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海洋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海洋技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海洋技术论文

篇(1)

杨树是东海县最主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栽植杨树已成为该县农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该县已发展杨树4万多公顷,蓄积量达160余万立方米,杨木及加工年总产值可达5亿多元。杨树为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生产和该县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树种单一、林相单纯常引起以杨舟蛾、杨尺蛾、杨树天牛等虫害和新造林出现大面积枯死等病害日趋加剧,经常大面积暴发成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树产业发展的现状。经省林科院、省森防站等单位合作研究,目前在病害暴发原因、虫害防治生物筛选和病虫害生态无公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1.1发生原因

近几年,周边地区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严重,成活率较低,有的地块甚至全军覆灭。通过对近20余个苗圃近10万株杨树苗和部分新造林的调查发现,造成杨树新造林发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过大。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按标准化育苗操作规程育苗。由于近几年杨树苗木价格持高不下,一些苗圃和育苗户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加大育苗密度,扦插密度超过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达9.0~10.5万株/hm2,有的甚至还多,造成苗木抗病性降低。

(2)施肥过多。苗户为了追求苗木的出圃量,大量追施化肥。据了解,有的苗户追施碳铵和尿素达3000kg/hm2,部分苗户也都在2250kg/hm2左右,使苗木生长期推迟。这样苗木虽然长高了、长粗了,但苗木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细胞壁过薄,机械组织不发达,致使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3)长期单一培育。单一培育杨树苗等深根系树种,使苗圃的土壤肥力下降,同时造成危害杨树的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累积,这样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杨树苗即可发病。

(4)未选择优良种条。大部分苗户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良种壮苗作为种条来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买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再加上苗圃管理粗放,没有按照育苗技术要求进行科学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虫等,使苗圃内病原菌微生物长期积累、存活,这样一旦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

1.2防治对策

防治该病的重点是做好预防,如果预防措施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病害发生的。针对目前在苗圃管理和新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最好在冬季将圃地深翻晾晒,春季育苗前(2月份)施土杂肥75m3/hm2、甲拌磷120kg/hm2、硫酸亚铁150~225kg/hm2,整地作床后育苗。

(2)避免重茬。对同一苗圃地最好不要连年培育同一品种的树苗,将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每隔2年相互轮作1次。

(3)应选择优良粗壮的插条作为种条,避免使用瘦弱苗、带病虫种苗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这样可以培育出健壮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4)苗木密度要合理,培育苗木技术要规范。

(5)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多菌灵+40%拌种双1000倍液浸泡2h后再行扦插。在生长季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5d喷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6)起苗时,要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不能及时栽植的,最好放在水堂中浸泡,栽植前用70%代森锰锌700倍液浸泡20h后再栽,栽植后的苗木要及时浇水培土。尽量避免从外地长途调运苗木,若确实需要,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保湿之后再运输。2杨树烂皮病及其防治

杨树烂皮病别名杨树腐烂病,症状是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及枯枝2种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处。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中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扩展快,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上部枯死。病斑皮层变暗褐色腐烂,有时可达木质部,易与木质部剥离。当环境条件有利树木生长时,抗病性提高,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扩展。枯梢型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一周后,其上部枯死。此后,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当温度在10~15℃、湿度为60%~80%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d。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继续扩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展。杨树烂皮病的2种病原真菌均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部位生活,并逐步对活组织进行侵染。树皮含水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树木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一切不利于杨树生长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危害等使树木生长衰弱,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病害发生严重的大树,可刮除病斑,涂药防治。

3杨树主要害虫防治

(1)食叶类害虫。主要指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杨黄卷叶螟、刺蛾、杨尺蠖、金龟子等。幼树可在害虫低龄期、虫态相对整齐时用高压喷雾机喷洒灭幼脲防治。高大树木,可用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在树干基部或根部打孔注射防治,也可用烟雾机熏烟。

篇(2)

选择的区域位于昌黎县大滩乡陈启民海参养殖场,面积53.33hm2。海参出池以后将池水排干,清除池内原有附着基及过多的淤泥,让池底得到充分的风吹及暴晒。单个池塘面积为2~3hm2,底质为砂砾底或硬泥底质,池塘水深2.5m左右。

1.2池塘的改造

敷设附着基前先在池内开挖一条长0.3~0.4m深的环沟,环沟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0%~25%;坡度不宜太大,以免有泥沙淤积。南北各设进、排水闸门一个,以自然纳水为宜,夏、冬季水位要纳至高位,以利于海参夏眠与越冬;水源应避免淡水注入,无工农业污染,特别注意不得有油污侵入。

1.3敷设附着基

PC管附着基:选择直径2.5cm,长、宽各80cm的U型PC管做骨架。把U型PC管倒插入泥土中20cm,从池塘的一头均匀排列在整个池塘中,每个礁体之间的行距、列距设置为4m,最后用巨型棕色网覆盖整个池子,再在参礁与参礁之间压上装半袋沙子的聚乙烯网袋压实以便形成多孔的结构。整个附着基的铺设面积占整个池底的45%以上,比普通石块附着基铺设面积提高15%。该附着基使用期限不超过两年,比石块礁清塘容易得多,可极大地降低病害的发生。

2放苗前的准备

2.1池塘修整及消毒

在春季气温开始回升以后修整池边,加固池堤,疏通进排水渠道,并对海参池边进行加固、护坡。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进水40cm左右,按照225kg/hm2的量使用漂白粉兑水化浆,滤过渣子后,全池泼洒,在进水口处安装上闸板,用80目筛绢做成过滤网,以防止小鱼、虾、蟹及其卵进入池内。两天后将水全部排出,使用经过滤消毒的海水全池换水3~5d,每天两个潮水,检测水质合格后,方可进水70~80cm。

2.2基础饵料的培养

3月下旬开始进水施有机肥培养基础饵料。即把发酵好的鸡粪均匀撒播在池底,施肥数量为1500kg/hm2,经过大约10d浸泡,鸡粪中的营养成分完全溶解在池水中,为藻类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养份,水位保持在0.8~1m以内,随着水温的逐步上升,饵料生物大量繁殖,水色呈现黄绿、黄褐色,利于海参早期摄食。

3大规格海参苗种放养

3.1海参苗种质量

苗种采购来自海参良种繁育场,规格在70~80头/kg,体表干净、无粘液,体态伸展活动自如,不抱团,肉刺完整、尖挺,摄食量大、排便迅速呈条状,确保健康参苗进入养成池。

3.2放养时间及密度

4月初水温10℃左右时选择无风、晴朗天气,池塘水温与苗种繁育池的温度控制在2℃以内,放养时要有潜水员操作,让参苗自行爬入附着基中栖息、避敌,放养密度控制在3~3.5头/m2。

3.3饵料投喂

放养初期通过施肥繁殖底栖饵料生物,主要是底栖硅藻;摄食生长旺盛季节适量投饵,主要投喂海参专用配合饲料及鼠尾藻、海带、裙带菜等藻类碎屑。投喂量要根据池塘的肥瘦及海参的生长情况合理配置。一般投喂新鲜大叶藻占海参体重的10%~15%;配合饵料投喂量占海参体重的3%~5%。

4引进篮子鱼进行大型藻类生态清除

海参的敌害生物是青泥苔,为保证篮子鱼的成活率,放养前首先对选择的池塘进行野杂鱼清除,并按照1500尾/hm2、750尾/hm2、375尾/hm2标准进行篮子鱼的不同密度青泥苔清除对比试验,经过对比显示,投放篮子鱼的池塘青泥苔得到了有效控制,海参产量增加15%以上,而未投放篮子鱼的海参池塘,青泥苔蔓延,池塘呈现缺氧、死苗现象。

5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前期主要掌握只进不排。具体方法每2~3d进水10cm,池子达到最高水位后,追施少量无机肥,可施入尿素15~45kg/hm2,一周后开始少量排水,补充新水。进入7月以后,池水温度明显升高,刺参也逐渐进入休眠期,这时,停止喂食。同时,加大换水量,并保持最高水位,一般换水量不低于30%。池塘水色浅黄绿色或浅棕色,透明度控制在65~75cm,pH值7.8~8.5,水温?10~18℃,盐度保持在25‰以上。雨后防止雨水倾灌,盐度剧降,大雨过后要及时排去表层淡水,并加大换水量。

6病害防治

目前海参常见病有摇头、肿嘴、化皮、排脏、溃烂等腐皮综合症及弧菌病等,要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预防方法是放苗前用海参专用消毒药对参苗进行药浴30min;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每半月用375~450kg/hm2生石灰消毒一次;定期泼洒底质改良剂和微生态制剂以调控水质,达到最佳的养殖水环境。

