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4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味教学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

篇(1)

一、引言

“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一命题涵盖两个系统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教师的“教”,二是有关学生的“学”。教与学是辩证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教学相长。只有教学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机制

1.教师“会教”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先导会教是学生进行有价值思维的先导和催化剂。会教,就是教者要思如泉涌,循循善诱,环环妙引,层层巧导;或引导,以激发“情感场”,补充思维的能源,启发思考问题的路线、途径;或指导,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寻找思维的“诱发点”;或疏导,以越过思维的障碍;或疑导,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想要达到“会教”的境界,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素养,广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而且还要善于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作用。

2.培养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

思维由问题而起.问题是思维的“诱发剂”,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因此。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集体中面对同一命题产生的诸多疑问,引导学生共同思索,彼此质疑,相互辩论.使每个学生能够发现自己主观世界里的种种认知冲突,并使各自的想法、见解发生变化,从而使每个学生进入“愤”与“悱”的更高境界。

3.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保证

思维方法是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门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给学生以科学思维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思维方法,并向现实应用发生迁移,是“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保证。

指导思维方法,既要注重抽象(理性)思维方法的指导,充分利用左脑;又要注重形象(感性)思维方法的指导,努力开发右脑;更要注重实践(实际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苦苦质疑的兴趣、主动性和对问题孜孜以求解决的积极心态。指导的重心是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其次。教师要善于抓住思维过程来指导。既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又要有思维过程发展“中介”作用的指导,使学生明白在思维过程中,是“中介”的作用把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的本质联系了起来,进而使学生认识“中介”,理解“中介”,学会运用“中介”,有效地进行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4.思维品质的塑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突破点

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也是智力差异的表现,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塑造是发展思维和智力的一个重大突破点,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抓住思维品质的个别差异、年龄结构差异、性别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训练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富有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基于“真实问题”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去挖掘知识更广、更深的意义。翻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才能激起学生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心向,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治思维的“盲点”。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并适时启发、点拨,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取得最大收益,提高其分析、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就是要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使学生面对所发现或所提出的问题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确定解决问题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从理论和实践上能够检验假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创新能力。要多组织有目的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训练思维的灵敏性、综合性和创新性。问题探究一要注重针对性,二要注重过程性,三要注重创造性。教师要通过指导、点拨,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筛选、综合和分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使他们在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创造的能力。

3.重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就是要选取蕴含着思维结构知识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顺向结构和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逆向结构,理解带有普遍意义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并把科学思维与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统一起来。案例分析法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基本性,即教师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思维知识结构:二是基础性,即思维内容的教学应该适合学生的目前的智力发展水平,应该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三是典型性,即通过精选的案例剖析,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规律与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典型性分析,促使学生把所获得的认知进行归类和迁移.进一步探究具有普遍规律性的联系,加强思维的自觉性。

篇(2)

二、开放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开放思维是一个基点向多方位多角度幅射的过程,人在形成思维习惯和能力的时候,当接触到一个思考基点的时候,马上就会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并进行创新。有了这个习惯和能力,思考就有了多向性,思维就活跃了起来,思想就有了宽度,就有了依托,它是人具有高强能力的基础。

(一)避免学生的“惰性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的灵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学生的“惰性思维”。究其原因:不是学生不会思维,而是教师掌握着学生的思维路线,规定着思维方向。教师处处为学生铺路、架桥。这种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他的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善于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合理联想,及时发现问题的特征、差异、隐含关系等,从各种角度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理解问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体现在一题多解方面,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架设桥梁,消除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在心理学和教学法的诸多专著中,都一致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

三、开放教学内容,创建多样化课堂

篇(3)

“万事开头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个好头,不仅能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语文学习奠定基础,而且能有效地集中学生散落在课间,散漫的心思,集中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在教学之初,教师总会想方设法地进行教学预设和组织,给予学生新颖、独特的感受,争取一个“开门红”。我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通常会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或是激情澎湃的歌曲,也或者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的故事等,让学生背背诗、唱唱歌、听听故事。背诗,能有效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唱歌能让学生精神振奋;故事能为课堂教学埋下伏笔,这些都能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投入情感,将精神集中在学习内容和活动中来。倘若是借班课,由于彼此之间不熟悉,我会先和学生就一些轻松的话题谈话,在短时间里了解学生,并拉近师生的距离,为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

二、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多半都停留在形象、直观的表面上,对于一些深奥的问题,则不能有效地认识和理解。这也就是说,传统教师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效果是极其微小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小学生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指尖上。”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动手操作才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组织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一方面能将书本上的知识更加直观、生动化地现在学生面前,冲破传统只是“讲”与“听”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一节充满情趣的活动课。另一方面能通过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采用微笑授课

篇(4)

