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6 18:38: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

篇(1)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1.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不够重视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不够重视,宣传力度和促销手段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很多人都觉得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高风险、低消费、不好管理的群体。旅游相关部门没有对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进行深入的考察探讨也没有收集到非常准确的旅游消费信息。在面对在校大学生旅游群体的安全与健康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一般选择的是最保守的态度,不积极鼓励学生外出旅游学习,在这方面抑制了在校大学生的出游需求,又使得旅游业不敢放心大胆地去做在校大学生群体的旅游市场。在这个旅游市场中在校大学生群体没有获得足够的推动和重视,使得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陷进了不好的发展状态。

2.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保障性严重缺失,制约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是出于一个弱势群体的地位,有很多合法权益都没办法得到保障。比如“吃、住、行”的安全问题、经济消费的服务质量等问题都得不到保障[1]。

3.很多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正确教导不够完善

在新闻媒体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因为旅途中出现的各种意外而引发的悲剧[2]。在大学生中也有这方面的问题。由于学校不重视学生旅游这一块儿,没有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旅游常识和安全教育,从而间接导致学生旅途中死亡的概率。

4.旅游业在旅游项目的价格、开发和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

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花费太多是在旅游交通和旅游景点方面,经过调查分析,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开支太高,从而会减少在校大学生群体出游的时间和次数[3]。大学生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着相当高的期望,但是因为旅游企业在资金和人力上存在着严重缺失,所以针对大学生旅游的产品相对就比较少。大学生群体是个比较先进、充满活力和个性化的人群,而因为旅游产品没有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从而吸引大学生旅游的目光就比较少[4]。而在旅游信息的获得上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宣传所占的比重都很小,这表明旅游企业在对旅游景点、景区的宣传工作上存在很大问题。这说明,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不够重视、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保障性严重缺失、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正确教导不够完善以及旅游项目的价格开发管理上的不足,这些都是制约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建议

为了更好更快的拓展在校大学生群体的旅游市场,从相关部门支持、新产品的开发、旅游安全常识教育、定价和营销策略、费用解决方式等地方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

1.增加强化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看到大力发展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从以下几点来支持:①政府应该从制度及政策层面来推动支持旅游相关企业积极主动的加入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的开发;②政府应该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旅游的优惠力度;③政府应该联合学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适量的健康出游;④政府应该主动与旅馆、餐饮、景区景点等互相商量调节,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住宿、饮食和门票应该适当的降低费用;⑤政府应该出资修筑在校大学生关于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⑥政府应该继续提高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的法规建设。

2.旅游企业应该尽量努力的开发设计有针对性的旅游新产品

①旅游企业应该推出多种有特点、多元化的新产品;②旅游企业应该推出大学生群体旅游专线,尽量开发适用于大学生群体喜爱的新产品;③旅游企业应该根据旅游产品组合的重点,开拓“机动灵活”的新产品;④推出个性化旅游产品。从之前的特征研究中能够了解到在校大学生群体存在着很多有别于其他旅游群体的特征,然而在整个旅游市场中这个新群体没有占据应该具有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发这个旅游市场,应该注重成立专门的大学生旅行社。这样才能提升出游的质量,使之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高校有必要增加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出游的安全常识教育

①高校应定期举行不同形式的基础旅游常识和安全教育;②高校应支持鼓励由在校大学生自己组建的旅游协会等社团的开展,正确引导和鼓励在校大学生旅游的自我管理;③高校应针对大学生旅游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和应急机制;④高校应充分意识到适当旅游对大学生知识、身心、锻炼和精神上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在旅游中进行规划并执行等活动既锻炼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同时也能使大学生更好的认知社会,培养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各大高校应该正确指导支持和鼓舞在校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将旅游作为在校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4.旅游定价策略和营销策略的新方式

①旅游定价策略:其一,针对大学生旅游的定价应采取低价策略,以薄利多销为原则[5];其二,旅游产品明码标价;其三,根据不同的时间制定不同的价格;其四,根据不同的空间制定不同的价格。因为受到家庭经济因素的限制,在校大学生群体对价位非常在意。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外出旅游人数会随着价位的涨幅而增加减少。唯有定价的合理,才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形成在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旅游市场。②旅游营销策略:其一,增加对旅游业的形象进行传播,创建大学生旅游品牌[6],让在校大学生更好的关心支持现在的旅游业市场;其二,建立高校旅游网络,进行网络营销对于开发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是一个非常积极健康的手段。经过前面的数据分析,我们知道在校大学生群体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来源多是网络。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相关部门在景点景区宣传和旅行社宣传这两方面必须改进,在营销策略和手段上得以改善。

5.大学生旅游费用的解决方式

经过前面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消费来源、外出旅游的购物、外出旅游的饮食和外出旅游天数等问题的分析中可知,家庭经济条件是约束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最主要原因。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除了家庭、高校等外界因素的支持以外,还要依靠在校大学生凭借自己的方式使费用这一关键因素得到缓解。关于解决的方式有:①鼓舞有出游意愿的在校大学生自己打工兼职赚取外出旅游费用。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劳动赚取的钱来实现自己外出旅游增长知识面,来实践自我人生价值。没有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而丢失开阔视野的机会。并且我觉得自己劳动赚的钱花起来也是比其他方式获取的费用更让人开心的;②鼓励各大高校旅游专业的师生积极加入到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的激发行列中,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经济型的旅游产品。学校自己制作的经济型旅游对于旅游本专业的师生是一个实践挑战,对于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低消费穷游起到一个正面鼓舞的作用;③鼓励经济型的旅游方式。外出旅游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在经济型的出游方式方面,旅游费用就是大幅度的降低,所以有必要鼓励经济型出游方式。比如一些学生组织一起脚踏车出游、徒步出游等方式。

作者:张冰 单位:河南省黄河迎宾馆

参考文献:

[1]常睿.长春市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谢晖,保继刚.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1):55-59.

[3]佟静,洪帅.浅谈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矛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3):50-51.

篇(2)

本研究从大学生的旅游动机方面入手,以5所北京市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均值比较三种方法,对大学生去民族博物馆旅游的动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民族博物馆旅游动机可以概括为“求知“”娱乐”“合群”和“展品”四大类,其中“展品”动机最为强烈;(2)月消费水平、家庭背景、大学前的参观经历三个变量在旅游动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性别、年龄、专业等差异性不明显;(3)制约大学生民族博物馆旅游的因素分别为缺乏时间、缺乏亲友陪伴、博物馆缺陷等等。研究为我国民族博物馆的营销和市场运营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博物馆参观;旅游动机;抑制因素

旅游动机是推动和维持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原因和直接动力。目前国内很少针对大学生民族博物馆旅游动机的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北京大学生去民族博物馆旅游动机的分析,为博物馆旅游的规划、开发和营销等活动提供依据。

一、文献综述

国内旅游动机相关研究的文章最早见于1985年学者沈玉清对旅游动机的理论阐述〔1〕。对旅游动机的研究特点如下:

(一)研究文献的统计学特征国内相关研究始于1985年,研究数量偏少,但呈上升趋势。以“旅游动机”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1985—2015年,国内研究旅游动机的文献达2603篇。1985年沈玉清在《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上发表的《旅游动机初探》,是中国大陆最早关注旅游动机问题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共58篇,是旅游动机研究的起步。自2000年始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速明显。2013年共发表300余篇,达到顶峰,随后相关研究热度稍减,数量呈下降趋势。总之,论文研究较多,专著较少,研究对象多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居民或重要旅游地游客的旅游动机上。研究类型多元,个案研究与总体状况描述并存。描述性、解释性研究多于预测性、评估性研究。研究方法多采用统计学方法,而国外自2000年论文多采用的结构方程模型在中国大陆尚少有涉及。

(二)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1.国内外旅游动机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分类研究,二是形成原因和过程研究。1935年,德国学者格理克斯曼〔2〕将旅游动机分成了心理、精神、身体和经济四类。麦金托什(McIntosh,1977)〔3〕也提出四类旅游动机:生理、文化、人际以及声望。1950年,日本学者田中喜一〔4〕将旅游动机分为经济、心情、精神和身体四种动机。而澳大利亚学者波乃克(P.Berneker)〔5〕将旅游动机分为:修养、文化、体育、社会、政治、经济六种。美国学者奥德曼〔6〕提出八种旅游动机分别为:健康、好奇、体育、寻找乐趣、、专业或商业、探亲访友、自我尊重。托马〔7〕将旅游动机具体分为18种,如表1所示。李忠文等〔8〕采用聚类分析将娱乐场赌徒的旅游动机分为社交/学习、挑战、逃逸、胜利四类。帕克等〔9〕将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分为家庭团聚、被动参与、学习与娱乐等。麦克琪〔10〕等将饮食旅游动机分为一般动机(社交和休闲)与特殊动机(如拜访餐厅、品尝美食)。安娜〔11〕研究了塞浦路斯的特罗多斯的乡村旅游,发现旅游者不同程度上认同了是出于对乡村环境的欣赏和参与乡村活动的动机。旅游动机可根据动机的横向与纵向来分,以横向划分的研究较多。国内横向分类具有代表性的有邱扶东(1996)〔12〕,把旅游动机总结为身心健康、怀旧、文化、交际、求美和从众。孙喜林等(2002)〔13〕提出健康、娱乐、好奇探索、审美、社会交往、、商务八种旅游动机。张晓燕等(2006)〔14〕主张自驾车旅游者的动机分为显性和隐性。吴普等(2007)〔15〕总结影视旅游的主要动机为印证与见证,扩大生活空间,寻找有意义的地方。吴丽云(2006)〔16〕、孙雪梅(2012)〔17〕通过对影视旅游动机进行实证研究,细化了影视旅游动机的分类。甘露等(2010)〔18〕对汶川地震后到四川旅游的国内游客按动机进行聚类,划分为观光游览、公务或商务、地震旅游和多重动机。赵振斌等(2011)〔19〕根据网络文本分析出太白山背包旅游者的动机。孙梦阳等(2012)〔20〕总结出为追求审美与历史、文化和教育的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憩者的三大动机。梁江川(2013)〔21〕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认为影响入粤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四种类型:放松型、家庭型、享乐型、文化型。郭安禧、黄福才(2013)〔22〕研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影响了厦门市,包括娱乐动机、声望动机、休闲动机和文化动机。郭磊等(2015)〔23〕以中小城市居民为样本进行研究,认为旅游动机大致包括:身体和工作动机、情感和交际动机、观光和文化动机以及好奇心动机,其中又以身体和工作动机为居民的主要旅游动机。而根据纵向分类的主要有张卫红(1999)〔24〕,将动机由低到高排序分为放松、刺激、关系、发展和实现,发现放松动机居首。苏勤(2004)〔25〕、唐勇等(2008)〔26〕也证明了休闲是重要动机。刘啸(2013)〔27〕利用控制论中的黑箱理论,将旅游动机看作是一个典型的黑箱,按旅游行为指向将动机分为三个维度。恋旧追忆型与追赶时尚型为一维下的两种典型。广识博望型与自由释放型为二维下的两种典型。三维则主要有冒险征服型与幻境探幽型两种典型。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根据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来进行旅游动机划分,逐渐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印证”,覆盖面不断扩展,剖析也更细化深入。2.旅游动机形成原因及过程。1977年,戴恩(Dann)〔28〕在对旅游动机的研究过程中,应用托尔曼的观点并由此产生了“推—拉理论”,并被广泛运用于旅游动机的形成原因及过程研究。他将旅游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认为内在动机包含以驱力为基础的情感(推因素),外在动机包含认知(拉因素)。努斯〔29〕认为价值观对动机有直接影响,决定着动机性质、方向和强度。古森斯(Goossens,2000)〔30〕在解释动机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享乐旅游动机模型,该模型又称为“倾向—刺激—反应模型”。金(Kim,2006)等〔31〕采用新环境范式模型发现人们的环境观对旅游动机有显著性影响。同时,一些国外的政府机构通过组织调查,对旅游动机进行了相关研究,但都比较琐碎,缺乏系统性。我国目前的研究主要靠引进国外模型套用分析,旅游动机成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娄世娣(2002)〔32〕认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服务、促销以及旅游创新等是旅游动机形成的重要因素。付邦道(2003)〔33〕认为要从分析旅游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入手,注重旅游形象的策划推广,并以此来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林传红(2006)〔34〕主要从政治、个人与社会两方面对红色旅游动机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杨卫东(2003)〔35〕认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对国人的旅游动机有重要影响。胡敏(2012)〔36〕等研究在重大事件(如奥运会)影响下,入境游客旅游动机因素主要有限制性因子、社会心理因子和文化教育因子,其中社会心理因子和文化教育因子与奥运会显著相关。“推—拉理论”近年很受欢迎,陆林(1997)〔37〕、刘昌雪(2005)〔38〕等纷纷引介或应用该理论。

