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代建项目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②项目开展中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程度存在,工程项目复杂性较高,容易受到环境等因素的较大影响。例如:原材料价格、气候、政府法规的改变以及周边社会关系等因素,都会直接制约项目进程。工程项目中利益相关者较多,例如:监理、分包商、业主、政府监督机构、总包商和供应商,会有较大变数存在。其次,由于项目工程建设进度的逐渐改善,会存在较高的不确定程度,在管理过程中应严格把握渐进明细的特点。
③工程项目目标交易的明确,通过对较多目标管理的运用,使目标处于稳定状态。建筑工程项目化管理在多年来得到运用,积累了较多的丰富资料和经验。一般,项目目标不太确定。在工程项目中,目标式责任承包管理被较多运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式逐渐从粗放型向现代化项目管理转变。
2“代建制”的概述
①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在政府投资项目中运用“代建制”,在发达国家中应用的时间长达数百年。我国从1999年开始,最先在上海某工程项目中运用“代建制”,相同时期内,安徽、福建、重庆等地区最先采用招标或直接委托的方法,委托公司替代业主对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的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建设。自2002年开始,北京、深圳和成都等地也逐渐对“代建制”进行使用,从此,投资体制改革的最新模式逐渐形成。
②作为政府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的产物,项目代建制与目前建筑市场中还会有较多不适应的问题产生,作为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代建制本身又包括了项目投资、进度、质量以及技术项目等较多因素的管理和策划。代建方主要承担了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将项目移交和保障服务得以提供,这一切都有效确定了项目代建的多方位风险。始终保持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总结分析项目施工管理产生的新进展,最后将符合项目代建管理的创新体系得以提出。
3工程项目管理中“代建制”的作用
3.1工程项目管理存在合理性、专业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代建单位在编制早期策划方案,应使其与国家的相关标准和流程相符,完成通过审批后不会轻易进行修改,过程更具有严肃性和专业性,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在代建委托合同中,应明确规定管理目标,并在代建合同中将未能按时完成工程的处罚措施进行表明,避免有合同风险产生。
3.2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效率性代建工作中主要包括招标管理、设计管理、现场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通过代建单位,工程建设全过程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传统的建设工程量较大,相关专业人员和管理成本较高,相比而言,代建项目管理单位更具备专业操作能力。3.3杜绝腐败代建制各自将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建设与使用分开,打破了传统的模式,促使工程承包、各类原材料供应、机器采购等方面的招投标活动处于透明化。代建单位有权利将自身的自主决定权发挥出来,同时接受政府等相关部门的监督,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公正、公平和公开。
4工程项目代建制管理的现状分析
4.1代建覆盖面较小,且代建管理单位的资质不足目前,代建制仍处于初步阶段,覆盖面相对较小,在相关管理方面的措施还有待完善。与此同时,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具有投入大、项目多等特点,对于项目代建单位来说,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承担能力,都会有较高的要求存在。一般,党建单位需要有多项资质存在,例如:招标、设计以及机电安装等,且应有各专业高素质人员负责人力,所以,能够具备相应条件的单位相对较少。
4.2建设单位容易影响到代建管理工作虽然在代建方法和合同中已经将建设单位作为项目的使用方进行了明确,主要是负责对代建人的工作开展协助和监督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代建工作的汇报和沟通是与建设单位直接开展的,而建设单位通常会过多参与,超出了原本监督定义的范畴。通常情况下,代建单位会考虑到后期的经营和客户满意度,因此会对建设单位的意见实施尽可能考虑。实际上,建设单位发挥着代建企业的上级单位作用。其中,代建的作用则是参谋,向建设单位进行技术和管理建议的提供,不存在较大的决定作用。在相关单位中,代建管理的威信受到了制约,在代建工作开展中,还会由于业主主管因素的作用,对代建工作的开展造成直接影响,一些专业管理建议很难得到落实,无法根据合理的建议进行运用,对代建单位实现管理目标产生较大难度。
4.3代建起步晚,管理经验不足由于代建制的实行和推广时间较短,在不同的地区内,代建管理方式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存在。因此,借鉴到的代建管理经验相对较少。只能从代建管理工作的开展中找出问题并得到解决,从中获取建设经验和教训。在后期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具有针对性地完善。然而,在实际管理中也会有一些问题产生,例如:管理流程、作业指导书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管理设计单位和招标工作,完善招标时间计划和清单截面的管理等。
5工程项目管理中“代建制”的应用措施
5.1完善合同,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在合同中将材料品牌、性能参数以及材质等进行详细指出,严格把握材料关,总包方必须对材料知识和市场信息进行全方位深入了解,严格的材料采购控制制度,使业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将分包商的空子堵住。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动态检查,对质量缺陷进行研究,查明原因,明确改进计划,对分包商的改进工作进行督促。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办事,客观评价项目质量,使施工质量得到保障。规范化管理,合同管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项目正式信息沟通进行规范,真正意义上将工作和程序的严格和规范运用得以实现。
5.2队伍建设的加强,使工程代建管理综合能力得到增强注意在合同报价阶段对总分包商、分包商施工技术能力以及施工人员自身速度进行考察。在项目施工之前,应通过样板工程作为引路操作,深入考察,对入场手续实施严格规范,避免较低素质的队伍进入。增强队伍培训学习,紧跟时代的发展,使业务水平及分包商信用名誉得到有效提升。构建文明队伍,做到文明施工,运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使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5.3监督管理制度的健全,做到按时交工总包应对现场进度检查监控进行加强,制定激励和奖罚措施,及时与相关各方进行沟通,通过现场的指导监督工作,当有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产生时,应重新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合格状态即可,再对其进行依法惩处,彻底追究。对于满足标准的项目,应对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进行提供,树立榜样形象,使代建单位信用度得到有效提升。完善进度管理制度,使安全管理制度得到有效开展。
5.4整体工程的注重,使个体项目得到有效兼顾要求在合同中总包商和分包商对协调配合义务进行承担,运用奖惩等激励措施对现场实施管理,使分包商主动配合总包管理的行为得到强化,进一步将分包商内敛行为得以减缓,从而使分包商树立出整体的系统观念教育。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下滑风险,国家出台了4万亿刺激经济的计划。随着项目纷纷上马,与之相配套的银行项目贷款也出现大规模增长。虽然总体上讲银行机构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资本金管理均较为重视,在项目资本金比例上也严格按照国务院有关政策要求执行,但项目资本金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亟待关注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银行存在超资本金到位比例放款情况
目前,各银行机构对项目资本金到位时间的要求上,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资本金到位额度与贷款到位比例保持一致;二是资本金在贷款之前全额到位。但在具体操作中,对“资本金和贷款发放同比例到位”这一要求的把握尺度不一。有的银行要求项目资本金到位比例达到多少,贷款才能按比例投放多少;有的银行则允许贷款可以先行投放,只要确保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资本金达到相应比例即可,其中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在项目无资本金的情况下,贷款已全额发放。虽然此类银行均表示,对项目贷款实行专户管理,通过支付审批控制贷款与资本金同比例使用,但是资金账户的使用情况能否有效监控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资本金来源审查难度较大
在资本金来源与到位情况的真实性认定方面,有效信息资源匮乏,信息渠道单一,对有资质中介机构的有效信息无法全面掌握,较难确认资本金出资的真实性。特别是对于大型企业和项目,资本金较大,资金往来频繁,资金来源渠道广且在账户间经常流转,致使在日常的项目审查中很难判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有多大比例来源于自有资金,股东借款,银行贷款,只能依据企业提供的相关凭证和财务数据加以辅证。部分地方金融机构,对项目贷款管理的经验较少,行业信息的积累不足,专业的项目评估人才还很缺乏,项目贷款的评审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不高,在项目资本金来源审查和认定方面难度更大。
(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项目贷款管理水平较差
在项目贷款管理上,大型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相对较好,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信社管理比较混乱。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制定相关的项目贷款管理制度。对项目贷款管理缺乏认识,对项目资本金比例、项目资本金到位时间、项目资本金来源认定以及项目资本金到位情况真实性认定方面没有明确要求。二是制度执行不力,管理混乱。部分中小银行虽然制定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管理办法,但是没有按此办法执行,在实际操作中将项目贷款视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三是项目资本金比例标准执行随意性较大。如某地方金融机构发放的公路改造项目,对项目资本金比例按照“省级政府不低于10%,地(市)级不低于15%,县级不低于20%”要求,执行15%的资本金比例。但2009年国务院新调整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中明确要求,公路项目贷款资本金比例要达到25%,因此存在10%的资本金缺口。
(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管理难度较大
为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战略决策,各级政府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领域的投融资力度,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大量增加。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实施和进度加快,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在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和预算内安排等方式增加资本金出资的情况下,资本金的需求仍存在缺口。因此,对部分银行支持的贷款项目在落实资本金同比例到位相关规定上增加了难度,不仅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不利于银行进行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同时,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企业关联方众多,资金裙带关系复杂,财务管理缺乏规范性、透明性,增加了对其授信评估以及贷后管理的难度。大部分政府平台类贷款企业采用多头融资形式,从多家金融机构及多级财政部门进行融资,银行只能对本行发放贷款的专用账户进行监管,项目资本金投入的金额也只能依靠借款企业提供的资金投向单据进行判定,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的资本金性质确定和管理难度均很大。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占比较大,贷款大都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担保或融资平台公司互为担保,抵押物多为政府财产、项目用地土地使用权及在建工程,项目本身效益较低,还款来源依赖财政资金程度较高,政府财政偿债能力不容乐观。
二、加强对项目资本金管理的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法律法规,加强可操作的政策指导
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制度,对企业自有资金做进一步界定;对通过理财信托、发行债券、大桥贷款等方式筹集的资金,应在制度上明确是否可以作为项目资本金;对各行业、类型项目的资本金比例要求进一步细化;对1996年的《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中》的公益性投资项目不实行资本金制度的规定,监管部门应给予进一步明确等,以清除各银行机构在实际操作中的模糊地带。
(二)各银行机构要不断加强项目资本金管理,防范风险
各商业银行要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并对资本金进行有效监管。一是要对资本金的来源进行认真、审慎地调查和审验;二是加强对资本金比例的管理,严格执行资本金的最低比例要求,不得随意降低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三是加强对资本金落实情况的监督,在信贷资金投放的同时要确保项目资本金与信贷资金同时间同比例的投放到位;四是加强对项目资本金真实性的核实,杜绝以“融资”替代“自有资金”充当项目资本金。特别是各地方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规定,以及银监会《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尽快出台本行项目贷款的操作流程和实施细则,严格对项目贷款以及项目资本金的监督和管理。
(三)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项目的风险防控
一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评估,建立一套完备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做到真正了解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对外融资情况,摸清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率、治理机制、偿债能力、贷款抵押担保落实问题等。二是建议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方便各家银行掌握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情况,防止过度授信、多头授信。三是积极推进银团贷款。建议监管部门对银行同业间的银团贷款和联合贷款业务加强指导,加强行业内的信息交流,实现同业间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分担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学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风险及其审查[J].中国房地产评估师,2004(5).