一、小学语文拼音的趣味“学”教学法

(一)引导小学生在观察中学习。一年级的学生处于身心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待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记忆力很强,但是对不熟悉的事物或者不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就很短。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学生在一节课堂中能够集中精力听课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要想有效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就务必需要有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物存在。基于该种现象,就可以在拼音教学中多插入生活中常见的相关图片,使学生通过与自我生活相关联进行主动学习,由此对汉语拼音的字母进行识记,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继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因此,我通常会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图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单韵a的四声时,可以借助配图进行教学,配图显示出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平地上出示第一声ā,爬坡时为第二声á,下山又上山为第三声ǎ,下山为第四声à,通过观察图片上四声的位置,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四种声调的发音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他们的音形,此外,读的时候还可以把小手当作小汽车,让学生能够活动起来,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能使课堂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情境学习模式。伴随着教育的改革,我们发现,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们对教育的需求,更不能调动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拼音的兴趣,因此,应该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以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教学法,以故事导入,与生活相连,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发挥其固有的特长,提升其学习小学语文拼音的效率。比如,在学习复韵母ai ei ui时,先讲一个故事:在一座美丽的城堡里住着几个单韵母宝宝,他们分别是a o e i u ü,他们虽然都住在同一座城堡里,但是他们互相都还不熟,还不是好朋友。他们中的小i(出示i)觉得非常孤单,很想找到几个好朋友。正当这个时候,她看到了前方不远处的小a(出示a)。于是她就走上前去跟小a说:“小a,我想和你做好朋友,我想和你‘ai’一起!”当小a和小i挨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了复韵母ai。接着教授儿歌:“小a小i ai一起”。学生被这样的故事吸引,仿佛身临其境,进入了拼音王国,在教授书写的时候,我继续讲故事:小i对小a说:“我想和你ai一起。”说着就跟小a挨得很近,小a轻轻地将小i推开说道:“我们是好朋友,但是就算是好朋友也不能挨太近,不然就不舒服了。由此提醒同学们,书写复韵母ai的时候要注意两个字母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低年级儿童喜欢听故事,将故事融入到课堂中,更能使课堂变得有趣、有效。

(三)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小学生由于其生理特征使然,在一年级的时候往往都是处于好动以及好玩的性格,而且上文中也提过,在这个阶段中他们的注意力也相对不够集中,若向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也可以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活动,通过“学讲计划”来加深他们对小学语文拼音的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出示一组拼音字母,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照字母,模仿出相应的动作,在这种带有游戏化的教学形式下,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能够被吸引过来,并做出字母拼音的表演,从而让小学生对课堂的拼音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提升学习语文的自主性。

二、小学语文拼音的趣味“写”教学法

让小学生具备拼音写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日后更加复杂汉字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目前的很多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都习惯于让小学生对拼音进行抄写,虽然该种方式短时间内会加强学生的记忆,但是在抄写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很容易烦躁,注意力也难以集中,整体来说,抄写的效果仍然是不够理想的。当然,如果能够将这种模式进行改进,便能够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比如,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拼音字母的形,然后用橡皮泥或者是软陶泥等工具捏出所观察字母的形状,这样不仅能够使得低年级的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三、小学语文拼音的趣味“读”教学法

(一)多学习拼音歌曲。教师在将拼音的各个部分单独教学完成之后,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拼音之间的联系,同时为了保证他们能够学好普通话,就应该掌握拼音学习的所有内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习汉语拼音歌是非常好的决定。小学生的记忆力很好的,通过优美的旋律,更能够让他们“深陷其中”,从而进一步加快对拼音记忆的速度。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大大增强小学生对拼音学习的兴趣,兴趣提高了,拼音的学习效果也会显著提升。同时,也为日后的汉字、阅读和写作的学习打下基础。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氛围;风格

0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大学课堂改变了以往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开始尝试从多角度入手,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结合我校外语系科研项目,我们以全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调查问卷》对公共英语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下面笔者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主要从教师、学生、教材、课堂活动四方面对英语课堂氛围即教学味道的形成作一些探讨。

一、从教师角度解读味道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通过较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等方面稳定地、综合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教学个性特点与审美风貌。课堂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

调查问卷中对学生喜欢的教师类型和教学风格一项中,有79%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应幽默风趣,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一类型所占比例最高,可见其受欢迎度。维“学生中心”说的可接受性在调查问卷中得到了验证。Henso和Borthwick(1984)将教师的教学方式分为六类,即任务指向型(任务事先计划,并配有适宜的材料)、合作计划型(教学行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计划)、儿童中心型(学生从教师提供的任务中选择符合兴趣的任务)、参与中心型(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组织教学内容)、学习中心型(教师同时考虑学生和学科内容)和情感兴奋型(在教学中尽量调动学生的情绪)。例如:有的教师上课善于引导,巧妙地提出问题,学生答疑;有的教师上课善于点评,教师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做出点评;有的教师上课看重情感教学,根据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及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等等。这些课堂教学风格各异,特色鲜明。从课堂教学效果上看,严谨逻辑型优于权威型,风趣幽默型优于严谨逻辑型。但教学风格具有多样性,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培养和运用不同的教学风格创造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氛围,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从学生角度体会味道

