品牌之所以能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主要是因为消费者认为它们提供了一组独特的联想或形象。一般而言,形象型品牌适用于那些产品不易差异化、产品质量不易评估的产品类别,例如酒、医疗或者咨询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个品牌身上的形象通过使该品牌与其它品牌区分开来,或者给品牌一种“标志”,赋予一种身份和成就的象征,从而为该品牌带来增值。
Waterman笔就是品牌形象差异化的一个例子。诚然,Waterman笔都能完成书写功能,但仅此一项功能并不足以使消费者购买其价格高达400美元的Edson系列的笔。实际上,消费者之所以购买Edson系列是因为它是一种身份和高品位的象征。
体验型品牌与形象型品牌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形象型品牌注重的是产品的代表性,而体验型品牌聚焦的则是消费者与品牌接触时的感觉和体会。对于品牌的体验是在消费者进行消费时由消费者和品牌共同创建的,因此,这种品牌体验是独一无二和高度个性化的。
实际上,对于同一个消费者而言,他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品牌的体验也许会有不同。迪斯尼就是一个体验型品牌的经典例子。实际上,游客买票参观“迪斯尼世界”,是为了看着自己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一种开心体验,或者是使自己能够回忆起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大家之所以购买纪念品,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唤起人们对幸福体验的记忆,而与纪念品本身毫无关系。
功能型品牌:注入新鲜的功效
创建和管理功能型品牌,要求企业要么将资源聚焦在产品之上(为了性能更佳),要么聚焦在营销组合的分销和价格因素之上(为了更加经济)。广告的作用则是增强品牌和产品类别之间的联系,传达该品牌优越于竞争产品的种种特点。广告本身并不是差异化的基础,这一点对于形象型品牌而言同样如此。
为了维持其在市场上的强势地位,功能型品牌必须在提供最佳功能和最低成本两方面至少拥有一项优势,当然能够双管齐下更是上上之策。在许多情况下,产品性能的不断改善意味着在现有的品牌内容上做得更好。因此,吉列剃须刀逐渐从一个刀片演化成两个、三个,而每次增加的刀片都使得刮须更加贴面顺滑,但舒服感却丝毫未减。
然而,维持产品在市场上的差异化正变得越来越举步维艰。企业创建出任何产品性能优势或者成本优势,竞争对手都能够更迅速地进行模仿,于是产品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
近年来,这一模仿主要采用了“专有标志”(privatelabel)或像马莎百货(Marks&Spencer)采用的“商店品牌”(storebrands)那样的形式。零售商利用自身与消费者的密切接触、能够更清楚和准确地掌握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这一优势,和制造商订立合同生产各种时尚产品,这些产品纷纷贴上零售商而不是制造商的名字。就许多产品类别而言,专有标志的产品,其质量与那些全国性品牌的相差无几,但零售价格却低了许多。
面对此情此景,可供公司选择的一个战略就是创新,也就是给品牌注入新的功能。实际上,好多新品牌就是通过将两种或更多种不同产品类别的功能捆绑在一起开发出来的。例如,宝洁公司推出的PertPlus就兼具洗发香波和护发剂两项功能。
形象型品牌:拨动消费者的心弦
对于形象型品牌而言,要想获得成功,它们必须和消费者之间产生一种感情联系。它们必须能够满足消费者想从属于某一更大社会群体、能够获得他人尊重或者按照某一特定形象塑造自我的愿望。广告以及公关、活动赞助和促销等其它沟通形式在开发形象型品牌上作用巨大,这是因为这类品牌的价值主要来自于使用品牌的象征意义,而与产品特性无关。
构建形象型品牌既需要时间,也需要相当的资源投入。塑造的种种形象必须深深植入消费者的脑海之中。就“可口可乐”之类的全球性品牌而言,这意味着创建既有意义又有价值的、被全球消费者认同的品牌形象,而这是一个具有相当挑战性和无止境的艰巨任务。每天降临这个世界的新生儿都从未听说过“可口可乐”,这个品牌要想获得持续性成功,就必须不遗余力地向这些新客户推销自己,让他们接受“可口可乐”的种种形象。
如果某家公司成功地创建并很好地维持了这些形象,那么其所拥有的这些形象型品牌将享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最显著的利益来自于竞争对手对其形象的复制将变得既困难、代价昂贵,又未必具有竞争价值。为什么在存在无限大空间可去选择其他同样能够提供有意义的差异化竞争基础的条件下,竞争者还要去寻求模仿RalphLauren的形象?形象化的品牌对于竞争者的举动提供了相当程度的“绝缘”效果。
此外,形象型品牌一旦被创建,它还能有效地抵御价格竞争。当消费者看重品牌形象时,价格只是购买决策中的一个次要因素。
对于形象化型品牌而言,品牌延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增长战略。强势品牌的形象能够被延伸到与该品牌总体形象相关联的任何产品。例如,RalphLauren就成功地将其品牌从服装延伸到家具、亚麻制品和餐厅。这些产品都描绘了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反而增强了RalphLauren的品牌形象。
体验型品牌:应对二重挑战
体验型品牌面临两大重要挑战。第一是创立持续性品牌体验的能力。体验型品牌通常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如果公司没有缜密的招聘、清晰的标准、必要的培训和恰当的激励体系,员工将不可能拥有创立品牌体验所需的能力和动力。因此,那些在创建体验型品牌方面取得成功的公司都把大量时间倾斜到员工招聘和培训工作中。
维京航空公司(VirginAtlanticAirways)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维京提供空运服务,但该品牌的基础却是创立一种难忘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仅来自于空中飞行。对于头等舱乘客而言,维京体验从乘坐摩托车或私人司机驾驶的豪华轿车去机场的路上就开始了。这一体验一直延伸到俱乐部会所的休息室里,在这里,乘客可以上美容院、图书馆和游戏室,还可以享用免费的饮料和小吃。
飞行体验同样花样百出,令人称奇。例如乘客可以享受按摩服务。降落之后,维京的乘客既可以到目的地的俱乐部会所享用桑拿浴和淋浴以减轻旅途疲劳,也可以去游泳池或体育馆以排除时差反应。在每一个阶段,维京的员工都起了重要作用,不仅确保了各项流程正常平稳地运作,而且做到即使是最平凡的活动也充满了欢乐和戏剧性。
体验型品牌的第二个挑战则来自于顾客可能产生的厌腻。例如,第三次到迪斯尼世界游玩所获得的体验是否能和第一次相提并论?解决这一难题的策略之一是不断地拓展和增强体验,而此策略的危险性是,客户的期望值总是随着体验而水涨船高的,从而使满足客户变得更加困难。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品牌价值的多少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实施品牌策略,成为这一时代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住宅品牌,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将在房地产竞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房地产营销也将转入品牌营销的时代。那么品牌的内涵及作用是什么,房地产企业如何实施品牌营销,这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品牌营销的现状
1.房地产的品牌建设滞后。由于房地产业发展不成熟,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房地产的品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品牌建设的发展滞后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国房地产业总体上还处在房屋建造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产业供应链。我国房地产界的品牌价值含量还很低,他们必须调整其营销策略,制定长期系统的品牌战略,尽快上升到更高的品牌竞争阶段。