(三)大学生旅游动机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角度、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相对成熟,这对中国大学生旅游动机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凯尔(Carr,1998)〔39〕分析了464位新西兰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假期决策和购买过程,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时间,消费行为。金〔40〕对比了亚洲大学生和美国国内大学生的旅游动机,提出了刺激旅游动机的方法,总结了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建议。日本学者铃木由美子〔41〕比较了加拿大学生和中国学生前往日本旅游动机的异同。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旅游动机”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自1995—2015年共有170条检索结果。李丽梅等(2000)〔42〕提出大学生动机具有多样性,但以精神动机和交际动机为主。金平斌等(2004)〔43〕认为身心健康、求美以及文化是大学生的主要旅游动机。杨瑞等(2007)〔44〕将大学生旅游动机分为六大类型,分别是:从众与购物型、缓压与归属型、娱乐与情感型、实践与访友型、交友与追星型和探险与猎奇型。张金玲(2008)〔45〕发现情感动机也是大学生重要的动机。杜继淑等(2010)〔46〕将旅游动机分为学习型、文化型、交际型、康体型、声望型,其中文化动机仍是“90后”大学生的主要动机。邹开敏(2007)〔47〕将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分为放松和求新、炫耀和逃逸、随众和交流以及友谊和归属。万先进等(2014)〔48〕基于内容分析,将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归为文化动机、从众动机、交际动机、缓压动机、猎奇动机,成本动机六类。张姝(2015)〔49〕认为在大学生的旅游动机中,审美、愉悦与情感性动机占据了主要部分。目前我国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的研究主要从旅游行为入手,选取旅游动机、旅游消费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探讨。有学者研究大学生体育旅游、乡村旅游等形式的行为特征,对相应产业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博物馆旅游动机研究麦克林〔50〕认为多数博物馆旅游者的主要动机是增加知识面从而丰富生活阅历。米里安和约翰〔51〕采用梯级洞察法在对城市博物馆旅游动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营销战略。布兹〔52〕以伦敦科学博物馆游客的特征及构成为样本进行研究,认为不同游客群体对博物馆有不同的需求。弗莱明〔53〕认为“门槛恐惧”是阻碍人们产生博物馆旅游动机的原因之一。巴特利特和凯利〔54〕发现青年观众认为博物馆枯燥、说教味重,专注于过去而远离现实。莫赛瑞和鲁索斯〔55〕通过移动位置感应技术了解社会群体的不同动机。我国博物馆旅游动机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中国知网上以“博物馆旅游动机”为主题词进行检索,1995-2015年相关研究只有36篇。项隆元(2002)〔56〕从需求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观众参观博物馆最主要的动机已成为娱乐性需求。黄晓宏(2003)〔57〕从观众心理的角度将博物馆游客的动机分为四种,分别为:寻求研究资料、获取相关知识、接受传统教育、亲身体验娱乐与休闲。王学敏(2003)〔58〕认为目前游客的需求变化体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娱乐化的趋势。洪艳(2006)〔59〕将博物馆游客的旅游动机简单地分为学习动机和非学习动机。刘丽(2008)〔60〕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城市居民的博物馆旅游动机主要是放松、实现、关系、发展,而博物馆的吸引力与放松动机和关系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刘珺(2009)〔61〕认为主要动机有探奇求知、教育提高、专业研究、放松身心、提高声望四类。研究表明,博物馆游客的主要动机是休闲与娱乐,游客对娱乐和知识需求的多样化是目前博物馆市场变化的趋势。向丹阳(2012)〔62〕以旅游者对731部队遗址的认知程度以及参与黑色旅游的主要动机,最终提取出体验与社交、教育与历史、好奇与放松和纪念四个因子。本研究以民族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对此类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动机进行了探索,拓展了旅游动机的研究领域,对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升民族博物馆对潜在旅游者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研究选择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为主)、中央民族大学(人文社科为主)、北京科技大学(理工科为主)、中国地质大学(理工科为主)、北京城市学院5所北京市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资格的民办综合性高校)。调查以在校本科生为对象,覆盖文、理、工、体、艺五大类专业,涵盖了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

(二)问卷设计问卷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大学期间参观博物馆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采用5点里克特量表,分别调查学生的旅游动机及其制约因素。第四部分是人口学基本特征。在大学期间有参观民族博物馆经历者回答一、二、四部分,无参观经历者回答第一、三、四部分。问卷于2014年3月16-17日预测试后加以修改定稿。

(三)调查过程研究者于2014年3月19-27日先后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共发放问卷242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23份,有效率92.1%。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研究用SPSS(19.0forwindows)进行分析,结合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方法等。

(一)人口统计特征描述在研究使用223份有效问卷中,性别比例较为均衡,男生占53.8%,女生占46.2%。大一学生占23.8%,大二学生占18.4%,大三学生占31.8%,大四学生占26.0%,比例较为合理。专业构成中文科生占43.0%,理科生占20.6%,工科生占34.1%,而体艺生占2.2%,文科生有点偏多。年龄16-18岁的学生占8.5%,19~21岁的占51.6%,22~24岁的占35.4%,25岁以上的占4.5%,较为符合实际情况。月消费400元以下的学生占4.5%,400~700元的占23.3%,700~900元的占30.5%,超过900元的占41.7%,符合北京高校学生的消费水平。来自华北地区的学生占29.6%,来自华南地区的占3.6%,来自华东地区的占22.0%,来自华中地区的占17.9%,来自东北地区的占5.4%,来自西北地区的占10.3%,来自西南地区的占11.2%,华北、华东和华中学生相对较多,与现实一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参观博物馆的次数,0次的占26.0%,1次的占14.4%,2~3次占34.5%,4~5次的占14.8%,6次以上的占10.3%。上大学前参观过博物馆的学生有54.3%,没有参观过的占45.7%。

(二)博物馆旅游动机的因子分析1.信度分析。本研究设计了大学生民族博物馆旅游动机的9个指标(对展品感兴趣、增加知识,丰富经历、同学或朋友相约游玩、休闲放松、提高文化水平、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学术或者研究需要、门票相对低廉、对博物馆的偏爱),要求受访者根据自身情况对博物旅游动机从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完全同意)进行选择。本研究采用了克朗巴哈(Cronbach’sAlpha)琢系数对9个博物馆旅游动机项目进行总体信度分析,得出琢系数为0.710,高于基本信度要求。2.因子分析。通过对9个旅游动机的指标均值分析发现:大学生对民族博物馆旅游动机的认知程度较高。其中“对展品感兴趣”的认知度最高(M=4.31),其次为“增加知识,丰富经历”(M=4.22)、“同学或朋友相约游玩”(M=4.06);然而对“学术或者研究需要”“门票相对低廉“”对博物馆的偏爱”的认知度比较低,分别为3.26、3.14和3.05,属于中立的态度。对9个博物馆旅游动机的认知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要求各个指标间应具有相关性。由表2可知,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的观测值277.957,相应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说明指标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在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中,KMO值为0.727。因此,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经过5次迭代后收敛,以使公因子有较满意的解释。根据表3-5可知,前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但他们的累积贡献率仅为47.407%,故将第3、4个公因子加入,此时累积贡献率达68.238%,即约68.2%的总方差可以由4个潜在因子解释。根据表3旋转因子负荷矩阵可知,其中的9个因素被萃取出4大因子。通过旋转成分矩阵分析可知,每个因子中都涵盖了大于0.5的各个指标变量,说明研究因子分析在共同变量提取上获得的结果比较理想。本研究依据博物馆旅游动机的指标和研究构思的初始设计,并结合大学生心理,分别对4大因子进行命名为“求知动机因子“”娱乐动机因子“”合群动机因子”“展品动机因子”。

篇(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170-05

根据《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报告,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元,人均全年消费总额达到11 347元,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