7收获

该模式实验面积53.33hm2,放苗数量160万头,共出售8~10头/kg以内规格商品参97.51t,成活率达82.5%。出池参平均产量1828.2kg/hm2。当年海参成品市场价格偏低,平均出塘价为100元/kg,产值182820元/hm2,总产值975.04万元,单位成本132375元/hm2,总成本706万元,单位效益50445元/hm2,总效益269.04万元,产量比原计划提高了的21.88%,效益比原计划提高了的68.15%。预计在池塘内未进行捕获的12~30头/kg大规格幼参361.35kg/hm2,总产量19.27t,将继续在池塘内养殖,经过一个越冬期,待来年春季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进行销售。

篇(3)

1苗种自然繁育

1.1亲虾选择

可在上年9~10月或当年3~4月选择亲虾,要求体重30~50g,附肢齐全,健康无病,活动力强,雌雄比例为2~3∶1。雌雄龙虾在外形上特征明显,容易区别。一是性成熟的龙虾,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二是雄性龙虾足粗大,龙足两端外侧有一明亮的红色软疣,雌性龙足相对较小,大部分足上没有红色软疣,即便有颜色也偏淡;三是雄性的生殖孔开口在第5对步足基部,雌性生殖孔则开口在第3对步足基部;四是性成熟的雌虾腹部膨大,雄虾腹部相对狭小。

1.2亲虾培育

亲虾池面积以0.13~0.33hm2左右为宜,底质以壤土为好,水深1m左右,池埂宽1.5m以上,有充足良好的水源。建好注、排水口,四周池埂用塑料薄膜或钙塑板搭建防逃墙,放养前7~10d,池塘用1125kg/hm2生石灰干塘消毒。消毒后经过滤(防野杂鱼入池)注水深1m左右,施入腐熟畜禽粪7.5~12.0t/hm2培肥水质。池内放入供虾攀缘栖息的隐蔽物,如树枝、树根、竹筒等,并移栽一些水草。

亲虾池可投放亲虾600~900kg/hm2,放养前用3%食盐水浸浴10min,以杀灭病原体。为充分利用水体和调节水质,可混养鲢、鳙鱼750~1500尾/hm2。培育期间,可投喂新鲜水草、豆饼、麦麸或配合饲料,并添加一部分动物性饲料,如切碎的螺蚌肉、畜禽屠宰下脚料等。日投喂量:3月为亲虾体重的2%~3%,4月4%~5%,5月以后6%~8%,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以傍晚为主,占日饵量的70%。同时加强水质管理,每10~15d换新水1次,每次换水1/3;每20d用10~25mg/kg生石灰水泼洒1次,以保持良好水质,促进亲虾性腺发育。

1.3亲虾繁殖

4~5月,水温20℃以上时,亲虾开始。受精卵在雌虾腹中孵化为稚虾,孵化时间为40~70d。稚虾孵化后在母体保护下完成幼虾阶段的生长发育过程。稚虾一离开母体,就能主动摄食,独立生活。当发现繁殖池中有大量稚虾出现时,应及时采苗,进行虾苗培育。

1.4亲虾越冬

龙虾的生存水温最低值为5℃。但当水温低于9℃时,3cm左右的虾在越冬期间死亡率很高,成虾虽能生存,但2~3个月后也会出现大量死亡。因此,搞好亲虾的越冬工作,也是整个繁殖工作的重要环节。

1.5育苗技术

龙虾虽然抱卵量不大,但受精率在98%以上,孵比率达80%~85%。但龙虾出苗后仔虾生长蜕壳频繁,极易受环境条件制约而影响育苗率。要提高育苗率,关键要做好如下几点:

(1)水质要求。按照无公害水质标准要求,保持水体相对稳定,水质清新,pH值在6.5~8.0之间;防止昼夜水温温差过大;水中溶解氧应保持5.6mg/L以上。

(2)水体环境。水面一定要有水浮莲(占1/3),水底最好有水草,并有隐蔽性的洞穴,增加虾苗蜕壳附着物,也便于通过水浮莲洗苗检查掌握出苗时间及虾的生长情况。进水口加栅栏和过滤网,防止敌害生物入池残食虾苗,避免青蛙入池产卵,同时防止亲虾攀附逃逸。

(3)加强检查。坚持早晚检查出苗情况,当仔虾游离母体后,及时捕捉亲虾返回亲虾池再培育,尽量减少盘点过池,操作也要特别小心,避免对抱卵的亲虾和刚孵出的仔虾造成影响。

(4)保证供饲。适时培养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供刚孵出的仔虾摄食,出苗前3~5d,开始从饲料专用池捕捞少量小型浮游动物入虾苗池,并用熟蛋黄、豆浆等及时补充仔、幼虾所需的食料供应。

2龙虾养殖技术

2.1投饵

龙虾放苗3d后,要投1个月左右的小杂鱼、下脚碎肉及配合饲料。待虾苗长至6~7cm时,可全部投喂敲碎的螺蛳、河蚌及适量的植物性饲料,2次/d,早晨和傍晚各1次。饵料应投放在池塘四周,并适当分散;每天投饵量为:小虾一般按其体重的15%~20%投放,大虾按其体重的5%~10%投放。具体可结合虾的吃食情况酌情增减,一般以虾吃饱、吃完、不剩残饵为准。

2.2换水

龙虾生长快、耗氧量大,故虾池水质要保持清新,每周加水15~20cm,使水质新鲜洁爽,并有足够的溶解氧,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5cm深以上,当天气过冷或过热时,应适当加深池水,以稳定水温,防止出现极限温度。

2.3增氧

当水中溶氧低、水质老化或遇雷阵雨、闷热、连绵阴雨天气时,应减少投饵量或停饵,并注意观察。若发现龙虾反应迟钝,游集岸边,浮头向岸上爬行,说明缺氧严重,应及时注水或开增氧机增氧。

2.4勤管

应勤检查、勤巡塘,注意龙虾的觅食、活动、生长和脱壳等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要不断清除池中青苔,检查进、排水口的过滤网,并要注意虾病的防治,同时注意池中是否有敌害生物,如水老鼠、水蛇、水鸟及害鱼等,如有应及时捕杀和驱赶。此外,还应随时清除池中的浮萍、藻类、水草等有害生物。

3龙虾养殖的几点注意事项

3.1养殖龙虾基础设施很重要

龙虾每年有几次产卵期。1对雌雄龙虾1次最多能繁育700只虾苗,通常初春上市的龙虾都是上年秋天繁育的虾仔,而春天繁育的虾仔只需养殖50多天,即可上市。龙虾养殖户第1年只要把大的整只龙虾留住作种,到了秋天,龙虾就会打窟进洞产仔,第2年就不用购买太多的龙虾苗。因为龙虾爱打洞,所以低埂高围和内塘养龙虾的围埂最起码要有5m宽,围网也要下埋2m深,以防龙虾逃跑。

3.2龙虾饲料很重要

篇(4)

1选择地块

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水利条件优越、周围5km以内无污染源、环境质量(大气、灌溉水、土壤)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NY/T391要求的地块。

2播种育苗

(1)选种。我地一般选用早熟、耐抽薹、高产、优质的洋葱品种,如早春大黄、金球大玉葱、琥珀2号、早生黄玉葱等。

(2)种子处理。先将种子放在20℃左右的冷水中吸足水分,再放到50~55℃的热水中浸烫15~25min,并不停搅拌,待水温降至25~30℃时停止搅拌,再浸泡8~12h,捞出洗净,置于25~28℃的温度下,保湿催芽2~3d,催芽过程中,每天用清水淘洗2~3次。一般用种量3.00~3.75kg/hm2,我地一般9月上旬播种为宜。

(3)苗期管理。播种后应及时浇水,以保证幼苗顺利出土;当苗高5cm时间苗,苗高10cm时定苗,苗距2cm×2cm;结合灌水追施腐熟人粪尿15t/hm2或尿素150kg/hm2。

3定植及定植后管理

当真叶3~4片、苗龄40~50d时定植,一般在10月中、下旬土壤封冻前可长出3~4条新根,以利于安全越冬。定植前要精细整地,追施腐熟优质有机肥37.5t/hm2、硫酸钾复合肥300kg/hm2、尿素150kg/hm2。定植时要对种苗进行分级,茎粗0.8~1.0cm为一级苗;0.6~0.8cm为二级苗;0.5~0.6cm为三级苗;大于1cm或小于0.5cm为次级苗,株行距10~15cm×17~20cm,深3~5cm,植苗37.5~45.0万株/hm2。