2、我国固定资产项目投资资本金制度改革研究[J].新金融,2006(4).
关键词:传统项目管理现代建设项目管理关系
现代建设项目管理是上世纪90年代在原有传统项目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学科的新领域,是有关现代社会中各种项目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方法。它所涉及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与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具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直接影响到了建设项目管理方法的变革。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中,现代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了项目管理的主流模式,这必将迫使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也发生必要的转化,即从传统的建设项目模式转变成基于活动和过程的全过程管理的新模式。
在现代建设项目管理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有关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所谓现代项目管理是指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开展的各种管理活动。这一定义界定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项目管理的目的,其二是项目管理内容,其三是项目管理的手段。其中,项目管理的目的是“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而项目管理的内容是“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开展的各种管理活动”,有关项目管理的手段则包括各种“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和工具”。
1.建设项目管理的目的
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的理论认为,建设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需要满足或超越建设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要求与期望。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项目管理者必须按照建设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要求和期望去开展建设项目的管理,但是一定不能将建设项目成本、工期、质量等既定的工作考核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因为项目管理者必须要随时根据建设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要求与期望的变动而不断地调整和管理好建设项目的各项考核指标和具体的项目工作;其二是项目管理者必须充分识别和管理好建设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各种要求与期望,而不能只是根据建设项目相关利益主体初始的、表面的或口头的要求与期望去开展项目管理。
2.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2.1建设项目的集成管理
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各种建设项目工作能够很好地协调与配合目的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项目管理工作。开展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综合与协调去管理好项目各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整个建设项目的成功。这项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集成计划的编制、项目集成计划的实施和项目总体变更的管理与控制。
2.2建设项目的范围管理
建设项目范围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所开展的计划和界定一个建设项目或项目阶段所需和必须要完成的工作范围以及不断维护和更新建设项目的范围的管理工作。开展建设项目范围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成功地界定和控制项目的工作范围与内容,确保建设项目的成功。这项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起始的确定和控制、项目范围的规划、项目范围的界定、项目范围的确认、项目范围变更的控制与项目范围的全面管理和控制。
2.3建设项目的工期管理
建设项目工期管理也被称为项目时间管理,它是为确保建设项目按既定时间成功完成而开展的项目管理工作。开展建设项目工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做好项目的工期计划和项目工期的控制等管理工作,去确保建设项目的成功。这项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活动的分解与定义、项目活动的排序、项目活动的时间估算、项目工期与项目作业计划的编制和项目进度管理与控制。
2.4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
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也称为项目成本管理,是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项目在不超出预算的情况下完成全部项目工作而开展的有关建设项目成本和价值的管理工作。开展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全面管理和控制项目的成本和努力提高建设项目的价值。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所需资源的规划、项目成本的估算、项目成本的预算和项目成本的监控、项目成本的各种预测和筹资管理等。
2.5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
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是为确保建设项目质量能够达到要求所开展的一种项目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的质量规划、项目质量保障和项目质量控制等。开展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对一个项目的工作和该项目的产出物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有效管理,以确保一个建设项目的真正成功。这项管理又可以分成建设项目产出物的质量管理和建设项目工作质量管理两个方面。
2.6建设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
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更有效地利用建设项目所涉及的人力资源而开展的项目管理工作。开展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项目组织和项目所需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确定和有效地管理,以确保建设项目的成功。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组织的规划、项目人员的获得与配备、项目团队的建设等。
2.7建设项目沟通管理
建设项目沟通管理是为确保有效地、及时地生成、收集、储存、处理和使用项目的信息,以及及时合理地开展沟通而开展的管理工作。建设项目沟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项目所需信息和项目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沟通进行有效管理,以确保建设项目的成功。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沟通计划的制定、项目信息的传送、项目报告和会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8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
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为确保能成功地识别出建设项目风险、分析和度量项目风险以及应对项目风险所开展的各种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对建设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事件和后果进行有效识别和及时控制,这是针对项目的不确定性而开展的降低损失和抓住机遇的一种管理工作。具体管理内容包括:建设项目风险的识别和度量、项目风险对策的设计和项目风险的控制等。
2.9建设项目的采购管理
建设项目采购管理是为确保项目组织能够从外部寻求和获得项目所需资源的一种管理工作。建设项目采购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项目所需资源的获得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地管理,以确保建设项目能够及时合适地获得各种资源。这方面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采购工作计划的制定、资源寻求过程与采购合同的管理、资源供应来源的选择与合同履约管理等。
3.现代建设项目管理与传统建设项目管理的不同
3.1管理内容不同
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建设项目管理仅有的项目工期、质量、成本管理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项目集成、范围、风险、沟通、采购和人力资源管理六个方面的内容。
3.2管理效用不同
由于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增加了项目范围管理和项目集中管理这两个综合性和集成性的专项管理领域,以及项目风险管理这个针对项目管理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专项管理领域,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项目工期,造价和质量的专业分工,没有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从而造成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存在相互割裂、不系统和缺乏对于不确定性问题管理等方面的缺陷,这是传统项目管理效用低下的根本原因。
现代项目管理模式九个专项管理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又分成了三个子系统:其一是由项目造价、工期和质量管理构成的项目目标管理子系统,其二是由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物力和劳力资源)和沟通管理(信息资源)三者构成的项目资源管理子系统;其三是由项目范围、风险和集成管理构成的项目综合管理子系统。目标管理子系统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和保障对象,资源管理子系统是项目资源保障和配置的手段,综合管理子系统是项目集成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工具。正是这种有机构成和科学配置使得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的管理质量和效果都远远超越了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现代项目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新增加了项目范围、集成与风险这三个综合性的专项管理和三个项目资源管理的专项管理内容,从而使其有效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这也是现代项目管理模式成为当今项目管理新模式的根本原因。
3.3适用范围不同
传统建设项目管理的应用主要局限于以建设工程为主的狭窄领域,而现代项目管理的应用扩大到了一个十分宽广的领域,包括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科学研究项目、产品开发项目、国防项目等众多领域。
4.对工作的启示
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任何一种管理模式的逻辑系统都是在扬弃旧模式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和覆盖更加广泛的现实管理内容的前提下诞生和发展的,项目管理模式也不例外。
中图分类号:G88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64-03
Contradiction on Traditional Collimation Method in Archery
GUO Pei, YAO Songping
(Shanghai Sports Bureau,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Collimation is the key factor in archery technique.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athletes' collimation method, including archery athletes in provincial teams and national team and the top 8 athletes in 2004 Olympics, Chinese traditional collimation method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rchery technique. The new collimation method is put forward, which is that through the post, athletes' sight focuses on the target. The requirements are as follows. Athletes' sight focuses on target with the intention on their inside. Athletes look at target clearly, but need not to pay attention to precision. When feeling intense, athletes can broaden the collimation area.
