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业务外包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一、业务外包的产生及其背景
业务外包(Outsourcing)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其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重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将资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业相对优势的领域,塑造和发挥企业自已独特的、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或替代的核心业务,构筑自已竟争优势,获得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业务外包因能促进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创建和保持长期竟争优势,并能达到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市场经济竟争中日益受到企业瞩目。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是通过这种经营策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如世界最大的运动品牌耐克的核心竟争力是运动鞋的设计、应用与研发气垫(NikeAir)技术,而所有的制造工业外包给世界各地。微软公司的核心竟争力是创造他的软件产品及其他公司发展策略性合作,提供顾客服务和支持,而其他的工作都是外包。据邓百氏公司《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当年在业务外包上的开支上升了27%,达到了3250亿美元。
业务外包这一现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在最近十年已被西方图书馆界吸收和采用,受到普遍的欢迎。图书馆将非核心功能通过合同外包给社会机构来完成,以便集中自身的力量搞好改变基础结构,提高核心功能的工作。业务外包这一经营管理方法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是正在形成的一个趋势。
1977年日本东京都一份报告称,93所图书馆中有47所将分编工作部分外包。1981年5月15日日本《自治日报》报道,在被调查的542所公共图书馆中,警卫外包的占37.7%,清洁外包的占58.5%。1997年在被调查的全美授学士学位以上的117所高校图书馆中,33个正在进行或已进行编目外包,16所正在考虑。1998年秋美国美国图书馆学会(ALA)特别成立了一个“外包工作组”来研究业务外包相关的课题,并在ALA的冬季会议上设立了公开论坛来讨论业务外包对图书馆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在我国,从九十年代以来,业务外包逐渐为图书馆所重视和采用,但业务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和编目工作方面。
二、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类型
业务外包在图书馆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较成功和成效最好的外包业务有下面几种:
1、采访业务外包。采访业务外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纲目订购,它实际上是一种图书馆与书商之间的采书合约,书商根据图书馆采访人员圈订的纲目控制范围(如:专业范围、主题控制、出版社控制、阅读水平控制等)和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将选出的图书送到图书馆,图书馆采访人员通过验收将适合的书留下,不需要的图书退回给书商。这种方式可以节约采访人员选书的时间,也能保证所购图书具有针对性。另一种方法是由图书馆采访人员根据征订书目进行圈选,交由书商订购。近几年,地区采编中心和图书公司不断涌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供应商要能发展下去,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竟争给图书馆带来了更多的优惠和附加服务,其中包括书目数据的配送以及装防盗条、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和书标等手工处理过程,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人员,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目的。
2、编目外包。编目外包是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中应用最广且最具成效的一种。早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已开始将编目业务部分外包,1967年OCLC成立之后,由于它费用低,质量高,OCLC更是成了世界各地图书馆编目外包的服务商。在中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全国联合编目中心、CALLS、地区采编中心的建立,从九十年代开始,各图书馆普遍采用了编目外包方式。编目外包,一方面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负担,加快文献处理的速度,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解决诸如待编积压图书、工作负荷不均、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统一编目,图书馆书目数据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3、书目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在自动化建设进程中最繁重的一项业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它耗时耗力,很多图书馆都将此业务外包给建库承包商。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外包,包括依据卡片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和到现场依据文献实体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两种形式。前一种方法简便、经济,但卡片信息不全,依此制作出来的书目数据不能达到准确、全面的效果。后一种方法是较为彻底的做法,双方通过签订合约,由承包方派员进驻图书馆,按馆藏文献建库,同时还按照现在的标准全面重新加工。
4、自动化业务外包。自动化业务外包是指在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移植或委托专业厂商设计和开发,服务提供商直接向图书馆提供整套的应用方案,包括咨询、软件系统、实施、运行中的维护、软件的升级、高质量的技术支持等。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缺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硬件和软件在不断升级,如果相关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由图书馆自行开发,则图书馆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通过服务外包,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费用支出,还可以直接享受服务提供商提供强径的在线支持、网上维护和更新升级的优质服务。
5、后勤物业管理。大学图书馆的行政和后勤虽然没有公共图书馆复杂,但事务性工作很多。近几年来,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各地政府都投入巨资建设新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面积都较大,如华南师范大学新馆面积为23500平方米,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为23000平方米,新馆的各种设施,包括公共卫生、消防、绿化、空调、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任务很重。通过后勤外包可以使管理层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精力用于业务建设中。后勤外包可以采用部分外包和全部外包两种,全部外包可以向社会邀请专业物业公司进行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对图书馆所有物业及设施、设备实施统一一体化管理,图书馆只设一名物业管理人员,负责物业的宏观管理及与管理处的联络,深圳南山图书馆即是采用此种形式。较为普遍的是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部分外包主要用于:
清洁卫生:对于几万平方米馆舍来说,清洁卫生是一项较繁重又不可忽视的业务,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外包给保洁公司来完成,图书馆办公室可以建立明确的检查制度进行监督。
绿化保养:图书馆要营造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绿化是不可缺少的摆饰品,而图书馆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对这些植物进行保养,因此可以委托给学校的绿委会进行托管,以保证图书馆的花木常青常开。
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是图书馆领导最为头痛的问题,图书馆是一个公共活动场所,人流量大,人员复杂,图书馆内书籍是易燃物品,同时还保留着大量的文物和古籍,因此图书馆消防安全在后勤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图书馆可以将此项业务交由消防公司来完成,消防公司派专人进驻图书馆,定期检查和更新消防器材,并可以和图书馆合作,开展消防演习,进行消防宣传,提高全体职工的消防意识。
设备维护:除计算机设备外,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还包括空调、电梯、影印设备、视听设备等,这些也可以通过合约形式进行委外服务。
三、图书馆业务外包评价
业务外包之所以能被图书馆所用并得以发展,是由于这种模式确实能给图书馆带来很大的利益,有着明显的优势:
1、图书馆实行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专业机构(团体)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有着专业程度高和高度效率化,经营成本较低的特点,通过他们来提供服务,可以取得较大的价格优惠,并能节省庞大的人事费用。以采编业务为例,将采编业务委托给地区采编中心完成,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采购取得价格优惠,另一方面,采编中心是一个以采、编、配送一条龙服务为特色的服务机构,在完成购书的同时,实现了随书配送书目数据,有些采编中心甚至帮助图书馆将所购图书贴条形码、书标、盖馆藏章等图书加工工作,而且这些工作是完全免费的。在美国,图书馆成为OCLC成员馆后,套录一条书目记录费用是1.5美元(OCLC成立之前,美国国会图书馆一条书目记录成本是75美元,Ohio大学图书馆是30美元),委托编目,平均才2-12美元。我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据统计,图书馆单独编目,每种图书约10-15元,而套录每种图书是0.3元,委托地区采编中心或书商,编目是免费。
2、节约人力资源,克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的困难。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一方面,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很难引进和留住高技术人员,因而也使图书馆难以进行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在业务外包的情况下,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保证自已的先进性。如选购成熟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既可以降低开发软件的风险,也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又如南海学院图书馆,由于是新建图书馆,专业人员少,因此将采编业务全部交由广东高校信息服务中心完成,该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生产制作出标准的书目数据,使南海学院图书馆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从而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员。以联合编目为例,美国Ohio大学图书馆1967年共有编目人员15名,每年处理约2.5万种图书,成为OCLC成员馆后,编目人员减至5人,每年可处理5万种书,以每名工作人员年薪5万美元计,每年节约工资约50万美元,而全部套录OCLC数据也只需花7.5万美元。
3、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可以专注于自已的核心业务,提高竟争优势。图书馆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完成,将使图书馆的管理层可以集中精力实现对业务流程,人员配置进行整合,加强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竟争优势,保持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
4、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回溯建库为例,如果要完成30多万种中文图书,由图书馆工作人员自已建库,估计要用1-2年时间,而委托建库商,可能只需要2个月时间。
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促进图书馆的重心转移,发挥图书馆的竟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直接购买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最大缺馅是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对外部技术的严重依赖。一般情况下,技术外包可以产生良好的短期回报,但不知不觉中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只停留在使用上,而不对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包括人才),从而损害图书馆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某些技术决窍必须通过开发的过程中才能学会。采购业务外包方面,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招生人数增加和学校评估要求,广东高校这几年购书经费增加很快,常常一次拔数百万元,校方限期完成,图书馆将数百万的采购委托给供货商,有的馆甚至要求供货商每种书配5——10册,积压的旧书也配上,从而造成藏书质量的下降。
四、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策略
业务外包主要是透过与外包商合作及关系之调整,以改善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图书馆仍要承担规划、目标制定、监督标准制定及执行、评估及修正等工作,换言之,业务外包服务质量的好坏,图书馆应负责任,因此在制定外包策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决定业务外包考虑因素。实施业务外包之前,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任务、人力资源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评估成本效益,听取各方意见,明确自已的核心业务,从而确定哪些业务与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大,或是本馆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或是自已完成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因素都是图书馆考虑进行业务外包的原因。
2、选择合适的外包商,签定合作协议。外包商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外包业务成功与否。图书馆应全面考虑外包商的财务、人力资源、信誉、管理控制及效率、服务质量,以及是否熟悉业务、价格水平等条件,在审慎外包商各方面因素后,认真签订外包合约,作为双方共同遵守及管理的依据。合约的内容应包含:工作目标及预期效益、合作范畴、运作方式、责任划分、所有权归属、合约修改与终止、付款方式、培偿问题等。
3、加强对外包商的控制和管理。图书馆把业务外包出去后并非万事大吉,相反,应密切注意并配合外包商进行各项活动。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图书馆还必须对外包商进行有效的监督,重视业务外包的过程管理,尤其是技术业务工作,同时应建立一套可以将服务对象的问题直接反馈给馆方的机制,如提供意见箱、电子公告栏、留言板等。
4、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无论是与本馆职工还是外包商。图书馆与外包商的关系是互相依靠,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双方在充分的沟通与相互理解基础上,加强合作与协调,使业务流程顺利进行。在图书馆内部,外包势必会影响到一些工作人员的利益,如编目外包,从前图书馆内部往往以编目人员为核心人物,知识层次最高的当是编目人员,由于编目外包,他们可能要转变角色,由台后服务走向台前服务。因此,要做好员工的沟通工作,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五、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前景