2.品牌形象模糊,消费者难以界定。中国房地产业的商品化程度还不高,在房产品牌形象上游离不定,致使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难以树立清晰的形象。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时间较短,现仍处于积累阶段,企业实力有限,缺乏经营大型资产的能力。而目前国内房地产开发的高利润,吸引房地产开发企业更侧重于房地产开发,对收益稳定,但回报相对比房地产开发低的资产经营不太看重。加上目前国内旺盛的需求,为房地产项目公司提供了生存空间。
3.多数房产企业的品牌营销只是短期行为。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资金周转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开发商不愿进行较长时间的品牌营造,只希望通过宣传造势来快速树立公司品牌。也有些开发商认为品牌是自然形成的,特别是对于项目开发公司而言,由于项目开发一般不具有延缓性,因此普遍重视对项目本身的宣传,而对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却缺乏必要的投资。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房企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在经营过程中,努力创立品牌与发展品牌。
二、创立和发展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对企业有重大意义
1.房地产商品与其他商品相比更需要塑造品牌,原因在于:1、房地产商品具有开发时间长、占有资金大的特点。对开发商而言,消费者购买住宅时,不但要考虑房屋的实用性,还要考虑该开发商的信誉度和美誉度,这些就普通产品本身来说是不具备的,而塑造品牌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2.品牌是目前房地产企业参与竞争的需要。房地产企业只有通过市场调研,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创建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2.住房是高额耐用商品,具有长期使用价值,代表企业的信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宅条件的改善,购房者往往追求实用住宅的多功能性,关注住宅环境的营造及住宅文化品位。住宅档次已成为生活品质象征和自我包装、自我显示的复杂的深层行为。
3.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品牌竞争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对品牌的认识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1)房地产开发商普遍热衷在楼盘起名上大做文章,将其作为品牌营销的重点。(2)品牌营销手段过于单一,大多数开发商通过印制广告宣传画册、电视广告等公众媒体推出自己的品牌,而缺乏深入的客户调查和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的宣传。(3)对已经树立的品牌缺乏有效的维护,开发商对品牌的宣传多数停留在卖房阶段,而对于之后的物业管理、社区文化关心得相对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品牌的人际传播途径,同时也为品牌今后的延续设置了障碍。
4.打造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品牌形象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顾客往往根据品牌来区别和选择同类商品和服务,特别是住宅产品正经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进入了散户时期。在这种变革过程中,住宅品牌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对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房地产营销中实施品牌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至上主义”。认为品牌是靠广告宣传出来的,其实产品靠企业实干出来才是实在、可靠的。我们主张产品要重于品牌或产品要大于品牌,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要把重心放在产品上面而不应放在品牌上,不能搞“惟品牌论”。
2.迷信策划,包装过度。策划——作为市场营销重要一环,对整个营销工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房地产企业高薪聘请所谓策划大师为楼盘包装,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夸大事实,推行策划迷信,则会使房地产营销误入歧途。
3.只有“高档住宅才能创品牌”。实际上高档住宅不等于品牌住宅,任何档次的住宅都应有自己的品牌。大众化的住宅更容易创知名品牌,因为名牌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虚假承诺,糊弄客户。开发商采用多种承诺形式的广告有增无减,一说住宅,就是“五星级的家”、“绿色家园,世纪生活”;一说商铺,就是“保值增殖”、“年回报30%”等等。如果营销方案只顾堆积承诺,而不考虑届时兑现与否,必然会陷入“开发商讲得激动、购房者听得感动,兑现没有行动,物业再也卖不动”的尴尬局面。
四、如何塑造房地产品牌
1.品牌运营的基石:打造诚信。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信誉,拥有良好的信誉,就等于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企业信用积累与升华形成的信誉是企业的宝贵无形资产,是一种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讲究信誉,诚实经营,由此可得到众多品牌建筑商的信赖和认可。这样,建筑商在政策上就可以给予其提供价格优惠的优质服务,优惠的商品价格和优质的服务又反过来吸引消费者的热情,这种良性循环,就是“信誉资本”的产物。
2.保证优良的产品质量。房地产商品由于具有使用周期长、价格高等特点,消费者在选择房屋时,从质量、居住环境到物业管理都非常关注。由于个人的文化修养、职业和生活习惯不同,对房地产的偏好也不一样,房地产企业应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定位,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户型甚至社区环境。其次要选择合格的建筑材料,保证施工质量。最后,提供良好的物业管理,这些都是塑造房地产品牌商品的重要部分。品牌的核心是产品质量,只有优质的产品质量才能为品牌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3.准确的市场定位。准确的市场定位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目标市场足够大,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目标市场未被竞争者完全垄断,或竞争尚不十分激烈;(2)企业有条件和有能力进入新选定的目标市场。总之,“品牌”是有独特形象的,是有个性的,只有那些致力于适应某类市场需求细分定位,并且努力发展专业化、个性化生产经营的房地产企业及品牌才最具有生命力。
4.持续一致和持续创新的品牌策略。品牌是期间的概念,它是通过一个过程塑造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消费者所有的接触点都是一致的,品牌策略最忌讳的是朝令夕改,经常性的改变使客户怀疑其产品的品质,品牌建设也成了一句空话。
塑造一个品牌容易,维护一个品牌艰难。品牌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充裕的空间。品牌形成后,其产品被广大客户所认可,但总有不足之处,因此,品牌制胜的武器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购买者提供稳定而独到的住宅精品,使品牌始终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发展自有品牌的意义
发展自有品牌是品牌经营的发展趋势