Key words: archery; collimation; method; contradiction
射箭是我国的传统项目,长期以来,在我国射箭界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下,我国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射箭技术,为我国射箭在国际大赛上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基础。随着现代训练理论的发展、射箭竞赛规则的改变,从备战08年奥运会力争夺金牌的角度看,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观察训练,用新的观念研究问题,用新的理念指导实践,以取得最佳训练效果。
1射箭传统的瞄准方式
人类眼睛成像的原理是:当人清楚地看着眼前的物体时,远处的物体是模糊的;当把视线的焦点集中在远处的物体时,近处的物体是模糊的。我国射箭传统的瞄准方式是目光视线的焦点集中在瞄准器的准星上,把准星看清晰,而使靶面模糊,即“星实靶虚”。“星实靶虚”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射击专家带来的步枪与手枪的瞄准理念,我国射箭界将其借鉴、移植到了射箭的瞄准中来。建国以来,我国分别于1987、1993、2001出版过3本射箭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上述3本教材中对瞄准的要求与规范都是“星实靶虚”。其理由是让注意力回收,把注意力集中在以准星为边缘的“内环境之内”。因为如果把注意力集中与靶面,扩大了注意力的范围,一是会增加外来的干扰,二是会降低运动员的本体感觉,技术易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用力停顿等问题[1]。从心理学有关部注意的理论方面来说,让注意力回收是完全正确的,但注意力回收是否要以“星实”为前题,从达到射箭动作高度一致、稳定准确、快速流畅的要求来说,是将靶看清有利,还是将准星看清有利,这一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2射箭竞赛规则修改对瞄准方式产生的影响
2.1规则修改带来的影响
1987以来,国际箭联对在奥运会及世界锦标赛等重大射箭比赛中采取的规则进行了一系列修改,其中重大修改有两次,一次是1987年起采用的淘汰赛(Grand FITA Round,简称GR),采取每一轮次未尾若干名运动员淘汰的方法;另一次是1992年起执行的奥林匹克淘汰赛(Olympic Round,简称OR),采取了“一对一”的单淘汰赛制[2]。在那之后,几乎每年都还有小的修改,使得决定胜负的箭支数越来越少,射箭发射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3]。从发射的时限来看,由原来2 min30 s射3支箭,改成2 min射3支箭(2005年7月1日起改成1分半钟射3支箭),即将平均每支箭50 s,改成40 s,并即将改成30 s[4]。此外,团体比赛的犯规,多以判罚时间替代原先的判罚环数。发射时限的缩短,意味着对射箭动作的动态性、连贯性、流畅性,即动作自动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赛的箭支数由双轮比赛的288支箭,减少到淘汰赛(GR)每一轮次的36支箭。实行奥林匹克淘汰赛(OR),后更是减少到以淘汰赛阶段每一轮次18
支箭、决赛阶段每一轮次12支箭的成绩决定胜负。箭支数的减少,意味着对命中精确度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意味着运动员之间实力差距的缩小,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及比赛结果偶然性的增加。规则的修改使射箭所需的竞技能力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即除原有的稳定性、准确性、一致性外,增加了连贯性、协调性、快速性,进而对射箭技术、训练及选材带来了新的要求。采用新规则后射箭技术发生的最大变革是“快速发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产生及90年代中起在世界范围内的被认同及推广应用。
2.2传统瞄准方式引发的问题
2.2.1心理方面引发的问题
射过箭的人都有体会,瞄准时如果把准星看得很清楚,其微小的晃动,运动员就会清晰的看到准星在靶面上较大的移动,心理就容易产生不安,动作用力便会产生停顿,瞄准时间会延长,快速发射难以实施,动作的节奏也易遭到破坏;而瞄准时看清靶面,即目光通过准星聚焦在靶面,靶面较清晰而准星相对模糊,同样幅度的晃动,运动员也不会真切、清晰地“看到”准星在移动,只会看到准星在“抖动”,只要准星晃动不出黄心范围,也就不会由此而引发运动员心理的不安,运动员就敢于做技术动作。
2.2.2技术方面引发的问题
“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对于射击也许是合理的,但射箭与射击项目特点不同,器材不同,技术要求也必然不同。两个项目最大的不同(飞碟除外)之处在于,射箭需要在“无依托”的条件下,将拉力在38~46磅左右的弓拉开,再优秀的运动员在精确瞄准的阶段微小的晃动都在所难免,无法,也不必达到射击瞄准的精度。此外,射击运动员(飞碟除外)多采用一只眼瞄准,而射箭大多数运动员采用睁两只眼,用优势眼瞄准的方法。因为用两眼瞄准较自然,不易疲劳,空间感觉较好,稳定感也较强。射箭中,仅2%~3%的成年运动员及3%~4%的青少年运动员由于掌握不好同时睁开两眼,但仅用优势眼瞄准的技术的而采用闭上一只眼或戴上眼罩,用另一只眼瞄准的方法。由于少了两只眼聚焦的过程,较易做到“星实靶虚”。所以不排除采用“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也能射好箭的可能。但对大多数采用睁开两只眼睛的运动员来说,强调“星实靶虚”就意味者在瞄准上投入更多的有意注意才能将准星看清。第三,射击瞄准技术要求为“准星、缺口、目标,三点成一线”,即“枪正了,才能射准”。对射击运动员而言,枪上的准星与缺口在近处,靶在远处,要将准星对准缺口,视线必须聚焦准星,靶自然就因模糊而变“虚”了。而射箭却不同,弓上只有准星,没有缺口。规则规定,运动员如果要在弓上设置第二个瞄准参照物,则被判为犯规[5]。因此,运动员只能靠合理的技术动作去构成“瞄准基线”。原韩国射箭协会教练员委员会主任、韩国国家射箭队总教练朴敬来在与笔者的交谈中多次谈到:“高水平射箭运动员盯着靶子的时候,不是用自己的眼睛,而是用自己的感觉(去瞄准)”。
采用传统的双轮比赛赛制时,为追求稳定、准确,运动员射一支箭的瞄准时间普遍为5~6 s,有的还更长。当时对瞄准的要求是: 瞄、瞄、再瞄准,瞄得特别好再撒放,然而在新规则下瞄准时间长效果并不好[6],研究发现,随着瞄准时间的上升,有质量的箭却下降[7]。现行的奥林匹克射箭规则导致“快速发射”成为射箭运动员技术特征上的最佳选择,要求运动员在形成满弓动作后1.5~3 s内放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射,运动员从举弓开始前直到将箭射出后,目光都必须看着靶,直到看清射出箭后的着靶点。如果按传统的瞄准方式举弓、开弓、形成满弓动作时都看着靶,而瞄准时再目光移回到准星,不但瞄准时间易延长,还使得动作复杂化,易破坏技术动作的连贯性,也易分散注意力。研究表明,肌肉保持高度协调一致的时间有限,拉满弓后继续用力时间(同是也是瞄准时间)每延长1 s,箭速会降低1英尺/s,当箭速差异在3英尺/s,准星与靶心的相对位置将有2~4 mm的差异。换言之,即使准星瞄准靶心不动,箭速降低而带来的箭着点偏低,也相当于准星调整2~4 mm[8],而这个幅度远大于优秀运动员瞄准时的晃动幅度。准星调整幅度2~4 mm,在30 m距离的靶上就会产生2~3环的误差,在奥运会比赛距离70 m的误差会更大,由此可见,运动员在保持动作连贯的快速发射、保持箭速中获得的效益,远大于保持瞄准精度带来的效益。
如果说,在过去射箭规则的情况下,采用“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也许同样能取得好成绩的话,在采用目前奥林匹克淘汰赛赛制的情况下继续采用“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可能弊多利少,而采用“靶实星虚”的瞄准方式则已成为取得优异成绩的一种趋势。
3有关心理学理论对此的解释
1) 视线焦点落在靶面并不意味着注意全都集中在靶上。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看清了靶面,注意就一定集中在靶面,而忽略了动作。研究表明,即使是在眼睛不动的情况下,注意仍能在视野中转移,因为视觉定位与注意并不相同[9]。与此同时,视觉定位也不能保证信息获取,因为,“看”不等于“看见”。射箭最终是要将箭射中靶心,因此,目光指向靶心、瞄准指向靶心、看清靶是客观要求。