自1954年哈伯特.塞伦(Herbert?Thelen)首先提出“学习风格”这一概念以来,至今已有30多种有关学习风格的理论模式相继问世,并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Reid将学习风格定义为学习者所采用的吸收、处理和储存新的信息,掌握新的技能的方式,这种技能是自然的和习惯的,不会因为教学方法或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我国学者把学习风格划分为生理要素、心理要素和社会性要素。

调查问卷的对象为大学英语四级水平的大一学生,其中47%的人认为课堂参与较少,不到10%的人认为课堂参与很多。课堂参与度与学生自身的学习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数同学认为最要紧的事四六级考试,以考试为中心来主动学习;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认为只要好好记笔记,就是好好学习了;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与教学活动、课堂效果无关,认为那是老师的事情,所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安排的一些教学环节不屑于参加;有少数同学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为自己有效的学习创造了机会和良好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学习风格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它也许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理论角度来看,感性者喜欢使用记忆作为学习策略,循规蹈矩;直觉者则喜欢变化,厌倦重复,喜欢接受新的概念和非常规事物。据利佛尔(Leaver,1986)的研究,左脑思维者(系列)擅长进行对比分析,语法学得好;而右脑思维者(整体)则对语言的语调和韵律学得更好。系列学习者特别适应强调语法分析的严谨的教学方法,整体者更乐意采用全观策略,如猜测单词的意义,寻求中心思想,喜欢相对组织松散的教学方法。

当学生的学习风格与老师的教学风格相异或相悖时,学生会产成厌烦、低迷的状态,对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构成巨大的屏障。反之,会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力。

三、从教材角度分析味道

教材是知识传授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一座桥梁,是学生了解知识的主要窗口。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与具体化,它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而言,教材是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工具。

调查问卷当中,学生分别对所使用英语教材的时代性和实用性程度进行选择,认为时代性、实用性一般的人占了最大比例。在教师力求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以全新的视角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的同时,教学的内容也应紧跟时代步伐。此外,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切实掌握。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中,还应有语言交际文化及实用生活口语。本次调查中,对学生喜欢的英语类型,选择英语交际文化和实用口语的学生比例分列第一和第二位。这一数据完全证明了上述观点。

四、从课堂活动角度品尝味道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简称MI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首先提出的。MI理论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是以组合的形式进行的。加德纳指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多元智能观点的核心都在于认真地看待人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和欠缺的一面。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的意识到这一点,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让尽量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教学的互动当中。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口语能力差,非书面材料理解困难。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例如用英语演讲、辩论、讲故事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播放录音、原声电影或剪辑等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使他们适应真实的外语场景,提高语言的实用性。多数英语课堂中,信息来源主要是书面文字,学生对这样单一的信息输入很容易产成厌倦。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于小故事等课堂调节剂非常认可。对于英文电影呼声最高,英语课堂演讲、辩论等活动所占比例较少。总体来说视听活动比较受欢迎;而教师从教学角度考虑,安排的交际性活动较多。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应将学生喜好与教学需要都考虑进去。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进行恰当的课堂活动,才会有助于形成活跃、主动的课堂氛围。

五、结论

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的教学风格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应尽量选择时代性、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在课程设计上确保活泼生动又不乏知识性,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当然,学生的学习风格也是不能忽视的一点。针对不同学生要尽力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乐于融入课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作用的,当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谐的统一起来时,必会使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活动熠熠生辉,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

参考文献

[1]冯中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6)

1.“模拟公司”起源于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此可以进行营销、财务、金融、贸易、储运、税务、海关、保险、证券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模拟时,除货物是虚拟的并且不发生实移外,其它如票据、账册、操作方式、核算办法等均按照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由此可见,“模拟公司”也可理解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80年代后期,“模拟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4月,世界30个国家建立并且在数据库中可以查到其信息的“模拟公司”有2775个(详见下表)。此外,一些国家还建立了“模拟公司”协调中心,负责本国“模拟公司”之间的业务交往和人员培训,及从事国际商务和交流协调活动。为促进各国“模拟公司”之间的交往,1993年11月,欧共体和德国北威州政府支助建立了“欧洲模拟公司”网络,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组织??“EUROPEN”协会。德、法、英、奥地利等12个欧洲国家为正式成员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不久也将成为正式会员,亚洲、南美的一些国家也在积极申请入会。该协会还组织一年一度的“模拟公司国际博览会”,为促进世界范围内“模拟公司”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做出了贡献。

2.近年来,我国的一些职业学校在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相继建立了财会模拟实验室、商务模拟办公室等。从1994年起,上海、北京、浙江、山东、辽宁、河南、内蒙等地的一些学校,在丹麦和德国专家的帮助下,引入了“模拟公司”这一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国家内贸总局和教育部通过开展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实践证明,“模拟公司”能够有效地解决职业学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长相关知识。“模拟公司”这一概念正在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同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和教学机构的重视。