虽然图书馆业务外包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图书馆也存在一些顾虑。但是它体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图书馆职能社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虚拟馆藏比例的上升及联机编目的普及,图书馆内从事信息贮藏与处理的人员将减少,从事读者信息服务人员,尤其参考咨询人员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人员,图书馆的整个组织机构、工作流程、人力资源应用等都应加以重视与重新分配。人力删减、经费紧缩、以及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迅速变化,业务外包在图书馆业务的应用层面日益扩展。委外服务不仅促进图书馆从节省成本及提升效率等方面进行创意思考,同时也是图书馆思考改造其组织作业流程、实施机构重组的一项良方。可以预料,随着图书馆管理的改进,业务外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雷永立,杨成杰.OCLC网络化发展道路的启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
56-59
[2]杨谦.美国图书馆采访业务外包模式与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2(5),
42-43
[3]王兵.业务外包-高科技时代集团经济发展的方向.科技管理研究,2002(4),18-20
[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一、业务外包的产生及其背景
业务外包(Outsourcing)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其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重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将资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业相对优势的领域,塑造和发挥企业自已独特的、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或替代的核心业务,构筑自已竟争优势,获得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业务外包因能促进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创建和保持长期竟争优势,并能达到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市场经济竟争中日益受到企业瞩目。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是通过这种经营策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如世界最大的运动品牌耐克的核心竟争力是运动鞋的设计、应用与研发气垫(NikeAir)技术,而所有的制造工业外包给世界各地。微软公司的核心竟争力是创造他的软件产品及其他公司发展策略性合作,提供顾客服务和支持,而其他的工作都是外包。据邓百氏公司《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当年在业务外包上的开支上升了27%,达到了3250亿美元。
业务外包这一现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在最近十年已被西方图书馆界吸收和采用,受到普遍的欢迎。图书馆将非核心功能通过合同外包给社会机构来完成,以便集中自身的力量搞好改变基础结构,提高核心功能的工作。业务外包这一经营管理方法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是正在形成的一个趋势。
1977年日本东京都一份报告称,93所图书馆中有47所将分编工作部分外包。1981年5月15日日本《自治日报》报道,在被调查的542所公共图书馆中,警卫外包的占37.7%,清洁外包的占58.5%。1997年在被调查的全美授学士学位以上的117所高校图书馆中,33个正在进行或已进行编目外包,16所正在考虑。1998年秋美国美国图书馆学会(ALA)特别成立了一个“外包工作组”来研究业务外包相关的课题,并在ALA的冬季会议上设立了公开论坛来讨论业务外包对图书馆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在我国,从九十年代以来,业务外包逐渐为图书馆所重视和采用,但业务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和编目工作方面。
二、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类型
业务外包在图书馆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较成功和成效最好的外包业务有下面几种:
1、采访业务外包。采访业务外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纲目订购,它实际上是一种图书馆与书商之间的采书合约,书商根据图书馆采访人员圈订的纲目控制范围(如:专业范围、主题控制、出版社控制、阅读水平控制等)和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将选出的图书送到图书馆,图书馆采访人员通过验收将适合的书留下,不需要的图书退回给书商。这种方式可以节约采访人员选书的时间,也能保证所购图书具有针对性。另一种方法是由图书馆采访人员根据征订书目进行圈选,交由书商订购。近几年,地区采编中心和图书公司不断涌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供应商要能发展下去,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竟争给图书馆带来了更多的优惠和附加服务,其中包括书目数据的配送以及装防盗条、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和书标等手工处理过程,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人员,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目的。
2、编目外包。编目外包是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中应用最广且最具成效的一种。早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已开始将编目业务部分外包,1967年OCLC成立之后,由于它费用低,质量高,OCLC更是成了世界各地图书馆编目外包的服务商。在中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全国联合编目中心、CALLS、地区采编中心的建立,从九十年代开始,各图书馆普遍采用了编目外包方式。编目外包,一方面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负担,加快文献处理的速度,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解决诸如待编积压图书、工作负荷不均、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统一编目,图书馆书目数据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3、书目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在自动化建设进程中最繁重的一项业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它耗时耗力,很多图书馆都将此业务外包给建库承包商。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外包,包括依据卡片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和到现场依据文献实体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两种形式。前一种方法简便、经济,但卡片信息不全,依此制作出来的书目数据不能达到准确、全面的效果。后一种方法是较为彻底的做法,双方通过签订合约,由承包方派员进驻图书馆,按馆藏文献建库,同时还按照现在的标准全面重新加工。
4、自动化业务外包。自动化业务外包是指在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移植或委托专业厂商设计和开发,服务提供商直接向图书馆提供整套的应用方案,包括咨询、软件系统、实施、运行中的维护、软件的升级、高质量的技术支持等。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缺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硬件和软件在不断升级,如果相关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由图书馆自行开发,则图书馆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通过服务外包,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费用支出,还可以直接享受服务提供商提供强径的在线支持、网上维护和更新升级的优质服务。
5、后勤物业管理。大学图书馆的行政和后勤虽然没有公共图书馆复杂,但事务性工作很多。近几年来,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各地政府都投入巨资建设新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面积都较大,如华南师范大学新馆面积为23500平方米,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为23000平方米,新馆的各种设施,包括公共卫生、消防、绿化、空调、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任务很重。通过后勤外包可以使管理层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精力用于业务建设中。后勤外包可以采用部分外包和全部外包两种,全部外包可以向社会邀请专业物业公司进行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对图书馆所有物业及设施、设备实施统一一体化管理,图书馆只设一名物业管理人员,负责物业的宏观管理及与管理处的联络,深圳南山图书馆即是采用此种形式。较为普遍的是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部分外包主要用于:
清洁卫生:对于几万平方米馆舍来说,清洁卫生是一项较繁重又不可忽视的业务,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外包给保洁公司来完成,图书馆办公室可以建立明确的检查制度进行监督。
绿化保养:图书馆要营造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绿化是不可缺少的摆饰品,而图书馆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对这些植物进行保养,因此可以委托给学校的绿委会进行托管,以保证图书馆的花木常青常开。
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是图书馆领导最为头痛的问题,图书馆是一个公共活动场所,人流量大,人员复杂,图书馆内书籍是易燃物品,同时还保留着大量的文物和古籍,因此图书馆消防安全在后勤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图书馆可以将此项业务交由消防公司来完成,消防公司派专人进驻图书馆,定期检查和更新消防器材,并可以和图书馆合作,开展消防演习,进行消防宣传,提高全体职工的消防意识。
设备维护:除计算机设备外,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还包括空调、电梯、影印设备、视听设备等,这些也可以通过合约形式进行委外服务。
三、图书馆业务外包评价
业务外包之所以能被图书馆所用并得以发展,是由于这种模式确实能给图书馆带来很大的利益,有着明显的优势:
1、图书馆实行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专业机构(团体)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有着专业程度高和高度效率化,经营成本较低的特点,通过他们来提供服务,可以取得较大的价格优惠,并能节省庞大的人事费用。以采编业务为例,将采编业务委托给地区采编中心完成,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采购取得价格优惠,另一方面,采编中心是一个以采、编、配送一条龙服务为特色的服务机构,在完成购书的同时,实现了随书配送书目数据,有些采编中心甚至帮助图书馆将所购图书贴条形码、书标、盖馆藏章等图书加工工作,而且这些工作是完全免费的。在美国,图书馆成为OCLC成员馆后,套录一条书目记录费用是1.5美元(OCLC成立之前,美国国会图书馆一条书目记录成本是75美元,Ohio大学图书馆是30美元),委托编目,平均才2-12美元。我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据统计,图书馆单独编目,每种图书约10-15元,而套录每种图书是0.3元,委托地区采编中心或书商,编目是免费。
2、节约人力资源,克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的困难。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一方面,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很难引进和留住高技术人员,因而也使图书馆难以进行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在业务外包的情况下,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保证自已的先进性。如选购成熟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既可以降低开发软件的风险,也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又如南海学院图书馆,由于是新建图书馆,专业人员少,因此将采编业务全部交由广东高校信息服务中心完成,该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生产制作出标准的书目数据,使南海学院图书馆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从而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员。以联合编目为例,美国Ohio大学图书馆1967年共有编目人员15名,每年处理约2.5万种图书,成为OCLC成员馆后,编目人员减至5人,每年可处理5万种书,以每名工作人员年薪5万美元计,每年节约工资约50万美元,而全部套录OCLC数据也只需花7.5万美元。
3、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可以专注于自已的核心业务,提高竟争优势。图书馆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完成,将使图书馆的管理层可以集中精力实现对业务流程,人员配置进行整合,加强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竟争优势,保持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
4、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回溯建库为例,如果要完成30多万种中文图书,由图书馆工作人员自已建库,估计要用1-2年时间,而委托建库商,可能只需要2个月时间。
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促进图书馆的重心转移,发挥图书馆的竟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直接购买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最大缺馅是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对外部技术的严重依赖。一般情况下,技术外包可以产生良好的短期回报,但不知不觉中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只停留在使用上,而不对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包括人才),从而损害图书馆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某些技术决窍必须通过开发的过程中才能学会。采购业务外包方面,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招生人数增加和学校评估要求,广东高校这几年购书经费增加很快,常常一次拔数百万元,校方限期完成,图书馆将数百万的采购委托给供货商,有的馆甚至要求供货商每种书配5——10册,积压的旧书也配上,从而造成藏书质量的下降。
四、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策略
业务外包主要是透过与外包商合作及关系之调整,以改善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图书馆仍要承担规划、目标制定、监督标准制定及执行、评估及修正等工作,换言之,业务外包服务质量的好坏,图书馆应负责任,因此在制定外包策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决定业务外包考虑因素。实施业务外包之前,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任务、人力资源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评估成本效益,听取各方意见,明确自已的核心业务,从而确定哪些业务与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大,或是本馆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或是自已完成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因素都是图书馆考虑进行业务外包的原因。
