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家乡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家乡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家乡文化论文

篇(1)

一、相关概念介绍

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所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具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对于人类来说,就像是本能对于动物一样,都是行为的指南。

合伙企业是由几个对业务能力、个人信誉、资历经验等方面互相信任、互相认同的合伙人经过共同协商、平等参与成立的。与公司制组织形式相比,它更强调以信任为基础、相互认可、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理念。合伙企业以信任和合作作为订立契约乃至合伙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讲,建设优秀的合伙文化对于合伙企业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伙文化是人们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传统文化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在合伙企业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信念、经营理念、思维方式、道德行为准则等等。

二、建立优秀合伙文化的重要性

(一)合伙文化是合伙企业合伙人及员工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宗旨和信念,是其行为的指南

合伙文化把合伙企业各成员融合在一起,为其建立企业的远景,让他们为同一个目标奋斗。

(二)就合伙企业内部而言,优秀的合伙文化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实现价值增值

合伙文化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合伙人和员工的工作效率,而工作效率的高低是合伙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优秀的合伙文化可以培养出员工的团队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优秀的合伙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优秀的合伙文化对外能为合伙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良好的声誉资本,增加企业的影响力。

因此,建立优秀的合伙文化对于合伙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三、优秀合伙文化的特点

(一)合伙人是优秀合伙文化的领导者、传播者

他们首先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且具有共同的追求,这些是能够达成协议、共同合作的基础。合伙人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并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才能够作为企业的灵魂人物带领员工通力合作,不断进取。

(二)强烈的凝聚力、向心力

西方企业受民主制的影响,成员之间注重交流和合作,员工在企业中有一定的发言权。而我国的合伙企业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各种组织等级森严,人们推崇权力,强调社会等级观念。员工对于领导的意见往往持遵从的态度,很少提出反对意见,成员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真正融入企业中还有待时日。

任何一个企业缺少了团队精神都不可能获得高速发展,也不会有组织成员自我价值的实现。优秀的合伙文化要有较强的凝聚力,强调协作与团队精神。成员们有共同的追求,对企业有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建立起信任情结,充分了解和沟通。互相协作,互助互爱。只有在互相关爱的企业氛围中,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应用到生产经营中去,实现企业和成员的共同进步。

(三)高水平的工作效率

高水平的工作效率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合伙成员要具备业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讲究分工合作,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

(四)形成学习型企业的氛围

学习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建立起一个学习型组织是合伙文化得到认同和执行的有力保障。合伙企业内部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业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地注入新的生命力。

四、儒家传统文化对我国合伙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经历了5000年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底蕴厚重,博大精深。思想文化以凝练、严谨的理论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本质,内容丰富、学派众多,其基础部分是儒、道两家思想。有人说,儒家文化是合伙文化的天敌,实则不然。

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孔子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规范。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和“仁”,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政治伦理学说。“礼”的基本精神反映了建立在宗法关系之上的、与宗族血缘亲疏关系相一致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分辨血缘的亲疏,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某个人的贵贱等级;二是看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借以增强国与家的内在凝聚力。孔子“礼”的思想旨在维护旧的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保守性。从这一点看其对于合伙文化的影响,虽然有助于维护合伙人的绝对领导,保证个人利益服从合伙利益,但不利于形成优秀的合伙文化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的精神。若据这一观点的引导。台伙员工很难跨越其所强调的等级观念和血缘关系,压抑了员工的个性,不利于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员工并不能真正地融入企业,不能将个人的才能充分地加以释放。

如果说“礼”的思想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的话,“仁”则体现了孔子思想创新的一面。“仁”是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仁者爱人”,“仁”是关于个人道德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仁”是一种包含和统帅各种美德的最高道德品格和道德境界。从《论语》看,包含着“恭”、“宽”、“信”、“敏”、“惠”、“勇”、“智”、“孝悌”、“刚毅”、“木讷”、“敬”、“忠”、“恕”、“直”、“逊”、“义”、“好学”等品德。它所体现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而这些高尚的道德品质特征是办好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特征。如“宽”、“信”。合伙企业成员之间待人以宽、彼此诚信。才是维持良好的企业氛围的基本前提。才能有助于企业形成通力合作、相互依存的关系。又如“忠”,成员对企业忠诚、有归属感,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与企业命运联系起来,为实现企业的目标和利益尽心尽力。再如“好学”,成员之间互相形成好学的气氛,有助于其个人能力的提高,进而带动起企业的进步,形成互助互爱的气氛,也有益于形成学习型组织。由此可见,在孔子“仁”思想的熏陶下,合伙文化会愈发和谐。

另一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他的“仁政”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种“以民为本”的主张,以“性善论”作为伦理基础。他还提出“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理论,即通过“内省”式的道德修养方式,寻求、认识自己内在的“善”和“良知”。以人为本,体现了重视个体成员的观点,关注合伙成员的利益。这种思想与合伙文化强调的着眼于人的管理方式相吻合,要求把人当作企业里的主角和首要因素,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格。在经营管理中,合伙人和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互相信任、互相沟通,以更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性善论”则提醒大家时常自省,提高自我修养和道德品质,这些都有助于良好的合伙文化的形成。

另外,儒家文化讲究整体和谐的思想。集中表现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要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它既不是简单的折衷,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其追求的目标是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尽善尽美与无可奈何之间的最佳方案。将中庸之道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合伙文化中,可以引领合伙企业在不同的环境下,不以僵硬的、停滞的眼光看待事物,而用发展的、和谐的态度作出最佳的选择。通过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的原则,依靠智、仁、勇处理好人际关系,用诚实、善良的品德来加以巩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合伙企业应当吸纳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有益因素来建设和发扬合伙文化,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交流中,形成优秀的合伙文化,以引领合伙企业不断和谐发展。

摘要 本文通过对晋商顶身股制的分析,认为顶身股制的会计分期使得人力奖杯的价值计量具有可操作性,为企业人力资本的衡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当今的企业改变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晋商;人力资本;顶身股制;人力资本会计

马克思说过: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人力资本是增加价值创造财富的可变资本,物质资本是转移价值消化成本的不变资本。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已经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的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本作为企业重要的价值源泉,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过程中,不能回避人力资本价值管理方法――人力资本会计。关于人力资本会计,前人已有很多探讨,本文拟借鉴晋商顶身股制对人力资本价值会计进行探讨。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及其意义

人力是人通过消费进行自身生产的产品,但这种自身生产形成的人力只是作为经济资源的人力的自然基础,只有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够形成人力资产,从而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开发形成的人力资产就形成了企业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会计学中的一个特有概念,与管理学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略有不同。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具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侧重反映的是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它是可以作为获利手段使用的“资本”,着重反映人的社会属性和质量,是一种无形形态(王丽娟)。

人力资本会计重视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力资源的内部差异性的影响,通常采用现值来计量,着重对人力资源权益的所有者――劳动力进行监督与激励。在同等的物质条件下,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及职工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企业创造出高于其他企业的效益。我们在研究一个企业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同时,有一个必要前提就是“人力资本”。对这种人力资本来说,无论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还是一个普通的员工,都会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知道,物质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分离的,而在人力资本中,其技能和本身是不可分离的。

人力资本具有特殊性,虽然企业可以获得职工在企业服务期间由人力资源提供的效益,但企业并不因为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投资而取得对人力资源增值的所有权。正是由于富有一定创造力的人力资本的参与,非人力资本的增值才成为了现实(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才呈现出几何增长。不少企业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最终却流失了这种人力资本,归根到底,是不能够很好地体现这种人力资本的价值。20世纪60年代,T・w・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人力资本,员工和企业问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如何使委托关系更为有效,实现双赢或多赢;如何用会计的方法来计量被雇佣者的价值,是人力资本价值会计亟须解决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后期的晋商身上得到一定的启示。

二、晋商顶身股制的概念

顶身股,即人身顶股制,是晋商在经营活动中创立的种劳资组织形式,指商号中人凭自身才能、工作关系与业绩经过评定而获得的顶生意股份,即以人力顶一定数量的股(份)俸,按股额参加分红。它是晋商的一大创造。这种形式不同于西方原来意义上的股份制,它体现的是儒商“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顶身股制就是股东出资:经理和员工出力。股东们出资本,即银股,是开设企业时股东们投入用以增值的货币资本;经理和员工为资本负责,股东允许经理和高级员工以个人劳动顶身股。身股,也称人力股,俗称“顶生意”,与银股相对。身股是经理人等以人力所顶的股份,不交银两,但与股东们投资的银股一样,享有同等分红的权利。不论是经理人员还是一般员工,都可以根据其表现和对资本贡献的大小顶一定的股份。银股所有者,对商号或票号的盈亏享有永久利益,可以父死子用、夫亡妻继,但对商号或票号的盈亏负有无限责任。银股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抛出、补进或增添新的股东。身股只参加分红,不承担商号或票号的亏赔责任。