二、“模拟公司”的教育哲学与理论基础

“模拟公司”的雏型诞生于50年代,但何以在80年代后期迅猛发展起来呢?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是特定教育哲学思想与观念的体现。而“模拟公司”正是行为导向教育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1.80年代以来,“行为导向”一词频频出现在职教文献,特别是欧美职教教学论著作中,一时成为追求和提高职教教学质量、改革教学的代名词。它与其说是一种概念,毋宁说是一种新的职教教学理论更为确切。德国职教专家T?特拉姆对其作了的明确界定:“行为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它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在教学中,行为导向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取决于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因素的重组,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质上创造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从而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模拟公司”的建立正是为了创造有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他们通过反复练习,进而会预期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发展。

2.行为导向的教育思想,主要源于人们对现实及未来社会对职业人才新要求的思考以及对教育和学习概念的重新认识。过去,对学习过程最传统的认识是:动机、接受、理解、记忆。而今人们无论对“教育”还是对”学习”都有了新的认识,更强调“交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版)对“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义,将“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改为“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及持续的交流。”在此,学习是指个人在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或技能方面的任何进步与提高。“交流”是涉及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信息(包括消息、思想、知识、策略等)转移关系。

柏林工大的教育专家杜霖先生形象地把学习比作“呼吸”的过程,强调学习者不仅要“吸进”还要“呼出”。他指出:“学习的核心是‘呼吸’,伴随着思考和分析,把记忆的东西进行融合、转化成实际问题和任务,然后去解决问题。完整的学习过程至少应该包括思考、记忆、表达、传递以及行动。‘呼吸’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实践,通常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可在一体化教室、实验室、工厂、车间等实际操作环境中进行“手脑并用”的学习,而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找到适合经济类专业学生这样的学习场所。因为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条件下,员工的任何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和社会损失;企业、学校乃至学习者本人都畏惧此类情况的发生。建立“模拟公司”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式。

3.“模拟公司”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模拟公司”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采用的正是行为导向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

上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有三个: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小组制定计划独立作业以及小组作业等多种形式,具体采用哪种形式要视培训目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变换。例如,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则要求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这样可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等等。

4.“模拟公司”的教学环境。从60、70年代开始的教学环境研究以确凿的事实证明,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劳动现场等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模拟公司”就是从改善教学环境入手,来达到其教学目的的。

建立“模拟公司”首先要考虑环境布置问题,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到真实。“模拟食品公司”摆放有相应的食品样品;“模拟旅行社”的办公室挂有地图、招贴画……例如,加拿大的许多“模拟公司”就建在正式的办公大楼里,学员培训时,就像楼里其它公司的职员在这里上班一样。学员之间谈话时,常讲“我们公司”如何如何,多采用实际商务活动中惯用的称谓“您”,甚至着装也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商人……这种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对于学员从学习场所向劳动现场过渡是大有裨益的。

篇(7)

一、学科视野:纯文学与杂文学

作为中国戏曲史学科的奠基人,王国维1912年发表了《宋元戏曲考》。这是中国第一部分体断代文学史,其撰著缘起、方法与体例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史观念。此外,他的《人间词话》、《文学小言》、《红楼梦评论》等著述也零星体现了其对于文学史规律的思考与探求。则撰有《国语文学史》与《白话文学史》两部著作,这两部文学史打破了传统文学史的编著体例,以“双线文学”的观念考察了中国文学史发展演化的进程。此外他的《文学改良刍议》、《词选》等著述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其文学史观念。

王国维与文学史观念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对文学史核心概念“文学”的认识上。王国维受西方文艺美学思想影响,引入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纯文学”概念,而为了倡导,则以白话文学为本位,将某些“杂文学”种类划入文学史研究的范围。