在大学生强大的消费能力驱动下,各路商家长驱直入,大学城商圈涌现。与大学生强大购买力不相称的是,目前蚌埠大学城高校周边的商铺大多数还是处在分散运营、各自为阵的初始形态,对于商业的布局、人流的聚集以及规模商圈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布局的进行研究,研讨其商业类型、商业形态、发展优势劣势等,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蚌埠大学城商业经济的发展。

一、蚌埠大学城概况

(一)蚌埠大学城建设

蚌埠大学城位于蚌埠市东郊龙湖东岸即蚌埠市龙子湖区,全境位于龙子湖国家4A级风景区东岸,北依高速铁路蚌埠南站。大学城共占地10 000亩,共投资2 000亿,建筑面积670万平方米。目前大学城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有4所大学进驻,分别为: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电子信息学院、蚌埠医学院和蚌埠学院。自2002年建设至今,蚌埠大学城已初具规模,各类校舍、道路、供水等公用配套设施建设已投入资金6.1亿元。

(二)大学城商业发展

随着商家涌现,大学城逐渐形成了一个商业服务街区即现在的龙湖春天商业街。龙湖春天商业区位于蚌埠大学城核心位置――被4所高校围绕,占地782亩,建筑面积达62万平米。龙湖春天商业街是蚌埠大学城唯一的商业区,距离每1所城内高校的步行距离都在15分钟左右,购物便利。其市场以个体经营为主,以零售方式出售商品,经营时间相对集中。但由于现有市场的不成熟,商业等级较低,服务设备不完善,使得龙湖春天商业街的发展受到压抑,这也说明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还没被合理开发利用,蕴藏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二、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现状

(一)蚌埠大学城商业类型

本文对蚌埠龙湖春天商业街商业类型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把商业服务业、社会服务业以及娱乐业划分到服务业之中,得到统计结果(见下页图)

本文对龙湖春天商业街的商业类型进行了分析:(1)三大行业中,餐饮业占比遥遥领先,高达54%;(2)在服务业当中,美容、美发店占比都是最高的;(3)商业空间主要用于餐饮行业,商业服务主要满足于物质层次上,在精神服务上的投入较少,也即是精神层次上的消费较少,商业服务结构偏低,商业类型很少。

(二)蚌埠大学城商业形态

各校内部的商业布局规模普遍较小,经营内容以小型超市、报亭、理发店、打印店、书店、照相馆、干洗店、水果店、快递收发处等服务为主,经营状况相对良好,消费群体相对稳定。校内商业布局主要利用学生宿舍、食堂、活动中心等建筑布局的架空层或内部部分地域,布置商业店铺和服务类摊点。这种布置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建筑布局利用率,其大部分布置在宿舍下面或内部,使得学生接受服务十分方便;其不足之处在于布局狭小,布置局促,经营环境氛围欠佳,难以形成较强的商业气息。

蚌埠大学城商业形态主要为面式棋盘型组织形态和带状式商业组织形态两种。以龙湖春天商业街为例呈现出的这种“面”式商业空间布局不但服务于进入其区域的人员,还对区域外部一定范围的人群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可以满足相同空间区位中群体的不同消费需求,或满足不同空间区位中群体的相同消费需求。带状式的的校园商业空间是由多个商业单体组成,并主要沿街道方向顺序展开,且服务于进入其内部的人群,也对其展开方向临近区域的群体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三、蚌埠大学城商业发展SWOT分析

SWOT是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这四个英文字母组成,意为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发展优势

1.潜在消费者不断增加。蚌埠大学城的师生数量逐年增长,远期来看,蚌埠机电技师学院、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等也将陆续驻进,完全建成后,大学城学生规模将超过10万人。潜在消费者的不断增加,消费群体的相对稳定,加之大学生的消费面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等,将在长期里对蚌埠大学城商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周边的商品房不断增加。随着蚌埠大学城历年来的建设,其周边土地也陆续吸引着房地产开发商。商品房的增多,无疑会带来一定数量的常住居民,而常住居民的加入,不仅给大学城商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增加消费服务类型的需求也会增加。

3.旅游业的发展。大学城附近的龙子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其面积约为杭州西湖的3倍,据此,市政府可以参考西湖景区的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建立环湖商业圈。

(二)发展劣势

1.目前的大学城商业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蚌埠大学城商业发展发展缓慢,发展不成熟,尚未形成规模的商业空间。龙湖春天商业街虽然是作为蚌埠大学城唯一的商业中心的地位存在,但其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布局相对杂乱、功能不够健全,还存在不少阻碍其健康发展的隐患。

2.自发形成的商业布局有待规范治理和改进。由于缺乏合理的功能分区、管理较疏松等,导致流动性商业摊点较多,占道经营严重,经营相对混乱,街道卫生状况欠佳,特别是饮食摊的食品安全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3.楼盘面积在扩大,给商业圈的合理布局增加了难度。房地产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型商业中心的形成,包括龙湖春天商业街那仅有的土壤也被用来建造住宅楼盘,规划的不合理使得土地在商业活动方面利用的有效性得不到提高,使商业空间的布局较为分散。

(三)发展机会

1.消费群体规模的扩大。随着高校历年的招生人数扩增,蚌埠大学城的消费者数量稳中有升。日后其他院校进驻和非流动居民的增加也会给大学城商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

2.主要消费对象的消费能力提升。《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显示,较以往相比,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在逐年提升。在消费能力逐渐增强的情形下,蚌埠大学城商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3.大学城外的商业配套吸引力较差。蚌埠市区现有的商业网点存在着远、贵、少的弊端,例如从大学城坐公交到商贸区大概要40分钟。市内百货大楼那一片局域设施相对旧、脏,不但商场内商品价格相对大部分大学生而言是昂贵的,而且其商品很多都是适合社会白领群体穿着,故不会使大量消费者流失至市区。

(四)发展威胁

1.消费圈内人流量较小,人气聚集度不够。蚌埠大学城位于郊区,人流量小,商业发展不够完善,消费规模偏小和商业区的分流影响了大学城商圈内人气的聚集。

2.消费格局不完善,消费档次偏低。蚌埠大学城内消费结构以餐饮行业为主,而服务业和零售业则很少,且大多数规模较小。

3.经营环境相对较差,管理难度比较大。龙湖春天商业街内店铺分布随意性强,各种类型的经营商家交错分布,没有形成合理的消费格局。

四、优化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一)蚌埠大学城商业发展的定位

1.以中偏低档商品和中偏高档服务为主的大型城郊购物中心为发展目标;消费目标主要是大学城的师生,其次是周边常住居民,最后是大学城外消费者;以综合性超市、专卖店、娱乐休闲、辅导机构和等级良好的餐饮为发展方向。

2.将龙湖春天商业街内的餐饮业、服务业和零售业有序地分开,有层次地布局,同行业的商铺设置在一起,并规范好对各所高校外部的摊贩的管理,总体上改善卫生街道状况。

3.打破原有的商业中心建筑结构,建造商业大楼,使不同的商品服务在不同的楼层进行,这样既可以减少商业空白点,还可以规避目前城内商业面积的限制,有效地利用商业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

4.减少商品房地产在大学城内的投资建设,在周边的建设最好有一定的距离,保证日后大学城建设用地的扩展。

5.重视商品服务的均衡发展,加大服务业和零售业的比重,加快大学城商业发展升级的步伐。

6.加强饮食、道路卫生和安全的监督管理。高校门口前的小食街由于沿着马路摆设,过往车辆的烟尘尾气毫无遮拦地粉刷着道路两旁的饮食摊。不仅如此,每到学生下课后晚餐宵夜时间,人流增多,道路经常出现拥挤,车辆行驶不便,加之路灯的惨淡,行人的安全令人担忧。

7.商圈布局的构想。由于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尚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故可以对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布局的综合分析:首先,将龙湖春天商业街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商业用地面积;其次,在龙子湖公园东处侧建立延湖商业带;最后,在高铁站一带建立一处商业群,扩大大学城商业空间。

(二)蚌埠大学城商业类型优化

1.增设业种、提升商品服务水平。实地调查发现,蚌埠大学城商业服务种类不齐全,比如书店规模偏小,书籍种类不齐全和服饰销售少,衣服质量偏低以及娱乐场所少,娱乐环境差等。蚌埠大学城商业应该从提供吃、穿、用为主的消费服务扩大到住宿、健身、文化、医疗等方面,保证消费者追求消费个性化,满足对休闲娱乐、文化、健康等消费的需求。

2.改变消费格局。蚌埠大学城各高校学生的主要消费支出为饮食消费占60%以上,服饰以及日常用品的消费占总支出的 28%左右。所以蚌埠大学城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应以服务业和零售业为主,把发展重点放在文化、娱乐等商业服务方面,但也应该保持对餐饮业的规模,并在原有餐饮规模上适当升级,进行有机的更新换旧。

(三)蚌埠大学城商业形态优化

1.商业空间层级化。根据下页表可知,目前蚌埠大学城的层级有区域级和校园级两种。再根据蚌埠市与蚌埠大学城的情况,本文认为,优化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层级结构,总体布局可以采取“轴线发展+组团放射”的结构,分为“城级―区域―校区”三级空间布局模式:大学城级――主要建筑群为大学校园、商业购物中心。根据层级特点,可以利用龙子湖风景区和高铁南站的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和环湖商业街以及在高铁站附近区位建立商业群落和房地产。蚌埠大学城目前还没有这一层级商业空间。区域级――与大学城级商业区比较,区域级商业区商业设施的经营和服务则显得内容较为单一,其主要满足区域内几所学校的师生日常所需。该层级的商业空间主要表现在被各所大学包围着的龙湖春天商业街,而这也是蚌埠大学城目前所有的一种商业形态。校区级――该层级的商业空间位于各个校区的教学区或者生活区内,也几乎是所有大学校园里都有的商业活动。这种的划分不但便于管理,还提高了大学城商业空间的使用效率与服务覆盖率,有利于大学城商业活动的管理和发展。

2.从纯物质消费空间到物质升级为文化消费复合空间。首先,大学城是文化教育的聚集地,其商业空间更应重视文化特色的塑造。蚌埠大学城商圈在满足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外,还应考虑到更高层次的交往需求,例如增设文娱类、体育类、培训类的商业场所。其次,大学城是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年轻化的、高素质的人口结构区域,为了改变蚌埠大学城行业构成以餐饮业绝对占优这种商业形态,建议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增设其他行业的服务,扩大服务业和零售业。完善大学城级商业中心功能,增设区域级商业空间设施和有组织有管理地设置临时性商业设施。

参考文献:

[1] 张战锋.广州大学城商业空间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许振波,刘菊.高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蚌埠大学城为例[J].经济学报,2011,(1):85-89.