山西商号的员工身股是有起点与上限的。在很长时间内,身股的起点为1匣,上限为10厘即1股,俗称“一俸”或全份。顶1股者,多限于企业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等高级管理者。凡商号员工顶身股者,一般须在号内工作达三个账期的时间,工作勤奋,无有过失,才由经理向股东推荐,经各股东认可,将姓名、所顶身股数额载入“万金账”后,才算正式顶上身股。员工顶身股最初不过一二匣,优秀员工的身股以后每遇账期可增一二厘,增至一股(全份)为止。每届账期结束,根据赢利多寡,股东的银股与员工身股共同参与红利分配。票号对顶身股人员,每逢3年(或4年)的一个账期结算时还要进行一次赏罚,工作较好的酌加顶身股1厘,优秀者加2厘;日常表现较差者,不但不增加身股,还要降职处分。顶身股者死后,各商号、票号一般仍给定优惠,即在一定时间内照旧参加分红,称“故身股”,这种优惠期根据顶身股者生前所担任的职责不同,可分别享受2~8年的红利。如有特殊贡献者,还可延长分红期。

勤劳朴实的晋商,凭借信用之道,从货通天下到汇通天下,为平民提供金融服务,为工商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开展汇兑业务,降低远距离交易的风险,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其经营谋略至今都令我们叹为观止。尤其是晋商的东掌合作,银股身股股份合作、更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三、顶身股制对人力资本会计的启示

(一)人力资本产权化,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由受托向合作关系转变

通过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可以改善和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般来说,人力资源在其使用年限内,其价值是不断增值的。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累积的,这就意味着这种资本也应该像其他投入资本一样能使企业得到投资回报。人力资本会计除了计量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八之外,更注重的是人力资本对企业可能带来的未来收益。因此,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在此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我们需要采用现值的方法对人力资本进行衡量。在这里,顶身股制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晋商商号的顶身股制实际上是人力资本产权化管理的制度安排。人力资本产权化后,资本投入者“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不再是委托关系,而是合作关系。

股东们之所以愿意把一部分或一半以上利润让渡给部分员工,是因为股东们还可以获得更长远、更多的利润,以利润赢利润,股东们也非常情愿。“顶身股”不论对已顶上身股的员工或没有项上身股的员工,都具有诱惑力、推动力和凝聚力,其核心在于员工顶身股份额和分红数额都是在不断增加的。顶上身股者希望身股份额能持续增加,没有顶上身股者企盼着未来某一年能顶上身股,以此来推动 或激励着员工的进取精神。从委托的角度来看,晋商的顶身股制有效地避免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企业人力资本的产权化使经理人员和高级员工成为企业现实的所有者,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繁荣、成长都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收益,而企业的任何挫折、不利同样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在商号的治理结构中,企业经营者具有了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作为企业所有者,无论是人力资本所有者还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其利益是一致的。他们所享有的剩余收益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企业剩余的多少,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和繁荣才能给所有者带来长期的利益。任何有损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利益的决策行为,最终都会损害人力资本所有者自身的利益。因此,经营者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将会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从维护所有者的利益出发,既避免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倾向,又克服了经营者侵犯所有者利益的败德行为。内部人与外部人利益的高度一致,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治理结构中的问题,降低了成本。

(二)顶身股制对现代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完善

篇(2)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36-02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宋代《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立轴,高182厘米,宽127厘米,于甘肃敦煌千佛洞出土。画中心绘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并坐说法,上部绘“七佛”、“七宝”及仙山楼阁等。下部有十弟子、十二菩萨分列两侧供养。画轴绢地敷彩,绘佛、菩萨和僧俗人众等110多人。人物形象生动,经变故事分列在说法图两侧,以经变画常用的连环画形式展开,一个情节一幅图,共有15幅图。它们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用山石分隔,每幅画的右侧或左侧都有墨书榜题,说明所画内容。《报父母恩重经变》是国内现存幅面较大且有纪年的一帧绢本佛教故事画,由敦煌《父母恩重经》经文演变而来。其内容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其一,父母哺乳养育之恩深重,子女仅以无怨心报之是不够的; 其二,子女报父母之恩,就是要让他们去除愚昧、悭贪,增长智慧和乐善好施的佛性,使父母得到善报和解脱; 其三,一切信众,僧徒诸子,都应奉行这种法教,造作福田。

佛教认为,父母对儿女有十大恩德,分别为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尽恩、为造恶业恩、运行忆念恩和究竟怜悯恩。通过讲说父母的这些大恩大德,倡导众生牢记父母养育之恩、恪尽孝道。内容多有佛教色彩,但却有一定的现实教化意义。

儒家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前提。儒家经典《孝经》中有一句话:“孝乃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仁是孔子强调为圣人的必要准则,而孝作为仁的内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传统中,孝道思想不仅体现出一种家庭伦理观念,也体现出人类对于自身生命的关怀,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人类追求生命永恒的一种体现。祭祀祖先是对生命的追思意识,孝养父母是对生命的爱敬意识,生儿育女、以期传宗接代是对生命的延伸意识,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正是通过这三个层面展示出来,这也是儒家孝道文化独特魅力所在。

儒家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父子之道,天性。”而且,儒家的孝道思想,最终是要为政治服务的:“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故不孝是绝对不能为中国统治者所容的。为了消解人们对佛教缺乏孝道的攻击,佛教僧徒便努力在佛教经典里挖掘阐述孝道的思想资源,如西晋时期的《盂兰盆经》,就极力宣扬应该全力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但是,佛教毕竟没有系统论述孝道的经典,中土僧人只好通过伪造经典来阐释孝道学说,以向世人表明佛教也重人伦、讲孝道。《父母恩重经》就是佛教自身努力调和儒、佛思想,特别是自觉与儒家孝道思想融合的产物。其中“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育”,“父母之恩,昊天罔极”的思想,显然与儒家的孝道达到了一致。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并没有很快获得迅速传播。到了魏晋时期,开始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直至南北朝、隋唐时期,才真正获得迅速的传播和发展。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面临着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和调适结果,关系到其在中国的生死存亡。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佛教僧人,对这一矛盾冲突具有明确的认识,于是开始变通,结合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自觉改造佛教学说,尽力争取统治者的支持和认可。

佛教要真正生存并取得发展,首先要取得皇权的支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刚开始对佛教的传播保持警惕态度,如北魏初期的统治者就对佛教传播的影响每每心存顾虑:“魏氏之王天下也,每疑沙门为贼。”面对如此现实的强硬政治阻力,佛教高僧总以佛法和儒学具有内在统一性来极力说服最高统治者。史载:“孙皓即政,法令苛虐,废弃祀,乃及佛寺,并欲毁坏。皓曰:‘此由何而兴? 若其教真正与圣典相应者,当存奉其道。如其无实,皆悉焚之。’”意即如果佛教宣扬的道义和儒家思想不一致,就要焚毁佛经、取缔佛教。在这危急时刻,康僧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瑞,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余庆,《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这才去除了孙皓对佛教的顾虑,从而使佛教获得合法生存地位。

《父母恩重经》的出现,与当时的文化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与唐朝前期帝王对《孝经》的提倡直接关联。唐朝前期,统治者大体上执行儒、释、道三教并举,佛、道二教并行提倡的宗教政策,但不同皇帝在位时期,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又存在一些轻微的差异。唐太宗对佛、道二教基本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既提倡佛教,也尊崇老子和道教。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而佛教徒也通过伪造《大云经》神化武则天而受到赏识,于是,武则天极力提倡佛教。唐玄宗时期,对儒、释、道三教都加强了提倡力度,其中最突出的则是对儒学和道教的偏重,对《孝经》一书的提倡,更成为唐玄宗时期文化政策方面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无我、无常,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的,为了抛掉这种痛苦,就必须放弃世俗生活,进行修行。中国的儒家思想虽然也重天命,但更多的是“敬天命而尽人事”。在道德理想方面,佛教追求精神解脱,这是以放弃现实生活为代价的。儒家所追求的是成为圣贤君子,而圣贤君子的道德修养是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的。

当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冲突,就不得不做一些调整,以适应当时的统治需要。《父母恩重经》宣扬的子女应该践行孝道、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特别是《论语》、《孝经》所提倡的孝和孝道伦理是一致的。《父母恩重经》的出现,也是佛教自觉调和与儒学思想的矛盾、努力融入中国文化的产物。《父母恩重经》是对佛的信仰,是虔诚而纯洁的,它的内容是庄严的,表现的墨痕是心灵轨迹的流露。佛理禅法主张破除妄想, 遗荡一切诸相,罪福并舍,空有兼忘,众生们神游于佛的神圣、冲虚幻的境界中,《父母恩重经》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它也反映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很值得注意的一种趋向,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总之,《父母恩重经》的产生过程及其基本精神,值得深入研究和解读。它在中国佛教史乃至思想史上的有着重要地位。这是一部沟通儒、释的佛教经典,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产物。它见证了佛教一步步融入中国、为更广大民众所接受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传军,金霞.《父母恩重经》与唐代孝文化――兼谈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通儒”与“济俗”现象[J].孔子研究,2008,(3).

[2]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8.

[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4]庞卫花.从甘博藏《报父母恩重经变》看唐宋出行风俗[J].鸡西大学学报,2010,(6).

[5]公维军.大英博物馆藏北宋时期父母恩重经变相画绢画研究[J].大江周刊,2013,(8).

[6]胡发强,刘再聪.从甘博藏《报父母恩重经变》看唐、宋洗儿风俗[J].大学学报,2008,(2).