市场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经营的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国外,品牌经营已经从单一的制造商品牌过渡到制造商品牌与零售商自有品牌共同发展的阶段。自有品牌在零售业成熟的欧美国家已经非常发达,受到众多零售商业企业尤其是连锁超市的追捧。有关资料显示,在各国自有品牌产品占零售业销售的产品比例方面,瑞士约为41.2%,英国为40%。日本流通问题研究协会所做的调查显示,日本有60%以上的连锁商业集团在开发自有品牌商品,大约有30%-40%的综合连锁超市自有品牌商品销售额已经占到企业销售总额的1/3。从国外品牌经营和自有品牌的发展历程上看,我们有理由认为,发展自有品牌是一个国家品牌经营水平提升的标志,是品牌经营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我国要提高品牌经营水平,也必须加快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发展,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品牌经营水平的差距。
发展自有品牌有利于我国零售业经营水平的提高
知名的国外零售商非常重视自有品牌开发从已经进入国内的国外零售商来看,无论是美国最大的零售集团公司沃尔玛还是欧洲最大的零售集团公司法国的家乐福,他们都非常重视自有品牌开发。沃尔玛公司的制造商必须根据沃尔玛公司设计的造型、装潢、质量要求进行产品生产,产品须印上沃尔玛的自有品牌。家乐福所经营的生鲜食品全部都是自行设计的自有品牌。据美国自有品牌商品创造协会(PLMA)对以销售食品为主的美国超级市场的统计,1995年其销售总额为2095亿美元、销售总量为1285亿个,其中自有品牌商品分别占到15.1%和19.7%。在超市中自有品牌所占的比例分别为:英国40%、美国16%、澳大利亚11%。由此可见,零售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研发自有品牌便成了发挥品牌效应、增强核心竞争力及增强获利能力的必要手段。在国内,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走过来的商家,以往重视的是经营人家的品牌,却很少注意开发自有品牌。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家的品牌意识不强,思路不够开阔,不敢做新的尝试。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和国外先进经验的引入,零售商们开始关注品牌经营这个有效的竞争战略。这是因为自有品牌策略是商业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零售业的发展一般从制造商的品牌开始,但在形成规模后,自有品牌的发展便成为发挥品牌效应的必由之路。从这个角度而言,发展自有品牌是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我国零售业突破传统的价格战向更高层次竞争的标志。
自有品牌有利于提高零售商利润水平企业的利润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效果而定,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主要是减少投入从而提高利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型零售企业自己生产或者委托生产,这样大大简化了进货环节,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流通费用;自有品牌商品利用自有渠道网络进行销售,其广告宣传主要借助于宝贵的商誉资产,在商场内采用广告单、闭路电视、广播等方式进行,品牌的推广也只是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品牌的宣传,这样广告费用就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大型的零售企业拥有众多的连锁分店,这样就可以大批量的销售从而使得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便于薄利多销;由于零售商与消费者接触较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使得开发的自有品牌的产品易于被消费者接受,从而加快了资金的回流,减少资金的流通成本。
自有品牌有利于我国零售业的健康发展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忠诚顾客群。在没有自有品牌之前,一个经营业绩不错的零售商一旦迁址,那么他的业绩很有可能一落千丈,其原因是因为在消费者眼里零售商只不过是一个提供他们所需产品的载体,消费者认定的是产品的品牌。可是,一旦零售商有了自有品牌并且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那么顾客分流的情况就很有可能不会发生,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忠诚顾客。目前在我国的零售业中主要竞争是价格竞争。价格竞争是所有竞争状态中最为基础的竞争,但是,在中国这样供大于求的现实面前,价格竞争几乎成了唯一有效的竞争手段,为了争夺顾客或者市场领先,不断降低售价、流失利润已经从一剂良药变成了毒药。但是偏偏还有更多零售企业在向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添砖加瓦,进一步恶化环境,使得我国零售业发展缓慢。在面对国外大零售商时显得毫无竞争力。如果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就能够有效的回避同行业间低档次的竞争,可以有效的避免正面竞争,因为品牌具有排他性和个性的特点是别人难以模仿,也就使得零售商间的竞争变为错位竞争。进而带动零售业健康发展,使我国的零售商快速成长壮大。
我国加快发展自有品牌的机遇
零售业连锁经营的蓬勃发展
我国零售商的规格化、连锁化程度提高。自有品牌战略的实施必须以相当规模为基础,连锁化是实现规模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近年来,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据有关资料显示,近5年新建改建的大型零售商企业的数量相当于前40年的总和。商业企业向集团化、连锁化发展,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对实行集团化、连锁化经营的36家大型百货零售企业的统计显示,2002年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8.9%,零售额增长29.6%,分别高出356家大型百货零售企业12.6%和16.2%;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比2001年提高0.2%。规模化发展为自有品牌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自有品牌的推出和发展。
中小型制造企业生产能力的剩余
目前在我国存在着许多中小型制造企业,他们大多数实力薄弱,对市场缺乏认识,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没有深入的了解,以致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消费者不认可的产品上,从而使得企业经营状况很不好。这时如果零售商能依据自身的营销优势采取自有品牌,组织或委托厂家定牌生产,对于身处窘境的制造企业而言是求之不得,而作为零售商则可以据此选择适当的制造企业构造战略联盟。
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和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
目前由于我国制度的不完善,一些不法企业为了获取暴利,大量生产伪劣产品或者假冒著名品牌的产品,使得消费者在选购中常常被欺骗,并且在维权处理中遇到诸多麻烦。这种情况下,零售商品牌会给消费者更多的安全感,容易得到顾客的信任。同时,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靠市场来决定的,是依据消费者行为来决策的。目前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尤其突出,而零售商在流通领域中所处的特殊位置使得他不仅能够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而且了解制造商的信息,这决定了零售商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发展自有品牌,在这个品牌时代里占有一席之地。
中间商品牌市场的空白
目前在我国除了几家老字号的企业(如“同仁堂”、“张小泉”、“永安”等)和为数不多的新兴企业(如“恒源祥”、“联华”、“燕莎”等)拥有自有品牌外,零售商品牌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有条件的零售商若能率先实施自有品牌战略,便能够占领零售商品牌发展的先机,提升零售业的经营水平。
