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工程技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前言:建筑工程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发展部分之一,其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1]。建筑工程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的工程,需要施工者和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
一、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一)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社会,人们对建设的功能和样式要求比较简单,仅仅将建筑物看作是休息和抵御野兽侵袭的地方。因此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比较低,样式和技术呈现单一化的趋势。建筑材料也比较简单,建筑材料主要为石料和木材等[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社会经济的需要和人炸性增长的需要,传统的木质和石料制成的建筑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建筑工程技术逐渐向砖木混合的技术方向发展,甚至出现了早期的混凝土技术。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建筑工程技术水平的要求较低,建筑施工作业主要由专门的工人完成。砖瓦以及水泥等材料可以满足建筑的基本要求,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坚固性,减损毁率并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周期。但是,使用新技术的代价是对环境造成破坏,破坏了生态平衡。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在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建设,这种建筑方式兴起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水平不够。
(二)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随着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作用和技术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当代的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居住的要求,也可以满足人们娱乐的需求,具有节能、环保和舒适性高等优点。与采用传统技术建设的建筑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目前,人们对建筑技术的发展呈现了多元化和生态化的趋势,智能建筑技术的使用,极大丰富了人们技术水平。
例如,绿色建筑已经成为目前新式建筑的主流,通过多种节约能源的技术,可以尽量减少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率,维护生态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节约资源,可以尽量避免建筑物在施工、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促进人类和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使环境保护达到建筑、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建筑工程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也随着新式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而逐渐成为高端建筑的主流。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中来,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达到人机交互,促进人与建筑的互相沟通。提高住宅中的安全系统、电力系统和通讯系统的技术含金量,来为用户创造一个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使得建筑物的管理逐渐迈向自动化。
二、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更为精细化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也更为精细化。对施工各个环节都可以实现全面掌握,任何一个设备的安装、调试和使用环节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例如,在钢结构的施工方面,工程质量控制能力逐渐提高。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工程质量监控吊装技术在鸟巢等大型工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促进了建筑物的外观、内部和实用的精细化。尤其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多钓点分散载荷吊装技术,使结构的质量控制更上了一个层次。
(二)数字信息化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安装过程中也逐渐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物的安装过程进行监控和模拟,及时发现建筑物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监督和监察,保证建筑安装工程的质量可以达到标准。此外,可以利用动态模拟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使得建筑工程技术朝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三、建筑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除了建筑工程技术以外,建筑工程的设计也是进行施工的关键环节。目前,建筑工程设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了整个工程的质量,也减缓了工程的进度。因此,应该对工程设计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高危区域。
(一)工程施工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首先,现阶段部分建筑工程设计只看重表面形式,却从不注重设计过程中实际出现的问题,尤其在工程施工组织期间。通常,施工设计属于管理层面的工作,其主要由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工作,生产部门则只负责施工,这就容易导致设计和施工出现相互脱离的现象[3]。其次,部分施工组织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缺乏基础理论,且经验不够丰富,在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时候,只是按照仅存的经验进行,而不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部分设计人员会争取施工效率,却不在意质量,片面地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进行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甚至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进行工程设计时,要考虑到配备专业素养较高和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和管理,并且应将质量和效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消防设计问题和对策
消防设计是工程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在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高层建筑物中,消防设计是主要环节。在目前的消防设计中,很多设计人员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设计,一些高层建筑物需要安装的消防电梯、防烟楼梯和消火栓等都要全方位进行考虑,进行人性化设计[4]。此外,在消防系统的给水设计方面,部分管道无法满足实际防火和灭火的要求,排水管道水量少、水压不够,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无法及时给水。消火栓也是消防设计的重点之一,每一层楼都要安装足够的消防栓,为消防栓的使用提供空间。
因此,在设计一些结构独特或者高层建筑时,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到消防问题,而不能一味求方便和成本节约。
(三)结构设计问题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部分环节需要工程师拥有创新精神,根据建筑物形态进行结构设计。目前,一些结构设计方案与施工方案无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结构工程师只是单纯地考虑结构设计,却没有考虑到施工人员进行施工的方便性[5]。很多结构设计问题无法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解决,进行影响工程施工的质量。
在结构设计环节,必须考虑到施工过程,将二者相结合,实现工程效率的最大化。
(四)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问题
建筑和结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花掉一定的成本和时间。但是,由于一些建筑企业或者施工企业的问题,无法招聘到合格的专业设计人员,很多设计人员都不符合专业设计人员的要求。学历和职称符合者只占少数部分。因此,企业必须明确聘用标准,舍得花一定的时间和成本培养设计人员。
总结:在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的发展中,经历了从无到有和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早期,人们并不重视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只是为了防御野兽、敌人并取暖,然而在当今,人们非常注重建筑物的外观和环保功能以及舒适度。只要施工方和设计方进行合作,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就可以解决问题,使人类迈入智能住宅和生态住宅时代,获得更好的舒适度体验,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意.试论建筑工程设计管理[J].山西建筑,2010,31(12):217-218.
[2]张立海.浅析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2(09):54-56.
在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建筑市场的竞争加剧,各个建筑企业为了在建筑工程效益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结合市场运行规律及建筑行业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目标,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以更好地实现投入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能为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可靠保证,帮助建筑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科学技术管理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技术管理人员的整体管理水平,更好地保养与维护工程机械设备,并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保证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减少因施工故障或施工事故造成的花费,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为工程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能有效提升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并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中材料的监控、施工技术参数的控制,来保障工程施工的高质量。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内容包括技术方案审核、组织措施、技术组织设计等,都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考虑的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与有效管理,有助于合理控制工程质量,在确保工程项目施工高质量的基础上,加大工程施工进度,缩短工期,进而有效减少工程成本的投入。同时,工程技术管理的应用,是推广与普及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工艺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工程施工整体水平有着较大作用。
2当前国内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工作业层的重新组配加大工程技术管理难度。
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项目建设通常由制定单位及相关领导负责,在工程技术管理上,皆采取较为简单、直观的三级管理模式,分别为施工队、成员企业、集团企业或单位。其中,工程项目建设的参与方各管一段,使得管理涉及人员较多,各项具体施工事务的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打破了传统的工程项目施工队伍建设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要求建筑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实施更高层次的队级建制,这就使得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当前,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相关管理人员将施工进度作为管理的重点,过于强调施工的速度,而忽视了工程施工的质量,其技术管理没有严格遵循相应的规章标准及技术方案,并且也未按照工程施工进度,同步及规范地记录与整理工程技术相关资料,实际工程技术资料与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及现场状况存在较大出入,为项目技术管理的整体实施造成了较大的不便。