篇(3)

其实,去年春末我在渝拜晤李教授,曾获赠一本其父亲的画册,印象中有人物的白描速写和山水,并得知教授自己也画画。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听闻李教授也是画画的,而且也正在画画。既然大博导都这么讲了,那他的画作一定是不同凡响,我对李教授的预期就是这样的。这两天,又陆续看到了李教授要展览的画作,果然是不同凡响,而且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基本上是没理由地相信教授一定会有好画的,但要我讲看到的这些画好在哪里,我却有点“着急”:一是没能看到原作,二是知识贮备不足。所以,不妨大而化之,以我所谓的“李立新现象”,来谈谈当代文人画的问题。

中国古代绘画,崇尚以书入画或者说以书法作为绘画的重要技术保证,因此文人画大兴,尤其山水画成为了主流,形成了重笔墨的传统特色,也方便了文人们的雅好甚至转型。文人而为画家,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渐成规模。文人画画,既能展示自己的文化修养,又能解决经济问题,何乐而不为。延至今日,照理说,时代变了,笔墨也当变化。可事实是,时代变了,笔墨却慢慢丢失了。进入现代,原先的文人慢慢扩展到知识分子群体特别是博导硕导们。过去的文人基本上是书法最好的那批人,所以能以书入画、笔墨自足而完备。而现代的知识分子们,基本上没有传统书法氛围了,书法没有了,不能以书入画了,“画里的笔墨去哪里找”成为最大的困惑。去画里的“形”中去找:这大概是以吴冠中先生为代表的新一代画人给出的新答案。因为吴先生认为不与画面之形结合的笔墨就是“零”笔墨,否认笔墨独立价值的同时认为新的笔墨必须与画面之形共生。这样,传统重“境”之笔墨仿佛在规模上要让位于现代重“景”之水墨,以突出眼球所能。李教授的画,简而言之是“画房子”,画现实中的房子,尤其是画域外的房子,当然是一种“景”。

这让我联想到了傅抱石画的东欧风景系列中的房子、吴冠中江南的房子,以及杨明义的房子、林容生的房子、黄格胜的房子……,这些都可以是非常风景化的房子。但傅抱石让风景趋向于山水化,林容生也缩小房子的规模和比例,目的也是强化山水化。因为山水可以有独立的笔墨,而风景的笔墨容易束缚于形中。黄宾虹的山水画中点景的各种符号化房子甚至歪歪斜斜的,但反而能充分笔墨化,所以没人去深究那些房子应该来源于现实中的何处。而李立新教授的房子则是“裸露”的,明确存在于现实中某处的,甚至仿佛有意是为了画房子而画房子。如果按照山水画的表面标准来看,那一定是风景画;甚至按照风景画的表面标准来看,那也许就是建筑画了。但是,我认为李教授硬是在裸露的房子中画出了笔墨,在“景”中逼出了“境”,既大胆又高明!虽然,李教授的这批画也有很多是有山、石、树、水的,但我最喜爱的就是这些房子,尤其是那些裸露的房子,并愿意把这种独特的风格展示称之为“李立新现象”。

当然,我更愿意将“李立新现象”扩展开来讲,即搞理论的专家画画的问题。这在西方从来不是个问题,因为他们把二者分得很开。但在中国艺术界尤其书画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严肃的问题甚至高级的学术现象。自从傅抱石、黄宾虹在画坛上凌空撼世后,这个现象开始复杂起来,因为我们都不愿意错过我们这个时代的傅抱石、黄宾虹。曾经在徐悲鸿眼中,傅抱石和黄宾虹都是搞理论的,所以他请傅抱石在中央大学教理论、两次邀请黄宾虹北上北平艺专教授理论并成行一次。但就以最后绘画的水平和影响而言,傅、黄这二位在徐悲鸿眼中的理论家其创作成就甚至已超过徐悲鸿。当然,大理论家成为大画家,才更有挖掘价值。记得十年前我随朋友去美术史家陈传席的家,聊着聊着,他把一大叠画拿了出来,都是他自己画的。后来在十竹斋里看到他的画,标价已然不菲。李立新教授画画,太过低调,我认识他十几年了,才第一次见其峥嵘。而且他是艺术设计界的著名学者,尤其在设计史上著作等身。以此身份作画,跨界更加明显。看李教授的画,有时觉得清新好玩,有时又让人肃然起敬,我愿意认为画画对于他而言,本来就是既好玩又很正经的事。当我看着宾虹先生数百万字的文稿全集,品味他捐给浙江博物院5000 幅画作中的某一幅时,每每会发出感叹。“书为心力血”,画画何尝不是?愿世人能借着李立新教授的画认识他的书,或借着他的书而读懂他的画。真的是字字珠玑、笔笔显灵。此次画展,李教授有意小规模,但“李立新现象”却已徐徐拉开帷幕……

李教授是早我两年毕业的同门博士师兄,其在学术上的成就早就让我佩服,加上性格和机缘,我和他私交不错。本人算是专攻书画,于文人山水有偏爱,但也只能东一笔西一笔地画点残山剩水,感觉在李师兄的大作面前,就像散兵游勇遇到了正规军。羡慕其整饬之美,但也只能是徒生羡慕而已了。

理论家为何能画画、为何能画好画甚至画出大师级别的画?那该如何来说透呢!先来看看中国画家群体的历史构成。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有两大类画家: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文人画家即业余画家,粗略讲占画家总量的十分之一吧,却占据美术史主流、有名号的美术史的主流。尤其北宋以降,文人经科举考试当官渐成规模,文人画也开始被提倡开来。从性质上看此后的文人画家就是理论型的画家。然其理论尚非艺术体系的理论即艺术理论,因为孔夫子有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十年寒窗苦苦背书主要还是那些准备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即“道”“德”“仁”等大道理论,而非游艺之小道。这些文人们经背书洗脑而逐渐地掌握了一套系统的儒道理论,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说文人们首先都是能头头是道、讲大道理的理论家,反映在艺术领域及绘画里,他们就是要充分体现这套理论即观念优势,高蹈驰誉、雅意在心,雅即上流也,太执着于技法反而成不齿,游戏笔墨才能自出机枢。这样看来,理论家(泛理论)能画画、甚至主导绘画潮流,文人们早开了千年之先河了。但因为这种泛理论的前提,所以文人画家的种种风范不免落下空泛的诟病;另一类则是自下而上的专业画家即无名画家,大概占画家总量的十分之九吧,包括众多不断经考古发现的艺术品及画作,敦煌壁画也好,永乐宫壁画也好,以及诸如年画、剪纸等,十有八九出自这类画家之手。但这些无论是宫廷画家、宗教画家还是民间画家们均名声不著甚至寂寂无名,大概因为“技近乎道”能达到的总是小道,与经国文人大道相比不值一谈,且屡屡难逃画匠之讥、俗骨之议,俗即下等也,故不被过去的美术史所承认和重视。今天,时过境迁,绘画格局与古代已大大不同,但雅俗之辩同样存在。如今艺术界百花齐放,通俗文化已深入人心,但我们也期待真正的艺术理论家(而非泛理论)能画画,创造充实而鲜活的艺术形象来展现我们时代的风采。

依前所言,石涛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但同时,他又是中国画史上少见的大画家,因此,石涛所代表的理论与实践兼善的高度及标杆,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但是,现代的理论家而为画家,又能具体分出许多具体的层面和形态。

现代最先出现的是史论型的画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傅抱石、潘天寿等。这种类型在理论型的画家中占有的比例较大;其次就是评论家型的画家,这类画家现在开始成长,如陈传席、陈履生等,因为艺术批评本身要释放部分创作的冲动和能量,故这种类型的画家大概以细水长流的方式寄予画坛。况且今天的美术批评已经扩展为艺术批评,并进一步扩大为文艺批评,新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批评家的绘画视野,同样值得我们期待;最后的也是我们最期盼的,就是理论(原理)型的画家,因为占据着理论层面的最高层,故其创作能达到一种新高度,而且往往是原创型的。黄宾虹先生以太极阴阳画理统领笔墨,俨然是画坛中的哲圣。可惜太极阴阳之理太过陈旧,且缺乏理论体系上的创造性,故画作虽笔墨精良集大成,其创作在形态上还是缺乏原创精神。而原理型的画家之难,不仅是局部的各类别艺术的理论与总体的艺术学理论很难兼通,就算能够兼通,其难还更在于要在史论之功夫、批评之胆量基础上,有充足的余力能开辟原“理”之高远境界,对应到其绘画创作,就是不光要有基本的技法锤炼,还要有掌控整体的创作能力,最重要的,要有“原创”的与时俱进、功成名就。

目前的画坛形势,许多画画的本身就是教授,尤其是大量的博士队伍开始画画,成为画坛尤其中国画坛的显著现象。一般而言,我们这个时代的博士之身份类似于古代之文人,大致是可以的,因此,今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博士画家群体、新文人画队伍,而且在这样的群体和队伍中,完全可以出现开时代的大画家。

李立新

篇(4)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以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为重点,轻视能力、技术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二是以研究教材为主,以知识结构为重点。三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演员”,而学生扮演的是“观众”。21世纪的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首先要转变观念,思想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将为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不能给学生创造积极学习的机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弊端是很大的。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自主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把课堂教学效率作为课改的主要问题,那种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伍了,我们应该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现“授”与“受”统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新世纪的化工原理应是化工类本科生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工具。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使知识传授与学生自身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在教学过程应该“一突三转”: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纯粹接受知识向接受与探索相结合转变;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智能型人才转变;由“学会”为主向“会学、会想、会用”转变。