2) 注意理论中有关信息加工容量、选择性注意及唤醒与运动操作关系等理论告诉我们,每个运动员的信息加工容量或空间是有限的,应优先选择重要信息,忽略无关信息,集中注意与完成任务有关的重要因素。埃斯特布罗克(Easterbrook,1959)的信息利用理论对唤醒与注意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的解释是,唤醒水平的升高会逐渐限制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范围。注意能力随着唤醒水平的增高而下降[10]。要保证射箭动作的正确无误,应将注意集中到射箭动作上。瞄准时如视觉焦点落在准星上,微小的晃动使运动员清晰地看到准星在靶面上较大的移动,容易引起运动员的有意注意,致使由于比赛引起的原已较高的唤醒水平继续提高,其结果,或导致注意分散,运动员的注意会在刺激之间随机转换,即从注意动作转到注意瞄准;或使注意的范围大大缩小,有用的线索被排除,而上述两种现象都会造成运动员成绩突然和显著的下降。
3) 射箭比赛时由于其特殊的“一对一”淘汰形式,对运动员心理压力很大,自信心成为运动员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不少世界优秀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注视靶面,将其看得很清晰,想象得比实际上大,从而建立将每一箭都射进黄心的信心[11]。比赛时,运动员站在起射线上,把70米开外的靶看得很大,感觉靶离自己很近,就会充满自信,坚定、果断地射出每一箭;如果靶很模糊,运动员就感到靶很遥远,比赛距离远不是70 m, 心理易产生不安、焦虑,以至带来一系列问题。
4目前国内外高水平射箭运动员实际采取的瞄准方式
在国家体育总局射运中心射箭部、国家射箭队及全国各省市射箭队的支持、帮助下,2004年利用全国射箭大奖赛的机会,我们对包括国家队在内的我国20个省市射箭队的57名运动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国际级健将6名,健将46名,一级5名。
调查显示,大多数优秀运动员采取的瞄准方式都不是“星实靶虚”(表1)。57名运动员中,采用“靶实星虚,视觉聚焦在靶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瞄准方式的1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17.54%;采用“星实靶虚,视觉聚焦在准心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瞄准方式的10人,占17.54%;采用“不过分注重星实还是靶实,只是同时看着准星和靶"的37人,占64.9%。
表1中国射箭运动员瞄准方式统计
方式星实靶虚靶实星虚不过分注意N 101017.54百分比 17.543764.91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越是成绩好的运动员,越有采用“靶实星虚“的趋向:我国目前在役的全部6名女子国际运动健将中,4人采取“靶实星虚”,占全部国际运动健将的66.67%;采用“不过分注重星实还是靶实,只是同时看着准星和靶,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的2人,占33.33%;无一人采取“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
此外,笔者利用参加雅典奥运会的机会,对2004年雅典奥运会获得射箭个人前8名的女运动员进行的调查显示,6人采用“靶实星虚”,占被调查总数的75%,2人为“不过分注重星实还是靶实,只是同时看着准星和靶”,占被调查总数的25%,无一人采用“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表2)。
表2雅典奥运会射箭女子个人前8名运动员瞄准方式统计
方式星实靶虚靶实星虚不过分注意N 0 62百分比07525在调查与访谈中,不少运动员谈到,初学射箭时努力按教练员的要求做到“星实靶虚”,后来经过一段摸索,改变了瞄准方式,逐渐就形成了“靶实星虚”。有的优秀运动员干脆不看准星,采用“套瞄”,即直接用瞄准圈去套黄心,认为这样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注意力能更好地集中在动作上[12]。在比赛紧张时,有的运动员则采取适当扩大瞄准区域的办法,以缓解压力,保持动作的流畅性、连贯性。
瞄准视线聚焦在靶上而非准星上,在射箭强国韩国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这也许是韩国射箭在世界上异军突起并长期保持高水平的原因之一。在对原韩国国家队总教练,现澳大利亚队射箭队总教练李起式,原韩国队总教练朴敬来、金亨铎、韩国国家队的几位现任教练,及原我国国家队韩籍教练杨昌勋等人的访谈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射箭与射击不同”,认为应是“靶实星虚,视觉聚焦在靶上”,“把靶面看清”,或“焦点聚在靶上,但别太苛求瞄准”,“眼睛盯靶子,意念集中在动作上”。 “在关注自己动作感觉同时也盯着靶子”。杨昌勋谈到,到中国来执教,听到“星实靶虚”时感到大惑不解,从他当运动员起,就从未有此概念。韩国教练对运动员的提示(包括杨昌勋教练对中国运动员的指导)也大都是“看清靶面,把动作做好”。
5建立新的瞄准理念及方法
现代心理学理论及射箭规则修改给予射箭瞄准技术三点启示:1) 视线的焦点与注意的指向是两个概念,因为视觉定位与注意并不相同。2) 注意容量或资源是有限的,在兼顾好瞄准的同时,要完成准确、精细、平稳、流畅的动作,一定要使注意资源分配处于最佳状态。提示我们眼睛看着目标,但主要注意力应指向自己身体的内部,感觉动作。3) 射箭的瞄准应是一定的范围,而非一个精确固定的点。为保持连续、流畅的动作,不应苛求瞄准,应允许准星轻巧地、有规律地在黄心内呈圆形晃动。
因此,新的射箭瞄准的理念应当是:从本质上说无须化太多精力于有意识的瞄准上,或者说不应集中太多注意于瞄准;正确的瞄准方法应当是:运动员的视线通过瞄准器的准星将焦点聚在靶面上;瞄准的要求是:1、目光聚焦靶心,注意指向身体内部;2、眼睛看清靶心,但不苛求瞄准精度;3、比赛紧张程度高时,可适当扩大瞄准区域。
当然,以上只是我们初浅的看法,还有待于不断的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 徐开才,等.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射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32-133.
[2] FITA Olympic Round for use in the Olympic Games Competition. International Archery Federation,1997.
[3] 郭蓓.射箭运动的发展趋势与我们的对策[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5(1):22-23.
[4] 罗布斯卡(美).美国射箭专家来华讲学材料[M].射击射箭项目论文选编,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2004:442-443.
[5] Judge Guide Book[M]. International Archery Federation,2002.
[6] 罗布斯卡(美).美国射箭专家来华讲学材料[M].射击射箭项目论文选编,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2004:445.
[7] keast,D. Elliott,B .Fine body movements and the cardiac cycle in archery[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London)8(3),Winter,1990:203-213.
[8] 朴敬来.举弓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技术环节[J].中国射击射箭,2005(2):20-22.
[9] 张力为,任未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162.
[10] 理查德•考克斯著,张力为,张禹,牛曼漪,江晓梅译.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179.
[11] 麦金尼著,郭蓓译.想象在射箭训练中的运用[M].射击射箭项目论文选编.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2004,8.