3)技术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性质及用途的工程项目数量不断上涨。一些还未成熟的建筑企业为了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争取到更多工程项目,降低人才引进门槛,大量招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使得其工程技术管理领域内人才质量良莠不齐,甚至一些未经受专业工程技术管理培训的人员也成功进入到企业内,并担任一些重要岗位的工程技术管理职责。此外,一些资历较深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也会因建筑企业实际管理需求,同时担任两个以上工程项目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管理精力较为分散,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质量难以被保证。
3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建议
1)健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各项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是拥有健全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相关部门及建筑企业需要结合工程技术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管理制度,为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依据。其中,明确管理技术人员的职责,并规定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共同配合,从各个方面协调进行施工图纸的审核,以确保图纸的合理、无纰漏,细化技术交底的各项事务及标准,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检验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工程质量检验,确保工程项目建设中各项技术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构建科学的工程技术管理模式。
当前,国内建筑企业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并培养了大批具备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技术管理人才。而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分包单位,通常掌握较为充足的人力与设备资源。科学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将二者有机结合,通过优势互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可建立“双赢”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将建筑企业与具体项目分包单位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促使分包单位将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管理上,进而提升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推动建筑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加强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提高工程技术管理水平还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筑企业需结合当前工程技术管理需求及人才发展现状,制定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提升工程技术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监管,确保其管理人员能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让其更好地投入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去,不断改进与创新工作方法。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现状分析
从近些年建筑施工企业落实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应用现状并不是非常良好,其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应用效果不佳。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2.1技术管理制度不完善
技术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将无法对技术管理予以约束,无法保证促使其规范、合理、有序的实施。同时,目前我国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所制定的技术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很多方面的条款涵盖不清、针对性不强,这使得技术管理制度的应用性差,如此以来,在技术责任制不明确的情况下,各管理部门不清楚自己的职权和责任,难以规范、合理的完成各项管理工作,那么建筑工程施工作业中技术应用存在差错或不足等情况将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这将导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降低。
2.2技术管理人员整体水平低
对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为在建筑工程项目数量多、规模大的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较多的强专业、经验丰富、能力佳的技术管理人才。同时,地产行业和监理单位也在不断吸收技术管理人才,这一情况加剧了技术管理人才的短缺。以上情况也间接的说明了建筑施工企业所构建的技术管理队伍存在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强、能力不佳等问题,致使建筑工程建设中技术管理人员难以专业的、合理的进行技术活动控制和监督,促使技术活动落实存在不足,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3]。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技术管理人员整体水平低这一问题,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处理,从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2.3技术管理模式过于陈旧
除了以上问题制约着技术管理有效实施,技术管理模式陈旧也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在现代化的今天,紧跟时代步伐,优化创新技术管理,规范、合理的进行建筑工程技术监督和控制,是提高技术管理应用效果的关键。但很遗憾的是,我国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依旧采用陈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来落实技术管理工作,这使得技术管理应用过于形式、刻板,导致技术管理无法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灵活的、合理的、有效的实施,大大制约了技术管理作用的发挥。
3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要点的分析
面对当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要点,有计划的落实技术管理,从而科学、合理的监督、控制。处理建筑工程施工作业,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进度以及安全性。
3.1注意改进生产设备工艺
随着建筑工程结构越来越复杂、建筑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建筑工程施工的危险性增大。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必须对施工作业及施工技术进行严格的管理,处理好人员、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流程等方面的工作,以达到优化配置资源,合理调整施工作业,科学规划施工技术,为高质高效的完成建筑工程施工创造条件。而在优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改进生产设备工艺。也就是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图纸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生产设备应用工艺进行分析、规划、改进,促使其符合施工要求,可以在建筑结构施工、混凝土浇筑施工、地基施工等施工工序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落实技术管理应注意改进生产设备工艺[4]。
3.2注意创新技术管理手段
在科学技术发展良好的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落实中也注重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来优化建设建筑工程。为了确保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有效的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并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创新技术管理手段,优化落实技术管理,充分发挥技术管理的作用,提高建筑工程建设水平。对于技术管理手段的创新,则是借鉴外国技术管理的实践经验,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并针对我国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的引用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使其可以优化创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从而实现创新工作环境,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技术管理的应用性,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建筑工程施工作业,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进度以及安全性,并降低工程成本,促使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得以提升的目的。
3.3注意控制成本、周期、施工
在建筑领域中,建筑工程项目落实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因此,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的,在落实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将控制工程成本、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质量作为管理重点。在控制工程成本方面,应当按照工程预算方式,对建筑工程建设中成本的应用予以严格的监督和控制,确保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工程成本消耗最少。在缩短施工周期方面,应当规划和设计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方案,并按照此方案对建筑工程施工作业进行监督,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与计划相符,缩短施工周期。在提高施工质量方面,则是按照施工要求,对施工技术、施工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控制,促使施工作业有计划、有序的处理,从而提高施工质量[5]。
引言
建筑业作为我国经营增长的有力促动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技术工业,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水平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市场份额。如何进一步改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摆在建筑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期能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借鉴意义。
1 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中的技术管理,是指对建筑施工作业、质量检测、竣工验收等一系列技术活动进行管理。施工企业通过开展有效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可以实现施工现场的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资源浪费现象,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1.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影响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实施的一个缩影。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实施效果可以间接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高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对施工过程中各影响工程质量因素的技术参数进行控制的过程,是企业技术力量在实际应用的反映。良好的技术管理能够有效的将施工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企业事故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且科学的技术管理体系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流程,促进施工管理的有效实施、促进工程质量管理的实施。良好的技术管理还能促进企业成本管理的实施、促进企业现场材料、设备、人员管理的实施、促进企业综合管理的实施。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1.2施工技术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建筑工程利润不断降低,企业必须从自身管理出发,提高施工技术力量与经营管理水平,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时,良好的技术管理能够减少部门间的推诿、快速找到问题出现的所在,提高了企业问题解决效率。对于由于供应商或外委施工问题引起的质量事故等,良好的技术管理能够在谈判中直指问题所在,并通过对合同管理中技术问题一项的事先审核等工作,保障企业的利益。