[3] 郭飞宇,储胜来,蒋阿慧.论蚌埠大学城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思路[J].中国市场,2011,(10):92-93.

[4] 朱佳佳.闽侯大学城商业空间分布现状分析与对策[J].地理学报,2009,(4):72-74.

[5] 陈丽敏.新兴大学城商业空间规划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 张蕾.岳麓山大学城校园商业空间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 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 谢超.大学新校区商业服务空间体系设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 范宇航,黄蕊.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商业空间布局调查研究[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8):221-222.

[10] 赵阳.大学城空间布局模式与优化策略研究――以呼兰大学城为例[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1] 于晨晨.广州大学城(建成区)商业空间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 任云英,牛月,梁卉.散落的拼图:城郊大学城商业空间调查与反思[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

集(11―规划实施与管理),2014.

[13] 郭立尧,徐晓静.关于松江大学城商业空间的研究[J].科技咨询,2012,(35):228-229.

[14] 罗念安.高校校园商业空间的设计与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Bengbu City Commercial Space Layout Optimization Research

ZHOU Yan-feng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旅游行为 保定市

一、引言

国务院2007年12月16日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旅游企业,以及旅游专家预测此次改革由于缩短了五一长假,势必减少旅游业经济收益。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认为大学生旅游市场对于旅游企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大学生闲暇时间较多,除了国家的法定假日五一、十一、清明、端午、中秋,以及周末之外,还有寒暑假,大致有176天左右,此外大学课程安排相对分散,并非每天都有课;此外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下乡、考察、实习、调研等活动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些专业,如艺术类、建筑类等更为强调实践,而且大学四年级课业负担较少,撰写论文也需要实地调研。可见大学生参与旅游的机会越来越多;最后大学生好奇心强、思想活跃,出游愿望强烈,而且往往是出游规模大、易于组织、要求较低,可以其弥补消费程度低的不足。由此可见大学生市场应成为今后旅游企业重点关注的市场之一。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笔者于2006年10月到12月对位于保定市的11所高校(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学院、保定金融学院、软件学院、保定职业技术学院、长城学院、保定职工医学院、河北科技工程学校、保定工艺美术学院)在校大学生节假日旅游行为进行了随机调查。

调查地点选择在各高校中的教室、宿舍、食堂等人流较多的地方,问卷问题涉及基本情况、旅游动机、旅游方式、旅游时间、旅游目的地、旅游信息渠道、旅游费用来源、旅游满意度、重复游览情况、旅游消费构成、旅游交往等共计32个问题,利用SPSS FOR WINDOWS 1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此次共发出800份问卷,收回758份,回收率为94.75%;有效问卷728份,占回收问卷的96.04%,其中男生352份,占48.4%,女生376份,占51.6%;大一学生占23.4%,大二学生占27.7%,大三学生占38.6%,大四学生占9.6%,研究生占0.7%;其中生源地为城镇的调查对象占总人数的51.6%;43.3%的有一个兄弟姐妹,28.3%的为独生子女,21.4%的有两个兄弟姐妹,三个以及以上的占7.0%。

三、旅游行为基本特征分析

1.大学生旅游方式分析

大学生每月的消费主要在301元~500元左右,占有效问卷总数的43.7%,;对大学生节假日旅游普遍持赞同的态度,占到了50.3%,反对的仅占2.9%,认为得具体分析的占46.8%;大学生出游时间主要选择在暑假、周末、十一、五一,所占有效问卷比重分别是39.1%、18.0%、15.7和15.2%;大学生出游的旅游动机主要是调节心情(32.1%)、学习运动(21.2%)、历史文化(13.1%)等;大学生年出游频率为1次和2次的共达到了77.1%,3次~4次的占11.1%,5次以上的占2.9%;在出游方式方面大学生更多选择与同学、朋友结伴前往(42.7%)和与家庭亲戚前往(21.3%),此外独自前往的也占到了13.3%,再就是与男/女朋友前往(8.4%)、参加旅行社(7.6%)、学校组织(6.0%)以及其他(0.7%)。

2.大学生旅游要素分析

大学生出游首选的交通工具是火车(49.7%)和汽车(40%),另外选择私家车的占6.7%,选飞机的占3.0%,步行或自行车的才占0.5%;旅游期间大学生选择的住宿地主要是朋友/同学/亲戚家(42.7%)和家庭旅馆(39.4%),此外选择星级宾馆的占9.2%,选帐篷野营的占4.3%,选车上的占1.5%,其他的占2.9%;大学生出游时间一般不超过5天(其中2~3天的占42.0%,4~5天的占23.8%,1天的占14.7%),6~7天的占12.5%,8~10天的占2.6%,10天以上的占4.4%;30.5%大学生旅行时选择去一般饭馆就餐,21.6%的则自带,另外选择品尝当地小吃的大学生比例也较高,为30.4,而去高级餐厅(3.2%)、旅游地随机购买(11.0%)以及野营烧烤(2.9%)的人数较少,另外选其他的占0.5%);大学生主要通过朋友介绍(42.3%)来获得旅游信息,再就是电视和互联网,所占比重分别是23.4%和12.8%,通过校园内的宣传资料、报纸、旅行社,以及电台等其他渠道的只占21.5%;表示偶尔会与旅游途中邂逅的游客交往的大学生占42.4%,表示有时会的占33.2%,表示从不和经常的差不多,分别是12.2%和12.1%。

3.大学生对景点基本态度分析

有55.6%的大学生选择去自然风光类的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旅游地也是大学生经常选择的,占26.0%;大学生所选目的地距离较近,在本省的占到了50.7%,邻省的占到了21.7%,最少的是邻国和中远途出境游,仅占1.5%,此外由于年龄的特殊性,本市的景点也往往不是大学生的首选,仅占11.5%;大学生普遍反映影响其出游的是资金(49.7%)和时间(28.2%);大学生偶尔会重复游览景点的比重是47.3%,有时会的比重是22.0%,表示从不重复游览的是26.5%,经常会的仅占4.3%;大学生旅游过程中希望能尽可能游玩更多类型的景点,比重占到了34.1%,看地方民俗和吃地方小吃的比重也占到了18.5%,只冲单一景点的只占6.6%;认为旅游中最不满意的大学生占44.4%,另外害怕当地人宰客和担心旅游服务质量的大学生也各占到了11.3%和10.0%。

4.大学生旅游消费特征分析

篇(5)

对于背包旅行者这个称谓也有两种其它的说法分别为背包客或者驴友,在英语语言的词中的背包客Backpacker,所以在汉语中背包客一词也是由此进化而来的,背包客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独自游荡的群体,即一个人背着包自己旅行,主要是基于爱好,像这样的背包客一般都是寻找刺激,到世界各地旅行主要是为了扩展视野,认知世界等。

从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来观察,在历史上背包客还有不同的叫法,比如“流浪者”、“漂流者”,“经济节约预算旅行者”等。皮尔斯首先提出了“背包游客”的概念,他指出对科学的界定应该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经济或人口方面的视角来看。在社会中也有对背包客有一个社会的才尺度,它们主要是:背包游客倾向于选择经济的住宿设施,特别重视与其他背包客的交流,一个完全自动化和高度灵活的相对长的旅行时间和非结构化和参与性高的非正规旅游的偏好。

邓明艳[1]认为背包的问题中还是年轻人居多,网络是最喜欢和最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背包旅游活动主要是集中于欣赏自然风景,感受当地的文化和一个自我冒险。经过调查还发现,在背包客进行旅行的时候它们的旅行方式也是和传统的不一样,它们是边走边看,并没有制定一个明确的旅行计划。

白凯[2]认为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背包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旅游的模式,在国际上背包旅游也是发展的非常迅速的,以60%以上的速度在当今世界的旅游中发展。

黄向[3]认为许多的背包客在经过证实自己的旅行计划后,都会通过网来购买旅行的设备,预订机票,酒店预订等。

朱璇和吕帅[4]认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创新,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在旅游方面消费的模式。有很多的大型户外俱乐部和民间组织等的蓬勃发展的协会,通过网络的迅速扩张,自助旅行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还有建立了很多的旅游社区和论坛,伴随这些网络产品的越来越壮大……,这引起了现代旅游新一代的背包旅行者。他们有一定的生存知识和户外装备,喜欢挑战极限。徒步旅行今天在中国不同于西方的背包旅游者的特点,但他们的背包旅行基本上也可以定义为:在背包旅行整个行程的游客都是以背包为行李,经济预算节约,保持灵活的时间表,在旅行中喜结交好友,活动的参与程度最高的旅游方式。

在现在中国的国情来说,背包旅游者应该是在更贫穷的内陆地区的发展为主要的旅游发展模式(朱璇[5])。发展中国背包旅游,政府在监督和保障制度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团结起来,提供尽可能多的背包客的安全支持和政策保障。背包旅游是一种自由的旅行方式,移动性强为重点的旅游模式:大背包是行李,比传统的手提箱支持游客进行旅游活动这种方法更有效(朱璇[6])。

陈未[7]认为虽然背包旅游发展迅速,但尚没有学者能够详细计算出背包旅游市场的规模以及背包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中占有的比重。这是由于背包客流动性强、旅游范围广、常常走非常规旅游线路,所以要详尽地统计出背包客的数量是非常困难的。孙小龙[8]认为,背包旅游是作为一种旅游消费慢慢的壮大的一个群体,在对我国的传统的旅游业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还可能导致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旅游消费,因此,在对“背包客”进行研究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旅游者行为的现实意义来看,“背包客”在中国的主要集中在年轻一代,在这之中也有很多的学生,白领和80,90后等。

姚冶[9]认为背包旅行者经常被称为“预算旅行者”,廉价和简单是他们进行消费的原则。在住宿这一方面,背包客会在一个相对较便宜的住宿设施里住宿,他们住农家旅馆,甚至露营小屋,食用当地的食物,购买当地的土特产。

