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艾灸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艾灸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艾灸法论文

篇(1)

探索性的演绎法是理论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在爱因斯坦看来,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是有效的基本原理(亦称基本假设、基本公设、基本定律等),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因此,理论物理学家所运用的方法,就在于那些作为基础的基本原理,从而导出结论;于是,他的工作可分为两部分:他首先必须发现原理,然后从这些原理推导出结论。对于其中第二步工作,他在学生已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准备。因此,如果在某一领域中或者某一组相互联系的现象中,他的第一个已经得到解决,他就一定能够成功。可是第一步工作,即建立一些可用来作为演绎的出发点的原理,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这里并没有可以的和可以系统地用来达到的的方法。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间抓住某些可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界的普遍原理。

爱因斯坦指出,一旦找到了作为逻辑推理前提的基本理,那么通过逻辑演绎,推理就一个接着一个地涌现出来它们往往显示出一些预料不到的关系,远远超出这些原理依据的实在的范围。但是,只要这些用来作为演绎出发点原理尚未得出,个别经验事实对理论家是毫无用处的。实际上,单靠一些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孤立的普遍定律,他甚至么也做不出来。在他没有揭示出那些能作为演绎推理基础原理之前,他在经验的个别结果面前总是无能为力。

爱因斯坦把物理学理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之一是“原理理论”。建立这种理论使用的是方法,而不综合方法。形成它们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元素,不是用假设造出来的,而是在经验中发现到的,它们是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这些原理给出了各个过程或者它们的理论表述所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据。热力学就是这样力图用分析的方法,从永动机不可能这一普遍经验得到的事实出发,推导出一些为各个事件都必须满足的必然条件。用探索的演绎法建立起来的相对论,就属于“原理理论”。但是物理学理论大多数是构造性的。它们企图从比较简单的式体系出发,并以此为材料,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构造出一幅图像。气体分子运动论就是这样力图把机械的、热的和扩散的过程都归结为分子运动——即用分子假设来构造这些过程。当我们说,我们已经成功地了解一群自然过程,我们的思想必然是指,概括这些过程的构造性的理论已经建立起来了。爱因斯坦认为,构造性理论的优点是完备,有适应性和明确,原理理论的优点则是逻辑上完整和基础巩固。([1],pp.109~110)

相对论就是爱因斯坦自觉地运用探索性演绎法的杰作。它不仅以其革命性的新观念和卓有成效的理论结果为人津津乐道,而且它所体现出的科学方法的新颖、精湛以及理论的逻辑结构的严谨,也令人叹为观止。爱因斯坦在创立狭义相对论(1905)时,他依据的仅仅是光行差现象和斐索实验这两个并不充分的实验材料,著名的二阶以太漂移实验即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对他并没有直接。他主要通过对16岁时想到的“追光”思想实验的沉思,对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基础的深入考察,发挥了思维的自由创造,提出了两个基本假设——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美国著名科学史家霍耳顿认为,在狭义相对论中,除了被提高为公设的两个基本原理外,爱因斯坦还作了另外四个假定:一是关于空间的各向同性和均匀性,另外三个是定义钟的同步的三个逻辑性质。霍耳顿的学生米勒后来指出,另外的四个假定也是两个基本原理的必然结果,他们不是独立的假设。参见[3],p.196)。然后,他以此为逻辑前提,接二连三地推导出了关于运动学和电动力学的结论,著名的质能关系式是他先前根本没有料想到的,这些结论大大超出了两个原理所依据的实在的范围。广义相对论(1915)的建立也是这样。作为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即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前者是爱因斯坦基于把相对性原理贯彻到底的信念(从惯性系推广到加速系)提出的,后者是依据厄缶实验(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和升降机思想实验提出的。

在1905年,由于爱因斯坦采用了探索性的演绎法,从而使他能够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一举砍断了哥尔提阿斯死结(哥尔提阿斯是古代夫利基阿国王,相传他曾把自己的车乘的辕与轭用绳结系住,死得无法解开,声言能解开此死结者,得以结治亚细亚。这个死结后来被亚历山大大帝用剑砍断),开拓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那些恼人的以太漂移实验,那些使人迷惑不解的单极电机电动势的“位置”问题,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体系中已根本不成其为问题。但是,同时代的博大精深的科学大师,诸如洛伦兹、彭加勒,却热衷于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等以太漂移实验打交道,迷恋于做出种种构造性假设,建立他们的构造性理论——论和电子动力学。例如,洛伦兹1904年的著名论文尽管声称是以“基本假设”而不是以“特殊假设”为基础的论文,但事实上却包含有11个假设:假设有静止以太,假设静止电子是球形的,假设电子的电荷分布是均匀的,假设电子的全部质量都是电磁质量,假设运动电子收缩,假设电子之间的作用力与分子力相同等等。洛伦兹和彭加勒虽说走到了狭义相对论的大门口,但他们并没有打开这扇大门,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从方法论上讲,就在于他们运用的是传统的经验归纳法,而没有采用探索性的演绎法。在当时的科学的形势下,仅靠个别的经验事实进行归纳,是建立不起什么崭新的理论的。洛伦兹、彭加勒的电子论和电子动力学固然富丽堂皇,但毕竟只是经典物理学的最后的建筑物。它们虽然包罗万象,可是由于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最终还是被人们遗忘了,仅有的价值。

二、采用探索性的演绎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经典科学,一般称为近代科学。在科学史上,这个漫长的时期主要是积累材料和归纳材料的时期。与这一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产生了经典的科学哲学,它始于弗兰西斯•培根的归纳主义。培根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经验归纳出理论。他比喻说,只要及时采摘成熟的葡萄,科学的酒浆就会源源不断。到19世纪,整个科学一般说来还没有摆脱这种“原始”状态,因而经典科学哲学能够得以通过穆勒之手发展成为更完备的经验论形态,经验归纳法依然是正统的科学方法。

在物理学领域,这个时期的最大成就是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牛顿力学虽则是超越了狭隘经验论的人类理智的伟大成就,但它又同人们的日常经验密切相关。力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比较直观,可以直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某种原型。这种状况掩盖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思辨性质,甚至牛顿本人也深深陷入这一幻觉之中。他一再声称他“不作假设”,实际上却作了许多假设,他要求人们“必须把那些从各种现象中运用一般归纳法导出的命题看作是完全正确的”。19世纪的经典物理学也具有现象论和经验论的特征:它尽量使用那些接近经验的概念,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放弃基础的统一性。热、电、光都用那些不同于力学量的各个状态的变数和物质常数来描述,至于要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同时间的相互关系中去决定全部变数的任务,主要只能由经验来解决。麦克斯韦及其同代人,在这种表示方式中看到了物理学的终极目的,他们想像这个目的只能纯粹归纳地从经验得出,因为这样所使用的概念同经验比较接近。从认识论上看,穆勒和马赫大概就是根据这个理由来决定他们的立场的。总而言之,这个时期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大都以为,“理论应当用纯粹归纳法的方法来建立,而避免自由地创造性地创造概念;科学的状况愈原始,研究者要保留这种幻想就愈容易,因为他似乎是个经验论者。直至19世纪,许多人还相信牛顿的原则——“我不作假设''''——应当是任何健全的自然科学的基础。”([1],p.309)

但是,在某些个别的科学部门,已经悄悄地透进了新时代的曙光;尤其是非欧几何学,它仿佛故意向经验论示威一样,以毋庸置辩的方式显示了理性思维的强大威力和奇妙作用。彭加勒正是在《科学与假设》中通过对非欧几何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经典力学和经典物理学的慎密考察揭示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不是经验的直接归纳,而只能以经验事实为指导,通过精神的自由活动(其产品即约定)来创造。通过研读彭加勒的科学哲学著作,尤其是通过创立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科学实践,使爱因斯坦清楚地看到,人们可以在完全不同于牛顿的基础上,以更加令人满意和更加完备的方式,来考虑范围更广泛的经验事实。但是,完全撇开这种理论还是那种理论优越的问题不谈,基本原理的虚构特征却是完全明显的,因为我们能够指出两条根本不同的原理,而两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同经验相符合。这—点同时又证明,要在逻辑上从经验推出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的任何企图,都是要失败的。爱因斯坦还清楚地看到,相对论是说明理论科学在发展的基本特征的一个良好的例子。初始假设变得愈来愈抽象,离经验愈来愈远。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一切科学的伟大目标,即要从尽可能少的假设或者公理出发,通过逻辑的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事实。同时,从公理引向经验事实或者可证实的结论的思路也就愈来愈长,愈来愈微妙。理论科学家在他探索理论时,就不得不愈来愈听从纯粹数学的、形式的考虑,因为实验家的物理经验不能把他提高到最抽象的领域中去。正是科学发展的这种理论化趋势,使爱因斯坦认识到:“科学一旦从它的原始阶段脱胎出来以后,仅仅靠着排列的过程已不能使理论获得进展。由经验材料作为引导。研究者宁愿提出一种思想体系,它——般地是在逻辑上从少数几个所谓公理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来的。”([1],p.115),他进而指出:“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的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正在让位给探索性的演绎法。”([1],p.262)

三、爱因斯坦大胆运用探索性的演绎法的直接动因

只是在广义相对论建立之后,爱因斯坦才把探索性的演绎法作为一个论原则从上加以论述。可是,早在创立狭义相对论时,他就在中大胆运用这一方法了,并在思想上对它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促使爱因斯坦大胆运用探索性的演绎法的直接原因有两个:其一是赫兹、玻耳兹曼、彭加勒等人的思想,其二是当时的物现状使得他不能不那样做。

在联邦大学期间(1896~1900),爱因斯坦自学了赫兹、玻耳兹曼等科学大师们的著作。赫兹在他的名著《力学原理》(1894)中试图重构力学,为此他仅利用空间、时间和质量三个原始概念。赫兹的力学体系建立在通过科学家个人的“内在直觉”从经验引出的公理之上,它能够导出经验预言。赫兹认为“内在直觉规律”的功能像“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判断”一样,并且声称他的力学重构是演绎系统,与牛顿的《原理》(全称《的数学原理》)有许多相同的风格。在这个公理体系中,我们可以推演出与我们的观察记录相对照的可检验的结论,依据该结论与可观察的世界一致还是不一致,来决定这个体系是否正确。尽管爱因斯坦不赞同赫兹的隐质量概念和“把自然现象追溯到力学的主要定律”的长远目标,但是赫兹强调公理描述的威力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公理描述与其说在经验材料上预言理论结构,倒不如说在公理和直觉上预言理论结构。

爱因斯坦也自学了玻耳兹曼的《力学讲义》(1897)。在该书中,玻耳兹曼把力学作为物理学的核心,爱因斯坦当然不会同意这种看法的。但是,玻耳兹曼重构力学的方法的下述特点,一定会强烈地震撼爱因斯坦敏感的心弦:“恰恰是力学原理的不明晰性,在我看来不是同时以假设的智力图像为起点而得到的,而是从一开始就以与外部经验相联系的尝试而得到的。”([2],p.127)玻耳兹曼的意思很清楚:力学原理的不明晰,在于经验归纳,而不在于智力图像。玻耳兹曼的“智力图像”概念比赫兹的“外部对象的图像或符号”更自由,爱因斯坦可能山此注意到,力学的已使原理凌驾于经验材料之上。