科学的技术管理不仅仅是对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参数进行控制,更多的是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通过对人员技术技能管理与培训,提高施工设备操作人员技术水平,降低设备故障与事故,减少施工故障费用,降低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进度减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停工几率,减少了费用的增加,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通过施工技术管理,强化工程测量、放线工作,强化施工过程中材料的监控、强化施工技术问题解决能力、强化施工技术参数控制能够有效保障工程质量。以施工技术监督监控为例,在进行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科学的技术管理从测量方向、冲孔位置选择、混凝土灌注时间等多方面管理有效保障了灌注桩的施工质量。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都对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工作作为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有效实施是工程质量的基础保障。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同时,应当大力推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
2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上普遍存在着几点问题:
2.1 技术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很多建筑企业没有认识到技术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虽然对建筑工程进行了技术管理,但是没有规范的制度,在人员安排与职能分工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责任制也没有得到落实,相互推诿,无人负责的情况十分严重,极大地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2 技术管理人员工作经验和技术管理水平不足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正呈高速发展态势,但与之相对应的我国建筑行业技术管理人才却很短缺。又由于人才的短缺,建筑行业新吸纳的技术管理人员在工作经验和技术管理水平上具有明显的不足,这导致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整体水平无法提升。
2.3 技术管理模式陈旧,创新性不足 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起步较晚,发展模式陈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但是大多数企业创新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低下。
2.4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是一项持续的工作,在施工期间会产生各种资料和记录,这些资料不仅是工程进展的记录,也是施工中非常重要的凭据,对后期的工程开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但是,很多施工单位根本不重视资料的保存,经常出现无法对比数据、进行分析的事件。
3 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对策措施
3.1 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制度是开展工作的保障。首先,要明确工程技术管理的责任部门,层层签订岗位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人。其次,要制定规范的制度要求,使各个阶段的人员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与标准。最后,要明确和落实建筑管理责任。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建筑工程开发商有关负责人要高度负责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相关工程项目负责人要能准确又及时解决各类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还要对筑工程测量的相关数据进行严格的复核,并亲自参与和控制工程半成品、原材料以及各个工序之间的施工质量。
3.2 加强技术人才管理 人才的选用与管理决定了建筑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建筑企业必须加强技术人才的聘用与培训。首先,企业应该建立严格的招聘制度,把好人才入口关,尽量避免技术管理人员经验能力不足的情况出现。其次,建立人才储备库,从高校吸纳优秀人才。再次,对于已经聘用的技术人员要加强培训,不断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使其能够及时掌握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出现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知识,并将它们及时应用到工程建设上。
3.3 采用新的技术管理模式,实现技术创新 中国正在走向创新性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陈出新,使企业遥遥领先他人,处于不败之地。创新不但指技术上要有突破,还要有监管理念、管理模式上的创新,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激情,提升创新经验,从而使企业本身获得长足的发展。
3.4 强化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如论是哪项工作,资料档案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资料的管理必须得到重视,对于技术资料也是一样。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一要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避免资料的流失。二是要做好资料的分类管理,一项工程会产生多种资料,只有做好分类,才能使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三是加大宣传,使员工认识到资料收集的重要性,自觉做好资料的保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作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对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和企业的资源优化及利润收益有着中重要的作用。建筑企业一定要做好技术管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建筑行业高度竞争的今天才能牢牢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并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等工作相关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测量员、资料员、预算员、监理、项目经理、质检员等。
2.职业能力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主要包括:
(1)建筑施工能力能够熟练的进行施工图的识读和施工测量放线,掌握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应用,了解施工机械的选择、施工组织与管理。
(2)工程技术资料编制能力能够熟练的进行施工识读,掌握土建工程预算、技术标的编制方法,熟练运用相关造价软件。
(3)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掌握施工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现场管理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合同管理和工程监理的能力。
(4)工程设计和检测能力熟练掌握工程制图软件,了解结构设计软件,具备初步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能力,掌握一些材料检测的方法,具备一定工程质量检测和加固的能力。
二、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成集学、研、培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实现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管理企业化,为专业教学实训、教学改革、师资培养、技能培训、技术服务与研发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具体目标
(1)硬件方面达到以下目标:建成土工与地基基础实训中心、工程测量实训中心、建筑材料实训中心、建筑工程专业机房、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实训中心、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研发中心。
(2)软件方面达到以下目标:①有效的利用实训基地这一平台,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提升日常教学实训的质量,进行项目教学改革,开发实训教材,形成一流的师资队伍。②面向社会开展行业企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以及新标准、新规范的推广和示范。③借助实训基地的场地、设备和师资,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与企业共同开展产品推广和技术研发工作。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按照“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新建与挖潜相结合、特色与共享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理论与实训相结合、近期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建设,其实训分区、项目设置与仪器设备的配置按以下思路实施:
(1)整个实训基地的仪器设备配置既涵盖当前建筑施工中采用的常规技术、主流技术的相关内容(如建筑施工工艺与方法、基本工种的操作工艺、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检测等);又要展示现代建筑施工先进技术水平内容(如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新技术、建筑节能与环境监测等)。
(2)实训分区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及核心技术课程内容为构建主线,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主要反映《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钢结构》、《工程制图与CAD》、《工程测量》、《钢筋混凝土平法识图》、《建筑力学》、《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中核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的要求。
(3)实训项目设置融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一线相关职业岗位当前及未来五~十年内的能力培养要求,既能适应建筑工程相关职业岗位当前工作的实际需要,又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能力培养主要包含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材料、工程质量的检测与监控能力(含现场检测及室内测试)、建筑施工机械操作能力等,同时又为培养学生具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及工程造价、建筑工程识图与制图、工程项目现场管理以及建筑施工创新思维等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毕业后即能从事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资料员、材料员、测量员、监理员等职业岗位工作。
(4)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应具备的技术应用与现场管理能力的要求,整合出所应包含的能力与技能模块,分解出各能力与技能模块的要素内容,落实相应的实训项目,再根据实训项目内容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及硬软件等,从而确保实训仪器设备的实用性、系统性、完整性与先进性。
(5)依据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检测与试验的有关最新文件、标准及规范等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结合校内现有的建筑工程方面的仪器设备配置情况对原有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作进一步的配套、更新与添置,并对其中使用年代较久、技术标准已落后的仪器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通过该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为本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并能够面向建筑市场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行业企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应用服务等,形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四、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1.土工与地基基础实训中心
(1)土工实训室主要进行土的含水量、剪切、液塑限、压缩、渗透、击实、地基承载力及抗剪强度等实训。主要仪器有:三轴仪、电热恒温干燥箱、固结仪、击实仪、十字板剪力仪、静力触探仪、地基承载力检测仪。
(2)桩基工程检测实训室主要进行桩基低应变、高应变、超声波测试及静载荷实验;灌注桩钻孔质量监控与检测;基坑支护检测;锚杆抗拔力实验等实训。主要仪器有:灌注桩钻孔测井系统、桩基超声波检测仪、桩基低应变动测仪、桩基高应变动测仪、静载自动记录系统、液压千斤顶、反力梁等。该实训中心经过发展,可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对外营业,承接一些土工、地基基础的检测任务。
2.工程测量中心
(1)工程测量实训室主要进行高程、角度、水平距离、导线、点的测量仪器的认知实训。主要仪器有:光学水准仪、电子水准仪、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红外线测距仪、GPS等。
(2)地形测绘及工程放样实训区主要进行平面图测绘、地形测绘、工程放样实训等。主要仪器有:光学水准仪、电子水准仪、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红外线测距仪、GPS等。该实训中心经过发展,可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对外营业,承接一些工程测量和地形测绘的任务。