盛蕾[10]介绍了国内的一些知名的适合背包旅行的景点,比如:甘孜,阿坝等,户外探险旅游用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形,中国的户外俱乐部活动等。

张虹菲[11]等认为当代背包客是指为寻求人生体验、延迟工作时间而进行长时间、长距离旅行的中产阶级年轻旅游者。

吕丽[12]认为背包旅游者的动机类型是有很多的,我们主要是进行多样化的发展,设计很多有针背包旅行的产品,如不同层次的探险路线,不同类型的专业导游服务等。第二,从背包客经常不走别人走的路线来看,他们喜欢新鲜的新异来看,在进行广告宣传策划,活动策划是要重视项目的新颖性。最后,通过对性别差异,背包旅游动机的理解,收入,教育和来帮助提高市场开发的针对性,以吸引游客参与背包旅游。

王一珏[13]认为背包旅游现在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条件下发展的旅游,可以有效地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综合和协调系统要素,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近二十年的自助旅游形式,培养了相当大的市场。

黄天翼[14]认为在背包旅行的意义上已经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背包旅游已经不仅仅是玩,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一种有生命的感觉。如果一个背包定期旅行,那么他或她会慢慢进入一个生命周期,这个规则将被整合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许多最背包旅行者,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它是:

1.进行第一次背包旅行前的焦虑;

2.背包旅行过程中的身份:

3.在旅行中遇到什么事,对这些事有什么感悟;

4.背包旅行后对现实生活的适应。

焦玉翠[15]认为背包旅游作为一种时尚的自助旅游形式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影响大学背包客旅游行为意向的因素主要有: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因素,旅游交通因素、目的地率风气因素、背包客价值因素和背包客态度因素。

在背包客的思想中,他们对旅行的态度通常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不觉得旅行很累,反而觉得旅行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旅行中也能学到知识;旅游不仅仅是看风景,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学习,可以对地理和人文科学有一个崭新的认识;现在的旅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

背包客在进行背包旅游是的宗旨是用最少的钱,行最远的路,观赏一般人看不到的风景。他们的方法是一种自助经验,经验是在所有的旅行中进行的,在旅行刚开始的时候,背包客并不知道真正的目的地,只知道一个大概的目的地,在旅行中都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寻找信息,设计自己旅行的线路。背包旅行不只是到某个地方去看风景,旅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青山绿水大漠孤烟,暂别繁忙的城市,古道西风公路,酒醉唱歌在外露营等等,在背包旅游之中的苦与甜都是只有自己知道。有时买不到票,住在酒店,在道路坍方前,临时改变航线和班次,或洪水路上遇到一个小城镇,吃冷的面包,喝下的冰冷的水,可能是旅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就重在对大学生背包客旅游的研究,大学生群体经济条件有限,但是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同时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与之沟通。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也最多,平时的周末加上每年的寒暑假,为他们提供了时间保证。他们都偏爱花费低,参与性强,能够深入了解并感受当地文化的深层次旅游。而背包旅游正好具有支付费用低、旅行时间长且灵活、旅行计划灵活多变、拥有较多的参与性活动等特点,正好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旅游需求。因此大学生背包客旅游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市场。

背包客这种旅游方式就正好符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们已经脱离了高中时代繁忙的学习,课程相对较少,就有了足够的空闲时间。大学生们从读书以来,基本的生活圈子就围绕着学校和家庭之间,因此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有了外出旅行的强烈愿望,但是在经济上又不宽裕,因此在对外出旅游方式的选择上,很多人都喜欢自助旅游,带上简单的行囊,邀约三五个好友,随心所欲说走就走……这是很多大学生平时向往的状态。因此大学生背包旅游市场是一个很值得去探讨研究的领域,通过调查研究,准确地把握该类型背包客的旅游动机,旅游特征和喜好,对大学生背包旅游市场的拓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旅行是了解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旅行,能够开阔人的眼界,增长人的见识,同时通过旅行,我们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旅行的途中,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民俗风情,对人生也会有更多感悟。远行的意义,在于对生命的不断的思考。大学生的未来式是个什么样子的?我们该走的人生是怎样的?远行,不仅仅是对于自己人生的一个新的认识也是一次新的总结,有了这些思考才会是最完整的人生。在一个背包客的博客中看到他对背包客精神的诠释是:“背包客精神在于对于生活的洒脱,对于生命的一次坚忍不拔的尝试,这样才算是背包客。我们不需要显摆自己走了多远的路,也不用告诉别人我在路上遇到了什么,我们需要问的是我们在路上感受到了什么?这些感受又教会了我们什么?”就是有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从旅途中延伸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旅途中获得的能量让我们更加的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现在的旅游者越来越崇尚个性,追求高度的自由放松。旅游方式也更加丰富,出现了许多个性旅游的新概念。十几年前看到很多外国人背着高过头顶的大旅行包到中国旅游时,也许还能引起中国人的好奇。现在,在中国各地的旅游景点,都能看到中国背包客的身影,他们在生活之余,更喜欢走出城市钢筋水泥的包围,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背个包浪迹天涯,风餐露宿也乐此不疲。

风景是上天给大地最美的衣服,旅行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人生需要旅行,如果不去接触未知,感觉将变得迟钝,我们的世界就那么小小的一点儿,也许连好奇心也将消失不见。忙忙碌碌的过着日子,也局限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这时就需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不同风景,重新给我们的生活点燃激情。我们为什么要旅行?通过旅行在探讨人生。我个人认为旅行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世界以及了解自己,通过旅行来充实人生,感悟人生,追问人生。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要多走出去,看看外面未知的世界,在旅途中感受各种不同的经历,背包旅游当然成为首选,通过这种旅行方式,让大学生们对外界有一种新的认识和感知。(作者单位: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明艳.外国背包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以四川为例.商业研究2009,(12):126-128.

[2]白凯,马耀峰,李天顺.环境感知因素对旅华背包客旅游决策行为影响研究―以西安为例.旅游学刊2006,(5):48一52

[3]黄向.徒步旅游国内外发展特点比较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5(3):72-79

[4]朱璇,吕帅.直面游走的文化群―关于各国背包旅游发展对策的综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旅游科学,2007,(4):72一78.

[5]朱璇.背包客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意义探究.旅游科学,2005,19(3):38-42.

[6]朱璇.漂移的旅行者――关于背包旅游的演进轨迹.旅游学刊.2007(2):89-96

[7]陈未.外国背包客旅游行为特征研究――以成都为例,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第4页.

[8]孙小龙.文化与背包客旅游消费行为分析.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41―41.

[9]姚冶.背包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影响研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8,29(3):84-93.

[10]盛蕾.背包旅游及其特征.社会科学家,2003,(7):89-90.

[11]张虹菲,吴佳,李苗.基于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国外背包客动机、行为与满意度研究――以北京市为例.旅游学刊,2007,22(10):24-28.

[12]吕丽.山岳型旅游地背包客旅游动机研究――以陕西秦岭地区为例.Value Engineering.2011,(27):285-287.

篇(6)

1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1消费及消费行为的含义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个人消费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过程。本文所讨论的消费为狭义的消费,即个人消费。

消费行为指消费者为获取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其主要表现为购买行为,指人们购买商品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过程。

1.2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含义

大学生消费行为通常指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在其日常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消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过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在符合一般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点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1.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可称为缺乏型需求,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求之后,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的舒适。尊重和自我实现两种需求可称之为成长型需求,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层次理论,就本文所要探讨的消费行为而言,是解释大学生消费动机的重要理论。

2. 西安市大学生消费水平现状

2.1经济来源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西安大学生大部分收入来源是父母提供,其比例占收入来源的95%以上;此外收入的来源渠道还有勤工俭学、兼职、贷款、奖学金等。其中可支配收入方面,约59%的学生每月可支配收入在500元~700元之间;约29%的学生可支配收入在700元~800元之间;还有少部分人可支配收入不到500元,这部分人大部分家庭条件不太好,收入来源大部分是勤工俭学和兼职所得。

2.2消费结构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是指各项消费支出在总消费额中所占的比重,其反应了大学生不同性质消费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据相关资料显示,总体消费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日常生活消费,其次是交际、通讯、学习等方面的消费。对消费项目进行概括,可以分为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交往消费和享受消费。

发展消费指大学生用于加强自身竞争力的投资消费,包括考证的报名费和培训费。无论是在消费的数量上还是消费的金额上,发展消费是西安大学生消费中的重要一部分,投入30~100元报名费考证的学生占到了31%,100~300元的则占到了19.5%,除了报名费外,还有资料费和培训费等。

交往消费是大学生为了满足情感需要、获得社会认同而进行的消费,包括通讯、网络、恋爱、聚餐等。74%的大学生每个月上网费用在30元以下,19.5%在30元~50元之间,7.5%的大学生上网费用过高,在50元以上;通讯费方面,每月50元以上消费的占到了34.2%;享乐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近半的学生每学期至少出去旅游一次,旅游费用因人而异。

3西安市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特点

3.1消费结构

西安市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总体合理,基本不存在浪费和盲目消费的现象。西安市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生存消费。其次是发展消费,再次交往消费和享乐消费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这说明大学生在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生活质量。

3.2消费心理

从调研来看,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节制消费,而且消费时应该做好性价之间的平衡,这说明大学生总体消费观念还是比较理性的。但也有部分学生过于追求名牌,如调查品牌重要程度时,近50%的人认为品牌较为重要,而且23.5%还认为品牌非常重要,更有甚者不顾自身经济情况一意追求名牌。从中可以看出,还是有一些不良心理存在于部分大学生的消费中。

3.3消费行为

调查发现,西安大学生消费行为比较健康。近32%的学生每月生活费会有剩余,而且61%的人愿意将剩余部分转到下个月。同时,也发现大学生消费存在一些不良心理,这些心理导致了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如近62%的人认为可以提前消费。

4西安市大学生合理消费行为引导对策

4.1个人角度

大学生应该从自身的内部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外界的诱惑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经济能力决定了大学生自身不可能和独立的社会个体一样消费,更多需要家庭的供给。在消费过程中,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消费。所以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4.2家庭角度