2、选择合适的外包商,签定合作协议。外包商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外包业务成功与否。图书馆应全面考虑外包商的财务、人力资源、信誉、管理控制及效率、服务质量,以及是否熟悉业务、价格水平等条件,在审慎外包商各方面因素后,认真签订外包合约,作为双方共同遵守及管理的依据。合约的内容应包含:工作目标及预期效益、合作范畴、运作方式、责任划分、所有权归属、合约修改与终止、付款方式、培偿问题等。
3、加强对外包商的控制和管理。图书馆把业务外包出去后并非万事大吉,相反,应密切注意并配合外包商进行各项活动。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图书馆还必须对外包商进行有效的监督,重视业务外包的过程管理,尤其是技术业务工作,同时应建立一套可以将服务对象的问题直接反馈给馆方的机制,如提供意见箱、电子公告栏、留言板等。
4、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无论是与本馆职工还是外包商。图书馆与外包商的关系是互相依靠,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双方在充分的沟通与相互理解基础上,加强合作与协调,使业务流程顺利进行。在图书馆内部,外包势必会影响到一些工作人员的利益,如编目外包,从前图书馆内部往往以编目人员为核心人物,知识层次最高的当是编目人员,由于编目外包,他们可能要转变角色,由台后服务走向台前服务。因此,要做好员工的沟通工作,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五、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前景
虽然图书馆业务外包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图书馆也存在一些顾虑。但是它体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图书馆职能社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虚拟馆藏比例的上升及联机编目的普及,图书馆内从事信息贮藏与处理的人员将减少,从事读者信息服务人员,尤其参考咨询人员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人员,图书馆的整个组织机构、工作流程、人力资源应用等都应加以重视与重新分配。人力删减、经费紧缩、以及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迅速变化,业务外包在图书馆业务的应用层面日益扩展。委外服务不仅促进图书馆从节省成本及提升效率等方面进行创意思考,同时也是图书馆思考改造其组织作业流程、实施机构重组的一项良方。可以预料,随着图书馆管理的改进,业务外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雷永立,杨成杰.OCLC网络化发展道路的启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
56-59
[2]杨谦.美国图书馆采访业务外包模式与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2(5),
42-43
[3]王兵.业务外包-高科技时代集团经济发展的方向.科技管理研究,2002(4),18-20
近年来,在全球银行业兴起的电子银行业务(ElectronicBankingBussiness)大大改变了银行业的传统经营方式与业务模式,不仅银行效率得以提高,服务成本得以降低,而且商业银行也被赋予了许多新的特征,例如服务内容的开放性和服务对象的全球性,传统业务和网络技术的紧密结合,以及银行与外包第三方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1]虽然这些新特征并不必然带来新的风险,但其无疑会增加和改变传统银行业务实践中的风险结构。因此,各国银行监管机构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相应的专门监管,而其中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活动的监管则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优势分析
外包(Outsourcing)是一个外来词,其基本含义就是将自己本可以做的一些事情委托给其他人去做。由于电子银行业务对信息技术及网络安全都有着极高要求,而这就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在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收益的商业规则下,银行往往选择将电子银行业务中的软件开发、信息处理、硬件维护等部分或全部外包给更为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去做。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银行之所以倾向于选择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通常是基于如下的考虑:
1.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电子银行外包可以让商业银行转而注重自己的核心业务,专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据调查,美国有68%的信用卡业务都是通过非商业银行机构来实现,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业务本身而非后台支持,因此银行没必要雇用大批的网络高手来维护网络,交给专门的网络公司去做就行了。
2.更好地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根据管理学理论,优秀企业通过将价值链中的不同环节外包给更为专业的公司,从而节省资源获得规模经济。例如,根据美国Forrest调查公司的一项统计,美国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建立并维护一个Web网站,头年的费用是22万美元,而将此工作外包给网络公司仅需花费4.2万美元。
3.获得新技术和提高服务效率。IT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电子银行的技术外包不仅可以使银行内部技术人员获得更多接触新技术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摆脱一些繁杂的日常事务,从而大大提高技术支持的响应速度与效率。四是发展战略和风险规避的考虑。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网络技术的运用更给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商业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而通过与专业外包服务商的利益捆绑,银行可以围绕最新科技的发展趋势来发展各项新兴业务以抢占市场先机,并因此减少了很多系统维护管理和技术开发失败的风险。
二、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分析
电子银行业务外包在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新的潜在风险,并且给传统的银行监管体系出了新的难题。撇开就业等社会问题不谈,从经济与法律角度分析,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本身也蕴涵着许多隐患。
1.信誉风险。银行业最为核心的资产是信誉,而外包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质量低下将会影响银行的信誉。例如由于IT外包供应商的原因硬件设备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或软件系统存在漏洞等致使银行客户受损(包括客户在业务操作方面的不便利以及在资金、机会方面的损失等),即使这完全是由于IT外包供应商的过错也同样会大大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与信誉。
2.技术风险。在技术选择上,银行必须选择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来支撑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因而当各种电子银行的解决方案纷纷出台时,商业银行选择与哪一家公司合作,采用哪一种解决方案都将是电子银行存在的一种潜在风险,一旦选择不当,将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机会损失与利益损失。同时由于核心技术由外包公司掌握,外包公司或其职员利用工作便利来从中获利的道德风险也不可不防。
3.法律风险。由于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环境,再加上网络的无国界性与各国监管机制的差异性使得电子银行业务外包中存在着相当大的法律风险。例如,外包过程中银行客户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商业秘密和技术专利的归属问题、跨国诉讼的司法管辖权问题等都可能对银行的审慎经营造成巨大冲击。
4.系统风险。银行业是一国金融发展的核心,其对风险管理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由于某些IT核心技术的垄断,在IT外包行业也存在着若干寡头公司,因而可能产生某一国(地区)的多家银行过于集中依赖某些外包服务供应商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连锁效应。另外从长远来看,过于依赖某些跨国公司的技术外包还可能不利于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甚至可能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安全。
三、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的域外经验
银行业是个对风险管理有着异常严格要求的行业,而电子银行业务的外包有可能把本属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责任及合规要求转移给不受监管当局监管的第三方。在此情况下,银行机构如何有效控制外包带来的运营风险?监管机构如何确保外包供应商在外包过程中履行了其监管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监管当局已经陆续对此作出反应,以监管报告、建议或指引方式将电子银行业务的外包活动纳入到其原有监管体系中。
1.美国。早在1990年1月,美联储就通过一份监管声明提醒金融机构注意订立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DigitalPlatforms,EDP)服务合同的潜在风险,美联储最为关注的问题是金融机构所签EDP服务合同中是否含有对其原有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不利影响的条款,如责任免除条款等。而美联储纽约银行1995年的一封监管信函则明确了外包服务安排报告规则,即无论任何银行服务机构都应该在首次签署外包服务合同或者履行合同后的30天内向合适的联邦银行机构报告这种关系。
另外,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还了一系列旨在阐明银行管理IT外包风险方面职责的指引与公告,例如《FFIEC对外包技术服务的风险管理指引》(2000年)提出了由董事会负责外包引入和风险管理的原则;《FFIEC对技术服务商(TSP)监管手册》(2003年)概述了TSP风险的监管流程与方法;《IT外包技术服务检查手册》(2004年)为监管人员的审计检查提供了相应的程序指引。
2.香港。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2001年12月的《外判》对本地银行业的的外包活动表达了相当明确的监管态度,它虽然并非专门针对电子银行,但其中载明的一般监管方法及有关技术外包的管控措施等均对电子银行外包具有参考价值。在《外判》指引中金融管理局明确只要被监管机构的外包安排具备周详的计划和妥善的管理且不会有导致损害客户利益的情形发生,金融管理局就不会干涉。[2]
而所谓“周详的计划和妥善的管理”则包括了以系列的特殊管控措施。首先,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银行应审查其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源与专业知识,而在将关键技术如数据中心操作外包时,还应由独立第三方作出独立评估报告,报告将提交金融管理局备案。其次,在同外包服务商签订协议时,金融管理局强调应清楚载明外包服务商的履行标准和服务水平。再次,在外包安排存续期间,银行应对外包服务商实施持续充分的监控和制定有效的应急计划。最后,为了防止外包风险的过于集中,银行还应尽量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外部服务商。
3.瑞士。1999年8月,瑞士联邦银行委员会(SFBC)了针对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外包指引》,允许金融机构在未经SFBC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实施外包。但该指引规定外包必须得到董事会的同意方可实施,必须订立书面合同,并要求金融机构将外包业务纳入内控体系,外包合同必须明确允许SFBC、金融机构及其内外部审计机构对外包服务商进行必要的监控,同时某些核心管理职能是不允许外包的。
此外,伴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监管者也逐渐意识到,外包所带来的风险往往是超越国境的。因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3年先后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及《跨境电子银行业务的管理与监管》,为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外包)的监管提供了高级指导。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综合各国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指出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控制首要原则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该对与电子银行业务的有关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建立全面和持续的尽职调查制度与监管程序来处理银行与外包第三方的相互关系。[3]
四、我国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的实践与法规建设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外包势头也发展迅猛,各大商业银行都相继开设了电子银行业务,其中四大商业银行都选择了自主开发核心技术与辅助业务外包相结合的道路,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则选择将更多的信用卡业务、网络银行业务外包出去以降低运营成本。但在电子银行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对其的监管还处于逐渐发展和不断探索中。目前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监管事宜主要由银监会负责,关电子银行监管的法律框架也已初步确立,主要由《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和《银行业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暂行办法》等组成,而其中2005年颁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是我国首次出现“外包管理”字眼的法律文本,其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发展和监管可谓意义深远。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及自助银行、ATM等均纳入电子银行业务范畴,扩大了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范围,改变了长期以来部分电子银行业务监管无据的状况。[4]同时《办法》突出强调了电子银行系统的安全评估工作,要求金融机构聘请有资质的安全评估机构,至少每2年对电子银行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评估。而为了应对新兴的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办法》还明确了许多具体的监管措施:(1)规定金融机构在选择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服务供应商时,应充分审查、评估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实际风险控制与责任承担能力。(2)规定金融机构应当与外包服务供应商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外包服务供应商的保密义务和保密责任。(3)规定金融机构应建立针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的应急计划,并应制定在意外情况下能够实现外包服务供应商顺利变更,保证外包服务不间断的应急预案。(4)规定金融机构对电子银行业务处理系统、授权管理系统、数据备份系统等涉及机密数据管理与传递环节的系统进行外包时,应经过董事会或者法人代表批准,并应在外包实施前向银监会报告。
笔者认为,《办法》的上述规定已经吸收了很多国外监管的经验,并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情况有所考虑,它的出台既是我国监管当局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对监管工作的一项适应性创新,也是一项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在改制上市及发展过程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但是《办法》仍存在一些不足,诸如要求金融机构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可靠性和公信力进行保证并不尽合理。此外对金融机构的责任规定也过于严苛。