3.建筑材料实训中心
(1)建筑材料实训室主要进行水泥、混凝土、砂浆等物理力学性能实验;建筑用砂、石性能试验;砂浆的抗冻性能、收缩性能、抗渗性能试验;沥青的针入度、延伸度、软化点及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试验等实训。主要仪器有:混凝土渗透仪、水泥流动度测定仪、混凝土贯入阻力仪、沥青针入度仪、马歇尔稳定度试验仪、沥青延伸仪、薄膜加热烘箱、砼搅拌机、水泥负压筛析仪等。
(2)建筑材料检测室主要进行钢筋力学性能、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砂浆试块的抗压强度及水泥胶砂强度等测试实训。主要仪器有:液压万能试验机、钢筋弯曲试验机、水泥胶砂抗折抗压试验机、混凝土压力机等。
(3)材料试配实训室主要进行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实验。主要仪器有:混凝土搅拌机、振动台、塌落度筒、容积升、电子秤、电子天平、量筒、试模、导棒等。
(4)材料养护室主要进行试块的养护。主要仪器设备有:空调、货架等。该实训中心经过发展,可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对外营业,承接一些建筑材料检测的任务。
4.建筑工程专业机房
(1)工程制图与CAD实训室主要进行工程制图实训。主要设备有: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绘图仪、天正CAD软件、CAD软件、PKPM结构设计软件。
(2)工程造价实训室主要进行工程算量与计价实训。主要设备有: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打印机、广联达软件、鲁班工程算量软件、PKPM造价软件、BIM、招投标实验教学模拟仿真系统等。
(3)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方案编制实训室主要进行项目管理实训和施工方案编制实训。主要设备有: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打印机、PKPM施工管理与方案编制软件。
5.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实训中心
(1)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实训室主要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认知。主要设备有: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实体模型和仿真模型。
(2)钢结构实训室主要进行钢结构认知、钢结构加工制作与安装实训、钢结构工程质量检测以及主体结构工程测试等实训。主要仪器设备有:钢结构实体与仿真模型、全自动摆锤冲击试验机、高精度裂纹测探仪、高级数字超声波探伤仪、便携式X射线探伤机、高强螺栓检测仪、数据采集装置、超声波测厚仪、自动埋弧焊机、等离子弧切割机、原位压力机、钢筋定位仪、保护层厚度测定仪等。
(3)基本技能实训区主要进行木工、钢筋工、瓦工施工操作技能实训。主要仪器设备有:钢筋弯曲机、钢筋调直机、对焊机、电焊机、电圆锯、电刨、抹光机及各类小型工具等。
(4)常规施工技术实训区主要进行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支架工程的加工制作与安装以及砖墙砌筑施工等实训。主要仪器设备有: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楼梯、雨棚、基础、砌体、钢管脚手架、模板等常规施工实物。
(5)预应力混凝土及高层施工技术实训区主要进行预应力混凝土后张梁施工技术及操作技能实训,高层建筑滑模、爬模与桁架组合系统施工技术实训。主要仪器设备有:穿心式液压千斤顶、高压油泵、压浆机、搅拌机、后张试验梁、群锚、波纹管、钢绞线、高层建筑滑模、爬模与桁架组合系统成套设备,含液压系统、滑升千斤顶、爬升千斤顶、控制台、操作平台、桁架模板等。该实训中心经过发展,可开展一些面向社会和企业的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6.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研发中心
(1)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展示研发室主要进行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的认知和研发。主要设备有:展示柜、材料样品、建筑模型、电脑。
(2)建筑节能与环境检测室主要进行建筑节能和环境检测。主要仪器设备有:建筑热能能耗监测系统、建筑日照强度模拟系统、氧气检测仪、甲醛测试仪、平板导热系统测定仪、中空玻璃露点仪、室内空气中苯及TVOC专用检测包、石材r辐射仪、石材放射性检测仪、建筑涂料耐洗刷仪等。该实训中心经过发展,可与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共同进行培训和研发工作,同时还可作为企业对外展示的平台。
五、建设举措
(1)成立实训基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制订规章,督促、检查本基地的正常运行,做到“凡事有章程,凡事有人管,凡事有记录”。
(2)找到行业、企业和教学领域的专家,对建设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提出建设意见和建议。随着建设的推进,还分阶段对建设内容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意见。
(3)保障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内容介绍
随着我国当前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行业也随着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地前进。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形势喜人。建筑工程的相关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与施工的进度、建筑成本、相关资源的配设等模块息息相关。工程技术管理主要内容有:施工图审核、施工技术调查、施工组织设计、开工报告申请、技术交底、工程测量、施工作业指导书、设计变更、技术资料管理、工程施工技术总结及竣工验收、编制竣工文件等工作。
2.工程建设施工中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蒸蒸日上,各种各样新型技术材料也被逐步地研究出来,这种情况的出现令我国和建筑相关的企业面临了更多的挑战。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观念,而是追求更多的功能性要求。为了在根本上将该项问题加以全面解决,我国的工程设施施工企业必须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通过总结的方式,得到适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情况的方案。除了上述内容,工程技术管理的相关作用还体现在强化企业自身的责任与意识当中。在同样的情况之下,尽可能的将人员推动作用在根本上加以实现,最终使工程质量获得满意的效果。
二、强化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要意义
1.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竣工以及验收工作
项目工程的竣工验收包含了软件与硬件两大门类,这里的“硬件”指的就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整体,“软件”指的则是对建筑本身形成的相关技术资料,其中包含了影像,文本和竣工整体图。所以说在对建筑工程的竣工验收过程中,不但要将工程的整个质量加以全面控制,同时还要对技术资料进行全面验收,无验收的或者是验收结果不合格的项目则不能进行竣工验收。在建筑工程中,技术资料对于工程的竣工和验收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对于建筑工程的资料也有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施工质量验收相关标准》等法律法规中,对于工程资料均有较为明确的规定。
2.维护建筑企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力
施工技术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建筑工程的整个建设工程,是一种对于施工现场相关活动的真实体现,全面将工程施工效益有关的资料进行了记录,同时备注留在该技术方案中,使用了何种相关技术措施,以及劳动力的安排情况、工程施工量的改变情况、质量等级的评判等,这些工程技术资料是甲乙双方进行合作结账的重要根据,另外也是维护企业自身利益的证据。施工技术资料是社会和页数相关方面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技术资料和建筑质量有着相同的地位,在根本上反映出了施工方面的技术和水平,因此,要将建筑技术工程资料进行有效管理,因为也是体现企业社会信用的一个良好窗口
3.保证整个工程的标准化建设
建筑的日常保养(水电,煤气管道,线路的养护)与对其进行扩建的工作和竣工图与相关施工材料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这些材料进行全面支持,那么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对整个工程的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设计,并做好工程的资料管理工作,可以在根本上保证相关建设项目的规范运行。
4.合理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
企业中的档案是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科学研究的记录,另外也是企业在上述领域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相关技术资料是企业工程技术档案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组成企业宝贵资源的要素。对相关资料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方式包括:直接查看相关资料,(摘抄,复制等等)也可以对相关资料进行二次加工之后进行使用,比如引用,汇编等。
三、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的管理现状解析
最近几年,我国的建设施工行业单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建设工程技术的相关管理水平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其在竞争中的优势也日益凸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施工单位并不缺少资金的支持,也有相关技术存在,但因为自身管理体制有待改善,水平相对低下的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却处于被动地位,当前建筑企业在工程技术管理上出现的相关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多数建筑企业并没有将与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建立起来,其技术的责任归属也不甚完善。每个部门之间存在着职能混乱、相互交叉的现象,因为技术责任制度并没有在根本上得以落实,因此出现了相关岗位没有技术负责人的现象出现,一旦出了事故,打下相互诿卸责任,令相关管理工作陷入不好的局面。
2.相关工作日人员的技术与工作经验有所欠缺
现在的情况来看,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相关作用在建筑行业的作用越来越被凸显,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与此同时,相关监督管理单位和地产行业也在利用相对有效的方式来吸纳技术型人才,这种情况对于施工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加剧了其自身的人才短缺现象。当前有很多施工企业的在职技术人员并不能达到行业标准,而且存在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在同一时间内负责多个项目的相关管理工作。因为这些人员并没有达到相关标准化要求,令施工企业的整个管理水平没有办法得以提升。
3.管理模式相对陈旧
因为创新性不足的原因,令相关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不能符合不断改革创新的标准,新型管理模式对于提升管理水平有着非常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很多施工企业对于新的事物还不能完全的接受,墨守陈规的沿用以往的管理方式,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根本上影响到了企业的自身发展。众所周知,创新是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谋求发展,就要将自身的管理水平在根本上加以提升。
四、提升工程建设施工技术管理的相关对策
1.全面建立与工程技术相关的管理制度
在根本上建立起和工程技术管理相关的制度,能够为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负责项目管理的相关部门,是整个工程的中心部门,对于此工程技术的管理工作应该归属于项目管理部直接负责。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做到这一点,第一,就要将每个级别的技术管理机构进行全面建立,并明确其中的责任,将职权全面分离,并将相关责任落实到全企业员工中。第二,要在真正意义上将相关技术的管理规范进行全面落实,在根本上实现依法治理企业,依照法律来确认职责,并将相关部门的施工技术要求,进度要求进行全面验收。第三,上述良好制度应该做到持之以恒,并切实推行民主制度的相关技术管理工作,定期对全员开展民主讨论活动,将新技术的相关制度进行全面规范,在根本上达到共识。
2.强化对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
技术人员是整个建筑行业的核心内容,因此相关的技术管理活动的开展必须经过管理人员来进行全面实现,作为建筑企业来讲,必须要将强化人才的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并在选聘人才的过程中沿用“任人唯贤”的原则来进行。建筑企业方面要在根本上将人才的管理工作进行强化,并利用这个方式甄选出合适的管理人才。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做到这一点,作为建筑企业来讲,首先要建立起和高校的合作关系,在根本上实现校企联盟,并在此其中建立起人才库。施工企业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实习的基地,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第二,作为施工企业来讲,要在根本上建立起内部人才的招聘机制,并利用再教育的方式,将人才职业道德在根本上加以提升。
3.使用新型技术管理方式