要发展自有品牌,零售商要有足够大的规模和足够多的资源投资于高品质自有品牌产品的发展。实施零售商品牌战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系统工程,作为零售商不仅要负责品牌的开发与管理、进行市场调研的产品项目的选定,还有自行组织生产或委托厂家订牌加工生产、确定商品价格和商品的市场促销策略,没有相当规模的零售商是无法承担这些工作的。所谓具有相当的规模是指零售商要具有大规模的经营和广阔销售网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以大订单吸引生产企业的合作、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并利用自身广大的销售网络加以推广,自有品牌的各种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比如西尔斯公司是美国的大零售商,约有90%以上的商品采用自有品牌,800多家分布在全美各州,年销售额高达300亿元之多。同时,零售商应该有良好的品牌经营基础,即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市场影响力,在区域市场内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我国,要积极发展零售商业自有品牌,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连锁经营健康快速的发展
在看到我国连锁经营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应发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形式上、名义上的连锁经营多,热崇于规模的扩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配送,计算机联网,实现数据的及时处理和对市场的实时监控,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统一等,所以许多连锁经营实际上是松散型的。另外,在条件不太成熟的情况下盲目的扩展而忽视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和资金能力,以至于建成后的连锁店不是位置不合理就是配送中心建设滞后,使得运行成本提高从而缺乏竞争力导致最终的倒闭。
连锁经营是发展自有品牌的重要条件之一,针对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规范连锁经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科学选址,建立功能完善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是连锁经营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做到统一进货、统一配货,关系到企业能否有效的降低运输费用、降低运营成本。要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流的连锁。只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企业才能够追踪需求动向,监控自身的运作质量,并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建立健全连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连锁分店,形成规模效应。只有分店的数量多了,进货量提高了,配送中心在进货时才有足够的能力与生产厂家讨价还价,从而降低进货价格,形成价格优势,否则,如果分店数量太少,无论管理多么好,配送中心建设多么完善,都无法形成大批量的进货,从而失去了连锁的意义。要尽快重视和提高连锁企业的人员素质,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素质。连锁企业要用战略的眼光引进人才,招揽人才,培养人才。
对进行自有品牌的商品要慎重
自有品牌战略并不能针对所有的商品,实施自有品牌的商品需具备以下几个属性:
科技含量不高的非专业性产品具有大众化和购买频率高的科技含量不高的非专业性的产品,其内在质量差别不是很大,如服装、鞋帽、首饰等时尚类商品,食品、蔬菜、水产等保鲜、保质要求高的商品。这些商品对于科技含量要求不高,消费者对于这些商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对于自己的判断能力有较强的信心。因而消费者在购买此类商品时,对提供的服务更加看重,而这正是零售商所要重视和善长的。
产品是便宜的、容易鉴别的、购买风险小的对于单价较低的商品,消费者可以在第一次购买后通过使用来决定是否再次购买,从而创造了自由品牌商品与消费者接触的条件,为自有品牌商品最终被消费者接受提供了机会。
产品要有较高的购买率因为产品的购买频率较高,对于大型零售企业而言,就可以实行大量的开发订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保证自有品牌低成本的实现;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对此类商品的忠诚度相对低、价格敏感度较高,容易背叛原有的制造商品牌从而选择自有品牌。
零售商要具有良好的声誉
较高的商誉是零售企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前提和内在优势。如果某零售商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具有相当好的声誉,那么该企业创立的自由品牌从诞生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具备了名牌的许多的特征,容易被消费者认可。因此,自有品牌的推出是建立在零售企业本身的商誉之上,而物美价廉的自有品牌商品对本企业的商誉又起到了提高和推动的作用。
在我国,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应该用自有品牌引导消费,用新产品适应市场的变化,迎合顾客的需要,走出不良竞争的误区,使企业得以持续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零售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资料:
品牌,具有的特殊意义可以改变他们对产品的认知和经验,同样的产品对消费者而言,会依品牌认同或所赋予的属性有不同的评价。品牌同时可以让消费者容易处理每日事物,充实生活的独特性及其个别利益。
在当今市场竞争中,品牌所表现的是一个企业及其产品的素质,信誉和形象。更有甚者,认为品牌是体现一个民族的素质和一个国家的形象。纵观海内外知名企业成功的经验,创立和发展品牌,是企业长久不衰和保持市场旺盛生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重视创建和发展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发展专业化协作,实现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重视创建和发展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可以使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向优势名牌企业集中,造就优质强势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同时,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也必须重视创建和发展品牌。外国知名跨国公司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品牌输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先进国家的一些品牌产品,往往利用成熟的行销手段和市场运行模式,对我国市场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这也是激发企业必须重视创建和发展民族品牌,加速导入企业识别体系和实施品牌战略的主要原因。目前,创建和发展“中国品牌”,似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随着品牌的深入人心,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界所重视,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服务业也将加入这个行列,品牌的数量可能会被少数的跨国企业所拥有,其影响力将还逐步扩大。设计师将大量进入与品牌相关的领域,那么在品牌设计中应注意些什么?如何建立品牌?