彭加勒在《科学与假设》(1902)中对约定主义的论述,对爱因斯坦的探索性的演绎法的形成必定大有裨益,爱因斯坦在“奥林比亚科学院”时期(1902~1904)曾和他的同伴索洛文、哈比希特一起研读过这本脍炙人口的畅销名著。彭加勒通过对数理科学的基础进行了敏锐的、批判性的审查和后得出:几何学的公理既非先验综合判断,亦非经验事实,它们原来都是约定。物理学尽管比较直接地以经验为基础,但它的一些基本原理也具有几何学公理那样的约定特征。例如惯性原理,它不是先验地支配我们的真理,否则希腊学者早就知道它了,它也不是经验的事实,因为人们从来也不能用不受外力的物体做实验,因而无法用实验证实或否证它。经过最终分析,它们化归为约定或隐蔽的定义。因此,彭加勒得出结论说:在数学及其相关的学科中,“可以看出自由约定的特征”;他进而指出:“约定是我们的精神的自由活动的产品”,“我们在所有可能的约定中进行选择时,要受实验事实的引导;但它仍是自由的,只是为了避免一切矛盾起见,才有所限制。”

彭加勒在考察了物理学的理论后认为,物理学有两类陈述——原理和定律。定律是实验的概括,它们相对于孤立的系统而言可以近似地被证实,原理是约定而成的公设,它们是十分普遍的、严格真实的,超越了实验所及的范围。彭加勒还阐述了约定主义的方法论意义。他说,当一个定律被认为由实验充分证实时,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态度。我们可以把这个定律提交讨论,于是,它依然要受到持续不断的修正,毋庸置疑,这将仅仅以证明它是近似的而终结。或者,我们也可以通过选择这样一个约定使命题为真,从而把定律提升为原理。在彭加勒看来,经典力学和经典物理学的六大基本原理(迈尔原理即能量守恒原理、卡诺原理即能量退降原理、牛顿原理即作用与反作用原理、相对性原理、拉瓦锡原理即质量守恒原理、最小作用原理)就是这样形成的。

彭加勒提出约定主义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在近代科学发展的早期,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经验归纳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对促进近代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后来却助长了狭隘经验事义的盛行。到19世纪,以惠威尔、穆勒为代表的“全归纳派”和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广为流行,把经验和归纳视为唯一可能的认识方法。到19世纪末,第二代的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马赫更是扬言要把一切“形而上学的东西”从科学中“排除掉”。另一方面,康德不满意经验论的归纳主义的阶梯,他把梯子颠倒过来,不是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而是以先天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时间和空间)和先天的“知性的纯粹概念或纯粹范畴(因果关系、必然性、可能性等十二个范畴)去组织后天经验,以构成绝对可靠的“先验综合知识”。彭加勒看到,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先验论,都不能圆满地说明科学理论体系的特征。为了强调在从事实过渡到原理时,科学家应充分有发挥能动性的自由,他于是提出了约定主义。约定主义既要求摆脱狭隘的经验论,又要求摆脱经验论,它顺应了科学发展的潮流,反映了当时科学界自由创造、大胆假设的要求,在科学和哲学上都有其积极意义。

《科学与假设》一书对爱因斯坦的印象极深,他和同伴们花了好几个星期紧张地读完了它。爱因斯坦坦率地承认彭加勒对他的直接影响。他赞同“敏锐的深刻的思想家”彭加勒的约定主义观点,认为概念和公理是思维的自由创造,是理智的自由发明。他这样说过:“一切概念,甚至那些最接近经验韵概念,从逻辑观点看来,……都是一些自由选择的约定,……([1],p.6)

一开始,爱因斯坦也对洛伦兹的论(是1895年的论文,而不是1904年的电子论的最终形式)发生过兴趣,这是一种构造性的理论。可是不久,他从普朗克的量子论中看到,辐射具有一种分子结构。这是同麦克斯韦理论相矛盾的,而且麦克斯韦理论也不能导致出正确的辐射压涨落。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谈到了他当时的转变:“早在1900年以后不久,即在普朗克的首创性工作以后不久,这类思考已使我清楚地看到:不论是力学还是热力学(除非在极限情况下)都不能要求严格有效。渐渐地我对那种根据已知事实用构造性的努力去发现真实定律的可能性感到绝望了。我努力得愈久,就愈加绝望,也就愈加确信,只有发现一个普遍的形式原理,才能使我们得到可靠的结果。”([1],p.23)从此时起,爱因斯坦就断然决定用探索性的演绎法来解决。

四、爱因斯坦的探索性的演绎法的特色

作为科学推理的演绎法,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了。早在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归纳和演绎这两种逻辑方法,并认为演绎推理的价值高于归纳推理。而古希腊名声最大的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把几何学系统化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名著就是逻辑演绎法的典范。牛顿在建立他的力学理论体系时虽然运用了归纳法,但其集大成著作《原理》的叙述方法却采用的是演绎法。爱因斯坦的探索性的演绎法绝不是这种古老的演绎法的简单照搬。他根据自己的科学研究实践,顺应当时理论科学发展的潮流,对演绎法作了重大发展,赋予了新的。也许是为了强调他的演绎法与传统的演绎法的不同,他在“演绎法”前面加上了限制性的定语——“探索性的”,这个定语也恰当地表明了他的演绎法的主要特征。与传统的演绎法相比,爱因斯坦的探索性的演绎法是颇有特色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地阐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恰当地指明了思维同经验的联系问题,充分肯定了约定在建造理论体系时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把科学理论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作为理论的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其二是由此推导出的具体结论。在爱因斯坦看来,那些不能在逻辑上进一步简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是理论体系的根本部分,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公理基础或逻辑前提。它们实际上“都是一些自由选择的约定”;它们“不能从经验中抽取出米,而必须自由地发明出来”([1],pp.6,315)。谈到思维同经验的联系问题时,爱因斯坦说:直接经验ε是已知的,A是假设或公理,由它们可以通过逻辑道路推导出各个个别的结论S;S然后可以同ε联系起来(用实验验明)。从心理状态方面来说,A是以ε为基础的。但是在A和ε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逻辑联系,而只有通过非逻辑的方法——“思维的自由创造”(或约定)——才能找到理论体系的基础A。爱因斯坦明确指出:“物理学构成一种处在不断进化过程中的思想的逻辑体系。它的基础可以说是不能用归纳法从经验中提取出来的。而只能靠自由发明来得到。这种体系的根据(真理内容)在于导出的命题可由感觉经验来证实,而感觉经验对这基础的关系,只能直觉地去领悟。进化是循着不断增加逻辑基础简单性的方向前进的。为了要进一步接近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听从这样的事实:逻辑基础愈来愈远离经验事实,而且我们从根本基础通向那些同感觉经验相联系的导出命题的思想路线,也不断地变得愈来愈艰难、愈来愈漫长了。”([1],p.372)

第二,大胆地提出了“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范畴是自由的约定”([1],pp.407,471)的命题,详细地阐述了从感觉经验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非逻辑途径。爱因斯坦指出,象马赫和奥斯特瓦尔德这样的具有勇敢精神和敏锐本能的学者,也因为哲学上的偏见而妨碍他们对事实做出正确的解释(指他们反对原子论)。这种偏见——至今还没有灭绝——就在于相信毋须自由的构造概念,事实本身能够而且应该为我们提供科学知识。这种误解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们不容易认识到,经过验证和长期使用而显得似乎同经验材料直接相联系的那些概念,其实都是自由选择出来的。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就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1],p,102)

为了从经验材料中得到基本原理。除了通过“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外,爱因斯坦还指出可以通过“假设”、“猜测”、“大胆思辨”、“创造性的想像”、“灵感”、“幻想”、“思维的自由创造”、“理智的自由发明”、“自由选择的约定”等等。不管方法如何变化,它们都有—个共同点,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只能通过非逻辑的途径自由创造出来。这样一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于感觉经验而言在逻辑上是独立的。爱因斯坦认为二者的关系并不像肉汤同肉的关系,而倒有点像衣帽间牌子上的号码同大衣的关系。也正由于如此,从感觉经验得到基本概念和原理就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这也是探索性的演绎法的关键一步。因此,爱因斯坦要求人们“对于承担这种劳动的理论家,不应当吹毛求疵地说他是‘异想天开'''';相反,应当允许他有权去自由发挥他的幻想,因为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道路可以达到目的。他的幻想并不是无聊的白日做梦,而是为求得逻辑上最简单的可能性及其结论的探索。”([1],pp.262~263)

关于爱因斯坦所说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和“范畴是自由的约定”,其中的“自由”并非任意之谓,即不是随心所欲的杜撰.爱因斯坦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选择自由是一种特殊的自由。它完全不同作家写小说时的自由,它倒多少有点像一个人在猜一个设计得很巧妙的字谜时的那种自由。他固然可以猜想以无论什么字作为谜底,但是只有一个字才真正完全解决了这个字谜。显然,爱因斯坦所谓的“自由”,主要是指建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时思维方式的自由、它们的表达方式的自由以及概括程度高低的自由,—般说来,它们包含的客观实在的内容则不能是任意的。这就是作为反映客观实在的人类理智结晶的科学之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诚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作为一种现存的和完成的东西,是人们所知道的最客观的,同人无关的东西。但是,科学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作为一种被迫求的目的,却同人类其他一切事业一样,是主观的,受心理状态制约的。”([1],p.298)

第三,明确地把“内在的完备”作为评判理论体系的合法性和正确性的标准之一。在爱因斯坦看来,探索性的演绎法就是在实验事实的引导下,通过思维的自由创造,发明出公理基础,然后以此为出发点,通过逻辑演绎导出各个具体结论,从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评判这个理论体系的合法性和正确性的标准是什么呢?爱因斯坦晚年在“自述”中对这个问题作了纲领性的回答([1],pp.10~11)。他认为,第一个标准是“外部的证实”,也就是说,理论不应当同经验事实相矛盾。这个要求初看起来似乎十分明显,但起来却非常伤脑筋。因为人们常常,甚至总是可以用人为的补充假设来使理论同事实相适应,从而坚持一种普遍的理论基础。但是,无论如何,这种观点所涉及的是用现成的经验事实采证实理论基础。这个标准是众所周知的,也是经常运用的。有趣的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第二个标准——“内在的完备”。它涉及的不是理论同观察材料的关系问题,而是关于理论本身的前提,关于人们可以简单地、但比较含糊地称之为前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自然性”或者“逻辑简单性”。也就是说,这些不能在逻辑上进一步简化的元素要尽可能简单,并且在数目上尽可能少,同时不至于放弃对任何经验内容的适当表示。这个观点从来都在选择和评价各种理论时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确切地把它表达出来却有很大困难。这里的问题不单是一种列举逻辑上独立的前提问题(如果这种列举是毫不含糊地可能的话),而是一种在不可通约的质之间作相互权衡的问题。其次,在几种基础同样“简单”的理论中,那种对理论体系的可能性质限制最严格的理论(即含有最确定论点的理论)被认为是比较优越的。理论的“内在的完备”还表现在:从逻辑的观点来看,如果一种理论并不是从那些等价的和以类似方式构造起来的理论中任意选出的,那么我们就给予这种理论以较高的评价。

爱因斯坦看到了“内在的完备”这一标准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他指出,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距离直接可观察的东西愈来愈远,以致用事实来验证理论的含义就变得愈来愈困难和更费时日的时候,“内在的完备”标准对于理论的选择和评价就一定会起更大的作用。他还指出,只要数学上暂时还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不能确立这个理论的经验内涵:逻辑的简单性就是衡量这个理论的价值的唯一准则,即使是一个当然还不充分的准则([1],pp.12、501)。爱因斯坦的“内在完备”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但是它在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具有“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的人的手中,却能够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预言家们在判断理论的内在完备时,它们之间的意见往往是一致的。

