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自我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50: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自我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自我教育论文

篇(1)

1996年2月以后,我们通过“制定标准、宣传动员、鼓励申报、组织争创、督查评定、推广经验”六个具体步骤,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争创自觉班”活动,后又对学生提出“争做自觉生”的要求。

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的认识逐步在深化。我们认为,优秀班集体有各种各样的模式,“自觉班”是樱花园中学创造的、以“突出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倡导学生自觉”为特色的一种优秀班集体模式。鉴于学生自觉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于是我们又策划了“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这一活动。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创建自觉班”活动的深入与发展,也可以说是通过“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找到了一个促进学生成长,促使学生自觉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径。

一、“第一期工程”(寒假期间的活动)

(一)活动的过程

1.策划与发动

首先,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有理论依据的。其理论依据是关于人的主体性及全面发展的理论;素质教育与主体教育理论;此外,还有教育界对青少年年龄特征、生理心理特点在理论上的共识。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教育自己。

在活动目标上,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在活动步骤上,我们确定了学生自我设计、学生自觉实施、班级总结验收、全校评优展示交流这样四个步骤。

对于活动我们把握住两点:一是教师、家长只起指导和帮助作用,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二是不搞“一刀切”,培养学生的个性。

我们先后召开了班主任会、家长会、全校学生大会,层层进行了动员。为了广泛争取社会支持,寒假前,我校还与各有关居(家)委会取得了联系。

2.设计与践行

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开展?我们认为,让学生自己设计是最能体现学生需要,最符合学生愿望,最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最能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在学生自我设计前,我们给予了必要的指导,指出:“只要是有利于同学们自我教育的活动,都可以开展。比如,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自学习惯,可以进行家务或公益劳动,可以为环保做贡献,可以旅游、参观,也可以开展文体、科技、阅读、书法、摄影等各种活动。”

我们对“自我践行”这一步骤的提法是“自觉实施”。此活动是在寒假期间开展,不是在学校的直接监控下进行的,活动能否真正落实?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几个督促与检查的方式:

一是要求学生写“寒假日记”,真实记录“自我教育工程”实施情况;二是要求学生开学时以多种形式上交总结或成果汇报材料,如活动照片、实物等;三是印发了学生开展活动的家长评价表,由家长填写,开学时收回;四是印发了居(家)委会对学生开展活动情况的鉴定表,由居(家)委会填写并盖章,开学时收回。

3.总结与提高

为了巩固活动成果,开学之后各班进行了总结验收,召开了主题班会,全校评出“优质工程”93个。以这些“优质工程”为主要素材,学校用10块大展板,举办了“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汇报展”,组织全校学生及其家长参观,达到了提高认识的目的,并以此作为“第二期工程”的动员。

(二)活动的效果

1.反映在参加活动人数及活动内容上

这次活动共吸引了534名学生参加,约占全校人数的82%。收到记载“工程实施”情况的日记、学生总结、家长反馈评价表、居(家)委会鉴定表等各500多份,照片676张,还有小制作等不少实物。

据统计,参加人数所占比例较高的活动依次为:家务劳动(92.1%),文体活动(85.6%),阅读(70.4%),环保活动(41.8%)。此外,像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和科技活动也能有一些同学自动参加,其人数比例分别为28.5%、22.1%和13.9%。

2.反映在对活动的认识与感受上

学生们通过这项活动受到了较深刻的教育。我们对参加活动的534人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自我教育工程中,你所做的一切”,为了“好玩”的只有9人,占1.68%;为了“完成任务”的有70人,占13.11%;而为了“接受锻炼,提高自我”的有455人,占85.21%。

学生们在日记、总结和问卷调查中写下了大量的感受。

初二(4)班刘洋说:“寒假里的每一天我都安排得很充实,很有意义。”初二(3)班骆晨琛说:“这个活动培养了我们的自理能力,我觉得我们都长大了。像这样的活动,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初二(5)班李雅在帮助居委会出板报、清理环境后说:“在以上活动中,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懂得了不少道理,渐渐明白了美好的空间要自己去创造,以及为人民服务最光荣的道理。”初二(1)班董璐说:“活动后才明白能够自理、自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体谅父母、主动做家务又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初一(3)班高扬说:“路上,我看见有一个人把喝完的可乐瓶子随手扔在干净的马路上,正落在我的脚边。在以前我早把这个瓶子当球踢了,现在我把它捡起扔进了垃圾箱。”初二(4)班于弘说:“对下岗职工的采访使我认识到,学习的黄金时代是多么宝贵呀!”初二(2)班吴海楠不仅采访下岗职工而且劝她们:“出去走走,一定有合适的工作在等着您!”

3.反映在学生的变化上

通过活动,学生在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举一例:在参加家务劳动方面,能够“经常或天天做到”的人数比例,由参加活动前的24%上升到65%;不肯做家务的人数比例,由参加活动前的近9%下降到约2%。

4.活动在教师、家长中及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首先是学校的不少干部和教师没想到学生们能在没有老师直接组织的情况下,将活动开展得这样好。老师们深切地感到要转变教育观念。

其次是家长反响强烈,纷纷表示:“活动很有意义,也很必要。我们做家长的欢迎这样的活动。”“希望学校将此项活动坚持开展下去,办出自己的特色。”家长们的评价是:“活动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了爱劳动、尚勤俭的好习惯”,“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使之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孩子“很好地了解了社会,培养了自觉性”,“开阔了眼界”等等。

第三是社会的反响强烈。各居(家)委会纷纷表扬我校学生参加“爱心小组”,帮居委会出板报、搞卫生,慰问军烈属,助残,清理白色垃圾,宣传禁放鞭炮等举动,充分肯定和支持我校这一活动。

二、第二期工程(第二学期的活动)概况

第二期工程是以上学期学生在校生活和国庆组字训练为主要内容来开展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多,进步大。