企业要在根本上实现技术的创新工作,创新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诺基亚时代的终结就是因为没有进行及时创新而导致。对于此,企业方面应该讲原有的观念彻底改变,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尽管,并在相关管理工作中,营造出新的环境,利用有效方式来鼓励员工们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例如定期培训,技术交流会等等,利用新型方式,将员工的积极性加以提升。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国内建筑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环境中,施工企业只有在不断加强自身施工技术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建立优质的技术管理秩序,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得施工技术可以符合相关规律要求,使得建筑施工工作可以全面高效的完成得到保证,促进施工的有效的完成,达到良好的效益。建筑施工技术优化管理,对控制项目成本,优化人员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内容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档案资料管理、技术培训、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使用、“四新”技术开发应用等。施工技术管理的领域可以分为内业和外业两大类。内业主要是制定技术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岗位技术培训、管理技术档案等;外业方面则包括了施工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实施、创新施工技术等。在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的前提下,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讲求其科学性、适用性、和可行性制定施工技术管理原则。对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重点要做好基础工作,既要强调全面性,又要突出重点性。根据不同项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工协作追求效率最大化,为工程建设提供最大化的服务。
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优化的管理,不仅关系着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同时还关系着施工企业今后的发展及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从而在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中起着核心作用。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程、规范,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质量、经济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它有利于结合工程特点和实际施工条件,选用先进合理适用的技术工种和施工方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有利于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方法对技术管理和作业人员进行教育培养,不断提高技术管理素质和技术能力,有利于施工方案的优化和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施工效率,加快速度,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结合工程实际开展技术改革和技术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新的施工方法。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要注意的问题
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不足
随着企业新项目施工的不断增加,对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此外,一些其他的行业,比如监理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需要一定数量的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因而在建筑施工中越来越缺乏技术管理人员,即使有些施工项目存在技术管理人员,但是这些人员的素质无法达到相关规范的要求,甚至有一些技术管理人员还身兼数职。
项目技术管理经验的积累和提升
在工程竣工后,一些施工单位和施工项目许多企业和项目部就不再重视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因而技术管理的总结程序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在一个工程项目施工竣工以后,项目部没有对所获得的成功管理经验或教训没有通过相应的程序保存下来,重要的技术经济数据、技术管理资料和提出的建议进行系统的保存。
项目技术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在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出现,如对施工技术方案、安全技术方案没能进行认真的执行,使得工程留下安全隐患或一些质量下降问题的出现;还有在进行技术管理资料的整体和记录收集时,没有与建筑工程的实际进度同步,而导致了重大的错误,不仅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工程的进度,而且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技术管理的相关经验,无法给工程的其他方面的管理带来正确的信息。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建筑施工单位没有对施工技术管理进行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健全或者落实相关技术管理的制度法规,相关技术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行使其权利。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的制度
落实并完善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各种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文件等的要求。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贯彻落实技术责任制度,技术责任制度要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防止和杜绝施工过程中再出现责任不清楚或者无人负责的现象。还可以以此激发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创作性。还要完善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管理的制度。要有组织、有领导、有序地进行图纸会审,未经会审或会审中存在问题的图纸不得用于施工。技术交底的工作要分级进行、分级管理,以使得全体操作者对工程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施工。对于特殊的、重点的工程,技术交底要更为详细。技术档案的管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施工单位保存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技术档案,二是由建设单位保管的竣工资料部分,这两部分都必须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
施工过程中优化技术管理
在施工准备时期要做好充分而又全面的技术准备工作,才能确保顺利开展施工任务,给施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的条件。技术准备工作包括分析并熟悉建设工程的特点、要求、进度、客观条件等,编制组织进行设计工作,制定合适的施工计划,全面而又迅速地为施工项目提供技术、人力、组织和物资等方面的支持,为工程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使施工能持续、稳健地进行,使工程在规定时间内如期、高质量地竣工,让客户满意,提高施工团队的形象和知名度。同时,在施工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施工当中要加大对技术的严格规范管理,以符合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等的要求。在制定施工计划的时候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统一规定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编制依据、编写格式和基本内容,实行标准化管理。二是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组织工作,对参与编制的人员进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汇总后修改定稿。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最主要的就是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有利于质量、成本、工期等目标的实现。
提高人员素质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始终是建筑施工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力量,拥有了优秀的人才也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要不断优化知识、尊重人才的管理机制;增强人才凝聚力和创造力,通过施工企业各部门加强经验交流与培训的推广,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有深度地培养门类齐全、优势互补的多层次人才队伍。
做好技术文件的管理
变更文件的管理
工程变更时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程变更的结果会直接影响着施工效益的高低。决定工程是否变更要考虑对工程进展是否有利,能否节约成本,能否增加施工效益,是否会使工程进程受阻,损害某一方的利益等因素。还要看工程变更的设计是否遵循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图纸的设计是否合理。
竣工文件的管理
竣工文件是真实记录工程详细情况的技术文件,是工程验收、维护、改建、扩建的依据,是维护、管理部门必须长期保存的重要技术挡案。把握工程竣工图上没有的项目,对工程数量的增减,做到心中有数,不要遗漏任何相关技术项。有利于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对项目质量、进度、成本进行动态管理、平衡调整,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保证项目顺利执行,防止出现一些考虑不周的问题。
结束语
施工技术管理作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安全管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技术管理工作,做好施工前各项准备、加强施工过程难点重点控制、科学管理现场施工、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进而达到质量、进度和成本多方面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梁一男.建筑施工技术优化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6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学;课程;实训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engineering;courses;practic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226-02
0 引言
我国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25年城市化率要达到55%左右,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2-8.7亿。随着我国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现代化的工业与民用工程项目的建设,迫切需要大量既具有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并经过职业技能训练的从业人员,而通过高职技术教育培养人才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我院自2000年开始设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并在建筑工程企业调研的专业岗位群分析基础上,确定了建筑工程建筑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具备绘制与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常用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力、建筑施工测量的能力、施工管理能力(安全、质量、施工技术)、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监理能力等,毕业生主要面向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计量计价及监理等工作等。在专业建设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专业建设。
1 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专业建设,实现实践性、先进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分解从“阅读图纸工程开工基础工程主体结构装饰工程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各个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将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与职业岗位标准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以“学”指导“做”,以“做”促进“学”,更好地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操作性实验应用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对接,以期最大限度与市场无接缝接轨。所培养的学生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项目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为就业岗位群。
下表为根据施工员岗位的工作任务,经综合分析确定施工员的岗位能力。
注:带的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
2 构建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我们的课程建设目标是建成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1门、达到上海市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6门,自编教材6门,125规划教材2门。