化工原理教学现代化

《化工原理》由于涉及众多化工设备结构、复杂的操作原理及流程、大量的工程计算等内容,仅仅采用传统教科书+黑板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刚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的内容,面向21世纪的化工原理课程要在学时数大大压缩的情况下讲授比原来知识多得多的知识量,就必须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现代手段的使用是当务之急。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为我们提供了多媒体现代化这一教学手段。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身,以其多维化的表现形式,为化工原理课堂与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精确做图,进行过程分析,并能多次重复再现整个分析过程,节省的时间可用来扩大授课的信息量,解决了因学时减少而内容保持不变的矛盾,效果显著。将理论教学、技能训练、计算机应用融合起来,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必将在21世纪化工原理教学中采用。将多媒体技术融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模拟化工过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满黑板推导公式、书写、浪费大量时间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教学,能形象生动地展现化工单元操作的动态过程,改善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也是解决教学时学生只停留在书本上而不能与实际联系起来的矛盾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现在采用各类设备软件,包括静态、动态的软件,也包括参数选取软件。

对于设备构造及运作,通过软件即可一目了然,从而可大大减少课堂抽象讲解设备的时间。在大量介绍新设备、新工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考核方式已显然不适,因此我们摸索出了一套新的考核模式。对于那些在生产实际中应用广泛的内容,比如吸收部分。我们组织了现场实习,进行分组考核的方式来完成这一课时。为实现融“教、学、做”一体的互动,凸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上课的场所设在了实训车间,并且全程开放,比如讲到化工原理的吸收塔部分时,可以联系当地的企业,让学生进行实地的训练,加深他们对吸收塔的了解,把班上人员分成若干组,每组约10人,分别赴不同岗位,如填料塔部分、吸收部分、精馏部分等等,自主完成相关知识获取、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控制,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认知—理解—验证—应用等知识学习和应用机制。每天开次小会,由每一个人简单谈一下自己今天的收获与感想,在考试的分工上,教师作为总裁判长,统一分配调度,考试内容与所在地方的知识有关,并且还包括有学习态度、岗位纪律遵守情况、岗位职责认知程度、任务完成进度、协作程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进行一次简单的考试,待知识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小组间再进行互换,持续一星期,最后再进行一次考试,综合成绩即为本次的总成绩,并计入本学期考试成绩中。这样大大诱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学生在好奇中求知,在兴趣中学习,使知识能力和职业上岗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发展。

师资队伍的建设

篇(5)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079-02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影像传播的时代。自从1990年以来,DV就以其个性传播的特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DV影像的制作中,DV成为个人进行影像表达的重要工具,由此揭开了个人影像传播的序幕。DV是英文Digital Video的缩写,原指数码视频摄像机,现在,一般指的是用数码摄像机拍摄或用家用摄像机拍摄,并通过数码技术进行转换,主要供网络播放的影像作品,也可以称为DV电影。那么,与之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网络电影,不过网络电影一般有两个涵义:一是把普通电影拿到网络上播映;二是指利用数码技术拍摄电影,直接在网络上播放。本文用DV影像而不用DV电影,是因为部分DV作品还够不上严格意义的电影,不具备一定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只是一种个人影像。

一、DV影像概述

DV最开始只是一种技术现象,它采用了数码信号的方式,在现有的电视系统中,其播放质量达到了专业摄像机拍摄的图像质量,音质达到CD级质量,并且还统一了视频格式。此外,DV轻巧的机身在拍摄时有着不易察觉的优点,操作的简便又模糊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而且还能配合先进的剪辑器材进行非线性编辑。这样成熟的技术为DV摄像机带来功能提高和成本降低的双重效果,这一变化使得影像制作不再受制于高额的成本预算和难以接近的专业门槛。从此,民间DV拍摄由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DV日益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包括DV爱好者、行业应用、纪录片拍摄、DV电影创作、电视节目制作等庞大的DV适用人群已经形成。而且DV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时尚意味的词语,成为人们进行自我表现的最佳手段。“DV着生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在电视、网络、杂志上,在大学校园里,年轻人当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今天你DV了没有?”但是DV绝不仅仅只是一种时尚现象。因为“在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革新,最终的结果总是形而上的,总要引起人们的观念更新,进而对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产生深远影响”[1]。正如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次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2]。

二、DV影像的传播意义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DV传播无疑可以说是一场影像传播革命。追溯影像传播的历史,从最初的绘画发展到摄影,然后又有了电影、电视,直到今天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互动数字网络视频,人们始终在追求传播信息、表达自我更为完美的形式与更为自由的空间。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方式空前繁荣,人们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去追寻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们有条件去参与信息的表达。DV的出现体现了从传者为中心到受众为中心的传播主体的转换。在某种意义上说,DV带来的是一种时代话语的自由表达。这主要表现在对昂贵器材资源的占有不再是那些专业机构的优势。尤其“对那些不掌握专业影像技术的普通观众来说,终于从昂贵器材资源的屈从中解放出来,才获得了用画面交流和表达的话语空间”[3]。同时也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影像记录方式,个性化的DV创作以它特有的姿态――平和的意识、平静的心态、平等的视角来记录和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种创作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市场的取向和制约,通过时间和时代的流逝展现一个普通个体的遭遇与生存状态,进而呈现一种摄制者对于历史与时代的理解。在DV爱好者的心里,将DV视作一支笔,一支反映现实的笔,甚至DV代表了一种真正的个人表达方式。这种影像技术的进步可以使更多的人拥有一种表达自己的手段,一种写作的语言,一种张扬个性的自由。DV成为生活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能够表达自己思想的理想工具。

另外,仅仅在电影领域,DV的出现也使得电影的传播媒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无胶片电影,这是影像传播的巨大变革。世界电影史上首部无胶片电影《Titan A.E.》(片长90分钟)通过IP网络进行数字化传送,并于2001年6月16日在Supercomm贸易展览会上首映。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向电影院里的观众播放直接从因特网上下载的电影。从理论上讲,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电影胶片一枝独放的时代可以结束了,胶片电影、电视电影和DV电影/网络电影等多种电影形态并存的时代即将到来,尽管绝大数人能够看到全数字电影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等待。

三、DV影像的文化价值

(一)DV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一种重要载体

文化是DV发展所离不开的土壤,二者紧密结合,相互作用。随着DV的发展与繁荣,形成了内容丰富与形式多样的DV现象,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着一股看不到的强大力量的推动,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DV的传播引起了一种新兴的文化潮流。作为影像传播形式的一种,DV传播因其特有的技术手段以及所表现的独特内容,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DV把过去属于一种艺术行业的专业行为,变成了一种大众文化的消费行为。它让普通大众都拥有了影像表达的权力和自由,可以用DV去观察人生、透视人生。DV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DV创作者个人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养等综合因素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同时,其价值取向也是创作者内在修养的展示,所以,DV影像传播的内容,通常是创作者利用DV作品来反映自己眼中的大千世界、表达个人的思想意识,体现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张扬自己的人生。正是这种源于DV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DV传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收视率和商业利润,而是希望能够重拾大众的理性思考和价值批判。因此,DV的普及必然会产生出大量的活动影像,社会将拥有丰富的影像资源,然后这些影像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变成影响我们的一种共同记忆。相信在许多年以后,这些共同的记忆就会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二)DV影像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话语空间

DV影像传播还有更深一层的文化内涵:因为DV影像赖以生存的网络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地方,任何人除了欣赏各种影像外,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意见,于是,文化之间不再有上游与下游之分。换言之,DV影像是一种真正自由、平等的文化载体,是一种无障碍交流的话语空间。

随着DV的普及和DV创作群体的不断扩大,中国DV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DV作品,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同。比如被誉为“中国DV电影第一人”的著名导演贾樟柯所拍摄的作品《小武》、《站台》、《任逍遥》等多次参加了世界各大电影节的展映与奖项角逐,《三峡好人》在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夺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在大学生创作群体中也出现了许多像《花开如云》、《我的爱情真伟大》、《六号七号》、《假象》、《请投我一票》、《铸剑》等富有新意、极具个性的作品。至于在视频网络上,更是有不计其数的个人DV在传播和流行。那么,中国DV要进一步发展,扩展其影响力,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是继续其民间作风、我行我素呢,还是走大众传播的道路,融合到主流媒介当中呢?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当DV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DV作品能否找到一条畅通有效的传播途径以实现创作者与受众的交流与互动,必将成为影响DV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DV爱好者最初用DV拍了片子以后,都是在电脑上进行转录和剪辑,然后上传到网络,于是民间的DV影像首先在网上开始流行,各种关于DV的网站层出不穷,网络成为DV传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渠道。网络为DV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并且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也使DV的创作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但不可否认的是,DV需要大众媒介进行传播,DV文化也需要大众媒介来推波助澜。从目前DV传播的发展趋势来看,DV与主流媒体正逐渐走向交融,从前些年凤凰卫视公开征集DV作品,到现在许多电视台都开辟专门的播放DV作品的栏目,像中央电视台《我看见》、北京电视台《晨间看点》、上海电视台《新生代》、安徽电视台《观众与屏幕》等,都为DV作品的传播开辟了交流渠道。另外,有些电视台还采用DV影像的形式制作新闻节目,有的电视台还定期组织DV作品大赛等。

四、反 思

DV作为自由的化身,是当下传播世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然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商业化时代,一切东西都在商业化、市场化的环境里,DV如果过分地“大众化”,则必然会在市场的导向中去追寻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使DV人原有的创作激情和理想消退,使DV作品的整体精神发生蜕变。

因此,DV影像的创作应该寻找一种平衡,必须防范由于过分大众化而失却其保有活力的原始性与冲动性,防止失去它本质的独立制作的原创精神而在市场化运作中被复制和模式化。真正的DV人,应该坚守DV影像制作的原创精神、独立个性以及文化品位,抵制商业社会大众文化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侵蚀,执着于“独异个性”的创作激情。可以预见,DV影像由于其几乎不受制片人、观众的限制,不受商业资金、流通和发行渠道的限制,可以进行自由的、完全个人化的表达,因而可以使影像表达和影像传播更趋风格化和个人化,DV电影成为大众的个人日记,法国小说家兼电影制片人亚历山大•阿斯楚克所呼唤的“摄影机笔”[4]的时代终将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燕南.信息高速公路与未来传播展望[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3).