从父母来说,必须有正确的消费观,要以身作则,在日常消费中要有节俭的意识。在很多存在不合理消费观念的大学生身上可以看出,他们家长的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就存在问题,自身也存在不正确的消费观念。比如,有的父母就教育子女要注重同学之间关系的培养,造成大学生在人情消费上花费过多。家庭是当前大学生消费资金的主要源头,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大部分是家庭供给的,必须从根源上对大学生消费进行控制。

4.3学校角度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一种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的舆论氛围对当前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之间有很强的从众性和攀比性,良好的校园消费氛围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

4.4社会角度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很多错误的价值观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比方说“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就是一种极度拜金主义的体现。所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有着重要影响。社会应给予大学生正能量。

5结语

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问题,都与错误的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本文通过对章丘大学城10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出发,分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合理之处,进而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现状 引导对策

为了客观、全面地探讨章丘大学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共发放了1300份“大学生消费问题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209份(男生41.1%,女生58.9%),有效率为96.8%。其中,有37.7%学生来自于农村,大城市的学生占15.5%,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占23.5%,来自乡镇的学生占23.9%。

一、 章丘大学城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情况

数据表明,学生的消费支出主要来源他们的父母。有61.6%学生的消费支出完全来源其父母,还有25.1%学生来源父母与课余打工,只有13.4%的学生是靠贷款与勤工俭学。

1、伙食费、学习用品支出

大学城大学生每月伙食费支出集中在300-1000元范围内;其中,每月伙食消费支出在300-500元的占40.1%, 500-1000元的占30.3%。低于300元与高于1000元所占比重均较少,分别仅有14.9%和14.6%。

图1显示,学习用品费用支出方面,学生购买学习用品费用支出相对较少。其中用于购买书籍的费用支出最大,占46%;其次是购买文具、购买练习本与纸张、复印与打印费用分别占18%、27%、9%。

2手机、上网与交通费用支出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每月手机费为20-50元的最多,占46.1%, 50-80元的学生所占比重位居第二,为24.9%。在上网支出方面,有52.5%的大学生每月网费支出超过20元,其中,每月21-40元的学生最多,占43.2%。有47.5%的学生每月网费少于20元。

在交通费用方面,有31.1%的大学生每月交通费用不到20元,每月20-40元的学生占29.4%,40-60元的学生占25.7%,而每月支出超过60元的学生不到14%。

3购买衣着、化妆品费用支出

从学生购买衣服的价格情况看,大学城中大学生购买的衣服以中低档为主。在购买化妆品支出方面,有61.3%的学生每月购买化妆品的支出不超过30元,其中,有26.5%学生每月的费用还不到10元;每月超过30元的学生仅占38.6%。

4外出聚餐、娱乐与旅游支出

很多学生有外出聚餐的习惯,其中,每月外出聚餐支出51-100元的学生最多,占30.2%,其次是支出100-150元的占27.1%,不到50元的学生占26.8%。在娱乐支出方面,大学生每月娱乐支出少于20元的占30.1%;支出在21-40元的最多,占36%;每月超过40元的也占相当比重,为33.9%。

大学生外出旅游现象越来越普遍,每学期旅游支出不到100只元的学生仅占25.1%,超过300元的高达43.8%。这说明,旅游消费已经被很多的大学生接受。

5培训费支出

随着“考研热”、“报考公务员热”与“考证热”等不断升温,考试名目繁多。只有28.3%的学生每学期培训费支出少于200元,有26.7%的学生支出在201元至400元之间,而超过400元的学生高达45%。这说明,为增强就业竞争力,不少学生在这方面进行高额投资。

二、 大学城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城餐饮业问题

有55.4%学生认为大学城中餐饮店数量很多或较多。但是,有85%的学生认为,大学城中餐饮店没有特色,经营饭菜单一,而且还有58%的学生认为大学城中餐饮店不卫生。

(二)大学城服装店与书店问题

有41%的学生认为大学城服装店较少,没有价格适中,质量好,品味高的衣店群。有高达70%的学生认为,大学城中的名牌店很少,许多服装的性价比较低。书店方面,有55.5%的学生认为大学城里书店规模较小,而且书种类很少,特别缺少考研、考证、娱乐与考公务员类方面的书籍;此外,一些学生还反映书店文化气息不够浓厚,影响了学生来书店的积极性。

(三)大学城礼品与化妆店问题

有62%的学生认为大学城礼品店数量已有相当规模。但是,有高达82%的学生认为,大学城中礼品店所卖产品性价比不理想。主要是档次低,而价格较高。一些学生喜欢在重大节日给朋友或老师送鲜花,但是,大学城缺少价位适中的鲜花店。与礼品店的情况相似,只有56%的学生认为大学城有很多或有一些化妆品店。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大学城化妆品店出售商品性价比不太满意。所以,他们更愿意从网上购买。

(四)大学城娱乐场所问题

大多数学生对目前大学城娱乐场所的数量不太满意的,认为可供他们游玩的地方环境很乱、很杂。在电影院方面,有高达77.7%学生认为大学城的电影院数量很少,不但场地设置不合理,而且电影院太小,且没有文化氛围。认为大学城缺少健身场所,特别是缺少一个各种娱乐活动融为一体的大型健身、交际、休闲与娱乐中心。

(五)大学城培训机构问题

尽管有66.9%学生认为大学城的培训机构有很多或有一些培训机构,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这些培训机构不正规,很多没有资质,而且收费很高。

三、改善章丘大学城商业环境的建议

章丘大学城是大学生聚居的地方,聚集着十多万人的消费人群,其中蕴含的商业潜力是巨大的。为挖掘大学城的商业机遇,我们针对章丘大学城商业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二)改善大学城餐饮业状况

改变大学城内餐馆的饭菜雷同状况,应该多建一些适合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卫生、价廉、充满文化与情感氛围的特色小餐厅、大排档与酒吧等。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大学城中许多餐馆经营者进行专门的卫生安全方面的培训和卫生检查,以确保大学生用餐安全。

(三)改善大学城的购物环境

突破原有商业网点较为分散的缺陷,构建若干个商业购物中心,方便消费者购物。可将商业购物中心划分为服装店、鞋帽店、化妆品店、礼品店与书店等区域。每个区域都在种类、质量、品牌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改变大学城中原有商铺经营商品雷同的缺陷。

(四)改善大学城娱乐、休闲环境

在大学城附近建立一个广场,供大学生与居民休闲用。同时,建议在高校集中地方建立若干个大型娱乐中心,并对娱乐场所的设备进行升级与更新,以吸引大学生等群体消费。

(五)充实大学城培训机构的服务

充实大学城内的“考研”、“考证”与“考公务员”培训机构,规范培训机构经营者的行为,提高培训服务质量。积极支持企业与大学城相关高校合作,建立“蓝翔模式”的培训模式,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以服务和带动章丘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参考文献

[1] 廉海明, 高立威. 大学生消费及其营销策略论析[J]. 中国商贸,2010, (14) :17-18.

[2] 张玉荣. 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集体经济,2009, (21).

[3] 袁勇志. 当代大学生行为学[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篇(8)

一、引言

体育消费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的研究不但涉及到实际的经济效应,而且还有利于体育市场的良性运行。它一方面可以使商家更深入地了解体育消费者和体育市场,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成熟度,从而促使消费者进行健康、理性的消费行为。另外,体育消费的研究也有助于国家制定宏观的体育政策和法规,有利于国家政府机构对体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他们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大。从体育市场的角度讲,他们既是巨大的消费群体,又是体育市场的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脑力劳动繁重与兴趣爱好广泛并存,无论从减轻学习负担的角度还是从兴趣爱好的角度,他们都有可能诉诸于体育消费。中国高校比较多,有着巨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所以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恩格尔系数的相关原理可知,人们的消费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时实物型消费要占主体地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就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来论述一下大学生消费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消费结构的问题。

1.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更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消费质量就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设想结合所产生的质的规定性,它反映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消费质量越高,反映消费水平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实物消费水平高于体育劳务消费水平,购买水平多集中在100元~300元之间,而且是以耐用品为主;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和不同省份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近些年,随着一些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开展,以及大学生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对器材、服装、鞋类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有所递增。

就目前检索到的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理论的文献而言,大多数论文仅仅从消费者支出的一项指标来反映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体育消费水平不仅包括体育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包括体育消费的质量。我们要用许多不同的相关指标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问题。至此,本文认为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还仍然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领域。

2.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我们在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才能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这是大学生体育市场完善的一个前提条件。根据鲍明晓、左新荣等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划分方法:第一种:直接性体育消费与间接性体育消费。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特征为经济上的投入。其中主要包括运动服装鞋袜的消费、去多功能场馆、参加健身辅导班、买体育明星画像与体育书刊。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为情感上的投入。其中包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刊和书刊、观赏班级比赛等[3]。第二种:概括起来基本上将体育消费结构分为下面两个方面,三个层次。第一类实物型体育消费。第二类,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本文倾向于第二种分类标准,因为在体育产业研究中,体育消费种类主要是根据个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从体育市场中购得的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来划分。而且这种划分方法界限比较明晰、通俗易懂。

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大学生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劳务型体育消费。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务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呈现出消费倾向递增的规律。在何敏学对辽宁省大连市普通高校所做的调查中表明,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总额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6.4%多。体育劳务消费占19.3%.这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在黄小波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时,所选择主要内容为,体育服装、鞋类,观看比赛,体育器材,体育书籍、报刊,租用体育场地,旅游,运动保健。并且男女生在消费内容的比例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在体育消费总额上高于女生。许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体育实物型消费与体育劳务型消费的比例明显存在失衡现象。这种结果主要受大学生的自身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条件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目前经济状况下的体育消费选择与经济状况许可时的体育消费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怎样提高体育劳务消费份额的问题,以及怎样开发女生体育市场的问题进行研究。尽管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物型体育消费应该占主流,但是体育劳务消费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即体育劳务消费的比例可以加大。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以及体育产业学理论,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体育消费环境,体育消费品价格,消费者的兴趣、闲暇时间和收入水平等几个方面。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环境