洋葱定植后,要立即浇1次定根水,7~8d浇1次缓苗水,缓苗后浅中耕1次;严寒来临前,浇1次越冬水,中耕施粉碎的腐熟有机肥30t/hm2,以利于安全越冬;翌年3月中旬浇1次返青水,追施尿素225kg/hm2,以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一般每隔7~8d浇1次水,保持土壤湿润;鳞茎膨大前,结合浇水再追施尿素硫酸钾复合肥750kg/hm2、尿素300kg/hm2;4月底5月初,当鳞茎开始膨大时,控水蹲苗7~8d,蹲苗后,及时浇1次膨大水,追施1次膨大肥,一般追施尿素150kg/hm2;5月中旬,洋葱鳞茎进入快速膨大期,对水分和养分的要求日益增多,一般每隔3~5d浇水1次,要小水勤浇,浇后排出多余积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灌水时间以上午为好);5月底,当地上叶片开始发黄,鳞茎停止膨大,应停止浇水。

4病虫害防治

(1)紫斑病。①农业防治: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实行与非葱类作物轮作。②种子处理:播种前用40%福尔马林300倍液浸种3h,水晾干后播种。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施保功乳油1200倍液,每7~10d喷1次,共喷2~3次,注意交替使用和混用。

(2)病毒病。①农业防治:清洁田园,减少毒源;适时播种;加强肥水管理,重施有机肥,多用复合肥或磷钾肥,忌偏施氮肥;及时拔除、烧毁病株。②物理防治:采用银灰色薄膜避蚜在苗床上方每隔60~100cm挂1块3~6cm宽的银灰色薄膜,以避蚜防毒;或设黄板诱蚜,黄板上涂机油插于田间(高约60cm),可诱杀有翅蚜。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1.5%植病灵水乳剂1000倍液+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水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d喷1次,共喷2~3次。

(3)细菌性软腐病。①农业防治:合理轮作;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低洼地宜高畦种植,及时排除积水;注意田间卫生。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喷、淋相结合。可使用23%络氨铜水乳剂250~300倍液灌根;或喷72%农用链霉素水乳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水乳剂4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交替使用,每7~10d喷1次,连喷3~4次。

(4)霜霉病。①农业防治:选地势高、易排水地块种植;与葱类以外的作物实行2~3年轮作,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选用抗病品种;变温处理种子;苗床内及时拔除病株,定植时严格选苗,淘汰病苗、矮弱苗、次级苗、受伤苗。②药物防治:翌年春季3月中旬,发病初期喷洒58%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69%的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篇(5)

为了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形势,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发展计划,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确定为21世纪优先发展领域。1996年,中国也不失时机地将海洋生物技术纳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不言而喻,迄今海洋生物技术不仅成为海洋科学与生物技术交叉发展起来的全新研究领域,同时,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将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应用潜力。

1.发展特点

表1和表2列出的资料大体反映了当前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主要特点。

1.1加强基础生物学研究是促进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石

海洋生物技术涉及到海洋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乃至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学等广泛内容,为了使其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研究者非常重视相关的基础研究。在《IMBC2000》会议期间,当本文作者询问一位资深的与会者:本次会议的主要进步是什么?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成果增多了。事实确实如此。近期的研究成果统计表明,海洋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更侧重于分子水平的研究,如基因表达、分子克隆、基因组学、分子标记、海洋生物分子、物质活性及其化合物等。这些具有导向性的基础研究,对今后的发展将有重要影。

1.2推动传统产业是海洋生物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

目前,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推动海洋产业发展主要聚焦在水产养殖和海洋天然产物开发两个方面,这也是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势头强劲。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在水产养殖方面,提高重要养殖种类的繁殖、发育、生长和健康状况,特别是在培育品种的优良性状、提高抗病能力方面已取得令人鼓舞的进步,如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培育、贝类多倍体育苗、鱼类和甲壳类性别控制、疾病检测与防治、DNA疫苗和营养增强等;在海洋天然产物开发方面,利用生物技术的最新原理和方法开发分离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测定分子组成和结构及生物合成方式、检验生物活性等,已明显地促进了海洋新药、酶、高分子材料、诊断试剂等新一代生物制品和化学品的产业化开发。

表1近期IMBC大会研讨的主要内容

表2近期IMBC大会和《MarineBiotechnology》学报论文统计表

1.3保证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是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利用生物技术保护海洋环境、治理污染,使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过程更加有效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应用发展领域,因此,无论是从技术开发,还是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它都有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出来。目前已涉及到的研究主要包括生物修复(如生物降解和富集、固定有毒物质技术等)、防生物附着、生态毒理、环境适应和共生等。有关国家把“生物修复”作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物工程手段,美国和加拿大联合制定了海洋环境生物修复计划,推动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4与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有关的海洋政策始终是公众关注的问题

其中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策略、海洋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海洋生物技术对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性、转基因种类的安全性及控制问题、海洋生物技术与生物多样性关系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倍受关注。

2.重点发展领域

当前,国际海洋生物技术的重点研究发展领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发育与生殖生物学基础

弄清海洋生物胚胎发育、变态、成熟及繁殖各个环节的生理过程及其分子调控机理,不仅对于阐明海洋生物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分子调控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于应用生物技术手段,促进某种生物的生长发育及调控其生殖活动,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是近年来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主要包括:生长激素、生长因子、甲状腺激素受体、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一催乳激素、渗透压调节激素、生殖抑制因子、卵母细胞最后成熟诱导因子、性别决定因子和性别特异基因等激素和调节因子的基因鉴定、克隆及表达分析,以及鱼类胚胎于细胞培养及定向分化等。

2.2基因组学与基因转移

随着全球性基因组计划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各种生物的结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成为生命科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海洋生物的基因组研究,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自然成为海洋生物学工作者研究的新热点。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对有代表性的海洋生物(包括鱼、虾、贝及病原微生物和病毒)基因组进行全序列测定,同时进行特定功能基因,如药物基因、酶基因、激素多肽基因、抗病基因和耐盐基因等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上,基因转移作为海洋生物遗传改良、培育快速生长和抗逆优良品种的有效技术手段,已成为该领域应用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近几年研究重点集中在目标基因筛选,如抗病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等作为目标基因;大批量、高效转基因方法也是基因转移研究的重点方面,除传统的显微注射法、基因枪法和携带法外,目前已发展了逆转录病毒介导法,电穿孔法,转座子介导法及胚胎细胞介导法等。

2.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

随着海洋环境逐渐恶化和海水养殖的规模化发展,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子之一。开展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研制有效防治技术的基础;同时,开展海水养殖生物分子免疫学和免疫遗传学的研究,弄清海水鱼、虾、贝类的免疫机制对于培育抗病养殖品种、有效防治养殖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已成为当前海洋生物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重点是病原微生物致病相关基因、海洋生物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克隆,海洋无脊椎动物细胞系的建立、海洋生物免疫机制的探讨、DNA疫苗研制等。

2.4生物活性及其产物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利用是当今海洋生物技术的又一研究热点。现人研究表明,各种海洋生物中都广泛存在独特的化合物,用来保护自己生存于海洋中。来自不同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在生物医学及疾病防治上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如海绵是分离天然药物的重要资源。另外,有一些海洋微生物具有耐高温或低温、耐高压、耐高盐和财低营养的功能,研究开发利用这些具特殊功能的海洋极端生物可能获得陆地上无法得到的新的天然产物,因而,对极端生物研究也成为近年来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重点方面。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包括抗肿瘤药物、工业酶及其它特殊用途酶类、极端微生物定功能基因的筛选、抗微生物活性物质、抗生殖药物、免疫增强物质、抗氧化剂及产业化生产等。

2.5海洋环境生物技术

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是比生物降解含义更为广泛,又以生物降解为重点的海洋环境生物技术。其方法包括利用活有机体、或其制作产品降解污染物,减少毒性或转化为无毒产品,富集和固定有毒物质(包括重金属等),大尺度的生物修复还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调控等。应用领域包括水产规模化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城市排污以及海洋其他废物(水)处理等。目前,微生物对环境反应的动力学机制、降解过程的生化机理、生物传感器、海洋微生物之间以及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和互利机制,抗附着物质的分离纯化等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3.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3.1发育与生殖调控

应用GIH(性腺抑制激素)和GSH(性腺刺激激素)等激素调控甲壳类动物成熟和繁殖的技术[1],研究了甲状腺激素在金绍生长和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发现甲状腺激素受体mRNA水平在大脑中最高,在肌肉中最低,而在肝、肾和鳃中表达水平中等,表明甲状腺素受体在成体金银脑中起着重要作用[1],对海鞘的同源框(Homeobox)基因进行了鉴定,分离到30个同源框基因[1],建立了青鳉的同源框(Homeobox)基因[1],建立了青鳉胚胎干细胞系并通过细胞移植获得了嵌合体青鳉[1],建立了虹鳟原始生殖细胞培养物并分离出Vasa基因[2],进行斑节对虾生殖抑制激素的分离与鉴定[2],应用受体介导法筛选GnRH类似物,用于鱼类繁殖[2],建立了海绵细胞培养技术,用于进行药物筛选[2],建立了将海胆胚胎作为研究基因表达的模式系统[2],通过基因转移开展了海胆胚胎工程的研究[2],研究了人葡糖转移酶和大鼠已糖激酶cDNA在虹鳟胚胎中的表达[3],建立了通过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活性测定海水鱼苗细胞增殖速率的方法[3],研究了几丁质酶基因在斑节对虾蜕皮过程中的表达[4],从海参分离出同源框基因,并进行了序列的测定[4]。