篇(6)

文化和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内涵

文化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去适应、利用和改造作为客体的世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自然条件是必要条件,而社会条件则是特殊条件。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产物,也是如此产生的。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已经有了几千年的传承,博大精深。儒家、法家、道家等各学派的学术观点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享的社会意识。

中国的文化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其中,张岱年用四个代表性的词语来概括中国文化的特征: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这些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的主线)。而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使得对中国文化特征的概括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包括:注重人文主义精神,而不似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注重和谐和中庸,也就是中庸思维,而不似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分别与对抗;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知足常乐,而不似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和刺激。于是,综合前后所叙述的观点可将中国文化特征简要地概括为:以道德修养为立国之本、以中庸为处世之道、以耕读为传家之法、以经学为治学之宗、以利义合一为价值取向、以意会为思维方式。

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深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的积淀和孕育下,中国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价值观及文化价值观体系(最新提出的文化价值观是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文化价值观是指人们所形成的一种对具体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意义的持久的信念,它是人们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较稳定的喜好厌恶态度。文化价值观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对自身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不断抽象化概念化而逐渐形成的,且这个价值观一旦形成便会对个体自身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造成巨大的影响。文化价值观对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人潜在的行为准则,在个人认知体系中文化价值观居于较核心的位置。所以,如果再深入地去研究考察一种特定行为―消费者行为,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在这些文化价值观体系的指导下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消费者行为,如勤俭节约、以和为贵、务实主义的消费观等。

值得指出并引起注意的是:文化是一种习得文化。虽然说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已经深植于内心深处,但这并不代表不可改变。除了居于最核心地位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无法或者很难改变,其他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较易改变的。这种改变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极为明显的文化变迁,而文化的变迁必然要求建立新的价值体系。每个社会都有核心的文化价值观,这些居于核心地位的文化价值观会在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等各种组织中得到体现、传播与延续,核心文化价值更具有稳定性,不易改变。但是,它们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这主要表现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们认识不断深化;传统意义上狭隘的文化价值观被多维的文化价值观所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群体至上的价值观正在向着群体与个体相统一的新型价值观逐渐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压抑个人需求、贬低自我价值的文化价值观正在向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新型价值观转换;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价值取向的文化价值观逐步朝着多元价值取向的文化价值观转型。

对于文化维度的划分,一直有着不同的观点。国外划分维度的方式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五个维度为代表,即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不确定回避,权力距离,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与短期导向。就我国而言,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实际考证,中国文化价值观维度主要包括以: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人与宇宙、不确定回避、长期和短期导向、权利距离、时间导向。根据这六个维度,中国文化价值观可概括为以下几种,即集体主义价值观、宿命型价值观、高不确定性规避价值观、长期导向型价值观、高权力距离价值观、过去导向型价值观。

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文化的各个要素,如价值观、物质文化、习俗、规范等,对消费者行为都各自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开始,到未来满足需求而去获取产品信息,在各种产品之中做出选择评判,以及到做出购买决定以及在售后评价,每一个阶段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价值理念。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文化价值观的作用。

例如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纵观所有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的消费者,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些消费者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他们的行为却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共同的活动(摩托车聚会)、衣着(牛仔裤、黑皮靴、T恤和黑皮夹克)和身份(HARLEY OWNERS'GROUP,HOG成员),因而形成较独特的文化群体,拥有着比较一致的文化价值观。通过与哈雷摩托车拥有者深入接触,了解HOG成员的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行为方式,并适应该团体的社会规范、衣着习惯和行为举止。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哈雷的拥有者的座右铭是“生活在于骑车,骑车就是生活”,这句话深刻真实地反映了HOG成员的生活方式,HOG是哈雷摩托车爱好者的理想的去处。在那里,他们可以从平淡庸俗的日常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从而享受一种不断变化、刺激新鲜的生活。HOG成员非常重视精神方面的体验,真实地贴近大自然,感受摩托车带来的急速动感以及经历风险后的快乐。哈雷摩托车拥有者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是个人自由。在他们眼里,哈雷这个双轮摩托车成了自由的象征,哈雷的标志中展开双翅翱翔的雄鹰正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哈雷摩托车的拥有者根据成员们的不同的年龄、职业等细分为不同的群体,但是,他们必定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这至关重要。

从哈雷―戴维森的例子,可以明确地发现,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消费结果和产品服务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Gutman提出的目的链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化价值观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属性重要性的判断,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购买行为,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因果链,即文化价值观决定消费结果,消费结果决定产品属性,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又体现了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显然,文化价值观是这个过程中的主导因素。

将Gutman的目的链理论与前面界定的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六个维度结合起来,可以指导现实生活中的营销策略。

集体主义价值观―从众型―产品与群体特点一致性。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种强调集体利益、强调团体和谐与相互依赖的价值观。这类人要求从众,产品属性必须符合消费者参照群体的共同特点。它指导企业应该尽量使产品具有大众消费性,减少产品张扬性,选择大家共知的销售渠道,并使产品的功效与目标消费者群体的群体规范相联系,着力发挥群体从众性心理,适当辅以降价或有奖销售等手段,制造热销局面,促使更多人跟风购买。

宿命型价值观―随缘型―产品的可能性。宿命型价值观体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心理追求,拥有该价值观的消费者要求产品的可得性要高。它指导企业在处理该类消费者相关问题时,是不能以顾客抱怨数量作为衡量顾客满意度指标的,应该采用能更真实反应其满意度的指标,且厂商应特别关注这类消费者的日常习惯,使企业产品能尽可能充分地暴露在消费者能接触到的范围,同时密切新老客户的变化比例,及时了解变动的原因,解决问题。

高不确定性规避价值观―风险规避型―渠道和产品安全性。高不确定性规避价值观消费者对产品和渠道的安全性要求较高,消费行为属于风险规避型。他们倾向于知足常乐、保守消费、降低购买风险、消除风险顾虑。它指导企业应尽量降低消费者风险,增加其消费的安全性,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尽量给予消费者亲身体验的机会,选择如商城、超市等的传统渠道,且要注重论坛等公众舆论的口碑,培养良好的客户关系,及时处理客户不满。

长期导向型价值观―务实型―功能属性及性价比。长期导向型价值观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性价值和性价比非常看重。它指导企业需注重产品的品质和性能,采取低价销售,并尽量选择降低终端价格的销售方式。

高权力距离价值观―象征型―品牌与地位要求。高权力距离价值观消费者注重对品牌和身份、地位的追求,需要体现其对身份地位的价值偏好,并满足其追求尊重的心理需求。换言之,他们进行的是象征型消费,通过这种消费行为获得一种社会心理暗示,赢得社会及个人对自己的肯定和尊重。它指导企业应致力于品牌战略,打造品牌、采用新渠道、增强服务、提供良好的品质、开展演唱会等新型促销手段都能吸引这类消费者。

过去导向型价值观―忠诚型―产品、品牌的熟悉度。过去导向型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怀旧和注重感情的价值追求。消费者比较关注产品、品牌的熟悉度,熟悉的品牌属性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动机,带来安全感,并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要,从而形成忠诚的消费行为。它指导企业注重开展一些回馈活动,开发一些系列产品,保持好已有品牌,强化产品在客户心目中的记忆。

从以上六种目的链可以明确地看到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且是以一种内化的形式对其行为产生作用。企业在进行营销时,一定要关注这种内在的价值观,合理地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充分利用这种目的链所折射出的因果链,理论联系实践。