五、健全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体系的思考
虽然我国已经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制定了比较明确的规章,但是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
系,而且目前在我国的社会背景下,纸面上的法律要变为行动中的法律无疑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实践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很多监管人员对于电子银行外包风险的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各地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和执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有关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体系,以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良性发展。
1.在监管的价值取向上,银监会应该综合考虑监管的安全目标与金融机构的效率追求,实现金融安全与交易效率的平衡发展。银行是基于提升效益目的而实施外包的,因此监管当局不能仅仅为了监管的安全价值而不顾银行的效率价值。笔者认为,银监会应在谨慎基础上支持银行业更多的外包活动,这也是应对入世后更为激烈的银行竞争所必需的。当然银监会应始终坚持以下两个原则:第一,确保银行业外包活动处于银监会的有效监管之下;第二,确保银行机构合理制订外包计划和妥善处理外包风险。
1我国面临着通过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进一步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机遇
世界服务业加速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使服务业日益告别传统的地缘导向发展模式,不断打破时间、空间乃至文化、观念的隔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使服务业的全球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空前高度,也正在使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出现全方位变革,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将日益显现。这既给我国带来重大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和输出服务业FDI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在承接服务业外包方面,发展中国家已占据主导,特别是印度,凭借其人力资源、语言,金融体制、政府支持和熟悉国际市场等优势,承接外包独占鳌头。
我国也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优势主要有,一是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使我国对跨国公司保持着较强的吸引力,服务业吸收外资有很大潜力;二是拥有质优价廉的综合人力资源优势,包括部分中高端科技管理人才,三是我国拥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较强的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四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一些沿海发达地区有着良好的开放环境和意识,在制度创新和特殊功能区域开放开发方面走在前列,具备在服务业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基础等。因此,一些国际机构将我国列为对跨国公司服务转移和外包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研发转移重要目的地。
2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的挑战
尽管服务外包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服务外包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创期,在很多国家,服务外包为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日益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印度的服务外包已经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2007年2月,印度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TCS)宣布与三家中国公司合资成立国内首家大型外包技术公司。作为印度的四大rr服务商之一,TCS中国公司在北京、上海和杭州这三个中国新兴外包产业聚集的城市都设立了中心,并将其战略定位在“要做中国最大的外包公司”。近年来,TCS在中国相继拿下了多个重大服务外包项目。种种迹象表明,以TCS为代表的“印度象”正在开始分食中国市场。
从服务外包的价值链构成来看,服务外包产业也在由简单的IT服务外包开始向业务流程外包转化,向产业链高端进军。而目前中国在全球服务链中,重点是处于IT服务外包领域,参与的则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外包项目,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如目前北京市的IT外包服务更多处于软件开发、测试等行业的低端,几乎没有涉及到提供解决方案等高端业务和BPO业务。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目前,我国软件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严重短缺,难以适应行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即便在人力资源最集中的北京也是如此。据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预测,北京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在2010年将达到2500亿元的产值,需62.5万从业人员。按照目前从业人员的发展速度,2010年约为40万人,存在20万人缺口。
目前,客户开始要求和中国外包企业建立起战略性的合作关系。这就对中国公司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企业可以做到上千人协同开发,而我国企业普遍停留在管理数百人的水平,即便是北京的软件骨干企业,最多也只能做到400多人同时开发,为此,很多外包企业开始加紧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例如。博彦科技于2006年12月引进了SAP的ERP,成为国内外包公司中首家引入该系统的公司,软通动力也在加紧优化公司业务流程,并于2007年通过CMMl5和IS027001两认证。
总之,我国的服务外包还处于起步阶段,按目前发展状况估算,到2010年我国服务外包产值过40亿美元,和国际同行相比,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在交付能力、服务冰平、人才储备、品牌建设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我国要确立现代服务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必须在社会各方面普及、深化对服务外包地认识,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1抢抓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带来的机遇
最近的发展显示,跨国公司把一些内部服务业务,即原本由跨国公司自身业务部门提供的服务,例如财务结算、呼叫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也外包出来,开始转移到我国,特别是人世以来,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例如,英国汇丰银行在2002年把地区总部从香港转移到上海并把技术保障中心迁到深圳,把呼叫中心转移到广州和上海。IBM公司与铁道部合资成立“蓝色快车”公司,利用铁道网络和IBM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网络技术、网络服务为诸如柯达这样的公司提供IT设备和软件的维护。摩托罗拉公司将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给正海对外服务公司,为其进行销售团队的招聘、培训和管理工作。在全球制造业转移和制造环节外包过程中,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外资而抓住了这次机会,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现在,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产业转移,开始了包括内部服务在内的服务环节外包。中国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丰富质优的人力资源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已经具备了提供服务外包的市场条件,服务业外包作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一种好形式,
不仅能发展经济、解决就业,而且有利于培养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和加速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应当积极探索拓展吸收外资的新领域,争取使我国成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地区,使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外包基地,也能成为全球服务业的外包基地。
2夯实服务外包信息化基础
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必须做好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工作,还必须有信息化基础建设。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各国之间资源的使用与流动更活跃;二是飞速发展的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使全球资源共享变得更加快捷低廉,通过远距离提供服务已成为现实,三是产业分工的细化,带动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效应,使跨国公司有动力将非核心的业务流程进行外包,四是发展中国的低成本成为优势和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使外包交易成本得以降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要想在承接服务产业转移的新一轮竞争中先人一步,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要在全国编制一张通信和高速路网,让企业能享有优质低廉的信息服务,这是实现外包服务发展的前提。要充分利用通信与互联网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电信产业对现代服务业的腾飞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3大力加强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训工作
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和适用性技术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突出瓶颈,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这一进程:一是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抓紧培养大批适用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二是搞好专门人才培训工作,继续在商务领域人才培训资金中,安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实施“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学生增加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服务外包企业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各类人才培训项目,重点培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服务外包企业新人职员工,力争在五年内培训30~40万承接服务外蟖需的实用人才,吸纳20~30万大学生就业,有效解决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短缺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服务外包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才资质培训、国际认证培训、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大学生实习项目及勤工俭学培训、企业新人职人员岗前业务技能培训、服务外包产业储备人才培训等。
4加强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
引导各地和各类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庇特别是各基地城市应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制定服务外包数据保密相关规则,建立服务外包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评价体系,并在全社会营造诚信为本的良好氛围。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务外包已成为企业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由于企业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的物流活动时间性强、环节多、参与主体复杂、业务见的相互影响大,局部微小的偏差可能导致整个物流链的脱节或崩溃,因此其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一、物流外包的主要原因
(一)降低成本。与企业自营物流相比,许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办内外都拥有良好的运输和分销网络,在组织企业的物流活动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化。所以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因拥有运输设备,仓库和其它物流设施所必需的投资,从而把更多的资金投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
(二)提升企业效率。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务。通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供应商,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的效率。
(三)分担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柔性。企业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取消了企业与用户双方各自独立拥有的库存和运输,从而分散了由政府、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促进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加了供应链的柔性,使企业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时间和速度上的竞争,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由于其专业化和规模效应的优势,能够快速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回应。
二、企业物流外包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外包控制不足。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
(二)增大外包依赖风险。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
(三)内部员工抵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四)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五)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对策
