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认知心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6 18:38: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认知心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认知心理论文

篇(1)

企业目标的实现需要基于人的行为,而人的积极性推动着行为,因此,调动积极性的最佳方式便是激励。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通过激励机制让企业充满活力,通过激励机制让员工紧紧围绕在以实现企业目标这一最终任务周围,从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激励机制的建立既可以满足一般员工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奖励满足特殊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为企业奠定基础,逐步发挥出人才的作用,从而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二)激励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生产要素的效用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人的因素,它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企业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劳动对象以及劳动手段,其中,人是最根本的、最活跃的要素,其他因素只有同“人”这一生产要素相结合,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而发挥各自的效用。缺乏人的积极性,或者积极性不高,再好的原料、再好的技术和装备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三)激励有利于员工工作效率及业绩的提高

古今中外,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管理学家们都十分重视人的积极性。有效的激励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革新精神与创造性,提高员工的努力程度,由此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企业取得更好的业绩。

(四)激励能够提高员工的素质

企业可以采取措施进行员工激励,对于不思进取的员工给予适当的批评,对于坚持学习业务知识的员工给予表扬,并从待遇、福利、晋升等方面进行区别。通过这些举措,能够促进员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二、中国电信人力资源管理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电信的各级企业都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包括引人、用人和留人的各个环节。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企业内容因实施统一的激励约束制度,实施过程中缺乏弹性;或者主要以物质激励作为激励手段,忽略了员工需求的多样性。当前,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人们的需求无法完全依靠单调的激励手段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激励机制方面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管理者对激励机制的重视不够

公司的管理者关心的重点会出现偏重于企业的盈利问题。当然,这是一个企业的核心问题,但是,是谁创造了效益?是谁在推动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人,是人才。许多管理者舍本逐末,只看重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其中的过程,如何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如何留住人才、发掘人才,也就是激励员工不断上进的过程。因此企业拥有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激发员工工作激情,产生竞争力,提升公司源动力的基础也是重点所在。

(二)激励措施的单一

无差别化,缺乏有效的个体激励机制激励方式有许多种,物质奖励只属于激励机制中的一种,也是管理者常用的激励手段之一。管理者通常针对在工作某些阶段有突出贡献或是在年终时对各部门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奖金奖励的方式成为管理者普遍采用的手段,这种方式简单实用,也受员工的欢迎。但是,单纯的物质奖励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研究表明,员工在工作中的需求即激励需求是根据其努力程度和公司发展而不断升华而变化的。首先,员工进入公司工作,满足的是其生理需求,他们需要生活,所以必须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及家人。接下来,他们希望企业有一个安全稳定的氛围,能让他们踏实的继续工作下去。这是员工初级阶段的需求,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可以用普通的物质奖励,奖金等方式来满足激励员工的需求。其次,员工们在有稳定收入及适当奖励的同时,他们不断努力工作希望在公司找到一种归属感和尊重,这是员工中级阶段的需求,也就是说在此阶段的员工通过努力之后希望得到的是管理者、企业上下员工的尊敬及表扬,这是心理层次的激励需求,员工这一层次的需求是无法用简单的物质奖励所能达到的。最后,当一个员工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一定的知识文凭,他就会产生更高层的需求,这一层次的员工需要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希望自己的能力得以体现,希望进入公司更高层将自己的思想与理解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之中,这也就是最高阶段的员工需求。在此阶段用物质奖励及普通表扬已经无法对该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很多情况下,如果一个管理者无法正确做出判断,此类型的员工会选择离开企业,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的关键所在。

(三)激励机制缺乏明确的管理制度

许多电信分公司虽然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但他们对激励机制的管理与解释,偶尔会出现按事件的处置结果是否符合或超出管理者的预期来决定,从而根据管理者下达的命令进行适当的奖励。当然此类型奖励一般也没有奖励标准,普遍也采取奖金或其他物质奖励为主。虽然,这样奖励的奖励方式相对灵活,但如果没有制度对其奖励的内容、标准以及奖励等级进行界定,就会在员工之间产生不公平的现象。如,由于奖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管理者对某位员工的业绩表现做出了有偏差的判断,但在实际工作中此类员工并没有做出最优秀最突出的贡献,只是参与了部分工作,但因为管理者偏差的判断导致最终不公平的的激励效果,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企业内部的不团结,久而久之员工的积极性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四)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沟通,缺少快速的反馈渠道