3.2功能基因克隆

建立了牙鲆肝脏和脾脏mRNA的表达序列标志,从深海一种耐压细菌中分离到压力调节的操纵子,从大西洋鲑分离到雌激素受体和甲状腺素受体基因,从挪威对虾中分离到性腺抑制激素基因[1];将DNA微阵列技术在海绵细胞培养上进行了应用,构建了班节对虾遗传连锁图谱,建立了海洋红藻EST,从海星卵母细胞中分离出成熟蛋白酶体的催化亚基,初步表明硬骨头鱼类IGF-I原E一肽具有抗肿瘤作用[2];构建了海洋酵母De—baryomyceshansenii的质粒载体,从鲤鱼血清中分离纯化出蛋白酶抑制剂,从兰蟹血细胞中分离到一种抗菌肽样物质,从红鲍分离到一种肌动蛋白启动子,发现依赖于细胞周期的激酶活性可用作海洋鱼类苗种细胞增殖的标记,克隆和定序了鳗鱼细胞色素P4501AcD-NA,通过基因转移方法分析了鳗细胞色素P450IAI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分离和克隆了鳗细胞色素P450IAI基因,建立了适宜于沟绍遗传作图的多态性EST标记,构建了黄盖鲽EST数据库并鉴定出了一些新基因,建立了班节对虾一些组织特异的EST标志,从经HirameRhabdovirus病毒感染的牙鲆淋巴细胞EST中分离出596个cDNA克隆[3];用PCR方法克隆出一种自体受精雌雄同体鱼类的ß一肌动蛋白基因,从金鲷cDNA文库中分离出多肽延伸因子EF-2CDNA克隆,在湖鳟基因组中发现了TC1样转座子元件[4];鉴定和克隆出的基因包括:南美白对虾抗菌肽基因、牡蛎变应原(allergen)基因、大西洋鳗和大西洋鲑抗体基因、虹鳟Vasa基因、青鳉P53基因组基因、双鞭毛藻类真核启始因子5A基因、条纹鲈GtH(促性腺激素)受体cDNA、鲍肌动蛋白基因、蓝细菌丙酮酸激酶基因、鲤鱼视紫红质基因调节系列以及牙鲆溶菌酶基因等[1—4]。

3.3基因转移

分离克隆了大马哈鱼IGF基因及其启动子,并构建了大马哈鱼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表达载体[1]。通过核定位信号因子提高了外源基因转移到斑马鱼卵的整合率[1],建立了快速生长的转基因罗非鱼品系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对转基因罗非鱼进行了三倍体诱导,发现三倍体转基因罗非鱼尽管生长不如转基因二倍体快,但优于未转基因的二倍体鱼,同时,转基因三倍体雌鱼是完全不育的,因而具有推广价值[2];研究了超声处理促进外源DNA与金鲷结合的技术方法,将GFP作为细胞和生物中转基因表达的指示剂;表明转基因沟鲶比对照组生长快33%,且转基因鱼逃避敌害的能力较差,因而可以释放到自然界中,而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危害[3];应用GFP作为遗传标记研究了斑马鱼转基因的条件优化和表达效率[3];在抗病基因工程育种方面,构建了海洋生物抗菌肽及溶菌酶基因表达载体并进行了基因转移实验[2];在转基因研究的种类上,目前已从经济养殖鱼类逐步扩展到养殖虾、贝类及某些观赏鱼类[2.3]。通过基因枪法将外源基因转到虹鳟肌肉中获得了稳定表达[4]。

3.4分子标记技术与遗传多样性

研究了将鱼类基因内含子作为遗传多样性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应用SSCP和定序的方法研究了大西洋和地中海几种海洋生物的遗传多样性[1]。研究了南美白对虾消化酶基因的多态性[1];利用寄生性原生动物和有毒甲藻基因组DNA的间隔区序列作标记检测环境水体中这些病原生物的污染程度,应用18S和5.8S核糖体RNA基因之间的第一个内部间隔区(ITC—1)序列作标记进行甲壳类生物种间和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2];研究了斑节对虾三个种群的线粒体DNA多态性,用PCR技术鉴定了夏威夷Gobioid苗的种类特异性。通过测定内含子序列揭示了南美白对虾的种内遗传多样性,采用同功酶、微卫星DNA及RAPD标记对褐鳟不同种群的遗传变异进行了评价,在平鱼鉴定并分离出12种微卫星DNA,在美国加州鱿鱼上发现了高度可变的微卫星DNA[3];弄清了一种深水鱼类(Gonostomagracile)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并发现了硬骨鱼类tRNA基因重组的首个实例,测定了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海水轮虫的卫星DNA序列,用RAPD技术在大鲮鲆和鳎鱼筛选到微卫星重复片段,从多毛环节动物上分离出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DNA,用RAPD技术研究了泰国东部泥蟹的遗传多样性[3];用AFLP方法分析了母性遗传物质在雌核发育条纹鲈基因组中的贡献[4]。

3.5DNA疫苗及疾病防治

构建了抗鱼类坏死病毒的DNA疫苗[1];开展了虹鳟IHNVDNA疫苗构建及防病的研究,表明用编码IHNV糖蛋白基因的DNA疫苗免疫虹鳟,诱导了非特异性免疫保护反应,证明DNA免疫途径在鱼类上的可行性,从虹鳟细胞系中鉴定出经干扰素可诱导的蛋白激酶[2];建立了养殖对虾病毒病原检测的ELISA试剂盒,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了虾类的病毒性病原,将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用于海洋环境监控,研究了抗病基因转移提高鲷科鱼类抗病力的可行性,研究了蛤类唾液酸凝集素的抗菌防御反映[2];研究了一种海洋生物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病毒活性[3];建立了测定牡蛎病原的PCR—ELISA方法[3];研究了LatrunculinB毒素在红海绵体内的免疫定位[4]。

3.6生物活性物质

从海藻中分离出新的抗氧化剂[1],建立了大量生产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海藻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通过海绵细胞体外培养制备抗肿瘤化合物的方法[1];从不同生物(如对虾和细菌)中鉴定分离出抗微生物肽及其基因,从鱼类水解产物中分离出可用作微生物生长底物的活性物质,海洋生物中存在的抗附着活性物质,用血管生成抑制剂作为抗受孕剂,从蟹和虾体内提取免疫激活剂,从海洋藻类和蓝细菌中纯化光细菌致死化合物,海星抽提物在小鼠上表现出批精细胞形成的作用,从海洋植物Zosteramarina分离出一种无毒的抗附着活性化合物,从海绵和海鞘抽提物分离出抗肿瘤化合物,开发了珊瑚变态天然诱导剂,从海胆中分离出一种抗氧化的新药,在海洋双鞭毛藻类植物中鉴定出长碳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C28),表明海洋真菌是分离抗微生物肽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理想来源[2];发现海洋假单胞杆菌的硫酸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病毒活性,从硬壳蛤分离出谷光甘肽一S一转移酶,从鲤血清中分离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从海绵中分离出氨激脯氨酸二肽酶,从一种珊瑚分离出具DNA酶样活性的物质,建立了开放式海绵养殖系统,为生物活性物质的大量制备提供了充足的海绵原料[3];从虾肌水解产物中分离到抗氧化肽物质[4];从一?趾Q笙妇蟹掷氪炕鯪一乙酸葡糖胺一6一磷酸脱乙酸酶[4]。

3.7生物修复、极端微生物及防附着

研究了转重金属硫蛋白基因藻类对海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表明明显大于野生藻类[1],研究了石油降解微生物在修复被石油污染的海水环境上的可疗性及应用潜力[1];研究了海洋磁细菌在去除和回收海水环境中重金属上的应用潜力[1];用Bacillus清除养鱼场污水中的氮,用分子技术筛选作为海水养殖饵料的微藻,开发了六价铬在生物修复上的应用潜力,分离出耐冷的癸烷降解细菌,研究了海洋环境中多芳香化烃的微生物降解技术[2];从噬盐细菌分离出渗透压调节基因,并生产了重组Ectoine(渗透压调节因子),从2650米的深海分离到一种耐高温的细菌,这种细菌可用来分离耐高温和热稳定的酶,在耐高温的archaea发现了D型氨基酸和无氧氨酸消旋酶,测定了3种海洋火球菌的基因组DNA序列,借助于CROSS/BLAST分析进行了特定功能基因的筛选,从海底沉积物、海水和北冰洋收集了1000多种噬冷细菌,并从这些细菌中分离到多种冷适应的酶[2];建立了一种测定藤壶附着诱导物质的简单方法,研究了Chlorophyta和共生细菌之间附着所必需的形态上相互作用,研究了珊瑚抗附着物质(dterpene)类似物的抗附着和麻醉作用[3];分析了海岸环境中污着的起始过程,并对沉积物和附着物的影响进行了检测[4]。