在学习方面变“老师让我学”为“我自己要学”。上学期学校组织了一次自我教育工程中的学习交流会,学生们的发言充分反映了学习动力来自学生自身。

在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大多数根据自己的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设计”,自觉“施工”,提高自我。例如一个学生说:“在以前,我可是个骂人‘高手’,也下过决心要改正,但总是半途而废。学校开展‘自我教育工程’活动,让我改掉了自身的毛病。”再如,有一个学生爱随手乱扔东西,通过参加这项活动,不再随地扔废弃物,而且要求自己每天从地上捡拾两个废弃物扔进垃圾箱。

在体育锻炼方面,学生们也增强了自觉性。如初二(1)班刘思雨说:“我现在完全可以不用人督促就去跑步了。我的一双穿坏的球鞋足以说明。”某个学生是个小胖子,“自我教育工程”使他每天自觉跑2000米,做20个俯卧撑。他说:“我现在做这些运动时不喘了,还能再加上一点别的运动。”

在国庆组字训练中,由于有了“自我教育工程”为基础,同学们的自觉性很强,有的带伤坚持练,有的发烧坚持练,也有的把绿豆汤让给别人喝……

总之,第二期“学生自我教育工程”依然反映出显著的德育实效。

三、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探索

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工程”,引发了我们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探索。根据“学生自我教育工程”第一期、第二期的经验,我们形成了以下的初步构想。

(一)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的构想

我们认为,自我教育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如中国传统的“自省”,以及通常人们进行的“自学”,都可认为是自我教育的不同模式。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创造的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1.有组织有指导。2.学生自觉参与,自主活动。3.个体与群体相结合。4.采用“工程建设”这样一种比喻的提法,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5.采用“活动”的方式,不仅使学生乐于参加,而且具有实践性强的显著特点。

(二)对“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运作机制的构想

我们认为,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运作机制。我们所探求的“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运作机制,是“集体、个人协调动作,家庭、社会配合支持”。具体地说,就是由学校策划、动员,学生自我规划、设计,班级组织交流并进行指导,学生自觉“施工”,同学互助、协作,学生对“工程”自检,学校或班级进行“验收”这七个环节构成机制的主体,并辅之以“学校与家长、居(家)委会沟通,争取配合支持”。这样一个运作机制的特点是:

(1)既保证有组织有指导,又保证学生个人自主性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校居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同时广泛争取了家庭、社会的配合支持,形成了三结合教育网络。

恰当的教育模式和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体现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同时也是使我校“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对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德育的中心问题是使德育具有实效性。当前,德育工作“投入”与“产出”不平衡,实效不佳的原因是由于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与学生思想实际。也就是说,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环境,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较为成功的德育活动,从这一活动的成功中我们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一)必须使德育活动符合学生的需要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让学生自我规划设计,他们有的考察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交通堵塞等;有的采访下岗职工、重点校同学;有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摄影、弹钢琴、学电脑、栽培植物;有的弥补自己的不足,如学做饭菜、清扫、洗涮……总之都是学生做自己想做、爱做的事,贴近学生实际需要,所以他们感觉收获很大。

(二)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育强调遗传、教育与环境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成长的内在因素,即自我教育的作用。教育应是主体参与的活动,没有学生主体从实质上而不只是从形式上的参与,是不会发生作用的。

篇(2)

近年来,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已在整个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正面引导、灌输外,也离不开自我教育手段的运用。因为从根本上说,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学校德育工作所采取的一切方法都离不开促进和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一、主体意识的提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信息来源多元化,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其思维的时空领域不断扩大,学生的思维不断由依附型转向独立型,“上尊下卑”的传统观念受到民主平等观的挑战和冲击,过去那种单向灌输,填鸭式的德育工作方法,由于缺乏民主、平等的精神,方法上简单粗糙,往往收效甚微,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德育工作如何以人为本,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避免“高、大、空”,努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关注学生主体成长的实际,关心学生主体成长的需要,已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体,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起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心理过程的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同样,学校的德育过程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认同,化为主体的自身意识才能起作用,才能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激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改变学生在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消极,被动地位,看到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能动选择能力的独立个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学校德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积极探索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学生自我教育是一个主体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实践等方法,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使自己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等向良性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过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的自我教育。个体自我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教育对象,集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集体内部的互相帮助,互相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起到积极作用。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一)自讲自演式

自讲自演活动是一项很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一方面,它可以改变学生在传统的学校德育中一贯所处的“观众”,“听众”地位,鲜明地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讲自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讲自演式的具体途径很多,既可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大型宣讲活动,如迎北京奥运的宣传,抗震救灾的宣传,完全可以让学生出场担任主角,也可以在团队,班会活动中组织学生就某个校园话题、社会话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是非的辨析能力。甚至,一些看似程式化的教育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讲自演”,如举办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组织学生讨论:十八岁对你意味着什么?通过填写“青春心愿卡”,收集信息、交流思想工作,在此基础上,再选几位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发言,在师生以及家长的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

(二)自学自教式

这里所指的自“学”自“教”,既包括学生学“有字书”,又包括学生学“无字书”,既包括传统的文化载体,也包括现代的网络资源。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学自教,首先体现在学生文化涵养的提高过程之中。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境况,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尤其是对其课外阅读的内容采取一些清“源头”,引“源头”的措施,搭建“书香校园”之类的活动平台,除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介一些有助于其成长,思想内容健康向上的书目及网站外,同时也可引导学生组织诸如“修身文章推荐”活动,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展示学习成果的个人网页评比活动等,交流彼此的收获,以促进其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学自教,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学生主体自身积极参与构建、优化德育环境的实践。在这方面,目前一些学校的具体做法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寒暑假组织的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校内组织的劳动实践周活动,各种形式的学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以及班级自治活动等。通过自主参与、自我管理,不但可让学生增长实际才干,更可推动学生在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中实现和谐发展,塑造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理想人格。