消费对于文化价值观的回应

近来的研究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现象:人们之所以买一种产品,并不仅仅是因为产品本身价值有多么的高,更重要的是产品背后的文化符号价值。也就是说,产品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当产品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与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相吻合时,消费者对一个产品的评判就会越高,购买意愿也就越大。举个通俗的例子,人们对钻戒的消费。钻戒为什么会成为当代恋人最喜欢的一种消费品呢?并不仅仅是因为钻戒比其他戒指漂亮美观,更重要的我想是基于钻石独一无二的自然属性(光泽、硬度、稀缺)和文化属性(专一、忠贞的爱情),折射出一种特别的可以代表爱情的文化。当代恋人关于爱情的文化价值观正好在钻戒的文化符号中充分体现出来,这才导致了他们对钻戒的偏爱。消费者行为不仅限于对物的消费这一经济行为,而且更转化为有关于物品的感性和意象即其所折射的特有的意义的消费这一经济行为。这种例子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广告最为典型),如人们往往把汽车跟成功潇洒的白领放在一起,把手机、MP3跟恋人的爱情细节结合在一起,把饮料和清新、健康、活力结合在一起,把酒跟友情联系在一起,把体育用品跟永不服输、无所不能等精神联系在一起。消费与文化符号消费与文化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的生产从来离不开特定目的,也就是说物品是做什么用的,对于人有什么意义。随着人类生活世界的不断丰富化和复杂化,人的目的和意义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细致化,从而使得物品越来越多的带有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文化属性。这些消费形态的出现说明人们不仅在消费物质,还在消费文化,文化已经无孔不入的进入消费领域,一定意义上文化价值观已经成为消费的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赵国春.80后的消费特点―基于文化价值观的消费者行为研究[J].学习月刊,2010

2.吴敏,郭珊.浅析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集团经济研究,2007

3.阳婷.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对消费者行为及企业管理的影响[J].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0(2)

篇(7)

曲阜作为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家乡,确实可以称之为我国文化的发源地。近些年孔子文化形成一大特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广泛的旅游开发价值。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孔子家乡旅游热潮,而曲阜也以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吸引着世界各国人的目光。在未来如何更好地开发孔子家乡旅游文化,如何打造修学旅游的长远发展计划,是曲阜当前应该关注的问题。

1.孔子家乡修学旅游开发原则

(1)注重以修为主。孔子家乡修学旅游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应该体现“以修为主”。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儒家文化以其独有的价值被后人所尊崇。所以现代人在“修学”的过程中,更加深入了解儒家文化,将儒家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以及精神核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得到精神层面的升华。

(2)强调参与性。现代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更加注重群众的参与性。通过旅游可以让更多的旅游者感到快乐,还能从旅游中感受到不一样的精神体验。所以现在许多旅游产品打造就以突出强调群众的参与性为重点。修学旅游资源开发实际上就是体现群众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和活动,对参与者而言有更多的精神乐趣与道德影响。

(3)突出旅游综合性。旅游项目本身也是具有综合性的,它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资源以及其他旅游产品结合出现的。因此修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应该与人文、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结合,促进旅游综合性宗旨体现。

(4)完善旅游过程。修学旅游主要利用文化资源,引起更多旅游者和参与者精神层面的升华。所以旅游资源活动过程要不断完善,打造全方位的修学文化旅游过程。例如,游客在孔子家乡曲阜旅游,可以穿戴好古代学士服且举办相应的开学典礼,并且旅游者可以亲自倾听儒学家进行授课,形成相对完整的修学旅游过程。

2.孔子家乡文化修学旅游开发策略

(1)打造市场多元化战略。市场对旅游业发展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国若想进行孔子家乡文化修学旅游资源的广泛开发,就需要树立市场多元化理念。其一,抓住日本与韩国市场。日本与韩国在地理位置上与我国山东曲阜相对靠近,且两国历来重视儒学文化影响与发展,所以近些年来韩日两国游客成为我国曲阜相对重要的游客来源。其二,要注重港澳台市场的潜力,因为香港之后,港澳台同胞与大陆同胞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加之交通的便捷,更使得大陆与港澳台游客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数量越来越多,且许多台湾同胞也会回到大陆探望亲人,寻根问祖。因此曲阜本身所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将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

(2)旅游产品走向精品化道路。目前曲阜推出的旅游内容相对单一,主要是带领游客参观孔府、孔庙、孔林,将旅游单纯地定义为参观,这就会使得旅游产品本身不够吸引消费者。所以要尽可能打造旅游产品精品化道路,使得旅游产品本身尽可能实现丰富化,也能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感悟曲阜多元化的旅游特色,丰富自身的旅游感悟。

(3)旅游衍生购物品走向特色化道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购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旅游收益占据了每年旅游业收入的绝大部分。就孔子家乡曲阜而言,目前存在的旅游商店数量多达六百个,可是真正具有特色,且代表曲阜文化的却少之又少。因此曲阜在旅游产品打造过程中可以建立孔府专门的工艺品作坊,且注重游客的参与性,使得尽可能多的游客参与到手工制作中,逐渐形成娱乐、旅游、购物一体化的特色旅游产品发展道路。

(4) 积极宣传扩大修学文化旅游。我国还应该加强对孔子家乡曲阜的文化修学旅游资源宣传,许多游客只是知道曲阜是孔子家乡,却不知道曲阜有修学文化。因此曲阜可以利用网络、公众平台等多种手段进行文化宣传,进而提升孔子家乡曲阜的文化修学旅游资源知名度,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

孔子家乡曲阜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学资源,只有通过正确的途径,遵循合理的原则,才能对其进行最大程度的开发,以促进曲阜修学旅游的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从精神上体现黑土地校园墙壁文化的独特魅力

创建校园墙壁文化,就是建设美好的物质环境,美好的校园墙壁文化,会给学生创造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传统的民族文化气息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突显出我们黑土地北大荒的发展与情怀。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让墙壁“说话”,就是利用学校所有墙壁因素去陶冶感染学生,使学校的墙壁成为一幅有“主体的画”,将墙壁打造成一首“无声的诗”,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真正的校园墙壁文化价值体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上。因此,我们必须着力于精神力量的源头,比如我们先着眼于师生求知欲与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的培养、感恩意识的激发、吃苦耐劳的品德养成等,这些因素,彰显了校园墙壁文化的精神魅力,极大地丰富了校园墙壁文化精神内涵,反映北大荒现代人内心诉求,校园墙壁文化体系的构建,更加完善了学校的育人价值及社会作用。

二、从作品表象到时效内涵的挖掘

校园墙壁文化是新时期黑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到这里,我们就像徜徉在艺术的殿堂。校园墙壁文化是学校“特色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亮点,它可以令人赏心悦目,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弘扬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它能够引导和启发着学生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学校的墙壁文化,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熏陶升华的作用。

1.将黑土地北大荒的垦荒史融入墙壁文化教育篇章

黑土地学校墙壁文化主题还以大荒建设为表现力,首先是表现昨天的北大荒,我们倡导学生用稚嫩的泥塑作品,生动反映第一代拓荒人勤劳质朴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用泥作为原料,取材于我们北大荒的黄黏土,师生动手用北大荒的泥土捏制泥塑,会使他们对开垦北大荒的艰苦奋斗精神,有深刻的理解。

为纪念老前辈的伟大贡献,应该组织“泥塑”兴趣小组,用“泥塑”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先辈们的伟大业绩,教育在校学生深刻理解先辈们开垦大荒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强化“泥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更强化了承继大荒奋发向上的大荒精神。

2.挖掘黑土地北大荒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

我们建议利用校本课剪纸活动小组,活动时间作画,使他们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学生们会用生动的剪纸艺术展示了广大官兵及其他建设者建设北大荒的动人场景;展现了等下乡青年建设农垦的火烈年代。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在黑土地上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我们倡导学生作品应展现在北大荒开垦建设里程中,广大复员官兵及其他建设者献了青春献子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大荒带来了科技、文化,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气息,相继涌现出了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上海知青金训华等战天斗地、可歌可泣英模人物,以及感动大荒、感动黑土地北大荒的众多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这样,既可以锻炼提高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又能教育后人秉承先辈的垦荒志向。

3.宣扬几代黑土地垦荒者的无私情怀

十多年来,我们利用校本课程版画活动小组的活动时间,探讨着用“北大荒版画”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北大荒的美丽繁华的今夕。“北大荒版画”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艺术课程,积累了较多的反映北大荒巨变的各类师生版画作品,从而更充分、更生动表现出今日的北大荒荒魂!。

我们把展现了崭新的北大荒,碧浪万顷良田汤汤的情景,那些现代化卫星导航的大型农机机群大面积作业,开创了中国农业历史上的现代化文明史,航化播种、施肥、喷药程度居全国第一,北大荒变身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粮食储备基地。星罗棋布的社区高楼林立,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作品生活展现在墙体上,突出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中国现代化的大荒农业正在腾飞这一主题!