篇(6)

1选择地块

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水利条件优越、周围5km以内无污染源、环境质量(大气、灌溉水、土壤)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NY/T391要求的地块。

2播种育苗

(1)选种。我地一般选用早熟、耐抽薹、高产、优质的洋葱品种,如早春大黄、金球大玉葱、琥珀2号、早生黄玉葱等。

(2)种子处理。先将种子放在20℃左右的冷水中吸足水分,再放到50~55℃的热水中浸烫15~25min,并不停搅拌,待水温降至25~30℃时停止搅拌,再浸泡8~12h,捞出洗净,置于25~28℃的温度下,保湿催芽2~3d,催芽过程中,每天用清水淘洗2~3次。一般用种量3.00~3.75kg/hm2,我地一般9月上旬播种为宜。

(3)苗期管理。播种后应及时浇水,以保证幼苗顺利出土;当苗高5cm时间苗,苗高10cm时定苗,苗距2cm×2cm;结合灌水追施腐熟人粪尿15t/hm2或尿素150kg/hm2。

3定植及定植后管理

当真叶3~4片、苗龄40~50d时定植,一般在10月中、下旬土壤封冻前可长出3~4条新根,以利于安全越冬。定植前要精细整地,追施腐熟优质有机肥37.5t/hm2、硫酸钾复合肥300kg/hm2、尿素150kg/hm2。定植时要对种苗进行分级,茎粗0.8~1.0cm为一级苗;0.6~0.8cm为二级苗;0.5~0.6cm为三级苗;大于1cm或小于0.5cm为次级苗,株行距10~15cm×17~20cm,深3~5cm,植苗37.5~45.0万株/hm2。

洋葱定植后,要立即浇1次定根水,7~8d浇1次缓苗水,缓苗后浅中耕1次;严寒来临前,浇1次越冬水,中耕施粉碎的腐熟有机肥30t/hm2,以利于安全越冬;翌年3月中旬浇1次返青水,追施尿素225kg/hm2,以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一般每隔7~8d浇1次水,保持土壤湿润;鳞茎膨大前,结合浇水再追施尿素硫酸钾复合肥750kg/hm2、尿素300kg/hm2;4月底5月初,当鳞茎开始膨大时,控水蹲苗7~8d,蹲苗后,及时浇1次膨大水,追施1次膨大肥,一般追施尿素150kg/hm2;5月中旬,洋葱鳞茎进入快速膨大期,对水分和养分的要求日益增多,一般每隔3~5d浇水1次,要小水勤浇,浇后排出多余积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灌水时间以上午为好);5月底,当地上叶片开始发黄,鳞茎停止膨大,应停止浇水。

4病虫害防治

(1)紫斑病。①农业防治: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实行与非葱类作物轮作。②种子处理:播种前用40%福尔马林300倍液浸种3h,水晾干后播种。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施保功乳油1200倍液,每7~10d喷1次,共喷2~3次,注意交替使用和混用。

(2)病毒病。①农业防治:清洁田园,减少毒源;适时播种;加强肥水管理,重施有机肥,多用复合肥或磷钾肥,忌偏施氮肥;及时拔除、烧毁病株。②物理防治:采用银灰色薄膜避蚜在苗床上方每隔60~100cm挂1块3~6cm宽的银灰色薄膜,以避蚜防毒;或设黄板诱蚜,黄板上涂机油插于田间(高约60cm),可诱杀有翅蚜。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1.5%植病灵水乳剂1000倍液+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水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d喷1次,共喷2~3次。

(3)细菌性软腐病。①农业防治:合理轮作;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低洼地宜高畦种植,及时排除积水;注意田间卫生。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喷、淋相结合。可使用23%络氨铜水乳剂250~300倍液灌根;或喷72%农用链霉素水乳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水乳剂4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交替使用,每7~10d喷1次,连喷3~4次。

(4)霜霉病。①农业防治:选地势高、易排水地块种植;与葱类以外的作物实行2~3年轮作,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选用抗病品种;变温处理种子;苗床内及时拔除病株,定植时严格选苗,淘汰病苗、矮弱苗、次级苗、受伤苗。②药物防治:翌年春季3月中旬,发病初期喷洒58%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69%的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53-02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学科为特色,教育体系完备,学科门类众多,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属于上海海洋大学重点建设的涉海专业,面对国家海洋产业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的需求,以及创新国家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主要内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了海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1 专业定位

根据国家和上海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构建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等特点的专业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海洋信息探测与应用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在海洋信息技术、空间测量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1]。

2 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定位,海洋技术专业进行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目前达到20人,其中主干课程教学任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20~29岁教师占教师总数5%;30~39岁占50%;40~49岁占35%;50岁以上占10%。在这些教师中,具有海洋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水下信息探测、水声学等学科背景,能承担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授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5%。针对海洋技术专业青年教师数量多的情况,本专业采取“传帮带”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导师,新进青年教师必须参加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开发研修班,并制定《新进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并对新进教师和新开课教师进行试讲。

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派出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修,促进了海洋技术专业教学的内涵建设,缩小了上海海洋大学在海洋技术专业教学方面与国内其他院校的差距,同时也提升了学校海洋技术专业的国内外影响力,逐步形成了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

3 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上海海洋大学《关于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制定了海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了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符合教指委建议的专业规范。海洋技术课程体系和教指委规范总体吻合,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上,上海海洋大学注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声学等课程内容,通过选修课体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基础课的建设力度和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注重通用性与专业性的结合,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相关选修课、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知识运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新技术在本学科和专业中的应用,建设了集海洋科学、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声学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其他国内各高校海洋技术专业相比较,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建设了体现海洋信息探测与应用学科特点,在海洋资源环境遥感信息技术、基于3S的渔情预报技术和水下信息工程三个方向具有明显的特色。

4 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研究

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明显。两年来,加大了实验课程开设力度,并积极开展实践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

海洋技术专业十分注重并鼓励本科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分别赴台湾海洋大学和东京海洋大学交流学习。交流生培养计划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前进入学术研究活动。同时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风、提高外语水平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海洋技术专业积极实施导师制,加强师生联系,发动全体老师关心学生。老师在学生选课、专业学习、参加科研项目、毕业论文及就业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交流和沟通。导师制的实施,对于学生了解本专业,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毕业后的工作意向均有积极意义。鼓励导师吸收大三的优秀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合理利用网络教学方式。所有专业课程相关教学资料100%在学校统一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网,教师可以通过学校教学网络平台进行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可通过网络和教师交流,获得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

实施短学期制度。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每年为期2周的短学期教学模式。在短学期,集中进行专题报告、交流讨论、实践实训、师生座谈等活动,同时举办每年一度的专业技能大奖赛。实践表明:增设短学期,有利于营造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师生互动、突出实践认知的氛围,与长学期相配合形成了一种教学活动上的节奏感。

学校根据海洋技术专业特点,在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即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直接或间接参与本专业建设。兼职教授和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与讲座交流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理念,使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专家学者丰富的教学科研经历,生动、诱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同时,在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专家们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本专业内涵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为了充分保证学校和学院的一系列教学质量保障规章制度能得到有效执行,建立了从管理、反馈、评估等各个角度一整套的教学质量评估和检查系统,形成了“学院―教师―学生―信息员―学院”一条流畅的信息反馈途径,切实保障了教学情况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应到学院,使教学质量落实到实处,充分保证了教学质量。

5 实验室建设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以“海洋遥感”、“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和“水下声学探测”和“空间测量”等课程为核心进行实验室建设。购置了地物光谱谱仪及其配件、Olympus 5072PR手动脉冲发射接收仪、ODOM Digibar Pro声速剖面仪、鱼探仪、工控测深仪、海洋导航测量软件、红外测距仪、电子经纬仪、电子全站仪、自动跟踪全站仪、徕卡RTK-GPS和手持GPS等,保证学生实践、实验仪器设备能够分小组进行,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使用常规专业仪器设备。这些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大幅度改善,不仅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资源,也为大学生创新活动和技能大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海洋技术专业许多实习和计算机密切相关,例如:“遥感原理课程设计”、“GIS综合应用实习”、“GIS应用与开发”、“WebGIS原理与方法”和“卫星海洋学课程设计”等,近期对遥感与GIS专业机房部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进行了升级,并购置了遥感图像、电子海图以及潮汐表等相关实习资料,提高了实习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