[12] 罗布斯卡(美).美国射箭专家来华讲学材料[M].射击射箭项目论文选编,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2004:445.第30卷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156-01
鄂伦春族能歌善舞,常常表现在生产和生活中,如《熊舞》、《野牛搏斗舞》、《树鸡舞》、《依哈赖舞》、《红果舞》等都是表现猎人对野兽、飞禽的观察以及生产过程的模仿。“转圈舞”是一种带有自我娱乐性质的群众性歌舞,男女都参加,边唱边跳。“假面舞”是融进了宗教内容的由“萨满”跳的祈求狩猎获得丰收的祭祀舞。
萨满神舞是非物质文化遗存之一。萨满舞蹈实际上是萨满跳神行为的外在动作显示,诚则祭,祭则拜,拜则手舞足蹈,以发崇敬之情。鄂伦春萨满跳神过程中通过歌舞这种形式与神术和神o相通,代达夙愿,召请善神,驱除邪秽恶魔,以保证氏族或部落的平安和繁衍。舞蹈的动作依神鼓的鼓点而跳。舞姿因祭祀内容而定,既有即兴性,也有随意性,边唱边舞,并模拟巫师与妖魔搏斗和媚神娱神的情景。其中萨满舞中的呼喊声和激烈的鼓点恰恰似鄂伦春猎民围猎时“合围”的形象,这也是鄂伦春古代民族狩猎和游牧生活的再现。
2007年12月9日在哈尔滨北方剧场举办了题为《恩都力乌拉》的大型民族风情歌舞晚会,其中鄂伦春族的萨满神舞以其震撼的鼓点、纵情的跳跃以及神秘色彩的感染了在场所有的观众。鄂伦春族萨满神舞作为一种中国原始舞蹈的遗存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传承演变。在鄂伦春人一年一度的古伦木沓节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舞蹈艺术。这种新颖的萨满舞,既具有传统的萨满跳神祭祀中鄂伦春人崇拜英雄、驱除邪恶、歌颂伦理道德的原始风貌,蕴涵鄂伦春人抒发美好生活的情感,弘扬精神文明的现代气息。
一个原始的宗教形式,演化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引起了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赞赏,从而将萨满和萨满舞的探究提升到学术理论高度,因而萨满舞也成为代表我国鄂伦春族的特色典型舞蹈。
在国家推动振兴东北,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鄂伦春族会被纳入一个更大的环境中以获取发展,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果能将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则文化可以大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并使文化自身得到保护、传承、发展;如若不能很好地结合,则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会逐步消亡,最终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取代。科学合理的加大力度对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鄂伦春旅游产业开发中加入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就可以很好的可以和游客进行互动。鄂伦春人民在节庆时载歌载舞,很具有艺术魅力。如果在旅游开发中,加入鄂伦春舞蹈音乐,可以使整个的旅游过程更具吸引力。在对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也丰富了鄂伦春旅游业的内涵。
一、房屋安全性鉴定的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房屋建设数量与日俱增。建筑结构对房屋有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要求,房屋自身有使用年限。许多房屋的安全性就有待确定,于是就有了房屋安全性鉴定工作。
现阶段房屋安全性鉴定还属于初级阶段,许多地方很不完善。房屋安全性鉴定工作不能做到认真、准确、详细。
(1)安全性鉴定资质申请单位人员方面一般需要注册结构工程师,所以房屋安全性鉴定资质通常由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颁发给具有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但是就房屋安全性鉴定工作来说,具体分为结构分析和检测数据分析两部分。而一般由具有资质的设计院设计的房屋在结构分析方面,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安全性鉴定主要工作就是检测数据分析。而检测方面一般设计院很少涉及,检测工作就只能交付给具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公司,或者直接进行结构分析,而不进行数据检测分析。这样一来房屋安全性鉴定的准确性就成为一纸空谈。
(2)安全性鉴定项目和检测范围一般是由委托方指定的。实际上一个具体的房屋包括许多相关的子项目检测。对于抽取的构件,不能完全保证整个房屋结构的安全性。
(3)房屋安全性鉴定中结构的处理方法一般只有两种,要么拆除重建,要么加固主体。而许多委托方需要安全性鉴定的目的就是拆除重建,所以在委托鉴定时就要求结论是拆除重建。房屋安全性鉴定并非鉴定单位(勘察设计院)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新建建筑的设计任务。一般设计费用远高于鉴定费用,因此鉴定单位通常都会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将判定结果扩大化。
(4)对于框架结构,安全性鉴定的主要方面是承重构件(梁、板、柱)的安全性。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检测方法有:观察分析裂缝、回弹测试混凝土强度、钻芯取样做抗压试验、超声法检测混凝土孔隙、利用测量仪器检测房屋沉降及倾斜。对于构件只有做钻芯取样测试的混凝土强度最为准确,但是介于取样难度大,测试仪器笨重,很少进行钻芯取样。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房屋安全性鉴定的方法系统化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整理出一套科学、公正的检测方法,对房屋安全性做出准确的判定。
二、房屋安全性鉴定的科学意义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地震,数万名同胞在地震中丧生。房屋倒塌,建筑损坏,整个汶川几乎被夷为平地。2010年8月,甘肃舟曲发生重大泥石流灾害,房屋被冲毁,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物受到严重损害。
许多自然灾害不会被预期,随时爆发,随时危害着大家。只有提高建筑物的安全等级,才能减少突发灾害所带来的影响,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安全性鉴定工作在其中尤其重要。不是说设计的强度能达到要求,房屋就会安全。设计安全,施工合理,鉴定合格的情况下房屋的安全性才能保证。
512之后,国家更加关注中小学校舍及公共建筑安全,还进行了中小学校舍安全性全面鉴定工作。由此可见国家对房屋安全性鉴定的重视。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更加系统、具体的房屋安全性鉴定方法呈现大家面前,使得房屋安全性鉴定工作在进行的时候可以有条不紊,全面而准确。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指定了“住宅区改造”、“土木建筑更换标准”等。国际预应力协会(FIP)于1978年亨利了砼维修与加固工作组,并于1982年提出了“混凝土结构的抽查与维修”及“砼结构的维修与加固”报告。美国于1980年出版了《房屋检查手册》和相应的标准等。
而我国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指定标准较晚。随着房屋老年期的出现,我国房屋的维修和加固问题也随之出现。1999年国家制定了《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等标准。
2008年512以后,国家又加快更新了一系列标准,将抗震要求进一步提高,安全性鉴定工作日趋完善。
四、现阶段房屋安全性鉴定的方法:
房屋安全性鉴定工作影响到后续对建筑的处理工作,对于既有建筑加固及拆除至关重要,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做出研究:
1.钻芯取样试块抗压的数据准确性分析与研究;
2.回弹-碳化深度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数据计算及处理的准确性分析与研究;
3.利用测量仪器进行倾斜、沉降判定时的数据准确性分析与研究;
4.结构主体部位裂缝分析与研究;
5.非主体结构裂缝分析与研究。
实验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或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学网站。信息技术学院的学生普遍都有笔记本电脑,许多老师把教案、讲稿、和实验指导书等放在该平台上,学生不需要账号和密码可以随时随地的登录查看和下载这些资料,学习程度高的学生可以自学、先学。还有许多老师把要求在实验课上做的实验课题,事先放在教学平台上,学生可在课下随时查看,并利用业余时间对实验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操作。据了解,多数学生在课下就能全部完成或大部分完成实验。老师在实验课上根据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答疑、辅导,与学生交流讨论。利用教学平台,不仅激发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实验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把实验课上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多种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改变了以往实验课按照“讲实验、老师示范、学生仿照、最后写出实验报告”的模式,或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模式。显然,这种“照方抓药”式的实验形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建设,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智能的、网络化的信息平台。
(1)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所有实验室与学校校园网、中国教育网相连,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了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网络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还建立了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利用自主研发的“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对中心的所有设备进行设备信息管理、设备借还管理、设备维修管理、设备报废管理、以及系统相关功能。随时掌握设备的使用状态和所处的位置。
(2)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
随着校园网的迅速发展,我们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并结合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开发了计算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网址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网站包括在线答疑系统、网络测试系统、网络教学视频、光盘镜像系统、网络课程课件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并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实现了软件的超链接结构,启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网络化建设及应用。
为了直观形象生动地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容易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所有授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搭建了计算机、投影仪、投影屏幕、音箱、话筒等硬件设备,并且各个多媒体教室联入了校园网,可直接访问Internet。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了现代化以及网络化的教育手段,改革了教学方式,更新了教学内容。在中心内部网络内建立了光盘镜像服务器,能够方便地承载教师自己开发的多媒体讲义、教案和购置的多媒体教学素材,为学生通过网络实现选择性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育个性化的开展。
(4)计算机文化长廊建设。
为加强计算机文化的建设,在实验教学大楼5楼B5-1和B5-2区之间的北部制作计算机文化展示柜,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方式,展示各个年代至今计算机的各个主要部件,如CPU、主板、硬盘等等。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质的计算机,如:学校所使用第一批计算机、各个年代不同种类的计算机。通过展示各个时代的计算机让学生们充分了解计算机的过去;通过计算机性能、价格及大小的对比,使他们感受到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并通过对各个时期对计算机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图像展示,全面体现计算机文化发展的魅力,激发同学们对计算机学习的浓厚兴趣。
1.2增加课下自主实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课题,多给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部分老师在实验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堂实验的任务外,还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课下自主实验。并在实验课上结合学校安排,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自评和互评。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自己亲身设计、独立动手操作所完成的自主实验,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养成“学中做,做中用”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为社会服务的实际本领。
1.3充分发挥“学生技术团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愿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选择专业知识良好、责任心强、热心服务的同学,建立起“学生助教组”(或称“学生技术团队”)。这种学生团队的职责是:负责师生之间的联系,反馈教学意见;收交作业;实验课的内容都提前做,以便在实验课上和老师一起进行辅导。实践证明,学生助教组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帮助老师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全体学生受益;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自身学习的深化与发展,不断锻炼并提升自身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实验室对学生助教全面开放。他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选科研题目做实验;有的学生助教还和老师合作写论文、一起搞科研,共同开发软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1.4以课程设计为拓展,将实践考核制度化、规范化
在课程考核中,增大实践考核的力度,主要包括增加实验成绩的比重,引入现场实践考核环节,同时积极开展课程设计,提高课程设计的范围和力度。明确要求凡应用型课程,包括软件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实践等主干课必须增加课程设计环节,并纳入考核范围。同时对课程设计的选题、执行过程、考核方式也给出明确的规定。实践内容的考核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Abstract: the scheme demonstration and strive to reflect the modern ultra deep metal deposit mining and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cusing on deep mining theory, technology and transportation scheme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To realize the deep mineral resource is efficient use, in deep and high stress, high temperature, Takai Fuka's special environment, combining deep well under high stress condition of hard rock fractur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thermal environment control, filling system an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theory and technology, put forward deep metal ore mining and to develop transportation technical scheme demonstration, for academic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of.