品牌设计必须掌握消费者生活的特征,除了先要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外,还要与现代消费生活发展节奏保持一致,并从消费者中寻找创意的源泉,才能创造领导性品牌形象的地位。而除了把品牌核心的产品功能、品质和标志传达给消费者外,一个“全面的品牌概念”必须做到:
A、鲜明地表现出品牌的个性;
B、给予消费者有加值感的利益;
C、建立起品牌的亲切感;
D、赢得消费者的依赖感;
E、带给消费者品牌和产品的联想;
F、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建立品牌资产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A、对消费者勇于投资,要洞察消费者的心灵,提供新奇的看法。
B、为品牌建立稳固根基,回到产品的承诺。品牌价值是对消费者不变的承诺,要建立品牌形象,除了要靠广告提供传达沟通外,还需要注意内涵并带给消费者利益和可靠的支持点。
C、积极开发“BIGIDEA”,并在广告上长期累积,形成品牌独有的资产。“BIGIDEA”能把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至品牌价值。好的创意,是以创意的手法把品牌策略核心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使是对一般性的产品,突出品牌/产品的主要讯息,亦能赋予事半功倍的效益。
D、注重成效,广告必须对品牌有加值的效应。广告必须有助于有效性的推广销售,并为品牌建立优越形象和独特竞争性;因此,广告是创造品牌资产的长远策略之一。
E、领导市场变化,追求创新潮流。不论是产品沟通渠道和宣传手法,都必须不断进步,务求创新,虽然品牌的核心定位是长远不变,但也和人的成长一样,需要透过吸收新知来提升素质和竞争力。
成功的品牌设计还要善用新科技来改善或强化产品力,宣传方面亦须不断发掘新媒体,配合整合行销传播策略之整体运用。
数字化的影响造就了今天新媒体、品牌成为这个新媒体世界的一部分。全球化品牌将持续供给全球一种为众人所渴望的理想生活方式。对此过程而言,文化的区别和隔阂并不是阻碍,品牌将高品质的产品和优点带给全球的消费者。以品牌设计为生存,我们必须要去思考这些问题,我们都站在一个有力的位置,能去影响全球化品牌的占有率及走向。
对于以全球的角度来思考行销的大企业而言,品牌未来是可掌握的,而渐渐地,重要的是服务,而非产品。所有在成长中的第三世界经济,都加速国际化品牌进展,只要消费者持续地受到媒体、行销的影响,全球经济中的新媒体和传播公司的进展,即将继续成为驱动行销和品牌的动力。
品牌的全球化科学再度发生效用,品牌的认识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品牌最明显的力量是全球化,即品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品牌的全球化,数码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消费方式。全球的经济就象是一列快速行进中的火车,而有许多发展中的经济体急于要这列火车减缓下来,如此他们才能跳上这列火车。然而火车不会慢下来,而每个国家都想要赶上那些跑在最前面的国家。
品牌的全球化已不是新鲜的口号,品牌的力量在于提供个体一种身份,一种属于某个集团或社会体的归属感,这样的力量是非常具有渗透力的,它跨越了种族和文化上的区隔。
一、引言
北京时间2007年6月7日,达能集团声明称接受宗庆后辞去娃哈哈合资企业董事长职务,由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接任董事长。自从2007年4月开始,达能与娃哈哈的矛盾公开化后,事件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一方发通牒,如果不怎样,就启动法律程序,一方放言“遭遇恶意并购,民族品牌危险”。达能、娃哈哈并非个案,其具有典型、普遍的意义。娃哈哈目前的问题不只是一家企业的问题,宗庆后的态度也不是一个中国企业家的态度。中国企业的品牌并购危机时代已经到来了。
二、达能与娃哈哈之间的攻守
法国达能集团: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达能集团开始在中国设厂,以达能为品牌的酸奶在广州及上海均居于领导地位。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创建于1987年,目前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娃哈哈持股49%,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正是这一条款,引发了强行收购风波。
达能和娃哈哈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了,但这场对决在签订协议的时候就注定了不可避免。对阵的双方,一边是谙熟法律、资本运作并禀承标准化沟通模式的典型跨国公司,试图通过政府沟通和法律途径获得大股东的权利和尊严;另一边是中国传统的企业家宗庆后和他的团队,他们似乎准备好了背水一战,即便是输掉了品牌,也要让达能陷入舆论的谴责之中。
这场对阵根本就没有在同一个概念范式下展开。达能依靠专业和资本成功的赢得了大股东和对品牌的优势控制地位,而宗庆后更没有像他说的那样中了圈套,他并未在不擅长的地方和达能争夺城池,而是凭借他所发明的“宗式管控体系”牢牢地控制住了娃哈哈的经营权。这个体系不但让娃哈哈合资公司的员工福利和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员工福利紧紧的联系起来,而且还让众多实力雄厚的娃哈哈经销商成为宗庆后体系的共同利益者,而不仅仅是合资公司的合作伙伴。一旦情况发生了变化,大股东很难根据自己的地位简单的做出决定。这也就是娃哈哈全国经销商们“跟定宗庆后”的公开声明的原因和力量。这足以令达能这个“并购”高手后背发凉。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中,经销商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品牌的发展前景,如果事件按照这种轨迹发展,即便是达能得到了品牌,却也失去了市场。