在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探索性的演绎法的这三个特色。前面我们已简单地涉及到这一点,这里我们只谈谈爱因斯坦从“内在的完备”这一标准的角度是如何对自己理论进行评价的。1906年,当德国实验物理学家宣称,他在1905年完成的关于高速电子(β射线)质量和速度关系的数据支持亚伯拉罕和布赫尔的“刚性球”电子论,而同洛伦兹-爱因斯坦的理论(电子在运动方向的直径会随速度的增加而收缩)不相容,彭加勒立即发生了动摇,认为相对性原理不再具有我们先前赋予它的那种重要的价值。洛伦兹表现得更是十分悲观,他在1906年3月8日致彭加勒的信中说:“不幸的是,我的电子扁缩假设同考夫曼的新结果发生了矛盾,因此我必须放弃它,我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我看来,似乎不可能建立起一种要求平移对电学和光学现象完全不产生影响的理论。”([2],p.334)爱因斯坦的态度则截然相反,他对自己的理论的“内在的完备”抱有信心。他在1907年发表的长篇论文中指出:考大曼的实验结果同狭义相对论的“这种系统的偏离,究竟是由于没有考虑到的误差,还是由于相对论的基础不符合事实,这个问题只有在有了多方面的观测资料以后,才能足够可靠地解决。”他认为“刚性球”电子论在“颇大程度上是由于偶然碰巧与实验结果相符,因为它们关于运动电子质量的基本假设不是从了大量现象的理论体系得出来的。”正由于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前提的简单性大,它涉及的事物的种类多,它的应用范围广,它给人的印象深,所以爱因斯坦才对自己的理论坚信不疑,要知道当时还没有确凿的实验事实证实这种具有思辨性的理论。谈到广义相对论的“内在的完备”,爱因斯坦说:“这理论主要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逻辑上的完整性。从它推出的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须被抛弃,要对它进行修改而不摧毁其整个结构,那似乎是不可能的。”([1],p.113)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当1919年的日蚀观测证明了他关于光线弯曲的推论时,他一点也不惊奇。要是这件事没有发生,他倒会是非常惊讶的。

探索性的演绎法是爱因斯坦的主导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贵的是,爱因斯坦在这里并没有排斥或漠视经验归纳法在科学中的地位。一方面,他认为纯粹思维可以把握实在;另一方面,又认为从来也没有一种理论是靠纯粹思辨发现的,他对构造性的理论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爱因斯坦敢于正视矛盾的两极,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保持了一种微妙的、恰如其分的平衡,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提出的探索性的演绎法,只是强调“要大胆思辨,不要经验堆积”罢了,这是理论科学在20世纪发展的必然趋势,爱因斯坦则是率先表达了这一时代要求。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版,第75~76页。

ArthurI.Miller,AlbertEinstein''''sSpecisloryofRelativity:Emergence(1905)andEarlyInterpretation,(1905~1911),Adison-WesleyPubiishingCompany,Inc.,1981,p.196.

H.S.塞耶编:《牛顿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版,第6页。

篇(2)

Abstract:Atpresent,althoughourcountryinaspectsandsoonecologicalagriculture''''sfundamentalresearch,experimentaldemonstration,promotedpopularizationhadalreadymadetheverybigprogress,butcannotdeny,butalsohassomeproblems.Thesequestionsarebecomingthebarrierwhichthelimitecologicalagriculturefurtherdevelops.

keyword:Ecologicalagricultureagriculturaldevelopmentbarrierdiscussion

前言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篇(3)

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院202例患者中男125例,女77例;年龄23~80岁。其中远处转移112例,无远处转移90例。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2001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修订的肝癌临床诊断标准。

1.2方法

取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血清为检测标本,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系统(美国贝克曼公司)和配套试剂检测其CEA含量。

1.3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2组血清CEA值进行2独立样本Wilcoxon检验。

2结果

2.1肝癌远处转移组与无远处转移组的血清CEA比较,见表1。因血清CEA数值为偏态分布,故采用Wilcoxon检验。远处转移组CEA中位数值高于无远处转移组,Wilcoxon检验提示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1肝癌远处转移组与无远处转移组的血清CEA结果比较(略)

3讨论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是一种糖蛋白分子,因其在胚胎时可正常分泌而得名。最初在胃、肠道癌症患者的血清中可测到CEA的异常表达,后又逐步在肺癌、肝癌、乳腺癌及胰腺癌患者的血清中测出[1]。CEA作为一个广谱性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辅助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的监测和预报复发等。在原发性肝癌中,由于敏感性及特异性不如甲胎蛋白,故CEA多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来提高其诊断价值[2]。但在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中,CEA却有重要的价值[3]。

对于CEA在恶性肿瘤方面的研究,发现CEA与多种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有关文献报道,CEA在预测消化系统肿瘤远处转移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肿瘤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后,其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4]。Wagner等通过对生成不同水平CEA的肿瘤细胞株在裸小鼠上的实验证明CEA水平高的肿瘤细胞更易发生远处转移[5]。本实验也证明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转移后血清CEA值较未转移患者明显升高。上述的结果均提示CEA与肿瘤转移关系密切。

CEA如何在肿瘤转移中起作用呢?CEA不仅作为一种单纯的肿瘤标志物存在,近期的研究通过其核苷酸序列的测定表明CEA为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进而对CEA的细胞粘附活性研究,证明为一类细胞粘附分子。Benchimol等用基因转染的方法对CEA的细胞粘附活性进行研究,发现CEA阳性细胞具有自我凝集的能力,CEA阳性细胞间的凝集和粘附是由CEA特异性介导的,CEA为一粘附蛋白,CEA阳性细胞与CEA阴性细胞不发生细胞间粘附[6]。粘附分子是肿瘤转移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细胞脱落、侵入基质、进入脉管系统,癌栓形成及在继发组织器官定位生长,均与粘附分子有关。血循环中CEA阳性细胞的同质粘附,可造成瘤细胞在微循环中聚集,形成癌栓,延长瘤细胞在血管床滞留时间,增加癌细胞转移机会[7]。因此原发性肝癌血清CEA动态升高有可能提示肝癌已发生侵袭转移。

临床上血清CEA的检测简便、快速,该值的升高在判断原发性肝癌发生远处转移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HammarstromS,ShivelyJE,PaxtonRJ,etal.Antigenicsitesincarcinoembryonicantigen.CancerRes,1989,49(17):4852~4858.

2黄宏恩,黄卫彤,何延专.血清AFP、CA125、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5):759~760.

3胡敏华,陈燕,黄建英.肝癌患者癌胚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10~11.

4AjisakaH,MiwaK.Micrometastasesinsentinelnodesofgastriccancer.BrJCancer,2003,89(4):676.

篇(4)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近年来,中医针灸养生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

灸疗是用艾绒或其他药料点燃后,在体表一定部位进行烧灼、烘烤、薰熨,或用鲜品捣敷,借助艾火或药物的作用使施灸部位发热、充血甚至起疱,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灸疗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记载:“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由于灸法适应证广,疗效迅速,还有安全可靠易学易用等优势,特别适合于家庭治疗和保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采用这种方法养生保健。

神奇灸疗好处多多

由于针灸这个词语,很多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艾灸在中国古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且适应范围十分广泛。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淤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较好疗效。

温通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的运输,若病邪侵及经络导致其闭阻不通则会引发疾病。灸疗通过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扶阳固脱 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灸疗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如脱肛、阴挺(子宫脱垂)、久泄等病,可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现代研究还证实,艾灸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艾灸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常用3种灸疗方法

灸疗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灸法适合不同的病症,经常用到的主要有下面3种——

直接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编者注:这种治法,宜在医院进行,不可自己贸然用之,以防感染难愈);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一般虚寒性疾患,可用此法。

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即悬在腧穴之上进行施灸的方法。常见的有隔姜灸,取约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再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换新的艾炷反复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与隔姜灸疗法大同小异的尚有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隔盐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在家灸疗注意

灸疗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因此喜欢这种保健方法,并选择自己在家中进行家庭灸疗。但是,灸疗毕竟是一项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保健治疗方法,自己在家中操作要做到以下8点——

1.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专心,手眼协调,以免发生烫伤。灸疗养生,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穴位的准确性:要根据处方找准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同时要注意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男人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

3.保暖和防暑: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冬季注意保暖,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4.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此时,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5.施灸顺序和时间: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施灸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并且不要在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经期施灸。

篇(5)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多发性、对称性关节肿痛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是常见的风湿病之一,多见于30~50岁女性,在中国发病率为0.32%~

0.36%[1]。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国内外尚无治疗本病的特效药物。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在缓解其症状、控制病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1 RA的中医药治疗及艾灸治疗的优势

中医治疗风湿痹证以药物为主,外治为辅。中医学认为,RA发病的内因是“肾虚”,以致寒湿深侵入肾,气血经络痹阻[2]。历代医家对于RA的辨证辨病角度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主要以散寒除湿、温经扶阳、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为治则。经典方主要有桂枝芍药知母汤、防己黄芪汤、乌头汤、独活寄生汤等。外治法主要有针刺、艾灸等。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采用艾绒等各种施灸材料烧灼、熏熨体表部位,以温热或药性的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艾灸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温热效应作用[3]、药物成分作用和通过穴位刺激调解经络作用[4]。艾灸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并且能够直达病所,易于操作,价格便宜,无毒副作用,能够明显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病情。钟峰等[5]以不同疗程温和灸治疗活动期RA患者,结果显示,温和灸治疗在关节疼痛、肿胀、压痛的个数与程度、晨僵时间和症状总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丁放[6]

采用艾条温和灸治疗RA,结果治疗组对改善关节压痛、晨僵时间等临床症状及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龚福英[7]、李建武等[8]采用艾灸治疗RA并与西药对照比较,结果提示艾灸疗效明显优于西药,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西药。上述研究都显示了艾灸疗法在治疗风湿痹证,特别是RA研究中的巨大优势。

2 子午流注理论及其在中医痹证中的应用

子午流注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学说。在《黄帝内经》就已经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形成极富特色的传统时间医学体系。子午流注理论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身气血是按一定的循行次序,有规律地如潮涨潮落,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变化。《内经》中记载人体气血按时流动的经文有很多,如《灵枢・卫气行》“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些论著都说明人体的气血是不断运动的,而且是有一定顺序、节律和时间的。所以说子午流注主要指气血按时间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中。根据子午流注理论,“气血”按时间推移,在经脉之间有规律地循行,灌注于经穴中,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反映相应部位气血的功能状态,所以选用五腧穴进行治疗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RA患者的时间节律性已经被多个临床研究证实[9]。《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经络闭塞,气血不通,认为RA以肾虚为本,风、寒、湿、热之六邪气侵犯人体,内外相因,流注于经络关节之中,使气血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形成痹证。其中感受风寒湿邪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下午阴长阳消,阴邪加重而阳气蒸腾气化、身体修复能力与免疫能力此时随着时间变化下降,所以在下午时分给予扶正祛邪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上RA症状多表现为肾经病症,子午流注理论内容认为,十二经脉气血在酉时(17:00至19:00)流注肾经,在此时肾经气血最旺,祛邪能力增强,而下午阴气渐升,邪气加重,正邪交争激烈,因此在此时给予扶正祛邪收获的效果是最佳的。