(三)自励自警式

“自励”包括目标自励和榜样自励等。自我教育离不开目标激励,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树立目标,尤其是阶段性的目标,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进步的信心。自我教育也需要有榜样的引领,这种榜样,离学生距离越近,可比性、可学性越强,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越易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风气。榜样的确定,不少学校不少老师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比如评选“校园标兵”,推荐“感动校园的人物与事件”,评比班内方方面面的“最优”,等等。学生自己选出榜样,自己学习、效仿,不经意间,实现了思想道德上的“爬坡”。

“自警”,即自我防错和纠错。魏书生老师有许多经典的收法。如指导学生“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盏思想的明灯(有针对性地抄录一条座右铭),“犯错误,(下转第230页)(上接第222页)写心理病历”等,作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成功经验,常为教育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四)自娱自乐式

自我教育不一定是“一本正经的教育”,根据青少年的天性,与“玩”嫁接在一处,一些时候,反倒事半功倍,更见成效。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就体现了这种理念。如何让学生“学会休闲”,自己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娱、体育等活动,寓教于乐,陶治情操,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许多学校都作了认真的探索。如开展双休日校园文化广场活动,每周都安排一项“重点活动”:或通俗歌曲大赛或戏曲晚会或英语口语交际或现场书画展示或工艺品制作或效游或球赛联谊等。在活动组织上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一切由学生“当家”。通过这些活动,闲暇生活可变得充盈起来,校园文化也可因其亮丽的青春色彩而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文化”,在“化学生”,育德育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自评自议式

如果把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环。评价要自评他评兼顾,从“德育以促进主体现代性发展为根本”的角度看,在“自评”与“他评“之间,更应注重的是自评,而非他评,如组织“我眼中的自己”主题班会活动,“跟自己说悄悄话”的征文活动。尊重差异,让学生自已规范评优内容,选择自己最具优势的两项和最待改进的两项来参加班内评比,以便调动学生内在的能动性,集中时间和精力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在实践活动的总结上,更“重在自评自议,如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活动。在见、实习结束后,学生的自评自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见、实习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及思想水平有哪些新的认识?(2)在见、实习中,你发现自己还有哪些缺点或不足?(3)见、实习中你的突出收获是什么?最大体会是什么?等等。由于总结来自学生的切身体验,所以针对性也强,实效性也大。

以上所罗列的几种自我教育形式在目前学校德育中较为普遍采用,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一些有效途径加以完善,补充。

三、学生自我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学生自我教育是“思”和“行”的统一,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自我反思”,“闭门思过”或“反躬内省”,而应强调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锻炼和修养,应把学生自我教育看成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思”与“行”的辩证统一。

第二,自我教育并非“自发教育”。学校德育中的学生自我教育并非意味着削弱或放弃学校德育中的正面引导的作用,放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组织,更不是“放任自流”,相反真正的自我教育必须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围绕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

第三,学生自我教育的成效如何,能否保证自我教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关键取决于能否培养和壮大学生中的积极分子队伍,只有通过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进而通过学生间的自我教育形成群体共识,才能保证学生自我教育的导向和成效,为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创造积极条件。

学生自我教育作为一种充分张扬主体自主性的学校德育形式现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同,在新时期下积极探索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强化其个体责任感,提高其控制个的能力,规范自我,完善自我,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成为提高学校德育整体功效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篇(3)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实现的原因

1.感觉自身能力不足

由于自身的不自信,从而怀疑自己的各种能力,导致不能实事求是地完成自我评价。正是由于这种过低的自我评价使自己的潜能与才干不能有效的发挥,使大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或者工作上取得满意的成果,从而引发自己内心的冲突和严重的情感挫败感。而导致自身不自信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强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大学生强烈的成才意识。因为过高的期望值设计了较高的理想目标,可现实与理想是存在差距的,正是因为这种差距使大学生产生了不自信的心理。

2.不能实事求的实现自我

由于知识的增加和社会阅历的增强,大学生开始有了强烈的自尊心。但也正因此出现了一些因为自尊心所引发的问题,比如自尊心过胜。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大学生长期处在学校简单的环境中,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是十分的完善。这种不完善导致了大学生理论多于实际,缺乏对各个方面的现实态度。而在自尊心过胜和理论多于实际的情况下使现在的大学生不能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从而阻碍了自我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相关对策

1.调整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健康不止是身体没有疾病和残缺,还应该是心理的完整。认知能力的正常就是一种良好的表现,大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应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极强的专注力、长久的记忆力和灵敏的观察力。在这之外大学生还要正确的面对现实,处理好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的情绪能让大学生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自身会合理的处理消极情绪,能控制协调好消极和积极所带来的影响。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影响下也会使自身的品质随之提升,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可以解决各种困难和不良事物所带来的影响。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有以效的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的发生,可以长久的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和谐。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开阔自身眼界与知识,使其能对社会现状实进行了解,以此来纠正自己不现实的理想,使大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在面对各种复杂状况时,有良好的心态去应对。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可以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可以促进自我目标的实现。

篇(4)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资的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都是由公立高校来进行的,因此,我国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政府的财政投资。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在政府对教育的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国总的公共教育支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和世界相对的合理水平不尽符合,高等教育支出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尽合理。

在1998年高校根据国家的发展要求开始扩招之后,高校的财政问题一年好似一年,但是,总的来说,多数高校自身仍然感觉经费短缺,高校希望国家能够投入更多的经费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而这两年,国家准备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很难再分出更多的资金投入高校,这就是当前我国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和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所面临的问题。

二、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资体制与西方国家之比较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同西方各国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下表,我们可以进行大致的比较分析: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经费主要是以间接形式向学校提供资助,而美德俄则是由联邦政府和地方州政府来共同承担,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显得很单一,而且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投资存在着不足的情况。在欧美发达国家,其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甚至普及化教育阶段,如此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完全依靠政府投资是根本不可能的,它们或早或迟地都选择了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其中,美国“在公立高校,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财政资金约占高校经费的50%,其他投资约占50%左右;而其私立大学的学费、学校服务收入、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产业和金融资本等收入所占比例更高,学费收入达到43%,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达14%,学校的服务和其他创收约占21%”[1]。