偶尔有分公司往往只重视命令的传达,而忽略了反馈的过程。绩效考核是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同时也是基础环节,绩效考核的最终结果,影响到员工最后所获得的奖励多少,是否符合奖励标准等。绩效考核虽然是评判个人奖励标准及工作状态的工具,但是,很多企业往往忽略了其中的反馈性原则。部分企业主管人员没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而且对考核缺乏持续性,不能正确对待每一个员工所反映的问题,使得反馈质量难以保证,考核通常是自上而下的进行,但是考核是否公正、是否符合标准,最终考核意见是否符合民意,是一个管理者有义务和责任去了解去跟进的。企业内部一旦向上反映问题的通道不畅通,那么绩效考核中所发现的问题就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也就无法达到,使得绩效考核不能正常激励员工,反而制约公司内部凝聚力的形成。

三、针对企业激励机制的改进提出几点意见及建议

(一)管理者首先要意识到激励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对激励机制的成败至关重要。一是管理者要做到自身廉洁;二是管理者应该公平公正;三是在企业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尊重并支持下属,与员工保持沟通,及时表扬员工所做出的成绩,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四是榜样效应,即企业管理者通过展示自己的职业素养、管理艺术、工作技巧、办事能力等方面,树立起下属对自己的尊敬,由此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者要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交流,促使企业文化能够真正渗透到每位员工心中,促使员工在工作中得到物质及心理的满足,并获得价值体现。此外,激励机制也应同时应用于管理者,国家出台对管理者的年薪制就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家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实行差别化原则,针对员工的个体差异进行激励

通常来讲,激励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激励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报酬福利、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人际关系、领导行为、个人发展等。对于不同企业来说,不同因素产生的影响也不同,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类型及特点制定具体的激励制度,制定时还要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例如,在职务方面,一般员工和管理人员之间有着不同的需求;从文化层次来看,拥有较高学历的人往往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表现为精神层面的要求,因为他们相较于学历较低的员工,在基本需求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会更加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性别方面,男性一般更加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来说,20~30岁之间的员工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更高,因为他们的自主意识相对更强,这部分人群更容易跳槽,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相对比较稳定,因为这部分人群会因为家庭等原因更容易安于现状。因此,企业要基于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制定激励机制,这样才获得最大的激励效果。

(三)制定公平的、精确的激励机制

在激励制度制定及执行的过程中,企业应首先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应在充分征求员工意见之后,制定出一套为员工普遍认可的制度,并将这项制度公布于众,并长期坚持执行;其次,激励制度应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将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原动力,从而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最后,在激励制度中还要体现科学性,尽可能地细化工作,企业必须系统地搜集、分析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加强反馈通道的管理,全面了解工作的质量及员工的需求,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篇(2)

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病患100例,随机地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1.5±2.3)岁;高血压12例,冠心病16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心力衰竭10例。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0.8±2.5)岁;高血压13例,冠心病15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心力衰竭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症类型等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0.05有可比性。

1.2人性化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基本常规护理法,操作相对简单,主要包含药物变更,维持病房卫生整洁有序,物品整齐摆放等。观察组行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8±2.5)岁,大都为老年群体,不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均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老年患者前往医院就诊,极易出现更复杂的精神反应,产生抑郁、焦虑及高度紧张等消极情绪,严重时脾气易怒,极可能发生患者顶撞医护人员的事情。鉴于老年患者对入院治疗较为排斥,护士要始终以温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每位患者,与其主动交谈,尽早了解患者病情进展状况及主治医师的治疗方案,弄清患者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护理或治疗中的每个问题,使患者逐步驱散疾病所带来的心理阴霾,端正患者的心态,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

1.2.2营造人性化的住院环境

对于心内科患者而言,良好的住院环境会加速病症治愈及康复的进程。医院方及护士要千方百计搞好病房内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更新,同时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护士每日定点彻底打扫卫生,做到病房内一尘不染,保持室内外通风及空气畅通,完成室内的灭虫及消毒任务,为患者创设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