3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
3.1 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在职学习、进修培训,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德国、加拿大等国进修培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与国际接轨。加强教师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拓宽师资引进渠道,加大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面向社会招聘优秀硕士研究生以及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
3.2 双师型队伍建设 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之尽快具备“双师”素质。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不断引入课堂。
在复合型教师缺乏的情况下,理论教学由理论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由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或通过引进经验丰富的现场技术人员到学院任教,聘请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
3.2.1 专业理论课教师 专业理论课教师应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完整的理论知识以及工艺知识,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配合关系、主辅关系,掌握好相近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进度、深浅度,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从不同角度完成对某一教学内容概念、原理及计算方法的讲解,并熟练地用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计算问题,做到各种教学内容的密切协调与渗透。
3.2.2 实训指导教师 实训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生产实习教学水平,准确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最优化的实训方案。实训指导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问题感知能力与实施最佳教育方案的能力,又要有遵循学生思想品德与知识、技能、能力形成的规律,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能力。
4 建设完善集教学、实(培)训、开发、鉴定为一体的建筑实训基地
为尽早将我校建成发展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的职业教育基地,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全面提升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以建筑类专业为重点,兼顾相关专业的设施齐全先进、功能多样并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为一体,具备社会技术培训与服务的区域资源共享,且在我校乃至上海市相关专业职业群的教学和技能培训中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
5 结束语
经过十年的努力,目前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成为上海市“重点”专业(085工程),已毕业学生千余人,在校学生三百多人,每年培养在职学生千余人,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部分学生工作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即成为就业单位的骨干。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力争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在全国高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的重点专业。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管理的好坏是决定建筑工程优劣的主要因素,建筑工程管理的工作做得好的话,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工作都会做得比较好。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质量的保证,而一项建筑工程做得好,则其建筑公司的信誉便好,这样一环扣一环,影响了整个企业的经济发展。各个企业都在发展,则我国的社会经济便会走向正轨。
1现代工程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1.1现代工程技术的概念
现代工程技术科学指的是工程实用科学与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亦被称为现代生产技术,是在建筑工程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具体是人们应用科学知识或利用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于建筑工程过程中,用来克服自然环境或其他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运用现代工程技术进行有益于建筑工程的工作。1.2现代工程技术的特点(1)灵活性。建筑工程项目是一种具备工程目标的项目,它是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需要应对很多自然以及各种条件的变化来达到目标的一种状态。要应对这些条件的影响就需要我们在建筑工程的过程中,灵活地改变,根据建筑施工的条件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建筑工程技术,以达到建筑工程的目标[1]。(2)实用性。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建筑工程最基本的要求便是实用性,现代工程技术便体现了这一点。现代工程技术包括非常实用的技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实用性是建筑工程的特点,也是现代工程技术的特点。(3)综合性。每一项建筑工程都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建筑材料的选取、管道的安装、水电的配置等。一项优秀的建筑工程总体而言就是良好的建筑工程项目的综合。因此建筑工程是综合性的,为实现其的现代工程技术也是具备综合性的特点的。
2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意义
现代工程技术不仅可以促进建筑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提升建筑物的质量。无论是哪个建筑物的建成,都需要融入多种多样的技术,例如钢筋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现代工程技术要先被分门别类,再被实施到建筑工程当中去。并且在不同的建筑工程的阶段,所需要的工程技术是不一样的。在工程技术被应用的同时,也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针对质量进行检查,防止粗制滥造,并预防安全问题的产生[2]。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益,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业绩,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实施建筑工程项目可以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可避免浪费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筑工程所需要的成本。现代工程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交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快速的发展,我国人口的剧增,现代建筑一般都是一些比较大而宏伟的建筑,这样的建筑不仅容量增大了且更实用。但是对于建筑人员来说,这种大型建筑的建筑难度也大大地增加。这种情况下,更加考验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员的施工技术以及其所掌握的现代工程技术知识是否足够。只有完全掌握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工作人员才能真正把建筑工程做好。现在,由于天气等自然原因或者质量、安全问题,很多建筑工程都会出现赶工期的现象。而赶工期的最实用的办法便是应用现代工程技术。应用现代工程技术也是一种最保险的办法,能在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实施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施工的速度[3]。
3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方式
现代工程技术还被称为现代生产技术,是指人们把已经研制成功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成果和知识应用在实际的建筑工程工作当中,来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种技术。具体是人们在实际工程中遇见困难时,常采用的方法。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现代工程技术有以下三种方式:
3.1理念的应用
将现代工程技术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到建筑管理当中,例如,即时生产的理念,即根据产品的需求量以及一年之中每个时间段的需求量来进行分类,可以将产品生产为及时性的完成品、半完成品或者是组装零件。这样就可以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或者是缺货的时候,及时生产,补充货源。由于混凝土是即时性材料,制造好之后就得马上用,因此就需要存储混凝土的原材料,或者提前预定好成品。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材料变质的可能性,还可以减少建筑行业的产品损耗,积极地响应了国家的绿色节能的号召。
3.2业务流程重组技术
业务流程重组技术在建筑管理中也是十分的重要,之前的管理设计和管理水平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了,社会在发展,各行各业的现代技术也在不断地变革,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现代工程技术也需要重新进行设计和建设。在运用业务流程重组技术的时候,必须时刻注重建筑的品质和安全性,这是这些建筑项目是否能成功的关键。业务流程重组技术关注个人在建筑管理中的价值,是利用新的信息以及新的产品来维持各个层级的关系,使得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并进一步实现集体的价值。
3.3针对项目管理对象制定合理的标准
管理对象是建筑实施的领头人,如果所有人都朝着错误的方向去建筑施工,则就算大家多努力多认真,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好的。因此针对项目的管理对象,一定要制定合理的标准。只有针对项目的管理对象制定了合理的标准,才能保证建筑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工作可以按部就班的进行,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几率,使得建筑实施过程更加合理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现代工程技术系统性比较强,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要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力度,学会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熟练应用现代工程技术,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重视现代工程技术、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还要在一段时间之后对工程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全面提高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在建筑工程管理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其竞争力,进一步促进的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作者:刘销 单位:临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工程施工;施工员;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能力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建工专业)以房屋建筑工程为载体,是探讨培养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等技能为主要工作目标的专业。其培养体系是通过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及专业主干课的基础理论知识(三者简称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辅以课程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程的训练,获取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得到工程施工员所需技能的初步训练。建筑工程是一个传统学科,也是随着设计新理念、建筑新材料、新结构、施工新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开拓的技术领域。建工专业建设建设在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也很突出,如专业的培养体系设置,在围绕施工员岗位的培养目标中,急功近利,抛弃该学科的内涵特点,不顾学科间相互作用,忽视基础性理论的“后劲”、“支撑”作用,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在较高层次技能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而是直接“抬高”施工技术一门课程的作用来培养施工员,导致建工专业的毕业生三年的在校学习无法满足建筑施工一线对施工员的基本要求,毕业生连基本的专业术语都不明白,工程交流中困难重重,出现与实际需求相差较远的现象。因而,以下结合工程实践及高职教学探讨,对建工专业施工员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施工员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能力探讨