就像大多数的跨国公司一样,达能的决策要素主要是市场、法律和政府关系,很少顾及到中国舆论环境的力量。如果说多年前,达能这样的跨国公司不但是资金和技术的提供者,还是先进管理方法、先进理念甚至先进生活方式的代表,这种优势地位很容易获得政府、传媒和员工的支持;而今天,中国的舆论思潮正在经历对跨国公司认识的改变,不少学者开始怀疑跨国公司过度控制行业领导品牌对中国经济的不良影响,社会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增加。前不久的反对在故宫里经营星巴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而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跨国公司对这种能够生态环境的改变不是浑然不觉,就是毫无作为。达能在这场风波中面对的被动局面和这种企业声誉管理的长期缺位不无关系,以至于在娃哈哈提出的历史贡献指责中处处被动。给公众显示的形象也只是一个维护自己本身利益的商人形象,使其在大众心目中地位下降。在“情”字的较量上,虽然娃哈哈占了绝对的上风,但当一个企业要依靠这种“摇尾乞怜”的方式争取到人民的同情甚至是支持,却也无处不透着悲凉。虽然娃哈哈为民族产业的反强购做出了一个所谓的榜样,但是当维护企业的不是法律,企业家本身,而是发动舆论,让其湮没在人民海洋中,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不少分析人士指出,中华民族的品牌真正壮大需要民族企业充分尊崇诚信、法治和契约精神等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制度与规则的确立,才识中国经济长治久安之本。
经济自主、意识多元的峥嵘岁月,企业家都在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去谋求更加强盛、更为宽泛的话语权,此种权力的效力的释放不能仅表现为民族情绪的无节制张扬,而应体现在话语表达的理性与智性。个体的自、组织的多样化和共同目标构成了民主化企业。没有一劳永逸的“安全组织”,未来的公司注定将充满个性、自主与风险,娃哈哈以及宗庆后的真正挑战,在于以实际行动达成商业手段与商业目的的完美平衡。
娃哈哈的觉醒确实给了我们惊喜,他们没有像乐百氏一样的默默不语,这说明我们企业家们已经开始觉悟,开始正视了目前的这种竞争环境,开始寻求自己的出路。但是,娃哈哈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是相当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记得央行行长王小川上任时曾说过“凡是能让市场解决的问题,就让市场来解决”。娃哈哈却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寻求道义的支持,置相关的法规、政策不顾,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深思。中国企业家的领导才能必将受到各界怀疑,一个感性的企业家或许在创业初期会给企业带来生命活力,但当企业发展壮大后,企业家的理性才是一个企业最根本的财富。三、吸引外资,先保品牌
不可否认,外资进入中国的20多年,确实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少的积极意义,即便一些外资并不一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但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竞争环境也加快了民族产业的崛起。在中国民族企业蓬勃发展,中国市场变得越来越大,而外资的进入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一些负面效应也随之出现,特别是外资已经更多的从当初的合资合作变成了今天的收购,吞并,控股各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近年来,外资并购的目标直指各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并控股他们,这已导致许多重要行业或龙头企业被其控制;或者将这些民族品牌打入冷宫,造成许多民族品派因此小时,或者限制其生产和发展,使这些民族品牌日间萎缩。
“法不禁即可行”,要防止外资企业通过并购从而达到垄断的目的,关键还是要靠法律。目前,我国出台的关于外资并购的条例已经不少,如《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方法》等等。
经过修订已实施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是最新的法规,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并购方式、基本制度、审批与登记以及关于反垄断的审查等都做了规定。但是,这许多的条例,规定出自很多不同的部门,实践中很难操作。在达能并购娃哈哈这一事件当中,商务部、杭州市都表示了中立状态,也是使这一事件倍受关注的原因之一。而大家对于事件的发展也是持观望态度。通过立法或强制手段进行干预,将这些民族品牌挽救回来,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控制外资并购、防止行业垄断符合国外立法潮流和国际惯例。各界对于《发垄断法》的期待已经越来越明显。
除了寄希望于政府,企业自身也应加强对品牌并购的防范意识。首先要彻底弄清楚外资公司究竟想要什么,不可义气用事。当年何伯权对乐百氏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态度便是使得乐百氏要在我们视线中消失的原因之一。其次,按照国际规则签订收购协议,整个谈判和签订协议的过程必须要由律师全程参与。很多人都凭借自己的“小聪明”独自去签,于是便被外商的陷阱套牢。最后,一定要有合作的底线。企业缺资金,可以找不用控股的投行;缺管理,可以引进经理人,想保持品牌的独立性一定要坚持绝对控股。牛根生的强硬态度,与达能的合作中,坚持蒙牛要51%的股份,具有绝对话语权。
四、结论
中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分杯羹。他们从最初的合资,合作,到现在并购,控股。正在一步步的蚕食着中国民族企业。由于很多企业对于资本运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显然无法与深谙其中奥妙的国际大鳄相抗衡。而政府的作用在目前这种情境下更显得不确定,既无相应的正规立法,又对事态的发展采取不作为的态度,使得中国企业遭遇品牌并购后显的十分慌乱,个别企业甚至走上了向民众呼吁的道路,这都不是一个成熟市场所应呈现给公众的景象。构建一个健全、完整的市场体系对我国目前来说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企业和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经过大量的实践过程来总结其中规律,完善目前的中国企业自我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高伯海:不缺钱缺品牌——也谈外资对中国品牌的并购[J],中国品牌,2006(1).
[2]江富强:跨国并购狂潮下的中国品牌[J],中国品牌,2007(4).
[3]李璇、陈典魁:跨国并购中的民族品牌法律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7(4).
[4]杨曙光、关怀海:外资对中国品牌"弱化"并购策略及企业对策[J],特区经济,2007(2).
[5]曾朝晖:品牌如何规避外资并购陷阱[J],中国品牌与防伪,2007(4).
[6]鲁言:外资并购下的民族品牌出路[J],中国投资,2006(9).