1.2.3药物护理

心内科患者多数为老年人,记忆力每况愈下,常会发生错服或漏服药物的问题。为此,护士要严加管理患者的用药,对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要做好相应的服药监督及服药护理工作。例如,服用降压药物易造成性低血压,则要提醒患者起床及变换时动作要轻柔;服用催眠类药物会造成头晕或精神不振等症,护士就需让患者卧床休养,切忌运动。另外,护士要依照每位患者排便的时间特点,科学安排泻药的服用时间,避开夜晚排便,防范患者晚间病情突变。

1.2.4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是人性化护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减少或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护士态度要随和,语气要柔和,话语要平和,所选用的时机还要恰当,以尽快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与患者将心比心,提供更优质的人文关怀,使护患融洽相处。

1.3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护理满意度的指标包含: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通过(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并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人性化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7.5±2.3)d,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9.9±2.1)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P<0.05)。对护理的满意度:对照组中,非常满意11例(22.0%),满意28例(56.0%),不满意11例(22.0%),护理满意度为78.0%;观察组患者中,非常满意18例(36.0%),满意31例(62.0%),不满意1例(2.0%),护理满意度为98.0%。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篇(3)

采用自制的自陈式调查问卷对抽样人群进行调查。问卷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形式,共发放137份,回收137份,其中有效问卷135份,有效率98.5%。所有问卷均由调查对象本人自行完成。问卷经课题组专家多次讨论研究后,确定了分别针对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三种问卷,其中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问卷13个题目,教师问卷8个题目,学生问卷10个题目。三种问卷共同内容包括:军队心理医生的职能和重要性;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需求程度;应开设的重要专业课程和临床知识的需求程度;军事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求及培养方式等问题。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问卷还包括军队心理医生和地方心理医生的区别;部队已开展的和亟待开展的心理工作等;教师问卷还包括开展理论课和实践技能培训的有效方法;对考核评估方式的建议等;学生问卷还包括喜欢的教学方式等。

1.2统计学方法

问卷回收后,在课题组专家指导下,分析总结每个调查对象的观点,然后统计持有相同观点的构成比,用百分率描述主要观点,反复讨论,最后总结出结论和建议。

2结果

2.1军队心理卫生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显示

81.3%教员,56.5%的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认为,心理医生在部队非常重要,但目前数量极少,多数是临床医生兼职,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首先应加强军队心理医生队伍建设。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中,47.8%的人员表示所在部队已建立心理咨询室,13.0%的人员表示,所在部队从未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心理卫生工作,62.2%的人员认为,部队亟待为基层官兵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

2.2军队心理学人才培养理念应突出军事、政治和人文素养调查显示

52.2%的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认为,军队心理医生在服务对象、工作环境、工作目标等方面与地方心理医生存在显著差异。军队心理医生在部队工作,服务于官兵,工作目标是提升战斗力,而地方心理医生在地方医院、诊所或咨询室工作,服务于老百姓,工作目标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军队心理医生具有特殊性,其培养理念应突出军事和政治教育。50.0%的官兵认为,作为新型军事人才,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

2.3教学内容应重视

心理学专业课程和基本临床知识85.9%调查对象认为,军队心理学人才培养应重视心理学专业课程学习,特别是普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83.7%的认为还应掌握基本临床医学知识,以便处理基层官兵常见疾病。

2.4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应重点突出

实践特色63.0%的官兵认为,军队心理医生更应注重实践能力。因为基层工作繁忙,任务繁杂,科研需求少,相比而言,更需要与部队结合紧密的实践应用能力。74.0%的学生认为,医学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应增加实践学时,多走出校园,进入学校、医院、社会参加实践;75.0%的教师认为,应把实践能力作为学员考核标准的重要指标;50.0%的教师认为应以培养学员实践能力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

2.5考核评估方式应向多样化

发展调查显示,75.0%的教师认为应把综合实践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而且要占一半以上的比重,建议结合操作、实际问题处理、论文答辩等形式采用多样化、个性化、客观化的考核方式。

3讨论及建议

3.1全面提升以心理医生队伍建设

为牵引的军队心理卫生工作文献报道,近年来军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日益繁重,官兵执勤处突维稳压力逐渐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加强军队心理卫生工作,是新形势下军队发展与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是军队卫生服务保障的延伸和拓展。故应采取多样化手段加强军队心理医生培养。第一,教育训练部门应多方调研,认真研讨,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纳入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和部队基层医生强化师资力量,确保培养质量。第三,在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由负责导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四,定期选派基层部队心理骨干参加国内国际高水平心理培训,不断提高心理服务能力和心理工作素养,从而带动军队心理卫生工作全面发展。