随着物流外包实践的推广,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时应该考虑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以系统的、长期的观点来进行物流外决策,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来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一)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本身并不是企业发展战略,它仅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方式,企业应确定在行业中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物流供应商,否则,实施物流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物流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内部管理层也认识到外包的重要性而且清楚针对外包应做的准备工作,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外包。
(二)外包伙伴的选择。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包给谁的问题,即外包伙伴的选择。首先需要对外部的潜在物流供应商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调查物流供应商的管理状况、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评价其从事物流活动的成本状况,评价其长期发展能力,评价其信誉度等。特别是对于物流供应商的承诺和报价,企业务必认真分析衡量。报价应根据物流供应商自身的成本确定,而非依据市场价格,报价不仅仅是一个总数,应包括各项作业的成本明细。对于物流外包的承诺尤其是涉及政府政策或物流供应商战略方面的项目,必须来自物流供应商最高管理者,避免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出现对相关条款理解不一致的现象。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潜在的多个物流外包伙伴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企业需要的外包伙伴。
(三)物流外包活动的控制。对外包活动进行监控和控制是外包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企业即使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了协议,也应当监控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绩效,同时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业务信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要注意相互沟通,共同编制操作指引。企业不能认为业务外包了,一切就由对方承包,完全是物流供应商单方面的工作,而应当与第三方物流商一起制订物流作业流程、确定信息渠道、编制操作指引,供双方参考使用,操作指引能够使双方相关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相互步调一致,也可以为企业检验对方物流作业是否符合要求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因此,企业要建立物流外包的控制机制,对外包伙伴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制订标准对其业绩进行考核。
(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物流外包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原有作业流程的制约,因此,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在无缝衔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变革;如何对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企业文化是否鼓励创新与变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变革持何种态度等。从战略角度看待物流业务外包,致力于获得最佳合作伙伴,并围绕着这种伙伴关系建立一种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无缝衔接,取得外包策略的成功。
(五)以“双赢”为原则,巩固合作关系。物流供应商对企业和企业的客户的服务能力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工作表现的好坏,外包意味着双方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而非独立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损。在选择物流供应商时,要改变现有的观点,即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物流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企业应以长远的战略思想来对待物流外包,通过外包既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物流供应商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供需双赢的局面。因此,供需双方相互信任和忠诚以及履行承诺是建立良好的外包合作关系的关键素。
四、结论
物业外包管理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建设,是现代社会物业管理公司发展的主要选择之一。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物业管理服务外包的优势做了以下总结:①降低经营成本。物业管理服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成本,是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物业管理服务外包以分工服务为发展基础,分工服务的基本模式在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经济效益的同时,将多种专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随着物业管理服务外包的发展,工作人员数量明显减少,管理费用随之降低;将转向业务以外包的形式承包给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可以节约大量固定资产,为强化物业管理公司的成本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②物业管理服务外包还能有效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水平。专业性较强的外包承包公司通过物业管理公司内部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规模化的发展优势及技术资源,可以全面提高服务外包发展过程中产品的质量,为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建设提供动力保障。③物业管理服务外包还可以增加服务项目,从根本上满足业主的实际需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对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丰富化发展,人们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物业管理公服务外包必须以多元化的种类面对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只有通过服务外包业务实现资源的外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实际经济效益。④业务外包可以规避物业管理公司发展建设过程可能遇到的风险。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发展,物业管理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结合实际发展状况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公司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有的项目具有风险高、管理难度大以及专业性强等特点,采用服务外包方式可以有效规避其中存在的风险问题。⑤物业管理服务外包还能将物业管理公司内部资源集中,从根本上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成本效益。如果某项业务具有较高的实际价值,在保障物业管理人员较高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2物业管理外包服务的缺陷
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物业管理服务外包不仅可以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实际经济效益,还能减少物业管理公司的成本投入,是提高物业管理公司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物业管理服务外包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外包服务质量难以控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于国家制度转型的关键时期,物业管理服务外包尚处于不成熟的时期。我国物业管理服务外包以招投标的方式为主,在招投标过程中通过对服务质量、价格以及资信等方面的评估,最终选择合适的合作方。一旦确定了合作方,外包服务质量将很难有效控制,主要原因是职能掌控合作方管理者或者代表,实际质量通常很难进行准确掌控。②物业管理服务外包难以体现物业管理公司的形象和物业管理公司文化。我专业公司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它们毕竟是两家不相关的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的文化制度、服务理念以及发展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服务外包难以实现物业管理公司的形象和物业管理公司文化。另外,外包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很难准确把握服务的时间。最后,服务外包还会导致管理物业管理公司协调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物业管理公司对自身业务的控制与洞察能力会随之降低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从事运营与人员管理作业的相关工作会对外部技术产生较强的依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建设。
1引言
2008年9月15日,随着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三大投行雷曼兄弟轰然倒地,华尔街在短短数日内完成了积淀已久的金融危机的井喷似爆发。这场“盛况空前”的金融危机很快席卷全球,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未能幸免。GDP增速下滑、出口额锐减、中小型企业大量倒闭、出现大量农民工返潮和大学生失业问题,这一切严重阻碍和影响了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建立和谐安定社会的发展思路。
尽管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损伤,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升级,正推动服务外包加快进行。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将有更多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这给我国承接外包业务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同时,积极主动寻找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国际产业转移新机遇。
2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潜力巨大
由于服务外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近年来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极其迅猛。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至40%的速度增长。有资料显示,2004年和2005年总值已经分别达到3000亿美元和5850亿美元,2007年全球外包市场总值更是高达1.2万亿美元。
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为2000多亿美元,仅占我国贸易额的10%左右,远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以软件外包出口为例,2007年我国软件服务外包的出口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而目前全球离岸外包的潜在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4650亿美元,到2010年,全球离岸外包的潜在市场规模可望增长到6000亿美元。由此可以预见我国在服务外包市场上将大有所为。
3发展服务外包市场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3.1促进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众所周知,尽管我国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化较大,但是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三次产业比例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据国研网的统计数据,2007年美国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6.7%。而中国仅为41.1%,这一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的69%也差距很远。同时,第三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也主要是集中在低端的加工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外包市场在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却很小。由此可见,积极争取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将大大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朝着更加合理和高端的方向发展。
3.2增加就业渠道
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涉及经济增长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大事。然而受金融风暴影响我国企业不得以开始纷纷裁员,2008年底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以及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的报告称,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的农民工高达2000万,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1/4。我认为,除了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原因外,结构性矛盾突出和就业渠道狭窄是失业增加的重要因素。
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出于劳动力套利的动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非核心业务发包到劳动力廉价的发展中国家,据麦肯锡的分析,全球范围内49%的软件工程、44%的信息技术服务、25%的金融业、19%的保险业以及13%的制药业岗位都可以转移到低工资国家。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潜在的服务外包将给承接服务的国家创造高达1400万个就业岗位,仅在金融服务业,服务外包就给东道国带来了200万个就业机会。
3.3有效扩大内需
一方面,正如上所分析的,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渠道,而这群人是我国当局不可忽视的一块消费群体。
另一方面,服务外包业也存在很多关联产业,如该行业通常会大量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平台,从而促进通讯信息产品的消费;该行业还会租用甚至买下大量高档写字楼,从而促进当地房地产业的发展。
3.4缓解能源压力
尽管总体上看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能源可采储量则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我国能源技术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
因此,作为我国目前支柱产业的工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基本上是以能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在目前全球能源紧张,诸多能源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价格飞涨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仍然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着手产业升级,那么可以预见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而服务外包业,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可称得上是微耗能产业。因此,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不仅能给我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瓶颈。