此外,对已有的卫星接受处理中心、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岸带环境信息系统实验室等进行了改造建设,改善了教学环境。

6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有3个,分别是“上海海洋大学的测绘实习基地”、“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芦潮港环境监测站海洋观测实习基地”和“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洋观测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为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的测量学、空间测量与制图、海洋调查与海洋观测实习等实践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性的特色,还有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每年接收海洋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提供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3]。

7 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明显得到了加强。累计获得12项市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资助,多人次获全国和上海各类奖项,包括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活动三等奖以及“联想idea营销创意大赛”上海赛区二等奖等。这些实践成果与本专业加强实践课程是分不开的。海洋技术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吃苦耐劳、综合素质高,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今后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8 结语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将继续秉承上海海洋大学优良办学传统,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紧抓住内涵建设不放松,把科研和教学工作密切结合。深入生产第一线,解决生产中的重大与关键问题,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在毕业时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让每一位毕业生在工作中都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篇(8)

2.操作技能不够系统扎实,技术力量薄弱高校综合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渴求与日俱增,但对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补充则相对滞后。招聘方法单一,专业跨度宽泛,后期培养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偏见,“重使用、轻培养”使得实验技术人员的劳动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对新上岗的实验人员往往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造成实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素质良莠不齐、理论知识缺乏、操作能力相对较差等问题。而长期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使用和管理仪器,一旦仪器发生故障,又无法及时排查处理,只能依靠专业的维修人员上门服务,这将严重影响教学和科研的正常进度。

3.使用机时集中,购买重复部分大型仪器使用时间集中,而实验操作课程仅设置一个学期,无法满足多数仪器正常运行的基本时间要求,而仪器的日常维护又往往被忽略,这对于海洋仪器是严重的耗损。此外高校间或其内部盲目攀比硬件建设,缺乏经济责任意识,导致仪器重复购买,而单纯数量的增多,仪器的功能开发和改造升级工作没有开展起来,造成国有资产浪费严重。4.日常维护不勤,维修费不足仪器的日常检查是保障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不重视仪器设备的日常运行检查,用前没有充分准备,用后没有及时保养,长此以往将造成仪器的故障和老化,而当地仪器公司无法维修的进口仪器还需送回国外原厂处理,路途远,周期长,费用较高,这对于仪器费用大量用于前期购置而后续的维修部分预留资金不足的高校来说,维修时就显得捉襟见肘,甚至放置不理,最终不了了之,大大缩短了仪器的使用寿命,耗费了宝贵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创新仪器管理办法的尝试

1.优化管理制度,逐级把关负责1984年国家教委颁布《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1997年天津市教委依据天津市高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大型精密贵重仪器管理暂行办法》(津教委高[1997]50号);2000年教育部修订出台《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教高[2000]9号);2009年天津市教委制订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管理办法》(津教委高[2009]42号);2012年我校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要求及我校现有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在原管理办法基础上做了较大修订,最终印发了《天津科技大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津科大实设[2012]7号)。逐渐形成了大型仪器分级管理,逐级把关负责的局面。学校对大型仪器的管理工作细致入微,对设备的论证申请、招标采购、到货验收、专人保管、日常使用、维修记录、调剂报废等环节严格把关,确保物尽其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定期举行大型仪器研讨会培训,积极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每年组织专家在全校范围内抽查价值超过10万元的大型仪器;40万以上的大型仪器则是每年必查。海洋学院依据上述要求制定规范海洋技术专业海洋调查实验室的管理细则,包括《实验室安全提示》《实验室岗位职责》《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和《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细则明确了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实验员和学生的分工职责,并配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人员培训,解答相关技术问题。执行海洋仪器使用登记制度,各种仪器的使用操作规程和安全防范措施张贴于实验室的明显位置。海洋仪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也为仪器高效管理提供了必备的条件。配合国家科技项目的计划要求,该专业相关师生每年均有3-4次的出海航次。2011年累计出海43天,2012年54天,2013年104天,2014年截至目前已进行52天,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是由于还存在同一时段不同海域的同时作业现象,对于高质量海洋仪器的需求量正逐渐增大。对于现有仪器充分利用,目前已完成出海航次报告数十份,发表中英文期刊论文数篇。

2.落实仪器专人负责制研发海洋仪器的基本目标是操作简易、稳固安全、精密可靠,但因设计要求较高、配件较精密、价格较昂贵,故操作必须认真谨慎。特别是海洋仪器在日常的维护中需注意锈蚀问题,主要传感器探头的锈蚀意味着仪器某项关键海洋要素的观测功能失灵,锁链和仪器架子的生锈可能造成海洋作业时的整个仪器丢失。要使仪器保养良好和发挥正常的使用效益,建立仪器使用者和管理人负责制是极为重要的。实验仪器经验收后都需贴上管理标签,并填上管理负责人姓名,每个海洋仪器建立独立的信息卡片和完整的使用维护档案。仪器管理负责人不仅要熟悉该仪器的各种操作程序和维护保养要求,还要兼任该仪器的实验教学工作和申请使用仪器的教师等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到仪器的全程追踪。仪器使用人负责仪器在使用期间的各项工作,做到详细记录使用情况,包括故障说明及原因,以及相应出海技术报告的撰写。依托物理海洋学学科建设和多项国家级项目计划,专业配套的海洋仪器主要是物理性质方面的水文观测仪器。招标购置仪器的生产厂商大多为国际著名海洋仪器公司,如挪威Nortek公司、加拿大RBR仪器有限公司、美国TeledyneRD仪器公司、德国Sea&SunTechnology公司、法国IXSEA公司等。不同公司的仪器操作方法和适用范围均不相同,须严格掌握操作规程。我专业海洋调查实验室管理细则中要求专人(专业研究方向相关)负责仪器,包括对航次前出海人员和新进组的研究生进行操作培训,做到传帮带,增加了研究生动手实践作业的能力,为日后从事海洋观测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23-0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于2003年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此,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涉海专业,加强海洋教育,培养海洋人才。海洋技术是极具代表性的涉海专业之一,我校于200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海洋学”(有称“海洋科学导论”或“海洋科学概论”)是众多涉海专业(如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管理、军事海洋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1],涉及到物理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多个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体系。海洋科学作为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学科,每年都有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多以英文的形式出现。因此,要让本科生全面了解甚至掌握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加强专业英语学习,开展中英文同步教学意义深远。通过双语教学,既可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更有助于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海洋科学原版文献而对海洋学研究最新动态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准。

为了满足新世纪对复合型高等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倡并鼓励在本科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2];并于2003年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后发展为“质量工程”),明确指出要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实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尝试和探索,双语教学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已广泛开展,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困难和瓶颈[3-5]。我校“海洋学”课程,自2003年春季学期开始尝试采用“双语”教学模式,现已建设成为本校校级精品课。在多年的教学探索过程中,对海洋学双语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总结如下供交流。

1?摇对海洋学双语教学的认识

1.1?摇双语教学的基本内涵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浸入型模式(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保守型模式(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过渡型模式(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再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目前,国内高校多以保守型模式进行尝试和探索,而且以在非语言类专业课程中采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并同时使用外语(主要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授课的教学方式[6]最为代表。

显然,学生运用第二语言(外语)的水平和能力是较本族语(母语)稍差的。因此,双语教学的关键应是“保强扶弱”,即在用正确的外语进行部分知识讲解的同时,辅用汉语,以避免由于语言滞后给学生带来的思维障碍。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并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对象和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加强外语学习。双语教学的优势在于除了能让学生正确、全面地获得专业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创设的外语情境中学习和巩固专业外语[7,8]。

1.2?摇开展“海洋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双语教学反映了当今世界信息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明确指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2]。现如今英语已成为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语言载体,各种重要的海洋学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多以英文形式刊登。因此,借助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并掌握相关前沿知识。我国海洋科学类专业毕业生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较高,有许多本科毕业生虽然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却不高,特别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文献查阅和对外合作交流方面比较欠缺。因此,实施双语教学,让学生以接触专业知识为契机,开展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专业外语训练,为他们将来顺利过渡并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他们能准确认识海洋学的发展现状和正确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有力帮助。此外,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开展,也从另外一个层面上为大学生学习英语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有助于巩固和加强大学英语的学习,真正提高学生英语的整体水平。