在英国,高校和政府之间存在一个大学基金委员会,作为两者的中介机构,对高校的经费进行评估,然后向政府提出,“政府通过大学基金委员会每5年给大学分配一次拨款,由大学自主安排和使用”[2]。这样,英国政府对高校的投资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客观性,政府对高校的投资就不会盲目,也使政府的财政投入能够发挥较为实际有效的作用。

在我国,政府对高校的行政干预是全面的,对高校的投资也是直接的,教育部门实际上仍然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因此,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投资便是“分内”职责。政府主要根据国家的发展要求来确定对高校投资的重点和数额,而不是根据高校自身实际发展的需求进行投资的。另外,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对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还是不够的,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需要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

三、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投资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

第一,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处于低下水平。在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占绝大多数、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投资体制下,国家总体教育投入的不足,必然极大地限制高等教育的投入,甚至带来高等教育与国家义务教育争夺资源的问题。

第二,政府的财政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资主要是根据国家的整体发展要求进行预算的,忽视了各高校的实际需求,导致资金在各高校之间的分配存在较大不平衡,有的高校资金过多,而有的高校却缺乏资金;另外,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益问题,其原因在于,高等学校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与竞争机制,在制度安排中漠视了成本效益在高等学校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

政府财政投资效益不高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投入到高等教育中的有限资源,有许多没有花在教学与科研的“刀刃”上,而是花在与教学科研无必然关系等方面,比如,大量的用在行政方面甚至后勤方面,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第三,政府拨款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的拨款制度深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主要依据国家计划进行,这种政府拨款方式对高校间竞争机制的引入激励不足,政府拨款基本上起到的只是“输血”的作用,而对高校提高成本效益、提高自主融资能力的激励不够。同时,“政府拨款在缩小高校间固有的地区差距和历史背景而造成的不平衡方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够”[3]。例如,近年来,由于非竞争性因素造成的东西部地区高校间的投入差距正在逐渐拉大。因此,当前的政府拨款制度没能很好的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四、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

第一,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整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比例。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应该根据高校实际发展的要求适当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资。“根据我国经济学家厉以宁对美、英、日、印度等38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国家教育投资与人均GNP之间的数量分析所得的结论:我国目前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应该达到GNP的4%左右,而实际上,我国1998年仅为2.55%”。这个数字远低于“1992年发达国家的5.7%,中等收入国家的4.4%以及世界3.6%的平均水平,而且还低于1992年低收入国家2.6%的平均水平”。我国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真正体现为“科教兴国”的目标。

第二,建立高校财政评估机构,即高校和政府的中间机构。建立政府和高校之间的中介机构,可以使其站在高校和政府之外,“旁观者”的立场上,在更为客观的基础上对高校财政投资数额进行评估,从而使政府的投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效用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教育腐败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大学基金委员会的做法,政府通过大学基金委员会对高校每5年进行一次财政资源分配。另外,我国政府还应该在增强对高等教育拨款的灵活性和效用性方面做出努力。

第三,完善政府的财政拨款制度。我国政府的财政拨款制度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而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逐渐发展并走向成熟,我们应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改善和完善我国的财政拨款体制。

(1)对教育的政府投资要本着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市场机制为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其中,政府应当摆正自己在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当中的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对高校办学的直接干预,积极发挥正确的服务和宏观调控职能。

(2)要把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估作为财政拨款的重要指标,发挥评估激励机制在拨款中的作用。努力缩小政府投入在高校间的不平衡,应通过地方政府与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共建的方式,加大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力度。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应倾向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和办学条件先天禀赋不充分的高校。

第四,要切实落实高校的办学自和高校的自主管理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真正尊重高校的办学主体和融资主体的地位,使高校真正成为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的融资主体。对于学校运行的各项成本开支标准,对于如何制定融资战略,高等学校应当具有最终的决定权。高校通过合理运营获得资金赢余,应当受到鼓励。国家应当鼓励学校将赢余投入到改善师资待遇、提高师资水平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中去。

另外,一些公立高校还可以进行“转制”的改革,创办产权多元的高等教育机构。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引入外资,建立对外合作机制。“政府不应‘大一统’地行使本应由民间力量行使的高等教育投资权利与义务,应当允许公立与私立并举、非营利法人和营利法人共存的办学格局的存在。在明确产权、权利、责任、义务的条件下,高等学校的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和完善了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支出体制,既能提高高校的办学自,多渠道的动用社会力量进行融资引资,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政府财政投资的效率,使政府能有相对充裕的资金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缓解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财政投资的矛盾,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篇(5)

青少年对世界的认识带有浓厚的感彩,他们乐于在感性的基础上悟出道理。“情必依于理,理得后情真”,我们应利用这一点,改变那直白的、空洞的说教,利用文本,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能力,进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笔者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利用文中鲁达与郑屠一善一恶的鲜明对比,引导学生向善,并能在日后生活中自觉地摒弃不良言行。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教育学生,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讨论:鲁达的做法令人称快,那么,在今天的法制社会,鲁达的做法可不可取呢?遇到不法的坏人是不是就三拳打死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遇到问题要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解决,不能冲动,要善于控制自我,更不能触犯法律。这就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例如可以多问几个类似的问题:这种观点正确吗?你认为呢?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辨别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二、课外拓展,潜移默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资源。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效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于早年的古诗文诵读。古诗文所呈现的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和治学。由此可见,古诗文的诵读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不可轻估的作用。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定的难度,要教育学生首先通过反复诵读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才能领悟诗文的理。诵读古诗文是学生在不断的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一目标如能顺利达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因此,我在教学别重视古诗文的诵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带头背,带头欣赏。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如诗文接龙游戏、古诗鉴赏、古诗之新解、我唱古诗(为古诗词配乐)等。这些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锻炼了他们的意志,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对搞好语文学有裨益。