工程施工是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的要求,在建设场地上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形成工程实体建成最终产品的活动。[1]这种活动对施工员的工作内容及施工员的能力要求进行了精准的概括,这就是工程实践中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技能的要求。实现设计思想和设计意图,把图纸变为现实,是施工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为了完成工作目标,施工员首先得读懂工程施工图,且这些专业的施工图是工程师们交流的语言,一套完整的工程图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给排水、暖通、电气工程)等专业知识,且各专业施工图是相应专业知识在工程图上的体现,读懂专业施工图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工程师们综合技能的应用。尽管各专业有各自的特点,但在建工专业中一般以建筑、结构知识为主线,进行建筑、结构施工图的阅读,同时结合设备专业施工图,理解设计意图,然后完成相应工程施工,由此可见,为了完成工作目标,施工员必须掌握工程施工图的内容再进行相应作业。工程实践中需要施工员具备施工组织设计初步编制(在项目或企业总工程师指导下完成)、测量放线、钢筋料单的制作、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程预决算单编制、工程资料编制与整理、竣工图绘制等基本技能能力,这些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带“笔”作业下的“动手”操作技能,是一名合格施工员必须具备的技能能力,而且还应该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具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具有对新技术的推广或对现有技术进行革新的能力;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的知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二、基础理论知识与所需技能的相互关系探讨
为了实现将设计思想(蓝图)转化为工程实体这一目标,理解设计意图是施工员顺利工作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而“蓝图”(即施工图)是专业工程师应用相应的专业知识表达建筑物内涵的平面、立面、剖面等的专业施工图,是专业知识及相应技能的综合体现,是工程实施中工程师交流的语言,所以施工员为了实现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读懂专业施工图,而为了具备这个能力,在培养体系中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来帮助学生解决这方面的技能能力,这就是建工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科学的专业理论体系是最基本的技能能力获取的保障体系,是培养一个建工专业毕业生专业素养的知识体系。工程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具备施工技术的初步技能能力,往往是通过学科基础及专业主干课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去培育、去探索,可现行的培养体系中并没有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对这一层面技能能力培养的作用,对于专业理论在培养相应技能能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严重不足,而且多以生源的整体情况不理想随意取消这块深层次技能能力的培养,过分追求那些浮在专业表面上的、直接的、所谓操作技能能力的培养,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高职教育毕竟是系统的、科学的教育,不是培训机构短期技能培养,显然不可取。建工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可其中又以掌握力学、结构方向知识(结构即是建筑物中由建筑材料筑成的受力骨架)尤为困难,高职教师面对这块的教学实践多表现出畏惧感,一般采用直接放弃的做法。而这个知识点又是专业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毕业生工程实践乃至今后几十年职业生涯工作中的理论支撑体系,是培养具有持续发展后劲的高职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若因为有困难就改变学科的内涵及专业特点来进行专业教育,肯定不可取,这样容易把职业教育办成断头教育,使职教学生失去上升通道[2]。
为了获得较科学的结构专业素养下的技能能力,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建筑力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及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专业主干课知识(以下对学科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简称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与学需要大力加强,这是解决培养建工技能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而且这是经过多年土木学科不断探索、实践得出的有切实可行的做法。面对现阶段的生源背景和高职发展需求,需要花费较大力气来教与学,培养学生获取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整个体系中,主导方向是“专业主干课基础知识”为目标体系:建筑施工提供扎实的支撑体系。在相互关系上,“专业主干课基础知识”在“职业目标”的底端,是“职业目标”的支架、是培养高职生具备后劲、发展潜力的支撑体系。如果抽掉“专业主干课基础知识”,所需的“职业技能”这一目标就犹如空中楼阁,导致整个培养体系出现全盘崩溃的结果,最终培养失效。在专业培养中过分强调追求“施工技术”一门课程来获得施工员技能培训,也即将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拆分成各个分项工程来培养技能,犹如高考复习中的“押题式”复习,把高职生的技能能力获取局限在有限的课堂和教师已掌握的所谓技能操作上,误以为能解决一个毕业生几十年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这是不现实的。何况,工专业毕业生在工程实践中不仅要面对新建工程,还要面对扩建、改建工程;不仅要对房屋建筑工程,还要面对土木工程其它方向的工程实践,施工现场的环境以及工作对象都是变化的、不确定的。所以培养体系要帮助毕业生解决各种多变的工作对象及各种环境作用下的问题,用不变的具有后劲支撑力的基础理论知识去面对多变的工作目标,这是惟一有效的解决方法。建筑施工技术是建工专业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技术课,在知识体系上是建立在前期学科基础、专业主干课的掌握上,它是研究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主要工种的常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方案及有关施工机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同时它是一门集现代高科技与传统技术、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课程;教学实践中只能从重视基本技能的有效探讨、引导入手,而不应该只是具体操作模式的讲解、灌输。从以上分析可知,基础理论知识是技术的支撑体系,是应对多变的工作对象的技能所需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不能弱化或忽视其作用。否则,一味地强调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来培养施工员,还不如让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施工现场训练,这样他们至少提前二至三年接触房建中的施工实践,这种模式与早期国企施工单位培养的未经过高等教育的施工员类似。而目前我国高职施工员的培养是在国企改革之下,施工企业对项目管理转向多元化下,原先由企业承担施工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实习期培养任务主要转由高职院校来完成。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是培养建筑工程现场急需的施工员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场所,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服务于施工企业,为地方经济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保证,为了获得这一目标,科学的培养体系极为重要。但综观我国现有的高职培养方案及高职毕业生的整体状态,目前培养的高职生难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难以达到社会所需的技能人才要求,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重视。
三、基础理论知识在技能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实践探讨
现行的建工专业培养体系过分弱化基础理论的作用,基本上抛开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围绕房屋建筑工程的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工程、防水工程及室内外装饰工程这几个分部分项的施工技术进行相应的操作技能能力的探讨,将具有灵活性、创新性的“技术”当做一项固定不变的工作来处理,忽视了建工专业的毕业生面对的工程实践中工作对象的不确定性、工作环境的多样性等特点,使施工技术变更了基本意义。而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计划年年在变,使用的教材版本太多,可这些教材绝大部分是由本科专业教材的压缩、复制而成的,有些教材质量极差、错误甚多。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3]由教材问题可见现有的培养体系问题较多,希望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使之得以改进。施工技术是将施工图转化为工程实体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措施,具有灵活性、创新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建工专业培养的施工员主要是以掌握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并具要求有一定的施工技术方面的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初步能力,编制组织计划问题的初步能力。这些能力是在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后,通过逐步积累,达到一定的知识积淀后才能获取的技能,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技能,是无形的,也是与学历层次要求相符。而基础理论知识是获得技能能力的重要来源,在工程实践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形的支撑体系,支持高职生的学习以及毕业后几十年的工程实践,应该得以重视和强化。
在图1中,建筑力学(以下简称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作用不仅是为后续课程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属于职业技能范畴。在职业生涯中,力学及建筑结构知识是建工专业及工程实践中作用最持久的知识,是学习阶段及工作中无形的支撑体系。培养计划中提到高职阶段是以知识的应用为主的教与学阶段,如建筑力学课程,它是探讨相关结构体系内力的计算问题,即主要目标在于学习已知荷载作用下,进行相应杆件的支座反力及某些截面内力计算的问题,是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的课程,是为后续的建筑结构、建筑施工课程提供基础知识的理论课程,而深层次的计算模型的建立、计算、分析及其中的力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等则不是高职阶段的目标要求。知识要求和培养方向很清晰,可实际培养体系中忽视或淡化它们的重要性,歪曲了这层含义,是错误的做法。以高职生基础差为理由而弱化数学、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与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培养体系中不能因为生源的问题而改变学科的内涵关系,不能因为部分学生的问题而改变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尽管现实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是可以想办法解决。这些基础课程如果引导方法得当,在高职教学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故探索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学科体系仍需努力。如何进行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高职教育中目前的重要难题之一,但必须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找到合适的有效的途径,否则高职施工员培养是失败的、无效的。
较好的数学、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能为后续建筑结构(主要指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课程学习提供扎实的基础,进而为工程施工图阅读(尤其是结构施工图阅读)积累扎实专业知识。学习者能不断地去获取施工图的深层内容,理解设计意图,进行相应的作业、检测等工作目标,完成施工任务。相应地,这种教学模式是合理的、科学的,是持续发展所需的技能能力培养模式,能够结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知识不断在实践中进行一定创新,探索新的施工技术,解决更高的技术问题的做法,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国在近期完成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复杂的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的实例,都是相关土木人在扎实基础知识作用下,结合已有实践功底通过技术创新而完成项目实施的。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理解所面对的建筑技术,灵活驾驭相应的技能要求,才有机会进行技术创新。我国土木专业的培养模式一贯主张宽口径、厚基础,这种模式下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工程建设发挥着重大贡献。否则,无理论支撑下探索施工技术是不长久的,其施行会失效。技术创新是建立在扎实理论功底的支撑下完成的,希望加强施工技术课程中看得见的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的教学,来直接完成培养施工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点也可以从在校生的交流及已毕业的学生的工作实践得以验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土木专业范畴,培养目标体系应该遵循相应的规律、特点,而且培养体系应该遵循学科的结构特点,尤其是整个理论体系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应该结合时代要求,探讨适合时代要求职业能力培养方式,探索出一种适合当前的生源情况的施工员培养模式。