Key words: metal deposit; mining; transport; technical
中图分类号:P578.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国内外深部矿床开采现状及研究概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古德生教授在现代金属矿床开采科学技术上有过深入细致的阐述和分析:
1、国内深部矿床开采现状
目前,我国金属矿山面临的形势是进入浅部矿产逐渐枯竭,开采条件大大恶化,大中型露天矿逐年减少,不少矿山已开采到临界深度,面临关闭或转向地下开采的情况,大规模开发深部矿床刻不容缓。针对深部开采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业内普遍认同的深部开采界定深度大于800-1000m时,既为深部开采。
2、国外深部矿床开采现状
国外开采规模超千米的金属矿山将近100座,其中最多的是南非,南非西部深水平金矿开采深度达到3800m,常用的深部采矿方法有充填法、空场法和崩落法。遵循自上而下的开采顺序,先中间后两翼,连续回采,连续作业或提高作业面推进速度的设计原则。
3、深部开采的研究概况
由于深部开采的特殊环境,深部开采存在的开采困难大,成本高,安全条件差等客观问题,目前国内还未取得特别突出的成果,技术专家只能结合实践逐步创新和探讨。
二、方案论证项目简要说明
D铁矿是世界上目前发现埋藏最深的特大型铁矿床,探明储量为35亿吨,平均品位TFe 31.56%,见矿深度达1000m左右。对于这种超深特大型铁矿床的地下开采设计,国内目前尚无先例,中国冶金矿业鞍山冶金设计研究单位集中了采、选等各专业设计技术骨干,组织多名教授级专家结合南京XX铁矿(400万t/a)、酒钢XX铁矿(500万t/a)的设计实践经验,并多次组织技术团队赴世界开采规模最大的地下铁矿山——瑞典基律纳铁矿(3000万t/a)实地考察,将收集整理的第一手技术资料作为此项目深部开采及开拓运输方案的技术基础。
依据项目开发方提供的矿床普查报告,中国冶金矿业鞍山冶金设计研究单位该项目的综合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编制出了《D铁矿地下开采开拓方案技术经济论证报告》,在项目论证会上,项目开发方主要负责人、东北大学XXX教授、冶金界国内著名专家XXX教授、胶带运输专家XXX教授等专家听取了中国冶金矿业鞍山冶金设计研究单位关于《D铁矿地下开采开拓方案技术经济论证报告》的汇报,与会专家对中国冶金矿业鞍山冶金设计研究单位提出的深部开采及胶带斜井开拓运输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经过更深层次的技术研讨和创新,最终编制完成了《D铁矿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方案论证项目开发建设及生产的最新设计理念
1、坚持大矿大开的原则,以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2、采用大运量、低能耗的新型开拓运输方案;
3、采用国内外最为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大型设备;
4、分期开采,自上而下强化采矿;
5、采用先进的高强度、低成本、高效率的采矿方法;
6、生产工艺由全面机械化向功能自动化过渡;
7、机修设施大中修外包,备品备件外购,矿山仅设维修设施;
8、采矿、选矿工程协调有序进行建设,以降低初期投资;
9、矿山规模采取滚动发展的方针,利用企业收益进行扩大再生产,力争不断的提高经济效益。
上述新的设计理念,将对D铁矿项目未来的建设和生产带来不可
估量的经济效益。
四、方案论证项目建设及生产的创新开拓方案
1、开拓运输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近20年来,胶带输送机在国内外发展较快。在地下矿山,由于高强度胶带输送机的研制成功,以及新型驱动装置和整机监测控制系统的投入使用,国内外采用新型高强度胶带输送机斜井开拓的矿山日益增多。采用胶带输送机斜井提升矿石至地面选矿厂,具有生产能力大、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工艺系统简单等特殊优越性。
2、中国冶金矿业鞍山冶金设计研究单位在胶带运输方面的优势
中国冶金矿业鞍山冶金设计研究单位早在九十年代开始就对胶带运输进行了深入研究,熟知国内外金属矿胶带运输的应用与发展情况,并掌握大量国内外胶带运输的实例、各种使用条件和参数,并出版过多篇学术论文,掌握国内最先进的胶带运输计算微机软件,多位胶带运输专家如大孤山铁矿及齐大山铁矿胶带输送机的设计者,高级工程师、胶带专家XXX参与设计,使中国冶金矿业鞍山冶金设计研究单位在胶带运输设计能力方面具备国内其它设计单位不能比拟的优势。
在中国的绘画发展史中,中国画最早是以工笔人物画的形式出现的,唐代开始出现水墨写意画,宋元以后,水墨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唐代绘画的最重要事件是水墨画的出现……”。①唐代王维、张璪、王墨等是最早的几位水墨画家,他们开始把以笔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水墨画视为最具有中国先哲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宋代苏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提出“士人画”观念;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论,主张文人画画家应该追求逸笔草草,以笔墨直抒胸臆。这些艺术主张暗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内核,而文人雅士的笔墨怡情追求使水墨人物画这一绘画样式渐渐占据画坛主流。
艺术是心迹的外化,是内心情感的表达。传统水墨人物画强调物我两忘、追求艺术上的解衣盘礴,目的是让内心情感以笔墨为载体在画面上尽情释放,而这些均离不开意象造型、气韵生动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中国艺术家何以不满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因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②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深刻的审美内涵,蕴含儒、道、释等哲理思想,讲求“师造化”、追求“天人合一”,反对纯粹机械地客观写实,注重传神写照的意象造型,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所以,传统中国水墨人物画有着独立的人文审美价值。
二、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水墨人物画的题材和审美都发生很大的改变。当代水墨人物画在全球化语境下得到重视并繁荣发展,体现出这一传统绘画样式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当代水墨画家关注当代社会生活,注重大众流行图式的描绘,积极探索水墨新形式。新文人画思潮中,朱新建、李津等人以调侃的方式绘制具有文人画特质的水墨人物画新图式。他们墨戏人生,以水墨形式对传统“性”文化进行象征性的图式解读。田黎明创造了独特的渍染技法,以传统笔墨去描绘阳光、空气、水,把西方绘画注重而中国传统绘画摒弃的光影用水墨画形式表现出来,使中西方绘画观念有机统一在传统笔墨构成中,营造超脱空灵的虚幻意境。刘庆和、李孝萱、周京新等画家以水墨艺术的表现性关注都市生活。其中,周京新提出“造型呈现水墨化、笔墨具有雕塑感”的艺术主张。这些当代水墨画名家兼有学院教养和反传统拓新精神,勇于突破自我,不断进行艺术创新。曾健勇、马骏、黄丹等一批当代青年画家,大多具有美院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又接受当代最前沿艺术形式的熏陶,他们创作的作品无论是内容、题材、技法,还是形式语言,都一反传统的中规中矩,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此外,还有的画家注重抽象笔墨的探索研究,作品呈现出抽象表现主义的印迹;有的结合抽象绘画和综合材料的趣味性,创造了自己的水墨艺术新图式。
“众所周知,中国水墨画在新时期的变革是以人物画造型为核心的,人物画的变革是以人物造型的改革即表层抽象化和符号化为标志。这种对传统绘画语言的强力改造曾使人耳目一新……”③当代艺术家以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心灵感受去进行水墨人物画创作,从现代图式意象中体验笔墨造型情趣。传统水墨人物画用笔限于工具材料的特性,讲究追求丰富的变化,而且要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而当代水墨人物画家从不同门类艺术中汲取营养,如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印象派等不同风格的艺术样式,同时仍继承传统用笔的装饰化,追求平面化、意象化,极大地丰富了水墨造型的表现语言。
当下写意画坛的精英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一步步建立起了自成体系的个人规范,问题在于其中少数艺术家沉浸在个人规范之中,作品渐显僵化、程式化、生产流程化,使写意逐渐失去了神髓而变成了空虚的外壳。而如何避免一味迎合市场、丧失艺术个性的现象,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中国现当代水墨艺术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目光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的开拓性和创造性。回顾中国文人水墨画的独特历史,可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把握这一画种的审美特质,从而有利于我们以不同的视点关注当代水墨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三、水墨人物画的未来发展观
现当代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画家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也是前所未有的优越,这样宽松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当代水墨人物画空前的繁荣景象。“造而优则成型,写而化则生意,型入本则真现,意致觉则超然”。④对于水墨画的笔墨,今天需要重新解读,以拓宽传统文人画的文化内涵。“笔墨”原是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的美学概念,已经在画坛形成一个思维定式,但在今天,艺术要发展,传统笔墨观必然要被改造。
当代水墨人物画已不再为传统的样式所束缚,正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一方面,中国的当代水墨画艺术中有西方绘画的烙印;另一方面,新表现样式水墨画和学院派主题性水墨画在中国主流艺术中盛行。但我们要看到当代水墨艺术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现当代水墨艺术过于跟随西方,慢慢缺失文化自主性;因为生存而对书画市场商业化运作的依赖,使部分艺术家失去原有的艺术个性,等等。“事实上,即使传统的精华,也不是可以盲目弘扬的”。⑤时代与绘画观念的转变引发了水墨人物画的转型,这是个无可回避的现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合理地吸收借鉴是基于解决我们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民族性与时代性不能忘却,现代水墨人物画在开拓创新的同时,要合理的弘扬传统的艺术精神和形式内容,这是水墨人物画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根本。
当代人物画画家积极探索民族的画风,并融合中西艺术,从文化心理、审美观念到形体、空间、色彩的表现等发展对传统水墨画进行不断创新,使当代水墨人物画创造发展到新的高度。在全国性各类大型中国画展览上,水墨人物画占据了半壁江山,这说明中国主流画坛对水墨画独特文化意义的普遍认同。一些水墨画名家在新水墨领域继续进行绘画语言的开拓挖掘,创造具有文化深度及时代特点的作品;新一代年轻艺术家们,也以他们独有的文化视角大胆进行艺术探索,给水墨画坛注入新鲜的艺术活力。随着越来越多的水墨专题展览的主办,水墨人物画已被广大民众所喜爱,并渐渐成为中国画最具创造性和学术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而全球化文化艺术的广泛交流,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当代水墨艺术向前发展。