3.2培养模式应

采取院校-部队-医院联合方式院校应与部队及相关医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建成定点培训基地。可以和部队卫生处、医院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签订合作意向,建立和扩大心理专业学生培训基地。经常组织学员进医院、下部队学习实践,邀请临床心理医生或部队基层心理工作者进入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缩短院校教学与部队实际需求的距离,实现教学力量优势互补,使教学与科研成果更加贴近部队需求,实现院校与部队的共赢,从而强化军事、政治教育及实践教学理念。

3.3在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医生的实践能力在基层部队更为重要。目前,多数院校心理学专业课程实践课时较少,不利于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建议,学校应采取以实践为牵引的多形式的教学方法,科学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建立合理的长期规划。如在理论教学中,增加临床见习、咨询中心学习等机会和时数;在临床实习中延长神经内科、心理行为训练中心等专业相关科室的实习时间。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法,培养部队急需的实用型心理学人才。

3.4多途径开展军事、政治和人文素质培养良好的军事素质修养

是军队心理服务专业人才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要保证。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形成军事训练和下部队锻炼的常态化机制。第二,加强“四个结合”,创新军事素质教育模式,即平时与战时结合,以加强战备为重点,改革教学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强化实践为重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军事与专业结合,将军事素质训练融入专业教学中;院校与部队结合,加大与部队的合训力度,努力探索基地化训练新路子。人文素质培养对学员更好融入社会、服务官兵、认识和理解自身价值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可邀请军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座,提高学员理想、信念的层次和道德水准;其次,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理念,在医院和部队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把人文素养融入其中;第三,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人文书籍在图书馆中所占比例,鼓励学员多读人文类书籍。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政治教育,提高学生为国为军服务意识。

篇(4)

播音主持人的第二种心理能力,是理解力。在心理学中,所谓“理解”,指的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2]理解又分为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两种:直接理解是没有中介思维参与、由个体通过目前的亲身经验而实现的理解;间接理解则是借助前人经验或个体过去的经验,通过系列化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中介思维而实现的理解。播音主持人对于自己所主持的节目的各个要素,包括思想内容的题材、主题、形象、事件与艺术形式的体裁、结构、语言、手法,以及情感、风格等等,都必须有全面正确的理解,然后才能很好地完成主持任务。否则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也就是说,主持人自己弄明白,受众才能够明白;主持人自己有感悟,受众才能有感悟。我们曾看到许多播音主持人由于对自己所主持的节目缺乏必要的理解,结果使所主持的节目出现十分尴尬的局面,甚至弄出许多笑话。前些年央视有一位颇为走红的美女主持,主持足球节目,由于她对足球缺少必要的理解,结果不知所云,甚至说出许多外行话,受到广大受众的吐槽。这一教训,我们应当牢牢记取。要提高自己的理解力,播音主持人就必须刻苦学习,广收博采,尽量做到“万事通”。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式各样的节目,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对于临时主持比较生疏的节目,则必须利用一切时间做好功课,以确保自己所主持的节目顺利、漂亮。

篇(5)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与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人力资源被看成是“第一资源”,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开发人力资源,增加社会人力资源现实存量,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是西部地区一致的呼声和目标,我国西部地区,尽管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处于比较初浅的状况,这种状况不利于西部地区未来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核心差距是人力资源的差距。因此,加强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和艰巨任务。