3.5减少环境污染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噪音污染以及生态的破坏,已经愈来愈成为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寻找和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一直成为我国当局努力的方向。而服务外包业务作为高端服务产业,其涉及的服务性工作(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是一项彻彻底底的“清洁产业”。
4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业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服务外包业起步较晚,目前规模很小,但是从我国的整体条件来看,具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正在迅速成熟,为发展服务外包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我国劳动力具有诱人的“价格优势”。据统计,目前我国IT行业大约有75万的各种中高级技术人才,40万的软件工程师。此外,每年又大约有4~5万科学和工程方面的毕业生加入这支队伍。同时,国内工程师平均每人月工资水平约500美元左右,而印度为700美元左右,美国则高达4000美元。美国《商业周刊》指出,中国的低成本富有才干的软件技术人才是开展IT服务外包的一大优势。
(2)服务外包的投资环境良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明显增强。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和服务体系,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包括政府产业政策以及法律制度等)不断改善,使我国企业具有大规模承接服务外包的客观环境。
(3)依托制造业优势,服务外包内外需求旺盛。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中心,被称为“世界工厂”。事实上,惟有制造业的发达,制造企业才有可能将服务外包出去,才能产生对服务外包的需求。而我国的制造业基础雄厚,我国在大力吸引国际服务外包的同时,更可以利用自身的制造业优势积极发展我国本土制造企业的服务外包。较强的本地制造业实力成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有力支撑。可见,我国自身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服务外包的需求是“域内外包”的内需和“离岸外包”的外需双重叠加。
(4)另外,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宏观经济持续平稳增长、良好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交通以及通讯、信息和网络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等都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如此,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业仍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首先,我国服务外包型企业竞争力不足。与印度、爱尔兰等承接服务外包的强势国家相比,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普遍规模小,国际化经验不足。其次,我国员工英语沟通能力较差,不能和欧美发包方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再次,我国相关法律体系还有待健全,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全国仅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有知识产权法庭),而这正是发包方所十分看重的软环境。另外,我国外包企业对西方商业惯例及文化的不熟悉、不适应等都严重制约着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最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速度。
5政策建议
在这方面,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提出不少好的对策和建议如:政府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构建有利于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建立起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服务外包产业的风险投资。我认为以下几点格外值得当局重视:(1)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立法。构建诚信的商业环境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因素。信息安全已成为服务外包转移方选择承接方的一个重要标准。我国应加大对软件盗版等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引导企业诚实守信,严格履行合同,保守客户商业机密,遵守国际上的信息保密规则,建立有效的数据安全机制来规范金融服务领域的商业秩序;(2)加强语言、IT、金融等相关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外包业不同于一般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从业人员需要较高综合素质。国际服务外包的主要接包国印度、菲律宾、捷克的经验表明,合理的人才结构是服务外包发展的关键之一。为了大力开拓美国外包市场,菲律宾教育体系采用美国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体制等方面都与美国相通,并分派专业人员到美国接受培训。这使得菲律宾拥有一批精通英语、熟悉美国客户要求的专业人员。而这方面人才匮乏正是我国外包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需要“两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的相结合,英语水平与专业技能的相结合。(3)充分重视国内服务外包市场的开拓。从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我们不难看出,但凡过分外向型企业均受到严重打击。服务外包市场也同样如此,尽管欧美、日本等海外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庞大,但同时也是不稳定的。一方面,发包国具有“游动性”,他们随时都可能将办公室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服务效率更高的国家;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极易受到诸如金融危机、战争、天灾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应鼓励本土企业将自己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加大其在我国服务外包业中的比重。这样不仅可以稳定我国服务外包市场的规模而且也将提升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4)政府加大对全国外包示范城市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进一步完善这些城市的软硬件设施,并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积极争取国内外投资。
参考文献
2.市场开拓能力。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外包业务类型逐渐由基础业务向较高层次业务拓展,交易方式也由传统的“一对一”向“一对多”发展。河北省服务外包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市场空间较大,及时开拓市场成为拉动我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H5:市场开拓能力越强,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越强。
二、河北省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1.样本选取。本次调查共发放了320份问卷,回收178份,有效问卷87份,有效回收率为48.9%。另外,样本大、中、小企业规模分布的比例约为1:1:1,可见样本选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表1显示了样本的构成情况。
2.变量选取及测度。
2.1因变量。本文的因变量为河北省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y),测度为河北省服务外包合同金额与全国外包合同金额的比值。
2.2自变量。本文的自变量为:政策环境(x1)、基础设施(x2)、人力资源能力(x3)、技术创新能力(x4)和市场开拓能力(x5)。自变量的测度方法如表2所示。
3.统计分析。
3.1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的研究假设主要针对政策环境、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等五个指标进行分析。表3给出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表3可以看出,各个变量分布较为合理,因而排除了极端值对回归分析结果的影响。
2人才需求———产业发展耦合模型分析
中国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概况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离岸产值初期(2008~2010)主要依靠人员的粗放型投入实现增长,在2010年后,离岸产值的增长才高于人员的增长速度,这说明2010年后的增长除人员增长因素外,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成为增长的驱动因素,可以预计的是这一因素在未来作用将越来越大。近几年离岸产值和从业人员都是以高于30%的增长率发展,但是超高速度是基于较低的起点,可以预计的是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将不可能在较长时期保持这一超高速增长态势。2012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产值为336.4亿美元,从业人员428.9万人,根据中国离岸服务外包产业的实际情况,设定2012年低端产值为269.12亿美元,高端产值为67.28亿美元,低端产业人员总数为364.565万人,高端产业人员总数为64.335万人。同时设定人员生产效率提升比率(5%)、低端———高端人员转化率(10%)以及自主品牌产业转化率(5%)作为外生可控变量的情况下,模型仿真运行结果如表3、表4、图3和图4所示。从仿真结果来看,到2020年,产业人员将达到2400多万人,而产值将超过2800亿美元,到2025年,从业人员将达到近3600万人,产值将达到近5000亿美元,但是高端产业的发展增速高于低端产业的发展,其各年发展增长率如表4所示。从模型的初步仿真结果也能够看到人员效率和产业转型对产业增长的作用是越来越大,而人员数量规模的扩大对产业的发展作用在减小。
3敏感性分析
3.1人员效率提升人员效率提升将会降低单位产值人员需求量,提高产业总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人员的需求量,优化产业结构。设定人员效率提升为0%、5%、10%、15%和20%5种水平,也就是作为个体素质技能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个人生产效率的提高这5种水平。在选定人员效率提升水平下的模型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图5人员效率提升敏感性分析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到人员效率的影响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在人员效率提高10%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在2020年40%的产值增幅,而在2025年可以达到57%的增幅。而在20%的人员效率提升情况下,可以实现在2020年100%的产值增幅,而在2025年可以达到158%的增幅。在这里就可以看到,人员效率的提升对产值增长率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从长期来看提升人员效率对产业的发展影响作用是远大于人员规模的扩大的。
3.2产业转化率(人员转化率)产业转化率在这里主要是由产业外部力量推动的产业升级转化,由低端离岸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化的比率。产业的升级转化会对产业人员产生影响,产业人员将通过知识更新、人员更新等手段实现人员效率提升以适应产业升级转化,因此产业升级转化会带来人员的升级转化。在这里由产业转型引致的人员转化率设定为5种水平:0%、5%、10%、15%和20%5种水平,在选定人员转化率情况下的模型仿真运行结果如图6所示。图6产业转化率(人员转化率)敏感性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在缺乏对产业转型的推动(人员转化率为0的情况下),低端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但高端产业极度萎缩,这是因为离岸服务外包的国际分工格局造成发展路径的锁定,必须依靠积极的措施(包括产业政策、产业扶持等措施)来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发展。同时,人员转化率对产业产值的总体影响并不显著,但对高端产业的产值、人员数量和低端产业的产值、人员数量之间的比例影响显著。
4耦合模型分析的启示
通过耦合模型的分析,对于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人员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动力演化以及二者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有了直观的认识,结合当前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和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国离岸服务外包的人才需求和产业耦合发展主要应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4.1我国离岸服务外包需要实行积极的发展策略以实现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模型中,缺乏效率提升和对产业转型推动的情况下,离岸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低于人员效率提升和推动产业转型下的情况。但是人员效率提升和推动产业转型并不是仅仅依靠产业或者企业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推动产业转型并不是产业(或企业)自身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正如模型中反映出来的当缺乏外部的推动产业转型的力量时,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将陷入发展路径的锁定,产业发展得不到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而这正是国际竞争者希望看到的,因此必须依靠产业外部力量,依靠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组织部门从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推动离岸服务外包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另外在模型中人员效率提升主要与人员技能素质的提升相关,而人员技能素质的提升除了产业(或企业)自身需要建立强大的人员素质提升(培训)体系外,还需要建立诸如面向产业需求的高校教育体系和多元化社会培训体系等措施,而这是产业(或企业)自身不能解决的,需要政府和行业组织机构实行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这样才能满足离岸服务外包产业优化升级高速发展需要的人才素质结构。
4.2离岸服务外包的结构优化和高速发展需要人员素质技能结构的改善提高人员技能素质结构的提高包含两重含义:(1)人员技能素质的整体提升,实现产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2)从事高端离岸产业人员数量比例的提升,以支撑高端产业的高速发展。人员技能素质水平的整体提升是离岸产业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基础,只有不断提升人员技能素质水平,才能赢得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高端离岸产业人员数量,特别是高级项目经理人员的缺失一直是我国离岸产业发展优化升级的短板所在,我国必需强化在高端离岸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因此离岸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即需要面的强化,也需要突出重点,也就是突出离岸精英人才的培养。