人们对农产品品牌意识的提高,应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山东省寿光菜的发展就不难领会其中的道理。现任寿光德农三元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乐义,是我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创始人。冬天在塑料大棚里种蔬菜,这在10年前还算是新鲜事。但这一做法却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国家科委的倡导下向全国推广。当时,王乐义走南闯北、不分地域地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这样,在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就相继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大棚。寿光公司也通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大棚蔬菜名扬全国,成了中国的蔬菜之乡,寿光公司蔬菜批发市场也成了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然而,王乐义出名了,菜出名了,这时问题也跟着出现了。尽管他到处宣传什么才是真正的寿光菜,可他的青菜和别家的青菜在老百姓的眼里表面上却看不出有什么差别。王乐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苦思索,最终与一家愿意投资寿光菜的企业联盟,成立了德农三元绿色有限公司并按公司加农户的方式,生产和销售一个以他头像为标识的乐义牌蔬菜。如今乐义牌蔬菜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还通过空运销往欧美等国。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产品种类繁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为消费者所喜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这种地方特色通常拥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形成了同类农产品的品牌差异。然而,在商品流通异常活跃的今天,不同品牌的同类农产品由于外观上差别不大,其中难免鱼龙混杂,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因此受到市场的巨大冲击,有些被消费者认同的品牌甚至慢慢淡出了市场。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产品市场越是走向成熟,其品牌效应就越明显,保护品牌就是保住市场。严酷的现实也让越来越多的生产者明白了,必须重视农产品的品牌经营。如何经营好农产品的品牌呢?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的分析,得到了以下四点启示。
一、为农产品注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商标是法律认可的、对品牌标识的一种专用权。从本质上说,商标是区别于同类商品的标志,起着标明商品来源的作用。注册了商标,农产品不仅有了名而且有了姓(性),商标赋予了它品牌专用权,起到了保护品牌的作用。
辽宁省营口市有个叫张学民的,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葡萄大王”。他种的葡萄色泽鲜艳、个大味甜,在市场上销售价格一直不错。几年下来,张学民靠几亩葡萄发了财。看到他赚了钱,全村人都开始种起了葡萄。两午后,在他的帮助下,全村的葡萄也获得了丰收,但是,在销售的时候,葡萄价格却跌了下来。这应该怎么办呢?看着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张学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价格上不去。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于是就四处跑销路。一天,他找到了一家超市,一看货架上的葡萄,质量还赶不上自己的葡萄,价格还高呢。这样,张学民就开始思考了,从质量上来说,自己的葡萄不比别人低,可为什么价格却赶不上人家呢?看来差别就出在商标上。葡萄虽然没有卖成,可张学民的收获却不小,不久他也给自己的葡萄注册了商标。
处于买方市场,农产品没有商标不仅价格上不去而且可能连市场也进不了。注册了商标以后。有了一个产地的标志,其特性一旦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实际上就等于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商标是一个品牌的标志,一个品牌通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商品的声誉就会慢慢形成,同时,商标还是这一无形资产的有效载体。因此,必须加强对商标专用权利的保护,经常通过市场,在整个流通和消费领域中,看看有没有假冒伪劣的同类商品,一旦发现侵犯品牌商标的行为,就应向当地的工商部门或者技术监督局进行举报,对侵权的组织和个人进行法律上的制裁。
二、重视农产品质量,维护产品品牌形象信誉
农产品有了商标并不是说就能卖个好价钱,因为这仅仅是品牌经营的开始。一个品牌要获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其产品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品质特征。农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品牌的生存和发展。有人说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着实不无道理。
甘肃白兰瓜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在素有瓜果之城的甘肃省兰州市扎下了根。由于当地适宜的气候、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种植技术,以其优良的品质成为西北地区最受欢迎的瓜果之一。曾有过“吃口白兰瓜,10年不想家”的美誉。正是因为白兰瓜如此受欢迎,20世纪80年代初期后,兰州市白兰瓜的种植面积很快就增加到了几万亩,连甘肃省的其它地区也开始种植。在市场严重饱和的同时,许多外地的瓜果也纷纷进入兰州市场,白兰瓜的销售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了把自己的瓜卖出去而且争取卖个好价钱,瓜农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正常情况下,白兰瓜的生长期是120天到125天,而且正常成熟前的10天正是糖分积累最重要的时期。据说白兰瓜早产一天,其糖分就要损失0.7%。为了让白兰瓜提前上市,一些瓜农想到了用地膜覆盖的办法,有些人甚至干脆使用催熟剂。这种做法不但影响了白兰瓜的甜度和风味,也大大缩短了储存期。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有的瓜农为了追求短期效益,竟在收获前夜进行大水漫灌,这样,虽然每亩可以提高几百斤的产量,但其后果却使白兰瓜糖分下降,易腐烂不便储运外销。这些瓜农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做法,不仅造成了白兰瓜品质的下降和品种的退化,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了白兰瓜市场空间的严重萎缩。如今在兰州买白兰瓜的大多是外地人,他们仍然把白兰瓜当成兰州的特产带回去,可在当地已经很少有人把它当成水果吃了。
就在白兰瓜渐渐失去风采之时,陕西省的苹果却悄悄走出山沟,不知不觉间摆上了中外消费者的餐桌。同是西北地区的两大优势农产品,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20世纪90年代后期,陕西省的苹果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由于国内苹果市场供大于求,对苹果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当时只注重追求产量的陕西果农,面对连续几年亏本的严峻形势,不得不去砍树挖园。全省753万亩苹果园几年间就砍掉了200多万亩。不过让陕西省的果农庆幸的是,当时苹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4位的陕西省各级政府面对受到的市场冲击,并没有甩手不管、坐等观望,而是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考察市场,帮助农民查找原因。这样,陕西省开始了陕西苹果的第二次创业,各级政府把提高果品质量、开拓国内外市场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突破口。不少果农在政府的引导下,改种高品质树种,为提高苹果质量主动砍树。目前,果业已经成为陕西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全省苹果树种植面积已达554万亩,居全国第一位。2002年,40多万吨苹果出口到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万吨苹果加工成果汁畅销国内外。仅苹果一项就为100万果农人均增收910元。