一、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坚持人才适用原则

目前,西部地区在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大学本科以上人员所占比例仍显偏低;二是大学本科以上人员专业结构有待改善,许多岗位都要求大学及以上学历。三是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因受录用制度和机制的限制而得不到使用,流动在社会上的一些人才又找不到合适的专业岗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改革的力度,积极推行竞争上岗,逐步实现干部能上能下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增强透明度;改进和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客观公正、全面真实地考核和评价干部;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使干部交流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套高效灵活的用人机制。第一,实行科学的人员和职位分类管理。可以借鉴国外的通行做法,单位人员统一划分为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辅助人员三类。在对人员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每一类人员的职位进行科学划分,编制职位说明书,对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进行科学定位。第二,建立高效灵活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人员录用、任免、考核、交流、奖惩、培训、辞职辞退以及退休等制度。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和竞争上岗。第三,建立和完善工资分配和福利、奖励制度。第四,积极开发和合理配置好各种层次的人才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要迎接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和用人机制,一是坚持选聘人才与当地适用相结合的原则,西部选聘人才需要坚持适用的原则,要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做合适工作,不一定引进的都是高精尖人才。因为顶尖级的人才往往讲究环境影响与能力的发挥,也容易抱怨职务、待遇制约其智慧的充分发挥,因而更倾向于跳槽,“离家出走”的概率较高,而且由此造成企业人力资本的上升。相比之下,中等专业的人才没有一流人才的傲气,比较容易满足,一般会重视提升机会,服从安排并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招聘中等人才的成本相对低一些,更容易留住人,这个原则,对于条件差、资金少的西部来说是比较适用的。二是坚持和加快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是党和国家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骨干力量,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西部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快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要强化实践环节,要选派干部到基层锻炼,让他们在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汲取营养,增长才干。要选派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让他们直观地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办法,开阔思路,开拓视野,帮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政府要完善民族地区干部培训制度,为民族地区的大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民族干部人才资源。

二、以市场为需求为导向,建立科学、规范、灵活、高效的选人用人机制

一是要建立西部区域人才市场,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西部区域人才市场的发展。人才市场的发展过程一直都是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新建高起点的符合国际人才交流需要的现代化市场设施更需要政府的支持。要制定市场建设规划,建立市场服务场所,建设工作人员队伍。用功能来构建市场,人才市场应具有实现人才流动和人才社会化管理的服务功能。建立西部区域人才市场,其意义在于稳定和吸引人才,为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西部区域人才市场要成为“功能完善、机制健全、法规配套、指导及时、服务周到”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及中东地区,与国内各大人才市场结成网络,与国际人才市场接轨,使之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人才集散地和人才信息中心。二是要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和法规。完善技术市场和知识产权市场,让创新成果和技术专利尽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加快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改革,为知识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或资本支持,鼓励专家、教授、科研人员自己创办公司,进行创业活动。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维护群体的合法权益。由于我国人才流动缺乏法律的保障和规范,所以,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来规范不合理的人才流动,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维护人才安全。

三、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产业结构中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是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同时也是提高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相对落后根源在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城市化水平相对偏低。加速城市化进程,需要调整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①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劳动密集型、较高附加值和较高商品率的农业。这可以充分发挥草原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如反季节蔬菜、绿色食品等)、肉类加工业(如便于运输的干性食品肉干等)、奶制业等以加快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②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逐步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具体来说,优先发展环保产业、信息产业;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经济资源开发天然气、稀有金属及矿产资源;发展第三产业及新型矿业包括特色旅游业、医疗卫生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家政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广播影视业等。调整人力资源行业结构、职业结构主要可以依靠两种手段:①政府行政手段。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本扶植,为弱势或起步产业提供优惠政策,采用行政命令手段改善现有人力资源结构,培养和训练某些重点产业的人力资源,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发展。②市场调节手段。某些新产业及朝阳产业收人水平较高,市场发展前景较优,在此行业人力资源的市场价值也相应提高,从而诱导这种类型人力资源数量增加,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源的产业结构。

四、盘活本地人才,引进外来人才和智力

一是要识别本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与前沿地区相比,西部人才也有不少优势。许多在此不被识别的人到了外地反而脱颖而出,西部人才不少,关键在于发现当地人才,合理配置人才让其有用武之地。德才突出的人才应集中放在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要害岗位,从整体上解决关键问题的绝对优势。此外建立开放式的人才管理机制,变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运用市场机制尽可能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人事相宜、各得其所。二是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区外人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人才的缺口还是相当大的,短期内想完全内部培养显然是不现实的,这需要西部地区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来吸进人才。在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大趋势下,国家在西部这个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兴办大型骨干项目,正是给进入的外来人才提供展示舞台。他们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西部地区本身应发展优势产业,将优势项目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吸引人才的载体,吸引外地人才为我所用。当前,西部地区引进外来人才,应当根据本地区人才现状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重点引进优秀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引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人才;引进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重大工程、新兴产业、紧缺专业的急需人才,以获得较高的人才效益。三是智力引进与人才引进相辅相成。要求西部地区用高薪、优厚的待遇吸引大量的外来人才目前资金尚缺乏,但西部以资源优势来引进智力却是一条途径。这是一种全新的“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思路。引进智力打破了户籍管理制度、所有制关系对人才的束缚,打破了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拓宽了人才与智力的交流渠道。它采取借调、聘用、兼职等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不迁户口的形式,吸引急需人才定期不定期到西部工作,鼓励他们以项目合作、远程咨询、技术入股或承租、领办企业等方式在西部地区施展才智。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人才与资源等生产资料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优化组合,既有利于发展西部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实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整合的价值。