除了古诗文,还应推荐各种美文给学生阅读、欣赏,让他们通过美文的学习,使情感得以调节,使思想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追求真理的情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愤学习。

三、自我反思,作文实践

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表现出进行自我认识的浓厚兴趣,主动性提高了,但因为学生评价自己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太大,所以自我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准确。现行课本的选材比较贴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可以通过与作品中人物的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例如《伟人细胞》(选自《男生贾里》)。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你对贾里的伟人计划以及他在日记中的自我评价有什么看法?贾里的哪些作法你同意?其中哪些事情你也曾经做过?当时你是怎样想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你过去的那些做法?你想知道同学们眼中的你吗?老师和家长如何评价你呢?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比较,联系实际,使学生正确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身的优缺点,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基础。

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注意创设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说心中的话,想说的话。例如有一次,我给学生讲flash《苹果树的故事》,这个故事借助苹果树与一个小男孩相处的情节,歌颂了人间的母爱、父爱。在悠扬的音乐中,我让同学们敞开心扉,同学们都觉得有好多话可说,而且说出来的话真切感人,很多学生甚至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就势写作,同学们写的文章非常感人。这样的写作,学生有话说,他们也爱写,当然写出来的质量也高了。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多动笔。写随笔是使学生多动笔的一种好方法,通过写随笔,让学生随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可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因为学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反思自己,并在反思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辨别是非,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随时记下自己思想的习惯,那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且能极大的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篇(6)

一、反思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回溯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呈现的教育评价归纳为三种

(一)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这类评价是以目标作为评价的根本依据,把目标细化为若干评价指标,形成具体的评价标准,再据此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如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泰勒认为教育目标是整个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期望通过教育目标与教育结果的比较,促进学生发展。他指出:“在本质上,评价过程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育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两个测验。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报告学生的成绩,更要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一致程度,从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案。”〔+〕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有长期存活之势。其原因在于它符合管理者和评价者的利益,符合盛极一时的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潮流,符合工业社会的效率原则,并体现价值主体的意志,突出评价者的中心地位;还具有易于操作、效果可测量等特点。但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在本质上受“技术理性”支配,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因而遮蔽了教育评价的本真追求。在这种评价取向下,人的发展标准化、同质化、程式化,无个体及其差异可言;个人生命不过是弱小而无助的囚徒,禁闭在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理性化的“囚笼”中。“技术理性”将人的生存空间悉数加以切割、限制,使人的生存和发展丧失了内在性和完整性。在这种评价取向下,价值主体、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出现分离,评价标准与评价情景出现分离,致使被评价者难以真正认同和支持对他的评价,评价中的主体和客体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

(二)过程取向的教育评价这种评价试图冲破目标控制的藩篱,把整个教育过程都纳入评价范围。它借助形成性评价,提供有用信息,以推动被评价者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克龙巴赫和斯塔费尔比姆等人在对泰勒教育评价理论进行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评价观。克龙巴赫认为,旨在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比总结性评价重要得多,“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教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使人们注意到教育评价的全部功能,克龙巴赫修改了泰勒的定义,认为教育评价是“为作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搜集和使用信息”。〔!〕斯塔费尔比姆也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应该说,过程取向的教育评价由于关注过程的变化,及时寻找变化的原因,因而更有利于推动被评价者的发展。但是,过程取向下的教育评价并未真正冲破目标取向教育评价的藩篱,它仍然是在后者的框架中进行,只是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按照斯克里文的意见,“形成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或人员)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采用的。这是一种为内部人员采用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另一种类型,它是在一个计划(或一门课程)完成后采用的,为的是满足某些外界听取人或决策人的需要”。〔"〕同时,斯克里文指出:“在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之间没有基本逻辑和方法论上的差别。两者都是为了检验某个实体的价值的。只有按不同时机、评价的听取人以及使用评价结果的方法,才能区分在什么情况下的评价是形成性的,或是总结性的。而且对同一评价来讲,在一个需求者说来可以是形成性的,而另一个看来却是总结性的。”〔#〕

(三)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是随着主体性教育的凸现而成长起来的。它在促进主体发展的过程中,不是靠外部力量的控制和推动,而是取决于主体自身的自主选择,使每个主体的命运由自己主宰,每一个主体都在对自己行为的“反省”中获得主动发展。如“第四代教育评价”,就打破以往评价中的“管理主义倾向”,以“回应”各种与评价利益相关的人为评价的出发点,以“协商”为途径,达成共同的“心理建构”。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为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揭开新的一页。有学者认为:“价值论的研究就是一种主体性的研究。没有主体性概念的支撑,价值问题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哲学论题并相对独立地加以展开。”〔$〕有的学者还指出:“将‘价值’确认为主体性范畴,强调价值的属人本质,就是对生活的价值意蕴和现象作出一定反思的结果,并因而成为国内哲学界的一个重要理论创获。哲学学者当时在价值论域打开的这个很大的缺口,不仅带来了价值问题研究的首次繁荣,而且把哲学推进到现实生活领域,使哲学重新作为生活自身的思想要素发挥作用,意义匪浅。”〔%〕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在有助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和促进人的主动发展的同时,由于人们对主体性的认识还处于传统的认识论框架中,导致在评价中出现很多问题。

传统的认识论认为,主客二者是分离的,按照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以“我”为主(体),客体外在于主体,主体凭着理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传统认识论把主体从客体中分离出来,把自我主体从他人主体之中分离出来,这就容易导致主体的过分张扬和占有,导致自我中心主义而漠视他人、自然的存在,从而使人自身乃至人类陷于生存和发展危机的困境之中。由于受主客分离的认识论影响,整个教育评价并未走出依靠专家、科学和一套规范的评价之路。评价是自上而下的,评价主体间虽然增加对话,但由于彼此存在着话语权的不平等,导致评价中缺少坦诚。虽然被评价者可以参与评价过程,但因在参与中仍处于被评地位,难以形成评价双方主动建构的态势,从而使价值主体、评价主体、评价客体间难以真正相融。超级秘书网