消费的环境包括消费自然环境、消费的社会环境、消费的文化环境。下面我们就目前体育消费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现状分别探讨一下。(1)有利因素:首先,有关政府部门逐渐关注高校的体育工作。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将有利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发展,为大学生体育的“终身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其次,校内体育消费以福利体育为主,商业体育为辅。利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最后,体育消费对象的相对稳定性特征。(2)不利因素:首先,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场馆设施比较差,完整的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体育设施不足。由于现在各个高校学生的人数的大量增加而学校场馆的数量增幅较小,场馆数量与人数的不协调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相对下降,特别是一些对场馆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而过于单纯的体育锻炼,不能满足学生各种体育项目的爱好,所以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不足制约了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市场缺乏完整有效的体育法规政策体系,实施力度不够。再次,许多公共场馆管理机构臃肿,缺乏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从而导致公共场馆的各项指标都很差,很难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再其次,校内和校外的体育文化环境都很差,必要的体育消费氛围没有形成。另外,目前体育消费市场内的服务意识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市场主体的营销意识不薄弱,缺乏战略眼光。最后,信息不畅(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对体育旅游、体育比赛等都较有兴趣,但由于未能及时得到信息,从而抑制了消费欲望。

2.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经济来源

体育消费品价格也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体育消费价格高低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体育消费品本身的问题。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便宜的质量又低劣,这使学生处于两难境地。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考虑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体育商品。此外,在健身领域和竞赛表演市场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兴趣较大的体育项目费用较高,如: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等。学生喜欢看的关键赛事,门票又十分昂贵。这非常不利于巨大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兴趣的培养。经济来源少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又一障碍。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在读书阶段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资助,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收入和体育消费观念。学生在经济来源受限制时是很难进行体育消费的。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知,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呈负相关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从体育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我们可知,目前大部分体育产品都打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价格定的较高(价格与成本并不成比例)。大部分体育市场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的性质。这种状态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大学生体育兴趣与闲暇时间

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必须带有肯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兴趣的产生和提高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劳务产生需要时便会对该商品或劳务产生兴趣。当人们对体育感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心,具体表现在对体育信息较为敏感、喜欢收看体育节目等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兴趣浓的学生,其体育消费除购买体育磁带外,各项指标均挺高,在报刊杂志、体育彩票两项消费上体现尤为突出。调查中发现普通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这样两个极端:一方面,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学生对喜欢的服装、运动项目,以及其他体育商品等,能够不考虑其他因素,而积极选择,有时还愿意花高价、甚至借钱进行体育消费。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偏好程度有较大弹性。另一方面,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体育消费时间少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另一因素。当学生进入高校后,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和考研上,这样学生真正用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就会相对的减少。有关调查还发现80%以上的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看新闻、与朋友交流甚至逛街。这样造成真正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还不到10%。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要比其他一些社会群体多一些。然而,他们的体育消费时间却很少,这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非常薄弱的问题。我们要想发展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必须首先解决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不强的问题。

四、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对策

目前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客体、环境三个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充分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其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第三,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技术全面,而且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后,充分利用高校宣传媒体传播体育信息和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等,激发起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需要,进而产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客体与环境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细分体育市场,注重开发的层次性。其次,改善高校的体育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再其次,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切实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真正为大学生着想,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第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消费和体育消费投入。第五,加快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使高校体育课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主要探讨了通过开展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补,同时对发展学生的体育消费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学校可以用月卡或健身登记卡、俱乐部会员卡的形式适当收费。以解决学生经济来源少与进行体育消费的矛盾。第六,提高体育消费品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有关对策研究的理论很多,但是成体系的、实践性强的却很少。我们在提出一些对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与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到大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适合于一切领域与时空的对策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对策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对策的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到对策的完整性与实用性。

五、结语

目前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较多,大多数论文主要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特尔斐法等几种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的涉及面较广,但一些文章研究深度不够,提出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这一领域仍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1]尹世杰蔡德荣等:《消费经济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2]高玉敏:华北区高校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硕士论文

[3]鲍明晓著:《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左新荣等: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1

[5]何敏学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 2004.3

[6]黄小波李一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技》1997.2

[7]每个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教育部[J].新华网

[8]胡军黄剑: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必要性与必然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第24卷

[9]于平:高校体育市场的结构体系与基本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4

[10]郁俊: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有偿化可行性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0.3

[11]李萍: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12]李蕾:部分高校在读硕士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13]王芳:略论大学生体育消费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14]王莉华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

[15]杜国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行为研究[J].体育科研2001.4

[16]丁锋等:关于南京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17]李卫国等:广东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18]项建民等:对江西省大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6

篇(9)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特殊消费群体,有着不同其他 社会 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多数大学生是从进入大学开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自主权,其消费行为对家庭、学校、企业、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把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内容、特点,研究其趋势,对指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提高企业营销的针对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内容的特点

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及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等几个方面。

1.基本生活消费

由于学校所在的各城市 经济 发展水平不一,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一,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需要也不一样,大学生消费在静态上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而在动态上呈逐年递增趋势。

2.学习消费

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费、书杂费、考证消费和电脑消费等。大学生学费因学校所处的地域、类别、专业等的不同也有所区别。

(1)大学生除了购买基本的专业教材外,其学习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教学参考书、 英语 和 计算机 等级考试等书目上。

(2)考证消费。近年“考证热”在高校悄然兴起,大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出国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等等,名目繁多,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自然不菲。不少大学生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 投资 ,以增加职场竞争中的筹码。

(3)电脑消费。好多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采取集体所有,分担 成本 的方式购买电脑;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大学生自己拥有电脑。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沟通方式也多了起来。QQ、MSN、BOLOGE因其互动性,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交流经验、增长知识的新途径。同时, 计算机网络 已覆盖了许多大学生的宿舍,在宿舍上网业已成为时尚,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也成为日常消费开支的一部分。

3.休闲及娱乐消费

(1)休闲消费。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最经常做的事情是上网、自习自修、读消遣杂志、读 文学 作品、书法、 音乐 、绘画等,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诸如参加课题研究,文体活动、义务劳动、听名师讲座等需要集体参与的交往性活动,却较少参加。

(2)娱乐消费。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也相当可观。进迪厅,打台球,遛旱冰,去练歌房,开PARTY等。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热潮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

(3)时尚信息消费。大学生中手机的普及率较高。为了找工作方便和交友,很多大学生都购买了手机用于与外界联系,还有的大学生用手机进行娱乐活动,如点歌、照相、彩铃订购、发短信等。手机已经成为他们一个重要的通讯工具,价廉实用的手机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首选,但手机费在逐步提高。

(4) 旅游 消费。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 公共 假期的增多,大学生热衷于出外旅游者也不在少数。

4.人际交往消费

(1)人情消费。同学过生日、当选大学生干部、入党,得奖学金、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不上路。请客者档次越高,赴宴者的随礼也就越高。人情风的蔓延,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

(2)恋爱消费。而恋爱费用的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抠”出来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根据我院两年来对学生消费情况的 调查 ,05级06级学生一年的消费总额有明显增加趋势,05级学生在校一年的消费总额在6000元~9000元之间,06级学生升为7000元~13000元。

二、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特点

大学生消费内容表明,他们正朝着追求现实、重视自我,要求个人和社会并重,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1.讲究实用性:从相关 统计 数据中看出,大学生认同率最高的三个选项是知识、事业和健康,其次是友谊、爱情、家庭和金钱,而后才是理想、权力、地位和名誉。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及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都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大学生对实用技术类书籍、文学类书籍、娱乐、消遣类报刊杂志的选择率较高,而对科普读物、人文社科类理论书籍的选择率较低。

2.崇尚个性化:大学生消费个性化的表现,是当代新青年表现出的时尚化和风格化,表明青年大学生 心理 的成熟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个性和自我的刻意追求和表现,反映出当前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和新的信息 传播 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例如,手机、 银行 卡、电脑、MP3等物品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必备之物,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自己独有的消费现象和观念。

3.追求前卫性:大学生消费“前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追求品牌,崇尚权威;二是追求新颖、时尚;三是理性消费。

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 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对于品牌商品,青年大学生不太注重的产品的功能,而是追求品牌商品的 文化 价值,更多的倾向于 心理 感受,而不是从直观上判断某种商品的优劣。品牌所代表的“质量”、“价格”以及“文化”的权威性,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更趋理性化,如大学生在购买像电脑这样昂贵的商品时,往往表现出购买前的冷静,大部分大学生要查阅价格、性能等有关资料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4.差异性:在 市场 经济 背景下,高等 教育 属于非义务教育,较高的学费和其他教育费用,对年收入人均才数百元的 农村 家庭、下岗职工家庭,尽管国家充分给予考虑和支持仍然不堪重负,在校园内产生了一个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较低,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难以保障,心理承受着经济困难的巨大压力,不少人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同时, 社会 上的高消费现象已波及高等院校,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倡导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他们的虚荣心态和炫耀行为造成了一种示范效应,导致校园平均消费水平水涨船高,同校特别是同专业、同班、同宿舍同学间消费水平的明显反差。

三、大学生的消费趋势

1.基本生活消费向营养型、质量型发展: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消费水平逐渐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大大降低,而用于改善学习条件,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开始上升,而传统的吃穿住用行等物质消费或生存型消费正逐步向有营养讲质量方面发展。

2.学习消费的比值将大幅度上升: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学习观念的变化,使广大学生日益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一件阶段性的事,而将伴随人的终身。特别是网络教育的开展给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用于继续学习的费用也将日益增大。

3.健康、健身消费增加,休闲及娱乐消费呈现多样:大学生日益重视健康消费,用于进行体育锻炼和购买 保健 品的支出也在逐步上升,健康消费将成为主要的消费内容;体育健身消费在校园中渐成时尚,“花钱出汗”不再被视为可笑的事,大学生对各种美容与健康产品的需求,已超越基本的 预防 疾病的需求,进入更高层次。

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大学生群体有着比其他年龄群体更为旺盛的需求,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看 电视 、进影剧院这样一些静止的休闲方式,而是追求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迪厅、游戏机,台球和保龄球将更为普及;蹦极、攀岩、速降、滑翔、漂流、潜水、探险、探幽这类刺激的活动,今后会吸引众多的青年大学生。

4.人际交往消费 成本 昂贵:在校大学生渴望理解,喜欢交友,用于请客吃饭的费用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信息消费的最大群体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网民年龄分布的高分值在20岁~30间岁,手机、电脑等产品由商务消费转向生活消费,大学生上网率的增长,个人电脑的畅销,也使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由实用至上转向感受为本。