五、优化环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一是要做好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工作。要用待遇、用感情留人,稳定、留住和用好用活现有的优秀人才和关键人才,大胆启用年轻人才,委派他们在关键岗位承担责任,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有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进一步帮助他们提高知识、技能和能力,以不断适应工作的需要。二是要努力营造德才并重的良好的用人风气,衡量人才,需看人才的本质和主流,不要求全责备。要重视那些既有知识,又懂业务,能胜任本职工作,又有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较好的道德情操的人才,形成一套优胜劣汰、奖惩分明、监督有力的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培养健康的人格。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实质上是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是扩大向员工提供可能性的过程。通过教育和培训就可以使员工获取拥有体面生活所需的资源,提供表现自己创造性的机会,这不但有利于员工健全人格的培养,而且对其生活品质的提高有一定的贡献。三是要调和员工的信念和价值观,以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改变的,为使员工能够接受新的观念,就须通过培训为其灌输新知识、新观念,以此来调和或改变其价值观,以帮助员工改善其工作态度并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让职工通过竞争上岗,充分发挥主动性,使绝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都处在被激活的状态。四是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水平。组织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或培训使组织内部各部门管理人员充分获取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及技能,赋予其积极发展的动机,以提高各单位或部门的管理水平,促进并维持好事业的不断发展。五是提倡平等沟通。平等沟通能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将矛盾消灭在萌芽中,达到稳定员工的目的。领导要通过主动平等沟通将个人魅力与团队整体融合,创造一个和谐的凝聚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树安:《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市场导向和政府行为》,《经济问题探索》2005(7);

篇(6)

二、创新制度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人事档案在职能上,要以确立服务机制为主要原则,人事档案的记录内容要以单位管理为出发点,不仅要具备个人的自然信息,也要具备相关的工作信息,这就要求人事档案的管理要符合市场流动人才的使用、管理和流动。

2.人事档案的内容要具备一定的完整性,档案记录的内容一定要做到详实和准确,因此,新型的人事档案记录的内容,一定要完整、全面和丰富,能够真实的反应一个人真实的精神面貌,从而,为社会提供一个准确的档案存档。

3.人事档案管理一定要实现通用的原则,实现通用的人事档案,首先,就是要确保人事档案的标准化,这种标准化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地方人事档案的编制规则进行。其次,就是要实现人事档案的规范化,就是要保证档案的内容要实行统一规范,最后,就是要求人事档案的制定还要符合网络化的要求,从而便于人事档案的流通。

三、变革人事档案管理的模式

1.美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制度与模式。在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和制度中,不同的国家,由于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同,其档案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不同,本文以美国人事档案管理的特色进行分析,以此探究符合我国的管理模式。在美国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公立系统,一种是私立系统,在公立系统中,人事档案的管理是由人事部门和档案管理机构相互配合进行的,这种紧密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便于人事的调动和流动。在私利系统中,其管理的特点是进行“人档分离”,这种管理将就职人员与退休离职人员的档案进行分开管理,就职人员的档案有就职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保管,离职和退休人员的档案则由另例的其他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此外,在美国档案管理机构中,还存在着一个较为权威的机构,就是社会保障署所建立的社会保险号和人事档案记录表。这些保险号和档案记录表成为了美国公民的另一种身份的象征,通过保险号,很容易查看人员是否存在一些违法和违纪的行为,因此,这种档案形式,成为了很多企业用人审核的标准和依据。

2.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模式。由于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不足,本文建议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档案管理模式,建立一个社会化、开放式的人事档案管理新模式。实现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社会化,就是要强化建立具有社会性质的档案管理机构,从而解决一些人员档案无法保管的问题,在原来很多企业和机构都是保管自身单位人员的档案,这就造成其他一些待业者和退休人员的档案无人保管,建立社会档案管理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会解决这种矛盾。同时,实现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开放性,就必须要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式管理人事档案,同时,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实现人事档案的网络化共享,积极的促进人事档案网络管理的形成,这样可以从传统单一的人事档案管理手段中,解脱出来,实现一个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篇(7)