篇(7)

二、影响我国初中体育教师职业自我意识的因素

(一)环境及经济因素。

体育教师所处环境不同,因此初中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有着显著的差别,例如发达地区与边远地区的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存在很大的差距,发达地区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比较积极向上,主要是因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带动了教育的快速发展,相应的学校给教师提供的工作环境比较优越,培训机会较多,教师的视野开阔,接触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先进技术的机会较多,思想比较开放;反之,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绝大多数教师由于待遇较低,学校的设备落后,电脑网络资源量少,学校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以及资金支持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教师接触外界信息困难重重,消息闭塞,造成教师职业自我意识比较消极。

(二)价值体系的影响。

体育事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强弱,初中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身体素质关系到他们自身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初中体育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责任,教师价值体系的变化关系到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如果教师能够全面的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并且能够自觉的肩负起传播体育和不断培养体育人才的责任,那么他们就能够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反之如果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认清楚体育教育在初中院校中的地位,就会导致教师在工作中茫然,难以取得成功。

三、提高初中体育教师自我意识觉醒的措施

(一)提升工作信心感受人生价值。

体育教师的工作是很辛苦也很乏味的,而且在工作生涯中的提升机会并不多。由于体育课在中考中的微弱地位,老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也显得很微弱。这样一部分老师觉得工作无奔头,没有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干一辈子也依然是一名体育教师,自身的价值体现不强,工作目标低下。怎样才能提升他们的工作信心呢?这一点是教师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要让老师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就应该给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让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迅速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几个阶段:1.新手。

其特点为强烈依赖于各种规则,对所处条件环境认识不够,缺乏独立判断能力。

2.入门阶段。

在这一阶段根据已有的经验能够作出进一步的行动,洞察力十分有限,对事物所有方面难以分出重点。

3.结构化构建。

在这一些阶段能够与其他人有效进行讨论,能够接受大众的观点。能制定一些比较长远的目标,确定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并且能够对一些过程进行标准化和程序化处理。

4.熟练程度。

在这一阶段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能够发现什么是最重要的,能够从一个普通的情境中发现一些特别的事物。在这一阶段还能够更轻松地作出决定,能够按照实际的要求最优化地处理各种事务。

5.专家阶段。

这是专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不再依赖各种规则和指引文件,能够及时把握住一个现实情境的规律,能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系统地解决,并预测到可能出现的结果。当教师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的时候,教师的自身价值就得到了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就开始觉醒了。

篇(8)

有的后进生乐于助人,当别人有困难时,他们能慷慨相助;还有的学生,虽然成绩差,但并非不是学习的料。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要善于观察他们的言行,捕捉他们内心活动的特点,适时给予其公正的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实行“长善救失”。例如有一次,班主任与一个学生谈话时,这样说道:“我对你不守纪律,而且屡教不改的行为很恼火。但一直以来,我不认为你是一个学习差的学生,尽管你现在的学习成绩不好。你作为应届初中毕业生考入师范,这说明你有很大的潜力,你要珍惜在这学习的大好机会。”说完,班主任就走了。转身时,班主任发现这个学生满脸泪水。从此以后,他自觉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在期末考试中,他的总成绩列全班第三名。后来,他主动找到班主任,告诉班主任那几句话触动了他,使他明白了很多,正因为班主任没有看“扁”他,才有了他后来的成就。

因材施教,创造机会

后进生并不甘于落后,他们希望获得同学尤其是班主任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班主任应该充分理解学生的这种积极心理,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有发挥自己才智的机会。比如班主任了解到,有一个差生爱看课外书,也常常动笔写文章。出班刊时,班主任就让他写一则“前言”。他很认真地对待这个任务,仅300字的前言,就修改了五六遍。班刊出刊后,这则前言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好评,这位同学感到非常自豪。后来,他振奋精神,调整了学习方向,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渐渐有了起色。

给予温暖,建立信心

有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对这类学生,班主任要从感情上去感化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顾虑,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例如有个学生家庭条件差,学习基础差,常为跟不上学习进度而苦恼。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公布后,他不吃不喝,独自坐在教室里哭泣,然后上街漫无目的地散步。班干部告诉班主任以后,班主任上街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家,给他端上了饭菜。班主任对他说:“我不想问你为什么,人是铁,饭是钢,先吃饭。吃完了,你愿意在这里坐,就坐一会儿,不愿意就回寝室休息。”面对班主任的关怀,这位学生眼泪汪汪,在班主任的催促下,他含着泪水,强咽着饭菜,也暗暗下定了决心。吃罢饭后,他与班主任推心置腹地交谈了一番。原来,他父母年事已高,哥哥在外打工。每到周末,他都要回家照顾父母和处理家务。平时在学校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既影响了学习,又没有照顾好家里。

班主任安慰他,并允许他每周星期三晚上回家处理家务,但其余时间要在学校里安心地学习。这个学生非常感动。后来,他重新树立了信心,学习更加刻苦。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完成了三大本数学习题,成绩也提高到了班上的前十名。

班主任要“授人以渔”,交给后进生走出困境的钥匙

1.培养学习兴趣

后进生由于经历了学习上的多次失败,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班主任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走上奋发学习之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多种多样,总的原则是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后进生的性格、爱好和实际水平,采取恰当的方式。例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遇到一个叫费佳的小学生,他的算术成绩很糟糕。为了激发他学习算术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从民间收集了两百多道小故事形式的应用题,把它们编成习题集,供费佳学习。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是要“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而在这惊奇和赞叹之后,跟随而来的正是兴趣。果然,费佳对习题集很感兴趣,后来他成了数学家。