农产品质量的提高,首先,必须按科学规律办事。农产品作为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恩赐,必须具备一定的生长周期和环境,任何为了眼前利益而试图改变其生长周期和环境的做法,均可能导致产品品质的下降。其次,必须充分利用科技进步,避免农产品在品种方面的退化和老化,不断培育出新的品种,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第三,必须逐步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实行分类定价、市场细分。这样也为农产品的销售营造一个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进行规模化生产,提升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产品生产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管理上相对分散。一个农产品的品牌要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又必须以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为基础。产品的数量虽然可以通过市场的需求来调节,但普通农产的市场信息往往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而且农产品质量、销售等方面的问题,个体生产者通常也无法较好地解决。这样,规模化生产就必须以一定的组织为依托,由于政府不便于长期介入其中,因此,只有依靠和发展各种农产品协会、采取龙头企业加农户等方式,进行有组织地规模生产来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生命力。享有“两湖熟,天下足”美誉的湖南米,过去源源不断地运往上海。然而,几年前上海某粮店挂出的一块写有“好消息,今天不卖湖南米”的公示牌,却让世代种稻的湖南人丢尽了脸面。这虽是在上海粮食流通市场流传的有关湖南米质量低劣的一个笑话,落在农民头上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卖米难。
几年前,中国的大米一直没有品牌的概念,只有标一米、标二米等国家标准。当时泰国米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农民出身的原金健米业总经理郑冶文决心重正湖南稻米的大名,便推出了叫金健的大米品牌,取健康是金的意思。金健牌大米的推出一下子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吃惯了标准米标准面的老百姓,很快就认准了这种有名有姓的大米。那时粮食流通领域出现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是大量的低劣粮食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却是市场看好的优质粮食又没有。金健米业面向市场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并与农民签订了优质米购销合同,郑冶文以高出市场价格15%一20%的价格与农民签订收购稻米合同时,没有谁去说服动员,那些抛荒外出打工的农民,又纷纷回到了世代种稻的土地。但这次他们不是想吃什么就种什么,而是必须按照金健米业的要求去耕作种植。农民们在合同文本上签了字,他们想依靠土地致富的质朴心灵在合同的白纸黑字间捕捉到了希望,当用这支普通的笔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农民们表现出了从来没有过的认真。金健米业在实践中脚踏实地地进行着良性运作;依靠品牌获得了市场利润;把部分利润投资于科研,科研成果向农民推介种植;农民向金健米业卖出优质大米,优质大米在市场上更好地巩固了金健米业的良好品牌。从上海人不买湖南米,到现在不同地域、不同市场对金健米的认可,金健米业走过了8年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当地的农民不仅从经济上得到了实惠,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好科技知识,种好每一块地。
由农产品协会或龙头企业组织农民生产,有利于形成统一的质量标准,促进各种资源和信息的有效利用。通过规模化生产,生产者不仅从规模经济中获得更多的实惠,而且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为这一品牌积累了无形资产。
四、实施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市场化运作是农产品品牌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运作主要是指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和研发创新。在市场营销方面,首先,要让市场和消费者更多地了解这一品牌,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推介。其次,在市场所在地建立销售网点,在提品服务的同时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信息。第三,在研发创新方面,一是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挖掘产品的潜力;二是开发相关产品,拓展品牌的内涵。
以养鳖业为例,人们自然会想到现任德清种养技术研究所的所长王根连,这位浙江省水产养殖状元培育的“清溪”牌花鳖,已成为沪、杭一带远近闻名的知名品牌。浙江省鳖业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早在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就开始进行甲鱼由野生向人工饲养转换的试验,市场很快火爆。1994年前后,杭州市市场上每公斤养殖甲鱼价格在500元以上。由于暴利容易让人失去理性,那段时间,浙江省各地特别是杭、嘉、湖、绍等地区,一哄而上兴建甲鱼池。但1996年后,浙江省养鳖业便连遭重创。由于甲鱼都采用工厂化温室饲养,生长周期缩短,造成肉质不结实、胶质减少,口感大不如前。而数量的猛增又使市场难以消化。于是,商品鳖的价格一路猛跌至每公斤60~70元左右。在3年时间里,不少甲鱼养殖户血本无归。而王根连投身养鳖业是从1992年开始的,时任德清农科所水稻技术员的王根连借了4万元钱,租用了22亩水塘试养野生甲鱼。由于缺乏资金修建全封闭温室,他就因陋就简,先把幼鳖在大棚温室里饲养一段时间后再投放到露天池塘中。不料想这一自然放养方法产出的鳖却比温室甲鱼品质更为上乘因而走俏市场。为了挑选好的甲鱼品种,他对德清地方野生鳖种进行提纯、复壮,培育出了清溪花鳖这一优良品种,并首创稻鳖轮作、虾鳖混养、鱼鳖混养等露天池仿生态养殖新技术。有了优良品种以后,王根连就着手这一品牌的经营。他为自己的甲鱼注册了“清溪”牌商标,成立了种养技术研究所。研究所旗下的清溪鳖业有限公司经过王根连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拥有3200余亩养殖基地,总资产达4000余万元,集农、工、科、贸于一体的股份制农业龙头企业。清溪牌花鳖表皮光滑、体薄裙边宽厚、脂肪色泽金黄,有“瘦肉型鳖”之称。良好的品质,使这一品牌在国内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而且还吸引了日本、韩国等国外的客商。10余年的品牌经营,王根连始终清醒地认识到选育优良品种只是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严格质量管理才是市场制胜的关键。在清溪花鳖的培育过程中,在他的重视下,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这套制度现已演化为德清县鳖业养殖的行业标准。按照《清溪花鳖苗种繁育技术》、《清溪花鳖苗种培育及成鳖养殖技术》、《清溪花鳖商品鳖标准》的要求实行全过程的控制管理,保证了清溪花鳖的质量和市场信誉度。2002的,清溪鳖业有限公司龙头下的4个较大养殖户,虽然领取的是他的鳖苗,但养殖方法还是传统的小农作业,其养殖的商品鳖质量都过不了关,有的商品鳖品尝起来还有泥土味,影响了品牌的声誉。这件事使王根连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设立了10万元的奖项,鼓励先期达标的养鳖专业户,并承诺说:“哪一家养鳖场的甲鱼质量达到‘清溪花鳖’的标准,就可以向我领取1万元奖金。”评奖条件主要有3个:一是养殖环境要好;二是要经过评委品尝有野味;三是甲鱼成分通过仪器检测。为了避免假冒伪劣,在活体销售中,根据个体的放养年限和大小,清溪花鳖还被分别锁上红、绿、黄的特制标签。王根连还培育了清溪乌鳖、青虾等优质品种,他以清溪花鳖为主导产品,不断拓展品牌内涵。近年来,他搞起了甲鱼的深加工,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研制开发有甲鱼软罐头之称的清溪速食花鳖,产品相继进入了杭州、北京、上海等地的超市;利用高品质清溪花鳖浑身是宝这一特点,还先后开发了鳖血宝、花鳖油、乌鳖丸以及鳖鞭神、鳖蛋酒等系列鳖制品。随着这些鳖制品的开发利用,从总体上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大地增加了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今清溪牌系列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
从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不难看出品牌经营的重要性。不少学者认为农产品的品牌经营,一是有利于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二是有利于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维护品牌的市场地位;三是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吸纳和聚集更多的社会资源;四是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获得更高的边际收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陆国庆:区位品牌:农产品经营的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2,05
2.奚国泉,李岳山:中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