一桩桩场景,一件件作品教育和激励着黑土地北大荒的传人,鼓励他们勇敢地发扬“不干人后,勇于开拓”的精神,鼓励学生们勤俭节约再创业,克服万难勇当先。

4.在中国梦的前提下放飞学生们的梦想

拥有梦想远洋。在中国梦的感召下,黑土地的学子们憧憬着未来,不懈追梦。他们承继大荒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正充满能量驶向远方……于数据网络全覆盖的校园中,我们新建的海绵画课外活动小组,用新创的“海绵画”的艺术形式梦想他(她)们未来的北大荒、梦想未来的黑土地更美丽、更富饶。

作为大荒的传人,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熏陶,他们未来必将领起大荒的使命,是垦区率先进入全球农业的全智能时代;今日的校园学子,放飞着他们的梦想;作为未来的黑土地的主人,他们必将继承前辈的精神,引领黑土地,引领北大荒。

三、利用校园墙壁文化创造美术育德育人

篇(9)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虽然1981年才建成,但中国儿童电影生产从《顽童》开始。已经历近九十年的磨砺,可目前。中国儿童电影的前景却实在令人担忧。如何振兴中国儿童电影事业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课题,本文试从真、善、美三个角度出发。来探讨中国儿童电影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图对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近来不少专家教授畅谈文化软实力对中国电影的作用,我认为,这股软实力对中国儿童电影也尤为重要。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性本能理论中提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其6岁前已基本形成。因此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他早年创伤性经历和压抑情结。阿尔都塞在其意识形态理论中提出,由于电影的形象直观性和大众性,使得它能够在广泛程度上左右观众的意识。我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起到投射、抵消、转化、补偿、升华等等作用。儿童在虚幻的银幕世界中可以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他们可以在确认自身安全的条件下来经历危险紧张的安全性事件。能够满足自己内心深处潜藏的种种无意识欲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可以帮助他们度过心理难关,防止出现精神崩溃、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症状。所以,我认为,在儿童电影创作中应尤其注重文化价值的取向。让儿童通过影片的吸引、感召、同化等获得一种认同感、亲近感和归属感。具体而言,我认为,在儿童电影中应浸润对真、善、美的文化价值追求。

一、真

真,即真实。我认为。这并不是幼稚烂漫的代名词,而是我们心中的一杆标尺!在成长过程中。儿童纯真的心灵无时不与残酷的现实相互碰撞,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邪恶的?是按皮尔斯实用主义的人对现实的解释完成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来区分是非对错。还是用人类所共有道德规范来约束我们的言行?王一川教授在谈及电影的软实力时,将电影软实力在观众中的效果程度分为4个层次:影讯的诱惑力、影像的感染力、影尚的吸附力和影德的风化力,而影像的感染力和影德的风化力更为重要。其中。影德的风化力是指电影传达的特定民族生活方式、道德状况、价值系统等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克拉考尔也曾表示,一个国家的电影总比其它艺术表现手段更直接地反映该国家的精神面貌。我认为。电影作为一扇向外界展示国风的窗口理应注重国家形象,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本身就应传播人类共同拥有的普遍价值观。我认为。在儿童电影中,真,具体表现为是非标准的衡量,善恶标准的确定。美丑标准的宣扬。

面对一些两难问题,孰是孰非,我们很难做出抉择。玛贾・莎特拉皮和文森特・巴罗纳导演的《我在伊朗长大》。玛简无意中以牺牲一名无辜男子的性命来逃脱自己因涂抹口红而将受到惩罚时,面对玛简不以为然的说笑,奶奶严厉地斥责。并告诫她,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而这种选择一定要做到表里如一。在玛简震惊的同时。我想,每一位观众也都受到一场心灵的洗礼,一个年轻人该如何表里如一的做人做事。马丁・布莱斯特导演的《闻香识女人》中,查理无意间目睹几个同学准备戏弄校长的过程,受到校长威逼,不说出恶作剧的主谋。就将遭到处罚。在学校礼堂上。受查理照料的斯莱德中校为他进行精彩的辩护,使查理免于处罚。其中,斯莱德中校提出一个人不应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出卖任何人的观点无疑给儿童树立了一个正确的是非价值观。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形形的挫折。如何分化挫折所带来的痛苦,如何瓦解不幸所蕴含的酸楚,从而充分展现自己人生意义,对每一位儿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克里斯提诺・波顿导演的《听见天堂》中,米可虽然视力不好,但仍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蓝色像是骑脚踏车时,风吹过脸的颜色:棕色像是树干摸起来的颜色:红色像火燃烧的颜色,像晚霞时的天空……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感触这个世界。同时以自己独特的听觉来表现这个世界。生命无常,但永远不要放弃自己,就如同人有五官,为什么一定只用其中一官去感受自然呢,人生中的打击在不经意中。在唐老师的反问下变得如此简单。

皮尔斯的实用主义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比如他也提出知识可以改变现状。但若我们为人做事都以外界对自己个人的利益价值为标准,整个人类社会将变得自私恐怖,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一种人类所共有的价值标准,它符合我们整个人类的利益标准,而这就是我所认识的真,也是我认为应该在儿童电影中所展现的真。

二、善

善,即善良、善解人意,对社会、对人类的宽容豁达。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其中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但在马斯洛所提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中,我们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因而他不可能为所欲为,本我将必然受到自我及超我的约束。在这种压抑下。儿童可以通过电影进行转移升华,可以通过电影进行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欲望。在这种宣泄中,儿童在得到满足的同时释放了紧张情绪,同时达到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陶冶。作为儿童电影,不同的影片对善有着不同的解释,如《十七岁的单车》的暴力,《死亡诗社》的希冀,《二手狮王》的温情,《我的爸爸是个贼》的惆怅。我认为,儿童电影理应承担起升华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拭去覆盖在善上的尘埃的重责。

马基德・马基迪导演的《天堂的孩子》中。妹妹唯一的鞋子被弄丢后,小阿里和妹妹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决定每天两人轮流穿一双鞋子去上学。小津安二郎导演的《早安》中,两个孩子在让失业的父亲给他们买电视机的要求不能满足时,而坚持不理父母,并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邻里矛盾。这两部影片,一个是善解人意,一个是固执无理,哪种能更好的起到引导作用呢,这答案不言自明。但问题是,我认为,在《天堂的孩子》中,马基迪导演所创作出的小孩更具有感染力,更能打动观众。因为很多时候正是我们成人自己自认为小孩不能体谅自己的辛劳,但其实或许小孩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体贴父母,只是这之间无论怎样仍有着某种隔阂。而且影片这样设计,真的让人感到非常的愉悦,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都有很多的烦心事情,然而我们经常会 发现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可以帮得上一点忙,每个人似乎都那么没有时间,每个人似乎都那么自立自强,而这个时候,我们居然发现原来小孩也在替我们分忧,我们该会多么幸福呀。如果说现实真的不是这样。而电影不正是要承担起我们精神宣泄的出口吗?就像杨德昌导演在《一一》中所言,如果电影和现实生活一样,那还要看电影干吗?

另外,在《天堂的孩子》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妹妹居然发现同校一个小女孩穿着自己的鞋子,她跟随小女孩,知道她家后。立即叫来哥哥阿里。他们会怎么办?像《十七岁的单车》采用群殴的方式,夺回鞋子?阿里和妹妹再次用善良净化我们。当他们一前一后,理直气壮地来到小女孩家门前时。发现小女孩的家境一贫如洗,而且她爸爸还是盲人,小阿里和妹妹对视一望,一切尽在不言中,清澈的眼睛中所蕴藏的质朴,所饱含的善良怎能不让我们感动于生活在这种贫困中的孩子们心中仍坚守着人类最美丽的善良。这多少让我们不自觉的去反思王小帅导演在《十七岁的单车》中所进行的纯粹的情绪宣泄,在血淋淋的震惊之余,在心有余悸的恐慌中。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人文关怀。

阿巴斯曾说。伯格曼在黑暗中寻找一线光明。正是这一线光明使他的作品真实可信。尽管我们可能是悲观主义者,但是我们活着不能没有希望。我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无论这是不是真理,善良却始终是我们所向往的,也是最能打动隐藏在我们坚硬外表下的柔弱心灵。

三、美

美,即心灵美,对人性,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我认为,美,不单纯指形式上的美,外表上的美。而是指向每个事物的内在核心,指向每个人的内在灵魂。心灵的美。可以超脱时间光阴,可以超越国界种族。在电影中。美通过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感人的方式。引起儿童思想、感情、理想和追求等发生深刻变化,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感染。并且。我认为,通过这种美的传递,儿童在观影时,将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和审美愉悦。科林伍德曾提出,艺术就是创造一种虚拟情境。使情感在这种虚拟情境中释放出来,感受娱乐的体验不是为了追求任何目的。只是为了在艺术欣赏者身上唤起某种情感,并在一种虚拟情境的范围之内释放这种情感。中国儿童电影向来注意教育,通过电影来说教,美其名曰“寓教于乐”,然而,实质却是板起脸在说教,这种方式必然不能得到小观众的喜爱,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我始终认为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渲染,唤起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定会比直接的教导要更好,也更容易被儿童所接受。

张艺谋导演曾表示。我们有时候回忆一部电影,永远记住的可能只是几秒钟的一个画面,而这个故事你却有可能完全忘掉了。不知他是否是因为摄影出身才作如此判断,至少,对他的这一席话,我是完全持批评态度的。画面美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更能吸引观众的绝不是空洞无物的竹叶飘飘,红叶飞飞。而是影片故事本身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所传递的文化启迪。丹麦导演拉尔斯的《黑暗中的舞者》。采用手提摄影。大幅度的晃动,让观众几乎晕旋,但其中所展现的即使在黑暗的生活中也不放弃自己理想的人生观感动多少观众,好莱坞著名影评人詹姆斯・霍克说《黑暗中的舞者》带给人们无法言传的力量――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在纷乱的世界里跌跌撞撞。但却坚持着不让自己倒下去――这类主题始终具有高度风格化的凌空翱翔的意味。此片也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及第13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奖。

马克・福斯特导演的《追风筝的孩子》,讲述两个小孩之间的友谊,一个是富家少爷阿米尔,性格懦弱,一个是仆人家小孩哈桑,性情纯朴。小时候,阿米尔为独占父爱,设计将哈桑赶走。但成年后,儿时的所作所为让他始终充满负罪感,他终于回到故乡,并在满目苍夷和被统治的残酷现实中,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赎罪般地努力,在恶势力面前终于战胜内心的怯懦,将已过世的哈桑的儿子带回美国。期间他尤如蝴蝶脱蛹般的美与哈桑小时候的憨厚美永久地感染着我们。