总之,水墨画中技术因素的发展大大丰富和推进了现当代水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渗透到造型的意象之中。画家的艺术个性得以张扬,同时也给中国水墨人物画拓展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孕育出新的艺术生命力。而如何在力求建构具有时代意义的水墨人物画形式的同时,借古开今,推陈出新,发扬具有东方气质的艺术底蕴,已成为当代许多画家的追求。
注释:
① 朱良志. 曲院风荷[M].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2,p128.
② 宗白华. 美学漫步[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P74.
③ 王晓辉. 感受错觉[M].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7,P92.
④陈子游.中国艺术家年鉴---周京新[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2,P49.
评价机制扭曲是科技投入产出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着力破解。要尽快调整将数、课题经费数、项目专利数、获奖成果数与职称职务晋升挂钩的机制,不再以论文和项目论英雄,要将技术创新成果和转化应用实绩纳入考核体系,尤其是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要确保有一定比例的指标用于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人员。研发项目特别是大型科研项目短期难以见效,要改变按年度定期考评科技创新成效的做法,适当延长评价周期或实施周期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科技资源投向和力度,确保有限的科技资源用在刀刃上。要尽快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科技投入不能过于集中在研发阶段,要建立覆盖研发、中试、转化等全过程的科技资源支持体系,特别要加大对中间试验、转化运用等环节的投入;要改变单一按科研论文和项目配置科技资源的机制,哪怕没有论文或专著公开发表,只要创造出有市场价值的专利、发明、技术或产品,都要给予支持。科研链要紧贴产业链深化研究,高校院所要主动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研究方向和项目遴选要遵循市场规律、瞄准企业需求,突出企业在科研立项方面的话语权,特别是应用型科技研究,必须紧扣市场需求,以服务企业和创造价值为宗旨,以创新成果产业化为导向,促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改革,高校院所利用财政性资金资助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至少50%归成果完成人或研发团队所有,让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享有科技创新带来的收益,有更充足的创造动力和创新激情。要建立重大科研创新转化成果利益均沾机制,对于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不仅要重奖完成者,还要给予其培养单位(培养人)荣誉,激励高校院所和博士(后)导师在培养和传承后人上多下功夫,在科研领域真正形成“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继有人的局面。
着力破解企业科技投入“不敢投不愿投,内生创新动力不足”的难题。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最贴近市场,对市场感知和产品需求最敏锐,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理应成为创新主体。但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高校、科研院所主导创新,企业偏重生产运用的路子,这样的路子无法动态把握市场走向和产业发展趋势,难以有效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企业科研投入动力和热情明显不足。再加上创新环境不佳,不少企业对创新忧心忡忡,担心投入产出周期长,沉淀成本高,创新风险大,特别是仿冒盗版成风。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假冒伪劣盛行,违法成本又低,必然导致科技领域“劣币驱逐良币”式的逆向选择,伤害企业创新积极性。具体而言,企业创新投入不足的原因各异。国企有创新实力,不缺研发资金,但由于市场占有率本身比较高,科技创新绩效考核又不受硬约束,创新动力不足。一些国企负责人对创新“不冷不热”,认为“创新时间较长、风险很大,不成功要自己兜着走,成功了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民企富有创新活力,但往往缺乏研发实力,资源和能力有限,创新实力不足。外企研发能力强,但严格控制技术转让,特别是对关键核心技术严格保密,技术外溢不足。
因此,当务之急要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资源投入优先向企业集中,创新平台优先向企业集成,科技项目优先向企业集结,高端要素优先向企业集聚,保护企业创新热情,激活企业创新活力,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愿意投入、舍得投入。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研发支持力度,着力发挥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效用,支持设立各类科创基金,加大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金融支持,推动产业资本、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更紧密地结合,使企业有动力、有条件在科技创新上加大投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领军型骨干龙头企业建立研究院、中试基地、转化基地、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鼓励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进行科技项目攻关,引导企业参与产业发展规划、科技专项规划等政策制定,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申报,高校院所必须联手企业才能申报。要尽快完善国企创新考核评价制度,将对主要负责人的科技创新考核作为硬性要求并加大考核力度,促使国企进一步加大从收益中提取研发投入的比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是富有创新精神、极具创新活力的企业方阵,要千方百计帮助它们破除制约创新的一切瓶颈障碍,大力推进共性技术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辐射和扩散,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切实把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财税金融等相关扶持政策用足用到位,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承担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研发,让它们感到科技投入“投有所值”,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创新主体的合法利益,让真正的创新行为得到应有回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着力破解各类创新主体“画地为牢各自为战、协同创新不力”的难题。科技创新力量多元,除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等三大主力军之外,还有中介服务机构、科技社团、投资机构、法律机构等大量辅助力量。长期以来,各类科创主体协作意识淡薄,“小作坊”观念较强,协作机制匮乏,甚至抱着“别人有不如自己有”、“自己有不如独自有”的心态,彼此条块分割,独立运行,各自为战,资源不能共享,信息不能互通,优势不能互补,即使同一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也是“各自保密,分别使劲”,攻克一项科技难题的实际耗费数倍于协作研究。而且科技资源分散在科技、发改、经信、教育等多个部门,科技项目申报、中试、转化等不同环节的科技经费来源均不同,导致一些科技项目多头重复申报,科技成果重复利用,科技资源重复获取,科技力量耗散流失,制约了有限科技投入效用的最大发挥。
如果仍延续分散、封闭、孤立的科研工作方式和资源配置模式,单打独斗、各行其是、闭门造车,很难出什么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要尽快建立产学研结合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产学研结合创新专项基金,统筹方方面面的科技资源和力量,协作实施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专项。要大力破除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创主体之间的藩篱障碍,加快构建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的战略合作联盟。鼓励高校院所与开发区、工业区、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园区开展科技结对,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把经济社会发展急要的科技需求转化为重大科技任务,把与产业转型升级息息相关的关键共性技术转化为重大攻关课题,组织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技术力量进行协同攻关。特别是对于一些应用广、投入大、转化周期长的关键共性技术,要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以股份制、理事会等方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或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整合行业相关资源进行联合承接和研发。对于面向中小企业、市场集中度低的行业技术研发,要围绕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建立研发机构,强化技术成果共享,发挥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辐射功能,服务块状经济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要打破科技人才流动的条块分割,打通企业和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流动障碍,鼓励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员、专家学者到企业兼职兼薪从事研究或自主创业,鼓励企业选派科技人才到高校院所参加技术培训或研发,允许高校院所和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留岗创业,并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其岗位职级和工资待遇,支持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休学创业,创业实践可抵扣学分,并允许其无限制接续学业。