中国文学史学科是现代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的建立是随着“文学”学科自西方舶来后开始的。因为我国古代的“文学”是一个十分驳杂的概念,有时指文献典册,有时指文章、学术,有时指官职、学人,具体涵义难以辨别。所以在早期的文学史著述中,“文学”即表现为一个涵盖中国学术、文字、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体系。1904年第一部国人自著的文学史——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中,即自文字、音韵起讲,接以诸子经学,后分述汉魏至唐宋各代文体。稍后的黄人《中国文学史》则包括了金石碑帖、制诏策谕等内容,亦无显明的现代“文学”学科意识。现代意义的“纯文学”观念,是“由于梁启超、王国维、蒋智由、金天翮、黄人……连续不断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引进和宣传了西方的纯文学思想和美学观念。”其中,王国维贡献尤大。王国维引进康德、叔本华的艺术哲学理论,以文学的“游戏”本质为依据,形成了超功利的文学观念。针对中国文学一以贯之的政教工具论,他提倡文学“无用之用”,即不关乎政治、道德的功用。“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一切学问皆能以利禄劝,独哲学与文学不然。”他指出,“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王国维认为艺术的价值正在于审美主体毫无利害的审美观照之中,从而消解痛苦与欲望,达到精神解脱的境界。他提倡文学的独立地位、独立品格,以保持文学超功利的审美功用,彻底否定了千百年来把文学作为政教工具的传统观念。在中西文化碰撞、新学旧学冲突的二十世纪初期,这些言论和观点是振聋发聩的。因此,王国维在超功利的文学美学观指导下,能够独辟蹊径,力排众议,摆脱文学工具论的传统观念,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勇气与深刻的学术识见。从这一意义上说,王国维对近代“纯文学”观念的形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国维在以“纯文学”观念观照中国古代文学时,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升了戏曲的地位,把戏曲推入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序列之中。作为中国戏曲史学科的奠基人,王国维针对戏曲“托体稍卑”的世俗偏见,撰著《宋元戏曲考》,改变了中国戏曲自来无史的局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没能继焉者也。”。单就这一表述而言,似无多少创见。但如果把这一表述放进“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渊源流变中看,王国维的确表现出了高超的识见。因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命题,自金元刘祁发轫至清末王国维之时,虽已有不下三十位学者表述过这一观点,但是诸家表述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文学与学术、艺术等杂糅,没有表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是王国维第一个把现代意义的纯文学体裁从传统的杂文学系统中提取出来,完成了“文学”概念的现代转化。因此,王国维文学史观中的“文学”概念是最为符合现代文学史学科体系的。

的文学史研究中对于“文学”概念的界定与王国维存在较大差异。倡导白话文运动,否定传统诗文的价值,所以他对于“文学”的界定完全是以语言工具为本位的。把中国文学分为文言文学与白话文学,在《白话文学史》中,他所列入的文体是“杂文学”意义上的“文学”,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他不仅将一些没有多少文学价值的打油诗列入,而且还把《汉书》、诏令、佛经译文等文体列入文学史研究的范围。因此的文学史研究虽然晚于王国维,但却没有遵循王国维奠定的“纯文学”的学科根基。由此看来,对现代学科体系中“文学”的背离,是站在的立场倡导文学革命的必然结果,而非出于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具体考察。值得注意的是,与王国维的文学史观念又有相通之处。破除雅俗之辨,把明清小说推进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序列之中,提升了小说的文学地位,在文学殿堂中为小说文体争取了一席之地。在文学史的叙述上,同样接续了传统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框架,提出“把三百篇还给西周、东周之间的无名诗人,把古乐府还给汉、魏、六朝的无名诗人,把唐诗还给唐,把词还给五代、两宋,把小曲、杂剧还给元朝,把明、清的小说还还给明清。”这就把小说作为明清两代的代表性文学正式确定下来,并将之推向了文学史的殿堂,进而把“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延伸至明清小说,使这一学说完整成型,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学史的基本框架。

二、文学史观:文体通变说与文学进化论

转贴于

文学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对于文学发展演变规律与动因的揭示,这是文学史研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王国维与的分歧相当大,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学史观念。

在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中,对于文学发展规律的揭示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文变时序说。即刘勰《文心雕龙》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一主张强调时代外部环境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与推动,从中总结出文体代变的必然规律。第二种是文体通变说。这一学说强调了原创与革新因素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如《南齐书·文学传论》萧子显所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从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来看,任何一种文体在萌芽之时,往往包孕着原创的生机与质朴的本色,但是随着创作者的增加,创作水平的提高,文体的艺术规律不断被发现,创作规范不断修正和完善,文体渐至成熟与鼎盛。与此同时,文体的严谨规范愈来愈限制了文体自身的创造活力,突破固有规范、寻求新变与新文体逐渐成为文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新的文体往往由此而兴起。应当说,通变说从文体内部探求文学发展规律,从根本上把握了文学的审美本质。

作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学人,王国维的文学史观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文体通变的理论,另一方面则是受西方文艺美学的深刻影响。在王国维看来,文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对自然原创的追求。他在《人间词话》中指出:“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王国维推重文体通变中的原创与革新因素,重视文学自然表现的本质,所以,他不齿于明中叶以来愈演愈烈的复古思潮,认为“模仿之文学,是文绣的文学与鳙缀的文学之记号也。”可以看出,王国维的文学史观念既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符合文学与文体发展的实际,又借鉴了西方文艺美学对文学本质的探究,是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作为的导师,对中国文学发展演进规律的认识则是与“五四”文学革命密切联系、建立在西方进化论学说基础之上的。在《白话文学史》中,把中国文学史概括为“文言文学”与“白话文学”双线演进的历史,“一个由民间兴起的生动的活文学,和一个僵化了的死文学,双线平行发展”的演进史。他认为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可以看出,的文学史观念植入了进化论与平民论的观念,强调白话作为文学工具的本体意义。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正宗,以民间作为一切新文学起源的观点,事实上是为了提高人们对白话文学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推动的深入开展。因此,的文学史观更多的是带有“五四”时期的革命性、平民性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庙堂的文学可以取功名富贵,但达不出小百姓的悲欢哀怨;不但不能引起小百姓的一滴眼泪,竟不能引起普通人的开口一笑。因此,庙堂的文学尽管时髦,尽管胜利,终究没有‘生气’,终究没有‘人的意味’。二千年的文学史上,所以能有一点生气,所以能有一点人味,全靠有那无数小百姓和那无数小百姓的代表的平民文学在那里打一点底子。”