2006年10月23日,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在北京联合给天津等首批11家“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授牌,这也标志着天津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战略的全面启动。新战略的实施无疑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拟就服务外包产业全面推动后,天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服务外包对天津经济及高职教育的影响
服务外包指技术开发与支持和其他服务活动(如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各类资源管理、仓储运输物资管理、企业运营流程管理、服务管理等)的外包。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是适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情的黄金产业。把握历史机遇,大力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已经成为今后几年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战略导向。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传统的制造业中心,有着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十一五”期间天津已把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目标确定为:把天津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到2010年吸纳10万名大学生就业,培训12万大学生,新增14万个服务外包就业职位。力争至2010年,天津服务外包总产值达300亿元人民币,其中服务外包出口达15亿美元。天津服务外包产业的全面推进,无疑将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高职院校承接的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将从政策及融资渠道上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的扶持。另外,在服务外包产业的拉动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以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用尽可能多的形式和手段来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需求。
二、天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天津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起步时间不长,而且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其迅猛的发展态势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目前天津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设施比较先进、具有较高质量水平、基本适应天津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截至2006年天津市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3所,在校生13万人,占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0%;9所高职院校被批准成为国家级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天津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迅速成长的同时,由于经验不足,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要么仍采用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狭隘;要么采用普通高校或普通高专的办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迫切要求高职教育要在办学模式上做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三、天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初探
(一)与时俱进,更新高职办学理念
2005年9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职业教育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当前构建高职人才培养办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高职教育应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不断创新办学模式。
1.树立市场需求导向观念。市场需求导向观念就是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是要“以岗定乾坤”。高职教育必须时刻关注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专业设置和选择办学模式。
2.树立能力本位观念。能力本位观就是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办学理念。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新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要求从业者不仅具有突出的职业技能,更要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坚毅品格。针对这种高规格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在招生选拔环节就应该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在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中更是要注重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培育。
3.树立实践教学观念。就是要求坚持以实践教学作为手段的办学观念。高职教育既然是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教育,就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按照不同能力培养方向,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组合相应的能力模块课程;注重采用各种有效的能力开发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譬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
4.树立“零距离上岗”观念。“零距离上岗”是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
提出的新要求,是衡量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标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和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只有学校和企业双赢才能使合作有效地进行。“零距离上岗”的衡量标准就是零适应期,即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到企业即能上岗,不需要企业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再对新进员工进行长期或短期培养。要达到这种培养要求,就要求学校传授给学生当前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要领,让学生既学得准确又学得扎实。
(二)产教结合,全面推动“订单”教育
要办好高职教育,除必须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观外,还必须探索有效的办学模式。目前我们正面临着天津建设“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历史性机遇,这更迫切的需要我们把高职教育融入到服务外包产业的大格局中来,探索真正适合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最佳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作为职业教育市场化的产物,无疑将会为推动天津的服务外包产业的全面发展发挥其独特价值。“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跟学校签订培养协议,然后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协议单位就业的教育模式。应该说,“订单式”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产业化的结果,是人才需求与岗位需求的最佳契合的办学模式。通过订单式培养,可以使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更贴近实际;可以使毕业生真正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从容地走上就业岗位;从而令高职院校同用人单位真正实现双赢。作为一种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教育模式,“订单教育”最大特色就在于其灵活多变。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可以根据人才供需双方的实际情况,选择多种订单培养模式。实践中根据生源的不同,“订单式”培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独立招生型“订单式”培养。这种订单教学班,是用人企业根据其岗位需求下订单,企校联合编制培养方案,然后由学校根据企业要求自主招生,并对照岗位职责,以工学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成建制地到用人单位就业。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做到了学生入口、培养过程及出口的有机统一,大大缩短了员工的成长过程。同时,按订单要求培养的学生,由于既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具有较强的岗位操作能力,进入角色迅速,非常受企业欢迎。
第二类是企业选送型“订单式”培养。通常是由用人单位或行业,选送培养对象到学校,由学校根据协议要求,组成订单教学班。这种订单教学班从进校开始组建,师资配备、课程设置都按用人行业或单位的人才需求进行安排。比如在师资方面,可以由校方选派教师任课,也可以由用人行业或单位选派人员授课;在教材使用方面,可以选用统编教材,也可以选用学校或用人行业自编教材。这种类型的订单教学班,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也同样深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订单式”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生的教育事物,就其发展过程来看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探索中难免会出现新情况,产生新矛盾。比如:如何处理“订单式”培养的毕业生提升了就业期望,“订单”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其职业发展需要的情况;如何平衡教育主管部门要规范培养模式,与学校依“订单”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职业教育面向市场的过程中所必然遭遇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探讨、研究。
(三)建章立制,加快“双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依托就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作后盾,高职教学就会失去其本质特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广泛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所谓“走出去”就是选派年轻教师,到国内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进行顶岗实践和锻炼,让教师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双师型”技能,从而使教师逐步达到一专多能。“请进来”就是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部门经理或老总到学校当专、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生带来生产、经营、管理、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从而使高职教育更贴近实践。
适应天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建立市场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是我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只有面向市场,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才能真正使我们的高职教育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彭飞龙.关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4).
“外包”(Outsourcing),英文一词的直译是“外部寻源”,指企业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简单说就是企业将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交给其他(专门)公司完成。我国的台湾宏基就是一典型的成功外包的案例。他们进行了流程再造,将在台湾生产的系统转变为在台湾生产主板、外包装和监视器等关键零部件,其他部件则外包给市场地厂商生产,然后在市场地组装销售,从而提供给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这种模式推出后,库存时间从100天降到50天,资金周转率提高了一倍,新产品提前上市一个月,产品也更能迅速满足消费者个性的需求。
服务外包是指技术开发与支持其他服务活动的外包。目前,服务外包广泛应用于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会计、客户服务、研发、产品设计等众多领域,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服务附加值明显增大。根据美国邓百氏公司的调查,全球的企业外包领域中扩张最快速的是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媒体公关管理、客户服务、市场营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服务外包正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支柱产业。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实现产业升级、优化外向型经济结构、扩大就业、培育财源的重要途径。
目前,服务外包广泛应用于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会计、客户服务、研发、产品设计等众多领域,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服务附加值明显增大。根据美国邓百氏公司的调查,全球的企业外包领域中扩张最快速的是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媒体公关管理、客户服务、市场营销。
服务外包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将其非核心业务发包给其他业务提供者,以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业务形式主要有两种,即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
服务外包目前一般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ITO和BPO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ITO强调技术,服务内容包括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基础技术服务等,对服务成解放的IT知识技术及软件技术要求较高。而BPO更强调业务流程,关注企业内部运作或客户的后端活动,服务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业务运作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等,注重解决业务和运营的效率问题。
一、什么是会计服务外包
所谓会计服务外包,就是指企业将内部业务活动或过程连同它的所有资产转到外部的供应商或服务提供商,由外部的供应商或服务提供商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所达成的协议提供特定的服务。最近外包协会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外包协议使企业节省9%的成本,而能力与质量上升了15%。外包解放了公司的财务资本,使一些新的经营业务得以实现。一些小公司和刚起步的公司可以因为外包运营职能而获得飞速增长。通常会计外包的业务包括:税务外包、财务报告外包、员工工资外包、职工福利外包、日常生活费用外包、差旅费外包、固定资产管理的外包等等。
二、会计服务外包优势