2.制订学习计划

对于处在学习困境中的学生来说,没有比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更具有实际意义的了。因为学生在困境中会感到无所适从,更缺乏自我约束力。当他们偶有良好的学习愿望时,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制订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计划要具体,长期、中期、短期目标都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在这些目标的指导下,学习的内容、各学科的安排和时间分配合理、科学,使计划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起到约束和促进作用。

3.掌握学习方法

篇(9)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从英语教学的任务理念、目标、实施策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英语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现代英语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

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现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线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提升,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成为新课改下高素质的中学英语教师职称论文。

二、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是时代的需求

英语课程标准是现代英语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2]新课改的基础是教师,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师。

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提高自身素质。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深入学习、理解英语课程标准,掌握现代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目的要求,能促使教师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能促使其唤起提高教学技能、更新教学方法的紧迫感,帮助其产生提高新课改所需的教学技能的动力。

三、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课程的实施有重大影响。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与新课改同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中学英语教师。

1.认清形势,积极转变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裁命运,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新的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发点。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才能转变教法和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学法,并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培养。同时,英语教师更应该抓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这一契机,适应时展的要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顺应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断学习各种先进事物,才能使用好新课程。

2.行为上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主动实施新型教学理念。中学英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学术平等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要着力渗透新课标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而尽到教育者的职责。

3.外塑形象,内修气质,提高自身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人们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识、思想、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得体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和穿着打扮是教师让学生尊敬的资本。[3]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拓展对新教材理解的视野,研讨各种不同的教学理论,而在不自觉中改变已有的内在认知,完成对自身知识结构的重建。

(1)终身学习,知识更新,提高教学技能。“流水不腐”。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提升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只有教师以身作则,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量。标准流利的口语、活泼大方的仪态、横贯东西的知识面、多才多艺的专业技能,是现代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除了英语教学的理论专著之外,还应关注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教育科研理论,教育科研成果,以及互联网的基本操作,课件制作,等等,都是当今教师要学习的内容。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凭借扎实的知识、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锤炼一套听、说、读、写的技能,准确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原则,并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从容面对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习能让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与学生俱进。

(2)反思教学,学会合作与借鉴经验。教育是实践性智慧,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反思,并把反思导向深入,最终实践教育教学的创新,提升育人的质量。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

因此,持续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反思教学实践,既能于教学实践中思考发现问题,又能想办法加以解决,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反思中不断进步。教师应该每天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分析并做好记录,要善于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闪光之处,更要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反思的起点,正视自己英语教学的习惯和经验,利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师生的互动,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说课和研讨,评价自己和同事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经常性地检测课堂教学情况。教师通过这样的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今后教学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才能在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超越教与学的局限,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四、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成长的途径

1.加强对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其结合教学实践并落到实处。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是系统的,岗前与岗位培训相结合。时间上除寒暑假之外,也可以是周末或平时的短训班,内容包括新课改,中学英语课程、教材,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等。形式可以是研修、校际区际交流、赛课、学历层次提高等。

要让真正有水平的人帮助中学英语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培训者要投身于中学英语教学,通过担任部分的中学英语课程或深入基层课堂调研,结合教学实际,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现和理解英语教师的真实问题和需要。培训应重实践、少理论,注重向教师传授实际教学中常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如英语口语训练;要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中学的英语教材,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英语学习策略和必要的英语方面的文体常识;使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更好地与教师课程实施相衔接。把新课改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出促进中学英语教师自身及整体发展的作用。

2.建立教学科研队伍,教研合作,以研促教。教研活动是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形式。英语教学研究作为英语教学发展的基础,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时,应具备相应的理论进行教育研究,教学课改,解决实际教学难题,提高科研能力,促使教学质量提高。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5]但是,反思常常需要教师合作,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共享教研成果,从而推动教研教改高效、胜利进行。针对中学英语教学实际问题而有所选择地进行研究,形成以教导处牵头、以英语学科组长和备课小组长为基础的教学科研队伍,在教研中相互学习,提升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将研究中所领悟到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推进英语新课改。

3.发挥骨干教师“老带新”的作用,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政策上要让教学能力高、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教师与新教师在教学上一对一地交流和总结,结成“以老带新,手拉手帮扶对子”,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指导老师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新教师跟踪学习辅导教师的课,辅导老师跟踪听评、指导新教师的课;新教师尽快熟悉教材教法,学会先进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构建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桥梁。

“老带新”活动并不全是师父带徒弟,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新老教师互相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的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获得与提高。大多数年轻教师在骨干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下,能较快地成长为业务骨干,并能独立承担教学任务。这样的梯队结构既能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4.多方扶持中学英语教学,经济、政策上留住人才,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教育主管部门要抓住当前国家实施基础教育绩效改革的契机,严把进人关,精选英语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补充教师队伍;发动和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尤其是村镇任教,给予一定经济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激励。这需要国家各级财政增加对学校的投入,改变其落后现状,改善中学英语教学环境,为师生创造一定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现代化的英语教育。

5.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改变过去把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并且将其与教师的奖惩挂钩的做法。传统的评价体系是单纯地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应地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需要切实改变这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实施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鼓励、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以教师的工作业绩为依据的评价指标,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注重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过程进行评价,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和教学热情,谋求教师的发展,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6.实施“走教”制,促进区内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鼓励城里的一些名师到基层尤其是村镇农村中学传经送宝,给基层学校英语教师上一些与新课改相关的实用的示范课。学区内建设“一对一兼职交流制”,将骨干教师纳入平台管理,安排到结对学校兼职交流,每学期至少上公开课一次、评课一次、集体备课一次等,结对学校互派优秀老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一定时间。“走教制”不仅仅让教师在流动中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相对均衡,更是通过听课、评议、交流等形式,在讲课、讲学、研讨等“走动”交流中提升了教师的素质。“走教制”极大地促进了区内校际间的交流,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从而指导、带动更多中学英语教师成长,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要给予走教、送教的教师在考核、评优、职称等方面优先考虑。