2?摇海洋学双语教学的探索

2.1?摇教学内容

由于“海洋学”本身的专业性和学科交叉性很强,教学组在借鉴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国内兄弟院校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英语水平,选用冯士院士等编著的《海洋科学导论》作为主要中文参考教材,以Alyn C Duxbury等编著的《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s Oceans》和英国BBC公司摄制的“The Blue Planet”作为主要英文参考教材,制作多媒体双语课件,内容主要涉及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海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海洋环流和波动、潮汐现象、海洋生物和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等章节,涵盖了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2.2?摇教学方式方法

双语教学的实质并非是单纯的外语语言教学,而应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用母语以外的某一门语言与母语同时作为教学媒介语言和交流语言开展教学工作,并能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与不同的交际对象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的切换运用[9]。因此,双语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应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核心,而外语语言学习仅是伴生的,否则就会背离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初衷。鉴于学生的接受程度,本教学组在授课过程中一般采用逐步渗透法,即参考多媒体双语课件,以中文讲授为主,以英文解释为辅,用英文主要介绍课程内容相关的部分基本概念、重要定理及专业词汇。教师课前会把课件及涉及的英文关键词和疑难词发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便于他们课上能够看懂英文的课件,听懂英文的讲解。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授课的方式,以多媒体讲解为主。因为“海洋学”课程本身内容繁多,覆盖面广,涉及的图片资料相对也较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将教师从全部采用板书中解脱出来,使教师有充裕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加快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适应,并且多媒体把声音、图片和文字等形象地融为一体,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结合教学的具体进度,播放“The Blue Planet”相应的视频教学片,这样既能拓展相关教学内容,又能够让学生有纯正的英文视听感受,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专业知识讲授中,采用每堂课结束或每章结束后及时小结,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而不仅仅是了解一些零星的概念。

课后我们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具体体现为:每次下课前利用3~5分钟的时间,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并就学生们感兴趣的环节进行课堂讨论;课后有选择地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如在播放“The Blue Planet”英语教学片的同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课后提交英文观后感,或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此外,结合授课进度和当时时事安排相关的讨论题目(如大陆架及东海争端、海洋资源与、海洋对气候的影响等),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海洋学”课程的价值。

2.3?摇考核方式

李红兵[10]认为,双语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本课程采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论文撰写、闭卷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和考核,学生的课程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80%)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还包括课后作业和论文撰写的质量,以此培养学生检索文献、翻译资料以及自学能力,提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侧重考察学生对重点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期末考试中会包括占总分值10%~30%的英文试题。

2.4?摇教学成效

学生对双语教学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受,以往学生只能在英语课堂上听说读写,学习英语,而离开了英语课堂,就失去了特定的语境和场景,很少有机去体验和学习。而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从刚开始只言片语的发言,到后来大篇幅英语观后感的撰写,甚至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英语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学们认为海洋学双语教学的开展非常有效,能提前接触学科内容中的概念和其他知识点的英语表达,接触大量英语专业词汇,并通过外文教材和期刊的补充学习,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石。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反映,双语教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影响,因为学科内容多,学习时间少,双语方式有碍直观地接受知识,有时候对于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不是很透彻,会造成学习中的盲区。

3?摇关于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3.1?摇教材的建设

寻找合适的教材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目前很多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均采用英语国家的原版教材,并结合国内的优秀教材进行讲授。原版英语教材的选用,的确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营造一种“使用英语而不是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但是,由于不同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同,各阶段的教育目标各异,专业技术的工程标准与规范各国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全盘照搬地使用国外教材,并不十分适合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案和专业定位。教材要与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相匹配,因此在引进原版教材的同时,应根据我国高校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在遵守版权法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增减或改编,并同步编写配套的教学参考书。鉴于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正蓬勃发展,并积攒了不少可贵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当鼓励适合我国国情和教学要求的双语教材的编写,加强双语教材的建设。如组织编写以中文为主,关键部分为英文对照的“海洋学”教材。

3.2?摇师资的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在双语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双语教学不同于新加坡和印度,这主要源于国内高校大部分精通专业知识的优秀教师并不完全精通外语。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造就的多是读写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但是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专业教师在国内各高校并不多见。而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能熟练运用英语,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当前师资乏力已成为影响国内双语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11]。因此,加强专业课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培养成为重中之重,对即将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选派教师出国作短期访问、定期召开双语教学经验交流会等都成为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力量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8]。此外,结合国家留学基金公派出国计划,同步推进双语教学发展有望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3.3?摇政策支持与鼓励

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自身能力的提高,到课程的精心准备,都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因此学校在政策和待遇方面应当给予适当倾斜,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实施双语教学,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认真积极地投入到双语教学中。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对双语教学有专项的立题研究和资金投入,有的学校采取对实施双语教学教师的工作量增加50%进行计算的做法[11],有的学校采取提高双语教学课程课时费的做法,这些均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推行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4?摇结语

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教育国际化,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复合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双语教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仍然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还未构建起一套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作为双语教学的尝试者和探索者,我们愿意进一步深入“海洋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为“海洋学”双语教学的发展和课程建设,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冯士,李凤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高[2001]4号.

[3]张迎梅.“动物生物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J].高等理科教育,2003,(1):67-68.

[4]刘敬泽,赵秀颖,张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综述及发展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5):115-118.

[5]丁旋,苏新.海洋科学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心得[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58-161.

[6]鲁靖,邓晶.高校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质疑[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5,(2):55-57.

[7]刘敏.时代呼唤双语教学[J].学科教学,2001,(7):3-5.

[8]寇正涌,付立波,郝锡联.对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5):142-144.

[9]袁俊生.海洋学双语教学的初探[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3(3):33-35.

[10]李红兵.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3):110-111.

篇(10)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ourse system on 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Lan Yamei, Wang Shiming, Song Qiuhong, Liu Shuang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working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which is rated as Shanghai elit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ourse system is discussed on 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on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eaching content, textbook publishing, improvement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 training of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course system; innovation

随着我国海洋战略布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我校在海洋学科和相关专业建设方面发展迅速,流体力学知识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流体力学是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科的渗透性很强,与所有基础和专业学科之间都有交叉,在学生知识能力培养和知识体系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013年,我校流体力学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在4年多的建设过程中,流体力学课题组先后承担了校级、上海市级重点课程建设及重点教材建设等多项教改项目,坚持以培养海洋工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流体力学教学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1 结合海洋大学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我校流体力学类课程覆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环境、海洋技术、热能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每年选课学生超过700人。针对各个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与完善。本课程在我校的定位是:以海洋学院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环境、海洋技术、环境工程专业为重点的海洋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面向食品学院和生命学院的热能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工程应用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满足工程学院的机制专业培养要求。以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为龙头,以培养海洋人才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优化流体力学类课程群的配置、学时安排,并完成所有课程新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重点完成了实验课和仿真课程软硬件的配套建设,突出强调流体力学的应用实践环节。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将流体力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流体力学知识与进展、流体力学应用与实践。根据不同专业对流体力学知识的需要,设计了不同的模块组合。如对海洋相关专业的学生,增加了水波理论,重点强调实验实践环节;针对食品专业的需要,增加了气体及热力学类内容,并编写了多套相关自测题供学生选用;针对水产及生物类专业的学生,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研究鱼类等的动物习性,增加了数值仿真模拟,克服了以往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介绍,轻视其应用的弊端。此外,还相继开出了流体力学独立实验课、计算流体力学等。

2 出版多部教材,完善流体力学课程教材体系完备

2002年,《工程流体力学》教材被列为上海市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教材重点建设项目,历经3年多的编写和有关专家的评审,我校教师编写的《工程流体力学》于2006年2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考虑到普通工科院校非力学专业学生的情况,尤其是一般工科专业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要,尽可能简化对公式、定理的数学推导,注重对物理概念的阐明、理解和应用,特别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2007年,《工程流体力学》教材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优秀教材三等奖,2008年获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我们对第一版教材部分章节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充实和修订,更加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实际工程应用。2012年9月,第二版《工程流体力学》及配套教材《工程流体力学习题解析》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3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力学基础实验指导―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其中的流体力学部分(第三大部分),重点强化课程体系中的实验环节,完善了流体力学课程的教材体系。我们还完成了流体力学试题库建设工作,提高了试题质量,真正做到了教考分离,为相关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早在2006年,我们就开始了“流体力学研究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一般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为配合新出版的教材,我们还申请了校级一般课程建设项目“工程流体力学(CAI课件)建设”,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课件光盘,课件共有700余张PPT,图片色彩鲜明,其中插入的20多个原创动画形象生动逼真,做到了工程流体力学电子教案光盘版与教材同步发行。