四、结语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施工员的培养应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尤其要加强数学、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基础理论教学,为高职生获取施工员全面技能所需的支撑体系打下良好理论功底;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中帮助获取基础理论知识时,应突出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再通过课程实训、毕业实习等环节完成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目标,能够获得适应岗位要求的技能;高职生的操作技能是与学历层次相对应的、具有综合性的,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教与学及辅以基本的实训、实习实践等多方面综合培养来获取,具有应对多变工作对象的技能能力,这种模式是低层本的、效率较高的科学培养模式。一味强调短期行为下的操作能力培养是不当的,是教育部长袁贵仁所谈到的“断头教育”[2],而且在这种培养体系下,毕业生今后发展局限性太多,产生的负面影响很明显。社会所要求的高职学生应经过系统的、科学的专业培养,获取今后一生的基本技能,而这些技能并不是培训机构下短期内所获得一时性的临时技能。在教学中加强有效引导、启发,真正领着学生入门,让他们继续深入实践中去修行,完成“学徒式”培养。按这种模式能培养出满足施工一线所需的工程施工员,并具有一定的综合力及创新能力,也符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4]。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李平沙.袁贵仁谈职业学校升格:原则上高职不升本科[N].北京晨报,2015-07-02.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技术技能型人才,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差异不明显。我国中职和高职院校办学相对独立,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没有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建立起衔接机制。因此,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在层次上的不清晰会导致课程体系的不衔接,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学习之后将难以适应深层次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1.2课程体系衔接不紧密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可以说,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就是课程的衔接。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中高职的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递进性和系统性,从而导致课程内容的重复是目前中高职课程体系在衔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对我国中、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调研发现,在课程设置上重复内容高达30%以上。甚至很多中高职院校在建筑CAD、建筑材料等专业基础课程中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文化基础课脱节现象严重
文化基础课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重技能、轻文化”,过度强调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专业课程,忽视公共基础课程,导致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数学、英语等课程基础较差,升入高职后,难以适应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高难度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
2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不统一
经调查发现,我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中、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各自独立的。中职教育着重于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着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如何对于中职应用技能型人才和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衔接和贯通的问题,中高职院校和相关主管部门也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探讨,也未曾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导致中高职课程体系无法进行有效衔接。
2.2管理体制衔接不够顺畅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不同,在管理体制上也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中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等诸多环节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我们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实现中高职教育在管理体制上的有效对接,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沟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置,避免中高职课程的重复浪费和严重脱节的现象。
2.3课程开发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仍然以学科为主,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建筑工程专业方面的教材内容陈旧,强调学科知识,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各门学科之间不融合,没有与时俱进,脱离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例如《施工技术》课程没有引入施工活动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
2.4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如果中高职课程设置标准不统一必然会导致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衔接问题。目前,我国中高职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在设置课程时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各自为政,因此出现专业课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等现象。
2.5混合教学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中职和普高不同生源的学生进行混合教学的情况。在教学中,忽视了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中职生源学生专业操作基础较为扎实,文化基础薄弱;普高生源学生没有任何专业操作基础,文化基础却较为优异。两种生源的学生实施混合教学必然会导致课程的重复、学生兴趣低下等情况。
3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3.1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衔接
中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能各自为政,而应该联合制定,两种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中的差异性和衔接性(见表1)。另外,还应该邀请行业、企业、政府等多方专家代表共同研讨,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建筑行业不同工作岗位实际工作需求来制定,并体现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2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结构,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具体过程如下:首先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确定建筑工程专业所从事的不同职业岗位,根据资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分别总结出不同岗位的若干典型工作任务。然后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变为学习领域,从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和表3)。从表2、表3对比可以看出,中高职建议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更多考虑的是课程的衔接,重复的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也各有侧重。中职首先要确保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胜任基本工作岗位要求,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岗位胜任能力,从而满足学生职场生存的基本需求。而高职则需要保证学生在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时能够创新思维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所以开设的课程则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就业。例如,中职开设的《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主要学习识图技能,而高职开设的《建筑施工图识读与绘制》课程,则侧重于学习绘图和审图。中职开设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测量仪器的操作与施工放线,而高职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则更加注重复杂工程项目的测量放线。中职《建筑力学与结构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力学观念,侧重结构工程图的识读,方便就业,而高职则会相对完整地学习《建筑力学与结构》。
3.3根据统一的课程标准规范教材标准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后,就要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取,在此基础上编制课程标准。中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衔接的核心就是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有了统一的课程标准,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课程标准也应由中职和高职院校联合研究制定,并且要考虑学生的分类培养问题。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做到统筹规划,首先要对建筑工程专业的不同工作岗位特点进行充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模块进行科学组织和设计。为方便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教学内容中除了必修内容外,可以明确某些难点内容为中职和高职的选修内容,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标准的有机贯通。有了统一的课程标准,就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规范教材标准。教材选取的唯一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教材,应该鼓励专业教师编制校本教材,试用成熟后再公开出版。
3.4通过职业资格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全面衔接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衔接本质上是专业技能的衔接,而学生专业技能高低的直接体现就是他们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中职阶段应通过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相关技术工种的中级工技能考核(如砌筑工、测量放线工、建筑CAD、钢筋工等),在高职阶段应通过质量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其中一种或者以上职业资格考核。后续,还可以考取二级建造师。
总之,中高职衔接问题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热点问题。通过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可以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的人才储备作用,搭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这对于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汪耀武 方梅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永华.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32.
[2]彭鸿.基于模块化课程设计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