新时期,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凸显出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类文科职业资格考试对文科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各类文科职业资格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强化对考生理论分析运用能力的检测,注重对考生基本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察。另一方面,高校文科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文科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科毕业生进入社会,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每一所大学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我国高校生源日趋萎缩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出“有特色、高水平”的文科学生是事关每一所大学文科教育生死的重大的问题。可以说,关注文科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文科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

二、文科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之现状

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已经开始关注文科生的能力培养问题,也作出了相应的改革。目前的改革主要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展开的。其中,课程设置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加大实习的比例;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

这些做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其效果有限。其原因在于:第一,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有限。实习对于暴露学生综合能力的缺陷有好处,却不是一个系统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因为在实习中,真实的问题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综合能力来加以解决,可是此时学生尚不具备这种能力,谈何提高。如果学校和实习单位疏于管理,实习的效果更会大打折扣。第二,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也有限。案例教学法能使课程的讲授更为生动和活泼、更有吸引力,学生也有更强的参与性,但是这种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学的生动性,而不是答案的开放性。学生们在经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讨论后,更希望得到的是案例的最终结果和教师的意见。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或编撰一些案例,这些案例的事实要么是经过过滤的、要么是刻意编排的,其目的是要告诉答案就是这样的。这种经过编排和过滤的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效果有限,还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总而言之,文科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依旧是一个处于探索中的艰难命题。

三、文科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之目标

研究和探索文科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明确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就文科而言,其目标就是培养出“有特色、高水平”的文科人才,特别是“有特色、高水平”的本科文科人才。创新型文科人才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体。其中,“有特色”主要体现为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而“高水平”则主要体现为较强的综合能力。

四、文科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之方法

文科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方法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引入研究性学习,改革本科教学方法,通过激活起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内驱力,达到全面提高文科本科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推进研究性学习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依据性别和能力等各要素,设立灵活多样的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设置合理的学习小组。采用合理编组的方法非常重要。只有以保证小组间水平均衡,使小组具有同等的竞争力。才能起到兵帮兵、兵教兵、兵带兵、兵赶兵的教学局面。

2.依据课程需要,合理设计小组学习的比重。研究性学习的比重必须合理设计。简单的内容没有必要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否则是对课堂内宝贵时间的无谓浪费,可以改用分散的方式,安排学生个体课前准备后上讲台讲解。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把小组学习的内容定在关键处、重点处、难点处。就课程设置而言,要保证每学期至少有一门课程以研究性学习方法为主导教学方法。这既保证了综合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也给其他教师的教学施加必要的压力,形成良性的示范效应。

篇(8)

第二,外语学习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显学习。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内隐与外显学习。所谓内隐学习就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个体知识与环境信息相关程度较高而发生的无意识学习行为,它一般不需要学习者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与认知,学习结果会自动存储在学习者的学习体系中。换句话说,内隐学习是一种自动的学习过程。而外显学习则是需要经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并需要个体付出努力的学习过程,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语学习就是一种外显学习,它会受到学习者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与制约,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外语学习与其文化联系不紧密。语言与文化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语言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那么,对于母语的学习,由于学习者本身处于有利的文化环境中,因此,学习起来就显得较为简单。但是,外语学习过程就不一样了,它是发生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与外语文化环境是大不相同的,这就加大了外语学习的难度。

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外语教学策略

第一,重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只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语言应用实践,忽略了语言习得过程的循序渐进性,从而使外语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因此,我们要在外语教学中,处理好语言材料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处理好外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听和读属于输入性的,说和写属于输出性的。那么,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尤其是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在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语言输入的量大大多于输出量。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素材,为他们营造一些特定的语境来对他们进行听力训练,然后再对他们进行语言输入之后的语言输出训练。比如,让他们根据语言材料进行模仿、朗读和背诵等。这种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应该是一个反复刺激和不断加深的巩固过程,外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形式、高密度、高效率的教学模式。