会计外包的前提是企业把整个财务流程切割成很多段,而只把其中的一段(即某一个业务流程)或两段给外包公司来做,比如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包括应收款、存货等内容,而存货又可分成采购、入库、出库等环节,也就是说外包的只是细分后其中的一个部分。与此同时财务中某些流程的外包,能给管理者节约一些时间,而利用这些时间去增加公司收入;会计外包使公司更有效率,因此可以更赚钱。通常,财务功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应付账款、应收账款、总分类账、固定资产核算,这些步骤不但不能给公司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反而效率低下,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一项调查显示从2001年,采用会计外包的企业数量已经翻了一番,占被调查公司总数的25%,据估计到2007年外包市场将会增长33%。许多财务总监都在关注企业会计外包,他们不但把其看作是节约成本的最佳选择,而且也把其看作是提高核心商业价值的有效途径。
三、会计外包利好企业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信息传递的限制,空间上使财务管理从企业内部转向外部,时间上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务交付方式又使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大大促进企业的会计外包需求。
当一切与会计从业人员相关的服务都将能通过互联网获得,原本分散、各自为政的在线会计服务外包、会计资讯网络平台、远程会计教育与培训、在线财务配套用品购销都将聚集到同一个平台上。他们将构成一个完整的在线会计服务生态圈,从而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这种整合的方式可以把世界两极的资源有效的组合起来,并在组合中找到更多价值。当把第三方的服务有效整合到这个平台,并将所有服务标准化后,必将产生更大的新市场,没有什么会比这样开放的市场更庞大。将为广大企业提供巨大的财务集中处理平台,企业通过内外部财务信息分析处理,能有效控制企业成本风险。首先是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平台,除了完成日常的财务工作,还可以通过会计人员社区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真正涉足到人们的工作领域。成为企业所有管理人员、商务人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平台,实现企业内外部的全面管理、进行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交易,以及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本着“开放、对等、共享、协作”新经济的四大特点,建立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模式。
四、会计服务外包的市场现状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分工非常细化的西方,会计外包非常普及,很多公司从成立之日起,财务工作便委托给专业化的财务公司去打理,这样做既规范了公司财务管理,又规避了很多风险。同时,企业从专业化的会计师那里又得到了自己公司所需求的财税信息,政府部门也非常鼓励这个行业发展,并设立了相关监督部门。在我国,会计行业兴起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但很快便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专业化的财务公司以其优质、灵活、高效的服务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外客户的青睐。
目前,印度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首选的会计业务外包市场,这将给印度带来巨大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中国也有大量优秀的低薪会计从业人员,与国外相比中国会计参与国际外包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能为跨国公司提供会计外包服务的公司还很少,而且在业务范围上也仅限于外资机构的中方代表处。
有业内资深人士认为,中国的会计人员想参与到国际外包业务之中还需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国际业务能力,熟悉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和流程,这也是我国会计界面临的一大挑战。
五、会计服务外包的趋势与预测
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财务不公开的现状遭到了海外投资者和监管者的强烈不满,并严重阻碍了他们海外融资的进程;财务不透明引起的财务预测和预警功能缺乏更是中国企业的一大致命伤。当然,有些中国企业的CEO和CFO已经意识到会计外包的好处——减少成本、科学管理、财务透明——会计外包正在成为他们选择方向的一根拐杖。
另一些公司受益于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2003年开始进入扩张的快车道,有大量的企业因为财务管理能力匮乏而陷入财务危机,对于这些成长期的公司,他们开始明白,他们必须越来越专注于核心业务。对于他们来说,会计外包意味着:可以减少成本、尽快摆脱当前财务管理失控的局面、摆脱内部资源的局限、为企业战略性决策提供支持、提高财务透明度以吸引战略投资者。
六、会计服务的利与弊
外包的会计工作主要有应收账款的收账工作、内部审计、工薪会计、财务报表会计、养老金管理与业务处理会计,以及现金管理。我们在研讨每一项会计工作外包的利弊时,将相似的部分放在一起,以方便读者进行比较并对其作出利弊权衡。几个依据是:许多会计工作是文书性工作,或是可以自动化进行的且是非战略性的工作,例如业务处理会计、养老金管理和工薪会计,由于这些工作对企业整个战略方向不产生重要影响,应该将其外包。财务总监应该更多关注于那些将影响企业的获利性或企业在市场中地位的重要的工作。
将应收账款收账工作外包给外部机构的最充分理由是,与企业内部相关工作人员相比,外部工作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去催促拖欠账款的客户还账。催促拖欠账款的客户归还老账需要特殊的技能,外部的收款公司可以雇用这类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人员。利用收款公司催收应收账款的不利一面是,收款公司向客户催收账款时可能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可能导致客户不再与公司进行业务往来。不过,公司在将应收账款外包给收账公司催收时,会考察这些客户的欠账情况,公司将来也不打算与这些客户再有业务往来。同时,收账公司一般要收取收回账款的很大一部分,通常占总数的三分之作为费用。因此,公司通常只是在确信一笔账款自己难以收回时才将这笔账款转交给收账公司催收。不管收账公司能催收回多少账款,即使不能全额收回,也要比由公司自己催收强得多。而且许多公司都要在账上核销那些必须交由收账公司催收的应收账款,公司不再期望能收回那些资金。有时公司也可以将应收账款交给那些愿意计时收费而不是按应收账款百分比收取费用的收账公司催收。这种方式可以降低高额的收款成本,同时也将收款成本从高额的变动成本转化为固定成本。总之,将难以收回的应收款转交给收账公司催收非常有成效,因为收账公司更擅长向拖欠账款的客户催收账款。现在许多公司将内部审计工作也外包。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理解内部审计外包时所产生的后果,以下在讨论内部审计外包的原因时,同时将由此产生的弊端随列其后。支持内部审计外包的观点有:
(1)技能更强。
若提供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大,事务所有从事各项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这样,各项审计工作就可以由这方面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承担。
管理能力。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专门提供审计服务,它们比公司更擅}长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因此,它们能够替公司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并且。可以比公司内部人员做得更好。
(2)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许多公司从事过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知识,知道该执行怎样的程序才更有效率、更有效果,这些工作经验和相关知识也可以从事务所内其他审计人员处获取,因此,能够给公司提供更多的改进性建议。许多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呆在公司许多年,缺乏与其他公司接触的机会,不能积累广泛丰富的工作经验。
(3)变动成本。
公司只在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时才付费,审计成本在内审工作由公司内部人员从事时是固定成本,内审工作外包时审计成本相应转化为变动成本。
(4)迅速获得。
公司在国外购并一个新的企业时,不方便派驻公司内部监审计人员进驻到新的企业中。这时公司就可以很快雇请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请他们提供审计服务。
(5)减少差旅费。
公司需要派出内部审计人员出差到各个营业分所进行内部审计,在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的情况下,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分派它在各地的分所到这些营业分所审计。这样就能避免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产生的额外的差旅费支出。不过这些差旅费成本只有在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有分所靠近公司各个营业分所的情况下才能节省下来。
(6)没有停工。
内审工作外包时,公司在需要进行审计时才聘请审计人员提供服务。这样就避免了在非外包的情况下,一次审计工作结束到另一次审计工作开始之间的内部审计人员的停工休息时间。
(7)没有招聘和培训成本。
外包情况下,公司不需要为了雇请一批高水平的内审人员而发生招聘和培训成本。
也存在内部审计工作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向外部购买的重要原因,管理者在做出外包业务的决定前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外包业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
(1)成本。
利用外部会计师事务所代替内部审计人员的一个最大缺点:是它的高额成本,包括固定性成本及正常的毛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旦公司遣散它的内部审计人员旧益依赖外部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时,审计事务所将可能增加收费。
(2)培训。
由于内审工作要综合考虑公司的许多职能,一些公司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来训练它们的管理者。一旦撤销这项工作,公司便将失去培养未来管理者的训练基地。为了保持这种训练方法,一个解决方式是将这些受训人员集中起来,与受托方的审计人员一起工作。
(3)经验。
公司能够察觉到外部会计师事务所派来的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比预期的低。由于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人才流动性高,为了让那些初级水平的审计人员积累在各种不同会计环境工作下的工作经验,事务所往往让他们参与到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中来。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检查事务所派来的每个审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证书来解决。
(4)责任。
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建立维持内部控制并对这些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是管理人员的责任。若公司被指控缺乏内部控制,则不能将责任归咎于提供审计服务的外部审计师事务所,管理者将承担有关会计责任。
(5)独立性。
通常假定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在其内部设立起一道“屏障”,使得其从事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时不会干扰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然而一些小规模的审计事务所很难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因为它没有足够的审计人员,不可能让审计人员各自单独从事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和周期性的外部审计。
工薪会计通常情况下都是外包出去的。工薪会计工作外包的主要优点有:
(1)避免纳税申报工作。
公司可以将按时申报纳税的工作负担转给工薪会计受托机构。政府要求企业及时进行纳税申报工作,若未及时进行纳税申报,企业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对于那些经常不能及时进行纳税申报的企业,将这项工作外包给会计服务公司后,节省下来的纳税罚款金额比将工薪会计外包所花费成本支出要多。
(2)避免软件更新成本支出。
由于每年一些地方税都会发生变动,公司的财务软件要正确计税,每年都要随税收制度的变动而更新,公司不愿意支付这笔软件更新成本支出,但公司若是用自己的软件做这项工薪会计工作,则每年都必须支出这笔软件更新费用。
(3)不需要打印工薪单。
当公司员工众多时,用打印机打印出工薪单需要费很长时间。打印时为避免差错,需要工作人员密切监管这项工作。工薪会计工作外包后,不需要打印机,也不需要雇人来做这项工作。
(4)工薪可直接转存款。
许多公司内部的工薪发放系统不允许将员工工薪直接转为存款,但提供工薪会计服务的机构可以将员工工薪直接转为存款。对于那些员工经常出差或是不能到公司领取工薪的那些公司来说,能将工薪直接转为存款非常方便。
(5)能使用工薪单自动封装设备。
提供工薪会计服务的机构能够使用自动化设备,将工薪单自动装人信封并邮寄给员工,会计人员不需要做填写信封的文字性工作。
(6)能利用递送服务将工薪单邮寄给公司各个营业分所。尽管提供工薪会计服务的机构不会将工薪单邮寄给每个员工,但它们可以将工薪单成批邮寄到公司各个营业场所,然后分发给每个员工。
(7)能将签名自动印在工薪单上。
会计服务公司可以将主管的签名印在所有的工薪单上,这样就不需要有专人来做这项繁琐的工作。
(8)能提供一些特殊的和标准的报告。
许多会计服务机构能提供多种报告以满足许多公司的需要。对于一些特殊的报告需要,有专门定制的报告制作软件来满足公司的特殊需求。
尽管有上述许多优点,一些公司也不会将工薪会计工作外包,通常是由于以下原因:
(1)成本。
若要提供所有的工薪会计服务,会计服务机构将收取昂贵的费用,许多工薪会计服务机构最典型的策略是开始时对打印工薪单这种基本服务收取很低的费用,一旦公司签订下这项服务,则其他服务的收费理所当然就超过这项服务。例如,公司必须额外支付一笔费用购买自动化签名、工薪单自动装封、工薪单递送至各个营业所、定制特殊报告以及工薪直接转存款各项服务。
(2)转录问题。
公司有许多数据必须恰当地转录到受托的会计服务公司的数据库中,确保能进行正确的扣减,使员工每次都能收到数额正确的工薪单。若不能将数据顺利转录到会计服务公司的数据库中,公司将不再对会计服务公司抱有幻想,工薪会计工作仍由公司自己来完成。数据转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问题,因为在每个年度开始时许多公司都想将工薪会计外包,这给会计服务公司系统转换工作人员造成很大的工作压力。
(3)手工制单。
手工制作员工工薪单时,很难正确计算出税收扣减数额。不过现在许多工薪会计受托方一般都提供自动热线服务或利用网络计算以提供税收方面的信息。
(4)必须发送工薪信息。
会计服务公司并不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必须由公司自己做这项工作,组织这些信息并提交给会计服务公司,以正确计算出工薪和纳税额。这些工作实际是工薪会计中主要的文书工作,没有公司能找到一个方法将这项工作转交给会计服务公司以降低成本。不过若公司中大部分员工拿的是固定薪金,几乎不需要收集员工的工时数据,则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一些会计服务公司也能提供与工薪计算软件直接链接的条形码计时器,这样就能减少文书性工作。
若一个公司的财务人员较少,或财务人员没有经验按期正确编制财务报表,则可以将财务报表外包给会计服务公司。若受托的会计公司规模较大,工作人员具有很丰富的编制财务报表,尤其是编写报表附注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时,将财务报表会计外包不失为公司的一个较好的选择。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是由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编制出财务报表,然后由外部会计服务公司验证报表的准确性。尤其当公司为一家上市公司,其报表需要呈报给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且报表的编制需要满足SEC的要求时,这种方式更被广泛采用。因此,公司决策前要对报表质量的提高与为此额外支出的成本做出利弊权衡。
(5)现金管理工作也可以外包给银行。公司自己进行现金管理工作时,现金在各个会计手中流动,并且需要手工记录现金流动的信息,而当现金管理工作外包给银行时,银行可以将各个会计手中的现金归集到一起,存入到一个计息的账户中,且不存在任何干扰,而不外包时会存在各种干扰。现金管理工作外包也可以使公司降低成本,公司支付给会计人员用于追踪记录现金流动的固定性成本转变成银行按每笔交易收取的变动性成本。同时由于银行的现金管理工作能够全部实现自动化,大大降低了公司现金管理工作中出现差错的风险。惟一的不足之处是,公司被迫委托同一家银行管理现金账户,公司不能做到选择多家银行,促使银行之间形成竞争,从而给公司提供更合理的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