3 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形成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特别是上海市海洋战略布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我校海洋学科发展迅速。首先,为配合新开设的独立实验课,添置了多种类、多套数的多功能流体力学实验装置、动量定理实验仪、空化实验仪等流体力学常规实验设备,保证了高质量完成流体力学本科实验教学任务。根据购置的实验设备,自行编写了实验指导书,明确了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实验过程的具体步骤、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为了实现实验教学的多样化,自行编制了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演示软件,内容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合作研制了小型循环水槽及直流式风洞,并配备了数据测试采集系统,可进行圆柱、翼型、浮标、波能装置等模型的流场显示及水动性能测试,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提高。针对个别专业的特殊需要,开设了流体力学独立实验课。实际的流体运动非常复杂,而流体力学实验是揭示流体运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此,经多方筹建,我校海洋环境专业于2009年开设了流体力学独立实验课,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好地用所学理论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实验课共16学时,实验内容主要包括:能量方程实验、雷诺实验、动量定律实验、沿程水头损失实验、局部水头损失实验、毕托管测速实验、管道测流量实验、流动显示实验、虹吸实验及势流叠加实验等。针对食品专业的需要,开设了气体及热力学类实验。

为了满足海洋学科对流体力学实验的更高要求,我们陆续建成了大型室内动力深水压力桶,配备了数据测试采集系统,可进行圆柱、翼型、浮标、波能装置等模型的流场显示及水动性能测试。我校地处临港,旁临东海,学生参加各种海试试验方便。利用这些实验平台,相继开设了多种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主要包括湍流、流体数值模拟计算应用、波浪能发电装置开发等,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培养体系

近三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4篇;课题组教师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共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农业部专项3项,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国家海洋局重大专项2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2项。有20余名硕士研究生、多名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与锻炼。近年来,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热情很高。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2011年,我校羊晓晟、侯淑荣、马利娜、沈小青的“一种新型海洋波浪能发电装置”获得全国竞赛三等奖;2012年,曹星、陈功的“风浪发电转换机”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上海赛区二等奖。工程学院学生孙奇结合所学流体力学知识,自主创业,创立了上海鑫靓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开办节水高效汽车洗车业务服务师生。2011~2012年,学生成功申报市、校、院级涉及海洋工程方向的大学生创新性项目16项。在流体力学教师指导下,学生还获得4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另有多项发明专利进入实审阶段。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19项,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中,海洋工程类流体力学相关研究比例较高,特别是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的组织下,我校成为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并在我校建立了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学生分会,流体力学的师生参与热情较高。

5 结束语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实践性。笔者主要介绍了我校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主要包括:多层次、多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先后出版了《工程流体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习题解析》和《力学基础实验指导―理论力学、材料学、流体力学》教材,流体力学课程教材充足;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形成完整的教学实验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培养体系;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培养体系,不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核心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文娟,赵存友,候清泉.《工程流体力学》精品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2):50-52.

[2] 陈国晶,赵存友,徐文娟.“工程流体力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5):105-106.

[3] 黄蔚雯,赵世明.打造职业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精品课程[J].现代教育技术,2009,18(12):125-127.

[4] 邓辉,张志宏,顾建农.面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3,16(5):72-74,78.

篇(11)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21-02

摘要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期刊展示论文主要观点的窗口。简洁、凝练的摘要,有助于研究者迅速地把握论文的主体结构和论据,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科技期刊的精准传播,进而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增多,英文摘要在论文国际传播、扩大国际影响力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因此,许多科技期刊主体结构里包含英文摘要,并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读。英文摘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技期刊的国际印象。鉴于此,本文基于笔者在英文审校中发现的常见问题进行讨论,旨在引起编辑和作者的重视,以期为编辑届的同人提供参考。

1 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行文原则

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和中文摘要的主要功能是为读者提供主要信息,反映作者的主要工作。读者不看正文,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方便读者进行检索。因此,中英文摘要具有许多共同点。中英文摘要均应该包括正文的要点,内容包括目的、方法和结果,要求叙述简明、逻辑性强、尽量用短句,尽量简明扼要。摘要中不要出现工程背景,参考文献序号,不得有图、表,也不得有公式。

但是,由于面向的对象不同、成文的时间不同、文体的风格不同,导致英文摘要具有独特的风格,与中文摘要在某些地方大相迥异。

首先,中英文摘要面向的对象不同。中文摘要主要是为汉语系读者服务的,是在国内发行、出版的重要部分。而英文摘要是给英语系国家阅读的,是科技期刊国际化、增加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因此,英文摘要写作时应符合英语的写作规范和要求,才能方便的进行国际交流。

其次,中英文摘要成文的时间不同。作者在进行写作时,一般是先进行中文摘要的写作,然后根据中文摘要的重点行文,最后得到完整的文章。并且中文摘要一般放在文章的首页,因此,中文摘要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较易引起作者和读者的重视。而有些作者在进行英文摘要写作时,一般在最后进行写作,将中文摘要草草翻译就完事,将英文摘要当作文章可有可无的附属功能。且英文摘要一般放于中文摘要后面或者文章末尾,相较于中文摘要不那么显眼。所以,大多数英文摘要的写作水平较中文摘要大大降低,较难以引起作者、读者和编辑的重视。

最后,中英文摘要问题的风格不同。与中文摘要相比,英文摘要具有其独特的风格。英文摘要应该尽量用短句、取消不必要的短语:如“It is reported…”“Extensive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The author discusses…”“After careful comparison of…”以及文摘开头的“In this paper”,只叙述新情况,并且尽量简化用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叙述作者做过的实验过程、实验工作或者曾经拥到的方法时,建议采用过去时态;在叙述作者文章的内容时,建议采用现在时态。在写作时,还应避免用名词做定语、用一长串形容词修饰名词、可用动词的情况尽量避免用名词的形式等。

2 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常见问题

通过笔者的编辑工作实践发现,很多科技期刊的英文摘要并不理想,通过审读,发现英文摘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中英文不对应

某些科技期刊存在中英文不对应的问题,关键信息对不上。如中文摘要为“增长”,英文摘要为“decrease”,意义完全不同,中英文读者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信息。甚至还有的英文摘要是用翻译软件直接翻译的,编辑毫无修改就出版,语法相当混乱,给读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惑,极大地影响了科技期刊的形象。

2.2 语言错误

首先是语法错误。如定冠词和冠词混用,单复数混用,时态错误,其中最容易出现的是时态错误。在叙述研究过程时多用动词过去形式,但往往被大家忽略掉。如“had”误用为“has”,“built”误用为“build”。

其次是格式e误。如标点符号、大小写混用,物理量和参考文献格式混乱。笔者在编辑工作实践中,经常发现大小写混用的情况。在英文写作中,人名、地名、专用名词、首字母等均应大写,如“John”,“California”,“Guass”首字母均应该大写。

最后是文字错误。输入外文单词时,排版人员需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输入,并通过肉眼核对检查。由于排版人员的英文水平一般有限,编辑人员英文核对的工作量大、难度高,常常容易出现文字错误。如把一个单词误打错(service――sernice),或者尾字母漏字(tracking――trackin),甚至把一个单词打为另外一个单词(shear――sheer)。

2.3 错译、漏译甚至不译

很多作者不具备把中文摘要翻译成通俗易懂英文摘要的能力,也有许多编辑部没有配备专门的英文审校人员。这导致大量作者采用翻译软件进行翻译,编辑部不进行修改直接采用。这样导致英文摘要中常常出现扭曲文意的意思,极大的影响了外国作者的阅读。

3 讨论

英文摘要主要是给英语系国家阅读的,是科技期刊增加国际视野,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所以,英文摘要一定要符合英语的写作要求和规范,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首先编辑部要提高对英文摘要的重视程度。首先要对作者来稿中的英文摘要提出要求,在审稿阶段也需进行英文摘要的评读,并督促作者修改,杜绝用翻译软件直接翻译摘要的现象,减轻编辑的工作量。其次编辑部应配备专门的英文审校人员,对科技期刊的英文摘要进行审改,提高英文摘要的写作水平,促进科技期刊在国际学界的传播。

其次应组织编辑进行英文写作规范的学习。如熟读《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中关于英文文字、标点、人名、地名等的内容,学习国家新版有关英文写作和标点符号的规范,多看关于科技期刊英文写作的论文,多参考行内优秀期刊的英文摘要,以期提高自身的英文编校水平,从而提高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

最后科技期刊编辑在日常与作者的交流中应重视灌输英文摘要思维。由于中英文的语言差异,大多数作者在英文知识有所欠缺,导致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量巨大。科技期刊编辑应在日常与作者交流中重视灌输英文摘要思维,如在期刊网站放置优秀英文摘要论文模版、英文摘要写作要求,审改时督促作者修改英文摘要,并在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多英文摘要写作规范,以期促进英文思维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十八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汪佳明,何玲.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的一些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4):360-362.

[3]郭建顺,李文红,张学东,等.英文摘要误用中文标点符号的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0,22(2):135-136.

[4]刘阳娥.英文摘要写作常见问题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2):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