子午流注理论在临床应用广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风湿痹证的应用中。孙云廷等[2]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择时选穴针刺联合辨证取穴治疗RA,选取R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组,辨证取穴组和联合治疗组(子午流注组加辨证取穴组),分别治疗。子午流注组40例,显效11例,

有效11例,进步9例,无效9例,有效率占77.50%;辨证取穴组40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进步11例,无效8例,有效率占80.00%;联合治疗组40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进步10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5.00%;结果显示,子午流注针法治疗RA具有确切临床疗效,联合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单纯使用子午流注法或单纯辨证取穴组。李健强等[10]子午流注蜂针辅以中药治疗类风湿病,证实子午流注蜂针辅以中药治疗类风湿病有独特疗效。上述研究都显示了子午流注理论在治疗风湿痹证研究中的巨大优势。

3 讨 论

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又称“历节病”“鹤膝风”“ 痛风”等,并认为与风寒湿邪有关。因其发病率高、病程长、晚期多导致患者残疾而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艾灸是中医药治病方式中重要的一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运用在了防病治病上。艾灸疗法具有止痛消炎的作用,而且能够直达病所,经济有效,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对于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和社会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宝库中的宝贵遗产之一。随着现代医学和时间治疗学的发展,医学界逐步认识到时间因素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 故对子午流注学说的研究日渐增多,其卓越疗效也逐渐被认可。我国关于子午流注理论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子午流注理论的科学性及临床上的实用性均被证实。

从上述对艾灸疗法及子午流注理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中医子午流注理论、艾灸疗法内容独特、理论完整,深入探讨子午流注理论与艾灸疗法的联合疗效,在拓展RA中医药治疗方案、更加有效缓解症状、促进疾病康复、降低致残率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4 参考文献

[1] Giles JT,Bathon JM.Serious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Anticytokine Therapies in the Rheumatic Diseases[J].Intensive Care Med,2004,19(6):320-334.

[2] 孙云廷,魏铭,姜学连,等.子午流注取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2):227-229.

[3] Freire AO,Sugai GC,Blanco MM,etal.Effect of Moxi-bustion at Acupoints Ren-12 (Zhongwan),St-25(Tianshu),and St-36 (Zuzanli) in the Prevention of Gastric Lesions Induced by Indomethacin in Wistar Rats[J].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05,50(2):366-374.

[4] 魏育林,屠亦文.经络及腧穴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5,25(11):817-819.

[5] 钟峰,胡玲,罗磊,等.不同疗程温和灸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3):167-169.

[6] 丁放.单纯灸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0):40-41.

[7] 龚福英.隔药饼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3例[J].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47页)

针灸临床杂志,2007,23(5):42.

[8] 李建武,刘建民,马志毅,等.隔物温和灸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 2006,26(3):192-194.

篇(6)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全身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特殊部位压痛,伴有疲劳、焦虑、睡眠障碍、头痛、胃肠道刺激、关节肿胀和麻木感等症状的慢性疼痛性、非关节性风湿病。该病多见于女性,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实验室检查大致无异常,并可与其他风湿病并存。目前该病无明确的治疗方案及药

物[1-2],临床上多用抗抑郁药、肌松药及镇痛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但副作用较大,理疗、柔性训练、强化肌肉、认知疗法等非药物治疗亦可改善症状,近几年有不少研究者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症状改善明显。

通过中国知网(CNKI)总库,以“纤维肌痛综合征”为检索词,在“全文”检索2004年到2013年10年间的593篇文章中,选取关键词中含“纤维肌痛综合征”,部分论述以“经络学”理论为主,且均按照美国风湿病协会(ACR)诊断标准选取研究对象,符合“针刺”及“艾灸”为主要治疗方法的研究,其中30篇论文基本符合要求,现从中医针灸治疗方面综述如下。

1 中医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

根据FS的临床表现,应属中医学“周痹”范畴。《灵枢・周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体现了该病全身疼痛,且痛点固定的特点。又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指出其病因病机。徐妍等[3]将其归为“肌痹”。《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这种表现亦与FS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相似性。

徐妍等[3]将美国风湿病学会确定的压痛点与中医的经络、腧穴进行对比,总结出压痛点多在经脉循行部位,即阳经4条(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认为:阴经2条(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人体正气受损,太阳、少阳经较易受邪,“气伤痛,形伤肿”,故疼痛多反映在这两条经脉上。唐倩等[4]在总结压痛点与经络的关系后,得出针刺应从太阳经及少阳经入手,同时配合背部走罐可达到疏通经脉、通络止痛的目的。

2 针灸治疗方法

2.1 以针刺为主的治疗

2.1.1 循经取穴 李颖等[5]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通过对患者不同痛点及其附近穴位上循经络走行方向针刺,以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为主要标准,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压痛点数及各项检查指标,结果在46例患者中,显效37例、有效9例,证实循经取穴不仅可以改善局部经络闭阻不通状态,同时可以通过梳理经络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2.1.2 针刺意守下丹田穴 公维志等[6]将60例F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18个压痛点周围穴位平补平泻法,同时针刺并意守下丹田穴(关元及气海),对照组采用口服阿米替林治疗,通过评价治疗后压痛点、HAMD、VAS疼痛指数评分及睡眠延长时间,治疗组总有效率可达86.70%,证实针刺并意守下丹田穴可以通过“腹脑”调动神经调节,同时此法可有效调动患者积极性,从而缓解疼痛。李波等[7]通过针刺意守下丹田穴治疗FS,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针刺18个压痛点周围穴位平补平泻法,治疗组加用针刺并意守下丹田治疗,通过量表观察疗效,治疗组在疼痛和睡眠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 < 0.05)。

2.1.3 腧募配穴法 李方杰等[8]将 50例FS患者分为腧募配穴组(26例)与普通针刺组(24例),治疗组运用肝俞、脾俞、肾俞、关元、中极、百会组穴,普通针刺组运用百会、神门、内关、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组穴,起针后在背部双侧大杼与肾俞上走罐,根据压痛点数目及临床症状及体征判断效果,腧募配穴组有效率较高,提示腧募配穴可以通调脏腑气机,补益人体正气,结合走罐疗法,缓解肌肉僵硬痉挛,改善肌肉疼痛。

2.1.4 脏腑经络辨证法 孙云莺[9]认为,FS与心肝脾肾相关,故运用脏腑及经络辨证治疗28例患者,以百会、膻中、中脘、下脘、关元、气海、气穴、滑肉门、天枢、合谷、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太冲、中府、血海、阿是穴为针刺基本处方,加用艾灸。治疗后,疼痛及疲劳症状缓解或减轻,头痛、失眠及精神症状基本消失或缓解的患者达25例。提示采用中医辨证方法,运用针刺治疗FS可以调节气机,疏通经络止痛。

2.1.5 调督通脉法 姚庆萍等[10]根据督脉可疏利腰脊、通经止痛,将60例患者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选用督脉腧穴配合相应夹脊穴针刺治疗,评价患者压痛点数、HAMD及VAS疼痛指数,观察组有效率(90.00%)高于口服阿米替林的对照组(66.70%)(P < 0.05)。证实调督通脉法针刺治疗FS可以补虚泻实,标本兼治,通经络,除痹痛,减少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2.1.6 透刺法 史灵芝等[11]依据元代王国瑞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提到的透刺法,选用昆仑透太溪(直透法)、合谷透鱼际(斜透法)、太阳透丝竹空(斜透法)、阳陵泉透阴陵泉(直刺法)、条口透承山(斜刺法)、内关透外关(直刺法)、鱼腰透阳白(横刺法)、风池透风府(斜刺法)治疗,有效率占95.00%,说明透穴法可增强刺激量,使针感更易扩散,镇痛效果更为良好,并且安全,较传统针刺效果更佳。郭莹等[12]将38例患者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本病病机为肝、脾、肾亏虚,取足太阳膀胱经第1,2侧线和督脉进行透刺,对比患者压痛点数和VAS疼痛指数减少量,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口服阿米替林的对照组

(P < 0.05),证实透刺背部腧穴可疏肝健脾、温肾助阳,以解全身痹痛。王玉琦等[13]选用百会、风池、膀胱经及胆经等穴位通过通经接气法针刺治疗19例FS患者作为透刺组,选用双侧肩井、肩骼、曲垣、C4夹脊、C6夹脊、曲池、肘骼、阴陵泉、内膝眼、肾俞、秩边针刺治疗17例F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通经接气法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表明它能推进经气的运行,对FS疗效较好。

2.1.7 辨证针刺 王维祥等[14]将118例FS患者分为辨证针灸治疗组(辨证组)42例,触发点针灸治疗组 (触发点组)37例,西药对照组(对照组)39例,辨证组通过辨证论治选穴针刺,触发点组针刺触发点,对照组口服阿米替林。采用疼痛量表、失眠量表等量表评价,对比压痛点数、睡眠质量及临床症状,结果显示辨证组总有效率最高,且在改善临床症状、疼痛,改善睡眠,减轻抑郁方面疗效好。

2.2 艾灸为主治疗

2.2.1 腧穴热敏化艾灸 阮永队等[15]将66例患者随机平分为热敏灸组(观察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组通过探及热敏化腧穴,选取其中两个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采用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VAS评分及PPI评分评定,治疗组中治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口服盐酸阿米替林的对照组(P < 0.05),且随访半年无复发。说明热敏化灸可以通过刺激人体反应敏感点,达到行气通络、解肝郁、调脾胃、除全身痹痛之效。

2.2.2 天灸 徐勇等[16]将84例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自制天灸药粉制成药饼,通过中医辨证选用大椎、大杼、肝俞、肾俞、关元、血海、足三里、阿是穴等为主穴,颈百劳、厥阴俞、隔俞、肩井、肩外俞、膻中、腰阳关、腰眼、环跳等为配穴进行穴位贴敷,对比两组患者的压痛点数和睡眠时间,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口服阿米替林的对照组(P < 0.05),且失访率较低,依从性较好。天灸治疗简单方便,患者易于接受,若配合药物治疗,可以提高疗效,避免长期服药的不良反应。

2.2.3 隔物灸 赵荣红等[17]运用隔药灸配合药物治疗FS,将6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灸+药组和药物组,灸+药组采用口服阿米替林配合隔药灸,穴取百会(直接灸法)、大椎、至阳、命门、肾俞、关元、神阙,药物组采用口服阿米替林,治疗后对比压痛点数、疗效指数、VAS评分及HAMD评分,结果灸+药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P < 0.05)。贾仰春等[18]在30例FS患者压痛点处施以隔姜灸法,并口服汤药逍遥散加减,治疗后压痛点减少或消失,症状缓解为有效甚则显效,有效率为90%,证明隔姜灸不仅温经通络止痛,同时逍遥散亦可助疏肝解郁止痛。

2.3 针灸的综合治疗

2.3.1 针刺加穴位注射 刘姝君等[19]将93例FS患者随机平分为针刺加穴位组、普通针刺组、对照组,两个针刺组均选用百会、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夹脊、内关、阿是穴,针刺加穴位组加用穴位注射维生素B12足三里及肾俞0.5 mL,对照组口服盐酸阿米替林,以阳性压痛点、VAS疼痛指及失眠量表进行评定,结果针刺加穴位组疗效显著。岳延荣等[20]选取41例患者,针刺肝俞、心俞、肺俞、肾俞以及压痛点附近的背俞穴,并用枝川液(每1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0.3 mg地塞米松)于痛点注射,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HAMA量表及HAMD量表,并根据临床症状及程度综合评价,结果有效率为90.20%。