篇(10)

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强化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健全工程造价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加快法规建设,规范建筑市场,掩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二要理顺各种工程造价管理主管部门的关系,建立各部门定期的和谐接洽制度,使工程造价管理的标准和指标能够更好地连接、配套。从政府组织管理逐渐过渡到行业协会管理,勉励设立专业的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机构,国家部门对政府和非政府投资离开管理。

2.加强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建立统一的工程造价信息网

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建立了当地的工程造价信息网站,一般都是按照当地的习惯来划分工程分类、材料分类、材料编码以及指标和价格等,对全国的应用者来说存在众多不便。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根据工程类别划分,统一信息采集标准,统一信息编码,统一口径内容,统一数据库解决方案,建立全国统一的工程造价信息网是信息技巧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利用的必定产物,也是造价工作者们所期待的。该网站应供给全国各地的工程造价信息,包含建材价格信息、造价指标、行业动态以及文件法规等等。它不但有利于应用者查询、分析和决策,更有利于国家主管部门履行统一的管理和和谐,使得工程造价管理统一化、规模化、有序化。

3.加强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打造工程造价网络市场操作平台

利用信息技巧建立工程造价网络市场操作平台,在网上建立虚拟的建材市场,网络管理,开辟网上定购等电子商务利用。从世界领域来看,推动建筑业管理网络化、主动化、电子化和全而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基础上的视频会议网络将成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得到各单位的器重,因而实现网络招投标工作也成为一种必定趋向。在这个操作平台上,可按照这样的程序实行摘要:招标公告、投标单位网上报名、对投标单位的资格预审、随机抽取专家评委、网上递交标书、网上开标、评标、定标,合同管理。这样不但做好了招投标工作,而且加大了管理的公平性、公平性、透明性,更利于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健康发展。

4.加强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完善工程造价管理网络系统

篇(11)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毫无疑问在这幅画卷中,儒家文化逐渐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周边的民族以及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南麓的土族也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对土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既是土族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

一、儒家文化在土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儒家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从根源上来说它起源于周文化中的宗周礼乐文化。礼乐传统,从根本上来说是以调整社会秩序为基础的文化传统。它所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基本上渗透到了人们活动的全部领域。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随着统治者的尊崇和提倡,逐渐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主体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并不断得到一些儒学大家对其内容进行补充。从儒家文化不断发展的角度来看,儒家文化具有高韧度的传承性,并具有非常强的兼容效应,不断地吸收百家思想之所长为己所用。从另一方面来说,儒家思想又具有很强的辐射效应,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与华夏其他文化之间互竞互融。

土族是我国西北边陲上的一个民族,现在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大通、同仁以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等地。其余散居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贵德、共和、西宁、乌兰以及甘肃的永登、肃南、卓尼、积石山等地。土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其族源较为复杂,史学界主要有五种看法:吐谷浑说;阴山白鞑靼说;蒙古人与霍尔人融合说;沙陀突厥说和阻卜说。如果从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作者倾向于:以吐谷浑为主流,其他四种为支流,并逐渐融合的观点。当然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土族的族源成分又存在着不同偏重。

据史料记载,公元663年,吐谷浑亡国后,其民众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吐谷浑人仍留居故地,9世纪中叶吐蕃崩溃之后,居于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险屯聚自保;一部分吐谷浑人,在吐蕃占据灵州后,移居河东,12世纪后,河东的这部分人返回甘青故地,在此迁移过程中,一部分逐渐融合在了汉族当中;另有降服吐蕃的吐谷浑人又逐渐融合到了藏族当中。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土族和汉、藏、回等民族交错杂居。历史记载,今互助、大通、民和、乐都、天祝等地很早就是土、汉、藏等民族的共同居住地。到了明清时期,又有一部分汉族从甘肃、四川、山西等地迁入民和、互助一带。所以,土族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藏、汉、蒙古等民族的成分并受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土族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是在元末明初时期,此时出现了“土人”的名称。土族中融入了汉族的成分,从土族的民间传说和一些土族族谱中能得到印证,如民和官厅土族张家、贾家的家谱称其祖先是山西平阳府人等。长期与汉、藏等民族的杂居和融合,土族的文化业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本民族的原始信仰文化,又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儒家文化等。而儒家文化的影响对土族尤为深刻。但也并非一概而论,在不同的土族地区所受汉文化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民和三川的土族汉文化较浓,被藏族称为“嘉霍尔”,意思是汉化了的霍尔人。而互助、天祝的土族藏文化稍微居上。

二、儒家思想在土族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土族在与汉族杂居的过程中,不断吸收着汉文化的因子,融入整合到自己的文化当中,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儒化教育在土族地区的加强

在明清时期,政府对周边民族控制力在不断的加强,有意识地灌输儒家思想文化,以加强思想控制。明清科举考试内容专取儒家经典中的“四书”“五经”命题,在土族中有很多“博通经史之士”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功名。根据史料记载,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土人李完考中举人、李玑考中进士、李光先考中武进士;清代有祁仲豸取得武进士,等等。至于取得秀才者,更是不胜枚举。

2、儒家文化对土族方面的影响

宗教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几乎每个民族都有或者曾经有过。土族的较为复杂,萨满教是土族的原有信仰,随着藏人、汉人的影响,藏传佛教、道教以及汉族的民间信仰逐渐融入其中。在土族地区兴建了许多娘娘庙、龙王庙、城隍庙、三官庙、文昌阁等汉式寺庙。土族人家的院中,住房的位置根据大门的方位和阴阳五行、八卦等确定。土族对道教思想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儒学思想的一种接受。土族在过年、清明节的时候,有上坟祭祖等习俗。上坟祭祖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儒家思想中“孝”的体现。同时,在土族的神话故事中,也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认知,《混沌周末歌》是土族的诗体神话传说,其中就提到了孔子、释迦牟尼、老子分别创立儒、释、道三教的内容。

3、儒家思想在日常习俗方面的体现

“婚姻,是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的结合”,[1]所以在婚姻过程中一系列的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土族在婚礼上遵循了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规程,并且在定亲的过程中还请阴阳先生预卜方位、合八字,在结婚仪式上新人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这些仪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

在丧葬以及禁忌文化方面,儒家文化也有所体现。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反映了传统的宗法观念和伦理道德。“事死如生”是我国传统丧礼的基本原则,同时人们普遍认为“灵魂不死”,死者到了另一个世界要跟生前一样进行生活,需要生前所必须的一切,所以丧葬过程中,亲人尽量为死者创造与生前一样的条件。土族也十分重视丧葬活动。土族主要使用土葬和火葬两种埋葬方式,这两种埋葬方式在不同的地区,又有所偏重。在实行土葬的地区,亲人为死者进行选坟地、测日子,这些习俗跟汉族一样。在土族的寺庙大殿或者家庭佛堂内不允许妇女以及去过暗房的人进入,妇女在不带帽子不穿长衫时,不允许在长辈面前走动,这都表现了对儒家文化的吸纳。

三、儒家文化对土族文化产生影响的原因

首先,土族族源上的复杂性和多源性。正如前文所述,土族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成份。内部构成的多样性以及复杂的历史形成环境,必然导致中原儒家文化的渗入。特别是明朝卫所制度的推行,大量的汉族人口迁入青海土族地区,在汉文化的强大引力下,土族文化在与汉文化的碰撞、交融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吸收整合了大量的汉族文化因子。

其次是土族经济形态的转变。土族在形成之前或形成之初,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在明朝时期,随着大量汉人的迁入青海,并在青海东部大规模屯田,带来农耕文化。他们开始尝试农耕生产,这使土族开始从畜牧业的经济方式逐渐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并最终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经济形态。经济形态的转变导致土族对传统的文化产生了不适应,从而吸收与农耕文化相适应的的儒家文化就成为了必然。农业文化在宗教和社会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重定居轻游动,重家庭,重孝道、重等级等等,这些思想特点,正是儒家文化的要求。

其三,封建王朝在土族地区兴学扩大了儒家文化对土族的影响。政府对儒学的传播推动,主要体现在书院的兴建上。明清时期甘肃版图包括今宁夏、青海。据史料记载,甘肃最早兴办书院的首推静宁的陇干书院,约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其次为陇西崇羲书院、渭源渭川书院,皆建于明嘉靖十四年。从现存资料来看,清代甘肃共有书院百余所。其中,在土族居住地区的书院就有8所,它们分别是:1、龙冈书院,在平番县城,建置年代失考;2、五峰书院,西宁府,光绪二年西宁办事大臣豫师、西宁道张宗翰、知府邓承伟、知县朱镜清捐建;3、乐都书院,碾伯县,乾隆二十四年公建;4、河阳书院,贵德厅,乾隆十二年公建;5、祟山书院,大通县,同治初毁于兵火,光绪二十二年知县史文光、何得彪重建;6、约礼书院,西宁县西,乾隆四年公建;7、惶中书院,西宁县,乾隆十四年知县冷文炜捐俸、乡绅捐资修建。由此可知,政府在西北的甘青地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兴建书院,加强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思想控制,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播。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在土族文化的形成以及和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为土族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家庭关系的稳固、民间信仰的传承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丰富了土族的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2] 编写组.土族简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