应当指出的是,双线演进的文学史观念,不是出于纯粹文学史研究的目的,背离了文学的审美本质。正如浦江清《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所言:“胡氏之运动,虽以白话文学相号召,而实则其目光专注于实用之方面,而无暇及于美术也;专注于语言之方面,而无暇及于文学也。”因此,的文学史观念是以进化论为基点,以平民为立场,以白话语言为本位建构而成的。这一观念迥异于王国维立足于中国文学史发展实际,参照西方哲学文艺美学观念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基本路径。而从之后进化论文学史观占据主流的情形看,从王国维到文学史观的转变,则隐含了中国文学史观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踪迹。

三、文学史研究方法:“观其会通”与“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因在学术背景、治学路径及文学史观念等方面的不同,王国维、的文学史研究方法也颇多相异之处。从基本的研究方法来看,王国维、都深受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但是前者以此为根本,“观其会通”,而后者则将之与西方实证主义方法相结合,首创“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研究方法。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谈及撰著缘起时说:“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而为此学者,大率不学之徒;即有一二学子,以余力及此,亦未有能观其会通,窥其奥安者。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沈晦者且数百年。”因此,我们可以把王国维治中国戏曲史的方法称为“观其会通”研究法,即会通中西,会通古今,以材料为根本,遵循乾嘉考据学的治学门径,在此基础上力求有新发现、新发明。《宋元戏曲考》可以称得上王国维观其会通研究文学史的典范之作。他从最基本的目录版本考据人手,钩沉辑佚,辨伪订正,做了大量完备、扎实、精审的资料工作,而后从实物与遗文、异族故书与本国旧籍以及材料的演化轨迹中发掘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终于改变了中国戏曲自来无史的局面。在《宋元戏曲考》问世之前,他先后撰写了《曲录》、《戏曲考原》、《录鬼簿校注》、《录曲余谈》、《古剧角色考》,为《宋元戏曲考》的撰著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很显然,王国维的治学路径是与乾嘉考据学者深度契合的。同时,他又采用西方文艺美学观念来观照宋元戏曲,认为元曲是“中国最自然之文学”,“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此外,他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这些都反映了王国维受西方美学思想影响,超乎审美利害关系的文学观。因此说,正是基于“观其会通”的研究方法,王国维才能够表现出独到的文学审美观,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史籍中寻绎到戏曲发展的脉络线索。

的文学史研究同样受到了清儒治学方法的影响。梁启超称之“用清儒治学,有正统派遗风”。他对文学史的叙述与分析,总是力求建立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之上。在《白话文学史自序》中说:“往往一章书刚排好时,我又发现新证据,或新材料了。有些地方,我已在每章之后,加个后记”,“有时候,发现太迟了,书已印好,只有在正误表里加个改正。”但是,并没有株守乾嘉考据之学,而是把清儒缜密精审的治学方法与杜威实证主义思想相结合,发明了一套独特的科学方法,就是毕生倡言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梁启超把清儒治学的方法归结为四步法。“第一步,必先留心观察事物,觑出某点某点有应特别注意之价值;第二步,既注意于一事项,则凡与此事项同类者或相关系者,皆罗列比较以研究

转贴于

之;第三步,比较研究的结果,立出自己一种意见;第四步,根据此意见,更要从正面旁面反面博求证据,证据备则泐为定说,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凡今世一切科学之成立,皆循此步骤,而清考证家之每立一说,亦必循此步骤也。”清儒治学的根本就是重视文献考据,从资料的勾稽梳理研究中见实证功底。至于杜威的实证主义思想,1919年在介绍性长文《实验主义》中对此作了简要的概括:“(一)疑难的境地;(二)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三)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四)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想出来,看那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困难;(五)证实这种解决使人信用;或证明这种解决谬误,使人不信用。”这五步中最关键的是第三步,而且贯串始终的就是从假设到求证的研究法。可以说,清儒的治学方法采用的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而杜威所采用的则是从无证有的假设法。清儒治学虽然与杜威在总体路径上不同,但在求证的方法上是相通的,都重视实证,言必有征,故将两者巧妙结合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一方法不仅为批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同时对于其文学史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篇(8)

2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长期没有与语文教育中的必要步骤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学习链条模式,不是一系列的综合讲授,而是单一的各个学习。这样,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要的字母的学习,生字的学习、阅读理解的学习,以及最后语言组织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正确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利于小学生对语言能力的学习与掌握。第二,教师在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上有所欠缺。目前大多数小学教师还是采用老旧的“照本宣科”授课方式,而授课内容也基本上全都是书本上固有的案例知识,并没有鼓励学生去自学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呆板,这对于学生逻辑思路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造成很大阻碍。第三,要做好课堂教学的师生沟通。新课标与旧的教学材料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特别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经常地朗诵或者背诵相关课本知识,并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但每项提问都要有重点和目的性,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堂主题的理解和掌握。