2.3.2 针灸结合火罐 施鸣飞等[21]将6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沿皮透穴法,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1,2侧线,华佗夹脊穴及阿是穴,针后对大椎施以闪火法,并从大椎到长强施以走罐,评定疗效指数和压痛点数,结果,针灸结合火罐治疗优于口服阿米替林的对照组(P < 0.05),且对于缓解肌肉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2.3.3 浮针结合走罐 陈志斌等[22]将8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浮针刺入肩井穴(双)、环跳穴(双),24 h后出针,然后沿膀胱经第1侧线施行走罐,根据疗效指数和压痛点数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口服盐酸阿米替林片的对照组(P < 0.05),表明浮针结合走罐治疗FS疗效较好,且浮针扫散疗法治疗范围广泛,加之火罐可舒经通络,安全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临床值得推广。

2.3.4 针药罐结合 蒋振亚等[23]采用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86例患者分为针罐药组(62例)、针罐组(64例)和西药组(60例),针罐药组及针罐组针刺五志穴(神堂、魂门、魄户、意舍、志室),并加以电针疗法,起针后行背部河车路走罐,针罐药组及西药组口服阿米替林,采用尼莫地平法比较疗效,结果针罐药组愈显率远高于针罐组和西药组(P < 0.05),且针罐药组量表评分及压痛点减少更为显著,起效时间明显缩短。管汴生等[24]选取28例患者为治疗组,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华佗夹脊穴针刺,隔日在针刺处走罐并于肝俞或脾俞留罐;选取20例患者为对照组,取足三里、阳陵泉、鹤顶、三阴交、环跳、风池、天宗、肝俞、脾俞、肾俞等穴位留针,并用灸法,根据VAS评分及压痛点数评价,结果治疗组在疼痛缓解及起效时间优于对照组(P < 0.05)。

2.3.5 电针结合 郭爱松等[25]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电针针刺压痛点,并加用辨证取穴,并用特定电磁波谱治疗器(TDP灯)照射,根据患者疼痛、压痛点及睡眠时间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口服氟西汀的对照组(P < 0.05),且观察组压痛点减少个数较多,疼痛缓解程度大。电针刺激可提高患者痛阈,TDP灯照射亦可加快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环境,故疗效良好,患者易接受。李俊等[26]将46例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针刺阿是穴为主,加用辨证取穴,并选择8个显著压痛点采用电脑中频治疗。根据VAS评分及自拟临床疗效标准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与口服阿米替林的对照组相当(P > 0.05),但不良反应较少,故得出两种方法的短期疗效相当,针刺加电脑中频治疗较为安全。

2.3.6 针刺结合半导体激光照射 王承明[27]将56例患者随机平分为阿是穴斜刺配合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组(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选取阿是穴,以30°角斜刺0.5~1.0寸,行提插捻转手法,起针后以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按照VAS评分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显著优于口服阿米替林的对照组(P < 0.05)。

2.3.7 针药结合 赵清燕[28]针刺15例患者肝俞、脾俞、膈俞、血海、内关、阿是穴、足三里、三阴交、大椎,并配合口服越鞠丸。根据临床症状、压痛点及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有效率占93.33%。

3 讨 论

针灸治疗FS有一定临床疗效,尤其在镇痛方面疗效较为显著。该方法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舒经通络止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且较药物治疗副作用少。通过辨证治疗可以提高人体正气,改善脏腑功能,经络通,气机畅。结合艾灸、拔罐疗法则可温经通络止痛;结合电针、穴位注射疗法则可提高患者痛阈,改善患者血液循环,且患者易于接受;结合天灸疗法则患者易于接受,效果持久,操作简便易行;配合药物治疗则可达到增效、减少副作用的效果。

但是,针灸治疗研究目前仍存在一定不足。多数研究病例虽然均能根据ACR诊断标准选取,但由于FS目前尚无较为明确的疗效评价标准,故总体疗效评价不统一(多数研究以临床症状和体征、VAS评分作为疗效评价的方法,客观性一般)。由于选取病例数量少,研究时间较短,对于针刺起效时间、效果维持时间及复发率的研究较少,有少数研究没有固定的研究准则及规范,部分病例存在临床误诊的可能,有研究称尚无指标及证据证明针灸治疗FS有效[29]。

目前,针刺治疗FS的疗效与选穴、功能锻炼、辅助手段、心理治疗密切相关[30],因此针灸治疗不仅可用于FS的辅助治疗,同时结合其他多种疗法共同提高疗效十分重要,从而减少不良反应,使患者更易接受,改善其生活质量与心理素质。

4 参考文献

[1] 刘宗权,宋敏,雷斌.纤维肌痛综合征临床治疗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2,33(3):222-225.

[2] 李红专,马国甫.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29(5):66-68.

[3] 徐妍,高明利.经络与纤维肌痛综合征压痛点[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2):81-82.

[4] 唐倩,方勇飞,王博,等.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经络辨治[J]. 中国针灸,2008,28(10):761-763.

[5] 李颖,于清宏.针刺循经取穴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46例临床观察[A].全国第十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2012:2.

[6] 公维志,王玉琦.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1):725-727.

[7] 李波,王玉琦.下丹田针刺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神经精神症状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9,37(6):89-90.

[8] 李芳杰,孙忠人.俞募配穴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26例[J].中医药信息,2008,25(5):75-76.

[9] 孙云莺.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28例[J].世界中医药,2008,3(3):170-171.

[10] 姚庆萍,张秀荣,王兴.调督通脉法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2):24-25.

[11] 史灵芝,郝吉顺.八针透刺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4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2):64.

[12] 郭莹,孙远征.背部透穴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J].中国针灸,2005,25(2):98-100.

[13] 王玉琦.通经接气针刺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症的疗效分析[A].针灸技术规范及学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黑龙江省针灸学会,2005:3.

[14] 王维祥,刘征堂,吴云川,等.针灸辨证分型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42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4,19( 1):26-27.

[15] 阮永队,魏文著,洪潇挺,等.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临床观察[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广东省针灸学会,2010:4.

[16] 徐勇,凌敬,林仕群,等.天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4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3):45.

[17] 赵荣红,朱钰宝.隔药灸加药物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 3):200-202.

[18] 贾仰春,罗燕,陈静.隔姜灸合逍遥散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30例[J].广西中医药,2007,30(6):22-23.

[19] 刘姝君.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20] 岳延荣,陈.针刺背俞穴加枝川注射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4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30-31.

[21] 施鸣飞.针灸结合火罐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4):289.

[22] 陈志斌,何泽多,谭武.浮针结合走罐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80例[J].中医研究,2010,23(4):72-74.

[23] 蒋振亚,李常度,邱玲,等.针罐药结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4):265-269.

[24] 管汴生,李杰.针罐结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28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7):826-827.

[25] 郭爱松,李爱红.电针结合TDP照射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36例疗效观察[J].交通医学,2010,24(4):410-411.

[26] 李俊,于海波,余阗.针刺加电脑中频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5,7(1):42-44.

[27] 王承明.针刺半导体激光照射并用治疗纤维肌痛症2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58.

[28] 赵清燕.针灸配合越鞠汤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2):16-17+58.

篇(7)

关键词:  针灸疗法;急症;发展策略

1 历史回顾

1.1 适应症

《内经》所载病症中,针灸治疗急症达30多种。明代,《神应经》所载针灸治疗的病症中,急症约占2/3。杨继洲在总结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立针灸治证89种[1],基本上概括了针灸治疗的急性病种。清代医家对一些急性温热病证逐步采用针灸治疗,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如瘟疫“热入血室,发黄,身如烟薰,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砭刺曲池出恶血,或用锋针刺肘中曲泽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出,极效”[2]。一些历代记载多属不治的凶险重症逐渐使之成为可治,如疔疮走黄“毒气内攻,走黄不住,疮必塌陷,按经寻之,有一芒刺直竖,乃是疔苗,急用针刺出恶血。即在刺处,用艾灸三壮,以宣余毒”[2]。杜氏等[3]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8-2005年的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报道的病症按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出16类针灸病谱461种,其中急症占26%,病种涉及内、外、儿、妇、五官各科。

1.2 用具

生产力发展自然而然推动了针灸器具的革新,针灸治疗急症的方式也随之多样化。针具由粗到细,由砭石、竹针、骨针到金属制作的九针,再到目前普遍运用的不锈钢针,逐步精巧细微。灸材则从单纯用艾叶到掺入硫磺、雄黄、麝香等材料,继而衍生出硫磺灸、桑枝灸、药锭灸等灸法。相应地,针灸技术方法也由简到繁,以便适应临床的发展。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是我国论述危重急症治疗的较早专著,其中隔蒜、隔盐等隔物灸法治疗痈疽、犬咬伤等病症很受后世医家推崇。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产后小便不通、腹胀如鼓,用隔盐灸。明代出现的艾卷灸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常用于急症治疗,因其热力和施灸时间可以调节,一直沿用至今。近现代为了适应急症的救治特点,临床工作者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对传统针灸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丰富了传统针灸方法,如李氏等[4]运用红外温针配合超微粉碎麻术散治疗痛风;边氏[5]采用针刺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孙氏等[6]采用电针加水针和耳针治疗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等。

1.3 手法

《内经》、《难经》中有大量论述针刺手法和操作技术的篇幅,奠定了针刺手法的基础,为后世进行手法变革提供了依据。金元明时期是针刺手法的昌盛阶段。窦汉卿提倡寒热补泻、手指补泻以及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倡“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这些对提高急症针刺疗效极具意义。杨继洲《针灸大成》中的“十二字针法”和“下手八法”是对单式手法的归纳总结。杨氏对针刺轻重和补泻手法的关系也颇有研究,他分析针刺人中等穴对中风不省人事无效的情况后认为:“针力不到,补泻不明,气血错乱,或去针速,故不效也。”在急症应用中,针灸手法多为泻法,或以泻法为主兼用补法,如透天凉适用于“风痰壅盛、中风、癫狂、疟疾等一切热症”,龙虎交腾法能“治损逆赤眼,痈肿初起”等。清代医家对刺灸之法也有所发挥,如用刺血法治疗急痧将死。

灸治急症方面,则出现了适宜于急性痈毒的黄蜡灸、豆豉饼灸、鸡子灸等法[1]。张景岳在灸治急症的壮数上也提出“灸者必令火气直达毒处,不可拘定壮数”,如能“前后相催,其效尤速”。当代针灸学家石学敏院士率先在针灸界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提出将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

1.4 理论研究

宋代窦材提出灸可扶阳保本,认为人以阳气为本,灸治可资生阳气,从理论上初步说明了灸法防急症的机制。金元时期,各派医家在运用刺血疗法治疗急症的同时对其机理也进行了探讨。李东垣和朱丹溪主张“刺血祛瘀”;刘河间主张“刺血清热”;张从正主张“刺血解表”。另外,这一时期灸治热证的提出和运用也打破了张仲景“三阴宜灸”的传统理法。刘完素以灸百会、大椎治疗发热;刘河间亦明确主张灸能泻热,可治疗急性发热病症等。明代李梴首先对灸治机理作出较全面概括,而张景岳说得更为明确:“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火力若到,功非浅鲜”,假如“痈疽为患,无非血气壅滞,留结不行之所致,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籍火力不能速也”。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前人对针灸治疗急症机理的探讨终究比较笼统。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科研工作者们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实验研究,从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角度对针灸治疗急症的机理进行探索,使其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大样本、多中心对照观察成为现代针灸治疗急症证实疗效的主要手段。王氏等[7]对来自3个中心共276例产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在静脉滴注催产素的基础上加电针合谷对子宫收缩乏力的总有效率为97.1%;蔡氏等[8]通过对20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针刺“清喘”穴能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喘息症状,且起效快;许氏等[9]观察了80例房颤及房扑患者复律情况及安全性,结果表明,针刺是一种快速转复阵发性房颤、房扑的安全、有效疗法。