5.模仿性的消费情结日趋明显:大学生消费有着强烈的模仿性特征,有着很深的“白领情结”:名牌服装着身,手提电脑随身,信息把握在手,创造未来人生。这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所羡慕、仿效的社会形象。一方面希望拥有舒适的物质生活,一方面希望拥有高雅的精神享受。他们有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消费的选择,他们注重讲求生活的品味和质量,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既有物质享受,又讲求精神生活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四、几点启示

1.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的特点和趋势,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提倡健康理性的消费,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2. 营销 企业应把握大学生注重个性、时尚性、模仿性的消费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运用不同的销售方式,满足不同大学生的需求,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也要肩负起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的社会责任。

篇(10)

“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其诚信程度近年来备受质疑。惠济贫困学子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步履艰难让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鲜见一斑。2007年8月,扬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达到17%,违约金额高达112万,工行总部停止与扬州市6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协议。大学生诚信缺失对高校和社会提出一个严峻地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指其经济失信行为,还包括在生活、学习中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过错的行为。高校一直在教育学生要做到“明礼诚信”,但触目所及的诚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考试替考、夹带、偷看等作弊在高校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且,作弊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作弊人数不断增加,形成特殊的小群体;二是出现了以赚钱为目的的“职业”,有组织、有分工、全程服务;三是作弊者的心态变得比较坦然,“麻木不仁”,孕育出畸形的作弊亚文化;四是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作弊工具现代化,运用手机、隐形耳麦等先进通讯工具传递答案等。

2、学术抄袭。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找别人的论文采取“浆糊加剪刀”、“鼠标加键盘”的方法,拼凑出来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就直接把别人的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当作作业,出现很多雷同的论文,毫无创新性。论文写作本来是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巩固所学课程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此种“创作”法使其意义尽失。

(二)经济活动方面诚信缺失

1、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以来,为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解决了在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来源,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将其“遗忘”得干干净净。2007年8月8日,福建省教育厅首次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涉及福建省16所高校共121人。大学生的贷款积极,还款拖沓,将一个非常好的惠济万千学子的工程推到尴尬的境地,甚至影响了学弟学妹的助学贷款。

2、恶意欠费。部分大学生向父母要了学费不交,用来买电脑、谈恋爱、旅游、炒股、甚至赌博,能拖就拖,能欠就欠,使学校苦不堪言。手机等欠费后长期不交,更有甚者在手机卡尚存几元钱时拨打一个长时间的长途电话,然后扔掉旧卡更换新卡,恶意逃欠;信用卡透支后,不到催缴从不还账。

(三)求职就业的诚信缺失

1、求职简历的“注水”。一般来说,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不少大学生为了竞争好的工作岗位,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在一些招聘会上甚至出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届有数位学生会主席的荒诞事情。

2、轻诺寡信,随意毁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协议,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相互选择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饥不择食”地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当发现条件较好的招聘单位时,就撕毁已有协议,另择高枝。使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四)与人交往诚信缺失

1、人际关系虚假。主要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人不真诚,势利眼。处处吹牛,夸大个人的能力;时时承诺,而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借物不归。

2、恋爱态度不严肃。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感情的把握缺乏正确的态度,缺少责任,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多角恋爱。恋爱不成,轻生、伤害对方。

3、网络欺骗。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的网络日益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大量资讯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诈骗、赌博等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特性,在网上信口开河虚假信息,发送电脑病毒,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带来了许多危害。从个人角度来说,没有养成诚信品质,不利于大学生成才;从他人角度来讲,损害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从学校角度来看,大学生诚信缺失有损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形象和信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透析

(一)传统诚信观念作用范围与当代社会特点脱节

在我国,传统农耕生活千百年的延续,导致社会生活圈相对集中,活动范围较为固定。大多局限于亲朋、族人、乡人等有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观念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使得人们为了友好相处和长期生存与发展,不敢贸然违背诚信道德原则。在熟人和亲属之间做人做事能够做到合情合理,诚实守信,不欺诈。但现在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人流、物流快速交汇和流通,我们所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诚信观面对转型中的社会显得苍白无力。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

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权力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搞行业不正之风等等,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产生诚信缺失。

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走私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教育乱收费、招生黑幕、注水文凭等,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三)社会运行经济利益至上

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负面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

(四)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但当前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为:

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

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多是通过灌输法;除去讨论法和实践法,没有发掘出更好的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诚信教育路径狭窄、诚信教育队伍乏力也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五)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修养和实践

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虽然主观上觉得诚信很重要,待人处事应该以诚信为本,但在实际行为上却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认为别人都这样,我也这样无所谓了。因而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些不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亦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在失控时的外在表现。

(六)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力、轻品德”的现象,家长对孩子的功课抓得很紧,却很少顾及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

此外,对中国家庭来说,宠爱是在教育子女上的一个通病。有的长辈怕后代吃亏,平时言传身教的,是如何损人利己、如何占便宜、如何去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因此导致其子女个性特别强,自私自利。这不能不说是失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有其相应的根源,对这些原因的深度透析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有效防范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方法和对策。诚信在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坚守诚信是每个人的最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大学生的言行准则。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扬城6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被叫停[EB/OL].省略/news/2007-08/07/content_887204.htm,2007-08-07.

2、晁霞.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12).

3、福建公布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EB/OL].省略/10026/10032/2007/8/9/10396893.shtml,2007-11-20.

篇(11)

随着社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女大学生的消费,已经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近些年来很多专家研究发现,很多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关注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对学生本人、家庭、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对西安高校1000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911份,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女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并指出指导女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一、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消费心理分析

1.女大学生个性消费心理是主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女大学生每学期的消费在3000元以下,每月的消费基本在600元以下,基本上还是比较节省的。在消费理念上,大约59%的女大学生选择能省则省、够花就行,但是,每个女大学生自身条件不同,个性心理存在差异,随着她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她们在消费过程中还是喜欢标新立异,希望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品位。她们往往喜好个性化的商品用以突出自我。她们愿意花多一点的时间用有限的金钱选择个性的商品突出自我。

2.消费心理的理性与感性并存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女大学生最主要关注的因素依次是产品实用性(4.01)、外观时尚(3.98)、品牌(3.95)。女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最注重的是产品的实用性,另外对于产品品牌与外观时尚与否要求较高。追求品牌也与著名品牌引领时尚和质量较高有很大关系。同时女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养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

3.消费心理呈现多样化发展

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她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看电视、上网、进影剧院这样一些静止的休闲方式,而是追求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领域,显现出新的发展势头。另外,女大学生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且自然风光是其首选。体育健身消费在大学中渐成时尚,羽毛球、健美操等运动健身项目日益受到青睐。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每月花费中有19.3%用于休闲娱乐,且休闲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

(二)消费行为分析

1.消费行为的从众与个性化矛盾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观、生活情趣选择商品和劳务,女大学生作为青春向上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更希望具有鲜明个性的生活方式,展现个性,表现自我,因此,逐渐形成了女大学生追求个性、时尚,突出自我的消费心理。女大学生在将个人的消费向时尚看齐的同时,也就是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向别人看齐,追求大众化的商品。这样,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尽显个性,又趋向一致的消费特点。

2.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

多样化的消费心理决定了女大学生多样化的消费行为,本次调查显示,98%的女大学生拥有手机,87.45%的女大学生拥有MP3/MP4,部分学生尤其是城镇女大学生还拥有电脑(47.34%),相机(21.89%),女大学生的知识丰富,对社会主流趋势的把握十分准确,以前一些简单的商品已经满足不了她们的需求。她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满足自己的需求。

3.女大学生个体之间消费存在明显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新生的花费远远低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花费。因为大一的学生彼此之间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基本上都是生活费用的花费。大二的学生会选择考证和旅游。大三的学生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更明显。大四学生的花费是最大的,他们面临着毕业,找工作、毕业论文的撰写、人际交往的频繁、旅游、形象花费比重大大上升,消费远远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4.形象消费比重上升

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大学生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尤其是女大学生,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美体保健用品、减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调查表明,女大学生购买化妆用品、饰品和运动健身的花费占到其月均花费的12.4%,这应该说是一个较高的比例。

二、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

一方面,女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她们的消费呈现多样化发展,如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KTV、跳舞、泡吧、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购买电脑等数码产品、网购、参加各种培训班等方面都是当代女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消费项目,而且她们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另一方面,她们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支持,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因而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二)存在一定的过度消费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女大学生有朋友往来,无论是生日请客还是有求于人请客,吃饭首选地点是饭馆,还有一些女生的化妆品的档次较高,这与还没有自立的学生身份是不太相称的;部分男生女生交往费用比较高,尽管交往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产生过大的费用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些女大学生为了“脸面”,送礼物时也是一些奢侈品,如手表、手链等,她们认为这样才不会太寒酸,才体面。过度消费问题是现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三)自主学习费用比重下降

从调查数据看,71%的女大学生一个学期用于学习上的支出少于500元,平均每月还不足100元。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少学校、机构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相关的培训与考证,这些培训与考证是需要一定费用的,如果女大学生比较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那么每月不足100元的学习支出显然不足。

(四)女大学生攀比与炫耀心理同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购买产品的目的是因为别人买了而自己没有才会购买,表现出更多的攀比和炫耀心理。在攀比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更多地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如舍友、同学、老师甚至是一些明星的影响。在炫耀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不仅注重购买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注重购买商品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以期显示自身的独特性、优越性,其目的是建立自信心,唤起个人优越感,肯定自我和表现自我。

三、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克服攀比等不良消费心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女大学生之间的消费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家庭情况不同等原因造成的。在以依靠父母的大学生涯里,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与人沟通等方式遏制膨胀的攀比心理,并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地定位。

(二)重视家庭对当代女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女大学生出现不良消费的情况,原因之一就在于承受亲情过分的娇纵。要解决女大学生高消费问题,就必须改变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现在许多家庭完全被动提供“资助”,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子女不健康消费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要首先改变对子女的态度,满足需要但不超出原则,把子女的爱局限在合理的范围内;其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给子女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再次,父母应时时关注子女在校情况,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一旦发现有不良倾向,便及时予以制止。在女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对女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形式。此外,还应对女大学生进行消费观的教育。对女大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显得更重要,意义更深远。社会应积极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女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受媒体的影响最明显。大众媒体应对健康的信息进行大力宣传,为女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消费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荣晓华.消费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报,2007,(4).

[3]李妍.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及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8,(5).

[4]李晓桃.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研究[J].金融经济,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