3以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为指导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实行的措施

3.1 丰富教学形式,打好拼音教学基础

发展儿童思维新论,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调动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和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图片或ppt课件,更加直观地展示字母读法的口型和音调,引导学生模仿其读法和音调,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但当遇到比较相似相近或者易混淆的音韵时,老师要主动进行正确地引导,防止学生形成错误的读法和理解习惯。其次,还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组织学生一起唱诵儿歌,念三字经和绕口令等韵律比较强的东西;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简单的成语接龙、看图识字、搭图拼字等方式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对其将来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也有很大的好处。

3.2 结合儿童思维发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既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又是人类语言沟通的基本条件。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做好识字教学的基础培训和灵活运用。首先,要根据课程的主题,确立教学目的和思想。识字教学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习和掌握课程的生词生句,会背会写,最后还要通过造词用句等方法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从小正确认字用句和语言陈述的行为习惯。

其次,教学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教师也要摆脱旧的思维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要适当运用一些趣味活动来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把字形结构形似的放在一起,通过读音的差异来辨别出来;也可以给出学生一个单体字,引导和启发学生添加不同的笔画或者偏旁而写出不同的字。这种活动方式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有效提升了他们识词辨句的思维能力。

篇(9)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是在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进行理解与质疑的基础上提出的更符合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交流沟通,儿童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对语言进行实践运用才能快速有效地掌握语言知识和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理论可以有效地对语文学习从拼音识字到阅读写作,

即认知到运用环节进行指导,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下,小学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丰富教学形式,打好拼音教学基础

拼音无疑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对发音、认字、阅读等都有极大的帮助。

1.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拼音学习需要注意发音与书写,新理论强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跟随课件、视频等去学习字母的口型、读音以及声调变化等,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易混淆、易错的地方进行补充指导。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并打好拼音基础,提高教学效率。

2.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儿童的拼音应用能力

(1)扩展学习

扩展学习主要是通过扩展阅读和识字来进行,而学习内容应安排那些比较简单并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字词句。如:儿歌、绕口令等韵律性较强、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内容。

(2)组织趣味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在学习之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拼音组词、造句、对话、看图搭配等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又能无形中增强其拼音应用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结合儿童思维发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是语言学习和运用的保证,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以及汉字运用的效率上。

1.结合课程要求,完成重点教学任务

识字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学习课文中遇到的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包括会认会读的和要求熟练运用的。汉字具有多种多样的字形,学生需要掌握每个字的笔画和书写。通过对生字词进行书写、正音,使学生在语言交流中掌握字词的用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2.创新教学方式,灵活进行识字教学

教师应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识字、记忆。通过一些趣味活动,如:将字形相似的字混在一块儿,根据听到的不同读音来找对应的字,给定一个字根,添加不同的偏旁变成不同的字等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去认知字词。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许多不认识的字,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扩展他们的词汇量,同时锻炼其多元思维。

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儿童读写能力

阅读和写作既是语文知识的应用,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环节都是以各种文章、诗词、段落等形式来进行的,通过理解词句和课文的含义,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并进行写作训练。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充分结合学生语文水平和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课文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低年级的课文通常比较短小,表达的意思浅显易懂,因此,在上课时以朗读、识字为主,教师的任务应该是调动大家的热情,并适当地对过程进行引导,无需过度干预。对于高年级如自三年级以后,课文的字数增多,内含相对有深度,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较为丰富,而经过一二年级的积累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汉字积累,这时除了对课文进行深层次解读外,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专门的课外阅读,扩展阅读量,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并对所读文章发表看法、感想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写作练习。

2.开展写作教学,提高学生语言实践应用能力

写作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运用,如低年级的字词造句到高年级的作文练习。一、二年级时,教师应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词汇发挥想象力来造句练习,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语言应用能力。到了高年级,学生经过一定的语言积累,可以进行简单的作文练习,教师应经常引领学生深入生活,从生活、社会、自然中发现素材,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作文内容范围有许多,如:读后感、生活杂事、社会见闻、自然风光,最主要的是鼓励学生写出真实感情、真人真事。对于作文练习,教师不应过多地限制学生的写作,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掌握写作的方法后鼓励自由写作,以适应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

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下,无论对于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应围绕语言应用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各项语言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全爱华.浅议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

篇(10)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认为,5~6岁的儿童已具有强大的母语基础(已掌握3500多个口头词语和几百种常用句型),因此只需牢牢抓住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创新教学设计,在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多是有趣的、图文音并茂的谜语、故事、寓言、儿歌、散文等)的支持下,运用“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全新语文教学模式,就可以使学生在完全不增加课时和课业负担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通过扩展阅读和打写词句、儿歌及短文等活动,识字量、阅读量都成倍地超越新课标规定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的试验之所以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让学生(包括农村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有超常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大量扩展阅读创造了必要条件