2 发展策略

2.1 构建新的急症针灸理论体系

由于针灸学一直未能突破传统理论框架的束缚,以致有关急症针灸的主要理论研究还停留在传统针灸经络理论层面。虽然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急症的机理研究迅速增加,但总体上看却过细、过杂,对宏观的、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较少。尽管历代医家经验是宝贵的,但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现象不能用已有的理论解释时,就需要广大研究者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以适应现代针灸治疗急症的发展。

2.2 推动针灸治疗急症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已肯定了针灸对多种急性病症的有效性、安全性。但为何针灸至今还未被列入急症的常规治疗措施呢?根结就在于其治疗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针灸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特殊的人文背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施术者的技术水平和流派等因素,导致针灸治疗急症的规范化研究面临一系列特殊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取穴标准和诊断标准(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制定基本固定的针灸处方(含相对稳定的加减);采用相对固定的针灸方法。

2.3 合理、大胆地推广针灸治疗急症的临床运用

篇(8)

1.2整体护理缺乏中医特色中医护理的理论来源于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并与自然环境、社会密切相关。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及社会的关系,进行辨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辨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患者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指出,提高中医护理技术,以发展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但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因症候难辨,导致护理措施单一而流于形式。

1.3中医护理科研开展滞后中医护理虽有几千年历史沉淀,但由于在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中一直医护不分家,直到建国后中医护理学才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故其真正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有些技术一直沿袭原有的传承,缺乏创新。护理科研人员的一个薄弱环节,表现在科研项目少、缺乏深层次的前瞻性的大样本的随机的对照研究。有学者研究了2005年1月~2008年12月发表的有关护理研究的论文,共有62133篇,其中,关于中医护理研究方面的论文只有390篇,占所有护理论文总数的0.63%。开展中医护理科研的课题少,科学性欠严密,缺乏创新性,真正有价值、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课题较少,相关论文也大多是对一些已经开展的中医护理操作进行总结性的研究,缺乏创新项目及专科项目,因此需要进一步挖掘中医护理的潜力,提高中医护理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2解决中医护理临床实践问题的对策

2.1重视中医护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规定,使全院护理人员每年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培训时以临床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医基础理论为重点,因人施教,分层次训练,力求人人掌握、人人能操作。学习过程中采取中帮西、西学中的学习方法,互相取长补短。以中医护校的护理为主,从理论到临床指导西医护校毕业的护士,正确运用中医护理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为目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并且通过自学和请教老中医的方法,提高业务水平。鼓励护士通过自考、函授等继续教育方式,取得中医护理专科、本科学历。对护士实行按学历水平、工作经验、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分层次上岗,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充分调动每一位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酌情开展治疗项目的奖惩机制。如本院以科室为单位,根据各专科不同特色,开展相应的专科中医护理,设置一定的指标,每季度总结对比各科室中医操作的数量及疗效,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科室给予一定的奖励,未达标者则予适当的处罚。

2.2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让更多的人走进中医,理解中医,接受中医的治疗与护理,宣教是关键。在老百姓中宣传和提倡“未病先防”“药膳同源”“内外兼养”的养生、保健知识和观念,让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医药文化,真切地感受到中医药的方便与实惠,真正为老百姓服务。如本院在电梯内以及电梯口放置中医养生知识宣传专栏,病区走廊以及各住院部相通的天桥两侧墙上建立中医文化墙,各病区护士站内放置中医养生宣传册,院内中医师定期赴老年大学进行养生讲座等,消除患者对中医操作的不信任感,以取得其支持和配合。对于临床中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适应证者,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医生沟通、协调,与医生达成一致意见,取得医嘱后,为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如本科室针对便秘的患者采取大黄粉敷神阙穴,针对眩晕的患者采取王不留行籽按压耳穴,针对失眠患者采取中药艾叶泡脚,效果显著。而在其他科室,也都开展了相应的中医护理操作,如肛肠科的中药灌肠法,消化内科的艾灸法等,对症施护,效果显著。

2.3推动中医护理与整体护理的融合中医护理的开展,使整体护理内涵更丰富,有助于整体护理模式的建设,也推动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创建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对中医界的护理人员来说是新的课题和挑战。借鉴现行的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实施“四诊-辨证-施护-评价”的有中医特色的护理程序,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将患者的生理、心理、饮食、环境、社会因素等,视作一个整体,通过细心地观察患者的情志、气色、舌苔、脉象等外在的变化,认真听取其主诉,结合具体情况,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方案。

2.4增强中医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首先要把中医护理科研纳入护理管理的议事日程,加大继续教育力度,从根本上改变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其次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护理人员通过网络查询及检索,收集最新的中医护理学数据和护理学信息资料,高水平、高起点地确定中医护理科研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篇(9)

1 病因病机研究

杨家林 [2] 将崩漏分为脾肾气虚,冲任不固及气阴两虚,血热夹瘀两大证型。认为本病病因多端,病机复杂,归纳起来有虚、瘀、热三方面。崩漏初始气血未虚,此时原发病因起主要作用,随病情发展,当气阴两伤形成,又会反果为因,成为新的病因和疾病的主要矛盾,加重崩漏。另一因果转化表现为瘀血阻滞,血不归经,虚实互见,因果转化加重了崩漏病机的复杂性。

欧阳慧卿3] 认为肾虚血瘀,虚瘀生热是基本病机。肾虚则失封藏,冲任气血不固,且因虚致瘀,虚、瘀皆可生热,热可动血,也可耗血,经血受热煎熬则瘀结更甚,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程彬芳[4] 认为崩漏之形成,病因复杂多端,与肾气虚实关系最密切。肾气未充,封藏失司,经血失调致崩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七情过极,肾阴不充,疏泄无度,相火妄动,灼伤胞脉,迫血妄行而至崩漏,崩漏日久,必致肝不藏血,肾不藏精,肝肾失调。此症多见于育龄期妇女。脾为化生气血之本,若禀赋阳虚,房劳过多,命门火衰,肾失温煦,脾失统摄,冲任不固,而致崩漏。

罗元恺[5] 根据岭南人多阴虚、气虚体质提出阴虚气虚是崩漏致病之本。阴虚阳亢,冲任不固,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导致崩漏。辨证以阴虚血热、血瘀、脾肾虚损三种证型为多。

蔡小荪[6] 认为崩漏的病因不外乎阴阳失调。女子属阴,以血为主,由于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阴血易耗,且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体阴 而用阳,阴血不足,更易引起阳亢,阴虚阳盛,则迫血妄行,由于血得热则行,所以崩证属热者为多。

2 临床研究

2.1 单方验方治疗 王慧颖等 [7] 将37例无排卵功血肾虚血瘀证的患者随即分为两组,诊断性刮宫,分别采用补肾活血中药(补骨脂、续断、山茱萸、蒲黄、三七、党参、生龙牡等)和安宫黄体酮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和83.0%)以及阴道出血时间相仿(P>0.05)。但中药对于经血暗红夹血块及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改善作用优于西药组(P

陈霞等[8] 用功血饮冲剂治疗肝肾阴虚型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36例,治疗组服用功血饮(生地、阿胶、续断、黄芪、地骨皮、女贞子、旱墨莲等),对照组服用乌鸡白凤口服液(乌鸡、生地、白芍、知母、柴胡、牡丹皮、黄芪等)。两组均以30d为1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8.2%。总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4.1546,P

刘金星9] 用固冲止血汤治疗无排卵型功能,将60例气虚血瘀型功血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口服固冲止血汤)及对照组,结果显示固冲止血汤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70.0%,P

夏天[10] 用坤宁活血汤治疗血瘀型更年期功血,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予以三七片,6d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1~2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两组在临床表现、子宫内膜厚度方面的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

2.2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杜慧兰等[11] 将316例功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4例用补肾调经系列方治疗,对照组142例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出血期间服用Ⅰ号方(补骨脂、续断、党参、升麻、炒蒲黄等),血止后服用Ⅱ号方(女贞子、熟地、枸杞子、当归、白芍、山药等),7d后改服Ⅲ号方(紫石英、仙茅、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木香)。对照组出血期间口服炔诺酮2.5~5mg.h,药量每3d递减1.3,直到维持量2.5~5mg.d。两组均用药3个周期。结果显示治疗组血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谢波等[12] 观察补肾中药对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治疗组38例在非月经期服复方熟地胶囊Ⅰ号(熟地、山茱萸、山药、白芍、续断、旱莲草、女贞子),月经期服复方熟地胶囊Ⅱ号(Ⅰ号方上加益母草、蒲黄、五灵脂、紫草),连服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20例为正常青春期女性。疗程结束同时测定两组血清激素水平。结果:青春期功血组LH、E2、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

2.3 针灸治疗 从《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1970-2002年)收录的40398条信息中分析:共收集针灸治疗功血论文97篇,涉及3590例,对穴位、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其中常用穴位为关元1726.31、三阴交1541.28、足三里1534.26、隐白1043.21、太冲1027.18、气海1155.17、肾俞992.14、脾俞767.13、中极883.11、血海569.11,耳穴取内生殖器910.9。从治疗方法分析针刺1694.29、灸法867.18、耳穴贴压686.7,其中单纯针刺684.14,单纯灸法414.8,单纯耳穴贴压256.5。文献资料显示,临床选穴则以任脉及肝、脾、肾经相关穴位为主。任脉多取关元、气海、中极,肝、脾、肾经多取三阴交、隐白、血海、太冲[13] 。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可调节下丘脑与垂体,促使排卵,针刺时β内腓肽大量释 放,解除对GnRH峰的抑制而诱导排卵14] 。 杜巧琳等[15] 针灸治疗崩漏69例,针刺“断红”穴,每日2次,艾灸隐白、大敦穴。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24例,好转3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

冯亚莉等[16] 针灸治疗崩漏36例,取隐白、中极、三阴交,肾虚型配太溪;脾虚型配足三里;气滞血瘀型配太冲。艾条温和灸隐白穴20min。所有病例血止后均巩固治疗2~3次。结果:痊愈3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

王芳[17] 用针灸与西药组对照治疗崩漏,针灸组40例取隐白为主穴,配穴实证取太冲、中极;虚证取气海、三阴交。西药组40例合并使用雌孕激素乙 酚0.5mg,安宫黄体酮4mg,每日均服1次,流血第6天起两药并用,连服20d后停药。结果:针灸组痊愈3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西药组痊愈24例,好转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两组治疗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结论

近年来中医治疗无排卵型功血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有疗效确定,副作用小等优点。然而报道的病案居多,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少;以临床研究居多,实验研究较少。中医的塞流、澄源、复旧三步法说明崩漏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止血即为治愈,因此应该统一临床的疗效标准,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作深入研究,加强临床和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乐 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0.

[2]朱丽红,邵文彬.杨家林教授论治崩漏[J].中医研究,2005, 18(1):56~58.

[3]李坤寅,王慧颖.欧阳慧卿教授治疗崩漏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5,37(8).

[4]郭秀清,程孝远.程彬芳老中医治疗崩漏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2,34(9).

[5]张玉珍,罗松平.岭南妇科名医罗元恺教授论治崩漏特色[J].新中医,1998,30(9):5~6.