7.调整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培养师范生综合语言技能。英语新课程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要更好地全面了解新课改的动向和要求,相应地对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增加教学实践课时,促使师范生综合语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掌握师范技能技巧。如果教师缺乏这些技能,就不可能将知识成功地整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师范教育的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未来的教师对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体会。

五、结语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6]新课改为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契机,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各个学校及教育部门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努力为广大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教学管理的艺术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确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目标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赵生飞,耿峰.新课程背景下师范毕业生如何从事教学与科研[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篇(10)

引导自我教育的动机,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自我教育动机,是培养学生自我参与实践,获得自我认识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民主化观念,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其次要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往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认识,不断增强有信心,从而萌发自我教育的动机。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参与活动:①参与拟定教学目标。比如,让学生自读课文,共同确立教学目标。②参与发问。让学生自行探索,提出问题。③参与设计活动。如:自行设计辨析题,使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矛盾心理;自行设计品德行为模拟表演;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行讨论学习方法、总结经验等等。④参与辩论,从正反两方面展开争辩。⑤参与评价与自我评价活动。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以课外延伸的形式开展某些宣传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等。

二、自我悟理能力的培养

自我悟理能力指学生对品德行为观察、分析,从而正确掌握品德和品德规范要求的能力。它是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自我悟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自行寻找品德行为,提高识别能力;二是要抓住品德行为的细微处,分析思想品质;三是要引导学生概括品德概念和品德规范要求。培养说理、评价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评介,可深化学生品德认识,提高学生自我悟理能力。常用的说理方法:①正反说理法,即人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②多重说理法,即针对某一品德行为,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说理。③例证说理法,即从事例证明某一道理的说理方法。④追因说理法,即从某一品德现象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得出结论的说理方法。⑤条件说理法,既让学生说明要实现某一品德要求必须创造哪些条件。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辨明是非是深化品德认识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①品德概念的辨析。让学生辨析相近的品德概念,弄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品德行为的辨析。训练学生将品德规范要求与品德行为实践相联系起来,进行品德评价。③问题情境的辨析。即创设情境,揭示学生的心理矛盾,让学生联系思想实际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作出正确的行为抉择。

三、品德情感的自我体验

品德情感的自我体验对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常用的方法:①观察中体验。这种体验能直接激发学生的情绪,产生情感共鸣。②说理中体验。学生说理实际上是在相应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说服。③氛围中体验。情感氛围感染力强,教学中应营造情感氛围。方法有: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品德情境;教师自身品德情感外露;榜样感化和学生间相互形成正确舆论等等。④表现中体验。让学生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品德情感。⑤联想中体验。让学生从某一品德行为联想到一系列与之相近的或相反的品德的品德行为,并进行比较,从而产生正确的品德情感。⑥对照中体验。让学生将自己过去的行为与品德规范要求进行对照,从而出现满足情感或不安情感。总之,品德情感的体验是多方面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自我体验”才能有效地实现自我教育。

篇(11)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教育的支撑。传统的教育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教学的过程是“灌”和“填”,使得师生处于高度紧张而机械的知识传授中,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法的上述弊端。

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指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将与课程有关的内容或某个实际问题直接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给学生,精心创设一种问题情景,使学生得到感官刺激,情感被激发,从而产生解释某种现象或问题的冲动与欲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课下搜集资料加以综合而提出独到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考问题的个性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近几年,笔者把“问题情境”教学法应用于自我管理学导论课的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就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国学者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

笔者常常从下述两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

1.设置学习“障碍”

平铺直叙的讲课形式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障碍”。

例如,笔者在讲授“认识自我”这一节内容时,先分析了影响自我发展的36种消极因素,强调了其中的“贪多求快”因素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十分警惕的成长陷阱,连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也不能例外;在此基础上,笔者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因“贪多求快”而推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引发了目前的经营困境为例,提出“假如你是海尔的首席执行官,若你不采用多元化战略,那么你有何良策把海尔做大做强呢?”借此营造一种环境,让学生站在领导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寻求最有效的途径,这样既将所学的零散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锻炼学生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学生产生过程性需要的诱因。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已经有了某种认知结构,他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一旦新旧知识出现差异,就会在认知心理上爆发认知冲突。认知冲突的产生迫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笔者在讲授“包容他人”时,先提出“一个人有知识、有能力,能吃苦耐劳,具有真诚与善良的优秀品质,这样的好人一定会受到单位的重用吗?”对于这样的提问,学生由于受习惯思维定势的影响,他们必然会做出肯定回答,此时教师不妨“泼一下冷水”,回答:“不一定。”学生惊疑之余,势必带着“为什么”的急切心理而去听课、寻求答案。笔者乘势推波助澜,导入新课,从“包容他人”的内涵着手,并结合学生们熟悉的企业Google搜索引擎靠自己“包容他人”的能力,从微软挖走有个性的IT业管理天才李开复而取得成功的事例进行讲述,易于让学生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接受新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由单纯处于知识接受器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成为了获取知识而主动学习的状态,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参与提问

“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注重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师生间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形成浓厚的“问题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笔者意识到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做到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充分估计到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提问、怎样回答,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避免轻率否定,不做简单结论,禁止粗暴武断,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条件,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求真理。

三、引导学生参与调研

“问题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实践与创新能力。因此,对于课堂上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笔者一般只回答一部分,而故意留下一段“空白”,通过课下作用和分组调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讨和体会。

为解决课堂上教师留下的“空白”,学生们往往会主动参与、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并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已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和扩充,并在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思索、探求过程中,使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使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此外,他们还学会了如何调查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逐步培养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为今后的知识摄取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课下自学也活跃了思维,促进其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小碚.试论“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实质及合理运行.教学理论和方法,1994,(2):19.

[2]蔡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中国林业教育,199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