第二,重视学生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语言单位经过了学生的长期学习和使用之后,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动化的认知模式,这些语言单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反应模式。比如,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横向的连锁反应模式等。那么,外语教师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充分意识到外语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快更准地感知到外语词汇的搭配关系,并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和习得外语词汇。外语学习中的自动信息加工模式是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需要学习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进行。外语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很多的语言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自动反应的程度,进而形成一定的认知模式结构,并长期存储在记忆当中。

篇(9)

二、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对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

访谈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亟待发展,而且中学生本省也有提高心理素质的需求,所以研究二拟采用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在人际交往中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性。为了防止学生的期望效应,采用班级整体辅导的方法,首先在高一高二随机抽取四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4-18岁之间。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包括高一高二各一个班,分别为46人和52人;对照组包括高一高二各一个班,分别为51人和53人。男生113人,女生89人。研究时间从2013年3月到2013年7月。为了防止测量对后期实验的干扰,研究二采用了不同类型的量表施测。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包含207个题目,包含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具体化为22个因素。16项人格因素问卷,由卡特尔根据人格特质说,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编制而成。研究采用前后测实验设计,同时使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团体辅导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量,之后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后测。(表一)首先对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前测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认知、个性和适应性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再次对实验组对照组的16PF前测分析,结果发现除敏感性上有差异外,其他人格因素的差异都不显著。团体辅导能够使中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而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下降,经过实验处理的学生变得更善于处理学习和人际问题,身心发展更加健康。冯正直、张大均的研究认为心理素质包含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认知是心理素质结构的基础,个性是心理素质结构的核心,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结构的表现。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实验前还是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认知结构差异都不显著;在个性和适应性上前测差异不显著,但实验增量的差异显著。这表明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对中学生提高还是个性发展和适应性能力增强上。另外我们还使用16PF探讨了中学生经过团体辅导后人格的变化,结果发现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和有恒性上有显著增加,幻想性和忧虑性显著下降。表明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后,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做事风格更加沉稳。与心理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却减少,在人际交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篇(10)

(二)用人制度僵化目前,我国高校基本都是在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背景下进行人事管理,其内部人事管理体制缺乏改革力度,改革不彻底,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事实上,高校教职工和学校之间为用人终身制,许多教职工进了单位评了职称后就满于现状,越来越不重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另外,还存在事业单位职工能进不能出、职称评定上的论资排辈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职工不能充分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逐渐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在工作上缺乏开拓和创新精神,对提高高校的管理质量和效率产生了严重影响。

二、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管理理念制度创新创建新型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一是要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将传统以事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注重高校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合理调整学校的人力,优化人力资源的整体结构,同时将人的管理作为核心内容,做到用人所长,让每位教职工都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工作,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二是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往往以经验管理去进行人事管理工作,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性,没有能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性的管理制度。因而,创新高效管理制度必须根据人事管理内在的规律,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改善管理手段和方式,促进管理手段的科学化水平,并通过对人员聘任、考核、奖惩的科学管理,使人员的配置更加合理,从而建立适合人才发展的用人环境。

(二)用人制度创新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要求,促进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高校需要创新用人制度,改变传统的用人终身制,转变为聘用合同制。具体的来说,首先,高校应依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各种类型的人才,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积极引进人才,适应高校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其次,在人才的任聘上,必须以“按需设岗、公平竞争、择优聘任”为前提,即依据高校的需要设立工作岗位,经过公平、公开的竞争,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将最合适的优秀人才安排到对应的岗位上去,然后签订聘用合同,保证教职工和学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将教职工的个人利益和学校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教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三)考核制度创新高校考评体系是否有效关系着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近年来,由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教职工的考核评价应与现代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并结合现代教学的特点,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按照教育教学的工作规律,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考核,使考核更加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在考核中根据各类教职人员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建立不同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增强考核评价的透明度,使广大教职工都参与到考核中来,让考核评价更加公平、公开和公正,从而逐步建立一种有利于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适于优秀人才成长的环境。

篇(11)

2不同心理健康状况单身赴任职工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单身赴任职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和应付方式的线性相关分析单身赴任职工SCL-90得分与社会支持量表中支持总分和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而主观支持因子分与SCL-90中除躯体化、强迫外的所有因子呈负相关。应付方式中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均与SCL-90的大多因子正相关。而解决问题、求助因子与SCL-90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呈负相关(见表3)。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