[6]付金荣.蔡小荪治疗崩漏经验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4):32~33.

[7]王慧颖,欧阳慧卿.补肾活血中药治疗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4):264~266.

[8]陈 霞,于红娟.功血饮治疗肝肾阴虚型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2):936~937.

[9]刘金星.固冲止血汤治疗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2):159~162.

[10]夏 天.坤宁活血汤治疗更年期功血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9):32~34.

[11]杜慧兰,闫 华.补肾调经系列方周期给药治疗功能失调 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3):178~181.

[12]谢 波,张玉蓉.补肾中药对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2):135~136.

[13]齐丽珍,黄琴峰.针灸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J].上海 针灸杂志,2005,24(3):43.

[14]赵文浩,俞 谨.针药结合治疗青春期月经稀少病[J].中 国针灸,1999,19(4):197.

篇(10)

[中图分类号] R2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a)-0132-03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function of yin link channel

ZHU Danye MI Feifei LIU Haoyi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Eight extraordinary channels, yin link channel has not been researched comprehensively. The study of its crossing points is not thorough enough for the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theory. 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related to yin link channel and analysed the effect of the crossing point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yin link channel maintains yin part" in Nanjing. It reveals that the yin link channel and its crossing points have the function of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It enriches the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theory of yin link channel and provides the guide line to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ight extraordinary channels; Yin link channel;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function; Crossing point

阴维脉由于古代文献记载少、古文献散佚、无专门穴位、交会穴少等原因,相关研究较少,医家在使用其交会穴时,仅作足三阴经以及任脉穴位使用,并未特别关注阴维脉特别的作用。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古代阴维脉相关权威且疗效被历代医家认可之文献,结合近现代阴维脉相关理论研究以及交会穴临床疗效文献,充实阴维脉经络理论,为临床医生针灸辩证组方提供思路。

1 阴维脉理论研究

在现存可查阅文献中,其名最早见诸于《素问・刺腰痛篇》定位飞扬之脉的文字描述中,“飞阳之脉……,与阴维之会”。《难经・二十八难》则明确指出阴维属奇经八脉之说,认为维脉“维络于身”故名为“维”,提及维脉的功效为“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难经・二十九难》则第一次述及维脉之病症“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持”,提出了“阴维为病苦心痛”之说。后世针灸医书在阴维脉功效病症方面大多遵从内难之言。

在现代阴维脉理论研究中,李鼎教授[1]认为阴维脉之功能为联系各阴经以通于任脉,其不似十四经有升降的特点,而是具有“维络”的特点。

阴维脉之交会穴来自足三阴和任脉,故而其交会穴应在功效上具备“惟络”之特点。而“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人之身体“以平为期”,有溢满必有匮乏,有积蓄之处必有缺少之地,而之所以出现“溢蓄”,乃阴阳不和,经脉不得贯通所致。阴维脉之交会穴,应在功能上具备和阴阳,通经脉以环流灌溉诸经的功能。《难经》之“阴维为病苦心痛”,并不能仅理解为现代医学之心痛,而应该与阴维脉之阴的属性相结合,阴维脉为病,苦人体里、阴之病痛。

2 阴维脉交会穴研究

内难两书皆未曾记载阴维脉相关穴位和经行,《针灸甲乙经》提出了廉泉、天突、期门、腹哀、大横、府舍、筑宾等阴维脉交会穴的定位和主治病症,并定筑宾穴为阴维脉之起点。《十四经发挥》提出了阴维脉循行,在交会穴上依旧为《甲乙经》述及的12穴。《奇经八脉考》在之前12穴基础上加冲门二穴,共14穴。近现代医家则对阴维脉之起点、循行提出了新颖之论。现相关经络腧穴之学科课本,亦遵从阴维脉起筑宾穴,以及《奇经八脉考》之阴维脉循行。

2.1 筑宾穴

足少阴、阴维之会,《素问・腰痛论》专列“飞阳之脉”令人腰痛,治以刺法。《甲乙经》、《外台秘要》记载:“主大疝,绝子,狂癫疾,呕吐”治之以灸。在近现代,筑宾穴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心绞痛,口腔溃疡,五心烦热等疾病的治疗[2],并且在痛风性关节炎[3]、老年性皮肤瘙痒症[4]及听力受损[5]等病症中配合其他穴位一起使用。筑宾穴之功效符合 《灵枢》之记载:“是主肾所生病者,……烦心,心痛……脊股内后廉痛……”,同时符合《脉经・肾足少阴经病证》列举之两耳苦聋、腰痛等症。而它在治疗疝病方面的功效,则与足厥阴之主病相关,其在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疾病的特点则相关于足太阴脾经,在妇科病治疗方面则体现了联系任脉的特点。其治疗狂癫疾病、心绞痛以及皮肤瘙痒之症状,则印证了筑宾穴可以通过阴维脉之“维络”功能维护“君主之官”。

2.2 冲门穴

足太阴、阴维之会。此穴名出于《甲乙经》,但该经中未提及冲门穴为阴维脉之交会穴。《普济方・针灸》记载其主寒气腹满、癃泺、身热、腹中积痛、阴疝、乳难、子上冲心,治之以灸,并提及其为足太阴阴维之会。在现代临床研究中多用于治疗腹痛、疝气、带下、崩漏、尿闭、胀痛、中风后遗症、肢厥、痿证(股神经损伤)[6]、足内侧痛[7]等疾患。其主治多符合《灵枢・经脉》之记载,“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胃脘痛,腹胀善噫……是主脾所生病者……烦心……水闭……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然疝病、胀痛与足厥阴相关,其主治亦大多为阴之病、里病且涉及心病,谓之具备“维络”功能未尝不可。

2.3 府舍穴

《甲乙经》记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且入腹络胸,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比太阴郄,三阴阳明支别,治之以刺灸。《普济方・针灸》谓其主髀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满积聚,厥逆霍乱,治之以灸。现代临床研究将府舍穴用于治疗鞘膜积液[8]、治疗泌尿系结石[9]、调整女性内分泌[10]等。其用法符合《灵枢》相关足太阴之病症。参考《甲乙经》记载府舍穴与内脏和阴阳支别的联系,以及其功效与肾经、肝经、任脉之相关性,府舍穴之“维络”功效不言而喻。

2.4 大横穴

足太阴、阴维之会,《甲乙经》云“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大横主之”,治之以刺灸。《医学入门》云:大横主腹热欲走,太息,四肢不可动,多汗洞泄,大风逆气,多寒善愁。现代临床中大横穴用于治疗婴儿脐疝[11]、尿失禁尿潴留[12]、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13]、内科腹痛[14]、急性阑尾炎[15]、癔症性晕厥[16]等。大横穴除符合脾经之病症“体不能动摇、烦心、溏瘕泄,水闭”外,亦在治疗疝病、晕厥等相关于肝经、肾经,同时涉及到心智疾病的治疗,鉴于阴维脉“维系诸阴而主一身之里”,这从一个侧面亦可推导其为脾经维络三阴经之穴位。

2.5 腹哀穴

足太阴、阴维之会,《甲乙经》云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治之以刺灸。现代临床除多按照此条目运用腹哀穴外,有运用腹哀穴治疗胆道蛔虫之病案,认为针刺右腹哀穴可明显松弛平滑肌,解痉镇痛,疏肝利胆,促进胆道收缩,使蛔虫退出胆道[17]。另外有利用腹哀穴结合大横穴及任脉等腹部穴位治疗脾肺气虚、心脾两虚和脾肾两虚之虚症,疗效甚佳[18]。这从临床病案角度印证了腹哀穴和大横穴所具备的维络功能。

2.6 期门穴

肝经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普济方・针灸》记载其主妇人产余疾、食饮不下、胸胁支满、目眩足寒、小便难、心切痛、善噫、恶闻酸臭、酸痹腹满、少腹尤痛、太息、贲豚、胁下气上下、胸中有热、目青而呕、霍乱泄痢、、腹大坚不得息、咳嗽、胁下积聚、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心大坚、贲豚上下、癃遗溺、鼠鼷痛、小便难而白、喑不能言。后世医家及近现代临床研究也大多承袭上述主治,并增加了乳癖、脏躁、气瘿、顽固性胁痛等病症[19]。其符合《灵枢・经脉》所载“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仰……妇人少腹肿……是主肝所生病者……呕逆,飧泄……遗溺,闭癃”,与《灵枢》所载脾经之食不下、水闭、不能卧等症状相合,其妇科疾病的治疗与任脉病症相合,其病症大多为里证,尤以“心切痛”相扣阴维脉之病症。期门穴作为阴维脉之维络大穴由此可知。

2.7 天突穴

阴维、任脉之会,《甲乙经》治之以刺灸法,《普济方・针灸》记载天突穴主咳逆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侠青绛脉气、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能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颈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哽心痛、陷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治中风失音,治五噎、黄瘅、醋心多唾、呕吐不止。现代临床研究中,因为天突穴内应肺系,外通气窍,为气息出入之要塞,在治疗呼吸道疾病中亦多为医家采用。在呃逆、冠心病、食道痉挛、食道狭窄、膈肌痉挛、梅核气[20]、癔病失语[21]、功能性失语、甲状腺肿大、神经官能症[22]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多为临床医生采用,起维持阴阳平衡之用。上述天突穴之功效除大部分符合任脉之主治外,身肉尽不仁、黄疸、呕吐等病症符合脾经、肾经、肝经的部分所主生病。且其治疗癔病失语尤其关乎于心神问题,暗合阴维脉之病。

2.8 廉泉穴

阴维任脉之会,位于人体的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处,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处,其余经脉直接通过,此处任脉、冲脉循喉咙,络于口唇[23],廉泉穴本身即具备维络诸经的作用。《甲乙经》谓之主舌下肿,难以言,舌纵涎出,治之以刺灸法,可留针。《普济方・针灸》在《甲乙经》的基础上加“咳逆少气、喘息呕沫、禁断上气窘屈胸满”,“口噤舌根急缩、下食难”。近现代临床也大多利用廉泉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小儿脑瘫流涎症、喉返神经损伤、中风失语等病症,一则廉泉穴处于迷走、吞咽神经感觉纤维支配区内,二则《灵枢・根结》谓“少阴结于廉泉”,选择刺灸廉泉穴能够促进肾精之激发,以濡养头面之孔窍。其维络之特点可见一斑。

3 结语

阴维脉之交会穴均位于足三阴经和任脉上,其除具有治疗足三阴经病症及人体里、阴之病痛,在理疗阳经疾病方面亦有明显效果,体现了维脉沟通、平衡阴阳之功效,突出了阴维脉维络,维护诸阴经之功能特点。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可以根据阴维脉极其交会穴的功能特点,指导取穴,达到治疗维护阴阳平衡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鼎.针灸学释难(增订本)[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84-85.

[2] 张爱林,刘秀玲.筑宾穴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针灸,1998,(3):151-152.

[3] 宣丽华.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体会[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486-487.

[4] 郑学良,顾悦喜,黄晖.火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78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2,6(1):23.

[5] 孙德利,刘元亮,方剑乔,等.不同穴位电针治疗卡那霉素中毒性听力损害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1995,20(3):62-65.

[6] 林翠茹.浅谈冲门穴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9):557.

[7] 于德茹.独取冲门治疗足内侧痛[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5):189.

[8] 金恩忠.针灸治一例鞘膜积液[J].天津医药杂志,1965,(9):728.

[9] 史春娟.针刺分类治疗泌尿系结石疼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8):21-22.

[10] 周柏华.针刺对女性内分泌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1983,50(1):40.