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应当特别强调在课堂上(而非课外)进行扩展阅读,阅读内容是儿歌、古诗、优美散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少年儿童的本性就是好奇,就是爱听故事、爱看小人书。多媒体的童话、寓言或成语故事是一种“动态小人书”,对于少年儿童尤其具有吸引力。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老师每次上课在深入分析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并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对关键问题则启发引导学生去认真思考或小组探究,而对课文的一般内容则不占用过多时间去讲解,因而能在每节课上都腾出一定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电脑上的资料(或打印材料)去广泛阅读那些和本课主题及教学目标直接相关并经老师仔细挑选的材料。这样,每位学生在一节课上都有机会阅读好几篇扩展材料(多的7~8篇,少的3~4篇);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老师再鼓励邻座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或是组织小组探究、角色扮演、全班讨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依靠老师讲授课文,一般不在课堂上阅读课外内容;即使偶尔提供一些补充读物,篇幅也少,和我们试验中孩子们自主选择的多媒体扩展阅读相比,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可同日而语。正是由于大量的自主扩展阅读,使学生每节课的识字量大大超出传统教学成为可能:传统教学的识字量每篇课文在12~13个以内,而在跨越式试验中每篇课文的识字量在25个字以上。由于这种扩展阅读是完全自觉自愿、充满情趣的,所以尽管识字量有大幅度的增加,学生却并不感觉有压力、有负担。

2.不把识字、阅读、作文三个教学环节加以孤立和割裂,而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重大改革

我们在一年级时强调学生要能尽快认读大量汉字,但是并不过高要求学生用手书写汉字的能力。要求学生认读的汉字,都隐含在儿歌、古诗、散文、故事、童话等阅读材料中,而且阅读材料的内容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或是学生在入学前就已初步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要会念、会读、会朗诵,并强调对内容的理解。所有生字都不要求马上能用手书写(注意:并非不重视手写训练,只是对手写汉字能力不要求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样大幅度提前,而是严格按课标要求,将手写汉字能力的训练分散到整个小学阶段去逐步完成),但要求学生能将生字用电脑打出来。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能做到会认字,还会用电脑组词、造句、打写短文,并能顺利朗读课文。以这种方式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的识字、阅读与作文能力得到全面而综合的训练,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扩展阅读轻松地学会大量的生字。结合阅读、作文来识字(而不是逐字、逐词教识字)的好处是,既能掌握字形和读音,又能掌握字义,而且这些生字还可通过经常性的打写练习得以巩固。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跨越式试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把识字、阅读、作文三个教学环节加以孤立和割裂,而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大改革与创新。如前所述,本试验中的高效率识字教学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扩展阅读过程同时完成—只有大量扩展阅读才能为识字教学效果的巩固与迁移提供最理想的环境与条件。与此同时,老师还鼓励小朋友们在阅读扩展材料以后,用电脑打写(或用手写)出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关于电脑打写(或手写)字数的多少,老师并没有硬性的要求,只希望学生在每次课堂扩展阅读以后,都能以打写(或手写)方式把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表达出来。老师对写得好的学生在班里当堂表扬。于是,学生开始只能打写一两句话,两个月以后能打写一二十句话,半年多时间就发展到能流畅地打写出几百字的小短文,并且能在文中较正确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部分优秀学生的习作可达千字,并且言之有物,个性鲜明,充满童趣。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就是由于本试验把识字、阅读和作文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快速识字以后,立即大量扩展阅读,接着就鼓励每位学生打写(或手写),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完全是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中心,而不是以语法分析或词语讲解为中心(当然,这并不排斥必要的词语和句型的讲解与分析);是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环境中来学习语文,而不是主要通过词语讲解、句型分析来学语文。显然,要实现这样一种创新的语文教学方式,“电脑打写(或手写)”环节和“扩展阅读”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缺少“电脑打写(或手写)”这一环节,识字、阅读与作文三结合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思想也就难以贯彻。在这里,“电脑打写(或手写)”实际上已成为实现识字、阅读和作文这三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促进每个学生认真思考、自主探究以及进行深层次认知加工和促进高尚情感内化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

3.敢于冲破权威理论的束缚,大胆实现教育理论创新,在一年级阶段就努力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篇(11)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认为,5~6岁的儿童已具有强大的母语基础(已掌握3500多个口头词语和几百种常用句型),因此只需牢牢抓住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创新教学设计,在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多是有趣的、图文音并茂的谜语、故事、寓言、儿歌、散文等)的支持下,运用“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全新语文教学模式,就可以使学生在完全不增加课时和课业负担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通过扩展阅读和打写词句、儿歌及短文等活动,识字量、阅读量都成倍地超越新课标规定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的试验之所以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让学生(包括农村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有超常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一、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大量扩展阅读创造了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