着力破解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不专、孵化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难题。创新的本质是将创造的知识和技术转变为经济效益的过程。只有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成功,创新价值才得以实现。然而,目前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只有25%左右,最终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科技转化效率不高,并不完全在于技术不成熟、企业不接受、扶持力度不够,也不一定是企业不愿投、不敢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科技中介服务不够。科技中介服务是孵化科技种子的“阳光”和“雨露”,没有良好的科技服务,科技“种子发芽”、“破土而出”就会很难。目前,各种冠名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等名头的科技中介机构琳琅满目,但这些机构不少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转化过来的,服务理念、市场化意识、专业化程度等都与现代科技服务需求有不少差异,难以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一条龙式的良好服务。更有甚者,一些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宗旨和目标有一定异化,不是以帮助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为导向,而是以帮助企业或科研院所争取科技立项为任务。据熟悉科技中介服务的人士反映,这个行业的不少机构主要精力不在于为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排忧解难,而是帮助企业“包装材料”向有关部门公关,争取科研项目经费。
科技中介服务质量和效率高不高,关系到科技成果能否尽快转化真正落到地上。在目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突出的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技术交易服务标准,规范科技服务市场,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各类技术创新服务机构、技术评估机构等的管理,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建设,提高科技中介机构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要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业创新孵化体系建设,扶持优质孵化器做大做强做实,加强孵化器规范运营管理和考核,进一步提高孵化器孵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大力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集聚,鼓励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利商标事务所等科技中介机构向科技开发区集聚,促进知识、技术、专利、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高效耦合,加快科技信息交流、技术交易和科技成果转化。如可探索建立“科技中介服务超市”,促使优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起来,特别是把有质量、有信誉的中介服务机构串联起来,为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提供“量体裁衣”式的科技服务,降低科技成果转化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本论文从复杂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理论出发,研究国内外技术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模型及现状,构建基于DoDAF的技术体系框架、视图、数据、流程和模型等,寻求战略转型期、高技术服务战略下专业体系的构建方法与价值模式。
一、复杂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理论演变与发展
1.国外复杂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理论
体系结构(Architecture)是一个系统的基本组织,包括该系统的组成单元、组元间关系、组元与环境间关系以及指导系统设计与扩展的原则。简要地说,体系结构是体系的各组成单元的结构及其有序组合的相互关系。
复杂系统顶层设计的本质是系统发展策略的设计,必须确定好发展目标,规划好实施途径。体系结构的开发采用规范化的图形、表格和文字,清晰、直观、形象化地描绘了系统使命任务的范围、需求、目标、背景、可行的解决方案、过渡策略和所需标准,形成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顶层设计方案,因此体系结构的开发是系统顶层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
体系结构从不同的视角看有众多的特征量,这些特征量可以用模型来表示。表示特征量的模型填充上特定数据后就能生成该特征量的具体描述结果,将所有描述结果集成在一起就是该系统的体系结构描述。
体系结构框架是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学的别名,其内容包括体系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体系结构框架为开发、描述和沟通体系结构提供了指南、模型和规则,是理解、比较和集成体系结构的通用的基本工具。业界内将这种通用的体系结构开发方法成为体系结构框架。
20世纪80年代,以“扎克曼框架”(Zachman Framework)框架的发表为标志,为体系结构框架基本概念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国防部《C4ISR体系结构框架》(2.0版)的发表为标志,形成了初步的规范化的仅限于电子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开发中应用的体系结构框架;本世纪前10年,以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的发表为标志,使支持国防领域关键决策为目标的“企业体系结构框架”走向基本成熟,未来将发展至以数据为中心的企业体系结构框架研究新阶段。
2.国内科研与专业技术体系结构现状
国内技术体系结构设计主要从科技体系、学科建设、预研发展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1)科技体系角度:从研究科学技术体系的建构基础及演变看,传统的科学技术体系正面临“知识爆炸”、“逻辑混乱”等困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体系建构,必将从以“学”为主的技术体系向以“用”为主的科学技术体系演变。科学技术体系的发展思路对高技术服务企业技术体系结构的设计可资借鉴。
(2)学科建设角度:在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目前也正面临专业设置改革的问题,以应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价。目前采取的做法为多元组合课程体系设计,科学、灵活配置专业,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发展。但其专业体系结构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尚未进行本质的变革与提升。
(3)预研发展角度:通过研究国防预研发展历程及其启示可以看出,预研体系建设经历了“任务带学科”、“型号带预研”、“实行计划单列”等里程碑阶段,未来更加重视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相结合,处理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的矛盾。预研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仍聚焦在体制机制、科学决策、以人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等政策和实施层面。预研体系结构并未按复杂系统理论进行顶层设计。
二、面向高技术服务的体系结构设计要求
高技术服务是以创新为核心,以通用技术、基础产品和专业工程共用技术研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标准规范、技术工具、基础数据、技术服务方案等专业化增值服务。高技术服务的体系结构的约束和特征表现为:
(1)关联性:服务体系结构与能力体系结构、技术体系结构是相关关联的,均为专业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体系结构向能力体系结构提出需求,能力体系结构向技术体系结构提出目标,技术体系结构向服务体系结构提供支撑和制约。
(2)层次性:层次性是系统纵向联系的体现。服务体系结构具有行业(区域)级、企业级、装备(产品)级等层次性。技术体系结构具有技术、分技术、子技术等层次性。
(3)整体性:技术体系结构是为实现某一体系目标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各种技术在整体中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4)功能性:由各项技术按照一定结构构成技术体系,其功能就是为了实现能力体系结构,满足服务体系结构需求。
三、基于DoDAF的技术体系结构构建方法
1.全景-服务-能力-技术-资源视角
基于DoDAF理论,结合高技术服务企业技术体系要求与约束,构建其全景-服务-能力-技术-资源等多维度视图如表。
表 基于DoDAF的技术体系视图
2.技术体系结构数据定义与关联
在视角与描述基础上,数据是决策所需信息的来源,是进行体系结构分析和优化的基础。而视图提供了一种收集、组织和可视化数据的模板,视图之间通过数据的逻辑关联在一起。目前DoDAF/ToGAF正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变,故采取以数据为中心的描述方法,以能力、技术等为例,其数据定义与映射描述如下。
(1)能力到技术映射描述
数据定义1:能力到技术映射描述
SC-4=(Caps,Techs,C_T_Ress)其中,Caps、Techs、C_T_Ress分别表示能力集、技术集、能力到技术映射集。
能力实体定义为Cap={Cap_ID,Cap_Name,Cap_Description}。
技术实体定义为Tech={Tech_ID,Tech_Name,Tech_Description}。
技术对能力支撑关系(即能力到技术映射集)属性定义为C_T_Res={C_T_ID,Cap_ID,Cap_Name,Tech_ID,Tech_Name}。
(2)技术层次结构图
数据定义2:技术层次结构图ST-3=(Techs,Tech_Conts),其中Tech_Conts表示技术之间的包含关系,即技术体系、技术系统、技术之间的关系描述。
Tech_Cont的属性定义为Tech_Cont={Cont_ID,Parent_ID,Parent_Tech,Child_ID,Child_Tech},其中Parent_Tech,Child_Tech分别表示技术包含关系的父节点技术和子节点技术。
(3)技术水平与预测描述
数据定义3:技术水平与预测描述ST-4=(Techs,Indexes,Levels),其中Indexes表示技术指标集,Levels表示对于指定技术指定指标在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水平的描述集。
指标实体Index属性定义为Index={Index_ID,Index_Name,Tech_ID,Tech_Name,Index_Description},其中Tech_ID,Tech_Name表示指标所属的技术。
技术水平描述实体Level属性定义为Level={Level_ID,Tech_ID,Tech_Name,Index_ID,Index_Name,Level_Now,Level_5years,Level_10years},其中Level_Now,Level_5years,Level_10years分别表示该技术指标在现在、未来5年和未来10年可能达到的水平,并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表示时间维的列。
3.技术体系结构流程与框架模型
从体系构建过程维度,给出技术体系结构视图流程模型和框架,见图1、图2。
图1 技术体系结构视图流程模型