[11] 何晓琴.艾灸大横治疗婴儿脐疝的临床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2):43.

[12] 王宪利.深刺大横穴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针灸,1994,14(5):42.

[13] 赵文祥.深刺大横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A].首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249.

[14] 龚小琦.推拿大横穴治疗内科腹痛的临床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2):53-54.

[15] 张玉甫,杨日和.针刺“膝四、大横”穴治疗急性阑尾炎750例[J].新中医,1985,(3):31-32.

[16] 沈书宇.针刺大横穴治疗癔症性晕厥[J].上海针灸杂志,1989,8(1):23.

[17] 张志武.针刺右腹哀穴治疗胆道蛔虫[J].中国社区医师,1992,6(9):15-16.

[18] 袁民.腹部疗法治疗虚症[A].第十三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经络分会委员会会议论文集[J].2008:59-62.

[19] 丁兆琳,姜揖君.姜揖君教授妙用期门穴临证应用探要[J].中医药学刊,2004,22(1):29-30.

[20] 李玲,贾文旭,施土生.天突穴的临床妙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5):46.

[21] 葛强,高先德.针刺天突穴为主治疗癔病失语15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6):41-42.

篇(11)

[主题词] 名医经验;刺法

ZhengKuishan‘sExperiencesonClinicalNeedlingMethods

Haojindong1,ZhengJunjiang2

(1.AcupunctureandMassageDepartment,BeijingUniversityofTCM,Beijing100029

,China;2.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GansuCollegeofTCM)

[Abstract]

ZhengKuishan‘sclinicalexperiencesonidentificationofapointbymassage,

needleinsertion,waitingforcomingofneedlingsensationduringacupunctur

etreatment,keepingneedlingsensationandotherswereintroduced,especial

ly,experiencesonconcretemethodsandnecessityofacupointselection,need

leinsertionwithbothhands,andmorelefthand,andtreatmentofdifficultand

complicatedsyndromeswithwarmobstruction

removingmethod,manipulationmethodof"coolreducing"and"hotreinforcing

",andimprovementanddevelopmentofclinicallyapplicabledailyofZiWuLiuZ

huofnewtype.

[Keywords] FamousDoctor‘sExperience;NeedlingMethods

郑魁山(1918年~),河北安国人,16岁跟随父亲郑毓林(1896~1967年)学习针灸医术,1947年考取中医师,1951年创办北京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1954年任华北中医实验所主治医师,1955年合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受聘于政务院医务室,为中央首长诊疗,并给外国专家班、国际班任教;1970年下放到甘肃成县医院,1982年调入甘肃中医学院,主持筹建针灸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顾问,郑氏针法研究会会长,日本后藤学园、英国东方医学院客座教授。发表学术论文66篇,著有《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针灸补泻手法》、《郑氏针灸全集》等14部著作。

郑魁山教授,从医6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针治疑难杂症,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和传统针刺手法,研用颇彰。在针灸学"理、法、方、穴、术"各个环节的长期临床实践中,以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治疗"八法"为指导,努力探索针灸配穴和针刺手法的应用规律,总结出一套独特见解。笔者有幸跟师研读,悉得传授,兹将郑老临证针刺经验整理如下。

1 双手操作,重用左手

左手揣穴,右手辅助: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揣摸被针穴位处肌肉之厚薄,孔隙之大小,确定进针的方向和深浅,并将妨碍进针的肌腱、血管等组织分开。遇到关节、筋骨覆盖的穴位,右手握住患者肢体左右旋转、滚摇、屈伸、升降、抬举等活动,使穴位暴露,然后左手拇指或食指指尖切按住穴位皮肤,以备右手进针。

右手进针,左手候气:为了使进针准确、无痛、得气快,常用"指切速刺法",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住针刺部位,右手持针迅速刺入0.1~0.3寸,再缓慢进针,左侧押手保持不动,随时触及针下气至冲动,候到气至,及时施用补泻手法,不可错过时机。例如针内睛明穴创用"压针缓进法",用左手食、中指或拇、食指分开上下眼睑,右手进针,在眼球鼻侧泪阜边缘半月形皱壁处缓慢将针压入0.5~1寸(不做捻转提插)。

左手关闭,气至病所:右手将针刺入穴位以后,左手一旦触到针下气至冲动,为使针感沿经脉向上传导,左侧押手用"关闭法",按压在针穴的下方,并协同右手与针一起向上推进,两手互相配合,同时努力,才能"气至病所"或使感觉传到预定的处所。此外,使用补泻手法后,当患者有舒适感觉时,要用"守气法",并根据病情需要保持感觉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也是应用针刺手法取得疗效的关键。

2 重视"八法"的应用

汗法:是选取某些经穴和针刺施用发汗手法,开泄肌表,驱邪外出治疗表证的一种法则。如针治风寒表证,取风池、大椎、合谷等穴,用烧山火手法,发汗解表,驱邪外出。若体虚患者,必须使用汗法时,可先刺足三里补气,或刺照海滋阴,然后再行发汗,以达到驱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吐法:就是利用针刺经穴和催吐手法,引导病邪从口吐出,治疗痰阻咽喉,胸满脘胀的一种法则。如针治中风闭证和小儿惊风,当痰涎壅盛、阻塞气道、欲吐不得时,用左手拇、食指紧按双侧旁廉泉或单指切按天突穴,候至患者作呕时,以"金钩钓鱼"手法速刺该穴[1],激起神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即可将顽痰涌出。

下法:是利用针刺经穴和泻下手法,以泻实热、消积滞,排除肠胃宿结,除胀止痛,推陈致新的一种法则。如针治胃肠实热,大便秘结等病症,取中脘、天枢、足三里、大肠俞等,用透天凉手法,使其产生凉感下泻。若年老体弱,气血亏耗,肠失润养的虚证便秘,先取次、三阴交、照海穴用补法,以清热养阴,润肠通便。

和法:是利用针刺经穴和平补平泻手法,调和机体之偏盛偏衰,达到扶正祛邪的一种法则。如针治邪在少阳证,取大椎、液门、外关等穴,用阳中隐阴手法[2],使其先热后凉,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证候。此外,针刺和法还广泛用于调和气血、调和肝胃、调和阴阳,使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平衡状态,印证了古人"平则不病"之理。

温法:是利用针刺经穴和热补手法,消除沉寒阴冷,补益阳气的一种法则。如针治慢性腹泻,取建里、气海、足三里等穴,用热补手法,使之产生热感,以温阳止泻。

清法:是利用针刺经穴和凉泻手法,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一种法则。如针治痄腮、咽喉肿痛、多发性毛囊炎,先取风池、翳风、合谷穴,用"进水泻法";继则取大椎、身柱、脊中等督脉穴,采用丛针扬刺法,称为"釜底抽薪"。

消法:是利用针灸经穴和不同手法,消坚散结,破瘀活血,消肿止痛的一种法则。如采用局部围刺法或施熨艾灸,活血散瘀止痛,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或取阿是穴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许胶状粘液,治疗腱鞘囊肿;或在瘿瘤、瘰疬、结节部位用围刺提插法,或使针沿缝隙直刺及针向核边斜刺后用苍龙摆尾法[1],徐徐拨动,以活血散瘀,散结消瘿。

补法:是利用针灸经穴和温补手法,补益形体虚弱或气血不足的一种法则。如针治久泻不止、脱肛、阳萎等下元虚寒证,取关元、脾俞、肾俞、三阴交等穴,用热补手法或针后加灸,使腹部和会有温热感,以温肾暖脾,涩肠固脱。针灸补法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调动机体正气,抗御病邪的治疗方法,故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

3 善用温法治疗疑难杂症

郑师在临床上常用的针法是温法,运用最多的穴位是风池。温法包括温补法、温通法、温散法。如治疗视网膜出血、青盲云翳等眼疾,用烧山火手法针刺风池,使热感传导到眼区,促使瘀血消散、吸收,称为"过眼热"针法。若耳聋耳鸣及头痛诸疾,也以风池为主穴行烧山火手法,并利用左手关闭配合刺手的推努手法,使热感传到耳中或头顶部位,起到通窍聪耳的作用。另外对风寒湿侵袭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症等,取天宗穴为主施用热补手法,针刺时左手拇指揣穴,押在针穴下方,右手持针从冈下肌下缘向上斜刺0.7~1.2寸,得气后推努守气,同时左手加重压力向肩部推按,使热感传导至肩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称为"穿胛热"针法。此外,对中风后肢体偏瘫、痿软和风湿痹症等,病在上肢部,取大椎、大杼、肩、肩、曲池、外关、合谷、后溪等;病在下肢部,取肾俞、关元俞、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足临泣等,治疗时按顺序由上而下依次针刺,用热补手法或针后加灸,使热感传导至肢体远端,起到活血通脉、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称之为"通经接气法"。

4 精简操作手法

郑师认为,针刺手法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之一,在《郑氏针灸全集》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类针法,还将他长期临证实践对手法操作上的心得体会及实验观察,都详细加以说明,如提插、搓捻、关闭、搜刮、飞推、拨动、弹震、盘摇、循摄、搬垫、停留、压按等行针手法的应用技巧和适应病证,并在实践中把传统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加以改进,删繁就简,创立出独特的"热补""凉泻"二种操作手法[3]。其中"热补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捻转3~5次,提插3~5次,再反复1次后,针尖顶着有感觉的部位用捻按、推努守气1分钟,使针下沉紧,产生热感;而"凉泻法"的操作是在针刺得气后,左手减轻压力,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提3~5次,候针下沉紧,提退0.1寸,再作慢(轻)插急(重)提3~5次,或再捻提3~5次,针尖拉着产生感应的部位守气1分钟,使针下松滑,产生凉感。这二种操作手法,简便明了,易于掌握和运用,且同样能产生"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的效果。

5 改革研制新型子午流注临床应用盘

元、明时期的针灸医籍对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的记载,多是用语言叙述和计算,由于内容复杂,运用不便,故长期以来这两种方法没有得到推广和应用。为了使古代针灸医学

发扬光大,郑师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实践体会,将子午流注"纳子法""纳甲法"及"灵龟八法"与公历六十年日历"六十花甲子"融合在一起,研制成袖珍式"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临床应用盘"。此盘具有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易学易用的特点,包括有"纳子法""纳甲法"和"灵龟八法"三种优选取穴治病的用途,不用繁琐推算即可找到六十年内每日的"花甲子",以及当日当时的开穴,称为"郑氏补穴法"[4]。同时根据传统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理论,增补了脏腑经络辨证候时取穴、医案和子午流注现代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诀"中"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嫡亲……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的订正,不仅合理解释了原文,也为临床应用指明了方向。郑氏临床应用盘的研制,给针灸医、教、研提供了既简便又准确的工具,并将传统子午流注与现代时间生物医学结合起来,为临证针灸治疗优选穴组创造了条件。

6 小结

郑师在揣穴、进针、行针候气、守气等几个方面,有独特的临证实践经验,特别注重双手操作,重用左手,注重用温法治疗疑难杂症,善于总结传统针刺手法理论,将"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精简成为易学实用的"热补""凉泻"操作手法;并在继承古代"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根据个人临证经验,改革旧图,研制出新型的临床应用盘。更为可敬的是郑师将三代人总结出的郑氏家传针法经验,言传身教,授以后学,名扬海外,不愧为当代针灸大师。

7 参考文献

1 郝晋东,郑俊江.郑魁山家传针法.中医杂志,1998;39(5):279

2 郑魁山.针灸集锦.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